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框架(一)

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框架(一)
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框架(一)

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框架(一)

摘要:试图从范畴、结构和观念三个方面建构起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框架,并从真、善、美,自然、人工、社会,环境美、空间美、生活美等方面论述了城市设计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形态美学环境

一艺术范畴

1“真”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1]。

总结城市形态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真的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会合;真的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城市形态的图底关系中,虚体形态(城市空间)往往比实体形态(城市建筑)更重要。

城市具有了真的形态,就具备了创造美感的基本条件。一个城市如果结构合理,我们便说它在美学原则上体现了合规律性。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条件,就能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构筑广阔的舞台,从而在美的层面体现出城市设计美的合目的性来;一个城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认

知的基础。城市的艺术形象是城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

有些城市具有诱人的形象条件,吸引了大量的观光客,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却认为城市的结构有问题,生活不便,所谓的吸引力纯粹是一种城市的作秀表演;有的城市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备感亲切、温馨,居民不肆张扬,乐得逍遥。在这样的城市中待得稍微久一些,你就能感受到恬静、舒适带来的愉悦和快感。很多欧洲城市和我国江南的一些中小城市之所以让人难忘,原因恐怕就在这里。这就说明了一个城市美的问题:高层林立、“现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给人们带来美感,而结构合理的城市却可以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城市形态的真,必须要首先做到结构合理,然后再考虑在真实的形态下去塑造形象。只有惹眼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与城市的结构完全脱节,那这个城市的形态就属于不真,而不真的城市是无法创造美的。

2“善”的城市环境

我们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的是城市的文脉环境。

城市的文脉,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的那些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或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城市的显性形态是由那些可见的要素组成,包括人、建筑、景观以及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而城市的隐性

形态指的则是那些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显性的形态,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体验,可以感知,特别是城市中公共领域的形态,它的使用和体验,决定着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的感知,强烈地影响着对城市的使用;隐性的形态是设计者所不能控制的,它受文化形态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很复杂。凯文·林奇指出,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认知要求为目标。人是城市景象的一部分,城市形象是人的一切感受的合成,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城市与人的知觉三者拉近,放在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加以看待,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2]。

善的城市环境除了要在文脉环境上为人们创造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如果一个城市功能不健全,效率低、质量差,而消耗又大,就无法满足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那又如何能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呢?有些城市和地区,虽有着良好的环境资源,但是连衣、食、住、行等基本条件都无法保证,人们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些美。城市应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也就无法体现城市环境美的合目的性,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欲求。

3“美”的城市意象

艺术的创造,首先需要构思。而构思的中心,就在于建构意象、经营

意象,其目的还是要实现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设计者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生活价值的感悟。

人类对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当然,城市不是作为一件纯粹的艺术品而存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艺术的创作角度讲,城市设计关注的多为城市环境艺术的组合,关注街道、广场、建筑、园林、雕塑等元素的相互关系,确立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并将它们的美体现出来,表达出来。

在艺术构思中,意与象如何结合为意象,是创作者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矛盾。“象”是客体对象的映像,无论是直接感知的映象,回忆过去而来的表象,还是由联想而来的印象,尽管各自的清晰度不一样,但都要求符合客体对象,要按照客体的外在尺度来再现对象,要求真实。“意”则是艺术家、设计者主体自身的意向。主体依照自己的意向来感知、改造客体对象,把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的内在尺度统一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把意与象结合为审美意象。

美的城市意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设计师对审美意象的建构。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世界,决定于设计师的审美意向,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同时也存在着无数的假、恶、丑。好的城市形态塑造,应该是能够激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快感,设计师的审美意向直接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相联系,而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处于审美心理结构的中心,对审美意象的经营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城市意象是城市设计美学艺术范畴的三个主要方面。真的城市形态是人们认知城市的基础;善的城市环境是实现美的合目的性的关键;而美的城市意象表述的是城市形态的艺术创造与情感体验。总之,城市的艺术形象不是城市各个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艺术处理。因此,一个好的城市形态,应该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综合体。

二物化结构

1自然要素

既然城市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那么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自然状态与人工物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由于平原、峡谷、盆地、丘陵、滨水地区等的自然环境状况不同,城市形态的构成手法与美学意境也不尽相同。城市设计应把有特色的自然景观突显出来,包括峭壁、山峰、高原、河流、湖泊、地平线上的连绵轮廓等。这些特征景观是城市建筑形式的补充,应当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然状态。

园林艺术是城市形态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风景区、公园、绿化等。城市设计美学不但要研究园林艺术的特征和基本规律,还要探讨园林艺术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在城市形态的构成和环境美化中,园林绿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公园、绿地、绿化带、林阴道等,除了它们自身的生态作用之外,对于营造城市景观、丰富城市色彩、提供休

闲场所、创造舒适环境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使生活环境更接近于大自然,已成为城市设计者的重要课题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使城市环境美大为增色,而且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平衡。

2人工要素

城市空间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魅力的展示场所。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来实现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一样,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空间,也可能是相互有联系的序列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在城市空间中后者占主导地位。它是由不同功能、不同面积、不同形态的各种空间如广场、街道、园林、绿地、居住庭院等相互交织的具有一定体系的序列。”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空间的设计主要应考虑的就是秩序问题。

建筑是城市人工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主体,是构成城市形态的基本要素。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建筑的高度密集,这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主要部分。沙里宁干脆说:“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可见建筑在组成城市形态和城市景观的诸要素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建筑实体对于城市整体美的贡献不在于建筑个体,而在于建筑群体和空间的组合。沙里宁在分析了欧洲中世纪著名城市和它们的

