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浩然之气”之意。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之孙、祖母为奕譞侧福晋刘佳氏,载沣(第二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

溥仪在光绪(溥仪的伯父)死后继位,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是清朝末代傀儡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后经日本帝国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当皇帝,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日本人的一个傀儡和侵略中国的工具。抗战结束后被判决有期徒刑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释并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充满了苦涩与传奇,这与他的性格密不可分。

溥仪的出生就是一场预谋,慈禧为了维护其名誉地位,强硬的给载沣指婚,以便产下继承人取代光绪,这也注定了溥仪的悲惨一生。1908年12月2日,年仅3岁的溥仪登基,成为大清的第十位皇帝。一个没有亲情的童年造就了他多疑无知冷情的性格。在溥仪十一岁那年,因为“会亲”溥仪的二弟溥杰与大妹进宫陪溥仪玩,一开始,他们玩得挺热乎,可是当溥仪看到溥杰袖口里的衣服是明黄色的,他立马沉下脸,摆了皇帝架子训斥了溥杰,顿时小兄弟间俨然是臣仆的身份。①为何亲兄弟还会如此见外?事实确是如此。《溥杰自传》中写道:我和溥仪名为兄弟,实际上是君臣,我叫他“皇上”(背后也是这样称呼的)他叫我“溥杰”。(在北京、天津、伪满时代,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来到苏联,都是这样叫的)。经过了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十年改造,我才改叫他“哥哥”,这种情况,他也叫我“弟弟”。溥仪六岁时才认识自己的父亲载沣,十一岁时才认识自己的祖母与母亲。父亲载沣作为一个统治者是失败的,作为一个父亲更是失败的。据溥仪回忆,载沣每月来一次书房,不管溥仪念得如何,载沣总是不断地点头嘴里说着:好好好念得好,好好念。还没一两分就起身离开。②缺乏亲情与管教,久而久之,溥仪便形成了妄自尊大,自私任性的性格。无论是退位,还是大婚,他都一直摆脱不了无知的孩童性格,也不知道他应该负起的责任。

1924年11月5日早晨溥仪被逐出宫,并且《优待条件》被废止。充满恐惧的溥仪在遗老们的蛊惑下,11月29日突然离开了醇王府,前往日本驻华公使馆避难。从此,溥仪的人生发生了第二次大转折,成了中华民国的卖国贼。当时他才十九岁,每天听到的消息不是要抓他就是要杀他。而令溥仪转变的如此之快的导火索就发生在1928年,曾经承诺永远保护清朝宗庙陵寝的中华民国的一支政府军借口军事演习,盗掘了清东陵中乾隆和慈禧的陵寝。据溥仪描述,“我听到东陵守卫大臣报告了孙殿英盗掘东陵的消息,当时受到的刺激比被逐出宫还严重。”③当时不管是哪一派都表示了对蒋介石军队的愤慨,强烈要求惩办孙殿英,赔修陵寝。但孙殿英靠着盗掘的文物去贿赂民国中的重要人物,最终民国草率处理了这件事,既未逮捕盗贼,又未将扣押的赃物发还清室,清室遗老、王公贵臣等皆对民国政府失去了信心,这也更加坚定了溥仪前往东北做满洲国皇帝的决心。据溥仪回忆道:“传说孙殿英给蒋介石的新婚夫人送去了一批赃物,孙殿英给蒋介石的新婚夫人送去了一批赃物,慈禧凤冠上的珠子成了宋美龄鞋子上的饰物。我心里燃起了无比的仇恨怒火走到阴森森的灵堂前,当着满脸鼻涕眼泪的宗室人等,向着空中发誓道:“不报此仇,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我此时

又想到溥伟到天津和我第一次见面时说的:有溥伟在,大清就一定不会亡!我的复辟我也发誓说:有我在,大清就一定不会亡!”我的复辟、复仇思想,这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④溥仪是一个被命运掌控的人,复辟是徒劳的,但溥仪毕竟做过大清的皇帝,他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他的身份、地位、处境与他接受的教育都迫使他为复辟大清一条路走到黑。未来复辟他只能借助外力。九一八发生后,在日本人的哄骗下,溥仪准备与其合作。为了阻止溥仪与日本人的合作,民国政府一改冷漠态度,决定恢复《优待条件》。这反而激起了溥仪的新仇旧恨,最终溥仪还是前往东北。在伪满初期,溥仪一直处于阴晴不定的状态。既为受日本关东军欺骗而懊恼,又企图利用日方势力达到复辟的目的。1985年面对日本广播协会的摄像机,溥杰用日语言简意赅地说:“我们利用关东军实现清朝复辟,关东军利用我们实现日本的政治目的,这就是满洲国。”⑤可是,生于宫中长于妇人手的溥仪还是太天真了,妄想从日方那增加自己的实力,简直是与虎谋皮!1934年伪满盖行帝制1935年溥仪访日。也许是受到日本天皇的隆重接待,竟让溥仪产生了极大的错觉,自认为有了极高的权威。于是在访日后不久便把长春的所有任简历一上的官吏,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全召来,听他训话:“为了满日亲善,我确信:如果日本人有不利于满洲国者,就是不利于天皇陛下,如果满洲人有不利于日本者,就是不忠于满洲国的皇帝;如果有不忠于满洲国皇帝的,就是不忠于日本天皇,有不忠于日本天皇的,就是不忠于满洲国皇帝······”

