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的起源与发展

专利的起源与发展
专利的起源与发展

专利的起源与发展

专利起源地在哪呢

据韦氏大学词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的解释,专利(Patent)一词有两个含义,其一指特定权力,即某种发明的独占权或控制权;其二为官方文件,记录发明人在一定时期内对一项发明所具有的制造、使用和销售的独占权。因此专利既可理解为专利权又可理解为专利文献。

专利(patent),从字面上是指专有的权利和利益。"专利"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是中世纪的君主用来颁布某种特权的证明,后来指亲自签署的独占权利证书。

在现代,专利一般是由政府机关或者代表若干国家的区域性组织根据申请而颁发的一种文件,这种文件记载了发明创造的内容,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这样一种法律状态,即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一般情况下他人只有经专利权人许可才能予以实施。在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

专利文献是专利制度的产物。专利制度是一种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鼓励人们进行发明创造,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保障制度。专利制度产生了专利文献,专利文献的出现又标志着具有现代特点的专利制度的最终形成。

专利文献作为技术信息最有效的载体,囊括了全球90%以上的最新技术情报,相比一般技术刊物所提供的信息早5-6年,而且70%-80%

发明创造只通过专利文献公开,并不见诸于其他科技文献,相对于其他文献形式,专利更具有新颖、实用的特征。可见,专利文献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另据实证统计分析,专利文献包含了世界科技技术信息的90%-95%。

2016年11月,中国专利局2015年受理了国内外申请者逾110万件专利申请,占全球总量近40%,超过美日韩总和。

专利萌芽阶段

最早的专利出现在欧洲。据史料考证,专利的萌芽产生于公元前五百年,在今意大利南部以生活奢侈着称的古都Sybaris(当时为希腊殖民地),一种烹调方法被授与为期一年的独占权。以后,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到了十二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国家开始了引进技术和建立新工业的运动。1236年,西法兰西及英格兰的亨利三世向一名波尔多(法国港口城市)人授与在该城市生产花布的独占权,期限为15年。1324年至1377年间,在英国爱德华二世至三世统治期间,很多外国织布工人及矿工作为新技术的引进者被授予使用该技术的专有权,即垄断权,以鼓励他们在英国创业,使英国从蓄牧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专利萌芽阶段影响最大的是1421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来西获得的在Arno河上运输重物的方法的三年独占权。这一时期,专利权主要以monopoly(独占权)为表现形式,用来鼓励建立新工业,但权力经常被滥用。在英国,这种权力经常以专利证书(Letters Patent)形式授与,意为敞开的证书,证

书只在底部盖有封印,而不象普通的证书那样密封,它以官方通知的方式将授与的权力告知公众。

专利法的产生及现代专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的广泛建立

公元十五世纪-十九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为适应引进技术,建立新工业的需要在建立专利法,实行专利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世界各国树立了典范,带动了世界范围内专利制度的迅速推广。

1474年3月19日,威尼斯共和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正式名称为《发明人法规》(Inventor Bylaws),从1475年到16世纪,在威尼斯许多重要的工业发明,如提水机、碾米机、排水机、运河开凿机等被授与10年的特许证。

1449年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产生了最早的发明专利。当时的亨利六世国王向佛兰芒人John of Utynam授与为伊顿公学制造彩色玻璃的方法专利。1545年,德国查尔斯五世国王颁发了风轮机和水轮机的12年专利权。1551年,测距仪在法国被授与专利权,荷兰和西班牙也涌现一些专利。1552年诞生了英国历史上第2件有记载的专利,是有关诺曼底玻璃的制造方法。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专利授权活动出现小的高潮,1561~1590年间,英王批准了有关刀、肥皂、纸张、硝石、皮革等物品制造方法的50项专利。在威尼斯,数学家、科学家和物理学家迦利略发明的以单匹马提升水的方法在1594年被授与专利。遗憾的是,此时的专利制度声望不佳,授权专利的名实不符及专利权人滥用权力的

现象普遍存在,于是从十七世纪开始,英国开始了专利制度改革,首先废除了先前所有专利,1617年的编号为1的专利是英国历史上第1件有专利号的专利。

1624年是专利史上的重要一年,英国的《Statute of Monopolies》(一般译为垄断法)开始实施。《垄断法》宣告所有垄断、特许和授权一律无效,今后只对“新制造品的真正第一个发明人授与在本国独占实施或者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为期十四年或以下,在授与专利证书和特权时其他人不得使用。”《垄断法》被公认为现代专利法的鼻祖,它明确规定了专利法的一些基本范畴,这些范畴对于今天的专利法仍有很大影响。其后,欧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的第1件专利出现于1641年,是关于食盐制造的方法专利。1787年的美国联邦宪法规定“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国会将向发明人授予一定期限内的有限的独占权。”1790年,以这部宪法为依据,又颁布了美国专利法,它是当时最系统、最全面的专利法。依据美国专利法授权的第1件美国专利出现在1790年7月31日,是有关碳酸钾的制造方法。法国第一部专利法出现在1791年。这期间各国专利法的共同特征是专利授权时都没有明确的权利要求,而且都不进行检索和技术审查。随后,1800~1888年间,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颁布了本国专利法,它们是:荷兰(1809年)、奥地利(1810年)、俄罗斯(1812年)、瑞典(1819年)、西班牙(1826年)、墨西哥(1840年)、巴西及印度(1859年)、阿根廷及意大利(1864年)、加拿大(1869年)、德国(1877年)、土耳其(1879年)、日本(1885年)。1877年的德国