建筑设计之后得出结论:这些城镇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生动、美好的面貌,不是仅靠多建漂亮的房屋,而是得益于这些房屋在形式上的相互协调4]。现代建筑从整体观念提出:不但建筑个体的形象要尽善尽美,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也要和谐统一。城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形态的总体要求,仔细推敲城市空间的比例、尺度、序列和建筑群的色彩、高低、体形、质感和韵律等,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创造既统一又有变化的城市建筑艺术美。通过对建筑实体负责任的设计,可以成功创造出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环境艺术,顾名思义包括环境和艺术两个方面,是利用各种艺术方式和技术手段,对实体环境进行总体艺术设计,以创造空间形态美的一种综合艺术。它的创作一方面是依托实体环境,从实体环境出发;另一方面又要将实体环境艺术化,以创造出某种艺术氛围或艺术境界,从而使城市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达到统一。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按艺术方式改造环境,就是环境艺术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城市环境艺术几乎涉及所有物质形态的环境构成要素,诸如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工艺美术、广告装饰等等。但是,环境艺术并不是这些构成要素和门类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3社会要素

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会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积淀。历史

不仅仅只出现在教科书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城市中。作为城市发展的象征、历史文脉的体现和文化特色的反映,对观赏者、游览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作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开发建设和改造中急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集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城市设计美学与城市社会生活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应从审美角度研究城市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的关系,探讨城市社会美的构成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标准。

城市大众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也是城市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主体。他们不但参与城市形态美的欣赏,从优美的城市环境和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也参与美的创造。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居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同时,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城市居民的社会闲暇时间总量以及闲暇休憩在社会总时间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而为居民按照个人兴趣参加各种文化娱乐、艺术、体育等审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城市设计美学既要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形态的客观存在,也要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城市居民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城市大众的审美意识包括在城市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理想、审

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等。它们是城市大众在感受、认知、欣赏和创造城市形态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同时又反过来对城市形态美的欣赏和创造起支配作用。

浅谈设计美学

浅谈设计美学 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我们首先来看看设计 的概念: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 失去生命。——刘东利(香港)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设 计就是经济效益——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 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亚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设计是把某种计划、 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可以看出,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 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 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 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三条规律,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 设计之美的依托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可以说,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市场规律,正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造就了这一审美趣味。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还有人认为,城市设计主要是解决详细规划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详细规划中有不少城市设计的内容,但总体规划阶段也同样有城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详细规划是一个规划阶段,而城市设计则是另一个范畴,两者不能划等号。二、内容和任务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那末首先要了解城市空间的内容和分类。日本《新建筑学大系17——都市设计》,认为城市空间构成可以用下列图解来表示。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试表述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古今中外,在城市设计中,无论其形成途经异同,但都隐含着按某种设计理想作为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印痕,而在城市环境的塑造和形成中,城市设计起到了关键而具体的指导作用。 从19世纪的法国巴黎的改建和美国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反映了第一代城市设计中注重物质环境和形态美学的理念;到20世纪初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开始结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容,开始考虑城市的综合问题,尊重人的精神要求,注重生活环境品质及社会资源的共享性。慢慢的城市设计更多的考虑并致力于场所性、地域性和人性化的问题,并且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环境伦理准则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 这样,现代城市设计在对象范围、工作内容、设计方法乃至指导思想上就有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设计者考虑的不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和美学效果,而是以“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的复合评价标准为准绳,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间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最终达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与景观的目的,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目前现代城市设计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完善深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学科拓展,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的实践创新和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科学问题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一)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讨论城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二)基于全球环境变迁而考虑的绿色城市设计研究。(三)城镇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关注对城市特色、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活力等的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拓展、城市设计运营管理机制以及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优化。(四)数字性息技术的应用和城市设计技术操作过程科学性的改善。(五)基于新型人—环境—资源关系的“理想城市”模式的追求和探索。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等也显著拓展了城市设计的学科视野的专业范围,并将对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应深刻理解和认识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 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12.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特定空间。 13.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 14.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15.硬质界面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底界面主要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铺装成的地面,侧界面通常主要指建筑物的立面,是沟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要素。16.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自然、活泼、安全、温暖和消遣的感觉。 17.尺度是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城市建筑设计的美学分析

城市建筑设计的美学分析 摘要:建筑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好融合了建筑设 计和美学,并且对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把握。本文主要分析了形式美内涵,城市建筑美学特征,城市建筑设计美学的实施。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美学 、形式美内涵 形式美基本上包括了全部事物的特点,具体是物质材料 的自然属性以及其自身规律体现出的美学性质。形式美是个较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们只有利用具体物质形式,才可以感觉事物特定物质功能及其携带的精神功能。形式美仅是单一的形式,已经彻底脱离了物质内容。城市建筑的形式美并不是空洞、缺乏根据的,而是存在于具体建筑设计中,其中包括了建筑物的色彩、质感与材料的科学处理。 二、城市建筑美学特征设计美学理论定义的设计美是:设计 美是人类设计活动 以及产品所体现出的美,设计美的特性促使设计美不但拥有艺术美,还包括技术美。对于所有设计成果来讲,都需要综合考量艺术美与技术美,仅是拥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青岛西部和东部城区建筑的综合对比来讲,西部老城区的建筑重

