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

1、课程论研究对象:课程问题,课程领域存在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种种矛盾和疑难;问题来源:课程实践中不同因素之间的对立;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课程理论在不同观念、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类型:事实、价值、技术问题

2、课程论研究的目的与任务:概括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综上所述:课程论是研究课程问题、阐明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的学问

3、教学论研究对象:学校教学:过于笼统、简单,不利于教学论发展;教学论研究客观规律;学习理论的应用;研究教养的一般规律;最优化教学法的科学;教与学的关系

4、教学论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学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学论对教学问题选择的宗旨:教学实践中旨在有效教学的问题

有效性:为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并融合有效率、效果、效益三者之义。以学生发展为主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也是最终追求。有效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实践

5、教学论的研究任务:1、识教学现象:教学现象,专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环境的,活动性的,关系性2、揭示教学规律3、指导教学实践

6、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萌芽阶段)1、只是对课程问题的一些规定或描述,无理论说明2、人们已懂得要把学生学习内容分门别类(例:西周六艺、西方七艺)3、学习内容分配到不同年龄和水平学生4、不同学校设不同课程5、几乎没有关于课程的专门著作和论述

7、古代主要教学思想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1、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重道轻艺,重视文化历史与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忽视产生劳动与科技实践2、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重人文、人伦。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性本善:教学的价值在于复性;荀子性本恶:教育要对人性陶冶和改造;王夫之:教学是“继善成性”的过程3、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

西方教学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他的母亲是助产师,教师即产婆)

8、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7-18世纪)

教学论在欧洲诞生,诞生的标志被公认为夸美纽斯,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提问、讲解、练习)、系统直观、循序渐进…原则、创分科教学法、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

卢梭:《爱弥尔》(个人主义教育价值取向、自然主义教育观、尊重儿童自然禀性)发现教学思想(研究儿童本生特点,让自己去发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法》,“四段教学法”。(以观念、心得为基础。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三个中心”:知识、教师、课堂中心)

9、教学论流派主要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珍珠港事件”:1、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2、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教学中心3、提倡发现学习法特点:“教师指导、学生是在发现”

10、人本主义教学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提倡“非指导性学习”

11、交往教学模式交往:德国20世纪70年代批判传统教学原理论忽视师生关系研究而提出的(沙勒,舍费尔)教学目标:交往教学把“解放”(思想、个性)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解放:指要求学校教学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

12、合作教学:苏联阿莫纳什维利在20世纪80中期创立;以尊重学生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重师生关系;以师生间密切合作,相互尊重和信任为核心

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民主化为理论基础。针对传流教学中不平等、专制的,师生以及强迫儿童学习,压制学生创造才能造成。

13、博比特:1918年《课程》泰勒原理(目标模式)1949《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学生预期的结果是什么)(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最关键);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已在得到实现14、谈谈有关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借鉴价值(合作教学、交往教学、人本主义教学)

15、谈谈你对理解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理解

要合理界定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关键是要注意分析角度。克服学科本位思想,是合理把握二者关系的重要条件。在教育工作中课程和教学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研究课程问题时要关注教学,研究教学问题时要联系课程,这样才能整体把握。但是在概念上,一定要有学科边界,要放在教育概念体系中来整体定位,否则就会产生混乱。

16、课程定义:最狭义的课程定义:课程是某一门学科的同义词狭义的课程定义:科目及其目的、内容、任务、范围和分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定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总和最广义的课程定义:校内正规教育内容和校外非正式的教育内容

17、课程的主要类型:1、以课程的主要任务为标准划分的课程主要类型基础型课程:注重基础学习的培养;拓展型课程:开拓知识视野,培养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探究的态度与能力2、以课程的外在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显性课程: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3、以课程内容及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活动课程4、以课程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划分的课程类型地方课程;学校或校本课程

18、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学业评价及课程计划实施要求

19、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科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

性质:1、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2、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标准的描述是分层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4、隐含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5、标准的范围设计“所有人的发展和认的全面发展领域”: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6、国家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它是教材编写、教与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所以课程标准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特点。

