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规律包括三大规律,即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及系统和谐规律。

闭路循环规律指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有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

反馈调控包括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反馈调节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生态和谐是指整个生物圈的和谐,或者整个生态系统及其内部要素之间保持一种融洽、美好、健康的状态.生态和谐是生态系统的理想范式,生态系统是生态和谐的结构单元.生态和谐是生态平衡的更高境界,生态平衡是生态和谐的前提基础.生态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价值旨向,也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蕴含;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和谐的观念概括,也是对生态和谐的理论总结.生态和谐是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阈中达成对生态世界的谋划,它需要我们不断构想生态文明面向生态世界的实际行动,体现自由与责任在生态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平衡.

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节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同时,人口激增,需要大量的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短缺,使得人类对生态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另外,工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液、废渣等未经处理直接排进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要摆脱这一危机,人类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规律,把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一句,相应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系统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褊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系统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中,沼气能源的使用,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保障,而且能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通过生态规律构建的一条没有绝对废物的产业链,对生态环境没有污染的产业链,值得各生产链的研究和学习。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 1、引言 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

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 2.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又称生态社区( eco - community)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5]。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6],并从生态学

各国“创新生态系统”盘点

各国“创新生态系统”盘点 日前,社交网站脸谱正式上市,并以约160亿美元的融资规模创下美国互联网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新纪录。脸谱在美国硅谷成长为世界级IT新贵,有评论家指出,脸谱的崛起证明“硅谷模式”依然有效。半个多世纪以来,在IT产业的每次重大技术变革浪潮中,几乎都至少有一家在硅谷诞生和成长的公司成为全球市场的引领者。也有人指出,硅谷长盛不衰的奥秘在于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在这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盘点美、英等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不难发现,无论老牌发达国家还是后起之秀们,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都不乏企业的身影。 美国: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目前,美国中小企业创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约三分之二的新增就业岗位。美国主要采取提供创新资金、税收优惠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在2011年新版的《美国创新战略》中,总统奥巴马再次呼吁简化研究和实验税收减免政策并使其永久化,从而为美国企业创新和加大研发投资提供持续动力。 英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 英国长期以来一直注重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加大对这两方面的统筹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2009年,英国政府将过去的“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与“创新、大学和技能部”合并,成立了新的“商业、创新和技能部”,统管商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英国已经形成一套将高校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成熟体系,以剑桥大学为例,过去几十年来,在剑桥大学的各种科研成果基础上,先后出现1000多家科技企业,出现了“剑桥现象”。 韩国:企业主导科技创新 作为后起之秀,韩国同样重视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作用,并积极扶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韩国在科技研发计划及项目选择上始终以实用为主,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价也以市场为标准。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自主创新模式开始由政府推动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政府进一步完善科技法规和配套科技政策,从资金、税收、信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重点扶持企业拥有的研究所。目前,韩国国家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国家战略领域的研发,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大量的高新技术和产业技术均由企业完成,韩国形成了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 俄罗斯:科技创新面临三挑战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 摘要: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吞吐性河成湖,被称为长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鄱阳湖湿地效益类型丰富多样。主要的生态功能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固定C释放O2、控制侵蚀、保护土壤、参与营养循环,作为生物栖息地。主要直接的产品用途有储水、供水,生产湿地植物产品,生产湿地动物产品,能源生产,水运,休闲/旅游,作为研究与教育用地。鄱阳湖湿地属性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社会文化重要性。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1 鄱阳湖湿地的特点 1. 1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鄱阳湖湿地是永久性淡水湖泊,它季节性涨水,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鄱阳湖湿地枯水期面积129 000 hm2,平水期面积279 700 hm2,丰水期面积390 000 hm2。 鄱阳湖是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河来水与下泄长江的水量吞吐平衡中积水成湖、水落滩出。5大河汇入鄱阳湖,经调蓄后,由湖口入长江。因此,鄱阳湖被称为是“吞吐型河成湖”,它上承五水,下通长江,湖区水位主要受控于五河及长江的双重影响。每当洪水季节,五河洪水入湖,水位高涨、湖面宽阔、一望无际。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洲滩出露,湖水归槽,水面缩小,蜿蜒一线。最大洪枯水位面积相差10 多倍。由于鄱阳湖水位季节性变化极大的特点,鄱阳湖湿地包括水域、洲滩、岛屿、内湖、汊港。 鄱阳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水温18. 3 ℃,年平均降雨量为1 474. 2 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003. 7 mm。鄱阳湖的植物群落可分为4个带: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鄱阳湖有鱼类138种,贝类87 种,虾蟹类2 4 种;鸟类310 种,隶属17 目5 5 科;兽类47种;两栖类30种。 1. 2 鄱阳湖湿地生态断面结构 鄱阳湖湿地周期性地被水淹没或显露,淹没或显露的日期、范围和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水位变幅、地面高程。这种周期性的水位变化和地面的干湿交替,直接影响到植被的演替以及土壤的发育,进而影响其栖息的动物,那么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相应地有变化,因此根据湿地的高程可以划分鄱阳湖湿地的生态断面。 根据鄱阳湖的水位高程和相应的生态系统结构做了鄱阳湖湿地的生态断面划分,具体如下[1 ]:18~16 m ,每年的显露天数为305. 5~271. 5天。地貌类型为天然堤或高河漫滩的中部和上部。土壤类型为草甸土。这一断面淹没时间短,退水早,连续显露时间长,光照充足,植物生长茂密,主要的植物群落是荻芦苇—菊叶委陵菜,是草食性和草、昆虫杂食性候鸟的觅食场所,优势候鸟有白额雁、大鸨、麦鸡、云雀等。16~14. 2 m ,每年的显露天数为271. 5~169. 5天。地貌类型为天然堤高漫滩的中下部。土壤类型为草甸沼泽土。这一断面淹没时间稍长。主要的植物群落为苔草。由于苔草生长茂密,生物量很高,可以达到1 716g/ m2。这里也是植食性和杂食性候鸟的栖息、觅食场所,主要的水禽有白鹤、白枕鹤、白鹳、白头鹳、灰鹤、黑鹤、苍鹭、鹬类、白琵鹭和野鸭等。这而一地带涨水后也是一些经济鱼类,如鲤鱼的产卵场。14. 2~13. 8 m ,每年的显露天数为169. 5~50天。地貌类型为天然堤侧缘坡的低漫滩部位。土壤类型为沼泽土,地表面时常被薄层积水所覆盖。这一断面在枯水期是水位波动带。优势植物种是苦草和马来眼子菜沉水植物带。主要的水禽有鹤类、鹳类、

