药学相关专业名词解释

药学相关专业名词解释
药学相关专业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生物名词

白喉杆菌:白喉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是引起小儿白喉的病原菌,属于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棒状杆菌种类较多,包括白喉杆菌和类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为非致病菌,常见的有假白喉杆菌,结膜干燥杆菌、溃疡杆菌和痤疮杆菌等。斑丘疹:斑丘疹(maculopapule)在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底盘,称为斑丘疹。见于风疹、猩红热、湿疹及药物疹等。

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变掉一半所需要的统计期望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固有特性,不会随外部因素而改变。

变形杆菌:变形杆菌(proteusbacillus vulgaris)人和动物的寄生菌和病原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如土壤、水、垃圾、腐败有机物及人或动物的肠道内。

表皮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是滋生于生物体表皮上的一种细菌。在人体的皮肤,阴道等部位寄生,属正常菌群类型。葡萄球菌是葡萄球菌属,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名。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

不动杆菌: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细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易引起机体感染,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机会致病菌之一。本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伤口及皮肤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重症者可导致死亡。多见于老年和婴幼儿。

产酶流感嗜血菌:流感嗜血杆菌(学名Haemophilus influenzae),简称嗜血杆菌,前称费佛氏杆菌(或译拜菲尔氏菌)或流感杆菌,属孤菌科嗜血杆菌属。是一种没有运动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是于1892年由费佛博士在流行性感冒的瘟疫中发现。

肠球菌:肠球菌为革兰阳性(G+)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及人和动物消化道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肠球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并且由于肠球菌的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使许多常用抗菌药物在治疗肠球菌感染时失败。

痤疮丙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也称痤疮杆菌、疮疱丙酸杆菌,是造成青春痘的主要细菌。基因组研究显示该细菌的几个基因能够制造一些分解皮肤组织的酶和免疫原性的蛋白质。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也称痤疮杆菌、疮疱丙酸杆菌,是造成青春痘的主要细菌。基因组研究显示该细菌的几个基因能够制造一些分解皮肤组织的酶和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是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代谢:代谢是生物体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这些反应进程使得生物体能够生长和繁殖、保持它们的结构以及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代谢通常被分为两类:分解代谢可以对大的分子进行分解以获得能量(如细胞呼吸);合成代谢则可以利用能量来合成细胞中的各个组分,如蛋白质和核酸等。代谢可以被认为是生物体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一旦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停止,生物体的结构和系统就会解体。非典型分支杆菌: 非典型分枝杆菌形态染色特性与人型、牛型结核杆菌酷似,但其毒力较弱,生化反应各不相同,可资鉴别。其中有些菌种能引起临床结核样病变,小儿淋巴腺炎和皮肤病等。它们对常用抗痨药物常易产生耐药性。

肺炎链球菌:在化脓性球菌中,肺炎链球菌的致病力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肺炎链球菌极少对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肺炎球菌主要的致病物质是肺炎球菌溶血素及荚膜。荚膜具有抗原性,是肺炎链球菌分型的依据。此菌可引起大叶性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粪肠球菌:根据最新分类原则,粪链球菌又叫粪肠球菌。应用C 多糖抗原,根据兰氏(Lancefield)血清学分类,可将链球菌分成许多群。粪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有尿路感染、化脓性腹部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和腹泻发烧等。其中败血症最常继发于生殖泌尿性感染,皮肤、胆道、肠道等感染也可作为原发病灶。从天然乳清培养物中分离的菌株,能产生一种细菌素,叫肠球菌素(Enterocin),对单增李斯特氏菌有杀灭作用。

副溶血弧菌: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致可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主要翻版海产品。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革兰氏阳性菌: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病菌,如何将这些病菌加以鉴别、分类革兰氏阳性菌,并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把细菌分为两大类:采用这种染色方法,是先用龙胆紫(亦称结晶紫)来染细菌,所有细菌都染成了紫色,然后再涂以革兰氏碘液,来加强染料与菌体的结合,再用95%的酒精来脱色20~30秒钟,有些细菌不被脱色,仍保留紫色,有些细菌被脱色变成无色,最后再用番红或沙黄复染1分钟,结果已被脱色的细菌被染成红色,未脱色的细菌仍然保持紫色,不再着色,这样,凡被染成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菌);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菌)。

革兰氏阳性需氧菌: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龙胆紫(crystal violet),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红(safranin)),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或粉色。通过这种测试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细胞壁结构不同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在反应后的除色溶液中将呈现龙胆紫的颜色。

革兰氏阴性需氧菌:

枸橼酸杆菌:枸橼酸杆菌为肠杆菌科枸橼酸杆菌属。最早于1932 年由Werkman 和Gillen描述。它包括3 种,即异型枸橼酸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无丙二酸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amalonaticus)。1979 年发现无丙二酸枸橼酸杆菌有一个生物型,称无丙二酸枸橼酸杆菌生物型-1(citrobacter amalonaticus biogrouPI)。

广谱抗真菌药:

化脓性链球菌:链球菌(Streptococcus)是化脓性球菌的另一类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鼻咽部,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猩红热,丹毒,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产褥热以及链球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动物,称为宿主或寄主(host)上,同时,对被寄生动物造成损害。

艰难梭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iff)又称艰难梭菌,属厌氧性细菌,一般寄生在人的肠道内。如果过度服用服用某些抗生素,艰难梭菌的菌群生长速度加快,影响肠道中其他细菌,引发炎症。艰难梭菌属厌氧性细菌。厌氧性细菌是指那些在无氧条件下要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而人的肠道正好是一个相对无氧的环境。

结核杆菌: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俗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结核病至今仍为重要的传染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 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军团菌:军团菌病是由军团菌科细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多散在发病或小流行,亦可暴发流行。由空调、供水系统、雾化吸入污染的水源引起感染。本病特征为肺炎伴全身性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出现周围回圈衰竭、呼吸衰竭。胸部X线表现在早期为单叶斑片状阴影,继而肺实变,病变迅速发展至多肺叶段,可有肺脓肿形成或少量胸腔积液征。

卡他布兰汉菌:

抗菌谱: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阴性球菌,链霉素的抗菌谱主要是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两者抗菌谱的覆盖面都较窄,因此属于窄谱抗生素(Narrow Spectrum Antibiotics)。克雷伯(氏)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氏菌(K.peneumoniae)、臭鼻克雷伯氏菌(K.ozaenae)和鼻硬结克雷伯氏菌(K.rhinoscleromatis)。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人致病性较强,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和医源性感染菌之一。

溃疡:溃疡是皮肤或黏膜表面组织的限局性缺损、溃烂,其表面常覆盖有脓液、坏死组织或痂皮,愈后遗有瘢痕,可由感染、外伤、结节或肿瘤的破溃等所致,其大小、形态、深浅、发展过程等也不一致。常合并慢性感染,可能经久不愈。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小腿慢性溃疡等。

类杆菌:类杆菌属中中度解糖、不耐2%胆盐的类杆菌统称为普氏菌属(prevolla)。产黑色素普氏菌为代表株。革兰氏阴性多形性杆菌,专性厌氧,有荚膜与菌毛,无芽胞,无动力。血平板上的菌落0.5~2毫米。一般为圆形、凸起、有光泽、光滑。可以是半透明、不透明、灰色、棕色或黑色的菌落。

李斯忒(特)菌:

淋病奈瑟菌(淋球菌):淋球菌(n. gonorrhoeae)为严格的人体寄生菌,常存在于急性尿道炎与阴道炎脓性分泌物的白细胞中,形态染色类似于脑膜炎球菌。引发淋病的病原体是“淋病奈瑟氏菌”,即俗称的淋球菌。这种病菌拥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通过变异获得抗药性,或者至少使药物的疗效下降,并且它正在对越来越多种类的抗生素发展出这种免疫力。

绿色链球菌:

沙门菌: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被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的产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类。

敏感菌:敏感菌并不是特定的细菌,而是相对某种药物而言的,对于某一种抗生素药物具有有效反映的细菌就是这种药物的敏感菌。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则对甲砜霉素敏感,它们是甲砜霉素的敏感菌。

莫拉菌:

念珠菌:念珠菌是一种真菌,通常引起阴道炎的是念珠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此菌呈卵圆形,有芽孢及细胞发芽伸长而形成的假菌丝。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排泄: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普鲁威登菌:

普氏消化链球菌:

亲水气单胞菌:

全血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症又名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导致的一种全血减少综合征。

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又称沙培林对热和化学清毒剂均敏感,常引起扁桃体、咽部、中耳等感染。亦为肾盂肾炎、产褥热、猩红热的病原体。

软组织:软组织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神经、血管等。

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是一种微生物,目前发现它有15个血清型,不同的血清型能引起不同的疾病。分为3个生物型,即小鼠生物型(biovarmouse)、沙眼生物型(biovartrachoma)和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型。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用F表示,F=(A/D)X100%。A为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的所能达浓度,D为口服相同药物剂量后体循环所能达到浓度。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较多,包括药物颗粒的大小、晶型、填充剂的紧密度、赋型剂及生产工艺等,生物利用度是用来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指标。

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acid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浅红色,由于其中充满颗粒,常不易见到细胞质。颗粒呈鲜红色,直径0.5~1.5微米。核为杆形或分叶形。电镜下,胞质内有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少量线粒体,多量糖原颗粒。颗粒分两型,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脂酶、磷脂酶、酸性磷酸酶、氰化物和不敏感的过氧化物酶等。嗜酸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含嗜酸性颗粒的白细胞。一般认为在抗寄生虫感染及I型超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水解蛋白:为机体合成代谢提供必需的氨基酸,以维持体内氮的平衡。用于营养不良、因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或过度消耗所致蛋白质缺乏、严重胃肠炎及烫伤或外科手术后的蛋白质补充等。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表现为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自然条件下,食草兽最易感,人中等敏感,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及误食病畜肉的人员。

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原称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本菌存在。本菌存在的重要条件是潮湿的环境。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先锋霉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第一个头孢菌素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目前上市品种已达60余种。产量占世界上抗生素产量的60%以上。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相比具有抗菌谱较广,耐青霉素酶,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少等优点,在抗感染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头孢菌素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其抗菌范围和抗菌活性也不断扩大和增强。需要指出的是,代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产品问世年代的先后和药理性能的不同。这种分类并不意味着第四代产品就比三代产品好,一、二代产品就属于淘汰产品,各有不同用途。

头孢类:头孢类抗生素为抗生素的一种。常用的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有: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等。无乳链球菌:是乳腺炎的病原体,常存在于乳牛的皮肤、乳头及乳房内,通过挤乳人员的手或挤乳机械以及蝇类的机械携带而传播。这种链球菌引起乳房炎后不产生明显免疫力,目前尚无可靠的多价菌苗。

血浆: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其他10%以溶质血浆蛋白为主,并含有电解质、营养素(nutrients)、酶类(enzymes)、激素类(hormones)、胆固醇(cholesterol)和其他重要组成部分。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厌氧菌:厌氧菌(anaerobicbacteria)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而不能在空气(18%氧气)和(或)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这类细菌缺乏完整的代谢酶体系,其能量代谢以无氧发酵的方式进行。它能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的感染,包括阑尾炎、胆囊炎、中耳炎、口腔感染、心内膜炎、子宫内膜炎、脑脓肿、心肌坏死、骨髓炎、腹膜炎、脓胸、输卵管炎、脓毒性关节炎、肝脓肿、鼻窦炎、肠道手术或创伤后伤口感染、盆腔炎以及菌血症等。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distribution)是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和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的过程。

药物吸收:吸收是指药物由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转运过程。药物的吸收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药剂的配方以及给药途径所决定的。药物制品——一种药物的实际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溶液剂),由药物本身和其他成分的配方组成,供不同给药途径如口服,口腔,舌下,直肠,注射,局部和吸入的使用。药物被吸收的先决条件是它能进入溶解状态。固体药物制品(如片剂)必须先经过崩解和解聚,药物能进入溶液后,才能被吸收。

耶尔森菌:耶尔森菌属(Yersinia)属于肠杆菌科,包括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与假结核耶氏菌等十余个菌种,这是一类革兰阴性小杆菌。其中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与假结核耶氏菌对人类的致病性已明确。本属细菌通常先引起啮齿动物、家畜和鸟类等动物感染,人类通过接触已感染的动物、食入污染食物或节肢动物叮咬等途径而被感染。

衣原体: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过去认为是病毒,现归属细菌范畴。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鸟类及哺乳动物。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肺炎衣原体。

异物感:

阴沟产气肠杆菌:

支原体: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支原体是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志贺菌:志贺菌属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第二部分化学类名词

剂型:是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

剂量(Dose):系指一次给药后产生药物治疗作用的数量。

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疗程:是针对病情经用药多长时间后所达到何种程度,然后再决定新的治疗方案。称为一个疗程。疗程的长短是根据临床经验来确定。如一个疗程7天,服用2个疗程.就是连续服用14天. 极量:指随给药量增加,开始出现防治作用,此剂量为“最小有效量”。给药剂量继续增大直至出现最大治疗作用,此时的剂量为最大治疗量,又称极量。或极量是指药物治疗范围的剂量限制,即安全用药的极限,超过极量就有发生中毒的危险。

