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年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年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年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1.1观测时次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摘自气发〔2008〕475号)

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2观测项目

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和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

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

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和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1.3观测任务与流程

1.每日观测任务

(1)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和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看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和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

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3)逐时上传地面小时数据文件、辐射数据文件,按规定上传加密数据文件。

(4)按规定编发重要天气报告。

(5)电线积冰观测时间不固定,以能测得一次过程的最大值为原则。

(6)日落后换日照纸,20时后-23时45分上传日照数据文件。(摘自气测函〔2015〕45号)

(7)每日20时后上传当日分钟数据文件;检查当日数据是否齐全,并做好数据文件的备份;00时后自动上传日数据文件(现行业务软件利用霾日统计算法在00时后对日数据文件中的天气现象段进行自动订正上传)。已自动发送的日数据异常时,在次日08时前利用业务软件更正上传。(摘自气测函〔2015〕45号)

(8)自动站设备出现故障时,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职责流程(试行)》(气测函〔2010〕235号)填报ASOM系统。(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9)守班期间,因硬件故障导致整套自动站无法正常工作,经排查在1小时内无法恢复时,及时启用备份自动站或便携式自动站。无备份自动站或便携式自动站的,仅在定时观测时次进行人工补测。(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0)每日监测并记录探测环境变化情况,探测环境有变化应及时上报。

2. 定时观测流程

(1)45-60分观测云、能见度、雪深、雪压、冻土及其它人工观测项目,连续观测天气现象。

(2)正点前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是否正常。

(3)00分,进行正点数据采样。

(4)00-01分,完成自动观测项目的观测,并显示正点定时观测数据,发现有缺测或异常时及时按有关规定处理。

(5)01-03分,向微机内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6)03-05查询监控数据文件传输

1.4校时

观测业务系统应按照《关于全国气象业务系统统一校时的通知》(气预函〔2012〕97号)的要求使用网络时间协调与授时系统定期校时。

Windows系统默认的时间同步间隔为7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校时时间及校时频率。

二.观测与记录

2.1云

1、基准站、基本站观测云量、云高,不观测云状,云高前不记录云状。

云高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云高人工观测。

一般站不进行云的观测。(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2、因雪、雾、轻雾使天空的云量无法辨明或不能完全辨明时,

总、低云量记10;可完全辨明时,按正常情况记录。

因霾、浮尘、沙尘暴、扬沙等视程障碍现象使天空云量全部或部分不明时,总、低云量记“-”,若透过这些天气现象能完全辨明云量时,则按正常情况记录。(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有修改)2.2能见度

人工观测能见度记录以千米(km)为单位,取一位小数,第二位小数舍去,不足0.1km记0.0。

自动观测能见度记录以米(m)为单位,取整数。

最小能见度记录以米(m)为单位,取整数。

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有1分钟能见度值(瞬时值)和10分钟平均值。

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Z文件)VV段的1分钟能见度为正点1分钟能见度值,10分钟能见度为正点10分钟平均值,最小能见度为小时内最小10分钟平均值,以m为单位,取整数。CW段的能见度为正点前15分钟(46-00分)内的最小10分钟平均值,以km为单位,取一位小数,小数点后第二位及之后的数值直接舍去。

自动观测视程障碍现象的最小能见度为过去10分钟平均值的10分钟滑动平均值,以m为单位,取整数,小数点后数值舍去。重要天气报告中的能见度(95VVV编码组中的VVV)以过去10分钟平均值的10分钟滑动平均值为准,以10m为单位编报,不足10m时,米数舍去,高位不足补“0”。

2.3天气现象

2.3.1天气现象类别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定义了34种天气现象。

当前保留观测和记录的有21种: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冰雹、露、霜、雾凇、雨凇、雾、轻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大风、积雪、结冰。

取消了13种:霰、米雪、冰粒、吹雪、雪暴、烟幕、雷暴、闪电、极光、飑、龙卷、尘卷风、冰针。其中,雪暴、霰、米雪、冰粒出现时,记为雪,这4种天气现象与雨同时出现时,记为雨夹雪;雷暴、龙卷出现时,记录在值班日记中,作为重要天气报编发的依据。(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2.3.2记录规定

1、已实现自动观测的天气现象每天24小时连续观测。

未实现自动观测的天气现象白天(08-20时)保持人工连续观测,夜间(20-08时)现象应尽量判断记录,只记符号,不记起止时间。

2、夜间降水类天气现象应与降水量保持一致,避免出现有降水量但无降水现象的记录。(摘自气测函〔2015〕45号)

3、由于降水现象影响人工观测能见度小于10.0km,不必加记视程障碍天气现象。(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

4、08时定时观测时,对夜间出现的所有天气现象按规定配合编报。如果只有一种现象编报“过去天气”,而又不能确定该现象是否占满过去一小时之前的整个时段时,按未占满处理,W1编报该现象,

W2编报0。(摘自气测函〔2012〕26号)

