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系统规划方法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

一、概述

1.BSP的概念

实行BSP研究的前提是,在企业内有改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要求,并且有为建设这一系统而建立总的战略的需要。因而,BSP的基本概念与组织内的信息系统的长期目标有关。

(1)一个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2)一个信息系统的战略应当表达出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

(3)一个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4)一个信息系统应该适应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改变

(5)一个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当由总体信息系统结构中的子系统开始实现

2.BSP的目标

BSP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个信息系统规划,用以支持企业短期的和长期的信息需要。其具体目标可归纳如下:

(1)为管理者提供一种形式化的、客观的方法,明确建立信息系统的优先顺序,而不考虑部门的狭隘利益,并避免主观性。

(2)为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系统的建设,保护系统的投资做准备。由于系统是基于业务活动过程的,所以不因机构变化而失效。

(3)为了以最高效率支持企业目标,BSP提供数据处理和资源的管理。

(4)增加负责人的信心,坚信收效高的主要的信息系统能够实施。

(5)提供响应用户需求优先的系统,以改善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将数据作为一种企业资源加以确定。为使每个用户更有效地使用这些数据,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

二、概述BSP方法的研究步骤

1.研究项目的确立(步骤1)

BSP 的经验说明,除非得到了最高领导者和某些最高管理部门参与研究的承诺,不要贸然开始BSP的研究,因为研究必须反映最高领导者关于企业的观点,研究的成果取决于管理部门能否向研究组提供企业的现状,它们对于企业的理解和对信息的需求。因此,在一开始

时就要对研究的范围和目标、应交付的成果取得一致意见,避免事后的分歧,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取得领导赞同以后,最重要的是选择研究组组长,要有一位企业领导用全部时间参加研究工作并指导研究组的活动。要确认参与研究的其他层次领导是否合适,并正确地解释由他们所在部门得到的材料。

2.研究的准备工作(步骤2)

输出是研究计划,包括会谈日程、与组织单位一起做复杂的时间表和研究报告大纲。

3.研究的主要活动

除了项目确立和准备工作外,BSP研究还包括11个主要活动。

(1)研究开始阶段(步骤3)

对企业情况进行介绍,动员大会,研究组全体成员参加,主要介绍三方面内容:

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申研究的目标、期望成果和研究远景,企业活动与目标的关系;

研究组组长介绍情况,使研究组成员熟悉有关资料,讨论有关企业的决策过程、组织职能、关键人物、存在的问题、开发策略、敏感问题、计划中的或执行中的变化、数据处理部门的形象以及用户对数据处理工作的支持等;研究组组长应对每个问题发表看法或建议;

信息系统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作数据处理部门的情况介绍,介绍数据处理部门的历史、现状和目前的主要活动、计划中的变化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2)定义企业过程(步骤4)

(3)定义数据类(步骤5)

(4)分析现存系统支持(步骤6)

(5)确定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

(6)提出判断和结论

(7)定义信息总体结构(步骤7)

(8)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步骤8)

(9)评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步骤9)

(10)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步骤10)

(11)成果报告(步骤11)

三、定义企业过程

1.过程定义的目的和条件

过程定义是企业资源管理所需要的、逻辑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它们的分析和识别无需考虑与组织机构的联系。定义企业过程的目的和作用可归纳为:

(1)使信息系统尽量地独立于组织机构。

(2)帮助理解企业如何能完成其总使命和目标。

(3)为从操作控制过程中分离出战略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4)为定义所需要的信息结构、确定研究的范围、模块的分解和排列、开发的优先顺序提供依据。

(5)为定义关键的数据需求提供帮助。

2.产品和资源的生命周期

产品/服务和其他支持性资源的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常常用来逻辑地识别组合过程。其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需求、计划、度量和控制。第二阶段:获取和实现。第三阶段:经营和管理。第四阶段:回收和分配。

3.定义过程的基本步骤

(1)计划和控制过程

从准备工作阶段收集到的有关计划、关键成功因素和它们的度量标准等信息,以及组织计划的标本中可识别出有关的过程,它们一般可被组合成战略计划类和管理控制类。战略计划是长远计划或发展规划。管理控制是操作计划、管理计划和资源计划。

回顾战略计划和管理控制规程->识别出计划和控制过程

(2)产品/服务过程

产品/服务的生命周期四个阶段:

需求、计划、度量和控制;获取和实现;经营和管理;回收和分配。

识别产品/服务-〉识别过程-〉画出过程流程图-〉写出每个过程的说明。

过程定义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研究人员对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和实际工作经验。

(3)支持资源过程

资源:企业为实现其目标时消耗和使用的物品。

四大类:材料、资金、设备和人员。

描述支持性资源-〉识别过程。

(4)过程的归并和分析

要减少过程在程序上的不一致性,消除不一致性,归并相同的过程。一般有4-12个过程,用于研究的数量不超过60个。

过程组合-〉画出过程组合并完成说明-〉建立过程和组织的关系(过程组织矩阵PO矩阵,有利于弄清调查对象、决定如何处理过程负责人提出的问题、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管理手册的索引)-〉识别关键过程-〉通过会谈确定增加和删除

(5)结果和应用

过程定义的结果:

过程组合它们所含过程的目录;

各个过程的说明;

关键过程名;

产品/服务流程图;

研究组对整个企业的理解和分析。

四、定义数据类

数据类是指支持企业所必需的逻辑上相关的数据。数据按逻辑相关性分类。

按信息生命周期分类为存档类、事务类、计划类、统计类。

存档类数据记录资源的状况,支持经营管理活动,与一个资源直接有关;

事务类数据反映由于获取或分配活动所引起的存档数据的变更;

计划类数据包括战略计划、预测、操作日程、预算和模型;可以是数据或文本;

统计类数据是历史的、综合的数据,用作企业的度量和控制。

定义数据类的目的:

(1)了解目前支持企业过程的数据的准确度、及时性和可得性。

(2)识别在建立信息总体结构中要使用的数据类。

(3)企业过程中目前的和潜在的数据共享的发现。

(4)各个过程产生和使用了什么样的数据。

(5)缺少哪些数据。

(6)发现需要改进的系统。

(7)确定企业的数据政策(数据管理和数据处理)。

1.识别数据类

一般使用企业资源/数据类矩阵(RD矩阵)进行数据类识别。

2.给出数据类定义

最后要定出每一个数据类的定义,并说明它包含什么数据,供讨论和定义数据结构用。

一般来说,数据类写得越详细,在以后的研究中越不易失误,建立系统总体结构越方便,对BSP的后续研究越有帮助。

3.建立数据类与过程的关系

BSP认为数据类和过程两者是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应该建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清除在考虑定义和内容时所产生的问题。过程/数据类矩阵(产生/使用CU矩阵)是建立二者联系的工具。

五、分析当前业务与系统的关系

1.分析现行系统支持

当对企业过程和数据类有清晰的了解后,还必须对当前的数据处理工作是如何支持企业的问题有必要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未来信息系统建设提出建议。

(1)考察信息系统对过程的支持

(2)识别当前的数据使用情况,系统/数据类矩阵(SD矩阵)

2.确定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对10-20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2-4小时面谈来实现。BSP方法很重视面谈调查,其规范中对面谈有详细的阐述,它将面谈过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面谈的一般准备;

一般性准备工作中要完成的任务:

明确从面谈中要得出的结果;确定面谈的时间安排;准备研究组负责人给被访问者的邀请书;建立记录制度;画出谈话中要用的图标;落实谈话用的办公室;准备一般要提问的问题;落实后勤安排;完成一个试点面谈;计划好可并行的工作。

(2)针对面谈对象的特别准备;

(3)进行面谈;

(4)总结和分析每次谈话结果。

回顾面谈,使全体研究组成员及时获悉所得到的结果;

写出总结,并应用结构化的格式,将打印结果送被访问者审阅;

分析问题,给出问题分析表(面谈序号、内容、问题、影响过程、潜在效益、产生问题的过程、建议的解决方法、所需的数据类);

修正图表。

面谈的目的:核实已经得到的材料;弄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信息需求、主要障碍和机会;确定企业存在的问题,问题与过程、数据类联系起来;提出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法和确定潜在的效益。

3.提出判断和结论

提出判断和结论的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些依据是在研究初期收集到的材料,特别是用于面谈的图表;另一些就是面谈提供的两个结果—由被访者认可的面谈总结(被访者签字确认)和列入问题分析表中的主要问题。

提出判断和结论的步骤如下。

(1)检查前期工作完成情况;

(2)确定判断和结论的范畴(包括目标、机构、计划、度量和控制、运营和现行信息系统支持);

(3)根据以上范畴将问题分类;

(4)将判断和结论成文;

(5)将问题分类以确定总体结构优先次序。

六、定义系统总体结构

1.企业的信息结构图

结构图勾划出:①每一系统的范围。②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③系统与系统的关系。④

对给定过程的支持。⑤子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信息结构图是企业长期数据资源规划的图形表示,是现在和将来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蓝图。

2.确定主要系统

为了将复杂的大信息系统分解成便于理解和实现的部分,一般将信息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分系统,即信息系统的主要系统。通过将过程和由它们产生的数据类分组、归并,形成主要系统。

3.表示数据流向

从过程/数据类矩阵CU矩阵入手,将过程和数据类依据其管理和资源的划分来分成若干组,这些组用方框框起来,方框表示若干逻辑子系统的组合,表明维护特定的相关的数据类的责任。落在方框以外的那些U表示对数据流的应用,用箭头表示数据从一个系统流向另一个系统。用方框和箭头表示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后,可以去掉C和U,并对每个分系统命名。最后还要重新安排坐标轴和使用双向箭头,使结构图得以简化。

4.识别子系统

为了方便系统结构的实现,还必须将分系统分为更多的子系统。其划分的必要性有三:第一,分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仍非常复杂,每个分系统都可能需要由其他系统产生的信息,分解后能使关系明确、简单。第二,并不是在一个分系统中的所有过程都需要给予高优先级的支持。第三,给定的系统往往太大,难以一次同时实现,它可能是一个子系统或几个子系统来实现的。

5.先决条件的分析

确定子系统的轮廓以后,便是先决条件的分析,即哪些子系统必须在其他子系统之前开发。通过对企业的理解和已经得到的信息结构,可以分析出子系统间的相互依赖性,从而确定其开发顺序。

6.信息结构的使用计划

信息结构确定出分系统和子系统,根据它们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类以及它们支持的企业过程,提供了企业将来信息支持的概貌。子系统的作用是提供了指定优先级别的对象,可以开始对其定义、设计和开发,并且结合企业过程/组织矩阵的使用,信息结构能帮助企业明确产生数据的过程和机构,以确定管理责任和数据政策。

七、确定系统的优先顺序

1.确定选择的标准

确定子系统优先顺序应考虑下述问题:

(1)该子系统是否具有近期投资节省而长期效益好的优点。

(2)它会影响哪些方面的人员,有多少。

(3)它是否为初期的数据库结构提供基础性工作。

确定逻辑优先顺序的主要判断标准可归结成四方面。

(1)潜在的利益分析

(2)对企业的影响

(3)成功的可能性

(4)需求

2.子系统的排序

对构成信息结构的子系统进行分析。BSP建议对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中的每一个做1~10个等级的划分,确定实施次序,可绘制图形,以强调最迫切需要的子系统。

3.优先子系统的描述

对优先子系统的基本描述应包括:

(1)一般性描述和目标

(2)主要问题

(3)潜在的效益

(4)受影响的企业过程

(5)输入和输出

(6)影响的组织层次

(7)先决条件

4.实施方法的选择

研究人员对系统的实施提出具体建议。建议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的,一般可能是:

(1)实行购买的决策。购买现成的程序,做少许修改,这样最快。

(2)实行开发的决策。系统从头开发。当然也包括项目或系统的移植。

(3)开发与购买相结合的决策。部分开发部分购买,这样将着重考虑系统间的相容和协调。实施建议必须明确、具体和详细,以保证执行时不致失误。

八、信息资源管理

BSP认为应该将数据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即信息资源管理(IRM),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包含三个主题,它们是:

(1)资源管理的方向和控制,要从整个企业管理的全面来分析资源的管理,指导方针是数据可共享,数据处理机构提出应用项目以及资源的有效性。

(2)建立企业信息资源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方针政策,控制和监督信息资源功能的实施。(3)建立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

从事数据的计划和控制,数据获取以及数据的经营管理,包括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应由企业的副总来担任领导,包括数据处理管理人员、数据管理人员。

IRM是指组织在业务活动中,对信息的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强调数据资源的控制,维护和安全;信息处理管理,关心企业管理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流程和方法。基础是数据管理(确定数据规划、数据应用、数据标准、数据内容、数据范围等)。

九、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通过BSP研究而提出的具体建议有以下四方面:

1.信息结构,包括对目前正在开发的系统所需的修改,对于未来方向和未来信息系统规划技术的信息机构的认可,对现行系统的过渡性改进。

2.信息系统管理,包括加强数据管理,控制组织机构内的数据资源,改进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使更有效地支持企业和使用信息资源。

3.分布信息系统规划,包括分布信息系统的硬件配置、硬件组织和程序开发。

4.总体结构优先顺序,包括提出将被实行优先级的系统,实行高优先级系统的先行系统的确定。

每个开发计划都应该包括项目的范围、主题和目标、预期成果、进度、潜在的效益、人员和职能、工具和技术、人员培训、通信、后勤和控制。

十、成果报告和后续活动

1.成果报告

写出BSP研究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并向管理部门介绍研究工作做出的判断,提出建议及通过开发计划。

成果报告一般应包括研究的背景、系统目标和范围、研究方法、主要问题和识别、结论及建议、对后续项目的开发计划等。

2.后续活动

BSP研究的后续活动是指当BSP研究完成后,进一步开发时应考虑和从事的活动,它是BSP 研究主要活动的继续发展。它更偏重于确定细节和做出实现项目的计划。

十一、结论

BSP 研究方法的介绍即将结束,它概括地描述了BSP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一般认为它适合较大型的信息系统的规划。由上可见,方法本身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蓝图,而不是详细设计,因此在BSP研究结束后,尚存在很多要完成的后续活动。在国内有关BSP方法及其变形已有应用,并取得若干经验,并在技术上有所改进和发展,如对过程/数据类矩阵可通过计算机按一定算法来自动调整等。

J公司运营体系建设案例HRD精英汇

J公司运营体系建设案例 增加营销队伍的同时销量没有同比增长,费用却大涨。老板郁闷至极,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营销环节,营销中心没有集中优势兵力,任然是单兵作战状态怎么办?营销总监也很郁闷,公司战略调整后,指挥系统等辅助系统的各种问题都报的一览无余,以后怎么办?营销人员也很郁闷,公司的区域调整,政策朝令夕改,摸不准脉怎么办?涉及自身利益怎么办? 这个案例将介绍通过改造公司内部运营体系,建立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目标责任体系、计划预算体系、薪酬考核体系等实现运营升级,效率升级。文中讲到的“虚拟利润中心”和“虚拟股权”等内容都是在战略规划中非常值得借鉴的方法。 第一部分背景 J公司是一家大型教辅材料研发和出版发行企业。业务重心在前端的营销和后端研发。研发方面的实力较为强劲,此处略去不表。营销方面则出现了上面的问题,每个层面都郁闷难耐。 第二部分问题剖析 结合企业所处的历史时期和产业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下面几个结论: 1、J公司的十几年来的发展历程大概经过了3个阶段 (1)创业阶段,以产品取胜; (2)战略转型阶段,聚焦高三的试卷市场,以产品质量取胜; (3)现阶段(营销探索阶段),由电话销售到渠道销售,建立省级分公司体系。 2、行业环境

随着时间的变迁,教辅出版发行业从萌芽期逐渐过渡到成熟期。教辅产业的市场细分化需求日趋旺盛,市场增大的同时,产品需求也趋于市场化、渠道竞争激烈,价格水平下滑,推广手段也越来越复杂多样。 J 公司处于营销的转型期,需要从单一的电话销售向全方位的营销转变。由于前期的增速过快导致了公司内部的客户管理、计划管理、预算管理、信息化管理、流程协调等问题凸显,导致营销系统运营管理失效。 3、组织和运营问题 (J 公司原组织架构图) (组织问题需要组织解决,系统问题需要系统解决。单从公司的原组织架构图可以发现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首先,销售管理部与区域负责人分离,导致销售干事归销售管理部管理,区域负责人有被架空嫌疑;其次,区域经理、大区经理和片区总监单线运行,缺少制衡。) (1)业务功能缺失 ①市场规划方面,缺少清晰地规划指导和培训体系,难以对市场一线人员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体系支持; ②没有形成相应的战略计划和战略计划的有效分解; 销售管理部市场部片区总监数据室 数据员 接线员 销售干事 销售干事 大区经理 区域经理 营销中心 营销办公室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主 要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用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和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其它还有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产出/方法分析(E/MA)、投资回收法(ROI)、征费法(chargout)、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用得最多的是前面三种。 一、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1970年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 Zani在MIS模型中用了关键成功变量,这些变量是确定MIS成败的因素。过了10年,MIT教授Jone Rockart 将CSF提高成为MIS的战略。作为一个例子,有人把这种方法用于数据库的分析与建立,它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了解企业目标。 2.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3.识别性能的指标和标准。 4.识别测量性能的数据。 这四个步骤可以用一个图表示,见图3-2-1: 图3-2-1 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通过目标分解和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性能指标识别,产生数据字典。关键成功因素就是要识别联系于系统目标的主要数据类及其关系,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所用的工具是树枝因果图。如图3-2-2,某企业有一个目标,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可以用树枝图画出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树枝图 如何评价这些因素中哪些因素是关键成功因素,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习惯于高层人员个人决策的企业,主要由高层人员个人在此图中选择。对于习惯于群体决策的企业,可以用德尔斐法或其它方法把不同人设想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关键成功因素法在高层应用,一般效果好。 二、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William King于1978年提出,他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它战略变量组成,MIS的战略规划过程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MIS战略目标的过程。 第一步是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先考查一下该组织是否有成文的战略式长期计划,如果没有,就要去构造这种战略集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①描绘出组织各类人员结构,如卖主、经理、雇员、供应商、顾客、贷款人、政府代理人、地区社团及竞争者等。 ②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 ③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习题及答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考试相关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填空 4. 业务系统规划法(BSP)的核心是() A. 明确企业目标 B. 定义(识别)业务过程 C. 进行数据分析 D. 确定信息结构 答案: C 5. 下面哪一项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特点是错误的:()。 A. 少量的易于识别的可操作的目标 B. 可确保企业的成功 C. 由企业的所有CSF决定组织的信息需求 答案: B 7. 一般子系统的划分是在系统()阶段,根据对系统的功能/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的。 A. 需求分析 B. 逻辑阶段 C. 总体设计 D. 详细设计 答案: A 10. 信息系统流程图是以新系统的()为基础绘制的。 A. E-R图 B. 管理功能图 C. 业务流程图 D. 数据流程图 答案: D 14. 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的一个主要原则是()。 A. 自顶向下原则 B. 自底向上原则 C. 分步实施原则 D. 重点突破原则 答案: A 16. 一般来说,占维护工作比例最高的是()。 A. 纠错性维护 B. 适应性维护 C. 完善性维护 D. 预防性维护 答案: C 19. 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 A. 明确组织的信息需求、制定系统总体结构方案 B. 对系统进行经济、技术和使用方面的可行性研究 C. 选择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方案 D. 确定软件系统的模块结构 答案: A 20.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 A. 用户的决策方针 B. 用户的分析方案 C. 系统设计说明书 D.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答案: C 21. 信息系统建设的结构化方法中用户必须参与的原则是用户必须参与()。 A. 系统建设中各阶段工作 B. 系统分析工作 C. 系统设计工作 D. 系统实施工作 答案: A 22.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A. 系统开发周期长 B. 缺乏标准、规范

