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误区的思考

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误区的思考
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误区的思考

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误区的思考

摘要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很远,是时候停下来思考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本文着重就当今中医药现代研究的一些误区提供自己的一点浅见。

关键词中医药现代化误区中医科学化中医西医化

1980年5月,卫生部《关于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的报告》指出,党的中医政策的“基本要点是:努力继承、挖掘、整理、提高中国医药学;团结和依靠中医,发展和提高中医;组织西医学习和研究中医,实行中西医结合;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中医现代化”。

政策的引导引起了对于中医现代化的研究热潮,然而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却发现原来令人欢欣鼓舞初见成效的结论一一被否定,研究逐渐走入了困境。

于是,当热潮褪去,一切渐渐归于沉寂之后,我们却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问题。

我认为不得不承认的是,现有的中医现代化研究中存有许多误区。

1.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

有人认为,中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中医科学化,这一类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应该说是发自于对中医“科学性”的怀疑和不理解。

人们试图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证明和论证中医的科学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中医的一种被动的自卫行为。①

这其中有一个对科学性如何理解的问题。我们不能说符合现代人思维模式的事物就是科学的,没有按现代人思维模式来描述的事物就是不科学的。如果非要以现代主流科学作为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准,那我只能说,中医是不“科学”的,即便此类研究最终证明了中医在这种意义上的所谓科学性,那么这种解释性的研究工作也大无必要的,毫无意义的,起码不能作为中医、研究的重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前流行的主流科学发源于西方,它们与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有本质上的差别。

首先,是观察事物的角度。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主流科学总是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基本组成单元来研究,即以“还原论”为基础;而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科学总是把复杂事物看作整体来研究,他们认为,若把①张天奉,曹洪欣,《中医现代化的学术内涵》,《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第33卷第11期

事件简化成最基本的单元,就要把许多重要信息都去掉,如单元之间的连接和组合方式等等,这样就把复杂事物变样了。

其次,是研究事物的方法。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主流科学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基本组成单元后,就可以精心设计实验来发现这些基本单元的规律,再用分析和推理的方法来得出结论;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理论科学把复杂事物看做整体来研究,就只能用“经验+直觉+实验检验”的方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多次经验之后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然后再到新的实践中去验证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儒释道皆与中医密不可分,这种研究事物的方法亦可从儒释道家的理论中觅其踪迹。②

然而,说到底,我认为一个事物究竟是不是科学的不能以是否符合现代人认识事物的思维模式为判定标准,而应以实践为检验标准,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无数的临床经验早已表明了中医的确实有效性和经久不衰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医又毫无疑问是科学的,虽然当前流行的狭义的“科学”还不能接受它。

2.中医现代化=中医西医化?

有人认为中医现代化即中西医结合,更有甚者,认为中医现代化即中医西医化,用西医的诸多方法来研究中医,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首先,从宏观上说,中医理论体系和西医理论体系截然不同,这一点在上文中也以提及,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医和发源于西方近代主流科学的西医,在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方法上有本质不同。

在这里,还想就此作进一步阐述。

中医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学说,还有“四诊”(望闻问切)的基本诊察方法、“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辩证纲领,“四气五味”为代表的药性理论和“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以及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标本缓急、扶正祛邪的治病原则等等等等,这些都使中医理论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

中医理论体系的独树一帜,集中体现在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等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有两层含义:机体自身的整体观,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核心;内外环境的整体观,即人与自然界及周围环境可视为一个整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人相应”。

再说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宇宙间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这也是中医理②朱清时《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国传统医学漫话》,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40页

论体系中的一大特征。从人体生理方面来看,不管是气血,还是脏腑,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在整个人体生命历程中,恒动也始终贯穿其中。

除了整体观、恒动观之外,中医治病辨证论治的特色,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和“论治”,是疾病诊治过程中两个联系密切的环节。“辩证”中的“辩”是审辩、辨别的的意思;“证”是征候的简称,其含义是证据或征象。与“辩证”相联系的“论治”,是指针对病证得客观反映而采取的治疗手段。③

