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

赵培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各位学员,你们好,今天我们主讲的题目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建设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中心工作,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决定也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今天我们就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这两方面一起来学习和探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首先要知道,它是我们这样的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建设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而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我们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开辟的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不断地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各个领域的改革来实现中国的发展。

今天这一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样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出来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那它有哪些构成要素,它如何实现自己配置资源这样一种功能与属性,所以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及其属性。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探讨我们当前,特别是在新时期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我们如何破题,如何解决难题,是我们要探讨和思考的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一)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要想说明和说清楚市场经济理论,首先要从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方式的属性和构成来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不同的两种经济组织的

方式,即人的经济的活动有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有这两方面的差距和不同。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市场经济是什么,首先要把握商品经济,要想知道商品经济是什么,就要知道它和自然经济的区别,所以我们今天讲市场经济,特别是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时候,首先要谈的一个问题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商品经济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经济的这样一种经济组成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习惯于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认为好像讲到市场经济,讲到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组织社会生产的这样一种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来看马克思怎么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商品经济是历史上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形态中都存在有商品经济的这样一种组织经济生活的方式。但马克思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商品的生产,也就是生产商品的这样一种行为,才成为一种划时代的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发展历史中由于劳动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并且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任何时代。这一段话所讲的这么一个意思,是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经济的特征。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程来看,他讲到了任何的社会形态中其实都存在着商品经济的形式,或以不同程度的方面表现出来了。但这样的一种商品经济或这样的一种经济的组织方式,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由于商品生产的这样一种突出的属性使得它成为了一种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这样一种前提和手段。正是由于生产出来的商品,正是由于生产出了这样一种以商品生产为基本属性的社会经济方式,才使得商品经济可以带来剥削和剩余价值。而这样的一种生产方式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马克思说,它是一种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一切时期的经济结构。所以这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论断。

讲到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这里边的区别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看,简单地来说,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就在于商品的生产,为什么这么说?自然经济讲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形式,那么,什么叫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自己能够继续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是吃喝住穿的需求,人只有满足了自身吃喝住穿的需求才能发展,才能存续,才能维持人类的演进,才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这是一切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那么,为了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不同的需求,那么,人就要从事生产活动,因此,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实践活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同自然界发生物质交换,这样一来才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是人的发展和存续所必须满

足的先决条件。

在自然经济的状况下,人作为一个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好,作为家庭中的成员也好,他始终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去满足自己各方面的生产需求,如今天我发现我没有喝水的杯子了,那我就去自己找一个杯子,发现桌子坏了,我就去生产或制作一张桌子,当我没有鸡蛋了,我就去养两只鸡,然后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这是自然经济的基本形式或表现特征。在自然经济的经济组织方式下,人总是通过自己个体的劳动来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生存需求和物质需求。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分工的出现,那商品经济也慢慢发展起来,为什么这么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开始专门地从事某一项具体的劳动,比如说,铁匠就专门来打铁,而木匠就专门地用来生产桌椅板凳等木质结构的东西,农民专门从事粮食作物的生产,而且是专门地从事某一种粮食作物的生产,这样一来,就从各种各样的劳动转向专门地从事一项劳动,这是人类分工的第一次发展。随着人类分工的发展,它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从各种各样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专门地从事某一种劳动,这样它所带来的优势是使得自身或人在某一方面的生产活动中所具备的先天的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有的人非常擅长做铁器,有的非常善于做木工活,还有的人比较会种粮食,会种水稻,会种小麦,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分工就以这样的一种形式被确立下来。

分工一旦被确立下来,它首先带给人类社会的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同时它带给个人的也是一种生存的风险。我专门地从事了某一项工作,那这样的一个工作是否能够满足我全部的社会生活的需求?这一点是不确定的,也是人类社会第一次的风险。这样的一种分工一旦被确立下来,人就要面临着第一个问题,如何利用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来交换。因为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获得自己的其他各个方面的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不仅仅需要这方面的物质生活资料,也需要别的方面的物质生活的资料,所以单一的生产并不能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生活需求,所以,为了使自己各方面的生产资料的需求、生活资料的需求能够得以满足,他就必须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放到市场上去进行生产,通过交换的行为和方式使得自己在生活和生产各方面的需要得以满足。所以,这一个是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演进之中的重要区别,分工和交换的产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商品经济。所以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的经济形态,是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生长起来的,特别是由于分工和交换,导致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所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的主要区别、主要的影响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这样一种社会叫做“商品经济的社会”。我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什

