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_包维楷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_包维楷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_包维楷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资助项目KZ952-S 1-104的部分研究内容,得到中科院茂县生态站资助。

收稿日期:1998-06-05;改回日期:1998-10-06。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

包维楷 陈庆恒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610041)

提 要 结合近15年来在岷江上游退化山地系统开展恢复与重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和提出

了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恰当空间尺度、合理目标、恢复和重建的策略、途径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退化山地系统 恢复和重建 小流域系统

分类号 《中图法》 Q147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需求倍增、经济迅速发展、自然资源的强度开发,生态系统已发生了大规模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变化[1]。人类活动已经干扰了地球上大部份地方的自然生态,我国亚热带森林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其中严重被干扰的生态系统占73.7%[2]。由于森林大规模采伐和破坏,荒地等非耕地向耕地转变,草场过度载牧和开垦,大量开采矿物,环境污染等干扰,已导致了一些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彻底崩溃。但要确切描述我国生态系统的退化速度十分困难,各地区退化差异较大,退化程度不一,也没有全国性的退化调查。据保守的估计,我国退化面积达45%以上,退化趋势仍在继续发展[3]。目前对退化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对退化系统的调查分类和退化现象的揭示[4~9],缺乏对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特点、退化机制等的研究。相对而言,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实践开展得较早,举世瞩目的中国十大防护林工程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如今仍在继续进行,国家自然基金也在90年代开始资助有关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研究。已经大面积恢复重建了人工林如杨树林、杉木林、松林、柏木林、落叶松林、桉树林等,这些人工林在前期较好,后期多已表现出诸多方面的新的退化问题[10],同时,许多造林不见林,或形成大面积的低效劣质林,大面积恢复重建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有关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和实践,有必要对恢复与重建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关于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空间尺度

生态系统的发展在时间尺度方面有自己的动态特征。它们可以在几个数量级范围内变化,其组分具有自己特殊的生态空间尺度,其规模和范围可以从局部到区域,一直到全球。在特定的规律制约下,生态系统中的要素或属性,自身之间或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常以流的形式(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经济流,生物流等)贯穿其中,既维持着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又维持着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呈等级的、分层次的、可以反馈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可测性、可比性、可控性及定量化的特点[11]。在系统中的每一要素组成只要状态发生了变化,它们一定可以通过“流”的相应改变(包括流的路径改变,方向改变,强度改变,流速改变等)去影响其它组成要素,最终波及整个系统,由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观,也体现了系统的个体效应对于整体效应的贡献。退化的生态系统(逆向变化)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决17卷1期22~27页1999年2月 山 地 学 报JO U RNA L OF MO U N TA IN SCIENCE

Vol .17,No .1pp22~27Feb .,1999论文编号:1008-2786(1999)01-0022-27

DOI :10.16089/j .cn ki .1008-2786.1999.01.004

不应是单一控制就能达到目的,须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采取综合性措施才可能实现。通常一个生态系统可分为若干子系统,在某一特定层次上,如果把“系统”比作躯壳时,则子(亚)系统可以看作这个躯壳的“内涵”,如果向上一个层次推延,则本来作为躯壳的系统,又会变成上一个层次中的“内涵”,即生态系统具“等级性”,“包容性”的特点[11]。因此对于退化山地生态系统,必须考虑其系统的整体性和等级包容性来决定恢复与重建的空间尺度,这决定着恢复和重建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其最终结果。

我国区域差异较大,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引起退化的干扰体系各不相同,退化程度各异。恢复与重建工作首先是要消除或控制引起退化的干扰体[8],在国家或大区域尺度上做到这一点显然是很困难的。山地是一个整体系统,系统内森林、草地、农田等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从个体、种群或群落尺度进行恢复和重建,却不考虑山地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难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病医脚”的片面生态恢复观,难于从根本上达到恢复和重建目的。山地退化是人类非持续性利用自然资源的恶果[5,6,8],致使区域农林牧等子系统不协调。从山地特点来看,一个流域就是一个系统,通常包括了森林、草地、农田、社会(村落)等子系统。森林、草地分布于山坡中上部,农田、村落分布于河谷及山体的中下部。森林、草地、农田尽管退化原因各异,恢复与重建的方法和途径各异,但相互间是互相联系和互为影响的。森林、草地是农田的生态屏障和保护神,坡上部的森林、草地退化引起水土流失、局地气候恶化会严重制约农田子系统的生产和持续性,可引起农田系统的退化和制约村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恰当空间尺度应是小流域山地系统。不仅具有生态上的可行性,且面积不大(我国《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规定,小流域面积为5~30km 2,最大不超过50km 2[12]),可控性好,可操作性强。由于山地的“上下游效应”,推进过程中应由小流域系统逐步推进到整个流域系统,先上中游后下游。如长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复合巨系统,具有很多支流系统,支流系统又有很多小流域系统,长江流域环境恶化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上游流域生态系统的退化,而上游流域的退化,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又是上游各支流域如嘉陵江、金沙江、岷江等流域的退化。显然流域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小系统成为大系统的源,大的系统是小系统的汇。在恢复与重建时,应首先找出原因,分析评价,抓住退化问题的要害,找到突破口。

