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基础知识 1

针灸学基础知识 1
针灸学基础知识 1

针灸学基础知识-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总题数:50,分数:100.00)

1.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

(分数:2.00)

A.疾病过程的症状

B.疾病过程中的体征

C.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D.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和体征

E.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解析:

2.“阳中求阴”治法的病理基础是

(分数:2.00)

A.阴偏胜

B.阳偏胜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阴阳两虚

解析:

3.肝病及脾的理论依据是

(分数:2.00)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母子相及

解析:

4.在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中起根本作用的是(分数:2.00)

A.调畅情志

B.调节血量

C.调节脾胃

D.疏通水道

E.调畅气机√

解析:

5.对全身水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是

(分数:2.00)

A.小肠之泌别清浊

B.肺之通调水道

C.脾之运化水液

D.肾之蒸腾气化√

E.肝之疏泄功能

解析:

6.元气运行的道路是

(分数:2.00)

A.心脉

胸腔B.

C.全身

D.脉外

E.三焦√

解析:

7.下列各项,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分数:2.00)

A.肺朝百脉

B.脾主统血

C.肝主藏血

D.心主血脉√

E.肾主纳气

解析:

8.奇经八脉中的“阳脉之海”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阳维脉

解析:

9.最易伤津耗气的邪气是

(分数:2.00)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火邪√

解析:

10.风邪伤人,导致易汗出的致病特点是(分数:2.00)

A.风性善行

B.风性数变

C.风为阳邪

D.风性开泄√

E.风性轻扬

解析:

11.外感病常出现实证的阶段是

(分数:2.00)

B.发病初期

C.各个阶段

D.病证中期

E.初期或中期√

解析:

1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适用的病机变化是

(分数:2.00)

A.阴偏盛

B.阴偏衰√

阳偏衰C.

D.阴虚致阳亢

E.阳虚致阴盛

解析:

13.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除哪项外,其余均是五脏功能系统的具体内容

(分数:2.00)

A.五脏的功能所主

B.五脏的阴阳属性

C.五脏与五体联系

D.五脏与五华联系

E.五脏与六腑及奇恒之腑的联系√

解析:[解析]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藏象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体表组织的通应关系;②五脏的阴阳属性;③五脏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14.根据《素问·痹论》所述,以游走性疼痛为特点的痹证是

(分数:2.00)

A.皮痹

B.行痹√

C.痛痹

D.著痹

E.筋痹

解析:

15.据《素问·咳论》篇“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的论述,冬季肺受邪而病,是从何脏传来

(分数:2.00)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解析:

16.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当选用

(分数:2.00)

A.桂枝汤

B.五苓散√

C.大青龙汤

E.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解析:

17.大陷胸汤证的证候中不包括的是

(分数:2.00)

A.心下硬痛

B.短气烦躁

C.舌上燥而渴

D.不大便,日晡所小有潮热

E.身黄,小便不利√

解析:[解析] 《伤寒论》134条云:“……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故大陷胸汤证的证候中不包括“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8.据《伤寒论》原文“自利不渴者”属

(分数:2.00)

少阴病A.

B.厥阴病

C.太阴病√

D.霍乱

E.阳明病

解析:

19.“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指的是

(分数:2.00)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解析:[解析] 《伤寒论》386条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热多”是与“寒多”对比而言的,指表邪未解而里寒较轻,用五苓散健脾温阳化气,内调脾胃外解表邪;寒多是言其较五苓散证里寒为甚,虽有表证亦当急救其里,故用理中丸主之。

20.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治用

(分数:2.00)

A.苓桂术甘汤

B.五苓散

C.瓜蒌瞿麦丸

D.茯苓戎盐汤

E.肾气丸√

解析:

21.湿病,风湿在表,表气已虚,治用

(分数:2.00)

A.桂枝附子汤

B.白术附子汤

C.甘草附子汤

D.防己黄芪汤√

解析:[解析] 湿病,风湿在表,表气已虚的证候,当治以防己黄芪汤健脾益气,祛风除湿。方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祛风除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22.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分数:2.00)