专利法突出了强制审查原则,是最早实行专利审查制的国家。1902

年修订的英国专利法规定审查员须对50年来的英国专利进行检索,1905年起英国正式开始实行专利申请检索制度。1932年修订的专利

法又将专利申请的检索范围扩大到英国以外的国家。专利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据统计,世界范围内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在1873

年有22个,1990年有45个,1925年有73个,1958年有99个,1973年有120个,1984年有158个。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建立起专利制

度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175个。

专利制度诞生后,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对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被授予专利权。如1752年弗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1812年斯蒂文森(Stephenson)发明的火车,1867年诺贝尔发明的炸药,1887年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以及1893年狄塞尔发明的内燃机等等。

尽管各国专利法各有特点,但都反映了专利制度的两大基本功能:即法律保护和技术公开。以出版专利文献的形式来实现发明创造向社会的公开和传播是专利制度走向成熟的最显着特征。

专利文献在各国的出现

早期的专利没有专利说明书。1449年第1项英国专利的所有人John of Utynam被授予对彩色玻璃加工制造方法的为期20年的垄断权时,被要求将该方法传授给当地的英国人,这与现代通行的出版专利说明书有着类似的功效。《垄断法》颁布时也未对专利说明书做出

明确规定,直至1709~1714年英国安娜女王统治时期,法规中才对

描述发明内容的专利说明书有了明确要求。提交专利说明书的时间规

定为授权后6个月内。英国专利史上最重要的变革是1852年《专利

法修改法令》(The Patent Law Amendment Act 1852),依据该法令,英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专利局,并且明确要求发明人在提交专利申请时必须充分陈述其发明内容提交专利说明书,说明书将予以公布,公布日期为申请日起三周内。专利申请时提交的说明书可以是临时的,但在6个月内必须提交完整的。(其后,1883年修订的专利法又将完整专利说明书的提交时间规定为授权之前。专利在申请后无论是否授权都要公开出版。)英国专利局内建立了专利说明书处,专门负责专

利说明书的印刷和出版。这是出版专利文献首次在专利法中有了明确规定,它标志着具有现代特点的专利制度的最终形成。从1852年起

英国开始正式出版专利说明书并向前追溯出版,配给专利号。现存第一份英国专利文献号码是1/1617(1617年的第1件专利)。从1852

年起还陆续编制了各种索引及分类文摘等文献。1857年英国专利局

图书馆(现科学参考与信息服务部)正式开放。英国专利局成立后,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大,1852年从原来的400件增加到2000件,1883年达到6000件,1884年专利申请量又激增到17000件。从1617年

英国第1件专利说明书的出版到1907年,英国出版的专利说明书累

计达37500件。

美国现存的第1件有正式编号的专利说明书是1836年7月15日颁发的专利,另外在1790年至1836年间还有9957件未编号的美国

早期说明书。

目前,部分国家保存的第1件专利说明书的时间如下:

德国: 1877年;瑞典: 1885年;瑞士: 1888年;丹麦: 1894年;奥地利: 1899年;澳大利亚: 1904年;荷兰: 1903年;波兰: 1924年;韩国: 1948年;中国 1985年。

专利制度的建立,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了。它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相信不远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重视专利权的保护。

烟草的研究现状

烟草的研究现状 1.烟草的简介 烟草属茄科烟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美洲,是印第安人最早种植并吸食的一种植物。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将烟草带回欧洲,1560年法国驻葡萄牙大使尼古特亲自栽种了烟草,在以后的20年间,烟草很快遍布全球,是世界性栽培的嗜好类工业原料作物。烟草叶片含烟碱(nicotine,尼古丁),采收后经过调制、分级和加工处理,用于制卷烟、雪茄烟、斗烟、旱烟、水烟、嚼烟和鼻烟等[1]。烟草原产于亚热带,现在广泛种植于北纬60°至南纬45°间的广大区域,目前共发现有66个种,大都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其中有44个种原产中南美洲,20个种原产大洋洲。烟草属中大多为草本,少数是乔木或灌木状,有一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在烟草的种中,大多数是野生的,只有普通烟草(又称红花烟草)和黄花烟草等有经济价值而进行了人工栽培,还有少数种,如花烟草、美花烟草和粉蓝烟草等因花色美丽而作为观赏植物来栽培[2]。 2.烟草的主要成分 烟草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按化学组成可分为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机酸、萜烯、多酚等。 (一)碳水化合物 烟草中碳水化合物主要为糖类,有单糖、寡糖和多糖。单糖含量是烟叶质量的重要标志,通常品质好的烤烟其烟叶中含有丰富的单糖,而寡糖的含量较少。多糖以淀粉、纤维素、果胶的形式存在于烟草中,含量较高。我国烤烟烟叶含有相当丰富的单糖,一般含量在10%~25 %。 (二)含氮化合物 烟叶含氮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和酰胺化合物、含氮杂环化合物、烟草生物碱等。蛋白质是烟草植物体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一般含5%~15%。蛋白质燃烧产生臭气,因此烟叶含蛋白质过多会使烟气质量低劣,影响烟叶等级。烟草中含有少量的氨基酸、酰胺,在燃烧以及烟叶加工过程中均产生氨,影响烟草的吸食质量。烟叶中另一种含氮化合物为烟草生物碱,是烟草有别于其他植物的主要标志,其主要成分为烟碱,即尼古丁,约占烟草全豁生物碱的95%以上。烟草生物碱及其盐类具有强烈的水化作用,在酸性条件下随水蒸气挥发,挥发出的游离态烟碱影响烟叶的吸食质量,易使成品吸味辛辣、呛喉。 烟草之所以能成为人类最普遍的嗜好品,主要是由于它含有烟碱,适量的烟碱可使人兴奋,而且如长时间吸烟,身体会逐渐习惯体内保持一定浓度的烟碱,如果低于该浓度,吸烟者通常出现烦躁、恶心等不适症状,并产生强烈的吸烟欲望,渐渐形成烟瘾。烟碱毒性较大,吸入过量会引起头痛、呕吐等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对心脏也有很大的毒害作用。 (三)有机酸 烟叶中的有机酸包括挥发性、非挥发性(氨基酸除外)利部分高级脂肪酸,以非挥发性有机酸中的二元酸和三元酸含量相对较高,主要有苹果酸、枸橼酸、琥珀酸、草酸和丙二酸,占5%~18%。这些非挥发性酸对卷烟烟气的香气无明显直接作用,但可以调节卷烟的pH值,醇化烟气,增加烟气浓度,使烟味甜润、舒适。 (四)萜烯类、多酚类化合物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发展与主要联系