在对中医理论体系有了大致认识后,就会发现——将中医现代化等同于中医西医化,以西医理论解释中医是多么不现实的行为。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的许多东西是无法用现代主流科学解释的。中医现代化绝不能以西方文化为准则。中医和西医发展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理论体系不同,谁也代替不了谁。如果硬让中医向西医接轨,中西医对号入座,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解释中医学, 这是扼杀中医而不是使之现代化。④在上文中,我已提到了“还原论”,这是西医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有些人主张将“还原论”运用到中医学中,我私以为,这是行不通的。

“还原论”方法强调将宏观事物还原为其微观组成单元,先研究这些微观组成单元的性质和规律,以及它们的组装方式,然后根据这些定律进行推算,就可以把整个物体的性质得出来。比如西医的解剖学,就是把人体还原为各个器官,现在又把器官还原为很多细胞组成的集合,归根到底就是以还原论研究人体。

中医虽然也有解剖学,但中医的解剖学院没有西医的精细,并且中医也绝不把解剖学作为其理论体系的重点,因为中医一向是强调由表及里,强调整体观的,这一点在上文中也有所提及,所以企图以西医的还原论代替中医的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除了“还原论”,现在研究中医现代化问题时,还有一种推崇“实证主义”的倾向。然而,追随西医学亦步亦趋的证实性研究也是绝不可取的。

随着西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理论研究工作者试图借用西医学的研究成就证实中医的某些理论,并使之提高和升华,以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种愿望无可非议。应该相信,中医的很多理论是可以证实的,如心主血脉、肝藏血、肺主呼吸、肾主水等均是,且早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再如“证”的研究,任何“证”都应有其内在基础,也应该是可以被证实的。但一味追随西医学的发现,亦步亦趋,甚至以西医学知识牵强附会地解释中医理论, 就

③洪丕谟陶御风,《独树一帜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国传统医学漫话》,上海教育出版社,第9~13页

④郭志军,刘艳萍,《浅谈中医药现代化的误区和出路》,《天津中医药》,2003 年2 月第20 卷第1 期

会从根本上抛弃了中医理论,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⑤

实证具有对经验事实的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两个根本因素,如果要说可重复性,中医是有的,这一点是无需借用西医的学的研究成就来证实的,但中医的可重复性是根本上的可重复性而非现象上的可重复。

中医的理、法、方、药具有进可重复性,这是确定的,毫无疑问的,只是由于复杂性因素的参与,使得可重复性的操作变得比较困难,从而要求医者必须经过一个相当的体悟过程才能把握⑥,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说中医是一门个人化的,经验化的学科,临床的疗效往往和中医师的个人经验和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说,中医也有其实证性,中医的很多理论是可以被证实的,中医具有可复制性,如果医者有足够的能力,成功经验是可以被复制,可以被推广的。推广中医的实证性研究也有其可行性,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研究绝不是追随西医学的亦步亦趋的证实性研究。

由实证性研究所引发的,另一不良趋势是过分强调中医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这是因为实证主义强调以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事物。

目前所谓的中医理论现代研究往往过分强调实验研究, 认为只有通过理化分析或动物实验证明了中医的某一理论, 或从现代生理解剖学的角度上找出了某一中医理论的“实质”等, 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理论现代研究。这是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又一误区。

这一误区冲击了以中医理论自身规律的研究,动摇了对传统中医理论科学性的信念,削弱了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⑦

其次,刚才所说的诸多误区都是从宏观层面的阐述,微观层面对于中医理论研究也存有许多误区。

这里着重想要介绍的是中药的现代化问题。

有些观点认为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使传统中药饮片现代化。⑧然而这绝非易事,因为中医是辨证论治的,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的方剂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病症的,中医并不做这方面的归类,中医的治病思想是针对“证”,而非“症”的,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在上文中也已有提及。

