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2019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2019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2019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报告程序:

A、发生以上情形,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

B、报告程序:由院感科专职人员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和《医院感染爆发报告表》进行报告。

C、报告方式、时限和要求:院感科在2小时内电话或传真方式报告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并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进行网络直报。

4、医院感染中传染病的报告:

(1)、传染病报告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2)、报告程序:发生的院感病例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5、院感病历监测反馈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以《院感管理通讯》的形式汇报,并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处理。

6、全院综合监测(现患率调查):

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一次现患率调查,每月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7、目标性监测:

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1-2项目标性监测。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应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8、病历监测质控标准:

本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抗生素使用率低于50%,院感细菌培养率高于30%。

(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流程

1、目的:

为了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证据。

2、适用范围:

全院临床科室

(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1.保证全院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

2.监测范围:全院临床科室

3.工作要求:全院正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及物品:

(1)生物监测:

目的:监测消毒、灭菌后效果。

方法: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物品每季度抽查一次,

使用中的灭菌剂、灭菌物品每月抽查一次。

合格指标:

消毒剂细菌含量必须> 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灭菌剂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化学监测:

科室必须每日对含氯消毒剂浓度进行监测,每周对戊二醛浓度进行监测。由专人测试浓度、登记,护士长监督执行。登记本院感科统一发放。

4、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μ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5、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

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6、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

1.每月对重点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室、新生儿病房、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2.对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院感科按计划定期进行抽查监测。

3.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4.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0-1995)。

(1)I类环境卫生学标准(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空气≤1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医护人员的卫生手≤10cfu/cm2。

(2)Ⅱ类环境:(普通手术室、产房、早产儿室、新生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空气≤20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医护人员手≤10cfu/cm2,外科手消毒≤5cfu/cm2。

(3)Ⅲ类环境(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空气≤500cfu/m3,物体表面≤10cfu/cm2,医护人员手≤10cfu/cm2。

(4)Ⅳ类环境:(传染科及病房)物体表面≤15cfu/cm22,医护人员≤15cfucm22。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说明:

1、各科室院感护士按监测计划开展有关监测,请提前到检验科细菌室预约后领取监测物品(肉汤瓶、试管、平板)。如有特殊情况需增加监测标本的,经院感科同意后,可增加标本。

2、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的灭菌效果监测(包括灭菌炉生物监测、物品抽检),由科室采送标本。

3、血透室出入口液监测,每月1次,每次2份,由科室采送标本。

4、灭菌物品存放环节的监测由院感科抽查;院感科仅按院感质控检查计划对各科室进行抽查监测,遇特殊情况随时增加监测的科室和项目。

(六)2011年目标性监测计划

目标性监测主要针对院感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监测内容包括: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手术部位感染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要求相关科室配合,并定时填写和上交监测表格。2011年将重点开展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道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ICU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也是院感发病率高居的主要科室(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比例最大),严重地影响疾病的预后。如何进一步掌握ICU病人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探讨其发生规律和有关危险因素,通过有效实施各种干预措施来降低ICU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迫切任务。根据《广东省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要求,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监测制度。

一、监测对象

入住重监护病房超过24小时所有患者。

二、监测内容

1、ICU患者住院动态:每日记录新住进患者数、住在患者数、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及使用呼吸机人数。

2、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转归(存活、死亡)等。

3、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是否留置深静脉导管、是否留置导尿管、是否有气管插管/气切、当天最高体温、是否发生血液感染、是否发生泌尿道感染、是否发生肺部感染、有无其他院感、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药敏结果、调查者等。

三、前期准备

1、与监测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充分了解监测的方法及意义。

2、对参与监测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3、做好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以利监测工作顺利

开展、监测数据准确收集。

四、数据收集

1、将监测测内容制成表格,每日填写:《ICU病人住院动态登记簿》由ICU 监控护士(或主班护士)负责填写,以每日0时截止;“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监控表”、“呼吸机撤机指征评估表”由住院或主治医师负责填写。发现医院感染的病人仍需在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内部网进行报告。

