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细讲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细讲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细讲解

考试科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授课老师:杨怀中

年级专业:2015级xxxxxxxxxxxxxxxx 考生姓名:xxx

考试时间:2015年12月07日

评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xxx a,xxx b

(a.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 430063;

(b.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430063)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制度反复较量中最深刻的影响因素。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制度变迁中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借鉴,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回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在矛盾和局限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也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找到了借鉴。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市场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①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事实上还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即把科学和科学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带动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其精髓的抽象的反映”,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道理。②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

①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2页。

②Ю·А·奥夫钦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页。

邦哲的观点,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整合,形成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体系,包括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技术等学科体系,将导致的是转化医学、生物工业的产业革命。后来的这几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也对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①

1.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功能

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的比重具有决定意义。从生产力诸要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对比上看,20世纪初,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来推动,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仅为5%-10%。到了20世纪中叶,在发达国家比例提高到50%,80年代更是增长到了60%-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

第二,在产业结构布局中高科技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已经被新兴的高科技含量产业所代替,尤其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柱的信息产业发展迅猛。越是发达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越发达,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早已超过了50%,被称为信息社会的国家。

第三,在国际贸易结构中技术贸易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以苹果公司的主打产品iPhone 来说,虽然几乎全部的苹果手机都由中国来生产,但我们只占了微乎其微的利润,绝大部分的利润还是让美国人拿去了。苹果手机中国生产完后出关出口到美国,再进口到国来买,价格翻了一番,巨大的差价就是因为技术掌握在美国人的手中。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化技术体系在生产力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哪个国家占据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把握住了国际贸易的主导权。

科学技术还提高了人的物质生活质量。科学技术是改变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科学知识的增多,科技手段的增加,人们不断创造出数量日益庞大、质量日益优良的物质产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提高了自己的消费水平,更新着自己的消费结构,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最近几年智能手机已经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微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活圈,可以实现朋友之间的交流,也能娱乐、购物等。还有比如马云创立的淘宝,它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生活的一部分,网上购物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科学技术改善了人类的劳动条件,提高了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原来的劳①刘志业:《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12页。

动社会,每人都要承受沉重的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并有一定的危险性。随着机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解放了体力劳动,而向脑力劳动转变。科学技术特别是当代高科技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现代化,各种新的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使人的平均寿命得以普遍延长。

1.2 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功能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类的主观世界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还作为空前未有的精神力量渗透到人们的心灵中去,建构新的价值观念。事实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包含着新的文化特质,都向人们提供了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并在实践中建构起人们新的价值观念。①

第一,科学技术引领思维方式的变革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容。②例如,16世纪的日心说、17世纪和18世纪的牛顿力学、19世纪的生物进化论、20世纪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每一种理论被社会接受后,都使人们耳目一新,社会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过程中,一系列交叉性、横断性、综合性为特点的新兴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类的认识活动出现了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

第二,科学技术推动道德观念的进步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行为规的总和,科学技术是建立道德行为和发展道德观念的知识基础。首先科学技术推动新的道德规的形成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例如科学家们所共同遵循的科学道德准则和科学精神,如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也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观念,从而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同时科学精神扩大了人们的道德视野,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变革。比如生态学告诉我们,乱砍滥伐和环境污染,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因此,人们意识到道德规人们的生产活动。最后,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冲击和促进人们的道德观念的更新和进步。例如一下新兴事物的出现,试管婴儿、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的道德争论,但这些技术最终都为人类所接受,表明人类的道德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三,科学技术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技与教育历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的结构也不断改善,教育的容也不断变革,教育的手段更加完善,教育管理趋于合理。现在各种虚拟实验、网上教学都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①杨怀中:《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5期,第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84页。

1.3 科学技术的政治文明功能

政治文明是指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与发展的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民主制度、法律制度、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权利监督和约束机制等。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同时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决策的民主化,也是世界政治格局形成和转化的坚实基础。

1.4 科学技术的生态文明功能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绿色科技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科技支撑,也承载着生态文明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代表了21世纪生态文明科技发展的全新理念和导向。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方兴未艾之际,科学技术的制度化进步反过来推动社会经济飞跃发展。我们现在分析下这场新科技革命浪潮究竟涉及哪些领域以及如何衡量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科学论断,亦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