第二讲 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等级考内容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森林资源现状及作用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①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俄罗斯、加拿大。 ②热带雨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4.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二)热带雨林的现状 1.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 (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森林大规模开发导致破坏,产生严重问题。 2.森林是重要生态系统,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1.湿地概述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功能 功能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鸟类的乐园” [ 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2.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 效益下降 抵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降低 (3)案例——洞庭湖萎缩 ①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②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3.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洞庭湖区)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洞庭湖变“大”了。 抓住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 主要从对气候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环境的美化、净化,减轻自然灾害、水土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上海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上海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docx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一、引言 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系统则是创新高效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受到极大的重视,其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能够实现构建服务体系完善、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富有创新活力的长三角区域创新目标,对国家和社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聚集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资源,帮助长三角地区构筑自主创新高地,形成创新生态优化的发展系统。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良好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体系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便推动长三角地区中各创新主体耦合互动、合作良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本研究还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区域聚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的聚集和落地转化,使得长三角地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示范提供参考,并为高水平建设新型创新生态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 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及发展。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了关注。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最早于1987年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大学、中介结构、企业和科研机构构成,是创造、散播、传递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内部相互交流的网络系统。制度是影响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重点解决国家创新体系激励机制、企业、金融和财政制度安排。知识产权保护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主流经济学认为是社会能力(Social Capability)异同导致了各国保障技术进步的制度在变迁上产生了差别,从而使得各国经济的增速不一样。在此背景下,国家创新系统迅速扩散。

