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学校

城乡结合部学校

选题目的

我们学校实际是一所农村学校,位于焦作市解放区王褚乡,由于当地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慢慢的,我们越来越靠近城市,准确的说,我们是地处城乡结合部。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共存;由此而形成了家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从思想道德、学习起点、待人接物、学习心理、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在经济上都是不错的,家里也都有电脑,学生零用钱也比较多,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游戏又无法自拔。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约束力较差,所以导致很多学生从无意到有意接触网络游戏,最后发展到痴迷网络游戏,影响到了学习,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现在很多网络游戏都是以古代和神话故事作为背景,游戏的规则都是用武力,不停的用打架的方式来获取经验、金钱,解决支线任务。这样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同学们,让他们平时也是喊打喊杀的。大部分网络游戏都是要耗费许多时间,在学校和父母之间,学生要挤出时间进行隐蔽的“游戏大业”,还真不容易。不说时间,金钱也是笔大消耗。收费的网络游戏需要购买“点卡、月卡”,不收费的也要交上网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进行一次“我们与网络游戏”综合实践活动,希望在教育本校学生的得同时,也能为社会上的其他学生尽一份力量。

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聂敏王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长期以来出现管理混乱、管理失位、缺位和薄弱等很多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仅凭街道管城市、镇村管农村的组织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需要,街、镇城市管理职能相衔接的“体制内”创新难以奏效,必须选择一条适合市情、区情的路径,循序渐进地推进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探索城乡结合部的有效管理模式,推动城乡结合部地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一、城乡统筹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及表现 城乡关系中除了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民以外,还包含城市街道与镇政府,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有地农民,以及集体组织经济条件好与差等而形成的不同群体。 从管理主体来看,镇、村和街道行政管理在地域划分上是清楚的,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街道和镇、村的管理范围仍然存在着交叉和分割问题。城市与农村两种体制并存,对农民和居民的区别管理,使得街镇两种管理体制并行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地域交叉以及界限难以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实行城乡分治模式,无论是通过“街——居”还是“镇——村”组织来承担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民与居民、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社会管理责任,都意味着会出现管理交叉或空白,街道办事处管不了街道内的村和农民,乡镇管不了乡镇内的居民小区和居民,同时也会引发社会不公正,即同一区域内的人群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一样。 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利益群体结构产生了多种利益需求,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必须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城乡统筹中的利益关系是城乡关系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起来,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利益差距不断扩大,利益多元化更加突出。其中,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快速进程的产物,是城乡关系的集中表现,城乡结合部问题也是很多乡村将要面临的问题,其利益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焦点,是最适宜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地域和最佳切入点。 二、管理体制和内容上的交叉和空白 1.市容卫生、保洁绿化、治安管理、工商税务等领域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职责不清和责任不明的现象。一方面,在街镇行政区划调整时,虽然明确了地理界线,但在综合管理分工上却没有明确职责,从而造成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同一地段内既有镇政府负责的事宜,也有街道办事处管理的事务,且执法尺度不统一。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形成管理空白或无人管理,如农居混杂区域内的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卫生死角等。 2.违法建设比较突出,违章建筑较为普遍。据调查了解,违法建设、违章建筑问题几乎覆盖我区所有镇和街道,有的地方甚至是家家户户都有违章建筑,而且大多数都是用于出租获利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市容市貌,同时增加地区安全隐患和综合治理的难度。 3.农转居后的社会保障相关政策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及时。一是农民与居民的社会保险差距较大,由于农民劳龄不予计算或无法合理计算,退休时所得养老保险金低;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不畅;三是农转居后社会保险补贴、再就业等保障措施不力,一些农民不愿转居。 4.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结合部地区原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活服务网点缺乏规划,比如我街道社区医疗站房屋比较简陋、人员设备不足,简单身体例行检查都比较困难。同时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也加大了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紧张矛盾。 5.流动人口与出租房管理不规范。一是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不协调,公安、综治办缺乏配合,流动人口的数据统计难统一;二是流动人口的服务机制不健全,计划生育、教育、社会保险、党建等工作难以开展和落实;三是出租屋管理缺乏有效手段,使其往往成为社会治安问题或犯罪发生的温床。 三、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从国外城市发展的阶段经验来看,城市从聚集到分散,进入郊区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积极整改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环境卫生突出问题,营造干净整洁、靓丽有序的城乡环境,按照《市双创办关于印发的通知》(安创办发〔X〕X号)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整治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集中解决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煤堆、土堆、垃圾堆、渣堆乱堆乱倒问题,建立健全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彻底改变环境脏、乱、差现象,为城乡居民营造整洁亮丽、绿化美化、舒适宜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整治范围 县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各镇及集镇周边。 三、整治内容 (一)环境卫生整治。全面清理县城及城乡结合部可视范围内的煤堆、土堆、垃圾堆、渣堆,加强道路沿线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落实清扫保洁人员,合理布局垃圾桶、果皮箱等环卫基础设施,做到全天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立常态化清扫保洁机制。 (二)市容秩序整治。集中整治城区及城乡结合部乱堆乱倒、乱搭乱建、乱弃乱摆、乱拉乱挂等现象,组织拆除违章建筑物;加强沿路市场规范管理,依法取缔马路市场。强化执法监管,督促门店严格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严查出店占道流动经营及车辆带泥(沙)带灰、不覆盖上路、沿途抛洒滴漏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三)绿地绿带整治。开展城乡结合部沿线绿地绿带环境卫生整治,搞好补植补栽,严厉打击破坏绿化设施行为,做好路段公园、绿化带的苗木管护,确保无死苗和黄土裸露现象。