同一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或发病的季节、地域不同,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因机体产生不同反应而出现不同的“证”,这时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叫做“同

⑤刘昭纯,《论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误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1 卷第4 期

⑥刘力红,《思考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中国传统医学漫话》,上海教育出版社,第333页

⑦刘昭纯,《论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误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1 卷第4 期

⑧谢丽君,《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亚太传统医药》,第5 卷第2 期,2009 年2 月

病异治”。

相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类似的病理机制,出现基本相同的机体反应状况,而显现共同的“证”。这时,便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方法加以治疗,叫做“异病同治”。

由于中医用药这些复杂的特性和自成一格的理论体系,所以要使传统中药饮片现代化绝对不是一件易事。

更有甚者,当今对中药的现代化的研究中,以西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药西药化研究占了支配地位,这明显出现了背离中医学的趋势, 主要体现在: 背离中药方剂的整体功效,运用还原方法硬性拆方、提纯、降解至所谓有效成分,乃至分子、亚分子水平。⑨

在新药开发上, 常常用西医药物物理和药物化学的方法, 按照西医生理和病理的原则从中药中提取西医认为的有效成分, 然后根据西医临床药理的指标用于临床, 视为中药研究的成果和中药发展的方向,这显然是一个误区。诚然,中药研究成果累累,已有几十种新中药单体达到较高临床治疗水平。方剂研究亦获得明显效益,如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二号治疗冠心病等。经典方如四物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的研究也受到重视。

但是, 在某种意义上, 麻黄素、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川芎嗪等都是西药而非中药。正如老师上课所言,以中医的理论作为用药指导,所用要即是“中药”,反之,则是西药。中药研究倘若脱离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七情以及归经等中医药性和组方理论与标准,而按照西药药理学寻找和解释中药方剂的抗菌消炎以及对某些指标的特异性作用,并按这些作用开发新药,结果到底是中药现代化还是中药西化?

由此可见,不论是宏观层面的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现代化进程,还是微观层面的形如中药的现代化进程,我们都已经走了太多弯路,然而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些误区视而不见。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应趋利避害,走得更加谨慎。

⑨郭志军,刘艳萍,《浅谈中医药现代化的误区和出路》,《天津中医药》,2003 年2 月第20 卷第1 期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关键词】中国传统 [摘要]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整体化的今天,融入现代系统医学将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全身性疾病”概念的出现,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系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现代医学已从倾心于微观与实体的探索,开始走向对宏观整体以及系统联系的认识。因此,中西医结合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极大地丰富现代医学的内涵。 [关键词]医学, 中国传统; 系统论; 哲学, 医学 Philosophical pondering upon mer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one of the component pa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 It has been an inevitable trend to mer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systemic disease, the wide disseminat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ought pattern of systemic medicine, the exploration emphasis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has

中药现代化需要中医现代化(精)

中药现代化需要中医现代化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治国研究员 [摘要]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宝藏,中医学必须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保健作出贡献。自1995年起我国已启动了中药现化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中药现化代引发了中医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和中医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中药;中医;现代化; [Abstract]TCM is a great storehou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CM must modernize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more healthy.Our country have start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 since 1995.We have gain great success,but face some difficulties als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 require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The modernization of herb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are relating and accelerating one another. [KEY WORDS] chinese herb,TCM, modernization 一、中医药的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传统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人类的医疗模式也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