⑥可是溥仪万万没有想到,这之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令关东军进行了高压政策。国务院总务厅长官飞扬跋扈,汉奸郑孝胥以“辞职”相要挟,向关东军叫板,随着统治的强化,日方越来越觉得不能“放纵”伪满官员,于是准备撵他下台。郑孝胥对日本人的仇恨油然而生,在王道书院演讲时,他一时兴起说了几句牢骚话,满洲国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就应让他自己走走,不应总是处处不放手!”⑦他一语道破日本的傀儡政策,再加上那次演讲是电台现场直播,影响巨大。不久,郑孝胥便被罢免了。紧接着,被溥仪称作是“跗骨之蛆”的吉冈安直的就来到了他身边。这个时候的他一无人身自由,二无言论自由,三无政治权利,连和亲人谈话、通信也要受监督。连吉冈安直甚至对外人说溥仪实际上就是他的一个孩子。据溥杰回忆:“甚至有一次日本的校级军官带着朋友来参观大客厅并抚摸执政专用雕椅。来时既未通知溥仪,也不办任何手续,便直接找佣人吴长鸣要钥匙开门,吴也没有上报便开门延入。”溥仪当时对日本“客人”敢怒而不敢言。在“客人”走后便把满腹闷气泄在吴的身上,大发了一通脾气。⑧1946年8月,他到东京远征国际军事法庭作证,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事实,但他回忆道:“由于那时我害怕会受到祖国的惩罚,心中顾虑重重······我在掩盖自己的罪行的同时,也掩盖了一部分与自己相关的历史真相,以致没有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予以充分的、彻底的揭露。”⑨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投降。两天后,溥仪第三次退位,伪满洲国解体。溥仪携带溥杰等人仓皇逃往日本,不料在沈阳时被苏联红军俘获。由于冷战的开始,国民党无法从苏军手中引渡溥仪,溥仪的生命安全暂时得到了保障。最终,1950 年 8 月 1 日,溥仪被引渡回国,这个阶段的溥仪经历了从无知孩童到“具有野心的天真复国者”再到贪生怕死的叛国者!

由于新中国的宽容伟大,接受改造的溥仪洗心革面,逐渐走向新生。初到抚顺的溥仪疑惧,将自己的罪责全推给日本,并且要求自己的亲属串通口供,以求减免罪责。经过所长、检察人员的开导,看过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迫害,伪满洲国对东北四省的压榨,中国共产党为拯救中国所作出的努力等资料,溥仪悔悟了。他回忆说:“关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造下的灾难,我过去从来没听人具体

的谈过,也从来没有在这方面用过心。我多少知道一些东北人民的怨恨,但是我只想到那些东北人与我无关······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⑩经过十年的改造,在国庆之际,国家决定对战犯特赦。溥仪得到特赦。出狱后,溥仪回到了北京,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工作过,也当过超龄民兵,最后成了政协的一名文史工作者。

纵观溥仪的一生,既令人愤恨又令人同情。溥仪是一个有着矛盾性格的人物。周君适曾说:“如果把溥仪的性格列成公式的话,那就是:慈悲加残忍,谦虚加骄傲。”?这话说的还真是很形象。溥仪是中国著名的慈善家,自从他订了许多报纸,从报上看到有生活无依的求助消息,他都让内务府送钱去。1931年江淮大水,沿江人民受灾惨重,沿江人民受灾惨重,住在静园的溥仪去年已经给陕西灾民捐了价值十万大洋的财物,现在并不宽裕,但他听说捐三块钱就能救一个人,于是就派人将自己在天津英租界的楼房捐出,请慈善机构变卖,救济灾民。这可以看出溥仪本性不恶。说他残忍也是有道理的。他到了东北后,给佣人们立下了许多家规,还让他们发重誓,一旦他们的行为不和溥仪的意,便让别人对他们用刑,而且必须打得很重,否则就打执行的人。就这样有许多孩子在溥仪的家规下死去了。如一个叫孙博元的童仆因为在伪宫里受不了就潜逃,但是被困在地道里了,后来饿得奄奄一息的他被人发现了,溥仪知道后,便命令:“让他先吃点东西,然后再管教他!可是这是孙博元早就被随侍们管教得奄奄一息了。溥仪听说他快要死了,吓得要命,怕他死了变成冤鬼前来索命,便命令把医生叫来抢救,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从溥仪走进紫禁城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每位皇帝都曾经主宰过一个时代,而溥仪的一生都在被时代主宰。无论是当年登基,还是后来退位;无论是当初生在帝王家,还是死后迁葬帝王陵,他都没有权利选择。问溥仪这辈子有几天是为自己活的,他一定不难数清。世人都说帝王命好,谁知其中难。世人都说帝王命好,谁知其中难。寻常百姓有的踏实正是溥仪毕生渴望的。不过特设后溥仪也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虽然日子简朴点,可比起锦衣玉食,可谓是踏实多了。

①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47页。

②喻大华著《末代皇帝溥仪》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61

页。

③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群众出版社年第1版

230页

④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231页。

⑤日本NHK(广播协会)NHK(广播协会编,李洪杰译:皇帝的密约》第98页。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344页。