信息系统规划案例

信息系统规划案例 一、企业概述 某厂是一家铁路罐车生产定点企业,是我国较大的铁路客车、货车修理厂家,产品覆盖全国,并出口亚非欧国家和地区。 二、企业环境 1、国际环境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知名的机车车辆制造企业,有的凭借政府贷款的优惠条件,有的采用租赁经营手段,有的以合资合作作为跳板,把产品、资金、技术推入国内市场,这对我国整个机车车辆工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2、国内环境 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的市场环境渐趋完善,面向市场经济的经济结构、格局和秩序已经形成并逐步规范。另外,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管理思想的转变及客户需求的提高,迫使企业的经营方式由生产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由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由部门级管理转向企业级协同商务。 3、行业环境 2000年末,中国机车车辆集团总公司重组为南、北两大公司,并与铁道部脱钩。脱钩重组后,每个机车车辆企业头上失去了保护伞,直接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挑战。脱钩重组打破了国外企业、其他企业进入铁路市场的壁垒,中国机车车辆市场份额将被重新分割。

4、管理的现状 某厂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之前,管理信息化仅限于部门应用。财务部门于2001年开始采用商业化财务软件,部分库房(备品库)自行开发了管理系统,供销处、生产处、分解检查处、库房等部门的业务仍延用手工处理。全厂的采购、销售、库房管理均使用手工处理,工作量大且经常出错。由于缺少企业基础信息管理平台,验收、入库、领料等业务较为混乱。车间物资消耗失控,造成大量浪费,虽然可以通过考核进行控制,但都是事后的反映,造成的浪费已经形成,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已经发生。企业决策者只能看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各式各样报表,根本无法及时掌握企业的销售、成本、费用状况做出科学决策。 三、系统规划 1、组织机构情况 某厂设有厂办、规划处、财务处、供销处、生产处、分解检查处、质检处等多个部门,还有26个车间,87个库房。各部门的业务涉及到物资采购计划、采购管理、生产领用、委外加工、物资存储管理、存货成本核算、存货占用资金控制、销售管理、产品成本核算与分析等各方面。 2、系统建设目标 (1)建立一个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系统,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决策信息。 (2)车间按费用计划限额领料,有效控制车间的直接材料消耗和其它费用。 (3)直接材料的消耗按部门和成本对象归集,及时准确的核算产品成本。 (4)各部门可以及时取得本部门的直接材料消耗和其他费用的发生,以便控制材料消耗和费用。

企业系统规划法与战略数据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与战略数据规划法 最近在学习系统分析的知识,在这里对“企业系统规划法”作一些记录:(部分内容来自MBA智库百科)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 BSP方法的基本思路 要求所建立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目标;表达所有管理层次的要求;向企业提供一致性信息;对组织机构的变革具有适应性实质。即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的全过程。 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从企业目标入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BSP法的作用 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做到: 1 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2 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BSP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BSP法的工作步骤 用BSP制定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的工作步骤为:

1 准备工作。成立由最高领导牵头的委员会,下设一个规划研究组,并提出工作计划。 2 调研。规划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深入各级管理层,了解企业有关决策过程、组织职能和部门的主要活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定义业务过程(又称企业过程或管理功能组)。定义业务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业务过程指的是企业管理中必要且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4 业务过程重组。业务过程重组是在业务过程定义的基础上,找出哪些过程是正确的,哪些过程是低效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优化处理,还有哪些过程不适合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应当取消。 5 定义数据类。数据类是指支持业务过程所必需的逻辑上相关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是按业务过程进行的,即分别从各项业务过程的角度将与该业务过程有关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按逻辑相关性整理出来归纳成数据类。 6 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目的是刻画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类。其主要工作是划分子系统,具体实现可利用U/C矩阵。 7 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即对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中的子系统按先后顺序排出开发计划。 8 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图2 BSP法的工作步骤 BSP法的基本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案