平台生态系统发展及应对战略探究

平台生态系统发展及应对战略探究 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平台生态系统的力量不容小视,平台生态系统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进化和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平台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通过增强内部多样性,把握产业价值链及对竞争对手实行自我防御三个方面来对平台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进行探究。 标签: 平台生态系统;价值链;竞争 F27 1 引言 电子商务中各行各业的相互合作对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借用James J.Moore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对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尤其是平台生态系统的发展试进行战略探究。 2 平台生态系统概念 平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首先由盛博咨询提出,在研究互联网企业,如Google、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体现了其卓越的优势。Jeff Jarvis在2009年版的新书《Google将带来什么》也提出了“成为平台”的说法。贾维斯认为,网络是建立在一定平台上的,互联网就是一个平台。Google等都是一个服务平台,他们帮助别人创造价值。不过贾维斯并没有把Google看作一个平台生态系统,而是把Google作为多个平台的集合。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平台生态系统就是以能为消费者提供某项服务的环境或条件的平台为中心,整合其他提供消费者进行消费时所需要资源的企业所形成的经济共同体。 3 平台生态系统应对竞争的战略探究 (1)增强内部多样性。 百事集团的现任CEO曾说:“人类伟大的构想仍然来自于人民。面临的挑战是创造合适的环境,以鼓励创新和想法。企业中人力的多样能促进企业创新,因为它创造更多多样性的想法。多样性和创新之间的联系,不是假象,而是事实存在的。”由此可见企业要想得到创新和发展,企业内部成员的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 班级:09生物教育姓名:李虎学号:09124097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术语逐渐为人们所公认和普遍使用!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它实际上是一种购买和消费同时进行的商品)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市场被买卖,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无法进入市场。生态系统服务以长期服务流的形式出现,能够带来这些服务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本。 前言:Holdern和Ehrlich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生态学界就给予很大的重视尤其是Daliy主编的《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性》一书为标志,一个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热潮正在兴起,各国领导人、科学家和公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和支持积极性都明显提高。 随着生态经济学、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评价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将评价对象的价值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内在价值等,并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发展了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等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今天的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个标准组成部分。Costanza等人(1997)关于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估算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深入、系统和广泛研究。 讨论:生态系统服务这些年的研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生活质量、能源、生态产品、休闲娱乐、气候调节、生物防治等等改变。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都是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 在初中我们就学习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知道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畜牧、木材。水产、粮食等等,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各种多样化,不同的生态系统给人类不同的服务,那么生态系统服务就是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生态系统的许多功能是无法在市场上买卖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例如: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用做食品、燃料、原料及建筑材料等,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一个最基本的例子。另一项对人类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是有机废物的生物降解,如垃圾、废水。有些生态系统服务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人类。新的食品、纤维和药品都是由现存的、可用的品种和基因开发而来。人类能够从一个生物体向另一个生物体转移基因,却仍难以制造新的基因来满足新的要求。等等一些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项目。这些仅仅是生态系统服务项目的一部分,还有大多数的服务项目为人类的生活、生存提供了不少有利条件。具体的服务项目是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的。 生态系统又有那些功能呢,下面简单的介绍其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一些方面。一、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生物生产是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基本功能,生态系统通过第一级生产与次级生产,合成与生产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有机质及其产品。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使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成为可能,而且也是人类开发新的食品、药品和品种的基因库。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一种缓冲和保险,可使生态系统受灾后的损失减小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生物多样性产生的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调节气候,植物每年大约向大气释放的氧气有27×1021t。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森林能够防风,植物蒸腾可保持空气的湿度,从而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森林对有林地区的气温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使昼夜温度不致骤升骤降,夏季减轻干热,秋冬减轻霜冻。绿色植物尤其是高大林木所具有的防风、增湿,调温等改善气候的功能,对农业生产也是有利的。四、减缓灾害,生态系统复杂的组成与结构能涵养水分,减缓旱涝灾害。每年地球上总降水量约1.19×1012t,在降雨过程中覆盖于植被树冠与地表的枯枝落叶能减缓地表径流。植物生长有深广多层的根系,这些根系和死亡的植物组织维系和固着土壤,并且吸收和保持一部分水。雨季过后,植被与土壤中保持的

生态环境保护 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板书〗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1.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 4.酸雨 5.土地荒漠化 6.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检测并获取水稻、小麦等栽培作物野生种细胞中人类所需要的某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优良基因导入到相应的栽培种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袁隆平曾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水稻(含有使花粉不育的基因),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从而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后来,经过分子检测技术得知,野生水稻细胞中至少含有两个增产基因:其中的一个增产基因就能增产18%,两个增产基因则能增产36%。 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些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板书〗(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2.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 3. 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

