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4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

B34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
B34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

1. 老子认为一个只懂得变,而不懂得常,即“知变不知常”的人,最后结果是

A 凶

B 吉

C 好

D 恶

2. “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学上,要讲究

A M理论

B 絜矩之道

C 经权之道

D 安人之道

3. 不能违背的道理叫做

A 经

B 权

C 絜

D 矩

4. 变与不变是

A 正确的

B 不对的

C 相对的

D 绝对的

5. 权在经内是

A 谨守分寸

B 具有弹性

C 擅自变更

D 离经叛道

6. 上级的命令是“经”,自己的斟酌是

A 经

B 絜

C 权

D 矩

7. 判断下属对策好坏的标准在于

A 政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B 对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C 政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D 对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8. 什么是确立某些经权配合的基本原则

A 立经

B 为人

C 处事

D 立项

9. 不易的叫做阳,变易的叫做阴,一阴一阳之谓

A 阳

B 阴

C 路

D 道

10. 管理中安人的总原则

A 不清楚

B 可变也可不变

C 可以随时变

D 永远不能变

11. 处理管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坚持:原则不可变,方法应该变,即

A 以不变应不变

B 以万变应不变

C 以变应万变

D 以不变应万变

12. 较长时间、较多轻微的变,叫做

A 微调

B 剧变

C 聚变

D 不变

13. 经权交集是

A 谨守分寸

B 具有弹性

C 擅自变更

D 离经叛道

14. 权不多用,就是

A 尽量减少权宜的措施,以减少例外的比重

B 在权宜变通的时候,不可以损及他人

C 权不离经

D 经不离权

15. 经权配合的基本原则是

A 权可舍本

B 权不舍本

C 权不多用

D 权可多用

2. 经权中的“经”就是

A 常识

B 共识

C 经验

D 经过

5. 要尽量避免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

A 把“权”定得合理

B 把“经”定得合理

C 把“絜”定得合理

D 把“矩”定得合理

11.《易经》中的“变易”是指

A 把容易变为不易

B 把不易变为容易

C 把难变为容易

D 把容易变为难

12. 《易经》中的“简易”是指

A 一旦抓到要领,会觉得《易经》非常难

B 一旦抓到要领,会觉得《易经》非常简易

C 抓不到要领,会觉得《易经》非常简易

D 没有必要抓到要领,会觉得《易经》非常简易

14. 所谓中庸就是

A 合情

B 合适

C 合法

D 合理

17. 经权中的“权”就是

A 随机应变

B 权宜应变

C 灵活处理

D 以人为本

24. 相机而动,适时而变,最重要的是

A 用神

B 用力

D 用心

28. 变中之常叫做

A 经

B 权

C 絜

D 矩

29. 经权分离又叫

A 权经

B 经权

C 经离

D 离经

1. 《易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之一,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整体观的著作,《易经》包括

