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考试考研必备-自己整理

方剂学考试考研必备-自己整理
方剂学考试考研必备-自己整理

方剂学歌诀

一、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伤寒)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伤寒)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太平)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5、小青龙汤(伤寒)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辛姜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医学心悟)

止嗽散用百部苑,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景岳全书)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二)辛凉解表

1、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

仲景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4、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5、升麻葛根汤(太平)

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三)扶正解表

1、败毒散(太平)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饮(太平)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二、泻下剂

(一)寒下

1、大承气汤(伤寒)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3、大陷胸汤(伤寒)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泄热逐水效非常。(二)温下

1、大黄附子汤(金匮)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2、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三)润下

1、麻子仁丸(伤寒)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2、济川煎(景岳全书)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四)逐水

十枣汤(伤寒)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五)攻补兼施

黄龙汤(伤寒六书)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新加黄龙汤

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温病阴亏实热结,养阴泻热肠道通。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伤寒)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2、大柴胡汤(伤寒)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3、蒿芩清胆汤(重订伤寒论)

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除。

4、达原饮(瘟疫论)

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二)调和肝脾

1、四逆散(伤寒)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2、逍遥散(太平)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3、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三)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四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1、白虎汤(伤寒)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2、竹叶石膏汤(伤寒)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精又和胃,余热耗伤气精用。(二)清营凉血

1、清营汤(温病条辨)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2、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淤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三)清热解毒

*.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并,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

1、黄连解毒汤(方出《肘后备急方》,名见《外台秘要》崔氏方)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2、凉膈散(太平)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3、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4、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方)

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服法。*.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家酒服效非轻(清热解毒消散中)

*.四妙安勇汤

四妙安勇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清热解毒兼活血,热毒炽盛脱疽魁。

*.牛蒡解肌汤

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四)清脏腑热

1、导赤散(小儿药证直决)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2、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3、左金丸(丹溪心法)

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4、苇茎汤(《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

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5、泻白散(小儿药证直决)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6、清胃散(脾胃论)

清胃散中升麻连,当归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7.玉女煎(景岳全书)

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8.葛根芩连汤(伤寒)

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

9.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10.白头翁汤(伤寒)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五)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青蒿鳖甲地知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2.清骨散(政治准绳)

清骨散君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柴地皮,知母青蒿乌梅归;滋阴养血除骨蒸,风劳咳嗽盗汗奇。

3.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五祛暑剂

1、清络饮(温病条辨)

清络祛暑六药鲜,银扁翠衣瓜络添。佐以竹叶荷叶边,暑热伤肺轻证安。

2.香薷散(太平)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3.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方论)

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

4.桂苓甘露散(黄帝素问宣明方论)

桂苓甘露滑石膏,寒水猪苓泽术草。清暑化气利水湿,暑湿俱盛重证疗。

5、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六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1.理中丸(伤寒)

理中干姜参术草,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2、小建中汤(伤寒)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3.吴茱萸汤(伤寒)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二)回阳救逆

1、四逆汤(伤寒)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回阳救逆汤(伤寒六书)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于生姜,三阴寒厥建奇勋。

(三)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伤寒)

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2.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凝阴疽疗。*.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芍姜枣,益气温经血痹消。(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芪名五物;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

七表里双解剂(5)

(一)解表攻里

1、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风热壅盛表里实,外痈疮毒总能消。(二)解表清里

1、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

2、石膏汤

石膏汤用芩柏连(三黄),麻黄豆鼓山栀全;

清热发汗兼解毒,枣姜细茶一同煎。(三)解表温里

1、五积散

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枳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葱;除桂枳陈余略炒,熟料尤增温散功;理气解表祛寒湿,散痞调经辨证从。七补益剂

(一)补气

1、四君子汤(伤寒)

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2、参苓白术散(太平)

参苓白术扁豆莲,甘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3.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柴升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4.生脉散(医学启源)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5、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6.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柴芍淮山黑芥穂,化湿止带此方神。(二)补血

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营血虚滞诸多症,加减运用贵变通。

2.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或论)