20、西方近代课程:1、文艺复兴十七的人文课程兴起2、文艺复兴以后自然、学科课程占重要地位(资本主义发展需要…)3、多数学科形成各自的逻辑关系4、20世纪初出现了其它课程类型(经验课程、核心课程)中国近代学校课程:1、洋务教育的课程设置2、维新改良运动的课程设置。上述课程设置总体上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向西方学习、增加设置自然学科的课程3、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课程总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育为革命战争、与生产劳动合作结合、新中国建立服务

21、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的区别: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2、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活动。

22、举例说明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制约

约作用有不同的侧重面。政治经济制度:课程性质、社会科学内容。生产力:自然科学内容。民族文化传统与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的内容、思想性③学校课程是各种社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④三种因素影响课程具有一致性矛盾性⑤中小学课程设计既要体现社会要求的统一性,又要体现社会要求的多样性

23、学生发展对课程的影响:1、学生发展规律制约着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结构2、学生发展的需要制约课程的结构3、学生发展水平制约课程的总体水准和各科教材的广度、深度24、知识对课程的影响:1、知识的本质特征①知识的定义:人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的成果②知识的相对独立性:知识不等于生产力;知识不完全从属于政治经济制度;知识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2、知识因素对课程的影响①知识是课程的重要的理论源泉②知识的增长促进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更新③科学结构的演进制约着课程结构的演进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影响课程组织

25、三个因素制约课程的辩证分析:*纵向(层次)关系:社会因素(第一层次)决定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课程运行的归属;知识要素影响学生的媒介;学生要素(第二层次)课程设计的具体着眼点和落脚点*横向关系: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课程发展的根本规律:课程的生产和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知识增长、学生成长的综合要求,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一定素质的人。

26、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抽象程度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的人的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具体质量规格。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本质上指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布卢鲁):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化表达,重要描述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27、课程目标的功能:1、定向功能(为学生、教师教指明方向)2、控制3、激励4、评价

28、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强调课程目标反应课程的社会性价值,忽视人自然、个体性2、学生本位: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忽视社会对人的一般要求,培养的人才往往缺少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向心力、合作意识3、知识本位:学科的固有价值,重视学术性知识。学术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总体上,课程目标应从三个维度出发,寻求其最佳结合29、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1、普遍性目标2、行为性目标:将具体的可操作的、外显的、可评估的行为作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3、展开性(生成性)目标:指对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的描述。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4、表现性目标: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强化个性化

关系与利弊:“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都是控制本位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实践理性”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者教育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动性给出了应有的尊重;“表现性目标”取向是对“行为目标”的根本反动,它比“生成性目标”更近了一步,它追求“解放理性”它以人的个性解放为根本目的

30、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以往的“双基”目标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的目标,是最基本的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程序、途径、措施等。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如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三者之间关系:“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特点:目标的开放性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现实性与前景性统一3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突破与转变: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2、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3、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32、课程目标的来源:学习者的需要、社会需求、学科发展

33、课程内容的概念: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制中选择出来,并按一定逻辑序列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制

34、课程内容的取向:1、课程内容即学科(教材)课程内容是由包含在各个学科中的知、技能构成。它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但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意发展,易脱离学生的实际经验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是由学生在学校所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构成的。该取向加强了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学生不易形成系统的知识且可能停于外表的浅层的活动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课程内容是由学生获得

35、中小学课程内容组成三要素:学科知识结构、学习活动、社会生活经验

36、课程内容选择的三原则:1、注重基础:(基础知识、技能与态度)基础要全面、扎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奠基2、贴近社会生活:将时代的新知识、新技能、新问题纳入课程内容3、适应学生经验:让课程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37、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1、选择的逻辑依据: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2、内容选择的三个基本方面: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3、学科课程内容特点:知识性、系统性、结构性,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施

38、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学生生活的三方面内容: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直接经验;学生认识和处理与自我关系的直接经验;学生处理与他人、社会关系的

39、课程内容组织的三个基本关系:1、纵向与横向组织:按先后顺序排列;学课件的关联、学科与社会的关联、学科与学习者间关联2、逻辑与心理顺序:逻辑性组织课程内容(传统教育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认知方式(现代教育派)3、直线式与螺旋式:前后联系不重要(赞科夫的改革);重复、加深、扩展(布鲁纳的改革)

