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排序算法

并行排序算法
并行排序算法

并行排序算法

先简单说一下给的A,B,C 三种算法(见上面引用的那篇博客),A算法将耗时的平方和开平方计算放到比较函数中,导致Array.Sort 时,每次亮亮比较都要执行平方和开平方计算,其平均算法复杂度为

O(nlog2n) 。而B 将平方和开平方计算提取出来,算法复杂度降低到 O(n) ,这也就是为什么B比A效率要高很多的缘故。C 和 B 相比,将平方函数替换成了 x*x ,由于少了远程函数调用和Pow函数本身的开销,效率有提高了不少。我在C的基础上编写了D算法,D 算法采用并行计算技术,在我的双核笔记本电脑上数据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其排序效率较C要提高30%左右。

下面重点介绍这个并行排序算法。算法思路其实很简单,就是将要排序的数组按照处理器数量等分成若干段,然后用和处理器数量等同的线程并行对各个小段进行排序,排序结束和,再在单一线程中对这若干个已经排序的小段进行归并排序,最后输出完整的排序结果。考试大考虑到和.Net 2.0 兼容,没有用微软提供的并行库,而是用多线程来实现。

下面是测试结果:

n A B C D

32768 0.7345 0.04122 0.0216 0.0254

65535 1.5464 0.08863 0.05139 0.05149

131072 3.2706 0.1858 0.118 0.108

262144 6.8423 0.4056 0.29586 0.21849

524288 15.0342 0.9689 0.7318 0.4906

1048576 31.6312 1.9978 1.4646 1.074

2097152 66.9134 4.1763 3.0828 2.3095

从测试结果上看,当要排序的数组长度较短时,并行排序的效率甚至还没有不进行并行排序高,这主要是多线程的开销造成的。当数组长度增大到25万以上时,并行排序的优势开始体现出来,随着数组长度的增长,排序时间最后基本稳定在但线程排序时间的 74% 左右,其中并行排序的消耗大概在50%左右,归并排序的消耗在 14%左右。由此也可以推断,如果在4CPU的机器上,其排序时间最多可以减少到单线程的 14 + 25 = 39%。8 CPU 为 14 + 12.5 = 26.5%。

目前这个算法在归并算法上可能还有提高的余地,如果哪位高手能够进一步提高这个算法,不妨贴出来一起交流交流。

下面分别给出并行排序和归并排序的代码:

并行排序类 ParallelSort

Paralletsort 类是一个通用的泛型,调用起来非常简单,下面给一个简单的int型数组的排序示例:

class IntComparer : IComparer < int >

{

IComparer Members #region IComparer Members

public int Compare( int x, int y)

{

return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0624441.html,pareTo(y);

}

#endregion

}

public void SortInt( int [] array)

{

Sort.ParallelSort < int > parallelSort = new

Sort.ParallelSort < int > ();

parallelSort.Sort(array, new IntComparer());

只要实现一个T类型两两比较的接口,然后调用ParallelSort 的Sort 方法就可以了,是不是很简单?

下面是 ParallelSort类的代码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Threading;

namespace Sort

{

/**/ ///

/// ParallelSort

///

///

public class ParallelSort < T >

enum Status

{

Idle = 0 ,

Running = 1 ,

Finish = 2 ,

}

class ParallelEntity

{

public Status Status;

public T[] Array;

public IComparer < T > Comparer;

public ParallelEntity(Status status, T[] array, IComparer < T > comparer)

{

Status = status;

Array = array;

Comparer = comparer;

}

}

private void ThreadProc(Object stateInfo)

{

ParallelEntity pe = stateInfo as ParallelEntity;

lock (pe)

{

pe.Status = ParallelSort < T > .Status.Running; Array.Sort(pe.Array,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0624441.html,parer);

pe.Status = ParallelSort < T > .Status.Finish;

}

}

public void Sort(T[] array, IComparer < T > comparer)

// Calculate process count

int processorCount = Environment.ProcessorCount;

// If array.Length too short, do not use Parallel sort if (processorCount == 1 || array.Length < processorCount) {

Array.Sort(array, comparer);

return ;

}

// Split array

ParallelEntity[] partArray = new

ParallelEntity[processorCount];

int remain = array.Length;

int partLen = array.Length / processorCount;

// Copy data to splited array

for ( int i = 0 ; i < processorCount; i ++ )

if (i == processorCount - 1 )

{

partArray[i] = new ParallelEntity(Status.Idle, new

T[remain], comparer);

}

else

{

partArray[i] = new ParallelEntity(Status.Idle, new

T[partLen], comparer);

remain -= partLen;

}

Array.Copy(array, i * partLen, partArray[i].Array, 0 , partArray[i].Array.Length);

}

// Parallel sort

for ( int i = 0 ; i < processorCount - 1 ; i ++ ) {

ThreadPool.QueueUserWorkItem( new

WaitCallback(ThreadProc), partArray[i]);

}

ThreadProc(partArray[processorCount - 1 ]);

// Wait all threads finish

for ( int i = 0 ; i < processorCount; i ++ )

{

while ( true )

{

lock (partArray[i])

