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暴力叙述看余华小说的叙述特点

从暴力叙述看余华小说的叙述特点
从暴力叙述看余华小说的叙述特点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论文

中文题目从暴力叙述看余华小说的叙述特点—以《现实一种》为例

学号780901011

姓名胡谊

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指导老师章淑华

专业汉语言文学

完成时间2012年11月25日

目录

摘要 (3)

一、叙述态度冷漠化 (5)

二、叙述主题重复性和深入性 (6)

三、叙述视角多样性 (9)

四、叙述语言简洁凝练 (10)

五、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 (10)

参考文献 (12)

从暴力叙述看余华小说的叙述特点

—《以现实一种》为例

摘要:余华是先锋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在叙述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余华先锋时期的作品特别是《现实一种》从叙述态度,叙述主题,叙述视角,叙述语言四个方面来探究余华小说的叙述特点。

关键词:余华小说,叙述特点,独特性,暴力。

Abstract:Yu hua is one of the pioneer period on behalf of the writer and his novel narrative in has its own distinct sty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works of yu hua pioneer period, especially the reality a \"from narrative attitude, narrative theme, narrative Angle and narrative language four aspects to explore yu hua novel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Yu hua novel,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uniqueness, violence.

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罪恶、暴力、死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独特的叙述特点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震撼。

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十年后余华又创作长篇小说《兄弟》,又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兄弟》在迅速成为畅销书的同时,也遭遇了文学界无情的批评,《兄弟》能否成为经典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另一方面,余华小说的叙述特点也独具风格,呈现出叙述态度的冷漠化,叙述主题的重复化和深入化,叙述视角的转变化叙述语言的简洁化等等。

一、叙述态度冷漠化

初读余华,读者会惊叹于他叙述的平静和冷淡。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位中年的主刀医生在技巧,经验,阅历极其丰富的时候实施手术:冷峻,威严的目光下,一柄寒光闪闪的手术刀精准的刺向目标。有人说:“余华对于苦难的反应总是显得和常人不大一样,该关心的地方他漠不关心,该愤慨的地方他无动于衷。好想他压根就不准备对笔下的生命表示一点属于人间的态度,他的任务,像是站在非人间的立场,讲人间的苦难客观冷静的叙述一通。”更有人惊呼:“余华的血管里流动的一定是冰渣子。”

表面上看,余华并不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现实一种》里余华像一个操纵着巫术的巫师让一个三世同堂的七口之家自相残杀:皮皮失手摔死了自己的堂弟,于是暴力一宗宗的疯狂袭来,山峰逼迫皮皮舔舐儿子的鲜血并一脚将皮皮踹死,山岗为报复山峰让狗舔舐山峰涂满肉汤的脚底使之狂笑而死,山峰的妻子则是冒名签订了将山岗的尸体捐给医院的协议使他死无全尸。在如此暴力血腥的场景里余华好像隐藏起来了,字里行间全然不见作者的态度,立场。没有主观情感,冷静地近乎冷漠。

再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现实一种》山岗被肢解的一幕吧:

然后她拿起解剖刀,从山岗颈下的胸骨上凹一刀切进去,然后往下切一直切到腹下。这一刀切的笔直,使得站在一旁的男医生赞叹不已。于是她就说:“我

在中学学几何时从不用尺子划线。”那长长的切口像是瓜一样裂开来,里面的脂

肪便炫耀出金黄的色彩,脂肪里均匀的分布着小红点。接着她拿起宝剑一样的尸体解剖刀从切口插入皮下,用力地上下游离起来。不一会山岗胸腹的皮肤已经脱离了身体,像是一块布一样盖在上面。

毫不夸张的说,这种不动声色的冰点叙述给读者的视觉冲击相当的有震撼力。实际上,余华近乎冷漠的叙述态度是他习惯的一种写作方式并不代表着余华本人的冷漠和残酷。我们都知道先锋时期的作家都受到那个时期的西方文学的影响,余华也是如此,他所学习的卡夫卡和罗伯-格里耶分是表现主义和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所以符号化的人物以及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叙述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余华的创作。而从个人经历来说,余华从小在医院里长大见惯了血肉模糊的景象,成年后又有一段自认为“最没有风景”的牙医职业让他成为一个“长时间的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但是天性的善良却使得他噩梦连连,夜不能寐。无论怎么说,这种超然物外的叙述态度给了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叙述主题重复性和深入性