2.3.3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

1、能见度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由软件自动判别,取消该类天气现象人工观测。(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2、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自动判别的台站,扬沙、浮尘、轻雾、霾的能见度判别阈值为7.5km,沙尘暴、雾的能见度判别阈值为0.75km,能见度人工观测的台站其判别阈值为10.0km和1.0km。(摘自气预函〔2014〕4号)

3、观测人员要参考上游天气状况、卫星云图及本地大气成分监测数据,结合本站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进行综合判识。定时时次对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自动判识结果、现在天气现象编码和连续天气现象进行人工确认。(摘自气测函〔2015〕45号)

4、霾的观测

(1)霾现象自动观测的台站,若日内现在天气现象的霾记录持续6个(含)以上时次,则当日日数据文件连续天气现象段记霾。

日内霾现象持续记录不足6个时次,但20时日界前后达6个(含)以上时次时,若日界前(后)持续霾现象记录达4个(含)以上时次则在相应日记霾;若日界前和日界后持续霾记录均为3个时次,只在日界前记霾。

08时白天与夜间栏记录霾的原则同20时日界处理。

若某时次现在天气现象缺测,则该时次按无霾现象记录处理。

(2)对霾现象以人工判识为准的台站,日数据文件连续天气现象段记霾方法不变。

(3)由业务软件自动实现日数据文件连续天气现象段霾记录,当正点数据文件的现在天气现象缺测或数据异常时,日数据连续天气现象段霾记录以人工处理为准。

(4)A文件中霾记录以日数据记录为准。(摘自气测函〔2015〕45号)

日数据文件中日界前后霾的记录处理

2.4湿度

严格执行湿度传感器月维护制度,每月清洁保护罩,确保测量准确性。禁止触摸传感器感应部分,以免影响正常感应。每月维护情况应在气簿-1备注栏、MDOS元数据和ASOM月维护中记录。(摘自气测函〔2015〕45号)

2.5降水

非结冰期,所有降水记录原则上以翻斗雨量传感器为准,称重降水传感器或备份站翻斗雨量传感器作为备份,取消人工观测。无自动

观测设备备份的观测站,保留人工观测作为备份。

结冰期,所有降水观测记录以称重降水传感器为准,人工观测为备份;无称重降水传感器的观测站,以人工观测记录为准。

有自动观测记录时,08时、20时定时降水量以自动观测数据为准;无自动观测记录时,08时、20时定时降水量以人工观测记录为准。(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各省(区、市)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机构,应根据本省降雪出现的平均时间和分布情况,统一要求提前启用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同时停止翻斗雨量传感器。(摘自气测函〔2011〕199号)

2.6蒸发

1、基准站、基本站保留蒸发观测,一般站不进行蒸发观测。

2、蒸发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非结冰期的大型蒸发人工观测。(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3、蒸发自动观测的台站,降水期间不加盖,但应及时取水,防止因降水过多发生溢流。

4、使用E-601B型蒸发器冬季结冰期较长的的台站应保留小型蒸发器安装支架,冬季结冰或大型蒸发故障时使用小型蒸发,两种仪器切换时间应选在结冰开始和化冰季节的月末20时观测后进行。(摘自气发〔2008〕491号)

5、冬季结冰期很短或偶尔结冰的地区,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进行观测。

2.7雪深雪压

1、各省(区、市)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机构,应根据本省积雪出现的历史最早(晚)时间和分布情况,统一要求提前启用(停用)自动雪深传感器。(摘自气测函〔2012〕278号)

2、自动观测雪深又承担雪压观测的台站,根据雪深自动观测记录,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人工观测雪压。(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2.8电线积冰

1、电线积冰架安装在观测场外,选择观测场附近空旷、平整、适宜观测的场地,按照现有要求架设。(摘自气测函〔2012〕264号)

2、电线积冰架上的观测导线为直径26.8mm的电缆。

3、有电线积冰观测任务的台站,应视机测定每次积冰过程的最大直径和厚度,以毫米(mm)为单位,取整数。

当所测的直径达到以下数值时,尚须测定一次积冰的最大重量,以克/米(g/m)为单位,取整数:

单纯的雾凇38mm

雨凇、湿雪冻结物或包括雾凇在内的混合积冰31mm

(摘自气测函〔2010〕253号)

2.9辐射

1、承担辐射观测任务的台站,辐射表夜间可不加盖,但应在北京时08时前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对光点)、散射辐射表感应面遮蔽和净全辐射表薄膜罩状况。(摘自气测函〔2012〕26号)

2、若日极值出现时间恰为24时,对于辐射极值,一律记录为24时00分,其它要素记录为24时00分和00时00分均可。(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

3、辐射观测站配备的高精度毫伏表(四位半)需要定期检定。(新增)

2.10数据文件格式及记录变更

1、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长Z文件)