{

if (partArray[i].Status == ParallelSort <

T > .Status.Finish)

{

break ;

}

}

Thread.Sleep( 0 );

}

}

// Merge sort

MergeSort < T > mergeSort = new MergeSort < T > ();

List < T[] > source = new List < T[] > (processorCount);

foreach (ParallelEntity pe in partArray)

{

source.Add(pe.Array);

}

mergeSort.Sort(array, source, comparer);

}

各种排序算法比较

排序算法 一、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1. 基本思想: 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数列中的适当位置,使数列依然有序;直到待排序数据元素全部插入完为止。 2. 排序过程: 【示例】: [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49 J=2(38)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J=3(65)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J=4(97)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J=5(76) [38 49 65 76 97] 13 27 49 J=6(13) [13 38 49 65 76 97] 27 49 J=7(27) [13 27 38 49 65 76 97] 49 J=8(49) [13 27 38 49 49 65 76 97] Procedure InsertSort(Var R : FileType); //对R[1..N]按递增序进行插入排序, R[0]是监视哨// Begin for I := 2 To N Do //依次插入R[2],...,R[n]// begin R[0] := R[I]; J := I - 1; While R[0] < R[J] Do //查找R[I]的插入位置// begin R[J+1] := R[J]; //将大于R[I]的元素后移// J := J - 1 end R[J + 1] := R[0] ; //插入R[I] // end End; //InsertSort // 二、选择排序 1. 基本思想: 每一趟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数列的最后,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2. 排序过程: 【示例】: 初始关键字[49 38 65 97 76 13 27 49] 第一趟排序后13 [38 65 97 76 49 27 49] 第二趟排序后13 27 [65 97 76 49 38 49] 第三趟排序后13 27 38 [97 76 49 65 49] 第四趟排序后13 27 38 49 [49 97 65 76] 第五趟排序后13 27 38 49 49 [97 97 76]

堆 排 序 算 法

堆排序——C#实现 一算法描述 堆排序(Heap Sort)是利用一种被称作二叉堆的数据结构进行排序的排序算法。 二叉堆在内部维护一个数组,可被看成一棵近似的完全二叉树,树上每个节点对应数组中的一个元素。除最底层外,该树是满的。 二叉堆中,有两个与所维护数组相关的属性。Length表示数组的元素个数,而HeapSize则表示二叉堆中所维护的数组中的元素的个数(并不是数组中的所有元素都一定是二叉堆的有效元素)。因此,根据上述定义有: 0 = HeapSize = Length。 二叉堆可分为最大堆和最小堆两种类型。在最大堆中,二叉树上所有的节点都不大于其父节点,即 A[Parent(i)] = A[i]。最小堆正好相反:A[Parent(i)] = A[i]。 为维护一个二叉堆是最大(小)堆,我们调用一个叫做MaxHeapify (MinHeapify)的过程。以MaxHeapify,在调用MaxHeapify时,先假定根节点为Left(i)和Right(i)的二叉树都是最大堆,如果A[i]小于其子节点中元素,则交换A[i]和其子节点中的较大的元素。但这样一来,以被交换的子节点为根元素的二叉堆有可能又不满足最大堆性质,此时则递归调用MaxHeapify方法,直到所有的子级二叉堆都满足最大堆性质。如下图所示: 因为在调用MaxHeapify(MinHeapify)方法使根节点为A[i]的

二叉堆满足最大(小)堆性质时我们有其左右子堆均已满足最大(小)堆性质这个假设,所以如果我们在将一个待排序的数组构造成最大(小)堆时,需要自底向上地调用 MaxHeapify(MinHeapify)方法。 在利用最大堆进行排序时,我们先将待排序数组构造成一个最大堆,此时A[0](根节点)则为数组中的最大元素,将A[0]与A[n - 1]交换,则把A[0]放到了最终正确的排序位置。然后通过将HeapSize 减去1,将(交换后的)最后一个元素从堆中去掉。然后通过MaxHeapify方法将余下的堆改造成最大堆,然后重复以上的交换。重复这一动作,直到堆中元素只有2个。则最终得到的数组为按照升序排列的数组。 二算法实现 1 注意到在C#中数组的起始下标为0,因此,计算一个给定下标的节点的父节点和左右子节点时应该特别小心。 private static int Parrent(int i) return (i - 1) - 2; private static int Left(int i) return 2 * i + 1; private static int Right(int i) return 2 * i + 2; 2 算法的核心部分是MaxHeapify(MinHeapify)方法,根据算法描述中的说明,一下代码分别实现了对整数数组的最大堆化和最小堆化方法,以及一个泛型版本。