犹太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基督教文明的起源、联系与主要区别并非每一种哲学都是一种宗教,但是每一种宗教却都是一种哲学。詹姆斯〃弗雷泽爵士说过:“宗教被认为是一种超人的控制自然或人类声明发展进程的安慰或调解的力量。” 苦难者的宗教:犹太教犹太民族产生于闪米特族的一支弱小的牧羊部落—希伯来人,这是一个苦难而又伟大的民族. 首领亚伯拉罕将自己部落的神耶和华尊奉万能的神主,将希伯来人视为耶和华的“选民”,神同他们订有契约。这是亚伯拉罕创立的较为模糊的一神信仰,而犹太教便是从这个时候,在这种特殊的神学观念中“种下胚胎”的。 以后摩西在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过程中,逐渐统一了以色列人的思想与步调,并假托神耶和华于西奈山上给他受戒之说,为以色列人创立了一整套法律,称《摩西十戒》。初步形成了犹太教的教规、教律与礼仪。这也是人类最早的法律之一。标志着犹太教的正式形成。 犹太教后来被波斯人统治,在此期间犹太教得到了重大发展,形成了犹太教圣经《旧约》。在被罗马统治时期,犹太人不仅没有政治上的独立和自由, 而且被迫流亡世界各地, 成了没有祖国的人。1948年, 返回家园的犹太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了新的以色列国, 这种局面才宣告结束。 以色列人从多神观念演变为一神观念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面对侵略者的强大,东方民族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亡国奴的屈辱处境使他们政治、宗教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相信耶和华不仅是以色列的保护神,而且是统治世上唯一主宰,耶路撒冷是他的唯一圣所。这种观念在以色列人陆续返回巴勒斯坦后逐渐成熟,犹太人逐步形成了耶和华是独一神的观念,崇奉一神、排斥其他宗教并维护祭祀贵族统治的犹太教才最后形成。 天国之道:基督教以色列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到“巴比伦之囚”时期,他们开始期盼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就是“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 在罗马统治下,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因其经济地位不同而对罗马统治者持有不同的政治态度,犹太教分裂,其中艾沙尼派和奋锐派强烈宣传人类救世主降临的弥赛亚运动。这种宣传运动,是当时基督教产生的思想基础。 公元2世纪中叶,正统的犹太教徒坚信弥赛亚终必降临。另一部分人也就是后来的基督徒“拿撒勒派”认为弥赛亚已经降临,他不是来复兴强大的以色列王国,而是来建立一个不属这世界的天国,他就是拿撒勒人耶稣。 后来,在反对罗马统治的民族斗争的高潮中,拿撒勒派同罗马统治当局和犹太教上层权贵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化。于是这些人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新教派,于公元1世纪末,发展成为最初的基督教。《基督教的起源》一书的作者阿〃罗伯逊认为,拿撒勒人耶稣很可能就是这个拿撒勒派的领袖。 关于耶稣,《福音书》中记载他是由圣灵受孕,由童女玛利亚所生。耶稣是基督宗教教义的中心人物,也是基督宗教的创始人。耶稣一直声称自己就是上帝,直接干犯了律法。因而宗教领袖要求罗马政府处死他,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有人目睹三天后他又复活。 后来耶稣的门徒彼得和保罗大力宣传基督教,他们带领“基督使徒团”进行传教,一生功绩伟大,保罗用文字将基督教教义编纂成圣书《新约》。这时候基督教完全从犹太教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宗教,有了自己的崇拜对象基督耶稣,自己的经典《新约圣经》。

专利的起源与发展

专利的起源与发展 专利起源地在哪呢? 据韦氏大学词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的解释,专利(Patent)一词有两个含义,其一指特定权力,即某种发明的独占权或控制权;其二为官方文件,记录发明人在一定时期内对一项发明所具有的制造、使用和销售的独占权。因此专利既可理解为专利权又可理解为专利文献。 专利(patent),从字面上是指专有的权利和利益。"专利"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是中世纪的君主用来颁布某种特权的证明,后来指英国国王亲自签署的独占权利证书。 在现代,专利一般是由政府机关或者代表若干国家的区域性组织根据申请而颁发的一种文件,这种文件记载了发明创造的内容,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这样一种法律状态,即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一般情况下他人只有经专利权人许可才能予以实施。在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 专利文献是专利制度的产物。专利制度是一种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鼓励人们进行发明创造,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保障制度。专利制度产生了专利文献,专利文献的出现又标志着具有现代特点的专利制度的最终形成。 专利文献作为技术信息最有效的载体,囊括了全球90%以上的最新技术情报,相比一般技术刊物所提供的信息早5-6年,而且70%-80%

