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星空》导学案

《望星空》导学案
《望星空》导学案

郭小川《望星空》导学案

●《望星空》的创作背景

《望星空》是“一九五九年四月初稿,一九五九年八月二次修改,一九五九年十月改成”最终发表在1959年《人民文学》第11期上。对于《望星空》最初创作的动因,似乎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望星空》一诗本是为一九五九年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从创作的最初萌动而言,它与当时流行的政治抒情诗并没有什么两样,这与当时沸沸扬扬的‘大跃进民歌’是有共同的情绪背景的”。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这首诗在1959年4月份就开始创作,……到9月3日,郭小川日记里第一次出现了新建设的天安门广场的场景:‘九时回,到天安门广场看了一看,一切都是飞快呀,几乎已经修整就绪。明灯大建筑,兴奋人得很!’显然这个‘明灯大建筑’是《望星空》第三章‘人民大会堂’这一意象的原型。据郭小川自己说,《望星空》原名叫《望火箭》,意在赞颂苏联的火箭。如此说来,《望星空》歌颂和描写人民大会堂的建成,应该是他在10月份修改诗歌时加上的新内容,而并非他4月份初稿的内容。因此,《望星空》的主题在初稿里也应该是一部抒发内心真实感情的作品,”正像诗人日记中的所说的:“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一种哲学思想。”

——《现实的困惑与思索》张放

●《望星空》的艺术特色

1、鲜明的时代特色。郭小川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最突出特色是富有鲜明的时代精

神。作为战斗诗人,郭小川具有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诗作为“斗争的文学”。

2、郭小川诗作的另一重要特色是诗情和哲理的完美结合。郭小川在总结他诗歌创作的经验

时说:“最重要的是:多多观察生活、多多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慢慢悟出一些新颖、深刻的哲理来,并给予它以诗意的表现。”

3、郭小川的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长于采用“感物咏志”的象征方式。郭小川的诗歌在艺

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创造。郭小川长于运用和创造新颖的形式,倾注火一样的激情,来书写富含一定哲理及现实意义的时代诗篇。

《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辨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一个成功的尝试。尽管发表不久就遭到严厉批评,但那也只能说明诗人的作品在当年“高举三面红旗”的大跃进、大浮夸的背景下,成为了某些人眼中的“另类”,却不能否定诗歌本身的内涵。

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书写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诗人的用意并不是要赞美星空,否定人间,而是为了使诗取得“意外”和“突然”的抒情效果,特意根据感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欲扬先抑(对天安门广场来说)和以虚衬。(以对星空的虚写来反衬对天安门广场的实写)的艺术手法,使诗情现得波澜起伏,并以汹涌激荡的高潮作结,从而更艺术的用诗来批驳虚无主义的观点,说服人们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惆怅”和“忧伤”,鼓舞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珍惜短暂的人生,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也渗透着浓厚的宇宙意识和人类的庄严使命感,起主旋律是对人生的礼赞,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讴歌。

《望星空》,是一首典型地体现了个人与历史的复杂政系的政治抒情诗。表面看来,它与当时盛行的那些政治抒情诗有着一副相似的面孔,但细细分辨,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之间矛盾的敏锐感受。在当时的时代共名观照下,郭小川强烈地意识到个

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最终必须汇入滔滔沸腾的历史洪流之中,只是这种汇入在郭小川这里并非那么轻而易举,它充满着矛盾、痛苦,而对这种矛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表现,正是郭小川的大部分政治抒情诗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1.善于选取有重大政治意义的题材,着力审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时代关系以及战士的道德情操、爱情观、人生观等重大课题,以战士的形象代言时代精神,表达革命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斗争的信念。在百废待举的大规模建设年代,他希望人们在斗争的火热中去实现青春的价值。例如《向困难进军》、《团泊洼的秋天》,这些诗篇感情充沛激烈,格调高昂豪迈,是这个时代特有的“革命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2.鲜明的“主体性”是郭小川诗歌的另一特点,但他的主体性首先是以“群体”为内容,少数情况下才会彰显出个体的价值,而后者也正是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在一部分作品中,他喜欢流露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既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又是一个喜欢发问的“思想者”。这个思想者喜欢追溯、检视个人的精神成长史,“研究”现实,一旦发现所思之物与其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存在偏差,诗人便陷入激烈的自我争辩中。这时,其作品往往能逾越狭隘现实政治的局限,获得比较真实的个体体验。

