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内容提要】管理中的心理问题的研究是近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人机适应、人力资源的管理、人际关系的协调必然涉及管理中的心理问题,管理科学的发展必然涉及人的心理问题。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管理心理学的基础。19世纪后期心理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管理领域中的大量应用,促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正 文】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而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以及管理科学、心理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一、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至20世纪初,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心理学被推到了企业管理的前沿。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技术环境的变化

技术环境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流行状况。工业革命就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在整个工业革命中,技术环境的重大变化共经历了二次。1782年,瓦特发明了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蒸汽机,解决了大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使生产力的发展从铁器时代进入了机器时代;19世纪电磁学的发现,引起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的广范应用,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兴工业部门,从而把生产力推进到电力时代。19世纪后半期,欧洲和美国已从早期的机械发明和简单的工业生产走向迅速发展的重工业时代。特别是美国,工业生产在19世纪末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世纪初,美国工业界首屈一指的是福特T型汽车的生产,自1904年起到1921年,仅十几年的时间汽车年产量增加了549倍,成本降低2.4倍。福特创造了以传送带为核心的管理,采取流水作业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生产线。工厂用装配线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不到一年时间,劳动生产率成几倍、十几倍的提高。汽车工业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19世纪末期,美国芝加哥市的大街还是用碎石砌成的,其他较小的城市是可想而知的,汽车迫使美国改变了地面的面貌。自由资本主义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不受限制,商品盲目销售、竞争,竞争重要的办法是采用新技术、新机器。

生产技术的需要至少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人和机器相匹配的问题。是让机器适应人,通过人提高机器效能,还是让人适应机器成为工具。在工业革命后

的大机器生产时期,确实发生了人机关系不相适应的现象。手工业时期,一个工人可完整地做完一件产品,而此时工人被分割在流水线上,操作简单,看不到自己制成完整的产品,体验不到“成就”的乐趣。机器的生产本来可以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必然要延长劳动时间,加快机器的运转,加剧了工人这种不适应,给生产管理带来了实际问题,因此促使心理学、社会学工作者研究人——机矛盾问题。一些心理学家指出,当时的机械设计往往只从力学观点出发,而对工人使用机械是否适应则缺乏研究,结果不仅浪费了人力,而且酿成许多差误和事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自动化的提高,人们已日渐认识到,在人机系统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如何适应机器向机器怎样适合于人转变。其结论是,人与机器应相匹配,才能提高生产效率。第二,要解决生产力迅速发展时期的劳动力素质问题。劳动力素质包括劳动者的体能和智能。复杂的机器生产,具有产量大、速度快、精确度高的特点,要求人具有与其相适应的智能。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电视工业、原子能电站、宇航工业的发展,脑力劳动的比重也随之不断地提高。以上两个问题均是管理的问题,然而都涉及到了人的心理特点。所以,考虑生产发展就离不开管理中的心理问题。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涉及到大量的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生产、产品销售、成本核算、情报收集。资本家对其全面、直接的管理已力不从心,于是出现了受雇佣的管理阶层,使得管理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人便把分散在经济学、技术学、军事学中的管理知识,包括心理学的知识引用到管理实践中来。

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大特征,垄断导至资本的集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7千家制造公司和矿业公司、5千家公用事业公司实行了合并。管理中人力资源更大的集合,组织与群体关系更加复杂,涉及员工的激励、信息沟通、人际关系等等,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渗透到管理领域中来。

(三)社会环境的变化

工业革命同时也是社会革命,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生产力迅速发展,劳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主义方式的机器生产使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竭力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为降低成本,不断降低工人工资,甚至雇佣大量的女工和童工。为改善工作条件、缩短工时、增加工资,工人阶级不断地反抗斗争。据统计,1906年至1914年间,美国有530万工人罢工。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劳资对立更为严重。