(1)微电子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二战后,电子计算机逐渐开始由军事领域转移到民用领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逐步完善、微电子技术的大力推广、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现代企业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擎企业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空间科技的巨大发展。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深入推进,宇宙空间开始成为人类新的探索领域。1957年苏联向天空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人类开始步入空间技术的新阶段。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实现在宇宙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人类的探索领域从此由地球延伸到太空。据权威数据统计,截止20世纪70年代末,人类向天空发射的科学卫星与实用卫星(例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共计2400多颗。我国在进入新世纪后,也大力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与探月技术,“神舟”飞船系列和“嫦娥”号探月系列,使我国跻身于世界航空强国的行列。随着宇宙空间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都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3)新材料科技的空前发展。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金属矿产资源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为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大力研发新材料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技术获得巨大发展和广泛应用。譬如高分子合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成功取代机器制造业、建筑业和包装工业中所需要的那些开发难度大、加工成本高昂的金属矿产资源。

(4)新能源科技取得显著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石油危机与生态危机。为此,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大力开发利用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在的新能源。随着新能源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5)生物科技的突飞猛进。生物科技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合成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生物科技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食品加工业、现代农业和环保领域。生物科技的发展有助于解决粮食问题、能源危机、战胜疟疾等。

3.马克思科技生产力思想研究述评

上一节表明资本主义借助新科技革命,在摆脱了经济滞胀实现了生产方式转型之后,重新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社会主义则由于传统模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制度优势释放殆尽,当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时,自身发展就进入了低谷。①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怀疑和否定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怀疑和否定在不同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当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衰退、社会出现危机时,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药方,就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肯定;当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比较良性的阶段,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时,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人就喧嚣不已,形成一股汹涌的浪潮,企图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并埋葬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驳倒当前对劳动价值论的攻击和质疑,需要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对劳动价值论加以发展。这种发展,是在继承其精神实质基础上,对新的技术和生产发展的现实,做出科学地说明。

劳动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对于劳动价值论的责难,多是从对劳动概念理解的歧义开始的。因此,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就是对劳动概念做出科学合理的阐释,即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的生产技术变革和产业变化的新现实阐明劳动概念涵的变化。

首先,需要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予以廓清。

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并不是像后来的这些批评者所说的只是体力劳动,而是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许多场合都强调过,人的生命活动的特性在于具有自由自觉的特点,这取决于人类所拥有的智力。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智力特征是这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以脑力为特征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史。实际上,自从人类的生产出现剩余产品从而也就有了专门的脑力劳动者开始,人类的文明史才算有了开端;而自然科学进入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不过是脑力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劳动

①蔡军迎:《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研究: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和邓小平》,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5,第7页。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来就是脑力与体力活动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虽然脑力与体力在具体的劳动活动中的体现可能有差别,但是脑力与体力截然分开的人类劳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脑力活动参与的纯粹体力过程,不是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本来就是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体现人的目的和需要的复杂的主客观统一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注意到,在总体动过程中,“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的体力劳动者或者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可见,马克思认定,“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商品从首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

其次,服务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劳动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一切没有纳入市场,不是雇佣劳动者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算生产劳动。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社会生产中的劳动主体,是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在劳动总量中只占有微不足道的比例,因此,它们不在马克思的考虑之。这与亚当斯密的结论有一定的关系,在亚当斯密看来,生产劳动是必须生产物质产品的,那些类似家仆等的纯粹为主人的服务劳动,是不能创造价值并纳入“国民财富”中的。可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服务劳动己经成为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同样为资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主体是由第三产业创造的,它们甚至占到了GDP总量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这种情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经大大不同了,如果依然把服务劳动排斥在价值创造之外,教条地理解马克思当时的论断,肯定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实质。所以,劳动概念的扩展,必然要把服务劳动等纳入生产劳动的畴之中,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有学者提出,凡是直接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或者生产劳动。这个观点是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展。劳动概念扩展的意义在于,它使得原来以为剩余价值主要由直接的体力劳动创造的片面认识,得到廓清。在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主要构成部分的今天,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创造的价值,构成了价值创造的主体。而一切创造了这些价值的劳动都是应该是生产劳动。

第三,在新技术革命调价下,一般科学劳动将成为劳动的主体。

对于有些人认为马克思由于所处年代的限制,他主要研究的是直接劳动或者进一步说是体力劳动,因此就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体力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诸多论述得到反证。事实上,马克思不仅没有忽视与直接劳动相对应的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劳动,而且马克思首先提出了与“直接劳动”不同的“一般科学劳动”概念:“劳动时间——单纯的劳动量——在怎样的程度上被资本确立为唯一的决定要素,直接劳动及其

数量作为生产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决定原则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失去作用:而且,如果说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那么,它在质的方面,虽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一方面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另一方面同产生于总生产的社会组织的、并表现为社会劳动的自然词语(虽然是历史的产物)的一般生产力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