余华叙述态度上的冷漠,与他叙述的主题往往呈现出暴力,死亡,罪恶以及人性的肮脏这些元素息息相关。在他的作品中暴力和死亡这一主题不断地重复并以不同的方式深入下去。然而在暴力叙述中余华小说呈现出叙述内容重复化,叙述主题深入化和叙述背景简单化等叙述特点。

重复叙述是一种重要的叙述方式,合理的运用重复叙述可以深化情节,主题已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而余华显然是运用重复叙述的高手例如文革,《一九八六》里的历史教师在文革中疯狂的自虐,《活着》和《许三多卖血记》里大量的上山下乡,游行,批斗等等,《兄弟》里的李光头父子在文革的性压抑下去厕所

偷窥女人的屁股。再比如苦难,福贵和许三多就是典型的受难群体,只不过一个是不断的失亲另一个是不断的失血。当然还有暴力和死亡,余华对于暴力和死亡的迷恋是其叙述主题上绕不开的话题:从最初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后来的《鲜血梅花》,《死亡叙述》,《一九八六》,《现实一种》等等。余华好像是迷上了暴力,他每一次的重复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重复,而是伴随着叙述主题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为了深化的重复。

回到《现实一种》里,起初老太太常常在夜里听到身体里有这种筷子被折断的声音,然后吃早点的时候她感觉到“胃里好像在长出青苔来。”之后,在皮皮摔死堂弟后“老太太才站起来,于是她又听到体内有筷子折断的声音。”以及“手臂上的苦头可能会插进长满青苔的胃”最后在山峰质问老太太谁把孩子摔死的时候,她说:“你来听听,我身体里群是骨头断的声音。”老太太近乎发病般的絮絮叨叨给小说蒙上了一层阴郁更是提醒着读者一场暴力即将暴风骤雨般的袭来。

细读余华的小说文本,我们会发现他的小说即便是是长篇小说总是缺少对时代的大场面宏观描写,他擅长的是通过个体和家庭来折射社会历史,所以在他小说的叙述背景中具有简略化的特点:人物少,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人物性格不复杂,环境描写和历史事件叙述简单。张清华先生在其《文学的减法》中认为余华通过对历史的“简化”即抽去了历史背景和具体时间而接近“永恒的形式”达到“哲学化”的境界。我以为余华深受卡夫卡的表现主义文学的影响注重表现内在世界力图突破事物表象所以叙述手法上运用抽象化的符号化来接近事物的本质。例如在《活着》中福贵跨越的大半个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小说中只是简单的交代了几句。《现实一种》里对于“家庭”这一慨念的简化完全剥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制和家长制文化,而是符号化成一种暴力的实验室,一种关起门来就会产生暴力的地方,在这个实验室里亲人们不断地在彼此身上相互实验着暴力:如果说皮皮摔死堂弟还是偶然失手的话,之后的一切暴力就都是人性极度扭曲下毫无道德伦理的复仇。

那么,余华为何总是这么迷恋于暴力和死亡这个主题呢?

张永清先生说:“在先锋作家经常表现得荒谬,暴力,死亡,性,欲望,罪恶等主题话语中,暴力与死亡是最为普遍和突出的。在过去的文学描写中,暴力主要是对恶人的描述相关联。但是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它不仅是那些社会规范之外的恶人的行为表征,也不是人的偶发行为,而是几乎所有人都或明或显存在的一种普遍人性。”余华作为先锋时期的作家当然没能脱离那个时期对暴力和死亡的表现,但是余华由于他在叙述方式上的不同而独具风格。那么相比其他先锋时期作家,余华对暴力的痴迷到底有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我们知道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受三方面的影响:童年生活,成长经历和阅读取向。余华自小生活在医院里,所见到的是“护士提着两桶鲜血淋漓的东西”所听到的是“几乎每天晚上太平间都会传来的哭声”所感到的是太平间石板上的丝丝凉意。于是,鲜血,死亡等意向不自觉的扎根余华脑海中成为其创作的素材。小学毕业的余华深深地迷恋上了大字报“所有的大字报说穿了都是人身攻击,我看着这些我认识的人,怎样用恶毒的语言相互谩骂,相互造谣中伤对方。”所以余华才会对文革对暴力这么记忆犹新。成年以后,余华所从事的百无聊赖的牙医经历让他看到的是“最没意思的风景”,这也是余华最求“血“的刺激的原因。再从阅读取向来看,余华先是遭遇了川端康成并深深着迷于他“细部”的描写,但川端康成对于化的影响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方式。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他认为作家应该透过现实的表象,“达到现实的彼岸,窥探灵魂的深渊”。所以川端康成的作品有一种美与哀愁的交织。川端康成之后,经过了托尔斯泰,马尔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尔维诺等,余华终于找到了卡夫卡。卡夫卡给了余华世界的荒诞性和有悖于常理的想象。这使余华开始怀疑现实的合理性和人性的合理性,开始相信现实的非理性和暴力以及人性的丑恶。另外,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渴望鲜血想的发疯”也让余华莫明的兴奋。