一般站的长Z文件中,总云量、低云量和编报云量、云高、云状以及云状编码等记录按缺测处理。

基本站、基准站的长Z文件中,编报云量、云状和云状编码等记录按缺测处理。

云高、雪深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云高、雪深记录由业务软件自动写入长Z文件。

2、A文件

一般站不录入云相关记录。

基准站的云量方式位采用24次定时观测方式,X=A;基本站的云量方式位采用3次定时观测方式,X=9。

非自动观测的实测云高记录,应保留;云高前的云属,按缺测处理。

自动观测的实测云高,自动云高记录暂不录入。

A文件中降水量的方式位X=6。有自动观测记录时,第1段定时降水量用自动观测数据代替,第2段自动降水量不变,第3段降水上

下连接值以自动降水量为准。

3、Y文件

一般站不录入云相关记录。

基准站、基本站日平均云量、云量量别日数按照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记录值统计。(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4、A文件、Y文件附加信息中“观测时间”的内容记录

基准站为:

10/05/08;11;14;17;20

10/24/24小时连续观测

基本站、一般站为:

10/03/08;14;20

10/24/24小时连续观测

(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已经取消的观测项目和已经实现自动观测的相关记录,不再记入气簿-1。(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2.11异常记录处理

2.11.1异常记录处理原则

1、白天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定时观测时次的记录应及时处理,其它正点时次的记录应在下一定时观测前完成修改、上传。

夜间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应在当日10时前完成修改、上传。若夜间异常数据影响到08、09时记录时,应在10时前对08、09时相应记录进行修改、上传。(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2、已实现自动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地温、草温记录异常时,正点时次的记录按照正点前10分钟内(51-00分)接近正点的正常记录、正点后10分钟内(01-10分)接近正点的正常记录、备份自动站记录、内插记录(瞬时风向、瞬时风速缺测处理,风向、风速不做内插)的顺序代替。

3、无自动记录可代替时,仅在人工定时观测时次正点后10分钟内,对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能见度、地温(草温除外)进行人工补测,其他时次按缺测处理;若某要素人工观测仪器已按规定撤除或超过正点后10分钟,则该要素不再人工补测。(摘自气测函〔2015〕45号及《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4、连续两个或以上正点数据缺测时,不能内插,仍按缺测处理。内插可以跨日界。(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05〕227号)

5、分钟数据异常时做缺测处理,不做代替或内插。因分钟数据异常造成加密数据文件错误时,加密数据文件一律不做订正处理。(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6、自动气象站每小时正点数据与该正点时的分钟数据不一致时,一般情况下,维持原记录。若对前后记录分析,确认正点数据有误可用该正点的分钟数据代替,或确认正点的分钟数据有误可用正点值代替。(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

7. 4次平均值和24次平均值可以互相代替。(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

8、自动站或自记雨量观测的降水量、自记日照时值有缺测,自动站观测的蒸发量、辐射曝辐量和日照时数的时值缺测连续两小时或以上时,日总量按缺测处理。(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

9、雪深、云高、能见度、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出现故障时,恢复人工观测;观测结果明显错误时,结合天气实况人工判定。(新增)

10、异常记录的处理情况,均应在备注栏注明,并在MDOS中填报。(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并结合其他规定)

2.11.2具体要素的异常处理

2.11.2.1气温和湿度

1、经处理过的正点气温值要与该时次的相对湿度值(也可以是处理后的值)共同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经处理过的正点相对湿度值要与该时次的气温值(也可以是处理后的值)共同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摘自气测函〔2015〕45号)

2、自动站相对湿度缺测或异常,需要人工补测时:

(1)若自动站观测的气温<-10.0℃,则用毛发湿度表进行补测,水汽压、露点温度用自动站气温和经过订正后的毛发湿度表读数反查求得;

(2)若自动站观测的气温≥-10.0℃,需同时观测干球和湿球温度,用以计算水汽压、相对湿度及露点温度。此时不用考虑干球温度是否<-10.0℃。(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

2.11.2.2气压

自动气象站本站气压缺测,用人工补测时,若水银气压表和气压传感器高度不一致,应将人工观测的本站气压订正到自动站气压传感器的高度上来,再以此计算海平面气压。(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

2.11.2.3降水

1、自动观测降水量记录异常时的代替原则

(1)非结冰期,降水量观测以翻斗雨量传感器记录为准时,记录按照称重降水传感器、备份站翻斗雨量传感器顺序代替。如以称重降水传感器为准,记录按照翻斗雨量传感器、备份站翻斗雨量传感器顺序代替。无自动观测备份设备时应及时启用人工补测。(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2)结冰期,用人工观测记录代替。(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2、降水量记录异常处理

(1)若无降水现象,因其它原因(昆虫、风、沙尘、树叶、人工调试等)或自动站故障而多记录时,应删除该时段内的全部分钟和小时降水量。该情况在值班日记中说明。(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

(2)降水现象停止后,仍有降水量,若能判断为滞后(量一般为0.1、0.2、0.3mm,且滞后时间不超过2小时),可将该量累加到降

水停止的那分钟和小时时段内,否则将该量删除。夜间(20~8时)能够判断为滞后降水的,按前述处理;无法判断的,按正常处理。(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原文为“夜间不守班的站,夜间(20~8时)混有滞后降水量时,因无法判断,按正常处理。”,不尽合理)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承水口内沿堆有积雪或雨凇时,应及时清理到收集容器内。由此产生的异常数据,若能判断降水结束时间的,加入到降水结束的时次,该时次分钟降水按缺测处理;不能判断降水结束时间的,加入到有降水量的最后一个时次,该时次分钟降水按缺测处理。(新增)