40、小学新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是什么?(课程内容的编排、重难点、生活化)①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学科与学科之间)每门学科中都含人类、自然、人的思维②生活化。注重生活内容③人文化。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情感,对生活的态度④现代化。新的概念41、ABCD表述方法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学生)、行为的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2、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1、把握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2、组织和处理教材①钻进教材之中,钻研、解读和思考②跳出教材,超越教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科学选择各种条件性资源

43、你如何理解教科书的作用?比较现在小学新教科书与自己小学教科书的差异,说明其中差异产生原因。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好的教科书是教师用来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帮助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敲门砖。除了教科书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教学材料,比如练习册、教学参考书、推荐课外读物、多媒体学习材料等。这些都是具体的课程表现形式。教

科书的编写是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既要考虑到课程内容本身的逻辑,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心思;不但要在内容上保证科学性和思想统一,还要在形式上做到既美观又实用。

44、校本课程:1、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学校,教师通过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更符合学生,学校,社区的特点需要)2、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学校对本校学生进行需求评估,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45、校本课程开发:广义:以校为本,机遇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校整体发展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是对学校的整体改造,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基于理想)狭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有些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开发的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

46、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1)看课程权限:“综”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选修课程。(2)看设计目标:“综”是达到国家教育标准。“校”是考虑学生个性发展,更考虑学校办学特色。(3)看设计过程。

47、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1)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是出发点)(2)学校及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内在的规定性要求)(3)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8、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提高课程对学校的适应性,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2)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主要程序:成立小组、需求调查、教师研讨、资源调查、学生选用、跟踪评价、动态调整49、校本课程开发5根支柱: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50、教学的定义: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主要内涵: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不同于教育智育自学。

51、有关教学概念的辨析:(1)“教学”与“教育”: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2)“教学”与“教授”:教授是教学的组成部分。(3)“教学”与“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才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一种普遍活动。(4)“教学”与“灌输”:灌输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或教学形式。(5)“教学”与“智育”: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但并不等同于智育。(6)教学与训练:教学引导学生去思考,注重培养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训练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东西,教学中有训练,但不能等同。

52、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内容

53、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54、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者,学生的引导者,课程的研制者,教学的组织者,团体的领导者,教育的研究者,文化的创造者。。。

55、教师要形成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1)广播的普通文化知识——一切知识懂一点。(2)精深的专业知识——一点知识懂一切(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56、教师要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1)较高的组织教学的能力(2)理解他人并与之交往的能力(3)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4)教学反思能力: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

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5)学术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57、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1)学生是发展的人:身体发育,体质增强;心理发展——智力因素的发展(核心是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反战(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4)学生是权责主体:生存的权力、受教育权、受尊重的权力、安全的权力。

58、教学内容的内涵: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上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59、教学内容的实质:(1)教学内容是教育化的文化(再生性、简洁性);(2)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叫的对象与学的对象)。

60、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一)学生与教学内容:主客体关系(二)教师与教学内容:时间改造关系;(三)教师与学生:(1)业务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互动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2)伦理关系:(道德关系)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学民主;(3)情感关系:尊师爱生,融洽和谐。

61、你认为师生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学习方面,达者为长;生活方面,亦师亦友,或者是长辈与子女关系。但现在不少网络小说崇尚师生恋,我不敢苟同。并不是因为传统和伦理不符,而是师生恋是建立在乙方对另一方的崇拜上,一旦确定关系,这种感觉消失后,感情就会产生隔阂乃至破裂!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6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主要含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2)是一种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不是教;(3)教学学习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4)教师组织的一切活动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有效。

63、想一想:教学认识与人类一般认识比较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一)共性:认识的社会实践基础遵循人类运动的总规律;(二)不同:(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2)引导性、简捷性;(3)间接性(4)发展性(5)交往性(教学交往实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种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理解的过程)。

64、教学模式的概念:(1)国外:乔伊斯,韦尔——教学模式是指所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2)国内:四种——“理论说”“结构说”“程序说”“方法说”。

