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期末总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总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总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___信息资源__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___系统化过程___。

2.传统ID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两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理论基础。

3.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

4. 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系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

5.巴纳西强调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提出了宏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6.加涅教学设计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条件。

7.__梅瑞尔__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阐释:“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science-based-technology)。”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__学习经验__和__学习环境_。

8.教学设计是运用 _系统方法__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__教学目标__,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__评价__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__修改__的过程

10.1900年__杜威__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

12.20世纪90年代,__建构主义学习理论__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13.软件、声像教材、印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书等属于以__产品__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层次。

14.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大纲等宏观系统等属于以__系统__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层次。15.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教学属于以__课堂__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层次。

16.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依赖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__特定功能__的有机整体。

17.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3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18.肯普模式包括四个基本要素:__教学目标__、__教学资源__、__学习者特征__和__教学评价__。

19.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系统。

20.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方法是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21.就学科性质而言,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而教学设计则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

2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23.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使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渐从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向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向发展,教学设计的技术手段也日益系统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24.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有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以课程为中心的设计以及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

25.从教学系统设计发展历程来看,学习理论、系统方法和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等学科对其发展影响较大。

26.布鲁姆认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

层次。

27. 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主要的认知工具有问题表征工具、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以及协同工作工具、信息搜索工具和管理与评价工具。

28.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3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29.概念图是一种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它的作用表现为查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工具、外化学习者知识结构工具、有效的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的方法以及培养学习者元认知技能的有效工具。

30.形成性评价通常包含自我评价、专家评价、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以及进行中的评价等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之间的关系是( D )

A.研究对象相同,性质一样

B.完全不相关的两个学科

C.教学论涵盖教学系统设计

D.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既相关但又有区别

2.成分显示理论(CDT)的提出者是( A )

A.梅瑞尔B.加涅 C.史密斯D.雷根

2.ID2的代表性模式是( D )

A.瑞格卢斯模式B.梅瑞尔模式

C.加涅模式D.史密斯—雷根模式

3.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可被认为是( C )

A.理论学科B.基础研究

C.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D.尚未形成学科

4.“细化理论”的提出者是(C)。

A.加涅B.史密斯

C.瑞格卢斯D.梅瑞尔

5.1900年,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是:(C)A.桑代克 B.斯金纳 C.杜威 D.奥苏伯尔

6.加涅和肯普等人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是:(B)

A.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过程

B.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

C.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D.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

7.下面是梅里尔(Merrill,M.D.)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阐释的是:(A)

A.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science-based-technology)。

B.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C.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法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D.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8.教学设计分为(A )三种层次。

A. 系统级、课堂级、产品级

B. 宏观、中观、微观

C. 高级、中级、低级

D.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9.( A )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

A. 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B. 信息技术、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C. 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 信息技术、传播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10.关于教学设计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

B.规划、研究、决策、评价

C.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教学策略制订

D.调查、观察、测验、决策

11.下面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规划、研究、决策性质的过程。

B.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建构能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优化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相对而言),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C.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不用总结性评价。

D.教学设计的指导理论是关于人类学习心理的学习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般教学理论和人类传播活动的科学理论。

12.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针对( D )。

A.学生

B.教材

C.教学活动

D.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13.“发现学习”的提出者是( C )。

A.加涅B.奥苏贝尔 C.布鲁纳 D.梅瑞尔

14. 学习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D )

A、情境性

B、建构性

C、操作性

D、动态性

15.“史密斯——雷根模式”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不包括在这三种策略的是:( C )

A. 组织策略

B. 传递策略

C. 评价策略

D. 管理设计

16. 教学目标编写的ABCD模式中,B指的是( D )

A.教学对象 B.教学标准

C.教学条件

D.教学行为

17. 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三个步骤组成的教学策略是( A )

A. 抛锚式教学策略

B.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C. 支架式教学策略

D. 启发式教学策略

18. 儿童能推演:如果A>B,B>C,则A>C,这个认知发展阶段属于( A )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9.“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 D )。

A.识记 B.领会 C.运用 D.综合

20.“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B )

A.加涅

B.奥苏贝尔

C.布卢姆

D.皮亚杰

21.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三个步骤组成的教学策略是( A )

A.抛锚式教学策略

B.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C.支架式教学策略

D.启发式教学策略

22.能理解和使用初级概念的阶段是( B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3.( B )是确定学习者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

