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汇总

第七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汇总
第七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汇总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一、教学内容

介绍森林类型、森林立地的概念、立地质量评价及立地类型划分的常用方法;阐明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的作用规律;介绍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二、教学目的

掌握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理解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四、授课方法及手段

板书

五、讲课具体内容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7.1森林类型

7.1.1森林类型的含义

森林类型就是根据森林的不同特征而对森林的划分,这些森林特征包括森林的地带性、森林外貌特征、森林的起源、森林的结构、森林的功能和所发挥的作用。

7.1.2森林类型的划分

(1)根据森林的地带性特征划分

①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这一植被带是我国最南的一个植被带,位于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和台湾南部以

及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屿。这一植被带大部分地区为海洋,陆地面积狭窄。

年平均温度约在22℃以上,没有真正的冬季。年降水量一般在1200-2000mm,典型土壤为砖红壤。

由于季风气候以及地形的影响,本带森林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具有地带代表性的是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热带雨林在我国分布面积不大,仅见于台湾南部、海南岛东南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我国热带雨林也是我国所有森林类型中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一种类型。在区系上与东南亚热带雨林有一定联系,是东南亚热带雨林最北缘的一种特殊类型。

热带季雨林在我国热带季风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分布区的年平均温度是20-22℃,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800mm,但有干湿季之分。每年5-10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80%,干季雨量少,地面蒸发强烈,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的热带雨林是以阳性耐旱的热带落叶树种为主,并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本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包括横断山脉南部以及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多在1000-2000m;东部包括华中、华南大部分地区,多为200-500m的丘陵山地。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约250-350天。土壤以酸性的红壤和黄壤为主。

常绿阔叶林是本带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这类森林的上层是常绿阔叶树所组成,其中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金缕梅科为主。在林内通常都有一至数个优势种,并常分为两个乔木亚层。乔木以青冈属、栲属、石栎属、桢楠属、楠木属等为常见。灌木中也多常绿种类,常见的有鹅掌柴属、冬青以及柃木属、杜鹃等。草本中有常绿的

蕨类如狗脊、瘤足蕨、金毛狗和苔草等。林内一般都有藤本和附生植物,在山地背阴或迎风面,树干上附生的苔藓非常普遍。

我国亚热带高等植物种类特别丰富,不但具有多种区系成分而且还富有热带起源的古老性以及含有一些特有属和孑遗种(银杏、水松、水杉、银杉、洪桐等)。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本区东为辽东,胶东半岛,中为华北和淮北平原,西为黄土高原南部和渭河平原以及甘肃的成徽盆地,大致呈东宽,西窄的三角形。整个地区的西部高东部低,明显地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山地和丘陵是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由于人为干扰而以次生林为主,平原是主要农业区,天然林已不存在。

华北区的气候具有暖温带的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而干燥,年平均气温一般为8-14℃。年降水量平均在500-1000mm之间。由于一年当中有6个月以上的温暖天气,而降水又多集中于5-9月之间,再加受到海洋湿气的影响,这都给落叶阔叶林的生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地区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以栎林为代表。由于热量和降水不同而引起植物群落组成上的差异,明显地反映出纬、经向的变化。在南部,主要建群种为麻栎、栓皮栎等,向北则逐渐被蒙古栎和辽东栎所取代。在近海地方蒙古栎和麻栎占优势,而离海较远则以辽东栎和栓皮栎为主。东部沿海各省只分布要求水湿条件较高赤松林,向西则为比较耐旱的油松林;而华山松林只限于西部各省。此外,在山地还可见到侧柏(石灰岩山地)、云杉、冷杉和落叶松所组成的针叶林。

本区域内天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森林的比重很少,并且多为次生林,今后本区应以恢复森林为主,并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林。

④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

本地区包括我国东北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的广阔山地,本地区范围广大,山峦重叠,主要山脉包括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及长白山。

本区因受日本海的影响,因而具有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但由于所在纬度较高,所以年平均气温较低,表现为冬季长而夏季短。冬季长达5个月以上,最低温度-30—35℃。生长期为125-150天。年降水量一般多在600-800mm之间,由南向北逐步递减,降雨多集中在夏季(6-8月)约占全年的70-80%,对植物生长十分有利。山地土壤以暗棕色森林土为主。低地则为草甸土和沼泽土。

本地区地带性典型植被是以红松为主构成的温带针阔混交林,一般称为阔叶红松林。

这一类型在种类组成上相当丰富,针叶树种除占优势的红松外在靠南部的地区还有沙松以及少量的紫杉、崖柏。阔叶树种主要有紫椴、枫桦、水曲柳、黄檗、糠椴、千金榆、核桃楸、白皮榆以及各种槭树;林下灌木和藤本有:毛榛子、刺五加、丁香、猕猴桃、山葡萄、北五味子等。草本植物也有不少本地特有种如人参、山荷叶等。上述植物多属暖温带种类,从而使这类针阔混交林多少具有一些南方(亚热带)景色。

⑤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是我国最北的林区。

本区为我国最冷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冬季长达8个月。生长期仅90-110天,全年降水量为400-550mm,大部集中降落在7、8月。由于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一些耐寒林木的生长。本区较普遍的土类是棕色泰加林土,低洼地为沼泽土,而且常有岛状永冻层。

由于气候条件严酷,本地区植物种类较少,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所组成的明亮针叶林,主要特征是群落结构简单,林下草本植物不发达。

落叶松林皆伐或火烧迹地,多形成各类次生阔叶林,如蒙古栎林、桦木林或山杨林等,若再遭破坏则形成灌丛。在山的中部如经破坏则仅形成白桦林或白桦与落叶松混交林,并向落叶松纯林方向发展。

本地区是我国木材蓄积量较大的林区之一,落叶松生长较快,但由于这里生长期短,且多沼泽化因而生产力并不高,今后随着森林的采伐必须大力进行更新并改造沼泽以促进林木生长。

(2)根据森林起源划分

森林起源是指森林发生形成特点,一般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天然林是由于自然媒介的作用,树木种子落在林地上发芽生根长成树木,发生形成的森林;人工林是用人工直播造林、植苗或插条造林方式形成的森林。