1. A 天文

2. B 地理

3. C 人文

4. D 以上三项都是

2.《易经》中的“不易”就是任何学科知识本身是有复杂体系的,都不是

1. A 能掌握的

2. B 很难就能掌握的

3. C 很容易就能掌握的

4. D 很容易就不能掌握的

3. 安人的原则不能变,但是安人的方法是

1. A 不清楚

2. B 可变也可不变

3. C 经常要变的

4. D 永远不能变

5. 权不损人,就是

1. A 尽量减少权宜的措施,以减少例外的比重

2. B 在权宜变通的时候,不可以损及他人

3. C 权不离经

4. D 经不离权

10. 经和权合起来,叫做

1. A 安人

2. B 絜矩

4. D M理论

7. 经权密切配合,要求上下必须目标

1. A 相抵触

2. B 一致

3. C 不同

4. D 背道而驰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试题答案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单选题 1.人最喜欢的是自动,而不是回答:正确 1. A 变动 2. B 不动 3. C 自动 4. D 被动 2.中国人一生只做四件事,即回答:正确 1. A 修、齐、养、平 2. B 理、齐、治、平 3. C 修、齐、治、平 4. D 修、齐、治、责 3.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回答:正确 1. A 在职场中修炼自己 2. B 在商场中修炼自己 3. C 在情场中修炼自己 4. D 在战场中修炼自己 4.管理的第一目标是回答:正确 1. A 理人之道 2. B 絜矩之道 3. C 安人之道 4. D 经权之道 5.中国人强调回答:正确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事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神为本 6.任何事情都要守规矩却又不能死守规矩,这就是回答:正确 1. A 安人之道 2. B 成功之道 3. C 中庸之道 4. D 经权之道 7.M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 2. B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 3. C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 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 8.中国人一生中四件事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回答:正确 1. A 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2. 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C 修身→齐家→平天下→治国 4. D 平天下→齐家→治国→修身 9.经权的实质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有所变 2. B 要有所变有所不变 3. C 要有所不变 4. D 经济和权力

10.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科技的人更需要有回答:正确 1. A 恩心 2. B 坏心 3. C 仁心 4. D 良心 11.自动才会回答:错误 1. A 勤劳工作 2. B 推托工作 3. C 敷衍工作 4. D 不工作 12.很多主管到最后会被下属架空,主要的原因就是回答:正确 1. A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情 2. B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神 3. C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人 4. D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心 13.西方人强调回答:错误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神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事为本 14.絜矩之道的起点是回答:错误 1. A 规范化 2. B 制度化

曾仕强中道管理:安人之道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领 共11集

中道管理:安人之道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领 学习目标: 1.领会安人之道的内涵 2.了解安人之道在中道管理体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安人之道在管理中的作用 4.学会应当安何人以及如何安人 5.学会如何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 适合对象:企业总裁、总经理企业、其他各级管理者、政府各级领导、从事其他各种管理工作者、中国式管理的研究者 课程目录 第1讲管理和伦理合一(上) 1.M理论的实际运用 2.何谓安人之道 3.管理和伦理合一 4.管理不可偏离伦理 第2讲管理和伦理合一(下) 1.管理不可偏离伦理(续) 2.伦理首重良心道德 3.伦理是合理的不公平 4.亲疏有别长幼有序 5.安不可能没有区隔 6.依层次按顺序求安 第3讲安顾客第一优先(上) 1.顾客是衣食父母 2.顾客最冷酷无情 3.要搞好人际关系 4.跟客户保持定期的接触 5.发掘再推销的机会 第4讲安顾客第一优先(下)/安员工以厂为家(上) 1.消减顾客的不安 2.安心首先安家 3.各阶层都患不安 第5讲安员工以厂为家(中) 1.各阶层都患不安(续) 2.员工常见的不安 3.用患不安来测试 4.使员工身安心乐 第6讲安员工以厂为家(下) 1.有效的安人之道 2.塑造愉快的工作环境 3.建立合理的保障制度 4.视员工有如家人 第7讲安股东持续发展(上) 1.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

2.国营事业政府是股东 3.给予投资安全保障 4.如期按时地发放股息 第8讲安股东持续发展(下) /安社会形象良好(上) 1.如期按时地发放股息(续) 2.分享是一种美德 3.善尽责任带来良好印象 第9讲安社会形象良好(下) 1.共同为国家创造财富 2.为社会增加就业的机会 3.让家长放心子弟来就业 4.替社区塑造良好的风气 5.成为民众欢迎的企业 第10讲安人之道五要领(上) 1.安人之道三阶段 2.建立共识 第11讲安人之道五要领(下) 1.探究不安 2.消除化解不安 3.随时讲求方法 4.过程与结果要并重

曾仕强作品

曾仕强作品汇总 著作部分 一、台湾出版《改命学》 《透视灵魂看人生》 《成功的服务》 《管理哲学通论》 《时间管理》 《及时的权宜应变》 《中国人的管理观》 《三种管理思维的交错》 《现代父母宝鉴---教养子女十讲》《远离浩劫的策略》 《智慧是最大的神通》 《人类的光明未来》 《做有世界观的台湾人》 《21世纪中国人的远景》 《现代化的中国式管理》 《用心掌握未来》 《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 《中国管理哲学》 《中国的经权之道》