视表现艺术美,东部新城区的建筑则重视表现技术美。 一)老城区的艺术美 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是1900 年德国人推出 的青岛城市规划。德国人联系本地地形对青岛城市的道路交 通系统进行了规划,具体侧重设计中心城区,目标是将青岛 打造成为一个特别舒适的住所。中山路区就是一个最具代表 性的欧洲建筑文化特点的地区,这个地区的中枢是天主教堂,并且向四周进行辐射,整个区域的建筑都采用自然地形,借助天然的海岸线景观和山地结构实行设计,建筑造型特色是地道的德式建筑风格。在该区域中青岛填筑教堂是标志建筑,通过黄色花岗岩石与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饰了优美简洁的图案,采用半圆拱形窗户,线条十分流畅,突出庄重且朴素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德国是哲学美学的故乡,世界最著名的美 学家都是的德国人。德意志民族体现出极高的美学修养,他目标的。由于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德国建筑设计界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很多设计师大量运用玻璃、钢和混凝土等材料。可是青岛城市在这一时期却很少出现这一新技术材料的建筑,具体原因是德国人当时的思想是建设自己的家园,是想建造一座具有家园归属感的城市。因此,建筑形式与设计表现出浓厚的民族建筑文化特点,与德 国侨民的审美观相符。从这些设计美学角度分析,设计手法再现了德国传统建筑艺术美,造成青岛老城区建筑城市设计最终体现出更加重视设计艺术美的特点。 们对青岛建造与设计过程中,是抱着建造自己城市与家园的(二)新城区技术美 相较于西部老城区来讲,青岛东部新城区建筑更加重视 现代感和技术美的设计特点。青岛市政府在动迁过程中,决策者就已经提出规划设计新区思想:绝不能对老城区的欧式风格进行

未来城市广告发展趋势和设计美学研究

未来城市广告发展趋势和设计美学研究 我们身处在一个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时空里,感受着广告文明带给我们的冲击与震撼。广告甚至会利用人在卫生间中短短几分钟时间的专注,炮制出各式特色的厕所广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带动了文明的趋同,城市广告是国际化的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即广告文化、广告文明。广告是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先导产业,一个国家广告发展水平,体现了其市场繁荣的程度,从而反映出其科技、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素质。 本文对广告的历史发展,做了简单扼要的回顾。最早的广告是口头广告1980年青海出土的距今6千年的陶制喇叭。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物是北宋济南刘家针铺广告铜板,内容包含有招牌、商标和告白,是一幅图文并茂的印刷广告,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古代的广告形式除口头广告和实物广告外,还有招牌广告、中国独特的楹联广告、灯笼广告、旗帜广告、印刷广告、音响广告等。 其特点是形式古朴,内容单一,很少或无需成本。技术不高规模较小,影响微弱,职能简单。生产、销售、广告三位一体。 1841年在费城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公司,它们通过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在报纸上承包版位,卖给客户,这个办法后来推广到杂志。 这是代理制的起源。 20世纪初,是中国广告业逐渐发达时期,上海被誉为“广告之都”,广告形式多样,报纸成为主要广告媒体。1925北京上海报纸广告版占50%以上。电子传播开始兴起。 当时曾非常风行百货公司的橱窗广告。还有路牌广告、霓虹灯广告、交通广告、电影广告、空中广告、汽球广告、邮递广告、幻灯广告、电台广告等。1926年,第一家提供完整服务的华商广告公司创立。特点是广告机构多,媒介种类多,有简单的策划,效果显著,艺术水平较高,出现了法制管理。 “文革”广告活动几乎停顿。“红海洋”的政治广告。目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商业活动异常活跃,我国传播媒介发展也极为迅速,已经发展成为种类齐全、辐射面宽、覆盖率高的传播媒介体系。 广告心理学就是研究怎样将这些原理用于广告,使广告符合消费者的心理,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充分发挥出广告的功能。要在市场营销中充分的了解和调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过程。还要通过广告的心理战术,如选

浅谈中小学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浅谈中小学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字数:1776 来源: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7期 随着我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相继实施,对中小学教学楼等主要教学用房的抗震设防在设计要求上有了较大提高,本文结合作者曾做过的某小学综合教学楼结构设计实例,浅谈一下中小学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1.建筑设计 该小学主要使用功能为24班制小学+6班制幼儿园,辅以配套的办公室、实验室、合班教室及风雨操场等教学用房,地下一层设为教师用汽车、自行车停车库。 总建筑面积15672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732m2;地下建筑面积2940m2。 建筑功能分区布置如图: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并结合结构体系布置,该小学教学用房共划为6个分区:1区为四层教学楼;2区为一层多功能阶梯教室;3区为三层连廊;4区为三层教学综合楼;5区为三层幼儿园;6区为一层风雨操场。4、5、6区下设一层地下室。 2.结构设计 2.1基本情况 六个分区中各分区均以抗震缝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其中2区、6区为单层框架结构体系,混凝土框架柱,以网架组成屋面空间结构。 2.3结构设计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2.3.1抗震设防分类 按照现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要求,该项目属于“教育建筑中的幼儿园、小学的教学用房,其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该规范第3.0.3-2条明确规定“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基于这条规范的理解为:确定抗震措施时的设防标准按八度,确定地震作用时的设防标准按七度。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设计中处理此类问题不是单纯的将本地区设