65、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时间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66、教学模式的结构:(1)理论基础: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方向性和独特性、教学结果和预先估计(3)教学操作程序:步骤及任务,相对稳定,但不僵化(4)运用策略;独特的操作策略,条件的最佳组合和方案,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等方面(5)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与方法体系

67、教学模式的特点:指向性、操作性、整体性、简约性、相对性、开放性。

68、古代教学及其特征:(1)教学宗旨是培养统治人才(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4)一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69、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化表达,重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优点:有效传递信息,实现教学目标;缺点:不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用于班级授课制。

70、程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系统的排列起来,学生对小步子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确认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优点:不断反馈、强化,有利于因材施教;缺点:不能体现教学过程,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把握;评价:学习内容易于掌握和巩固、反馈、强化。

71、自学辅导模式:中国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在吸收、借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有关小步子、及时强化和自定步调等观点,并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学的现实需要,围绕课本、作业、测验三本教材而开展的教学方法。5步操作程序:启、读、练、知、结。优点:有利于学生自主性、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养成等;缺点:对教师要求提高,难以把握。72、情境教学模式:(1)暗示教学模式:运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2)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创设方法——1、生活展现情境2、实物演示3、图画再现4、音乐渲染5、表演体会6、语言描述

73、教学模式的选择: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掌握教学模式;对了解和掌握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实际的运用和改造教学模式

74、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1)教学目标与任务(2)具体学科性质(3)学生身心发展水平(4)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5)教师自身优势(6)现有教学设备和条件

752、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由单一到多样;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由刻板到灵活;由被动性到主动性;有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76、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实质:(1)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谈话法)(2)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细节、讲演)(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偏物质、运用的媒体等)

77、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区别:教学方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具体动作。因此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学方式的上位概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一系列教学方式所组成;反过来讲,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可分解为各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区别:教学手段是指某种具体的物体和工具,而教学方法不是某种东西,而是指对教学手段的操作和运用等。因此也不能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同起来。

78、指导思想不同分类:注入式和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79、按学生思维活动独立性分: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80、教学方法分类:常见的:(1)以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不同:启发式、注入式(2)根据教学过程的阶段(3)根据师生活动方式的特点:以语言传递为主;以陶冶为主本书的:语言性、直观性、实践性、研究性教学方法

81、讲授法: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作用:从其显在价值来讲,采用讲授法能在较短时间里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其潜在价值来讲,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同时,教师富有艺术性和情感性的讲授还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目的。还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类型: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注意问题: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启发性和直观性、时间、语言艺术

82、教学方法改革趋势:国外:发现学习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国内:自学辅导教学法、八字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

83、联系实际谈当前我们尤其需要研究的教学问题有哪些?

1、教学中首先要研究的是学生。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所以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思想动态、方式方法、理想志向等等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这样教学中才能有的放失。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过程”,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发展,张扬个性,提高能力。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研究应包括对教材的分析整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史学理论的了解与掌握等等。要做到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了如指掌、结构线索清晰有序。教学内容好比我们给学生做一顿精神大餐的基本原料,既要注意营养的搭配、丰俭合适,又要准备各种佐料,确保色、香、味俱全。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处理好例题、习题、同步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新教材的例题、习题、同步练习的配备,很大部分都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充分感到数学来自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把习题和复习题中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将习题和复习题中的难点问题或教材例题未涉及到的内容分散到每节课上作好铺垫。

85、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规定了以什么样的外部形式使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展开运行。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均有直接影响。

86、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87、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序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特征:(1)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每节课的时间一般是统一固定,(4)分科教学。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改进?:多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不限制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善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且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不要过多的偏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际接轨,给学生一定的探索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88、教学工作有哪些基本环节:备课,上课,祖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9、如何备课:主要包括(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这是某学科的全学期(年)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是对一学期(学年)的加血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定的总的计划,(2)课题(单元)教学进度计划,是对课程标准中一个较大的课题或教科书中的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应在课题或单元教学前制定出来,(3)课时计划,即习惯上所称的教案,只有认真制定以上三种计划,才能把整体的教学设计与科室的的局部设计邮寄的结合起来,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90、什么是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是指课的种类,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1根据教学任务不同而把课区分为总和课和单一课。其中总和课时一节课内同时完成集中教学任务的课,又称混合课,单一课是一届课内主要指完成一种教学