3.在艺术形式上,郭小川不断进行者多方面的探求。楼梯式、民歌体、新格律体和半自由体等,都是他经常尝试的诗体。。后期他还在吸收传统的汉赋、散曲、词等风格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辞赋体”形式。“新辞赋体”诗句较长,有几个短句合成“长廊体”的句式,节奏舒缓有力,正好传达了盛世之音,也符合了他那富于思辨色彩的浓烈诗情。

●《望星空》文本断裂的意义

《望星空》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文本, 集中体现了多年来困惑当代文学的个体与群体, 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等问题。

在《望星空》里有一个从个体向群体滑动、置换、冲撞的过程, 在后两节里, 抒情主体已由带有强烈主体性的“我”变成群体性的“我们”, 前后两部分由于强烈的转折而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和断裂现象。华夫和萧三曾指出过这种矛盾, 更批评过诗中流露出的个人主义色彩, 要分析当时批评的症结, 还要从检讨个人主义概念本身入手。

个人主义是一个包容性极广的词, 它指“危险的思想”,“自私自利的态度”,使邢每个公民从他所属的群体中分离出来”的无政府主义立场。另一方面, 个人主义又意味着人的自主、自由与尊严。面对内涵如此丰富的一个词, 我们必须从具体语境中来把握它的所指。“同一个词, 或同一个概念, 在大多数情况下, 由不同的情境中的人来使用时, 所表示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个人主义在中国20世纪文学里语义是处于变化中的。五四时期, 个人主义作为自由、平等、自主等的代名词引进中国, 个人主义的文学观使“五四”新文学呈现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色彩与大胆直露的主观抒情姿态, 从而解构了传统的文学观念与价值体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使个人主义的语义层面开始发生转变,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不仅仅是建构一种新的文学观念, 而是在意识层面里建构现代的中国, 需要的不是个体的自由与尊严, 而是群体的意志与共识, 因此, 个人主义作为群体意识的对立面而被排斥。1942年的《讲话》把工农兵划定为具体的群体, 凡是偏离这个群体的文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个人只有汇入集体的合唱中才能获得意义与价值。所以, 在仍然需要集体意识组织和强化国家的时候,郭小川却表现出浓厚的个人主义与自我意识, 这当然难免于受批判的命运了。

——《<望星空>:文本断裂的意义》高秀芹●《望星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望星空》的结构方式赋予了诗人较大的抒写个人情怀的自由空间。这首诗用一半篇幅表达了个人面对星空的感悟和思索。它的大语境是1957年反右和1958年大跃进之后的中国

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 具体语境是“明天哟, 一个重要的任务, 又要放在我的双肩上”之前的“今夜”,“我站在北京的街头, 向星空隙望。”在诗人的心灵和星空对话之前, 有两个问句:“我能退缩吗?”“我能叫嚷困难吗?”虽然诗中做了否定的回答,但是对于文本解读, 重要的不是看其中说了什么, 而是看没有说什么。诗中没有陈述提出疑问的理由, 而且在表示“只有迈开阔步,踏万里重洋”,“只有挺直腰身, 承担千斤重量”之后没有继续执着于现实, 却把目光投向了缥缈的星空。从这一裂隙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视到郭小川对于现实的矛盾态度。也许可以认为基于这种矛盾态度, 诗人得以暂时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剥离出来, 获得了一种能“自由支配的思想洞察力,”(伊格尔顿语)。星空浩渺, 宇宙无穷, 人生短暂, 世事多艰, 诗中写道:“……千堆火, 万盏灯, 不如一颗小小星光亮。千条路, 万座桥, 不如银河一节长。”这种基于具体情景的对人生悲剧性的感知和哨叹应该说是“新颖而独特的东西”, 但这种“创见”显然不利于鼓动读者“投人火热的斗争”。主流意识所建构的共同想象力必然通过郭小川之手消解这种个体想象。这种消解过程在《望星空》中是通过两个方面完成的, 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幻觉“人间天上”压倒个体想象的“天上人间”:因为“就在我们的近边, 在天安门广场, 升起了一座美妙的人民会堂”, “壮丽的星空,一下子变了模样。天黑了, 星小了, 天空显得暗淡无光”;二是让生命个体阪依革命集体:“而我自己呢, 早就全副武装, 在我们的行列里, 充当了一名小小的兵将。”从表面上看, 有限的生命个体在无限的时空面前感到的渺小、惆怅, 通过阪依集体, 而集体的业绩胜过自然这样一个理性的演绎过程得到排解。而实际上, “我们的行列里洲一名小小的兵将”是一种共同本质的抽象, 不再是自由的生命个体。诗歌前两章中情感的紧张并没有被消除, 而是被一种意识形态命题置换了。因此,《望星空》的后两章大概可称为未经虚构的意识形态幻觉的直接显示,所以今天的读者很难把它作为艺术作品来接受。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造成郭小川诗歌创作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诗歌文体所需要的和意识形态保持一定距离的经验的虚构和时代所需要的意识形态幻觉直接呈现之间选择的两难。