(四)环境污染整治。切实落实“河长制”,加强辖区内河道沟渠水体污染治理,清理清除垃圾和杂物。落实环境质量监测和治霾、降霾工作,严厉打击辖区内污染环境行为,对具有破坏环境、污染环境行为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督促停业整改,依法处理。 四、组织机构及任务分工 成立X县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X 副组长:X 成员:各镇人民政府、县双创办、住建局、交通局(运管站)、市场监督管理局、环保局、农水科技局、卫计局、经贸局、民政局、公路段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双创办,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各镇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辖区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X镇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居民楼、院环境卫生整治),负责落实清扫保洁人员,督促门店、住户落实“门前四包”,动员辖区单位、村组村民开展整治活动,清理乱堆乱放杂物垃圾等,建立城乡结合部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县双创办:负责加强执法管理,依法严查城区出店占道流动经营和车辆沿路抛洒、带泥上路等违法违规行为,协助相关镇取缔马路市场,监管城乡结合部沿线大型户外广告牌匾,清理绿化带垃圾,适时组织城区大清洗活动。 县住建局:负责做好城乡结合部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组织实施道路整修,及时对城区绿化带补植补栽,做好绿化苗木管护。 负责做好城乡结合部私人建房管理,依法拆除乱搭乱建等违法建筑物。加强建筑工地规范管理,督促施工单位或业主采取措施,做好防尘降噪等工作。 县交通局(运管站)、公路段:负责做好公路沿线修理厂规范管理工作,严禁出店占道修车,油渍污染地面。负责做好城乡结合部城市道路与公路衔接部、过境干线公路、村级道路整修工作,落实公路卫生保洁,清理边沟污泥、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现状及改-曲磊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现状及改进对策 柳国忠曲磊 (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 100035)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一类现象,这一地区大多存在流动人口聚集,土地利用秩序混乱,低端产业集中,卫生环境恶劣,消防隐患突出等问题。本文作者通过近年来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实地调研,在分析消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问题的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也在发生不断变化,逐步从三环周边,发展到现在四环、五环地区,目前主要集中在朝阳、海淀、丰台、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等8个区县,涉及乡镇(街道)70余个。近年来,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大量低端产业和流动务工人员不断向城乡结合部地区涌入,加之这一区域基层监管力量的薄弱与缺失,一些非法违法建设、非法违法经营等城市综合管理难题也随之增多,并以民事纠纷、治安案件、火灾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等形式表现出来,为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安全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特别是“4.25”大兴区旧宫镇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使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再次转向城乡结合部地区。各级公安机关及消防机构虽然迅速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整治作者简介柳国忠男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防火部副部长工程师长期从事消防政策研究、火灾预防、消防技术验收和消防宣传等工作。联系电话:82215416。 曲磊男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防火部政研指导处工程师长期从事消防政策研究和火灾预防工作。联系电话:82215577。