森林的起源也指森林的形成方式,一般指林分的繁殖方式。实生林:由种子发芽成长形成林分,主干通直,生长高大,根系良好,寿命较高,不易感染病虫害。无性繁殖林:由插条,伐根萌芽、根蘖等方式形成的森林。特点,发生快、衰老早、易感病虫害,不宜培育大径材。

(3)根据林分的外貌特征划分

①常绿林和落叶林

常绿林是由冬季不落叶的树种组成的森林,分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落叶林是由冬季落叶的树种组成的森林,分落叶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②单层林和复层林

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集中在一个层次,称为单层林;林冠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称为复层林。

(4)根据林木的年龄划分

①同龄林

林分中相同中林木或不同中林木的年龄一致。一般这样的林分起源相同,林相比较整齐,结构不是十分复杂。

②异龄林

林分中相同中林木或不同中林木的年龄不一致。一般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形成这样的林分。林分的生物多样性高,结构比较复杂。

(5)根据林分的年龄划分

①幼龄林:林木的树冠郁闭前的林分。

②中龄林:从林木郁闭到林木达到生物学成熟或工艺成熟的林分。

③成熟林:林木达到生物学成熟或工艺成熟的林分。

④过熟林:林木生长停止,并开始出现心腐、干梢现象。

(6)根据林木的叶形状划分

①针叶林:由针叶树种组成的林分,并且大多数树种是常绿的。

②阔叶林:由阔叶树种组成的林分,并且大多数树种是落叶的。

(7)根据林分的组成划分

①纯林:由单个树种组成或一个树种占林分总株数的90%以上的林分。

②混交林:有两个或多个树种组成的林分。

7.2森林立地

7.2.1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立地(生境)、立地条件(立地质量)、立地质量评价、立地条件类型

(1)立地:在传统意义上是指一个地方的环境总体。

生境:是指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林学上的"立地"与生态上的"生境"内涵基本一致,一般认为,立地(site)有两层含义:

1)它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

2)它是指存在于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

立地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2)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 ------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

因子的综合,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 -------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包括气

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树种,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

Site condition 和site quality在一定程度上是通用的。

(3)立地质量评价

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4)立地条件类型

立地条件类型(site type) ---指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或立地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简称"

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

7.2.2森林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

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和土壤

森林植被因子:指植物的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

人为因子

①气候因子

气候决定了植物赖以生存的水热条件,从而形成了植被类型的分布格局。如我国由北向南,形成了如下森林植被类型: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

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及雨林。

在同一热量带内由于纬度不同及大地形的干扰,水热条件还有一定差别,使得森林植被类型的种属组成及森林的生产力上发生变化。如:南方的杉木地跨北、中、南三个亚热带,生产力以中亚热带南部最高,南、北亚热带较低。马尾松生产力则由北亚热带向南亚热带逐渐提高。

②地形

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海拔的升高可使温度降低,蒸发量减少,无霜期缩短,降水量以及大气、土壤湿度增加,从而可能使土壤肥力提高,植被生长茂密或植被类型发生更替等。

a.海拔

低山500-1000m

中山1000-2000m

高丘300-500m

低丘100-300m

平原岗地100m以下

b. 坡向

坡向对光和热起了再分配作用,从而影响了水分至养分

南向(阳坡)光强、温暖而干燥

北向(阴坡)光弱,冷凉而湿润

c. 坡度

0- 5o 6o-15o 16o-25o 26o-35o 36o-45o >46o

平坡缓坡斜坡陡坡急坡险坡

坡度级不同,整地方法,抚育措施不同

d. 坡位:上部下部中部山脊山谷

e. 坡长:长坡500m;中坡250-500m;短坡250m

③土壤

海拔与土壤关系:红壤500m以下;黄红壤500-800m;山地黄壤:800-1000m;山地黄棕壤:1000m以上;山地草甸土:1000m以上的山顶

土壤厚度:厚层100cm以上;中厚层80-100cm;中层40-80cm;薄层<40cm

腐殖质层:厚>20cm,中10-20cm,薄<10cm

④植被

从东北的兴安落叶松林、红松阔叶林到华北的松栎针阔混交林,到南方的常绿阔叶林等森林植被类型是组成地理景观的主要成分。

从树种分布讲,红松代表温带湿润地区的树种;油松代表暖温带耐旱树种;马尾松、杉木则代表喜湿热的亚热带树种

生态适应幅度窄的指示植物:蕨菜生长茂盛指示宜林地生产力高;马尾松、茶树、映山红、油茶指示酸性土壤;黄连木、杜松、野花椒等指示土壤中钙的含量高;柏木、青檀、侧柏天然林生长地母岩多为石灰岩;仙人掌群落指示土壤贫瘠和气候干旱

⑤水文

包括地下水深度和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有无季节性积水及其持续期等。

在平原地区的一些造林地,水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水文因子成为主要考虑的因子之一。

在山地的立地分类则一般不考虑地下水位问题。

⑥人为活动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取走林地枯枝落叶,严重开采地下水,会使立地劣变。发生土壤侵蚀,降低地下水位。

7.2.3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可以概括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

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生长截距法等。

间接平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性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法,指示植物法等。

7.2.4森林立地分类

7.2.4.1森林立地分类的途径

植被因子途径:利用林木生长效果(地位级或地位指数)和植被各种性质特征区别立地类型,鉴定立地质量。

地位级----以林分平均树高和年龄的关系制定,反映出林地生产力的相对等级。前苏联、东欧,我国50年代应用

地位指数----树种在某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欧美、日本、我国70年代应用

环境因子途径:利用土壤和地形变量来直接预测森林生产力。以立地指数为因变量,一系列立地因子为自变量建立起多元回归方程,以揭示预测的机制,用于立地分类。

综合多因子途径:通过对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的综合研究,划分立地类型或立地单元。

7.2.4.2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

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立地因子的差异。

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该依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主导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还要以植被作参考,以林木生长状况作验证。

7.2.4.3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1)詹昭宁等人在《中国森林立地分类》中提出的系统。

其立地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立地基底(母质、母岩)、立地形态结构(大地形地貌、山地、河谷及小地形)、立地表层特征(土壤及其特征)和生物气候条件等4个方面。

