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_华晓宁

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_华晓宁
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_华晓宁

景观都市主义与景观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与景观设计 Landscape Urbanism Versus Landscape Design by钟惠城Dec 10, 2010译者按:“景观都市主义”大行其道之时,很高兴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景观都市主义不是新鲜的产物,它更多地作用在大尺度上,也许更多地是一个宣传手段;我们也不能因为它的野心而遮蔽了自己的视线,景观都市主义应把设计的空间让出来,它可以很好地包含设计,并被设计表达。 声明:此翻译为正式授权文章,已征得作者同意在风景园林新青年(Youth La ndscape Architecture)上发表,严禁转载。 Notice: This article is a reprinted version in Chinese with the official per mission of the author Thorbj?rn Andersson. Do not copy without permissi on. Article Source: Thorbj?rn Andersson. Landscape Urbanism Versus Landscape Design. TOPOS, VOL. 71., 2010. 于1748年雕刻的Nolli 地图(Nolli Map),展现了一个易达、清晰、开放而复杂的罗马公共空间网络,这套网络塑造了罗马城的形态。在这张网里,建筑被诠释为封闭、独立并且不可渗透的。与黑色的建筑实体形成对比,公共空间被渲染成光亮而透明的。城市生活是由公共空间界定的;同时,也是由它的对立面——私生活界定的。

规划还是设计? 十多年来,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一直被风景园林界讨论着。像许多兴起的思想一样,这个概念是由风景园林学术界与从业界共同思考而产生的果实。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由现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Charles Waldheim提出,他与他的同事Alex Krieger和Mohsen Mo stafavi,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ames Corner一同致力于该概念的成形。 与欧洲比较起来,在美国,一场关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深刻辩论一直进行着,辩论中时不时还会划一条“谁同意谁反对”的界线。主要来说,争论基本聚焦于三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剧增和城市的扩张,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凸显。本文阐述了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并展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 标签: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城市急剧扩张,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建设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城市人口和管理者对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各个城市的绿化建设在城市建设费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但是相关的一些城市化进程、景观格局、生态设计等方面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本文客观阐述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并对今后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1.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 1.1城市景观的格局研究 目前,我国各大中小型城市景观多数是以人为活动占优为主的景观,这种景观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层次的限制,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城市景观本身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渗透力,影响着周围其他景观,也决定了本身的结构层次和格局。因此,对城市景观格局做研究,不能作为孤立的个案来研究,还要将城市景观和周围的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展开研究。 1.2城市景观的生态合理性研究 在城市中建设绿色空间是改善城市景观生态的最合理途径。在国内的城市建设中,建设城市绿色空间主要依靠两方面工作:一是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尽可能的合理设计绿色植物结构,使绿地系统成为有机整体;二是保护和恢复城市中的水系,保护水质,完善沿河生态建设。但是这两方面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后续的跟进和管理,而生态又十分脆弱。如何科学合理地打造城市建设绿色空间是近年来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重要课题。 1.3城市景观生态脆弱性研究 城市景观生态因为其特殊的条件和环境,格外脆弱。城市中的景观生态过程,人为因素比较明显,主要依靠人为输入或输出不同性质的物质或者能量,帮助维持。随着城市化经常的加快,城市景观更迭速度快,政令、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和变动,城市景观变化很快,尤其是城市边际地带变化尤其明显。城市景观系统高度依赖人类调控,城市中的自然生态被割裂和简化,城市中生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很脆弱。一但人类没有按照规律加以保护和管理,很容易影响城市生态,城市的总体环境下降。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 1、引言 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

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 2.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又称生态社区( eco - community)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5]。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6],并从生态学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_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