⑥喻大华著《末代皇帝溥仪》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209页。

⑦溥杰著《溥杰自传》第十二章:一件羞愧的事——欢送侵略中国的日军出征

⑧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395页。

⑨喻大华著《末代皇帝溥仪》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454页。

⑩周君适著《满为宫廷杂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第1

52页。

?群众出版社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371页

?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538页。

近现代史人物论文之-溥仪

我对此人一生的总结就是-他的幼年是可喜的,童年是可怜的,青年是可悲的,中年是可恨的,暮年是可敬的。 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知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 其实我以前对他一直不是很了解,有幸在网上看了关于他的一个电影-《末代皇帝》,之后才很喜欢看关于他的事,更严谨的说应该是关于他的那段历史。事实上,绝对不是喜欢他本人,这个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确实不大,而且没有什么丰功伟绩,脾气也是极其不好,做事没有头脑,优柔寡断,一句话,根本看不出他是驰骋疆场的努尔哈赤的后代。 刚才我总结了他的一生:幼年是可喜的,童年是可怜的,青年是可悲的,中年是可恨的,暮年是可敬的。大家听一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末代皇帝-溥仪 公元1908年11月13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下懿旨让不满3岁的小溥仪立即进宫立为嗣皇帝,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就在溥仪入宫的第二、三天,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12月2日,小溥仪被抱到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大典上发生了很有 戏剧性的一幕,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zǎi沣fēng无心的一句“快完了”也无形中预示着不详。 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朝廷名存实亡,这时的幼主定是无力回天。也只能悲惨的做“历史的人质”了。(1911年10月10)武昌起义后,奸诈的袁世凯取得军政大权并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但是同日,民国政府的《清室优待条件》也同时公布,清帝的尊号仍然保留,但他统治的地方只剩下一座小小的紫禁城了。一个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就在孤儿寡母哭声中走到了终点。同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在历史上画上了句号。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每一次的王朝更迭无不伴随着腥风血雨,而溥仪却幸免于难,而且还被允许留在紫禁城里,过着奢侈的贵族生活。(这时候傅仪七岁了) 而我首先想说的就是溥仪这段在紫禁城的童年。 幼年登基的可喜在童年已经消失殆尽,换之而来是童年的可怜。在紫禁城的日子对于小溥仪来说,应该是很不利于他成长的。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没有一起玩的伙伴,终日陪伴自己的只有太监。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正常的心理呢?太监们每天告诉他,他是皇上,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他小小的心理就整日以天子自居。他生活在毫无温暖的宫中,受着畸形的教育,他身上已经没有了正常的人间温情。 紫禁城这种特殊的帝王生活,在太监们的变态教育和宫中环境的影响下,溥仪逐步形成了顽固的封建帝王思想,形成了贵为天子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帝王作风。而可悲的是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逊帝(皇帝退位让“贤”…多是被逼下台的)。可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他,任何人都救不了他。任何人都不能对他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教育。他还是个“历史的人质”! 后来袁世凯死了,1917年张勋xūn进京复辟,11岁的溥仪再即帝位。但是这次他只做了11天的皇帝。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看了末代皇帝这部剧,感触很深。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末代皇帝》成片于1987年,曾经获60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影片语言为英语,导演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这部电影有很多第一,包括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影片,同时也是第一部获准进入到紫禁城拍摄的故事片电影(不包括纪录片)。 整整165分钟的片长,将溥仪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段一幕幕的表现了出来。娴熟的蒙太奇手法,将那些看似不太连贯的各个片段紧凑的联系在一起,让人一口气看到结束,欲罢不能。 也让我由衷地感叹导演那炉火纯青的电影功底。 溥仪这被操纵的人生似乎从降临人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被抹去以往王侯将相的光鲜亮丽,取而代之的则是阴郁的灰暗。溥仪三岁登基,被慈禧硬生生地摁上宝座;六岁退位,经历了灰色的童年与躁动的青春后,终于日落紫禁城,被袁世凯等各方压力逼出宫门;近三十岁在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之下成为伪满“皇帝”;四十余岁伪皇退位,被俘苏联;五十岁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辗转回到沈阳,最终获得特赦并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享年61岁。 一个王朝从兴起到灭亡,最后的皇帝往往都处于某种尴尬的历史背景,一个没有权利的溥仪,一个自三岁进宫再没有过父母兄弟关爱的溥仪,一个被时代过渡推着走着迫害着的溥仪,一个让我感到无限无奈和同情的,大清国的最后的皇帝。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以全新的视角,在两个多小时中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我们一直理解的那个罪人,而是一个无知、本性中还有一丝善良的庸人。历史狂潮将他卷来卷去,他无能为力。影片中溥仪的幼年在吃喝玩乐和阿嬷的陪伴下度过,青少年时期在庄士敦师傅的陪伴下度过,中年时期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度过,之后又在牢里度过,最后一个人孤独终老。影片格局冷清、悲怆。给人一种特别孤独的感觉,感觉整个世界就是在故宫里。似乎溥仪只要想出一个门,就要付出身边最亲的人。到

如何解读《末代皇帝》最后年迈的溥仪在太和殿同小红卫兵之间的镜头

如何解读《末代皇帝》最后年迈的溥仪在太和殿同小红卫兵 之间的镜头? 【知乎用户的回答(106票)】: 是为了揭示人性: 蝈蝈是小溥仪登基后没多久就放在那里的,是他的过早被割断的童年的象征,暗示他的童年并没有被彻底扼杀,而是被他藏在了皇帝的那套样子后面。他回太和殿,其实并不是去重温帝梦,而是去寻找自己在那里被割断的童年。 红小兵(小红卫兵)则是当时的人们的童年,已经被红色侵蚀了大脑,但是依然留存有基本的童心。 童心即纯洁未受成年世界干扰和侵害的基本人性。所以这段的含义是:无论是当年的皇帝,还是现在的红小兵,本质都是同样的人,都具有基本人性,他们的形象和观念的不同,其实是外在的世界强加给他们的一套装饰而已,所以尽管他们朝代相隔,文化概念迥异(太和殿的宝座在他们心目中分别是不同的地位),在面对“蝈蝈”这个童年的物化象征时,依然能有交集。 而之前碰到当时的监狱长(老演员英若诚--英达他爸演的,很棒)则是说明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所有成年人无论是非观改变与否,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非理性的洪流中,即使溥仪不停向红卫兵辩解说这是个好人,也无济于事,人们只有

回到真实的自我,即童年初稚,才能守住自己的一寸内心之地,不随波逐流。这也是为后面溥仪回到太和殿寻找自己的童年(蝈蝈)做一个铺垫。 其实整部片子的基调,就是在强调溥仪和千万大众一样,不是神,只是个人,是个在历史岁月中身不由己的人。【IndulGe的回答(12票)】: 片段解读是不好的,当然,电影的结尾大部分都有模式,这属于其中的一种“模式” 具体说来,蝈蝈和笼子的结尾至少有四层含义 1指,溥仪个人个他的生活 2点,他个人的回忆,反思和升华 2喻,中国社会 3思,时代与命运的抽象问题 具体说来,这个结尾最集中地体现出了电影的“意义”问题,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前两个意义,这两个意义是有区别的,虽然对象相同。 1结尾的镜头的确暗语溥仪的个人生活,但是要注意,这只是第三者眼里,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溥仪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总结式”的。我们可以像一个叙述者或者听众那样去考虑整部电影,考虑整个溥仪的一生。这层隐喻是旁观的,更客观的。比如读为,溥仪的人生是无法选择的,而到了他迟暮之年,他终于摆脱了命运的竹笼。