安全指数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致死量:LD50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成为治疗指数。

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不完全可靠。为此,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或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故安全指数: SI(Safety Index)

=LD5/ED95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是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成为药物不良反应。

副作用: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称副作用或副反应。

毒副作用:与一般的副作用不同,是指用药后导致器官损害、机体功能障碍,产生新的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特异性反应: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质(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消除(血浆)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禁忌:指医药上应避免的事物。

适应症:医学名词,indication,又叫指征,指药物、手术等方法适合运用的范围、标准。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是一种医疗方法,即把血液、药液、营养液等液体物质直接注射到静脉中。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

生理盐水:是指生理学实验或临床上常用的渗透压与动物或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氯化钠溶液。

林格氏液(Ringer's Solution):也称复方氯化钠,是因为林格除了含有氯化钠成分,还含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及乳酸根离子。

林格氏液比生理盐水成分完全,可代替生理盐水使用,以调节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乳酸钠林格则适用于酸中毒或有酸中毒倾向的脱水病例,所以手术室经常使用。

肾功能:是指肾脏工作的能力。肾功能受损分为肾脏受到损伤、肾脏功能下降;另一种是泛指有肾虚问题的病人。

肌酐(creatinine,Cr):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每20g肌肉代谢可产生1mg肌酐。肌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血中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

血清肌酐(Cr):准确名称是血肌酐,血肌酐一般认为是内生血肌酐,内生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在肌肉中,肌酸主要通过不可逆的非酶脱水反应缓缓地形成肌酐,再释放到血液中,随尿排泄。因此血肌酐与体内肌肉总量关系密切,不易受饮食影向。肌酐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球滤过,在肾小管内很少吸收,每日体内产生的肌酐,几乎全部随尿排出,一般不受尿量影响。临床上检测血肌酐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血清肌酐升高意味着肾功能的损害。

肝功能: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肝脏的生理功能,即解毒功能、代谢功能、分泌胆汁、免疫防御功能等;另一方面是指医院检验科里的医学检验项目,包括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转氨酶、r-谷氨酰转肽酶等等。

血清肝酶:包括转氨酶、谷酰氨转肽酶(简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转氨酶又有两种:丙氨酸转氨酶简称谷丙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简称谷草酶(AST)。

胆红素: 血红蛋白及其他血红素蛋白中的血红素在巨噬细胞或其他网织内皮细胞及肝细胞中的代谢产物。呈棕黄色,哺乳类动物主要以此随胆汁排出。血中升高时可导致黄疸。

血液系统,组成机体的系统之一,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器管,以及通过血液运行散布在全身的血细胞。负责血细胞的生成、调节、破坏。

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

抗组胺药:组胺是速发变态反应过程中由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一种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分泌活动增强等;临床上可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使呼吸阻力增加、腹绞痛,并可引起子宫收缩,大多数抗组胺药与组胺有共同的乙胺基团:X-CH2-CH2-N。抗组胺类药物根据其和组胺竞争的靶细胞受体不同而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间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成为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血药浓度(Plasma Concentration):系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着时间而变化。

腹水:正常状态下,人体腹腔内有少量液体(一般少于200ml),对肠道蠕动起润滑作用任何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增加超过200ml时,称为腹水(ascites)。

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的组织间液(包括淋巴液和脑脊液),约占体重的16%。另一类是血液的血浆(约占体重的4%)。

中毒性表皮坏死这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皮肤病,表现为表皮大片脱落,留下广泛的裸露区域.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最常发生于成人.磺胺类,巴比妥类,非类固醇抗炎药,苯妥英纳,别嘌呤醇和青霉素最常有关,但有众多其他药物也曾较少地被牵连.

BUN:是英文血blood urea nitrogen 的缩写,翻译为血尿素氮,通常简称为尿素氮。尿素氮—肾功能主要指标之一。和血肌酐一样,在肾功能损害早期,血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50%以下时,血尿素氮的浓度才迅速升高。

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于150 mg),蛋白质定性检查时,呈阴性反应。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健康成年人为全血标本中0.37-0.5、即37%-50%,女子低于男子。运动时红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其红细胞压积值的变化基本与红细胞数的变化相一致。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无细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00000000个/L,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凝血酶:一种由凝血酶前体(血浆中的必要成分)形成的蛋白质水解酶,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而促使血液凝固。用于毛细血管出血的局部止血以及外科手术后组织愈合。

GOT根据国际酶学的命名标准改为AST,中文全称是谷草转氨酶,又叫天冬氨酸转氨酶。是反映肝损伤程度的一项指标。

GPT:为英文缩写词,在医学领域指谷一丙转氨酶,谷氨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在计算机领域则是一种由基于Itanium 计算机中的可扩展固件接口 (EFI) 使用的磁盘分区架构,与主启动记录 (MBR) 分区方法相比,GPT 具有更多的优点。

ALP是指碱性磷酸酶,英文全称为alkaline phosphatase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谷氨酰转肽酶(r-GTP)存在于肾,胰,肝,脾,肠,脑,肺,骨骼肌和心肌等组织中,肾内最多,其次为胰和肝,胚胎期则以肝内最多,在肝内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正常人血清中γ-GT主要来自肝脏,正常值为3~50μ/L(γ-谷氨酰对硝基本胺法),此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但当阻塞性黄疸时,此酶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原发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合成亢进,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著升高,甚至达正常的10倍以上,酒精中毒者ν-GT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在急性肝炎时,ν-GT下降至正常较转氨酶为迟,如ν-GT持续升高,提示转为慢性肝病,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ν-GT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ν-GT也同时用于诊断恶性肿瘤肝脏转移

等。

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LAP是一种蛋白酶,肝内含量很丰富。肝内外胆淤时,LAP活力显著增高,尤其在恶性胆淤时,其活力随病情进展而持续增高。试剂对肝道梗阻及胰腺癌的诊断有价值。肝坏疽、肝肿瘤、肝炎、乳腺癌、肝癌、胆道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明显增高。肝硬化、传染性肝炎可中度增高,常为参考值的2-4倍。阻塞性黄疸明显增高,常达参考值5倍以上,并出现在胆红素或ALP上升之前。

LDH: 乳酸脱氢酶广泛存在的催化乳酸和丙酮酸相互转换的酶。L-乳酸脱氢酶(编号:EC 1.1.1.27)作用于L-乳酸;D-乳酸脱氢酶(编号:EC 1.1.1.28)作用于D-乳酸,两者均以NAD+为氢受体。在厌氧酵解时,催化丙酮酸接受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形成的NADH的氢,形成乳酸。

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是一种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缺陷或免疫反应障碍致使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性疾病。

静脉推注是一种用注射器将少量或单一种类药品通过静脉注射给药的方法。主要区别于静脉滴注而言

引起感染没有明显的症状为轻度感染,有一定的症状,如:红、肿、热痛等但神志清楚为中度感染,感染后使患者昏迷、神志不清等为重度.

深部肌肉注射和肌肉注射的区别在于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长度的针头,但药物均注射在肌肉内。

一般的患者可进行肌肉注射;对于严重水肿患者、肥胖患者就要用较长的针头,进行深部肌肉注射;儿童和消瘦患者,注射应选用小型号的针头,进针深度较常人稍浅,或者角度改在<90度而>45度。皮下注射适用于药物皮试。

肌酐清除率: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在成人体内含肌酐约100g,其中98%存在于肌肉,每天约更新2%,人体血液中肌酐的生成可有内、外源性两种,如在严格控制饮食条件和肌肉活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血浆肌酐的生成量和尿的排出量较恒定,其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内源性肌酐的影响,而且肌酐大部分是从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排泌量很少,故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和粗略估计有效肾单位的数量,故为测定肾损害的定量试验。因其操作方法简便,干扰因素较少,敏感性较高,为目前临床常用的较好的肾功能试验之一。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简称血透,通俗的说法也称之为人工肾、洗肾,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其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对流体内各种有害以及维持量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并吸达到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临床意指血液中的一些废物通过半渗透血液透析膜除去。血液透析是一种较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透析是指溶质通过半透膜,从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方向运动。血液透析包括溶质的移动和水的移动,即血液和透析液在透析器(人工肾)内借半透膜接触和浓度梯度进行物质交换,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向透析液移动,透析液中的钙离子、碱基等向血液中移动。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是反射活动的中心部位。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配伍禁忌:是指药物在体外配伍时,直接发生物理性的或化学性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毒性反应称为配伍禁忌。

致畸作用是指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药物的协同作用:包括相加作用、增强作用和增敏作用。

药物的拮抗作用:根据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拮抗、药理性拮抗、生化性拮抗作用和化学性拮抗。生理性拮抗,两个药物分别作用于功能效应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或靶点,引起的拮抗作用;药理性拮抗,当一药物与特异受体结合,阻止激动剂与受体结合所产生的拮抗作用;生化性拮抗,如肝药酶诱导苯巴比妥等能增加在肝转化的药物的消除,从而使其药效降低;化学性拮抗,两个药物因化学结构上的特点在体内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拮抗作用。

干扰作用(interference): 一种病毒引起另一种病毒感染或复制的抑制作用。

透析(dialysis)是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透析疗法是使体液内的成分(溶质或水分)通过半透膜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一般可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

药物化学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系一类含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其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常用做需氧G+菌、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的首选药,以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的替代品。第一代代表药物——红霉素,第二代代表药是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第三代代表药有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

具有大环内酯的一类抗生素,多为碱性亲脂性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支原体抑制活性较高。大环内酯基团和糖衍生物以以苷键相连形成的大分子抗生素。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

喹诺酮类(4-quinolone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妨碍DNA回旋酶,进一步造成细菌DNA的不可逆损害,达到抗菌效果。本类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是理想的抗菌药。

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下降成为耐药性,也称抗药性。

病史是患者本次患病的原因、症状等及历次所患疾病及治疗情况。既患者历次所患疾病及诊疗情况。

抗菌活性 :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可用体外抑菌试验和体内实验治疗法测定。体外抑菌实验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底浓度为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杀灭细菌为评定标准时,使活菌总数减少99%或99.5%以上,称为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在一批实验中能抑制50%或90%受试菌所需MIC,分别称为MIC50及MIC90.抗菌药的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是相对,有些抗菌药在低浓度时呈抑菌作用,而高浓度呈杀菌作用。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

血脑脊液屏障: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结构形成了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此屏障能阻碍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通过,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血脑屏障。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也并非一成不变,如炎症可改变其通透性,在脑膜炎患者,血脑屏障对青霉素的通透性增高,使青霉素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青霉素对健康人即使注射大剂量也难以进入脑脊液。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这种现象叫做耐受性。

肾清除率: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肾清除率

青霉素类抗生素:一种抗菌药物,主要用于G+菌、G-球菌、螺旋体,放线菌感染,对G-杆菌不敏感。分为半合成青霉素、天然青霉素。天然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得,含G、K、X、F和双氢F等,其中G产量高,有应用价值。半合成青霉素是在中间体6—氨基青霉烷酸(6-APA)侧链上加入不同基团。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转氨酶):有时也称血清丙氨酸氨转移酶一种参与人体蛋白质新陈代谢的酶(相当于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起加快体内蛋白质氨基酸在体内转化的作用,它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肌肉.骨骼中,以肝脏细胞的细胞浆中最多,

脐静脉: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由胎盘毛细血管汇合而成,将母体的氧气与营养成脐静脉分运送到胎儿组织的静脉。脐静脉只有一条,主要是把胎儿体没的代谢产物输送回母体。由于管内血液氧含量较高,故为动脉血。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质脑干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质脊髓束。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

射性运动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锥体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洗胃(stomach lavage)将胃内容物冲洗出来的操作。目的是彻底清除自服或误服的毒物;排空胃内食物残渣为切除术作准备;对毒物进行鉴定;对肿瘤进行细胞学分析等。

解热:降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者的体温而对正常体温没有明显影响。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非特异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毛细血管通透性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的能力称毛细血管通透性(capillarypermeability)。毛细血管结构与通透性关系的研究表明,内皮细胞的孔能透过液体和大分子物质,吞饮小泡能输送液体,细胞间隙则因间隙宽度和细胞连接紧密程度的差别,其通透性有所不同。基板能透过较小的分子,但能阻挡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另外一些物质,如O2、CO2和脂溶性物质等,可直接透过内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

刺激性实验是制剂安全试验项目之一。主要用于考察药品对组织是否引起红肿、充血、变性、坏死等刺激症状,以判定制剂的局部毒性大小,为选择合理给药方法提供参考,或采用适当措施减少或消除其刺激。其中兔腿肌肉注射常用于注射剂的刺激性试验。小白鼠腹腔注射亦可应用。此外,作为新药研制的局部用药,对用药部位要进行局部刺激试验,用肉眼观察及镜检组织切片,测试刺激性,即炎症的发展和恢复情况。例如进行呼吸道(包括肺部)的局部刺激性和毒性试验,观察对眼结膜和眼球的刺激作用以及进行完整和破损皮肤的毒性试验和皮肤致敏试验等。