么?在自然经济中,我们从事生产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所以它是自然经济。然而在商品社会中或在商品经济中,正是由于人们生产的目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所以我们对于生产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商品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就不再指向人的各种各样的需要,而是直接指向了交换本身,所以我们全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如果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进行交换?是因为如果不交换就不能够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那为什么要通过交换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是因为我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们从这样的一种孤立的生产变成了一种专门的生产。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交换才能够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这样一来,商品经济的产生作为对传统的或是一种自然经济下的经济组织方式的一种超越和变革,它深深地根源于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它又是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从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来看,它依然根植于人类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整个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一个基本的关系。

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一致的。因为有市场的地方就会有交换,有交换,他们交换的对象主要是商品,我们今天的生产主要的目的依然是要把商品生产出来,我们生产商品的目的依然是要进行交换,也就在交换中我们的目的、生活的需求、人类发展的各方面的需要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满足,所以商品经济不是一种特别存在于某一个社会阶段或社会形态上的经济组织方式,相反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经济组织行为的方式,而且它的存在与发展深深地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一个基本的区别。

(二)苏联模式的终结

但是,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以后,我们对于商品经济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等同起来,并且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等同起来。这一点不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过反映,而且在苏联,在苏俄时期也有过这样的认识,如在列宁晚年期间,他们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质是要消灭商品经济,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冲突、相矛盾,因而必然是要被消灭掉的。所以,在这样的一种认识的误区之中,在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认识下导致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有了错误的认识。

那么,我们在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认识到商品经济这样的一种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根源,没有深刻地理解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程度是息

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在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们的经济制度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始终遵循的是强调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也就是我们在经济的建设的方式上一直是照搬着“苏联模式”。由国家来调控社会生产和分配。这样的一种模式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不算很发达的国家里边,它通过国家的这样一种形式将工业和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整合起来,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将生产的各种要素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组织起来,这样改变了以前生产的这样的一种落后、分散的状况,使得生产方式在更高的社会组织行为下进行。这样一来,它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

但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或这样的一种模式在它的发展的历程过程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了。这样的一种计划经济、公有制的模式,“一大二公”,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陷入了瓶颈,这样的一种模式不能够或很难以再为继整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原因是什么?根源仍然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的组织形式这两者之间的不匹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未达到这样的一种能够实施计划经济和完全意义上的公有制的组织形式。所以,我们的经济发展陷入了瓶颈,产生了很多问题。

那么,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症结始终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建设、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的关系上的矛盾,我们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第一个特征,要实施计划经济。所谓计划经济是由国家来统一调配整个社会的各种要素,由国家来决定商品价格,由国家来决定产品的生产以及产品的分配。这是我们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调配资源的基本方式,这是计划经济。

但计划经济能够有效地起到或发挥自身配置要素、配置资源的这样一种功能吗?要想使计划经济或使计划这样一种手段作为调配资源的一个重要方式,始终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条件。什么重要条件?第一个条件,要以劳动或以个体的劳动充分地或直接地表现为社会劳动一部分的时候,这时计划经济才能够实施。那么,怎么样的劳动才表现为或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我们要来看相反的例子就能明白。在当今时代或在这样的一种生产力或生产方式的情况下,个体的劳动并不直接地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相反我们的劳动或个体的劳动想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要通过曲折的方式得以确认。假设我今天生产了一台电脑,那这样一个生产电脑的活动就成为一个个人的劳动,是我个体劳动的一部分,是我个体劳动的反映,这样的一个劳动或我生产出一台电脑的活动能否作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是存疑的,如果我今天生产出来的电脑最终以某种形式被社会上的人们或会市场所购买,被别人所买去了,交换成功了,交换得以实现了,这样的一个交换完结的时候,那我的个人劳动就转

化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它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了,是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所以我的劳动也就成为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相反,如果我生产出来的电脑没有销售出去,没有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没有被这样的一种渠道所购买,那我的这样一种劳动就始终只能表现为是我个体的劳动。由此可见,我们个体的劳动要想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需要一个中间的环节,这个中间的环节是交换,被交换掉,它才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而计划经济的一个前提是,我的个体劳动表现为或者说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我不再需要通过交换的这样一种方式来确认我个体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是计划经济能够得以实施和实现的第一个前提条件。