2、院感专职人员专人定期到科室收集各类监测数据,及时查看细菌室病原检测报告,掌握发生医院感染的可疑线索。

3、院感专职人员每周到ICU查阅病案,床旁了解病人情况,或与ICU医务人员一同查房。监测时应注意如下信息:

(1)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2)症状、体征:发热、咳嗽等阳性症状,辅助检查阳性结果(血尿常规及微生物培养等)。

(3)一般情况:皮肤、粘膜的完整性,神志情况,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等。

(4)带管情况:导管留置情况;侵入性导管周围有无红肿或脓性分泌物;对留置超过5天的导管应每天评估是否可以尽早拨除。

(5)治疗方案:如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特别应注意抗菌药物调整情况。

(6)影像学:胸部X线或CT检查是否发现有阳性表现。

4、ICU医院感染指患者在ICU发生的感染,即患者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

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 感染(转入科室报告该例院感时请在院感诊断栏注明“从ICU转入48小时内发生”)。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应24小时内通过内部网进行网络报告。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见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五、资料统计

1、监测人员应及时将数据输入电脑,若发现数据缺失,应及时补充完善。

2、定期(每月、每季、每年)统计各项感染指标。

3、定期反馈信息。

六、分析应用

1、定期横向、纵向比较各项指标,如与本院历年来的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与其他医院的监测数据进行比较。若感染率过高,应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若感染率过低,应分析是否存在漏报等原因。

2、定期将监测分析数据反馈给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3、定期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1、细菌耐药性监测:监测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包括临床上一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DR-P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细菌等。

2、监测调查对象: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

3、监测内容:细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结果。

4、监测方法: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

5、资料分析内容:

1) 不同病原体的构成比。

2) 主要革兰阳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 主要革兰阴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5)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的构成比及绝对分离数。

6)VRE占肠球菌属细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6、总结和反馈结合以往资料总结并公布监测结果,每半年由细菌室提供耐药菌和药敏分析数据,向临床医师和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反馈。

(八)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测制度

抗菌药物定义: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1、目的: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预防耐药菌的产生。

2、监测对象:住院(出院)病历和门诊处方。

3、监测内容:

3.1基本资料调查日期、住院号、科室、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3.2 使用抗菌药物资料:感染诊断(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无感染),用药方式(全身、局部),用药目的(治疗用药、预防用药、预防加治疗用药),联合用药(单用、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名称,使用日剂量,用药天数,经药途径(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其他)。

4、资料分析

1)住院(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2)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3)感染诊断及时性和准确性;抗感染治疗是否合理;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是否合理;

4)感染检查及时性、必要性;

5)病例、病程及相关医疗文件书写、告知的及时性;

6)使用抗菌药物在药物中的构成比。

5、反馈和通报:

A、每季度在内部网上总结并公布监测结果;

B、向主管院长、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汇报监测结果;

C、对不合理使用的原则性问题或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毒付作用增加,以至对病人造成了伤害,酌情扣罚。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穿工作服,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建立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履行相应职责,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潜在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3、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 4、房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病床要湿式清扫,一床一扫套一用一销毁,病人床头柜一柜一抹布,用后消毒。床、床架、椅每日清洁,抹布专用。地面每日用清水湿拖 2 次,禁止用干抹干扫,随时保持地面清洁。 般病人的被服、床单、被套每周更换 1 次,必要时随时更换。 5、 换下来的被服应定点放置及清点。有传染病可疑患者的棉被、枕芯等应用紫外线在不同角度进行照射或甲醛薰蒸或其它方法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6、按要求对有关项目(如紫外线、空气细菌、使用中消毒液等)进行监 测,对不合格者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解决。 7、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使用后立即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各种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用后应清洁和消毒处理,清洁、整齐保存备用。 8、被脓、血与排泄物污染的布类应常规消毒后再洗涤,特殊细菌污 染的布类应与洗衣部联系,密封后注明“污染”字样送洗衣部单独处理或焚烧。 9、垃圾用塑料袋收集封闭运送;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收集和运送,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制》要求进行处理。 1 0、治疗室、换药室、病房、办公室等区域的卫生工具要专用,清洁用具应定点放置,有明显标记并定时消毒。病人便盆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 (二)处置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保持换药室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Word编辑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最新版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 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