排序算法简介

排序算法 排序算法大致分为两大类,即排序对象全部位于内存的内排序以及排序对象不完全位于内存的外排序。其中又以内排序为排序算法的主要部分,绝大多数的排序算法均适用于内排序。 除了以排序对象是否全部位于内存来划分的两种类型外,排序算法又分为: 1)对待排序对象进行两两比较以确定两对象次序,进而确定整个序列的交换排序 2)将待排序对象中的未排序对象依次插入到已排序好的序列中,此为插入排序 3)将未排序子序列中的最小对象移动到该子序列的最前端并于未排序子序列中 删除此最小对象,这是选择排序 4)利用堆结构实现的堆排序,相当的优秀,对于一般数据有着nlog2(n)的算法复 杂度,并且不需要额外的内存空间 5)十分适合于外排序的归并排序,原理是将待排序序列分割为两两一对的小序 列,对这些小序列进行排序并不断将这些小序列合并,最终获得完整有序序列, 和堆排序一样的算法复杂度,不过需要额外的储存空间。相对于堆排序的优点 是可以处理外排序 以上的5个算法均基于对象关键字大小的比较,以下的两种算法是基于对象关键字 大小的统计比较。 6)比较统计排序,基本思想是对给定的待排序序列中的每一个对象,确定该序列 中键值小于对象键值的对象个数,一旦知道了这个统计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 将对象放到输出序列的正确的位置上了。 7)分布统计排序,是比较统计排序的升级版本,可以获得O(n)的算法复杂度,可 以说是所有算法里面最优的,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就是对于输入数据结构有 明显的要求和需要额外的内存空间。 下面对上面所述的相关算法进行描述。 一、交换排序 交换排序中最基本简单的就是冒泡排序了,基于冒泡排序的优化算法又有双向冒泡排序。而除了冒泡排序之外,快速排序也是常见的交换排序算法。鉴于冒泡排序太简单了,这里就不打算进行介绍了。 快速排序,是一种效率很好的排序方法,适用于排序问题的规模很大但对于稳定性不做要求的情况。这里的稳定性指的是,对于原序列中拥有相同大小关键字的项,如果在排序后这些项的前后顺序没有变化,那么我们就称该算法为稳定的。 快速排序的设计方法是分冶法,基本思想是:在待排序序列中选择一个对象(比如说第一个对象)作为基准点(pivot),通过将将序列分割为两个子序列(一个子序列的对象都大于基准点,另一个则是小于)来确定基准点的位置。确定了基准点的位置之后对分割开来的两个子序列重复上面的操作(此即为分冶),直到所有的对象都被确定了位置。 举一个例子以较形象的表达这一过程,以数据10、25、25、11、2、5来做例子,其中因为有两个25,所以第2个25以25*表示。

各种排序算法的总结和比较

各种排序算法的总结和比较 1 快速排序(QuickSort) 快速排序是一个就地排序,分而治之,大规模递归的算法。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归并排序的就地版本。快速排序可以由下面四步组成。 (1)如果不多于1个数据,直接返回。 (2)一般选择序列最左边的值作为支点数据。(3)将序列分成2部分,一部分都大于支点数据,另外一部分都小于支点数据。 (4)对两边利用递归排序数列。 快速排序比大部分排序算法都要快。尽管我们可以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写出比快速排序快的算法,但是就通常情况而言,没有比它更快的了。快速排序是递归的,对于内存非常有限的机器来说,它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2 归并排序(MergeSort)

归并排序先分解要排序的序列,从1分成2,2分成4,依次分解,当分解到只有1个一组的时候,就可以排序这些分组,然后依次合并回原来的序列中,这样就可以排序所有数据。合并排序比堆排序稍微快一点,但是需要比堆排序多一倍的内存空间,因为它需要一个额外的数组。 3 堆排序(HeapSort) 堆排序适合于数据量非常大的场合(百万数据)。 堆排序不需要大量的递归或者多维的暂存数组。这对于数据量非常巨大的序列是合适的。比如超过数百万条记录,因为快速排序,归并排序都使用递归来设计算法,在数据量非常大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堆栈溢出错误。 堆排序会将所有的数据建成一个堆,最大的数据在堆顶,然后将堆顶数据和序列的最后一个数据交换。接下来再次重建堆,交换数据,依次下去,就可以排序所有的数据。

Shell排序通过将数据分成不同的组,先对每一组进行排序,然后再对所有的元素进行一次插入排序,以减少数据交换和移动的次数。平均效率是O(nlogn)。其中分组的合理性会对算法产生重要的影响。现在多用D.E.Knuth的分组方法。 Shell排序比冒泡排序快5倍,比插入排序大致快2倍。Shell排序比起QuickSort,MergeSort,HeapSort慢很多。但是它相对比较简单,它适合于数据量在5000以下并且速度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场合。它对于数据量较小的数列重复排序是非常好的。 5 插入排序(InsertSort) 插入排序通过把序列中的值插入一个已经排序好的序列中,直到该序列的结束。插入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改进。它比冒泡排序快2倍。一般不用在数据大于1000的场合下使用插入排序,或者重复排序超过200数据项的序列。