经济管理中面临的这种严峻局面,自然要试图解决企业组织中的人——人关系问题。为此需要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参与。虽然治标不能治本,但缓和劳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继续用严格监督、强制和约束手段对工人已难奏效,解决人的积极性问题不得不研究心理学。

二、管理学的推动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科学管理的理论并没有形成。先行工业革命的英国,企业主在企业管理中互相封闭保密,阻碍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传播。早期思想家的管理思想没有引起重视,传统的经验管理滞后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工厂的产量都远远低于额定的产量。这种情况迫使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努力把当时科学技术和最新成就运用于管理,他们突破了传统的管理观念,使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这一时期大体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代表人物较多,如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泰勒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从1900年开始,他在工厂实验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劳动定额、工资定额、工作流程图、差别计件工资制、岗位职能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统称“泰勒制”。泰勒虽不是心理学家,并且他的理论重物不重人,然而他在按客观规律解决管理生产问题,必然使自己的研究符合心理规律的要求。如,他提出对工人进行培训和选择,对工人操作的“时间——动作”分析,无不与心理有关。科学管理理论中管理心理学处在萌芽阶段。

泰勒的科学管理无法阻止20世纪20年代整个美国工业时常发生的生产力和生产标准下降的问题,使人们开始重视人的因素。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相结合,对企业管理中提高人的生产效率问题进行了许多实验,并形成了管理中一个对后来的管理心理学产生有重要影响的人际关系学派(又称行为科学学派)。这个学派的形成是以著名的霍桑实验为基础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等人从1927年开始,在芝加哥城的霍桑电气工厂进行了为期9年的大型现场实验,实验是探求人的工作环境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诸如湿度、温度、休息时间、福利等等。研究结果发现: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不是物质因素和经济因素,而是工人心理的或社会的因素。1933年出版了梅奥的著作《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对霍桑实验作出了总结,提出了与传统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成为人际关系学派的理论代表作。其基本观点是:工人不是只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管理要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重视工人群体的研究;要建立新型的领导、监督关系。人际关系学说正式提出了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把管理问题引向了管理心理学。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管理心理学的基础。

三、心理科学的推动

19世纪后半期,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自己的体系、概念和实验手段。20世纪初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也成为独立学科,这就为管理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准备。

心理技术学是最先把心理学运用于工业企业的一门学科。最早对心理技术学进行具体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闵斯脱泼格。他在1910—1914年,发表了《心理学与经济生活》、《心理工艺学原理》等著作,他强调心理学可以为工作选择有适当品质的工人,可以找到生产效率最高、最令人满意的工作条件;他还强调人的愿望、兴趣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利用心理学研究工人的工作动机和减轻工人疲劳。闵斯脱泼格的研究已经接触到管理心理学的内容。

直接促进工业心理学发展的还有关于个别差异的研究。早在1882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进行了关于个别差异的第一个科学研究,他应用测验来研究人的差异,创立了统计学的相关法。美国的卡特尔1890年发表了《心理测验和测量》。这些都为工业心理学应用的测验和选拔工人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大都把心理学运用于军队。以美国为例,1917年就成立了17个战争心理问题研究会。心理学家设计和进行心理测验选拔飞行员、气象观察员、海底电话员、潜艇监察员等特殊能力的兵种。另外还有对情绪不稳定人员的心理治疗。这些研究、大大扭转了把人当作一种机械力源泉的错误观念,把人的因素、人的心理特点、特别是人的能力作为设计武器装备、加强管理的核心看待。可见,管理心理学初具雏型与两次世界大战中把心理学运用于战争并取得成果是分不开的。