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一次。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 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 (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 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 (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每季度监测的外科系列(3、6、9、12月)内科系列(2、5、8、11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1、4、7、10月)。 (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传染科:每半年监测一次,加床超过3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每半年监测的外科系列(3、9月)内科系列(5、8 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4、10月)。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 2、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3、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检测的结果判定 透析液细菌培养:细菌数<200 cfu/ml,透析液内毒素检测:内毒素<2FU/ml。

医院感染监测要求要求规范46768

医院感染监测规 1 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有住院床位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试行)卫生部2006年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2006年 3 术语和定义 3.1 医院感染监测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2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per patient-day

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3.3 全院综合性监测hospital-wide surveillance 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3.4 目标性监测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3.6 抗菌药物使用率usage rate of antibiotic 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3.7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dose of antibiotic use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3.8 规定日剂量频数(DDD频数)number of Defined Daily Dose 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定日剂量。 4 监测的管理与要求 4.1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全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完整版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 度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1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2、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报告表见附录A。 3.1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于12h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b)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2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h内进行报告: a)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3.3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 4.医院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如年计划、季度计划等。监测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人员、方法、对象、时间等。 5、医院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a)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应不少于2年。 b)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c)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医院感染工作制度

一、医院感染科工作制度 1、医院感染科在院长或业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3、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建全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药械管理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等。 4、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及时召开。 5、加强业务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6、负责拟定院感工作计划,提交主管院长审批后,组织实施;负责拟定科室医院感染工作制度,并督促执行。 7、每月一次做好全院出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统计汇总全院感染率、漏报率。 8、每月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全院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 9、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进行一次综合质量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质量挂钩。 10、每月不定期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协调科室间医院感染各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11、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要求做好传染病的管理,

督促科室做好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 12、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原 因,积极提出控制措施,并向主管院长请示汇报。 13、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目标性检测,达到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14、对购入消毒药械、消毒剂、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等严把准入关, 不合格产品严禁进入医院。 15、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将医院感染信息反馈到科室,对临床抗感 染药物的应用、消毒隔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16、每年有计划地完成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院 感染控制知识和业务水平。 17、监督、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焚烧,按照国家要求正确处理医疗废 物。 二、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各科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科室每月定期召开监控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本科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3、各科室要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执行“标准预防”,“手卫 生制度”,“职业防护”等在职教育培训工作,每月培训不少于一次, 全院性培训参加人数不少于80%。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 一、临床各科在诊治感染性疾病时应规范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及临床表现合理用药。 二、检验科微生物室负责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并做好质控.开展病原体的耐药性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等。 三、临床各科在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按照我院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SOP》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防止多重耐药菌院内播散。 四、临床各科对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则按我院的《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进行报告。如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则按照我院《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执行. 五检验科微生物室每半年负责全院细菌耐药结果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向全院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反馈。 六、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的多重耐药菌的情况,及时到科室指导隔离措施。 七、药剂科应根据细菌耐药动态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向药事委员会提出严重耐药的抗菌药物的有效控制措施。

八、科室主任和护长负责落实多重耐药菌各项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监督。 九、对于不认真执行多重耐药菌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予以批评及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中,每次扣个人劳务费50元。如造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产生不良后果的,则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院感科

院感检查反馈整改措施

院感检查反馈整改措施 措施意思是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下面是WTT为 大家整理的院感检查反馈整改措施,供大家参考。 院感检查反馈整改措施 科室存在的问题 一、抢救车存在的问题:1.抢救车重新归置,并设专人保管,定期检查抢救车内的物品及药品有效期。2.加强抢救的培训,包括抢救物品及抢救药品的使用,做到人人掌握。 二、病房存在的问题:1病房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病房物品杂乱,空气差,物品没有进行定置定位管理。2晨间护理流于形式,护理人员不能按时到位。3病房管理差, 三、病历存在的问题:1.护理病历及医疗病历分开放置,导致 责任护士对病人的情况掌握不全面,书写较繁琐。2.护理病历健康教育栏评价不及时。3.出院病历书写不及时。4.科室未做成品病历,入院评估较乱。 四、检查化验方面存在的问题:1.检查单发放不及时,延误患 者的检查。2.血液标本管的放置不合理,容易漏抽或误抽血液标本。 五、输液中存在的问题:1.脂肪乳、中药前后不冲管,容易造 成输液反应。2.临时医嘱较多,输液卡较乱,容易漏输液体。3.液 体巡视不及时,输液卡巡视时间未勾签。