(3)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在降水过程中,伴随有沙尘、树叶等杂物时,按正常降水记录处理;液态降水溢出或固态降水堆至口沿以上,或降水过程中取水,该时段降水按缺测处理。(摘自气测函〔2011〕199号)

(4)当降水量观测以翻斗雨量传感器记录为准,出现漏斗堵塞、随降随化的固态降水等情况时,如果没有自动观测记录可代替,但有人工记录,若翻斗雨量记录的过程总量与人工雨量筒观测量的差值百分率与其它正常时次相当,则按正常处理;若自动站记录的降水量明显偏小或滞后严重,该时段的分钟和小时降水量按缺测处理,定时降水量用人工观测记录代替。(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5)上述情况应在发现后及时处理,如果影响了后续时次的雨量统计,也要对受影响的时次进行处理。

2.11.2.4风

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不能相互代替。(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

2.11.2.5蒸发

1、降水期间、蒸发桶溢流或维护时,小时蒸发量异常按0.0处理。(摘自气测函〔2015〕45号)

2、设备故障时,若备份站记录正常,小时蒸发量用备份站记录代替。无备份站时,若只缺测一小时,该时次内插处理;若连续缺测2小时及以上,相应时次作缺测处理。(摘自气测函〔2015〕45号)

3、设备故障短期无法修复的,应及时恢复人工观测,蒸发降水量用自动(人工)降水记录代替。(摘自气测函〔2015〕45号)

4、自动蒸发日合计缺测用人工观测的日蒸发量代替时,把日蒸发量记录在19~20时,业务软件MOI中其它时次为“-”,OSSMO软件中其他时次为空。(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业务软件手册)2.11.2.6能见度

1、能见度自动观测的观测站,当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自动判别出现明显错误时,仅对定时时次的现在和过去天气现象记录进行人工订正。能见度记录仍以自动观测为准,允许自动能见度记录与该类天气现象不匹配。(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2、当能见度设备故障或数据异常,非定时观测时次的正点数据中所有能见度数据均按缺测处理;定时观测时次进行人工补测,人工

观测值存入Z文件CW段能见度和VV段10分钟平均能见度,其他VV段自动能见度数据按缺测处理;A文件中使用人工观测值。(摘自气测函〔2015〕45号)

3、能见度自动观测、且视程障碍现象自动判别时,在定时观测的45-60分钟,能见度和天气现象可以不匹配。(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2.11.2.7云

云量与自动观测云高记录矛盾时,仅对定时观测时次记录进行处理,有云量无云高时,维持原记录;无云量有云高时,删除云高记录。(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2.11.2.8雪深

雪深自动观测或判别出现故障时,守班期间按人工观测方式观测。

雪深自动观测记录与积雪现象不匹配时,仅对定时观测时次记录进行处理,有积雪无雪深时,维持原记录;无积雪有雪深时,删除雪深记录,同时清理采样区残留积雪。(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2.11.2.9辐射

1、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摘自气测

函〔2005〕227号)

2、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

3、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摘自气测函〔2005〕227号)

2.11.3时极值的异常处理

某时次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地温、草温(雪温)因分钟数据异常而影响时极值挑取时,时极值应从本时次正常分钟实有记录和经处理过的正点值中挑取。

1、若极值从本时次正常分钟实有记录中挑得,则极值和出现时间正常记录。

2、若极值为经处理过的正点值,且该正点值为正点后10分钟内的代替数据、备份站正点记录、前后时次内插值或人工补测记录值,则极值出现时间记为正点00分。(摘自气测函〔2015〕45号,有修改)

3、不能从以上记录中挑取时,时极值按缺测处理。

三. 气象报告

所有地面气象观测站只编发重要天气报告。

3.1 天气现象电码

《现在天气现象电码表》00-99中不用的现在天气现象电码有:01、02、03、04、08、11、12、13、17、18、19、29、36、37、38、39、76、77、78、79、87、88、91-99。

《过去天气现象电码表》中不用的过去天气现象电码:9。

3.2 重要天气报

3.2.1 编发项目

大风、龙卷、冰雹、雷暴和视程障碍现象(霾、浮尘、沙尘暴、雾)。

雷暴、龙卷两种现象,记录在值班日记中,作为编发的依据。(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3.2.2 电码形式