A.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伤阴√

B.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通

C.风寒湿邪外侵,气血运行不畅

D.外感寒湿,经脉痹阻

E.肝肾阴虚

解析:[解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麻黄、防风辛温发散,祛风除湿;附子散寒除湿,通经止痛;白术、甘草、生姜除湿健脾和中;芍药、知母养阴清热;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全方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故能治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伤阴的证候。

23.血分证和营分证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有

(分数:2.00)

A.身热夜甚

B.谵语

C.脉数

D.出血√

舌绛E.

解析:

24.秋冬发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体酸痛,胸闷,脘痞,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腻,脉濡数,诊断与辨证分别为

(分数:2.00)

A.伏暑(卫气同病) √

B.伏暑(卫营同病)

C.湿温(邪遏卫气)

D.暑温(暑热夹湿,困阻中焦)

E.伏暑(邪郁少阳)

解析:

25.产于江苏的道地药材是

(分数:2.00)

A.川芎

B.薄荷√

C.细辛

D.阿胶

E.生地黄

解析:

26.淬法属于的炮制方法是

(分数:2.00)

A.修治

B.水制

C.火制

D.水火共制√

E.其他制法

解析:

27.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

(分数:2.00)

A.寒、热

B.寒、凉√

C.温、凉

D.温、微寒

E.温、平

解析:

28.淡味药的作用是

(分数:2.00)

A.能和能缓

B.能下能软

C.能燥能泄

D.能收能涩

E.能渗能利√

解析:

29.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分数:2.00)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相恶E.

解析:

30.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功效的药物是

(分数:2.00)

A.麻黄√

B.桂枝

C.细辛

D.生姜

E.香薷

解析:

31.具有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功效的药物是

(分数:2.00)

A.羌活

B.紫苏√

C.细辛

D.桂枝

E.生姜

解析:

32.具有清实热,退虚热功效的药物是

(分数:2.00)

A.石膏

B.知母√

C.黄芩

D.苦参

E.栀子

解析:

33.治疗怀胎蕴热,胎动不安,应选用的药物是

(分数:2.00)

A.黄连

B.黄柏

C.知母

D.黄芩√

E.艾叶

解析:

34.蕲蛇具有的功效是

(分数:2.00)

A.祛风通络,利水

B.舒筋活络,止痛

C.祛风,通络,止痉√

D.补肝肾,强筋骨

E.祛风湿,退虚热

解析:

35.秦艽具有的功效是

(分数:2.00)

A.止痹痛,治骨鲠

B.通经络,利水

C.止痹痛,解表

D.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E.止痹痛,安胎

解析:

36.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

A.薏苡仁√

B.车前子

C.木通

D.茯苓

E.滑石

解析:

37.茵陈具有的功效是

(分数:2.00)

A.利水渗湿,安神

B.清利湿热,解毒泻火

C.利水渗湿,除痹

D.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E.利水通淋,祛风湿

解析:

38.具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

A.肉桂

B.干姜

C.吴茱萸

D.丁香

E.细辛√

解析:

39.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的药物是

(分数:2.00)

A.人参

B.肉桂

C.鹿茸

D.附子√

E.干姜

解析:

40.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功效的药物是

(分数:2.00)

A.干姜

B.沉香

C.川楝子

D.丁香

E.乌药√

解析:

41.具有凉血止血散瘀功效,尤善治尿血的药物是

(分数:2.00)

A.白茅根

B.小蓟√

C.血余炭

D.地榆

E.茜草

解析:

42.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功效的药物是

(分数:2.00)

A.红花√

B.丹参

C.泽兰

D.鸡血藤

E.益母草

解析:

43.白芥子具有的功效是

(分数:2.00)

A.清热化痰

B.燥湿化痰

C.降气化痰

D.温肺化痰√

E.润肺化痰

解析:

44.具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功效的药物是

(分数:2.00)