心理科学经冯特的努力变成实验科学后,其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学派论争的局面,各学派都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心理科学;二是各学派都注重并坚持实验研究,其中许多是对生产及管理的研究。这些为管理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在早期的群体理论中,对于管理心理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的,还有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群体动力说”。勒温曾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客观环境中的一些刺激起着导火索的作用。人的行为的动向取决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1933年以后,他又把心理场理论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的概念。群体的行为不等于群体中成员个人行为简单的算术和,因而会产生一个新的行为形态。勒温的学生对影响群体行为的诸因素(如群体规范、沟通、领导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构成了管理心理学中群体心理的基本内容。193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诺创造了社会测量法,更加便于对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帮助人们认识群体凝聚力、群体结构等人际关系的问题。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出版了《动机与个性》一书,提出了对管理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需要层次论。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本质认识的局限。马斯洛认为,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需要层次论促使管理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抛弃了科学管理时期“经济人”的人性假设观,并对人际关系学派的“社会人”的人性假设观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重视探讨在管理中激励员工积极性的途径。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吉里斯提出了员工“不成熟——成熟”理论。他的成熟理论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有同样的含义,认为成熟的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但阿吉里斯强调,人之所以不能完全成熟,不能充分自我实现是环境条件、特别是管理制度限制了人的发展。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麦克雷戈总结和归纳了马斯洛、阿基里斯等人的观点,提出了代表对立的人性假设的两种观点,即X理论和Y理论,他称泰勒制为X理论,主张管理应采取与X理论相对立的Y理论。Y理论肯定了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可能性,管理的任务是发挥职工的潜力,创造条件使个人的需要与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反对管理中运用权力实现指挥和监督。

除了对管理中的个体、群体心理的研究,约本世纪40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开始注意对整个组织心理宏观研究。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巴纳德1938年出版了《经理人员的职能》。他认为组织是两个以上有意识的协作力量和活动的合作系统;工人首先是社会成员,然后才是组织的参与者,而不是工具;管理人员的权威不是依靠命令来取得;合适的工作条件、技艺受到重视,企业事务的参与机会、与伙伴合作共事的兴趣将更为重要;强调组织中的信息沟通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回顾自20世纪初以来,心理科学在企业中的应用,管理实际上占据着核心地位。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莱维特于1958年正式出版了《管理心理学》,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它不断的吸收心理科学乃至其它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内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权变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的发展,为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迄今为止,管理心理学已成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普及与应用已不局限于企业,对各行各业的组织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现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浅述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演变(doc 6页)

浅述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演变(doc 6页)

第一章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演变 一、早期管理理论 1. 科学管理理论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科学,并形成了科学管理学派。这一学派注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设计,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直接的管理目标,以便增强组织效能,即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取得高额利润和长远发展。科学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Taylor通过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的著名的“搬铁块”实验和“时间—动作分析”,以及相继完成的“铁锹实验”、“金属切削实验”等多项实验,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他于1911年所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成为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作。 Taylor提出了以下科学管理原则: (1)把工作组织的所有责任分配给经理而不是工人。由管理人员负责工作的计划和设计,而让工人执行工作任务;

(2)运用科学方法决定每一工作任务的最好方式。由经理设计每位工人的工作,确定完 成任务的标准和方法; (3)对每一种工作选择最适合的人。经理应该使每位工人的能力与各自工作的需要相匹 配; (4)对工人进行培训,以便正确从事其工作。经理应该训练工人在工作中运用标准的方 法; (5)对工作作业进行监控,以保证正确执行具体工作程序,并取得适当成果。经理应该实施规范的控制,确保所管辖的工人总是以最佳的 方式开展工作; (6)通过计划工作任务分配和消除中断动作来提供进一步支持。经理能够帮助自身工人继续完成高水平工作任务。 科学管理的焦点仍然是人。其他一些管理科学家也在科学管理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Henry L.Gantt(1861-1919)建立的“任务奖金工资计划”,把员工任务成效与管理人员的奖金联系在一起。他所发明的“计划比较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50个.doc