事实上,以小流域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空间尺度,已被证明是符合我国山地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我国几个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小流域治理初步成功的案例[23]已经表明了我国从小流域空间尺度入手,进行综合的小流域恢复和重建是可行的。此外,从小流域空间尺度入手已成为当今世界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12,13]。中国是世界上开展小流域治理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50年代,许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就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14,15]。1980年中国水利部在山西吉县召开了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流域治理经验交流会,正式提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并制订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办法》。从此,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工作在中国各地得到了普遍发展。到1989年底,我国列入重点治理的小流域就有7000多个[14]。反过来看,较大尺度的退化山地系统,空间差异大,退化问题多,关系复杂,由于行政管理的差异,难于协调,加上所需的较多资金也难于迅速一步到位,可操作性差,恢复与重建的进展和效果可能不理想。因此,对一个较大尺度的退化山地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而言,必须在合理的生态经济规划的基础上,以其内部的小流域为单位进行,逐步推广。2 关于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

生态恢复与重建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其中最关键的是必须有恢复和重建的目标[16]。由于人类干扰导致的退化生态系统,在自然干扰与恢复过程中可以重新获得一些性状,若这些干扰能被人们所合理控制,生态系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归纳起来,这些变化因管理对策不同,其结果可能有以下四种:1.恢复到原来的状态;2.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状态;3.由于管理技术的使用,形成一种改进的和原来不同的状态;4.因条件不断损失,继续保持退化状态[17]。实际上前述可能

1期包维楷 陈庆恒: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23 

的几种结果与经营管理和人们的愿望即目标是有差距的。如何通过人为校正自然过程而达到人类的目的关系到恢复和重建的成效。就国外生态恢复来看,目标有两种[18],一种是恢复到最初的“自然”状态,另一种是分阶段走一步看一步,阶段目标明显,而最终目标模糊。缺乏最终目标的分阶段走一步看一步的作法,很难把握住恢复和重建的效果,同时给恢复和重建技术手段的应用带来极大的麻烦1);此外,国外这些恢复和重建目标中,很少或根本未考虑到人类自身的经济上的要求,而不符合我国的普遍现实。事实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确定什么样的恢复与重建目标,必须结合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退化状态而定。恢复到原初状态的目标,从哲学的角度显然是不成立的[18,19]。迄今为止,我们对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知之甚少,难以证明最初是什么状态,就更谈不上如何恢复到最初状态[18]。此外,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是一种振荡的变化,随着时间变化恢复的结果也会发生位移[20]。若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恢复到最初状态就更是不可能的。因此,恢复的结果只能是接近自然的相对稳定状态,这已为目前国外已有的实践所证实[16,18]。

1)包维楷,陈庆恒。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理、途径与方法,1993-04(内部资料)。

系统退化的根源是人类非持续利用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的恶果,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只考虑生态上的恢复,而不考虑经济上的恢复和重建,很难为人们普遍接受。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严重的人口压力下,生存和发展是根本的大问题。一项恢复和重建计划,没有群众的参与是难以实现的,若不考虑经济利益,群众是没有积极性的,恢复和重建就难以成功,解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我国植树造林事业迅速发展,但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归于对自然条件认识不足,未能很好尊循生态学原理,造林办法不当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就在于未能与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我国植被恢复与重建历史来看,要么以生态型植被恢如水源林建设;要么以经济型植被为目标,如各种速生丰产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造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不能很好解决当前面临的人地矛盾、林农牧矛盾,不利于区域持续发展。而过去建立的各种人工植物群落在经营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自维持功能弱,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不高,生态经济效益差,新的环境退化等问题等。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人工植物群落的生产力提高和农村经济、环境的持续发展。对中国这样一个可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口仍在迅速增长的国家而言,如何在现有土地上合理经营农林业,既防治环境退化,又提高生产力和农林业经济已成为当前农村持续发展的关键。

历史的教训和当前的人地矛盾现实也告诉我们,人工植物群落重建必须同时考虑生态学和经济学原则,必须同时考虑人类的经济发展的愿望和环境治理的现实,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从国内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可以得出,符合我国的恰当的恢复和重建目标应是生态与经济结合的,达到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的高效和谐的山地生态系统。既改善环境,扭转系统退化,提高系统整体功能,又能使生态经济同时持续发展,同步解决山地环境的治理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这显然也是已建立的各类人工植物群落优化调控的目标。

3 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策略

如何进行恢复重建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才符合具体现实,这是恢复与重建的策略问题。恢复与重建的策略通常有四种[19](图1)。1.消除人为干扰因素,通过自然过程缓慢恢复。这需较长的时间,恢复过程可能进一步退化(图2的N 1和N 2),这实际上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封山育林;2.在人的帮助下,恢复到初始状态。如果成功称真正的恢复(Restora tio n ),如果不完全成功,但可恢复到一定程度,退化状态有所改善,称重建(Rehabilitation );3.按照人们的愿望通过建立人工植被,替代原来的植被(Replacement )。这种选择可能导致植被结构简单化,物种单一,但有更高的生产力,如常绿阔叶林退化后为人工杉木林或其它人工经济林(如桉树林)取代,森林、草地、荒地为农田取代等。这种取代后的系统若人工投入辅24 山 地 学 报17卷

图1 生态系统发展的方向和途径Fig .1 The pathw ays and directions of ecosystem development 助能,也能成为一种和谐良性循环的相对稳定