《中国的经营理论》 《二十一世纪易经管理法》《掌握中国人性的管理法》《圆通的人际关系管理法》《沟通的艺术》 《中国人你心里在想什么》《中国人你为什么这样想》《兵法与商略》 《胡雪岩成功秘籍》 《和谐的人伦关系》 《圆满的沟通》 《圆通的领导》 《老板魅力学》 《有效的激励》 《合理的应变》 《深一层了解中国人》《中国式经管的优点》《剖析三国演义的道理》《易经真的很容易》 《走进乾坤的门户》 《人人都不了了之》 《易经的中道思维》

《转化干戈为玉帛》 《人生最难得有情》 《企业新显学---中国式管理IN起来》 《修己安人的领袖魅力》 《乐天知命的无忧人生》 《胡雪岩给年轻人的启示》 二、大陆出版 《人力自动化》 《管理大道/中国式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应用》《中国是领导/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 《中国式团队》 《圆通的人际关系》 《管理的真相/曾仕强剖析中国式管理的特性》《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从管人到安人》 《领导与激励》 《总裁魅力学》 《人际关系与沟通》 《亲子关系》 《中国式管理》(《赢在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修订本》 《中国式管理行为》(《中国式管理行动手册》)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试题答案

单选题 1.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回答:正确 1. A 在职场中修炼自己 2. B 在商场中修炼自己 3. C 在情场中修炼自己 4. D 在战场中修炼自己 2.管理的第一目标是回答:正确 1. A 理人之道 2. B 絜矩之道 3. C 安人之道 4. D 经权之道 3.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工商业的人更需要有回答:正确 1. A 恩心 2. B 良心 3. C 仁心 4. D 坏心 4.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回答:正确 1. A 成功之道 2. B 安人之道 3. C 絜矩之道 4. D 经权之道 5.絜矩之道大部分都在讲回答:正确 1. A 有东西 2. B 没有东西 3. C 有形的东西

4. D 无形的东西 6.阳奉阴违基本上是一种什么的不正当行为回答:正确 1. A 落井下石 2. B 狂妄自大 3. C 假公济私 4. D 投机取巧 7.“矩”就是回答:正确 1. A 制度 2. B 规矩 3. C 承诺 4. D 要义 8.M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 2. B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 3. C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 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 9.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回答:正确 1. A 制度 2. B 规矩 3. C 法律 4. D 法规 10.经权的实质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有所变 2. B 要有所变有所不变 3. C 要有所不变

4. D 经济和权力 11.絜矩之道就是回答:正确 1. A 设身处地 2. B 以人换人 3. C 将心比心 4. D 落井下石 12.人并不喜欢被动,恰恰相反,人是喜欢回答:正确 1. A 自动的 2. B 被动的 3. C 要动的 4. D 不动的 13.很多主管到最后会被下属架空,主要的原因就是回答:正确 1. A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情 2. B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神 3. C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人 4. D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心 14.西方人强调回答:正确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神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事为本 15.人和物不同,物是在人的无意识中自动,而人却应该回答:正确 1. A 在自己的无意识中自动 2. B 在自己的有意识中自动 3. C 在自己的有意识中不动

《哲学简史》4——7章注释

4-7章相关注释: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释】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者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背弃。⑤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译文】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