行动,但由于城市综合管理难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由此衍生的火灾隐患仍十分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监管工作,笔者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对策。 一、城乡结合部地区现状及存在消防安全主要问题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消防安全问题: 一是城乡结合部消防规划明显滞后。由于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始终未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乡镇和村级消防专项规划、或未将消防规划纳入总体规划之中,导致消防队站建设、消防装备建设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如:大兴区瀛海镇城乡结合部面积2.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4000余人,流动人口12000余人,至今未编制镇级村级消防规划,导致辖区内没有消防站点,无市政和天然消防水源等问题突出。 二是城乡结合部违法违章建筑众多。城乡结合部由于城市拆迁补偿、低端产业聚集以及流动人口涌入等因素,导致违章建筑众多,火灾隐患严重,主要表现为“三多”。第一,非法违法建设多。城乡结合部地区非法违法建设问题突出,以昌平区回龙观镇东半壁店村为例,该村占地面积约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0余人,流动人口却已达13500余人,非法违法建筑多达230余处。这些非法违法建设多是居民在宅基地上私搭乱建的简易房屋;第二,“三合一”“多合一”问题多。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小木器加工企业、小制衣企业、

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文化重塑

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文化重塑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新农村进程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涌向城市边缘地带包围城市的城郊地区――当代城乡结合部,这里正逐渐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群体,同时也孕育出了一个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有其独特性。对这类学生如何教育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本文就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特性,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作一些探究。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成因 1.道德观念薄弱。多数学生的集休主义意识不强,对长辈不够尊敬,缺乏爱心,自私自利的思想较为严重;在性格情感上,不少学生的性格较为孤僻,情感较为脆弱。受以上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堪忧: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各科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不够;学习上缺乏毅力与意志力,没有学习的自觉性,缺乏拼搏意识;作业习惯较差,或者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是敷衍了事,没有改错的习惯;在课堂上不爱思考问题,没有掌握思维的方法,

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因此,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2.家庭教育缺失。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95%左右只有初中或初中未毕业的知识水平,对教育的认知偏差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不够,家庭生活与教育的环境不理想。家庭教育的方法欠科学,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仍然是高压式的“棍棒教育”等。在与学校校沟通方面,许多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不了解,对于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家校不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一)区域环境因素。城镇周边地区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人际关系淡漠。小学生本就模仿性强,没有识别能力,不能辨其真伪,因而就良莠不分,不假思索地仿照,养成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气。(二)家庭教育滞后。城乡结合部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家长不注重对子女的正确教育,同时也不具备正确、科学教育孩子的素质和方法。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改变策略 目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初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现就针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特点,提出如下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1.净化周边环境。学校、社区、公安密切配合,整