那么,对于暴力余华自己怎么看呢?“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于人们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让奴隶主们相互残杀,奴隶主坐在一旁观看的情景已被现代文明驱赶到历史中去了。可那种形式总让我感到是一种现代主义悲剧。人类文明的递进,让我明白这种野兽的行为是如何威胁我们的生

存。然而拳击取而代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即使是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暴力是如何的深入人心。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了装饰。”可以见得余华对暴力的迷恋是有着深层次的人性和历史原因的。

《现实一种》中,暴力是这样吞噬人性的:皮皮对准堂弟的脸打去一个耳光是因为他看到父亲这样揍母亲的。而堂弟嘹亮悦耳的哭声使皮皮异常激动。可见,家庭暴力是如何激发出孩子潜在的人性之恶。

三、叙述视角多样性

余华对暴力的刻画有着其独到的观察角度,这就使得他在暴力叙述方面有着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

所谓叙述视角,是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而叙述视角的选择其实就是叙述主体的视角选择,它确立着叙述者的身份,权利,道德立场和美学意图。依据法国作家兹韦坦·托多洛夫的理论,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所谓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内视角把叙述者等同于人物,也就是叙述者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以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外视角则是叙述者小于人物叙述者对其叙述的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余华在叙事过程中往往是从全知视角开始然后通过对叙述场景和叙述人物的变化进入内视角,这么灵活地转变叙述角度使他的小说情节分明,结构有序。

《现实一种》中,余华安排了三个暴力场景,他作为叙述人对场景的全知视角叙述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山峰发现儿子死亡的这一幕中余华巧妙地安排了山峰的妻子作为见证人来告知山峰。这里全知视角就过渡到了内视角。在这一幕中,山峰的妻子连续两次的“张着嘴说不出话来”最后也只是“费力的点点头”。

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不仅反映出事态的严重更是为了后文更加凶猛的暴力风暴做足了铺垫。

四、叙述语言简洁凝练

余华的叙述特点还体现在他的叙述语言上,他用简单,凝练的语言体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余华在他的随笔《虚伪的作品》中说道:“写作时为了更加接近真实,而要达到真实,必须使用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却使我自由的接近了真实。”因为形式的虚伪,他的叙述内容,叙述方式,叙述结构以及在人物处理上呈现出跳跃性和荒诞性。而在叙述语言方面一如他阅读博尔赫斯时发现的“博尔赫斯通过叙述让读者远离它的现实而不是接近,简洁的方式创造最变幻莫测的叙述。”呈现出简洁性。这种简洁性最主要体现在缺少人物的心理描写而以简单的动作,语言描写取而代之。对于这一点,余华是这么解释的“当人物被叙述推向了极端,被自己的内心推向了极端时,失去了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叙述失去了描写他内心的语言”。《现实一种》中皮皮摔死堂弟山岗回来后皮皮一觉起来连着说了三次“我冷”以及山峰妻子告诉山峰儿子死了后的反应“张了张嘴却没有声音。一连三次后,她才费力的点了点头”.几句动作和神态描写代替了心理诉说,传神的写出了山峰妻子的恐惧,心碎和不知所措。