美学设计

美学设计:对话和学习——关于Satind er E Gill的美学设计案例研究 来源:社会学系,兰开斯特大学,兰开斯特,英国 摘要:本文所讲述的知识概念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概念。共享的做法涉及到实践分享。这种经验共享的必要性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表明在基于对话和学习的参考下,参与设计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做法和建议。本文讨论和研究的对象是景观设计。为了在分享实用知识方面更加凸显活动参与性的重要(不论通过语言还是肢体),一项研究正在他们的共同合作下进行(比如审美)。 关键字:审美美学设计交流分布式学徒知识体现学习实践参与实用知识 一、引言 这组景观设计是设计实践的一个范例,其包含探索性的做法,以揭示特定合作的设计。在参与未来的时间过程中,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参与设计是和一些基本问题相关的,比如民主(Cf. Ehn , 1988; Cooley, 1987),从事的活动(Suchman,1987, Hughes et al. in press)以及合作设计辩证法和合作分析(Mogensen, 1995)。在实施设计实践后,其内在的思想往往反映在景观建筑上,本文论述了有关问题的处理经验以及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从另一个层面来对这些讨论和研究。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来参与设计(Gill, 1996; Cooley, 1987),以及如何在项目建筑设计的情况下使景观分布在执业活动跨越地理距离,或者解决因知识结构而产生分歧(Gill, 1995),是团队内部磨合度提高。本文建议,在发生这种情况时,知识的代表并不了解,并力求表现出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经验知识的共享。该方法是根据我的媒体设计研究博士学位工作所提出来的,认为如何进行审美交涉的实践(例如知识)是可以共享。 参与学习看作是体现了对话和共享的实践中的学习,对话是需要信任和同情,使价值(例如审美价值),来增加他们参与对话的知识。知识背景下的信任和同情方面的转移将明显成为各项研究的重点。所以可以说,参与设计是有助于对话和实践学习今后的发展。 第二个景观设计对于在建筑倾斜角度上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其在建筑审美价值视域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伟大意义,并引发了起草和景观畅销拟议变动。 对话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口头或书面沟通,而且由于涉及的肢体语言和身体所在的物理(如工具为基础)环境。后者与其最相关的一个领域就是视觉和形体,例如建筑景观。 本文讨论了企业在这园林建筑师越来越重视基地分布的技巧。这是不难传播信息,但它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涉及到分享知识的分布。分享知识体现共享的做法。同样,审美价值共享是共同的做法(Johannessen,1981)。有需要获得更深的理解知识的共享和生产实践的审美,以了解如何分享知识的审美价值,而且成功地采取执业地点的分布式网络。会发生什么事的具体做法是不共享?正是在这里,参与设计面临的挑战,发展手段的做法,由于多种通信技术手段知识,美学价值可能被共享的基地(社区横跨几乎分布式知识网络)媒体。对于我们研究成果而言,在理论上实现这一目标是具有很大可能性的。 二、专业知识及其表现 能够参与设计,即创造出过去与现在,将来的使用情况,其中之一就是需要一个有能力从事者对话其他参与者来分享经验。这种对话涉及学习,使所有参与者的知识转嫁和吸收其余成员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核心是收购过程/吸收的做法以了解产品知识。通过代表,我的意思是,互动与物理(物质世界的工具可能是口头语言,身体,如钢笔,光桌等),和[建设的素描]物理(如颜色,地图,示意图,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计划,功能描述草图,照片,书面文件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理解来定义了内容和背景。共享的做法是,学习和创造共同的意见。 在这方面的提出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传统知识,认为它具有作为一个实体,可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要:阐述了现代桥梁对美学的需求,指出现代桥梁建筑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通过几个突出造型案例展示现代桥梁的美学设计。 关键词:桥梁美学造型设计形态艺术 1 引言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一座桥,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陌生和熟悉;连接的是野蛮与文明,梦想和归宿。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诗,那么桥梁建筑则无疑是这些瑰丽的诗篇中最为潇洒写意的一笔。 桥梁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满足实用功能要求的工程结构物,他还常作为建筑艺术实体得以长久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一座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桥梁,既能够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生产工艺水平,更反映出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创造力。 2 现代桥梁美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桥梁需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成为自然整体中的一个协调部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桥梁规模,需选择不同的美学处理方式。 对特大桥梁,因其本身的宏大规模,必将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景观。则应把桥梁本身视为环境主体进行美学设计,尽可能突出桥梁主题的存

在。若桥梁规模较小,且当地环境已经形成,则应当使桥梁与环境融合成一体,不宜再突出桥梁。此时,可利用自然或社会环境条件,使桥梁组合于周围环境的画面中。 2.2 造型匀称,比例适当 桥梁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桥梁在三维空间中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而点、线、面是三维空间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这三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平衡状态决定了桥梁造型的视觉形象和艺术形态。这就要求桥梁结构工程师充分掌握它们的相互组合和相互投影等关系进行设计。 2.3 风格上应力求结构简单,线条明快 风格是指设计构思所表现的具有特色、表明特征的建筑形态。合理的结构体系,能够自然表达力的传递关系,也会使桥具有稳定、连续、明快、流畅等形态美。当代桥梁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简单,较少装饰;造型协调,表现跨越。 3 现代桥梁的建筑美学设计举例 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成熟,大量的现代桥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落地而成,他们之中不乏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他们用各自独特的造型、利落的线条、完美的几何形状彰示这人类文明的磅礴和张扬。 3.1 盖茨亥德千禧桥泰恩河的明眸 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以千禧为名的建筑在世界遍地开花,而其中又尤以英国最盛。企图以千禧年来重振日不落雄风的英政府,将众多打着

城市设计考试题

一、填空 1、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2、城市设计的两种形式:政策过程型和工程设计型。 3、公园前后,古罗马逐步代替希腊成为欧洲地区的霸主。它的城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享乐主义特征;实用主义特征和炫耀主义特). 4、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城市设计,轴线都被用作营造秩序,突显帝王霸气的重要元素。但具体处理手法不尽相同。中国城市强调中轴对称,剧中为尊,轴线感自外而内。而西方城市则偏好几何轴线与理性网络,轴线感自内而外。 5、卡伦认为当我们以恒定的速度步行通过城镇,城镇景观总以一系列突现或隐现的方式出现,这种视觉现象称之为视觉连续。 6、埃德蒙?N?培根提出评价、表达和实现是城市设计的三个基本环节 7、城市景观可归纳为五大组成要素,分别是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 8、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必须综合应用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 9、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中,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包括视觉秩序分析和图形背景分析。 10、意象是一种经由体验而认识的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而认知意象分析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 11、国外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是:集中式,分散式,组织临时性机构 12、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它们主要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不同的层次构成。 13、城市设计研究与编制的内容一般涉及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景观、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城市活动系统、城市特色分区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实施措施等7方面内容。(P115) 14、城市设计成果中,城市设计导则和城市设计图是城市设计实际运用性成果,城市设计研究附件是城市设计的依据与支撑。(P121) 二、名词解释 1、城市建筑综合体:对那些建筑周边环境乃至部分内部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多地渗透着城市环境要求的建筑的一种概念描述。 2、历史地段:“历史地段”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包括城市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3、水滨:城市特定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也是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4、城市滨水区: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