组织变革:所谓组织变革是指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组织发展:所谓组织发展是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绩效考核:所谓绩效考核是对组织或个人的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核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 组织形象战略:所谓组织形象战略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个性性质,通常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商品经营之道”。 家族主义:所谓家族主义就是把家庭的伦理道德移植到集团中,而企业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又都是为了保持集团的协调、维护集团的利益、充分发挥集团的力量 组织文化:所谓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设计:所谓组织设计是指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环境:所谓环境是指外部的竟争、购销状况与市场需求,也包括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与影响。 组织的目标:所谓组织的目标是在企业管理中,目标可能是外界实在的对象,也可能是理想的或精神的对象。

组织:所谓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决策:所谓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找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管理坐标图:所谓管理坐标图是一种采用图示和量表方式来衡量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 领导:所谓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而施加心理也许的人是领导。 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管理心理学则认为,它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联结成的关系。 沟通:所谓沟通,就是信息交流,它可以是通讯工具之间的信息交流, 如电报、电话等。 信息沟通:所谓信息沟通,是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过程。 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凝聚力或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集体主义自决:所谓集体主义自决指的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群体的意见经过独立分析后所作出行为反应。 群体压力:所谓群体压力,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组织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201504)34、组织结构7 答:组织结构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201604)32、事业生涯的设计7 答: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1604)35、组织体制7 答:组织体制:是企业组织中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企业组织机构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办法、标准等。它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规范,它规定企业的组织指挥系统,明确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关系,并规定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职权和职责。 (201704)34、组织变革7 答:组织变革是组织主动地、自觉地因条件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对组织现状主动地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过程。 (201710)34、矩阵组织结构7 答: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组织结构。 31.投射: 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2.群体凝聚力: 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33.决策智囊团: 智囊团是一种在组织系统中独立于决策者之外,但要站在决策人立场上进行研究的决策参与团体,它在研究和论证决策方案时,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对方应该怎么办,怎么办最合理或最符合课题交办组织的真正利益。 34.客观不公平感: 由于客观不公平的现象而引起的不公平感。 35.组织发展:是由最初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小范围变革或修改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实际含义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 31.工业心理学: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现代管理心理学 程正方 第四版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及其理论思想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及其理论思想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外国管理科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计件工资制》 《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1.管理原则(内容): (1)搜集、分析和整理企业的所有经验数据、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工作方法(2)对员工进行科学的培训 (3)培养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精神 (4)明确分工 2.科学管理的目的: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的财富,确保每一个雇员获得 3.局限: (1)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2)机械的管理方式,忽视人的因素、作用 (3)为资本家剥削工人 (4)认为工人不必要参与管理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1.强调组织架构与企业经营 2.企业经营的职能:计划、商业、财务、会计、保养与安全、管理 管理:计划——研究现有条件、预测将来发展,制定行动计划 指挥——建立一个从事活动的人的机构和物的机构 控制——维持组织中的人员的活动 协调——企业的工作和活动保持一致 组织——按原有计划和指挥来完成 14条管理原则:专业化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性、命令的统一、智慧的统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公平合理的报酬、创造性等 3.特点: (1)认为管理是企业六中职能之一,管理是对人起作用的职能。 (2)组织跟管理密切相关 (3)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4)只考察了组织的内在因素,没有考虑周围环境,是封闭的。 韦伯的组织理论——官僚模型 任何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的。 1.主要管理理念:明确分工、职位阶层、法规条例、不讲人情 支薪用人、书面案卷、资源控制 2.有利于调高生产效率,但不利于从事以创造和革新为重点的非常规的灵活的组织活动,可能助长专职、独裁行为,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A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C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b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c)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c)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C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C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B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C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C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B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a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a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D)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c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A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A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a )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管理学交叉而成的一个应用心理学科。本文首先介绍 了管理心理学概念, 并把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成初级水平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对各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然后对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 发展历程; 问题; 政策措施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团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把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运用于组织管理中, 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进而控制和预测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进而控制和预测组织中的人的行为,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潜能, 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 改善人际关系及增强组织功能。其中重要的内容是研究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的个体特点, 如动机、能力、性向等人的群体特点, 如群体的分类、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等。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管理学交叉而成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 属于应用心理学科。20世纪初, 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和闵斯特伯格开创的工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则是推动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动因。到20世纪60年代, 管理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国外, 不同的行业对管理心理学有不同的称呼, 如心理学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心理学, 工商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行为学。 一、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初级水平阶段 1980年, 中国心理学会筹建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在其首次专业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工业心理学分为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以后, 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倡导下, 各地相继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管理心理学讲习班和讲座, 经济院校管理学专业也开设了管理心理学课程。首先是翻译、撰写和出版了一批用于高校教学和干部培训的管理心理学书籍。如夏恩的组织心理学、麦柯米可等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以及我国学者编写的管理心理学著作, 如俞文钊的管理心理学。并且陆续成立了有关管理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学术团体和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在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同时, 行为科学被逐步介绍到我国。1985年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也成立了行为科学组, 全国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理论工作者与企业管理干部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队伍, 为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有关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的研究成为我国管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徐联仓等修订了日本学者三隅二不二的PM 调查