农村与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农村与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 调查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农村与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1、调查背景及目的 注重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他们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起步阶段,善与恶,丑与美,好与坏,错与对的评判标准往往是不全面或不深刻的,这就呼唤着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成长”。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中关于教育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为后人所传颂着。家庭,是教育的启蒙;学校,是教育的引路人。 2、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家庭现状看主要存在这么几个方面的教育问题: 2.1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父母有的外出务工,家中一般只留下老人和读书的孩子,这些孩子他们无论是寄宿于学校还是留守在家庭,大都缺少母爱,缺少父母的亲子之情,得到的是祖辈的溺爱、宠爱、偏爱,极易形成“畸形心理”。这就呼唤农村学校必须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2.2多数家长综合素质低下,影响孩子成长。 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你要教育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这些学生家长大部分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谈到辅导功课,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这种情况,数学学科显得更为严重。这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愿。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家长重视孩子学习成长但缺乏引导方法,培养目标盲目。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上是不惜血本的,为孩子请家教,报名参加了一个又一个课外兴趣班,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殊不知,这样做孩子是否愿意,是否真的有效,结果可想而知。 2.3家长推卸教育责任,孩子成长抛在一边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王丽娟刘奕辰 摘要: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研究了城乡结合部的内涵、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探讨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实现城乡结合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发展;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08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的最前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乡结合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笔者系统梳理了城乡结合部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探寻了目前城乡结合部广泛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城乡结合部的对策建议。 1 城乡结合部的内涵 城乡结合部一词首先是德国地理学家在1936年提出来的,现在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分别从地理位置、性质特征、形成过程[1]等角度来界定城乡结合部。许月明[2]、金平[3]探讨了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地理位置,他们认为城乡结合部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周围的郊区土地,是城市与乡村互相结合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赵自胜[4]、杨向荣[5]等学者从形成过程定义城乡结合部,他们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交界区域,是城市向乡村扩展、乡村向城市发展的特殊地理区域。黄公元[1]提出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综合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吕维真[6]从性质特征角度来理解城乡结合部,他指出城乡结合部的形成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人们自主地在城乡交接的边缘地带构建的城乡社会区域和利益共同体。 综上所述,从地理位置上讲,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是城市内部市区和郊区相衔接的地带;从经济社会特征上讲,城乡结合部是除城市、农村之外的第三类社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发展过程来讲,城乡结合部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城市扩张和农村城市化,原有的城乡结合部变成城市,在城市周边地区又形成新的城乡结合部[7]。 2 城乡结合部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城乡结合部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内在规律又有外部诱因,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当前学术界研究城乡结合部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观点:一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内在规律,即经济增长导致生产要素流动,最终产生新的地理单位城乡结合部[6];二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农村社会变迁,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大城市转移,从而推动了城乡结合部的发展[7];三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土地所有制之间的内在矛盾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真空等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主要原因[8]。 笔者认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原因,而房地产的巨大需求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城乡结合部的迅速发展壮大。 2.1 城市快速发展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外在诱因 城市的发展带来城乡结合部的产生和不断扩大。第一,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使现代城市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土地可使用面积越来越少,成本日益升高,处于城市周边的农村拥有大量的土地,土地价格也往往低于城区,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商家到农村投资,由此城乡结合部迅速生成,并不断扩大。 第二,城市的发展和扩大使农村大量的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由于农地转为非农地及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对土地使用权人来说,经济效益都是几何级增长。土地的非农业用途收益远远高于农业用途收益,在追求比较效益的动机下,农民热衷于变农用地为建设用地,

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办学品位

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办学品位 摘要:城乡结合部学校处在城市边缘和农村交界的地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涌入就学,给城乡结合部学校带来发展的契机。 关键词:规范办学特色办学联合办学城乡结合部学校处在城市边缘和农村交界的地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涌入就学,给城乡结合部学校带来发展的契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观,但由于其地域的复杂性,既有城市教育气息,又有农村教育特点,往往决定其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如何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把握好良好的机遇,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办学差距。首先应该提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办学品位。 一、规范办学求发展。 规范管理是办学的“经脉”、”骨骼”,t它支撑和联系着学校的各项工作。没有规范管理,学校就会像一盘散沙。城乡结合部学校由于其特殊性,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管理,工作开展往往随意性大,造成工作不扎实,要求落不到实处的问题。因此,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是推进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

1、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强化常规管理。 学校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的基本保障。对全体师生起着约束、规范、激励和引导作用,能够有效地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应当构建以鼓励与倡导为主,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机制。同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让制度开口说话,减少了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产生,避免了出现阻塞和脱节现象,从而形成管理有规范、人人懂规范、做事讲规范的工作习惯。 2、强化师资管理、优化育人理念。 教师是办学思想的创造者,又是实践者。学校如果没有一批教育观念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学校的种种办学思路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乡结合部学校师资水平偏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教师队伍;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等都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点。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在规范制度的基础上,体现人性化管理,使每位教师得到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获得身心的愉悦。同时要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让“规范” 成为促进优质教育的动力。学校领导班子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深入教研组参与教学研究,细致检查教学常规落实情况,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监督,扎扎实实的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规