当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还有很多方面,比如机器和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无人工厂的存在是不是就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等。总之,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生产的现实说明,虽然劳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直接劳动和一般科学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价值创造主体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但是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不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没有受到根本的损害,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没有被动摇。

4.总结

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是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展开研究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资本主义的失败就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本文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科学由少数人的业余活动转变为需要全社会支持的庞大社会建制角度,证明了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持续地对科学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导致技术创新最终会陷入停顿。鉴于科技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资本主义不能促进科学发展,从而也无法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空间的逐步压缩,其自身就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目前,资本主义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一事实,其实就是这个论断的最新和最直接的证明。而中国三十年来的发展,则以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袁银传.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M]. 社会科学文献, 2012, 142.

[2] Ю?А?奥夫钦尼科夫.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

[3] 志业. 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D]. :大学博士论文, 2010, 12.

[4] 怀中, 饶欣. 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义[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3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人民, 1995, 284.

[6] 蔡军迎. 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研究: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和邓小平[D]. 大学博士论文,

2015,7.

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3000字论文

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 导社会主义道路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农民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开展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对腐朽的封建王朝发起了猛烈冲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此外,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解

评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xxx a,xxx b (a.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武汉430063; (b.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制度反复较量中最深刻的影响因素。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制度变迁中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借鉴,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回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也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找到了借鉴。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市场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①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事实上还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即把科学和科学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带动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其精髓的抽象的反映”,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道理。②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 ①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2页。 ②Ю·А·奥夫钦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 当代重大问题研究 选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历史使命及其在每一个阶段上的具体表现与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阶段的相关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经验教训。 选题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关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实践、经验与深化,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及其与西方发展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分析 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促进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历史经验,尤其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概括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选题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公正观及其实践与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我国的最初实践,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及其特点,社会结构变化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的条件、机制。 选题四: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分析及其对建设与谐社会的借鉴主要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分析;主要经验,借鉴历史经验,建设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应特别注意的重大问题。 选题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精神实质与实践基础。 选题六: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立足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准确阐述与正确运用,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选题七: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相互关系研究 全面总结十六大以来,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的相互关系。 选题八: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研究 深入研究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探索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提高党的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实际能力的政策措施。 选题九: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推进改革开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考。 选题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法制建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五个统筹”思想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指导意义,系统分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法治观念与法律制度的重构、可持续发展与法治变革、生态文明与法治、以及各部门法律如何协调推进。 选题十一: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结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构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指导地位,是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虽然我们提倡市场经济,但我们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轨制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而且对于私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没有竞争力和没有影响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全面发展,避免短板效应,早日富国强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论体系按劳分配合理性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结果确实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而他的思想依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经有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横跨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不可避免的就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这种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这显然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的历史使命 学校:南京工业大学 班级:H会升班 学号:5240115107 姓名:尹慧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当代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按照社会的需要,时代要求来塑造自己,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把个人成才目标与国家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合格的大学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同学面前的艰巨任务和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真正的哲学,是 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奠定了哲学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为我们明确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1、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 “理论实践面对面” 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 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 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院 别: 学生姓 名: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论文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途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一精辟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早觉醒。然而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依然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左”倾错误领导不仅使包括中央苏区在内的广大苏区几乎全部丧失,而且在战略转移的长征途中又几乎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惨痛教训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不平凡经历,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成为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的基本出发点。长征开始后,围绕着红军的战略方针,在党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实质,就是要不要实行适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战略指导方针。在长征途中,通过胜利和失败的尖锐对比,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方向逐渐为党内的多数同志所认识。“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到达遵义,沿途争论更烈。在争论的中间,毛主席又说服了中央许多同志。”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遵义会议。在遵义会议反对“左”倾教条主义之时,党和红军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会议以革命的全局和党的根本利益为重,集中全力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使党的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首先转入马克思主义轨道。会议对李德和博古的批判,始终限制在党内斗争的范围,一方面,对他们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严重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有说服力的批评,取消了他们对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另一方面,没有单纯追究个人责任,在进行严肃批评之后,博古在党内不再负总的责任,但仍保留在中央领导核心内。这样就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将政治路线问题留待以后时机成熟再逐步解决。既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在改组中央后,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 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不可战胜的强大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长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长征中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历史地看,包括长征在内的党在各个时期的成败得失,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上的成功与失误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要解决中国的问题,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红军长征所蕴含的历史启示,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长征为毛泽东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得到检验,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正是通过惊心动魄的长征风云,毛泽东被全党推举到党和红军实际的领导核心位置上。“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这句话道出了全党全军经过长征而形成的坚定共识。如果说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原本是一种不幸,那么,在这一不幸之中的万幸就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问题和指导理论终于在全党范围内得到了解决。 1938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论文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 论文题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道路 院、所、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 实践发展过程研究 级别2014级 学年2015-2016学年 学期第三学期 姓名董璇 学号112014332002002006 类别②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 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5年12月30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①必修课 课程考试方式④课程论文 题号得分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摘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已被实践证明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基本途径,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它主要形成了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兼容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价值目标,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该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 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这期间主要形成了两种兼容模式,一种是以西方经济学思想或者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另一种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实践历史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东欧国家和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以英国和美国为主导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以及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无疑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我们深化市场改革,坚定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结合起来的伟大实践,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光辉一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了长期艰辛的探索,结合中国国情,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上创立起来的。它大致经历了萌芽、初始、体制建立和深化完善四个阶段,实现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1、萌芽阶段 实际上,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就有了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萌芽。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重要文献以及八届三