0段 (WS ) GGggW 0 IIiii

1段 911f x f x

915dd 919M w D a 939nn 94917 95VVV 957ww

2段 555// 0段为必报段。每份重要天气报告都必须编报本段。

1段为统一资料段。当观测到上述现象达到发报标准时,应编报本段有关电码组,其他组省略不报。

2段为补充资料段。段内各省(区、市)规定的重要天气项目的

气象观测站

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是由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进行气象观测和资料收集传输的气象站,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1)有线遥测自动气象站:仪器的感应部分与接收处理部分相隔几十米到几公里,其间用有线通信电路传输。由气象传感器,接口电路、微机系统、通讯接口等组成。传感器将气象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由接口电路输出。微机系统是它的心脏,负责处理接口电路及观测员通过键盘输入的信号,并将处理结果输出显示、打印、存盘,也可通过接口送到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这种自动站早期用于实时查询气象资料,现在逐渐取代气象站日常主要观测工作。 (2)无线遥测气象站:又称无人气象站。它包括测量系统、程序控制和编码发射系统、电源三部分组成。气象要素转换成电信号的方式常见有机械编码式和低频调制式两种,前者多使用机械位移的感应元件,使指针在码盘上位移而发出不同的电码;后者多使用电参量输出感应元件,使它产生一个低频变化的信号,然后将此信号载于射频上发射。无人气象站通常能连续工作一年左右,每天定时观测4─24次。可在1000公里之外的控制中心指令或接收它拍发的电报,也可利用卫星收集和转发它拍发的资料。该站通常安置在沙漠、高山、海洋(漂浮式或固定式)等人烟稀少的地区,用于填补地面气象观测网的空白处。 高空气象观测 测量近地面到30公里甚至更高的自由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测量项目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还有特殊项目如大气成份、臭氧、辐射、大气电等。测量方法以气球携带探空仪升空探测为主。观测时间主要在北京时7时和19时两次,少数测站还在北京时1时和13时增加观测,有的测站只测高空风。此外其他不定时探测内容有2公里以下范围的大气状况的边界层探测、测量特殊项目的气象飞机探测和气象火箭探测等。 气象气球 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球皮,充以氢气、氮气等比空气轻的气体,能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观测平台。气球的大小和制作材料由它们的用途来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一、总体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地面气象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应按本规范执行。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范调整。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站内建设应环保,尽量减少硬化的水泥地。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不得自行设置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置。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要设置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2016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6年2月

编写说明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 2016年2月

目录 一. 观测业务要求 (1) (一) 观测时次 (1) (二) 观测项目 (1) (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2) (四) 校时 (4) 二. 观测与记录 (4) (一) 云 (4) (二) 能见度 (5) (三) 天气现象 (5) (四) 湿度 (8) (五) 降水 (8) (六) 蒸发 (9) (七) 雪深雪压 (10) (八) 电线积冰 (10) (九) 辐射 (11) (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1) (十一) 异常记录处理 (12) 三. 气象报告 (18) (一) 天气现象电码 (18) (二) 重要天气报 (19) 四. 应急加密观测 (24)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1.1观测时次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摘自气发〔2008〕475号) 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2观测项目 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与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 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

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与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与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1.3观测任务与流程 1、每日观测任务 (1)每日日出后与日落前巡视观测场与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与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瞧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与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04-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附件3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中国气象局 2010年5月

前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为更好地发挥新型观测系统的作用,在总结《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试行)》试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型观测系统的原理和特点,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对原试行版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编制出本考核办法。本考核办法与《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试行)》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本考核办法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考核办法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编写,刘凤琴、陈益玲、许正旭、张宇、郭启云、杜晓斌、侯维峰、孙宜军、奉超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 前言 一、考核目的 (1) 二、考核要求 (1) 三、考核内容 (1) 四、观测质量统计规定 (3) 五、综合业务评分(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指数) (8) 六、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报送规定 (11) 七、附表 (11)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是对高空气象观测台站业务质量和观测业务人员“德、能、勤、绩”进行量化考核的主要方法之一。本考核办法适用于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卫星导航定位探空系统等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系统,是对高空气象观测前期准备、观测操作、数据处理、设备保障等全过程的业务质量考核,并规定了具体的考核指标及统计要求,是高空气象观测台站及各级业务管理部门进行业务质量评价的依据。 一、考核目的 进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业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保证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 二、考核要求 (一)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台站和个人,在进行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时,均应严格按照本考核办法进行观测业务质量考核。 (二)业务质量考核要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弄虚作假。 (三)台站要按照统一的业务质量统计报表格式(见附表5),逐项统计填报台站和个人业务质量,并作为台站业务档案保存。 (四)按照奖优惩劣、奖勤罚懒的原则,业务质量考核可与各地制定的奖惩制度挂钩。 三、考核内容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以观测质量、探空平均高度、测风平均高度、重放球和系统故障五项内容为考核指标,具体统计方法和达标标准如下:(一)观测质量 观测质量分为台站观测质量和个人观测质量两部分,是对高空气象观测业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适用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规范引用文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完好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行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设备维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维护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注意事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维护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 答:可以。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答:不能。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 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 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

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 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 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 答:《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23.2.1⑵②括号中的内容修改为“风、