将立地区划和分类单位组成同以分类系统,划分为6级,即:

立地区域(Site Area)

立地区(Site Region)

立地亚区(Site Sub-Region)

立地类型小区(Site Type District)

立地类型组(Group of Site Type)

立地类型(Site Type)

(2)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在《中国森林立地》中提出的系统。

该系统其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为大气候、大地貌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低级分类单位以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因素为分类依据。

0级森林立地区域

1级森林立地带

2级森林立地区;森林立地亚区

3级森林立地类型区

森林立地类型亚区

森林立地类型组

4级森林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变型

7.2.4.4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方法

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1. 主导因子法

直接按主导因子分级和组合来划分。

适合于无林、少林地区以及森林破坏严重区。

简单明了,易于掌握。

2. 生活因子法----按水分、养分来划分。

影响林木生存(生命)的因子,如光,水、CO2

一般不易直接测定,且划分标准较难掌握,但能反映因子较全面,生态意义较明显。

3. 立地指数法

森林生产能力,树高生长就可反映出来,同树种同年龄的林木,山顶者低矮、山腹地中庸,愈向下林木愈高,原因----土地生产力有差别。

立地指数-----在林业上用地位级表示生产力的等级。分成5级:高低,Ⅰ、Ⅱ、Ⅲ、Ⅳ、Ⅴ表示。用某个树种的立地指数来说明林地的立地条件,

7.3适地适树与树种选择

7.3.1适地适树

7.3.1.1适地适树的含义

所谓适地适树就是指在造林工作中,努力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立地条件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7.3.1.2适地适树的评价标准

评价适地适树的标准主要采用通用的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

(1)定性标准

①成活的标准指在技术得到的情况下,林木不受任何限制的成活。

②成林的标准是指到达一定的年龄后,林木如期郁闭。

③成材的标准是指到达一定的年龄后,林木具有正常的高度和粗度。

④稳定性是指从栽植到主伐更新的时间内,林木不因病虫害或气候波动的影响而大量死亡。

(2)定量标准

①利用立地指数评价适地适树

立地指数可以作为衡量林木生长状况的指标。采用立地指数评价适地适树时,可以根据林学知识和栽培经验确定一个适宜值表示适应性。

②根据平均采集生长量评价适地适树

评价树木是否达到适地适树最直接的方法是林木的生产力的指标,即林木的生长量和林木的蓄积量。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明确知道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种的生产力,这样可以在造林中,根据对木材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树种造林。但这种评价方法的缺点是要有足够长的观测时间才能收集到各种树种的生产力资料,对于长寿命树种来说,做到这一点十分不容易。

7.3.2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7.3.2.1适地适树的途径

(1)选择的途径

①选树适地

是指在确定造林地以后,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造林。这是最普遍和最多用的途径。

②选地适树

是指确定了造林树种,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造林地。一般情况下是新树种引进所采用的方法。

(2)改造的途径

①改树适地

是指在树木与立地不想适应的情况下,通过对树木的改造,使之与立地相适应。

选种、育种途径是利用树木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杂交或选育等,提高树木的适应

性。

引种驯化途径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及科学锻炼的方法,使林木有适应区逐步向不适应区过渡。

②改地适树

主要是通过土壤管理措施,改变造林地的某些立地条件,使之与树种相适应。包括整地、施肥、灌水等。

在所有的途径中,以改树适地为最主要的途径。

7.3.3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7.3.3.1树种选择的意义

造林树种选择适当与否,是造林工作成败关键之一。造林树种选择得当,成活率高,生长快,郁闭早,产量高。反之,造林树种选择不当,成活率低,生长慢,郁闭晚,产量低。即徒劳费工,浪费种苗和资金。即使能成活,人工林也可能长期生长不良,难于成林成材,造林地潜力长时间内不能充分发挥,也起不到森林的防护及美化作用。如"小老头林"即慢生低产,树干扭曲,过早结实,枝桠丛生。

7.3.3.2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1)适地适树的原则

适地适树是林业工作者应该遵循的第一原则。

是把林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立地条件相协调。需要对立地特性和林木的特性作全面的了解。使林分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经济性原则

为提高造林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在树种选择上,应该考虑树种的经济性状。即在达到适地适树的基础上,如果有许多树种均适合造林,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的树种。

(3)生物多样性原则

造林时尽可能的保持物种的多样性。造林时,可以考虑多树种混交。在不影响目的树种成活的前提下,可以在造林地尽量保持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7.3.3.3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

(1)用材林对树种的要求

①速生性

目前,由于我国实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木材,所以我国最需要大面积发展人工林。人工造林中,对树种速生性的要求是当今的发展趋势。

②丰产性

丰产性是指在采伐时,单位面积的蓄积量高。一般情况下,林木的速生性和丰产性之间是有关系的,如:其一,既速生有丰产,大对树树种属于这种情况。其二,速生不丰产,少数树种单株生长较快,一旦郁闭成林,生长就迅速下降,丰产性差。其三,丰产不速生,有的树种属于此类,成熟后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很大,但需要的时间太长。

③优质性

林木的优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外部形态和内部材性。

外部形态特征:树高通直圆满、枝下高高、枝下高以下部位无结疤、无虫孔、木材洁白等。

内部材性特征:抗压、抗拉、抗冲击、美丽的花纹、耐腐蚀、木质素和木纤维的含量、纤维的长度等。

(2)经济林对树种的要求:优质、丰产、早实等。

(3)防护林对树种的要求

①农田防护林:要求抗风力强、枝繁叶茂、树体高大、生长稳定、根系具深根性、侧根不发达、经济价值高。

②水土保持林:要求根系发达、根蘖性强、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分解、生长迅速,能够密植、适应性强。

③防风固沙林:要求侧根发达,根蘖性强、耐干旱瘠薄、耐地表高温、耐沙埋、落叶丰富,易分解。

(4)能源林对树种的要求

生长快、生物里哀能够大、木材密度高、热值高、易燃烧、具备萌蘖更新的能力,能适宜干燥贫瘠的立地条件。

7.4密度作用规律

7.4.1有关密度的概念

(1)造林密度:也称初植密度,指单位面积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通常用单位面积上株数或穴数来计算。

