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企业合并商誉案例

近三年企业合并商誉案例

一、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合并案例分析

2010年东方航空公司合并上海航空公司,是企业间合并的典型例子。2010年1月28日,东航以换股的方式完成吸收合并上航的全部股份,在会计处理方面,东航将本次合并看作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此采用了购买法,在上海航空净负债为负十亿多情况下,确认商誉85亿之多。东航和上航都是国有企业,二者是否仅仅是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属于关联方关系,在合并过程中政府是否有参与,假如政府参与合并,那么将其归类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是否合理,进而确认85亿的商誉是否合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合并商誉分析

本文将从上海航空的企业整体价值以及合并对价的形成过程的角度来验证合并商誉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合并对价的合理性。具体将从上航企业整体价值、换股比例的确定、合并成本的确定三个角度分析。

1、上航企业整体价值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其各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和。这是由企业是一个有机系统决定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创造出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各项资产单独作用时所创造的价值。即使一个关于不善处于亏损境地的企业其整体的价值也要高于各项资产的价值之和。

本案中,被合并企业上海航空在合并前从经营成果来看,2007年度、2008年度以及2009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均为负值,分别为负4.7亿、负11.6亿、负6.7亿,成为上市ST公司,并面临被摘牌的危险,因此可以看出,合并时上航为连续三年的亏损企业,盈利能力很差。从财务状况来看,在购买日,上航资产总额公允价值为144.9亿,而负债总额为161.7亿,股东权益仅仅为负16.7亿,在净资产为负的情况下,东航合并上航的合并成本公允价值却高达68.7亿。东航的合并成本与上航的净资产差距如此悬殊,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上航

作为一个有着近三十年历史,曾经被上海市人民政府确定为95家第一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并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54家大型企业集团之一,目前仍然是我国航空业界知名度较高的航空公司,虽然其近几年盈利状况急剧下滑,甚至到净资产为负境地,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发挥的作用仍然要远远大于其各项资产公允价值之和的。

2、双方换股比例分析

由于股票价格会受到很多与企业自身价值无关的资本市场因素的影响,因此,合并对价和合并商誉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市场因素的影响。东航采用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上航。股票交换比例以双方的A股股票在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的二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东方航空在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A股股票的交易均价为5.28元/股;上海航空在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A股股票的交易均价为5.50元/股。在此基础上,双方同意作为对参与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的风险补偿,在实施换股时给予上海航空股东约25%的风险溢价,由此确定上海航空与东方航空的换股比例为1:1.3,即每1股上海航空股份可换取1.3股东方航空的股份。

东方航空的换股价格相比其A股停牌前1个交易日至前180个交易日期间各个时段股票交易均价的溢价幅度在-0.94%~7.10%之间;上海航空的换股价格相比其股票停牌前1个交易日至前180个交易日期间各个时段股票交易均价的溢价幅度在-6.62%~13.40%之间。从这一角度来看东方航空和上海航空的换股价格均位于定价基准日前一段时间内其股票价格区间的合理位置,基本上代表了在合并前这段时间双方股票的市场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合并对价的制定对合并双方股东是公允合理的。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分析东方航空作为对参与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的风险补偿,即给予上海航空股东约25%的风险溢价,对于25%这一数字的确定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分析如下:东航与上航合并考虑了市场类似案例的平均经验,因此给予上海航空股东25%的风险溢价,其合理性在于体现了符合市场化的定价方法,给予风险溢价保护了上

航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合理性在于没有考虑东航与上航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以市场均值简单代替。如果每个合并的风险溢价都不考虑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而简单的用其他公司合并的平均值来代替,那么这一数字最终将失去意义。笔者认为,考虑到合并时航空业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萧条时期,合并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应该提高对上航股东的风险补偿,提高风险溢价率。

3、东航合并成本及合并商誉分析

虽然东航与上航的换股比例是以双方的股票价值为基础确定的,但是东航在进行会计记账时其合并成本并没有以换股价格乘以股票发行数来计算,东航共发行1,694,838,860股A股股票给上航股东,以换股价格5.28元/股计算,合并对价应该为89.49亿元,而东航2010年上半年年报所公布的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为68.7亿。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不以股票价格作为合并成本的计算基数是正确的。但在东航半年报中也没有对其使用的合并成本是如何计算得出的做出明确解释。

在东航的会计处理中,因为合并成本为68.7亿元,在合并日上航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负16.78亿元,以此倒挤出合并商誉85亿元。这验证了目前会计制度下的合并商誉仅仅为平衡会计账簿的一个科目的观点。即使本案例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应该采用购买法处理,问题在于计算合并商誉的两个数值东航的合并成本与上航在购买日各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之和都是错误的,以此为基数计算的商誉其意义何在。

二、案例启示

通过对东方航空合并上海航空的案例分析,揭示出了我国企业合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越位问题、流通股股价不能反映被并企业整体价值问题、资产评估不能反映被并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问题。

