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矿冶历史悠久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矿冶遗址众多,享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美誉,在中国矿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黄石因矿立市,以冶兴市,矿冶文化上承殷商春秋战国,下启两汉唐宋元明清。源远流长的矿冶历史文化,铸就了黄石成为中国具有工业文明特殊职能的历史文化名

城。黄石矿产资源丰富,矿冶历史光辉灿烂。黄石已发现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77种。其中,硅灰石储量居中国第一。已列入储量表的矿产有42种。其中,铜、钴、钨、钼、金、银、锶、铼、硅灰石、透辉石、泥灰岩、熔结凝灰岩、饰面大理岩等14种矿产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多亿元。

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最为有效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之魂,矿冶文化的元素已经渗透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入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矿冶历史文化名城——黄石》一书,就很好地反映了黄石概貌、矿冶历史遗迹、矿冶工业文明、矿冶历史文化、矿冶地名与名人、历史名胜,意在弘扬矿冶文化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的创业和创造热情,彰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促进黄石实现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把黄石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生态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黄石矿冶文化旅游节暨建市60周年庆典活动于2010.8.21-23日举行。

是为了更好地向国内外来宾宣传推介黄石深厚的矿冶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为了以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响应党中央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光绮丽的磁湖镶嵌市区中心。有东方山、西塞山、飞云洞等旅游景点。磁湖面积8平方公里宛如嵌在市区中心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一般在海拨18-50米之间。

黄石市地质条件较好,地耐力一般较高,除个别软土层低于10t/m2 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间。地下水含量丰富,工程地质性质良好,这些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今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情况,近期,我们省人大借在黄石召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和扩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座谈会之机,对该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行了专题调查。(一)黄石的历史地位重要。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石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一大批项目布点黄石。进入80年代,黄石成为全国科技体制等几项改革的试点城市。90年代被定为沿江开放城市。我省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黄石作为大城市和鄂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来规划发展。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黄石是湖北经济发展“金三角”重要支点,随后又把黄石作为全省“一特五大”中的大城市来规划。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将宜昌、襄樊、黄石等中等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2007年,在省政府批准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将黄石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黄石的区位优势明显。黄石是国家134个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国家运输主动脉沪蓉高速穿城而过,106、315国道在黄石交汇,武九铁路贯穿黄石,把华中、华东路网连成一体。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两个5000吨级的外贸码头与其它泊位一起,货运年吞吐量仅次于武汉。未来5年将形成一条长江、两条铁路大动脉(武九线连接京广、京九铁路)、三座大桥、三条高速公路(沪蓉、大广、杭瑞)、三

大物流园区(花湖、罗桥、棋盘洲)的交通和物流格局。

(三)黄石的产业基础坚实。19世纪末,两湖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建立大冶铁矿,由此谱写了近代中国冶金工业的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在黄石集中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使黄石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建市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黄石已形成包括冶金、建材、能源、服装、机械、化工、医药等14种主导产业在内的工业门类,拥有2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百年老厂、10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借壳上市),拥有工业产品5000多种、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名牌50个。(四)黄石的历史贡献巨大。据统计,建市以来,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1.9亿多吨、铜精矿(含铜金属)75万吨、原煤7000多万吨、各种非金属矿5.6亿吨;累计产钢3000多万吨、铜300多万吨、水泥1.38亿吨。1990年前,黄石一直是武汉的“粮仓”,武钢70%的铁矿石和武汉市70%的生产生活用煤均由黄石提供。截止目前,黄石累计上交利税270亿元,加上统配价差,黄石工业累计为国家贡献约350亿元左右,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6倍。

二、黄石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积极探索和主要成效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黄石历届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一项工作。早在1998年12月,黄石市委就确立了“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三大历史性跨越”的奋斗目标,即经济发展由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城市发展由中等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大城市跨越、人民生活由整体脱贫向小康生活跨越。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黄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构筑多元产业格局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在推进城市转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制活力和发展动力。上世纪90年代末,黄石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方向,集中两年左右时间对600多家中小企业整体实行了改组改制。“十五”以来,黄石又将企业改革的重点转变到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上来,通过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施并购重组,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体制机制和投入问题。目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任务,有近30户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攀靠瑞士豪西蒙、香港中信泰富、美亚集团、中铝集团、青岛啤酒、宝钢等10多家大公司、大集团,盘活存量资产200多亿元。同时,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所办学校、医院、公安等社会职能,采取资产重组、出让改制、财政补贴、整体移交等多种办法,进行了全面剥离,共剥离企业办社会100多家,涉及在职和离退休人员3万多人,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创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优势。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黄石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对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整体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产能和产业配套能力明显提高。“九五”以来,累计投入80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1300多个重大技改和产业链延伸加工项目,努力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同时,围绕打造“千亿元产业”、“百亿元企业”和“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目标,引导传统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在推进替代产业开发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以工业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实施了国家矿山公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等清洁型工业,目前拥有各类装备制造企业220多家,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0多家;“九五”以来兴办了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与此同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也保持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九五”以来,

黄石先后投资近60亿元,实施了400多个污染源治理项目,同时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域、山体、矿区生态建设工程,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关闭开山塘口近百处,绿化整治4.53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四个和十个专项治理”,累计淘汰水泥产能400多万吨,淘汰落后发电能力29.2万千瓦。同时,围绕矿山废弃物再生资源化,重点开展了对生产排放的煤矸石、矿山尾矿、“渣、灰、气、液”的综合利用,目前各大中型资源型企业每年排放的400多万吨钢渣、铜渣、煤矸石、化工渣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万元GDP 综合能耗由“九五”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左右,下降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左右;城区二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300天以上。