谷丙转氨酶(又名谷氨酸转氨酶,简称GPT、ALT)升高在临床是很常见的现象。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该脏器是不是正常,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GPT升高是肝脏功能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常见的因素里,各类肝炎都可以引起GPT升高,这是由于肝脏受到破坏所造成的。一些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结核药,都会引起肝脏功能损害。大量喝酒、食用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肝功能短时间损害。

胆固醇又称胆甾醇。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

组织切片指以生物组织为材料,处理为薄片,应用于玻片以适合显微镜之观察。此为组织学发展的重要工具及方法。常伴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与玻片的制作技术改进而发展。组织切片广泛应用在生物学、医学(病理学、传染病学等)、农学(植物病理学)等领域。

遗传毒性是指环境中的理化因素作用于有机体,使其遗传物质在染色体水平!分子水平和碱基水平上受到各种损伤,从而造成的毒性作用。

生理机能1、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是否良好、功能是否健全、运转是否自如等,这是衡量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个疾病缠身的人就不能称为是一个健康的人。在以往评价体育成绩中往往忽视了“生理机能”这一重要标准。

2、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工作的能力。其常见的衡量指标有脉搏、血压、肺活量等。

3、生理机能,常被简称为“机能”、与生理功能通用,也简称为“功能”,但是,意思上与功能有细微差别,从下面对机能实验学的阐述中理解吧,还有就是查字典。

前列环素:花生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的一种衍生物。与前列腺素相关,含有一个次级五元环,是血小板凝集作用的一种抑制剂,并有强烈的血管舒张作用。前列环素是抗血栓素的对抗剂,它的合成减少可促进血栓形成。

PGI2与阿司匹林等抗血栓药的药效作用有关,作用于血管上细胞里的,它不仅可以扩张小血管,同时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栓,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抗重构。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蛛网膜,由很薄的结缔组织构成。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膜深部,其间有潜在性腔隙为蛛网膜下隙。腔内含有少量液体。蛛网膜跨越脑,被覆于脑的表面,与软脑膜之间有较大的间隙,称为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

生殖毒性:指外来物质对雌性和雄性生殖系统,包括排卵、生精,从生殖细胞分化到整个细胞发育,也包括对胚胎细胞发育所致的损害,引起生化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影响繁殖能力,甚至累及后代。

二室开放模型在药理学研究中,房室模型中房室数目的确定是以药物在体内转运速率的特点进行划分。如果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血液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速达到平衡,可看成一室模型。但多数情况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可以和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平衡,而在另一些部位中的转运有一延后的、但彼此近似的速率过程,迅速和血液浓度达到平衡的部位被归并为中央室,随后达到平衡的部位则归并为周边室,称开放性二室模型。

抗胆碱药:抗胆碱药又称胆碱受体阻断药能与胆碱受体结合后妨碍乙酰胆碱或胆碱受体激动药与胆碱受体的结合,产生抗胆碱作用。

中脑(mesencephalon,midbrain)介于间脑与脑桥之间。它从胚胎早期的中脑泡发展而来。在低等脊椎动枢。但在高等动物,许多重要功能都逐渐向大脑皮层集中(这现象叫做功能的皮层化),中脑就只成了发生视、听反射和运动、姿势等反射的皮层下的中枢。

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边缘”一词源于拉丁语“limbus”。1878年法国解剖学家P.布罗卡提出“大边缘叶”的概念,用以指扣带回、海马回及其附近与嗅觉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1937年J.W.帕佩茨提出,在组织学上从海马到乳头体,经丘脑前核、扣带回再返回海马构成了“边缘环路”,这个环路与协调情绪等高级功能有关。帕佩茨的理论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也推动了以后的研究工作。由于环路内的联系复杂,密切,P.D.麦克莱恩与1952年进一步提出“边缘系统”这个概念。

多巴胺(dopamine)是NA的前体物质,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受精神因素的影响,神经末梢的GnRH和多巴胺间存在着轴突联系并相互作用,以及多巴胺有抑制GnRH分泌的作用。

中脑的神经原物质多巴胺(Dopamine),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从理论上来看,增加这种物质,就能让人兴奋,但是它会令人上瘾。多巴胺在前脑和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出现,基底神经节负责处理恐惧的情绪,但由于多巴胺的缘故,取代了恐惧的感觉,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瘾行为,都是因多巴胺而起的。

受体在药理学上是指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不同的受体有特异的结构和构型。

受体在细胞生物学中是一个很泛的概念,意指任何能够同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的信号分子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变化的生物大分子。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亢进:生理机能超过正常的情况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肾毒性:药物引起的肾脏毒性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NSAIDs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来已有百余种上千个品牌上市,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中文译名为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基因组成的,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

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所需。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

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Peak time )简称峰时,系指在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度(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常以符号Tma X表示,单位以小时或分钟表示。药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药峰时间长,则表明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时间也往往延长。是应用药物和研究制剂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药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系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上的最大血药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药峰浓度与药物的临床应用密切相关。药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而如高出了安全的范围则可显示毒性的反应。此外,药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天冬氨酸又称天门冬氨酸,是一种α-氨基酸,天冬氨酸的L-异构物是20种蛋白胺基酸之一,即蛋白质的构造单位。它的密码子是GAU和GAC。它与谷氨酸同为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普遍存在于生物合成作用中。它是生物体内赖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等氨基酸及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前体。它可作为K+、Mg+离子的载体向心肌输送电解质,从而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同时降低氧消耗,在冠状动脉循环障碍缺氧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它参与鸟氨酸循环,促进氧和二氧化碳生成尿素,降低血液中氮和二氧化碳的量,增强肝脏功能,消除疲劳。

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英文缩写TBIL或STB。参考值:3.42~20μmol/L。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二者的总和。总胆红素升高就是人们常说的黄疸。总胆红素主要用来诊断是否有肝脏疾病或胆道是否发生异常,总胆红素正常值在1.7-20.5μmol/L之间,17.1-34.2μmol/L可视为隐性黄疸;34.2-170μmol/L之间为轻度黄疸;170-340μmol/L为中度黄疸;大于340μmol/L则为重度黄疸。

质子泵指能逆浓度梯度转运氢离子通过膜的膜整合糖蛋白。质子泵的驱动依赖于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质子泵在泵出氢离子时造成膜两侧的pH梯度和电位梯度。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能进行肌肉注射的,如在注射部位有硬结、感染时就不宜做肌肉注射治疗。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在进行肌内注射之前要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注射部分的定位和相关药品、器材的准备。

静脉滴注又称“输液”、“点滴”、“静滴”,俗称“挂水”。通过输液管,将大量液体和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滴注部位一般在手背和上臂部浅表静脉,小儿以头部表皮静脉为安全,也可在足背部静脉和静脉滴注大隐静脉输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是一种种类很广的抗生素,其中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单酰胺环类、碳青霉烯类和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基本上所有在其分子结构中包括β-内酰胺核的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是现有的抗生素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库姆斯氏试验(Coombs test)亦称为抗球蛋白试验。在血球凝集反应中,是在只有抗体不产生凝集或凝集不强时,加进去可使抗体互相结合的抗免疫球蛋白抗体产生凝集以进行观察的抗体检查方法。通常的凝集反应,以红细胞抗原—抗体—红细胞抗原的形式连结起来产生凝集。库姆斯氏试验而是以红细胞抗原—抗体—抗球蛋白抗体—抗体—红细胞抗原的形式连结起来而凝集。用于检查Rh血型抗原。另外,因新生儿溶血症和溶血性贫血的血球已经与抗体相结合,所以只加进抗球蛋白抗体即可引起凝集,可应用于诊断。

抗酸药是降低胃内酸度从而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和减弱胃液消化作用的药物。是消化性溃疡病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

症状术语

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原因不明和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原因不明;继发性者认为其病因可由急性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血液系统疾病,伴脾肿大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过敏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获得性或原因不明性粒细胞减少等。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U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白细胞减少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败血症(septicemia)系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则称为菌血症(bacteriemia)。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pyemia)。

哺乳期是指产后产妇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婴儿的时期,就是开始哺乳到停止哺乳的这段时间,一般长约10个月至1年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2条、第63条规定:产期是指女性生产后的90天,哺乳期是指女性生产后至其孩子满周岁期间。

阿米巴痢疾(amebicdysentery),又称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amebiasis),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壁后所致的以痢疾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病变多在回盲部结肠,易复发变为慢性。原虫亦可由肠壁经血流—淋巴或直接迁徙至肝、肺、脑等脏器成为肠外阿米巴病,尤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多见。

低凝血酶原血症由于凝血酶原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任何部位的出血。常见的有牙龈,胃肠,皮下等等。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显著缺失所引起的一种自限性出血性疾病。

癫痫(epilepsy)俗称“羊癫疯、羊角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而癫痫(羊癫疯)发作(epileptic seizure)是指脑神经元异常和过度超同步化放电所造成的临床现象。其特征是突然和一过性症状,由于异常放电的神经元在大脑中的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表现。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是利用腹膜作为半渗透膜,利用重力作用将配制好的透析液经导管灌入患者的腹膜腔,这样,在腹膜两侧存在溶质的浓度梯度差,高浓度一侧的溶质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弥散作用);水分则从低渗一侧向高渗一侧移动(渗透作用)。通过腹腔透析液不断地更换,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产物、毒性物质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目的。

肝阿米巴病(hepatic amebiasis)是肠外阿米巴病五中最常见的感染,又称阿米巴肝脓肿。大多数来源于肠阿米巴病的并发症,部分也可无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而单独发生。

肝阿米巴病是肠外阿米巴病五中最常见的感染,又称阿米巴肝脓肿。大多数来源于肠阿米巴病的并发症,部分也可无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而单独发生。

跟腱断裂,顾名思义,是跟腱组织的断裂。临床上常见的跟腱自发性断裂一般发生在单侧肢体。这种断裂可以在跟腱-跟骨连接部,也可以在跟腱-肌腹连接处或是跟腱组织本身。70%以上的自发性断裂在运动时发生,患者多在进行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等球类运动或跑步等田径运动。

跟腱是人体最粗大最强壮的肌腱。跟腱长约15cm,由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内、外头)的肌腱融合形成。在此过程中,跟腱的腱纤维有90°的扭转。跟腱的主要功能是屈小腿和跖屈踝关节,是小腿肌肉力量传导至足部的最主要的解剖结构。人能够直立、站稳,能跑、能跳,靠的都是它。如果单侧跟腱断裂,就会出现跛行,如果双侧跟腱均断裂,则不能行走。我国古代刑罚中的“挑断脚筋”就是指切断囚犯的双侧跟腱,使其失去行走功能。[1]

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首先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

因。因此,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共济失调是(ataxia)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小脑性共济失调;③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

过敏性休克(anaphylaxis,anaphylactic shock)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等而有很大差别。通常都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过敏性休克是—种既罕见又严重的全身性过敏性反应,它可造成呼吸道缩窄和血压突然下降。若不马上治疗,过敏性休克可引起死亡。昆虫刺伤及服用某些药品(特别是过敏性休克那些含青霉素的药品),是最常引发过敏性休克的原因。某些食物(例如:花生、贝类、蛋和牛奶)也会引起过敏性反应。对某些特定物质敏感的人,只要在接触到这些物质数分钟后,就会出现反应。病初,有嘴唇、舌、咽喉发痒或灼热感,尾随的症状有:1、出现发痒的斑丘疹。2、肤色苍白、出汗。3、焦虑。4、眼睑、口唇和舌头肿胀。5、脸部和颈部肿胀。6、呼吸困难。7、腹痛,有时出现恶心或呕吐症状。8、若是婴儿,会有拒食症状,有时也有因吞咽困难而流涎的症状。

横纹肌骨骼肌又称横纹肌,肌肉中的一种。人体大约有600多块骨骼肌。

肌无力病是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所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受累的骨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和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部分恢复。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任何年龄均可罹病,但以10~35岁最多见,亦有中年以上发病者。

肌无力病的临床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肉均可受累,但以眼外肌受累最为常见。具体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等,或全身肌肉同时受累,疲劳后加重,休息后部分恢复,朝轻夕重。受累肌群的范围和程度变异很大。

喉水肿为喉部松弛处的粘膜下有组织液浸润。喉粘膜松弛处,如杓状会厌襞、杓区、会厌等处发生粘膜下组织间水肿,有渗出液浸润。感染性喉水肿之渗出液为浆液性脓液,变应性、遗传血管性喉水肿之渗出液为浆液性。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肌健是一束连结肌肉和骨骼,传导肌肉产生的压力的纤维组织。肌健具有耐受弯曲、伸展和扭曲的功能。但当过度疲劳,纤维撕裂或其他损伤时肌健会发炎。

