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护理常规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护理常规1、患者神志清醒或由昏迷转为清醒后,多因偏瘫、失语或经济困难等常处于急躁、恐惧、忧虑、悲观等心态。护士必须耐心解释、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安慰,向患者介绍治愈的实例,使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体位引流期间应绝对卧床四周以上,对术后意识不清者,将其床头抬 高15~30°,有利静脉血的回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3、术后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分析判断颅内压及脑水肿的改善情况。若发现病人有瞳孔变化、意识障碍加深,应考虑有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分析是中枢性发热还是感染性发热。发现中枢性发热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以降低脑细胞代谢,保护脑组织。 4、管道的护理 (1)头部引流管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高度不超过床沿,严防躁动患者将引流管自行拔出。搬动患者时,应先暂时夹管,以防逆行感染。更换接管、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畅通,严防引流管受压、成角、折叠。如引流管引流不畅,一般为血凝块堵塞,可用水生理盐水、尿激酶冲洗。严密观测引流量及性质。术后引流液一般呈淡红色,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要考虑再出血的可能,如血量减少后突然出现无色液体,要考虑有引流出脑脊液的可能,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气管套管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吸人气体的过滤,加温及湿化作用降低,不仅易引起气管黏膜干燥,分泌物粘稠,形成痰痂或痰栓堵塞套管,而且肺部感染率亦随之升高。故应保持室内空气湿度60~70%,以维持气管

纤毛运动的生理要求,保持气道持续湿化,按时翻身扣背,及时有效吸痰。加强套管局部护理,保持通畅,气管内套管每6~8h用3%双氧水浸泡20min消毒。躁动患者,防止将套管自行拔出。 5、颅内血肿术后患者因长期卧床,及气管切开,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护理上应保持呼吸通畅,鼓励患者咳嗽,定时翻身叩背,充分有效吸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消化道出血是此病常见并发症,术后连续3~4d抽取胃液观察及做大便潜血实验,如无异常尽早给予胃肠道营养,以保护胃黏膜。如有出血症状,应停止鼻饲、胃管注入止血药及保护胃黏膜药。由于长期卧床,食欲不佳,患者多出现便秘,应多食纤维丰富的水果、蔬菜,多饮水,必要时给开塞露塞肛门或灌肠,以防排便时用力过大引起再出血。术后应给气垫床,每1~2小时翻身、扣背、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加强营养,防褥疮发生。 6、康复护理:昏迷病人应多按摩肢体及被动活动,保持瘫痪侧肢体处于功能位,意识清醒者应进行详细的康复知识宣教,加强主动练习,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100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