(四)大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着力推进城市转型。黄石始终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以招商增加就业,以创业推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政府援助扶持“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就业。“九五”以来,共开发就业岗位10万多个,新增创业成功2万多人,带动就业7万多人,市本级零就业家庭已基本消除。积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构建了“五保合一”与城乡低保有机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积极为城市特困群体解决住房难问题。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先后实施了100多个社会发展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

继去年大冶市被国家列入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之后,今年3月,黄石市进入了全国第二批32个试点城市之列。黄石市委、市政府思想高度统一,行动非常迅速,已经启动了资源城市转型有关工作,正在按“八个一”的要求组织实施,即成立一个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制定一个转型工作方案,编印一套《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政策汇编》,编制一个转型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出台一个意见,建立一个转型项目库,建立一项市厅合作机制,搭建一个新的转型融资平台。黄石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发展战略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全面带动城市功能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由于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以及长期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严重影响了黄石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这个资源型城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生产和效益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进入去年9月份以来,受价格、市场双重影响,占黄石工业总量65%的钢铁、有色两大主导产业和部分重点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新冶钢和有色两家企业预计今年工业产值掉产70亿元左右。

二是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财政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从去年11月份开始,黄石财政收入出现近10年来从未有过的当月同比下降的问题。今年元至4月,同比下降22.85%。加上今年结构性减税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财政经济面临保基本运转的严峻挑战。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由于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预计全年黄石新增就业岗位较上年减少7000多个;返乡农民工已达6万多人;同时每年需消化的城镇劳动力在7万人以上,今年就业压力将更加突出。由于资源型企业多、老企业多、困难企业多,部分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不足,少数企业根本无力缴费。去年全市实收保险费平均增长速度为18.41%,而养老金支出平均增长速度为22.58%,社保收支倒挂。

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的影响和冲击比我省其他同类城市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存在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矛盾和问题是最直接的原因。(一)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大规模开采,黄石主要矿产资源进入了开采晚期,保有储量大幅下降,煤、铁、铜、钴和金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

储量的24.25%、23.03%、39.68%、26.90%和39.52%,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铁矿石开采量由最高年份的620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85万吨,原煤开采量由最高年份的264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40万吨。

(二)传统产业转型难。黄石一直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是原材料输出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城市,长期以来以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为主。由此决定了黄石经济结构上呈现“三多三少”,即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少。尽管这些年来,黄石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但这种结构仍没有根本转变。比如大冶市156家规模企业中,有113家是资源型企业,占比高达72.5%;资源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8%,这还是在大冶市这几年坚持不懈推进城市转型的基础上取得的。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截至2008年,黄石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其中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下岗职工人数占80%左右。因为资源枯竭关闭企业多、老企业多、中央省属下放困难企业多等综合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黄石现有离、退休职工13万多人,其中市区10.3万人,市本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6亿元。(四)恢复环境和治理污染任务重。黄石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0多处,工业尾砂库153座,占全省三分之二,大量的尾矿、尾砂堆积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地质灾害严重,历年开矿形成了8.4平方公里塌陷区、290余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7万余亩矿山废弃地,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此同时,矿山安全生产的压力也非常大。

(五)税源结构不合理。由于黄石是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导致税收结构中地方留存部分相对较少,亿元税收黄石地方留成比例只有35%,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四、几点建议

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黄石抓住1996年成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机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改组改制,直接消化企业呆、坏账6亿元,签订债转股协议6.38亿元,对企业实施封闭贷款2.45亿元,盘活企业存量资产20多亿元,使一大批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为此,2000年4月全省国有企业改革现场会在黄石召开,有力促进了全省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此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又是黄石等城市的一次历史性机遇,需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和协调,全力推进转型工作。(一)建议出台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相关政策。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从财政、税收、重点项目布点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议省政府深入研究、全面落实文件精神,抓紧制定促进黄石等全国资源枯竭试点城市转型的具体政策措施,着力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就业保障、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突出问题。

(二)建议召开一次专题会议。作为全国的资源大省,我省有1个地级市(黄石)、3个县级市(潜江、大冶、钟祥)进入全国资源枯竭试点城市之列,这为黄石等资源枯竭城市加快转型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但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既是一个世界难题,更是推进我省科学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建议省政府组织这些试点城市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就如何推进城市转型、做好试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全面部署和具体指导。