A.石决明

B.夏枯草

C.龙骨√

D.朱砂

E.菊花

解析:

45.治疗血不养心引起的虚烦不眠、惊悸怔忡之证,应选用的药物是(分数:2.00)

A.酸枣仁、柏子仁√

B.石菖蒲、远志

C.牡蛎、龙骨

D.朱砂、磁石

E.珍珠母、磁石

解析:

46.具有平息内风,祛除外风功效的药物是

(分数:2.00)

A.羚羊角

B.天麻√

C.钩藤

D.地龙

E.蜈蚣

解析:

47.地龙与僵蚕具有的共同功效是

(分数:2.00)

A.息风止痒

B.息风止痛

C.息风止痉√

D.息风明目

E.息风平喘

解析:

48.具有清热定惊,平喘,通络利尿功效的药物是

(分数:2.00)

A.地龙√

B.全蝎

C.蜈蚣

D.钩藤

E.僵蚕

解析:

49.石菖蒲具有的功效是(分数:2.00)

A.解郁行气

B.清热止痛

C.活血散瘀

D.化湿和胃√

E.止痛,催产

解析:

50.人参具有的功效是(分数:2.00)

A.润肺止咳

B.安神增智√

C.养血益阴

D.止汗安胎

E.托毒生肌

解析: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第三部分 .3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 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 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 3、落枕: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 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 4、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 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 5、腰痛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 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 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 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 痛痹:肾俞腰阳关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 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 7,坐骨神经痛 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 8.面瘫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 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档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 二、单项选择 1、C2、B3、D4、E5、C6、A7、C 三、双选题 1、AE2、BC 四、多选题 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1、C2、B3、D4、E5、C6、A7、C 1、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针灸治疗学是阐述针灸治疗疾病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炎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内容颇为广泛,总体可分为概论、各论及专论三个部分。概论主要阐述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和针灸配穴处方(包括特走穴的临床应用),各论详细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专论则介绍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s情况下,则经络里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脑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按软、拘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内经》称之为“解结”。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内经》中又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即“针所不为,灸之所直”。《干金方》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室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议温暖之。”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直用针刺,虚寒引起者直行灸疗。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受患经脉部位酸楚冷痛、痉挛抽痛或跌仆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止痛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未衰老(新病),治宜祛邪一为主,邪去五户芬。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法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针灸学基础知识-1

针灸学基础知识-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总题数:50,分数:100.00) 1.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 (分数:2.00) A.疾病过程的症状 B.疾病过程中的体征 C.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D.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和体征 E.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解析: 2.“阳中求阴”治法的病理基础是 (分数:2.00) A.阴偏胜 B.阳偏胜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阴阳两虚 解析: 3.肝病及脾的理论依据是 (分数:2.00)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母子相及 解析: 4.在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分数:2.00) A.调畅情志 B.调节血量 C.调节脾胃 D.疏通水道 E.调畅气机√ 解析: 5.对全身水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是 (分数:2.00) A.小肠之泌别清浊 B.肺之通调水道 C.脾之运化水液 D.肾之蒸腾气化√ E.肝之疏泄功能 解析: 6.元气运行的道路是 (分数:2.00) A.心脉 B.胸腔

C.全身 D.脉外 E.三焦√ 解析: 7.下列各项,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 (分数:2.00) A.肺朝百脉 B.脾主统血 C.肝主藏血 D.心主血脉√ E.肾主纳气 解析: 8.奇经八脉中的“阳脉之海”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阳维脉 解析: 9.最易伤津耗气的邪气是 (分数:2.00)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火邪√ 解析: 10.风邪伤人,导致易汗出的致病特点是 (分数:2.00) A.风性善行 B.风性数变 C.风为阳邪 D.风性开泄√ E.风性轻扬 解析: 11.外感病常出现实证的阶段是 (分数:2.00) A.病证末期 B.发病初期 C.各个阶段 D.病证中期 E.初期或中期√ 解析: 1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适用的病机变化是(分数:2.00) A.阴偏盛 B.阴偏衰√ C.阳偏衰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1 (总分:11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29,分数:58.00) 1.“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 【A】.督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阴、阳维脉 本题思路: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2.循行特点为“离、合、出、入”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称为“人”,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人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3.下列哪项不是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A】.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B】.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四肢的联系(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