五、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

前面说到,余华在叙述主题方面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其实这些影响又岂止在叙述主题方面呢,余华曾说:“川端康成是文学里无限柔软的象征,卡夫卡是文学里极端锋利的象征,川端康成的叙述缩短了心灵抵达事物的距离,卡夫卡则是割裂扩大了这样的距离。”洪治纲先生在他的,《余华评传》中提出川端康成对余华影响最大的在于叙述中“细部”的描写,这使得余华无论在多快的叙述中都不会忘记停下来处理细节,这就使余华的叙述真实而富有感染力。余华进一步解释道:他描述的细部,给我的感觉和我们那个时候时髦的文学杂志上

发表的作品有很大区别,他的描写是有距离的,他觉得他是用一种目光去注视而不是去抚摸。就是这样一种“细部”的刻画,我觉得非常丰富,就一直学习写“细部”所以他在细节的刻画下以生活原型为参照并要求细致入微。在《现实一种》中山岗死后被医生们抢着肢解以取得所需之物时我们发现了让我们震惊的类似于医生详细的医学记录的叙述。“胸外科医生已将肺取出来了,接下去他非常舒畅地切断了山岗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又切断了心脏主动脉,以及所有从心脏里出来的血管和神经。他切着的时候感到十分痛快。因为给活人的手术时他得小心翼翼避开它们,给活人动手术他感到压抑。现在他大手大脚地干,干得兴高采烈。他对身旁的医生说:”我觉得自己是在挥霍。”这话使旁边的医生感到妙不可言。那个泌尿科医生因为没挤上位置所以在旁边转悠,他的口罩有个“尿“字尿医生看着他们在乒乓桌上穷折腾,不禁忧心忡忡起来,他一遍一遍地告诫在山岗腹部折腾的医生,他说:“你们可别把我的睾丸搞坏了。”

当余华沉寂在川端康成的细节和哀伤情绪中,1986年的春天,余华和卡夫卡相遇了:“他的同意是我在不久以后的一个夜晚读到了《乡村医生》,那部短篇使我大吃一惊。事情就是这样的简单,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为命运的一次恩赐。”卡夫卡给予余华最大的遗产是作家不必用既定的现实世界的秩序和逻辑去理解世界,可以用一种虚伪的形式来更自由的接近真实。这一点,在余华的叙述中是革命性的,从此以后,余华基本确定了“虚伪形式”写作这一模式。这种模式在叙述上的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的不确定性。这一切在《现实一种》里随处可见,基本上,小说里的人物都没有鲜明的个性只是一种暴力符号性的体现。

余华,这个先锋时期的作家,这个沉迷于暴力叙述的作家,在其小说的叙述主题,叙述态度,叙述视角,叙述语言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虽然他在九十年代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市场化文学的道路,开始迎合读者心理和大众审美。但是这段时期的叙述实验还是给文学史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等待着我们持续的挖掘,探索。

六、参考文献

1、陈芳《余华小说的叙述特点即局限性》 2008年4月

2、石慧《余华小说的叙述特点》 2008年2月

3、余华《余华精选集》《现实一种》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月

4、张清华《文学的减法》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10月

5、洪治纲《余华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6、余华《内心之死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