发明创造只通过专利文献公开,并不见诸于其他科技文献,相对于其他文献形式,专利更具有新颖、实用的特征。可见,专利文献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另据实证统计分析,专利文献包含了世界科技技术信息的90%-95%。 2016年11月,中国专利局2015年受理了国内外申请者逾110万件专利申请,占全球总量近40%,超过美日韩总和。 专利萌芽阶段 最早的专利出现在欧洲。据史料考证,专利的萌芽产生于公元前五百年,在今意大利南部以生活奢侈著称的古都Sybaris(当时为希腊殖民地),一种烹调方法被授与为期一年的独占权。以后,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到了十二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国家开始了引进技术和建立新工业的运动。1236年,西法兰西及英格兰的亨利三世向一名波尔多(法国港口城市)人授与在该城市生产花布的独占权,期限为15年。1324年至1377年间,在英国爱德华二世至三世统治期间,很多外国织布工人及矿工作为新技术的引进者被授予使用该技术的专有权,即垄断权,以鼓励他们在英国创业,使英国从蓄牧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专利萌芽阶段影响最大的是1421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来西获得的在Arno河上运输重物的方法的三年独占权。这一时期,专利权主要以monopoly(独占权)为表现形式,用来鼓励建立新工业,但权力经常被滥用。在英国,这种权力经常以专利证书(Letters Patent)形式授与,意为敞开的证书,证书只在底部盖有封印,而不象普通的证书那样密封,它以官方通知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132062141 13级金融一班(原13级市场营销一班) 2014-12-12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 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 一、引言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 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 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几乎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中西方文化交往与沟通存在艰难,这既使中华文化保留了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又造成了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2.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就像黑格尔的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

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被认为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态正式形成的标志。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如灵宝派、上清派、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等等。不仅如此,当时道教中还涌现出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师,对道教思想学说的发展、经典文书的整理、组织制度的完善、神仙谱系的制订等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些道教领袖的努力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仪范方面,都已显得较为完善。 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

烟草的地起源与传播

哥伦布与烟草的发现与传播 提起哥伦布,人们自然联想起新大陆,的确,这位世界闻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对于新大陆的发现,是他那次航行中的重大发现。但还有一件鲜为人知,又并非不重要的发现,则是对于烟草的发现,致使今天哥伦布成为世界公认的烟草的传播者。 一、哥伦布发现烟草的史实 1492年,哥伦布被西班牙国王授于“海军将军”,并预封为可能发现地区的总督,可占有被发现财富的十分之一,哥伦布,这位富有探险精神的航海家,率领探险队,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航行。 1492年10月2日,哥伦布的船队到达圣萨尔瓦多岛屿时,水手陶利斯和杰里斯,曾经“看过无数人,男男女女千里拿着火把和草叶在吸。”哥伦布的航海人员被那些“吞云吐雾”的印第安人惊呆了。他们一手持着点燃的木棒,一手拿着玉米叶片或棕榈叶片卷成的长管,嘴巴和鼻孔里喷出一缕缕浓雾般的青烟。经过一番调查,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是用一种草的叶子(即烟草)卷在玉米叶子里制成的。 10月27日,船队航行到古巴海岸,哥伦布遂派了一队人马上岸,寻找他们久所希望的黄金。因为他仍然相信他已经到达他航海的最初目标——印度。于是、哥伦布便交了封介绍卡泰国王的信给西班牙人。当这个小探险队在同年11月5日返回船上时,只是拜访了当地土人的村舍和受到款待而已,并不曾得到黄金和见到国王。只是又发现不少衔着长管吸食烟草的人。哥伦布在其航行日记中,关于烟草的发现做了如下的记载: “星期一,10月25日,在海上,约在圣大玛利亚岛与斐南第大岛之中途,遇一人驾独木舟由玛利亚岛驶往斐南第;其人携土制面包一块,其大如拳,水一瓢,红上少许,粉碎后并予搓揉,另有干叶,在伊等心目中极具价值。在圣萨尔瓦多岛时,曾馈余少许。” 哥伦布发现烟草的史料,是在三个世纪后的1875年才公诸于世的。发表这个事件材料的,是当年随哥伦布第二次航海而后变为印第安人主教的对拉斯和卡萨斯的遗作,他们是印第安巴托仑美地方的史学家。 在1536年5月,有个叫嘉蒂的,经过较长时间的探险,重行回到美洲。关于印第安人使用烟草的情形,他做了较哥伦布记载更为详细的记述: “他们把烟草放在太阳底下晒千,遂后在他们脖子上挂上一个小牛皮做的小袋袋,和一只中空的石头或者是木头,很象一支管子;一会儿他们高兴的时候,便把烟草揉成碎未而后安放在管子的一端,点上火,在另一端便用嘴深深的呼吸,使得体内全充满了烟,直到从他们的嘴和鼻孔冒出为止,甚至于就像烟囱里喷出来的。他们说这样做可以使他们保持温暖和健康。我们自个曾经尝过这样的烟,把它放进我们嘴里,那种热辣的味儿,差不多同胡椒一样。” 关于印第安人是人关最早的吸食烟草者的文字记载,最早的,当数西班牙人——潘氏所著的《个人经历谈》了,潘氏叙述了他在1497年跟随哥伦布第二次航海到西印度群岛的经历。其中描述了他发现印第安人吸食烟草的情景。

