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结构演变与经济六

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结构演变与经济六
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结构演变与经济六

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结构演变与经济六

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结构演变与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刘国亮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https://www.360docs.net/doc/9f9775746.html,?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

?二、消费需求增长与消费结构演变?二、消费需求增长与消费结构演变

?三、公共投资增长与经济波动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快速的总量增长

?工业化的结构特征

?地区间的差异性?地区间的差异性

?膨胀性波动

?日益增加的开放性?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645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

190美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

行列。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行列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

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

是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

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1979-2007年GD年均实际增长9.8% 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

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的速度

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GD居世界的

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

次于美国、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统计合成美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织统计

合成美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32801亿美相当于美国的23.7%的

74.9%德国的99.5%

?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

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国内生产总值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50000

100000

150000

1978

1

9

8

0 1982 1984 198 6 1988 1990 1

9

9

2 1994 1

9

9

6

1

9

9

8 200

2

2

2

4 2006 2

8国

值U.S. Real GD, 1929-19945,0005,000Real GD (billions of dollars, 1987 rices)The Great DeressionThe Great Deression

Vietnam WarVietnam War

First oil shockFirst oil shock

Tight MoneyTight Money

SulySuly--side tax side tax

cutscuts

Jobless RecoveryJobless Recovery

World War IIWorld War II

ostwar demobilizationostwar demobilization1930

193019901990YearReal GD (billions of dollars, 1987 rices)The Great DeressionThe Great Deression

First oil shockFirst oil shock

Tight MoneyTight Money

Jobless RecoveryJobless Recovery

World War IIWorld War II

ostwar demobilizationostwar demobilization?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上升到2007年

18934扣除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

年均增长8.6%。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

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升至世

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比上年增长9.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增长5.5%;第

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

值120487亿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

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

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000

14000

16000

18000

20000人

均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1 9

78 1980 1982 19

84

19 86 19 88 1990 1992 19 94 19 96 19

98 2000 2002 20 0

4

20 06均国

产1953-2003年中国GD增长率的波动曲线10 20

30

-30

-20

-10

0101953

1955

1957

1959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110.0 115.0

120.0GD增长率

人均95.0 100.0 105.0197 8

1980

1

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 92 1994 1 996 1998 2000 200 2