设计与理论 DESIGN & THEORY 2011.3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8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 —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 陈洁萍 葛明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收稿日期:2010-09-26 摘要/试图建立一种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模型—景观模型;发展操作性景观都市技术策略,拓展地图术(Mapping)的功能;并以南京为例针对城市空墟及变迁的基础设施区域提出技术应用的框架。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模型 地图术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a kind of theoretical model for landscape urbanism, to develop the practical technical t a c t i c s f o r l a n d s c a p e c i t y, t o e x p a n d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m a p p i n g ”, a n d t o p r o p o s e a technical frame for application by case study o n u r b a n v o i d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b a s i c facilities in Nanjing. 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scape-model, mapping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体现了当代城市与建筑学科发展中的景观学转向,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方法论转向。 目前其研究手段十分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特定框架的针对性研究。如英国AA School 开设的景观都市主义研究计划,致力于建立一套媒介、系统、原型、计划、文脉的框架研究体系[1];斯坦·艾伦(Stan Allen) 开展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研究;埃森曼(Peter Eisenman) 根据后结构主义哲学开展了场地的“踪迹”(trace)研究(图1)。 2) 特定主题的针对性研究。如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普通城市(Genric City)研究;屈米(Beonard Tschumi)的事件城市(Event City)研究;以及K ·福斯特(Kurt Foster)的变形(Metamorph)研究等。 3) 特定区域的针对性研究。如荷兰低地国家的数据景观、高密度景观、3D 城市(3D City)研究;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山地都市景观研究等(图2)。 4)特定技术的针对性研究。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开展的3DGIS 景观技术研究,F O A 事务所开展的一系列结合场地处理与建筑表皮的技术研究;哥伦比亚大学无纸工作室等开展的一系列从环境出发的数字生成研究(图3)。 本文的关注点是探讨景观都市主义的操作性都市景观策略,思想基础为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重新界定—突出对“景观”的重新认识,突出对特定城市 问题的界定。因此,操作性策略研究首先需要研究景观进入城市与建筑领域的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008057)过程与技巧。 研究分为以下3个层面: 1)理论模型研究。具体而言是建立“景观模型”(Scape-model); 2)技术策略研究。“地图术”(Mapp-ing)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3)应对后工业时代以及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质(matrix)碎片化、流动化等现象,初步提出在局部地域的应用策略。 1 理论模型 景观模型(Scape-model)是景观都市主义操作策略的理论模型之一。 Scape-model 中的Scape 概念源于库哈斯。它一方面是对无边界、无图底城市的特殊表达,试图消除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二元关系,将城市理解为特殊的场域结构,以不断调整的表面覆盖广阔区域;另一方面,它表现出各种新的对立并置加剧而形成的差异[2]。它拓展了都市环境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开放的地形学,流动的基础设施,连续性的表皮结构,多样化的信息社会场景。 景观模型Scape-model 试图成为反映scape 的秩序模型,这种秩序模型能摆脱景观的再现负担,突出景观的基本特性,如水平性、过程性、暂时性、功能不确定、操作性和开放性。景观原本在图像思维中柔弱不确定,易受影响,难以控制的缺点在此反而成为了优势,可以抽象成一种连续、渗透、强于联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边界的流动,为当代后工业城市建立一种秩序。可以说,景观模型强调景观的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过程、实效、可调节性。