第6课世界三大宗教教学设计

情境教学设计: 第6课世界三大宗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发展、传播和影响等。 2、通过分析佛教教义,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基督教产生的原因的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概况、分析的能力。 4、通过学习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及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研究、表演、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通过对世界三大宗教起源的探究及现状的认识,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 3、通过视频展示和史料分析,引导学生的解读能力和学会利用课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了解佛教的教义内涵。 2、基督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了解其教义实质,明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也是造成中世纪西欧落后的原因之一。 3、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和传播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图片展示、史料解读、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方法。 2、难点:正确认识三大宗教的本质 突破方法:通过对世界三大宗教起源的探究,以及其教义经典的解读了解其实质,对宗教现状探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阅相关图片(或漫画);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通过网络直接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寻求有关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表演法、列表格等方法。 五、教学用时:一课时 六、教具:图片、影片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剧照) 教师提问:《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取回的是《佛经》、《圣经》、还是《古兰经》?它们分别是哪一种宗教的经书?你还知道其他哪些 宗教?直接提问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三大宗教?然后请学生阅读课 本,了解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及创始人等。 (二)讲授新课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和创始人。请一位同学讲述有关佛教产生的经过。 1、佛教 学生讲述:公元前6世纪,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过程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介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基本教义:倡导“众生平等”。佛教教义对 解除渴望摆脱苦难的劳苦大众很有吸引力;很多国王也利用它“忍耐 服从”的说教,大力扶植佛教。公元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位 时,佛教有了更大的发展,并开始向古代印度以外传播。公元1世纪 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 天,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教师提问:(展示PPT,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师提问:(展示PPT,佛教的教条)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它有哪些进步意义?又有哪些局限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代言人发言:(略) 教师归纳:佛教的教义是“众生平等”,对当时反对婆罗门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佛教宣扬消灭一切欲望,忍耐服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终 于被统治阶级利用,这是它的局限性。 教师提问:为什么阿育王时期要大力支持佛教?(提示与佛教教义有关) 多媒体展示:(强调学生做笔记) (1)产生的背景:(P31第一段第一句)

专利的起源与发展

专利得起源与发展 专利起源地在哪呢? 据韦氏大学词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 ictionary)得解释,专利(Patent)一词有两个含义,其一指特定权力,即某种发明得独占权或控制权;其二为官方文件,记录发明人在一定时期内对一项发明所具有得制造、使用与销售得独占权。因此专利既可理解为专利权又可理解为专利文献。 专利(patent),从字面上就是指专有得权利与利益。”专利”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得信件或公共文献,就是中世纪得君主用来颁布某种特权得证明,后来指英国国王亲自签署得独占权利证书。 在现代,专利一般就是由政府机关或者代表若干国家得区域性组织根据申请而颁发得一种文件,这种文件记载了发明创造得内容,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这样一种法律状态,即获得专利得发明创造在一般情况下她人只有经专利权人许可才能予以实施。在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三种类型. 专利文献就是专利制度得产物。专利制度就是一种利用法律与经济手段鼓励人们进行发明创造,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得一种保障制度。专利制度产生了专利文献,专利文献得出现又标志着具有现代特点得专利制度得最终形成。 专利文献作为技术信息最有效得载体,囊括了全球90%以上得最新技术情报,相比一般技术刊物所提供得信息早5-6年,而且7

0%—80%发明创造只通过专利文献公开,并不见诸于其她科技文献,相对于其她文献形式,专利更具有新颖、实用得特征。可见,专利文献就是世界上最大得技术信息源,另据实证统计分析,专利文献包含了世界科技技术信息得90%-95%。 2016年11月,中国专利局2015年受理了国内外申请者逾110万件专利申请,占全球总量近40%,超过美日韩总与。 专利萌芽阶段 最早得专利出现在欧洲.据史料考证,专利得萌芽产生于公元前五百年,在今意大利南部以生活奢侈著称得古都Sybaris(当时为希腊殖民地),一种烹调方法被授与为期一年得独占权。以后,经过漫长得发展阶段,到了十二世纪,以英国为代表得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得国家开始了引进技术与建立新工业得运动。1236年,西法兰西及英格兰得亨利三世向一名波尔多(法国港口城市)人授与在该城市生产花布得独占权,期限为15年。1324年至1377年间,在英国爱德华二世至三世统治期间,很多外国织布工人及矿工作为新技术得引进者被授予使用该技术得专有权,即垄断权,以鼓励她们在英国创业,使英国从蓄牧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专利萌芽阶段影响最大得就是1421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来西获得得在Arno河上运输重物得方法得三年独占权。这一时期,专利权主要以monopoly(独占权)为表现形式,用来鼓励建立新工业,但权力经常被滥用。在英国,这种权力经常以专利证书(Letters Patent)形式授与,意为敞开得证书,证书只在底部盖有封印,而不象普通得证书那样密封,它以官方通知得方式将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我对新艺术运动中的作品的感受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班级:艺术设计0903 姓名:陈涧学号:01 学习了现在艺术设计史,我个人得到的最多的就是设计师身上的思想,以及他们身上带着那种跟别人不同的东西。一步步引领着我们。 新艺术是流行于19—20世纪(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美术,建筑,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曲线,卷曲,大块色彩。使物品与自然植物相融合。从欧洲近代史角度看,新艺术运动发展与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之际,彰显了欧洲其他领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衰落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大机器生产泛滥。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潮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流行起来。劳动者、职员、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艺术所服务的对象也渐渐地转移到了他们中间,从而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880年,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的一家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摘自百科) 在我看来,新艺术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哥特风格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首先,它带有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倡的使用植物等装饰,尤其许多参与运动的艺术家也是参加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其次,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设计带有感性浪漫色彩的,怀旧和憧憬兼有的情绪和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东方审美,发扬洛可可艺术造型设计和手工文化的装饰特色如出一辙。 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由小型艺术家团体相互聚集,改良了当时的矫饰风格,使艺术设计趋向于现代化,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二,新艺术运动最大的风格是: 1主张运用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甚至贝类等。 2使用律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弹性的线条。 3运用婀娜多姿的女性作为设计中的经典构成元素,大量使用如花卉,树叶等线条优美的植物与物体本体相结合。 4,有着日本木刻画的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及日本浮世绘风格。 三,总体的个人感受 这样的设计,在我看来,使当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从大机器生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与柔美的植物近距离接触,近乎完美的手工作品使人有身心愉悦的感觉。它考虑了一种完整的风格,不止是在单方面设计上,新艺术运动囊括了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及海报等一系列物品的设计风格。 (如弗兰克·艾特的流水别墅,比亚兹来的海报设计等。) 大面积的使用平坦的画面是人心境开阔。艳丽的红黄兰三原色导致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各种不同派别的平面设计(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设计理念甚至影响了中国的设计),由于国家地区,历史背景等方面而导致了设计中的不同风格,有相对抽象的或具象的等。但是他们之中能看得出有一种相同的大的风格。 四,新艺术运动在各国的不同表现(法,德,英)