2004

2

006

2008人均

GD增

长率?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1979-

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2007

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

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

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的 实证分析 ——以1978~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为例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9, 8(1), 48-59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f9775746.html,/journal/sa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f9775746.html,/10.12677/sa.2019.81007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enan Province —Take the Time Sequence Data from 1978 to 2017 Yangyang Liu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Received: Dec. 27th, 2018; accepted: Jan. 9th, 2019; published: Jan. 16th, 2019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focus of our work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our provin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the proposal of the new normal has reveal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and in the future.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re also gradually focusing on chang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First of all, it’s about th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y. Then the theory of mu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m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Henan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s been empirically tested through the annual data from 1978 to 2017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shows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and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can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each industry has different action mechanism to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is counterproductive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conclu-sion, it analyzes the reason that the two can affect each other. Finally, aiming at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deficiencies reflected by the empirical study,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output value and mechanization level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through new form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and qual-ity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Key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Analysis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河北苏建华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结构与态势。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地中海中心时代 1. 表现:14、15世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一地区是欧洲和亚洲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 2. 丧失: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开展,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时代。 二、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 地位的确立及原因:(1)17世纪,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2)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4)英国海军实力最强,有效地保障了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 2. 19世纪末期以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1)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2)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3)科技成就少,垄断组织垄断程度低。(4)同时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5)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三、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1. 确立过程:(1)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2)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3)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 发展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2)美国具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客观环境,如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等。(3)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使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如罗斯福新政的实行等。(4)抓住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 3.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削弱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趋缓,而欧共体、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各种区域性组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 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 优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 过程中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 的资金流入;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 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优质的金融服务。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 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 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这些“壁垒”急待消化。 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 用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 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 贷款用途。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造假账,甚至违法行为在有 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 等无法正常进行。 2、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关系淡化。一是现阶段金融机构自上 而下自成系统和资金经营权上收的管理模式,减少了金融部门对当 地经济的融资力度,支持地方的资金少了,发挥的作用就减弱,沟 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地方对金融部门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这样逐 渐淡化了政府、银企之间联系。二是随着人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监管分离后,基层央行调控引导职能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利率管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引导,对辖内金 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和投量也只能是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搭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11.2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11.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鲜明的规律性,即都具有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阶段性演化的特征。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对产业之间比例关系进行研究论述的,当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配第在17世纪发表的《政治算术》中用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不同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不同。此后,克拉克进一步对劳动力逐渐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现象进行研究,他收集并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第一次产业的分布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分布将增加。 配第认为,劳动力之所以会沿着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这个轨迹来移动,是因为制造业比农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出现的收入的相对差异是引起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的原因。 二、库茨涅兹的进一步论证 库茨涅兹在“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化趋势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第一次产业(即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是不断下降的。 (2)第二次产业(即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3)第三次产业(即服务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的来看是上升的。 除此之外,库兹涅茨还深入到各产业内部进行考察,研究有关产业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指出:第二次产业份额的上升,主要是由制造业促成的,而在制造业内部,加工和化学、石油等行业的份额显著上升,而纺织、服装、木材和皮革行业的份额则下降了。 综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茨涅兹的研究成果,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可以这样表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样,第一次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和占有的劳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第二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升到稳定乃至缩小,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最庞大的产业。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越高,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即物质生产领域的比重就越低。 三、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会出现顺次转移,其直接原因可以归纳为:产业间需求收入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第一次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绝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小,属于需求低增长产业,因而价格不易有大的提高,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价值;第二次产业的产品工业品中,有一部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晶,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耐用消费晶,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邱少华

第9卷第7期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l.2012Vol.9No.7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区域经济被分为东、中、西部,这主要是按照自然条件来划分的,建国以后我国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趋向,使这一区域经济特点更加鲜明。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足以说明区域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度之大,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区域经济政策,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过去,为探索出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做铺垫。 二、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历程(一)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前:“建国初期,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工业的70%,除武汉、重庆等少数城市外,内地的工业极为薄弱,内陆边疆地区更是接近空白状态。如,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2%,占全国面积45%的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其工业产值只有全国的3%”①。在这种区域经济环境下,国家以优惠的财政政策和大量的投资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也就是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基础较差,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这种强调内地发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表面上缩小了内部差异,实际上导致了中外差异的扩大。“1953~ 1980年,我国国营工业固定资产总值增长了20倍,流动资金 增长了18倍,但总产值仅增长7.2倍。每百元资金在工业方面实现的利润,1966年为34.5元,1976年只有19.3元。每百元积累所增加的国民收入‘一五’时期为35元,‘三五’时期为 26元,‘四五’时期仅为16元。”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一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没有很好地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反而使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因缺乏投资发展速度下降。 (二)倾向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均衡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阻碍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带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弊端,我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978年末,中共中央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在区域发展上,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将发展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即是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区位优势和开放条件较好的东部先发展,首先在东南沿海建立了 5个经济特区,随后又开放14个沿海城市,在这些城市实行 特殊政策;90年代初开发浦东新区,加速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快速形成;90年代初中期,提出了“七大经济区”的方案,即在全国推进形成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中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 5省地区和西北地区,共七个跨省市区的经济区域。这一区域 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如:“1978年上海的 GDP 为272.81亿元人民币,1990年为756.45亿元,2001年 为4950.84亿元,2004年为7450.27亿元,同时产业结构有了很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了很大的比重。”③虽然这一时期,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大发展,但是至今为止,这一政策并没有实现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反而使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三)协调性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增大,国内社会各界都开始议论纷纷,这一现状也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3月西部大开发正式运作;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这一时期,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如:“全长38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于2004年底全部建成,实现全线商业供气,到2008年底,累计完成输气量454亿立方米;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全面推进,到2008年底,西电东送装机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邱少华1,2 (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2.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在快速进行着,在这一趋势下,我国的区域经济 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建国开始,就有着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形势:分为东、中、西部。回顾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倾向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协调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梳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对于更好的理解我国的贫富差距起因及经济现状等现实问题都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 33··