第一讲究竟有没有中国式管理 一、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管理有三种说法 1、有人认为没有--管理就是管理,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别,只有有效和无效的区别。所以说没有中国式管理。 2、有人认为有--管理离不开文化,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管理当然就不同。所以说有中国式管理。 3、有人认为:有也对,没有也对--管理的工具是一样的,只因使用的人不一样,所以有的有效,有的无效罢了。 二、不必过分强调中国式管理 1、如果为了面子,这没有什么必要。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跟随面子没有多大关系。 2、如果为了爱国,这也不是办法。因为爱国之心人人都应该有。但是,也不可心盲目强调,说人家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 3、如果为了信心,也不该如此。因为,如果真有中国式管理的话,也要行之有效才行,才能使我们更有信心。 4、谈中国式管理,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因为标新立异是为了表示不一样,这没有什么价值。谈中国式管理,对人来讲应该是最高的智慧,这样才有收获。 三、认为有中国式管理和没有中国式管理,都有相应的道理 1、原因之一:人都是大同小异的。 2、原因之二:全世界的管理目标都一样,都是要把工作做好,赚取利润,达到目标。但是各国的气氛又是不一样的。 3、原因之三:管理的工具是通用的。例如:电脑和报表,全世纪都在用,而且学就会,但是成效却大不相同。 4、站在使用起来巧妙各有不同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管理是各有一套,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善于创新,对于一种原则,会因为各自的实际环境而有不同的变化。 四、从硬件看,没有中国式管理 1、硬件是指管理科学。管理科学看得见、摸得着、具体明确。管理科学全世界都一样。 2、从管理的层面来看,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别。 五、从软件看,事实不容怀疑中国式管理的存在 1、软件是指管理哲学,它是指人的思想。管理哲学看不见、摸不首。各国人的想法不一样,民族性不一样,管理哲学就不同,因此表现的的管理行为也就不同。 2、全世界对物的管理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管理。而对人的管理都有很大区别。所以用管理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方法来管理中国人多半行不能。 3、管理工具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与不好。用的有效就好,用的无效就不好。 4、从管理的层面来看,就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同时在一个国家内部,因企业环境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六、结论 由此看来,说有中国式管理对,这没有中国式管理也对。只不过没有学问的人讲这句话,证明他脑筋糊涂,搞不清楚;真正了解的人讲这句话,证明他已经知道这是立场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课程编号:B34)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关闭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易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之一,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整体观的著作,《易经》包括√ A 天文 B 地理 C 人文 D 以上三项都是 正确答案: D 2. “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学上,要讲究√ A M理论 B 絜矩之道 C 经权之道 D 安人之道 正确答案: C 3. 安人的原则不能变,但是安人的方法是√ A 不清楚 B 可变也可不变 C 经常要变的 D 永远不能变 正确答案: C

4. 变与不变是√ A 正确的 B 不对的 C 相对的 D 绝对的 正确答案: C 5. 权在经内是√ A 谨守分寸 B 具有弹性 C 擅自变更 D 离经叛道 正确答案: A 6. 判断下属对策好坏的标准在于√ A 政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B 对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C 政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D 对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正确答案: D 7. 经权密切配合,要求上下必须目标√ A 相抵触 B 一致 C 不同 D 背道而驰 正确答案: B

权不损人,就是√ A 尽量减少权宜的措施,以减少例外的比重 B 在权宜变通的时候,不可以损及他人 C 权不离经 D 经不离权 正确答案: B 9. 不易的叫做阳,变易的叫做阴,一阴一阳之谓√ A 阳 B 阴 C 路 D 道 正确答案: D 10. 经和权合起来,叫做√ A 安人 B 絜矩 C 经权 D M理论 正确答案: C 11. 处理管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坚持:原则不可变,方法应该变,即√ A 以不变应不变 B 以万变应不变 C 以变应万变 D 以不变应万变 正确答案: D

论《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学号:xxxx 姓名:xxxx 专业:xxxx 学院:xxxx 日期:xxxx