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

3.归脾汤(正体类要)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内补黄芪汤

内补黄芪地芍冬,参苓远志加川芎

当归甘草官桂并,力补痈疽善后功(三)气血双补

1、八珍汤(瑞竹堂经验方)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2.炙甘草汤(伤寒)

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泰山磐石散

十全大补减桂苓,更加续断砂糯芩;气血双补安胎好,胎动不安磐石行。(十全:四物+四君+黄芪、肉桂)(四)补阴

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2.左归丸(景岳全书)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大补阴丸知柏黄(熟地),龟板脊髓蜜丸方。

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阳亢。*.虎潜汤

虎潜足痿是妙方,虎骨陈皮并锁阳,龟板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尝。

4.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襄。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补肺阿胶汤

补肺阿胶马兜铃,牛蒡甘草杏糯匀;肺虚兼热最宜服,降气生津咳嗽宁。(五)补阳

1.肾气丸(金匮)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

十补丸有鹿茸味,主治肾阳精血虚。

2.右归丸(景岳全书)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六)阴阳双补

1.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地黄饮萸麦味斛,苁戟附桂阴阳补。化痰开窍菖远茯,加薄姜枣喑痱服。

2.龟鹿二仙胶(医便)

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高。八固涩剂

(一)固表止汗

牡蛎散(太平)

牡蛎散内用黄芪,麻黄根与小麦齐。益气固表又敛阴,体虚自汗盗汗宜。(二)敛肺止咳

九仙散(五子昭方,录自《卫生宝鉴》)九仙罂粟乌梅味,参胶桑皮款桔贝。敛肺止咳益气阴,久咳肺虚效堪谓。(三)涩肠固脱

1.真人养脏汤(太平)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蔻与粟壳。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2.四神丸(内科摘要)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四)涩精止遗

1.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沙苑。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

2.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桑螵蛸散龙龟甲,参归茯神菖远合。调补心肾又涩精,心肾两虚尿频佳。*.缩泉丸

缩泉丸治儿尿频,脬气虚寒约失灵,山药台乌加益智,糊丸多服效显明。(五)固崩止带

1.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固冲芪术山萸芍,龙牡倍榈茜海蛸。益气健脾固摄血,脾虚冲脉不固疗。

2.固经丸(丹溪心法)

固经龟板芍药芩,黄柏椿根香附应。阴虚血热经量多,滋阴清热能固经。

3.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固肾清热又祛湿,肾虚湿热带下医。九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仲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珍珠母丸

珍珠母丸归地参,犀香龙苓柏子仁,更加酸枣定惊悸,阴血得养可宁神。*.磁朱丸

磁朱丸中有神曲,摄纳浮阳又明目,心悸失眠皆可治,癫狂痫症亦宜服。(二)滋养安神

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补心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

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甘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十开窍剂

(一)凉开

1、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用良。2、紫雪(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3、至宝丹(《灵苑方》引郑感方,录自《苏沈良方》)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紫金锭(玉枢丹)

玉枢丹有麝硃雄,五倍千金并入中,大戟慈菇共为末,霍乱痧胀米汤冲(二)温开

苏合香丸(《广济方》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熏陆荜檀襄。犀冰术沉诃香附,再加龙脑温开方。十一理气剂(一)行气

1、越鞠丸(丹溪心法)

行气解郁越鞠丸,香附芎苍栀曲研。气血痰火湿食郁,随证易君并加减。2、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下气强。3、半夏厚朴汤(金匮)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痛彻背厥疾疗。

4、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

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疏肝泄热行气血,肝郁化火诸痛蠲。5、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厚朴温中苓陈草,干姜生姜一起熬。行气燥湿蔻木香,脘腹胀痛服之消。6、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

天台乌药木茴香,青姜巴豆制楝榔。行气疏肝散寒痛,寒滞疝痛酒调尝。

7、暖肝煎(景岳全书)

暖肝煎中桂茴香,归杞乌沉茯加姜。温补肝肾散寒气,肝肾虚寒疝痛康。*.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脾虚痞满结心下,健脾消痞乐天年。*.橘核丸