企业合并案例分析

企业合并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IBM 案例分析(详阅)会计093 09363080 侯美昕联想收购IBM 的PC 业务,在2004年的岁末掀起一股狂飙,搅得全球IT 业为之震荡。中外名家纷纷亮相,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看好的,不看好的,既看好也不看好的,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现在,并购狂飙已经尘埃落定,为了给历史作个见证,也给这次收购留下一个记录。这次我将此案例进行企业合并案例分 析。主要进行一下几部分:并购双方介绍、并购背景及原因、并购过程、案例分析 一、并购双方介绍 1、联想集团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研人员创立。联想控股采用母子公司结构,目前涉及IT 、投资、地产等三大行业,下属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神州租车六家子公司,联想控股作为联想系企业的旗舰,承担公司总体资金管理,以及子公司战略方向的统一协调与指导等战略功能。 2、IBM 集团

IBM 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90 年来在帮助企业创新方面一直居于领先地位。1995 年,IBM 将公司内部的各个软件部门合并,成立了IBM 软件集团。 二、并购背景及原因 扩展海外业务, 获取世界一流品牌, 借助IBM 的品牌提升国际地位和形象; 获取IBM 一流的国际化管理团队; 获取IBM 独特的领先技术;并购IBM 的个人电脑事业部后, 能得到更丰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组合;获得IBM 的研发和技术优势, 并获得IBM 遍布全球的渠道和销售体系和国际化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能力。 三、并购过程简介 联想与IBM 公司并购过程跨国并购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 仅靠并购企业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的。联想在并购IBMPC 业务过程中: (1)2003 年聘请麦肯锡作为战略顾问, 全面了解IBM 的PC 业务和整合的可能。在进行了13个多月的艰难谈判之后, 2004 年12 月8 日双方终于达成了最终的并购协议。 (2)财务方面。IBM 全球PC 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是17. 5 亿美元, 其中包括6. 5 亿美元现金、价值6 亿美元的联想股票及PC部门5亿美元的债务。IBM将持有联想集团约19%的股份。

有关商誉的公司案例

有关商誉的公司案例 (一)风险评估阶段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注册会计师将商誉减值这一会计估计列为具有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为此注册会计师先了解管理层如何识别涉及会计估计的交易、事项和情况,询问现有会计估计的环境是否发生变化,询问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包括模型、控制、是否聘请外部专家、会计估计假设、方法等,以及是否发生变化,评估会计估计不确定性对财务报表是否具有重大影响等。 通过了解,目前A公司管理层是按如下步骤进行商誉减值测试的: 1、确定包含商誉的资产组。鉴于被收购的是B公司的股权,故将B公司的所有资产作为一个资产组,合并形成的商誉分配至该资产组。 2、计算包含商誉的资产组可回收价值。资产可回收价值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规定,若已确信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或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中任何一项已超过所对应资产的账面价值,并通过减值测试的前提下,可以不必计算另一项数值。A公司每年年底都聘请评估师对该资产组进行评估,考虑到B公司对委估资产组没有销售意图,不存在销售 协议价格,委估资产组也无活跃交易市场,同时也无法获取同行业类似资产交易案例,故无法可靠估计委估资产组的市场价值(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去 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应当以该资产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价值。故A公司以该资产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包含商誉的资产组可收回价值。 3、将评估得出的可回收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比较,二者的差额即为新的商誉金额,将该金额与合并时产生的商誉金额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商誉是否减值。如果新的商誉金额小于合并时产生的商誉金额,那么二者的差额即为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金额。 截至目前,A公司管理层保持稳定,聘请的评估师未发生变化,相应的会计估计所依赖的假设保持一致。虽然如此,注册会计师本着谨慎的原则,仍然在年报审计时将商誉减值测试作为重大风险错报领域,持续予以关注。 (二)内部控制了解与测试 在进行内部控制了解与测试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针对该项会计估计重点检查了与该内控有关的岗位设置及各自的职责分工,检查A公司是否存在定期复核的

中美商誉会计处理的案例比较及借鉴

中美商誉会计处理的案例比较及借 鉴 摘要: 商誉是一项独特的会计概念,其主要指企业以超过其净资产的价值收购其他企业后产生的溢价部分。在中美两国的会计处理方法中,存在着一些共性和差异,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会计师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本文将通过比较和分析多家中美企业的商誉会计处理案例,并分析案例中的优缺点,以期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商誉、会计处理、中美企业、比较分析、借鉴 一、商誉的会计处理方式 商誉是指超过净资产价值的一部分资产或利润,通常是企业收购其他企业时产生的溢价,其在会计上具有独特性。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商誉应当在被确认之日起计量,各个时期的计量方法包括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通常,会计师应在企业收购其他企业时提前预留商誉,以确保其在准确和合理的基础下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在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中,中美两国存在一些差异。在中国,商誉的会计处理主要采用摊销法,即采用固定的摊销期限将商誉分摊到净利润中,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相应的负债部分。而在美国,商誉会计处理主要采用各种公允价值法,包括持续