7、高建伟《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 2012年4月

8、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出版社1989年5月

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

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 胡姗姗13011407 余华所强力推崇的一种叙事倾向,便是对暴力和死亡的沉醉式表达。毫无疑问,暴力和死亡一直是被人类的文明理念所极力规避的两个概念,也是受人类的理性秩序所不断钳制的两种生命状态。它们相辅相成,彼此交叠,像一颗定时炸弹,从各种偶然性的角度瓦解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秩序。余华对它们的执迷,从创作主体的原始动机来看,可能是他觉得这种人性状态更容易传达他对现实文明的不信任和反感,也更能够直接地展示他对现实世界秩序的颠覆力量。但是,随着叙事话语的自然流淌,以及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余华又不自觉地进入到某种细节化的场景呈现之中,使他的很多小说充满了某种令人惊悸的暴力美学的审美趣味。 前言 余华小说具有哟中颠覆性,阅读余华的小说犹如身不由己地加入一场暴乱,你所熟悉和习惯的种种东西都被七颠八倒,乱成一团,连你自己也心意迷乱,举止乖张。 一、暴力与死亡 (一)暴力 从动物的本能上说,暴力无疑使人的一种攻击性本能。攻击性或者说暴力作为人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从社会伦理上说,暴力或者攻击性有事一种潜力意志的体现,它渗透在政治,文化等等诸多领域。暴力只要诉诸一个更大的叙事,诸如真理,现代化,历史进步等等,它就可以获得合法性,因此,暴力在社会伦理的隐秘部位,一直存在着双重标准。因此余华的解释是,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让奴隶互相残杀,奴隶主坐在一旁观看的场景已被现代文明驱逐到历史中去了。可是那种形式总让我感到的是一出现代主义的悲剧。人类文明的更进,让我们明白了这种野蛮行为时如何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的。然而拳击取而代之,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及时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暴力是如何深入人心的。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句口号,秩序成为了装饰。余华对暴力的强调,一方面是基于暴力是人性的本能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颠覆现代文明这一权利话语的有力手段,即:通过暴力的精心演绎,揭示现代理性秩序掩饰下的生命景观。 当余华以反理性,反逻辑的手段赋予暴力合法性的同时,暴力本身也成为一种解构现实秩序的工具,而且这种解构始终披着“命运”的外衣,呈现出无法理喻的必然性特征,也使余华的叙事在广泛的欲望宣泄中成为某种话语的隐喻。譬如在《劫数难逃》中,余华就一反常态地将暴力引入婚姻,友情与隐秘的欲望冲动之中,他以命运的一次次暗示作为叙事前进的内在动力,不断地让人物进入各种预设的暴力场景中,成为各种人性欲望的欲望的牺牲品。像露珠对东山占有之后的冷静毁容,广佛对窥视自己与彩蝶偷情的孩子的杀戮,森林一看到女人漂亮的裤子便用刀片将之割破,沙子则对女人的辫子有着不可控制的占有欲......他们看起来是被命运推来搡去,而实质上却是欲望狂欢的结果。余华乐于充当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幸灾乐祸观看他的人物发出一个个暴力动作,东山对露珠大打出手,沙子玩弄剪刀,千佛的残暴直至彩蝶的坠楼......这一切大小暴力行径,全无凶狠的特征,而具有艺术性优雅,正是在描述这些反常怪诞的行为时,余华的叙述创造出了一种奇怪而又陌生的绝对真实。余华的小说打开了一个奇异的领域,在这里,人们走向自己的墓地就像兴高采烈去参加某个假面舞会,人们生活在阴谋和危险的边缘却心安理得,甚至从容不迫。《世事如烟》也是将叙事的内驱力建立在某种命运之中,其中算命先生作为一种权利意志的象征,不仅成功地操纵周围人群的命运,使自己的暴力意志不断地通过他人的死亡获得延伸,而且还直接以暴力手段,从一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2)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 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 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于是老实人认为如此利用,亵渎了

小说阅读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阅读中环境描写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高娃三河市第九中学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1、练习和巩固回答环 境描写的小说中的作用的答题方法和技巧。2、3、通过练习理解环境与小说中人物、情节之间的多边关系。 巩固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理解环境与小说中人物、情节之间的多边关系教学难点 :一课时课时安排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习题资料 :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可见在表现一篇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环境描环境描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主题上,写的板块,去寻找环境描写的方法和规律。 二、点击考点: 问:环境描写的定义是什么? 答: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问: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是什么? 1、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情节。 2、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 3、对比式描写,衬托出深刻的主题。 4、梦幻式描写,反映人物的期待 三、指点迷津: 答此类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 情节的作用三个 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 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③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链接导航:

问:阅读下面的语段,环境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答:景物描写与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学生的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拓展延伸: 问:小说中环境描写分析的四个切入点 解析: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要找出表现环境特点的关键词句,想想这些词句描绘了环境的什么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社会环境描写答题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提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的心情 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遭遇 交代人物……的身份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突出了天气的恶劣,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烘托了杜小