《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要想成教于国必须守孝悌、施仁慈。一家仁,一国才能兴仁,一家让,一国才能兴让。《大学》又分别以尧舜和桀纣为正反两面的例证揭示了修身和齐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絜矩之道的重要意义 继齐家、治国之后的第十章,平天下是《大学》修为的最高目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由内向外生发扩展的过程,即从修身、齐家、治国到最后的平天下。平天下的平是使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担当,平天下是中国儒家伦理中很重要的思想。平天下的基础在齐家,对整个社会的治理要从整饬家庭伦理开始:一屋不扫,无以扫天下;一家不宁,无以宁天下;一家一族不太平,无以让国家和天下太平。《大学》能从小见大、从微见著,认识到起点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人生修为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你厌恶上级那些对你不好的行为,就千万不要再以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下属。你所厌恶的下级那些毛病,千万不要故伎重演地用来面对上级。后面的先、后、左、右与前面的上下是相同结构,正好构成共同环境空间,呈现上、下、前、后、左、右六个纬度。意思是说,所有这些都要合乎絜矩之道。这样,一个君子才具有平天下的可能性,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可能性,他才可能有一种真正的中正之心。 《大学》非常清楚地说明,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平定,因此治国是平天下的前提。而作为国家领导,其德行修养对于国家和民众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经?南山有台》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只,语气词。全句是说,快乐的圣人君子啊,那就是人民的父母。真正去做一个君子,他是快乐的。君子有发自内心的和谐仁爱,并且拥有爱民如子的心性,可以作为民的父母。其原因就在于,“民之所好好之”,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民之所恶恶之”,老百姓所厌恶的抵制的拒绝的,他也厌恶抵制和拒绝。“此之谓民之父母”,就是说,他的心和老百姓想到一起,命运和老百姓连在一起了,这样的人才能叫老百姓的父母。今天还有父母官、清官的说法,就是说爱民如子的意思。再如子弟兵,也是说他们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有这种深层的关系,老百姓才会放心,才会听从你的指挥,否则,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课后测试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人最喜欢的是自动,而不是√ A 变动 B 不动 C 自动 D 被动 正确答案: D 2. 不能违背的道理叫做√ A 经 B 权 C 絜 D 矩 正确答案: A 3. 在多种选择中,选择认为最合理的那一种,这就是√ A 推 B 推拖拉 C 拖 D 拉 正确答案: B 4. 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工商业的人更需要有√ A 恩心 B 良心 C 仁心 D 坏心 正确答案: C

5. 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 A 成功之道 B 安人之道 C 絜矩之道 D 经权之道 正确答案: C 6. 中国人强调√ A 以人为本 B 以事为本 C 以物为本 D 以神为本 正确答案: A 7. 阳奉阴违基本上是一种什么的不正当行为√ A 落井下石 B 狂妄自大 C 假公济私 D 投机取巧 正确答案: D 8. 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 A 制度 B 规矩 C 法律 D 法规 正确答案: A 9. 中国人一生中四件事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 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 修身→齐家→平天下→治国 D 平天下→齐家→治国→修身

正确答案: B 10. 絜矩之道就是√ A 设身处地 B 以人换人 C 将心比心 D 落井下石 正确答案: C 11. 人并不喜欢被动,恰恰相反,人是喜欢√ A 自动的 B 被动的 C 要动的 D 不动的 正确答案: A 12. 自动才会√ A 勤劳工作 B 推托工作 C 敷衍工作 D 不工作 正确答案: A 13. 西方人强调√ A 以人为本 B 以神为本 C 以物为本 D 以事为本 正确答案: D 14. 主管最糟糕的就是√ A 把员工当领导来看 B 把员工当员工来看 C 把员工当主管来看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 书法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