气象观测站仪器简介新

气象观测站仪器简介 2012.03

1.气压计 气压计是自动、连续记录气压变化的仪器。它由感应部分(金属弹性膜盒组)、传递放大部分(两组杠杆)和自记部分(自记钟、笔、纸)组成(见图7-3)。由于准确度所限,其记录必须与水银气压表测得的本站气压值比较,进行差值订正,方可使用。 A. 安装 气压计应稳固地安放在水银气压表附近的台架上,仪器底座要求水平,距地高度以便于观测为宜。 B. 观测和记录 02、08、14、20时四次(一般站08、14、20时三次)定时观测时,在水银气压表观测完后,便读气压计,将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中,并作时间记号。 2.百叶箱 百叶箱是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它的内外部分应为白色。百叶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A.结构 百叶箱通常由木质和玻璃钢两种材料制成,箱壁两排叶片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45o,呈“人”字形,箱底为中间一块稍高的三块平板,箱顶为两层平板,上层稍向后倾斜。 木制百叶箱分为大小两种:小百叶箱内部高537mm、宽460mm、深290mm,用于安装干球和湿球、最高、最低温度表、毛发湿度表;大百叶箱内部高612mm、宽460mm、深460mm。用于安装温度计、湿度计或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和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玻璃钢百叶箱内部高615mm、宽470mm、深465mm。用于安装各种温、湿度测量仪器。 3.干湿球温度表

干湿球温度表是用于测定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仪器。它由两支型号完全一样的温度表组成,气温由干球温度表测定,湿度是根据热力学原理由干球温度表与湿球温度表的温度差值计算得出。 温度表(见图8-1)是根据水银(酒精)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的,分感应球部、毛细管、刻度磁板、外套管四个部分。 A.安装 在小百叶箱的底板中心,安装一个温度表支架,干、湿球温度表垂直悬挂在支架两侧的环内,球部向下,干球在东,湿球在西,球部中心距地面1.5m高。湿球温度表球部包扎一条纱布,纱布的下部浸到一个带盖的水杯内。杯口距湿球球部约3cm,杯中盛蒸馏水(只允许用医用蒸馏水),供湿润湿球纱布用。 湿球包扎纱布时,要把湿球温度表从百叶箱内拿出,先把手洗干净,再用清洁的水将温度表的感应部分洗净,然后将长约10cm的新纱布在蒸馏水中浸湿,使上端服贴无绉折地包卷在感应部分上(包卷纱布的重叠部分不要超过球部圆周的 1/4);包好后,用纱线把高出感应部分上面的纱布扎紧,再把感应部分下面的纱布紧靠着球部扎好,但不要扎得过紧,并剪掉多余的纱线(见图8-3)。 B.观测和记录 ⑴ 定时观测程序 干球、湿球温度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毛发湿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游标,调整最高、最低温度表,温度计和湿度计读数并作时间记号。 ⑵ 正常观测 各种温度表读数要准确到0.1℃。温度在0℃以下时,应加负号(“-”)。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内,并按所附检定证进行器差订正。如示度超过检定证范围,则以该检定证所列的最高(或最低)温度值的订正值进行订正。 温度表读数时应注意: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和应用

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和应用 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因此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还以来气象环境,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而农业作为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做好气象环境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气象的监测也变得多样化,自动气象观测站也开始走进更多农业工作者的生活,更好的服务于农业气象监测工作。 自动气象观测站是指能按设定的要求,对多种气象要素自动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可以减少观测人员的地面观测工作量,提高观测时效和质量。自动气象观测站一般可以监测多项农业气象参数,主要有温度、湿度、雨量、风向风速、地温、气压、辐射、有效光合作用、日照、土壤水分等。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和应用,对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各项感应器,各种电缆设于观测场的室内外,观测场的环境变化会自接影响仪器的灵敏性,所以要注意维护自动观测站场地的环境。外设仪器如风杯、风向杆设于室外高处,容易受飞鸟雕琢损毁,或飞鸟粪便污损,从面导致风传感器的数据不准确,必须及时检查外设设备是否有损毁:观测场草坪草高对不同深度低温的感应有影响,必须及时修整草坪;地温场周围泥土的板结情况、底下电缆容易受鼠蚁咬损等情况也要及时发现及时排除。 随着自动气象观测站应用范围的扩大,这些积累下来的监测数据

让可以捉摸的时间跨度和区域跨度变得越来越大,极大的提高了农业领域防灾减灾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因此在科技日益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排斥自动气象观测站这些新型的科学仪器,而是应该利用好这些仪器来为我们服务,改变过去农业靠天吃饭为顺天吃饭或倚天吃饭的传统面貌。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