浅谈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问题

学期作业 学科名称:学年论文 指导老师:问延安 姓名:郑成 班级:行政管理111班学号:119124214

浅谈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结合部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亮点。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对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影响下,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步对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强烈地制约作用。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重视与解决好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城乡结合部和整个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纽带;城市郊区化;乡村城镇化;生态环境;治理一、城乡结合部目前的环境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原属郊区的村庄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城区范围,形成了一片片大小不一的居住小区。城乡结合部的“都市村庄”正是在从乡村向城市化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城乡结合部的小区大至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城中村”;二是一个或若干个居委组合成的住宅小区;三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生活区;四是房地产公司新开发的居民生活小区。其中,后三者由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实行较规范的管理,问题都不大,城乡结合部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是“城中村”。这些被城市用地所包围的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展,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经济上由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收入以第三产业与土地收益为主;在空间上由城乡边界分明向城村用地互相交错、边界模糊转变。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特殊,加上村镇干部和村民规划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土地是自己的,不按规定划,摆脱规划,突破规划搞建设的现象非常普遍,到处是“一线天”,“握手楼”工程,盲目发展“马路经济”和“围墙经济”。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吸引了大量“淘金者”涌入,城乡结

推动城乡结合部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

推动城乡结合部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加强城乡结合部管理的几点建议 西街办事处后圪塔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天山 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发展比较快,老城区的改造力度也较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历年来都是“创卫”工作的老大难。城乡结合部区域与中心城区紧密相连,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规划体制分割,造成城乡结合部建设混乱,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外来流动人口居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脏、乱、差”几乎成了这些区域的代名词。不仅严重损害了城市形象,还为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隐患。因此,推动城乡结合部建设,加强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推进我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的重要举措。 一、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管理、社会治安、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办事处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搞好协调配合,采取各种措施,使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状况逐步得到改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提升,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安全管理逐步规范,城乡结合部整体面貌和形象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工作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例如,办事处每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各相关社区成立专业保洁队伍,负责本社区的卫生日常清扫保洁;区环卫部门定时清理清运垃圾;办事处和社区经常性开展义务劳动等。以上一些举措的落实,虽然有效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差”状况,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城乡 1 结合部的基本状况,一些暴露出的问题仍然存在,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所形成的制约仍然较为突出。 (一)社会管理现状 目前,在我区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中,主要存在着“城乡交叉、农居混杂、交接无序、权责不清”等问题,由此带来了我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秩序脏乱差、安全隐患突出、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和流动人口无序增长等一系列问题。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营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对我区实现“首善之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城乡结合部地区大量社会管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和制约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2、制约了我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城乡结合部地区大量社会管理问题的存在,必然牵扯全区各级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我区各级部门集中精力抓经