A. 教学内容

B. 初始能力

C. 年龄

D. 学习环境

24.( A )是指对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映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A.学习风格 B. 认知结构 C. 学习准备 D. 学习方法

25.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的( B ),是指当前所学内容类属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某个包容性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原有观念。

A. 总括关系

B. 类属关系

C. 并列组合关系

D. 因果关系

26.( C )是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者就教材而言,指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A.学习准备 B.学习风格 C.认知结构 D.学习方法

27.下列那种形式不能用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 D )

A. 转换

B. 解释

C. 推断

D. 记忆

28.下列哪个动词表明了布卢姆分析层次的学习目标( A )

A. 比较

B. 总结

C. 说出

D. 选择

29.在马杰的ABCD模式中,哪个是基本部分( B )

A. 对象的描述

B. 行为的描述

C. 条件的描述

D. 标准的描述

30.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D )

A.教学目标完全不同于教学目的,两者无相互关系

B.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是类似的

C.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其实质是相同的

D.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31.在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中,确定教学起点的是( C )

A.学习需要分析 B.学习内容分析

C.学生初始能力分析 D.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32. ( A )是将刺激物的一个特征和另一个特征、或者将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加以区别的一种习得能力。

A. 辨别

B. 形成概念

C. 规则

D. 高级规则

33.对学生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首先要( A )

A.对先决知识与技能的测试

B.对目标技能的测试

C.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

D.一般性了解

34.若教学目标为形成概念,则学习结果的类型为( B )

A.言语信息 B.智力技能 C.认知策略 D.认知方式

35.将刺激物的一个特征和另一个特征,或者将一个符号和另一个符号加以区别的一种习得能力是( C )。

A.形成概念 B.利用规则 C.鉴别技能 D.言语信息

36.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知识技能、智力体力及情感状况等进行评价称为( A )。

A.前期测验

B.形成性评价

C.过程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37.通过空间分组、时间分段或根据有关概念进行语义分类,可以提高( A )。

A.组快的容量

B.记忆水平

C.分析问题能力

D.实践技能

三、多项选择题

1.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包括:(ABCD)

A.课程开发

B.课堂教学

C.企业培训

D.社会教育和继续教育

2.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是:(ABC)

A.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科学

B.教学设计起连接学科的作用

C.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学科,它植根于教学的设计实践领域

D.面向实际的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的一个突出标志

3.在编写教学目标是应注意的是:( BCD )

A、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

B、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用教学的结果来表述

C、教学目标的行为词必须是具体的

D、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是内外结合的

4.“史密斯——雷根模式”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是( ABD )

A.组织策略 B.传递策略 C.评价策略 D.管理策略

5.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可以将知识分为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两个维度,其中行为维度包括( ABC )

A.记忆 B.运用 C.发现 D.知识

6.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 ABD )

A.教学条件变量

B.教育方法变量

C.教学模式变量

D.教学结果变量

7. 在编写教学目标是应注意的是:( BCD )

A、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

B、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用教学的结果来表述

C、教学目标的行为词必须是具体的

D、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是内外结合的

8.教学媒体选择的常用方法有:( AB )

A.算法式

B.矩阵式

C.信息加工分析法

D.外部参照分析法

9.掌握学习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BC )

A.创设情境

B.集体教学

C.学生定向

D.学习方法指导

10.加涅将认知类学习结果分为( BCE )

A.动作技能

B.智力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E.言语信息

11. 瑞格卢斯认为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 ABD )转第四题

A.教学条件

B.教学策略

C.教学模式

D.教学结果

12、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有具有下列哪些特点 ABD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A、理论依附性

B、动态性整体层次稳定

C、可扩充性

D、系统性

13、学习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D

A、情境性

B、建构性

C、操作性

D、动态性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一般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教学设计的模式

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3.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地教与学的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4.CSCL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

5.支架式教学策略

这种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使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发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处。”

6.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到达的并且可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7. 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也可以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并与他人通信和协作。

8.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学现象和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学服务的过程。

9.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10. 学习风格

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1.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人员用来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进行修正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过程。

12. 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组合。学习资源包括支持教学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及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却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13. Collaborative Learning

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14.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景,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方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与他人的充分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以达到陶冶修养和培养人格的目的

15. 缝补性评价(Patchwork Assenssment)

利用缝补性文本(Patchwork Text)完成对某个任务的评价。“缝补性”文本起源于“反思笔记”,这也是一种评价策略,产生和分享学生在进行一个项目的过程中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可以为产生最后结果提供基础