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发展之路

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发展之路探析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规划和生态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生态发展为城市景观规划提供宏观的思维指导,避免城市规划走入误区。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规划指明方向。在生态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景观规划的外在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更加有内涵。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发展;生态美学;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 landscape planning analysis of eco-development of the road bi-fang, zhu bing division henan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creasingly clos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for urban development to provide macro-thinking guide to avoid the urban planning into errors.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irection. in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forms, more content.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esthetics; eco-industry;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_翟俊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建筑理论 ARCHITECTURAL THEORY 6 1 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提出 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有许多是由于我们不合理的设计所造成的。由于城市无序扩展而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无论是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借鉴—在城市发展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的问题与矛盾面前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急需一种建立在生态规划原理之上,综合而统筹的新途径加以应对。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景观都市主义应运而生,它是经过了西方数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之后,是在对于城市的客观发展态势和现行城市设计的主观意识走向进行深入反思后,对 “千城一面”的建筑都市主义提出的挑战。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理论,它用景观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相关专业的媒介,通过跨专业的分工合作与协同整合来综合而统筹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以景观为载体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它是当今城市建设以及处理人地关系新的世界观(Worldviews)和方法论(Methodoloies)。 2 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与策略“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 城市的基本要素。”[1]这段由景观都市主义的创造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翟俊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美国伊思特(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3)收稿日期:2010-09-29 摘要/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从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阐述了景观都市主义在描述与解读城市化过程、构建城市结构方面的优势所在,提出一个新的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发展模式:景观城市,以适应当今乃至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生态体系 过程 载体 加厚的地面 景观基础设施 景观城市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ity as an ecosystem, based 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landscape urbanism to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the advantage of landscape urbanism on representing, understanding u r b a n p r o c e s s ,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u r b a n structure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propose a more flexible and adaptive new model of urban development: Scapecity, which will adapt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needs both at present and eve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eco-s y s t e m , p r o c e s s , m e d i u m , t h i c k e n e d ground,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scape- city Waldheim)给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至少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以景观作为视角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述当今城市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更好地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其次,景观作为载体介入城市的结构,成为重新组织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2.1 景观视角 为适应城市不断变化的需要,建筑师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在试图寻找建筑的动态特质。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来探索建筑连续的可变性、不确定性和暂时性,甚至不惜将外在的“运动性”强加于建筑之上,以求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图1)。然而这些在建筑物静态载体之外的力量影响下所产生的“运动性”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毕竟不是建筑形体本身。此外建筑师还用图式化的横向规划和事件空间等手法,试图将不确定性和暂时性引入到建筑形体之中,同样这些只是建筑的使用特性而不是建筑本性1)。相反,景观却能为城市演变提供一个高度结构化且具有层叠性(多功能性)、无等级性(开放性、无中心、可蔓延)、弹性(可塑性)和不确定性(暂时性)的模式。 2.1.1 城市也是生态体系 “城市和基础设施正如森林和河流一样生态”[2]。景观都市主义应用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来阐述复杂的城市化过程。詹姆斯·康纳(James Corner) 指出:地球上的所有因子都存在于相互依存和互动的生态系统之中,它们瞬息万变且充满暂时性;同时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足以用线型、机械的等级式模型全面解释的;其次个体因