橘核丸中楝桂存,枳朴延胡藻带昆,桃仁木通木香合,癞疝顽痛盐酒吞。(二)降气

1、苏子降气汤(太平)

苏子降气祛痰方,夏朴前苏甘枣姜。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痰喘康。

2、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桑白皮。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3、小半夏汤(金匮)

小半夏汤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础方。主治痰饮呕吐证,若加茯苓效力彰。

4、旋覆代赭汤(伤寒)

旋覆代赭重用姜,半夏人参甘枣尝。降逆化痰益胃气,胃虚痰阻痞嗳康。

5、橘皮竹茹汤(金匮)

橘皮竹茹重姜枣,参草益气共煎熬。降逆止呃又清热,胃虚有热呃逆辽。十二理血剂

(一)活血化瘀

(二)1、桃核承气汤(伤寒)

桃核承气硝黄草,少佐桂枝温通妙。下焦蓄血小腹胀,泻热破瘀微利效。

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与葱姜,归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官桂赤芍蒲黄脂,经暗腹痛快煎尝。身痛逐瘀桃归芎,脂艽附羌与地龙,牛膝红花没药草,通络止痛力量雄。

3、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药,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七厘散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共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4、复原活血汤(医学发明)

复原活血酒军柴,桃红归甲篓根甘。祛瘀疏肝又通络,损伤瘀痛加酒煎。

5、温经汤(金匮)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6、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7、失笑散(太平)

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yàn)醋冲。

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8、桂枝茯苓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与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可安。*.活络效灵丹

活络效灵主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癥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大黄蜇虫丸

大黄蜇虫芩芍桃,地黄杏草漆蛴螬,虻虫水蛭和丸服,祛淤生新功独超。

9、鳖甲煎丸(金匮)

鳖甲煎丸疟母方,蛰(?)虫鼠妇及蜣螂。

蜂窠石韦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胁下硬,癥消积化保安康。(二)止血

1、十灰散(十药神方)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2、咳血方(丹溪心法)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chōu)瘳:病愈。3、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栀归草襄。凉血止血利通淋,下焦瘀热血淋康。

4、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槐花侧柏荆枳壳,等分为末米饮调。清肠止血又疏风,血热肠风脏毒疗。

5、黄土汤(金匮)

黄土汤中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胶艾汤

金贵胶艾四物先,归芍地芎炙草煎;冲任虚损生崩漏,调经止血病可痊。十三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

1、川芎茶调散(太平)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2、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秦艽汤羌独防,辛芷芎芍二地当;苓术石膏黄芩草,风邪初中经络康。

3、小活络丹(太平)

小活络祛风湿寒,化痰活血三者兼;二乌南星乳没龙,寒湿痰瘀痹痛蠲。

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全蝎合僵蚕;等分为末热酒下,祛风化痰痉能解。

5、玉真散(外科正宗)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6、消风散(外科正宗)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二)平熄内风

1、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2、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3、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4、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胶芍草麻仁;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十四治燥剂

(一)清宣外燥

1、杏苏散(温病条辨)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清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2、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清燥救肺桑麦膏,参胶胡麻杏杷草;清宣润肺养气阴,温燥伤肺气阴耗。(二)滋阴润燥

1、增液汤(温病条辨)

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补药之体作泻剂,若非重用不为功。

2、麦门冬汤(金匮)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此方珍。

3、益胃汤

温病条辨》益胃汤,沙参麦地合成方;玉竹冰糖同煎服,温病须虑把津伤。

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5、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增液汤

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

补药之体作泻剂,若非重用不为功。*.玉液汤

玉液汤中芪葛根,鸡金知味药花粉,饮一溲一消渴证,益气生津显效能。*.琼玉膏

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尝,肺燥干咳虚劳证,金水相滋效力彰。十五祛湿剂

(一)燥湿剂

1、平胃散(简要济众方)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2、藿香正气散(太平)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二)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2、八正散(太平)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3、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清在气分。

4、甘露消毒饮(医效秘传)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5、连朴饮(霍乱论)

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6、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当归拈痛猪苓泽,二术茵苓苦羌葛;升麻防风知参草,湿重热轻兼风邪。