城乡结合部

浅析城市化影响下的城乡结合部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结合部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发展 过程中的新亮点。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城市化进程中矛盾最集中、最普遍的区域。只有正确处理好城乡结合部问题,才能使城市化进程 稳步快速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结合部基本内涵与功能 (一)城乡结合部的概念 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 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 村地带。它是不同所有制土地、不同行政管理体制交汇的区域,是流动性强、 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区域,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又区别于纯 粹的农村区域,是既有城区风貌、又有乡村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 (二)城乡结合部的类型 一般说来,城乡结合部有三种类型:一是受行政隶属关系制约,属城市政 府管辖,却又地处乡村包围的城市郊区:二是属城市政府管辖的县,在地理位 置上又与城区接壤的或“插花”的地带;三是受地域影响,处在城区外围,相 对连接城乡的其他交接地带。 (三).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1)城乡结合部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涌向城市边缘地带包围城市的城郊地区,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这些人子女大部分都进入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接受教育。但是生存状况与城里的人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和重视孩子的发展,可是由于他们自身的不足导致了教育方法的不当,得到的结果适得其反,还有部分人却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便不管不问了。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面就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和问题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总体呈现“两差”、“一欠缺”的现状。“两差”之一是行为习惯差,主要表现为:果皮纸屑乱扔乱丢,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欧家常便饭。“两差”之二是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觉性,总是要老师督促他们学,上课缺乏认真听,认真想,认真做的良好习惯。更不要说有自己去探究、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习惯。“一欠缺”就是思想意识欠淳朴,主要表现为城市、农村的孩子互相歧视,部分学生沾上黑社会习气,骄横野蛮,满脑子坏水;还有的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沾上流氓习气,流里流气。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 (一)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底蕴不够,影响孩子成长 这些家长基本上是由农民转变来的城里人.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谈到辅导功课,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书太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一点都看不懂,尤其是数学学科部分题目显得更为严重。有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识。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也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绩,不要求子女参加劳动不爱好音体美,认为孩子只要读好书就行;还有的家长却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忙着挣钱。也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 (二)家庭环境是物质优先,精神落后 伴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家长觉得现在手头宽裕了,渐渐从土地解脱出来,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孩子,重视孩子的发展,可是却缺乏对孩子教育最起码的方法。他们中的一些认为应该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成以自我为中心了,稍不称心就乱发脾气。这几年突出的现象是小学生开始有了手机,家庭好的还配了电脑,这样极有可能造成盲目攀比浮躁的风气,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有些孩子还形成了两面派的分裂人格,往往在学校是好学生,而在家里却是小皇帝。另有些家长则以物质作为惩罚手段.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允许,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很少顾及孩子的真正需求、孩子的自尊,不仅用粗鲁的语言指责、骂孩子,有时还会棍棒相加。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三)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比上面一种更不幸的也是目前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有的家长双双长年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极端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产生.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04T11:30:12.630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3期作者:温红梅[导读] 城乡接合部是一个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特殊领域,这一区域的留守儿童比较容易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教师以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为基础,探究城乡接合部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控制水平。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六小学 引言 每个学段、每个地域的学校都会存在所谓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无论是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会头疼。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有着特殊的地域、经济和文化现状。这也决定着城乡结合部小学学生的心理现状,有着学困生的共性、也有着与城市和农村不同的、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特点。本文就城乡结合部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对策略做粗浅的分析。 1城乡接合部儿童心理问题 1.1自卑情绪和失落感明显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成绩长期落后,长此以往将会产生明显的自卑情绪,不仅在和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中倍感不适,同时也容易在生活中形成失落感。这是当前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普遍特点。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学困生,他们没有农村孩子的广袤天地与无边的大自然,也没有城市五彩缤纷的游乐设施与花花世界,更没有父母倾心的陪伴与呵护,自卑与失落可想而知。 1.2依赖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城乡接合部的家长多半是外来务工的,他们背井离乡为的是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有多少家长有那么多的闲钱来送孩子到培训班辅导?有多少家长有那么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学习?又有多少家长有足够高的文化水平和行为道德规范来引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学困生的逆反心理 有些父母不能及时的、平等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不能正确地指导和理解孩子,而是用传统的眼光把分数看成是第一位的,甚至还粗暴的干涉限制孩子的自由,这更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引起他们的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是对家长的逆反心理。 1.4部分学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扭曲 由于这些家长的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很多家庭租住的房屋条件都不好,阴暗、潮湿、拥挤。我在家访的时候不止一次见过一家四口或者更大的家庭住在一个单间的出租屋里,有的还是上下床。