(2)林分密度:也称立木度或经营密度,是指林分的密集程度。用单位面积上活立木的个数表示。

(3)合理密度:是指在一定立地、一定年龄阶段各个树种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密度。在该密度下,林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比较协调,个体的发育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群体的生产力最高。

(4)森林的群体结构:指森林各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式,是森林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树种结构、年龄结构、树种分布形式和树种密度等指标。

7.4.2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

7.4.2.1造林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略微加大造林密度对林木是有利的,可以使林木及时郁闭,但不能盲目扩大造林密度,要考虑苗木的竞争力、苗木地来源和立地条件。

7.4.2.2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

(1)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现在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密度对树高的作用很小。无论是耐荫树种或喜光树种,树高与密度的关系不显著。

(2)密度对树冠的影响:密度与树冠指数(包括冠幅和冠长)的关系是显著负相关。不同密度的林分,在其郁闭前,树冠的生长速度基本一致。以后虽林木的生长,密度大的林分郁闭早,树冠过早进入竞争,树冠的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结果是密度大的林分林木的树冠小。

(3)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密度越大,林木平均直径就越小。因为直径与树冠是典型的正相关关系。

(4)密度对单株材积的影响:密度越大,林木平均单株材积就越小。林木平均单株材积与形数、树高和胸径成正比。密度对树高基本没有影响;密度越大胸径越小;密度越大形数越大,但实际上形数随密度变化的幅度非常小。所以,密度越大,林木平均单株材积就越小。

(5)密度对木材蓄积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①密度对蓄积量的影响:在幼林阶段,由于密度的作用不是很明显,所以幼林阶段的林木蓄积量的大小取决于密度的大小。在成熟林阶段,密度对林木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成熟林阶段的林木蓄积量的大小取决于密度和林木德平均单株材积的大小。

②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任何密度的林分最终的生物产量是基本一致的。

7.4.2.4密度对根系生长和林分稳定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密度过大,对根系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易使根系发育受阻,造成易倒、易折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密度过小,林分迟迟不郁闭,以造成大量杂草、灌木滋生,与林木争水争肥等

7.4.2.5密度对干形材质的影响

(1)密度对尖削度的影响:尖削度是指平均单位树干的直径差值。一般来讲,树干的尖削度随密度增大而递减,由此提高了树干的圆满度。

(2)密度对材性的影响:由于密度大,林木的晚材的比例大(夏材)。所以,木材的密度有所增加,对木材的材性有正义感影响。另外,木材的外形指标也较好、结疤少。但密度不宜过大,否则影响林木的生长。

7.4.3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与方法

一、造林密度与经营目的的关系

(一)防护林

1.水土保持林应密植,在实际中栽植比较稀,因有工程措施保水保土及考虑到放牧要求,一般行距3-5m,株距1-2m。

2.农田防护根据结构确定,紧密结构(道路防护林、果园防护林)密,通风结构稀。在我区一般为2-3×3-4m。

3.防风固沙林受严酷的自然条件限制宜稀,如在我区乔木一般为2-4×4-6m,灌木为1×4-6m。

(二)经济林稀植

(三)薪炭林密植

(四)用材林

1.大径级用材林宜稀,如杨树;或先密后稀,如落叶松。

2.培育中小径材宜密。

3.速生丰产林宜稀。

二、造林密度与造林树种的关系。

1.喜光,速生树种宜稀,如杨树、落叶松、樟子松;耐阴而初期生长慢的树种宜密,如云杉、侧柏。

2.干形通直而且自然整枝良好的树种宜稀,如杉木、落叶松、樟子松;干形易弯曲而且自然整枝不良的树种宜密,如油松、马尾松、栎树、白榆。

3.树冠狭窄而且根系紧密的树种宜密,如箭杆杨、新疆杨,一般为3×4m;树冠宽阔而且根系庞大的树冠宜稀,如北京杨、小黑杨一般为4×4m或6×6m。

4.乔木宜稀(2×3-5m),灌木宜密(1×3-5m);阔叶树宜稀些,针叶树宜密些。

三、造林密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一)根据地区确定

湿润地区(降雨量大于400mm),降雨能满足树木生长,杂草生长繁茂,可营造用材林,宜密些。

干旱地区(降雨量小于400mm),降雨难以满足树木生长需要,以营造防护林为主,不要求树冠郁闭而要求根系充分生长,故宜稀。一般采用大行距(3-5),小株距(1-3m),保留一定的迳流面积,以聚积降水供给树木生长。

(二)根据具体立地条件确定

1.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宜密,如大兴安岭,阴山的高海拔区。

2.在根茎、根蘖性杂草竞争激烈的地方宜密,如大兴安岭,石质山区的阴坡。

3.在干旱、瘠薄的沙地、草原、山坡,一般以防护林为主,土壤水分、养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生长宜稀或先密后稀,要允许行间生长杂草,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草),