末代皇帝溥仪简介 溥仪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仪简介溥仪的一生 对于溥仪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随着各类有关他的影视剧的播出,溥仪末代皇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穿着西装,带着眼睛,看不出一点封建帝王的影子。清朝末年的皇帝都是悲剧性的人物,特别是光绪和溥仪。这两个醇亲王府的孩子,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却仅仅因为慈禧太后的命令,而不得不进入那个吃人的皇宫,进而开始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不过溥仪比光绪帝稍好的,便是抚养他的是隆裕皇太后,至少给了他母爱,而光绪帝的一生则皆是悲剧的。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年号宣统。他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退位昭示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溥仪和光绪帝同出醇亲王府,溥仪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母亲是摄政王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溥仪被抱进皇宫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懂,实际上他的继位也是突如其来的。 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就已经很不满。不仅是把他囚禁在瀛台,最重要的还是想要将他废除。所以在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一早就指定了一个孩子来接受皇位。这个孩子却不是溥仪,而是载漪的儿子溥儁。 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颁布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后来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时候,废除了大阿哥这个名号。随着慈禧太后的年岁渐长,在光绪帝病重之时,因为无嗣,因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

已经折了一个孩子进去那个吃人的皇宫,所以一听到要将溥仪抱入皇宫的消息,醇亲王府愁云惨淡。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但慈禧太后的旨意不能反抗,来接人的太监仍然进入了亲王府中。也不知道是小小年纪对于离开亲人的害怕,还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预示,溥仪对来抱自己的太监连哭带打,不愿让太监抱走自己。最后的结局却不是溥仪一个孩子能够反抗的,所以最后他还是被自己的乳母王焦氏抱进了皇宫,开始了自己的末代皇帝生活。 不久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将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登基之后溥仪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叶赫拉拉.静芬为隆裕太后。是日,慈禧太后病逝。尊封文宗祺贵妃为祺皇贵太妃,穆宗瑜贵妃为瑜皇贵妃,珣贵妃为珣皇贵妃,瑨妃为瑨贵妃,大行皇帝瑾妃为瑾贵妃。 登上皇位的溥仪还是一个孩子,自然不可能担起治理国家的大任。因此封其生父为摄政王,朝政由其生父醇亲王和隆裕太后共理。那个时候的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走向了末路,不见一丝生气了。溥仪在冰冷的皇宫,度过了自己为皇的三年生涯,远离自己的亲人,好在还有隆裕太后的关爱。 溥仪为帝三年之后,在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各方的压力之下,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就这样溥仪结束了自己封建帝王的生活。因为在商量退位事宜的时候,新政府给了清王朝宗室许多优惠条件。包括每年生活费和继续在皇宫生活等等。之后溥仪经过了短暂的帝制复辟,1917年7月12日复辟帝制宣告失败。 1932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扶持下就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日本战败,8月19日被苏联红军俘虏,五年后被遣返回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 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196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著有《我的前半生》一书。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位极为悲剧的皇帝,他的一生都未能

时代的悲剧—宣统帝溥仪

时代的悲剧 —宣统帝‘溥仪’ 内容摘要: 1908年,年仅3岁的溥仪登上了几千年来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宝座——皇帝,同时也开启了其悲剧的一生。溥仪一生3次登上皇帝宝座,却最终都黯然下台。这到底是溥仪自身的原因,还是时代的巨轮注定了其悲剧的一生?本文以溥仪的一生为主线,分析了解其所处的时代。 关键词:末代皇帝、悲剧、思想解放、民主自由 1906年,北京城醇亲王府迎来了一位新的皇室成员。他便是爱新觉罗·溥仪,一位注定被时代记住的悲剧人物。 生在王府中,溥仪天生便高人一等,因此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3年时光。但好景不长,1908年,慈禧太后一道命令彻底改变了溥仪的一生——溥仪登基为帝。皇帝,这个在封建社会中代表无上权威的称号;这个曾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称号;这个掌握这中国是四万万人生死大权的称号就这样落在了一个依旧懵懂不知的三岁孩童身上。有人说是幸运,毕竟许多人为了这两个字牺牲了一切依旧徒劳无功,而溥仪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可,我觉得更多的是不幸,因为其生在了一个风雨欲来的混乱时代,注定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果不其然,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年仅6岁的溥仪第一次黯然下台,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或许是应了一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中国历史上许多亡国之君一样,溥仪也作为‘末代皇帝’被人们记住。 只是我们回顾全过程,不禁会问大清王朝的覆灭是溥仪的错吗?显然不是,自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时,便注定有此一劫。只不过溥仪很不好运,恰好撞到了枪口上,成为爱新觉罗家的‘千古罪人’!可为什么注定由此一劫?我们不妨回顾下当时的时代。到1912年为止,封建王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了近两千年了,已然出现了反应迟缓、应对错误的问题。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大清王朝已经没有能力抵御了。官员内的派系斗争、腐败更加剧了清王朝的灭亡。最终大清王朝只好以割地赔款为代价‘苟且存活’,正如一句话所说‘羊毛始终出在羊身上’,而为这一切妥协埋单的终究是老百姓。同时,清政府原本为摆脱困境而宣布的新政改革破产,让民众大失所望!此时的大清王朝就如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欠缺的只是一点点火苗。与此同时,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开始在中国流行,成为那最后欠缺的一丝火苗。就这样,整个火药桶就此爆炸,这远不是年仅6 岁的溥仪可以控制的,他只是时代造就的一个悲剧人物而已。 不幸中的万幸是溥仪退位后,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并且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一切都好似好像一个happy ending,但命运总是喜欢在你不经意时和你开玩笑。1917年06月14日,前清遗臣张勋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定武军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7月1日,张勋兵变,宣统复辟,年仅12岁的溥仪又坐上龙椅。但可惜的是7月3日,段祺瑞出兵讨伐,刚坐上龙椅11天的溥仪又一次下台,复辟行动宣告失败。溥仪的悲剧人生仍将继续,可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时代的一个偶然呢?如果再给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一) 从来都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像他那样曲折,而他,一直都是命运的玩偶,直至暮年,才有了重生的机会,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尽了沧桑,心里竟然涌上了阵阵的愁绪……但他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165分钟内不断闪回叙述了溥仪61年的人生,其实更多是叙述了中国那61年动荡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人。 历史的车轮从来都不会为一个人而停留,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而这个末代皇帝溥仪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甚至比一般的乘客更可怜,因为他的前半生都是被囚禁起来的,没有自由的人,是一种何等的悲哀。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一个天真无暇的孩子已被送进一片千疮百孔的禁宫中,在目睹慈禧驾崩全过程后全然不知此时残酷的。 现实,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摄政王的阿玛前,问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玛无任何言语,却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时间,一切不言而喻。