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

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 一中医通过长期亲身体证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活动,对人体(包括外界存在物)进行有意识的取“象”达“意”的思维过程。 首先,观物取象是意象思维的前提。在中国古代先民们看来,宇宙事物的存在无不有着“见乃谓之象”(,)的特征,因而物呈现于外的是它的现象、形象,如天、地、人以及万物之象,表征了万物显现于外必有“象”的涵义。《易经》有天象、地象、人象、事象、物象等,《内经》有气象、藏象、脉象,这些统统被称为“物之象”。它是以观物取象为前提的,是对万物存在样态的揭示,却有着“属人”的意义(如由象及理的推论)。因而,它的内容富于客观性的成分,同时充满着主观性的色彩,是有着立于客观物之上的主观认识性的活动结果——象思维。象思维是一种人类认知性的活动,最早有着广泛的“符号学”意蕴。在人类早期社会的认知活动中,象与数息息相关,基本上蕴含着有象便有数的道理。《周易》记载着“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大宇宙象数之理。在《内经》理论体系 中,“气”、“阴阳”、“五行”、“六经”和“五运六气”等基础性概念,都内涵着象思维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构成中医理论体系框架,有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及“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等的符号理论系统。这些揭示了观物取象活动,是意象思维的基础。其次,“以言有物”是由象达意的中介。伽达默尔说:“世界本身是在语言中得到表现的。”(,)从一般交往意义上而言,象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为有了“言”“,象”便有了解释学的意义;换言之,“言”是解释“象”而达“意”的工具。中医诊断讲究“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就是指通过充分表达的言辞来传递人体“象”的内容和意义,从能揭示出人体内在运行之态。这是用言语诠释“象”的形式,表明了言是连接象与意的中介,言的外化则为象,言的内化为意。也就是说,言以活生生的象为造型, 又有活泼泼的意为底蕴,因而有着象为言之形式,以及意为言之内容的现象。因此,中医哲学蕴涵着由象形符号向意义符号的转变,为一种嫁接于言语上的由物象的本身性向思维的运用性的转向过程,而有着诠释化的表征意义。换言之,它是由象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往由言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转向。这种符号转向机制在中国哲学中是独具一格的。然而,虽然象征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但二者已分殊为两种系统,最重要的是语言只能起到帮助象表达其意义,却不能直接地、准确地表达象的“真意”,而且“仅关注‘言’而忽略‘象’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

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思考 2013级硕士8班陈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 中医药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如何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这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键词: 中医药; 发展;思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人们开始乐于回归自然,越来越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于是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的瞩目[1]。如何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1 中医药发展的制约因素 1.1中医的制约因素 随着近几年有些人提出了是中医伪科学,非常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阻碍了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诊治虽重视经验,但缺乏实验。我国中医药继承了传统文化特点,注重归纳综合。从理论、思维方式到研究方法,都与西方截然不同,因此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接受中医药理论内涵和使用中医药有一个认识的过程[2]。我们过去开发中医药,以传统经验为标准,以朴素哲学思想为基础,难以用科学手段说明作用的机理和本质,仅靠经验证明,而无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证明,让欧美等崇尚现代医药科学,更注重客观医疗手段的国家或质疑或抵触,对中医药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区域合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2中药的制约因素 中药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制也约了中医药发展。首先是中药做成的制剂有效成分不明确,药理作用大多数不详,这让中医药很难走出世界。一是与西药相比,中药疗效相对较慢,在当代生活节奏比较快的情形下,老百姓更乐意接受立竿见影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9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32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从2019年—2021年。 根据指南方向研究内容体量,建议支持经费总计5.3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 —1—

1.1.1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方法与推广应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评价方法,建立传承机制与管理平台;以收集15种以上临床基础好、确有疗效的民间实用诊疗技术为载体,在对其名称、源流、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其中3~5种技术,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建立民间医药特色技术信息管理的平台,建立相关的收集、评估、筛选、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应用的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15种以上民间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收集与整理,按照名称、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情况等要素,形成研究报告,提供操作方法视频资料;完成其中至少3种特色诊疗技术、每种至少300例以上的临床评价,形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报告,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编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方法与评价指南》;建立民间医药特色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可以有效运行的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应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中医药治疗确有疗效的重大病证,以临床疗效为依据,以异病同治理念为指导,通过审证求因、审证求机、—2—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20 年月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目录 一、中药发展现状 (2)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 四、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4)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几种原因引起 (5)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7)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8) 八、小结 (9) 九、参考文献 (10)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论文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一、中药发展现状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 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