都市景观主义-俞孔坚

景观都市主义:是新酒还是陈醋? 收藏| 分类: | 查看: 1437 | 评论(10) 长期以来,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而城市被当做放大的建筑来设计。从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作为艺术品和图案,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关于城市的模式和设计理论都是以建筑和建筑学为基础的。管道、路网和各种铺装构成没有生命的灰色基础设施连接一个个同样没有生命的建筑,规范着人们的活动,定义着所谓城市和城市性(urbanism)。这种城市和城市设计理论可以被称为建筑城市学或建筑城市主义(Architecture Urbanism)。这种主流意识主导了设计学院的课程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其后果是我们看到的城市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吝啬、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与冲突,城市形态的随意与混乱等等。城市由单个物体主导,典型的例证是各种标志性建筑堆砌而成的上海浦东和北京及迪拜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建筑都市主义正使城市走向荒诞不经。 在过去10年内,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开始被议论、被宣扬、并广受学生们的欢迎。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景观的这次再发现,主要是由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学者发起的。 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的创造者Charles Waldheim,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让景观都市主义在全球掀起波澜的是建筑学教授Mohsen Mostafavi及其当时领衔的英国AA 建筑学院,在全球推波助澜的学者和实践者或多或少都与AA 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是建筑学和建筑师从他们的角度发现了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建筑师米丘和库哈斯的巴黎莱维莱特公园设计(前者的方案获得了实现,后者只是方案,但两者异曲同工),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最早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不但建筑师主导了一个公园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园在组织城市和人们的行为体验中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 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1、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的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 2、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由于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发展,造成了文化国际化倾向的加剧。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和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文脉难以继承,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更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 3、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 48.1%,我国1998 年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2030 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4、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等到2020年,这个比率将达到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已有1/4 的省市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老龄化社会将带来一系列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上海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上海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最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 ?作者:张耐红来源:《安徽建筑》2009,168(5):22-23 浏览: 540 ?0 前言 ?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命题,迅速成为地理、环境、经济、规划等学科研究的焦点与前沿课题。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的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有机体,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的室外场所。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正在快速的发展和空前的发展,城市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城市系统在自然演变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关系更加脆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城市及城市景观的出路。 ? 1 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含义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就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对城市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最小最少的资源消费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要求,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保证城市的2 个组成系统—以保护自然的演变过程的开放空间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的平衡。 ?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 集报告中指出“生态城市规划即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城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同样要以生态城市的结论作指导,从“自然的”和以生态为中心着手,用环境保护的最新成果去指导城市规划设计,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 2 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原则及实施细则 ? 2.1 土地使用的高效性原则 ?土地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有效的资源之一,尤其在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极度匮乏、城市化的迅速提高的背景下,土地的合理高效率利用,是我们应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城市景观而言,如何高效地利用土地呢?立体化是高效使用土地的最有效的手段。城市景观“立体化”思路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含义。 ?①在有限的用地上,尽可能多地提供活动场所,形成多层次活动平台的立体化景观环境。?②提高绿化用地效率,在同一块土地上,采用符合生态位的地被、灌木、乔木共生共荣的立体种植布局。 ?③解决好人、绿地争地的矛盾,采用绿地和人的活动空间立体交叉的布局。 ?④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立体化视点观察,增加了景观环境视觉形象的可视率。 ?⑤从静态景观走向动态景观。 ?⑥不仅从传统的技术入手,更要引入现代的技术(如立交桥、轻轨、电动轨等),表现出一个多彩的立体空间。 ? 2.2 能源的高效性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能源缺口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均提出了“亮光”工程,各公共区域夜间照明所消耗的电能巨大。在对能源的高效性的认识上,首先应不仅从节能上考虑,而应站在更高的保护环境的高度去认识,这样意义就更广泛、更深远。(因我国目前70%以上的发电量仍由燃煤获得,存在SO2、CO2 及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及燃煤尘埃的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 2.3 植物配植的生态性原则

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30(2015)06-0033-06DOI:10.14085/j.fjyl.2015.06.0033.06收稿日期:2015-04-15修回日期:2015-06-08 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李辉 何昉LI Hui HE Fang 作者简介: 李辉/1980年生/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生态规划设计总监(深圳 518038) 何昉/1962年生/男/教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首席规划设计师/本社社长(深圳 518038) 摘要:城市生态的研究是城市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基础。梳理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的缘起、国际上城市自然空间设计思想的演变和我国对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研究进展,分析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反馈机制,得出在城市设立生态保护区相对于乡村的自然保护区有更高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后以深圳、澳门的城市生态保护与生态规划设计实践为例进行阐述,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城市生态保护区如何实现:开展城市生态体系规划,对城市生物保护区制定多目标、多物种需求开展生境设计,引导其发挥正反馈作用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并在生态容量容许范围内开展适宜的科普、游憩活动,制定长效的生态本底跟踪调查制度,为城市生态文明的构建打下生态基础。 关键词:城市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区;城市生态系统;生态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Abstract: The study of urban ecolog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ractice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urban natural space design thought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a's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feedback mechanism of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It proposed that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preserves in urban areas will bring more ecological service and functions than the nature preserves in countryside. With a case study of urba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design practice in Shenzhen and Macao as example, it discussed how to realize the urban ecology preser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complex ecosystem. It also proposed to develop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urban eco-system and to develop habit design for the multi-purpose and multi-species requirements for the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which would help to play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to ensure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urban ecosystem. In addition, it also suggested that appropriate science a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promoted within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capacity and a long-term ecological background tracking survey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which woul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Urban Nature Preserve; Ecological Preserve; Urban Ecosystem; Ecological Desig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中国的2014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77%,粗放、高速的发展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们的城市发展将何去何从?十八大之后统一将生态文明作为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方向,对城市生态的研究将是实践城市生态文明的主要理论基础。城市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笔者 认为对城市中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最大限度的增加城市生态保护区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1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的提出 1.1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缘起 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应该源于1916年建立的美国的国家公园体制,直接促成了194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建立,