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与管理)习题与答案

1、“社会人”假设背景下,管理者的角色是()。 A.协调者 B.服务者 C.组织者 D.监督者 正确答案:A 2、参与管理模式的关键是()。 A.攻心为上,培养主人翁感 B.激励管理,精巧的管理艺术 C.以人为本,推动人的发展 D.有效沟通和协调,激励体制 正确答案:A 3、“自我实现人假设”是()提出来的一种人性假设。 A.泰罗 B.泰勒 C.马斯洛 D.梅奥 正确答案:C 4、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是()。 A.物力 B.财力 C.人力 D.信息

5、参与管理模式的起点是()。 A.霍桑实验 B.日本企业管理 C.斯凯伦计划 D.芝加哥讨论会 正确答案:C 6、直线型组织结构采用的是()的领导方式。 A.自下而上 B.平行型 C.交叉型 D.自上而下 正确答案:D 7、对文化一词的解释中,“化及”的含义不包括()。 A.烙印 B.影响 C.变成 D.推广 正确答案:D 8、常用领导决策方法不包括()。 A.确定型决策 B.定量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风险型决策

二、多选题 1、自主管理模型的合理性有哪些() A.强调精神的重要作用 B.强调以人为本 C.培养员工主人翁的态度 D.强调管理的服务意识 正确答案:B、C、D 2、社会人具有()属性。 A.生理属性 B.自然属性 C.心理属性 D.社会属性 正确答案:B、D 3、组织理念是基于()要素完成资源分配的。 A.目标 B.战略 C.共同的概念 D.价值观 正确答案:A、B、C、D 4、自主管理模型的合理性有哪些()? A.培养员工主人翁的态度 B.强调以人为本 C.强调精神的重要作用

D.强调管理的服务意识 正确答案:A、B、D 5、权变管理的三要素包括()。 A.差异管理 B.系统管理 C.动态管理 D.柔性管理 正确答案:A、B、C 6、人的思维方式要指导人们处理好人与()的关系。 A.社会 B.人 C.自然 D.环境 正确答案:A、B、C 7、领导行为主要包括()。 A.决策行为 B.统御行为 C.控制行为 D.创新行为 正确答案:A、B 三、判断题 1、根据“社会人”假设,非正式组织对于提升人的工作效率作用不大。(×) 2、自主管理模型把管理的失败归结为外在环境条件的缺乏。(√) 3、软管理的思想认为,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一切随条件而定。(×)