7、二妙散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三)利水渗湿

1、五苓散(伤寒)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猪苓汤(伤寒)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3、防己黄芪汤

金匮》防己黄芪汤,白术甘草加枣姜;益气祛风行水良,表虚风水风湿康。

4、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五皮散用五种皮,苓腹陈姜桑白齐;利水消肿理健脾,脾虚湿滞皮水医。(四)温化寒湿

1、苓桂术甘汤(金匮)

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饮又健脾;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2、真武汤(伤寒)

真武附苓术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瞤惕恙。

3、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实脾温阳行利水,干姜附苓术草从;木瓜香槟朴草果,阳虚水肿腹胀崇。

4、萆薢分清散(杨氏家藏方)

萆薢分清益智仁,菖蒲乌药盐煎成;下焦虚寒得温利,分清化浊效如神。(五)祛风胜湿

1、羌活胜湿汤(脾胃论)

羌活胜湿独防风,蔓荆藁本草川芎;祛风胜湿通经络,善治周身风湿痛。

2、独活寄生汤(脾胃论)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顽痹风寒湿是因。十六祛痰剂

(一)燥湿化痰

1、二陈汤(太平)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3、茯苓丸(《是斋百一选方》,录自《全生指迷方》)

指迷茯苓君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伏痰臂酸痛,气行痰消痛自罢。(二)清热化痰

1、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瘳。

2、小陷胸汤(伤寒)

小陷胸汤连半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3、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

礞石硝煅滚痰丸,大黄黄芩沉香添;泻火逐痰临睡服,实火顽痰怪证蠲。(三)润化湿痰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贝母瓜蒌臣花粉,橘红茯苓加桔梗;肺燥有痰咳难出,润肺化痰此方珍。(四)温化寒痰1、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2、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五)化痰熄风

1、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息复正常。

2、定痫丸(医学心悟)

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全蝎蚕琥珀,竹沥姜汁草朱砂。十七消食剂

(一)消食化滞

1、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齐;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枳术丸

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强。*.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齐,大黄牵牛加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2、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效堪灵。(二)健脾消食

1、健脾丸(证治准绳)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2、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2、葛花解酲(chéng)汤(内外伤辨惑论)

葛花解酲泽二苓,砂蔻青陈木香并;姜曲参术温健脾,分消寒化酒湿灵。十八驱虫剂

乌梅丸(伤寒)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清热又安蛔。

*.肥儿丸

肥儿丸内有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猪胆为丸热汤下,疳虫食积一扫清。十九涌吐剂

瓜蒂散(伤寒)

瓜蒂赤豆等分研,豆豉汁调温服验;涌吐治法之首方,胸脘痰涎宿食蠲。二十痈疡剂

*.犀黄丸

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透脓散

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小金丹

小金丹内麝草乌,灵脂胶香与乳没,木鳖地龙归墨炭,诸疮肿痛最宜服。*.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治诸疔,

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四妙勇安汤* *.四妙勇安汤*

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清热解毒兼活血,脉管炎证此方魁。*.牛蒡解肌汤*

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皆可消。*.阳和汤*

阳和汤方主阴疽,鹿胶桂麻姜炭地,白芥甘草同煎服,温补通滞疮自愈。*.内补黄芪汤*

内补黄芪地芍冬,参苓远志加川芎,当归甘草官桂并,力补痈疽善后功。*.苇茎汤*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瘀热在肺成痈毒,泻热排脓新自生。*.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方剂学最新考试题及答案解析整理