胡雪岩的启示(一)德行定终生 主讲人简介: 曾仕强,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祖籍福建,生于1934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获美国杜鲁们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曾仕强先生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兴国管理学院校长。现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专研方向:《大易管理》《中道管理》《管理大道》《胡雪岩经营管理专题》《三国演义的道理》。 1内容简介: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商界的圣人,一位是陶朱公,一位就是胡雪岩,所以叫做"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要被中国人称为圣人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陶朱公就是范蠡,大家都知道,他帮助了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然后复国。他很了不起的,就是功成身退,他不再做官了,就去做生意,他是由官转到商的。那么,胡雪岩是谁?他是清朝一个很了不起的商人,他是商业界的圣人,胡雪岩跟范蠡是相反的,胡雪岩他是先经商,然后才介入官场。可是他没有功成身退,他没有,所以他最后是一败涂地。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巨商富贾;胡雪岩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胡雪岩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馀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舍药舍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倾家荡产,刚刚62岁就郁郁而终。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为什么还记得胡雪岩?因为他创办的胡庆馀堂还在,因为他修建的大宅子还在,更因为他传奇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 胡雪岩已经故去一百多年了,在这一百多年之间,中国出现了那么多的商人,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超过胡雪岩吗?曾仕强教授认为,胡雪岩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帮助左宗棠收复了新疆,保证了我们祖国领土的完整,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任何一个商人的功绩所能够相比的。 胡雪岩后来能够有机会走出贫困,能够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能够在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都和他良好的家教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么,家庭教育对胡雪岩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他是怎么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呢?胡雪岩的一生,为什么会如此大起大落?他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百家讲坛》特别邀请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为我们讲述:胡雪岩的启示第一集——德行定终生。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课程考试已完成,现在进入下一步制订改进计划!本次考试你获得 6.0 学分!
得分: 100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单选题
1.中国人一生只做四件事,即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修、齐、养、平 理、齐、治、平 修、齐、治、平 修、齐、治、责 回答:正确
2.在多种选择中,选择认为最合理的那一种,这就是
1. A 2. B 3. C 4. D
推 推拖拉 拖 拉 回答:正确
3.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
1. A 2. B 3. C 4. D 4.中国人强调
成功之道 安人之道 絜矩之道 经权之道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以人为本 以事为本 以物为本

4. D
以神为本 回答:正确
5.M 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
1. A 2. B 3. C 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 回答:正确
6.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
1. A 2. B 3. C 4. D
制度 规矩 法律 法规 回答:正确
7.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叫做
1. A 2. B 3. C 4. D
齐家 修身 治国 平天下
8.“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人不能安好,那么其他的诸如激励、奖金等方式都是无效的,因为人是不安的。” 这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理人之道 絜矩之道 经权之道 安人之道 回答:正确
9.经权的实质就是

1《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 全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

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

拼音大学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 dàxué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近代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文中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dàxuézhīdàozàimíngdézàiqīnmínzàizhǐyúzhìshànzhī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zhǐérhòuyǒudìngérhòunéngjìngérhòunéngānérhòunénglǜ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lǜérhòunéngdéwùyǒuběnmòshìyǒuzhōngshǐzhīsuǒxiānhòuzé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jìndàoyǐ近道矣。 gǔzhīyùmíngdéyútiānxiàzhěxiānzhìqíguóyùzhìqíguózhěxiān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qíjiāyùqíjiāzhěxiānxiūqíshēnyùxiūqíshēnzhěxiānzhèngqí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1 / 10 xīnyùzhèngqíxīnzhěxiānchéngqíyìyùchéngqíyìzhěxiānzhìqízhī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zhìzhīzàigéwù致知在格物。 wùgéérhòuzhīzhìérhòuyìchéngérhòuxīnzhèng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1xīnzhèngérhòushēnxiūérhòujiāqíérhòuguózh ì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érhòutiānxiàpíng而后天下平。 zìtiānzǐyǐzhìyúshùrényīshìjiēyǐxiūshēnwéiběnqíběnluànérm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zhìzhěfǒuyǐqísuǒhòuzh ěbóérqísuǒbózhěhòuwèizhīyǒuyěcǐwèi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zhīběncǐwèizhīzhìyě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suǒwèichéngqíyìzhěwúzìqīyěrúwùèchòurúhàohǎosè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cǐzhīwèizìqiègùjūnzǐbìshènqídúyěxiǎorénxiánjūwéibúshàn此之谓自谦(慊)。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作者:曾仕强 出版社:京大学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9月 开本:16开精装 册数:12册 光盘数:0 定价:980元 优惠价:490元 详细介绍: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 大陆讲学二十年首度推出珍藏版精装礼盒 全球限量发行赠送精彩光盘 作者介绍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主要内容 壹:《中道管理》 贰:《中国式团队》 叁:《圆通的人际关系》