内部堆排序算法的实现课程设计说明书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内部堆排序算法的实现 学生姓名金少伟 学号1121024029 班级信管1101 成绩 指导教师曹阳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3年3月15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设计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内部堆排序算法的实现 完成期限:自2013年3 月4日至2013年3 月15 日共 2 周 设计内容: 堆排序(heap sort)是直接选择排序法的改进,排序时,需要一个记录大小的辅助空间。n个关键字序列K1,K2,…,Kn称为堆,当且仅当该序列满足如下性质(简称为堆性质):ki≤K2i且ki≤K2i+1 或(2)Ki≥K2i且ki≥K2i+1(1≤i≤ n) 若将此序列所存储的向量R[1..n]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则堆实质上是满足如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树中任一非叶结点的关键字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若存在)结点的关键字。(即如果按照线性存储该树,可得到一个不下降序列或不上升序列)。 本课程设计中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1.设计堆排序算法并实现该算法。 2.对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及空间复杂度进行计算与探讨。 3.寻找改进堆排序的方法。 基本要求如下: 1.程序设计界面友好; 2.设计思想阐述清晰; 3.算法流程图正确; 4.软件测试方案合理、有效。指导教师:曹阳教研室负责人:申静 课程设计评阅

摘要 堆排序是直接选择排序法的改进。本课设以VC++6.0作为开发环境,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编程实现了堆排序算法。程序运行正确,操作简单,易于为用户接受。 关键词:堆排序;C语言;时间复杂度

常见经典排序算法(C语言)1希尔排序 二分插入法 直接插入法 带哨兵的直接排序法 冒泡排序 选择排序 快速排

常见经典排序算法(C语言) 1.希尔排序 2.二分插入法 3.直接插入法 4.带哨兵的直接排序法 5.冒泡排序 6.选择排序 7.快速排序 8.堆排序 一.希尔(Shell)排序法(又称宿小增量排序,是1959年由D.L.Shell提出来的) /* Shell 排序法*/ #include void sort(int v[],int n) { int gap,i,j,temp; for(gap=n/2;gap>0;gap /= 2) /* 设置排序的步长,步长gap每次减半,直到减到1 */ { for(i=gap;i= 0) && (v[j] > v[j+gap]);j -= gap ) /* 比较相距gap远的两个元素的大小,根据排序方向决定如何调换*/ { temp=v[j]; v[j]=v[j+gap]; v[j+gap]=temp; } }

} } 二.二分插入法 /* 二分插入法*/ void HalfInsertSort(int a[], int len) { int i, j,temp; int low, high, mid; for (i=1; i temp) /* 如果中间元素比但前元素大,当前元素要插入到中间元素的左侧*/ { high = mid-1; } else /* 如果中间元素比当前元素小,但前元素要插入到中间元素的右侧*/ { low = mid+1; } } /* 找到当前元素的位置,在low和high之间*/ for (j=i-1; j>high; j--)/* 元素后移*/ { a[j+1] = a[j]; } a[high+1] = temp; /* 插入*/ } }

简单的归并排序算法例子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s;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Random; public class GuiB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int datalength=1000000; GuiBing gui=new GuiBing(); int[] array1=gui.createArray(datalength); int[] array2=gui.createArray(datalength); Thread.sleep(20000); long startTime = System.nanoTime();//纳秒精度 long begin_freeMemory=Runtime.getRuntime().freeMemory(); int[] final_array=gui.guibing(array1,array2); boolean result=gui.testResult(final_array); long end_freeMemory=Runtime.getRuntime().freeMemory(); System.out.println("result===="+result); long estimatedTime = System.nanoTime() - startTime; System.out.println("elapsed time(纳秒精 度):"+estimatedTime/100000000.0); System.out.println("allocated memory:"+(begin_freeMemory-end_freeMemory)/1000.0+" KB"); Thread.sleep(20000); } /** * 显示数组的内容 * @param array */ private static void dispalyData(int[] array) { for(int i=0;i

堆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算法实现示例

堆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算法实现示例 堆排序 1、堆排序定义 n个关键字序列Kl,K2,…,Kn称为堆,当且仅当该序列满足如下性质(简称为堆性质): (1) ki≤K2i且ki≤K2i+1 或(2)Ki≥K2i且ki≥K2i+1(1≤i≤ ) 若将此序列所存储的向量R[1..n]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则堆实质上是满足如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树中任一非叶结点的关键字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若存在)结点的关键字。 【例】关键字序列(10,15,56,25,30,70)和(70,56,30,25,15,10)分别满足堆性质(1)和(2),故它们均是堆,其对应的完全二叉树分别如小根堆示例和大根堆示例所示。 2、大根堆和小根堆 根结点(亦称为堆顶)的关键字是堆里所有结点关键字中最小者的堆称为小根堆。 根结点(亦称为堆顶)的关键字是堆里所有结点关键字中最大者,称为大根堆。 注意: ①堆中任一子树亦是堆。 ②以上讨论的堆实际上是二叉堆(Binary Heap),类似地可定义k叉堆。 3、堆排序特点 堆排序(HeapSort)是一树形选择排序。 堆排序的特点是:在排序过程中,将R[l..n]看成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利用完全二叉树中双亲结点和孩子结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参见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在当前无序区中选择关键字最大(或最小)的记录。 4、堆排序与直接插入排序的区别 直接选择排序中,为了从R[1..n]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必须进行n-1次比较,然后在R[2..n]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又需要做n-2次比较。事实上,后面的n-2次比较中,有许多比较可能在前面的n-1次比较中已经做过,但由于前一趟排序时未保留这些比较结果,所以后一趟排序时又重复执行了这些比较操作。 堆排序可通过树形结构保存部分比较结果,可减少比较次数。5、堆排序 堆排序利用了大根堆(或小根堆)堆顶记录的关键字最大(或最小)这一特征,使得在当前无序区中选取最大(或最小)关键字的记录变得简单。 (1)用大根堆排序的基本思想