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

本科学年论文 (2012级) 题目: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 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作者姓名:张家婧学号:12030118 指导教师:郭建玲职称:副教授 成绩: 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 摘要:余华作为我国先锋派作家代表,其代表作《活着》、《兄弟》、《现实一种》等等,都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的元素,这既是这位作家的特色,也是他饱受争议的地方。本文就余华小说中出现的暴力叙事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其原因,并且对余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稍作分析。 关键字:余华;暴力叙事;影响力。 作家余华在从事写作的几十年里,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悲剧结尾,全文气氛压抑,充斥着绝望和黑暗,全无任何希望或是余地的退守。不论是小说或是散文,都给读者以骇人和荒诞(后期)的印象。直白的写作手法多用于细节的描写,使读者想象的画面感充满视觉冲击,而这种冲击不外乎黑、白、红三种颜色。本文将分析余华作品中暴力叙事的体现、原因以及影响力。 一、暴力现象: 1、主题 余华作品中的暴力主题,可以分为三种,即政治暴力、情感暴力以及社会暴力。三者常常在一部作品中交替或重复出现。 政治暴力:以《兄弟》为例,文革背景奠定了政治暴力的基础,即以主人公宋钢和李光头在文革前后的遭遇为主线,重情重义的宋钢坚持“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信念,却最终因为自己的情义遭遇了在文革时代随波逐流的李光头而卧轨成全了兄弟情谊放弃了爱情;而李光头则因为文革而春风得意大发横财,这种看似得益于文革政治文化体系的遭遇,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暴力的后果。李光头的所谓“成功”,对于坐在金马桶上幻想的暴发户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毁灭。

毕业论文--论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及其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及其意义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目录 引言 (1) 一、符号化 (1) 二、类型化 (3) 三、真实性 (5) 四、人物的意义 (7) 结语 (9) 注释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内容摘要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余华以独特的认知和感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独特的人物形象。文章以人物形象分析为出发点,通过小说人物的类型化、符号话、真实性等特点的分析,探求当中所蕴含的文学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余华小说人物特点价值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writers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Yu Hua creats a lot of unique characters by his unique knowledge and fresh insigh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gures, this article implys the meaning and value through some points, such as the types of characters, authenticity of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Yuhua the characters of the novels the feature the value

论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及其意义 余华无疑是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作家。他的许多小说,诸如读者熟悉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活着》等,无不密集地充斥着许多迥异于传统意义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当代小说人物建构的某些先锋性探索倾向。本文试从余华的部分小说作品出发,分析这些人物塑造极具诱惑力同时倍受争议的特点,并力图发掘其背后存在的一些可能性意义。 一.符号化 在耳熟能详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和文学权威经典中,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被告知一个似乎成为真理的命题:文学就是人学。世世代代各种文学的成熟形式,也充分地证明和表达了这条真理的绝对意义。不过,余华却有意与这种传统的文学理念做出偏离,将他的许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符号化。这种卡西尔式表现性“符号”意义的呈现,使得人物与小说中其它形式因素如结构、语言等一样,成为一种形式美学意义的符号。小说中的人物,也往往不再具备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完整属性,仅仅成为构造故事情节而设置的“道具”,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发动机。 这种人物的符号化表现,首先体现于小说人物的命名形式中。在传统小说的叙事过程里,人名通常是不可缺少的标签,它不但能够凝炼地体现人物性格,使观众闻其名而知其人,而且还可能暗示人物的命运和归宿,人物形象与其蕴含的客观社会生活的意义紧密相联。许多作家常常富有深意地为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如鲁迅小说中的“夏瑜”(《药》),“孔乙己”(《孔乙己》)都无不如此。前者富于象征意味,与小说内容相联系具有一种深切的悲剧感;后者含有讽刺意味,与人物命运关联具有浓厚的文化凄凉感。而在余华那里,作品中人物的名字被多次取消,《世事如烟》中所有人只有“1,2,3,4,5,6,7”这样的阿拉伯数字,或用“算命先生”、“灰衣女人”、“瞎子”这些名词,《往事与刑罚》只用“陌生人”、“刑罚专家”来代替具体人名。人在这里已经失去了自身的名称,人物自我也不再具有丰富的人格特征,成为小说文本叙述人为了完成叙述而使用的道具,最多也只是成为营构叙述情节的一些纽带。 其次,余华小说在具体的人物塑造方式、对人物的美学理解上也与传统小说有着根本性差别。在传统意义上说,人物的工笔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一直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在刻画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时,对于他们的出场、造型、服装等无一不浓妆重墨,相关的艺术表现效果至今仍为人们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小说阅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版)