六、护理业务查房及护理教学查房存在的问题:1.业务查房未及时进行,记录本记录不及时。2.无业务培训计划。 七、交接班方面存在的问题:1.交接班不严格,新入、一级、危重、手术患者交接不详细。2.由于排班不合理,导致交接班人员少,病人交接内容不全面。 八、高危药品存在的问题:1.高危药品如:升压药、浓钠、浓钾等输注时无输液泵控制,手数调节滴速,存在安全隐患。2.科室高危药品没有明确标识,输注时未悬挂重点药品卡和重点药物观察单。 九、患者方面存在的问题:1.床头卡重复使用,导致字迹模糊,病人信息看不清楚,核对时易出错。2.引流袋、尿袋固定不妥。3.手术患者术晨未发放手术衣,未系腕带。4.危重、输血患者未系腕带。5.未输完的液体和冲管的液体挂在病房内,不及时收回。 院感检查反馈整改措施 8日,前往山大二院参观学习,对照我们自己,差距很大,感触最深的是信息化管理水平非常高,院感报卡及检查、抗生素管理均已采用电脑处理,院感专职人员主要从事重点部门的院感管理、目标性检测、生物学检测以及流行病学的调查,这次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标准框架是由他们制定,针对我院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镜室日常管理未能达到卫生部颁发的规范要求。2院感监测未能达到规范要求。3未能全面开展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三、监测要求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紫外

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 1 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一次。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每季度监测的外科系列(3、6、9、12月)内科系列(2、5、8、11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1、4、7、10月)。(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传染科:每半年监测一次,加床超过3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每半年监测的外科系列(3、9月)内科系列(5、8 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4、10月)。五、监测标准1、紫外线灯管强度22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3、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检测的结果判定透析液细菌培养:细菌数<200 cfu/ml,透析液内毒素检测:内毒素<2FU/ml。 2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细菌监测结果判定消毒后内镜合格标准: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内镜合格标准:检测无菌。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标准环境空气(cfu/医务人员手范围物体表面类别 2皿.暴露时(cfu/cm) 2(cfu/cm)间)卫生手外科手洁净参照GB50333 ≤5 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1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2、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报告表见附录A。 3.1 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于12h 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5 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b)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2 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h 内进行报告: a)10 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3.3 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 4.医院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如年计划、季度计划等。监测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人员、方法、对象、时间等。 5、医院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a)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应不少于2 年。 b)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 测。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 个月以上。 c )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华康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与措施。 2、医院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医院感染的诊断、预防、消毒、灭菌、 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程序。 3、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督方案、对策、措施、效果 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4、医院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治疗室、采血室临床检验部门和 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协同有关科室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指导原则》、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6、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 《医疗废物的分类》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7、医院建立全员医院感染控制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在职职工 和新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华康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医院在医 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正确给予指导,增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各部门反馈的信息,协调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召开两次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 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会议由(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至少2/3人员参加。 3.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主要议定的事项: (1)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全院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和管理制度; (2)参与医院消毒药、械的购入,并对其购入、使用、保管进行监督管理; (3)对照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对医院的扩建、改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5)遇到紧急问题和突发事件随时召开会议,讨论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 4.每次会议均有记录,保存3年。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为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生部位、发生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1.基本要求 (1)医院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1)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根据本院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目标性监测。 2)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汇总分析及反馈。 3)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加强对医院感染预警病例和出院病例的漏报核查,发现漏报病例及时补报。 (2)临床科室应按照医院要求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3)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应督促主管医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临床科室每日交班时应将本科室有无医院感染作为交班内容之一,查房或护理患者时,应对易感患者进行重点观察,若发现医院感染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病原学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5)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诊断、报告与防控的