100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00例 患者应用YL一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抽吸,血肿液化及 引流,治疗脑出血。结果 100例患者中, 高血压性脑出血9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在治疗过程中安全,损伤小,治疗效果及预后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应用YL一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抽吸,血肿液化及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8例,慢性硬膜下血 肿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0例,其中男94例,女6例;发病年龄35~79岁超早期(发病 6h内)就诊80例,早期(1~3d)9例,延期(3d以上)1例,5例改开颅血肿清除,5 例死亡。 1.2 临床表现 头痛90例,呕吐10例,均有高血压病史或有头部外伤史,昏迷6:0例,其中 深昏迷(GCS 3~5分)10例,中度昏迷(GCS 6~9分)20例,浅昏迷(GCS 10~12 分)30例,意识清醒者40例;60例一侧肢体偏瘫,20例失语,10例脑疝。5例 改开颅血肿清除,5例死亡。 1.3 头颅CT检查 出血部位: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98 例(原发部位:基底节内囊40例,外囊46例,丘脑出血10例,小脑出血2例)。 其中出血破入脑室系统3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T=π/6×L(长轴)xS(短轴) ×S(层数) 计算,幕上血肿量17~110mL。 1.4 治疗方法 定位:在CT机光标引导下,用甲紫画出血肿最大层面的体表线;用细保险丝做体表标志物;结合CT片上最大层面中心位置及体表标志物,在体表画线上确 定最佳穿刺点;头颅经备皮,常规消毒,局麻。 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根据上述颅表定位及血肿深度选择合 适长度的穿刺针,把针固定在电钻上,取垂直于矢状面的方向,钻透颅骨、硬脑 膜后即可拔出钻芯,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缓慢进入血肿中心,内径3mm的不 锈钢穿刺针固定在颅骨上,退出塑料针芯,针体后端接上连接硅胶管和注射器的 针形粉碎器,针体侧管接塑料引流管抽吸血肿。待抽吸遇阻时,从针体后端推入500mL冲洗液(生理盐水500mL加肾上腺素2mg配制而成)冲洗血肿,血肿冲洗液 经套管侧管流出颅外,进行血肿连续粉碎冲洗,待冲洗液由暗红色转为清亮后, 向血肿腔内注入血肿液化剂(生理盐水2mL加尿激酶2万U),夹闭引流管保留4h 后开放引流。然后再继续上述冲洗-液化-引流的方法,反复清除血肿,每日1次,至引流管几乎没有血性引流物时复查CT。如无异常拔去穿刺针。 2 结果 9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基本清除需2d者20例,3d者50例。4d者10例,6d者l3例,死亡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抽吸后引流2d即全部清除,急性 硬膜外血肿l例,抽吸后引流3d即全部清除。

浅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

浅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 发表时间:2018-02-09T15:52:19.5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作者:周慎 [导读] 由于术中清除部分血肿,术后可不用或少用脱水剂,减少了肾衰竭、心功能不全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大庆市第四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大庆163712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病,其死残率均较高。虽然以往的治疗方法甚多,但疗效并不十分满意。我院自2012年3月~2016年3月应用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巨大血肿脑出血46例,手术收到较好效果,笔者在实践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35~77岁,平均57.4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5例,均未系统治疗,11例否认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正常2例,其余患者血压210~158/143~98mmHg。活动中起病29例,安静中起病4例,激动后起病13例。意识清楚7例,嗜睡19例,浅昏迷17例,深昏迷3例。双瞳孔不等大30例,眼球凝视15例。偏瘫46例,颈强直16例,病理征46例。46 例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并按多田氏法计算脑出血量(不含脑室内血肿)。46例患者中,基底节34例,血肿量35~75ml,平均56.3ml;丘脑2例,血肿量15~20ml,平均17.5ml;脑叶10例,血肿量48~88ml,平均65ml。破入脑室10例,中线结构移位36例(移位2~12mm,平均5.7mm)。发病距手术时间:3~6h者8例,7~24h者24例,25~72h者14例。 1.2 治疗方法 46例均在局麻下完成手术,烦躁不安者适当给予镇静剂。以手术前CT显示血肿最大层面的血肿中心部位为穿刺靶点,避开头皮血管及重要功能区,在电钻驱动下,将特制的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北京万特福科技公司产品)钻透颅骨,置入血肿腔内,在颅骨上自锁固定,拔除针芯,放上橡胶圈,抽吸血肿(抽出计算血肿量的30%~40%)。并以生理盐水等量置换,冲洗血肿腔之后,向腔内注射(1~2)×104u尿激酶,闭管3~4h后开放引流,每日重复2次,至血肿清除后拔除穿刺针。同时给予控制血压、预防各种并发症等药物。 2 结果 全组拔引流管时间在术后3~6日内。3日内意识清醒15例,1周内清醒11例,2周内清醒4例,植物人4例,死亡12例(病死率26%),手术后24h内因脑疝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5例,术后5~9日上消化道出血死亡3例,手术后第5日拔管后2h再出血死亡2例,术后26日因肺感染、全身衰竭死亡2例。 3 讨论 (1)高血压性脑出血在最初几小时内由于血肿迅速增大,血肿内压力急剧增高,使周围脑组织挤压、损伤和坏死,继发脑水肿[1]。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脑出血早期血肿继续扩大和血肿周围半暗带形成是导致临床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2,3]。所以对颅内巨大血肿的患者,更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清除血肿,减轻脑血肿,解除颅内的占位效应,消除脑疝,才能有效地抢救生命。本组46例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穿刺后,首次抽出血肿量的30%~40%,多数患者手术后即双侧瞳孔变等圆,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2)关于手术时机,笔者认为:(1)手术时间越早,疗效越好,但超早期(<6h)手术再出血率甚高。(2)手术时间过晚,虽然再出血率低,但是手术后致残率相对较高。因此,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最佳手术时机是出血后6~12h,此时手术不仅再出血率低,而且有助于缓解血肿后的继发性血肿周围缺血水肿的病理改变,降低手术后患者病残率。 (3)预防术后再出血。有学者认为,术后血肿腔内再出血的原因并非由于操作损伤所致[4];为了避免再出血,不宜早期进行手术,避免过度抽吸[5]。笔者体会再出血与以下因素有关:(1)“工作室”的制作过程必须耐心,单次抽吸血肿量不宜过快、过多,抽吸负压切忌过大,以确保颅内压平稳下降;(2)患者血压未控制,烦躁者未能有效镇静;(3)发病6h内手术再出血发生的机会较多。(4)血肿破入脑室者易形成脑积水,尤其对于严重铸型出血者,有时危及生命。血肿清除术后,需行脑室外引流和腰椎穿刺置管持续排放血性脑脊液。 (5)由于术中清除部分血肿,术后可不用或少用脱水剂,减少了肾衰竭、心功能不全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参考文献】 1 Niizuma H,Suauki J.Stereotactic aspiraton of putamind hemorrhage using a double track aspiration technique.J Neurosurg,1988,22:432-438. 2 李铁山,韩仲岩.脑出血继续出血及其影响因素.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7(2):95-96. 3 张士勇,王培元.血肿周围半暗带对超急性期幕上脑出血预后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5):314. 4 Kancel EI,Perexecox VV.Stereoraxic evacuation of s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atomas.J Neurosurg,1985,62:206-210. 5 王智勇,邱荣洁,张俊玲.锥颅血肿吸取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9):561-562.