的控制系统;4.任其自然发展(仍然有干扰),可

能自然发展慢慢恢复到偏途顶极,也可能进一

步退化成“人工沙漠”或裸地,这决定于干扰体

系和退化的程度,这实际上就是我国大部分荒

山正在进行着的自然恢复过程。对复杂的区域

而言,不同的地段确定的恢复与重建目标可能

应有差异,因而,良好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策

略应综合上述广泛的观点,根据受害(退化)程

度、系统类型、干扰的种类、社会经济条件和需

求等的不同而有所侧重[17]。小流域退化山地

系统中,一般存在森林、草甸、农田、社会经济等

子系统,因而在恢复和重建策略选择时,决不应

是单一的,而应区别对待,取长补短,形成复合

策略。我们在岷江上游大沟流域退化山地生态

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以上前三

种策略。草甸通过消除放牧干扰而促进自然恢

复,即侧重于第一种策略,因为草甸分布于海拔>2700m 的山体的中上部,退化程度轻,自然恢复事半功倍,而由于交通不便,人工重建是不可能做到;森林侧重于第二种策略,即人工种植目的树种、抚育已存在的目的树种、配合人工抚育促进自然恢复(当然是在消除消极的人为干扰的前提下);山地农田耕地是人工建立农林复合经营的控制系统,形成第二、第三种策略有机结合的复合策略。

4 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途径和措施

生态系统退化的实质是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其表现形式是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丢失,导致了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和核心[3],因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途径应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引入植物和动物尤其是一些关键种,重建植被系统及其食物链[3,5,16,19,21,22]。重建其植被系统及其食物链,即人工植物群落及其植被建设,这里人工植物群落包括农业群落、混农林业群落、森林、草地、灌丛等,形成复合的人工植被体系。因此生物措施是恢复和重建的主要措施。此外,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等也是必要的,在退化小流域的治理中必需有机结合,才能有较好的持续效果。生物措施又分为三类,一类靠自然恢复,一类是人工生物恢复,第三类是二者的结合。对严重退化的系统必须先辅以工程措施,改善环境。生物措施与工程相结合是目前国内采用的主要措施。在岷江上游山地恢复与重建中,我们以植被恢复与重建为核心,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耕作措施进行。经过近十五年的恢复与重建,取得了明显效果,证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也极为迅速。

5 结论

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尤其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特别严重,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山地多,环境脆弱,因而环境退化速度快,退化面积大,退化程度严重,退化类型多。迅速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已成为我国环境治理和大农业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恰当空间尺度应是小流域系统,不仅可操作性强,且符合生态系统1期包维楷 陈庆恒: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25 

内在的整体性和等级包容性;恢复和重建的合理目标应是建立一个具合理结构、功能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的生态经济系统,既改善环境,扭转系统退化,提高系统整体功能,又能使社会经济同时持续发展;通常恢复和重建的策略有四种,在选择时,决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取长补短,形成复合策略;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和核心,恢复和重建途径应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引入植物和动物尤其是一些关键种,人工重建合理结构的植物群落及其植被系统;恢复和重建的主要措施应是生物措施,生物措施又分为三类,一类靠自然恢复,一类是人工生物恢复,第三类是二者的结合。此外,工程措施、栽培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等也是有必要结合应用。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生态工程,其目的在于建立具有人类和生态价值的新型持久生态系统[23]。而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运用生态学方法去建立新的生态系统以解决环境问题,乃至从现有系统中生态合理地索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基础与应用的统一,不仅需要对生态系统的退化有充分的认识和诊断,其成败更取决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理论的把握和认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对“生态系统知识的严格检验”,是生态研究的合成途径[19]。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实际上是生态系统的再发展过程[1]。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生产利用如不同资源的生产、环境保护等,这就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再发展,但都必须是与环境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即持续发展的。

参 考 文 献

[1] Brinck P .et al .,宋玉芳,张艳彦译.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生态学进展,1989,6(4),265~271.

[2] Hnanah L .et al .,安 逸译.人类对全球生态系统初步清查.Ambio ,1994,123(4):246~250.

[3]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山地退化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恢复与重建研究.见:钱迎清,甄仁德主编.生物多样

性研究进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17~422.

[4] 朱震达.土地荒漠化研究现状与展望.地理研究,1994,13(1):104~111.

[5] 刘慧.我国土地退化的类型与特点及防治对策.自然资源,1995,(4):26~32.

[6] 吴精华.中国草原退化及其防治对策.生态经济,1995,50:1~6.

[7] 彭珂珊.困扰我国21世纪的环境退化问题研究.热带地理,1995,15(1):1~9.

[8]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

(3):277~282.

[9] 文子祥.晋陕蒙接壤区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自然资源,1995,(5):52~57.

[10] 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11] 牛文元.生态系统基础.见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1~27.

[12] 王礼先.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及山区防护林体系结构的系统分析.见:中国林学会编.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论

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49~57.

[13] 联合国粮农组织.水土保持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

[14] 孙立达,孙保平,齐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5]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科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267~269,269~274,419~420,

426~427,433~434,418.

[16] Tow ns .D .,Atkinsons I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New Zeal and ,New Scien tis ts .1991,April ,20.

[17] 康乐.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见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00~308.

[18] Hollow ay M .,郑小石译.生态恢复发展的趋势———保护大自然.科学,1994,8:46~56.

[19] John Cains .Rehabilitationg Damaged Ecosystem (second Edition )CRC Press Lnc ,1995,165~185,373~411.

[20] Liddle M .J .,A theoretical relatinship between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vegetation and its ability to tolerate tram -

pling ,Biologica l Cons ervation ,1975,8:251~256.

[21] 赵学农.受害系统恢复与重建中心植物行为可持续利用.见:陈昌笃主编.持续发展与生态学.北京:北京科

学出版社,1993,157~161.

[22] 黄培佑.从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剖析生态环境复原与建设途径.新疆环境保护,1992,14(2):12~15.