1.使用解表剂应注意的问题 多用辛散轻扬药物,不宜久煎;服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助汗出,同时禁生冷油腻之品;解表取汗的标准是遍身持续微汗出;若表邪未尽又见里证,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若病邪全部入里,则不宜再用解表剂。 2.简述麻黄汤中麻黄、桂枝的配伍意义 麻黄汤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治宜发汗宣肺。方以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用桂枝解肌发表,温通血脉,两药相须,既可助麻黄汗解表之力,又能兼治营阴郁滞、经脉不通之疼痛。 3.桂枝汤主治之证已有汗出,为何仍用汗法 桂枝汤证之汗出,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则原证之汗出自止。 4.简述桂枝汤中桂枝白芍的配伍意义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法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芍药为臣,益阴敛阳,桂芍等量合用,于本方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得基本结构 5.九味羌活汤中生地、黄岑的配伍意义 九味羌活汤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方中配伍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 烈之品伤津,为佐药。 6.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之咳喘,何以配伍收敛的五味子、白芍 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里饮证,治当解表化饮,然素有痰饮,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即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诸药辛散太过之性,且可防止温燥药物伤津。 7.止咳散有何功用,其组方配伍有何特点 止咳散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功用,其组方配伍得特点是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 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正如《医学心悟》卷三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8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方中何以配伍幸温的荆芥、豆豉 银翘散所治之温病初起,以邪郁卫表,邪热较重为特点,方中配伍辛温得荆芥,淡豆鼓得意义有二,一是解表散邪,增强辛散透表之力;二是防银花,连翘寒凉太过,冰伏气血,不利祛邪。 9.简述桑菊饮配伍桑叶、菊花的意义 桑菊饮主治风温初起,邪犯肺络,肺失清肃之咳嗽。法当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 叶味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味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二药轻清灵功,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故共为君药。 10.从功用、组成方面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 银翘散和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得辛温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五位药物,但前方有银花配荆芥,淡豆鼓,牛蒡子,竹叶,则解表清热之力强,后方有桑叶,菊花配伍杏仁,则肃肺止咳之力大。 11.麻杏甘石汤以何药为君,其配伍意义是什么 麻仁甘石汤得君药是麻黄,石膏,方用麻黄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石膏清泄肺热,解肌

中医方剂歌诀背诵版(医师资格考试版本)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可建功。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本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白虎汤 白虎汤中用石膏,知甘粳米四般熬,津伤口渴与烦热,气弱加参力更饶。清营汤 清营汤是鞠通方,邪热入心营血伤,犀角丹玄连地脉,银翘竹叶服之康。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火胜三焦是病因,火热烦扰兼错语,吐衄发班此方钦。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若加阿胶与甘草,产后虚痢称良剂。理中丸 理中丸中用干姜,参术炙草祛寒方,呕利腹痛阴寒盛,温运中焦健脾阳。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痨腹痛起陈疴。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效力强,阳明腑实痞满坚,峻下热结此方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寒热用之良。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解郁又调经,丹栀加入均堪着。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中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芷术朴,夏曲加入姜枣煎,外寒内湿均能除。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边蓄瞿麦滑石研,栀子甘草和大黄,通淋泻火热淋痊。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用大黄,栀子加入共煎尝,身目黄如橘子色,清热利湿退黄良。五苓散 五苓散是利水方,二苓泽泻白术裹,桂枝化气兼解表,尿利肿消体复康。实脾散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寇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二陈汤 二陈夏橘茯苓草,燥湿化痰此方好,主治咳嗽痰湿证,随证加减方不少。苓甘五味姜心汤 苓甘五味姜心汤,肺寒咳嗽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温肺化痰病自康。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外邪入侵①皮毛而入:伤寒(主要)伤阳气②口鼻入:温邪,流行性感冒,伤津耗气,神昏 第一节辛温解表 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 脉浮等表证。

第二节辛凉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 脉浮数等。(发病急,传变快。容易搏结气血、蕴而成毒) 第三节扶正解表 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第二章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寒下 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

第二节温下 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 第三节润下 适用于肠燥便秘证。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干燥,坚涩难出,身热口干,舌燥津少等。 第四节逐水

第五节攻补兼施 适用于里实积滞而正虚者。见热结阳明,腹满便秘,同时兼有气血不足或阴津将竭之象。 第三章和解药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 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和解少阳 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等。 第二节调和肝脾 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

最新方剂学考研复习资料

方剂学复习资料 一、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二、方剂比较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 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 见一身虚寒征象。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 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 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不同点 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 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不同点 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中医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高教社版)