通常所说的药物交叉过敏,是指对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药物产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可能会对头孢菌素类的某种药物也过敏;对某种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还会对其他含有磺胺成分的药物(磺胺类抗生素、利尿剂和口服降糖药)产生过敏反应。

结晶尿医学上讲盐类结晶从尿中析出并产生沉淀的现象,称为结晶尿。

(1)尿酸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晶可见于正常人,一般没有什么特殊的临床意义。但如经常大量地出现,并伴有镜下血尿,则应怀疑有结石的可能,对尿路结石性质的确诊也有提示作用(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看得出是哪种结晶)。

(2)胱氨酸结晶极少见于正常人,多见于胱氨酸尿,提示有胱氨酸病。

(3)出现亮氨酸、酪氨酸结晶,提示肝脏有自溶性变化,如急性黄色肝萎缩。

(4)磷酸镁胺结晶,主要见于尿路感染,特别是分解尿素的细菌感染及感染性肾结石患者。

(5)尿酸结晶往往提示有尿酸结石或尿酸代谢紊乱的可能。

(6)磺胺结晶见于服用磺胺类药物的患者。

(7)草酸钙结晶见于高草酸尿症及草酸钙肾结石患者。

惊厥(convulsion)俗称抽筋、抽风、惊风,也称抽搐。表现为阵发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动,多伴有两侧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神志不清。有时伴有口吐白沫或嘴角牵动,呼吸暂停,面色青紫,发作时间多在3~5分钟之内,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尤以婴幼儿多见。6岁以下儿童期惊厥的发生率约为4%~6%,较成人高10~15倍,年龄愈小发生率愈高。惊厥的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可危及患儿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和健康。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

静坐不能是一种内源性紧张和不安感,以及主观要求不断运动的需要,一些患者甚至感到被一种外来的力量所驱使。焦虑和不适是常见的合并症状。患者常不能长时间阅读或进行类似活动。研究中看出在静坐不能患者中,内源性焦虑相当常见。轻度的静坐不能患者可以诉述有模糊的恐惧感、易怒、缺乏耐心和广泛性焦虑。患者总是使用“心里不安”这样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主要不适。腿部的主要症状是牵拉感及不能保持腿部安静。有人统计:不安感来源于思想、身体、腿部的比例分别为45.2%、65.7%和27.3%。

患者对静坐不能通常难于描述,如“心里尖叫”或“即将爆炸感”。攻击性躁狂样行为、模糊的躯体不适、恐惧感、颤抖、性折磨和自杀都可能是静坐不能的表现,患者常会夸大某些症状,这在年轻、具有敌意、偏执倾向的患者中尤为明显,这些患者常常试图通过暴力行为来控制身体。对轻度静坐不能要与精神疾病鉴别,后者通过精神-心理的分析可以发现精神疾病诊断的线索。

(二)运动方面

轻度的静坐不能患者可以通过忍受不适的主观感受而没有运动症状。多数患者有一系列的运动表现,包括:目的性的腿部或足部运动、站立时反复交换站立腿或原地踏步。更严重的症状包括不能坐或站,甚至不能静卧一段时间,患者可能不断地上下楼梯或快跑(行走癖)。早期的学者称这些极端情况为“阵发性行为反应”。这些运动呈粗大而不间断的抖动,或者频率小于4Hz、有节律的大幅度跳动,与锥体外系疾病性的肌阵挛相类似。

有人发现,当患者坐着时候出现的手部或臂部有目的性运动常见于精神病患者,而精神抑制药物性静坐不能患者中少见。例如:在典型的躁动、抑郁患者手部的不安症状就很明显。静坐不能引起的手部运动包括:简单的颤抖、扭动、重复打击前额等复

体。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血管痉挛及其并发脑缺血症状的改善。

吡啶基:

穿琥宁:穿琥宁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穿琥宁,辅料为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等,适用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可分为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和高取代羟丙基纤维素(H-HPC)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主要作片剂崩解剂和粘合剂,用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作粘合剂、崩解剂的特点是:容易压制成型,适用性较强。作片剂粘合剂,湿法制粒时一般加5~20%,粉末直接压片时用量5~20%,作片剂崩解剂,用量2~10%,一般为5%,内加和外加均可,视具体处方而定。

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用作乳化剂、稳定剂、助悬剂、增稠剂、成膜剂,用于饮料、糕点、果酱等的制造。

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还用于日化工业,用作霜剂、香波、乳液等化妆品的制造。

颠茄浸膏:抗胆碱药,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道、肾、胆绞痛等。

厄多司坦:是一种前体药物,结构中带有非游离的封闭的巯基,对局部粘蛋白无活性作用,口服后经代谢产生三个含有游离巯基的代谢产物而发挥药理作用。厄多司坦体内代谢物能使支气管分泌物中粘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并改变分泌物组成和流变学性质,降低痰液粘度,改善受抑制的呼吸功能,本品能清除自由基,有效保护a1-抗胰蛋白酶免受烟、尘诱发的氧化灭活作用,防止对肺弹性蛋白及中性粒细胞的损伤。能明显增加IgA/白蛋白、乳铁蛋白/白蛋白的比值,减弱局部炎症,增强和改善抗生素对支气管粘膜的渗透作用,有利于呼吸道各种炎症的治疗。

二氨基:

二甲基:

二硫键:两个硫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一般指多肽链中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侧链的硫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对于维持许多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和稳定性十分重要。

分光法:

分子量: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用符号Mr表示。

氟康唑: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感染的一种药物,为广谱抗真菌药,对人和动物的真菌感染均有治疗作用,目前市场上有片剂、胶囊、粉针剂和注射液几种剂型。

复方二氯酸二异丙胺:

复方制剂:复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制剂,可以是中药、西药或中西药混合。

复合物:由一系列分子(复杂有机物、无机化合物)以及单质相互结合组成的具有一定(生理、化学)功能或明显(物化)特性的集合体。在生物学领域比较常见,如多酶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受体复合物等。

甘草酸二铵:本品主要成份为甘草酸二铵,其化学名称为:20β羧基-11-氧代正齐墩果烷-12-烯-3β基-2-O-β-D-葡萄吡喃糖苷醛酸基-α-D-葡萄吡喃糖苷醛酸二铵盐。本品适用于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更昔洛韦:预防及治疗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病人。

滑石粉:滑石粉英文名为PULVISTALCI,为白色或类白色、微细、无砂性的粉末,手摸有油腻感。无臭,无味。本品在水、稀矿酸或稀氢氧化碱溶液中均不溶解。可作药用。

化合物: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必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特性,通常还具有一定的组成。

化学结构式:用元素符号和短线表示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原子的排列和结合方式的式子

头孢地嗪钠:头孢地嗪钠为半合成第三代头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均有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头孢菌素酶和青霉素酶极稳定。临床主要用于链球菌属、肺炎球菌等敏感菌所致的肺炎、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淋菌性尿道炎、胆囊炎、胆管炎、妇科感染、败血症及中耳炎等。

加替沙星:加替沙星为8-甲氧氟喹诺酮类外消旋化合物,体外具有应谱的抗革兰氏阴性和阳性微生物的活性,其R-和S-对映体抗菌活性相同。本品抗菌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V,从而抑制细菌DNA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甲磺酸培氟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是喹诺酮类抗菌药,为医保类处方药。可治疗由培氟沙星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耳、鼻、喉感染;妇科、生殖系统感染;腹部和肝、胆系统感染;骨和关节感染;皮肤感染;败血症和心内膜炎;脑膜炎。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本品为新一代喹诺酮类合成抗菌药,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皮肤软组织及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的各种急、慢性细菌感染。

甲基:甲烷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下的电中性的一价基团。由碳和氢元素组成。

甲硫氨酸VB1:

甲氧基:甲醇分子中去掉羟基上的氢原子后,剩下的一价基团,结构式为:CH3O-,是最简单的一种烷氧基。可以看成甲基醚的一部分。甲氧基是吸电子基。

酒石酸长春瑞滨: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或三氯甲烷中溶解,在乙醚中几乎不溶。遮光,密封,冷冻保存。

聚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所谓高分子化合物,是指那些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

的化合物。

聚维酮碘:聚维酮碘溶液为为消毒防腐剂,用于化脓性皮炎、皮肤真菌感染、小面积轻度烧烫伤,也用于小面积皮肤、黏膜创口的消毒。其作用机制是本品接触创面或患处后,能解聚释放出所含碘发挥杀菌作用。特点是对组织刺激性小,适用于皮肤、黏膜感染。

卡络磺钠:本品能增加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毛细血管断裂端的回缩而止血。于泌尿系统、上消化道、呼吸道和妇产科疾病出血,亦可用于外伤和手术出血。克林霉素磷酸酯:适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下列各种感染性疾病,与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无交叉过敏反应,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者。

兰索拉唑:该品为新型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它作用于胃壁细胞的H+-K+-ATP酶,使壁细胞的H+不能转运到胃中去,以致胃液中胃酸量大为减少,临床上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佐-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胃泌素瘤)的治疗,疗效显著,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

硫普罗宁:硫普罗宁为一种新型含游离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硫普罗宁具有解毒作用,保护肝组织、细胞,对乙醇性肝损伤有显著修复作用,改善肝功能。

硫酸头孢匹罗:是一种β-内酰胺酶稳定的头孢菌素类杀菌性抗菌素。作为一种β-内酰胺类抗菌素,通过阻断主要细胞壁多聚体-肽聚糖的合成而发挥作用。

硫酸长春地辛:抗癌药物,用于1肺癌2恶性淋巴瘤3乳腺癌4食管癌5恶性黑色素瘤6.对白血病、生殖细胞肿瘤、头颈部癌、卵巢癌和软组织肉瘤,也有一定疗效。

尼麦角林:用于急性或慢性脑血管障碍或脑代谢功能不良。慢性脑部机能不全引起之行动不便及语言障碍、耳鸣、头晕目眩、视力障碍、感觉迟钝、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忧郁、不安、激动。

鸟嘌呤:2-氨基-6-羟基(酮基)嘌呤,组成核酸(DNA和RNA)的主要碱基之一。

泮托拉唑钠:质子泵抑制剂适应症:酸相关性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和卓-艾综合症,特别是用于溃疡伴出血、呕吐或不能进食以及顽固性溃疡和急性胰腺炎。还可用于预防大手术或严重外伤引起的应激性溃疡。

葡醛酸钠:用于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辅助治疗。对食物或药物中毒时的保肝及解毒有辅助作用。

葡萄糖酸依诺沙星:属第三代喹诺酮类的广谱抗菌类药物,其疗效非常显著。用于治疗革兰阴性及阳性细菌引起的泌尿、耳、鼻、喉及浅表化脓性疾患等多种感染。

普鲁卡因胺:普鲁卡因胺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阵发性心动过速、频发早搏(对室性早搏疗效较好)、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常与奎尼丁交替使用。

羟丙纤维素: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无味。本品在水中溶胀成胶体溶液;在乙醇、丙酮或乙醚中不溶。

氢溴酸高乌甲素:本品为非成瘾性镇痛药,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本品还具有局部麻醉、降温、解热和抗炎消肿作用。本品与哌替啶相比,镇痛效果相当,起效时间稍慢,而维持时间较长;镇痛作用为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的7倍。适用于胃肠溃疡、胃炎、肝炎、胆囊炎、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牙痛、术后疼痛、癌痛等症。

氢氧化铝:氢氧化铝(Aluminium hydroxide),化学式Al(OH)3,

去甲斑蝥酸钠:药品、化学品名称。斑蝥是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斑芫菁属(Mylabris)昆虫的俗称。斑蝥的生活史复杂,食性较杂,幼虫以蝗卵为食。

乳糖:乳糖是二糖的一种,是在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双糖,因此而得名。它的分子结构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缩合形成。味微甜,牛乳中约含乳糖4%,人奶中含5%到7%。工业中从乳清中提取,用于制造婴儿食品、糖果、人造牛奶等。医学上常用作矫味剂。

三磷酸胞苷二钠:三磷酸胞苷二钠是核苷酸衍生物,在体内参与磷脂类合成代谢。能够穿过血-脑脊液屏障,它是脑磷脂合成与核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和能量来源,也能提高神经细胞膜性结构的稳定性和重建能力、支持神经细胞存活、延缓细胞衰老死亡、提高神经细胞抗损伤能力、促进神经突起生长。本品可以有效地防止神经细胞损伤或缺血后的继发死亡,还可以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损伤后修复,对于血管硬化引起的心肌和脑组织有营养、促进再生和修复作用。

舒巴坦钠:舒巴坦钠是由人工合成的不可逆性竞争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通常与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使其避免被β-内酰胺酶破坏,加强了抗菌活力。适用于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等感染。

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是能在水中溶解的一组维生素,常是辅酶或辅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一类能溶于水的有机营养分子。其中包括在酶的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B族维生素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

顺铂:本品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可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过程,并损伤其细胞膜上结构,有较强的广谱抗癌作用。临床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肺癌、鼻咽癌、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头颈部鳞癌、甲状腺癌及成骨肉瘤等多种实体肿瘤均能显示疗效。