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4.与脏腑无直接络属、相互无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C】.十二经别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5.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针灸学基础题库完整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二、单项选择 1、C 2、B 3、D 4、E 5、C 6、A 7、C 三、双选题 1、AE 2、BC 四、多选题 1、ABCE 2、ABCDE 3、ACD 4、ABE 5、ABCE 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1、C 2、B 3、D 4、E 5、C 6、A 7、C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思邈 B.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C )

针灸治疗学 各论(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二篇各论 第一部分内科疾病 一、神经内科疾病 (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 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 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分类】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 性、不对称性关节红、 肿、疼痛,特别是膝、 肘、腕、踝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 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 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 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 痛痹+温经散寒; 着痹+除湿化 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 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 【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 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 触 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 主(寒湿引起者加灸), 泻 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 穴为主 【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 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 伏兔、血海——通行气血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 血化瘀 (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 脉、肾经 【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 通和失荣 【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 痛 【临床表现】腰部疼痛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 并用,补法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 并用,补法 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 并用,泻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 主

针灸学七章全含针灸治疗各论(参考文档)

针灸学 绪论 1.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刺技术和治疗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 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2.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 3.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出了经络学说的雏形。 4.《黄帝内经》是对战国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 5.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的总结。 6.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 7.《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发现并 取用阿是穴,还创用指寸法取穴定位。 8.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1.经络系统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络脉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三要素:十二经脉由手足、阴阳、脏腑。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手足阳明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肾经膀胱经 腹部背部 3.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外,属腑络脏。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5.经脉的循行走向 食指端鼻旁足大趾内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心中↓交接 足小趾端目内眦↓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胸中↓交换 ↓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外端