孩子的地位立刻变得何等的尊贵,何等的独特,何等的不逢时代!一个政治牺牲品就这样诞生在即将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象,孩子将来的成长过程是多么扭曲。黄昏的紫禁城,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语一个末代皇帝的悲剧的开始。万年皇帝,带给他的究竟是什么,还记得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 中国文化概论仪喃喃着。命运是不公平的,生旦净丑,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命运又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候都是被动的。童年时候,他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从此与骨肉亲情绝缘。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只是成为一个符号象征,豪情壮志成为一江春水。青年时候,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变革中却被敌人蒙骗成为傀儡,沦成为民族的罪人。 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以为难逃一死而割脉,却柳暗花明重获自由。一次又一次,他被命运戏弄,身不由己。溥仪曾经讲

皇帝故事-末代皇帝溥仪简介 溥仪的一生

皇帝故事-末代皇帝溥仪简介溥仪的一生 对于溥仪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随着各类有关他的影视剧的播出,溥仪末代皇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穿着西装,带着眼睛,看不出一点封建帝王的影子。清朝末年的皇帝都是悲剧性的人物,特别是光绪和溥仪。这两个醇亲王府的孩子,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却仅仅因为慈禧太后的命令,而不得不进入那个吃人的皇宫,进而开始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不过溥仪比光绪帝稍好的,便是抚养他的是隆裕皇太后,至少给了他母爱,而光绪帝的一生则皆是悲剧的。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年号宣统。他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退位昭示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溥仪和光绪帝同出醇亲王府,溥仪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母亲是摄政王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溥仪被抱进皇宫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懂,实际上他的继位也是突如其来的。 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就已经很不满。不仅是把他囚禁在瀛台,最重要的还是想要将他废除。所以在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一早就指定了一个孩子来接受皇位。这个孩子却不是溥仪,而是载漪的儿子溥儁。 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颁布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后来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时候,废除了“大阿哥”这个名号。随着慈禧太后的年岁渐长,在光绪帝病重之时,因为无嗣,因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 已经折了一个孩子进去那个吃人的皇宫,所以一听到要将溥仪抱入皇宫的消息,醇亲王府愁云惨淡。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奕譞次妻),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但慈禧太后的旨意不能反抗,来接人的太监仍然进入了亲王府中。也不知道是小小年纪对于离开亲人的害怕,还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预示,溥仪对来抱自己的太监连哭带打,不愿让太监抱走自己。最后的结局却不是溥仪一个孩子能够反抗的,所以最后他还是被自己的乳母王焦氏抱进了皇宫,开始

莫生于帝王家 《末代皇帝》观后感 中英文

莫生于帝王家——《末代皇帝》观后感 伏案观赏了《末代皇帝》这部细腻而又气势恢弘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整部片子把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勾勒得淋漓尽致,真切地还原了如同一辆摇摇晃晃的自行车般的大清,轰然倒下的历史。 莫生于帝王家,人人都知道。大清是满人,而统治的却是汉人天下,这里造成的民族矛盾更是永远无法消除。溥仪有同样的困惑,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谁叫他偏偏生在了帝王之家,偏偏选择在他三岁时登基,拿了这个万人争抢的烫手山芋。在历史的漩涡中,溥仪想改革,可是对于这样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而言,改革已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唯一能做的就是,推翻。而这个历史使命又落到了孙中山等人的头上,于是溥仪他又被历史抛弃了。 最出彩的当属结尾处之戏。那个蝈蝈,象征着一个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张龙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引用张爱玲的话:“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抑郁的紫缎子的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无论是小时候的他还是长大后的他,其实都一样。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么大,他的世界只有那么大。他像一只青蛙,坐井还想观天。 下辈子,莫生于帝王家。然而,已经是末代了,都回不去了。大清的背影,在他消失的刹那,也灰飞烟灭。一切都来不及感慨,来不及感伤。繁华落尽,如梦无痕。

Don't born in imperial family -- "the last emperor" impression of view Bend over to watch the film "the last emperor," exquisite and grand Osca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the film the last emperor pu yi's life sketch to get incisively and vividly, really restored a rickety bike like The qing dynasty , the history of the fall. Don't born in imperial family, everyone knows. Qing is man nationality, but rule is under han nationality, ethnic conflict is caused by here can never be eliminated. Pu yi have the same confusion, he can't choose our birth, who call he must to be born in the monarch, the select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he began to reign, and for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in this hot potato. In the history of vortex, pu yi want to reform, but for such a crumbling qing dynasty, reform can not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only can do is to overthrow. An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the heads of sun yat-sen and others, so the pu yi he abandoned by history. The most impressive is the end of play. That guo guo, a symbol of a child's initial childlike innocence. Hidden in the dragon, also hides all he wants to. Quoted zhang ailing: "she is not the bird in the cage, the bird in the cage, the cage, will fly out in the screen she is embroidering bird - depression purple satin on the screen of zhijin a white bird in the clouds,