中医考研——方剂学考什么? 方剂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传统学科,内容包括方剂的基本理论与沿革、方剂的分类与治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的剂型和用法等,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小伙伴们想了解更多中医考研书籍请到天猫云图盛世图书专营店选购,更多强化知识点可关注高教考试在线官网,有免费中医课程相送哦~ 1、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简而言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何谓“八法”? 答:八法是清代医家程松龄根据八纲辨证提出的八种治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3、佐制药的含义是什么? 答:制药是指能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的毒性,制约君、臣药物的峻猛之性的药物。如小青龙汤中配五味子敛肺止咳,可防止麻桂发散太过,耗散正气;白芍敛阴和营,防辛散温燥耗伤阴液。均属佐制的用法。 4、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三种:药味的加减、药量的加减、剂型的更换。药味加减必然引起配伍关系、功效、主治的变化;药量加减虽不一定引起配伍关系的变化,但必然会引

起功效、主治的变化;剂型更换虽不引起配伍关系和功效变化,但主治病证有轻重缓急的差别。 5、汤剂的优点是什么? 答:汤剂的优点:吸收快;起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照顾到具体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病证治疗需要。 6、丸剂的优点是什么? 答:丸剂的优点:吸收缓慢;药效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比较方便。 7、特殊的煎法有哪些?请各举一例说明。 答:常用的特殊煎法有六种:先煎:介石类药物宜先煎,如磁石、石决明、龟板、鳖甲等;泥沙含量大的宜应先煎,如糯稻根;有些毒性较大的药物亦需先煎,如附子等。后下:芳香类药物宜后下,如砂仁、薄荷等。包煎:细小种仁类或含有泥沙量大的药物,为防止药液混浊,减少对消化道、呼吸道的不良刺激,需先包煎,如车前子、赤石脂、旋覆花等。另炖(另煎):某些贵重药材,为充分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煎或另炖,如人参、羚羊角等。烊化(溶化):胶质、粘性大的药材宜烊化,如阿胶、蜂蜜、饴糖等。冲服:某些芳香药或贵重药,成药,自然汁等宜冲服,如麝香、牛黄、紫雪丹、生藕汁等。 8、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答:两方均有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风寒表证。麻黄汤中有麻黄、杏仁,发汗力强,且能宣肺平喘;桂枝汤中有芍药、大枣、生姜,发汗力弱,但能调和营卫。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无汗、喘咳,苔白脉浮紧;桂枝汤主治风寒表虚,恶风汗出脉浮缓。 9、小青龙汤组成药物有哪些?配伍特点是什么?

(完整版)方剂学重点总结,推荐文档

方剂学重点总结 总论部分 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 i.药味加减的变化-------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ii.药量加减的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 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 各论部分 1、解表剂(汗法) 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 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中医助理方剂学必背

方剂学(20分)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3)小青龙汤: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易变通 (二)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苛、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三)扶正解表: 1)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二、泻下剂 (一)攻下剂 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泄力强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二)温下剂 1)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三)润下剂 1)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蒿芩清胆汤:青竹碧玉凉,皮茯枳半黄。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 (二)调和肝脾 1)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2)四逆散:枳芍柴草。 (三)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枣人参(四)表里双解 1)葛根芩连汤:葛芩连草 2)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枣芩夏白芍姜四、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1)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 (二)清营凉血: 1)清营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三)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三黄栀 2)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四)清脏腑热 1)龙胆泻肝汤:芩地龙车归枳泻木柴草 2)左金丸:吴黄(黄连6:1) 3)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 4)清胃散:当地连升丹 5)苇茎汤:苇冬苡桃。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襄 6)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7)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五)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 (六)祛暑剂: 1)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 2)清暑益气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五、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1)理中丸:理中丸主里中乡,人参甘草术干姜 2)小建中汤:桂枝汤加饴糖 (二)回阳救逆 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 (三)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通枣桂甘药当辛 2)阳和汤:甘麻芥炭熟鹿肉。熟地鹿胶桂姜炭,麻黄白芥甘草从。 六、补益剂 (一)补气 1)补中益气汤:陈芪升柴当术参草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3)参苓白术散:山扁桔莲子苡砂四君 4)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 (二)补血 1)四物汤:营血虚滞—四物地芍与归芎 2)归脾汤: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三人芪归术远木酸神眼 (三)气血双补 1)炙甘草汤:麦大麻枝人姜酒草地。 (四)补阴 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茯专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甘麻桂杏(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芍草姜枣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 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四、逐水剂 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五、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今夏大人走江湖。/生芹菜炒大虾仁。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人炒大实药。:小柴胡汤减人草加大实药。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皇陵青竹,半壁植皮。 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金桔果皮厚,湖滨织草根。 二、调和肝脾剂 四逆散《伤寒论》:柴草制药。/四逆菜籽是草药。 逍遥散《和剂局方》: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猪皮少缝。/臣痛泻烧住房。 三、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江大人今夏添草帘。/青莲婶炒枣拌姜。 第四章清热剂

