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及验证

压电-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及验证
压电-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及验证

 第30卷 第2期航 空 学 报

Vol 130No 12 2009年 2月ACTA A ERONAU TICA ET ASTRONAU TICA SIN ICA Feb. 2009

收稿日期:2007211211;修订日期:2008205219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2007AA03Z1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830201);

通讯作者:袁慎芳E 2mail :ysf @https://www.360docs.net/doc/9f9551062.html,

文章编号:100026893(2008)022*******

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及验证

袁慎芳,邱雷,王强,苗苗,余振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16)

Application R esearch of a H ybrid Piezoelectric 2optic Fiber Integrated Structural

H ealth Monitoring System

Yuan Shenfang ,Qiu Lei ,Wang Qiang ,Miao Miao ,Yu Zhenhua

(The Aeronautical Key Laboratory for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China )

摘 要:以某型无人机机翼盒段试验件为对象,进行了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台集成压电多通道扫查系统,可实现多达552个激励2传感通道的损伤自动扫查,并同光纤光栅解调系统组合,自行开发了集成健康监测系统软件,构成了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基于该系统进行了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盒段试验件弯扭强度实验过程中的结构健康监测功能验证研究,监测结构尺寸达41000m ×11200m ×01265m ,监测对象包括结构的应变场分布及抽钉失效。系统监测了全盒段上下壁板共34点的应变场分布情况,应变场监测准确;监测系统不仅对结构抽钉的缺失实现了准确监测,而且可以分辨所实验结构的4种抽钉缺失程度。

关键词:结构健康监测;PZT ;Bragg 光纤光栅;传感阵列;应变;监测;连接失效中图分类号:TP3021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hybrid piezoelectric 2optic fiber sensor ar 2ray 2based integrate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 )system and its function evaluation on a composite un 2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wing box specimen.First ,a multi 2channel SHM scanning system for piezoelec 2tronic transducer (PZT )sensor arrays is developed.This system can automatically scan up to 552PZT actua 2tor 2sensor channels.With this PZT sensor scanning system and the fiber Bragg grating (FB G )interrogation system as hardware ,an integrated system software is designed to control the damage monitoring and estima 2tion process.These three parts form a hybrid piezoelectric 2optic fiber sensor array 2based integrated SHM sys 2tem.Based on this system ,a SHM evaluation research is performed on a composite UAV wing box specimen with the dimension of 41000m ×11200m ×01265m.The SHM monitored objects are the strain distribution on the wing box skins and the joint failure which occurs during its strength experiments.Totally 34strain points are monitored.The test proves that the system can monitor the occurrence of joint failure successf ully.In addition ,it can distinguish 4kinds of joint failure grades.

K ey w ords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PZT ;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 array ;strain ;monitoring ;joint failure

结构健康监测(St ruct ural Healt h Monito 2

ring ,SHM )的基本思想是采用智能材料结构的新概念,利用集成在结构中的先进传感/驱动元件网络,在线实时地获取与结构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如应力、应变、温度等),结合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和结构力学建模方法,提取结构特征参数,识别结构的状态和故障情况,从而实现结构状态评估。飞行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飞行器结构检查与维护的有效性、保障

结构的安全性、降低结构的维护费用、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可以为提高适航性能与飞行器可靠性带来革命性技术突破[122]。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实际飞行器工程结构中的功能验证是该技术走向实用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几年来,国外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功能验证研究已逐步开展。在军用航空领域,美国波音公司在地面实验中,利用压电传感器监测了F 216尾部隔框的裂纹[3];洛克希德2马丁公司将Bragg 光栅光纤(Fiber Bragg Grating ,FB G )传感网络用于X 233箱体结构件的应力和温度的准分布监测[4];欧洲针对联合研制的Euro fight 2000新型战机进行了基于16点应变片网络的飞行载荷监测系统的飞行功能验

 第2期袁慎芳等: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及验证 

证[5]。在民用航空领域,Airbus已研制了一套基于压电元件的结构疲劳裂纹监测系统,在A3402 600上进行了试测,效果明显[6]。国外还有很多专家学者也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应用研究[728]。我国飞行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起步早,在原理方面的研究水平接近国外同类研究水平,但在将其往实际飞行器结构上推进的功能验证研究方面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不同于原理性研究,针对真实飞机结构实现工程验证和应用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必须解决以下关键问题:①真实飞机结构不同于实验室内简单的梁、板结构,其结构形式比较复杂,这为结构健康监测的实现带来了困难,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多种结构健康监测方法,并发挥其各自的优点,需要加以解决;②基于压电元件和主动Lamb技术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在前期的原理性研究时,对结构中的小损伤监测效果较明显,但针对真实的飞机结构,由于结构中带有抽钉孔、加筋、肋等,会对结构中的Lamb造成大量的反射信号叠加,造成严重的模式混叠,使得通常所采用的基于Lamb波模式分析方法的结构损伤辨识无法很好地实现,这是在研究中应加以解决的问题;③针对真实飞机结构件尺寸大、传感网络中传感器数目多的特点,必须研发出集成度高、可靠性高、实时性高的小型化多通道健康监测网络扫查系统,同时研发带有监测参数可调、可自动提取结构损伤特征并加以辨识、使用灵活方便的软件系统。

基于上述问题,研制了一套基于压电传感器阵列和准分布式FB G传感器阵列的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并在某型无人机碳纤维复合材料机翼盒段试验件的地面强度实验中,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实验研究。

1 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制

111 多通道压电健康监测扫查系统

基于压电元件和主动Lamb波技术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在前期实验室阶段的原理性研究中[9],对结构中的小损伤监测效果明显。但是与实验室小试件不同,真实飞行器结构件尺寸大,形式复杂,要求在其健康监测的应用中使用多个压电传感器组成传感器阵列。常规的基于压电传感器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由于主要是在实验室中使用,大多采用独立仪器搭建,主要包括波形产生器、功率放大器、电荷放大器和基于数据采集卡的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这些独立的仪器设备所组成的监测系统,系统复杂、重量大、连线多、使用不方便、不适合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国外Acel2 lent公司已针对上述问题研发了一套称为Smart Suitcase的集成计算机系统[10]。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也自主研发了一台集成化多通道压电健康监测扫查系统[11],硬件功能同Smart Suitcase类似。研究中将多通道压电扫查系统同光纤光栅解调系统组合,研发了集成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软件,构成了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多通道压电扫查系统集成的含义如下:①多通道是指激励传感网络中,任两个压电片构成一个激励传感通道,激励传感网络中多个压电元件就构成了多个激励传感通道;②扫查是指按一定顺序导通每一个激励传感通道,采集每一个通道的传感器数据,组成一个供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数据文件;③系统集成是指将控制激励传感网络工作的硬件,软件集成为一个便于携带的计算机系统。多通道集成压电健康监测扫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方便地对压电传感阵列进行多通道扫查,便于对大型航空航天结构实现结构健康监测。

112 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FB G传感器利用Bragg光纤光栅作为敏感元件。FB G传感器体积小,重量轻,在进行健康监测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比较小;而且与应变片相比,一根光纤上可以串接多个FB G传感器,这样可以简化传感网络,减少引线,大大降低引线的重量,特别是大型结构,这个特点尤为明显;由于FB G传感器使用波长调制,抗干扰能力强。因为上述优点,基于FB G传感器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在航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前期工作中,已进行了一些关于FB G传感器的标定、温度测试、粘结剂性能等研究。

本文考虑基于压电元件和主动Lamb波健康监测方法对结构中小损伤敏感的优点,以及FB G 传感器抗电磁干扰、可串接多点使用、重量轻等优点,综合两种方法的优势,采用压电传感阵列及FB G传感器阵列的组合,建立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FB G传感网络利用美国MO I公司的SI425解调系统进行解调。

在综合系统的软件实现上,考虑了系统在线监测的实时性以及软件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在信号处理和损伤判别方面集成了关于小波变换和

943

 

 航 空 学 报第30卷

黄氏变换方法、模式识别和神经网络等。整个系统软件架构如图2。

图1 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Fig 11 Hybrid piezoelectric 2optic fiber sensor array 2based integrated SHM system