颅内血肿清除术

颅内血肿清除术 相关解剖知识: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药。 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部位,采用合适的体位。 手术切口:选择血肿距表面最近避开重要的骨瓣开颅。 用物准备:小小手术包,脑外科包,手术衣,布类,大腹单,双极电凝,颅骨钻,一次性用物:吸引管、窥镜辅助套、10ML注射器2具、50ML空针1具、头皮夹、脑棉片、止血海绵、骨蜡、引流管、脑外科贴膜、21#、11#刀片、缝线。 手术步骤及护理操作配合: 一.手术视野皮肤消毒:碘酒、酒精。铺单:对折中单1张铺于头、颈下方。治疗巾3张,用4张小贴膜粘贴。递中单1/3折叠覆盖托盘,斜铺中单2张,中单1张围头及托盘,铺中单覆盖肢体,铺大单。贴脑外科贴膜,做一器械布袋。 二.切开头皮及皮瓣新:21#刀切开头皮及帽状腱膜。头皮夹止血、电凝止血。翻转皮瓣,头皮拉钩牵开固定在托盘上。皮瓣用盐水纱布块覆盖。 三.剥离骨膜,递颅骨钻钻孔。50ML注射器冷却热量。递线据导板和线据锯开颅骨,咬骨钳咬平骨缘,骨蜡止血。 四.切开因硬脑膜:11#刀切开,脑膜镊,脑膜剪切开。如脑膜外或脑膜下有血肿应先清除。 五.清除颅内血肿:递双极电凝切开2—3CM的脑皮质,递脑压板