中医考研方剂复习重点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 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中医方剂学考点(三)

方剂学考点:鸡鸣散方剂 【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 【主治】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用法】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时和冷开水缓缓服下。 【功效】用于湿性脚气初起,足腿肿重疼痛,步行困难。 方剂学考点:暖肝煎方剂 【组成】当归二三钱(6~9g),枸杞三钱(9g),小茴香二钱(6g),肉桂一二钱(3~6g),乌药二 钱(6g),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3g),茯苓二钱(6g)。 【主治】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弦沉迟。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运用】 1.本方适用于肝肾阴寒,气机阻滞之少腹疼痛,疝气痛。以睾丸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温,得 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若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等以增其温中祛寒之功;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气。 3.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鞘膜积液等属肝肾虚寒者,可加减用之。 【注意事项】若证属实热,见阴囊红肿热痛者,切勿使用。 方剂学考点:天麻钩藤饮方剂 【方源】《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高血压,头痛,晕眩,失眠”。 【组成】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 【用法】水煎服。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主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 【方解】本方证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以致头部疼痛,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 多梦,甚至失眠。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 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益母草 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 佐使药。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证 治要点。 2.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方剂学考点:辰砂化痰圆方剂

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常用治法 1.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主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1.2 常用治法:(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2)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3)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4)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5)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6)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7)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8)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2 方剂的组成

2.1 方剂的配伍目的:①增强药力;②产生协同作用;③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④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2.2 方剂的基本结构(1)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2)臣药:有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4)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3 方剂的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即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2)药量增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4 常用剂型及其特点(1)汤剂:特点是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2)散剂: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3)丸剂: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其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 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试卷2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地龙 B.天南星 C.乳香 D.全蝎√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包含:川乌炮、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小活络丹的趣味方歌:二乌南星乳没龙。 2.小活络丹的功用不包含 (分数:2.00) A.祛风除湿 B.化痰通络 C.活血止痛 D.补益肝肾√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 3.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症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治宜选用 (分数:2.00) A.增液汤 B.复脉汤 C.大补阴丸 D.大定风珠√ 解析:解析:大定风珠所治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者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息内动之虚风。主治手足瘛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4.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 (分数:2.00) A.凉肝熄风,滋阴养血 B.清热凉肝,滋阴潜阳 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D.清热凉肝,镇惊安神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为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5.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分数:2.00) A.羚角钩藤汤√ B.镇肝熄风汤 C.天麻钩藤饮 D.半夏白术天麻汤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