管理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时勘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2001 年第 7 卷第 2 期, 52 -56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Vol .7.No.2, 52 -56 管理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勘卢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管理心理学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认为,在适应经济全球化 和企业不断变革的情况下,组织变革、领导行为、激励机制和组织文化是管理心理学的 研究新热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重视组织层面的变革研究,强调对人力资源的 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并提出了管理心理学研究的近期 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建议。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发展趋势组织变革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20(2001)-02-0052-05 1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管理心理学在国外心理学界称为组织心理学,在工商管理界称为组织行为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的重要分支。20世纪初,泰勒(F.Talor)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和闵斯特伯格(H.M uensterberg)开创的工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形成的先驱,而真正推动管理心理学产生的是1927年由梅奥(Elton M ayo)领导的“霍桑实验”。直至20世纪60年代,管理心理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等层面的人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它强调人的因素在管理环境中的作用。管理心理学一方面研究领导行为、管理决策、组织变革与发展、团队建设、沟通、激励和跨文化管理理论问题;另一方面,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来研究职务分析、人员选拔、培训、绩效 评价和薪酬分配等理论和方法[1]。 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管理心理学研究将面对三大课题:面向全球竞争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带来的全球化。在这种新型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的因素日益突出,如何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竞争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院三院长于1997年发表的三院长联合声明《为21世纪做准备》,就把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管理决策的行为科学研究列入头等重要的研究课题。此外,管理科学本身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心理学家不断提供人们如何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变化的新知识,这显然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开展新型的管理系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管理

管理心理学(选择题答案)

一、选择题(10×2=20) 1.( C )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A.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B.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C.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D.管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A )研究者有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引出所要研究的某些现象,以此得到关于这一现象发生所起作用规律的研究方法是。A.实验法; 3.( B )主持霍桑实验的人是。 B.梅奥和罗利斯伯格; 4.( D )每个人特定人群总有一种共同的、较为一致且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其人格的依据,这种现象被称为。 D.社会刻板效应; 5.( D )行为发生的原因与行为的预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行为是由引起的,那么行为是否会再发生则很难确定;如果行为是由引起的,那么就可以推测出该行为者的许多特点,并对该行为的再次出现进行预测。D.外部原因;内部原因; 6. ( B )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这种群体称为。B.正式群体; 7.( D )在奥德弗的ERG理论中,E、R、G分别是指。 D.生存;相互关系;成长; 8. ( B)如果职工A通过与职工B相比,认为自己报酬偏低,因而产生不公平感。根据公平理论,A为了达到公平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减少自己的投入; 10.( B )行政层级制、职能制、矩阵型组织形态分别最适宜的环境是。 B. 复杂/静态、简单/静态、复杂/动态; 2. ( D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病理心理 4. ( C )谈话法和问卷法应属于。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6. ( A )使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个体差异的性格特征是。 A.理智特征 B.情绪特征 C.态度特征 D.意志特征 7.( A )由于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被称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被称为,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被称为。 A.需要;动机;激励 B.需要;激励;动机 C.动机;需要;激励 D.动机;激励;需要 8. ( C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C.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演变

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演变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第一章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演变 一、早期管理理论 1. 科学管理理论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科学,并形成了科学管理学派。这一学派注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设计,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直接的管理目标,以便增强组织效能,即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取得高额利润和长远发展。科学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Taylor通过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的着名的“搬铁块”实验和“时间—动作分析”,以及相继完成的“铁锹实验”、“金属切削实验”等多项实验,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他于1911年所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成为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作。Taylor提出了以下 科学管理原则: (1)把工作组织的所有责任分配给经理而不是工人。由管理人员负责工作 的计划和设计,而让工人执行工作任务; (2)运用科学方法决定每一工作任务的最好方式。由经理设计每位工人的 工作,确定完成任务的标准和方法; (3)对每一种工作选择最适合的人。经理应该使每位工人的能力与各自工 作的需要相匹配;