第二个前提条件,劳动可计算。只有当我个体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的时候,同时我的个体劳动又是能够被计算出来的,特别是我劳动的价值能够被计算出来的,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劳动的总量是一个可以被计算的数值。整个社会劳动是由直接表现为个体劳动的社会劳动的组成,而个体劳动又是可以被计算的,所以整个社会劳动的总量也可以被计算,而劳动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源泉的唯一来源,它又是一个可以确立的总量。正是由于这些价值是可以被确立的总量,才使得计划,才使得国家对于各种要素的配置才成为可能。所以,这是计划经济得以实施的前提。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才能确保劳动直接表现为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马克思说得很清楚,只有劳动充分地得到了解放,只有劳动从劳资关系中,从资本雇佣劳动的矛盾中解放出来,真正地创造出了这样一种社会条件能够使劳动真正获得解放的时候,这样一来,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才能使得这样的一种个体的劳动直接表现为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所以它是以劳动的解放为前提的。而劳动的解放又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最根本的一个东西。生产力发展水平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劳动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劳动从资本的矛盾中解放出来以后,那这时候个体劳动才不再通过迂回的方式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而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所以,要想让计划经济这样一种配置资源方式或配置资源的手段充分发挥其作用,那它是有先天条件的。它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它是以劳动的解放为前提的,然后在当今社会里,在当今时代,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像我们处在发展中国家,其实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依然都没有达到那样一种阶段,依然没有可以做到使个体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还未达到那样一种程度,所以这样一种计划经济的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手段也就不能够有效地去发挥它的这样一种配置资源的作用。所以,正是这样的一种以计划经济为根本特征的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向了一个死胡同,走向了一个瓶颈的时候,从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开辟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走出了一条通过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谋求开放的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我们中国的新一步发展,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推行了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特征的这样一种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够探索出这样的一条道路或我们能够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这样的一个中心工作的任务或思想认识观念的转变,根源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或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的认识的根本转变。只有我们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清楚了,我们才能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才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那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转变是怎么体现的?这样的一种转变在苏俄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列宁在1921年的时候真正地开始了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这样的一种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之中,很重要的一点,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转变了”,这种转变体现在:过去我们将全部工作的重心,而且也应该放在革命战争夺取政权等方面,然而今天我们工作的重心转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上去了。在列宁看来,他以前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是斗争,是革命,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只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了政权,无产阶级获得了领导,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并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社会主义了。但经过建设和探索,列宁深深地发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绝不仅仅如此,绝不是建立一个制度就完善和完结了,相反这样的一个社会制度需要有文明的基础作为支撑,其意为,为什么以前的工作重心转是革命,现在的工作重心是文化组织,在这里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文化理念,这里的文化概念的大文化概念,它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文明,即整个社会在各个方面的文明的发展,离开了文明的发展和文明的成就,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了。这句话归根结底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样的一种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的转变,反映了我们认识方式的转变。以前,我们是通过要素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其意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通过社会主义要具备的某些条条框框的要素来认识的。如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上要实施计划经济,比如说在所有制上那一定是公有制,没有第二种选择的可能。所以我们往往是从这样的一些要素去认识社会主义,只要社会主义一个社会具备了这样一些要素,那它就是社会

主义的。如果它不具备这些要素,它就不是社会主义的。这是我们过去的认识方式。

然而,今天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根本转变了,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能仅仅地是从这样的一些要素去把握,相反,要从实践、要从现实的发展、要从现实的客观条件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什么?因为要想构成社会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文明。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或是一种人类社会的高级形态,它要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高级,它是在积累了一切资本主义发展的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之上所建立起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文明的优越性,这种文明是广泛的,是宽泛的,是广义的,是包括物质、经济、文化、物质、生态等方面的发展,问题恰恰也就在这个地方,不论是对于苏俄来说,而且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社会里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上,我们是不足的,我们是劳动的,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我们的物质基础是薄弱的,所以,对于落后国家而言,我们虽然先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在我们社会主义文明的范畴和历程上还相差得很远。