选择排序的算法实现

课题:选择排序的算法实现 授课教师:钱晓峰 单位: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选择排序算法思想。 (2)初步掌握选择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 2.能力目标:能使用选择排序算法设计程序解决简单的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难点:选择排序算法的VB程序实现。 2. 教学重点:对于选择排序算法的理解、程序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使用教学辅助网站开展游戏竞技和其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分析游戏中的玩法,得出“选择排序”的基本思路,进而使用VB来实现该算法。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然后再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又一个新的游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寓教于乐”便是这堂课的主导思想。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说明 在各种游戏活动、娱乐活动中,人们都会不知不觉地使用各种基础算法的思想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类课堂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算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寓教于乐”便是这堂课的主导思想。

本节课以教学辅助网站为依托,以游戏活动“牛人争霸赛”为主线,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活动中,让学生从中领悟知识、学到知识,然后又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游戏活动中。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学辅助站点记录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这个站点,我们可以实时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解决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如何进行课堂评价的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对选择排序算法思想的理解和选择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如何解决这两个难点是一开始就需要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排序思维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玩游戏的步骤,这样就可以很顺畅地让学生体验到选择排序的算法思想。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方法第I步的操作,让学生根据理解完成第二关的“流程图游戏”,这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朝算法实现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接着让学生分析游戏中完成的流程图,得出选择排序的程序。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理解。 六、个人简介 钱晓峰,男,中共党员,出生于1981年12月,浙江湖州人。2004年6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年应聘到浙江金华第一中学任教信息技术课。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开设的校本课程《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常用信息加密与解密》,深受学生好评;与此同时,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了《金华一中网络选课系统》、《金华信息学奥赛专题网》等网络应用程序;教学教研方面,也多次在省、市、学校的各项比赛中获奖。

几种常见内部排序算法比较

常见内部排序算法比较 排序算法是数据结构学科经典的内容,其中内部排序现有的算法有很多种,究竟各有什么特点呢?本文力图设计实现常用内部排序算法并进行比较。分别为起泡排序,直接插入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针对关键字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进行测试比较。 问题分析和总体设计 ADT OrderableList { 数据对象:D={ai| ai∈IntegerSet,i=1,2,…,n,n≥0} 数据关系:R1={〈ai-1,ai〉|ai-1, ai∈D, i=1,2,…,n} 基本操作: InitList(n)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长度为n,元素值依次为1,2,…,n的有序表。Randomizel(d,isInverseOrser) 操作结果:随机打乱 BubbleSort( ) 操作结果:进行起泡排序 InserSort( ) 操作结果:进行插入排序 SelectSort( ) 操作结果:进行选择排序 QuickSort( ) 操作结果:进行快速排序 HeapSort( ) 操作结果:进行堆排序 ListTraverse(visit( )) 操作结果:依次对L种的每个元素调用函数visit( ) }ADT OrderableList 待排序表的元素的关键字为整数.用正序,逆序和不同乱序程度的不同数据做测试比较,对关键字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关键字交换计为3次移动)进行测试比较.要求显示提示信息,用户由键盘输入待排序表的表长(100-1000)和不同测试数据的组数(8-18).每次测试完毕,要求列表现是比较结果. 要求对结果进行分析.

详细设计 1、起泡排序 算法:核心思想是扫描数据清单,寻找出现乱序的两个相邻的项目。当找到这两个项目后,交换项目的位置然后继续扫描。重复上面的操作直到所有的项目都按顺序排好。 bubblesort(struct rec r[],int n) { int i,j; struct rec w; unsigned long int compare=0,move=0; for(i=1;i<=n-1;i++) for(j=n;j>=i+1;j--) { if(r[j].key

堆排序算法分析(C语言版)