和吸引器,向脑深部分离直达血肿颅腔内,清除血肿。双极电凝止血、小脑棉片止血、止血海绵。 六.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递双氧水(双氧水海绵)和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彻底止血。6×17圆针1#线缝硬膜边缘在颞肌上,放置12#或14#红尿管或专用引流管,角针固定。 七.缝合切口:清点脑棉、纱块、器械。9×17圆针4#线缝合帽状腱膜及皮下,9×28角针4#线缝头皮。敷料覆盖切口,绑带包扎。器械护士配合重点:动作迅速,双极电凝用湿纱布擦洗,脑棉片数目。巡回护士护理重点:双耳塞棉球,颅骨钻使用,双极电凝使用频率,肾水准备(视情况)。

-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颅内血肿清除术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手术物品准备: 1、手术器械开颅基础器械包1个、干持物钳1套、蛇型自动拉勾1套、若为小脑出血则再备后颅窝撑开器1个。 2、敷料基础辅料包1个、大腹包1个、手术衣4~6件 3、一次性物品骨蜡、切口膜、止血纱布、明胶海绵、棉片、小纱布、缝针、丝线若干。 4、药品常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双氧水、止血用生物胶。 5、仪器双极电凝器1套、开颅电钻1套、中心吸引1套 手术体位:根据血肿的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 手术步骤: 1.皮肤消毒 常规1%聚吡咯酮碘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贴无菌切口膜 2.头皮切开和止血 2.在耳上方做“∩”形切口,切开皮肤,止血后上头皮夹。 2.2切开皮下组织、帽状腱膜。 2.3分离颞肌,剥离骨膜,将皮瓣翻向耳侧,电凝止血。用双2-0丝线或皮肤固定勾固定皮瓣,充分暴露术野 3.打开骨瓣、硬膜 3.1用电钻在颅骨上钻4个孔,孔间插入线锯导板,用线锯将颅骨锯开,骨瓣放入双氧水中浸泡。

3.2骨窗周围用骨蜡封闭止血。用6*17圆针3-0丝线将骨窗周围硬脑膜悬吊于附近的骨膜或帽状腱膜上。 3.3用11号刀片在脑膜沟处切开脑膜,用窄神经剥离子轻松分离后,脑膜剪“∩”形剪开脑膜 4.清除血肿 4.1脑穿针蘸水湿润后探查血肿部位及深度,电凝器止血后用窄脑压板轻轻拉开脑组织,用小号吸引器吸出脑内血肿,电凝器仔细止血,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也可用双氧水小棉片放入腔内止血。 4.2将坏死组织一并切除。可将止血纱布剪成小块铺于出血腔内,再在表面喷可吸收生物胶。 5.缝合硬膜。 5.1清点用物后,用6*17圆针3-0丝线严密缝合硬脑膜。 5.2若硬脑膜从颅骨内分离而有渗血时,可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垫一明胶海绵,6*17圆针3-0丝线悬吊止血。再次清点用物。 6.放置引流管 同前 7.关颅 7.1将骨瓣复位,8*20圆针2-0丝线缝合骨膜数针以固定骨瓣。9*25三角针2-0丝线缝合帽状腱膜及皮肤。 7.2双氧水或1%聚吡咯碘消毒皮肤,小纱布覆盖切口,绷带包扎切口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护理常规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护理常规 1、患者神志清醒或由昏迷转为清醒后,多因偏瘫、失语或经济困难等常处于急躁、恐惧、忧虑、悲观等心态。护士必须耐心解释、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安慰,向患者介绍治愈的实例,使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体位引流期间应绝对卧床四周以上,对术后意识不清者,将其床头抬高15~30°,有利静脉血的回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3、术后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分析判断颅内压及脑水肿的改善情况。若发现病人有瞳孔变化、意识障碍加深,应考虑有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分析是中枢性发热还是感染性发热。发现中枢性发热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以降低脑细胞代谢,保护脑组织。 4、管道的护理 (1)头部引流管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高度不超过床沿,严防躁动患者将引流管自行拔出。搬动患者时,应先暂时夹管,以防逆行感染。更换接管、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畅通,严防引流管受压、成角、折叠。如引流管引流不畅,一般为血凝块堵塞,可用水生理盐水、尿激酶冲洗。严密观测引流量及性质。术后引流液一般呈淡红色,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要考虑再出血的可能,如血量减少后突然出现无色液体,要考虑有引流出脑脊液的可能,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气管套管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吸人气体的过滤,加温及湿化作用降低,不仅易引起气管黏膜干燥,分泌物粘稠,形成痰痂或痰栓