26 山 地 学 报17卷

[23] M itsch ,W .J .,李玉安译.生态工程: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共济者.世界科学,1994,2:26~27.

第一作者简介 包维楷,男,1968年1月生,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山地植被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农林复合经营等研究。发表论文12篇。

DISCUSSION ON SEVERAL PROBLEMS OF

RESTORING AND REHABILITATING

DEGRADED MOUNTAIN EC OS YSTEM

BAO Wei _kai CHEN Qing _heng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e suitable spatial scale ,rational aim ,feasible tactics ,pathw ay s and measures of restor -ing and rehabilitating deg raded mountain ecosystem w ere analyzed and expounded in this pa -per .In the view of practices from home and abroad ,the suitable spatial scale is the w atershed sy stem of the area of less than 40~50km 2,because it has nice feasible and controllable and obeys intrinsic integ rity and hierarchy of mountain ecosy stem ;The aim of restoration and re -habilitation is to build up an ecosystem at the state of nice circulation w ith a rational structure and mutual coo rdinate function ,no t only preventing deg radation and resto ring environment and vegetation ,also improving local economy and shed poverty and getting rich ;As though tactics usually have four kinds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synthetic tactics ,not sing le one ;The lose of biodiversity is the core and key of ecosy stem deg radation ,causing the structure simplification and function weakening .The pathw ay of resto 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hould set out from preserving and recovery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rehabilitating plant communi -ties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biological measure ,especially plants ,and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also should be combined in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All the above had been proved by the practice of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 injiang River .

Key words Deg raded mountain ecosy stem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watershed system 1期包维楷 陈庆恒: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27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_任海

第25卷 第3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25,N o .3   2005年9月 TRO P I CA L G E OG RAPHY Sep .,2005   收稿日期:2005-02-22;修订日期:2005-03-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00025);中科院项目(STZ -01-3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03031,021627)资助 作者简介:任海(1970-),男,湖北黄石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E -m ail )renh ai @s ci b .ac .cn 。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任 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摘 要: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 、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适应性恢复;适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X 171.4;P9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5)03-0195-06 我国分布有裸露、覆盖、埋藏等3类喀斯特,面积 约344.3×106k m 2 ,其中裸露型喀斯特面积90.7×104 k m 2 ,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三 省区裸露喀斯特分布面积328.4×104km 2 ,占三省总 面积的40.7%[1-4] 。根据《中国岩溶研究》,按地质年代、分布地域和主要地貌景观特征,可将我国石漠化土地划分为扬子准地台元古代至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华南褶皱系晚古代及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滇西褶皱系古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等3个岩溶 区,13个亚区[4,5]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 最终形成石漠化的面积达46.3×104k m 2 ,短期内有 潜在石漠化严重的趋势的土地达87.6×104km 2 。全国石漠化区域共涉及429个县,总人口约1.3亿[1-3]。石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喀斯特是一种易受干扰而遭破坏的脆弱生态环境,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灵敏,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较大,被学术界定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同时喀斯特也面临着贫困与环 境恶化的双重难题[6-8]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根据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特点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 漠化等概念,随后袁道先、屠玉麟、王世杰等分别探讨 了石漠化的定义[9-11] ,概括如下: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恢复研究与示范。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进展,为下一阶段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适应性恢复与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喀斯特研究概况 国际上早期的喀斯特研究以欧洲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喀斯特的地质成因、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发育过程作了地理、地质综合研究。随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喀斯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喀斯特洞穴和喀斯特发育理论等做了大量研究[6,12-14] 。自1973年Leg rand 在Sc i e nce 上发表 了文章[15] 后,喀斯特区地面塌陷、森林退化、旱涝灾害、原生环境中的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受到重视。在此期间,国际上对马来半岛、美国卡罗来纳、新西兰和南非喀斯特地区以及德国的So l n hofen 石灰岩地区也已开展了一些石灰岩植物区系的形成及其生 理生态研究工作[16,17]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有关 DOI 牶牨牥牣牨牫牪牳牬牤j 牣cn ki 牣rd dl 牣牥牥牥牰牭牱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5831699.html,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兼论自然力在北京西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蒋高明陈圣宾李永庚刘美珍于顺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100093) 摘要:目前,中国各种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的,因为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因此,资金应该用在人的身上,而不仅仅是栽树种草。因为栽树种草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但在稳定土壤方面的收效却很小。如果人口和动物的压力减轻了,自然恢复的力量就会加强,已经退化的土地会逐步恢复,从而建立真正的保护区。我们应该鼓励新型土地使用模式,比如生态旅游等,因为这种使用方式会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到最低。为此,我们提出了用一小块土地支持一大片退化土地的恢复,并用自然的方法修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的,这种理念对于目前中国的生态系统修复仍然有指导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要使所谓的生态工程达到预期目的的话,首先就要通过建立既符合生态标准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城镇来实现对人口的管理。 京西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北京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新的城市建设规划,门头沟区和其他几个区已经被列为京西生态涵养发展区,将成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北京市政府最近决定为实现这个目标投入大量资金。本篇论文讨论了如何在京西地区,特别是门头沟区,对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关键词:生态系统退化,修复,自然过程,生态城镇,京西地区 生态系统退化是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因素,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下降、结构的简单化以及功能的丧失。由于人口和技术能力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增无减,尤其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萨王那群落、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水生生态系统,以至于高寒荒漠。在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低效益、高破坏性的社区发展模式如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围湖围海造田、竭泽而渔等,加重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退化不仅带来了本身的生态问题,还诱发了其它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河断流、洪水泛滥、荒漠化扩大、沙尘暴频次加大、水土流失、病虫害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干旱化加重等等。为此,国家被迫在很多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为了使工程 *蒋高明,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与生理生态学研究。EMAIL: jgm@https://www.360docs.net/doc/a515831699.html,。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现代生态学 课程论文 题目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姓名胡节学号2016303110112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中国·武汉 2016年12月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修复规划为例 胡节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增加了对生态系统的胁迫。人类面临着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挑战,因此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本文从生态恢复性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着手,探讨出了生态恢复性设计的一般方法,并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规划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从诊断分析生态破坏的原因,到制定方案、评估检测,再到实施实践后期的管理与监测整个恢复过程。以此推广到更多的恢复性设计中。 关键词:破坏;恢复;生态;恢复性设计 The Study of Common Approach for The Restoration of Ecosystems --Taking The Rehabilitation Plan of Houston Plantation & Natural Center As An Example Hujie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andscape destruction, 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are the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reasonable recovery,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general meth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of Houston's botanical garden and Nature Center. Detection, and the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t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the entire recovery process. Key words:Destruction; Restoration; ecological;restoration design 1.绪论 近年来,因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使得植被受大规模的破坏,甚至全球生态系统在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在不断丧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遭受到极大威胁。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增加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已变成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破坏了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以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 1.1相关概念辨析 1.1.1恢复 恢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受损状态恢复到未被损害前的完美状态的行为,既包括回到起始状态,又包括完美和健康的含义;广义则包含将一个目标或对象带回到相似于先前(并非原有)的状态;但目前所说的恢复是仅作为一个概括性词语存在,它包含改造(reclamation)、修复(rehabilitation)、挽救(redemption)、更新(renewal)以及再植(replantation)等术语[1]。 1.1.2景观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教案(选修课)