图2 系统软件的整体架构

Fig 12 Framework of system software

053

 第2期袁慎芳等: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及验证 

2 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功能验证实验

针对某型无人机碳纤维复合材料机翼盒段试验件,在其强度实验中进行了功能验证实验研究。该无人机机翼盒段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盒段材料是碳纤维复合材料,上下蒙皮壁板为泡沫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板;下翼面的前后梁突缘与蒙皮缝合成预成形件,5个肋突缘与蒙皮是抽钉连接;梁腹板是泡沫夹层板,肋腹板为层板,与突缘紧固连接;上翼面为紧固连接。该盒段对象的结构健康监测需求是:①监测结构在载荷情况下的应变场分布,作为强度分析的参考;②监测结构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抽钉连接失效。

211 碳纤维复合材料机翼盒段

盒段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整个盒段长4000mm,宽1200mm,高245mm。为进行实验,盒段两端分别制作了铝制的支持端和加载端。复合材料盒段的上下蒙皮壁板为泡沫夹层板,厚度为4mm,上下结构对称。铺层方式为: [45/0/-45/90/0/-45/0/90/-45/0/45/0]S,其中,上下22层各向异性夹板的材料属性为:E11= 125GPa,E22=9.1GPa,G12=513GPa,泊松比0132;中间1层各向同性泡沫板的材料属性为: E=70M Pa,G=19M Pa,泊松比不考虑。复合材料盒段内部有4根肋,将其分成5段,肋的间距为800mm,如图3(b)所示。

图3 盒段结构图和现场传感器布置情况

Fig13 Wing box structure and locale of sensor placement 212 传感器网络的布置

针对盒段的健康监测需求,采用压电传感网络进行连接抽钉失效的监测,采用FB G网络进行结构应变场的监测。

考虑到压电传感器布置的一致性和信号获取的规范性,采用柔性印刷线路工艺将压电传感器网络设计制作成压电智能夹层以有效地解决压电监测系统中常用的直接将压电片粘贴在结构上所引起的胶层厚度不均、电绝缘问题、传感性能分散、串扰大的弊端。其主要优点在于:①智能夹层采用改进的柔性印刷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压电片同复合材料集成过程中的电绝缘问题、引线问题并保证多个传感器埋入工艺的一致性;智能夹层可以被预先制造、测试、储藏和合成到结构中,使用方便;智能夹层是一种柔性膜,可便于根据各种应用结构的形状,在制作时把智能夹层制成各种形状,还可以根据三维结构的形状做适当的剪裁。图4(a)为所设计的压电智能夹层的实物照片。为监测抽钉失效,在机翼盒段上壁板内表面靠近加载端的第3肋和第4肋两边分别粘贴了两条压电智能夹层,在上壁板外表面靠近加载端的第4肋两边也粘贴了两条压电智能夹层,用于监测两条肋上的抽钉连接失效,一共18个压电传感

图4 压电智能夹层的研制实物图和布置图Fig14 Design of smart layers and their placement

153

 

 航 空 学 报第30卷

器,编号分别为1号到18号,如图4(b )所示。在传感器的优化布置时考虑,考虑边界反射的影响,所以压电片布置尽量远离边界。

FB G 传感器的布置如图5所示,其布置位置根据实验前盒段的有限元建模确定,共布置了68只光栅监测34点的结构应变。传感器的布置是在北京盒段生产单位北京航空工程制造研究所完

成,考虑到试件需要长途运送到实验地点西安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进行实验,因此上述34点的结构监测点处都布置了2只光栅。实际光栅的布置效果很好,没有一只光栅在运输及试件装夹中发生损坏。本文也在部分FB G 传感器附近布置了应变片,以对光栅的监测结果进行验证,图6(a )是FB G 传感器布置的局部图。图6(b )是光纤过

图5 FB G 传感器网络

Fig 15 FB G sensor network

图6 FB G 传感器和应变片的安装

Fig 16 Placement of FB G and strain sensors

253

 第2期袁慎芳等: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及验证 

肋的保护情况,图6(c)是FB G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的引出线比较图,从此图可以看出应变传感器引出线多而复杂,FB G传感器的引出线简洁,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213 盒段试件加载情况

实验中对机翼盒段结构分别在扭转和弯曲载荷情况下进行了11次加载,加载现场如图7所示,分别为:8次加载至极限载荷的60%(工作载荷),2次加载至极限载荷的80%(设计载荷),1次加载至极限载荷的100%(极限载荷,结构强度认证实验)。扭转极限载荷大小为31172kN?m,弯曲极限载荷大小为63190kN?m。载荷通过杠杆分配到盒段上下表面,利用帆布袋对盒段进行加载。由于在盒段设计时强度裕量大,所以在实际的加载中没有出现抽钉失效情况。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人为地将抽钉取出,以此来人为地造成失效。上述8次加载至极限载荷的60%中包括:2次无抽钉失效损伤加载,2次1颗抽钉失效损伤,2次2颗抽钉失效损伤,2次5颗抽钉伤失效损伤。

图7 现场加载情况

Fig17 Locale of the experiment

214 功能验证结果

(1)系统稳定性验证

为考察压电传感器采用夹层布置技术布置在盒段结构上的性能稳定性,选取了不同压电监测通道进行了其监测稳定性的研究。图8为一组典型实验结果。其中,17号压电元件作为激励元件,13号压电元件为传感元件,组成激励2传感通道,并使这个通道分别工作一段时间,采集7次信号。分别对比该通道7次信号的最大值和最大值的平均值,结果如图8所示。从图8(a)可以看出7次测量的信号基本重合在一起。从图8(b)可以看出7次测量的信号的最大幅值相对于最大幅值的均值波动很小,相对误差为0190%。这说明该集成系统采集信号的重复性较好,工作性能稳定。图9是FB G32和FB G4在3次弯曲状态加载到

图8 两个典型通道7次信号重复性数据曲线

Fig18 Repeatable data of seven times response signals

f rom two typical channels

图9 FB G32和FB G4测量重复性比较

Fig19 Repeatability comparison of FB G32and FB G4

353

航 空 学 报第30卷

60%过程中所测得的应变数据。由图中可见,两个传感器的这3组数据基本吻合,FB G32的误差在116个微应变,重复性为1190%,FB G4最大误差在5个微应变,重复性为1136%。这里面还包含结构每次加载的实验装置误差,说明FB G传感器工作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是比较好的。

(2)抽钉失效判别验证

利用所布置的压电元件激励2传感网络阵列,进行以抽钉失效损伤为监测目标的损伤判别实验,并用上述激励6号2传感2号通道来说明集成系统进行损伤识别的功能。

损伤识别的过程是:①在抽钉失效前采集激励6号2传感2号通道的健康信号;②使3号抽钉失效采集该通道的损伤信号;③使3号、5号两颗抽钉失效采集该通道的损伤信号;④使1号到5号5颗抽钉都失效采集该通道的损伤信号。

验证过程采集的信号如图10所示。在验证过程中,激励信号中心频率为50k Hz。由Lamb 波的频散曲线可知[9],在如上所述的盒段复合材料铺层形式的情况下,中心频率为50k Hz的Lamb 波S0模式的传播速度为5300~5400m/s,A0模式的传播速度为1600~1700m/s。激励6号2传感2号的Lamb波传播距离为01522m,由此可得出S0模式的到达时刻在967×10-7~985×10-7s 之间,A0模式的到达时刻在3070×10-7~3263×10-7s之间。从图10中可以看出,A0,S0两个模式在损伤前后都发生了变化,但是A0模式变化更加明显。在A0模式后面有明显的信号变化,这是由损伤反射信号叠加造成的。在研究中,为了使损伤判别结果更加准确,使用多特征联合判决。通过提取信号的变化特征,组成特征量,由自组织特征映射人工神经网络辨识了抽钉的失效和失效级别。定义以下抽钉状态:P1:结构抽钉正常;P2:结构抽钉失效1颗;P3:结构抽钉失效2颗;P4:结构抽钉失效5颗。定义表征结构抽钉失效的特征参数向量x=(x1,x2,x3,x4,x5),其中:x1为时域信号能量,V?ms;x2为时域信号峰值,V;x3为时域信号峰值到达时间,ms;x4为中心频率处小波细节信号能量,V?ms;x5为中心频率处小波细节峰值,V。