15. 发现学习模式

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同坐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有知识

四、简答题

1.教学设计的模式对教学设计有哪些意义?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为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能够得意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预先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的整体把握,良好的教学设计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行动纲领,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引导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描述并画出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图,并说明各个要素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关系看图可以表述)

学习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一般包括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

学生特征分析包括起点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而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具体表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教学媒体:为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

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现象和过程进行科学手段的价值判断。3.简述教学内容组织编排遵循的原则。

(1)由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2)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3)按实物发展的规律排列;

(4)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4.简述教学设计的发展过程

教学设计始于二战,教学系统设计学的构想来源于杜威。他在1900年提出应建立一门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

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迅速发展,斯金纳讲刺激-反应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创造了一个个别化的教学系统-教学技术。马杰。布鲁纳等对教学设计莅临作出重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后期,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验,确认系统方法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优化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加涅对学习结果的五种分类,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原理及层级分析思想。逐步出现了“教学设计”“系统开发”“教学系统”等词汇,从此,教学设计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结而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成为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方面的指导思想。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的发展对于基础计算机的教学过程设计有一定影响。

20世纪90年代,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丰富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网络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有何不同?

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而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为教师的教而准备。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根据所开设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来确定,更主要的是根据所隶属的更大系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来制定。

学习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了学习者的初始特征,特别是有关学习方面的特征,并据此安排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提供不同的资料。

教学方法的运用:系统设计的教学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的研究结论由教学目标和内容所决定,同时考虑了学习者的学法,教法与学法相互呼应。

师生角色的定位:在系统设计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当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而且同时发挥着指导者、管理者、促进者的作用,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多方面的管理和随时咨询,全面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把学生看作是待燃的火种。

2、教学设计侧重于理念指导下的统筹安排,课堂教学设计侧重于目标指导下的规划。

教学设计以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做指导,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决定教学过程的规划实施。因此,教学设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联接,教学行为是教学理念的体现,这使得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增强了实效性。

3、教学设计最终强调的是一种意义的建构,而课堂教学设计则追求一种知识的记忆。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论中的观点,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指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的能力。

需要指出:无论备课还是教学设计都只是一种形式,关键看所涉及的内容是否是用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了自己的教学,是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教学设计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1、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课堂教学设计最本质的不同就是,设计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备课是为教师的教而准备。

2、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科学性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和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下面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教学设计定义: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史密斯等的观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梅瑞尔在其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梅瑞尔,1996) 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 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侧重点,有的突出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特征,如加涅、肯普、乌美娜、何克抗等,有的侧重于学习经验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如梅瑞尔,有的则从设计科学的角度出发突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设计本质,如帕顿等。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它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如果不考虑影响解决方案实施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那么设计出来的解决方案就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附:1、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2、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网络环境下)

《锋与天气》整体化教学设计方案(网络环境下)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1知识目标 ①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理解锋面系统和不同气压系统的活动规律和天气特征。 ③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 1.2技能目标 ①能充分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筛选、分析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小组分工与合作能力,自己探究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③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语言交流和分组讨论方式)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②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2.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锋面?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②“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正反两方辩论。 2.2任务说明

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是根据教学大纲,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处理信息。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2.4学习重点 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对策:①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相关资源,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自己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5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讨论。 对策: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及提问。 ③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概论 1.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特征、学科性质、应用层次(知道) 含义: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 学科性质:a、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b、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c、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d、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科学。应用层次:a、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b、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c、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知道) 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系统方法与教学设计,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3.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要点(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ET、CDT)(知道)P15 加涅: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他认为教学必需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学习的发生同时以来外部条件和部条件。学习结果分为五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ET: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他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的教学理论。他把教学理论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结果 CDT: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它的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和发现;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 4.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肯普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知道) 肯普模式: 四个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①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③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十个教学环节:是指①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与限制条