浅谈城市设计的理解

城市设计这门课程刚学习不久,接触的也感觉比较浅,一时要以这个主题谈一下,确实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无奈之下,就随便说说自己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其中不免有些鄙俗的地方。加之城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本身我也不是这个专业毕业的,所以不可能说得很系统与正确,就简单的对城市设计牵涉得的几个方面随便谈谈。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集人类文明与传统于一身的聚集体,其结构庞大复杂,内容包罗万象。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城市的过分膨胀,资源的浪费及人口的过分集结等。许多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失去了历史:北京城墙的倒掉让多少人扼腕痛惜,历史街区高楼鳞次栉比让人们感觉到不和谐,人们休闲娱乐嬉戏玩耍的小街道没了,一条条笔直的柏油马路带来的是更多的车流和噪音;城市建设由于过于注重唯美的形式以及建筑单体的个性,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混杂而繁乱,环境乏味而缺少新意,城市的空间整体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城市缺乏独特的艺术魅力,百城一面的实例比比皆是。城市是人们的家,如何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美好?人们希望创造一种住着舒适、用着方便、看着美观的充满生机的独特的城市空间。对现状的无奈与对未来美好的渴望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与创造的机会。建筑师、规划师与景观师纷纷研究各种理论与设计方法,以期能为城市添彩,创造更为舒适、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一、城市设计与城市 城市设计的行为虽然延续了两千年,但是概念却是上世纪40年代才提出的,迄今为止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总的概括可把城市设计理解为“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各种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物化地说,城市设计是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但融进了人的因素,成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的物化组合。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这三大理论一直是规划师的主要导则。从几种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到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许多实例证明,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的使用。在瑞士,你单独看每一栋房子,并不觉得多么漂亮,可是把它们放在环境中,就显得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之间是那么和谐。而我们的城市,最缺的就是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单独看,有些还不错,放在一起就是乱七八糟。“这就不是建筑的问题,而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问题。”而城市规划是政府做的事,政府的作用,正应该是放长眼光,不图一时之利,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用城市设计的手法营造城市,在总体上对城市进行把握。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制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种:模仿、再生、创新。功能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形式只是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

平顶山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平顶山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班级 ——平顶山市的城市设计美学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集约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城市设计美学与城市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应从审美角度研究城市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的关系,对探讨城市美学的构成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标准有重要意义。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对于城市营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满足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美的城市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焦点,无论是想象的美还是感觉的美,都会让人因陶醉而向往的。城市规划是以满足社会的要求来做出发点的,其构思的中心就在于怎样构造意象、经营意向,而往上延伸还要体现审美的意象,也就是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最大限度的感受到美的存在,所以说城市功能的美是本质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美是必要的。审美的意象直接或者间接地来源于设计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好向往。而其城市规划的思想,主要有体现城市的对称美、整体美。对于平顶山和深圳这样的城市,主要是体现城市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周围环境融合的一种思想,它同样有着自己的一种美,是一种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同时实现了人对美的向往和美的追求。 城市的美由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宗教信仰和地区人民的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在审美的过程中不能用一条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城市,只要城市所具有的特征能在情感上打动人就是美的表现。纵观各国、各地区,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美理解会有所不同,但他们不断追求自己心中美的城市是始终存

在的,这些想法造就了过去很多城市的辉煌和伟大,展现城市的美是城市规划者所追求的永恒主题。 1.平顶山总体美 平顶山市的美: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靠伏牛山,东接黄淮平原。平顶山市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平顶山境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三苏坟、风景如画的II 尧山自然保护区、集山、林、湖、城为一体的舞钢市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烟波 浩淼的昭平湖、著名旅游景区 有国家5A级景区---尧山、世 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风 景如画——画眉谷、北国小江 南——二郎山、中原最刺激的 漂流——尧山大峡谷漂流、中

土木工程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土木工程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学院:土木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设计(论文)题目:常州市某培训中心实训大楼指导教师: -1-11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析等) 毕业设计是一个总结性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系统地融汇所学理论知识和专 业技能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经过本教学环节,要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 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设计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 有关单位工程建设从方案制定到施工组织的全过程系统性的训练。经过毕业设计这一 重要的教学环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 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毕业设计要求我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系统的完成一项工 程设计,解决与之有关的所有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 中常见的方法,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学生初步 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完成本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感性和理性知识去把握整个建筑的处理, 这其中就包括建筑外观和结构两个方面。还需要我们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 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学术动态,以及我们在以后的土木工程 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积极、独立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也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出的 必要的准备。 一、研究现状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土木工程在中国能够分为: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公路和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给水和排水工程、环境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 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设计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系统分析了当代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以及设计美学的基本特点等问题,对我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具有1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设计美学学科定位研究对象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1门新兴学科。设计是1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2者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设计学科的1个理论分支,其理论也与传统的美学艺术研究不同。因此,它不但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而且在现实应用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但是,作为1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对它的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滞后,在应用上的认识也不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其等同于传统的美学艺术学科。因此,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1、学科定位任何1门学科都有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要准确把握该学科的定位,就必须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1方面,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促成了它的基本理论的形成。另1方面,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理论,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设计普遍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到当代社会,突出现实应用化特征的必然。所以,探讨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首先必须从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入手。工业革命以后,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相应地,工业技术的发展引出了1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即传统手工生产中的审美形式如何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也就是说,大批量、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是否需要审美与艺术的参与?如确实需要,又如何体现出产品的审美与艺术特征?同时,现代工业产品的形态如何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现实问题,迫使艺术家们不得不考虑现代工业生产的形态问题,不得不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这样,经过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现代设计就应运而生了。可见,现代设计的诞生是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艺术直接介入技术的结果。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所以,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首先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此外,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现实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随着产品的日渐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消费由功能性走向了审美性,有的功能性需求甚至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审美的需求上升到首要地位。同时,人们在重视功能质量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外观形式,有时它甚至是引起购买欲的主要因素。另外,与产品功能质量并无直接关系的商品包装也为人们所重视。显然,与这种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从另1层面看,设计美学的诞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的必然结果。其次,从理论上看,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走向大众和现实应用的必然。所谓传统美学,实际上就是