论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问题的技术研究

论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问题的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21T12:31:54.1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作者:张志鸿 [导读] 摘要:城市景观园林建设对城市的环境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显著。 身份证号码:35078419870105XXXX 摘要:城市景观园林建设对城市的环境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显著。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发展中,分析可能产生的问题,根据产生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设计 前言 景观园林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还体现出我国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园林设计大国,各地都分布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名园,甚至于享誉世界。新时期下,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工作要在传承中华园林设计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才能使得我国的园林事业迈向另一个高峰。 1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新世纪以来,我国号召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贯彻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城市园林的建设就正好是生态建设在城市环境中的合理运用,对于净化城市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布局,美化城市的外貌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另一种可选择的娱乐休闲场所,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城市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带来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工业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污染了城市原本清新的空气,很多工厂将未经处理的有毒气体直接排放进大气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雾霾、酸雨等各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不断发生。城市引进大量绿色植物景观园林之后,可以有效吸收掉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可以降低城市高温,缓解热岛效应,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净化空气,营造和谐美好的居住环境。 2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现状 2.1设计的观念陈旧 现阶段内,很多园林设计师还是跳不出传统园林设计的模板,设计师大多都缺乏大胆的创新思维;或者是直接照搬西方城市园林的模式,运用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产生很明显的违和感。这些守旧的设计观念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城市景观园林发展的步伐,使园林设计质量也偏低。主要表现在:①我国园林在设计的时候引进了很多西方优秀园林创作模式,但是其中反映出的中国文化元素较少,西方园林并非完全吻合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理念,因此难免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导致我国至今没有形成自成一派的园林艺术风格。②还有很多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过多引用传统园林的设计方案,设计出来十分古朴的园林与周边钢筋水泥的建筑环境格格不入,显得十分突兀。 ③很多景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将重点全部放在了硬件景观的选取上,比如石材、假山、小路等,反而忽略了软质景观的重要作用,比如轻视花草的栽培、水景景观的设计、树木的选址等等的规划问题,使得人造景观喧宾夺主,掩盖了自然景观的主体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趋于失衡。 2.2忽视生态效益 很多园林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园林的时候过于追求艺术的美观性,强调景观园林对于城市外貌的装饰作用,而忽视了园林最基本的生态净化作用。城市景观园林应该是具有观赏和环保双重作用的有机结合体,必须使二者达到平衡,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违背了景观园林诞生的初衷。设计师还可能过于追求园林的视觉效果而导致园林的质量出现问题,比如过于强调园林的对称结构或者是视觉冲击力,但完全摒弃了园林对于自然环境的改善功能,这种条件下设计出来的园林不能起到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的作用,使园林仅仅是一件只有观赏价值没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浪费了城市用地,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不合理的植物配置 很多设计师在设计城市景观园林的时候,忽略了不同植物之间的均衡搭配,或者在植物的选取上与本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不符。同时在设计规划的时候没有考察当地的土壤结构性质、年降水量、年均温等问题,也未选择当地的优势种植植物,选取的植物不能适应当地城市的自然环境,或者选取的植物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净化不起作用;有时候为了追求美观和高级感,从外地大量运输名贵的植物,大大增加了设计成本,造成资源浪费,也使得这种园林丧失了城市特色。 2.4重复单一的规划设计 很多城市进行景观园林规划的时候过于急功近利,直接照搬其他城市的园林设计成果到自己的城市中建造成不伦不类的效果。很多具有特殊地域性特点的园林被复制到其他城市,这种情况挫伤了设计师的设计热情,也阻碍了我国景观园林行业的发展。这些千篇一律被复制的园林,既不能体现城市的区位特色,还会导致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下降。还有一些设计师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很多造景手法直接照搬中国古代园林,但是没有充分理解到其中的内涵和精髓,抄袭的现象较为严重,抄袭的内容也仅仅是流于表面。 3相应的解决措施 3.1树立创新规划设计理念 创新是我国当前景观园林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精准把握园林的定位。我国现阶段园林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居民的游憩需要、装饰城市的外貌和净化城市生态环境,其中最主要要满足的功能是净化城市生态环境。对于满足居民的游憩要求,设计师要重点把握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之间的比例平衡,使这两种景观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的休闲、娱乐、观赏的需求,在园区内规划好基础设施,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功能。对于满足城市外貌的需求上,要合理规划园林内部的景观建筑,与城市的整体外观契合,在传统中融入现代化元素,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园林景观一直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3.2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设计者首先应该把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和城市生态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在设计时要遵循绿色、环保、低碳、低耗、美观等原则,设计出高水准的园林作品。园林是我国的老牌优势建筑项目之一,苏州的四大园林享誉全球,所以可以将中国传统元素纳入城市园林建设中,比如重视动景和静景的结合,使园林整体上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和谐效果,体现我国“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另外,设计师还应该将西方先进的园林设计理念引入我国园林设计之中,但是不能完全照搬,要作出适当调整,使其能够适应中国城市的发展;要善于将新型