那么怎么办?所以,对于落后国家而言,进行了或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发展社会经济,要解放社会生产力,使得我们在文明的发展历程上要真正地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所以,正是因为我们这样的一种处在一种生产力水平和发展历史阶段较为落后的国家,它所面临的问题任务或它所面临的社会主义本质就不仅仅是在制度层面上的一些要素,而在于它的根本任务。我们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就要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解放生产力。所以正是基于这样一点认识,正是基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这样一种根本的转变,我们才能把市场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经济的手段,作为我们在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迈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式,这根源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正是由于我们只有认清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差异,了解到我们过去的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这样一种瓶颈和缺憾,以及我们对社会主义整个认识的根本转变之后,那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去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才能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来实现我们在中国的当代发展。以上是第一部分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及其属性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及其属性。那么,前面我们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那么,首先我们就要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理清楚,那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实际上我们对于这样

一个问题的认识有过争论。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组织经济的方式,是通过资本主义的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代表,所以它与社会主义是不相融的。通过我们的理论认识的发展,那我们逐渐地意识到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不是水火不容的,不是一种矛盾的关系,相反他们是彼此能够融合的。这样的一种关系就在于市场经济它主要的功能和属性是配置和调整社会生产中的各要素的这样一种手段。因此,它和一种社会制度的观念并不是很大,因此,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认识使得我们今天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市场和社会主义是能够相融的。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中也有计划,这是我们的一个经典的判断。

(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结合

那么由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这样一种彼此相融的关系,那我们才能够得出进一步的认识,就是既然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相融或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并不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关系之中,那我们接下来就应该去探讨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结合是在什么点上,在怎么样的一个方式上能够实现有效的结合,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今天的发展方式来看,在今天的理论认识来看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点,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的是共同富裕。我们要消灭的是贫困,我们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社会主义,特别是落后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充分发展的这样一个落后国家而言,我们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使社会经济发展起来。

那么,这样的两点和市场经济的制度如何结合?这样的一个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的制度怎么结合起来?从历史的实践方式来看,市场如果说它能够保证一个市场所具备的诸多条件,那这样的一个基本的经济制度是能够调动和刺激每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和经济行为,它能够促进一个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因此,这样的一个经济制度在落后国家或在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生产力水平充分发展的国家里边而言,它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有效契合的。第二,社会主义本身要求共同富裕,要求消灭贫困,最终走向的是共同富裕,而市场经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学导向或伦理学原则,即主观利己,间接利他。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它能够有效地确保各个利益主体的多方利益。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一个目的去从事经济活动,然而在这样的一种以主观利己的原则出发的经济行为,最终它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彼此个人利益的协调。如果在经济的行为中,双方交换的利益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照顾,那交换本身是不

能进行的,因此,这样的一种制度,其伦理学导向恰恰就在于个体而言主观的是一种利己行为,但从社会这一块的行为来看也有一种利他的原则,它是对整个社会的充分的考量和照顾,因此它又在这样一点上和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契合起来。所以正是由于这两点使得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成为了可能。44:38

(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与基本原则

1、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客体

再进一步地去考量市场经济基本的制度或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我们就要去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这也是我们今天在这个点方面所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要素或基本的原则?一般而言,只要是市场经济,那它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的原则都是一致的。

(1)市场经济的主体

首先,市场经济需要有运行的主体,对于一个经济主体而言,它当然是多方面的,例如企业,例如个人,包括家庭和国家,他们都能够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因此,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不同的主体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企业,企业是作为一般产品和服务商品化,它要把社会的一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纳入到市场的领域,因此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导或主要力量和主体力量,从个人和家庭来看,它在市场竞争中所扮演的是一种经济主体的角色,经济人的角色,它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是要在经济活动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国家而言,它既是一个经济的主体,它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经济活动的调控者。国家在市场经济中要起到把握、把控和掌握整个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性力量。因此,它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参与者,也是社会经济的调控者,这是从主体方面来看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的客体

从客体的方面来看,市场经济由于它是配置资源的手段,所以它配置的客体和对象是要素,所以要素就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客体。例如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还有劳动产品与服务,流通的媒介以及市场运行的物质载体等,这些都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体。那么,它是由市场经济这样的一种基本的原则来调配和配置的对象。所以我们将它称为市场经济的客体。