哲学之_和_与中医之_和_

4 医古文知识 2005/4 □张苇航 何新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H a r m o n y i n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H a r m o n y 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哲学之『和』与中医之『和』 摘要: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涵义,认为其来源于《易经》,对中医学的治疗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致病因素日益复杂,导致医疗模式的转换和治疗的个体化,使得“和”这一治疗精神重新被重视,其代表的治疗方法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医学;传统哲学;和;和法 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42(2005)04-0004-04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又被称作“太和”或“中和”,张岱年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 [1] ,它对于中国传统的认识论和科学发展 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医学作为在中国古代哲学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其治疗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无不深刻体现了“和”这一哲学思想。 一、“和”字的本义 “和”在《说文解字》中原有两种写法:一为“和(或作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指歌唱的相互应和。另一种为“,调也。从龠,禾声。”段玉裁注曰:“此与口部和音同义别。”[2] 原指乐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可见,“和”的本义与声乐相关,包涵有不同事物之间达成相互和谐关系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又有适中、恰到好处的意思,如《周礼?天官?大司徒》道:“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曰:“和,不刚不柔。”[3] 即是此义。再由此引申出和顺、平和、融洽、调和等多个义项。目前,“和”字的五种读音,数十种义项基本不超出以上范围。 二、“和”的哲学内涵 1.“和”之渊源 “和”在传统哲学中的记载可上溯到《尚书》和《周易》。《尚书》中多次出现“和”字,如《尧典》有“协和万邦”、“律和声”,《多方》有“自作不知,尔惟和哉”、“不克敬于和”等记载,可见已将“和”作为一种和谐安定的状态,也是天下太平的体现 [4] 。

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医为什么要现代化、中医为什么能现代化?中医学目前的当务之急并非大跃进式的科学化,而是继承与发扬。在中医现代化这个问题上,有一点一定要明确,现代化的前提不是抛弃,而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现代化必须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进行。如果先哲们留下来的经典理论仍能够指导现在的临床实践,如果中医的理论尚未真正落后,我们为什么非要不惜破坏其精髓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而不去继承呢?!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问题;对策 1 中医现代化的含义 中医现代化是中医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是重视内因,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的医学;是重视整体、循人治病,强调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局部与局部相协调的医学;是重视天(自然)人相应、心身合一,融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防病治病思想与方法于一体的医学;是完整运用自然疗法,以中药为主体,融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综合性疗法于一体的医疗体系[1]。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和技术为工具,以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张伯礼院士的定义,中医现代化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 2 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2.1 认识方面模糊不清 有人把中医看成是一个古老封闭的体系,不敢变革创新,认为创新就要走样,走样就不是中医。思想僵化,以偏概全,讲特色必言辨证论治,而忽略疾病的特异,讲处方必言君臣佐使,而忽略病有专治,其思维定式和理论框架使新的研究成果难以吸纳。研究思路不清,对如何着眼于中医基础理论自身的发展提高,如何处理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保持中医特色的关系等缺乏清晰的研究思路。 2.2 缺少对中医基础理论内在固有规律的深入探索 缺少哲学层次的理性提炼,理论内涵出现萎缩,诸如病机学只剩几条筋,病因学不外七情与六淫,有些丰满的论述,未能系统准确而被割裂肢解,或压缩异变。 2.3 缺乏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统一规划