(三)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黄石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领导。根据国发〔2007〕38号文件精神,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并要求省级政府切实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因此,建议省政府比照东北等省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做法,成立我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和建立市厅(局、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转型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存在困难的汇报,加强具体问题的协调,进一步加强对转型工作的领导。■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矿冶遗址众多,享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美誉,在中国矿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黄石因矿立市,以冶兴市,矿冶文化上承殷商春秋战国,下启两汉唐宋元明清。源远流长的矿冶历史文化,铸就了黄石成为中国具有工业文明特殊职能的历史文化名 城。黄石矿产资源丰富,矿冶历史光辉灿烂。黄石已发现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77种。其中,硅灰石储量居中国第一。已列入储量表的矿产有42种。其中,铜、钴、钨、钼、金、银、锶、铼、硅灰石、透辉石、泥灰岩、熔结凝灰岩、饰面大理岩等14种矿产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多亿元。 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最为有效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之魂,矿冶文化的元素已经渗透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入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矿冶历史文化名城——黄石》一书,就很好地反映了黄石概貌、矿冶历史遗迹、矿冶工业文明、矿冶历史文化、矿冶地名与名人、历史名胜,意在弘扬矿冶文化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的创业和创造热情,彰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促进黄石实现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把黄石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生态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黄石矿冶文化旅游节暨建市60周年庆典活动于2010.8.21-23日举行。 是为了更好地向国内外来宾宣传推介黄石深厚的矿冶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为了以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响应党中央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光绮丽的磁湖镶嵌市区中心。有东方山、西塞山、飞云洞等旅游景点。磁湖面积8平方公里宛如嵌在市区中心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一般在海拨18-50米之间。 黄石市地质条件较好,地耐力一般较高,除个别软土层低于10t/m2 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间。地下水含量丰富,工程地质性质良好,这些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今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情况,近期,我们省人大借在黄石召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和扩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座谈会之机,对该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行了专题调查。(一)黄石的历史地位重要。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石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一大批项目布点黄石。进入80年代,黄石成为全国科技体制等几项改革的试点城市。90年代被定为沿江开放城市。我省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黄石作为大城市和鄂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来规划发展。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黄石是湖北经济发展“金三角”重要支点,随后又把黄石作为全省“一特五大”中的大城市来规划。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将宜昌、襄樊、黄石等中等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2007年,在省政府批准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将黄石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黄石的区位优势明显。黄石是国家134个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国家运输主动脉沪蓉高速穿城而过,106、315国道在黄石交汇,武九铁路贯穿黄石,把华中、华东路网连成一体。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两个5000吨级的外贸码头与其它泊位一起,货运年吞吐量仅次于武汉。未来5年将形成一条长江、两条铁路大动脉(武九线连接京广、京九铁路)、三座大桥、三条高速公路(沪蓉、大广、杭瑞)、三

黄石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的设计方案与策划——矿冶文化节为例

黄石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的设计与策划——矿冶文化节为例- 旅游管理 黄石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的设计与策划——矿冶文化节为例 杨丹丹 目前,伴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对于旅游型城市,加强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断强化城市自身旅游形象的定位和系统策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以湖北省黄石市矿冶文化节为例,文章运用SWTO分析法,从旅游推广模式的角度分析黄石矿冶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时下黄石矿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提出黄石矿冶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的途径,提升黄石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一、前言 黄石市拥有丰富的矿冶文化旅游资源,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称号。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黄石的矿冶文化并没有很好的被旅游者所感知,如何根据黄石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对其进行旅游形象的改进和创新,并对矿冶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视觉包装借助不同的媒体形式进行推广出去,从而提升黄石矿业文化节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是促进黄石旅游业在新世纪发展前景的一大关键。 二、黄石城市矿业文化节的现状分析 (一)自然地理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湖北继武汉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幕阜山北部,境内襟江怀

湖,依山傍水,拥有被称为“三楚第一山”的东方山为代表的“三山三湖”;黄石属于沿江开放城市,依靠于长江和武九铁路,连接了京广、京九两条经济大动脉,是承东联西,贯南通北之地。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黄石市矿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采鼓铸、大兴炉冶,铸就了中华民族闻名中外的冶炼史。 (二)矿冶文化节 1、造成黄石矿冶文化旅游现状的原因 从市场感应分析可以看出,黄石一些很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如国家矿山公园、东方山等,长久以来,由于宣传不够,都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黄石矿业文化这块金字塔招牌也一直处于只有概念没有名气。从旅游硬件建设分析,各种旅游设施都很落后,旅游气息较弱,缺乏一个明显的旅游形象。因此,举办矿业文化节,就黄石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形象设计和宣传,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可以加大黄石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2、矿冶文化节的形象设计 (1)城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在现阶段还是比较新的课题。城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是城市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地采取行动,采用视觉性符号将城市理念视觉化、形象化,塑造一种创新、具有号召力的城市旅游形象,从而使社会群众能够快速了解城市的信息,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客源,促进黄石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矿冶文化节的徽标是以“冶”字为变形基础,形似一团跃动燃烧的火焰。一个好的标志设计能使游客在接受到各种形象信息的同时就可以识别出它所代表