——《文本的裂隙与诗人的矛盾》刘圣宇●重读郭小川《望星空》

“……《望星空》根本上还是个人主义问题, 有个人主义思想的人, 总是会感到空虚……”这是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时任中国作家协会总支副书记的郭小川在作协总支委员大会上做的自我批评。这份检查收录在《郭小川全集》中, 其中只有这一句和我们将要分析的《望星空》有关, 我们的分析也从这句检查回溯。

先来看看《望星空》的创作情况。在《人民文学》上初版时, 郭小川在诗歌末尾标明“一九五九年四月初稿, 一九五九年八月二次修改, 一九五九年十月改成”。不过遍查《郭小川全集》的日记卷, 在一九五九年八月的日记中没有修改的记录。只有同年四月与十月的日记里有几处提到《望星空》。

关于郭小川本人写这首诗的直接动因,似乎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文学史认为《望星空》一诗,本是为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从创作的最初萌动而言,它与当时流行的‘颂歌式’政治抒情诗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与当时沸沸扬扬的‘大跃进民歌’也有某种共同的情绪背景”……这种说法似乎是注意到了这首诗的整体效果和意义, 但是从作者日记所载, 这首诗的创作是分时间进行的。在四月份就开始创作的《望星空》, 似乎与人民大会堂没有直接的关系。人民大会堂是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建筑, 在一九五八年十月开始动工, 一九五九年八月竣工。但是查八月份郭小川日记里没有任何记载,估计大会堂还没有对外开放。但有可能, 关于大会堂的信息正是在那时促动了郭小川修改《望星空》的想法。到

“九时回, 到天安门广场九月三日, 郭小川日记里第一次出现了新建设的天安门广场的场景:

看了一看, 一切都是飞快呀, 几乎已经修整就绪。明灯大建筑,兴奋人得很”显然这个“明灯大建筑”是《望星空》人民大会堂这一意象的原型。在九月四日到十四日之间, 郭小川又一

次郑重其事地记载了“一天晚上, 与亚凡游历了天安门广场”, 可见心里对此的感动。同时, 也就在这段时间里, 他还记载苏联的火箭到了月球。(据郭小川自己说,《望星空》原名叫《望火箭》, 意在赞颂苏联的火箭。)这个月的日记, 分别于九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三十日三个晚上, 记载了自己参加人民大会堂晚宴的经历, 尤其在三十日晚上:“在宴会厅举行五千人的大宴会。我和两个瑞典人和两个冰岛人坐一席。多么美的会厅!在这个盛大的宴会厅里, 除了国家领导人以外, 似乎还有赫鲁晓夫、金日成等一帮来自兄弟党的显要人物。”对照诗歌里“在宴会厅的杯盏中, 斟满了芬芳的友谊的酒浆”描写, 显然就是指这场盛大筵席。因此, 歌颂和描写人民大会堂的建成和宴会, 都是九月底的政治生活给予诗人的新的刺激, 也就是说, 这一部分应该是他在十月份修改诗歌时加上的新内容, 而并非他四月份初稿的内容。