2、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

此外,市场经济的运行,刚才是从主体和客体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的,那么,第二个方面,市场经济能够得以运行存在着一些基本的机制,正是由于这些机制才确保了市场经济的这样一些正常的运行。首先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调节机制,市场要调节市场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反映的是不同的市场要素中主体和客体,主体间和客体间,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调节机制如何实现的呢?其中最为主要的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关系。

(1)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本身它要配置资源,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做到这样的一种作用。那么,这种作用是如何实现的?这种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当一个市场中的商品的价格在增长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要素就会进入到这样一种商品的生产领域里,相反,当一个商品的价格出现下滑的时候,那么,各种各样的要素又从这样的一种商品中撤离出来了,所以,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价格的变化使得各种各样的要素在不同的商品之间进行了流动,这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这样对商品的主体、客体之间的一种调控和调节。

(2)竞争机制

第二个机制是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之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的基本原则它是要确保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主体的一种目的。但是在不同的主体之间,他们所获得的目的是一样的。不论是你、我、他,在经济的活动过程当中,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要实现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又要在经济活动之中彼此之间有交往和交换,因此,我们如何在交换的过程当中实现这样的一种利益的博弈?因为你的利益最大化了,能否实现我的利益也最大化?如果你的利益和我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么,我们是如何来进行博弈?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这样的一场博弈就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正是在这样一种竞争机制之下,使得每一个主体在创造的过程之中得到激发,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产品的价格不断地向更富有竞争力的价格的产生才导致了整个个人的利益的最大化,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个市场之间、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博弈。这样一种博弈的过程,这样的一种竞争的机制,确保了整个市场的价格机制的稳定。这是第二个方面。

(3)供求关系

第三个方面,供求关系。一个社会的商品的价格能够反映出社会成员对于某一个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也是有前提的。一个商品的价格它的变化根源于供求关系,很重要的因素是在一个完全的竞争市场,只有在一个完全的竞争市场之中,价格的变化才能反映出供求关系。而正是因为供求关系的这样一种变化,才能导致要素在各层面之间的有效流动和有效配置。如果价格没有能够反映出供求关系的话,那要素在产品之间不同的流动,它将是无效的。所以,这些机制也是构成了市场经济调节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手段。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些构成要素和基本原则的一些简要的概括。

三、当前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若干问题

从我国所确立的这样的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到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那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我们今天接着来看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或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规定》,在这些决定之中特别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要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那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恰恰是因为在今天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它越来越表现为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本身的一种活动,相反,我们今天“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恰恰是由于经济的这样一种发展和各个层面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经济的发展要转方式,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这就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同样,我们在政治建设中,民主政治建设越来越和经济的关系紧密起来,我们肃贪反腐,是要将国家从这样的一种权力过程中以限制国家的公共权力,限制权力对经济的干预和掌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这样一种权力和金钱的交易。这样一来,民主政治的建设,加强权力的监督,同样和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同样我们过去的这样一种发展方式以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以很高的资源环境代价为前提。这样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们的发展,对于我们长期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而言已经难以为继了,这样一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起一个美丽的中国就离不开我们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样对于民生建设而言,大量的民生问题,社会的公正问题还有社会成员的这样一种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提供有效的资源,更需要我们在经济的制度的安排上能够提供一个让全体社会成员和人民来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的权利。这同样需要我

们在经济体制的建设中进行完善和改革,由此可见,我们经济的工作依然是中心工作,其中心特点从以前的我们要把经济发展起来,但今天我们看来,一切工作的总体性布局这样的一种全面的发展和全面的考量离不开这样一个经济的根。只有把经济工作进行完善,把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下去了,才能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所以,它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这样一个关节点,所以我们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这样一个工作之中是意义深远的。

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特别要重视和处理好的是什么?三中全会指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关键就在于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中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让市场的职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它的决定性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要让政府对经济的把控和调控这样的一种职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协调、彼此一致的。也只有把政府的职能充分做到了,那市场的职能才能充分地体现,市场的职责,它具有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体现了,恰恰是因为政府发挥了良好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它的意义就在这里。