图10 损伤前后信号比较图

Fig110 Signal comparison between health and damage state

表1为实验所获得的3组典型压电传播路径上的标准样本。神经网络训练结果如图11所示,神经网络经训练可稳定区分失效有无并判别失效程度。

(3)盒段应变监测功能验证

验证实验表明34个应变点应变监测情况良好。图12(a)为一组典型监测结果,是扭转载荷结构强度实验中每级载荷下FB G32~FB G34所测得的应变数据变化规律。从图7中可以看出FB G33和FB G34对称于扭转轴并且在扭转过程中FB G33受到拉应力作用,FB G34受到压应力作用,所以FB G33的值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大, FB G34的值则正好相反,符合剪应力变化规律。图12(b)是在弯曲载荷下利用FB G1~FB G5监测盒段轴向应变变化趋势。图12(c)为弯曲载荷结构强度实验中,在每级载荷下,沿着盒段轴向安置的FB G传感器(即第2路传感器)所测得的应变数据与应变片所测得应变数据的对比。由图12(b)中可见,FB G和应变片这两种传感器所测得的应变值较接近,有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

453

 第2期袁慎芳等: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及验证 表1 3组典型压电传感通道的标准样本

T able 1 S ample form of three typical ch annels 激励2传感通道抽钉状态

特征参数向量

x 1

x 2

x 3

x 4

x 5

激励17号2传感14号

P 1

01129110300112110106701329P 201175117630112060109101571P 301205119330112070110801615P 401210210800112100111001669激励17号2传感15号

P 1

01100017100108460104601198P 201102016980108410104801208P 301105017250108310105001222P 401109017770108330105201219激励6号2传感2号

P 1

01131116700121410105501438P 201166117420121190106401489P 301174119900121170107901583P 4

01185

21200

012116

01085

01650

图11 标准样本的训练结果

Fig 111 Training result of samples

于应变片粘贴时的表面覆盖硅胶及光纤光栅的表面保护,FB G 所布置位置同应变片的布置有一定差异;FB G 的标定采用了光纤光栅的理论波长2应变关系,没有进行现场标定,因此没有考虑胶层的传递作用,也带来一定的误差。在研究中,主要使用FB G 52FB G 1,FB G 102FB G 6和FB G 202FB G 16对盒段整体结构在弯曲载荷下沿轴线方向的受力进行监测。图13是在极限载荷的100%情况下FB G 传感器的应变分等高线布图。从图13可以

看出,盒段前缘根部有应力突变,说明在该情况下,结构出现了局部失稳现象,这个结论与中国飞机强度所根据应变片测得的结论一致。总地来讲,该系统对结构进行应变监测具有可靠性。

3 结 论

实现了一个盒段级压电2光纤综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制和功能验证。在功能验证过程中,使用18个压电传感器和34个FB G 传感器组成综合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网络,利用抽钉失效

图12 扭转和弯曲实验部分FB G 传感器测量数据

Fig 112 FB G sensor data acquired f rom torsion and

bending load conditions

图13 盒段结构在极限载荷下的应变分布等高线图

Fig 113 Strain distribution of the wing box at extreme

load

5

53

航 空 学 报第30卷

损伤引起的压电传感器响应变化,使用自组织映射人工神经网络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判别;利用FB G传感器的应变响应对结构的整体应变分布进行了有效的监测。所研制的多通道压电健康监测扫查系统和FB G传感器应变监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本文进行的功能验证实验忽略了温度对传感器的影响而且是地面验证实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是考虑传感器更有效地封装以及传感器温度补偿;改进系统的集成度使之适合机载要求,并考虑在真实飞行状态下验证该系统的功能。

参 考 文 献

[1] 杜善义,张博明.飞行器结构智能化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J].宇航学报,2007,28(4):7732778.

Du Shanyi,Zhang Boming.Status and development s of in2

telligentized aircraft structures[J].Journal of Astronau2

tics,2007,28(4):7732778.(in Chinese)

[2] 袁慎芳.结构健康监控[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Yuan Shenfang.Structural healt h monitoring and damage

control[M].Beijing: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2007.(in Chinese)

[3] Ikegami R,Chang F K.Struct ural healt h monitoring:as2

sessment of aircraft customer needs[C]∥Proceedings of

t he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 ructural Healt h Mo2

nitoring.1999.

[4] Schweikhard K A,Richards W L,Theisen J,et al.Flight

demonstration of X233vehicle healt h management system

component s on t he F/A218systems research aircraft[R].

NASA/TM220012209037,2001.

[5] Hunt S R,Hebden I G.Validation of t he eurofighter ty2

phoon structural healt h and usage monitoring system[J].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01,10(4):4972503. [6] Paget C A,At herton K J.Damage assessment in a full2

scale aircraft wing by modified acoustic emission[C]∥

Proceedings of t he2nd European Workshop on Structural

Healt h Monitoring.2004.

[7] Grondel S,Assaad J,Delebarre C,et al.Healt h monito2

ring of a composite wingbox struct ure[J].2004,48(1):

8192824.

[8] Zhao X L,Gao H D,Zhang G F,et al.Active healt h mo2

nitoring of an aircraft wing wit h embedded piezoelect ric

sensor/actuator network:I.Defect detection,localization

and growt h monitoring[J].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2

tures,2007,16(4):120821217.

[9] Yuan S F,Xu Y D,Peng G.New development s in struc2

tural healt h monitoring based on diagnostic Lamb wave

[J].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20

(5):4902496.

[10] Lin M,Qing X,Kumar A.Smart layer and smart suitcase

for structural healt h monitoring applications[C]∥Pro2

ceedings of SPIE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Confer2

ence.2001:982106.

[11] 邱雷,袁慎芳.集成压电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其应

用[J].压电与声光,2008,30(1):39242.

Qiu Lei,Yuan Shenfang.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nte2

grated healt h monitoring scanning system based on PZT

sensor array[J].Piezoelectrics and Acoustooptics,2008,30

(1):39242.(in Chinese)

(责任编辑:蔡斐)

653

网络系统结构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网络系统结构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 )按照采用的技术、应用的范围和协议标准不同分为共享局域网与交换局域网 1.2局域网特点: 1. 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 2. 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10Mbps-10Gbps)、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3. 成本低,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1.3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1.4主机(host)包括用户终端设备(个人计算机、数字设备)、服务器,是资源子网的主要组成单元 1.5资源子网: 组成:主计算机系统、终端、终端控制器、连网外部设备、各种软件资源、网络服务 功能: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 1.6通信子网: 组成: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其他通信设备功能: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 1.7通信控制处理机:在网络拓扑结构中成为网络结点 1?作为与资源子网的主机、终端的连接接口,将主机和终端连入网络 2. 作为通信子网中的分组存储转发结点,完成分组的接收、校验、存储、转发等功能,实现将源主机报文准确发送到目的主机的作用 1.8通信线路:通信控制处理机与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控制处理机与主机之间提供通信信道,计算机网路采用多种通信线路,如电话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通信信道、微波与卫星通信信道等 1.9局域网与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城域网与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广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是通过路由来实现的 1.10介入城域网方式:局域网、电话交换网(PSTN)、有线电视网(CATV )、无线城域网(WMAN )、无线局域网(WLAN ) 1.1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1. 广域网建设投资大、管理困难,一般由电信运营商负责组建与维护 2. 电信运营商提供接入广域网的服务与技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传输服务,因此广域网是一种公共数据网络( Public Date Network,PDN 3. 用户可以在公共数据网络商开发各种网络服务系统,用户使用广域网的服务必须向广域网运营商购买服务 1.12广域网技术主要研究的是远距离、宽带、高服务质量的核心交换技术 1.13广域网发展: 1. 早期,人们利用电话交换网PSTN的模拟信道,使用调制解调器完成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低速数据通信 2.1974年X . 25分组交换网出现 3. 随着光纤开始应用,一种简化的X . 25协议的网络:帧中继(Frame Replay, FR)网得到广泛应用