黄石历史

黄石历史 1、悠久灿烂的原始文化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们就生活繁衍在黄石地区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通过艰苦漫长的劳动进化,他们不仅创造了自身,而且创造高度灿烂在原始文明,这极大程度的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前进。 截止目前为止,经过考古发掘,在黄石市所辖的大冶市、阳新县境内共有16处发现古生物化石,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16处新时器时代遗址。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说明我们黄石地区有着辉煌的原始文化。 1971年冬天,在大冶章山石龙头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的遗址。经考古工作者鉴定,确认它距今约三四十万年以前,与闻名于世的北京人相当。在遗址中,清理出大量犀牛、鬣狗、剑齿象、虎、大熊猫、野猪、野牛、鹿等动物的化石,还发现了88件石器。制作这些石器的原料是石英石和燧石,是当地原始人从长江边或别的山头捡来的。加工的方法主要用锤击法。石器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刃口较厚,适于砍伐树木,敲砸兽骨的砍砸器,另一类是刃口较薄而锋利,适于切割的刮削器。就其技术水平和文化发展阶段而论,仍属旧石器时代初期。 大冶章山石龙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对南方旧石器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解和研究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它的发现,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把它编入了考古教科书,世界上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的通讯社对它做了报道。它的发现说明,我们黄石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我们就是它的传人. 除旧石器时期的遗址外,我们黄石地区的大冶市还发现了8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它们是上罗村遗址、蟹子地遗址、香炉山遗址、李和遗址、杨桥遗址、毛铺遗址、王家呦遗址和李家湾遗址。阳新县境内也先后发现猪婆岭遗址、铺垴遗址、岳家垄遗址、一把瓢遗址、观音垴遗址、和尚垴遗址、金盆垴遗址和半壁山遗址等8处新石器时代或起源于新时期时代的遗址。其中,观音垴遗址、和尚遗址和金盆垴遗址三处遗址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商周,半壁山遗址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东周。从这些原始遗址中,出土石刀、石斧、石铲、陶纺轮、陶网坠、商代青铜钱等珍贵文物千余件。据考古鉴定,猪婆岭遗址、铺垴遗址、岳家垄遗址和一把飘遗址均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已经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1951年,阳新县在开辟军垦农场的时候,民工们在场部后山的猪婆岭发现了大量石器、陶器残片。1954年,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组织了一批考古专家对猪婆岭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发掘,陆续采集到大量陶片,这是阳新县境内发现的遗留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已从原始人群过度到氏族公社时期。他们都按一定血统居住在一起,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一个氏族公社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他们共同劳动,一起同大自然做斗争。劳动成果、土地、房屋、牲畜都属公有。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在生产和生活中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人们都按母系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他们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用石刀、石斧切割兽皮、兽肉,砍伐树木,用石锛开荒垦地,开始有了原始的农业,并走向定居生活。他们也开始制作陶器,掌握了原始的制陶技术。由于生产力低下,他们除从事原始的农业和狩猎外,还常常三五成群结队到附近的河湖川泽撒网捕鱼,以补食物之不足。在同自然作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不仅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自身,从而使自己从原始人进化到现代人。 思考与练习: 1、在黄石市所辖的大冶市、阳新县境内共有处发现古生物化石,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具体指。16处新时器时代遗址。分别是大冶市、阳新县各发现了8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2、石龙头文化遗址发现于年,位于大冶,属于遗址,距今约三、四十万年以前,与闻名于世的相当。 3、在石龙头文化遗址遗址中,发现了件石器。加工的方法主要用。石器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器,另一类是器。就其技术水平和文化发展阶段而论,仍属旧石器时代初期。 4、猪婆岭遗址发现于年,位于阳新县,这是阳新县境内发现的遗留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的时代遗址。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已从原始人群过度到氏族公社时期。他们在石器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和钻孔的技术,开始有了原始的,并走向生活,掌握了原始的制陶技术。

大冶民俗风情

我的家乡大冶 我的家乡是湖北大冶,是有名的矿冶之都,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下大冶市的地方文化及民俗风情。 一矿冶名城历史背景 古铜都大冶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早万年前,华夏先祖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3200年前,大冶的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采铜矿、冶炼青铜;1093年前,吴国武昌节度使秦裴就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设置大型采矿、冶炼机构青山场院;1031年前,南唐在这块文明的土地上设置县治,取“大冶炉冶”之意,定县名为大冶,经国务院批准,1995年1月1日撤县建市。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正式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8月由湖北省政府主办,省文化厅、旅游局和黄石市政府共同承办了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 二大冶的文化 大冶的方言属于南方语系的赣语,可以说是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韵母很多。大冶的谚语是历代人民群众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出来的关于生产生活的经验语言艺术。谚语总是能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衍生,不断记得下时代智慧的烙印。 这里来举一些关于大冶谚语的例子。由于大冶矿产丰富,因此有许多关于矿的谚语。比如:“山上盛开铜草花,花下铜矿叫呱呱”,这句讲的是大冶铜矿的一个普遍现象,长着铜草花的地方下面就会有铜矿。“青石煤,麻石铁”。“进洞抽支烟,尝烟甜不甜”,这是指民间采孔雀石的探测方法,在坑道里抽烟有甜味附近就有孔雀石矿。 三大冶的旅游 大冶的旅游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这里举两个详细的例子。 南山头革命根据地:南山头位于大冶市南部,东南接阳新县,西抵咸宁市,峻岭崇山连绵50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大冶地区革命根据地,也是鄂东南地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矿冶文化内涵塑造黄石城市精神讲解

以矿冶文化内涵塑造黄石 城市精神讲解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以矿冶文化内涵塑造黄石城市精神 袁北星 一个城市给人印象最感性、最直接的是市容市貌,而给人印象最深刻、最持久的则应该是城市的文化和精神。黄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矿冶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已成为城市文明之根和发展之魂。矿冶文化不仅是黄石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荆楚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弘扬黄石城市精神的历史源流和不竭动力。 矿冶文化内涵是黄石城市精神的历史源泉 伴随着矿产的开发与利用,黄石矿冶文化也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体现为相互关联又不断递进的文化形态,即古代青铜文明、近代工业文明和现代企业文化。 ——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代表的古代青铜文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我国古代矿业及冶金技术发展的缩影,被誉为世界矿冶奇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唯一获此殊荣的古铜矿遗址)。依据大批出土的实物资料表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采掘、冶炼兼备的遗址,它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采掘冶炼

年代最早。始于商代后期,经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西汉,在这期间,先民们在这里开采铜矿并就地筑炉冶炼,对我国青铜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是体现古代最高冶炼水平。生产布局合理,探、采、选、冶结合进行,在采冶技术上自成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并臻于成熟,一系列采掘和冶炼工艺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堪称矿业史上的里程碑。三是规模大且保存较为完好。发掘出了不同时代、不同结构、不同深度的古代采矿井巷400余个、西周早期的炼铜竖炉11座、露天采场7个和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地下开采区18个。 ——以汉冶萍高炉遗址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工业文明。近代工业文明在湖北的诞生和发展始于张之洞。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他在督鄂的近20年当中推行“湖北新政”,使湖北经历了一次近代化的崛起。汉冶萍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893年9月,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企业诞生的汉阳铁厂竣工投产。1896年,张之洞委任盛宣怀督办汉阳铁厂,实行“官督商办”模式。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廷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正式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商办,这是清政府惟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1893年,为解决铁厂所需要的大量铁矿石,张之洞采用现代技术开办大冶铁矿。1909年,盛宣怀建议在大冶产矿之地再兴建一家钢铁厂。1913年,他以汉冶萍全部资产做抵押,向日本正金银行借款筹