贵州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恢复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发展历程,明确恢复生态学要解决的问题。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恢复生态学产生的背景。难点为恢复生态学的内涵及目的。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恢复生态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明确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自身的理论体系。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难点为自我设计理论的核心。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恢复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和健康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和过程,了解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征。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和特征。难点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和过程。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原则和程序。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生态恢复的原则和程序,难点是生态恢复的方法问题。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掌握生态恢复的基本方法和评价标准。了解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和过程,掌握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和过程。难点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生态系统恢复成功的评价标准。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问题,农田土壤退化的类型和现状。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理。难点是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问题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贡嘎山山地暗针叶林带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特征_钟祥浩

收稿日期:2001-03-14。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资助项目(95-983108)。作者简介:钟祥浩(1942-),男(汉族),广东五华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山地环境生态研究。 贡嘎山山地暗针叶林带 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特征 钟祥浩, 罗 辑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通过贡嘎山暗针叶林带典型区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净初级生产量、光合生理特征、土壤CO 2排放通量及土壤温度变化等内容的观测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研究区山地暗针叶林带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功能的现状特征。自然型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分别具有耐阴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速率较高,而蒸腾速率较低。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别为367.01、121.80和0.51t hm 2,净初级生产量分别为9.86、5.64和0.35t hm 2·a -1;退化生态系统建群种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均比自然生态系统建群种高,而水分利用效率则相应较低。另外,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土壤CO 2排放量与地面生态系统结构和5cm 深土壤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关键词:山地暗针叶林;退化;生态功能;贡嘎山中图分类号:S718.55+3;18.55+6 文献标识码:A 山地暗针叶林带泛指分布于亚热带纬度位置海拔2800(2900)m 以上云杉(Picea )和冷杉(Abie s )为建群种的森林植被带。有人称之为亚高山暗针叶 带[1];另有人称为高山暗针叶林[2]。该植被带具有阴暗、潮湿的生态环境特征,在横断山地区有大面积的分布,是该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的优势带。其分布最高上限为4200(4300)m ,带幅宽达1400m 左右,该植被带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组成部分。由于其分布海拔较高,且多位于江河上源,对江河中下游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近来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地区。 过去,由于人为的不合理采伐和局部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山地暗针叶林带分布区出现多种类型的受损森林生态系统,我们称之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本文简称为退化生态系统)。近来,随着自然保护工作的加强,特别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以前呈逆向演替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开始朝正向演替方向发展。与未受干扰的自然顶极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我们把受干扰和近来正朝正向演替方向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统称之为退化生态系统。 由于破坏程度和自然恢复演替时间的不同,因此,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比较多样,它们的生态功能 特征也不一样。因此,了解这些不同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及其恢复状况,对指导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能科学地评价退化生态系统的功能的变化,首先需要了解原始状态下的自然顶极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植被光合作用是其中之一,有关贡嘎山亚高山森林系统植被光 全作用已有报道[3] 。本文着重对典型区森林生态系统光合生理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及有机物质(生物量)的生成与土壤CO 2排放特征进行探讨。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西部贡嘎山东侧海螺沟海拔3000m ~3100m 的地段,其中有泥石流活动形成的扇形地,坡度7°~12°,面积约0.5km 2 ,其上分布有不同退化程度的生态系统类型。扇形地周围为原始状态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群落建群种为峨眉冷杉(A bies fabri ),可称为自然峨眉冷杉林生态系统。根据扇形地左侧海拔3000m 气象观测站资料,研究区年均温3.7℃,七月均温12.7℃,1月均温-4.5℃,≥10℃活动积温950℃,年均降水量1817mm ,年均相对湿度90.2%,年日照880h ,日照 19卷3期201~206页 2001年6月 山 地 学 报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Vol .19,No .3pp201~206 J un .,2001 文章编号:1008-2786(2001)03-0201-06 DOI :10.16089/j .cn ki .1008-2786.2001.03.00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退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体)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具有保持系统各组分成分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自我调节并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当生态系统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时,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外界干扰在系统的耐受范围内时,由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并恢复的能力,既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也有可能达到新的平衡。当外界干扰强度过大或干扰时间过长时,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种类及数量将发生明显下降,使得生态系统的演替处于退化状态,简称生态退化。 自然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引起生态系统改变的重要因素: (1)间接驱动力: 1、人口的急剧增长,增加资源和环境的总消耗量; 2、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人均索取量; 3、妇女地位的提高、民主决策的加强、多方环境协议的制定等,使社会政治驱 动力作为影响决策的力量,向着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 4、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准则,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环境认知价值,间接驱 动着生态系统的变化; 5、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系统产生正反两方 面的效应。技术进步,使大部分农产品的单位产量得到提高,也使砍伐森林的能力提高,海洋捕鱼的广度与深度加大,导致森林系统与海洋系统的破坏比以往更为广泛与迅速。 (2)直接驱动力:1、栖息地的被改变;2、过度开发;3、全球气候变暖。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共性: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2、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3、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1、太阳辐射(直射和散射);2、无机物质;3、有机物质;4、土壤。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1、生产者;2、消费者;3、分解者(又叫还原者)。 食物链:生物之间存在的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的捕食关系。某个环节(物种)缺失时,其他相应环节能起补偿作用