评估法、不定期评估法和净现值法等。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商誉应该至少在一年以及每个财务报告期末进行测试。 二、中美企业的商誉会计处理 1.比亚迪(中国) 比亚迪是一家以电池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企业,其商誉主要来自于收购、兼并、合资等方式。会计处理方法采用摊销法,商誉将在3至5年内等额分摊到收益中。 2.苹果(美国) 苹果是一家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其商誉主要来自于多次收购其他企业。会计处理方法采用持续评估法,每年根据市场环境进行公允价值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商誉数值。 3.万豪国际(美国) 万豪国际是一家全球性的酒店管理公司,其商誉主要来自于收购、兼并等方式。会计处理方法采用持续评估法,根据市场环境对商誉作出公允价值测试,以反映实际价值变化。 三、中美商誉会计处理的案例比较及借鉴 通过上述对中美企业商誉会计处理的案例比较,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商誉会计处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企业主要采用摊销法,以反映商誉对收益的影响,而美国企业则主要采用公允价值法,通过持续评估和不定期评估来反映商誉的实际价值。

近三年企业合并商誉案例

近三年企业合并商誉案例 一、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合并案例分析 2010年东方航空公司合并上海航空公司,是企业间合并的典型例子。2010年1月28日,东航以换股的方式完成吸收合并上航的全部股份,在会计处理方面,东航将本次合并看作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此采用了购买法,在上海航空净负债为负十亿多情况下,确认商誉85亿之多。东航和上航都是国有企业,二者是否仅仅是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属于关联方关系,在合并过程中政府是否有参与,假如政府参与合并,那么将其归类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是否合理,进而确认85亿的商誉是否合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合并商誉分析 本文将从上海航空的企业整体价值以及合并对价的形成过程的角度来验证合并商誉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合并对价的合理性。具体将从上航企业整体价值、换股比例的确定、合并成本的确定三个角度分析。 1、上航企业整体价值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其各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和。这是由企业是一个有机系统决定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创造出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各项资产单独作用时所创造的价值。即使一个关于不善处于亏损境地的企业其整体的价值也要高于各项资产的价值之和。 本案中,被合并企业上海航空在合并前从经营成果来看,2007年度、2008年度以及2009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均为负值,分别为负4.7亿、负11.6亿、负6.7亿,成为上市ST公司,并面临被摘牌的危险,因此可以看出,合并时上航为连续三年的亏损企业,盈利能力很差。从财务状况来看,在购买日,上航资产总额公允价值为144.9亿,而负债总额为161.7亿,股东权益仅仅为负16.7亿,在净资产为负的情况下,东航合并上航的合并成本公允价值却高达68.7亿。东航的合并成本与上航的净资产差距如此悬殊,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上航

2019—2022年企业合并案例

2019—2022年企业合并案例 万达的如虎添翼与断臂求生 在2019年末,福布斯富豪榜的前十位已经看不到王健林的名字了。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在过去十年内走了怎样一条跌宕起伏之路,恐怕可以从万达集团的几次收购与被收购当中寻找出一些端倪。 遥想王老板当年,何等风光无限。在鲁豫有约的节目上,他的那一句“先定一个小目标,我先挣它一个亿”毫无争议地成为了2016年年度网络热词。 在2014年底,万达以3.15亿美元价格收购金融机构快钱,并将快钱打造成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这场并购不仅有利于万达搭建自己的支付系统,还为万达开展理财、企业融资、众筹等金融业务提供支持。与互联网企业过度依赖线上流量不同,实体企业的并购更关注利用自身的线下流量优势从而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对接。通过此次并购,王健林不仅弥补了万达商业帝国当中金融这一块短板,还完成了万达从重型固定资产走向轻型虚拟资产的关键转型。 2016年1月,万达集团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折合人民币230亿元)与美国传奇影业公司合并,这是迄今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一桩文化产业的并购,也被看作是中国首富进军好莱坞的标志。 谁料此后风云突变,2017年万达集团将13个文旅项目的91%股权和77家酒店打包出售给融创中国和富力地产,总金额637.5亿元;2019年,又将万达百货下属37家门店出售给了苏宁易购。在这两年