烟草论文

一、烟草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烟草是一种发展较晚的作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除美洲印第安人之外,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知道吸烟是怎么回事。今天,吸烟的风气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烟草同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种种密切的联系。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率探险队在圣萨尔瓦多岛登陆,欧洲人第一次跳上美洲大地,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在哥伦布早期的航海日记中,只是简单地提到烟草,但以后在其他探险队员的报告中异乎寻常地报道了烟草。这些报道说他们看见“许多男人和妇女手上拿着…燃烧的炭?(Glowing-coals),以此使自己得到某种香气”。后来才弄清这种燃烧着的“炭”就是卷着的烟叶。人们将这种烟叶的一头燃烧,一头含在嘴里吸烟,然后从嘴或鼻子里呼出烟雾。美洲土著居民有很长的吸烟历史。据考古分析,在3500年以前美洲居民就已经有吸烟的习惯。玛雅人曾繁荣一时,那里的古老文化遗迹给历史学家留下了许多谜。在墨西哥南部的奇阿帕斯州(Chiapas)仍保留有玛雅神职人员身着礼服吸着管状烟斗的石刻浮雕,这是被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吸烟图。相传,吸烟同宗教有关。烟草有醉人的香气,具有消除疲乏和提神的作用,甚至能治疗疾病。人们认为烟草得到了“神”的帮助,是一种“神草”。那时,吸烟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由司祭的神职人员执行。 随着通往美洲航道的开通,欧美大陆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烟叶和烟草种子被带进了欧洲,并且不断传播到其他地方。后来,人们发现烟草有麻醉作用和其他药用功能,传播日渐广泛。有一位名叫尼古特的法国人,住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一说是驻葡萄牙大使),对美洲的植物很感兴趣,其中有些植物与欧洲的差异很大。他曾听人说烟草可以解乏提神,可以止痛和治疗疾病,尤其是对治头痛病更有疗效。约在1560年,尼古特从别人送的礼物中得到烟草种子,精心地栽培在自己的花园。果然,烟草生长茂盛,收获其叶试吸,感觉很好。人们为了纪念尼古特,把烟草碱称为尼古丁。由于世界各国烟草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美洲,对其称呼都采用译音文,如德文“Tabak”、英文“tobacco”、法文“tabac”等等。 二、烟草传入中国与中国烟草业发展简况 烟草传入中国的路线,一般认为有三条。 其一,自吕宋(今菲律宾)入台湾,入福建。以下是关于烟草的记载:方以智《物理小识》(明末):淡芭菰烟草,万历末携至漳泉(今福建漳州、泉州)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张介宾《景岳全书》(明末):此物(烟草)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闵、广之间,自后吴、楚皆种植之矣。《台湾府志》(清):淡芭菰冬种春收,晒而切之,以筒烧吸,能醉人,原产湾地,明季漳人取种回,今名为烟,达天下矣。清人陆耀所著《烟谱》,是烟草方面有影响的早期著作之一,书曰:烟草处处有之,其初来自吕宋国,名淡芭菰,明季入中土。 其二,自日本入朝鲜,入辽东。日本烟草大约是在16世纪末由葡萄牙人带来的。1615年日本政府曾颁发禁烟令。又琉球烟亦源于日本。据徐保光《中山传信录》记载,康熙十年琉球进贡,于常贡外加进烟,十三年加进丝烟等物。17世纪20年代,朝鲜吸烟者已经不少,并由政府以礼物赠建州官员或由商人输入沈阳等地。刘廷玑《田园杂志》云:“关外人相传(烟草)本于高丽国。”钱宝汾有咏高丽烟词云:“白岳岗浓,绿江沙净,无端孕出有情枝叶(按:白岳,即长白山;绿江,即鸭绿江)”。