针灸学基础题库汇总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 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 世纪末17 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 卄茁B / \ 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docx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答题说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佳或最恰当的答案,请用钢笔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里。1. 阴虚火旺型口疮,除选主穴外,肝肾阴虚配用() A.肝俞 B .肾俞 C .脾俞 D .三阴交 E .阴陵泉 2. 不属八脉交会组穴的是() A.内关、公孙 B .合谷、太冲 C .列缺、照海 D .后溪、申脉 E .外关、足临泣 3.通里是心经的 () A.原穴 B .“输”穴 C .郄穴 D .络穴 E .合穴 4.徐疾补法是 () A.先在深层得气,快速地退出,缓慢地进入 B .先在浅层得气,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 C .先在浅层得气,快速地进入,快速地退出 D .先在深层得气,缓慢地退出,快速地进入 E. 以上都不是 5.腰部扭伤,除选委中、腰阳关外,还宜加用() A.环跳 B .肾俞 C .悬钟 D .阳陵泉 E .秩边 6.阳维脉的郄穴是 () A.阳交 B .跗阳 C .飞扬 D .阳辅 E .养老 7.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A.阴维脉 B .阴蹻脉 C .任脉 D .冲脉 E .带脉 8.大肠的下合穴是 : () A.足三里 B .上巨虚 C .下巨虚 D .委中 E .委阳 9.天灸又称为 () A.化脓灸 B .发泡灸 C .直接灸 D .实按灸 E .间隔灸 10.阳经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分别配属五行: () A.金、水、木、火、土 B .水、木、火、土、金 C .火、土、金、水、木D .木、火、土、金、水E .以上都不是 11.以下何穴宜用斜刺法() A.合谷 B .环跳 C .神门 D .肺俞 E .天枢 12.听宫位于 () A.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B .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 后缘,闭口呈凹陷处 C .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D .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闭口呈凹陷处 E .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1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 寸 B .15寸 C .12寸 D .9寸 E .13寸 14.治疗胎位不正的常用穴是 :() A.太冲 B .内庭 C .大都 D .至阴 E .至阳 15.手三阳经的起始穴是:() A.商阳、关冲、中冲 B .商阳、关冲、关冲 C .商阳、关冲、少府 D .商阳、关冲、少泽 E .商阳、关冲、少冲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15 分) 答题说明:下列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请用钢笔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里。 1.治疗血滞经闭,宜取() A.任脉穴 B .足太阴脾经穴 C .足阳明胃经穴 D .足太阳膀胱经穴 E .足厥阴肝经穴 2.风阳上扰型眩晕耳针取穴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肝 B.胆 C.脾 D.缘中 E.胃 3.直接与头部有联系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 .足厥阴肝经 C .手太阳小肠经 D .足阳明胃经 E .足太阳膀胱经 4.针刺睛明穴要注意:() A.闭目 B .眼球向外固定 C .不提插不捻转 D .针刺 1-1.5 寸 E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 以防出血 5.下列各穴中,平第 4 肋间隙的穴位有 ( )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模拟试卷4 (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 1.治疗上颌部面痛的主穴是 A.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外关 B.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合谷√ C.夹承浆、翳风、颊车、大迎、内庭 D.四白、颧髎、丝竹、空外关 治疗上颌部面痛的主穴是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合谷。 2.治疗漏肩风兼有气滞血瘀者。可配穴为 A.合谷、条口 B.合谷、风池 C.足三里、气海 D.内关、合谷√ 漏肩风兼有气滞血瘀者,加内关、合谷。 3.治疗坐骨神经痛应选取的主穴为 A.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B.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C.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D.大肠俞、腰夹脊、环跳、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 治疗坐骨神经痛应选取的主穴为: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4.内伤咳嗽可选择的主穴为 A.列缺、合谷、肺俞、天突、中府 B.中府、太渊、三阴交、肺俞√ C.列缺、合谷、三阴交、肺俞 D.天突、太渊、肺俞、中府 内伤咳嗽的主穴为:天突、太渊、三阴交、肺俞。 5.中风中脏腑的选穴一般以哪条经脉的穴位为主 A.厥阴、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B.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C.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D.手足阳明经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中风中脏腑的选穴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6.治疗呕吐的选穴一般以哪条经脉的穴位为主 A.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B.足阳明、足厥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C.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D.足阳明、足厥阴及相应募穴为主 治疗呕吐的选穴一般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7.痛经实证的主穴为 A.三阴交、中极、次髂√ B.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C.关元、三阴交、血海、气海 D.气海、三阴交、归来、血海 痛经实证的主穴为三阴交、中极、次髎;虚证的主穴为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需要熟记,无论虚实主穴三阴交必用,次髂为经验穴。 8.治疗阴挺的主穴为

中医执业-针灸学精简版

中医针灸学---(张云清总结)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 细目一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 十二经脉 要点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阴阳来命名的。 要点二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要点三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要点四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要点五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要点六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细目三 奇经八脉 要点一 奇经八脉的名称——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要点二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带脉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相会。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要点三 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 带脉约束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经脉。 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阴阳维脉具有维系一身阴经和阳经的作用。 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调节下肢运动与寤寐。 细目四 十五络脉 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 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细目五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进行概括。 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①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作用。②加强经脉与脏腑联系的作用。③加强十二经别与头部的联系的作用。④经别还弥补了十二经脉分布的不足,并加强了各经与心的联系。 细目六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细目七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①联系脏腑,沟通内外;②运行气血,营养全身;③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具体体现。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是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主治病证,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 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针灸治疗学 各论