多的时间里,万达出售资产已超过千亿,包括酒店、文旅、海外地产、物管、百货以及多个海外项目。 虽然从买方变成成为了卖方,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万达集团在出售资产的过程中也在悄然完成了重大转型。 08顺丰借壳上市完成“曲线救国” 在并购的世界里,还有一种模式不可被忽视,那就是通过反向收购实现借壳上市的目的。其中,顺丰控股在2017年完成上市可谓2010年代最著名的一次反向收购案例了。 2017年2月24日,中国快递业“一哥”王卫带领他的顺丰控股赴深圳借壳上市。上市当天,顺丰控股市值已达2300亿,超过了众多老牌上市公司,而老板王卫的身价也骤然暴涨,距离当时的中国首富身价仅差五个涨停板。 顺丰控股能够在当时的资本市场上大放异彩,与其针对鼎泰新材的反向收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鼎泰新材以其净资产作价8亿,与顺丰控股全体原股东持有的顺丰控股100%股权等值部分进行置换,顺丰控股作价433亿元;然后,由鼎泰新材以发行普通股394981万股,每股10.76元,共计425亿元,向顺丰全体原股东购买资产置换的差额;最后,鼎泰新材拟以不低于11.03元/股向其他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不超过72,595.47万股,共计80亿元。交易完成后,王卫所控制的明德控股(顺丰控股原股东)将持有鼎泰新材总股本的55.04%,明德控股将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王卫将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顺丰实现借壳上市。

企业合并与重组的成功案例

企业合并与重组的成功案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合并与重组成为了许多企业寻求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合并与重组旨在整合资源,优化经营效益,实现协同效应,提升市场地位。本文将以几个成功的企业合并与重组案例为例,探讨背后的成功因素和经验教训。 1. A公司与B公司的合并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子消费品行业,A公司与B公司的合并成为了一次备受瞩目的事件。A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和制造智能手机的新兴企业,而B公司则是一家历经多年市场洗礼,拥有广泛渠道和强大品牌影响力的老牌手机制造商。 该合并双方各自的优势互补,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A公司借助B公司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渠道优势,迅速进入市场并实现销售增长;而B公司则通过A公司的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备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这次合并的成功得益于双方紧密的战略配合和团队协作。双方管理层以及员工都能够顺利融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团队。此外,成功的市场推广策略和产品研发能力也是合并成功的重要因素。 2. C公司重组案例 C公司是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利润下滑的困境。为了实现转型升级,C公司进行了公司内部的重组。

首先,C公司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消除了冗余和重叠的岗位,提高 了工作效率和运营效益。其次,C公司进行了业务结构的调整,剥离 了亏损和不相关的业务板块,将资源投入到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增长潜 力的领域。 重组后的C公司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通过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 投入,C公司成功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了市场份额 的稳步增长。同时,重组还带来了财务成本的降低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为公司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3. D公司与E公司的跨行业合并 D公司是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而E公司则是一家新兴的电动汽 车制造商。为了共同抓住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机遇,两家公司进行了 跨行业的合并。 这次合并成功的关键在于双方对市场趋势的准确判断和远见卓识。 D公司为E公司提供了丰富的汽车制造和零部件供应经验,而E公司 则为D公司注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技术与资源。 合并后的新公司快速适应了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实现了销售额和 市场份额的大幅提升。通过合并,D公司和E公司共同开发了一款具 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产品,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 总结: 以上案例表明,企业合并与重组的成功取决于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合并双方应具备互补的优势与资源,以实现协同效应。其次,

上市公司的合并案例

上市公司的合并案例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上市公司之间的合并成为 一种常见的商业行为。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上市公司合并案例,并 从中总结出一些关键因素和经验教训。 1. 赛诺菲和艾克莱丰的合并 赛诺菲和艾克莱丰是两家全球知名的制药公司,它们于2004年宣 布进行合并,并于2005年正式完成合并交易。这次合并创造了全球最 大的制药公司之一,充分发挥了双方的互补优势。 这次合并案例告诉我们,合并的成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共同的目标。赛诺菲和艾克莱丰在合并前就 确定了共同的战略定位,即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药物研发和生产公司。 - 充分了解对方的优势和劣势。在进行合并之前,双方进行了深入 的尽职调查,充分了解对方的核心技术、市场份额、人才团队等方面 的情况。 - 高效的整合管理。合并之后,赛诺菲和艾克莱丰进行了全面的组 织结构整合和资源优化,确保合并后的公司可以更好地发挥整体实力。 2. 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合并 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是两家中国的上市公司,它们于2019年宣布进行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中国航空航天和船舶行业 的领军企业。

这次合并案例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 发挥国家战略对合并的引导作用。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合并是中国政府推动航空航天和船舶行业整合的一部分,充分发挥了国家战略对合并的引导作用。 - 关注行业互补和合作潜力。合并后的公司将充分发挥航天和船舶行业的互补优势,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 充分考虑人才和文化融合。在合并过程中,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整合,同时也积极推动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员工的和谐发展。 3. 谷歌和Alphabet的重组 谷歌在2015年宣布成立新的母公司Alphabet,将原有的谷歌业务和其他子公司进行重组,以更好地管理和发展各个业务板块。 这个重组案例给我们带来以下思考: - 拆分和组合的灵活性。谷歌通过重组和拆分,将原本庞大的业务板块进行灵活管理,提高决策的敏捷性和执行的效率。 - 关注创新和战略导向。谷歌的重组过程强调对创新和战略导向的重视,保证不同业务板块可以更好地聚焦核心业务和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 - 发挥领导团队的作用。重组过程中,谷歌的领导团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的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决策直接影响着重组的成效。