任务的课。2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来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将授课、演示课、讨论课、阅读指导课等。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格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上好一堂课那些要求:1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此外,还应符合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就班级授课制来说,须把握好课的类型和结构。2还需符合以下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的好、教学效果好。总之,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么样,更主要的是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归根结底是要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上完课后应及时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检查教学效果,开展教学反思,以便不断改进教学。

91、教学评价:对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92、教学评价的主要类型: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93、档案袋评价特点:优势:有利于教学及评价的整合,改进自己的教学;为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料;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局限: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难于评定分数。

在进行记录袋评价时,应多鼓励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我评价积极性,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完成的记录袋进行自我审视、反思、检讨、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制作记录袋的构想、心得、经验以及通过记录袋反思后的变化。在可能情形下,最好是在学生制作记录袋之前,就让学生参与制定评价标准或让学生知道教师制定的评价标准。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 姓名:楊杰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 191201812842231 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广州学习中心(直属)2[32] 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答: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是指个体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特征。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①学习速度;②学习结果;③学习体验是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2.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及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薛国军 1.教学过程设计 2.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 3.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4.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6.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7.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8.理解课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过程实施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广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把课程设置计划(总体规划及各门具体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看作教学系统的不同层次而进行的系统设计;狭义的教学设计是指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项教学单元、课时或某一项培训等此类微观教学系统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其基本环节和内在逻辑结构都是动态的。 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项言语信息与另一项之间几乎不存在学习迁移的联系;另一类是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的学习,需按一定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设计,主要有三种理论指导:①布鲁纳(J. Brunner)的螺旋式课程及发现教学法。②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理论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结构模式。③加涅的分层方法及序列化教学。态度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提出的榜样人物法。其教学步骤可以是:让学习者了解与相信榜样人物,例如学习著名物理学家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事迹等;看到榜样人物从自己的行动中或从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乐;通过这类活动,使学习者在产生共鸣中得到强化,这就增加了他们采取类似行动的可能性。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和布里格斯(L. Briggs)提出的先教局部技能,通过适量练习,掌握关键要领后,再进行全套程序的学习的原则进行,其教学顺序可以是:①认知阶段;②分解阶段;③定位阶段。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其中按教学单位的规模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当前,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研究突出了以下几点: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探索个别化教学;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的探索。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或认知方向,它是关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为促进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在品质,与他主学习、机械学习相对;探究学习关注学习的手段,途径,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则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考点梳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 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3、学校文化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期末复习

*题型:1.背诵20’(诗、词。填空背诵/全文背诵) 2.简答3*5’(答课标。有一道高中课标,两道初中课标) 3.课例分析20’ 4.教学设计30’ 5.论述15’(注意多举例) 1.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着,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应用拓展。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在应用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2.简要回答《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审美情趣、文化教养、语文能力、审美品质、思想品质、生活体验。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人文性、实践性、文本性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确立适应所需要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3.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4.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绪言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 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 3、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学好它帮助你在今后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识记: 1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 2: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 3: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4: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 5: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6: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7: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二、理解 1、简要回答课程与学科的关系? 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里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管理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外部因素: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领域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社会经济领域决定课程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色。 儿童:儿童观又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里逻辑;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内部因素:学制:学制的规划与课程的规划往往相伴而生; 课程传统; 课程理论: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与课程实践; 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三、应用 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略(找不到啊找不到- -)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考点一:教育研究基本方法【出题类型:单选题】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人员以“旁观者”身份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全面情况,如对某一地区学龄儿童的普查,对某一学校全面情况的调查;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如

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生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如要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叫跟踪调查。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为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历史法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 考点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出题类型:单选、简答】