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 虽然我们国家的气象资源十分丰富,但经常会发生气象灾害,这些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气象工作者在这过程中要密切的关注气候变化,提前发现险情,做好预防工作,最大程度的利用气候资源。在21世纪,我们国家的气象事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气象观测业务的重要性。本文将对现代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具体的建议。 标签: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一、气象观测 (一)气象观测是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地球大气进行研究,这其中采用了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近几年,科技发展迅速,气象观测的对象也越来越多,从简单的天气观测延伸到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等多种类型,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大气观测。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组成一个完整的气象观测系统,不仅能够监测地面还能延伸到高层以及全球,整个大气的变化状态都能观测。气象观测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都少不了气象。而且我们国家的气象观测水平已经超越了很多国家,成为世界的先例,这也代表我们国家的气象观测水平更准确。 (二)近几年现代化的气象观测技术在不断的进步,气象预警、气象报警、应对气象变化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气象观测部门也配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招收了,专业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服务水平。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气象观测对大气变化进行记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编发成天气情报,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天气预报。这些数据在长时间积累和记录后,就能成为农业、林业、工业等多种行业发展过程中有利的规划依据。我们借助大气遥感探测能够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测,例如常见的龙卷风、台风、强风暴等等。能够直接通知用户,在第一时间报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这样也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1] 第二,气象观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才能延伸出大气科学以及气象工作。大气现象变化的非常快,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运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大气运动会受到太阳、海洋以及地表状况的影响。虽然我们已经能够进行模拟实验。例如,在大庆路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资料。但这些资料并不准确,还是要依靠大气,观测获得准确的数据,这样也能为大气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支持。例如,锋面、气旋、气团这些理论都是对气象观测后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的。所以我们要想促进大气科学理论的进步,就要做好气象观测改革工作。[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选 1、________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A:地面气象观测B:地面气象观测记录C:地面气象资料 2、除日照外,其他各类自记仪器的换纸时间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A: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B:台站的规定C:自记纸上的开始时间 3、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________年。 A:1 B:2 C:3 4、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分别有____种。 A:5 B:6 C:7 D:8 5、计算海平面气压时,我国以________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A:渤海B:黄海C:东海 6、干湿球温度表不适用在低温下测定湿度,这是因为相对湿度由0变化至100%,湿球温度__________。 A:变化太大B:变化太小 C:不易溶冰 7、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手臂向外伸出约________度,用大臂将表前 后甩动。 A:20 B:30 C:40 8、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温场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________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 列。 A:0cm、最低、最高B:0cm、最高、最低C:最低、最高、0cm 9、出现浮尘时,水平能见度________。 A:在1.0~10.0千米之间B:<10.0千米C:<1.0千米D:≤1.0千米 10、人工日照观测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 A: 北京时B: 世界时C: 真太阳时D: 地方平均太阳时 11、若A代表干球,B代表湿球,C代表最低气温,D代表最高气温,E代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则 5日20时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 A:ABCDE B:ABEDC C: ABECD D: BAECD 12、某日20时观测前和观测时有降水,降水量观测之后,在19点59分降水停止,而后20点05分 降水又重新开始。这时____________。 A:应在20时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记入当日20时降水量栏。 B:不必进行补测待次日一并处理。 C:应在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仅作编报用。 D:是否补测降水量由观测员自行确定。 13、《规范》规定:湿球温度表下面的水杯杯口距湿球球部应约____________cm,水杯中的蒸馏水一

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

附表5 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 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 “障碍物”是指建筑、作物、树木等影响观测场气流通畅或探测资料代表性、准确性的物体。 “孤立”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与邻近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单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度的障碍物。 “成排”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单个物体或两个单个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集合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度的障碍物。 “障碍物高度的倍数”是指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的距离与障碍物最高点超出观测场地面的高度的比值。 “大型水体距离”是指水库、湖泊、河海等水体的历史最高水位距观测场围栏的水平距离。

附表6:大气本底台站保护区划分和保护标准 注:保护区范围半径的确定需要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进行评价后划定。其原则是,在主导和次主导风向上,保护半径取较大值,在非主导风向上保护半径取较小值。本标准参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相关标准制定。 南汇气象局与工地距离500米左右

事实:建房超高破坏气象探测环境 2002年6月,贺礼华与蒋受述等人,在衡南县三塘镇政府购买位于322国道旁衡南县气象局西侧的一块土地建私房。2003年11月建至五层封顶,楼高为19.8米。 而国家颁布的《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明确:国家一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与成排障碍物距离,应大于或等于障碍物高度的8倍或障碍物遮挡仰角小于或等于7.13度。贺礼华等人建房与县气象局观测场的最近距离为29.4米,那么楼高应小于或等于3.67米,另加观测场土体高度2.83米,则楼高依法不得超过6.5米。显然,19.8米的楼高超高13.3米。房屋竣工后,每天16时至傍晚,观测场两个测温仪测出的温度不一致。也就是说,西侧房屋超高致使该气象局1年多时间向国家和亚洲气象中心、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气象数据严重失真,气象探测环境已遭破坏。 衡南县气象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因地面气象探测获取的大气近地面层温度、气压、湿度、风、日照等气象要素资料,是气象部门研究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灾减灾,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气象服务,进行国际气象情报交换的基本依据。因此气象探测环境受《气象法》保护,周边建筑物必须按规定高度建设,并经省市气象机构批准。2002年11月,衡南县气象局向建设方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告知书》,责令其报批施工图。2003年8月,该建筑物建至第四层时,县气象局再次向建设方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告知书》,并于同年9月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限建设方10日内拆除房屋超高部分或采取补救措施 如加高观测场土体高度 ,处罚款5000元。但建设方还是将房子建好了五层。县气象局只好申请衡南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衡南县法院经实地调查,于2004年3月26日和同年4月23日,分别作出行政裁定,准予依法强制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对建设方的门面进行查封。 建设方:请求法院撤销《行政裁定》 2004年9月5日,建设方提出:一是他们持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二是土地是从三塘镇政府购买的,建筑物的规模及层高都白纸黑字写在上述“两证”上。三塘镇政府事先并没有告知他们不能建设五层以上楼房,如果告知了,他们不会在此处买地建房。遂请求衡南县人民法院撤销《行政裁定》。 衡南县气象局的代理律师邓寒鸣、赵盛丽认为,建设方对县气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在法定期限内未提出异议,依法应当自觉履行。建设方目前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事后补办的“两证”与违反《气象法》没有因果关系,况且违法的不是三塘镇政府,三塘镇政府因而与本案无关。 目前,此事已引起衡南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衡南县人民法院于12月5日对是否撤销《行政裁定》举行听证。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附件1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中国气象局 2010年5月