黄石矿冶文化

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旅游文化节将于今年8月举办 一、黄石矿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渊远流长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 携三峡,邀汉水,飞流直下百里,直抵鄂东,来到江南明珠之城——黄石。 湖北黄石,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这里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经考古发掘,在铜绿山清理出春秋至汉代的以各种木架支护的采矿井巷数百条,竖井、斜井、平巷纵横重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千件,还有春秋时期及宋代的各式炼铜炉。证明三千多年前先民在此“大兴炉治”,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青铜文化;一百多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此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有“亚洲第一雄厂”之称,其中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世纪初叶诞生的中国最早的水泥企业——华新水泥厂。“华新窑型”,已成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当历史翻开公元2010年年历的时候,矿冶老城焕发青春,正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转型中重新崛起。 一座矿山的华丽转身。登临大冶铁矿“亚洲第一天坑”,会被这东方地质奇观所吸引。历经百年开采,形成了全长4400米,东西长2200米,南北最宽处550米,海拔276米至负168米,最高落差440米,为世界露天矿坑边坡之最。面对如此奇观,领略中华民族矿业勘探的路径,观赏千百年间留下的采矿遗迹,人们不禁思绪万千。 大冶铁矿历经1780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亚洲第一采坑”。仅从1890年至2000年的百余年间,该矿坑剥离岩石达3.6亿多吨,累计采出1.3亿多吨铁矿,生产出32万多吨矿山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亚洲第一采坑”,曾经历了一次“垃圾场风波”。挖出矿石,留下伤痕。长期的采矿作业,使地质构造、地面植被等都受到了破坏,加上矿坑边坡又高又陡,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有人提议,可利用拖运矿石的运输线,将武汉的固体垃圾运至此,填埋于坑中;按每年填埋垃圾200万吨计算,可用上100年。实现矿坑回填,不仅解决了武汉的“百年之忧”,还减少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双赢”之策。黄石人“无法接受”,这一“奇思妙想”被否决了。 深思熟虑后,深度开发矿冶文化成为黄石人的共识,工业遗址变身文化公园——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2005年7月23日,黄石矿山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座国家级矿山公园;2010年2月21日,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园里,提升机不时缓缓转动,提起井下开采的铁矿石,井外摆放的昔日苏制爬犁机、蒸汽机车等,娓娓道出中国近现代矿业的发展历程;游人可零距离观看现代采矿工艺流程,体验采矿工人劳作,感受百米井下隆隆炮声,并可乘坐小火车进入“矿冶峡谷”底部,仰望大峡谷。从资源枯竭的矿山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个华丽的转身让所有人感到咋舌。 天地一洪炉,千年矿火传。正是绵延不息的矿冶文明,孕育了黄石这座既平实又传奇的城市。从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到汉冶萍煤铁公司,从清末“远东第一”华新水泥到新中国“一五”、“二五”时期冶钢、有色等原材料企业的发展,无不记载着黄石矿冶之城悠久的历史,矿冶文化已经成为黄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来到铜绿山,如同欣赏一部中国冶铜史画:鄂楚王曾在此炼铜,宋岳飞曾在此铸剑,更有举世闻名之随州编钟由此铜铸成。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矿冶遗址,早已冶炼出这里人的灵魂之光,如铜草花一样盛开。置身大冶钢厂工业旅游区,会被眼前壮丽的场面所感染。熊熊的炉火、奔涌的铁水、四溅的钢花,青铜铸造的大钟、庞大坚固的铁炉,还有张之洞塑像、汉冶萍旧址,身临其境,使人涌起壮怀激烈的沧桑感。因矿立市,丰富的矿产资源曾带给黄石无尽的荣耀与希望,为黄石赢得了“矿冶之乡”、“青铜古都”、“钢铁摇

黄石矿业文化

黄石矿业文化的抉择 从石器时代到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是人类从愚昧逐渐走向文明、社会不断走向进步的历史过程。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书、青铜的书。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矿冶发展史。黄石的矿冶文化史,就是中国社会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矿冶遗址众多,享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美誉,在中国矿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黄石因矿立市,以冶兴市,矿冶文化上承殷商春秋战国,下启两汉唐宋元明清。源远流长的矿冶历史文化,铸就了黄石成为中国具有工业文明特殊职能的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矿冶文化则是黄石地区人类围绕矿冶业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事实上,由于时空转换的原因,矿冶文化在黄石矿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不同时期,包含不同的内容和各自的特点。黄石地区古代矿冶文化还包括汉代至明代铁矿采冶业最典型文化遗存有大冶陈贵冶铁遗址、唐代至宋代铜矿采冶业最典型文化遗存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宋代至明代炼银业最典型文化遗存有阳新银山、黄姑山银矿遗址等等。 黄石铜矿的开采、冶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我们无法猜测、也无法知道在遥远苍茫的二三千年前,黄石地区矿冶业生产实际场景的具体情况,但遗存的余处遗址所透出的信息明白无误告诉我们:在公元前的一千左右的时间里,这个地方的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铜矿的开采和冶炼生产而展开的,至少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测:高层管理者居于高墙深宅的城内、而众多的生产者他们根据分工的不同,分别从事伐木、运输、烧炭、手工加工及制作业、采矿、冶炼等。这是一个人声鼎沸,尘土飞扬的热闹场景,这里也是那个时代劳动力集结的一个中心,粗铜生产的重要基地。这种采冶兼备的生产方式在黄石地区连续不断的持续了一千余年,这对于青铜文化的发展、青铜时代的不断延续进步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的青铜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与繁荣皆源于此。使用青铜是世界共同创造的文明,但把青铜作为一种文化溶入一个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中,这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事实上它包含了隽永、丰富的文化内函,它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集中体现。青铜文化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它有着十分重要的内涵,即代表着中国文明时代的产生,同时它也伴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诞生而逐步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黄石地区先秦时期究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多