天麻素:天麻素具有较好的镇静和安眠作用,对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症状有缓解作用。中药天麻可治疗痛眩晕、肢体麻木、惊痛抽搐。临床应用: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治疗眩晕症。

羟基:羟基(又称氢氧基,化学式?OH),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相连组成的带负电荷的离子团。

头孢地嗪钠:头孢地嗪钠为半合成第三代头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均有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头孢菌素酶和青霉素酶极稳定。临床主要用于链球菌属、肺炎球菌等敏感菌所致的肺炎、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淋菌性尿道炎、胆囊炎、胆管炎、妇科感染、败血症及中耳炎等。

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肟):

头孢硫脒:第一代头孢菌素,为我国首创用于临床。抗菌谱与头孢噻吩相似,对金葡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的作用较强,对肠球菌有独特的抗菌活性。用于敏感菌所引起呼吸系统、肝胆系统、五官、尿路感染及心内膜炎、败血症。

头孢孟多酯钠(头孢羟唑):为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优于头孢唑啉。对厌气梭状芽孢杆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杆菌及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作用较强,特别是对嗜血杆菌属,本品最有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腹膜炎、败血症及皮肤软组织、骨、关节等感染。由于尿药浓度高,对尿路感染有高效。

头孢米诺钠:头孢米诺为头霉素类抗生素,其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本品与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很强的亲和性,能抑制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并能结合于肽多糖,抑制肽多糖与脂蛋白结合而促进溶菌。此外,本品还能与革兰阴性菌特有的外膜脂蛋白的二氨基庚二酸结合,在短时间内显示其很强的双重杀菌作用。

头孢尼西钠:头孢尼西钠为第二代广谱、长效的头孢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产生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以及一些厌氧菌均有抗菌作用,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钠用于敏感产酶菌引起的各种感染的治疗,如呼吸系统、生殖泌尿系统、胆道、胃肠道、胸腹腔、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及对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内感染也有较好的疗效。

头孢匹胺钠:本品对许多革兰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有良好的抗

菌作用,还对葡萄球菌有效,从性质上属第四代头孢菌素。对许

用。放疗、化疗及外科手术等因素可引起肠嗜铬细胞释放5-HT,5-HT可激活中枢或迷走神经的5-HT3受体而引起呕吐反射。本品控制恶心和呕吐的机制,是通过拮抗中枢化学感受区及外周迷走神经末梢的5-HT3受体,从而抑制恶心、呕吐的发生。本品选择性高,无锥体外系反应、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盐酸甲氯芬酯:本品主要作用于大脑皮质,它能促进脑细胞的氧化还原,调节神经细胞的代谢,增加对糖类的利用对受抑制的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外伤性昏迷、儿童遗尿症、意识障碍、老年性精神症、各种痴呆、酒精中毒等。

盐酸赖氨酸:盐酸赖氨酸所含盐酸赖氨酸为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尤为儿童发育期、病后恢复期、妊娠哺乳期所必需,如缺乏可引起发育不良、食欲缺乏、体重减轻以及低蛋白血症等。盐酸硫必利片品属苯酰胺类抗精神病药,对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功能亢进有抑制作用,对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运动障碍有拮抗作用,从而产生安定、镇静作用。其特点为对感觉运动方面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运动行为障碍具有良效。

盐酸米托蒽醌:抗肿瘤,用于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和白血病。盐酸头孢吡肟:本品为盐酸头孢吡肟加适量L-精氨酸制成的无菌混合物,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几乎无臭,有引湿性。头孢吡肟为广谱第四代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体外试验表明,本品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作用。本品对细菌染色体编码的β-内酰胺酶的亲和力低,可高度耐受多数β-内酰胺酶的水解,并可迅速渗入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内。在菌体细胞内,其靶分子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盐酸托烷司琼:化学名称:内-1H-吲哚-3-羧酸-8-甲基-8-氮杂双环[3.2.1]辛-3-基酯盐酸盐。药理作用:本品是一种外周神经原及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3(5-HT3)受体的强效、高选择性竞争拮抗剂。某些物质包括一些化疗药可激发内脏粘膜的类嗜铬细胞释放出5-羟色胺,从而诱发伴恶心的呕吐反射。本品主要通过选择性地阻断外周神经原突触前5-HT3受体而抑制呕吐反射,另外,其止吐作用也可能与其通过对中枢5-HT3受体的直接阻断而抑制最后区的迷走神经的刺激作用有关。毒性研究:遗传毒性:文献报道盐酸托烷司琼对小鼠骨髓微核无明显影响,体外高浓度也未见染色体畸变和致突变作用。生殖毒性:动物生殖毒性试验提示本品有潜在的胚胎毒性。尚不清楚本品是否可进入乳汁,因此哺乳期妇女不应使用本品。

盐酸乌拉地尔:乌拉地尔为苯哌嗪取代的尿嘧啶衍生物,本品具有外周和中枢双重降压作用。外周主要阻断突触后α1受体,使血管扩张显著降低外周阻力。同时也有较弱的突触前α2阻滞作用,阻断儿茶酚胺的收缩血管作用(不同于哌唑嗪的外周作用);中枢作用主要通过激动5-羟色胺-1A(5-HT1a)受体,降低延髓心血管中枢的交感反馈调节而降压(不同于可乐定的中枢作用)。在降血压同时,本品一般不会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在临床开放性研究中,单项麻醉时可分别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3.1%和2.1%,对高血压病人分别降低为12%和6.7%。本药对高血压病效果显著。而对血压正常者没有降压效果。脊髓麻醉时,可明显地降低收缩压约32%、舒张压27%。在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中应用乌拉地尔可降低心肌氧耗量、降低肺楔嵌压及外周阻力,改善左心室功能,增加心排血量。乌拉地尔不影响糖及脂肪代谢,亦不损害肾功能。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给猫脊椎动脉注射乌拉地尔可引起显著的中枢性降压效应,其中枢性降压效应不受中枢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α2受体阻滞剂不能阻断乌拉地尔的中枢性降压效应。乌拉地尔对大鼠具有中度的镇静作用,这一作用亦不受α2受体阻滞剂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当给麻醉后高血压犬的脑池内注射1mg乌拉地尔后,高血压犬的血压开始下降,但心率仍保持在对照前水平。当注射剂量达2~4mg时,心率开始下降,但血压恢复至对照前水平,未见反射性心动过速。大鼠动物实验研究未发现乌拉地尔有致癌、致突变、致生殖能力下降的作用。动物试验未发现此药有致畸作用。

颜色反应:通过化学物质的改变(生成了新的物质)改变了化学物的颜色。

硝酸与蛋白质反应,可以使蛋白质变黄。这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是蛋白质的特征反应之一。

乙烯基-CH=CH2

第四部分

阿米卡星俗称: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霉素。英文名amikacin、amikin本品为卡那青霉素a的半合成衍生物的硫酸盐,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无味。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稀释成每1ml 中含20mg的溶液,依法测定,比旋度为+97度至+105度

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名安莫西林或安默西林,是一种最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一种白色粉末,半衰期约为61.3分钟。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阿莫西林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膜的能力也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青霉素之一,其制剂有胶囊、片剂、颗粒剂、分散片等等。青霉素过敏及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氨苄西林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毒性极低。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效力较低,对草绿色链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或略强。对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放线菌其效能基本和青霉素相同。对肠球菌及李司忒菌的作用则优于苄青霉素。对耐药葡萄球菌及其它能产生青霉素酶的细菌均无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有效,但易产生耐药性。药品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肠道感染以及脑膜炎、心内膜炎等氨茶碱该品为茶碱与乙二胺复盐,其药理作用主要来自茶碱,乙二胺使其水溶性增强。本品对呼吸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其作用机理比较复杂,过去认为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所致。

氨基比林又名匹拉米洞,Pyramidon, Amidozon, Aminophenazon, Aminopyrine,由氨基安替比林经催化氢化(烃化)而得,解热镇痛作用较强,缓慢而持久,消炎抗风湿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有来自链霉菌的链霉素等、来自小单孢菌的庆大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还有阿米卡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本尼迪特试剂,也称班氏试剂、本尼迪克试剂、本尼迪克试液,班乃德试剂或本尼迪特试剂,是一种浅蓝色化学试剂。

苯妥英(分子式C15H12N2O2 分子量252.27 CAS no :57-41-0 )为一种抗癫痫药。英文名Phenytoin。中文别名大伦丁、地伦丁、地仑丁、二苯妥因、二苯乙内酰脲、二苯乙内酰脲或奇非宁。适用于治疗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颞叶癫痫)、单纯部分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也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

丙磺舒原料药—丙磺舒的测定—中和滴定法本方法采用滴定法测定丙磺舒原料药中丙磺舒的含量。

方法原理:供试品加中性乙醇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滴定液滴定,根据滴定液使用量,计算丙磺舒的含量。

丙氯拉嗪

甲哌氯丙嗪,丙氯比拉嗪,普氯拉嗪Prochlorperazine 功用作用:抗精神病作用比氯丙嗪强比三氟拉嗪弱,有显著镇静作用和较强镇作用,用于急、慢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及止吐。亦可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

地高辛译狄戈辛,Digoxin (Davoxin)。化学名 3β-O-2,O-二脱氧-β-D-核-己吡喃糖基-(1→4)-O-2,6-二脱氧-β-D-核-己吡喃糖基-(1→4)-2,6-二脱氧-β-D-核-己吡喃糖基氧代-12β,14β-二羟基-5β-心甾-20(22)烯内酯。

地西泮本品为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吗丁啉(多潘立酮片),商品编码:A198********,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10003 本品为胃肠促动力药类非处方药药品。适应于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恶心、呕吐。

二甲胺用于有机合成及沉淀氢氧化锌等。主要用作橡胶硫化促进剂、皮革去毛剂、医药(抗菌素)、农药(福美双、杀虫脒、灭草隆等除草剂)、纺织工业溶剂、染料、炸药、推进剂及二甲肼、N,N-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中间体的原料

费林溶液滴定反应为二价铜离子氧化葡萄糖为葡萄糖酸,自身被还原成一价铜离子。

芬布芬为一较新型的长效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据动物实验结果,本晶的消炎、镇痛作用虽较吲哚美辛低,但比阿司匹林强。

呋塞米也称速尿,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脏性水肿、肾性水肿、肝硬化腹水、机能障碍或血管障碍所引起的周围性水肿,并可促使上部尿道结石的排出。其利尿作用迅速、强大,多用于其它利尿药无效的严重病例

华法林本品是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一种,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在肝脏的合成。对血液中已有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并无抵抗作用。因此,不能作为体外抗凝药使用,体内抗凝也须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消耗后才能有效,起效后作用和维持时间亦较长。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环孢素西药,适用于预防同种异体肾、肝、心、骨髓等器官或组织移植所发生的排斥反应;预防及治疗骨髓移植时发生的移植物

抗宿主反应。本品常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近年来有报道试用于治疗眼色素层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银屑病、难治性狼疮肾炎等。

磺胺甲恶唑,磺胺类药,主治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引起的急性、慢性尿路感染;脑膜炎球菌所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流感杆菌所致的中耳炎等。

甲基强的松龙抑制病毒所引致的自体免疫系统过敏反应,从而减低炎症对肺部细胞的损害; 并有效退烧,对荨麻疹血管炎有一定疗效。

胃复安(甲氧氯普胺)属片剂,是止吐药。本品可用于因脑部肿瘤手术、肿瘤的放疗及化疗、脑外伤后遗症、急性颅脑损伤以及药物所引起的呕吐。对于胃胀气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也有较好的疗效。也可用于海空作业引起的呕吐及晕车(船)。亦可减轻钡餐检查时的恶心、呕吐反应,促进钡剂通过;十二指肠插管前服用,有助于顺利插管。有时可用于胆道疾病和慢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

甲氧西林;甲氧西林钠,英文名称:Methicillin Sodium(Staphcillin,Meticillin,Celbenin,BRL-1241),与青霉素相似,但耐青霉素酶,不为水解破坏,对产青霉素霉金葡菌有良好作用。对於对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各种链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的抗菌作用不及青霉素

焦亚硫酸钠为白色或黄色结晶粉末或小结晶,带有强烈的SO2气味,比重 1.4,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与强酸接触则放出SO2而生成相应的盐类,久置空气中,则氧化成Na2S2O6,故该产品不能久存。高于1500C,即分解出SO2。

酒石酸(tartaric acid),即,2,3-二羟基丁二酸,是一种羧酸﹐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如葡萄和罗望子﹐也是葡萄酒中主要的有机酸之一。作为食品中添加的抗氧化剂﹐可以使食物具有酸味。酒石酸最大的用途是饮料添加剂。也是药物工业原料。在制镜工业中,酒石酸是一个重要的助剂和还原剂,可以控制银镜的形成速度,获得非常均一的镀层。