2城乡接合部儿童的心理问题原因探析2.1校园环境建设存在不足 校园环境是影响城乡接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的关键因素,由于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尚不成熟,心态很大程度上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尤其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比较容易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但是,很多城乡接合部的小学建设人员对于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从优化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推进校园环境的建设工作,难以为城乡接合部校园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还有部分小学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并没有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导致校园环境并不包含可以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资源,难以为校园环境建设综合质量的优化提供支持。 2.2城乡接合部小学留守儿童信息交流机制尚不成熟目前,很多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机构为其提供的教育资源,难以凭借信息资源沟通体系的合理操作实现对主观心理诉求的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工作的经验累积和质量,难以为留守儿童信息沟通平台的优化构建提供支持。还有一些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的沟通运作价值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小学在制订具体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策略的过程中,很难凭借信息沟通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儿童心理辅导策略的设计,无法为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3改良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3.1优化留守儿童信息交流体系建设 首先,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信息资源沟通技术的关注,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型信息沟通渠道进行留守儿童的信息交流体系建设,为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更好地反馈具体的心理诉求创造有利条件。其次,信息沟通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关注,要使用技术手段弥补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的不足,保证留守儿童可以更加顺利地实现与父母之间的信息沟通,为心理压力的缓解创造有利条件。再次,教师需要针对城乡接合部快速建设的客观实际,解决儿童难以建立稳定的情感基础等问题,保证小学留守儿童可以更加全面地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体趋势以定位情感寄托方向,为留守儿童信息交流机制的成熟运行提供帮助。 3.2家庭层面 家庭是孩子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是、老师的事,更是家庭的事、父母的事。(1)开设家长课堂。来自家庭的创伤,无论是父母争吵、离异,还是关怀的缺失其实都是父母的无心之失,没有哪位家长主观上会想去伤害自己的孩子。所以学校要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培训,要让家长们认识到,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哪些是需要积极配合去做的,哪些行为会影响孩子,是不可触碰的。(2)家长辅助。家长要随时关注、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内心世界,给与足够多的理解、关怀和鼓励,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解决。 3.3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为切实增强教师心育意识和辅导能力,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推荐教师阅读《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析与辅导》《教学心理学纲要》《小学生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评价》等书籍,要求教师圈划、点评,写读书笔记,用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聘请广西师大教科院秦素琼教授到校做"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新课程下的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等专题讲座,组织兼职教师参加市级心理健康教育观摩活动。通过培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升辅导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3.4加强家长合作交流,搭建家校育人平台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问题探究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问题探究 2012年08月14日09:46 来源:《农业经济》2012年第5期作者:崔明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86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融入城区,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使得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并没有被完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于是,城中村具有着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在改造过程中面临着土地产权不清晰、集体资产处理难、社会管理较复杂、流动人口安置难等问题,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造成本会越来越高,这势必成为制约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 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域持续向外扩张,城市面积迅速扩大,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村庄由此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然其土地权属、行政管理体制等仍保留着农村模式,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城中村”现象。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问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快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北京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可以预见,随着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市郊区将建设更多新城和职能中心,更多地区将成为新的城中村,因此改造城中村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的城乡结合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戚本超、周达(2007)认为城市建设进程快慢的标志性特征是环路,将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演变归纳为: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以前,北京城乡结合部主要分布在二环以外的区域。1994年建成通车的三环路使城乡结合部逐渐由二环路附近转移到三环路附近,但城乡结合部和中心区没有明确的界线,而是处于相互融合的状态,共同向外扩展。1996年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进程更为迅速,近郊城乡结合部已经拓展到2001年建成通车的四环以外,目前逐渐延伸到六环,大致包括朝阳、海淀、石景山、丰台的部分区域、昌平、大兴、门头沟、顺义和通州的部分地区。 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恰恰就像城市中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口杂乱、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等,不仅影响城市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发展,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痼疾”。北京市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个问题。鉴于此,北京市政府十分重视城乡结合部的建设工作。2009年,北京市公布了城乡结合部50个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村(点)名单,于次年开始整治。这50个重点村分布在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和大兴9个区,土地类型包括绿隔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共计可拆除村庄宅基地和低端集体产业用地约33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农民搬迁安置用地7.8平方公里,可以实现23.2万人搬迁上楼;规划集体产业用地3.3平方公里,可以安置劳动力约12万人。北京市政府还建议各个重点村可以根据其所在区位,结合周边产业功能区和发展定位,建设公租房、商业设施等等。 二、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难