第二篇各论 第一部分内科疾病 一、神经内科疾病 (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 【病因病机】 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 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分类】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 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 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 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二)股外侧皮神经炎 【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 伏兔、血海——通行气血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 (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 【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 【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 【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临床表现】腰部疼痛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 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 肾俞—壮腰益肾 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 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 【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 【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治则】通经活络、疏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组成】 1.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2.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方义】环跳—两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 阳陵泉—筋会,可疏筋通络止痛 (五)痿证:辩证、治则、处方 【临床表现】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辩证】 1. 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微肿而麻木不仁,或足胫热感,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脾胃虚弱: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而不华,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苔腻,脉细无力 4.肝肾亏虚: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 肺热伤津、湿热侵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处方】以手阳明、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组成】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及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治痿独取阳明” 外关、风市——属于手、足少阳,辅助阳明通行气血 阳陵泉——筋会,通调筋脉 三阴交——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起痿 (六)末梢神经炎 【临床表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针灸学基础知识-6

针灸学基础知识-6 (总分:100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总题数:20,score:40分) 1.具有补脾肺气,补血,生津功效的药物是【score:2分】 【A】当归 【B】枸杞子 【C】党参【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鸡血藤 【E】苍术 本题思路: 2.石斛具有的功效是 【score:2分】 【A】益胃生津,清肺降火 【B】益胃生滓,润肺养阴 【C】益胃生津,养阴安神 【D】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E】益胃生津,养阴清热【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3.熟地黄具有的功效是 【score:2分】 【A】凉血滋阴,补精 【B】补血养阴,填精益髓【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活血滋阴,补精 【D】滋阴补精,壮阳 【E】凉血补精,益髓 本题思路: 4.具有清热解毒,清肺化痰功效的药物是【score:2分】 【A】黄连 【B】苦参 【C】硼砂【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乌梅 【E】土茯苓 本题思路: 5.参苏饮与败毒散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score:2分】 【A】前胡、茯苓【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羌活、柴胡 【C】干葛、川芎 【D】半夏、苏叶 【E】木香、枳壳 本题思路: 6.下列各项,不属于小青龙汤的配伍特点的是【score:2分】 【A】解表与化饮同施 【B】温肺与温脾同施 【C】辛散与酸收并用 【D】宣肺与降气并行 【E】解表与益气同用【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本题思路: 7.银翘散与桑菊饮功用的主要区别是 【score:2分】 【A】一偏于解表,一偏于宣肺【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一偏于解毒,一偏于解表 【C】一偏于化痰,一偏于清热 【D】一偏于解表,一偏于清热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2 (总分:13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1,分数:62.00) 1.手太阴肺经和阳明大肠经交于 (分数:2.00) A.食指√ B.足小趾 C.小指 D.足大趾 2.手厥阴心包经与少阳三焦经交于 (分数:2.00) A.食指 B.无名指√ C.小指 D.足大趾 解析: 3.手少阴心经与太阳小肠经交于 (分数:2.00) A.食指 B.无名指 C.小指√ D.足大趾 解析: 4.足阳明胃经循行于 (分数:2.00) A.上肢后缘 B.下肢后缘 C.下肢中线 D.下肢前缘√ 解析: 5.少阳胆经循行于 (分数:2.00) A.上肢后缘 B.下肢后缘 C.下肢中线√ D.下肢前缘 解析: 6.太阳膀胱经循行于 (分数:2.00) A.上肢后缘 B.下肢后缘√ C.下肢中线 D.下肢前缘 解析:

7.奇经八脉中,调节阳经之气血,反映脑、髓、肾的机能的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8.奇经八脉中,被称为“血海”的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解析: 9.奇经八脉中,交于目内眦、主左右之阴阳、司眼睑开合、司下肢运动的是(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 D.阴、阳维脉 解析: 10.经八脉中,联络全身的阴阳经络的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 D.阴、阳维脉√ 解析: 11.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头面部相交于 (分数:2.00) A.鼻翼旁√ B.目内眦 C.目外眦 D.人中穴 12.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面部相交于 (分数:2.00) A.鼻翼旁 B.目内眦√ C.目外眦 D.人中穴 解析: 13.“入上齿中”的经络是 (分数:2.00)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