聚维酮K30主要活性成分1-乙烯基-2-吡咯烷酮均聚物,其平均分子量为3.8×104??,分子式以(C6H9NO)n??表示,其中n代表1-乙烯基-2-吡咯烷酮链节的平均数。

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有咖啡因成分的咖啡、茶、软饮料及能量饮料十分畅销,因此,咖啡因也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精神药品。在北美,90%成年人每天都使用咖啡因。很多咖啡因的自然来源也含有多种其他的黄嘌呤生物碱,包括强心剂茶碱和可可碱以及其他物质例如单宁酸。

卡氮芥1.对何杰金病和急性白血病有较好疗效。 2.治疗脑瘤及脑转移癌有效。 3.与长春新碱并用,对恶性黑色素瘤有效;对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睾丸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也有一定疗效。

克拉维酸等属于不可逆性竞争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酶牢固结合后使酶失活,因而作用强,不仅作用于金葡菌的β--内酰胺酶,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β—内酰胺酶也有作用。

奎尼丁为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能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膜,可显著延长心肌不应期,降低自律性、传导性及心肌收缩力,特别对非窦性的异位节律性作用较强,对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不变或延长,降低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减低兴奋性,对心房不应期的延长较心室明显,缩短房室交界不应期。

利多卡因是医用临床常用的局部麻药,1963年用于治疗心率失常,是目前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及各种心脏病并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震颤的首选药。

利血平为肾上腺素能神经抑制药,可阻止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内介质的贮存,将囊泡中具有升压作用的介质耗竭。硫酸双肼屈嗪为血管扩张药,可松弛小动脉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氢氯噻嗪则为利尿降压药。三药联合应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促进血压下降,提高了疗效,从而降低了各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氢氯噻嗪能增加利血平和硫酸双肼屈嗪的降压作用;还能降低它们的水钠潴留的副作用。

链佐星和链脲霉素是同义词主要用于转移性胰岛细胞肿瘤,对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细胞癌变均有作用。

林可霉素,英文名Lincomycin。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脓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硫酸多粘菌素B其抗菌谱及临床应用与多粘菌素E相似,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副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嗜酸杆菌、百日咳杆菌及痢疾杆菌等有抑制或杀菌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及绿脓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烧伤感染以及皮肤粘膜感染等。

氯丙嗪也叫冬眠灵,是第一个抗精神病药,开创了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历史。从1950年代初氯丙嗪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开始,进入了精神药理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氯丙嗪的发现改变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并在西方国家掀起了非住院化运动,使许多精神病患者不必被终身强迫关锁在医院里。氯丙嗪的发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咪康唑是高效、安全、广谱抗真菌药,对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有作用。其机理是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固醇合成,影响细胞膜通透性,抑制真菌生长,导致死亡。在4微克/毫升以下的浓度可抑制大部分临床分离的真菌,其中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和粗孢子菌对本品均敏感,皮炎芽生菌和组织胞浆菌对本品高度敏感,但曲霉菌较差。另外,咪康唑对金葡菌和链球菌及革兰阳性球菌和炭疽菌等也有抗菌作用。用于皮肤真菌感染,如手、足、体、股癣。

哌嗪白色针状晶体。有咸味。熔点109℃。沸点148℃。折射率1.446(113℃)。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和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可由氯乙醇经氨化,环合制得。其磷酸盐和枸橼酸盐是驱除蛔虫、蛲虫的有效药物,故又名驱蛔灵。

杜冷丁,即盐酸哌替啶,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无臭,其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静、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的1/10—1/8。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被列为严格管制的麻醉药品。

葡萄糖酸钙,分子式为Ca(C6H11O7)2,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主要用作食品的钙强化剂与营养剂、缓冲剂、固化剂、鳌合剂。

普萘洛尔β受体阻断剂 .可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亦可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能迅速控制心动过速、震颤、体温升高等症状

强力霉素是抗生素类药,四环素类药物,可以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其性状为淡黄色或黄色结晶性粉末,臭,味苦。在水中或甲醇中易溶,在乙醇或丙酮中微溶,在氯仿中不溶。

青霉胺是青霉素的代谢产物,可通过水解青霉素制备,原是治疗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肝豆状核变性的有效驱铜剂。其治疗风湿病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已知它能使类风湿因子滴度下降,能抑制淋巴细胞转化,使抗体产生减少,稳定溶酶体膜而发挥抗炎作用,它还能抑制胶原的合成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又名氢可的松丁二酸钠;氢可琥,化学名称为11β,17—二羟基—21—(3—羧基—1—羟丙氧基)孕甾-4-烯-3,20-二酮,为白色或几乎白色的疏松块状物。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是氢化可的松的盐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

庆大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庆大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庆大霉素是为数不多的热稳定性的抗生素,因而广泛应用于培养基配置。

乳糖酸红霉素本品为水溶性的红霉素乳糖醛酯,静脉滴注后即达血药峰值,24小时内静滴2g,血药浓度均值为2.3-6.8ug/ml,但个体差异较大。本品局部剌激性较强,不宜做肌内注射;在过酸的溶液中活力很快消失,注射溶液的ph值宜维持在5.5以上,浓度不宜超过1mg/ml.常见的副作用为局部疼痛和血栓性静脉炎。

十二烷基硫酸钠(K12 化学式:C12H25―OSO3Na 分子量:平均M=288别名:椰油醇(或月桂醇)硫酸钠、K12、发泡剂等。性能:白色或淡黄色粉状,溶于水,对碱和硬水不敏感。具有去污、乳化和优异的发泡力。是一种无毒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舒巴坦(Sulbactam)为不可逆的竞争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除绿脓杆菌外)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均有抑制作用。单独应用对淋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的周围感染有效;舒巴坦与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哌拉西林、美洛西林等联合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尿路、妇产科、腹腔内、皮肤软组织、眼耳鼻喉科和骨关节感染以及败血症、脑膜炎等。目前中国生产的舒巴坦产品主要为供静脉或肌内注射用的氨苄西林/舒巴坦钠联合制剂(unasyn)。

水合物又称水化物,指的是含有水的化合物,其范围相当广泛。

其中水可以以配位键与其他部分相连,如水合金属离子,也可以是以共价键相结合,如水合三氯乙醛。

酮康唑为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本品在氯仿中易溶,在甲醇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头孢美唑,别名:甲氧氰甲硫四唑头孢菌素、甲氧氰甲硫头孢菌素、氰唑甲氧头孢菌素、头孢甲四唑、头孢甲氧氰唑、头孢氰四唑、头孢氰唑、头孢氰唑氧、先锋美他醇、先锋美他唑、头孢美他唑。英文名:Cefmetazole、CMZ、Cefmetazon、SKF83088、SKF83088。头孢美唑是一种半合成的头霉素衍生物,抗菌性能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近。

头孢噻吩抗菌谱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卡他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拟杆菌等。

头孢西丁本品为头霉素类抗生素,类似于第二代头孢菌素,特点为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具有高度抗β内酰胺酶性质。抗菌谱包括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吲哚阳性的变形杆菌和沙雷氏菌、克雷白杆菌、流感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对葡萄球菌和多种链球菌也有较好作用。

头孢唑林属注射剂。适用于治疗敏感需氧细菌引起的中度感染。可广泛用于耐青霉素类、对头孢唑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除外铜绿假单胞菌、敏感阴性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胆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及外科术后感染,创伤感染,眼耳鼻喉科感染和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

吐温-80吐温-20为月桂酯;吐温-60为硬脂酸酯;吐温-80为油酸酯,均有乳化作用。

可作混悬剂的润湿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妥布霉素,英文名Tobramycin,中文别名安欣、抗普霉素、尼拉霉素因子6、托霉素、妥新,英文别名Brulamycin、Gernebcin、NebramycinFactor6、Obracin、Tobradistin,西医药物。

微晶纤维素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无味。本品在水、乙醇、丙酮或甲苯中不溶。

无水乙醇溶剂。分析镍、钾、镁及脂肪的酸价。萃取剂。脱水剂。清洗剂。

戊巴比妥钠为白色结晶性的颗粒或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有引湿性。极易溶于水和乙醇,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媒。作用与苯巴比妥相同,为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催眠药,作用时间可维持3~6小时,显效较快。用作催眠和麻醉前给药,亦可用于治疗癫痫和破伤风的痉挛。

西沙比利本品为一种胃肠道动力药,可加强并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滞留与反流。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选择性地促进肠肌层神经丛节后处乙酰胆碱的释放(在时间上和数量上),从而增强胃肠的运动;但不影响黏膜下神经丛,因此不改变黏膜的分泌。

硝苯地平是第一代钙拮抗剂,为抗高血压、防治心绞痛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畅销的药物之一。该药的特点是:起效快,峰/谷比值高,导致了神经体液活化,经多年临床使用,该药的疗效得到了肯定。硝苯地平在价格上也占据了强有力的优势。但药效时间短,血压波动大,尚有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作用。增加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

硝西泮本品为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本品在氯仿中略溶,在乙醇或乙醚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本品的熔点为226 ~229 ℃,熔融时同时分解。

新霉素一种抗生素,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同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它由弗氏链霉菌产生;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皆有效,产品主要为新霉素B和C的混合物。新霉素与卡那霉素有完全交叉抗药性,与链霉素有部分交叉抗药性;与同类抗生素类似,具有肾毒性和内耳毒性,它对内耳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现在这种抗生素实际已不再使用。

亚硫酸氢钠(化学式:NaHSO3),白色结晶性粉末,有二氧化硫的气味,可溶于水,也微溶于醇。其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硫酸盐。盐酸苯海拉明能消除各种过敏症状。其中枢抑制作用显著,但不及盐酸异丙嗪;尚具有镇静、防晕动及止吐作用,也有抗胆碱作用,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用于各种过敏性皮肤疾病,如荨麻疹、虫咬症;亦用于晕动症,恶心、呕吐。

盐酸金霉素抗菌谱同四环素,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疗效比四环素稍强。现主用治疗结膜炎,沙眼。

盐酸四环素本品为广谱抑菌剂,高浓度时具杀菌作用。除了常见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以及厌氧菌外,多数立克次体属、支原体属、衣原体属、非典型分枝杆菌属、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优于革兰阴性菌,但肠球菌属对其耐药。

盐酸土霉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别名:地霉素、氧四环素。本品为广谱抑菌剂,许多立克次体属、支原体属、衣原体属、螺旋体、阿米巴原虫和某些疟原虫也对本品敏感。肠球菌属对其耐药。其他如放线菌属、炭疽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梭状芽孢杆菌、奴卡菌属、弧菌、布鲁菌属、弯曲杆菌、耶尔森菌等对本品敏感。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ICZ)是一种亲脂性三氮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是高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细胞的细胞色素酶。

第五部分症状术语

粒细胞缺乏症又叫白细胞减少症,系指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00/立方毫米。正常白细胞计数是4000-10000/立方毫米,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0.75%。粒细胞缺乏症可继发于药物反应、化学药物中毒、电离辐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本病多起病缓慢,慢性经过,少数可无症状。患者可有头晕、乏力、头痛、四肢无力、食欲不振、低热、失眠等;可有易感染倾向,如易患疖痈、肺炎、尿路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等。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 Donne 1837)是寄生在人体阴道和泌尿道的鞭毛虫,主要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和尿道炎,是以性传播为主的一种传染病。毛滴虫是一种寄生虫,但是肉眼看不见,这种毛滴虫呈广梨形或椭圆形,长为10~30μm,宽10~20μm,头部有4根与虫体等长的鞭毛,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毛滴虫。

毛滴虫可引起阴道滴虫病和男性滴虫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脑梗死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brain infarction,ABI),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CE)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脑膜炎(brain fever;meningitis)是一种娇嫩的脑膜或脑脊膜(头骨与大脑之间的一层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窦或上呼吸道感染。细菌型脑膜炎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需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病毒型脑膜炎则比较严重但大多数人能完全恢复,少数遗留后遗症。脑膜炎分为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脑膜炎、流感杆菌脑膜炎。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尿蛋白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低凝血酶原血症由于凝血酶原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任何部位的出血。常见的有牙龈,胃肠,皮下等等。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显著缺失所引起的一种自限性出血性疾病。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症状,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震颤是指头及四肢颤动、振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皮疹是一种皮肤病变。从单纯的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等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皮疹的特点是大、小片粒红,有时会痒,有时不会痒。其种类和发病原因较多,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诊断。

1、斑疹

只有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既不高起皮面也无凹陷的皮肤损害,见于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由于血管扩张而发红的红斑(猩红热、麻疹、药疹等),发生皮下出血的紫斑,等

等。紫斑又分为小型的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点状出血或称淤点和直径在5毫米以上的淤血斑或称紫癜。这些斑疹,常由红色或紫色再变为褐色、黄色,直至最后消失。从发疹到消失,有的要两星期,有的只要2-3天。

皮肤色素增多改变皮肤者,叫做色素斑。和色素斑相反,皮肤变白者叫做白斑,其代表是白癜风(寻常性白斑)。

2、丘疹

丘疹(Papules)是一种较小的实质性皮肤隆起伴有颜色改变的皮肤损害,见于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湿疹等。皮疹3、玫瑰疹