堵塞套管,而且肺部感染率亦随之升高。故应保持室内空气湿度60~70%,以维持气管纤毛运动的生理要求,保持气道持续湿化,按时翻身扣背,及时有效吸痰。加强套管局部护理,保持通畅,气管内套管每6~8h用3%双氧水浸泡20min消毒。躁动患者,防止将套管自行拔出。 5、颅内血肿术后患者因长期卧床,及气管切开,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护理上应保持呼吸通畅,鼓励患者咳嗽,定时翻身叩背,充分有效吸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消化道出血是此病常见并发症,术后连续3~4d抽取胃液观察及做大便潜血实验,如无异常尽早给予胃肠道营养,以保护胃黏膜。如有出血症状,应停止鼻饲、胃管注入止血药及保护胃黏膜药。由于长期卧床,食欲不佳,患者多出现便秘,应多食纤维丰富的水果、蔬菜,多饮水,必要时给开塞露塞肛门或灌肠,以防排便时用力过大引起再出血。术后应给气垫床,每1~2小时翻身、扣背、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加强营养,防褥疮发生。 6、康复护理:昏迷病人应多按摩肢体及被动活动,保持瘫痪侧肢体处于功能位,意识清醒者应进行详细的康复知识宣教,加强主动练习,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颅内血肿清除术

颅内血肿清除术相关解剖知识:额叶、顶叶、颞叶、枕叶。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药。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部位,采用合适的体位。手术切口:选择血肿距表面最近避开重要的骨瓣开颅。用物准备:小小手术包,脑外科包,手术衣,布类,大腹单,双极电凝,颅骨钻,一次性用物:吸引管、窥镜辅助套、10ML注射器2具、50ML空针1具、头皮夹、脑棉片、止血海绵、骨蜡、引流管、脑外科贴膜、21#、11#刀片、缝线。手术步骤及护理操作配合:一.手术视野皮肤消毒:碘酒、酒精。铺单:对折中单1张铺于头、颈下方。治疗巾3张,用4张小贴膜粘贴。递中单1/3折叠覆盖托盘,斜铺中单2张,中单1张围头及托盘,铺中单覆盖肢体,铺大单。贴脑外科贴膜,做一器械布袋。二.切开头皮及皮瓣新:21#刀切开头皮及帽状腱膜。头皮夹止血、电凝止血。翻转皮瓣,头皮拉钩牵开固定在托盘上。皮瓣用盐水纱布块覆盖。三.剥离骨膜,递颅骨钻钻孔。50ML注射器冷却热量。递线据导板和线据锯开颅骨,咬骨钳咬平骨缘,骨蜡止血。四.切开因硬脑