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30(2015)06-0033-06DOI:10.14085/j.fjyl.2015.06.0033.06收稿日期:2015-04-15修回日期:2015-06-08 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李辉 何昉LI Hui HE Fang 作者简介: 李辉/1980年生/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生态规划设计总监(深圳 518038) 何昉/1962年生/男/教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首席规划设计师/本社社长(深圳 518038) 摘要:城市生态的研究是城市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基础。梳理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的缘起、国际上城市自然空间设计思想的演变和我国对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研究进展,分析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反馈机制,得出在城市设立生态保护区相对于乡村的自然保护区有更高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后以深圳、澳门的城市生态保护与生态规划设计实践为例进行阐述,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城市生态保护区如何实现:开展城市生态体系规划,对城市生物保护区制定多目标、多物种需求开展生境设计,引导其发挥正反馈作用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并在生态容量容许范围内开展适宜的科普、游憩活动,制定长效的生态本底跟踪调查制度,为城市生态文明的构建打下生态基础。 关键词:城市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区;城市生态系统;生态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Abstract: The study of urban ecolog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ractice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urban natural space design thought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a's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feedback mechanism of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It proposed that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preserves in urban areas will bring more ecological service and functions than the nature preserves in countryside. With a case study of urba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design practice in Shenzhen and Macao as example, it discussed how to realize the urban ecology preser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complex ecosystem. It also proposed to develop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urban eco-system and to develop habit design for the multi-purpose and multi-species requirements for the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which would help to play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to ensure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urban ecosystem. In addition, it also suggested that appropriate science a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promoted within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capacity and a long-term ecological background tracking survey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which woul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Urban Nature Preserve; Ecological Preserve; Urban Ecosystem; Ecological Desig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中国的2014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77%,粗放、高速的发展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们的城市发展将何去何从?十八大之后统一将生态文明作为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方向,对城市生态的研究将是实践城市生态文明的主要理论基础。城市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笔者 认为对城市中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最大限度的增加城市生态保护区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1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的提出 1.1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缘起 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应该源于1916年建立的美国的国家公园体制,直接促成了194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建立,

厦门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述

厦门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述 陈志鸿陈鹏 湿地的定义,国际公认的是《关于专门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拉姆萨湿地公约)中的广义定义:“不咨询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临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淌,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滨海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类型,也是海岸带重要的地理单元,在海洋资源与环境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具有专门高的综合价值,开发前景宽敞。第一,滨海湿地是海岸带高生产力生态系统之一;其次,滨海湿地作为一种空间区域,可供海水养殖、围垦造地、盐业生产等多种用途的利用;再者,滨海湿地以专门的景观和美学价值,而成为旅行观光和娱乐活动的场所,滨海湿地对经济、社会进展有其庞大而长远的意义。 厦门滨海湿地类型 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岸线长达234km。作为典型的海湾型都市,其自然环境特性发育有良好的湿地类型与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厦门湿地的要紧类型及其分类的依据如下表。 表厦门湿地类型分类 湿地分类Wetland types 界定标准 自然湿地浅海水域Shallow sea 低潮线至水深6m 滩涂Silt beach 潮间带 河口水域Estuary 淡、咸水交汇,潮流界至河口口门河流River 潮流界以上淡水水域 沙滩Sand beach 滨海沙滩 基岩海岸Rock coast 岩石海岸 人工湿地 红树林*Mangrove 残存和人工种植的红树林群落养殖区Breed 多分布于滨海滩涂 水库坑塘Pond & Reservoir 人工水工设施或坑塘盐田Brine pan 多分布于滨海滩涂