那么, 在《望星空》里, 诗人究竟要抒发一种怎么样的感情呢? 诗人后来检讨时归纳的因为/ 个人主义思想而感到空虚,以及作协党组所鉴定的极端虚无主义的情绪,准确不准确呢? 这正是本文所要着重讨论的。《望星空》在结构上极为整齐, 其共有四个诗章, 完全符合传统的起承转合的节奏。诗人在4月份日记里所记载反复修改的, 应该是其第一、二章, 写的是诗人独自伫立在北京街头,面对辽阔的星空时发出的自惭渺小的喟叹。如果仅仅以第一诗章的后两节来看, 其仅仅是赞美星空的壮丽和永恒, 似乎不应该有什么问题。而诗人赞叹星空的出发点, 则是在第一节,很明显, 是“明天的任务”让诗人感到了心烦意乱, 踯躅街头。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对“明天的任务”持一种心事重重的情绪, 他喊着“我能退缩吗?”其实就是一种退缩的姿态, 他抱怨“我能叫嚷困难吗?”就是他感到了难以释怀的重重困难。诗人表面上好像强打精神, 似乎陶醉于战斗的豪情之中, 但我们从这些句子里, 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诗人心中的不平静, 是什么事情让他感到不能退缩,不怕困难的困难啊? 以至于他要竭力勉励自己呢?决非无关大局的平常事, 也不可能是个人身边小事, 居然值得郭小川要用星空的安详、壮丽和永恒来作为精神的对照。如果要破译全诗的意象, 那么, 就不能不牢牢抓住第一节“明天的紧要任务”是什么。很显然, 诗人为之深感烦恼的所谓“明天的紧要任务”并不是某一件具体的棘手的工作, 而是他在中国作协的那几年中被纠缠得心烦意乱、夜不成眠的极左的政治气氛, 以及在这种气氛下的具体的一件件违心去执行的斗争“任务”。这时候的诗人, 将自己的目光投向星空, 在极写星空壮阔深邈后, 诗人发出对星空由衷的礼赞——从那安详、壮丽和永恒的星空的意象中, 我们不难体会到作为一个革命诗人高尚的感情寄托和远大的理想抒怀。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哲学和欢悦, 他希望的是, 用星空的伟大来克服他内心对于现实的怀疑, 希望看到两者的统一。他在不断暗示着自己: 我们也是在从事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但是, 两者真的能够统一、协调起来吗?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郭小川在第二章非但没有描写两者的和谐, 而是将裂痕进一步扩大了, 他更加颓然地对于人间发起了否定性的批判。在第一节里诗人使用的一系列自我形容的语言, 如年富力强、情豪志大、心高胆壮等, 都是当时大跃进的流行语言, 但这些能指含有巨大积极内涵的语词, 被诗人引入星空的无限时空一对照, 就轻易地被消解掉了, 反而显现出其渺小和微不足道。熟悉大跃进民歌的读者都不难想起, 当时人定胜天, 夸大人间能量的豪言壮语遍地皆是, 并被称颂为革命浪漫主义。可是郭小川在《望星空》里却是将星空视为一个无比浩瀚的时间与空间, 它一出现, 便冷峻地反衬出人间社会的远不辉煌。请注意诗歌里使用的否定词: 登不上、饮不到、不如,,还有否定性的形容词: 一片迷茫、怎能想象, 这些语词是斩钉截铁的, 根本无法驳斥。紧接着, 是诗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的探问: “为了赞颂战斗的人生, / 我写下成册的诗章; / 可是,,, /在伟大的宇宙的空间, / 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一向被认为是战士的诗人、满腔热情的诗歌、为人称道的战斗诗篇, 都轻易地被诗人自我消解了。这些话当然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 所以郭小川把这段诗歌改来改去,异常痛苦。郭小川真是一个坦诚的诗人, 他怎么改也是要把这段内心的迷惑表达出来。后来郭小川把写这首诗的原因说成了社会上副食品供应紧张、他想离开作协又不被批准, 以及身

体不好。从他的日记里也看到他这段时期情绪紧张, 身体不适, 家庭也有问题, 甚至还听到一些不应该发生的死亡事件。但是这一切都不足以构成郭小川如此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如此深远的思维空间, 诗人不是一个拘泥于琐事的事务主义者, 如果没有旷野般的胸怀和真正革命者的远大理想, 《望星空》很难达到如此深度的反省。但是, 也正因为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反省, 这种清醒的意识绝不是郭小川所能够承受和承担的, 在这一点上,反省只能是出于他的诗人本能和知识分子的不自觉的良知。面对明天又一个违背心愿的任务, 他不能不感到恐惧, 感到惆怅。从诗歌的结构来说, 第二章顺第一章的主题而下, 承接得非常自然, 也相应地阔大深邃, 出于对明天任务的恐惧和畏难, 引伸到对产生这任务的社会环境和执行这个任务的个体生命的质疑和反省。能够构成这种至高无上的良心法庭的, 只能是以天为象征的星空, 换句话说, 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知识分子, 在他心中真正构成一条真理的标准底线的, 也只有作为理想而存在的信仰。《望星空》所望的, 正是当现实的严酷环境与远大澄明的理想境界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的时候, 诗人祈求能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答案。于是, 诗人带着惆怅的心情, 走到了北京的心脏——天安门广场。这是现实革命的象征性的中心, 这首诗也是在第三节开始发生了转变: 本来伟大的明朗的星空, 突然间变了样子。