玫瑰疹(roseolas)常与胸腹部出现的一种鲜红色、小的(直径多为2~3mm)、圆形斑疹,压之退色。这是对伤寒和伤寒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特征性皮疹。

4、斑丘疹

斑丘疹(maculopapulae)在斑疹的底盘上出现丘疹为斑丘疹,见于猩红热、风疹及药疹等。

5、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又称风团,是局部皮肤暂时性的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颜色或苍白或淡红,消退后不留痕迹,是皮肤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见于异性蛋白性食物、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虫咬伤等。

偏头疼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疼,属众多头疼类型中的“大户”。它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约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出现一侧头部一跳一跳的疼痛,并逐渐加剧,直到出现恶心、呕吐后,感觉才会有所好转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疼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前庭神经元炎为末梢神经炎的一种。病变发生在前庭神经节或前庭通路的向心部分。病前两周左右多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眩晕症状可突然发生,持续数日或数月,活动时症状加重。

妊娠期亦称怀孕期,生理学名词。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大过程。从妇女卵子受精开始至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除之间的一段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妊娠通常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约为280天(40周)。由于卵子受精日期很难绝对准确,实际分娩日期与推算的预产期可以相差1--2周,临床上将妊娠37周至42周之间,均列为足月妊娠

肉芽:既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

肉芽临床特点

1、病因:HPV-2.4型、7型引起,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2、好发年龄:儿童及青少年。

3、好发部位:手背、手指及足缘等处,

甲周疣发生于甲周者,

甲下疣在甲床者。

丝状疣皮一细长丝状突起。

指状疣有时为一族集多个参差不齐的指状突起。

4、皮疹特点:小丘疹,表面角化粗糙,坚硬。呈灰黄、污黄或污褐色。

5、自觉症状:无,

6、病程:病程慢性,1-2年

7、预后:有自限性,可自行消退。

8、组织病理:呈乳头瘤样增生,角化过度间角化不全,棘层上部及颗粒层细胞有空泡化。表皮突处长,疣周围向内弯曲呈抱球状,真皮乳头上延,血管扩张。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l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一种慢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因在1977年最先发现于美国康涅狄克州的莱姆镇(Lyme townl而得名。

临床表现初期多有典型皮肤损害——慢性游走性红斑(ECM),同时伴有头痛、发热、寒战、疲乏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后期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呈间歇性、交替性出现的各种损害。具有分布广、病程长、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常可痊愈。否则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该病多发于气候温和的夏季,患者多在林木茂密地区野外活动时被蜱叮咬而感染,因而,几种嗜血硬蜱是主要传播媒介,一些脊椎动物如鼠、鹿、狗、兔等是其主要宿主。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指一组临床症状,包括大量的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临床特点: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3.5g/d)、水肿、高脂血症,血浆蛋白低(≤30g/L)。病情严重者会有浆膜腔积液、无尿表现。

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溃疡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最为常见,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基本相似,明确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类似,是由于肠黏膜被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多见于青壮年,主要依靠胃镜其明确诊。

天疱疮(Pemphigu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emphix,意为水疱,描述的是一组慢性水疱性皮肤病,抗体直接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的表面,通过棘层松解这一过程,造成角质形成细胞间粘附丧失。天疱疮被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型: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和副肿瘤性天疱疮

1.天疱疮是一组累及皮肤及黏膜的自身免疫性水疱性疾病,有以下特点:

a.组织病理学上,角质形成细胞间粘附的丧失造成表皮内水疱形成

b.免疫病理学上,可以找到在体结合的以及血循环中的IgG抗体,这些抗体直接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表面

2.天疱疮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型: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和副肿瘤性天疱疮

3.IgG抗体抑制了桥粒芯蛋白的功能,而桥粒芯蛋白对于维持角质形成细胞间粘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而造成水疱的形成

4.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中分别存在抗桥粒芯蛋白3和抗桥粒芯蛋白1的IgG抗体。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中除了存在抗桥粒芯蛋白的IgG抗体外,还存在抗斑蛋白分子的IgG 抗体

5.IgA抗体直接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表面的疾病被定义为IgA天疱疮,此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仍不清.

发性耳聋(以下简称突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又称暴聋。De Klevn(1944年)首先描述此病,发病率逐年有所增加,1万人中约有10.7人发病,占耳鼻喉科初诊病例的2%。两耳发病占4%,其中一半两耳同时发病,也有报告高达17%者。性别、左右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亦增加,患病时年龄在40或40岁以上者占3/4。其发病急,进展快,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有关,应视为耳科急诊,就诊时间以一周内为宜,十日后就诊效果不佳。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心悸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以有心悸。

“心律不齐”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过了一般范围。心脏自律性异常或传导障碍引起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过度疲劳、严重失眠等常为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心律失常特别多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常发生在麻醉、手术中或手术后。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次~100次/min(成人),比较规则。窦房结冲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传导时间恒定(成人0.12~1.21秒);冲动经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的传导时间也恒定(<0.10秒)

胸水:胸腔是由壁层胸膜与脏层胸膜所组成的一个封闭性腔隙,其内为负压,正常情况下两层胸膜之间存在很少量(约1~30毫升)的液体起润滑作用,减少在呼吸活动过程中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利于肺在胸腔内舒缩。这种液体从壁层胸膜产生,由脏层胸膜吸收,不断循环之处于动态平衡,液体量保持恒定。当发生某种情况影响到胸膜,无论是壁层胸膜产生胸水或是脏层胸膜吸收胸水的速率有变化,都可使胸腔内液体增多,也就是所谓胸腔积水(积液)。

休克这词由英文Shock音译而来,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休克是一急性的综合征。在这种状态下,全身有效血流量减少,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即是身体器官需氧量与得氧量失调。休克不但在战场上,同时也是内外妇儿科常见的急性危重病症。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最主要的固体成分,含量为60~80g/L,血浆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不同的种类。

人体血液里的“血小板”,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了,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

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医学上把这种病叫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似,但却非同一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得了荨麻疹要及时远离过敏源,并选择专业药物进行治疗,如皮肤老偏方。紫草露加艾叶等,以防病情恶化。

眼压就是眼球内部的压力,简称为眼压。它是眼内容物对眼球壁施加的均衡压力。正常人的眼压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以维持眼球的正常形态,同时保证了屈光间质发挥最大的光学性能。正常眼压的范围为11~21mmHg(1.47~2.79Kpa)。

眼压升高正常人的眼压值维持在一定范围内(10-21毫升汞柱)。如果房水循环通道的任何部位受到阻碍,或者房水产生过多,就会导致眼压升高。引起眼压升高的原因很多,青少眼、白内障、虹膜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外伤等,都能使眼压升高。另外,用眼过度、疲劳充血等,也可能导致眼压高。

药物热由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它常常是药物过敏的最早表现。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它的特征如下: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 10 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因为发生的快,容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 39 。 C ,甚至 40 。 C 以上。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溢乳症乳头溢液是乳房病的常见症状,妇女在非哺乳期的乳汁分泌称为溢乳症,未婚女性及婚后已生育的女性,都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卓-艾氏综合征由胃窦G细胞增生或分泌胃泌素的肿瘤引起,其特点是高胃泌素血症伴大量胃酸分泌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多发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

紫绀也称发绀,是指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加且超过50g/L时,皮肤粘膜呈紫绀现紫兰色的现象。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毛细血管网较丰富的循环末梢,如口唇、鼻尖、颊部、耳廓和牙床等处最易看到。

自体免疫性疾病,亦作自体免疫问题,是一种人体内自己的免疫系统攻击自己身体正常细胞的疾病,就是正常的免疫能力下降,而异常的免疫能力却突显的一种问题。

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体液,属于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绝大部分组织液呈凝胶状态,不能自由流动,因此不会因重力作用流到身体的低垂部位;将注射针头插入组织间隙,也不能抽出组织液。

第六部分

处方药,简称RX药,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的,需凭医师或其它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非处方药在美国又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简称OTC药。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

非处方药由处方药转变而来,是经过长期应用、确认有疗效、质量稳定、非医疗专业人员也能安全使用的药物。不过在非处方药中,还有更细的分类,红底白字的是甲类,绿底白字的是乙类。甲乙两类otc虽然都可以在药店购买,但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乙类非处方药除了可以在药店出售外,还可以在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处销售。不过,由于我国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不久,故乙类非处方药暂不实行,根据国家规定目前全部按甲类非处方药管理。因此,服用非处方药一定不能随意,最好提前咨询医生。

药品内标签:指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的标签。药品的内标签应当包含药品通用名称、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等内容。包装尺寸过小无法全部标明上述内容的,至少应当标注药品通用名称、规格、产品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药品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贮藏条件下质量能够符合规定要求的期限。药效损失10%所需的时间.如有效期规定为2002年12月,就是指这批生产的药品至2002年12月31日前仍然有效。酸碱度是指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一般用PH值来表示。pH值<7为酸性,pH值=7为中性,pH>值7为碱性。

装量差异:药物制剂的均匀性检测指标之一,常见于胶囊、粉针等剂型,在做装量差异时,对于胶囊剂来说,需要先分别称取20粒,记录其各自总重量,然后取出内容物,再称量胶囊壳的重量,然后计算每粒的净重量,并求得平均值,和各个胶囊净重量与平均值之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数,一般来说20粒中不允许有超过2粒超出药典规定的范围,否则视为不合格。

pH: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pH值越趋向于0表示溶液酸性越强,反之,越趋向于14表示溶液碱性越强,在常温下,pH=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假药(Bogus Drug):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假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一)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

(二)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一)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二)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三)变质的;

(四)被污染的;

(五)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六)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劣药《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2)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

(3)超过有效期的;

(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

(6)其它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批号:卫生部1992年颁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第七十六条规定了“批号”一词的含义: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我国GMP第七十六条规定了“批”的含义: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可见“批”所要反映的最根本问题是在允许限度内的质量均匀性。换句话说,生产单位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将同一次投料、同一次生产工艺所生产的药品用一个批号来表示。批号表示生产日期和批次,可由批号推算出药品的有效期和存放时间的长短,同时便于药品的抽样检验,还代表该批药品的质量引。

原辅料新版GMP规定,原辅料为除包装材料之外,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任何物料。

药品性状是指药品制剂的物理特征或形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外形与颜色。

比如无色白色粉末或者红色液体等。

2.嗅与味。

比如无嗅无味、或者微臭等。

3.其他。

比如:有的药物制剂微显乳光。有一部分药品为胶体溶液。有的为乳白色的均匀混悬液。

肠溶衣概念:肠溶衣片系指在37℃的人工胃液中2h以内不崩解或溶解,而在人工肠液中1h内崩解或溶解,并释放出药物的包衣片。适用范围:凡药物易被胃液(酶)所破坏、对胃有刺激性,或需要在肠道发挥疗效者。肠溶衣物料:必须具有在不同pH值溶液中溶解度不同的特性,可抵抗胃液的酸性侵蚀,而到达小肠时能迅速溶解或崩解。

纯化水本品为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

宜的方法制得的制药用水,不含任何添加剂。【检查】总有机碳不得过0.50mg/L(附录Ⅷ R)。

易氧化物取本品100ml,加稀硫酸10ml,煮沸后,加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0.10ml,再煮沸10分钟,粉红色不得完全消失。

以上总有机碳和易氧化物两项可选做一项。

重金属取本品100ml,加水19ml,蒸发至20ml,放冷,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水适量使成25ml,加硫代乙酰胺试液2ml,摇匀,放置2分钟,与标准铅溶液1.0ml加水19ml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不得更深(0.000 01%)。

分子式(molecular formula):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单质、化合物)分子的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化学式。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是实验式、分子式、结构式、示性式的统称

结构式:用元素符号和短线表示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原子的排列和结合方式的式子.