*注:将红树林列入人工湿地的范畴,是因为厦门原生的红树林差不多无存 厦门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和坚持人类生活需要的条件和过程。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不仅包括物质的,而且还包括功能性的。1997年美国生态学家Costanza等将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17项:大气调剂、气候调剂、干扰调剂、水调剂、水供给、腐蚀操纵和沉积物保持、土壤发育、营养循环、废物处理、授粉、生物操纵、庇护所、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娱乐、文化,并就这17项服务,对地球上要紧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了价值评估,初步得出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为33.2万亿$/a,其中海洋为20.9万亿$/a,占总价值的63%,而这部分价值要紧来自海岸带生态系统;陆地为12.3万亿$/a;湿地为4.879万亿$/a,占总价值的14.7%。 厦门滨海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要紧包括重要物种栖息地、污染净化、湿地产品、消浪促淤护岸以及旅行、教育科研等方面。 1、重要物种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繁育、迁徙、越冬场所的功能。厦门市大面积的滩涂、河口水域和浅海水域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厦门滨海湿地是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育、迁徙和越冬的场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等。据厦门环保科研所和厦门大学1999-2000年对厦门滨海湿地12个样区的鸟类种类和数量调查的结果,厦门滨海湿地鸟类共有19科52种,其中白鹭、环颈鸻、苍鹭、一般鸬鹚和红嘴鸥为数量优势种,反映出厦门滨海湿地要紧作为水鸟的越冬栖息场所,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杏林湾水库和筼筜湖两个样区较高。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厦门市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爱护区,由中华白海豚爱护区、大屿-鸡屿白鹭自然爱护区和文昌鱼自然爱护区组成。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普遍定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态系统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避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不经济行为,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并最终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著名的权威定义: 1 Robert Costanza,"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387, 253-260 Article)一文中的定义: 其中其所指的17项内容如下:

展,2000,22 (5)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可以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与存在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因其功能类型不同而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 1 直接利用价值:主要是指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它包括食品、医药及其它工农业生产原料,景观娱乐等带来的直接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可用产品的市场价格来估计。 2 间接利用价值:主要是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保护土壤肥力,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等支撑与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间接利用价值的评估常常需要根据生态系统功能的类型来确定,通常有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替代市场法等。 3 选择价值:选择价值是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惫愿。例如,人们为将来能利用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净化大气以及游憩娱乐等功能的支付意愿。人们常把选择价值喻为保险公司,即人们为自己确保将来能利用某种资源或效益而愿意支付的一笔保险金。选择价值又可分为3 类:即自己将来利用:子孙后代将来利用,又称之为遗产价值;及别人将来利用,也称之为替代消费。 4 存在价值:存在价值亦称内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惫愿。存在价值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价值,是一种与人类利用无关的经济价值。换句话说,即使人类不存在,存在价值仍然有,如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与涵养水源能力等。存在价值是介于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一种过渡性价值,它可为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替代市场技术,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有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二是模拟市场技术(又称假设市场技术),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价方法只有一种,即条件价值法。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与市场价值法。 1 条件价值法:也称调查法和假设评价法,它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中应用最广泛的主估方法之一。条件价值法适用于缺乏实际市场和替代市场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评估,是“公共商品”价值评估的一种特有的重要方法,它能评价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 支付意愿可以表示一切商品价值,也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合理表达方法。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观念、信仰和偏好,是人的主观思想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支付意愿是“人们一切行为价值表达的自动指示器”, 因此商品的价值可表示为:商品的价值二人们对该商品的支付惫愿支付意愿又由实际支出和消费者剩余两个部分组成,, 对于商品,由于商品有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其支付意愿的两个部分都可以求出。实际支出的本质是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根据商品的价格资料用公式求出。因此,商品的价值可以根据其市场价格资料来计算。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于有类似替代品的商品,其消费者剩余很小,可以直接以其价格表示商品的价值。 对于公共商品而言,由于公共商品没有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因此,支付意原的两个部分(实际支出和消费者剩余)都不能求出,公共商品的价值也因此无法通过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估计。目前,西方经济学发展了假设市场方法,即直接询问人们对某种公共商品的支付惫愿,以获得公共商品的价值,这就是条件价值法。

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方法_工作报告

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方法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所以要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呢?以下是橙子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迁地保护目的只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还是要让被保护者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 3、建立基因库: 目前,人们已经开始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比如,1 / 5

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现在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 4、构建法律体系: 为了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建立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等。 5、增强宣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人们共同的努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进行宣传教育。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1、物种高度丰富 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占世界总种数10%,仅次于世界高等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裸子植物约250种,居世界首位;哺乳类、鸟类、鱼类均位于世界前列。 2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