企业信息系统规划 方案

贵企领导: 你好 前几天的见面,您可能对我的描述不是很满意,也可能我没完全悟懂您的意思,因为我是做技术的,在语言的表示上我有一定的欠缺,我是一个不善于言谈的人,有时我的想法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述出来,对于这一点我表示歉意。 对贵企业了解不多,下面我只是经过我以前对项目实施经验和参与的项目做个总结,也不知道我下面的描述是不是那天您要我描述的,我还是希望我的这方案对您和贵企业有所帮助(当然这和我们能不能合作没关系,只是出于职业的本能,把我知道的想法说出来),供参考,有说的不正确和不当的地方请谅解。 姜枫上 -3-7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整合规划与实施 编写:姜枫 注:实施部分略去,本次只讨论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整合规划 系统与项目管理的整合与集成 随着企业建设需求的不断升级,更为简化员工的工作,避免重复工作的,提高办公效率,我们的企业也要对信息化不断升级。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制定适合我们企业的OA(办公系统)、ERP(业务财务系统)、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HR(人事系统)、EIP(考勤系统),这些项目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在企业内部承担着不同的重任,这些系统可能是在不同时期引入和构建的,一般都来源于不同的软件提供商。尽管我们的企业有这样那样的系统,但随着应用的深入,多系统之间的数据不统一,数据之间缺乏关联性,多系统之间的数据重复维护管理等,成了企业信息化新的困扰,特别是对财务人员的困扰。(当前没有哪家的一个软件就能把企业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的,这需要多系统并存,并对多系统进行规划,这也是当前我们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 因此,企业系统集成与整合的问题也成很多企业用户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思路是要做到数据的统一性与系统平台的可扩展性,只有这样才利于财务人员的核算和企业领导的可控性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2012年(简答)

管理信息系统2012问答题 2. 试举例说明决策问题的三种类型? 答: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可将决策问题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 3. 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什么? 答:企业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1)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主要包括: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支持对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支持计划的优化。 (2)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的支持在于信息技术是现阶段对企业组织进行改革的有效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信息系统对领导职能的支持:领导者在信息方面的职责是作为信息汇合点和神经中枢,对内对外建立并维持一个信息网络,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在支持领导职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4)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为了实现管理的控制职能,需要随时掌握反映管理运行动态的系统监测信息和调控所必要的反馈信息,而这些都要由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 9. 信息系统开发有哪几种策略?各有何优缺点?适用于什么场合? 答: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有两种策略: (1)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但缺点是不能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这种开发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一般在组织初装和蔓延阶段,各种条件( 设备、资金、人力) 尚不完备时,常常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2)“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此种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由于这种开发策略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因而难度较大。在实践中,对于大型系统,通常是自上而下地作好MIS 的战略规划。 10. 为什么要制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答: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信息系统长远发展的规划。由于建设信息系统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着手开发之前,必须认真地制订有充分根据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这项工作的好坏往往是MIS 成败的关键。 13. 信息系统规划有哪些方法? 答:用于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有战略分析法,即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系统规划案例

AMT与RTQ制鞋集团合作完成了其集团IT规划项目。IT规划解决三个问题:建成什么样?怎么建成?花多少钱? 金字塔下的IT蓝图 ——制鞋集团型企业的信息系统规划案例 吴联银 经过十年的发展,RTQ集团成为了国内知名的以皮鞋为主,同时经营休闲鞋、运动鞋和童鞋的大型鞋业集团,形成了一个主打品牌带动多个子品牌的品牌群。其下属单位包括集团总部、营销公司、OEM采购公司、生产公司和研发公司。其中营销公司包括50多分公司/办事处,包括自营店、加盟店、代理或店中店等多种形式在内的3000多家零售终端;销售额约20亿左右,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现在正在努力进入一线城市;OEM采购公司包括分布在全国的4个采购中心,采购采用统一管理,生产包括5大生产基地,各生产基地是独立的法人公司,分散管理,研发公司是独立运作的皮鞋研发机构下属两个研发中心。 其业务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RTQ集团业务运作模式 RTQ集团业务运作是以订货会为纽带来推动研采产销运作,订货会全年分为6个季节的订货会,即:春季单鞋订货会、凉鞋订货会、凉鞋后订货会、秋季单鞋订货会、棉鞋订货会、棉鞋后订货会。每季订货会前由研发公司提供该产品季新款样鞋,通过评审会进入订货会,进行订货。日常订单以每季产品订货会订单为基础,通过“订单+预测”的方式,平衡生产,由营销公司每周汇总全国订单后分别向生产公司和采购公司下单。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RTQ集团如何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业务运作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确保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成为该集团高层十分重视的问题,因此RTQ与AMT合作,帮助RTQ集团制定未来3-5年的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通过双方项目前期的充分沟通,确定RTQ集团IT规划项目主要内容包括集团业务模式分析、关键业务流程梳理、集团IT蓝图规划等。本项目历经四个多月,AMT与RTQ合作完成了其集团的IT规划项目。 业务模式分析 根据对该RTQ集团业务模式的深入分析,将其业务模式分为以集团、季节和订单为主线的三级金字塔模式,如图2所示,这三条主线对IT系统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别。 图2 RTQ集团以季节、订单、集团为主线的金字塔业务模式以订单为主线的事务处理,以快速实现客户订单为核心以订单为主线的事务处理主要解决企业操作层面的问题,以快速实现客户订单为核心,以客户订单为拉动,实现生产、OEM采购的联动。订单主线的关键在于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配合的问题,提高业务操作的效率。其复杂性在于营销分支机构多、产品款式多、供应商层次参差不齐、大量小订单的快速补货需求以及资金的迅速回笼等。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精心整理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用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关键成功因素法 (CriticalSuccessFactors ,CSF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SetTransformation,SST )和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SystemPlanning,BSP )。其它还有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MIS ???????4.识别测量性能的数据。 ???这四个步骤可以用一个图表示,见图3-2-1: 图3-2-1?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通过目标分解和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性能指标识别,产生数据字典。关键成功因素就是要识别联系于系统目标的主要数据类及其关系,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所用的工具是树枝因果图。如图3-2-2,某企业有一个目标,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可以用树枝图画出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目标、 战???? ????①描绘出组织各类人员结构,如卖主、经理、雇员、供应商、顾客、贷款人、政府代理人、地区社团及竞争者等。 ????②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 ???③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