铜绿山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简介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市郊、大冶市城区西 南约3公里处的金湖之畔。据载,铜绿山“山顶高平, 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 之上,故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一座从商代晚期 一直延续到汉代开采和冶炼的古铜矿遗址。 经考古发掘表明,此处遗址当时的开采技术已成 功地采用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将矿井 开采到地表以下60余米,低于当地潜水位23米,随 同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千件,其中有大型铜斧、铜锛、石钻、辘轳等采矿工具。还有春秋早期残存的鼓风竖炉10多座。这充分证明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国就创造了完整的采矿炼铜技术。 国务院于1982年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列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国务院又将铜绿山古 铜矿遗址与秦始皇兵马俑等并列为新中国建国后考古 十大发现之一。由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迄今世界上 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国务院 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清单。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于1984年由国家投资 修建,完整地保存了古铜矿七号矿体的全貌。 发表于2008-9-28 20:54 | 铜绿山矿在我国矿业的地位如何?难道仅仅是中国青铜的故里?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 大兴炉冶, 古冶七号矿井 一个广西的朋友在去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参观后对我的留言: 从铜绿山回来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铜绿山矿在我国矿业的地位如何?难道仅仅是中国青铜的故里? --在我眼里,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彰显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更是世界人类的进步!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掌握如此完整的采矿炼铜技术,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去铜绿山之前我一直认为我们的"露天工厂造米车间"的劳动人们的工作是最辛苦,看了遗址之后,我才知道天下最辛苦的要数在底下挖矿的工人了.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季节性的,而是一年365天,天天如此艰辛!日复一日,在如此艰辛的劳动之下,发明创造了一个奇迹,是多么的伟大啊!所以我要说铜绿人,你们辛苦了! (晓鱼注:)----作为铜绿山人更应该在科学发展观上作出努力,让它成为大冶千年不朽的名片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

关于黄石的家乡故事

关于黄石的家乡故事 摘要: 1.黄石简介 2.黄石的家乡传说 3.黄石的特色文化 4.黄石的旅游景点 5.黄石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正文: 黄石,位于中国湖北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自古以来,黄石就是一座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的城市,被誉为“三省通衢”。黄石的家乡故事丰富多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黄石的家乡传说、特色文化、旅游景点以及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黄石简介 黄石市地处长江中游,东邻安徽省,南接江西省,西与湖南省交界。黄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000年前。自古以来,黄石就是一座工业发达、商贸繁荣的城市。近年来,黄石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二、黄石的家乡传说 黄石的家乡传说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磁湖传说”。相传古时候,磁湖地区遭遇洪水侵袭,一位仙女被洪水困在湖中,一位勇敢的少年跳入湖中救出了仙女。仙女为了感谢少年的救命之恩,赐予他一颗神奇的磁石,使得这

片湖区变得更加美丽富饶。从此,这片湖区便被称为“磁湖”,成为了黄石的象征。 三、黄石的特色文化 黄石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其中,阳新布贴、大冶刺绣、黄石剪纸等民间艺术享有盛誉。此外,黄石的戏曲文化也非常发达,如京剧、楚剧、汉剧等都在黄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黄石的旅游景点 黄石市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1.磁湖:磁湖是黄石市的象征,湖水清澈,四周绿树环绕,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2.武汉湖:位于黄石市阳新县,湖水面积辽阔,湖水清澈,周围山峦起伏,景色宜人。 3.仙岛湖:位于黄石市大冶市,湖中有一百多个岛屿,犹如仙境一般。 4.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山,如今已成为一处集矿业文化、科普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景区。 五、黄石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黄石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展望未来,黄石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打造成为一座现代化、宜居的城市。 总之,黄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家乡的黄石矿山公园作文500字

家乡的黄石矿山公园作文500字 我的家乡在黄石市铁山区,这里有个人尽皆知的地方——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历史悠久,从清代开采至今,它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过的唯一座矿山。它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是全国首批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 它位于大冶铁矿区内,沿着整洁的水泥马路,便走进公园正门,一进门,就可以看见美丽的地方日出广场,因为这个公园建在山项,空气也十分清新,离正门约百米处,有一尊几吨重的巨大的花岗岩石雕,它有九米高,是毛主席的石像。只见毛主席手里拿着一块铁矿石,面带微笑,样子慈祥和蔼,双眼深情的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深情地看着我们铁山的发展。在石像的四周,有着四根参天大灯,极为壮观。石像的周围是花园,花园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把雕盆景点缀在花丛中,优美的环境让人留连忘返。整洁的厂房刷着与天空一样蔚蓝的颜色,乳白色的栏杆环绕着厂房。