关于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前景的思考

关于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前景的思考 我国中医药事业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但存在着发展规模萎缩,高水平人才缺乏、中药材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对中医药的大力支持及科研工作的向前推进,相关问题将逐渐得以解决,并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标签:中医药事业;发展问题;发展前景 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推动下发展迅速。1950年提出“团结中西医”的号召;1956年中医药高等教育政策的全国推行实施打开了中医药继承的大门;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成立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转折点;201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力争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这一目标;屠呦呦教授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药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本文就我国中医药发展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现状展望其前景,以期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1 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中医药发展规模较小,高水平人才缺乏 国家公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到2014年我国中医类医院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4.4%;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总数的13.3%;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人次占11.45%;中医药卫生人员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的5.3%,其中中医执业医师数占14.5%。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分析,我国中医药医疗体系的比例均未超过15%,医疗行业的近85%份额都被西医所占据,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中医药发展规模的萎缩以及社会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缺乏。 1.2 中医药传承及创新力度不足 我国中医药是经过上千年在临床上的不断尝试和应用总结发展起来的有严密制度的科学,讲究以病带证,以证带方,病证方药自成体系。中医院在现代的传承体系中,将中医和中药细化为两个大的一级学科,有术业有专攻,增强中医药教育专业化的优势,同时也降低了中医药病证方药体系的底蕴,不利于中医药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在中医药创新上,尽管有像青蒿素这样对疟疾有特效的中药青蒿单体活性成分的存在,但对其四性五位、升降浮沉和归经的原理尚不明确。我国中医药的理论研究,创新药物的开发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1.3 中药材质量难以规范 中药材需求量的增大造成中药材“药”属性的淡化和“商品”属性的增强。对野生中药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其总量的减少,甚至一些名贵中药材的枯竭。另外中药材的栽培种植管理粗放,化肥、农药残留污染严重,道地产区药材盲目引种,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3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9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3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从2019年-2021年。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 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 1.1.1 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与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与评价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收集15种以上临床基础好、确有疗效的民间实用诊疗技术,对其名称、源流、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进行系统研究;选择其中3-5种技术,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15种以上民间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收集与整理,按照名称、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情况等要素,形成研究报告,提供操作方法视频资料;完成其中至少3种特色诊疗技术、每项至少300例以上的临床评价,形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报告;编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方法与评价指南》。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关于某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XXX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与疾病做抗争的宝贵知识结晶。在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市、县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医事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的优势在于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特别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疑难病症等方面有独特疗效。使用中医中药能够有效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目前,以县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健全。XX县中医医院作为县级中医药龙头单位,肩负着XX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旺的历史使命。医院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XX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医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诊疗方法逐渐西化,中医临床阵地缩小,疗效降低,居民患病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

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作用的发挥。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不足 我国《宪法》和《条例》都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的方针,但落实的效果却远不尽人意。由于机构不健全,管理环节缺失,诸如像《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第十条第三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第八条第二十九款“完善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医保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纳入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全部单味或复方中药饮片及药材纳入个人帐户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适当降低参保人员使用中医药服务的自付比例。对住院病人采取中医特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docx

摘要 :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 是中 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 ,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 , 也成为一大研究热 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 , 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 来,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 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 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 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 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 ,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 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 , 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 , 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 , 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 , 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 (HTS 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 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 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 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 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 。有研究表明 ,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有 效成分与传统煎煮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相比 , 往往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 (2 超声波浸取技术。超声浸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 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4]。 (3 微波浸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5] 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浸取率的新技术, 微波一可使极性分子超高速旋转 , 平均动能迅速增加 , 使其温度迅速升高 ; 二是通过离子传导 , 离子化的物质在超高频电磁场中以超高速运动 , 做转向及定向排列 , 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发热效应。 3、分离纯化新技术 分离纯化的目的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 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 为不同类别中药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6] 。 (1 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共聚体, 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该技术在皂苷、黄酮、生物碱及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已经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7] 。一般情况 , 中药复方提取液经该技术处理后 , 得到的固形物一般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且吸湿性极强的糖、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杂质被除去 , 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 , 有效部位或成分含量纯度可提高 10-14 倍, 而传统的水煮法约为 30%,醇沉法约为 15%;临床用药剂量可明显降低 [8] 。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9]主要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 纯化和浓缩。 4、制剂新技术