这个诗章是解读《望星空》一诗的关键,也是写得非常奇异、非常突兀的一段。诗人是带着惆怅的心情来到天安门广场的, 一般人会把第一节诗的描写看作是诗人心情的投射产生的效果, 但仔细读了之后, 我们明显感到这一节的语言突兀, 第二章还在极书星空的伟大、壮丽, 这个时候一下子星空变得暗淡无光、天黑了、像一股阴霾, 用上了这些非常晦暗的描写, 星空下俨然成了恐怖的世界。如果把这个变化看作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镜像, 那这镜像背后的真实是什么呢? 然后紧接着一小节是突然地让诗人的身边周围看到了别一种光亮, 仿佛是经过诗人在黑暗中寻找后突然出现在身边的, 这是一幅奇特的景象——/ 在天安门广场, / 升起了一座美妙的人民会堂; / 就在那会堂的里面, / 在宴会厅的杯盏中, / 斟满了芬芳的友谊的酒浆。四周环境突如其来的暗无天日来反衬大会堂的光亮夺目, 用盛宴的杯盏酒浆来歌颂人间天堂, 在今天看来, 其用词造句都非常怪异, 不但读上去感到别扭, 感情上也难以接受。四周黑暗的形容让人感到突然,其所反衬的光亮也让人不舒服, 尤其是光亮所照射的盛宴景象, 与作者所说的时代背景的副食品供应紧张, 形成了一个鲜明刺眼的对照。突然之间, 郭小川转变了, 开始歌唱大会堂的殿堂、酒浆、灯光、桥梁, 用这四大意象与星空的四大元素一一对应起来, 表明大地上也有天堂, 于是他不但明确宣布: 今夜哟, /最该是我沉着镇定的时光! 同时转而控诉、辱骂起刚刚还在赞美的星空: / 没有生命的宇宙, 既不生活也不死亡0, / 不会思索的穹窿,总是露出呆相。宇宙怎么会没有生命? 穹隆怎么会露出呆相? 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情理。郭小川在后来的检讨时说, 他原意是“用后两节批判前两节”, 虽是这么说, 但诗歌意境、语言内涵、感情表达都有自身的形象逻辑, 不可能在毫无预设的状况下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而且, 本来星空是一种参照, 来解决诗人心中对“明天的紧要任务”的恐惧,现在反过来了, 仿佛星空变成了阻力和敌人,成了主要攻击的对象。为了突出对星空的侮辱, 诗人就不得不夸张主体的能力, 他宣布自己有资格对着星空挺起胸膛。在古往今来任何的诗歌里, 星空总是伟大而神圣的, 从没有这样前恭后倨傲慢对待星空的诗歌, 而且还是出自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之手。郭小川的这种态度甚至连批判者也受不了, 前面所引的张子意部长对《望星空》做出唯我主义、极端唯心主义的定性, 正是从这些意象而来。很显然, 诗人本来面对宇宙星空, 希望从革命者的远大理想的信仰中寻找克服现实困境的答案, 非但没有找到, 反而被突如其来的大会堂的灯光照得魂飞魄散, 完全糊涂了。仿佛是中了魔法, 说出了连他自己也不知所云的诅咒。假如我们前面把星空设定为一种理想信仰的隐喻可以接受的话, 那么, 郭小川在第三章所描写的正在发生中的转变, 正是一种语无伦次的放弃、诀别, 遥远而渺茫的理想信仰, 转而全面向现实的强势力量屈服称臣。他后面的赞美式的诗句虽然热情澎湃,读起来却非常地软弱无力, 倒像是自我安慰,自我解脱。诗歌