第七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第七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一、教学内容介绍森林类型、森林立地的概念、立地质量评价及立地类型划分的常用方法;阐明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的作用规律;介绍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二、教学目的掌握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理解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四、授课方法及手段板书五、讲课具体内容 第七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7.1 森林类型7.1.1 森林类型的含义森林类型就是根据森林的不同特征而对森林的划分,这些森林特征包括森林的地带性、森林外貌特征、森林的起源、森林的结构、森林的功能和所发挥的作用。7.1.2 森林类型的划分(1)根据森林的地带性特征划分①热带雨林、季雨林带这一植被带是我国最南的一个植被带,位于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和台湾南部以及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屿。这一植被带大部分地区为海洋,陆地面积狭窄。年平均温度约在22℃以上,没有真正的冬季。年降水量一般在1200-2000mm,典型土壤为砖红壤。由于季风气候以及地形的影响,本带森林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具有地带代表性的是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热带雨林在我国分布面积不大,仅见于台湾南部、海南岛东南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我国热带雨林也是我国所有森林类型中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一种类型。在区系上与东南亚热带雨林有一定联系,是东南亚热带雨林最北缘的一种特殊类型。热带季雨林在我国热带季风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分布区的年平均温度是20-22℃,年降雨量一般在 1000-1800mm,但有干湿季之分。每年5-10 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80%,干季雨量少,地面蒸发强烈,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的热带雨林是以阳性耐旱的热带落叶树种为主,并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本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 左右。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包括横断山脉南部以及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多在1000-2000m;东部包括华中、华南大部分地区,多为200-500m 的丘陵山地。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约250-350 天。土壤以酸性的红壤和黄壤为主。常绿阔叶林是本带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这类森林的上层是常绿阔叶树所组成,其中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金缕梅科为主。在林内通常都有一至数个优势 1 种,并常分为两个乔木亚层。乔木以青冈属、栲属、石栎属、桢楠属、楠木属等为常见。灌 木中也多常绿种类,常见的有鹅掌柴属、冬青以及柃木属、杜鹃等。草本中有常绿的蕨类如狗脊、瘤足蕨、金毛狗和苔草等。林内一般都有藤本和附生植物,在山地背阴或迎风面,树干上附生的苔藓非常普遍。我国亚热带高等植物种类特别丰富,不但具有多种区系成分而且还富有热带起源的古老性以及含有一些特有属和孑遗种(银杏、水松、水杉、银杉、洪桐等)。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本区东为辽东,胶东半岛,中为华北和淮北平原,西为黄土高原南部和渭河平原以及甘肃的成徽盆地,大致呈东宽,西窄的三角形。整个地区的西部高东部低,明显地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山地和丘陵是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由于人为干扰而以次生林为主,平原是主要农业区,天然林已不存在。华北区的气候具有暖温带的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而干燥,年平均气温一般为8-14℃。年降水量平均在500-1000mm 之间。由于一

04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纳雍县位于西北部、地区中南部,是滇东高原向黔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东经104°55′40″—105°38′04″,北纬26°30′16″—27°05′54″之间。北抵市,东北邻大方县,东南接织金县,南毗六枝特区,西与赫章、水城县接壤。国土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 县最高海拔2476.4米,最低海拔1052米,相对高差1424.4米。山地面积占57.8%(25度以上的陡坡面积超过70%),丘陵面积占36%,山间坝地占6.2%。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喀斯特面积占68.8%。 县河流属长江水系乌江流域的上游,主要河流有六仲河、三岔河,是乌江一级支流。河流总长545.7公里,积水面积1776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8.1%;其中:三岔河积水面积67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5%。 气候属北亚热带低纬度高海拔温凉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4℃,年均日照时数1486.4小时,大于10℃年积温4062℃,无霜期226—267天,年平均降雨量1226毫米,相对湿度81%。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热同季、暖湿共节的特点。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冰雹、洪涝、干旱等。 主要岩性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泥岩、粘土岩、玄武岩等,其中砂岩、页岩、泥岩、粘土岩、玄武岩等非可溶性岩类占全县面积的30%,碳酸盐岩可溶性岩类的面积占70%。成土母岩多以砂岩、页岩、碳酸岩、玄武岩为主,形成的土壤主要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

植被属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原生植被多被破坏,由人工植被所替代。常见树种有杉、桦木、松、华山松、柏木、毛白、响叶、山茶等100余种。 纳雍县矿藏丰富,已探明的地下资源有煤、铅锌、石、硫、铁、硅石、硫磺、铜、锑、钼、镍、锰、磷、重晶石、高岭土等。是全省无烟煤的主要产区,储量位居全省第四位,全县22个乡(镇)均有分布,可开采量为68亿吨,属低硫及特低硫煤,是省“西电东送”发展火电及化工用煤的能源基地。 2、社会经济概况 纳雍县行政区划上隶属地区,全县辖25个乡(镇),479个村,4003个村民组,18个居委会。总户数204286户,总人口818222人,人口密度334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77.6万,农村劳动力47.3万。全县有22个民族,是一个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多民族聚居县。 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亿元,第二产业36.1亿元,第三产业19.2亿元。财政总收入6.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粮食总产量272847吨。大牲畜存栏11.97万头,其中:牛、生猪、羊出栏分别为3.2万头、23.6万头和1.6万头。通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全县农村21.72万人的饮水问题。 3、土地利用概况 (1)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367.2万亩。其中:农用地321.6万亩,占87.57%,建设用地10.9万亩,占2.98%,未利用地34.7万亩,占9.15%。在农用地中:耕地148.5万亩,占40.43%,林地170.4万亩,占46.4%,牧草地2.7万亩,占0.74%。

矿业废弃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_卫智军

第17卷第4期2003年12月 水土保持学报 Journa l of Soil a nd Wa ter Co nserv a tion V ol.17N o.4 Dec.,2003  矿业废弃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 卫智军,李青丰,贾鲜艳,杨 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 摘要:未经治理的矿业废弃地是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重大隐患,所带来的后果对经济发展和 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矿业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是极其缓慢的,科学合理的人工植被建植大大地加速了这一过 程,特别是人工生态体系模式的建立,可在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亦产生巨大 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矿业废弃地; 植被恢复; 生态模式;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03)04-0172-04 Vegetation Recovery on Industrial Mining Disposal Site W EI Zhi-jun,LI Qing-feng,JIA Xian-yan,YAN G Jing (College of Ecolog 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I 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010019) Abstract:Industrial mining disposal site is often the source of soil erosion,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which impose great sev ere th rea tens on human living.Natural recov ery of veg etatio n on such site is a slow process.Artific ial rev egetation can g reatly promote the recovery process.At the sam e tim e of achie v ing eco-logical reinstallatio n,economic benefits can be achiev ed through activities such as fruit tree planting and forag e cropping. Key words:industrial mining disposal site; v eg etation recov ery; ecological model; economic benefit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土地废耕、工业废弃地、生态系统失调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一些矿区不合理的开采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诸如由此而产生的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据统计,全国矿山开发累计破坏了土地面积200多万hm2,而且正以每年3.3~ 4.7万hm2的速度递增,土地复垦率仅有2%,严重地破坏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所以矿业废弃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对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矿业废弃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矿业废弃地植被的自然恢复是非常缓慢的,应采取积极的人工办法来加快植被的建植过程和缩短水土流失过程,在获取生态效益的同时,又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矿山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中,关于煤矿开发后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最多,也最为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进入工业时代早,早已深感矿山开发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早也较多。以露天采矿为主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对稳定地表,控制土壤坡度、坡型变化等与控制侵蚀的关系,以及控制地表侵蚀的覆盖材料和植被的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在矿区的人为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动态、岩土侵蚀规律、环境污染以及矿业废弃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与人工建植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对矿业废弃地复垦研究中,植被多以牧草为主,草林结合,农经结合,研究区域生态恢复的示范工程和生态结构的优化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今后我国矿业开发后的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均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1 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方法 1.1 植被的自然恢复 矿业废弃地植被的自然恢复是很缓慢的,但在不能及时进行人工建植植被的矿业废弃地上,植被自然恢复仍有其现实意义。试验表明,在人为裸地上植被自然恢复过程长达10~20年,条件差的地区20~30年也难以恢 收稿日期:2003-03-18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10607) 作者简介:卫智军,男,生于1957年,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草地资源管理学和草地生态学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 DOI:10.13870/https://www.360docs.net/doc/a0671095.html, k i.st b cxb.2003.04.047