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认清形势放眼未来 ——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科学,在近代西医学的冲击下,近百年来逐步退缩,而西医却出现了一日千里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中医科学将如何生存和发展,下面笔者谨提出几点看法,望同道指正。 中西医发展状况比较 从有记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中医的发展历史比这更久远;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从开始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就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长期占领了超过70%以上的医疗市场。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相信西医的人群占有人口总量的绝对多数,而相信中医的人群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西医不但有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科技队伍,而且从看病到药品的生产销售,都是高投入高回报并出现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医则相反,出现了队伍逐步缩少、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药品的销售也长期处在低投入和低回报的不良状态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传承链。中医学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自然科学,由于它的传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在中医学上经常出现的秘方一词,即指一种医疗手段是在一定

的范围内和地域内保密存在的,这一思维使受益者范围缩少,而且掌握它科学性的人也极有限,不能得到发扬光大;而师徒授受的有效传承方式不利于大规模培养后继人才。 2.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技能评估体系和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中医师的技能评估,基本上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方法。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评估体系目前不能反映出中医师的真实水平,出现了能看病的医师学历低职别低不够资格,而不能看病的医师却有高学历高职别的现象。另一方面就中医师的培养和教育而言,应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而目前的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教育,使医师的职称与能力脱节。 3.人们对于中医治病疗效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时间、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于中医疗效产生误解,发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人们把快治快好作为选择治病的首要方式,而忽视了西药对于身体的毒副作用;二是高水平的中医师不多,疗效不确定;三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所使用的药材无法实现量化的统一标准;四是对于恶性的重症病人办法少且手段不多。 中西医的诊疗优劣比较

简述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摘要101 邝荣初5801310012 摘要:本文从中药现代化的含义谈起,依次讲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途径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含义意义途径创新技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和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及历代治疗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经加工成的剂型。由于它确有疗效,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当今世界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中药以其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疗效、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同时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一些国家正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了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医药市场逐渐开始接受天然复方药物,这给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中药的状况不容乐观,不仅在与国外天然药物的竞争中传统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而且中药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挑战。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掘中医药宝库,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 一、中药现代化的含义 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制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换言之,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和使用的,并非把膏、丹、丸、散改成片剂、胶囊就是中药现代化了。有人把传统中药膏、丹、丸、散的剂型变成片剂、胶囊等新剂型说成是中药西制 这完全是误解。片剂、胶囊只是制药技术和剂型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药或西药的内涵无关。西药可以制成的剂型中药同样可以做。也就是说,中药现代化并不是中药西制。 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以下含义: 1.保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征、特色和优势,体现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的思想,实现对传统的超越;2.进行现代语言的表述和现代科学的阐述,具有时代特征;3.具有现代科学品格,形成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开放系统,实现多学科兼容,在确定自我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和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互补,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4.实现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整合、更新,构建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形成科学模式,建立中医学自身标准系统;5.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认知系统与理论事实;6.走向世界的“双相接轨”能力增强;7.能在实践中不断纠正、改善自我, 使之成为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 具有明确的自身学科前沿;8.中医药研究开发与产业现代化,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体系。总之 中药现代化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把具有疗效的中草药用科学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 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年—2019年已围绕上述6大任务发布了三批指南。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结合专项整体实施部署情况,2020年拟在任务“中药资源保障”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方向部署项目,实施周期2020年—2021年。根据指南方向研究内容体量, —1—

拟支持经费约0.5亿元。 中药资源保障 1.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 1.1基于土壤特征的道地药材品质形成机制及产地溯源研究 研究内容:以10种代表性常用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围绕道地药材形成过程中土壤特征与道地药材独特品质因子的形成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道地产区土壤特征的本底调查及稳定同位素指纹分析,结合多谱学技术获取的道地药材品质因子,集成建立多元标准化的道地药材品质因子及产区土壤特征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分析提取变量特征并建模,结合全局优化的方法构建土壤与道地药材品质因子的关系图谱,揭示基于土壤特征的中药道地性形成科学内涵。同时,基于同位素分馏原理、土壤特征—药材品质转化规律和地球大数据系统等信息关联分析,建设现代技术的道地药材溯源检测技术集成,构建道地药材产地真实性溯源平台。 考核指标:挖掘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关键土壤特征,建立多维标准化的土壤特征可实际应用的大数据平台1个;构建示范性土壤特征与道地药材品质因子形成的关系图谱不少于10套;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指纹土壤特征与大数据关联分析建立道地药材产地溯源数据集不少于10种;构建道地药材产地真实性溯源平台1个,实际判别、验证准确率不低于80%。 支持年限:2020年—2021年 —2—