浅谈溥仪之一生

影评一 浅谈溥仪之一生 ——电影《末代皇帝》20世纪初,正值外国敌人大势侵占我国疆土,掠夺我国财富,虐杀我国人民之时,清王朝内部之腐朽以及鸦片的之流入,已使我国政治不能独立,经济难以自主,百姓无法生存的境地。然而一系列外部的威胁和清王朝政治弊端的曝露并未唤醒当时统治者,他们仍然不顾一切的维护着早已支离破碎的王朝,企图通过一味的妥协与让步来苟延残喘。 1908年,光绪帝死后,慈禧考虑到其膝下无子,于是任命溥仪为大清国下一任皇帝,紧接着慈禧逝世。半月后,溥仪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绪皇后和其父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初次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即位时年仅3岁。 宣统三年,即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帝制的结束。虽然溥仪被逼退位,可一直生活在紫禁城中,过着小朝廷神仙般的生活,他在几位大学士那里学习汉文,还跟着庄士敦学习英文,随着和庄士敦的接触,这个从未涉及社会的可怜皇帝开始慢慢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母亲的死亡、众人对其所实行的圈禁以及选妻之事身不由己等一系列束缚使其恨透了这个令人乏味的宫殿。他剪掉辫子,戴上眼镜,赶走了皇宫中的几百号太监,重新启用新人,试图找回自己的权利,然而这些都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只能称得上是一个时常受压抑之人的无谓的挣扎之外,并未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被劫持到日本所侵占的中国领土东北。一心想重新称帝的他不顾妻子婉容和其他大臣的劝阻,依然于1932年3月1日在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他甚至愚蠢的认为自己可以通过日本的帮助重新找回自己的一切,然而这种做法使自己再次成为一个毫无权利的君主,但绝对程度上满足了日本分裂中国的企图,这种做法只会我国政权再次丧失殆尽。 然而中国毕竟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是外敌有野心就可以随意磨灭的。中国先进分子尤其是毛泽东领导的正确抗战路线以及日本法西斯的不得人心使其侵略战争于1945年8月最终以日本的失败而结束,于是乎溥仪再次被迫退位,迷途中的他尚未认清日本帝国之阴谋,甚至乎有潜逃日本之心理,但最终被苏军所抓获,随后就是我党对其进行思想改造,这位曾经身份悬殊之人由最初的不觉醒到最后的大彻大悟诚信改过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经典感悟

望尽人间事,只道是沧桑 ——读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 有一段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去忘记,谁都应该将它刻进心里。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涅槃史。在1840——1949这一个世纪短暂而又极其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人被历史抛弃,也有许多人被历史铭记。他们中的一位,一出生便注定要在这混乱的年代颠簸起伏,他的命运似乎自己都无法把握。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登基与退位 溥仪的童年是在紫禁城里度过的,他的童年仍然享受着很好的待遇。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朝中诸臣对于民间的举事行为全权把信任交给了袁世凯。然而不久,袁世凯密奏,“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天相容之地…东西友邦,有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亦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子造也…”。袁世凯急转直下的态度的变化,使听到密奏内容与袁世凯危言的王公大臣们大为震惊。本来在民、清两军的议和谈判中,袁世凯是反对共和的,他坚决主张君主立宪,因为他曾经承诺过“决不辜负孤儿寡妇”,而随后由于袁世凯内阁竟要求清帝退位,这倒让皇室措手不及。 在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终究还是退位了,伴随着他的便是无期限的“暂居宫禁”,限制了他的自由,阻碍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却美其名曰“优待条件”。就如同溥仪先生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追赶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复辟梦想的破灭 在天津张园时,前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发动了复辟。然而讨逆军已逼近北京城,复辟已经变成了一种绝望的挣扎。怔怔然之际,连卖报纸的孩童都了解内情,高呼“六个子儿买古董”。起起落落,一切都来的是如此迅速,让溥仪在旦夕之间尝遍了人生的高颠与低谷,文中是这样叙述的, “他们的脸色发灰,垂头丧气。我看了他们拟好的退位诏书,又害怕又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我想,放声大哭应该就是那一段时间溥仪先生最真实的心情写照吧。张勋带来的戏剧性的失败,是由于他独揽大权,犯了两个错误,造成了他的被孤立,而同时却把这一切的一切带来的不幸转嫁到了溥仪的生命中… 短暂的快乐 尽管溥仪的少年生活不尽如人意,而庄士敦老师的出现无异于给溥仪的生命描绘出一道绚丽的彩虹。苏格兰老夫子庄士敦先生是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在徐世昌总统代向英国公使馆交涉后,便正式聘用了他。庄士敦先生是一个博学的人,“他通晓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对中国古诗特别欣赏。他读过多少经史子集我不知道,我只看见他像中国师傅一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唐诗,”溥仪在书中如是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溥仪是非常喜欢这位老师的,庄士敦更加没有一丝一毫对中国人的不屑与轻蔑,反而与溥仪形同朋友一般,毋庸置疑,庄士敦先生的出现给溥仪增添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灵魂的丢弃 不过,最易让人产生看法的估计还是溥仪对日本的那些年的屈从吧。现实社会的渐趋复杂,局势的紧张化,日本大使馆的邀请等等的一切,让溥仪的内心开始萌发了小小的欲望。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 从来都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像他那样曲折,而他,一直都是命运的玩偶,直至暮年,才有了重生的机会,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尽了沧桑,心里竟然涌上了阵阵的愁绪……但他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165分钟内不断闪回叙述了溥仪61年的人生,其实更多是叙述了中国那61年动荡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人。 历史的车轮从来都不会为一个人而停留,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而这个末代皇帝溥仪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甚至比一般的乘客更可怜,因为他的前半生都是被囚禁起来的,没有自由的人,是一种何等的悲哀。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一个天真无暇的孩子已被送进一片千疮百孔的禁宫中,在目睹慈禧驾崩全过程后全然不知此时残酷的 现实,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摄政王的阿玛前,问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玛无任何言语,却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时间,一切不言而喻。孩子的地位立刻变得何等的尊贵,何等的独特,何等的不逢时代!一个政治牺牲品就这样诞生在即将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象,孩子将来的成长过程是多么扭曲。黄昏的紫禁城,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语一个末代皇帝的悲剧的开始。万年皇帝,带给他的究竟是什么,还记得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