石像的背面是东采天坑,是亚洲第一大天坑,也是整个矿山公园最有名的景点。游人一道这里就会争先恐后地趴在护栏边俯瞰,这个天坑像一枚巨大的海螺,深达444米,四壁呈梯田状,上大下小,因而底下的事物用肉眼就清楚看见,由于高,人在底下看起来就像小蚂蚁一般,就连五六米高的卡车在天坑底下就像一只甲虫在缓缓爬动,在天坑的中上层部位可能有一段时间塌方了,岩石滚落下来形成了壮观的石头瀑布。最让人吃惊的是亚洲第一大复垦林。多少年前,这里堆积着层层废石,乱石累累,寸草不生,满目荒凉。几十年前,铁矿人在这里铺土种树,年复一年,种了死,死了再种,终于废石场变成了绿洲。铁矿人用神奇的手让古老的矿山变的如此美丽。 我为我的父辈而骄傲,也为生长在这里感到自豪。

浅析黄石矿冶文化在湖北荆楚文化旅游中的重要地位

浅析黄石矿冶文化在湖北荆楚文化旅游中的重要地位 夏剑锋殷丽红 因楚国和楚国人而得名的荆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逐步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在《荆楚文化》一书中作者深入地研究了荆楚文化八大内涵,认为黄石的矿冶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黄石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将矿冶文化作为黄石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取向。大力开发黄石矿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能够充分体现黄石的旅游特色,也是对湖北荆楚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补充。 一、黄石矿冶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发现、制造和使用工具。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产生和使用无不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铜矿的采炼和青铜器的制造更是促进了人类历史发展进步。位于长江中部的黄石地区就是最早出现这种进步的地区之一。 1973年,位于黄石大冶市的铜绿山铜矿采矿作业时发现了古矿冶遗址,历时十年发掘,相继出土了不同时代、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法的竖井、盲井、斜井数百个,无支护竖井10多个,大小平巷近百米,以及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宋朝时期的各式炼铜竖炉29座。还有出土了一大批劳动生产、生活用具。专家鉴定,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始于商代后期,一直延续到西汉,历时

3000多年。在世界上发掘的同时代古矿冶遗址中,是发现年代最早、遗址面积最大、生产技术最先进、保存最完整的古矿冶遗存。另一方面,黄石地区还发现了39处古铜矿冶遗址,其分布和体量世之罕见。不仅如此,黄石悠久的铁矿开采历史同样为世人瞩目。大冶铁矿从公元226年开采至今已有1780多年的历史,从孙策筑炉、岳飞锻剑、张之洞洋务建厂,到盛宣怀成立汉冶萍公司,历经沧桑。其中还遭受过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现代的大冶铁矿,被誉为“武钢粮仓”,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过的唯一两次视察的一座铁矿,不愧为我国矿冶文明中的“鲜活史书”。历经百年开采,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形成落差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为治理矿渣污染,铁矿人已建成了366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 正是凭借独步领先的青铜器文化,生活在荆楚大地的先人们才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楚国,丰富了辉煌灿烂的荆楚文化。正是张之洞促成的汉冶萍公司,才有了中华民族追求文明进步的重要印记。建国后,黄石的华新水泥、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大冶铁矿等多家百年老厂,不仅为共和国的迅速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矿冶文化。时至今日,分布在黄石各地的矿冶遗址遗迹以及矿冶孕育出的矿冶文化作为荆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在日益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黄石矿冶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情况

黄石矿冶文化知识

黄石矿冶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它是最早的农耕文明古国,这个时期的农耕文明也被称为“黄石矿冶文化”,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石矿冶文化指的是在历史上,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矿冶文化。黄石矿冶文化的发展始于公元前1世纪,当时大量的青铜器和石器被发现,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矿冶文化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从这些发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矿冶文化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水平,包括铸铁、冶炼等技术,在中国古代社会,黄石矿冶文化是一种由矿业与冶炼技术组成的文化,其文化的特点是重视劳动的价值。 在黄石矿冶文化中,除了有许多矿业技术外,还有一些冶炼技术,根据发掘的考古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曾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例如铸铁,中国古代就发明了铸铁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其他文明古国仍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这一发现不仅使当时的军事保卫有了可靠的保障,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了大量的财富。 此外,黄石矿冶文化在古代中国还蕴涵着丰富的宗教内涵,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对古代的社会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说,在中国古代,对矿业的开采活动以及炼铁的活动都有着有力的宗教和神秘主义意义,例如铸铁技术被视为来自神灵的恩赐,铁匠被尊称为“铁神”。在某种程度上,宗教文化在黄石矿冶文化中起到了促进社会矿冶文化发展的作用。

无论是从历史上也好,从宗教文化角度又好,黄石矿冶文化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并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所以,研究黄石矿冶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入研究这个矿冶文化,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黄石矿博物馆的矿石视觉符号重构设计方法实践

黄石矿博物馆的矿石视觉符号重构设计 方法实践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重构设计与黄石矿冶文化,阐述了黄石矿博物馆视觉符 号设计重构设计的方法与实践,提出了黄石矿博物馆视觉重构设计方法矩阵; 方法矩阵包括设定重构对象、确立重构形式、实现重构成果三个环节,并表述三 个环节的概念及相互作用;结合黄石矿博物馆中矿石产品进行重构设计实践,其 中引入视觉符号概念,总结归纳了重构设计方法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以重构设 计方法作为切入点,以黄石矿博物馆的矿石视觉设计作为载体,为重构设计在视 觉设计中的符号化、抽象化应用研究提出了方向指引。 关键词:重构设计、黄石矿博物馆、视觉符号设计、方法与实践 一、黄石矿冶文化及发展现状 矿冶文化于我国的青铜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链接,黄石地区的矿冶最早可追 随至夏代,至今已有四千年的时间,矿冶文化的出现也直接推动着时代进入到青 铜器时代,而从矿冶的开采过程中,不同的开采技术、工具和冶炼技术也在不断 出现并更新,从而铸就出属于黄石的矿冶文化。 黄石矿博物馆为宣传矿冶文化而建,其中的矿石无疑是整个博物馆的最大特色,同时也作为黄石城市文化的名片。城市文化对城市的软实力发展有着至关重 要的影响,也同样是对于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2022年8月14日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和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 深度融合,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矿冶文化提出概念的提出,也引起了社会中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并进行研究,致力于以矿冶文化为主要内容将黄石的城市文化推广出去。矿石作为