近五年企业合并案例

近五年企业合并案例 1、阿里收购吉鑫控股 公告时间:2020年10月19日 阿里巴巴宣布淘宝中国拟280亿港元(约36亿美元)收购吉鑫控股有限公司百分之七十九点四股权。股份购买后,阿里巴巴连同其关联方将持有高鑫约百分之七十二的经济权益,成为控股股东。 这是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领域最大一次并购交易。由于高鑫零售是将大润发中国业务与欧尚中国业务“打包”联合上市,阿里此次的收购行为意味着,欧尚退出了中国市场,将其中国业务及整体权益出售给了阿里巴巴。 通过本次收购,阿里在新零售领域再做千亿级别加码和布局,“互联网加商超”赛道又将重新洗牌。 2、百度收购YY直播 公告时间:2020年11月17日 百度公司宣布,与欢聚集团签署最终约束性协议,全资收购欢聚集团国内直播业务(即“YY直播”),总交易金额约为36亿美元,交易预期将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交割。据了解,收购部分包括但不限于YY移动应用、https://www.360docs.net/doc/a019208328.html,网站、YYPC客户端等。 2020年以来,百度朝着短视频、直播领域发力,并宣称“直播和视频是其在2020年的重要方向之一”。交易完成后,YY直播将加入百度,未来双方将在技术、流量、生态等多个方面实现相互赋能,

形成规模效应。 3、徽商银行收购包商银行四分行 公告时间:2020年11月27日 徽商银行披露已与包商银行、包商银行接管组及存款保险基金订立收购承接协议,向包商银行收购承接目标业务、目标资产、目标负债及目标人员,收购价格约为177.35亿元。 收购包商银行的四家跨省分行后,徽商银行的省外机构网点布局将延伸至南京、北京、深圳、宁波与成都五个地方。横跨长三角(南京与宁波)、环渤海(北京)、珠三角(深圳)与成渝地区(成都),在城商行中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企业合并的真实案例

企业合并的真实案例 近年来,企业合并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地进行,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而且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营运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企业合并案例,以及其中的一些因素和原因。 首先是两家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大众和福特之间的合并。2018年,汽车制造商大众和福特合并,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中汽福特汽车公司。这项合并的成功是由于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具有相似的战略和处理方式,并且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当两家公司合并时,其实际目标是利用共同的资源和经验,扩大公司规模,从而提高竞争优势。 另一个有趣的企业合并是欧洲最大的电信公司之一的英国电信(BT)和欧洲最大的IT服务公司之一的软件实践(EE)的合并。2016年,英国电信和软件实践宣布达成合并协议,最终形成了英国最大的电信公司英国电信EE,这也是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交易之一。在这次合并中,双方都希望能够利用共同的科技特点来扩大英国电信EE公司的市场份额,并且使企业更有效率。 再有就是我国最大的建筑材料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中建)和浙江省最大的建筑材料企业巨力建筑材料集团的合并。2013年,中建收购巨力的母公司后,两家公司正式合并成立了中国最大的建筑材料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此次合并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材料行业的一次突破性进展,使企业获得了更大规模和更强的竞争优势。

以上就是本文介绍的几个最新的企业合并案例,大众和福特的合并的目的是提高竞争优势,英国电信EE的合并是为了利用共同的科技特点来扩大公司市场份额,中国建筑材料集团的合并则是为了获得更大规模和更强的竞争优势。企业合并可以说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理念最具潜力的方式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而且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营运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不过,企业合并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存在着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市场等问题。企业可能会遇到技术不匹配的问题,从而导致合并的失败。另外,企业合并之后,可能还会出现管理结构不合理或缺乏有效的沟通问题,企业内部也可能会出现矛盾。此外,为了达到目标,企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组,而这些重组可能会影响企业士气,而且成本也可能会比预期高得多。 因此,企业合并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的投资,通常需要慎重考虑,考虑到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市场等问题,谨慎地研究合并的经济和管理结果,以确保合并的成功。以上就是本文介绍的企业合并的真实案例及其背后的原因以及成功策略。

企业合并商誉减值问题研究——以华谊兄弟并购为例

企业合并商誉减值问题研究——以华谊兄弟并购为例 企业合并商誉减值问题研究——以华谊兄弟并购为例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合并和收购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商业行为。合并和收购不仅可以带来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还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然而,合并和收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商誉减值。本文以中国电影公司华谊兄弟并购案为例,探讨企业合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商誉减值问题及其影响。 一、商誉减值的概念和原因 商誉是企业在并购或收购过程中支付的超过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的差额。商誉减值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商誉价值超过了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而需要将商誉价值进行调整或减记的过程。商誉减值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降低,从而影响商誉的价值。 2.管理层决策:管理层在商誉计量和评估过程中的决策可能导致商誉被高估,进而引发商誉减值。 3.技术进步和竞争压力:技术进步和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量受到影响,进而引发商誉减值。 二、华谊兄弟并购案及商誉减值问题 华谊兄弟是中国知名的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自2015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海外并购,包括美国电影公司Legendary Entertainment的收购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并购交易引发了一系列的商誉减值问题。 1.市场环境变化: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政策环