????第二步是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MIS战略,MIS战略应包括系统目标、约束以及设计原则等。这个转化的过程包括对应组织战略集的每个元素识别对应的MIS战略约束,然后提出整个MIS的结构。最后,选出一个方案送总经理。例如图3-2-3所示。 图3-2-3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1由股 ???IBM BSP 进行 织队伍。一般接受任务是由一个委员会承担。这个委员会要明确规划的方向和范围,在委员会下应有一个系统规划组,其组长应全时工作,并具体参加规划活动。委员会委员和系统组成员思想上要明确“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如何做”(how),以及“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要准备必要的条件:一个工作控制室、一个工作计划、一个采访交谈计划、一个最终报告的提纲,还有一些必要的经费。所有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

一、概述 1.BSP的概念 实行BSP研究的前提是,在企业内有改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要求,并且有为建设这一系统而建立总的战略的需要。因而,BSP的基本概念与组织内的信息系统的长期目标有关。 (1)一个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2)一个信息系统的战略应当表达出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 (3)一个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4)一个信息系统应该适应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改变 (5)一个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当由总体信息系统结构中的子系统开始实现 2.BSP的目标 BSP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个信息系统规划,用以支持企业短期的和长期的信息需要。其具体目标可归纳如下: (1)为管理者提供一种形式化的、客观的方法,明确建立信息系统的优先顺序,而不考虑部门的狭隘利益,并避免主观性。 (2)为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系统的建设,保护系统的投资做准备。由于系统是基于业务活动过程的,所以不因机构变化而失效。 (3)为了以最高效率支持企业目标,BSP提供数据处理和资源的管理。 (4)增加负责人的信心,坚信收效高的主要的信息系统能够实施。 (5)提供响应用户需求优先的系统,以改善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将数据作为一种企业资源加以确定。为使每个用户更有效地使用这些数据,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 二、概述BSP方法的研究步骤 1.研究项目的确立(步骤1) BSP 的经验说明,除非得到了最高领导者和某些最高管理部门参与研究的承诺,不要贸然开始BSP的研究,因为研究必须反映最高领导者关于企业的观点,研究的成果取决于管理部门能否向研究组提供企业的现状,它们对于企业的理解和对信息的需求。因此,在一开始

《管理信息系统》练习题

《管理信息系统》练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企业流程重组 2.代码 3.ERP 4.数据流程图 5.信息系统 二、简答题 1.输入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2.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依据是什么? 3.通常正确性调试主要的方法有哪些? 4.系统投入运行后,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信息系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三、填空题 1.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和状态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生命同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MIS战备规划的方法有多种,主要的有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战略目标集转移法等。 4.关键成功因素是指对企业成功起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因素。 5.确定校验位值的方法主要有算术级数法、____________________和质数法等。 四、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按照不同级别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的需要,通常把管理信息分为以下三级 ( ) A.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 B.工厂级、车间级、工段级 C.厂级、处级、科级 D.战略级、策略级、作业级 2.邮政编码是一种: ( ) A.缩写码 B.助忆码 C.顺序码 D.区间码 3.系统规划阶段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 A.目标 B. 总体方案 C.详细调查方案 D. 可行性研究 4.U/C矩阵描述了什么样的关系() A.部门和部门的关系B部门和报表的关系 C.企业过程和数据类的关系 D.多种数据类之间的关系 5.开发MIS的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 ( ) A.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B完成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C.完成新系统的物理设计 D.完成新系统的数据分析 6.判断树和决策表用来描述 ( ) A.逻辑判断功能 B.决策过程 C.数据流程 D.功能关系 7.物理模型设计是系统开发的_______阶段的任务。 ( )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习题题目练习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题 第一章 1、项目沟通的信息发布方法包括:口头沟通方法,书面沟通方法,非语言沟通方法,电子媒介沟通方法 2、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规划,风险监控 3、IT项目风险识别的内容包括:确定风险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描述风险特征,确定哪些风险事件又可能影响项目 4、IT项目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面谈或访谈法,鱼骨图法,风险分解结构法、核对表法 5、项目沟通管理过程包括:沟通计划,信息发布,绩效报告,管理收尾 6、(判断)绩效报告的目的是收集并发布项目的绩效信息,包括状况报告、进展报告及预测。 7、(判断)信息系统开发成功的关键是真正了解清楚用户复杂的需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开发人员和用户良好的沟通、协作的基础上。 第一章出案例分析(白给的15分) 第二章 1、瀑布模型的开发过程(瀑布模型的主要内容)? 答:(1)系统规划:收集企业的信息,明确当着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决定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信息系统开发所采取的基本策略、基本方法等。 (2)系统分析:调查企业的业务流程,明确客户的信息需求,考虑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方式,并对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3)系统设计:进行信息系统的总体和详细设计,确定新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4)系统实施:进行物理数据库设计,软件编程,调试,检错;准备系统规程,实施系统的安装和转换,对终端用户的训练。 (5)系统维护:使用并维护系统,对系统进行评价,计划对系统的升级、改进。 2、瀑布模型的特点:强调阶段的划分及其顺序性;强调各阶段工作及其文档的完备性;是一种严格性的、按阶段顺序的、逐步细化的开发模式 3、什么是原型法,原型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原型法是为了动态地确定用户对系统的需求,逐步弄清楚不确定因素而提出的一种试验保证方法。 基本原理: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迅速构建一个初始系统模型,该模型即为原型,这个原型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系统应用模型,用户和开发人员在此原型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改善和完善设计方案,开发人员根据改进后的方案对原型进行修改,再去征求用户意见,反复多次直到取得满意的结果为止。 4、原型分为三类:抛弃式、演化式、增量式 5、统一开发过程的英文简写是RUP 6、RUP中的软件生命周期在时间上被分解为四个顺序的阶段: (1)初始阶段,初始阶段结束时是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生命周期目标里程碑 (2)细化阶段,细化阶段结束时是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生命周期结构里程碑 (3)构造阶段,构造阶段结束时是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初始功能里程碑 (4)交付阶段,在交付阶段的终点是第四个里程碑——产品发布里程碑 7、结构化方法的实质是模块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信息隐藏 8、生命周期开发方法的缺点是早期冻结用户需求。 第三章 1、企业信息化战略:也称为信息技术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信息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word参考模板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用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和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其它还有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产出/方法分析(E/MA)、投资回收法(ROI)、征费法(chargout)、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用得最多的是前面三种。 一、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1970年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 Zani在MIS模型中用了关键成功变量,这些变量是确定MIS成败的因素。过了10年,MIT教授Jone Rockart 将CSF提高成为MIS的战略。作为一个例子,有人把这种方法用于数据库的分析与建立,它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了解企业目标。 2.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3.识别性能的指标和标准。 4.识别测量性能的数据。 这四个步骤可以用一个图表示,见图3-2-1:

图3-2-1 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通过目标分解和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性能指标识别,产生数据字典。关键成功因素就是要识别联系于系统目标的主要数据类及其关系,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所用的工具是树枝因果图。如图3-2-2,某企业有一个目标,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可以用树枝图画出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树枝图 如何评价这些因素中哪些因素是关键成功因素,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习惯于高层人员个人决策的企业,主要由高层人员个人在此图中选择。对于习惯于群体决策的企业,可以用德尔斐法或其它方法把不同人设想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关键成功因素法在高层应用,一般效果好。 二、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William King于1978年提出,他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信

企业系统规划法——学习辅导

企业系统规划法——以学校为例——辅导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学校。因此识别和定义企业过程也是对学校(企业)进行,对象不是学校的学生,这是很多同学出问题的地方,研究对象不对。 识别和定义过程是识别和定义企业的资源过程,分为三个过程,计划和控制资源业务过程、产品和服务资源业务过程,支持性资源业务过程。三个过程互相支撑。 以学校为对象,识别和定义资源业务过程时当先不考虑计划和控制资源,主要考虑产品和服务资源业务过程,因为这是关键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校的关键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通过教学检查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最终通过考核得出成绩完成整个教学总体过程。 教学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内容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大纲是根据培养方案编制的,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办学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的。 课程的属性包括:课程内容、学时数、适用专业等。 教授课程事件的属性是该事件的实体,包括:课表、教学日历、教师、学生(专业和班级)、教室、教材、作业、课程记录单、教案、讲义、考核试卷、成绩单等。分析这些实体从中抽象出属于关键过程相关的实体,构成产品与服务资源业务过程。 这些资源包括:课表、教学日历、作业、课程记录单、教案、讲义、考核试卷、成绩单等。 关键过程还包括:招生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检查单、试卷审核单等。关键业务资源过程矩阵可以从以上抽象出来的这些实体的实现中得到。 例如: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学校办学总体战略目标相关,而总体战略目标在计划与控制资源业务过程矩阵中,我们暂时不考虑这个矩阵,那么只考虑是谁产生的即可。 表1-1 产品与服务资源过程(关键过程)

对于支持性资源业务过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更多一些,虽然系统本身给出了一个模型,但是对于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不能教条和死搬硬套。 我们可以现在进行描述。 资金方面:支持教学实现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上级拨款是主要的来源(这是学校性质决定的),还有就是奖学基金,赞助,学生收费、其他等。资金的归宿不会只用一个词“支付”就能描述的,因为资金的过程有获得,得到资金是入账。 表1-2支持性资源业务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制定MIS战略规划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和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等三种。还有几种用于特殊情况,或者作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使用,如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 )、产出/方法分析 (E/MA )、投资回收法(ROI)、征费法(Chargeout)、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 一、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1970年哈佛大学William Zani 教授在MIS模型中用了关键成功变量,这些变量是确定MIS成败的因素。过了10年,麻省理工学院John Rockart教授把CSF提高成为MIS的战略。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成功的重点因素进行辨识,确定组织的信息需求,了解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位置。所谓的关键成功因素,就是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组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它们是组织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不同组织、不同的业务活动中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组织同一类型的业务活动中,在不同的时期,其关键成功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一个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应当根据本组织的判断,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结构、企业的竞争策略、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动等。 CSF是通过分析找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其步骤如下: (1)了解企业和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2)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所有成功因素。 (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4)识别性能指标识别和标准。 确定关键成功因素所用的工具是树枝因果图。例如,某企业有一个目标,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可以用树枝图画出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见图4.2.1所示。 图4.2.1 树枝图 如何评价这些因素中哪些因素是关键成功因素,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习惯于高层人员个人决策的企业,主要由高层人员个人在此图中选择。对于习惯于群体决策的企业,可以用德尔斐法或其他方法把不同人设想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在高层中应用关键成功因素法,一般效果好,因为每一个高层领导人员日常总在考虑什么是关键因素。一般不大适合在中层领导中应用,因为中层领导所面临的决策大多数是结构化的,其自由度较小,对他们最好应用其他方法。 二、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管理信息系统试题及答案