中医药的发展趋势与现状思考

【关键词】国学生命科学文化自卑中医药的魅力人文中医药管理中医药发展中医应该归在国学中,它以精深的科学内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与科学之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持不衰的传统医学,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1 中华瑰丽的珍宝——中医药的魅力 “所谓国学,包括文、史、哲三大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伦理、逻辑等方面。《诗经》、《书经》《易经》又是国学之首”。[1]《诗经》是文学艺术的代表,《书经》是史学的代表,《易经》是哲学的代表。中医恰恰源于《易经》,哲学家通过综合观察,类比研究,加以演译、抽象,从无限变易的现象中邻悟到各个领域的规律和原理。经过实践研究再实践进步,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博采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技术,人文诸学科的优秀成果,集中体现为古代唯物辨证法与中医理论实践的结晶,逐步形成中医学特色,独具一格的中医学辨证法,中医学辨证法正是中医科学体系中瑰丽的珍宝。是我们祖先研究人类生、老、病、死,反复实践验证的宝贵财富,它也将成为哲学家和医学科学家研究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科学。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注重人与天地自然的大整体和人体各部组织器官的小整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统一性,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动态性,并以维物辨证法为特点的方法体系,就是中医深深地扎在国学之中的无法切断,也不能切断的根。 中医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存在的生命科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辨证施治,从四诊八纲到药物方剂,认为“人的生病是某种致病因素导致阴阳气血失衡和谐所致,人的心理活动不顺应社会客观规律也会生病。治疗原则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辨证论治,调节人体机能,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协调,使七情六欲顺应社会客观规律而愈病”。[2] 中医不像形态学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从尸体解剖学上看到有形的,能够服人的科学性。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中医是把人体与天地自然联系起来的动态医学,他以功能及生命运动的形式存在着,它是运动的、变化的,是无法从尸体解剖学和形态学上找到科学概念的。因为人死了,生命运动就停止了、消失了。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愈来愈证明中医理论的可贵。国外科学家对人体生物钟的研究,针麻的研究,气象对人体的影响的研究,节气与人体的关系的研究等,都证明它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些现象在我们中医学来讲,数千年前老祖宗早已初步掌握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运用于人民的保健事业。中医是我们祖先近三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经实践检验的真理,它将发挥重大的科学原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也将很快发展为人类的生命科学。 笔者经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证明,很多西医药解决不了的绝症、危症、难症、奇病、怪病都被一个一个解决了、痊愈了,难道这不是中医药的魅力吗?这不是中医的科学性吗?掌握了这一套科学原理,就可随心所欲、遇病不慌,从容处置,辨证施治,就能施展中医药魅力无穷的优势。 2 古人的风采与不幸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能透过墙壁看到人,并能看到人体内部的一切,当然并不仅是扁鹊一人有这种本领,人这种超微观的思维信息,能够透过任何东西,不受阻挡,这是科学不好解释的。对人体内经络的运行,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生相克),内脏与体表之间的联系,一天十二时辰与人体内外各部分的关系,日、月、星辰的运动,四时节气的变化与人体的联系,疾病的发生与转归等,都是通过人体经络系统进行的。这些有关人体整体联系,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人体自在运动,自动调节等现象,说明中医理论的总结也与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锻炼有密切关系,同时更是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两千多年前的扁鹊就可透视人体,华佗就可以刮骨疗毒,开颅手术。这说明我们祖先的才智不比今人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