境的调整,华谊兄弟面临着市场环境变化的挑战。电影票房的增速放缓和市场份额的下降导致了其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调整,使得商誉价值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2.管理层决策:在并购过程中,华谊兄弟管理层可能高估了被收购公司的价值,使得商誉被过度计量。随后的经营业绩表现不符合预期,进一步加剧了商誉减值的压力。 3.技术进步和竞争压力: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影产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华谊兄弟在并购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些技术进步和竞争压力,使得商誉价值面临较大的风险。 三、商誉减值问题的影响 商誉减值问题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财务和经营方面的影响。 1.财务影响:商誉减值将会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降低企业的净资产和总资产,进而影响企业的信用和融资能力。 2.经营影响:商誉减值可能降低企业的市场声誉和品牌形象,引发员工和合作伙伴的不安,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四、商誉减值应对策略 面对商誉减值问题,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1.及时评估与调整商誉价值:企业应定期对商誉价值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商誉价值,避免商誉被过度计量。 2.加强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商誉减值的风险。 3.优化资源配置和经营策略: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优化资源配置和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结论:

并购商誉及其减值风险:案例分析与实证检验

并购商誉及其减值风险:案例分析与实证检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越来越频繁。在这些并购活动中,商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商誉是企业在进行并购交易时,按照收购价格与标的公司净资产的差额计量而产生的资产。商誉代表着被收购公司的品牌、客户关系和市场份额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体现。商誉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商誉的减值风险。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法,探讨并购商誉及其减值风险的相关问题。 一、商誉的核算方法 商誉是指企业在购买其他公司时,付出的超出被购公司净资产价值的部分。商誉一般是在企业并购后,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的一类无形资产。商誉的核算方法一般是采用购买溢价减去被购公司净资产价值的方式来计量。如果一家公司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一家公司,而被购公司的净资产价值为8亿元,那么商誉的价值为2亿元。这种计算方法可以使企业在并购后的财务报表中准确体现出商誉的价值。 二、商誉的减值测试 商誉的减值测试是企业在确认商誉价值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时进行的一项重要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商誉减值测试一般是指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以确定商誉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则要进行商誉减值准备。商誉减值测试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市值评估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方法来进行评估。 三、商誉减值风险案例分析 1. 安然公司的案例 2001年,以安然公司为例,由于集团内各个分支的商誉存在减值风险,安然公司被迫进行商誉减值准备,导致公司出现了22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为其灾难性的破产事件埋下了伏笔。这一案例表明,商誉减值风险对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有着直接影响,企业在并购活动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商誉减值风险。 2. 惠普收购奇艺的案例 2011年,惠普公司以10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奇艺公司,这笔交易将奇艺公司的商誉价值确定为42亿美元。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变化和竞争加剧,奇艺公司的盈利能力出现了下滑,导致商誉存在减值迹象。最终,惠普公司被迫进行了42亿美元的商誉减值准备。这一案例表明,商誉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行业环境和竞争状况的影响,企业在进行商誉减值测试时需要考虑行业变化对商誉价值的影响。 四、商誉减值风险的实证检验

并购商誉及其减值风险:案例分析与实证检验

并购商誉及其减值风险:案例分析与实证检验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愈发频繁。在企业 并购过程中,商誉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资产,并购方常常会支付高昂的价格以获取目标公司 的商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际运营情况的变化,商誉的价值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引发 商誉减值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并购商誉及其减值风险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 检验,探讨商誉减值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商誉及其减值风险的概念 商誉是企业在并购交易中支付的超过被收购公司公允价值的部分,是由于企业品牌、 客户关系、员工能力等非物质资产而形成的剩余价值。商誉是企业在并购交易中所支付的 溢价部分,通常被视为企业在未来运营中所能获得的超额收益的一种衡量。商誉的形成过 程存在较多主观因素,其价值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环境变化、管理层变动、技术革新等,商誉的减值风险也相对较大。 商誉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属于一项重要的资产,其价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 况和盈利能力。商誉减值是指企业认定商誉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回收金额时,需要进行商 誉减值准备,以反映商誉价值的下降。商誉减值风险是指商誉价值可能出现波动或下降的 潜在风险,一旦商誉减值发生,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产生重大影响。 二、商誉减值的原因 1. 经济环境变化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商誉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期,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 竞争力通常较为强劲,商誉的价值可能会随之增加;而在经济下行期,企业面临盈利下滑、市场需求减弱等挑战,商誉的价值可能出现下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等特殊时期,商誉的 减值风险更加突出。 2. 目标公司业绩不达预期 在并购交易中,对目标公司的业绩预期通常是企业进行商誉评估的重要依据。如果目 标公司的业绩未达到预期,可能导致商誉的价值被高估,最终引发商誉减值。 3. 行业竞争加剧 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影响商誉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目标公司所在行业的竞争加剧,市场份额下降、盈利能力减弱等情况均可能导致商誉的减值。