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 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 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 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 中国文化概论仪喃喃着。命运是不公平的,生旦净丑,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命运又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候都是被动的。童年时候,他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从此与骨肉亲情绝缘。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只是成为一个符号象征,豪情壮志成为一江春水。青年时候,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变革中却被敌人蒙骗成为傀儡,沦成为民族的罪人。 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以为难逃一死而割脉,却柳暗花明重获自由。一次又一次,他被命运戏弄,身不由己。溥仪曾经讲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啊就是高墙,在宫内,一生下来是王府,三岁就进宫当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墙,紫禁城的高墙。但是紫禁城的高墙,仅仅束缚了溥仪的身体自由,可是腐朽的不合时宜的皇权意识却筑起围困他一生的高墙。正是这种自我围困,使得溥仪答应日本人去做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成为民族罪人。这样的自我围困,不仅没有满足溥仪做皇帝的意淫,更摧毁了溥仪作为普通

末代皇帝溥仪(十)东陵浩劫

末代皇帝溥仪(十)东陵浩劫 【画外音】1924年,冯玉祥趁第二次直奉战争之机,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逼离开了祖先世代居住的紫禁城,流落民间。走出了故宫的溥仪已是无家无业之人,居无定所,前途茫茫,不到二十岁的他,被身边的亲日分子郑孝胥领进了日本公使馆,走出了他与日本恩怨纠缠数十年的第一步错棋。但溥仪毕竟是中国曾经的皇帝,长期居住外国使馆颇为不便。那么,日本势力将会如何安置傅仪呢? 【喻大华】溥仪潜入日本驻华公使馆避难不久,婉容、文绣也来了,带来了太监、宫女、厨师、随从等人,每天遗老们趋之若鹜,互相争吵。公使馆简直成了溥仪的行宫,乌烟瘴气,门庭若市。日本人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于是,表达了让溥仪前往天津日租界居住的意思。溥仪一听十分高兴,他早知道天津是国际大都市,一直想去逛逛,另外,他还没坐过火车呢。1925年2月23日傍晚,溥仪向芳泽公使告别,日本秘书把溥仪送上了火车,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溥仪千万不要乱走乱动,本节车厢的所有乘客都是日本军警人员装扮的,你装着不知道就可以了,抵达天津之后不要下车,日本驻天津的总领事叫吉田茂将上车迎接,日本的天津驻军也布置了警卫。总之,安全大大的,害怕不要的。然后,跟溥仪挥手告别。一声汽笛,火车缓缓驶离了北京。溥仪能想到吗,此时一别,直到34年之后的1959年他才重返北京,这些年间,他走过了一条怎样坎坷、悲怆的人生路?抵达天津之后,溥仪遇到了一点儿小麻烦,原来,他在天津有一座楼房,那是前几年为了应付时局的动荡买下的,但是这座楼房位于英租界,吉田茂认为不方便保护,所以不让溥仪去住。这个时候溥仪手里边经济条件也拖挺紧张,虽说有不少珍宝,但毕竟不好出手,所以,只能在日租界里边租房子。首先选中了张园,张园的主人叫张彪,他是清政府武昌驻军的统帅,武昌起义之后,吓得弃官而逃,做梦都想不到原来的主子要做自己的房客,吓得连连摆手。张彪不是不愿意让溥仪住,而是不敢收傅仪的房租。既然如此,溥仪当然笑纳,从此,不仅住房子不花钱,每天年逾七旬的张彪还来给溥仪扫院子,连清洁工都可以少雇一个了。日本人在溥仪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给溥仪派来了警察,义务充当门卫和保镖,不管溥仪走到哪里,即使是带着婉容逛大街,这些人也紧紧跟在后面。日本军方派出参谋人员定期给溥仪开讲座,讲什么呢?讲中国、世界的形势。溥仪后来回忆,他说日本人搞得十分认真,常常带来很多图表和照片,向他宣扬日本的强大和无敌,当然更多的话题是渲染中华民国的腐败、无能,这个时候溥仪的世界观逐渐形成,他产生了对日本的敬畏,对中华民国除了仇恨之外,还多了一分鄙夷,当然日本人不会忘记向溥仪转达他们的“关爱”,每逢有重大社交场合,溥仪都是座上宾。有一次,吉田茂请溥仪参观一所日本小学,日本学生摇旗呐喊山呼万岁的场面,让溥仪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一次,在为天皇生日举行的阅兵式上,日军司令在检阅部队之前,突然策马走向观礼席,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溥仪行礼致敬,溥仪当然感觉自己身价与从不同了。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有一次战火临近天津,日本驻军司令特意前来报告,说请宣统帝放心,日军绝不让中国兵进租界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溥仪,他自然要产生对日本的仰慕和敬畏,当然他也逐渐地明白了自己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价值了。他有自己的算盘,他打算让弟弟溥杰,还有他的小舅子——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到日本去念军校,日本天津领事全力协助。1929年,溥杰和润麒东渡日本。自从1925迁居天津之后,溥仪一直处在激动、渴望和郁闷、失落之中。他原来住在紫禁城里边,它毕竟有高墙的隔绝,有宫廷礼法的限制,你现在住到租界里边去了,那么人们想接近他也很容易,他被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包围着,有的为他活动北洋政府,企图恢复《优待条件》,有的为他联络国内军阀,企图复辟大清,有的要给他招兵买马,企图独树一帜,还有的要给他创办报纸,以此营造声势。事实表明,除了个别忠心耿耿的遗老以外,大多是骗子,哄得溥仪拿出大笔金钱之后,就无影无踪,溥仪几乎被骗得破产了。 【画外音】在天津生活的几年,是溥仪被逐出宫后相对平静的一段时间,他不用上学,也不