(4)对工人进行培训,以便正确从事其工作。经理应该训练工人在工作中 运用标准的方法; (5)对工作作业进行监控,以保证正确执行具体工作程序,并取得适当成果。经理应该实施规范的控制,确保所管辖的工人总是以最佳的方式开展工 作; (6)通过计划工作任务分配和消除中断动作来提供进一步支持。经理能够 帮助自身工人继续完成高水平工作任务。 科学管理的焦点仍然是人。其他一些管理科学家也在科学管理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Henry L.Gantt(1861-1919)建立的“任务奖金工资计划”,把员工任务成效与管理人员的奖金联系在一起。他所发明的“计划比较图表”,以甘特的名字命名,称为“甘特图表”。现代管理中流行的“方案评价与回顾技术”,(PERT)就是以甘特图表为基础的。Frank Gilbreth (1868—1924)和Lillian Gilbreth夫妇(1878—1972)发明的一种快速测量仪,进行了动作研究,对工人操作时的手部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确定了每一动作所需的时间。我国企业现行的“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等管理制度,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泰勒制”。这些制度与系统的管理目标联系在一起,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 当时工业心理学的主流以曾经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Hugo Münsterberg(1913)为代表。他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系统地总结了早期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论述了采用心理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的心理技术学

管理心理学

2017管理心理学 任务一: 一、单项选择: 1、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教育 C、素质 D、实践活动 2、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教育 C、素质 D、实践活动 3、霍桑实验提出的(),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A、人际关系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 C、需要层次论 D、领导行为理论 4、英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知觉不包括以下()。 A、社会自我 B、精神自我 C、物质自我 √D、现实自我 5、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被称为()。 A、优先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6、按某种或某种典型的性格特征,性格可以分为()。 A、优越型和自卑型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D、以上选项都对

7、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 A、大众心理 B、激励心理 C、组织文化 √D、领导心理 8、“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出自我国古代哪部经典名著(): √A、孙子兵法 B、春秋 C、诗经 D、史记 9、自我知觉的核心是()。 A、社会自我 √B、精神自我 C、物质自我 D、生理自我 10、()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A、科学管理理论 B、社会系统学派 √C、需要层次理论 D、决策理论学派 11、对一个人个性形成发展起着直接作用的是()。 √A、早期教育 B、学校教育 C、遗传 D、社会教育 12、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A、抑郁质 B、多血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13、个性的特质包括,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 A、优越性 √B、倾向性 C、情绪型

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十五

"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十五 第十五章组织变革和发展 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一般概述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概念 1.组织变革是指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2.组织发展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3.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虽然有所区别,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组织发展要通过组织变革来实现,变革是手段。变革的目的的是使组织得到发展,以适应组织内外条件的要求,有效地行使组织职能。 (二)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 1.必须由组织管理部门来制定有计划、有系统的规划。 2.这个规划既要适应当前的环境,也要使适应未来环境的要求。 3.这一规划必须预见到知识、技术的改变,以及程序、行为和组织设计的改变。 4.这一规划还必须建立在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工作绩效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配合。 二、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的与程度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的 1.提高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改变成员的行为。 (二)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程度。注:组织变革与发展有程度上的差异: 1.渐进式变革。如:日本丰田公司产品和工程部的负责人北野南夫推行的渐进式变革。 2.激进式变革。这种变革涉及到重新建构组织以及组织所处环境的观念。(波音公司) 三、组织变革的动因 1.外部环境的变化 技术的不断进步。价值观念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国家政策的变化。 2.内部条件的变化 组织内部的管理方式阻碍了成员的发展。组织仍然是等级分明,组织内缺乏民主。组织仍然只靠奖惩手段推动成员工作。组织对成员的成绩及需要不予重视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阻力与克服 一、组织变革的阻力 (一)心理原因造成的阻力 1.变革会破坏某些人的职业认同感,使他们产生某种程度的不安全感,因而抵制变革。 2.组织变革带来的后果是未知的,存在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 3.变革会引起某些人地位和职权的变化,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 (二)经济原因造成的阻力,如果变革造成了部分人直接或间接的收入降低的话,这部分人就会抵制变革。 (三)社会群体原因造成的阻力 1.组织变革有可能打破群体的平衡状态,因而会遭到群体的反对。 2.变革的阻力也来自实行典型的等级制组织结构的组织本身。 二、克服变革的阻力 1.进行力场分析。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创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