超大跨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关键技术模板

《超大跨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关键技术》 2017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超大跨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关键技术 二、项目简介 桥梁是公路交通的重要节点,而超大跨径桥梁由于结构形式与结构安全的重要性,成为交通线路的重中之中。大桥在投入使用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因素(自然灾害、外荷载等)的影响,造成结构安全隐患,最终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超大跨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关键技术主要以矮寨特大悬索桥(吉茶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创造了最大峡谷跨径、塔梁完全分离结构设计、轨索滑移法架梁以及岩锚吊索结构四项世界第一)为工程依托,在课题组累积的前期研究基础之上,从监测系统整体效能优化设计、健康监测元器件开发、结构损伤分析与评估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包括: (1)针对桥梁健康监测与评估系统功能划分不明确、系统框架不完全等问题,结合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提出了基于网格的超大跨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对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评估分析模块效率低、系统间存在信息孤岛等问题进行了优化,最终实现健康监测系统评估功能共享。 (2)针对超大跨径桥梁监测任务点繁多,数据量大等问题,以K-L信息距离为理论基础,提出了K-L信息距离准则。利用该准则研究了超大跨径桥梁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达到用最少测点监测桥梁全面状态的目的。 (3)研究了超大跨径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提出了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避免了传统的矩阵型和参数型模型修正中修正目标众多、监测自由度与有限元模型自由度不匹配的问题。 (4)根据桥梁的损伤机理与车匀速过桥时与桥梁的耦合特性,提出了基于动能能量比和小波包能量比边缘算子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5)提出了基于健康监测系统的桥梁拉索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发了低功耗便携式索力在线监测设备等桥梁结构监测元器件。 (6)研发了超大跨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综合系统,编制了《湖

现代桥梁健康安全监测系统++

目录 一、传统桥梁结构检查与评估概述 (1) 二、现代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概述 (2) 三、健康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3) 四、健康监测系统实施现状 (5) $ 五、健康监测系统应用效果与存在问题 (9) 六、健康监测系统改善建议与发展前景 (10) "

一、传统桥梁结构检查与评估概述 桥梁在建成后,由于受到气候、腐蚀、氧化或老化等因素,以及长期在静载和活载的作用下易于受到损坏,相应地其强度和刚度会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这不仅会影响行车的安全,并会使桥梁的使用寿命缩短。为保证大桥的安全与交通运输畅通,加强对桥梁的维护管理工作极为重要。桥梁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结构的可靠性,主要指结构的承载能力、运营状态和耐久性能等,以满足预定的功能要求。桥梁的健康状况主要通过利用收集到的特定信息来加以评估,并作出相应的工程决策,实施保养、维修与加固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承载能力、运营状态、耐久能力以及剩余寿命预测。承载能力评估与结构或构件的极限强度、稳定性能等有关,其评估的目的是要找出结构的实际安全储备,以避免在日常使用中产生灾难性后果。运营状态评估与结构或构件在日常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振动、裂缝等有关。运营状态评估对于大桥工件条件的确认和定期维修养护的实施十分重要。耐久能力评估侧重于大桥的损伤及其成因,以及其对材料物理特性的影响。 传统上,对桥梁结构的评估通过人工目测检查或借助于便携式仪器测量得到的信息进行。人工桥梁检查分为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但是人工桥梁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美国联邦公路委员会的最近调查表明,根据目测检查而作出的评估结果平均有56%是不恰当的。传统检测方式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i)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并有诸多检查盲点。现代大型桥梁结构布置极其复杂,构件多且尺寸大,加之大部分的构件和隐蔽工程部位难于直接接近检查,因此,这对现代大型桥梁尤其突出; (ii)主观性强,难于量化。检查与评估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检查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现场检测的经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虽然桥梁的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已日趋完善,但对某些响应现象,尤其是损伤的发展过程,尚处于经验积累中,因此定量化的描述是很重要的; (iii)缺少整体性。人工检查以单一构件为对象,而用于现代机械、光学、超声波和电磁波等技术的检测工具,都只能提供局部的检测和诊断信息,而不能

光纤系统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作业 1、光纤通信与电通信有什么不同?在光纤通信中起主导作用的部件是什么? 光纤通信,就是用光作为信息的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起主导作用的是激光器和光纤。 2、常规的光纤的三个的低损耗窗口是在哪个波段?其损耗值各为多少? 850nm 3db/km ;1310nm 0.4db/km;1550nm 0.2db/km 3、光纤通信有哪些优点? (1)频带宽,通信容量大(2)损耗低,中继距离长(3)抗电磁干扰(4)无窜音干扰,保密性好(5)光纤线径细,重量轻,柔软(6)光纤原材料丰富,用光纤可节约金属材料(7)耐腐蚀,抗辐射,能源消耗小 4、PDH和SDH各表示什么?其速率等级标准是什么? PDH表示准同步数字序列,即在低端基群采用同步,高次群复用采用异步,SDH表示同步数字序列 PDH速率标准 SDH速率等级标准:STM-1:155.520Mbit/s STM-4:622.080 Mbit/s STM-16:2.5 Gbit/s STM-64:10 Gbit/s 5、图示光纤通信系统,解释系统基本结构。 光纤通信系统由光发送机、光纤光缆与光接收机等基本单元组成。系统中包含一些互连与光信号处理部件,如光纤连接器、隔离器、调制器、滤波器、光开关及路由器等。在长距离系统中还设置有中继器(混合或全光)。 第2章1节布置的作业 1、光纤的主要材料是什么?光纤由哪几部分构成?各起什么作用? SiO2;芯区、包层、图层; 芯区:提高折射率,光传输通道;包层:降低折射率,将光信号封闭在纤芯内,并保护纤芯;图层:提高机械强度和柔软性

2、光纤中的纤芯折射率与包层折射率的关系?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中两者的纤芯直径一般分别为多少? 纤芯折射率较高,包层折射率较小 单模光纤纤芯直径:2a=8μm~12μm,包层直径:2b=125μm;多模光纤纤芯直径:2a=50μm,包层直径:2b=125μm。 3、根据芯、包折射率分布及模式传播情况,指出有哪些典型形式光纤? 折射率在纤芯与包层介面突变的光纤称为阶跃光纤;折射率在纤芯内按某种规律逐渐降低的光纤称为渐变光纤;根据模式传播情况不同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 4、什么是全反射?它的条件是什么? 指光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是,全部被反射会原介质的现象 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入射至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arcsin(n2/n1)) 在光纤端面:要求入射角θ < θo 全;在芯包界面:要求入射角θ1 > θC芯包界面全反射 5、数值孔径NA的物理意义?表达式是什么? 反映光纤对光信号的集光能力,定义入射临界角的正弦为数值孔径N A ,N A越大,对光信号的接受能力越强 N A=sin= 6、什么是光纤的自聚焦?产生在何种类型光纤里? 如果折射率分部合适,就用可能使以不同角度入射的全部光线以同样的轴向速度在光纤中传播,同时到达光纤轴上的某点,即所有光线都有相同的空间周期L,这种现象称为自聚焦。出现在渐变光纤里。当折射率分布按平方率分布(即双曲正割变化),可形成自聚焦特性。 7、阶跃光纤的纤芯和包层折射率分别为n1=1.46和n2=1.45,试计算: (a)相对芯包折射率差△; (b)若该光纤的端面外为空气,计算允许的最大入射角θ0及数值孔径NA; (c)若该光纤浸于水中,n0=1.33,计算θ0及NA的大小。 解:(a) (b)由得=9.8°N A=sin=0.17 (c)同上 8、有一SI型多模光纤的芯径(纤芯直径)为50 μm,芯包折射率分别为nl=1.465和n2=1.46。计算与光纤轴线夹角最大的那条子午射线,在1m的传输距离上共要反射多少次? 解:=85.3°反射一次的轴向距离L=2*a/2*tan=2*50/2*tan85.3°=604μm 反射次数=(1*106)/604=1656 第2章2节布置的作业 1、导模的传播常数应满足什么条件? k2<β