专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专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专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世界专利制度的产生、发展专利制度是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 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b5E2RGbCAP 1. 中世纪欧洲专利制度的萌芽在欧洲封建社会的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和 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开始授予某些商人和能工巧匠在一定时期内 免税或独家经营某种新工艺、新产品的权利。如英国国王在十三、十四世纪曾 以法令形式把这种权利授予外国商人和工匠,对吸收外国先进技术、促进英国 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p1EanqFDPw 2. 现代专利制度的雏形———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法 15 世纪,位于地中 海沿岸的一些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一度成为东西方航海和贸易中心。首先把专 利加以制度化的是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威尼斯共和国。1474 年,该国制定了世界 上第一部专利法。该法规定:任何在本城市制造的前所未有的、新而精巧的机 械装置,一俟完善和能够使用,即应向市政机关登记。在 10 年内没有得到发 明人许可,本城其他人不得制造与该装置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如有任何人制 造,上述发明人有权在本城市任何机关告发。该机关可以命令侵权者赔偿 100 金币,并将该装置立即销毁[4]。上述规定表明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法已经包 含了现代专利法的一些基本因素,为现代专利制度奠定了基础。著名科学家伽 利略曾在威尼斯取得了扬水灌溉机 20 年的专利权。DXDiTa9E3d 3. 现代专利制度的诞生 17 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发展,新技 术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资本家纷纷要求以国家法律形式确认发明的私有财产 地位。于是,英国议会于 1623 年制定了《 垄断法》。该法废除了过去封建特 权制度,同时建立起对真正的发明予以专利保护的制度。垄断法规定:专利只 授予真正的发明人;授予专利的发明必须具有新颖性;专利权人有权在国内垄 断发明物品的制造和使用权;凡违反法律、妨碍贸易及损害国家利益的专利一 律无效;专利权有效期 14 年,等[5]。《 垄断法》 成为现代专利制度诞生 的标志。它包含的一些基本内容及原则规定,为以后各国制定专利法提供了榜 样,对资本主义专利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RTCrpUDGiT 4. 专利制度的发展和走向国际化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英国进一步改善了专 利制度。专利法中开始要求发明人必须充分陈述发明内容并予以公布,以此作 为取得专利的条件。这样,专利制度就以资产阶级合同的形式反映出来了,专 利说明书也出现了[2]。继英国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专利制度, 颁布专利法,美国 1790 年、法国 1791 年、荷兰 1809 年、奥地利 1810

犹太教的起源及发展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拉(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一经典和教规 经典 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西伯来圣经》(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西伯来圣经》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妥拉》外。犹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阐释与评注式著作,由于编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现相互包容和交叉评注现象。 基本教义 基本教义以摩西·迈蒙尼德于12世纪归纳的13条为核心: 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 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 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 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 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 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 9.律法不可更易。10.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 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13.人死后将复活。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

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 二起源和形成 众所周知, 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在那里, 早在公元前2300年,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大约3800年前, 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 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迁徙到被称作迦南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 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据《圣经》的描述, 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 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 叫你的名为王, 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 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在亚伯兰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生子以撒, 以撒生子雅各。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 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雅各生有12个儿子, 他们的子嗣演化为12 个部落, 并称为“以色列人”。约公元前1720年, 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迦南来到埃及, 开始了长达约430年之久的寄人篱下、受人奴役的苦难史。公元前14世纪, 一个杰出的犹太人应运而生, 他就是摩西(Moses)。摩西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统治者的奴役, 决心离开埃及, 回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迦南, 重新开始自由的生活。约公元前1290年, 摩西率领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 出埃及,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山东地区的自然景观奇美壮丽,以泰山与大海为最,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海岱”的代称,又因这一地区自周初分土建邦以后即以泰山山脉和蒙山山脉为界,分封成两个诸侯国:其北为齐,其南为鲁。所以又有“齐鲁”的雅称。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诸侯国之名代指其所在地之名,相沿成习,并延续至今。由此来看,“齐鲁”这个称谓可谓源远流长。 而就“齐鲁文化”而言,广义地说,它泛指“齐鲁”这个广袤的地区从古至今的璀璨文化,狭义地说则特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丰厚文化成果。但这里要讲“齐鲁文化的起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单单要探究齐鲁两国的文化成果,也需要探寻齐鲁地区文化的起源,而一厢情愿的凭着非此即彼的定义方法来研究齐鲁文化的起源,得出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齐鲁文化的起源的研究,既要跨越狭义的齐鲁两国的文化去探寻此前齐鲁先民的文化成就,又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说明“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各自确立,以及两者相互融合的问题上。 一、齐鲁文化的渊源 (一)齐鲁先民文化——东夷文化 在齐鲁大地上,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泰沂山区、约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因发现于沂源县土门乡鲁山之阳,遂命名为“沂源猿人”。“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他们所创造的采集狩猎经济形态的旧石器文化至今尚存留于沂源溶洞之中。沂源猿人的发现这也说明了,齐鲁文化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时至新石器时代,齐鲁先民由于生活在华夏中原地区的东方而被称为“东夷”。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被称为“东夷文化”。据现今考古出土发现了众多的日益完善的精制石器、骨器、玉器、彩陶、黑陶等等,证明了居于齐鲁土地上的东夷人以精制石器与新型收割工具为代表的原始农业文化已充分发达。他们不仅曾经创造出过灿烂的文化成果,更形成了完整的发展序列和特征鲜明的发展体系。即:从上起距