第三点,我们要注意的问题是我们今天的这样一个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确立起一个重要的价值原则,即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的一切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一定要充分地关注和关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说我们的改革脱离了这样一个最高的价值原则,那一切改革就有可能变成为部门或权力谋求私利的工具。只有以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以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为原则的改革才具有改革的合法性,这是我们在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一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最后,我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确立的是一种法治的思维。市场经济内在的和法治是紧密地联合在一起的。脱离了法治,脱离了这样一种法治思维和法治的精神,市场的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和作用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和凸显出来。为了保证这样的一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性,为了能够让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起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起一个法治社会就至关重要。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其前提也是交换,交换就要保证交换主体之间的平等,要保证交换是出于自由自愿的,要保证交换最后能够得到有效的法律的认同和保护。因此,法治的精神、法治的建设一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离开了这样一种法治,那市场的作用就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是要确立法治

思维,要建立起一个法治社会,要完善各项法律制度来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

以上内容是我们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以及我们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思考,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统治地位。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主要内容 1.必然性。(1)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立在极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2)错误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无条件地必然优越于私有制,把所有制结构当成了可以脱离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力而单独存在的、抽象的制度框架。(3)“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不仅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还带来一系列问题。 2.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公有制的形式突破了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框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办法 1.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长期性。 2.重点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改组,一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变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前提:国有资产在 企业、行业之间分布过散,战线过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 撑如此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二是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和存量的 调整。 3.改善国有资产的配臵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 1.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存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并存;二是表明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要借助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解释下列概念 1、要素市场 ① 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简称。是指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各种基本要素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 ② 生产要素市场由以下市场构成: 1、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货币、外汇、贵金属以及有价证券的交易场所和一定空间内货币资金融通的总和。 2、劳动力市场。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的价格。 3、房地产市场。它由三个组成要素:交易的主体、交易的客体和交易的行为。 4、信息市场。信息产业部门与信息需求者双方进行有偿转让交易的活动场所和信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称之为信息市场。 5、技术市场。就是指买卖技术技术商品的场所,是以技术商品交换为核心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7年名解,2分) ① 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6点: 1、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为基础,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2、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保持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 6、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04年简答) 04简答:市场经济的特点(注意不是我国,答共性)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通过改革,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手段,如虎添翼,更充分地发挥了它本身具有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潜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在实践中得到更确定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着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和重大意义三个方面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 关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般是这样表述的:它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并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是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自己,发展自己的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确会使社会更加公平,但公有制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创造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同样,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市场机制作用的性质和力度也不一样。我们国家之所以在利用了市场经济以后,比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更加发挥了市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因为我们使它服从于我们基本制度的要求,基本制度也赋予了它新的能力,削弱或消除了它的消极方面。这正是我们虽然与资本主义都同样在利用市场经济,但我们从整体上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大的效率的原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而占据统治地位,从而推动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市场经济既具有共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就现代市场经济而言,其共性主要在于: (1)经济联系与资源资源配置通过市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社会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均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 (2)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社会上的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必须是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他们都应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以获取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大化为生产经营的直接目地,具有自主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有的全部权利。 (3)完善的市场体系各种市场机制要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必须具备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4)价格形成及变化的市场性市场中各种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推进新课]

中国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

中国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极大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我国推进计划经济体制以来束缚已久的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我国的经济在三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高效活力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得到了释放,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迅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开始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市场机制活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等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创新也日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伟大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正在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已经延伸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实践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高效活力,也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得到了释放,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迅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伟大历史进程和深刻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经历了一个由探索到形成、再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共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长时期艰辛的实践,并取得了开创性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脱离生产力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案