小说阅读(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预习案】 考点透视: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自然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典型题例: 阅读《核按钮》116页《晚秋》,思考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消化参考答案。 【探究案】 活着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禁止)子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小说阅读环境描写类题型答题思路与模式综述

小说阅读环境描写类题型答题思路与模式 班级:姓名:得分: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阅读题中环境描写类的设题类型。 2.在做题的基础上总结出环境描写类题型的答题角度和答题思路,形成答题模板。 一、导入:小说定义! 二、授新: (一)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这三个要素都是为主题服务! (二)环境描写分类。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设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四)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作用有哪些?回忆初高中所学的小说,通过下面的例子,自己总结一下吧! (1)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总结: (2)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总结: (3)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总结: (4)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总结: (5)别里科夫眼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总结: (6)三

(完整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教案)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环境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与特点。(知识与能力)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总结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的特点,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类文本阅读,往往扣住小说主题,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设题。今天,我们就从小说最基本的要素——环境入手,共同探讨该如何解答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类试题。 (一)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一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的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方面 环境描写的作用 2.人物方面 3.情节方面 4.主题方面 二、学过的作品回顾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直接描写“风雪”之处有: 林冲取路投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间接描写之处很多: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回到草料场时,“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①学生朗读画线部分的风雪描写②看看这些风雪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这些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天气情景-----风大雪紧(交代自然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也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谦一伙才会到附近的山神庙暂避风雪,林冲才得以隔着门洞悉奸人的阴谋。(熊熊火焰吞噬了他的所有隐忍)风雪山神庙,手刃仇人,终于使林冲完成了由安分守己的良民向大泽龙蛇的转变。(推动情节发展) 2.《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 零度写作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文学与对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专业对外汉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分数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学生:熊风 指导教师:何文善 摘要:余华前期小说中对鲜血、暴力和死亡进行了大力渲染。暴力,血腥在余华小说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余华在进行创作时采用零度笔触手法。本文将通过零度写作的兴起,传播及其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暴力、血腥、死亡在其作品中的内涵要义以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其“零度写作”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暴力;余华小说;零度写作 A Study on the Violence and "Zero Writing" in YuHua's Novels Undergraduate:XiongFeng Supervisor:HeWenshan Abstract:YuHua's early novels applying many colours to a drawing blood, violence, and death. Among of them ,violent, bloody in novels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3084977.html,ually,yuhua in writing brush with zero technique.So,this text will zero the rise of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情结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情结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常常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对鲜血、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这种倾向与他的童年记忆、阅读经验以及80年代的先锋文学潮流有关。对暴力的残酷书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实是作者采取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重新提倡和对人生苦难的痛切关注。 关键词:余华;鲜血;暴力;死亡;人文关怀 在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创作中,余华通过冷漠残酷的叙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斥着血腥、暴力与死亡的世界。90年代创作转型后,余华小说的潜在主题依然与暴力有关。这种极端而强硬的叙述方式其实隐喻了作者对人和世界本身的独特理解。令许多读者关注的是,余华为什么这样迷恋于血腥和暴力的书写?或许,只有解开了这个谜底,余华精神世界的最后一道大门才会向我们真正敞开。 <一> 余华对鲜血的钟情由来已久。在中国以往的文学作品里,血莫不与道义、气节联系在一起,而余华笔下的血已无关宏旨。“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成名作里,余华不动声色地将自己鲜红的血液稀释成了“眼泪”,第一次向读者显示了他冷酷的一面。而在那篇以《鲜血梅花》(1989年《人民文学》第一期)命名的小说里,他就兴趣盎然地玩味道:“一旦梅花剑沾满鲜血,只须轻轻一挥,鲜血便如梅花般飘离剑身。只留一滴永远盘踞剑上,状若一朵袖珍梅花。”到了《死亡叙述》,余华则是这样描述鲜血的:“动脉里的血“哗”地一片涌了出来,像是倒出去的洗脚水似的。”而“我”却以欣赏的眼光看着自己的鲜血在地面留下的印痕,毫无痛惜之感。余华曾经坦言:“暴力因为其形式而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①[P162]对暴力的迷恋,使余华在描写鲜血时,禁不住会以一种超然于物外的欣赏的眼光来打量,甚至以华丽的语言来不厌其烦地精描细写。如在《一九八六》里,余华这样写道:“破碎的头颅在半空中如瓦片一样纷纷落下来,鲜血如阳光般四射……溢出的鲜血如一把刷子似的,刷出了一道道鲜红的宽阔线条。”在这里,鲜血四溢的视觉冲击,给人的不再是惊心动魄的畏惧,而是豪奢的感官盛宴。与此同时,余华内心的暴力倾向、死亡情结也愈来愈清晰地展现给了读者。 “暴力”也是贯穿和理解余华小说的一个关键性词语。早期如《一九八六》、《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等作品,写的多是一种纯粹的肉体暴力,并希望用肉体暴力这个寓言转寓“精神暴力”和“思想暴力”。后期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了血腥和暴力的场景,但它们的潜在主题其实依然与暴力有关。 以中篇小说《现实一种》为例,尤其能够说明余华那冷酷的暴力美学。这篇小说不仅有最为阴郁、冷酷的血腥场面,更重要的是,余华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挟持着往前走,最终又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暴力起源于一个叫皮皮的孩子,他虐待和摔死了自己的堂弟。虽然他只是一个孩子,可是已经开始学会使用暴力来获取快乐—— “这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朝堂弟惊喜地看了一会儿,随后对准堂弟的脸打去了一个耳光。他看到父亲经常这样揍母亲。挨了一记耳光后堂弟突然窒息了起来,嘴巴无声地张了好一会儿,接着一种像是暴风将玻璃打开似的声音冲击而出。这声音嘹亮悦耳,使孩子异常激动。然而不久之后这哭声便跌落下来,因此他又给了他一个耳光。” 接着,皮皮抱着堂弟到屋外去看太阳,似乎是出于本能,当他觉得手上的孩子越来越重时,就松开了手,那一刻,他“感到轻松自在”。就这样,暴力的旋涡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了。山岗和山峰两兄弟及其妻子,都被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暴力的旋涡中。成人世界的暴力一旦展开,可绝不像孩童世界那样是非理性的,它是有计划、有安排、有目标的,它要求每一个人