《末代皇帝》影评观后感

《末代皇帝》影评观后感 《末代皇帝》影评观后感 《末代皇帝》是一部法国人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拍的中国帝王传记,于1987年上映。和中国历代帝王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从始至 终是一部悲剧,一个王朝的没落消亡,一个帝王的身不由己,一 个作为君王人的悲剧。 门的意象 影片采用回忆式铺开情节。1950年,作为战犯的末代皇帝溥 仪从苏联被押解回国,接受审判。深谙自己走投无路的他在卫生 间里割腕自杀,被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拼命擂门。“开门,开门。”相似的话语,不同的情境,唤起了溥仪囚犯式的一生记忆。 1908年的那个夜晚,同样的擂门声响在了醇亲王府载沣的家里。还只有3岁的溥仪就被慈禧太后的一纸懿旨接到了已是岌岌 可危的大清王朝,当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 “嘎吱一声”,打开了仪鸾殿的大门,也打开了溥仪入宫为 帝的大门。在烟雾缭绕的大殿内,见到了似妖似人的老佛爷,小 小年纪的溥仪与这个掌控了几个皇帝命运的厉害老太婆进行着似 懂非懂的对话。慈禧去世,溥仪继位。 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历史也将随着这位叱咤风云的老太婆离世,划上沧桑的句号。被强制性地轰开国门,到无可奈何地退位撤国,这扇大门,让溥仪不得不迈进去,这扇大门,让中国再也不能严

防死守,这扇大门架起了个人命运和王朝悲剧的桥梁。 帝王教养VS最没教养 溥仪的入宫说是要接受帝王的教养,可实际上并没有在他身 上看出一些帝王的教养来。相反,一些小孩子的坏毛病倒是惯养 滋长。不知道从谁那里他习得了“身为皇上的自负和自大”。10 岁时,母亲带着他的弟弟进宫见他,瞧他那样子,背对着母亲的 轿子,对他弟弟的叩首参拜置之不理,甚至从其身上跨过,对母 亲的叩安也是官方版本,少了亲情的别离叙旧。这或许不能怪他,要怪只能怪这一时期的清王朝,它需要的只是一个机械的刻板的 活人称号的“皇帝”,而并非一个知书达理,人情练达,政治谋 略样样精通的“贤明君主”。 “皇帝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是他从小一直被灌输到大的。百姓不能直视皇帝,寻常人不能穿黄色衣服,皇帝不能离婚等等,都是养在深宫根深蒂固在他的脑海里。好一个为维护皇帝尊严的 10岁小孩,只可惜,生不逢时,亦或说时代已经不允许。 不知道他的太傅有没有教过他如何为君为人?不知道他接没 接受过中国帝王文化熏陶和历练?历史上的帝王,他们的孩童时 期要么是浸染在经史伟略,治国之策中,要么是大量阅读,旁征 博引,以彰显非凡才能。在他的身上,看不出身为帝王的霸气和 才能。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挣扎。 他的自负自大一直伴随着他被捕入狱。 至高无上VS笼中之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是由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以及特赦后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专员职务时所写下的自传,这本自传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的过程,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清光绪三十二年旧历正月十四,在当时的醇王府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便是爱新觉罗·溥仪。作为皇室的一族,溥仪拥有显赫的家室。他的祖父爱新觉罗·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父亲爱新觉罗·载沣是祖父第五子。身为第二代醇王的长子,溥仪本应享受荣华富贵,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在溥仪三岁那年的旧历十月十二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溥仪为嗣皇帝,在其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十一月初九日,溥仪便登基为皇帝——清朝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皇帝,年号宣统。 溥仪的童年没有一般人家的小孩该享受到的快乐。在那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与家庭背景下,他与亲兄弟本玩耍的欢快,却因为弟弟溥杰用了本该属于他自己的明黄而大声呵斥;他与父亲本该亲密无间,却因为读书时父亲的突然到来而心慌到念不下正在看的书,这不禁令人悲叹,生于自古以来显赫的皇室贵族,究竟是万人羡慕的无上荣耀,还是不为人知的痛苦人生。 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登基不到三年,辛亥革命爆发,隆裕太后颁布了溥仪的退位诏,自此,溥仪在“宫禁”这片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驱逐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没错,那段时间,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溥仪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这难道不荒谬吗? 之后的一段时间,溥仪认贼作父,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做了十四年的傀儡皇帝。溥仪仍想恢复清朝,所以一直坚持同日本人交涉,要穿着龙袍登基,可是,那时的溥仪并不知道,日本要这个帝制,不过是为了使它更傀儡化,为了更便利于统治这块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溥仪作为伪满战犯在抚顺接受改造。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溥仪这个“皇帝”变成了一个囚犯,与此同时,他的思想上也遇到一场大战,这场大战是要把“皇帝”变成一个普通劳动者,在这场改造中,溥仪学会了系鞋带,洗衣服等别人早就熟知的东西,溥仪在一点点的进步着,慢慢的,他洗衣服的时间不比别人多了,能跟别人一样的享受休息,享受文体活动的快乐。溥仪感受到了平等的地位,心里便没有了不痛快。所以说,问题的关键在自己身上,只要自己不断进步,便用不着担心别人对自己怎样。 其实溥仪刚开始并不是非常服从改造,不过共产党人相信,在人民掌握的政权下,大多数罪犯是可以改造的,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过程,所以共产党并没有急于搜查,而是一直在等溥仪主动交出那箱子夹底的东西,他们相信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溥仪的改造。事实也的确如此。溥仪不断学习,不断改造,终于等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溥仪在书中写到在自己的前半生中一直没有懂得“人”这个字的意义,是因为有了共产党人,有了改造罪犯的政策,才让他明白了这个庄严字眼的含义,做了真正的人。 溥仪一生经历过太多的盛衰荣辱,那些被历史所抛弃的人物——叶赫那拉氏(慈禧)、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等等在当时似乎是不可一世的,被他们宰割压榨的人民似乎是无能为力的。像胡适之流的文人们曾为他们捧场,遗老、遗少们曾把复辟幻想寄托在他们身上,而他们自己更自吹为强大,认为他们背后的列强是可以永远依靠的。但是,他们都是纸老虎,终于还是被历史烧掉了。“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溥仪的经验使他接受了这项真理,他的工作使他更加相信了这项真理。 溥仪的一生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近代史从屈辱走向独立民主的过程。溥仪是历史的罪人,但是经过他后期的改造与学习,终于蜕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