中医药类方剂学期末考试考点

【选择或填空】【P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 【P4】两汉时期:根据《黄帝内经》后人总结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 【P7】宋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明清时期: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的《医方考》。 【P1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法统方---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P14】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制方理论。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对方剂以治法分类。 【p17】(多选)方剂药物配伍的作用: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p20】(多选)方剂的运用变化:1、药味增减,2、药量增减,3、剂型更换。 【p30】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p32】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芍,姜枣合用调和营卫;‘为仲景方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p35】九味羌活汤:体现‘分经论治’思想代表方。 【p38】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p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甘草=1:2 【p5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p58】大承气汤: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p61】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p67】麻子仁丸: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症。(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p70】十枣汤:功用:攻逐水饮。 【p75】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者。 【p77】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p82】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 【p84】逍遥散: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脾同治,气血并调)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p94】清营汤: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血分证。 【p96】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p98】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 【p101】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 【p102】仙方活命饮: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p104】导赤散:主治:心经火热证。 【p106】龙胆泻肝汤: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 【p108】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p118】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p121】当归六黄汤:主治:阴虚火旺盗汗。 【p125】香薷散:主治阴暑证代表方。 【p127】六一散:滑石:甘草=6:1 【p133】理中丸: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p135】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p141】当归四逆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 【p143】阳和汤:主治:阴疽。 【p147】四君子汤:组成:人参(去芦9克)白术(9克)茯苓(去皮)(9克)炙甘草(6克)。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症。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p149】参苓白术散: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一、主治病证选方剂二陈汤—湿痰咳嗽 香薷散—阴暑贝母瓜蒌散—燥痰咳嗽 六一散—暑湿保和丸一食积 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乌梅丸—蛔厥 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鳖甲煎丸—疟母 禹功散—阳水仙方活命饮—痈疡肿毒初起(阳证)普济消毒饮—大头瘟阳和汤—阴疽 苇茎汤—肺痈四妙勇安汤—脱疽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痈疡:肺痈—苇茎汤 阳和汤—阴疽肠痈—大黄牡丹汤 痛泻要方—痛泻 小蓟饮子—下焦瘀热白头翁汤—热毒痢疾 八正散—湿热下注——血淋、尿血小柴胡汤—少阳证 消风散—风疹、湿疹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 玉真散—破伤风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外燥凉燥—杏苏散四逆汤—少阴(阳需阴寒) 温燥-轻—桑杏汤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温燥-重—清燥救肺汤十枣汤—悬饮 葛根黄芩黄连汤—协热下利黄土汤—阳虚便血 养阴清肺汤—白喉甘麦大枣汤—脏燥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四神丸—五更泄泻(肾泄) 半夏厚朴汤—梅核气芍药汤—湿热痢疾 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三仁汤(邪在气分橘核丸—痫 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桃核承气汤—下焦蓄血 清气化痰丸—痰热互结五苓散—蓄水证 防己黄芪汤—风水或风湿槐花散—肠风脏毒下血 五皮散—皮水桃花汤—虚寒痢 金铃子散—肝郁化火诸痛的代表方天台乌药散—小肠疝气 加味乌药汤—痛经麦门冬汤—肺痿 玉液汤—消渴琼玉汤—肺痨 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喑痱) 2、主治病证不只一个 吴茱萸汤—虚寒呕吐,厥阴头痛,少阴吐利 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痿) 牡蛎散—自汗,盗汗玉屏风散—自汗 小柴胡汤—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 黄龙汤—热结旁流,气血两虚 3、由病机来选方 外寒内饮—小青龙汤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九味羌活汤 类中风—镇肝熄风汤(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郁热)

方剂学考点精要(全)汇总

方剂学考点精要 总论 方剂简史 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方书之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中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开方论之先河;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医方考》;清初汪昂《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方剂与治法 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分类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重)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唐.陈藏器)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方剂组成: 君药:主治主病或主证。 臣药:①助君药治主病或主证;②主治重要兼病或兼证。 佐药:①佐助药,助君、臣药,主治次要兼证;②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 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③反佐药,严重的寒证或热证,为防止药病格拒,配用 与方中大多数药物的药性相反的药物。即内经所谓“甚者从之”。 使药:①引经药,引诸药至特定的脏腑或经络,又名向导药;②调和药,调 和方中诸药。 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 常用剂型: 汤剂: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便于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东垣“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李东垣“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东垣“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第一章解表剂 (1)麻黄汤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桂枝汤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有汗),又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2)小青龙汤治外寒里饮证;麻杏石甘汤治外寒里热之咳喘证。 (3)九味羌活汤治外感风寒湿兼内有蕴热证,体现“分经论治”思想。 (4)止嗽散治风邪犯肺证,用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5)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银翘散用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6)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虚感寒证,也可治感寒所致的暴喑、暴盲、暴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