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过程

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引入理论(1987——1994) 中国的教学系统设计研究可以从1987年在《外语电化教育》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算起。从此之后,国内的研究人员一方面翻译一些国外教学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开设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课程,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发表了许多优秀论文,为实际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动了教学系统设计实践的深入发展。如:获得1993年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华南师范大学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项目;由中央电教馆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项目等。 我们从调研中发现,我国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大部分教学系统设计著作中没有"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这个命题。 2、对国内教学实践中大量教学系统设计经验和成果的总结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3、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方面。 第二阶段:发展遭遇低谷(1994——1997) 目前我国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低谷,这可能与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学科性质很有关系,研究者更多地转向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研究。但是,我认为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对于学科的发展都是必须的,不能放弃任何一方。 第三阶段:学科发展(1997——) 如今国内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通过掌握到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来设计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的方法。随着科学发展,教学系统设计必然改变。我们预测未来的教学系统设计将有一下几种特征: 1、更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 2、更注重于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协作过程以及理论 3、更注重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附:1、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2、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网络环境下)

《锋与天气》整体化教学设计方案(网络环境下)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1知识目标 ①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理解锋面系统和不同气压系统的活动规律和天气特征。 ③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

1.2技能目标 ①能充分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筛选、分析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小组分工与合作能力,自己探究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③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语言交流和分组讨论方式)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②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2.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锋面?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②“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正反两方辩论。 2.2任务说明 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是根据教学大纲,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处理信息。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2.4学习重点 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对策:①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相关资源,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自己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5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讨论。 对策: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及提问。 ③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 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及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一,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差。 2.学习习惯 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 高一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体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4.解决办法及学法指导 ①利用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活动的机会,发挥其能动性,使其主动地探究,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学习。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同学互相帮助,协作完成任务。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共5篇)

篇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模式之四问题——探索型模式: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模式之五交流——讨论型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篇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文件夹:“学习文件夹”又称档案袋评价,是近年来英、美、日等国教育界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我们认为学习文件夹是由教师和学生收集的,主要用于存放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的各类学习成果,如文章、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作业、试卷、评语、调查记录、照片等,可以是—学年的,也可以是一学期的。这些学习记录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文档,用于学习者对学习的回顾、自我评价及其他形式的外部评价。根据学习文件夹内容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将其细分为产品文件夹、过程文件夹和进步文件夹三种类型。 2、认知发展: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围绕认知发展,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发展的机制和阶段性问题。在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方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影响。 3、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这里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而学习倾向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以及对学习外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有些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会随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而有些则表现出一贯性,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那些持续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看所具有的学习风格。 4、研究性学习: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5、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6、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可以是现实的具有物质因素的如家庭、学校、课堂等构成的学习场所,也可以是虚拟的并不存在的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学习场所。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除了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人类教师等物理资源,还应搭建任务情境等资源,这是其核心所在。 7、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人们从不同角度,立足于不同理论提出了各种教学策略,有些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的教学策略如:加涅的九阶段教学策略、梅瑞尔的基本呈现方式与业绩和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策略。 8、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源);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知识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 1、小学生的注意特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到 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基本占据主导地位。(2)注意的范围较小。(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2、小学生知觉的突出特点:随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比如,低 年级的小学生的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中分心,容易混淆形近字;到了高年级时,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均会大幅提高。 3、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机械识记向意义 识记发展。低年级小学生识记的无意性强,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比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 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2)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质变”期,亦称“关键年龄”(四年级,约为10到11岁)。(3)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5、小学生想象的主要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有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 多。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 稳定性增加。 三、小学生意志过程的特点 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3、不善于反复思考 和计划。 中学生心理特点: 1认知发展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 2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 3自主性高中生在观念上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对许多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 4进取性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5闭锁性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他们非希望有单独的空间,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秘密。 6社会性` 高中生对现实生活的很多规范都很感兴趣,对新事物既敏捷又易接受。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乐于对社会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校生活中,自治、自理、自立的要求强烈。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学习古诗词用语的考究和他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本课的范读视频。 2.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3.教师为学生解读关于“词”的知识。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教学设计理论是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展到实践应用的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许多教学设计专家把教学设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系列过程设计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综合了理论与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简化了复杂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过程模式也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作纯粹是个人经验的产物,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则已经跳出这种传统框架,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状况,重点不再限于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在实践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应用科学。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任何学习的结果都是由一系列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所导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行为目标,根据这些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序列。其倡导者大多是心理学家,如斯金纳、梅格、加涅等。第二阶段倾向于用美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重视美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强调用美学效果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其倡导者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制造者。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尤其是兴趣的发展。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主张教学设计不应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制定机械的教学步骤,因为学习并不都是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进行。学习应通过学习者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进行,因而强调设计的探究、协作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过程确立了更为复杂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探究者。第四阶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者和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学习往往是个人的事情,学习是否成功与学习者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而且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展,更新和变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教学设计目的不再是建立一系列学习步骤,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世界。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分别变成了学习背景的设计者和说明者。 以上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原来的单一的应用科学形式转向了多样性的综合化形式。但不论怎样变化,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清楚地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学习者的特点是什么?二是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三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是什么?四是怎样评价和修改?对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处理和展开发生不同,就形成了众多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迪克—凯瑞(W. Dick & L. Carey)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最为突出,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