前言 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进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进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差不多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 第三章观测装备 (3) 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4) 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 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 第七章观测前预备工作 (6) 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 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7) 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 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 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5) 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 第十四章资料治理 (16) 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 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为适应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观测业务质量,强化各级气象部门业务质量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现行业务规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定,根据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实际,面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对现行质量考核办法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而形成。 第三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对象为全国各观测业务台站、各省(区、市)气象局。 第四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业务种类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雷电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GNSS/MET观测业务、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气象卫星观测业务,共计10类。具体指标及解释见附件1-11。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和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四个方面;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和GNSS/MET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雷电观测业务考核

数据质量、设备运行可用性和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四个方面。 其中,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和设备运行可用性通过考核相关业务上传的数据和状态文件实现,考核文件种类详见附件12;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通过考核相关业务的填报表单和上报文件实现。 第六条每项业务的考核总分为100分。各考核内容包含若干单项考核指标并分配相应的分值,各单项考核指标得分之和为综合考核得分。考核以月度、年度为周期。 第七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工作由综合观测司、预报与网络司共同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具体实施。 第八条考核结果由综合观测司、各省(区、市)气象局观测业务管理部门根据考核周期及时进行通报。 考核结果可作为省(区、市)气象局推荐和评选优秀集体和个人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作为评价设备质量的依据。第九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负责解释。各省(区、市)气象局可在本办法基础上制定本省(区、市)的实施细则。 第十条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气测函〔2013〕312号)、《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考核办法(试行)》(气测函〔2014〕201号)同时废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在国家级观测站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观测站,是国家观测站的重要补充。主要承担地面时空加密观测和实时要素监测业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原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基础上组建,以自动观测为主要探测手段。 为规范区域气象观测站站网规划、站点选址、设备性能、基础设施、组网传输、质量控制、运行保障等系统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同化性和长期、稳定运行,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三站四网”实施方案》(气测函[2005]247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气发[2006]45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多轨道业务和功能体系任务分解和进度表》(气发[2007]17号文附件2)等文件,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要求,并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有关规定,对全国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 1、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站网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息而设计的,气象台站的全国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为了满足各级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省(区、市)气象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投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以加密自动气象站(包括单雨量自动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高时空密度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认同。 2、存在问题 受经济条件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不一致,各省(区、市)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极不平衡,西部天气气候资料空白及敏感区内站点稀疏。已经建设的站点存在着自动观测站网的布局和密度很不均匀、观测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实时数据组网传输效率不高、资料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运行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等等问题,影响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气象观测站优化模型

气象观测站的优化模型

气象观测站的优化模型 摘要: 本文进行合理的的进行假设和建立模型,在保证得到降水量信息足够大的情况下减少气象观测站的数目,从而节省开支。用SPSS软件对12个观测站运用模糊聚类法进行聚类,得到12种聚类方案。我们运用2R统计量方法得到最优的分类方案,分为7类,即{1}、{2}、{3}、{4、7、12}、{5、10}、{6、11}、{8、9}。为了得到最终的优化方案,我们要从12个站中去除5个站,去除原则:设变量服从同一分布,经比较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与总体的均值、标准差接近度几乎相同,我们标准差大的信息量大,因此保留标准差大的。 最终的优化方案:去除5个站分别是7x、8x、10x、11x、12x。 关键字:模糊聚类分析,2R统计量,伪F统计量

一、问题重述 某地区有12个气象观察站,为了节省开支,计划减少气象观察站的数目。已知该地区12个气象观测站的位置,以及10年来各站测得的年降水量,要求减少哪些观测站可以使所得的降水量的信息足够大。 二、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2.1 模型假设 1.表中数据库存在误差,但没有错误; 2.在10年中降水量偏差较小的气象站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3.相近地域的气象特征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它们之间的影响可以近似为一种线性关系; 4.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均匀性,而不是表现为复杂多变的地理特征; 5.在距离较远的条件下,由于地形、环境因素而造成不同区域的年降水量相似的可能性很小,可以被忽略。不同区域的降水量的差异主要与距离有关; 6.不考虑其它区域对本地区的影响; 7.相似性较大的气象站的降水量服从同一分布,具有相同的期望和方差。 2.2 符号说明 k S :表示类k G 中样品的类内离差平方和; k x :表示类k G 的重心; T : 表示所有样品的总离差平方和; 2 i R :有i 个样品被聚合成一类; i x :表示第i 个观测站10年降水量的均值)12,2,1(???=i ; )D i x (:表示第i 个观测站10年降水量的均值)12,2,1(???=i 。 三、问题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