(完整版)答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1)作为学科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作为目标或计划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则是由国家统一制定、颁发的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是各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是课程的核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及评估的基本依据。 3、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①学习速度;②学习结果;③学习体验是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2、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应该是一种交往关系、和协关系,共同创造有价值的学习关系。 和协的师生关系,爱字当头,爱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灵魂。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怎样爱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其次尊重学生还应该包含赏识学生,我们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甚至身体素质等。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欣赏学生,树立悦纳意识。 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应与学生一起合作与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没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D.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历史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 12、现代教育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育论。 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1、阐述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答: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3好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案论试卷 2018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 作品和-----------与评价。 2.所谓教案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 ,开展教案活动、相互传递信 息的 ---------- 或设备。 3.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 、评 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案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 ----------- 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 5.欧洲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了综合课程的萌芽,到20世纪初,几乎在--------- 课程出现的同时,综合课程得到了发展,并具有明确的指向:克服由于-------------- 所导致的知识零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板书特点的是:( ) A.趣味性B.启发性C.直观性D.丰富性 3.教案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____和 ------- 。( ) 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 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 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4.研究课程与教案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案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案的( )基础;课程与教案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D.哲学 5.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案组织形式,是指:( ) A.分组教案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Word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模拟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有()三种形式。 A.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B.集中授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C.集中授课、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D.集中授课、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2.主张学生的成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学派。 A.人本主义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认知 3.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4.《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毕业生的英语词汇要求是()。 A.学习800一900个单词和7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B.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约700一800个单词和6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C.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D.词汇不作硬性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5.如果没有(),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的行动研究也就无法启动。 A.教师备课 B.教师学习 C.教师说课 D.教师上课 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7.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课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8.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的一则评语: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带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 A.结果评价 B.过程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9.对于小学生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的(),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 A.同质性差异性 B.一致性差异性 C.一致性独立性 D.同质性独立性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详细描述: 书名: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原价:39元 作者:关文信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1 内容提要 本书从整合的视角构建全书的逻辑体系,首先对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整合研究,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在实践层面的完整链条,然后分别对课程和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全书阐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对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课程结构,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内容做了深入的研究,反映了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初等教育的特色。 目录 第1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两个核心概念:课程、教学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一、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二、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第三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必修课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 第2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四、我国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环节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四、教学目标的呈现…… 第3章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4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5章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6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第7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第8章教学设计 第9章教学模式 第10章教学环境 第11章教学方法 第12章教学组织形式 第13章教学媒体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关文信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2016

第一章概论 【简答】传统教学论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2.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习惯和科学性 3.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4.形成了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5.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6.出现了一大批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 科学主义教学论与人文主义教学论争论焦点? 科学主义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 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 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股执行、计划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刚好相反: 它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 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 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 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 【名词解释】课程标准 在我国,当前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第二章 【名词解释】隐形课程 隐形课程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简答】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外部因素:1.社会 2.儿童 3.知识 内部因素: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辨证否定之规律 第三章 【名词解释】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简答】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的发展 【简答】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2.贴近社会生活 3.尊重学生经验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第四章 【名词解释】课程开发 主要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论述】泰勒目标模式 1.关于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 “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学习经验的组织还要确定组织的要素及其组织策略 学习经验的组织还需要确定组织结构,即课程的呈现方式 4.课程评价 步骤:1.解说目标 2.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情境 3.编制评价手段 4.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 第五章 【名词解释】教学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机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答】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 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

30题: 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二)疏导原则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严要有度; ②严要有方; ③严要有恒; ④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⑥不能迁就学生。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客服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①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六)因材施教原则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世界; ②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语言说服 ①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 ②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③做好引导总结。 2.事实说服 ①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②做好充分准备; ③加强指导; ④做好总结工作。 (二)榜样示法 ①选好示的榜样(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②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 ③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倾慕之情; ④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调动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冶法 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四)指导实践法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品德评价法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获得学生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种类:实物直观、言语直观、模像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完整]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指课程的教学纲要,包括这门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进度、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等。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框架上的区别。 ①课程标准有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教学大纲没有前言。 ②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 ③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 ④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大纲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⑤课程标准有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没有。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内容上的区别。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规定的是目的、内容及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重点是教学工作的规定教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目标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偏重认知发展水平,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大纲强调的是 教师的教,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方式和策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 (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评价观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 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答: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