第十二章 生态恢复与重建

第十二章生态恢复与重建 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国内外生态恢复研究特点 ?注重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小气候变化研究,相对忽视动物、土壤生物研究 ?生态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多,生态恢复重建生态功能和结构综合评价少?新技术应用有待提高,定性和半定量多,缺少系统的、连续的、动态的定量研究 未来恢复生态学研究趋势 生态恢复理论研究 三大理论基础与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都要求对生态系统进行程度不同的调控,目的是为了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恢复基本理论问题 生态恢复原理及相关理论基础 ?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生物多样性原理

?斑块-廊道-基底理论 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因子概念?a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一般特征?a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a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有时会出现多个因子起限制作用。 ?生物恢复工程与限制因子原理?a生态恢复工程是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与改造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但必须找出该系统的关键因子,才能进行恢复工作。 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结构?a物种结构(种群数、量)、时空结构(空间层次、发展演替)、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a生物环境相互适应、系统综合功能、高效物流能流; ?结构理论在恢复生态工程中的应用?a恢复工程应采用多种生物物种结合,实现物种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生态适宜性原理?a生物由于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作进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其生长发育对环境产生了要求。如植物中有喜光、喜阴、喜湿植物等。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生态恢复工程?a在群落演替理论指导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技术手段,控制待恢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发展方向,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维持状态。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层次;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360docs.net/doc/a0671095.html,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财综[2002]73 号)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78 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属于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年终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 第三条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征收 第四条凡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各项建设工程需要占用、征用或者临时占用林地,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或批准的,用地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预缴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五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预收森林植被恢复费: (一)占用或者临时占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以下简称“重点林区”)林地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负责预收。 (二)占用或者征用除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 (三)临时占用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县、地(州、市)、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2号)规定的审批权限负责预收。其中,属于国家林业局审批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

第六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按照恢复不少于被占用或征用林地面积的森林植被所需要的调查规划设计、造林培育等费用核定。具体征收标准如下: (一)用材林林地、经济林林地、薪炭林林地、苗圃地,每平方米收取6 元。 (二)未成林造林地,每平方米收取4 元。 (三)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每平方米收取8 元;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地,每平方米收取10 元。 (四)疏林地、灌木林地,每平方米收取3 元。 (五)宜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每平方米收取2 元。 城市及城市规划区的林地,可按照上述规定标准2 倍收取。对农民按规定标准建设住宅占用林地,在“十五”期间暂不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七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按照财务隶属关系使用财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政府性基金票据。 第三章缴库 第八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按照预算收入级次上缴国库。 (一)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单位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全额缴入中央国库。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全额缴入同级地方国库。 第九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实行就地缴库办法。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后,自取得收入之日起3 日内就地缴入同级国库。 第十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在办理缴库手续时,应填制一般缴款书,并填列“基金预算收入”科目中第84类“农业部门基金收入”第8409 款“森林植被恢复费收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单位在缴款书的“收款单位”栏填写“财 政部”,“预算级次”栏填写“中央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林业主管部门按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现代生态学 课程论文 题目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姓名胡节学号2016303110112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中国·武汉 2016年12月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修复规划为例 胡节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增加了对生态系统的胁迫。人类面临着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挑战,因此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本文从生态恢复性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着手,探讨出了生态恢复性设计的一般方法,并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规划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从诊断分析生态破坏的原因,到制定方案、评估检测,再到实施实践后期的管理与监测整个恢复过程。以此推广到更多的恢复性设计中。 关键词:破坏;恢复;生态;恢复性设计 The Study of Common Approach for The Restoration of Ecosystems --Taking The Rehabilitation Plan of Houston Plantation & Natural Center As An Example Hujie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andscape destruction, 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are the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reasonable recovery,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general meth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of Houston's botanical garden and Nature Center. Detection, and the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t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the entire recovery process. Key words:Destruction; Restoration; ecological;restoration design 1.绪论 近年来,因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使得植被受大规模的破坏,甚至全球生态系统在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在不断丧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遭受到极大威胁。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增加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已变成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破坏了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以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 1.1相关概念辨析 1.1.1恢复 恢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受损状态恢复到未被损害前的完美状态的行为,既包括回到起始状态,又包括完美和健康的含义;广义则包含将一个目标或对象带回到相似于先前(并非原有)的状态;但目前所说的恢复是仅作为一个概括性词语存在,它包含改造(reclamation)、修复(rehabilitation)、挽救(redemption)、更新(renewal)以及再植(replantation)等术语[1]。 1.1.2景观生态学理论

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

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 滨海县林果生产服务站 我县2016-2017年度实施了盐连铁路和S348道路建设,涉及到林地6.4541公顷,在项目实施之前,我县严格按照征占用林地的相关手续及时申报审批,并及时上缴了相关费用。2017年12月份,省财政厅、省林业局联合行文返还我县森林植被恢复资金66.15万元。根据《绿色江苏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森林植被恢复费补助,专项用于林业部门组织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森林资源保护等,包括调查规划设计、整地、造林、抚育、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方面的支出。现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制订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目的 为了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切实做到保总量,促增长,针对我县林业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结合森林植被恢复的具体要求,需新植造林或恢复林地1-3倍以上,为此,我单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新造林1000亩。 二、项目实施地点 按照就近恢复林地的原则,宜在废黄河沿线的蚕种场造林100亩,主要树种为黄山栾树、桃树、桑树等。在滨海港经济区三洪村造林900亩,主要栽植树种为榉树、黄山栾树和银杏