膜:11#刀切开,脑膜镊,脑膜剪切开。如脑膜外或脑膜下有血肿应先清除。五.清除颅内血肿:递双极电凝切开2—3CM的脑皮质,递脑压板 和吸引器,向脑深部分离直达血肿颅腔内,清除血肿。双极电凝止血、小脑棉片止血、止血海绵。六.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递双氧水(双氧水海绵)和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彻底止血。6×17圆针1#线缝硬膜边缘在颞肌上,放置12#或14#红尿管或专用引流管,角针固定。七.缝合切口:清点脑棉、纱块、器械。9×17圆针4#线缝合帽状腱膜及皮下, 9×28角针4#线缝头皮。敷料覆盖切口,绑带包扎。器械护士配合重点:动作迅速,双极电凝用湿纱布擦洗,脑棉片数目。巡回护士护理重点:双耳塞棉球,颅骨钻使用,双极电凝使用频率,肾水准备(视情况)。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一例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7.2.28 地点:手术室护办室 参加人员:手术室全体人员 主讲人:洪少进 主持人:郑绘 郑绘:大家下午好!颅脑损伤手术基本是急诊手术,病情都比较重,我们护士必须要有良好的抢救技术,以及熟练的手术配合技术。下面请主讲人介绍一下主要内容。 洪少进: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颅脑损伤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1.病史介绍 2.概述 3.解剖 4.分类 5.病因 6.临床表现 7.检查 8.治疗 9.洗手护士配合 10.巡回护士配合 11.PIO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病史: 一;病史介绍 患者郑玉花,男,70岁,住院号:17010099. 因患者今天在工地干活时,突发头痛,被工友送回家休息。8点左右,患者意识逐渐模糊,当地乡村医生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呼120急诊送入我院检查治疗。病程中,小便失禁。无四肢抽搐,无呕吐,右侧上下肢活动减少。头颅CT示左基底节颅内血肿。 完善相关检查,积极术前准备,于2017-2-25下午3点在全麻插管下行左基底节颅内血肿清除术,于17:00带气管插管转入ICU病房。二:概述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其分类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三者可合并存在。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颅骨骨