产业结构演进

2.2.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这种经济现象是与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相对变动的,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即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同时,它又要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即产业间保持协调的情况下,不断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首先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因而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配弟,1928)。威廉·配弟的这一发现为探求经济发展因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开辟了产业结构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为建立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继威廉·配弟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的重大发现之后,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柯林·克拉克根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对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即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第一次产业为主体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并占有绝大多数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产业逐渐取代第一次产业而占居主导地位,这时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使第二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下降;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大,人均国民收入大大提高,同时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而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人们将柯林·克拉克这一研究成果称之为克拉克法则(柯林·克拉克,1940)。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材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揭示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产业重心的转移,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西蒙·库兹涅茨,1985)。与此同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结论与库兹涅茨结构变动理论相似。区别在于刘易斯的研究重在理论,而库兹涅茨重在对实际经济现象的研究与实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强调经济发展一定使资源配置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演进),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把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变动结合起来,认为资源通过结构的转换实现优化配置,促进总量经济的增长,从而把宏观和中观结合起来,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凯恩斯认为,成熟的经济不存在结构缺陷,只是总量的调整)。 钱纳里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考察了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并将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作为外生变量,代入GDP 市场占有率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得出一个标准的产业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变动趋势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成为观察分析各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常用的一种方法。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及其改进以后的模型,对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大量相互关联情形有了进一步的揭示,并能描述不同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大大深化了对产业结构变动及演进趋势的认识。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是否 合理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准,但目前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基准有不同的 主张,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有代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国际基准,即以钱 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该标准用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产业结构 是否达到了合理化。这种标准产业结构是通过各国同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统计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 20世纪20年代末,英国成为最早进行区域经济政策实践的国家。此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也开始了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并把其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外的区域经济政策实践都有着符合自身国情的特点,但同时也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共同经验。 1.制定区域开发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开发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构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法》,并依法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领导、组织和管理田纳西和密西西比河中下游一带的水利综合开发和利用。为了解决严重的地区困难并为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规划指导,美国政府在60—80年代又

先后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公共工程与经济发展法》和《阿巴拉契亚太区域发展法》等多个法案。政府还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来实施这些法案,落实对困难地区的援助。法案的颁布和实施以及专门管理机构的建立,对落后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933年,全区的人均收人为168美元,不及全美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是在TVA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下,经过近50年的综合开发治理,到1980年,全区的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7378美元,为1933年的44倍,接近全美的平均水平。在日本,为缩小地区差距而实行的各项区域经济政策,都以法律形式颁布实施。法律的严肃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保证了落后地区开发的顺利进行。 2.采取灵活多样的政府援助方式促进不发达地区发展 在明确了均衡发展的政策取向后,各国政府都以立法、计划、行政命令等方式出台了种种援助不发达地区的具体措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第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主要实现了两个转折:第一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的。第二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逐步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这是在80年代后期实现的。这两个转折的实现,使我国的产业结构由20世纪50年代的一、二、三产业排序,演变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二、三、一排序。这一变化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由农业为主导产业转变为工业为主导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则意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的趋向。 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性。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源,而产业结构的变革又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当产业结构处在以第一产业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是处于主要满足于人们生存需要阶段,即表现为农业社会的特征。当第二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也就进入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阶段,即表现为工业社会的特征。而一旦当第三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那么,经济发展就进入了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生活质量提高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由此可以概括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由农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第三,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会因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表现为这样的趋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日趋减弱,1978年以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30%之间,1978年以后随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减少而不断下降,其贡献率均在10%以下。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在绝大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50%—70%,这与我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相连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随着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增加而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已经大大超过第一产业,以后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时,将取代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经济发展是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向非物质生产为主的一般规律。 第四,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来源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决于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资源投入的效率,造成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产业结构条件。因此,适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考点连接 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4、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重组 一、什么叫世界经济格局? 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充当主角的国家应具备的条件:⒈具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和资源力:⒉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⒊具有影响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 2.条件(原因):①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870年,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的总和;②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③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3.确立: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特征:近代工业 5.丧失原因:(具体因素:垄断程度、工业资本、新技术新设备应用);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英国凭借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原料和劳力,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垄断组织的垄断程度低等因素,使英国经济发展缓慢。 ②而同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 6.丧失: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以沉重打击,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二)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时期:一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2.条件(原因): ①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1894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什么是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各种法令、条例和措施。它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规范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诱导和保证区域经济按既定目标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域经济政策的特点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差异性。 其二,综合性。 其三,协调性。 其四、阶段性。 区域经济政策的两种类型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政策分化为两种类型: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 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区域性组织制定的涉及该组织内部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如美洲经济圈、欧盟、东盟经济圈等的有关政策。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涉及关税、货币发行、外汇管制、移民限制等多方面的政策。 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指一国各级政府为解决各区域体系之间经济发展的关系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只涉及国家内部的区域公平发展、产业合理分布和地区利益协调等,并从全国各地区的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指导性的产业、投资、科技、劳动、环保等方面的政策。 因此,科学而合理的区域政策应该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综合协调的单项政策共同组成