堆排序 堆排序是利用堆的性质进行的一种选择排序,下面先讨论一下堆。 1.堆 堆实际上是一棵完全二叉树,其任何一非叶节点满足性质: Key[i]<=key[2i+1]&&Key[i]<=key[2i+2]或者Key[i]>=Key[2i+1]&&key>=key[2i+2] 即任何一非叶节点的关键字不大于或者不小于其左右孩子节点的关键字。 堆分为大顶堆和小顶堆,满足Key[i]>=Key[2i+1]&&key>=key[2i+2]称为大顶堆,满足Key[i]<= key[2i+1]&&Key[i]<=key[2i+2]称为小顶堆。由上述性质可知大顶堆的堆顶的关键字肯定是所有关键字中最大的,小顶堆的堆顶的关键字是所有关键字中最小的。 2.堆排序的思想 利用大顶堆(小顶堆)堆顶记录的是最大关键字(最小关键字)这一特性,使得每次从无序中选择最大记录(最小记录)变得简单。 其基本思想为(大顶堆): 1)将初始待排序关键字序列(R1,R2....Rn)构建成大顶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 2)将堆顶元素R[1]与最后一个元素R[n]交换,此时得到新的无序区(R1,R2,......Rn-1)和新的有序区(Rn),且满足R[1,2...n-1]<=R[n]; 3)由于交换后新的堆顶R[1]可能违反堆的性质,因此需要对当前无序区(R1,R2,......Rn-1)调整为新堆,然后再次将R[1]与无序区最后一个元素交换,得到新的无序区(R1,R2....Rn-2)和新的有序区(Rn-1,Rn)。不断重复此过程直到有序区的元素个数为n-1,则整个排序过程完成。 操作过程如下: 1)初始化堆:将R[1..n]构造为堆; 2)将当前无序区的堆顶元素R[1]同该区间的最后一个记录交换,然后将新的无序区调整为新的堆。 因此对于堆排序,最重要的两个操作就是构造初始堆和调整堆,其实构造初始堆事实上也是调整堆的过程,只不过构造初始堆是对所有的非叶节点都进行调整。 下面举例说明: 给定一个整形数组a[]={16,7,3,20,17,8},对其进行堆排序。 首先根据该数组元素构建一个完全二叉树,得到

选择法排序的教学设计

VB 程序设计之十大算法-------“选择排序”教学设计 姓名:XXX 邮箱:XXX

本节课取自《Visual Basic 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因本书中涉及到排序类的题型不多,而且知识点比较单一,例题没有很好的与控件结合起来,因此在课堂中将引入形式各样的题型,让学生通过读题、分步解题来掌握知识点,得出一类题型的解题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班级,班级由33名同学组成。他们大部分突显出拿到编程题无从下手的窘况,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英语底子薄,在编写代码方面有时即使知道该如何书写,但也总因为单词写错而影响整题得分。 【考纲分析】 对于这一算法,在考纲中只有这样一句话:“掌握选择排序法的编程方法”。但是对于这个知识点是高职高考中操作设计大分题,因此必须让学生引起高度的重视。例如在2016年的高职高考中,最后一题设计题16分就是关于排序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简单排序题,得出读题的方法和解题“三步走”模块化的概念。 2.能够将长代码进行分块化编写,从而解决复杂题型。 过程与方法 1.读题时学会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知道解题思路 2.边讲边练的教学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与态度 1.以简单易懂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树立信心 2.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耐心 【教学重点】 1.清楚选择排序的固定代码 2.对编程类题型形成“输入、处理、输出”三步走的概念 3.养成高职高考解题的规范性。 【教学难点】 1.能够学会捕捉题中的关键字 2.能够书写选择排序与控件相结合的代码 【教学方法】 分析法、举例法

各种排序算法演示--综合排序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1 班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各种排序算法演示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 2007年 6月 25 日起至 2007年 7月 8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 多媒体实验室(5-302,303)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 (1)熟练掌握C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掌握各种排序(直接插入,希尔,冒泡,快速排序,简单选择,堆排序)方法及适用场合,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应用; (3)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各种排序; (5)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1)基本要求: (1)设计一个的菜单将在实现的功能显示出来,并有选择提示; (2)分别实现直接插入,希尔,冒泡,快速排序,简单选择,堆排序算法; (3)通过多种测试数据,对各种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进行比较并说明在实际场合的运用。 2)创新要求: 提高算法效率,降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3)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要按照课程设计模板的规格书写课程设计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正文、心得体会、参考文献等 (3)课程设计论文用B5纸统一打印,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4)答辩与评分标准: (1)完成原理分析:20分; (2)完成设计过程:40分; (3)完成调试:20分; (4)回答问题:20分。

5)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严蔚敏、吴伟民、米宁.数据结构题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二版)作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2图书馆 编程设计与调试5实验室 撰写论文3图书馆、实验室 学生签名: 年月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完成原理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2)设计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3)完成调试(20分):优()、良()、中()、一般()、差();(4)翻译能力(20分):优()、良()、中()、一般()、差();(5)回答问题(20分):优()、良()、中()、一般()、差();(6)格式规范性及考勤是否降等级:是()、否() 评阅人:职称: 年月日

归并排序算法实现 (迭代和递归)

归并排序算法实现(迭代和递归)\递归实现归并排序的原理如下: 递归分割: 递归到达底部后排序返回: 最终实现排序: #include void merge(int *array, int low, int center, int high) { if(low >= high) return; int m = center - low + 1; int n = high - center; int L[m], R[n]; for(int i=0; i R[j]) array[k] = R[j++]; else array[k] = L[i++];