(完整版)恢复生态学复习资料22

第一章 生态恢复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董世魁,2009)。 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和丧失、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能力下降。 生态恢复的广义概念(选择) 1.修复(Rehabilitation)除去干扰,恢复到原来状态,但不一定是健康状态 2.重建(reconstruction):人工建设改良,恢复部分结构功能 3.再植(Revegetation):通过栽植、播种植被、恢复植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修补(Remedy):修补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良性发展。 5. 改良(Reclamation):改善立地条件,以便使生物更好的生存或生长。 6.更新(Renewal):人工维育或改造,促进生态系统更新和发展 7.更替(replacement):提供相同立地条件或构建类似生态系统,以代替受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退化类型(填空) 根据尺度大小,分局部生态系统退化、区域生态系统退化和全球生态系统退化。 根据生态系统类型,分陆地系统退化、水生系统退化、大气系统退化和人类-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退化。 依据成因类型,分为6种类型 1.裸地 2.森林采伐迹地 3.弃耕地 4.沙漠 5.废弃地(a、工业废弃地b、采矿废弃地c 、垃圾堆放场) 6.受损水域生态退化的原因与过程(填空、选择) 1.自然干扰(大气干扰、地质干扰和生物干扰) 物理干扰:火灾、冰雹、风暴、雪灾、霜冻、酸雨、泥石流、滑坡、洪水、潮汐、降水等; 生物干扰:捕食、放牧、伤害、取代其它有机体的非捕食性行为、系统中大型捕食动物的消失等 2.人为干扰:指的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引起的干扰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属社会性压力。如污染、森林砍伐、露天开采、采集、狩猎、捕捞、旅游、探险等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详见课本第九页(简答题、选择题-刀耕火种属于哪一类退化) 突变过程:在受到特别强烈的干扰时,生态系统表现出的退化过程。 特点:干扰力>抵抗力,时间短,速度快,恢复慢。如火山、采矿 跃变过程:在受到持续干扰的作用下,生态系统最初并未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退化或并未退化,但干扰的持续、破坏性进一步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生态系统突然剧烈退化的过程。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策略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策略 [摘要]目前,我国人为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对生态环境造成持续压力。尽管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已在局部地区得到遏制,但在一些重点生态系统退化省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仍在加速扩展,生态系统恢复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为化解我国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多项策略。 [关键词]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恢复 1完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补充或制定新的政策。例如,保护土地退化治理者合法权益的政策(如允许继承等)、生态退化严重地区生态移民政策、生态退化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户包治理小流域优惠政策、贫困户承包“四荒”治理优惠政策等。山区农民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防治生态退化的内容纳入乡规村约,以规范生态退化地区的生产建设活动。要积极推动土地产权的市场配置,利用产权价格机制遏制资源的流失和资源生产力的下降。选择优化的制度变迁路径,力求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在不改变土地产权性质的前提下,明晰土地产权,构筑适应市场经济的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体现产权的排他性和对资源的保护性。界定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在保证农民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合理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注重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协调管理相结合,建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运行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区,有所侧重地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采取生态移民的措施,以减缓环境压力;对生态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区,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对生态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投资过程中,要综合权衡,统筹安排。应稳定增加投入来源,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将生态恢复的外部效果内在化,推动其市场化进程。有条件的山区要争取利用外资和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经济效益明显的生态恢复项目。对于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项目,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执行。 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生态恢复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农户的经济效益和获益分配公平性。生态退化地区应建立一套规范的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利用者进行奖励,例如奖励其一定面积的荒地,并在数年内免收缴土地使用税;使退耕户享有生态恢复成果的处置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源者则实施严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_何正盛[1]