浅析设计美学的创新性

浅析设计美学的创新 摘要:设计美学的创新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将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美学将失去生命,人们的审美心理蕴含着求新、求异、求美的特征,所以就决定了设计必须做到求新、求异、求变。设计的创新是一种创造行为,设计美学研究的就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独创性是设计美学区别于其它学科门类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理论思想创新根源意义 一.理论思想的创新 (一)、古代美学思想 1、古代西方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 古希腊美学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丰富于赫拉.克里特和苏格拉底,鼎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数与数之间的和谐,苏格拉底认为美是人与神之间的合适,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先于人外于人而存在的客观理念。 2、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 在先秦时期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社会制度变革,给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带来强烈的冲击和碰撞。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思想学术界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思潮,美学思想也在各种学派中露面,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等为首的美学思潮涌现对当时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有着思想后盾的设计品到先秦时期才真正出现,先秦时期可谓是中国美学思想及设计的发展萌芽期。由专

制的美学思想中孕育出向往和平的理念,孔子提出了“执两用中”以求其和的处事原则。“中和之美”是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儒家思想认为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从而会打破情绪的平和,这样是不美的。这种审美取向反映在设计上,就要求设计作品应让使用者在精神和心理上达到平和,不能显得突兀,不能在事物、概念的任何一个对立方面走向极端。 中外古代美学思想在设计上的创新体现往往是追求和谐之美,正好与当时的专制纷乱的社会背景想对应,体现出时代特点的创新。(二)、现代设计美学思想的创新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手工业时代进入了先进的工业时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也随即发生了从手工业设计向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的重大 转折,人类社会生活与审美活动也步入了更高的层次。现代设计在全球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设计的理念与流派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是,力求美学思想上的创新成为设计的象征,使人们在面对产品时 获得一种美感的愉悦则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现代设计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审 美需求息息相关。美学是现代设计的思想和灵魂。 二、实践上的创新 从漫长的原始社会,一直沿革到现代化的今天,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物质生产第一步的设计,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美学的创新追求。人类自古迄今的设计品无法计数,从远古的兵器、礼器、乐器、食具、车马船轿,到现代的家具、工具、玩具、电器、