培训,并督促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 (6)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按照医院要求进行医院感染监测、报告与防控。 (7)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应了解本科室医院感染特点,包括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 (8)疑似或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除按照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外,还应根据传染病报告的要求进行报告,并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9)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督查、指导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工作。 2.监测与报告流程 (1)日常监测 1)医院应采用信息系统主动获取患者各项异常指标预警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结果、病原学信息等,筛选医院感染疑似病例。 2)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及时处理预警信息,包括查阅医院感染疑似病例的病历,如入院诊断、病程记录、手术资料、体温单检验结果、检查结果等,并与患者主管医生沟通,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分析该病例是否存在医院感染,若存在医院感染,督促主管医生及时上报。 3)对医院感染疑似病例加强观察,未送检的医院感染疑似病例,建议临床医生及时送检标本以协助诊断。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工作制度及职责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在院长或业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3、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建全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药械管理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等。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进行评价考核。 5、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及时召开。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制度 1、加强业务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负责拟定院感工作计划,提交主管院长审批后,组织实施;负责拟定科室医院感染工作制度,并督促执行。 3、每月一次做好全院出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统计汇总全院感染率、漏报率。 4、每月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全院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

5、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进行一次综合质量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质量挂钩。 6、每月不定期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协调科室间医院感染各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7、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要求做好传染病的管理,督促科室做好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 8、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原因,积极提出控制措施,并向主管院长请示汇报。 9、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目标性检测,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10、对购入消毒药械、消毒剂、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等严把准入关,不合格产品严禁进入医院。 11、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将医院感染信息反馈到科室,对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消毒隔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12、每年有计划地完成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和业务水平。 13、监督、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焚烧,按照国家要求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三、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各科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科室每月定期召开监控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本科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最新医院感染监测全套管理制度

最新医院感染监测全套管理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 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 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 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 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 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 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 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 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 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 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 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 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 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 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检测率 ≥50%。 三、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监测 1、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生应及时向本科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防保院感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并且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 2、出现爆发趋势时,防保院感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分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经证实出现以下情形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卫生局并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四、感染管理科于每月20日后到各临床科室收集情况并签收。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三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七、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八、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作为病历的组成部分,列病历最后一页。 九、填表质量纳入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和医院目标考核内容,实施目标考核。 十、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提出预防措施。监测资料应妥善归档保存。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doc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1.临床医师发现所经管的病人出现医院感染时,须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登记表)”,并于两天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应职能科室。出院时应在病历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上填写医院感染部位的诊断。 2.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至少每2天一次下到病房和微生物室查阅、收集、核实感染病例。确系医院感染后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3.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周到病案室查阅所有的出院病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应及时进行登记,并反馈给漏报科室。 4.各病区(科室)加强环境卫生学的自检工作,每月定期做好七项标本的监测(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空气、紫外线灯管)。特殊科室加强特殊项目的监测(如:供应室对高压锅的监测、血透室对透析器、透析液的监测等)。 5.医院感染专职护士每月对重点病区(科室)(如:供应室、血透室、手术室、产房、爱婴区、外科病区、监护病房、治疗室等)进行微生物学监测,非重点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 6.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每月对本院住院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及流行病学分析,内容包括全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各病区(科室)的医院感染率,各部位的感染发生率,全院及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以及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等项目的统计、分析。

7.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月把统计分析出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科室,并及时上报给主管院长和有关部门如医务科、护理部等,并帮助不合格的科室查找原因,提出控制措施。 8.每月的医务例会上主管院长应在会上通报上个月全院医院感染的情况,并提出进一步的求。 9.一周内发现同一病区(科室),发生三例同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病区应在24小时内及时上报给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应职能部门,并进一步做病原体的分型鉴定。如确定为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应职能部门应在24小时内上报给医院管理委员会或小组,同时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小组)要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措施。 10.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以及各病区(科室)如监测出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等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时应在24小时内查找原因,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小组)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11.各病区(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要做好科室医院感染的日常监测工作。 精品文档

2019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2019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最新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手术室应当通过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一、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日常监测 在检查包装时进行目测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定期抽查 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二、灭菌质量的监测 1、通用要求 ⑴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 ⑵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⑶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⑷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2、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⑴物理监测法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⑵化学监测法 ①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②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⑶、生物监测法 ①每周监测一次。 ②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③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测试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④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