等。累计新增加造林面积1000亩。 三、资金分配方案 按照项目使用范围和资金分配原则,调查规划设计费按5%计算,需经费3.3万元,整地、造林等经费80%计算,需经费52.92万元。新造林的抚育、病虫害防治以及管护方面的费用按15%计算,需9.93万元。新造林按照面积,每亩按照500元的标准补助,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的,给予具体造林单位适当以奖代补。 四、保障措施 1、强化项目组织领导。县林果站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业务指导、抚育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项目有组织的实施,保证项目建设成效。 2、建立项目验收档案。项目建设做到有始有终,从规划到栽植以及管护责任的落实,全过程建立项目档案,保证造林有目的,树木有人栽,栽后有人管,管理出成效。 3、抓好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强化资金的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口上,为林业的快速有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0一八年二月三日

植被恢复问题

植被恢复(vegetation restoration)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从生态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植被恢复希望达到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2)确定能够达到上述效益的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3)通过对植物群落的物理、化学、生物乃至社会文化要素的控制,带动植被的恢复,达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因此,植被恢复可概括为恢复植被的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和谐的关系。根据植被系统退化的程度和类型,植被恢复的途径包括自然恢复、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和生态工程恢复 3 种模式。自然恢复是指不通过人工干扰,完全依靠植被生态系统本身的恢复能力使其向典型自然植被系统顺向演替的过程,封山育林、撂荒演替就是典型的自然恢复方式。虽然一般的退化生态系统停止人干扰后,经过一定时间,生态系统凭借自身的能力可恢复到退化前的自然植被系统,但其恢复速度慢,周期长,对自然条件要求较高,而且要严格控制人为活动的影响。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主要是依靠自然力来恢复受损的植被系统,同时加以人工措施的辅助,例如改善土壤营养条件、改善种源、改变种间关系,使植被群落快速形成并促进其向自然植被系统的演替过渡。生态工程恢复是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人工途径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建人工优化的植被系统,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基本就是构建优化人工植被系统的过程。 国外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功恢复了一片温带高草草原,其中,著名生态学家Leopold提出植被恢复只是生态恢复中的第一步,如何保持一个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稳定性才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并在1941年进一步提出土地健康(land health)的概念。此后,北美针对各自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植被恢复的实践探索,主要是集中在北方阔叶林、混交林等生态系统的恢复试验研究以及探讨采伐破坏及干扰后系统生态学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方面。在此期间,欧洲共同体国家,特别是中北欧各国从森林营养健康和物质循环角度对生态恢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洲共同体森林退化和研究分享网络,并开展了大量的恢复试验研究。20世纪70年代,生态恢复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中对温带陆地、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关注较多。1985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该组织先后开展了森林、草地、海岸带、矿地、流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并出版了一系列植被恢复实例专著。20世纪90年代以后,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初步形成,在理论构建和实践方面都有明显进展,相继召开了一系列相关的学术会议和活动,成立了一些生态恢复相关学术机构,涌现出大量有关植被恢复的学术论文和刊物。2000年在英国利物浦举行的第十二届恢复生态学国际大会,是首次在北美以外举行的以植被恢复为主题的国际性研讨大会,这标志着恢复生态学的研究重心由北美开始向世界拓展。2010年世界土地退化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西安召开,大会的目标是追求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有应用意义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建立协作关系并发挥其作用,从而成功实现退化土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 1.1. 2.2 国内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系统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对生态恢复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自从上世纪50 年代开始,我国就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了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和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了相关的植被恢复工作,其中,任海, 彭少麟等人提出了在一定的人工启动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可分三步走、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是动物和微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森林恢复过程中结构与功能不同步恢复等植恢复理论。从此以后,先后有多个单位开展了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80 年代以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植被资源调查和对其质与量的评价,对

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操作规范

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操作规范 一、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性质 (一)名称: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 (二)性质:行政征收 二、设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2009年8月27日修改,自2009年8月27日起施行)第十八条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三、实施权限和实施主体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主 席令第十七号公布,2009年8月27日修改,自2009年8月27日起施行)第十八条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

实施办法》(桂财综〔2003〕8号,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第五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预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一)占用或者临时占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以下简称“重点林区”)林地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负责预收。(二)占用或者征用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三)临时占用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县(市)、市(地)、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2号)规定的审批权限负责预收。其中属于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 第十二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包括调查规划设计、整地、造林、抚育、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管护等开支…… 第十三条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单位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纳入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管理。自治区集中20%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安排用于在全区范围内异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80%通过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返还被占用或征用林地所在市(地)专项安排用于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其中:(一)征收集体林场及县属林场的森林植被恢复费,通过转移支付返还市(地)10%,返还县(市)70%。属于国有林场部分优先安排用于林场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等。(二)征收属于市(地)林场的森林植被恢复费,通过转移支付返还该市

森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

南充市高坪区林业局 关于森林植被恢复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 1、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原则 2、以人工植苗造林为主的原则 3、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林业基本情况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南充市东郊,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812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我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5966公顷,其中有林地29295.1公顷。活立木蓄积629381m3,森林履盖率为35.18%。区内优势树种有柏木、马尾松、栎类、桤木、杨树、青冈、刺槐等15个树种。其中:柏木面积蓄积最大,面积3668.8公顷,蓄积149918立方米;其次为马尾松, 面积664.8公顷,蓄积64030立方米;第三为栎类,面积79.0公顷,蓄积3937立方米。 三、实施范围及规模 拟定在嘉陵江及溪河沿岸实施植被恢复作业,面积52.5公顷。