第16卷第3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 ol.16N o.3 2003年5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May.2003 文章编号:1008-6390(2003)03-0059-04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何正盛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需要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本文论述了在恢 复与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应遵循的八条基本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即生态演替 理论、地域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共生原理、密度效应原理、限制因子理论 以及三效益相统一的原理,并举例说明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原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 近代以来,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对森林资源非持续地开发利用,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大面积消失和退化,并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保护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被看作是缓解环境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剧[1].保护我国现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以及恢复和重建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所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生态工程,其目的在于建立具有人类和生态价值的新型持久生态系统[2].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时,我们需要把握和认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试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基本理论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为我们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例借鉴. 1 生态演替理论 生态演替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生态演替按演替方向可分为顺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生态系统的退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在超载干扰下逆向演替的动态过程[4],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生产力降低,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稳定性下降以及生态效益降低.Clements F.E.的群落演替理论认为,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结果.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渐进有序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依据退化阶段,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地促进顺行演替,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例如,要恢复某一极端退化的裸荒地,首先应重在先锋植物的引入,在先锋植物改善土壤肥力条件并达到一定覆盖度以后,才可考虑草 收稿日期:2002-09-19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2000-6505) 作者简介:何正盛(1975—),男,江西彭泽人,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

怎样恢复我国退化的生态系统

【摘要】我国是全球陆地生态最多的国家,基本囊括了全部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这些生态系统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系统都在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形势不容乐观。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必须认清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其中西部是重点。生态治理应当从基础的科学问题入手,减少人为压力,释放自然恢复潜力。国外成功的经验是利用自然力,国内外一些大型的生态工程之所以不能成功,正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为此,我们建议对于我国的退化生态系统治理应当“以人为本”,将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正在发展的城镇化集合起来考虑,实施人口城市化、生态自然化;先易后难,分类治理;保障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并形成生态治理产业,促进我国各类退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 全球共有十大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我国占其中九类,分别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红树林、草原、高寒草甸、荒漠、苔原。我国唯一缺乏典型的非洲萨王那群落(稀树疏林草地生态系统),但是中国的四大沙地(浑善达克、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在健康状态下其结构与功能恰恰是“萨王那”类型的。这样,我国不仅是全球生态系统类型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囊括全部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后,非常不幸的是,我们这些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中(刘国华等, 2000)。除了众所周知的森林锐减、荒漠化扩大外,那些过去较少受到破坏或轻度破坏的高寒草甸、温带草原也出现了严重退化。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现实异常严峻,如果控制不住,将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由生态系统退化的诱发各种生态灾难,业已使国家蒙受了重大损失,如1998年仅长江和松嫩流域特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亿人民币!(温家宝, 1998)。生态破坏还加剧贫困,影响社会安定。在我国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因此,我国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应当列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能力建设的头等大事情来抓。 一、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 二、要认清生态治理存在的关键问题 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系统退化,国家相应启动了许多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工程(国家林业局, 2002),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治理效果相对于巨额投资来讲却不尽人意。造成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是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下述关键问题的存在:第一,在西部经济发展方面,忽视了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薄弱的社会基础这些基本事实。毛泽东(1956)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有关于少数汉族与民族关系的精辟论述:“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而土地谁多呢?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确切地说,黑河-腾冲线是我国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业类型的综合分异线:东部以汉族为主, 占全国的94.3%,面积为42.9%;西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人口虽只有5.7%,然其面积却达57.1% (张善余,1999)。目前,中国的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被迫追赶,但由于人才、交通与基础条件的限制,西部不可能赶上东部。中国1000个著名制造业的89%在东部,而西部仅占11%;仅一个江苏省(13.7%)就超过了西部十几个省的总和。因此,西部无论怎样追赶,经济的不平衡这条鸿沟是很难逾越的。而在盲目追求gdp中造成的西部生态退化所需的高额治理费用,却不得不由国家来“买单”,如2002年国家“六大林业工程”的256亿元主要用在了西部。 西部脆弱的环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化、盐渍化、气候干旱化、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应当成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00 000 km2,其中约有80%发生在西部,全国每年新增的荒漠化土地也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西部孕育着巨大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库,如云南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野生稻、茶、香蕉的近缘种都在这里分布;新疆干旱区、青藏高原地区分布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_包维楷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资助项目KZ952-S 1-104的部分研究内容,得到中科院茂县生态站资助。 收稿日期:1998-06-05;改回日期:1998-10-06。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 * 包维楷 陈庆恒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610041) 提 要 结合近15年来在岷江上游退化山地系统开展恢复与重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和提出 了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恰当空间尺度、合理目标、恢复和重建的策略、途径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退化山地系统 恢复和重建 小流域系统 分类号 《中图法》 Q147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需求倍增、经济迅速发展、自然资源的强度开发,生态系统已发生了大规模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变化[1]。人类活动已经干扰了地球上大部份地方的自然生态,我国亚热带森林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其中严重被干扰的生态系统占73.7%[2]。由于森林大规模采伐和破坏,荒地等非耕地向耕地转变,草场过度载牧和开垦,大量开采矿物,环境污染等干扰,已导致了一些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彻底崩溃。但要确切描述我国生态系统的退化速度十分困难,各地区退化差异较大,退化程度不一,也没有全国性的退化调查。据保守的估计,我国退化面积达45%以上,退化趋势仍在继续发展[3]。目前对退化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对退化系统的调查分类和退化现象的揭示[4~9],缺乏对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特点、退化机制等的研究。相对而言,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实践开展得较早,举世瞩目的中国十大防护林工程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如今仍在继续进行,国家自然基金也在90年代开始资助有关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研究。已经大面积恢复重建了人工林如杨树林、杉木林、松林、柏木林、落叶松林、桉树林等,这些人工林在前期较好,后期多已表现出诸多方面的新的退化问题[10],同时,许多造林不见林,或形成大面积的低效劣质林,大面积恢复重建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有关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和实践,有必要对恢复与重建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关于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空间尺度 生态系统的发展在时间尺度方面有自己的动态特征。它们可以在几个数量级范围内变化,其组分具有自己特殊的生态空间尺度,其规模和范围可以从局部到区域,一直到全球。在特定的规律制约下,生态系统中的要素或属性,自身之间或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常以流的形式(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经济流,生物流等)贯穿其中,既维持着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又维持着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呈等级的、分层次的、可以反馈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可测性、可比性、可控性及定量化的特点[11]。在系统中的每一要素组成只要状态发生了变化,它们一定可以通过“流”的相应改变(包括流的路径改变,方向改变,强度改变,流速改变等)去影响其它组成要素,最终波及整个系统,由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观,也体现了系统的个体效应对于整体效应的贡献。退化的生态系统(逆向变化)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决17卷1期22~27页1999年2月 山 地 学 报JO U RNA L OF MO U N TA IN SCIENCE Vol .17,No .1pp22~27Feb .,1999论文编号:1008-2786(1999)01-0022-27 DOI :10.16089/j .cn ki .1008-2786.1999.01.004