折包括颅盖骨线状骨折、颅底骨折、凹陷性骨折。脑损伤包括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按损伤发生的时间和类型又可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按颅腔内容物是否与外界交通分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和开放性颅脑损伤。根据伤情程度又可分为轻、中、重、特重四型。 洪少进: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解剖: 三:解剖 颅骨 脑颅(8块) 成对:顶骨、颞骨 不成对:筛骨、蝶骨、额骨、枕骨 面颅(15块) 成对:上颌骨、颧骨、下鼻骨、鼻骨、腭骨、泪骨 不成对:犁骨、舌骨、下颌骨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脑分化而来,小脑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 脑干 脑干(brain stem)属于脑的一部分,即脊髓向颅腔内延伸的部分。脑干位于颅后窝,自枕骨大孔至蝶鞍之间。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由外向内有硬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它们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并通过被膜的血管使脑和脊髓得到营养。 硬脑膜 由两层合成,外层兼有颅骨内膜的作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构成硬脑膜窦,硬脑膜在颅底处与颅骨结合紧密。 由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大脑镰、小脑幕:幕切迹、小脑镰、鞍隔 海绵窦的毗邻与交通 两侧有横支相连,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上颌神经通过。 脑蛛网膜 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隙 软脑膜 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入沟裂。脑的血管在软脑膜内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的特点分析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的特点分析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使用的YL-1型一次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外径仅3mm,损伤小,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只受到一次穿刺的损伤,比起开颅手术、碎吸术、钻颅手术等创伤要小得多,为了避免与这些方法相混淆,我们称这种技术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其他方法相比,最大的区别和特点就是应用了全新原理,应用正压连续冲刷液化的方法,特别是应用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对血肿进行液化,而非机械式的破碎,故在治疗过程中安全,可保持颅压的平稳,并能快速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力,因此治疗预后好,大大地降低了死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1、器械的特点分析: (1)针具:系列针具是通过五、六年不断改进而完善的,本项技术的唯一专利器械YL-1型一次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使用十分方便,具有以下特点: ①能微创快速进入血肿中心,熟练者仅需1-2分钟就可以进入血肿内; ②针尖能牢固地固定在靶点上,即自锁固定技术; ③针尖有侧孔,可以沿针轴行360度转动,利于清除各方位的血肿; ④有配套的针形血肿粉碎器,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可加快血肿融碎及液化; ⑤针具密闭性好,感染机会极小; ⑥能连续地行清除血肿作业,一边冲洗,一边引流,循环作业,颅内压力可保持稳定。病人无痛苦; ⑦体积小,携带方便,适应基层医院及战地抢救,不受场合限制。 针具长度从20mm至70mm,每隔5mm一个规格,针具的针体及钻体部分为不锈钢,其余为高强度医用塑料制成,出厂时已组成一体化钻头,附有塑料针芯和针形血肿粉碎器、帽盖等。这种针具是一次性使用的,每位病人根据血肿的深度选择不同长度的针具进行治疗,治疗完毕后消毁针具。设计成一次性使用的目的是为防止交叉感染,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此器械需绝对保证一次性使用,因为已发生重复使用引起颅内感染导致病人死亡,出现医疗纠纷的例子。 (2)针形血肿粉碎器的作用: ①能在血肿的立体空间范围内,同时、全方位、连续地进行血肿冲洗、融碎、引流,效能高。血肿内液态、半固态血肿是很粘稠的,应用血肿冲洗液通过针形血肿粉碎器可以对粘稠的液态血肿冲洗稀释,易予排出,半固态血肿经过不断冲洗后,越冲越碎,变成悬液排出,另外可以把血肿腔内的血球团块不断地打碎,特点是用肝素液作为冲洗液时,肝素带强负电荷,经冲洗的血球团块,越冲越碎,越冲越小,最后变成带强负电荷悬液,互相不会再凝聚,不断地排出,最后残留下纤维蛋内钙网络支架,成丝瓜瓤状团块,由于血肿的有形成份都已被冲洗出来,血肿的体积不断缩小,这样颅内压力很快得到缓解。所以它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冲洗,引流,融碎血肿,使血肿很快缩小,可迅速缓解颅的压力: ②针形血肿粉碎器冲洗后的血块变成纤维蛋白钙的网络团块,必须用生化酶技术让它降解,才能够液化,而生化酶技术对血球有形成份是没有作用的,如果不把血肿中的有形成份冲洗掉,那么纤维蛋白钙团块就不能充分地与血肿液化剂相接触,从而影响它的疗效,经针形血肿粉碎器冲洗后剩下的纤维蛋白钙团块,再用针形血肿粉碎器将血肿液化剂同时喷射到此团块的各个部位,就可以同时在短时间内使它快速液化,经针腔排出颅外,很快地清除血肿。所以它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液化血肿。充分利用针形血肿粉碎器的这些功能是提高血肿清除效率,缩短治疗时间的重要方面。 针形血肿粉碎器先进之处表现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60例临床疗效观察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2年4月到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预后情况均优于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86.7%,远高于对照组的51.7%,两组对比 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 内血肿清除术能有效清除患者血肿并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 的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出血;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097-01 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病时死亡 率很高,存活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本文选择2012年4月到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 的脑出血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 果及预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到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20例为 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50~85)岁,平均年龄为(68.3±7.4)岁,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26例;观察组6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54~83)岁,平均年龄为(69.1±6.9)岁,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29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体情况、以往病史等一般资 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 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式,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ml,6~8h/次,并配合利尿剂呋塞米降低颅压,同时要注意电解质、水平衡。在治疗过程中还要 加强护理,保持营养平衡,防止压疮形成[1]。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取卧位局部麻醉,选择血肿最大层面为穿刺位置,通过脑CT 定位进行 穿刺,若陈旧性血流出即为成功。抽吸血肿时采用5ml的注射器,用肝素生理盐 水冲洗血肿数次,夹闭4h后开放引流,注意在拔针时一定要插入钝头塑料针芯,当血肿清除70%甚至80%以上时就可以拔管。同时要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同样护理,并加强穿刺位置的护理,防止感染[2]。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观察患者血肿面积的大小变化。统计两组患 者的出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1.4评价标准 患者在治疗后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显效:治疗后患 者没有出现病残,血肿完全消除,恢复生活能力,没有发生并发症;有效:治疗 后患者没有出现病残,血肿基本消除,部分生活能力恢复,发生肢体或者语言障 碍等并发症;无效:治疗后患者没有明显好转,发生死亡或者植物人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