1.请叙述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及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 这里主要介绍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开发阶段,因为这种方法是所有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核心。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信息系统开发看作是可以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工程项目,虽然各种信息系统处理的具体业务信息不同,但是所有系统的开发过程可以划分成5个主要阶段:调查研究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和维护评价阶段(1)调查研究阶段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现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新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调查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调查的内容、使用的调查方法以及调查中使用的图表工具等。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投资之前对项目建设的各种方案、新产品方案、技术方案和生产经营方案的实施可能性、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计算和评价的一种科学方法。第一,分析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包括直接明显的必要性和可预见的必要性。第二,分析建立信息系统的可能性,包括技术方面的可能性、经济方面的可能性、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可能性。 (2)系统分析阶段也称为系统的逻辑设计阶段,它是新系统开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新系统的目标分析、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最后,完成系统分析说明书。目标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待开发的系统的组织目标分析和未来的新系统目标分析。需求分析:在调查研究阶段,已经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了各级领导和业务人员对新系统的事务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需求,在这部分主要对这些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功能分析包括功能的层次结构分析和信息关联的分析。 (3)系统设计又称物理设计,这一阶段的工作是根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来建立新系统的物理模型。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计算机系统设计、数据通信网络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和界面设计等。最后,完成系统设计说明书。设计原则包括:系统性、可靠性、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灵活性和经济性。 (4)系统实施阶段。系统实施就是具体实现新系统在系统设计阶段所设计的物理模型。在这一阶段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设备,所涉及的人员多、部门多,涉及面广,有时还要对组织机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对工作方法进行必要的变革。工作内容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编写及调试、建立数据库、用户培训、原系统组织结构调整、编写新系统文档等工作。在系统实施的初期、要注意对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的安装、调试和软件的消化工作,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准备数据的录入,建立数据库。 (5)系统维护评价阶段,包括系统维护和评价两方面的内容。系统维护的内容包括程序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和设备维护。过程:确定维护目标,建立维护人员组织;建立维护计划方案;修改程序及调试;修改文档。 系统评价:估计系统的技术能力、工作性能和系统的利用率等。系统评价度量了系统当前的性能并为系统未来改善提供依据。 2.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员的素质是什么?你认为系统分析员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应具备的素质 1.必须理解和明确系统建议、建设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及战略发展方向。 2.要能与组织管理高层一起涉及确定信息系统建设的长期目标,并进行必要的分解。 3.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正确判断组织内部现状和外部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 4.能够根据现实条件确定组织信息系统开发策略。 5.应具备选择适宜方法和工具并培训开发人员的能力。 6.善于沟通,妥善协调决策者、开发人员与业务人员的观点,达成共识。 7.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并能建立适合业务需求的技术模型。 8.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一43188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一 1、某工厂生产10种产品,设有六个部门,每种产品的月产量及其工艺流程如下表。试绘制多产品工艺过程图,计算出部门以每月产品数为单位的物流量,并画出表示物流量的从一至表。 2、一所大学的咨询办公室有四个房间,每个房间都用于处理特定问题:A房间用于处理学生来函;B房间用于日程安排咨询;C房间用于处理年级申诉;D房间用于处理学生咨询。办公室长40m、宽10m,每个房间面积都是100㎡。目前房间按A、B、C、D直线型布置。人流量表示一个房间中的每个咨询人员与其他房间咨询人员的接触次数。假设所有的咨询人员权重相等,人流量AB =10,AC=20,AD=30,BC=15,BD=10,CD=20。试求:①根据物料搬运成本的方法评价该布置方式;②交换各房间的工作职能,以改进布置方式,并用与①同样的方法评价改进的程度。 3、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及产量如下表所示,试划分适宜采用的基本布置形式。

4、Dorf 公司是比利时一家进行高质量玩具装配的小型企业,其原料和铁件均来自香港。公司目前的设施布局很随意,这也使得公司很难保证完成每天产出50个玩具的目标,而该目标是基于对欧洲市场需求预测的结果。生产部经理Dorf先生希望通过设施布局的改进来提高生产能力,以完成预定的生产目标。玩具的装配需要经过11道作业,每道作业所需的时间见下表。该公司采用每周五天工作制,每天工作八小时。 问题: 分别用下列两种方法,确定优化的装配线布置方案,用工作流程的形式表示出来,并从理论上说明该方案的有效性。 用“后面的任务最多”方式来进行分析,请注意考虑工序的前后顺序性。 用“完成时间最长”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同样注意考虑工序的前后顺序性。 5、某医院有七个部门,已经绘制了两个从一至表,表a表示一般物品的物流量。表b表示药品的物流量。已经确定药品流动的重要性是一般物品流动的一倍,试将两个从一至表综合为一个作业单位相关图。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用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和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其它还有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产出/方法分析(E/MA)、投资回收法(ROI)、征费法(chargout)、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用得最多的是前面三种。 一、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1970年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 Zani在MIS模型中用了关键成功变量,这些变量是确定MIS成败的因素。过了10年,MIT教授Jone Rockart 将CSF提高成为MIS的战略。作为一个例子,有人把这种方法用于数据库的分析与建立,它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了解企业目标。 2.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3.识别性能的指标和标准。 4.识别测量性能的数据。 这四个步骤可以用一个图表示,见图3-2-1: 图3-2-1 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通过目标分解和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性能指标识别,产生数据字典。关键成功因素就是要识别联系于系统目标的主要数据类及其关系,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所用的工具是树枝因果图。如图3-2-2,某企业有一个目标,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可以用树枝图画出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树枝图 如何评价这些因素中哪些因素是关键成功因素,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习惯于高层人员个人决策的企业,主要由高层人员个人在此图中选择。对于习惯于群体决策的企业,可以用德尔斐法或其它方法把不同人设想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关键成功因素法在高层应用,一般效果好。 二、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William King于1978年提出,他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它战略变量组成,MIS的战略规划过程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MIS 战略目标的过程。 第一步是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先考查一下该组织是否有成文的战略式长期计划,如果没有,就要去构造这种战略集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①描绘出组织各类人员结构,如卖主、经理、雇员、供应商、顾客、贷款人、政府代理人、地区社团及竞争者等。 ②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

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一、总则 1.为加强我院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管理,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我院信息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避免出现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建设、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避免数据标准不统一造成的数据交互困难等问题,根据卫生厅、卫生局有关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2.信息化建设是指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有关信息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为保障,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的各个领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管理水平的过程。 3.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规范、资源共享;统一平台、集成建设;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发展原则,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进医疗管理方法、优化医疗业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管理机构及工作职责 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我院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召开医院信息护士项目建设会议;制定和发布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规范、管理规章;协调跨科室、跨科室的信息项目建设。 三、项目管理 各科室信息化建设项目应从本科室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我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有关要求,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满足需求、经济有效、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坚持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系列化建设。 四、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办法 1.为了加强我院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一管理,合理利用资源、统一信息标准,避免重复开发和盲目建设,我院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实行分级管理。各科室需将完整需求书面提交到信息科,由信息科进行规划、论证、报医院立项审批。 2.按照上条规定立项审批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本建设项目的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建设方案等提出书面审查意见。未经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审核的项目,不予立项,项目不得实施。 3.立项通过审批后,由信息科负责统一管理、协调并提出需求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并将项目纳入我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内,进行统一规划和资源整合。项目建设完成后,应用系统的运行、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持交由信息科统一负责。 4.信息化项目建设必须根据标准化要求,执行国家、行业或地方统一的信息标准,自定信息标准(信息编码)的使用需经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批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