结构健康监测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 姓 名: 查 忍 指 导教 师: 学 号: 专 业: 沈 圣 170527005 建筑与土木工程

琅岐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目录 1 桥梁健康监测的必要性 (3) 2琅岐闽江大桥工程概况 (5) 3系统设计原则与功能目标 (9) 3.1 系统设计依据 (9) 3.2 系统设计原则 (10) 3.3 功能目标 (11) 4 健康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11) 4.1 传感器子系统 (11) 4.1.1 环境监测 (12) 4.1.2 视频监测系统 (12) 4.1.3 结构变形监测 (13) 4.1.4 应变(应力)及温度场监测 (14) 4.1.5 斜拉索索力监测 (15) 4.1.6 结构动力性能监测 (15) 4.1.7 监测传感器统计 (16) 4.2 数据采集系统 (17) 4.2.1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17) 4.2.2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系统 (18)

4.3 数据传输系统 (19) 4.4 监测数据分析与结构安全评定及预警子系统 (19) 4.5 健康监测网络化集成技术和用户界面子系统 (21) 4.6 中心数据库子系统 (21) 4.7 系统后期维护、升级和服务等要求 (21) 4.8 施工注意事项 (22) 4.9 其它 (22) 1桥梁健康监测的必要性 由于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作用和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及重车、超重车过桥数量的不断增加,大跨度桥梁结构随着桥龄的不断增长,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必然发生退化。自1940年美国Tacoma悬索桥发生风毁事故以后,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的重要性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早期的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在工程应用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了桥梁结构的突然性断裂事件,这些灾难性事故不仅引起了公众舆论的严重关注,也造成国家财产的严重损失,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立各种规模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例如,英国在总长522m米的三跨变高度连续钢箱梁桥Foyle桥上布设传感器,监测大桥运营阶段在车辆与风荷载作用下主梁的振动、挠度和应变等响应,同时监测环境风和结构温度场。国外建立

光缆的种类与结构

2.5 光缆的种类与结构 光缆是多根光纤或光纤束制成的符合光学、机械和环境特性的结构体。光缆的结构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传输质量。不同结构和性能的光缆在工程施工、维护中的操作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必须了解光缆的结构、性能,才能确保光缆的正常使用寿命。 2.5.1 光缆的种类 光缆的种类很多,其分类的方法就更多,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 1、按传输性能、距离和用途分类。可分为长途光缆、市话光缆、海底光缆和用户光缆。 2、按光纤的种类分类。可分为多模光缆、单模光缆。 3、按光纤套塑方法分类。可分为紧套光缆、松套光缆、束管式光缆和带状多芯单元光缆。 4、按光纤芯数多少分类。可分为单芯光缆、双芯光缆、四芯光缆、六芯光缆、八芯光缆、十二芯光缆和二十四芯光缆等。 5、按加强件配置方法分类 光缆可分为中心加强构件光缆(如层绞式光缆、骨架式光缆等)、分散加强构件光缆(如束管两侧加强光缆和扁平光缆)、护层加强构件光缆(如束管钢丝铠装光缆)和PE外护层加一定数量的细钢丝的PE细钢丝综合外护层光缆。 6、按敷设方式分类。光缆可分为管道光缆、直埋光缆、架空光缆和水底光缆。 7、按护层材料性质分类。光缆可分为聚乙烯护层普通光缆、聚氯乙烯护层阻燃光缆和尼龙防蚁防鼠光缆。 8、按传输导体、介质状况分类。光缆可分为无金属光缆、普通光缆和综合光缆。 9、按结构方式分类 光缆可分为扁平结构光缆、层绞式结构光缆、骨架式结构光缆、铠装结构光缆(包括单、双层铠装)和高密度用户光缆等。 10、常用通信光缆按使用环境可分为 (1)室(野)外光缆——用于室外直埋、管道、槽道、隧道、架空及水下敷设的光缆。 (2)软光缆——具有优良的曲挠性能的可移动光缆。 (3)室(局)光缆——适用于室布放的光缆。 (4)设备光缆——用于设备布放的光缆。 (5)海底光缆——用于跨海洋敷设的光缆。 (6)特种光缆——除上述几类之外,作特殊用途的光缆 2.5.2 光缆的型号 光缆型号由它的型式代号和规格代号构成,中间用一短横线分开。 1、光缆型式由五个部分组成,如图2.11所示。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

目录 1.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 0 2.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0 2.1. 监测内容 0 2.2. 数据传输 (1) 2.3. 数据分析处理和控制 (2) 2.4. 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2) 2.5.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3) 3.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意义 (4) 3.1.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主要作用包括: (4) 3.2. 桥梁健康监测意义 (4) 4. 现有桥梁结构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5) 5. 结语 (6)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 1.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 交通是社会的经济命脉,桥梁是交通的咽喉,交通不畅会制约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保障桥梁的功能性、耐久性,尤其是安全性至关重要。为保证桥梁安全运行、避免严重事故发生,对桥梁结构进行健康监测应运而生,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是以科学的监测理论与方法为基础,采用各种适宜的检验、检测手段获取数据,为桥梁结构设计方法、计算假定、结构模型分析提供验证;对结构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特性进行分析,及早预见、发现和处理桥梁结构安全隐患和耐久性缺陷,诊断结构突发和累计损伤发生位置与程度,并对发生后果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与预测。通过对桥梁结构健康状态的监测与评估,为桥梁在各种气候、交通条件下和桥梁运营状况异常时发出预警信号,为桥梁维护、维修与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及时采取措施达到防止桥梁坍塌、局部破坏,保障和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的目的。 2.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2.1.监测内容 数据采集与测量的内容主要为:变形(沉降、位移、倾斜)、应力、动力特性、温度、外观检测等。 1)变形监测 采取适宜的测量手段,对桥梁主体结构关键部位的沉降、位移、倾斜量进行监测。常用监测变形的方法有:导线测量法、几何水准测量法、GPS测定三维位移量法、自动极坐标实时差分测量法和自动全站仪三维坐标非接触量测等。 2)应力监测 桥梁运营状态中主体结构的应力变化是由于主体结构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状态变化引起

结构健康监测

结构健康监测 【结构健康监测】是指对工程结构实施损伤检测和识别。我们这里所说的损伤包括材料特性改变或结构体系的几何特性发生改变,以及边界条件和体系的连续性,体系的整体连续性对结构的服役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健康监测涉及到通过分析定期采集的结构布置的传感器阵列的动力响应数据来观察体系随时间推移产生的变化,损伤敏感特征值的提取并通过数据分析来确定结构的健康状态。对于长期结构健康监测,通过数据定期更新来估计结构老化和恶劣服役环境对工程结构是否有能力继续实现设计功能。监测简介 监测起源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使用针对质量的不连续的方法来评估结构是否有能力继续服役以实现设计目的。从19世纪初开始,列车员借助小锤通过听锤击铁轨的声音来确定是否存在损伤。在旋转机械行业,几十年来振动监测一直作为检测手段。在过去的十到十五年里,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开始兴起并产生一个联合不同工程学科分支的新的领域,而且专注于这个领域的学术会议和科学期刊开始产生。因此这些技术变得更为常见。 识别算法 结构健康监测的问题可归入数据模式识别算法的范畴[3-4] 。这个算法可分解为四部分:(1)实用性评估,(2)数据采集和提纯,(3)特征提取和数据压缩,(4)统计模型的发展。当你试图将此算法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构上获取的数据时,很明显的是,第2-4部分,即数据提纯、压缩、正规化和数据融合来贴近工程实际服役环境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我们可通过硬件、软件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来实现。 实用性评估 对于健康监测对结构的损伤识别能力,实用性评估涉及到四个方面:

(1)结构健康监测的应用对于生命安全和经济效益有什么好处, (2)怎样对结构进行损伤定义,多重损伤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哪种类型最值得关注, (3)什么条件下(不同用途、不同环境)的体系需要监测 (4)使用过程中采集数据的局限性 使用环境对监测的体系和监测过程的完成形成限制条件。这种评估开始将损伤识别的过程和损伤的外部特征联系起来,当然也用到独特的损伤特征来完成检测。 数据采集和提纯 结构健康监测的数据采集部分涉及到选择激励方法、传感器类型、数量和布置,以及数据采集、存储、传输设备。经济效益是选择方案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采样周期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数据可在变化的环境中获取,将这些数据正规化的能力在损伤识别过程中变得非常重要。当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测时,数据正规化是一个分离出由于环境或操作而导致的传感器测得的不准确的数值。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测量输入参数来正规化测得的响应。当环境或操作影响比较显著时,我们需要来对比相似时间段的数据或对应的操作周期。数据的不 稳定性的来源需要认识到并把它对系统监测的影响降到最低。总的来说,不是所有的影响因素都可以消除,因此,我们有必要才去适当的措施来确保这些无法消除的因素对监测系统的影响作用大小。数据的不稳定性会因为变化的环境因素、测试条件以及测试的不连续性而加剧。 数据提纯是一个筛选部分有价值数据以完成传递的过程,与特征提取的过程相反。数据提纯很大程度上基于个人相关数据采集的经验。举例来说,通过检查测试设备的安装或许会发现某个传感器的固结已经松动,因此基于个人经验可以在数据

光缆的结构及种类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f9551062.html,) 光缆的结构及种类 变宝网11月21日讯 光缆是利用置于包覆护套中的一根或多根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并可以单独或成组使用的通信线缆组件。它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需要防水、缓冲等。 一、光缆的结构 光缆的基本结构一般是由缆芯、加强钢丝、填充物和护套等几部分组成,另外根据需要还有防水层、缓冲层、绝缘金属导线等构件。 光缆由加强芯和缆芯、护套和外护层3部分组成。缆芯结构有单芯型和多芯型两种:单芯型有充实型和管束型两种;多芯型有带状和单位式两种。外护层有金属铠装和非铠装两种。 二、光缆的种类 1.按照传输性能、距离和用途的不同,光缆可以分为用户光缆、市话光缆、长途光缆和海底光缆。 2.按照光缆内使用光纤的种类不同,光缆又可以分为单模光缆和多模光缆。 3.按照光缆内光纤纤芯的多少,光缆又可以分为单芯光缆、双芯光缆等。 4.按照加强件配置方法的不同,光缆可分为中心加强构件光缆、分散加强构件光缆、护层加强构件光缆和综合外护层光缆。 5.按照传输导体、介质状况的不同,光缆可分为无金属光缆、普通光缆、综合光缆(主要用于铁路专用网络通信线路)。 6.按照铺设方式不同,光缆可分为管道光缆、直埋光缆、架空光缆和水底光缆。

7.按照结构方式不同,光缆可分为扁平结构光缆、层绞式光缆、骨架式光缆、铠装光缆和高密度用户光缆。 三、光缆的选用 光缆的选用除了根据光纤芯数和光纤种类以外,还要根据光缆的使用环境来选择光缆的外护套。 1.户外用光缆直埋时,宜选用铠装光缆。架空时,可选用带两根或多根加强筋的黑色塑料外护套的光缆。 2.建筑物内用的光缆在选用时应注意其阻燃、毒和烟的特性。一般在管道中或强制通风处可选用阻燃 但有烟的类型(Plenum),暴露的环境中应选用阻燃、无毒和无烟的类型(Riser)。 3.楼内垂直布缆时,可选用层绞式光缆(Distribution Cables);水平布线时,可选用可分支光缆(Breakout Cables)。 4.传输距离在2km以内的,可选择多模光缆,超过2km可用中继或选用单模光缆。 直埋光缆埋深标准 敷设地段或土质埋深(m)备注 普通土(硬土)≥1.2

浅议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文章编号:1009-6825(2011)17-0188-02 浅议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收稿日期:2011-02-24作者简介:王 兰(1983-),女,助理工程师,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29 王 明(1982-),男,工程师,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40 王兰 王明 摘 要:对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传感器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及桥梁健康评估系统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目前国内外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存在的差距,阐述了应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意义,旨在保证桥梁运 营安全。 关键词: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中图分类号:U446 文献标识码:A 尽管(截止到2006年)我们国家现有桥梁已经达到了50万余座, 但是有些地方的桥梁管理者对现有桥梁的管理仍然是“被动式”的,也就是当桥梁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才对桥梁进行维护(检测和加固)。这种被动式的管理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桥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如近几年的重庆彩虹桥、宜宾小南门桥、苏州堰月桥以及辽宁盘锦的田庄台桥等塌桥事故。随着桥梁管理理念的发展和桥梁检测、 健康监测以及评估方法的进步,使得变“被动式”的桥梁管理为“主动式”桥梁安全管理成为可能。“主动式”的桥梁管理核心是建立桥梁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 桥梁进行检测(对重大桥梁安装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对其进行“实时检测”),及时了解桥梁的安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修理措 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1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基本框架 一个较为完整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四个 子系统:传感器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和桥梁健康评估系统。 1.1传感器系统 一般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选用的传感器包括两大类:一类 是监测桥梁荷载(系统输入)的传感器,一类是监测桥梁结构反应(系统输出)的传感器。 监测桥梁荷载的传感器包括以下几种:温度计、风速仪、空气温湿度计和汽车动态称重系统等;监测桥梁结构响应的传感器包括以下几种:应变计、加速度计、GPS 、倾角仪、位移计、锚索计等。 根据不同的桥梁结构形式和工程预算的约束,不同的工程可以选择不同的传感器种类和数量。传感器系统设计主要是传感器种类和数量的选择,重点是传感器布点优化设计。 1.2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数据采集设备一般包括五种:1)通用采集仪器,主要采集电类传感器信号,一般可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特殊设计。2)光纤光栅解调仪,光纤传感器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传感器种类,对于桥梁 监测系统光纤应变计和温度计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采集光纤传感器信号使用光纤光栅解调仪。3)振弦采集仪,对于振弦原理 设计的传感器必须用振弦采集设备,如锚索计等。4)GPS 接收机, GPS 数据采集由专门的系统设备完成,GPS 天线通过同轴电缆连接至相应的GPS 接收机。5)动态称重主机, WIM 系统的数据通过高速称重主机接收压电传感器和地感线圈的信号来进行采集。 数据传输包括三个层次:1)从传感器到采集设备的局部传输网络;2)从采集设备到桥头交换机二级传输网络;3)从桥头交换 机到监控中心的骨干传输网络。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主要是与 传感器匹配的采集仪器的选择、通道数和采集频率的确定,以及数据传输方案的设计。 1.3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 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对系统监测数据的处理根据处理方 式、处理内容以及处理顺序的不同分为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后处 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功能由数据库服务器与工控机共同来完成。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原始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是在各子系统采 集仪上完成, 包括通用数据采集仪、光纤解调仪、GPS 接收机、WIM 称重主机。预处理后的数据经桥头交换机通过光纤传回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工控机接收预处理后的数据并实时显示。 经预处理后的数据实时的传输至监控中心,在各工控机中通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由于数据后处理涉及更为复杂的处理方式,因此有时可能需要进行人机交互的数据处理方式。 1.4桥梁结构健康评估系统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直接目的是为了桥梁结构评估。桥梁结构评估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基于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判定桥梁上是否发生了病害,并确定病害大致位置,辅以人工检查确定病害程度和性质。第二个层次是在上述病害下桥梁是否安全,是否需要维修加固。第一个层次是桥梁损伤识别的研究范畴;第二个层次一般有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分项系数评估方法和基于精细有限元分析的力学方法。桥梁健康评估系统是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核心。桥梁健康评估系统主要功能是根据采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对桥梁承载能力进行评估, 为桥梁维护提供决策依据。2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国内外应用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发达国家桥梁严重退化,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工程技术人员对桥梁结构监测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一方面是桥梁管理系统的研究,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和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最先开发了基于计算机的桥梁管理系统,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桥梁管理系统,建成了大量的数据库,以便对桥梁进行科学管理。另一方面是监测系统的研究,到90年代国内外许多大型桥梁安装了健康监测系统,如日本的明石海峡大桥、丹麦的Great Belt 和中国的江阴桥等。 中国香港的青马大桥、汀九桥和汲水门桥三座桥梁同时安装了风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WASHMS (Wind An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为便于集中管理,相关部门建立了一个整体监控中心,三座桥梁共用一套整体的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和结构健康评价系统,三座桥梁的数据采集与传输作业的控制在监控中心 · 881·第37卷第17期2011年6月 山西 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7No.17Jun.2011