第一专题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答: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到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出现了一些曲折和反复,但总的来说坚持了改革的市场的取向。回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谨慎地、有限制地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并给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成分。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世纪末,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明确地和全面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大部分国有企业改造为混合所有制的现代股份公司,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30年的改革,到20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第三阶段则是从进入21世纪到2020年。这个阶段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阶段已开始近半。虽然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不完善,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2、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①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本身的系统性。 ②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与其他体制的关联性。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利益关系调整的深刻性。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于经济体制的深刻性。 3、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根据《决定》的精神和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李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建立过程中,党逐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史无前例探索。 建国以后,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遇阻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与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个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崭露头角。在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专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国外专家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象是一场愉快的郊游。相比之下,东欧国家为摆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暴力的长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上说,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其弊端也一目了然。 第一,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的纯度越高越好,当年,人民群众多养几只鸡或者几只鸭都不行,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第二,经济决策权集中于政府,企业自主权非常有限。有文章提出,我国大部分企业买个桌椅板凳,安装个电话都需要层层上报,经由行政机关审批才能落实。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要由行政部门来决定。第三个弊端就是资源配置无视市场的作用。对这些弊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要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给市场、给个人一点自由度。 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当中,谈经济方面问题时说到,要靠供求法则来解决问题,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显然已认识到市场的作用。198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体制改革办公室形成了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见,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里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商品经济的比较活跃。 第二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这个文件能过顺利通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发展必然。第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纲要 题型: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三、论述题,3道题选答2题,共70分。 注意:授课教师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简答题,我根据听课的内容和重点整理以下问题,如有不全面,望谅解。打星号的题重点把握。 一、简答题。 1、资源、资源配置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含义。P221 资源和经济资源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自然资源,一类为社会资源。 资源配置就是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就是以一定的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要,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2、资源稀缺性的含义。P221 社会对资源的无限需要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数量上总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关系。P221 一、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或制度属性,却和社会经济制度有紧密的联系。 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

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由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三、经济体制是较为灵活的,因此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P222 商品经理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市场经济基本含义。P222、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二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方式。 6、市场机制的含义、内容。P224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它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联系及作用形式,其基本功能是调节市场经济运行,是经济运行趋近均衡状态。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运行机制。 7、价格机制是最基本的运行机制的理由。P224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运行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机制。一方面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面市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市场供求的变化。正是在这种联系和波动中,供求趋向平衡,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与作用才得以实现。 所谓经济泡沫指的是由于局部的投机需求(虚假需求)使资产的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内在价值的部分。它实质是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膨胀。 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

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宏观调控 摘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改革权力国语集中的经济体制,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人生“三十而立”,社会与国家也如此。改革开放已走过了三十三个年头,不管是国家面貌还是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度加深,改革中的种种问题突显出来。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宏观调控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手段的表现,结合欧美国家在控经济过程中所得的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个人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宏观调控过程中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宏观调控,政府职能转变。 一、什么是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由于市场不是万能的,本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以及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这都让单一的市场调节无法使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这就必须在市场调节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以此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践证明,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是当今不同体制国家的共同选择。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胡佛和他的继任者富兰克林 罗斯福所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胡佛奉行自由放任主义,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他只要求工商界和劳工自愿组织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并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以鼓励企业投资。而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他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高速发展。由此可见,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 三、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和手段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主要通过三大手段,即“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市场配置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

调控。 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课标要求: 考试要求: 考点梳理: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2. 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正式拉开改革开放序幕。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二、改革开放 1.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包产到户。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废除人民公社(第一个:四川广汉) (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②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转变。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5)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过程: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1. 历史性的跨越 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过程 (1)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①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

第一篇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 第一章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市场经济? 答: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或以市场为媒介的一种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下,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的联结才能进行。 2.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答:特征:(1)市场经济是一种分工经济;(2)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3)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联结起来运转的经济;(4)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5)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6)市场经济是一种追求价值的经济;(7)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自我利益的经济。(8)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9)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经济;(10)市场经济是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经济;(11)市场经济是一种系统经济;(12)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13)市场经济是一种动态经济;(14)市场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同一性表现在二者都有市场的存在,都有商品的存在;商品所有者或生产者都要生产对社会有用的物品,都要让渡对别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都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或价值;都通行等价交换原则,都承认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都有交换的媒介——货币。因此,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商品经济比较充分和典型的经济形态。从差异性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序列的

经济范畴,主要区别表现在:存在的前提不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第二章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功能 一、简答题 1.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供求关系、价格、竞争、和风险。 2.市场机制的作用形式有哪些? 答: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3.市场机制的基本运作原理是什么? 答: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依靠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可以依据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它们的价格,而这样的价格同时也能够反映生产该种商品的要素的稀缺性。在价格的指导下,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流动,从经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从供给过剩的部门流向供给不足的部门,从而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状况符合社会需求的变化。 二、论述题 1.试论述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 答:市场经济主要具备资源配置、信息反馈、调节供求、经济评价以及激励与择优等基本功能。 2.试述市场经济的优势。 答:(1)市场经济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2)市场经济有利于推动法制建设;(3)市场经济有利于加速政府职能转变;(4)市场经济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 第三章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潮流,作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之路。 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人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时候,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综上所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