城市设计考试相关知识

一、填空题 1.城市设计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产品型、政策—过程型。 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3.凯文·林奇提出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4.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为多功能性、多空间型、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5.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6.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 7.城市景观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主客观条件。 8. 城市景观组成元素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社会景观。 9. 城市设计过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目标建立、设计评价、实施计划、维护管理。 10. 城市设计现场调查中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11. 城市滨水区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1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13..城市设计成果编制原则:严肃性原则、弹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14.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类型保护、再开发、开发。 二、名词解释(5*4) 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包括①对城市中人的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安排②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布局和构图 2.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3.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4.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6.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7.城市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 的享受。 8.城市设计的成果 工程—产品型图示成果为主,文字成果为辅 政策—过程型文字成果为辅,图示成果为辅 三、简答题 1. 城市设计的目的(7分)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2.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3. 城市设计的内容 1、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 2、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 3.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 4. 城市设计元素 1、土地使用 2、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 3、开放空间 4、使用活动组织 5、交通与停车 6、保护与改造 7、步行街(区) 8、标志与标牌 5. 城市设计特征 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 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 3、有时间-空间概念 4、有鲜明的地方感 5、政策性较强 6.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 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 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 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 通过某种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 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 7. 城市设计的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重要性: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 连接理论:这种方法是将动态交通系统是为创造城市形式的原动力,强调连接与运动的重要性。 局限:对于界定空间方向时,有一定局限性。 场所理论:是城市设计是逐渐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 8. 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9.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极空间。 2.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设。 3.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4.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10、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 城市规划: 目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 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 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 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时间跨度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 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 城市设计: 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 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 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行动态控制+引导 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 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等 建筑设计: 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 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计 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 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 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 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11.城市设计过程 (1)现场调查(2)资料分析(3)目标建立(4)设计评 价(5)实施计划(6)维护管理 12. 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2)、建筑高度分区(3)、景观视 线走廊保护(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5)、与绿化 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13.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 2、城市审美原则 3、生态环境原则 4、因 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6、整体性原则 14. 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序列模式 ①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它在形式 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出的提示作用,以吸引人们达到“先声 夺人”的目的。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 楼等。 ②演进空间。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街道、小巷等 组成。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 ③高潮空间。也称主题空间,一般由重要建筑物和广场 构成,前导空间和演进空间输出的全部信息,在此进行整合、 强化,使主题信息更为突出。能否使空间进入高潮的关键: ---精心推敲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突出主体; ---组织好人看人的共享环境。 ④后叙空间。是步行商业街高潮后的余音和补充。一般 也有街道、小巷等组成,在尽端处布置广场,以示结束。 15. 步行商业街的分类 ①完全步行街。没有任何车辆,供商店的货用车辆只在 背街或步行街两侧的交通性道路上行驶。 ②“定时式”全步行街。在全天中规定时间内或星期 天、节假日为完全步行街,其它时间允许通行车辆。 ③公交步行街。只允许公交车辆(包括公共汽车、电车、 出租车及专门的公共电瓶车等)通行,但不许停车,其它车 辆移到周围平行的街道上行驶。 ④半步行街。以步行交通为主,但仍有少量车辆进入, 这些车辆主要为商店送货服务的,限制车速。 16、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 ①多功能性。布置商业、游憩、绿地、水面、儿童游戏场、 小型影剧院等; ②多空间型。地上与地下结合、线状与广场结合等; ③有大量的街头家具。包括公共设施(电话亭、报摊、 布告栏、公共候车廊亭、钟塔、停车场、饮水台、垃圾箱等)、 路灯和装饰用灯、各种水体、标志牌、雕塑、座椅、儿童游 戏场、人行道护栏等等。 17、步行商业街的形式(10分) ①街道式 一般街道式。只在两端出入口处加以处理,以禁止或限 制车辆出入。 两端封闭式。进出街道的视线,用商店立面等封闭,在 入口处布置咖啡店、花店、小旅店等,以使商业街两端都有 活跃气氛。 Z形或折线形式。设两个主要出入口,有步行者专用休 息绿化地。Z形或折线形的目的是使视线在两端封闭。 船形式。 ②商业街结合小广场 ③平行商业街。适用于规模大的中心地区,在每条街的 尽端都常有广场相连。 ④区块式商业中心。适用于规模更大的中心地区,其中 有多条商业街、巷纵横交错,使之无明显的街道形式。 此外,还有地下商业街、室内步行街等。 18.街道空间设计要点 1、保持街道的连续性。 2、强调旋律和节奏。 3、考虑 街道对景。4、注意街道的景深与层次。 5、城市街道与街巷 联系关系、街道交叉口周围建筑联系关系、街道与街区内部 出入口处等是设计的重点。6、注意提高街道各区段的识别性 与趣味性7、注意视域的开放。 19.街口建筑布置形式 (1)、将人、车流多的建筑(如商店、旅馆)相对集 中在街道一角,并用支路环绕,形成岛状活动中心。 (2)、改变街口建筑性质,布置人、车流少的建筑物。 (3)、开口街口,将人流引入街坊内部。 (4)、将建筑物后退,留出较深广的前庭广场作为交通 缓冲地带,以便和街口交通衔接。 (5)、将街角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放在离街口较远的地 方,在街角一定距离内不准有任何车辆进出或停留。 20.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平衡原则。 3、场所感的创造。 4、多样性原则。 20.城市广场的分类 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 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 在广场突出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 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 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 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 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 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 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历史上的宗教广场有时 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市政或休 息、娱乐广场的作用。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行 各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 布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21.城市广场设计中注意的问题(10分) 1、广场情趣区别。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广场,应有不同的 情趣要求,如: ①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造出人能停留、 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条件。 ②位于商业步行街的广场,要创造适于居民采购、散步 和闲谈的环境,体现出商业的繁荣情景。 ③居住区内的广场,应创造出安静、舒适、安全的交往 空间。 ④在中小学附近的广场,应与交通干道隔离,为孩子们 创造安全的生活地带。 2、提高广场场所的吸引力。为使广场成为一个有吸引 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做到: ①强调广场的装饰性; ②强调公众的“可达性”; ③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 ④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诸如可供民间发起的社会 活动、公益活动、小型集会、街头演出以及街头绘画、雕 塑、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使用。 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 ①利用地方“特产”装饰广场,增强地方感,如济南泉 城以泉雕为广场主题。 ②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作雕塑、壁画、地面纹样等装 饰广场。 ③采用地方材料铺砌地面和制作凳椅,栽种当地特有的 树木、花草等。 4、注意设计手法上的改变 ①在现代广场建设中,传统的四面为交通环路环绕成为 一种中心孤岛式的广场减少了,趋向于把广场绿地布置在主 要建筑前面或一侧,或位于建筑群之间,或串连在步行商业 街之间,以不被交通穿破,有的甚至完全与汽车通路隔开。 ②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人工手段很多,绿化较少看 起来干巴巴的广场减少了,代替的考虑人们休息交往需要, 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 ③广场已由平面的、构图均称的布置,逐渐转变为空间 构图丰富,充满阳光、绿化和水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型广场。 ④城市中心广场已逐步向功能综合化、交通立体化和环 境舒适化方向发展。 ⑤现代广场在布局、尺度、空间组织等内容和形式上是 以人的使用要求和活动作为参数的。向小型化、个性化、多 层次和相对私密感方向发展。 ⑥重视利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角地 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小广场。 22.