光纤主干的设计与施工

光纤主干的设计与施工 1前言 光纤为光导纤维的简称,由直径大约为0.1mm的细玻璃丝构成。它透明、纤细,虽比头发丝还细,却具有把光封闭在其中并沿轴向进行传播的导波结构。由于光纤介质具有以下优点: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损耗低;不受电磁干扰;线径细,重量轻;资源丰富,因而在现代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中,光纤主要用于承担大楼内信息传输核心通道的作用,即垂直主干,使用光纤将各楼层配线间连接到主机房。 由于光纤通信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特性,因此,光纤通信技术近年来发展速度无比迅速。可以说这种新兴技术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又是未来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网的主要传输工具。 2光纤主干的设计 垂直主干子系统是指连接设备间总配线架(或光纤接线盒/箱)与各楼层配线间垂直端配线架(或光纤接线盒/箱)之传输介质。主要由光纤和大对数电缆组成。其中光纤主要负责数据信息的传输,主要应用的协议为TCP/IP协议。 2.1光纤主干系统的结构 综合布线系统的主干结构和网络体系结构的关系十分密切,网络体系结构基本确定,布线系统的结构才能确定,网络采用什么体系结构,采用何种传输介质都将对布线系统的设计造成影响。同样,综合布线系统星型或树形的拓扑结构也使得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为星型或树型。 目前对于网络结构来讲,主要采用分层星型结构,网络分为二级: 第一级是网络中心,为中心节点,布置了网络的核心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WWW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并预留了对外的通信接口。 第二级是各配线间的交换机,为二级节点。在楼内设置光纤主干作为数据传输干线,从核心层到二级节点,并在分配线间端接。二级交换机可以采用以太网或快速以太网交换机,它向上与网络中心的主干交换机相连,向下直接与服务器和工作站连接。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光纤接口连接器的种类

光纤接头 FC 圆型带螺纹(配线架上用的最多) ST 卡接式圆型 SC 卡接式方型(路由器交换机上用的最多) PC 微球面研磨抛光 APC 呈8度角并做微球面研磨抛光 MT-RJ 方型,一头双纤收发一体( 华为8850上有用) 光纤模块:一般都支持热插拔, GBIC Giga Bitrate Interface Converter, 使用的光纤接口多为SC或ST型 SFP 小型封装GBIC,使用的光纤为LC型 使用的光纤: 单模: L ,波长1310 单模长距LH 波长1310,1550 多模:SM 波长850 SX/LH表示可以使用单模或多模光纤 -------------------------------------------------------------------------------- 在表示尾纤接头的标注中,我们常能见到“FC/PC”,“SC/PC”等,其含义如下 “/”前面部分表示尾纤的连接器型号 “SC”接头是标准方型接头,采用工程塑料,具有耐高温,不容易氧化优点。传输设备侧光接口一般用SC接头 “LC”接头与SC接头形状相似,较SC接头小一些。 “FC”接头是金属接头,一般在ODF侧采用,金属接头的可插拔次数比塑料要多。在表示尾纤接头的标注中,我们常能见到“FC/PC”,“SC/PC”等,其含义如下 “/”后面表明光纤接头截面工艺,即研磨方式。 “PC”在电信运营商的设备中应用得最为广泛,其接头截面是平的。 “SC”表示尾纤接头型号为SC接头,业界传输设备侧光接口一般用用SC接头,SC接头是工程塑料的,具有耐高温,不容易氧化优点;ODF侧光接口一般用FC接头,FC是金属接头,但ODF不会有高温问题,同时金属接头的可插拔次数比塑料要多,维护ODF尾纤比光板尾纤要多。其它常见的接头型号为:ST、DIN 、FDDI。 “PC”表示光纤接头截面工艺,PC是最普遍的。在广电和早期的CATV中应用较多的是APC型号。尾纤头采用了带倾角的端面,斜度一般看不出来,可以改善电视信号的质量,主要原因是电视信号是模拟光调制,当接头耦合面是垂直的时候,反射光沿原路径返回。由于光纤折射率分布的不均匀会再度返回耦合面,此时虽然能量很小但由于模拟信号是无法彻底消除噪声的,所以相当于在原来的清晰信号上叠加了一个带时延的微弱信号。表现在画面上就是重影。尾纤头带倾角可使反射光不沿原路径返回。一般数字信号一般不存在此问题。 还有一种“UPC”的工艺,它的衰耗比PC要小,一般有特殊需求的设备其珐琅盘一般为FC/UPC。国外厂家ODF架内部跳纤用的就是FC/UPC,提高ODF设备自身的指标。 光纤接口 光纤接口是用来连接光纤线缆的物理接口。通常有SC、ST、FC等几种类型,它们由日本NTT公司开发。FC是Ferrule Connector的缩写,其外部加强方式是采用金属套,紧固方式为螺丝扣。ST接口通常用于10Base-F,SC接口通常用于100Base-FX。

大模场光子晶体光纤设计

第24卷第3期Vo l.24,No.3滨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Binzho u University 2008年6月Jun.,2008 大模场光子晶体光纤设计 收稿日期:2008-01-04第一作者简介:薛 华(1976 ),女,山东惠民人,讲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无线电物理研究. 薛 华,韩春艳 (滨州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山东滨州256603) 摘 要:全内反射型光子晶体光纤纤具有为高折射率,包层为石英-空气周期结构,光通过高折射率纤芯与低平均折射率包层间的全内反射向前传播.包层的周期结构要求也不严格,甚至可以无序.利用其特有的 无截止单模 特性,对大模场光子晶体光纤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光子晶体光纤;无截止单模;模场 中图分类号:TN 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18(2008)03-0079-04 PCF(Photonic Cry stal Fiber,PCF)的概念最早由ST.J.Russell 等人[1]于1992年提出,它的结构由石英棒或石英毛细管排列而成的,在中心形成缺陷,所以又被称为多孔光纤(H o ly Fiber)或微结构光纤(M icro -structured Fiber).PCF 根据其导光原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光子带隙光纤(Pho to nic Band Gap PCF,PBG -PCF),另一种是改进的全内反射PCF(T 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PCF,TIR -PCF),也称作折射率引导PCF(Index Guiding PCF ).T IR -PCF 与传统光纤的差别在于包层具有与PBG -PCF 相似的六角形排列的空气孔,正是这种周期性结构提供了许多独特性质.由于不依赖光子带隙,包层中空气孔并不要求大直径,排列的形状与周期性要求也不严格,甚至包层中可为无序排列的空气孔,同样可以实现相同的导光特性.比较两种PCF,全内反射PCF 无论在理解或是制作上都更为简单,因为它可沿用经典的全内反射理解导光机制,而且不需要精确的空气孔排列,更适合于制作,故在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和应用都是针对全内反射型PCF [2]. 1 无截止单模(Endlessly single mode)特性 这是T IR -PCF 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对于标准的阶跃型单模光纤,其归一化频率V 由下式决定 [3]:V =(2 / )(n 2c o -n 2cl )1/2,(1) 式中n co 和n c l 分别为光纤纤芯和包层材料的折射率, 为纤芯半径, 为光波长.归一化频率V 决定了模式数目,当V <2.405时,光纤才是单模的.对应于V =2.405的波长就称为传统光纤的截止波长,只有当工作波长大于此截止波长时光波才能在光纤中实现单模传输.而PCF 不存在截止波长,用有效折射率模型[4]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现象.类似于传统光纤的归一化频率,在PCF 中,亦可定义一个等效的归一化频率为[5]: V ef f =(2 / )(n 2co -n 2ef f )1/2,(2) 其中n c o 和n ef f 分别为PCF 芯层和包层的等效折射率, 为芯层半径.PCF 包层的等效折射率n e f f 可以根据包层晶胞的等效数学模型解出.它是光辐射波长的函数,当波长减小时,光束截面随之收缩,光波模式分布向纤芯集中,因此n ef f 增大,从而n co 和n e f f 的差减小,这就抵消了波长减小的趋势,使V ef f 趋于定值,从而满足了单模传输条件.理论计算及实验证明:只要满足空气孔径与孔间距之比小于0.2,[6]PCF 就具有无截止单模特性.更重要的是,PCF 的无截止单模特性与光纤结构的绝对尺寸无关,只取决于光纤的相对尺