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2期 ◆李志军/黄明伟 把握当代大学生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在创设魅力课堂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其具有系统性、专门性和集中性等特征,因而成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一些课堂教学蜕变为“娱乐课堂”、“尾巴课堂”的现象也悄然出现。中央财经大学在强化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魅力课堂创设,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创设经典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简单的“你说我听”和“你打我通”。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要取得明显效果,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切入上要讲究方式方法。在讲授每一门课程的每一章节知识点之前,采取经典案例导入、经典文章导读等方式,在引发学生思想“共鸣”的基础上,将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引导到相关教学内容上来,往往有利于推动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先通过分析洪秀全的“三本书”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两篇文章的区别,来阐发农民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进而指出中国革命为何只有在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等等道理。 二是创设对话课堂。从本质上说,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思想的“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而在人的正确思想“内化”的过程中,又往往会历经多次反复。教育者只有抛弃简单的灌输思维,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从“听话”到“对话”的转变,并在教育对象思想反复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加以有效的引导,正确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内化”。因此,对话课堂的创设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中央财经大学相关科任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注重精选素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提问点,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生活开展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最终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教师举例“范跑跑事件”并播放“范跑跑电视辩论”视频且先不作评论,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言包括开展辩论,引发学生彼此间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思想道德要求的视角对“范跑跑事件”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评论。学生的思想认识历经了多次反复,并在这个过程中正确思想认识得到了真正的“内化”。 三是创设体验课堂。体验课堂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再现、还原教学内容或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识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央财经大学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体验课堂的创设。比如视频体验,通过播放契合教学内容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在讲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先让学生观看影片《我的1919》,使学生对运动爆发前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系统分析运动爆发的原因;又如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价值观问题时,先挑选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然后组织开展“保尔和盖茨谁是真的英雄”这样的大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英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等。 德育与党建 35 CHINA HIGHER EDUCATION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格式

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和印制要求 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学位论文文本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现对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打印作如下规定: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而取得的成果,或是具有新发现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以此为内容撰写成的学术论文或调查研究报告。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论文的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观点和研究方法应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的文字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它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即不阅读学位论文全文也可以获得全文的主要信息和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独立使用。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本文的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包括中、外文两部分,外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全文翻译。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印制和装订要求 (一)用纸规格及装订要求 1、学位论文封面用纸规格:A3纸大小,由研究生院统一印制。 2、学位论文内页及摘要用纸规格:A4纸(210×297mm),博士学位论文及摘要双面印刷,硕士学位论文及摘要单面印刷。 3、学位论文装订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按封面、扉页(论文题目和作者)、版权页(独创性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说明)、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图表索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封底的顺序装订。

(二)版式与字型标准 1、学位论文封面与书脊式样(如下图所示) 注:硕士学位论文可不打印书脊。 2、学位论文扉页:扉页中所有需打印字体均用三号仿宋体,论文主题词用“;”号间隔。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一种否定性活动的理解 (1)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人类基本的实践矛盾就在于内在的自我本质对于自我自然的发现及创新。而人类由于实践的科学化,在生产力进步的社会化中外在矛盾的实践再反作用于自我本体形成对于自我本体的实践主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独创性见解。 在我看来,实践并不是一种否定性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指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客体)的现实活动。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从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同时,实践还具有创造性,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