黄石历史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全国确定了156个苏联援助的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在湖北安排了8个项目,包括:武钢、武重、武锅、武船、武汉肉联、青山热电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和武汉长江大桥。 1.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钢铁联合企业)。武钢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每年提供的钢材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成。 2.武汉重型机床厂 3.武汉锅炉厂。武锅是我国最大的特种炉生产厂。 4.武昌造船厂。武船是我国内地最大的造船综合企业。 5.武汉肉联厂 6.青山热电厂。位于武汉市青山工业区的武钢配套工程----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宣告开工。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全套设备由苏联生产、设计,施工技术仍在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之下。电力工业部武汉基本建设局第41工程处(现湖北电建一公司)于1956年开始1号炉安装。施工人员在首次安装高温高压锅炉中,经受了4500多个焊口无一漏水的试压检验。1957年8月交付生产。通过安装1号机组的探索实践,2号机组于1957年12月发电,安装工期比1号机组缩短了20天。1958年底,一期工程的4台机组全部告峻,装机容量共计11.2万千瓦。一期工程发电投产,保证了武汉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及炼铁高炉生产的电力,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7.大冶有色金属公司 8.武汉长江大桥。在"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的156项基本建设项目中,布点武汉的有武钢、武重、武锅、武船及武汉长江大桥等七大项目。 9. 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1952年10月,代号为"363"的郑州电厂工程开工在即。这是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之一。当时,肩负中南地区火电建设的中南燃料工业管理局,受命于这个重大而光荣的任务,随即酝酿"中南电业工程公司郑州装机队",这是湖北电建一公司的前身。1952年12月,"363工程"破土动工,该工程由苏联设计并提供设备(2×6000千瓦+3×35吨炉)。 历史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德聪和尚(法号“智印”)始建东方山寺,历史上曾有四位帝王为宝寺题匾赐名,1868年(清同治七年)定名为“弘化禅寺”。 公元905年(唐天祐二年),吴王杨行密置青山场院(今大冶境内),采矿冶炼,大兴炉冶。 宋代,黄石地区的煤炭得到开采和利用。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县。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1598年至1967年,西塞山先后出土南宋时期黄金一窟,银币一窖,铜钱四窖。最后一窖铜钱约一百五十吨。 1893年(光绪十九年),中国第一座用机器露天开采的大型铁矿——大冶铁矿投产。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中国近代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成立。 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湖北水泥厂(现华新水泥厂)建成并投产1913年,汉冶萍公司筹建大冶铁厂(现大冶钢厂),1922年一号化铁炉出铁。

黄石矿冶文化知识

黄石矿冶文化知识 黄石矿冶文化知识普及八讲 刘金林 第一讲矿冶文明之都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原石灰窑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及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素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黄石地区人民在千百年的矿冶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矿冶文化,使黄石成为闻名世界的“矿冶文明之都”。 黄石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发祥地,1973年发掘的商周时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经春秋、战国直至西汉,历时千余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采掘年代最长、冶炼工艺水平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铜矿遗址。 阳新县历史悠久,是著名的矿冶之乡,是我国八大产铜基地、全国百家重点采煤县之一,建县于公元前2叭年(汉高祖六年),最早的名称叫下雉县。大冶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李煜为南唐国主时,升”大兴炉冶”的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新设一县,定名为大冶县。大冶市是我国六大铜矿生产基地、十大铁矿生产基地。 黄石是中国近代工业摇篮,近代黄石市区从铁山到石灰窑三十余公里的狭长地带、一百余平方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分布着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主体部分、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汉冶萍公司兴建的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钢铁基地——大冶钢铁厂、中国最早的三家民族水泥企业之一——湖北水泥厂、中南地区

第一条铁路——汉冶萍铁路(大冶铁矿运矿铁路)、湖北省第二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象鼻山铁矿、湖北省境内第二条铁矿专用铁路——象鼻山铁矿运矿铁路、湖北省最大的煤炭基地——源华煤矿公司、长江最大的运矿港口——黄石港口,当时兴建了老汉矿码头,东汉矿码头、新汉矿码头以及沈家营矿码头,在长江开辟汉冶航线。清末民初,黄石地区是中国唯一拥有钢铁、水泥、煤炭、电力等重工业部门齐全的矿冶工业基地,其中绝大部分工矿企业都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是近代中国民族重工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黄石是中国现代重工业基地,1949年新中国第一工业特区——大冶工矿特区建立,1950年8月改名为黄石市。华中钢铁公司(后改名为大冶钢厂)被中央确定为第二个钢铁工业基地,华新水泥厂是远东第一水泥厂,大冶电厂(后改名为黄石电厂)成为中南第一电厂,黄石成为中国现代重工业基地,共和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黄石。 矿冶文化是人类在从事各种矿冶活动中产生的, 并在矿冶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之,它不仅包括矿冶历史、人物、遗址、工具,还包括档案、矿冶精神等等。矿冶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包括工厂,铁路,码头,车站,矿冶故事,歌曲等等我们经常听的。自商周以来,黄石矿冶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三千年。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黄石矿冶文化,代表了中国矿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乃至世界矿冶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2011年12月,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黄石工业遗产片区,2012年11月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