商誉减值案例

商誉减值案例 商誉减值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商誉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需要 对商誉进行减值处理的情况。商誉减值案例在企业经营中并不罕见,下面将以某公司为例,介绍商誉减值案例的具体情况。 某公司是一家知名的制造业企业,多年来在行业内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市场地位。在某次并购中,该公司收购了一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并支付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对方的商誉。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该收购公司的业绩开始出现下滑,原先预期的协同效应未能实现,导致该商誉的公允价值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为了反映商誉的实际价值,某公司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经过专业的会计师 事务所的评估,确认商誉的公允价值已经低于其账面价值,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处理。某公司便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了一定金额的商誉减值准备,以反映商誉的实际价值。 这一商誉减值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首先,商誉并非一成不变的,其价 值会受到市场环境、行业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在持有商誉时应及时关注其价值变化,必要时进行减值测试。其次,商誉减值不仅仅是会计处理的问题,更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体现,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避免因商誉减值而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最后,商誉减值案例也提醒我们,在进行并购时,企业需审慎评估目标公司的商誉情况,避免因商誉减值而造成资金浪费和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商誉减值案例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企业应加强 对商誉的管理和监控,规避商誉减值可能带来的风险,确保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健和持续发展。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强对商誉减值的监管和规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市场秩序的良性竞争。

企业合并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合并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作者:孙颖 来源:《辽宁经济》2020年第02期 〔内容提要〕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逐渐完善,并购重组业务的相关会计处理所遵循的规则亦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合并商誉日渐成为企业合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上亦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对闻泰科技合并安世集团案例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企业对于商誉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合并商誉合并报表企业并购 一、合并案例簡介 闻泰科技收购安世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行业收购案。2018年12月,闻泰科技宣告将通过发行股份以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安世集团的部分股份额。该收购案已成为半导体行业备受关注的案件之一,整合安世集团和闻泰科技的资源,此次合作被业内称为半导体行业的强强联合,彰显了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闻泰科技是以4G/5G智能终端研发与创新为主营业务的科技公司,主要经营范畴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智能终端设备的研发设计以及制造,销售领域遍及全球,其中包含行业中众多知名品牌,如华为、小米等。 安世集团的收购重心在于其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安世半导体是2017年安世集团以现金27.7亿美元收购的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是世界半导体行业中的佼佼者,很多世界一流品牌与其长期合作。 根据此次合并中的交易报告显示,安世集团2018年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1.79亿元,但是两次交易总额却能够达到251.65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是产生了巨额的商誉,即两者之间的差额228.15亿元。 安世半导体没给闻泰科技任何业绩保障,并且此次交易更是远远超过了其现有的资产总额,这种情况下的收购风险大大增加。究其根本,是因为闻泰科技收购安世集团将会给其带来将近16倍业绩增长,同时也将安世半导体被收购后的业绩推动成影响闻泰科技收益的决定性因素,致使安世半导体的业绩与闻泰科技的收益变成了唇齿相依的关系。 二、合并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一)合并商誉的确认

近年来企业并购案例

近年来企业并购案例 企业并购是指一个公司通过购买另一个公司的股份或资产,实现两家公司的合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并购案例屡见不鲜。下面列举了近年来的10个企业并购案例。 1. 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2016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士先正达公司,合并后的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农化公司之一。 2. 阿里巴巴收购高德地图(2018年):阿里巴巴以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最大的数字地图提供商高德地图,进一步完善了阿里巴巴的数字生态系统。 3. 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2012年):谷歌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otorola Mobility,进一步加强了谷歌在移动设备市场的竞争力。 4.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联想以1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使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 5. 耐克收购Converse(2003年):耐克以3.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Converse,使耐克进一步巩固了在运动鞋市场的领先地位。 6. 中国移动收购中国铁塔(2014年):中国移动以2700亿元人民

币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铁塔,实现了电信和通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 7. 德国大众汽车收购斯柯达汽车(1991年):德国大众汽车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捷克斯柯达汽车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大众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 8. 美国百事可乐收购全球统一饮料(2010年):百事可乐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统一饮料,进一步巩固了百事可乐在全球饮料市场的领先地位。 9. 中国平安收购香港汇丰(2011年):中国平安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香港汇丰控股,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平安在香港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10. 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2017年):亚马逊以13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食超市,进一步拓展了亚马逊在零售业的业务范围。 以上是近年来的10个企业并购案例,这些案例体现了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竞争力而进行的并购行为。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市场扩张和风险分担,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2021年企业合并案例