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是由人发动的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变成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发主体意识。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弘扬的过程。 另一方面,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精神的、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的对象一样具有现实的实在性。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观活动,因此它们不可能证实或证伪人的理论与认识。实践则不同,它既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又从人的主观精神的圈子里走出来,物化即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实在。人通过实践活动的多次进行,不但能使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得满足,而且也检验着自己的主观目的、愿望、意图和计划等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着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理论实践面对面”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我国文化产业安全性评述 摘要:本文基于现有文化安全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从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文化安全内涵、文化安全理论、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文化安全的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文化安全研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应对措施。 文化积淀和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情感,塑造着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规范,是一个民族发展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文化扩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兴起并迅猛发展,与之相伴更是文化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传播。在全球化时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对抗与冲突。发达国家恃自己在文化中的强势地位,企图消解文化的多样性价值,把弱势民族及其文化整合到一个由强势国家所控制的世界文化中,从而控制整个世界,实现其霸主地位。国家文化安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由于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国家文化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遭遇到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的本质境况,因而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基于现有文化安全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从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文化安全内涵、文化安全理论、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文化安全的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文化安全研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一些努力。 一、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 现有文献对文化安全由来问题的研究大都在“国家”为安全主体的框架内展开,其研究视角的不同可归之为综合说和外因说。黄旭东(2009)在《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一文中指出,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文化出现断层、缺失甚至消亡,既有可能是该种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因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或人为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和印制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和印制要求 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学位论文文本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现对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打印作如下规定: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要求 1.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而取得的成果,或是具有新发现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以此为内容撰写成的学术论文或调查研究报告。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论文的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观点和研究方法应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的文字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应由封面、扉页(论文题目和作者)、版权页(独创性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说明)、论文摘要、目录、图表索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封底等部分组成。 2.学位论文摘要 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它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即不阅读学位论文全文也可以获得全文的主要信息和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独立使用。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本文的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包括中、外文两部分,外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全文翻译。学位论文摘要无须单独装订,须装订在版权页(独创性声明)后。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印制要求 1用纸规格及印制要求 ①学位论文封面:A3纸大小,由研究生院统一印制。 ②学位论文内页:A4纸(210×297mm)。博士学位论文双面印刷,硕士学位论文单面印刷。 2版式与字型标准 ①学位论文封面与书脊式样(如下图所示) 注:硕士学位论文可不打印书脊。 学位论文题目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已印刷) 论文题目: (中文)(小二号黑体) (英文)(小二号黑体) 作者(小二号黑体) 指导教师(小二号黑体) 年月日(小二号黑体) ②学位论文扉页:扉页中所有需打印字体均用三号仿宋体,论文主题词用“;”号间隔。 3学位论文摘要 ①论文摘要四个字要居中并需打印小三号黑体 ②版心同正文打印格式,宋体小四号 ③凡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资助计划”资助的博士研究生须在标题“论文摘要” 处以脚注形式注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资助计划”资助。 4学位论文目录 目录(三号,黑体,居中)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运用 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运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潮流下当代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的趋势。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本文将浅谈本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点点认识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谈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体现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信仰和谐社会 经过前人的探索与发展,并付诸实践,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前人拿着它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革命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又用它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改革开放使中国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当今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动摇、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不积极的趋势。 当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当今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大学生不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出于功利性目的才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入党。在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的评价和态度上,有人持否定或怀疑态度。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我认为出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的原因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层出不穷的腐败现象,收入分配不公、教育、住房等现实问题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产生疑惑和不解;一些媒体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过度宣传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上层建筑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生活水平普遍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这与马克思主义预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有很大出入,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要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疑惑就更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仔细体会其中的真谛,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根本指导价值。科学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通过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去维系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使人们既有自身的自由又不使行为失控,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作为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身来讲,它不仅包含知识性、科学性,尤以革命性和价值性见长。作为科学信仰的真理,其确定和实现既要诉诸人的工具理性,也要诉诸人的价值理性;既是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也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体现。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真理的尊崇与信服,是对扎根于现实世界、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从思维方式上看,它确定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统一理性与信仰这对矛盾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看,它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成果,通过正确的抽象和科学升华,形成了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观点,它从有限看到无限,由暂时把握永恒,通过相对寻求绝对,使信仰不断地在实践中实现从应然到实然、实然到应然的转化与平衡;同时,这一过程又使实践在科学实践的牵引下不断地深入和超越。其次,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从现实实践中分析和概括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们指出的是一条现实道路。遵循这条道路,人们通过努力和奋斗,就能逐步达到追求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实践理性,鼓舞和激励了100多年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所能完成的每一项历史任务,都是这一世界性伟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都内蕴着共产主义的实践内容。再次,体现在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