城乡结合部的特点与治理方式创新

城乡结合部的特点与治理方式创新 李宽 在上海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社会治理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到群众就业、居住、人口流动等。在这一进程中,上海城乡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心城边界不断向外拓展,城乡结合部出现了一些大型镇和大型居住社区,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等日趋多元,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日益繁重。较之中心城区的街道社区体制,城乡结合部的基层社区类型复杂,形态多元,普遍存在着体制、资源、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基层建设的薄弱环节。在上海的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必须对城乡结合部予以重点关注,加快破解社区服务管理的难点和瓶颈问题,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 城乡结合部呈现三个特点 城乡结合部位于中心城区与农村地区之间,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异于农村社区,兼具城乡二元属性。从本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成员的异质性。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的人员按照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本乡本土希望进城的农民、从市中心动迁及向往郊区生活的城市居民和大量的外来人口。本地居民与外地人之间因利益纠纷、生活习惯和行为观念等差异会产生土客矛盾。本地的农村人与城市人也会因户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而产生城乡矛盾。还有,中心城区的外迁人员还会因与当地居民在福利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域性矛盾。同时,在郊区居住的人员之中,也产生了明显的阶层分化。本地的阶层分化与外来人员的阶层分化进行了叠加,让这一区域居住人员的差异变得更加突出和明显。 二是社会关联的复杂性。在城乡结合部,干部与群众以及群众之间的社会关联也有很大的差异。以干部与群众和群众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为例,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本乡本土的人是干部熟悉群众,群众之间也相互熟悉;动迁的居民则是干部熟悉部分群众,群众之间也是部分的熟悉;外来人员则是干部不熟悉群众,而群众之间相互熟悉。虽然,当前本市的基层组织系统比较发达,也探索了一些新的方式和途径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但所覆盖的基本是本地人,对外地人仍然缺乏联系手段。如何让本地干部熟悉外地群众是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是公共需求的多元性。由于人群结构的复杂性,其公共需求也变得日益多元。比如,本乡本土的人希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提高各类福利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功能分析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5)02-0026-04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功能分析 齐 童 白振平 郑怀文 〔摘 要〕 依据多年的调研提出了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功能特点,论述了城乡结合部在未来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功能;生态优先;城市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 T U981 〔文献标识码〕 A 一 前言 城市是汇集人类文明综合创造力和集约了社会资源的地域单元,有比乡村更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有完善的水、电、气、热、组合交通、通讯、给排水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城市与乡村在地理空间上不可能有一条明显的界限,存在着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即城乡结合部。顾朝林等人认为,它相当于城市边缘区中的内缘区。是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在时空分布上有动态扩张和环形分布的特点,即随着城市建成区的迅速扩张以圈层扩展的形式向外扩张。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丰台、朝阳、海淀、石景山四个近郊区相当部分是农田,那时的城乡结合部分布在三环路以外至四环路附近。2000年以后,四个近郊区很大部分面积已经是城市建成区了。也就是说,几年前的城乡结合部现在已变成市区了。而这种扩张是朝向四面八方的。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90年的395.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491平方公里。现在城乡结合部已经拓展到四环路至六环路一带,涉及地区还包括昌平、门头沟、房山、大兴、通州、顺义区,大体与北京市第二道城市绿化隔离带相当。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北京市布局呈“分散集团式”。即形成市中心—第一道绿化隔离带—边缘集团—农田—卫星城—小城镇。但是这种规划布局在市中心区与十个边缘集团之间的隔离带不断被蚕食。1998年与1993年相比,绿化隔离地区绿化面积和水面面积增加了1211平方公里,而建设用地却增加了3813平方公里,农田菜地面积减少了约68平方公里。1998年至2003年郊区未履行合法手续,而以各种方式自发流入土地市场的农村建设用地和耕地达12万亩以上,其中主要是转为工业用地。目前,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区、居住小区比比皆是,缺乏规划的约束,商业开发的色彩很浓。根据2003年底的统计,这一地区建成绿地面积112平方公里,不到规划绿地面积240平方公里的一半。承担调节城市生态功能的绿化隔离带,正在退却。北京市政府不得不启动建设第二条绿化隔离带。 二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功能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动量载体物质能量交换最频繁的区域,地域特征复杂,自然、社会、生态特征独特。根据北京市现状特点,城乡结合部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11聚合功能 城市中不是所有设施和资源都适宜布置在城市中心区,根据城市中心区性质、功能的需要,满足城市正常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些城市设施和生产力要  总第124期城市问题2005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