肆:《管理思维》 伍:《情绪管理》 陆:《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柒:《从管人到安人》 捌:《易经管理的奥秘》 玖:《现代化中国式管理》 拾:《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 拾壹:《领导的方与圆》 拾贰:《从三国看管理的奥秘》 媒体评价 曾先生的很多观点,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这也许正是我们组织这次对话的价值所在。在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的今天,曾先生的思考至少给了我们一些特别的启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在曾教授的中国式管理思维中,有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以人为本。之所以有中国式管理,就是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日本人是不一样的。—《中华工商时报》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 大陆讲学二十年首度推出珍藏版精装礼盒 全球限量发行赠送精彩光盘 作者介绍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主要内容 壹:《中道管理》 贰:《中国式团队》 叁:《圆通的人际关系》 肆:《管理思维》 伍:《情绪管理》 陆:《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柒:《从管人到安人》 捌:《易经管理的奥秘》 玖:《现代化中国式管理》 拾:《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 拾壹:《领导的方与圆》 拾贰:《从三国看管理的奥秘》 媒体评价 曾先生的很多观点,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这也许正是我们组织这次对话的价值所在。在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的今天,曾先生的思考至少给了我们一些特别的启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试题100分答案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 单选题
1.《易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之一,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整体观的著作, 《易经》包括 回答:正确 A ? ? ? ? A 天文 B 地理 C 人文 D 以上三项都是
2.《易经》中的“不易”就是任何学科知识本身是有复杂体系的,都不是 回答:正确 C ? ? ? ? A 能掌握的 B 很难就能掌握的 C 很容易就能掌握的 D 很容易就不能掌握的
3.老子认为一个只懂得变,而不懂得常,即“知变不知常”的人,最后结果是 回答:正确 A ? A 凶 ?? B 吉 ?? C 好 ?? D 恶 4.“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学上,要讲究 回答:正确 C ?? A M 理论 ?? B 絜矩之道 ?? C 经权之道 ?? D 安人之道 5.变与不变是 回答:正确 C ?? A 正确的 ?? B 不对的 ?? C 相对的 ?? D 绝对的 6.上级的命令是“经”,自己的斟酌是 回答:正确 C ?? A 经 ?? B 絜 ?? C 权 ?? D 矩

7.判断下属对策好坏的标准在于 回答:正确 D ?? A 政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 B 对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 C 政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 D 对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8.经权中的“经”就是 回答:正确 B ?? A 常识 ?? B 共识 ?? C 经验 ?? D 经过 9.经和权合起来,叫做 回答:正确 C ?? A 安人 ?? B 絜矩 ?? C 经权 ?? D M 理论 10.较长时间、较多轻微的变,叫做 回答:正确 A ?? A 微调 ?? B 剧变 ?? C 聚变 ?? D 不变 11.变中之常叫做 回答:正确 A ?? A 经 ?? B 权 ?? C 絜 ?? D 矩 12.经权分离又叫 回答:正确 D ?? A 权经 ?? B 经权 ?? C 经离 ?? D 离经 13.权不多用,就是 回答:正确 A ?? A 尽量减少权宜的措施,以减少例外的比重

繁体字版的《大学》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經) 康誥》(1)曰:“克明德。”(2)《大甲》(3)曰:“顧(訁是)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 湯之,《盤銘》(1)曰:“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2)《康誥》曰:“作新民。”(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4)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傳2) 《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2)。”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3)!”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詩》雲:“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閑)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訁宣)(4)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閑)兮者,恂栗也(6);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訁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7)。”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时代光华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安人之道篇 测试题答案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安人之道篇 单选题 1.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回答:错误正确C 1. A 物理 2. B 常理 3. C 伦理 4. D 道理 2.西方人最重视“真”,一切以什么为主回答:正确 1. A 真实 2. B 虚伪 3. C 欺骗 4. D 真理 3.中国式管理的重点是在回答:正确 1. A 无层 2. B 高层 3. C 中层 4. D 基层 4.对员工的培训有不同的方法,其中采取什么方法效果非常明显回答:正确 1. A 阅读图书 2. B 参加公开课 3. C 学习课程包 4. D 以老促新 5.管理的最高成就是回答:错误正确:B 1. A 把家人都化成外人 2. B 把外人都化成家人