2021年企业合并案例 6月18日,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与雅士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宣布,蒙牛将发出全面收购要约收购雅士利全部发行股票,获得了控股股东张氏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东凯雷亚洲基金全资子公司CADairyHolding接受要约的不可撤销承诺,两者承诺出售合计约75.3%的股权。目标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估值约为124.57亿港元。 据了解,该消息在当天召开的食品安全周工信部主题日会议上由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提前透露。 7月25日,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与雅士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联合公告,双方就蒙牛对雅士利提出之自愿性全面收购要约,已于7月24日下午4时正接获股份要约的有效接纳书,涉及26.8亿股雅士利股份,相当于雅士利已发行股本75.3%,收购要约已于当日在所有方面成为无条件。收购要约将继续可供接纳,直至8月13日(最后截止日期)下午4时正。 在股份要约在所有方面成为或被宣告为无条件后,原雅士利董事会主席张利钿将终止董事会主席职务,留任雅士利董事及集团内各相关成员公司之董事,蒙牛乳业公司总裁孙伊萍继任雅士利董事会主席,雅士利高管张雁鹏亦将留任董事。 蒙牛本次收购主要目的在于补齐蒙牛在儿童奶粉业务方面的“短板”。目前,奶粉业务仅占蒙牛收入的1.6%。而相比之下,另

一乳业巨头伊利的奶粉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10%左右。在此背景下,蒙牛收购市场占有率近7%的雅士利,可以减少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乳业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也是蒙牛乳业 在奶粉领域发力的重要信号。两大乳业巨头联手后,将通过资源整 合与互补,利用双方在产品、品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加快高端 奶粉行业整体升级的速度。 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于中国生产及销售优质乳制品。凭借其主要品牌蒙牛,本集团已成为中国领先的乳制品生产商 之一。本集团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包括液体奶(如UHT奶、乳饮料及 酸奶)、冰淇淋及其他乳制品(如奶粉)。根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 中心的数据,蒙牛液体奶荣列2022年度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量、销 售额第一名。 雅士利的婴幼儿奶粉业务始于199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 为资产数十亿元、驰名海内外的现代化大型公司。本集团于2022年11月1日在香港上市,开始了国际化的资本运作。集团至今建立起 了由超过1,500家一级经销商、超过10万家零售点(其中包括超过20,000个中大型零售点、强大的销售体系,取得了市场的高渗透率。2022年,雅士利录得收入36.55亿元,净利润为4.68亿元。

商誉 资产组 变化 案例

商誉资产组变化案例 商誉是企业在并购或重组过程中支付的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价值的金额。资产组是指企业拥有的一组具有相互关联或相互依赖的资产。下面以商誉资产组变化为题,列举以下案例: 案例一:公司A收购公司B 公司A决定收购公司B,根据相关法规,公司A需要支付超过公司B 净资产价值的金额作为商誉。公司A支付了一定金额后,商誉资产组出现了变化,公司A将商誉列入其资产负债表,并根据商誉的减值测试结果进行商誉减值计提。 案例二:公司C被公司D收购 公司C被公司D收购后,公司C的净资产价值不再反映公司C的实际价值,因为公司D支付了超过公司C净资产价值的金额作为商誉。因此,商誉资产组发生了变化,公司D将商誉列入其资产负债表,并根据商誉的减值测试结果进行商誉减值计提。 案例三:公司E进行资产重组 公司E决定进行资产重组,将一部分资产出售给其他公司F。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公司E可能需要支付超过出售资产净资产价值的金额作为商誉。公司E支付了一定金额后,商誉资产组出现了变化,公司E将商誉列入其资产负债表,并根据商誉的减值测试结果进行商誉减值计提。

案例四:公司G与公司H合并 公司G与公司H决定进行合并,形成一家新的公司。在合并过程中,公司G和公司H之间的商誉资产组发生了变化。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商誉列入其资产负债表,并根据商誉的减值测试结果进行商誉减值计提。 案例五:公司I进行资产收购并整合 公司I决定收购一家竞争对手公司,并将其资产整合到自己的经营中。在收购和整合过程中,公司I支付了一定金额作为商誉,并将商誉列入其资产负债表。随后,公司I根据商誉的减值测试结果进行商誉减值计提。 案例六:公司J进行战略投资 公司J决定进行战略投资,购买其他公司的股权。在战略投资过程中,公司J支付了超过被投资公司净资产价值的金额作为商誉。因此,商誉资产组发生了变化,公司J将商誉列入其资产负债表,并根据商誉的减值测试结果进行商誉减值计提。 案例七:公司K进行部分资产出售 公司K决定出售一部分资产给其他公司,以筹集资金或优化资产结构。在资产出售过程中,如果公司K支付了超过出售资产净资产价值的金额作为商誉,商誉资产组将发生变化。公司K将商誉列入其资产负债表,并根据商誉的减值测试结果进行商誉减值计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