溶解: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微丸:是指药物粉末和辅料构成的直径小于2.5mm的圆微丸球状实体。制成的微丸再包缓释衣,亦可用脂腊类物质如脂肪酸、脂肪醇及酯类、腊类等包衣。然后再将这些包衣微丸压成片剂或装入胶囊等。

悬浊液:大于100纳米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氧化(oxidation):狭义地,氧元素与其他的物质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称其为氧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单元过程。广义的氧化,指物质失电子(氧化数升高)的过程。

引湿性:药物的一种性质。大多数药品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引湿,其结果使药品稀释,潮解,变形,发霉等现象,叫做引湿性。也指在一定温度及湿度条件下物质吸收水分能力或程度的特性。液体物质也具有引湿性。

注射用水:是无热原的蒸馏水,它是用纯化水(去离子水)经蒸馏后再通过0.22μm~0.10μm的除菌滤器过滤获得。而纯水的制备,目前有全离子交换法、电渗析—离子交换法、一级反渗透—离子交换法、二级反渗透法等生产工艺。不论使用何种工艺来制备纯水,提供蒸馏水机制备蒸馏水的原水必须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纯水水质标准。

药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 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耐药性(抗药性):是指长期用药,导致某些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的现象。 二重感染:是指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使体内敏感菌被抑制,而不敏感菌得以繁殖,引起新的感染,称为二次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受体阻断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首关效应(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首过消除:药物从胃肠道吸经门静脉系统到达全身血循环前,部分被胃肠壁细胞和肝脏代谢,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该作用称为首过消除。(同首关效应)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肝药酶诱导剂:指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药酶合成,能加速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药酶抑制剂:指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能减慢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水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是有害反应。 稳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或按半衰期连续多次给药后经5个tl/2,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称稳态血浓度(坪值)。 耐受性:指患者连续用药后出现药效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应有效应。 习惯性:连续用药停药后病人主观产生不满足感但无明显不适,只有继续用药的强烈愿望,也称精神依赖。 成瘾性:反复应用某药后中断用药病人会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严重生理功能紊乱),须严格控制使用。 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通过血-脑屏障后,主要在纹状体突触前由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内L-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脱羧转化为多巴胺,补充纹状体内多巴胺不足,而发挥治疗作用。左旋多巴在外周脱羧形成多巴胺后,易引起外周不良反应。卡比多巴属外周脱羧酶抑剂,可抑制左旋多巴的外周脱羧作用,可明显增加左旋多巴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从而提高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减少外周不良反应。 肾上腺素作用翻转: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翻转。此时,α受体兴奋时的血管收缩作用被取消,表现出β2受体兴奋时的血管扩张效应。 化疗药物:指用于防治病原体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药物。 治疗量:临床用药的剂量。 剂量:指一次给药后产生药物治疗作用的数量。 极量:是由国家药典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也是医生用药选择剂量的最大限度。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 安全范围:是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它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安全范围越大,用药越安全。药理学用上95%有效剂量(ED95)到5%中毒剂量(TD5)的距离来表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与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效动力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即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及药效和血药浓度消长的规律。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继发反应:是指由于药物应用治疗疾病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稳态浓度:恒速恒量给药时,约经5个t1/2,此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即达稳态浓度。 阿托品与碘解磷定合用治疗有机磷酸酯类中毒: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能迅速缓解M样中毒症状,剂量较大时还可解除神经节兴奋症状和中枢中毒症状,但不能解除肌震颤。胆碱酯酶复活药能和血液中游离的有机磷结合,也能与磷酰化胆碱酯酶上的磷酰基结合使酶恢复活性而水解乙酰胆碱,迅速解除肌震颤,但对M样症状效果差,所以两药需合用。激动药: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拮抗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不引起效应,但能阻断激动剂和受体的结合。

_生药学名词解释

生药学名词解释总汇 1.药物(P1):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按其来 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与生物制品三大类。 2.生药(P1):就就是药材,一般就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料)药之意,实为 经过简单产地加工而未精炼的天然药物商品药材。 3.中药(P1):就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 饮片与中成药。 4.中成药(P19):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饮片的性质与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 型。 5.饮片(P21):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6.地道药材(P6):指特定产地所产的优质高产药材。如浙江产的白芍、白术。 7.中药炮制(P20):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与药材的性质所 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发霉(P10):又称为霉变,就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的就是霉菌在生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8.变色(P10):就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生药在采收加工、贮藏中因 方法不当引起的色泽改变。 9.泛油(P10):即“走油”,就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就是指含油生药 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也指药材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10.生药鉴定(P38):指依据国家药典或有关资料规定的药用标准,对商品生药与检品 生药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鉴定。 11.原植物鉴定(P39):就是应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把各种植物药的植物来源鉴定清 楚,确定其学名的一种方法。 12.性状鉴定(P40):指通过用眼瞧,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检查药材的外观 性状,从而鉴定生药的一种方法。 13.理化鉴定(P41):通过化学方法或仪器分析来鉴别生药的有效成分或利用生药中 某种化学成分的特殊反应来间接的鉴别生药的一种方法。 14.显微鉴定(P41):利用显微镜观察植(动)物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其后 含物的特征,以供鉴别生药的真品、伪品、类似品或代用品的一种方法。 15.显微化学反应(P42):就是将中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 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亦用于细胞壁与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 16.微量升华(P42):就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 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如大黄粉末升华物有黄色针状(低温时)、片状与羽状(高温时)结晶。 17.荧光分析(P42):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 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 18.层析法(P43):就是利用生药中所含各种化学成分因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当选择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药学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 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导致病人死亡。 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 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drugdependence),又称药物成瘾,是指躯体和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精神方面和躯体方面的改变,并在行为上常常有为了再度体验这些药物精神效果,有时为了避免没有药物而产生的不快感,而周期地、持续地使用药物这一种强迫性愿望的特征。 药物耐受性 定义:生物对进入其体内的有害元素积累的忍耐能力。 是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按其性质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之分。前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长期保留,多与这类患者体内某些药物代谢酶过度活跃有关。后者往往是连续多次用药后才发生的,增加剂量后可能达到原有的效应;停止用药一段时间后,其耐受性可以逐渐消失,重新恢复到原有的对药物反应水平。容易产生耐受性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安定等。产生耐受性的药物常见于阿片类、巴比妥类和苯二氮革类;另有一些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也极易产生耐药性;而可卡因类较少产生耐受性。 药品不良事件 定义:是指与药物相联系的机体损害。 世界卫生组织将不良事件也定义为不良感受, 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幸的医疗卫生事件, 而这种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报应关系。 药品不良事件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现象, 从产生的成因出发, 可对药品不良事件作分类。药品不良事件包括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失误以及药品滥用。从涉及的部门和人群看, 药品不良事件涉及到监管者、生产和研究者、流通商、药师、医生、护士、患者或消费者。

药理学名词解释14058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其血药浓度成正比,也与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 受体:是指某些特定的细胞蛋白组分,能识别并与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配体(如药物、激素等)结合,并通过放大系统触发药理或者生理效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内源性物质(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等)或药物。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的物质。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产生受体生物效应的物质。 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拮抗作用是可逆的,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非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受体不同部位,可使激动剂量曲线右移,斜率降低,最大效应降低。 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有小剂量激动,大剂量拮抗受体的双重作用。 药物的效价:是指产生一定效应(常为最大效应的一半)时所需要的药物剂量大小,剂量愈小,效价(强度)愈高。 药物的效能:指的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生药学试题及答案(三)

生药学试题及答案 生药学多采用按天然属性及药用部分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其优点为何? 答:按天然属性及要用部分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掌握各类生药的外形和显微特征及其鉴定方法。 何为生药的鉴定? 答:生药的鉴定是综合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检测手段,依据国家药典、有关政策法规及有关专著、资料等对生药进行真实性、纯度及品质优良度的评价,最终达到确保生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开展生药鉴定的中药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开展生药的鉴定,在判断生药的真伪、评价生药质量的优劣、发掘新药源、保证生药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药品应用的安全、有效等方面,都具有十分中药的意义。 何谓生药的原植物鉴定? 答:生药的原植物鉴定,是利用植物分类学的基础只是与方法,对生药的基源进行鉴定,确定物种,写出原植物正确的学名。 简述根和根茎类生药的采收原则 答:一般宜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或在春季发芽前采集。 简述生药产地加工的目的 答:生药产地加工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有效成分的含量,保证药材的品

质,达到医疗用药的目的,并且便于包装、运输和贮藏。 简述药材干燥的目的 答:药材干燥是为了及时除去新鲜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及有效成分的分解与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运输。 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 答:中药炮制的目的有:提高净度,增强药物疗效,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矫味矫臭,便于调剂制剂,利于贮运。 试述影响生药质量的因素 答:影响生药质量的自然因素包括生药的品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遗传与变异、植物的环境因素等,经常是多种因素在综合地起作用。 简述生药资源开发的层次 答:生药资源开发的层次通常有:以发展药材和原料为主的初级开发、以发展中药制剂和其他天然副产物位置的二级开发、以发展天然化学药品为主的深开发和包括利用废弃物开发出其他有用药物和产品的综合开发等。 简述生药资源开发的途径 答:生药资源开发的途径有:利用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从历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剂学名词解释

绪论 1.Pharmaceutics (Pharmacy) 药剂学: 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Dosage forms 剂型: 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就叫做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药物制剂: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物或者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 4.DDS 指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于普通剂型的各种新型的给药形式和方法 5.Pharmacopoeia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著,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6.Formulation 生产处方:是制剂生产或者调配的重要书面文件,是配料和成本核算的依据,包括药物,用量,配制方法以及工艺等内容。 7.Prescription 医师处方: 医生对病人用药的重要书面文件,包括药品的种类,数量和用法。 8.Prescritption (Ethical) drug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9.OTC 非处方药: 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液体制剂

10.Liquid preparations 液体制剂: 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11.Solubilizer 增溶剂: 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Solubilization 增溶: 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12.Hydrotropy agents 助溶剂: 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13.Cosolvents 潜溶剂: 使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混合溶剂cosolvency潜溶: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14.Solutions 溶液剂: 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 15.Aromatic waters 芳香水剂: 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16.Syrups 糖浆剂:指含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 17.Tinctures 酊剂: 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18.Spirits 醑剂: 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19.Glycerins 甘油剂: 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 20.Paints 涂剂: 用纱布、棉花蘸取后涂搽皮肤,口或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 21.Sols 溶胶剂: 指固体药物微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的液体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很有用的生药学名词解释

很有用的生药学名词解释

1.药物(P1):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2.生药(P1):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3.中药(P1):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中药材+中药汤剂+中成药 4.草药:指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中草药=中药+草药 5.中成药(P19):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饮片的性质和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型。 6.饮片(P21):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7.地道药材(P6):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如浙江产的白芍、白术。 8.中药炮制(p20):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和药材的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2

9. 3

10.显微化学反应(P42):是将中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亦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 11.微量升华(P42):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如大黄粉末升华物有黄色针状(低温时)、片状和羽状(高温时)结晶。 12.荧光分析(P42):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 13.层析法(P43):是利用生药中所含各种化学成分因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当选择某一条件使各个成分随着展开剂流过支持剂或吸附剂时,各成分可彼此分离,然后在支持剂或吸附剂上经显色剂显色(或不需显色剂显色)、或在紫外光下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获得一定的层析图谱,从而达到鉴定的目的。 14.水试(P41):利用某些药材放入水中,能产生特殊的现象如旋转、沉浮、水染色、粘滑等,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 15.火烧(P41):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烟雾、响声、颜色等现象,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 4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 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首剂效应(first dose phenomenon)首次给药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出汗、心悸,甚至晕厥、意识消失,尤其在首剂大于1mg时出现 11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选自白皮书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 称药效学。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 力学,又称药动学。 4.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 作用。 5.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 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 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 体排泄。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 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 9.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 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百度) 10.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 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 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13.房室模型; 把机体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独立单元,可对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消除 的特性作出模式图,以建立数学模型,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 14.一室模型:如果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血液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 官部位浓度迅即达到平衡,可看成一室模型。 15.二室模型:多数情况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可以喝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平衡, 而在另一些部位中的转运有一延后的、但彼此近似的速率过程,迅速和血液浓度达到平衡的部位被归并为中央室,随后达到平衡的卑微则归并为周边室,称二室模型。 16.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 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17.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 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因在对半数坐标图上的药物—时曲线的下降部分呈曲线,故称非线性动力学。 18.稳态血药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 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对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_生药学名词解释

药物: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中成药: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饮片的性质和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型。 饮片: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和药材的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发霉:又称为霉变,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的是霉菌在生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变色: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生药在采收加工、贮藏中因方法不当引起的色泽改变。 泛油:即“走油”,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是指含油生药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也指药材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生药鉴定:指依据国家药典或有关资料规定的药用标准,对商品生药和检品生药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鉴定。原植物鉴定:是应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把各种植物药的植物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其学名的一种方法。 理化鉴定:通过化学方法或仪器分析来鉴别生药的有效成分或利用生药中某种化学成分的特殊反应来间接的鉴别生药的一种方法。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植(动)物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其后含物的特征,以供鉴别生药的真品、伪品、类似品或代用品的一种方法。 显微化学反应:是将中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亦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 微量升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荧光分析: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 水试:利用某些药材放入水中,能产生特殊的现象如旋转、沉浮、水染色、粘滑等,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火烧: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烟雾、响声、颜色等现象,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总灰分:将药材加强热灰化,则细胞壁和细胞后含物中的无机物质即成为灰烬而残留,所得的即为总灰分,其中包括: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酸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生物碱:指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多数具有碱性且能和酸结合生成盐,大部分为杂环化合物且氮原子在杂环内,多数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甙:甙类又称配糖体,它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其中非糖部分就称为甙元,又称配糖基,其连接的键则称为甙键。 车轮纹:指川木通断面导管孔洞排列呈环轮状。 云锦花纹:何首乌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样花纹。 钉角:附子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的瘤状突起的支根。 菊花心(菊花纹):有的生药的木部导管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似盛开的菊花,如菊花、甘草、白芍、桔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