光纤网络设计

光纤通信网络 西延高速公路光纤网络系统设计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年1月

西延高速公路光纤系统网络设计 一西延高速公路概况 西延高速公路南起西安绕城高速吕小寨立交,途经西安、咸阳、铜川、延安、三原、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甘泉3市6县,止于延安市西北的河庄坪,全长299.85km。全线共有22座隧道(单洞),隧道总长27km,是世界罕见的黄土隧道群;各式桥梁369座,其中洛河特大桥高达152.9m,被称为“亚洲第一高墩大桥”;沿线设有收费站9处、服务区5处,配备有完善的交通、通讯及收费系统等设施。 二网络设计传输业务 高速公路SDH传输系统中承载的业务及业务流向高速公路SDH传输系统中承载的业务大概分为语音、数据和图像三大部分,下面将分别加以说明。 2.1 语音业务 语音业务主要包括业务电话(BT)、指令电话(CT)等。业务电话和指令电话提供语音交换和专线电话服务,要求实时性强,其业务的开展一般采用基于电路交换技术实现或基于包换技术实现。整个专用电话网采用接入网技术,在通信分中心设置接入网局端设备,其无人通信站设置为远端接入模块,负责话音、数据业务的接入。 2.2 监控和收费数据传输业务 监控数据是指监控设备的控制信号,主要指路段管理中心对外场监控摄象机云台发出的控制信号,通常采用的数据接口为RS一232。传输通路分为二级,第一级为监控外场设备至通信站的数据传输通路,利用模拟视频光端机提供低速数据通道,第二级为通信站到路段监控中心数据传输通路,利用接入网的远端接入模块提供的低速数据通道。 收费数据传输通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收费车道至收费站,第二级为收费站至路段管理中心,第三级为路段管理中心至区域中心(即省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心,其传输通路不在本设计范围)。收费系统网络通常基于TCP/IP技术组网,收费数据被封装到IP数据包中,在二层的网络结构组织上,一般采用以太网技术,网络互联采用数字电路专线。 2.3 监控和收费图像传输业务 监控系统在高速公路沿线设置一定数量的摄像机,各摄像机的图像和控制信号均要传至路段管理中心,外场监控摄像机的视频信号通过模拟视频光端机传输到相应收费站,然后通过数字光传输系统传送到路段管理中心。收费系统在各收费站广场出口均设置摄像机,各摄像机的图像信号先传到相应的收费站,再传到路段管理中心。为便于视频图象的上传,减少网络带宽,同时要保证有足够的图象质量,视频图象采用MPEG一2压缩算法,视频数据流的带宽控制在2Mbps。 三光纤通信传输系统设计 3.1 采用SDH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方案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方案

目录 1 项目概况---------------------------------------------------------------- 1 1.1 桥梁概述----------------------------------------------------------- 1 1.2 监测目的----------------------------------------------------------- 1 1.3 监测依据----------------------------------------------------------- 1 1.4 监测内容----------------------------------------------------------- 1 2 基本思路--------------------------------------------------------------- 2 3 巴河特大桥健康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2 3.1 主梁关键截面竖向变形-------------------------------------------- 2 3.2 主梁关键截面应变监测-------------------------------------------- 3 3.3 箱梁温度、湿度--------------------------------------------------- 3 3.4 车辆荷载---------------------------------------------------------- 4 3.5 监测仪器设备------------------------------------------------------- 4 4 监测系统---------------------------------------------------------------- 4 4.1系统组成---------------------------------------------------------- 4 4.2 监测系统实施方案------------------------------------------------ 5

第6章 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

第6章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 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纤通信系统中基本元器件的功能,从光源、光检测器、光放大器等有源器件到连接器、隔离器等无源器件。在这章里我们将讨论如何将这些器件通过光纤组合形成具有完整通信功能的系统。光纤通信系统就其拓扑而言是多种多样的,有星形结构、环形结构、总线结构和树形结构等,其中最简单是点到点传输结构。从应用的技术来看,分光同步传输网、光纤用户网、复用技术、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光孤子通信和光纤通信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等等。从其地位来分,又有骨干网、城域网、局域网等。不同的应用环境和传输体系,对光纤通信系统设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里我们只研究简单系统的设计,即点到点传输的光纤通信系统。内容包括设计原则、数字和模拟通信系统的设计,最后给出了设计实例,以期读者对光纤通信方面的知识有一全面了解。 6.1 设计原则 6.1.1 工程设计与系统设计 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工程设计和系统设计。 工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工程建设中的详细经费概预算,设备、线路的具体工程安装细节。主要内容包括对近期及远期通信业务量的预测;光缆线路路由的选择及确定;光缆线路敷设方式的选择;光缆接续及接头保护措施;光缆线路的防护要求;中继站站址的选择以及建筑方式;光缆线路施工中的注意事项。设计过程大致可分为:项目的提出和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的下达;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勘察;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文件的会审;对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及对客户的回访等。 系统设计的任务遵循建议规范,采用较为先进成熟的技术,综合考虑系统经济成本,合理选用器件和设备,明确系统的全部技术参数,完成实用系统的合成。 6.1.2系统设计的内容 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涉及到许多相互关联的变量,如光纤、光源和光检测器的工作特性、系统结构和传输体制等。 例如,目前在骨干网和城域网中普遍选择同步数字序列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作为系统制式,在设计SDH体制的光纤通信系统时,首先要掌握其标准和规范,SDH的传输速率分为STM-1(155.52Mb/s)、STM-4(622.08Mb/s)、STM-16(2.5Gb/s)和STM-64(10Gb/s)等四个级别。ITU-T对每个级别(STM-64正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工作波长范围、光纤通道特性、光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特性都作了规定,并对其应用给出了分类代码,表6.1给出了STM-1标准光接口的主要指标,其中应用分类代码中的符号I表示距离不超过2km的局内应用,S表示距离在15km的局间短距离应用,L表示距离在40~80km的局间长距离应用,符号后的数字表示STM的速率等级和工作波长(1310nm)。 又例,对于局域网(LAN)的设计,IEEE、TIA/EIA等组织也有相关的标准,见表6.2,对数据速率、波长作了规定。表6.3表示了波长范围以及相应技术的要求。对于数据速率为10Mbit/s或100Mbit/s的LAN系统,其光缆的长度可以查阅IEEE802.3u和TIA/EIA568A标准。表6.4为其建议的最大光缆长度。 虽然光纤通信系统的形式多样,但在设计时,不管是否有有成熟的标准可循,以下几点是必须考虑的:①传输距离。②数据速率或信道带宽。③误码率(数字系统)或载噪比和非线性失真(模拟系统)。在作过相关的分析后,我们要决定:是采用多模光纤还是单模光纤,并涉及到纤芯尺寸、折射率剖面、带宽或色散、损耗、数值孔径或模场直径等参数的选取;是采用LED还是LD光源,涉及到波长、谱线宽度、输出功率、有效辐射区、发射方向图、发射模式数量等指标的确定;是采用PIN还是APD接收器,它涉及到响应度、工作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