} while(i #include

五种排序算法的分析与比较

五种排序算法的分析与比较 广东医学院医学信息专业郭慧玲 摘要:排序算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广泛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排序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文章通过描述冒泡、选择、插入、归并和快速5种排序算法,总结了它们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和稳定性。通过实验验证了5种排序算法在随机、正序和逆序3种情况下的性能,指出排序算法的适用原则,以供在不同条件下选择适合的排序算法借鉴。 关键词: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 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基本的研究课题之一,其目的是方便记录的查找、插入和删除。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领域的越来越广,基于计算机硬件的速度和存储空间的有限性,如何提高计算机速度并节省存储空间一直成为软件设计人员的努力方向。其中,排序算法已成为程序设计人员考虑的因素之一[1],排序算法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程序的执行效率和内外存储空间的占用量,甚至影响整个软件的综合性能。排序操作[2,3],就是将一组数据记录的任意序列,重新排列成一个按关键字有序的序列。而所谓排序的稳定性[4]是指如果在排序的序列中,存在前后相同的两个元素,排序前和排序后他们的相对位臵不发生变化。 1 算法与特性 1.1冒泡排序 1.1.1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

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是[5,6]:首先将第1个记录的关键字和第2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比较,若为逆序,则将2个记录交换,然后比较第2个和第3个记录的关键字,依次类推,直至n-1个记录和第n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过比较为止。然后再按照上述过程进行下一次排序,直至整个序列有序为止。 1.1.2冒泡排序的特性 容易判断冒泡排序是稳定的。可以分析出它的效率,在最好情况下,只需通过n-1次比较,不需要移动关键字,即时间复杂度为O(n)(即正序);在最坏情况下是初始序列为逆序,则需要进行n-1次排序,需进行n(n-1)/2次比较,因此在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n2),附加存储空间为O(1)。 1.2选择排序 1.2.1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 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5,6]:每一次从待排序的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文件的最后,直到全部记录排序完毕.常用的选择排序方法有直接选择排序和堆排序,考虑到简单和易理解,这里讨论直接选择排序。直接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n个记录的文件的直接排序可经过n-1次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 1.2.2选择排序的特性 容易得出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在直接选择排序过程中所需进行记录移动的操作次数最少为0,最大值为3(n-1)。然而,无论记录的初始排序如何,所需进行的关键字间的比较次数相同,均为n(n-1)/2,时间

堆排序

算法与数据结构程设计报告 一.设计题目: 堆排序的算法 二.运行环境: 1、硬件:计算机 2、软件:Microsoft Visual C++6.0 三.目的和意义: 目的:创建一个大堆,按从大到小顺序输出堆元素,实现堆排序。 意义:利用堆排序,即使在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也是O(nlog2n),相对于快速排序来说,时间复杂度小,这是堆排序的最大优点,可用于对若干元素进行排序,加快排序速度。 四.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 堆排序算法设计基本思想: 堆排序利用了大根堆堆顶记录的关键字最大这一特征,使得在当前无序区中选取最大关键字的记录变得简单。先将初始文件R[1..n]建成一个大根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再将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即堆顶)和无序区的最后一个记录r[n]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1]和有序区r[n],且满足r[1..n-1].keys≤r[n].key。由于交换后新的根R[1]可能违反堆性质,故应将当前无序区r[1..n-1]调整为堆。然后再次将r[1..n-1]中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和该区间的最后一个记录R[n-1]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2]和有序区r[n-1..n],且仍满足关系r[1..n-2].keys≤r[n-1..n].keys,同样要将r[1..n-2]调整为堆。直到无序区只有一个元素为止.

. .

流程图3:打印数组函数print()

六.算法设计分析: 性能分析:堆排序的时间主要由建立初始堆和不断重复建堆这两部分的时间开销构成,它们均是通过调用Heapify实现的。其中:建立初始堆时,总共需进行的关键字比较次数≤ 4n =O(n) ;排序过程中进行n-1次重建堆所进行的总比较次数不超过下式:2*(└ log2(n-1) ┘+└ log2(n-2) ┘+…+ └ log22 ┘) < 2n └ log2n ┘=O(n log2n)因此堆排序总的时间复杂度是 O(n+ n log2n)= O(n log2n)。堆排序在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也是O(nlog2n),相对于快速排序来说,这是堆排序的最大优点。另外,堆排序仅需一个记录大小供交换用的辅助空间。由于建初始堆所需的比较次数较多,所以堆排序不适宜于记录较少的文件,但对n较大的文件还是很有效的。堆排序是就地排序,辅助空间为O(1),它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堆的描述:堆排序(HeapSort)是一树形选择排序。堆是对基于数组的树的重要应用场合之一。它是节点间具有层次次序关系的完全二叉树。其中,父节点值大于或等于其孩子节点值的,叫“最大堆(maximum heap)”;父节点值小于或等于孩子节点值的,叫“最小堆(minimum heap)”.在最大堆中,根中的元素值最大;在最小堆中,根中的元素值最小。堆排序的特点是:在排序过程中,将R[l..n]看成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利用完全二叉树中双亲结点和孩子结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当前无序区中选择关键字最大(或最小)的记录。 从算法描述来看,堆排序需要两个过程,一是建立堆,二是堆顶与堆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位置。所以堆排序有两个函数组成。一是建堆的渗透函数,二是反复调用渗透函数实现排序的函数。 堆的存储特点:在这里,讨论作为顺序表存储的堆。它是按某种次序将一系列数据以完全二叉树形式存放的一种表。它要求堆中的节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其孩子节点的值。 按照这种存储方式,可知第i个元素的左右儿子分别是第2i和第2i+1个元素,而它的父亲节点是第i/2个元素。由于父亲节点和儿子节点具有这样的顺序关系,所以可以方便地由父亲节点找到儿子节点,反之亦然。 可见,这种存储方式大大节省了存储空间,高效快速。 堆的相关操作:作为抽象表结构,堆允许增加和删除表项。插入过程不用假定新表项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只需维持堆顺序。但是删除操作总是删去表中的最大项(根)。堆可以用于那些客户程序想直接访问最大(小)元素的场合。作为表,堆并不提供Find操作,而对表的直接访问是只读的。所有的堆处理算法都有责任更新树和维持堆顺序。 1.建堆:数组具有对应的树表示形式。一般情况下,树并不满足堆的条件。通过重新排列元素,可以建立一棵“堆化”的树。 2.插入一个元素:新元素被加入到表中,随后树被更新以恢复堆次序。例如,下面的步骤将15加入到表中。 3.删除一个元素:删除总是发生在根节点处。用表中的最后一个元素来填补空缺位置,结果树被更新以恢复堆条件。 在堆实现时我们是采用数组来存储堆的完全二叉树表示,并且用一种有效的算法来保证对堆的所有操作不破坏堆的性质。这种表示的主要问题在于数组的大小需要事先确定,这使得对堆的大小有了一个初始的限定。在堆中数据增长到