烟草的起源与发展

烟草的起源与发展 烟叶生产和烟制品被人们吸用的历史相当悠久。很早以前,人们便开始种植烟草。作为野生的烟草,大约在两千多年前便被人们所认识,其特殊的气味和香气,对人类颇有吸引力。 烟草有一个美丽的英译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淡巴菰”,它是从西班牙语“TobaccD”翻译而来的,现在世界上通用的也就是这个名字。 烟草的文字历史,最初出现在1492年10月12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抵达西印度群岛的圣隆尔瓦多海滩时,土著人拿来了水果,木矛以及散发着一种独特香气的“某种干叶片”。以后,航海者发现烟草的利用在新大陆是相当普遍的。从加拿大北部到巴西较低的边境地区的南美洲都在种植烟草,并以雪茄,卷烟,鼻烟和斗烟的形式在进行消费。 “烟草”这个词最初是当地土著人用以指吸食烟叶的烟管或烟斗。1531年,西班牙人从墨西哥获得烟草种子,并在海地开始人工种植烟草,以后又扩大到附近其他岛屿。1580年,古巴开始种植烟草,不久传入圭亚那和巴西,与此同时,烟草的种植,很快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据说,当时是由美国人把烟草种子带到欧洲,1556年,在法国种植,1558年到1559年,分别在葡萄牙,西班牙种植,1565年传入英国,到17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吸烟空气已相当盛行,并开始大量种植。由于烟草生长的适应性很强,相继传到世界各地。现在,烟草的种植已经遍及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其中以中国,苏联,印度,中菲联邦等国产量较大。 我国种植烟草,大约始于16世纪中期,明朝万历年间,也就是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京师,把烟草作为土特产,向中国皇帝贡献,使中国开始有了鼻烟。明代名医张介宾著《景岳全书》中有记载“此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种植矣。”清朝同治八年(1869),会籍人赵之谦著《勇庐闲诘》载有“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里亚国,明万历九年利玛窦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万物,始通中国。”当然,也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烟草从印度尼西亚,越南传入我国广东;另一种认为烟草从朝鲜传入我国东北,时间都在16世纪,品种都局限于晒烟。 183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卡期韦尔县斯拉德农场一个18岁的黑人的黑人在火要熄灭时,又加上木炭,以重新发出的热量调制烟叶,结果获得了比平常更黄的烟叶,这种橙色烟叶出售价为平常晒烟的4倍。斯拉德农场利用加热,使烟叶变黄,然后在烘干,这就是通常说的“烤”烟的开始。1823年,美国另一家种植主利用户外火炉,用石头砌炉膛道,输送热量加热,这就成了“烘房”,1832年,戴维斯注册登记了一项在密封烤房使用火炉的调制方法的专利。以后又出版了小册子,与现代实际操作相当接近,这就是烤烟的来历了。 适宜制作烤烟的烟草,在我国种植的时间大约在1900年左右。开始在台湾省,1913年,在山东潍坊市附近种植成功,以后在河南襄县,辽宁省风城县及云南,贵州等省相继试种成功。这些地区,在解放以前,已成为我国的主要产烟区,解放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并适当开辟了新的产区。现在,南北方均已普遍种植。 随着烟草种植业的迅速发展,大约在18世纪中叶,人们便开始兴办烟草加工工业。以前人们对烟草的使用只限于嚼烟,鼻烟,手工卷叶烟,旱烟和水烟。到1878年,法国举行的时间博览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卷烟机器,这台机器是杜兰德发明的,卷烟方法是先将卷烟纸制成空心圆管,再用烟丝填进管内,就像现在灌香肠一样。这种卷烟机每分钟能生产25支卷烟,虽说生产效率不高,但是他开始了使用机器生产卷烟的历史。以后,古巴的苏西尼发明了一台每分钟能生产60支香烟的卷烟机。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卷烟机得到不断改进和创新。1887年,美国人帮萨克发明了每分钟生产250支卷烟的卷烟机,并获得了专利制造权,从此,卷烟工业逐步兴起和发展。这样,欧美国家的卷烟开始向世界推销。到1920年,卷烟消费量已经占了各类烟草制品的首位。 1899年,我国商人在湖北宜昌集资创办了茂大雪茄烟厂,从事雪茄烟的生产,这是我

知识产权的产生与发展

大家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知识产权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进入由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护智力成果权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而逐步产生和不断发展的。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进一步了解知识产权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产权是由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而产生的权利,知识产权制度则是保护人类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的一种法律制度。从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发展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其中专利、商标和版权的立法时间较早。 知识产权的萌芽阶段 追根溯源,知识产权是起源于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权”。大约在13世纪至14世纪,封建社会的官吏、君主、国家曾经以榜文、敕令、法令等形式授予发明创造者、图书出版者在一定期限内的专营权、专有权。封建王室赐予工匠或商人的类似于专利的这种垄断特权带有一定的恩赐性质,与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但它毕竟使智力成果首次被确认为一种独占权,是知识产权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 就比如:1474年,在商业盛极一时的威尼斯共和国,颁布了一部带有“恩赐”性质的有关专利的法令,使智力成果首次被确认为一种独占权,这为后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知识产权的产生与发展阶段 1.一些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相继建立。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对知识产品的占有、使用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生产者迫切需要获得最新的技术成果。然而,在技术的转移、公开中,如何保障原先的发明创造者的竞争优势呢?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既能够维持新技术发明人的技术优势,又能够满足社会对该技术的需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运而生。 如:162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的专利法;1709年,英国的《安娜女王法》第一次确认“作者”是法律保容的主体;1804年,法国颁布的《拿破仑法典》第一次肯定了商标权将与其他财产同样受到保护;1890年,美国的《谢尔曼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 在这一时期,不少经济发达的国家,相继建立起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本国科技、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如:在18世纪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瓦特蒸汽机水力纺纱机等许多发明创造都受到了专利法律制度的保护。又如:美国作为世界上建立专利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于1790年颁布《专利法》。美国总统林肯将专利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形容为“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