(完整版)何克抗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5、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7、成分显示理论: 8、ITT: 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 11、史密斯—雷根模式: 二、思考题: 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答: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区别: 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学科性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较高理论层次的学科);教学设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在学科层次上较低一级)。 理论基础:教学论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以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本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两者对教学理论的强调也不同,教学论只是依据理论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而教学设计不仅强调教学理论还强调学习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更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总之,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是描述性的还不是规定性的理论;而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理论。 2、回顾我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教学系统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乌美娜94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什么是教学系统开发模式 ISD(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教学系统开发 分析:需求分析、任务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设计:各种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的设计; *开发:根据设计阶段确定的各种教学策略对教学资料进行制作与开发; *评价:进行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等教学评价和可行性、维护性等系统评价;*维护:对教学系统进行维护。 ID=ISD+开发+维护 从研究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对二者不加以区分,以后我们有关ID的全部讨论皆可适用于ISD。但是,在专门研究ISD模式的场合,我们却不应把有关ISD的结论直接推广到ID中去。 什么是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系统方法、层次、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 在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科学,起到连接学科的作用 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相连接 教与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连接 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设计科学,它植根于教学的设计实践领域 系统方法 1)教学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依赖,并与外部环境构成更大的系统 2)系统计划、精细设计的过程; 3)每一步骤“输出”的决策均是下一步的“输入”,每一步又均从下一步的的反馈中得到检验; 4)理论性、科学性、操作性 层次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为了使教学活动高效、有序,人们一直致力于探讨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影响教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但这种理论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对于教学的改进产生的是非直接的作用,因为理论到实践仍然是有距离的,而且实践是有丰富情境、发展变化的,有些时候也不完全能够套用现成的理论。学习理论亦是如此。正如Pgrow指出:“对于描述性的理论,说明怎样应用它比产生它要困难得多。我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但是我花了大约14年的时间、精力来弄明白怎样将一个思想方法转变成具体的课程……我自己的体验是进行适当形式的研究来开发技能并确定适用于大多数当地条件的应用细节是实际可行的”(Pgrow,1996)被称为“桥梁学科”的教学设计学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科学,乃是因为教学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能够通过建立在系统论思想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教学设计使理论转化为实践;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人格、语言魅力以及表现出来对课堂的游刃有余都给人一种艺术般的享受。要掌握这门艺术固然有天生的成分,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却不是几年内所能达到的,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长期以来,青年教师的培养大多通过模仿和经验积累的方式,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做法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对于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效果却是缓慢的,因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往往很难通过传授得到,而连教学基本技能都不高的教师在教学中是很难有艺术可言的。综合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传播理论等多种理论的教学设计正是克服了这一局限,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使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可复制、可传授的技术和程序,教师通过学习可以迅速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熟练,“熟能生巧”,最终成为一名教学专家。何况,现在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的课堂现象已不多见,这给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也带来了新挑战,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通过教学设计则可以实现新理论、新方法的有效运用。由此可见,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可促使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也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鉴别)问题、选择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及评价与修改方案,可见教学设计和传统的备课有明显的差别。在利用教学设计优化学习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谋求解决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在设计、试行过程不断地反思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维习惯得以有效的培养,发现、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此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可用于其他相似的问题情境和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设计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设计人员从中领会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他将从中学会创造性地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6295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学院及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 班级:06级教本二班 姓名:赵国杰 提交日期:2008年11月20日 题目:自己选择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依据系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和过程模式对其进行教学设计。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 ? ? ?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教学系统化设计章要点