四、造林营林技术设计 造林营林技术设计包括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密度、混交方式、整地、种苗、造林方法及时间,幼林抚育管理等方面发设计。 1、林种及树种配置 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和建设区的实际情况,林种设计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造林树种,人工栽植速生树种杨树和桤木混交的方式进行栽植,全为用材林种。 2林地配置有利于提高防护效能,促进主要树种生长为原则。用材林选择速生丰产的桤木树种,株行距2×3米,每亩110株。杨树树种选择107和108号树种,株行距2×3米,每亩110株。 3、整地设计 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和造林方法分别进行设计,一般采用人工整地,人工用材林整地规格为20×20×30厘米,要做细致整地,清除石块、草根、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 4、造林方法设计 本次的造林全部采用人工植苗造林,造林时应做到苗木端正,根系舒展,土壤分层压实,浇足定根水。 5、种苗设计 根据造林面积和造林密度,设计计算共需树苗173250

植被恢复技术

精心整理 植被恢复技术 ◆概述 ◆先锋植物 ◆植被恢复技术体系 ◆场地整理及客土 ◆种植与管理 ◆植被恢复的新技术、新方法 一. 1.2形成生态系统地保全 2.2周围环境的保全 是指由于开发能造成环境变化对周围的影响应保持在最低限度,例如:泥沙向下游的冲击等 2.3景观的保全

是指在景观上对重要地区的保护,通常特别要求自然公园应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 3.植被恢复国内外研究概况 关于植被恢复的研究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植被退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后果,植被恢复目标及其生态学原理,干扰体系对退化植被系统的影响,植被恢 势种的生态现象以及病虫害的大发生等。适当的干扰(如土壤干扰、引入新物种等)对恢复乡土物种是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存在生物入侵的隐患。 3.4植被恢复途径 3.4.1宫胁(Miyawaki)法

日本学者宫胁昭根据植被科学中的演替理论,采用当地乡土树种的种子进行营养钵育苗,配以适当的土壤改造,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适应于当地气候的顶极群落类型。这一方法取得了显着成绩,得到了世界公认,称之为宫胁法。 3.4.2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措施 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中,因地制宜地进行松土、浅耕翻等改善土壤结构, 落。 物活性,改良土壤。 碳固定作为日本京都草案在国际气候变化研讨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很大的防治土壤退化和荒漠化的潜力。土壤保持局对冰岛植被恢复研究很好地说明了严重的土壤退化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害,可以通过植被恢复的碳固定效益得到很大的消减。通过栽种一种叫耐盐碱草,可以显着改善盐碱土的物理性状。

4.国内植被恢复误区分析 4.1大量使用外来物种 所谓外来物种是指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其中原来并没有这个物种的存在,它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来的种类。 能够成为外来入侵种的物种通常具有抗逆性强和繁殖能力强,能够迅速扩展和 ? (例 种、其年龄结构也相同、成行成列等间距地排列。这样形成的树林,树木之间难以形成自然竞争,更难以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结构,这样就会导致“绿色沙漠”的出现。 “绿色沙漠”是指大面积的树林,其构成树木种类单一,年龄和高矮比较接近,十分密集,林下缺乏中间的灌木层和地表植被。从外表上看,这些恢复起来的植被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第七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汇总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一、教学内容 介绍森林类型、森林立地的概念、立地质量评价及立地类型划分的常用方法;阐明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的作用规律;介绍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二、教学目的 掌握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理解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四、授课方法及手段 板书 五、讲课具体内容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7.1森林类型 7.1.1森林类型的含义 森林类型就是根据森林的不同特征而对森林的划分,这些森林特征包括森林的地带性、森林外貌特征、森林的起源、森林的结构、森林的功能和所发挥的作用。 7.1.2森林类型的划分 (1)根据森林的地带性特征划分 ①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这一植被带是我国最南的一个植被带,位于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和台湾南部以

及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屿。这一植被带大部分地区为海洋,陆地面积狭窄。 年平均温度约在22℃以上,没有真正的冬季。年降水量一般在1200-2000mm,典型土壤为砖红壤。 由于季风气候以及地形的影响,本带森林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具有地带代表性的是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热带雨林在我国分布面积不大,仅见于台湾南部、海南岛东南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我国热带雨林也是我国所有森林类型中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一种类型。在区系上与东南亚热带雨林有一定联系,是东南亚热带雨林最北缘的一种特殊类型。 热带季雨林在我国热带季风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分布区的年平均温度是20-22℃,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800mm,但有干湿季之分。每年5-10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80%,干季雨量少,地面蒸发强烈,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的热带雨林是以阳性耐旱的热带落叶树种为主,并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本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包括横断山脉南部以及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多在1000-2000m;东部包括华中、华南大部分地区,多为200-500m的丘陵山地。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约250-350天。土壤以酸性的红壤和黄壤为主。 常绿阔叶林是本带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这类森林的上层是常绿阔叶树所组成,其中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金缕梅科为主。在林内通常都有一至数个优势种,并常分为两个乔木亚层。乔木以青冈属、栲属、石栎属、桢楠属、楠木属等为常见。灌木中也多常绿种类,常见的有鹅掌柴属、冬青以及柃木属、杜鹃等。草本中有常绿的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_何正盛[1]

第16卷第3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 ol.16N o.3 2003年5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May.2003 文章编号:1008-6390(2003)03-0059-04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何正盛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需要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本文论述了在恢 复与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应遵循的八条基本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即生态演替 理论、地域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共生原理、密度效应原理、限制因子理论 以及三效益相统一的原理,并举例说明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原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 近代以来,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对森林资源非持续地开发利用,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大面积消失和退化,并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保护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被看作是缓解环境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剧[1].保护我国现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以及恢复和重建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所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生态工程,其目的在于建立具有人类和生态价值的新型持久生态系统[2].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时,我们需要把握和认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试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基本理论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为我们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例借鉴. 1 生态演替理论 生态演替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生态演替按演替方向可分为顺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生态系统的退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在超载干扰下逆向演替的动态过程[4],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生产力降低,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稳定性下降以及生态效益降低.Clements F.E.的群落演替理论认为,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结果.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渐进有序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依据退化阶段,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地促进顺行演替,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例如,要恢复某一极端退化的裸荒地,首先应重在先锋植物的引入,在先锋植物改善土壤肥力条件并达到一定覆盖度以后,才可考虑草 收稿日期:2002-09-19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2000-6505) 作者简介:何正盛(1975—),男,江西彭泽人,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