的第四章是不值得再分析下去的, 通读全诗, 星空是一种象征, 大会堂是另外一种象征, 在两者之间经过了短暂犹豫或者说是黑暗洗礼的郭小川, 最后选择了走进大会堂, 成为宴席中的宴饮行列的一员。在来自现实的种种光亮的刺激下, 诗人不再继续反思自己的彷徨和苦恼, 他放弃了追求远大理想的努力, 心甘情愿地进入现实。决心继续随着大的时代潮流往前走, 继续去充当那些政治运动的马前卒。一个在严酷的现实斗争中犹豫不决的知识分子如何战胜自己的良心的转变过程, 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 在第四章里, 已经加入了盛宴者队伍的郭小川似乎还是在犹豫, 并不甘心向命运臣服, 接下去他说: / 可是呵, / 我和我的同志一样, / 决不会在红灯绿酒之前, / 神魂飘荡。

而在潜意识中, 他还是意识到自己在星空面前采取这样的抉择是荒唐的, 可是他要自我辩解,放弃远大理想, 放弃为真理而斗争, 那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表现,也就是郭诗人自认为诚实的表现。人一旦融入了现实的环境, 适应了现实的斗争, 那么,内心就不会再彷徨犹豫, 最后他自问: / 你到底遭遇了什么艰难而感到难以胜任、力不可当? 也就是说, 折磨诗人内心的/ 明天的紧要任务到底是什么? 诗人没有回答, 只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苏联的火箭正在太空遨游。

如前所说, 从诗歌形式的角度来看《望星空》, 前抑后扬, 起承转合, 诗歌的形式臻于完美。但我们会发现, 诗歌从第三章开始, 许多内容明显是后来装上去的, 似乎有一个突如其来的变化或者刺激, 使诗人慌不择言, 诗人让自己的困惑陷落到了极点——革命的远大理想、星空的赞美、现实斗争的反思、知识分子良心的自扪, 这些都让他跌进入一个黑暗意识的洗礼。不过让我们失望的是, 郭小川选择的是放弃自己的反思, 走向现实的妥协,所以在诗歌的最后, 以苏联火箭来作为自己壮胆的理由。如果一定要推究《望星空》话语矛盾的背景, 还是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的。“《望星空》初稿写出之后, 我压了很久, 八月再改, 十月又大改, 我对一、二段异常偏爱, 不忍割舍。”郭小川作为一个坦诚的诗人, 对于自己不自觉中抒写了那两段发自内心的困惑,是不忍心抹杀的, 千方百计要把它表现出来,但苦于一直找不到更加隐蔽的表达方式。而当时正遇上国庆十周年, 天安门广场装饰一新, 激发了诗人的兴奋点, 自以为有了克服前两段情绪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那段时期,郭小川还写了《关于节日的话》等一系列歌颂体的诗歌, 满怀激情地倾诉自己的激动这种心情多多少少影响着他的创作, 也传染到《望星空》的修改和完稿。而当时的政治斗争也日益复杂。这种情况下, 身为作协党委副书记的郭小川有一种岌岌可危、朝不保夕的顾虑, 自然会产生一种放弃追问, 不问理想, 融入现实的藏污纳垢之中得过且过的情绪。诗歌发表后果然马上遭遇批判, 但是由于郭小川当时还有一首尚未发表的长诗引起了更为严厉的批判, 更加集中了批判者的挑剔视线, 而《望星空》毕竟又是以歌颂为基调的抒情诗, 所以还是从轻发落了。批判者未加深究, 检讨者也往轻里说,于是, 就戴上了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帽子,却掩饰了诗人内心真正经历过的一场暴风急雨。从《郭小川全集》的日记可以看出, 郭小川大概是在写完《望星空》之后停止记日记的习惯的, 一直到一年后的十月份, 郭小川才开始重新写日记, 其中原因他本人没有说, 不过从后来的日记来看, 他再也没有那么详细地记录自己的心情, 大都记得语焉不详, 变成了一本大事记; 而且一九六O 年的日记只记了四天, 心情的黯淡可想而知。从这种前后行为的差异中, 我们可以推测郭小川在接连的批判阴影下, 心中多多少少有了禁忌, 不再愿意也没有什么心情把自己的想法留诸于笔端。经过批判的郭小川后来的命运是怎样的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 但可以明确的是郭小川一直没有放弃思考, 这位诗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秋歌》中又开始重新思考着那个时代, 不过那已经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9《台阶》导学案