景观城市主义在美国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

景观城市主义在美国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 景观城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未的美国,当时的 美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城市中心大量工业废弃地(Brownfield)的产生,经济的不断衰退和城市发展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等,越来越多的居民搬离城市的中心,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大背景下,景观逐渐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成为重新组织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一个媒介”正如著名的美国景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和斯坦·阿伦(Stan Allen)所描述的那样,“景观有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适应和交替演变等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它不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型,景观设计更是一个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模型。” 景观城市主义理论经过近30年的发展,证实对工业废弃地的再生改造、不断萎缩的城市再生以及快速发展的新城开发等问题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设计作品,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的景观规划(1992)、加拿大多伦多的Downsview Park设计竞赛(1999),美国纽约的 Fresh Kills Land—fill Park(2004)设计竞赛、以及最近的中国深圳龙岗工业区的 景观规划竞赛(2008)等。本文以美国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的景观再生规划为例,重点阐述了景观城市主义在工业废弃地改造过程景观设计的运用。

1项目概况 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Massachusetts Military Reservation)位于波士顿(Boston)东南方向约100km处的海角区(Cape Cod),占地面积8502hm2,为整个海角区的十分之一(图1)。该保护区自1911年以来一直用作美军的新兵训练、军事器械的维修和保养基地使用着,目前整个保护区仍分属于6个不同的联邦及州立的军事部门。频繁的军事训练给场地的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该地区逐渐变成了一块工业废弃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马萨诸塞州当地的环境质量监督组织发现保护区内的污染水源已经超越了界限,开始威胁到附近集镇的饮用水安全。由此展开了对军事区内的种种污染源的大规模调查,到2004年底,基本摸清了基地内绝大多数污染源的位置,污染地块的面积大小及污染类型等,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调查污染源的同时,于1980年代中期在基地内建立污水处理设备,开始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净化处理;于1990年代中期开始了对污染土壤的清洗工作,主要采取相应的化学工程措施,如用化学试剂对土壤进行清洗等。总之,这些工作为下一步的规划提供了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图2)。 2006年9月至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宾西法里亚大学景观系兼职教授、波士顿Stoss Landscape Urbanism设计事务所主设计师克里斯·里德(Chris Reed)的带领下,一支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景观设计团队开进了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尝试着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设想及一系列的策略来指导未来基地的发展,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提出了本文的方寨构想。 2方案介绍 2.1设计理念 面对如此巨大面积的基地以及日益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设计师希望通过以对基地最小化的干预手段,使基地内的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由一个受限制的军事保护区改造成为开放的公众公园。 该项目在初期就决定放弃建造新的建筑,而是首先从处理污染的具体方法着手,挑选出一些与景观设计最相关的方法如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自然稀薄(monitered natural attenuation)、翻地更新(landfarming)、建造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固定封装(encapsulation)等,其中最经济、最易操作的方式无疑是植物修复法(phytoremediation)。即通过种植对基地内的土壤进行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