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后的艺术走向

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后的艺术走向 姜 欣 (平顶山工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44) 摘 要: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后,文本主题更多的是对当代的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温情的关注。在艺术上借助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用朴素、准确、简洁的语言表现生活的本真面目;以随和的民间姿态、悲悯的情怀、诙谐幽默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淡薄而坚毅的内在力量,成功地实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新的升华与超越。 关键词:余华;创作转型;叙述技巧;语言;审美趣味 中图分类号:I20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8)08-0003-07 先锋小说出现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中国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动的重要历史转型期。原有的一元化社会价值体系里增添了多元和相对的因素,文化线形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突破常规,超越传统的创作冲动,这种冲动鲜明地体现在先锋小说的创作里。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商品浪潮的汹涌而至,消费文化开始占据文化的主流地位。80年代激情澎湃的抽象“主体”,在90年代变成了全球化和市场化压力下实实在在的“个体”,精神生产面临着重大重组,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以特殊的精神姿态和人性思考介入先锋小说创作行列的余华,不仅是先锋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在先锋小说整体转型中,以其在叙事形式和话语实践中的突出表现而著称,而且最重要的是从精神先锋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开拓,为先锋小说的整体转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转型后,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虽然依旧是人的死亡和生存,但更多的是对当代的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温情的关注。在艺术上借助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表现生活的本真面目,使得叙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由冷静、强悍、暴烈转向温暖、缓和与诗意;注重用朴素、简练、准确的语言反映老百姓真实的生命存在,描写的内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以随和的民间姿态、悲悯的情怀、诙谐幽默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淡薄而坚毅的内在力量,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新的升华与超越。 一、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 余华摒弃了此前小说创作中形式炫耀的色彩,在对国内外经典著作阅读中,意识到了“最伟大的叙述就是用最单纯的手法写出最丰富的作品。”[1]“小说之道在于 第二十三卷第八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23 No18 2008年8月 JO URNAL O F CHUX I O NG NO R M AL UN I VERS I TY Aug12008 3收稿日期:2008-06-26 作者简介:姜 欣(1968—),女,辽宁大连人,平顶山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讲课教案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 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