广场空间艺术处理的重点(10分) 在《街道美学》一书中,芦原仪信指出:作为名副其实 的广场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①广场的边界线清晰,能成为“图”; ②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阴角,容易形成图; ③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 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此外,在处理中尚应重视以下各点: ①广场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出入口,是空间设计的 重点和吸引点,处理得当,可以为广场增添不少光彩。 ②应突出广场的视觉中心。 ③广场绿地布置,应适合广场使用性质要求,其植物配 置力求简洁。对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比重,一般不 宜少于广场总面积的25%,站前广场、集散广场的集中成片 绿地不宜少于10%,一般为15-25%。 四、论述题 1. 城市广场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别广场的设计要点 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 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 在广场突出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 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 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 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 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 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 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历史上的宗教广场有时 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市政或休 息、娱乐广场的作用。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 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 氛,布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2.运用所学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来谈一谈校园景观如何建 构? 从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设计要点、设计的基本原则等方面 来回答。 一、城市景观的含义 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 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 知觉空间。 城市景观三要素:景物、景感和主客观条件 (1)、景物:即城市景观形式的本身,是基本的素材。包含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 (2)、景感:是人对城市景物的感觉反映。 (3)、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都是城市景 观构成中的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人对景观的鉴赏过程中的时间、地点以及鉴 赏人的年龄、兴趣、职业、知识等的差异,和社会的文化、 科技、经济等情况,则是城市景观的主观条件。 二、城市景观的组成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 (1)、自然景观:由山、水、动植物和云、雨、风、雪、 光、气等景观组成。 (2)、人文景观:指各种建筑、构筑物、街道、小品、雕 塑等人工设施,以及历史文物古迹、诗文碑刻、堆山、凿洞、 挖地、人工瀑布、跌水、绿化等。 (3)、社会景观:是以社会和人为内容的景观。如:社会 习俗、风土人情、民族气氛等(花灯节、花卉节、龙舟节、 冰雪节、庙会等)。 三、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创造便利、 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 (2)、城市审美原则: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信息 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 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 (3)、生态环境原则:考虑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卫 生环境等方面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 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4)、因借原则: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同时 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俗者避之, 佳者收之。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 (6)、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续 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四,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2)、建筑高度分区(3)、景观视 线走廊保护(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5)、与绿化 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3.城市设计成果评价标准 雪瓦尼教授把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两类:可度量标准和 不可度量标准。 ①可度量标准: 自然环境标准气候、阳光、地理、水、地形等 建筑形态标准高度、体块、退后红线、容积率绿 地率、色彩、材质、风格等 ②不可度量标准 不可度量标准是评价形体环境对人的美学、心理和行 为等方面的影响,是只能作出定性结论的标准。 便利性。主要指交通及视线的可达程度。如地段在城 市中的位置、标志性、道路的走向、形式、机动车道的距离、 停车场、安全及视觉条件等。 多样性。指使用性质和活动内容的种类、持续时间、 活动支持等。 可读性。指空间界面对空间的界定程度、积极空间的 创造、环境格局的可读性、形象性等易于阅读和理解。 灵活性。指城市环境为使用者提供的使用机会和潜力、 空间组合及建筑形式多样性,进一步发展的可持续性。 愉悦性。是从美学角度对环境的评价。如空间舒适性、 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尊重自然等。 个性。指空间环境、建筑形式的特征,环境的历史性和 地方性等。 4.图底关系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中都有 应用。利用其理论可分析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空间 建设的主与次、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空间的界面、空间的 形状与比例以及空间与建筑的关系等。 罗杰·特兰西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 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 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 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 的理论。每一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 试图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 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通过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分析出城市建 设发展的动向。 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 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 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 5.试举例或绘图说明城市文化休闲广场如何来设计? 从设计主题、设计功能组成、空间组织、景观设计等方面来 谈 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 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 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 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平衡原则。 3、场所感的创造。 4、多样性原则。 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行各种 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布 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城市广场设计中注意的问题(10分) 1、广场情趣区别。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广场,应有不同的 情趣要求,如: ①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造出人能停留、 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条件。 ②位于商业步行街的广场,要创造适于居民采购、散步 和闲谈的环境,体现出商业的繁荣情景。 ③居住区内的广场,应创造出安静、舒适、安全的交往 空间。 ④在中小学附近的广场,应与交通干道隔离,为孩子们 创造安全的生活地带。 2、提高广场场所的吸引力。为使广场成为一个有吸引 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做到: ①强调广场的装饰性; ②强调公众的“可达性”; ③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 ④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诸如可供民间发起的社会 活动、公益活动、小型集会、街头演出以及街头绘画、雕 塑、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使用。 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 ①利用地方“特产”装饰广场,增强地方感,如济南泉 城以泉雕为广场主题。 ②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作雕塑、壁画、地面纹样等装 饰广场。 ③采用地方材料铺砌地面和制作凳椅,栽种当地特有的 树木、花草等。 4、注意设计手法上的改变 ①在现代广场建设中,传统的四面为交通环路环绕成为 一种中心孤岛式的广场减少了,趋向于把广场绿地布置在主 要建筑前面或一侧,或位于建筑群之间,或串连在步行商业 街之间,以不被交通穿破,有的甚至完全与汽车通路隔开。 ②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人工手段很多,绿化较少看 起来干巴巴的广场减少了,代替的考虑人们休息交往需要, 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 ③广场已由平面的、构图均称的布置,逐渐转变为空间 构图丰富,充满阳光、绿化和水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型广场。 ④城市中心广场已逐步向功能综合化、交通立体化和环 境舒适化方向发展。 ⑤现代广场在布局、尺度、空间组织等内容和形式上是 以人的使用要求和活动作为参数的。向小型化、个性化、多 层次和相对私密感方向发展。 ⑥重视利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角地 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小广场。 广场空间艺术处理的重点(10分) 在《街道美学》一书中,芦原仪信指出:作为名副其实 的广场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①广场的边界线清晰,能成为“图”; ②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阴角,容易形成图; ③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 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此外,在处理中尚应重视以下各点: ①广场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出入口,是空间设计的 重点和吸引点,处理得当,可以为广场增添不少光彩。 ②应突出广场的视觉中心。 ③广场绿地布置,应适合广场使用性质要求,其植物配 置力求简洁。对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比重,一般不 宜少于广场总面积的25%,站前广场、集散广场的集中成片 绿地不宜少于10%,一般为15-25%。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创造便利、 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 (2)、城市审美原则: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信息 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 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 (3)、生态环境原则:考虑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卫 生环境等方面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 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4)、因借原则: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同时 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俗者避之, 佳者收之。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 (6)、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续 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6.绘图学院平面布置,说明城市空间的组织手法 绘制平面图15分,说明城市空间组织手法15分。空间的主 次、视觉中心、空间的划分方法、空间的限定、绿化的布置 等方面来分析。 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 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 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 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 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 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 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 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 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 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 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空间的限定 1、垂直要素限定:垂直墙、柱、树(绿化)等 侧界面 2、水平要素限定:顶面、地面/顶界面、底界面 3、各种要素的综合限定 ---底界面:①地面铺装和质地变化②地面的上升与下沉处 理。---侧界面:①形状:②高度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 2、城市审美原则 3、生态环境原则 4、因 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6、整体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