3. C 把对手都化成朋友 4. D 把朋友都化成对手 6.谁的态度决定企业的生死回答:正确 1. A 员工 2. B 股东 3. C 社会 4. D 客户 7.安人之道的第一要项是回答:正确 1. A 建立共识 2. B 探究不安 3. C 消除化解 4. D 讲究方法 8.良心就是要讲回答:错误 1. A 常理 2. B 道理 3. C 道德 4. D 物理 9.中国式管理的最大特色是回答:正确 1. A 凭爱心经营、凭良心管理 2. B 凭良心经营、凭良知管理 3. C 凭良心经营、凭爱心管理 4. D 凭良心经营、凭良心管理10.伦理的本质是回答:正确 1. A 一种合理公平的状态 2. B 一种不合理公平的状态

3. C 一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状态 4. D 一种合理不公平的状态 11.企业主要依靠什么人来生存和发展回答:正确 1. A 老顾客 2. B 小顾客 3. C 散客 4. D 供应商 12.企业根本的待客之道回答:正确 1. A 心存侥幸,侮辱顾客 2. B 心存侥幸,尊重顾客 3. C 心存感谢,侮辱顾客 4. D 心存感谢,尊重顾客 13.美国式管理的重点是在回答:错误正确:高层 1. A 中层 2. B 基层 3. C 高层 4. D 无层 14.有效的安人之道是回答:正确 1. A 互动的 2. B 不动的 3. C 变动的 4. D 颤动的 15.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回答:正确 1. A 国有企业应该只追求经济效益 2. B 国有企业只要尽到社会责任就可以了

曾仕强_百度百科

本文由zp5821149贡献 中国式管理语录50条  曾仕强作品集  1952年7月1日出生 [编辑本段]现任 中华企管网集团首席顾问,北京华夏智业管理学院院长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成功杂志首席顾问 中国统一促进会 理事长 无忧培训大师首席顾问 [编辑本段]学历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 荣誉 博士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 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 [编辑本段]兼任 国立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统一建设促进会理事长 人力资源发展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管理基础会董事 美国东西方大学管理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 管理杂志、统领杂志特约撰述,经济日报、工商时报专栏作家 经济部专业人员研究中心、外贸中心、生产力中心讲师 中、美、日企业及管理顾问公司内、外训讲师 法界卫星电视跨越21世纪经营管理座谈会主持人 [编辑本段]曾任 中学校长、交大统务长、空大教务长 经济部专业人员研究中心中国式管理课业辅导长 [编辑本段]专研 中、美、日管理比较 易经管理 中、西管理思想比较 人际关系与沟通 中国人的民族性与管理 人伦关系与企业伦理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在管理上的应用;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与管理;人伦关系与企业伦理;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二十一世纪易经管理法》、《胡雪岩成功秘笈》等百种管理著作。 现任国立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统一建设促进会理事长,人力资源发展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管理基础会董事,美国东西方大学管理学教授 。 论文有 -儒家管理哲学(1984) -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其现代诠释(1991) - 道与高阶管理(1987) - 易经三才之道在管理上的应用(1990) - 伦理可以补管理民主化之不足(1994 曾仕强校长开创的中国式管理,对咨询业观念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曾仕强教授的大师风范,对咨询业行为模式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曾仕强教授的演讲风格,对咨询业表达水平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大智若愚、厚积薄发、化腐朽为神奇是曾教授的三大风格,曾仕强是少数可称为大师级的人物之一,曾仕强是咨询业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