的政策体系,是中央政府和较高级的地方政府制定的、旨在规划各区域的产业重点及方向、协调区际关系的政策总和。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 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而制定的,所以,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全国趋于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指导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把每个区域都纳入到全国经济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地区间的优势和潜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根据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协调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重点发展区域与其他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平等互利、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推动区域之间分工与合作;根据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的原则,协调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欠发达之间的关系,促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与国家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体系相对应,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和有关的经济管理部门执行的。一般地,计划部门负责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为执行此项政策所需配置的国家资源的分配,有关的经济管理部门则根据计划部门的方案负责具体的实施。同时,各个区域政府的计划和经济管理部门将按照国家计划和经济管理部门的要求,负责在本区域内完成趋于经济政策的有关具体内容。时间证明,这样一种执行体系对趋于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比较有效的。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一直是包含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之中,具体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五年计划中体现出来。因此,区域经济政策既要服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又是宏观经济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居于从属地位。 1、制定区域经济政策要服从全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 2、区域经济政策必须服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 3、区域经济政策必须服从全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发展战略】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及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及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作者:金元浦发布时间:2003-6-2 13:10:19 点击数:6419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极大增加,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即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的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穿、耐用,而更多地关注审美、时髦、品牌与流行等服饰文化的当代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发展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步调的事业型模式。国家财政统包,人员、资金、物资统分统配,一个“统”字将文化包容无遗。在过去的经济核算体制中,也只承认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而把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价值排除在国民经济收入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的新的需求,使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鲜明地凸现出来,文化的经济化成为历史性的潮流。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正式采用了与世界多数国家一致的核算方式。即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划分各个行业,以国民生产总值来核算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而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才开始了由事业模式向产业模式的重大转变。 从理论上看,三次产业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并创新的过程。 三次产业的分类 产业分类是建立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是西方学者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最重要的分类方法之一。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的提出和应用,使产业结构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三次产业分类的主要原则,是把全部经济活动按照经济活动的客观序列与内在联系,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是欧美、日本和前苏联等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产业分类法。我国于1985年也首次对1984年的第三产业作出了统计,国务院并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①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指出建立这种分类法的必要性和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 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标准和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了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突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D.Fisher)完成的。本世纪30年代初,费希尔研究认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没有穷尽全部经济活动,于是,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所有其他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费希尔在当时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不仅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而且指出第三产业的本质在于提供服务。1935年,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对三次产业分类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综观世界经济史可以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在初级生产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迄今世界上许多地区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上。第二阶段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的,纺织、钢铁和其他制造业的商品生产为就业和投资提供了广泛的机会。显然,确定这个阶段开始的确切时间是困难的,但是很明显,英国是在18世纪末进入这个阶段内……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政府等活动中。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三产业。 费希尔虽然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但他没有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则在继承费希尔研究成果的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八单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必修二第七单元)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八单元)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 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