选择排序法教案

选择排序法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选择排序的算法,并会用选择排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选择排序算法的实现过程 教学难点: 选择排序算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系列的数字,比如考试的成绩,运动会跑步的成绩,并对这些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数据,那么怎么样来实现这些排序呢?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新课 1.给出10个数,怎么实现排序呢? 78,86,92,58,78,91,72,68,35,74 学生回答:依次找出其中的最大数,找9次后能完成排序。 ●排第一个数时,用它和其后的所有数逐个进行比较,如果比其它数要大,则 进行交换,否则保持不变。经过一轮比较后,我们得到最大数,并置于第一位置。 相应的程序代码为: For i=2 to 10 if a(1)

a(i)=tmp end if next i 以此类推,我们得到一个通式,用于排第j个数For i=j+1 to 10 if a(j)

快速排序算法(论文)

1 绪论 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分治(divide and conquer)法的一个典型例子。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由C. A. R. Hoare在1962 年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快速排序算法具有良好的平均性能,因此它在实际中常常是首选的排序算法。本次任务主要以快速排序算法实现对任意数字序列的排序,并解决书本P59页 2-26问题: O n n 试说明如何修改快速排序算法,使它在最坏情况下的计算时间为(log) 所选编程语言为C语言。

2 快速排序算法 2.1快速排序算法简介 快速排序算法是基于分治策略的排序算法。即对于输入的子数组a[p:r],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排序。 (1)分解:以a[p]为基准元素将a[p:r]划分成3段a[p:q-1],a[q]和a[q+1:r],使a[p:q-1]中任何一个元素小于等于a[q],而a[q+1:r]中任何一个元素大于等于a[q]。下标q在划分过程中确定。 (2)递归求解:通过递归调用快速排序算法分别对a[p:q-1]和a[q+1:r]进行排序。 (3)合并:由于对a[p:q-1]和a[q+1:r]的排序是就地进行的,所以在a[p:q-1]和a[q+1:r]都已排好的序后,不需要执行任何计算,a[p:r]就已排好序。

2.2 图1 快速排序算法流程图

2.3快速排序算法的算法实现 第一趟处理整个待排序列,选取其中的一个记录,通常选取第一个记录,以该记录的关键字值为基准,通过一趟快速排序将待排序列分割成独立的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比基准记录的关键字小,后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比基准记录的关键字大,基准记录得到了它在整个序列中的最终位置并被存放好,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第二趟即分别对分割成两部分的子序列再进行快速排序,这样两部分子序列中的基准记录也得到了最终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被存放好,又分别分割出独立的两个子序列。这是一个递归的过程,不断进行下去,直至每个待排子序列中都只有一个记录是为止,此时整个待排序列已排好序,排序算法结束。 快速排序的过程: (1)初始化。取第一个记录作为基准,设置两个整型指针i,j,分别指向将要与基准记录进行比较的左侧记录位置和右侧记录位置。最开始从右侧比较,当发生交换操作后,再从左侧比较。 (2)用基准记录与右侧记录进行比较。即与指针j指向的记录进行比较,如果右侧记录的关键字值大,则继续与右侧前一个记录进行比较,即j减1后,再用基准元素与j所指向的记录比较,若右侧的记录小,则将基准记录与j所指向的记录进行交换。 (3)用基准记录与左侧记录进行比较。即与指针i指向的记录进行比较,如果左侧记录的关键字值小,则继续与左侧后一个记录进行比较,即i加1后,再用基准记录与i指向的记录比较,若左侧的记录大,则将基准记录与i指向的记录比较。 (4)右侧比较与左侧比较交替重复进行,直到指针i与j指向同一位置,即指向基准记录最终的位置。 可实现的快速排序算法如下: void QuickSort(int a[],int p,int r) { i f(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