恢复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恢复生态学: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理想的状态、强调生态恢复的应用生态学过程、强调退化生态系统的整合性恢复。 重建: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 改良:改良立地的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 改进: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 修补:修复部分受损结构 更新:生态系统的发育及更新 再植: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及功能,或恢复当地先前土地利用方式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各种外营力的作用,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石质化退化:在干扰作用下,原本土壤连续覆盖的土地,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严重流失造成大片基岩裸露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 土壤贫瘠化:土壤肥力减退的退化方式 干扰因子:任何一种自然环境因子,只要对生命系统的作用强度超过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强度,就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以及相应的环境发生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干扰,这种环境因子便被称为干扰因子 第三章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演替:一个先锋植物群落在裸地形成后,一个植物群落接着一个植物群落相继不断地为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直到顶级群落的过程 进展演替:群落的演替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阶段,达到中生性顶级群落。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级群落的演替 逆向演替:由顶级群落向着先锋群落退化演变的演替 原生演替:指群落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脆弱性:含有由于人类活动而面临威胁、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域被认为是脆弱的 生态系统管理:应用生态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通过有效地生态系统管理,在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使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具最高收益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 第四章生态恢复的技术背景 3S技术: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总称 第五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草地退化:指草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失调,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下降,稳定性减弱。 可持续性农业:指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三者相互作用,既要高产,又要保护生态环境。 入侵窗理论:植物入侵的安全岛由障碍和选择性决定,当移开一个非选择性的障碍时,就产

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荒漠化_周劲松

第12卷 第1期1997年 1月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JO URN AL O F N ATU RAL RESOU RCES V ol.12 N o.1 J a n.,1997 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荒漠化 周劲松 (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 南京 210093) 提 要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社会环境问题,它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山地系统在景观上为农林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具有内生型脆弱性、对植被的依附性、景观过渡性以及落后的生产力等方面,荒漠化较严重。作者通过对坡面级联系统以及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分析,讨论了山地荒漠化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就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几点想法。 关键词 荒漠化 生态系统脆弱性 山地系统 坡面级联系统 反馈机制 荒漠化是一个集社会、经济、环境于一体的复杂的全球问题。1996年6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巴黎会议(INCD)提出广义荒漠化概念[1],即“荒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和干旱性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引起的土地退化。”朱震达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扩大了荒漠化的内涵[2],指出“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经济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不相协调下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土地荒漠化是脆弱生态带内环境退化表现的主要形式,而荒漠化的发展又加深了脆弱生态带内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环境更趋于严重恶化,构成了人类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改善的严重威胁。”朱震达提出的荒漠化与生态脆弱带的辩证关系丰富了荒漠化研究领域。 1 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荒漠化 1.1 山地系统荒漠化的严重性 本文所指山地系统包括山地、丘陵、盆地等具有一定高度和坡度的地形。我国山地广阔,从景观上处于农林交错区,荒漠化十分严重,以南方湿润区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水蚀。江西红壤及花岗岩丘陵地因流水侵蚀所造成土地荒漠化面积在50年代占全省面积的6%,60年代为10%,70年代为12.9%,80年代为20.7%,90年代上升为27.6%①;长江上游土壤侵蚀从13亿t/a增加为15.68亿t/a,而长江中游湘、资、沅、澧四水在近10a与过去10a相比泥沙增加了50%[3];贵州省因流水侵蚀,土壤冲刷导致岩石裸露的石山荒漠化面积每年平均以9.1km2速度增加;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县因流水侵蚀所形成荒漠化面积占全县40%;浙江西部常山低丘岗地因流水侵蚀已达荒漠化程度的地区占水蚀面积61%[4]。与此同时,在西北干旱区的祁连山中段由于樵柴过牧,毁林开荒,1958~1983年间森林面积减少了16.5%,造成山区水汽减少,加之雪线上升,导致出山口径流在1965~1985年间以0.32亿m3/a的速度递减,进一步造成黑河中下游荒漠化发展,高台绿洲难利用土地面积在1981~1991年间以 收稿日期1995-10-23;收到修改稿日期:1996-02-07。  ①数据引自中央电视台1995年7月20日《焦点访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