第一章教学系统化设计概论 1、确定教学目的有两种方法: 领域专家法(subject matter expertapproach):侧重于教学过程中从教师到学生的交流; 绩效技术法(performance technology approach):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来设计教学目的。 绩效分析:就是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即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绩效分析的目的:为了获取模型中各个成分的信息,以确定问恩提,寻求可能解决法办法。 绩效分析的结果:是根据没有大大的预期组织结果和雇员行为与预期存在的差异,对问题的精确描述,并给出所收集的引起问题原因的证据,及所提出的性价比合适的解决办法。 2、需求:所期望的表现和现在的情况之间的差距,即预想状态减现在状态的差。 克夫曼对需求分析过程提出许多重要见解,包括: (1)根据组织要做什么来区分目的和手段 (2)组织在那些方面有问题。 (3)需求评估是整个设计过程最为关键的部分,要特别重视采用前段分析、绩效分析和其他的方法更精确的确定需求。 (4)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而确立。他们为后续教学设计活动奠定基础。 3、一个完整的目标描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者 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能够做什么 所学技能要运用的环境 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 4、建立教学目的的原则(需要考虑政治、经济因素及技术和教育因素): 教学开发是否可以解决导致教学需求的那些问题 教学目的是不是能够被那些批准教学开发的人士所接受 是不是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该目的的教学开发 教学内容是否稳定 是否能够找到学习者来试用教学 设计师自己在所开发的教学领域的专业性 5、明确教学目的的过程可采用以下步骤: (1)写下教学目的 (2)列出所有学习者要做的、可以证实学习者达到目的的行为 (3)分析所得到的行为表,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目标完成情况的行为 (4)将所选择的行为写成一句话,或者写成多句话,说明学习者要能做什么 (1)评价需求确定目标: 确定当学生完成你的教学内容后你希望你的学习者能够做什么。这个教学目的有多个来源,可能是目标清单、需求评估、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实践检验、对参加实际工作的人员的分析、新教学的其他要求。 (2)教学分析 确定教学目的后你需要确定学习者为完成目标需要一步一步做什么。教学分析的最后一步是决定学习者在开始教学前要掌握那些技巧、知识和态度,这些被称为入门技能。把这些确定的技

英语教学系统设计

英语教学系统设计

3.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广州英语 Book 8 Module 5 Food and Drink 为例说明,此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为: 单词:coffee, coke, noodles, rice bun, best, tea, water, juice, chips, cabbage, soup, tomato, ice cream, chicken 和 beef 句型 : 询问平常吃什么 What do/would you like to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和其相应的答句 I like/would like to have ; 询问客人想喝/吃什么Would you like some ? 其相应的答句No, thanks./Yes, please. 等 语法点: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特点;复习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的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He likes He doesn t like 的句型。用频率副词 usually 表示人的习惯等。 能力:能与别人交流各自对食物的喜好;在餐厅能向营业员说清自己要买的食品;学会有关健康饮食以及了解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等等现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本课由庞成方教师执教 一、概述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起点《Success with English》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13 中的第一课时,新单词有coffee, coke, noodles, bun, best, best 等,主要句型是Would you like some ?Yes, please./ No, thanks. 本课从学生兴趣出发,联系学生对饮食方面的认识,经过 dialogues, reading, picture talking 等多种活动,复习旧知,联系新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学生经过俩俩交流、创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资料

教学设计复习资料 一、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 A、教学系统设计(乌美娜):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B、教学系统设计的5个基本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以多种理论为基础。 教学设计是一个应用的和解决定向的领域,它需要应用许多基础理论作为制定决策的依据。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不是少数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二是建立在已被实验研究所证实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些科学理论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 2、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促进其发展,而教学设计作为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其目的也指向学习者个体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创设教与学的系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其关键在于认知策略的掌握。 3、教学系统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连接科学”,是一种按照学习科学与教学科学的原理,为了学习目标的实现而对教学进行规划的技术过程。教学系统设计强调必须遵循设计的规则和程序。 4、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目的是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规划教学活动,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教学系统设计既是教学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对象,也是教学设计活动的产物。 5、教学系统设计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协作活动。 绝大多数的教学设计项目需要具有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参与,有时甚至还需要用户对象的参与。 C、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模式 1、学习需要分析。 它的目的是要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辨明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还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实质是分析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 它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起点,并以学习起点为终点,是一个逆向分析的过程。 3、学习者分析。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4、学习目标的阐明。 就是要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并使他们具体化。也就是要编写一系列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然后把他们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 5、学习评价。 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在学习成就上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是通过搜集、分析和描述各种有关资料,并将实际表现与理想目标对比,以便对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6、教学策略的制定。 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组合型,即针对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灵活的适用于各类学生的教与学的可行性,通过教与学活动的程序、方法、组合形式等的有机组合,实现优化和整体功能的系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