《台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预习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凹.( ) 凼.( ) 门槛.( ) 涎.水( ) 揩.( ) 嘎.( ) 唿嗒 ..() 筹.划( ) 黏.( ) 尴尬 ..( ) 撬.( ) 头颅.()半晌.()硌.() 抄写词语: 二、解释词语: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若有所失: 低眉顺眼: 三、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当代作家,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本文选自小说集,体裁是。 四、读课文两遍,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围绕旧台阶,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导学案: 1、预习成果展示:

教师听写字词,找四名学生板演。 2、合作探究: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5、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扩展延伸: 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达标检测: 1、这篇小说中统领全篇的关键句子是() A、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B、我们家的台阶低! C、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D、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2、下列没有用比喻的句子是()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导学案完整版本(含答案)

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学案 【学习目标】 1、 2、 3、 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4、 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知识点导读】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 叶绿体 ,利用光能,把 二氧化碳 和 水 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一) 光合作用的生物:绿色植物,此外还有蓝藻(原核生物) (二) 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1、 结构:双层膜 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色素 基质: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 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 ① 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合作用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 体基质中。 ② 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 光吸收最少,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③ 影响植物合成叶绿素的因素包括:光照,温度,必需元素Mg,N,Fe.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 直到18世纪中期,人们一直以为只有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 (2) 1771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 变得污浊的空气。 (3) 1779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了 光 和 绿叶 在更新空气中不可缺少。 (4) 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的实验证实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 淀粉 。 (5) 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 法证明了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 水 。 (6)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卡尔文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最终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 在 光合作用中转化成 有机物中的碳 的途径。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实验结论: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英格豪斯的实验: 实验现象:实验一没有光照时, 小鼠死亡 ,有光照时, 小鼠不死亡 实验二没有光照时, 蜡烛不熄灭 ,有光照时, 蜡烛熄灭 。 实验结论: 植物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更新空气 萨克斯实验:

高中物理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5.doc

第1节电子的发现 [目标早知道] 浙江选考·学 习要求 知识内容考试要求 1.电子的发现加试a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加试b 3.氢原子光谱加试b 4.玻尔的原子模型加试c 阴极射线 1.演示实验 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接感应圈 的负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接感应圈的正极,接电源后,线 圈会产生近万伏的高电压加在两极间。可观察到玻璃壁上淡淡的 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子。 2.阴极射线 荧光的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电子流。(√) 2.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1.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 2.阴极射线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 (1)方法一: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上电场,通过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的变化和电场的情况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2)方法二: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一磁场,根据亮点位置的变化和左手定则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3.实验结果

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判断出阴极射线是粒子流,并且带负电。 [试身手] 1.阴极射线从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出,在其间的高电压下加速飞向阳极,如图所示。若要使射线向上偏转,所加磁场的方向应为( ) A .平行于纸面向左 B .平行于纸面向上 C .垂直于纸面向外 D .垂直于纸面向里 解析:选C 由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子流,阴极射线方向向右,说明电子的运动方向向右,相当于存在向左的电流,利用左手定则,为使电子所受洛伦兹力方向平行于纸面向上,可知磁场方向应为垂直于纸面向外,故C 正确。 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及结论 (1)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3)结论:阴极射线粒子带负电,其电荷量的大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2.汤姆孙的进一步研究 汤姆孙又进一步研究了许多新现象,证明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3.电子的电荷量及电荷量子化 (1)电子电荷量:1910年前后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得出,电子电荷的现代值为 e =1.602×10-19_C 。 (2)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 的整数倍。 (3)电子的质量:m e =9.109 389 7×10 -31 kg ,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m p m e =1_836。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X 射线。(×) 2.汤姆孙用电磁场知识测定了阴极射线的比荷,认定阴极射线为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方法 (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导学案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3、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学习重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难点】能量流动的过程 二、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光合作用、食物链、食物网等知识是学习本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学好本部分内容也为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等知识做好了知识铺垫。 (一)温故知新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什么?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什么? 4、你学过的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生理过程有哪些?具体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怎样的? (二)导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能量流动的方法: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一般在________水平上。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沿________________进行流动。 4.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流动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 5.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 完成课本P91问题探讨,尝试回答讨论题,并思考选择此种生存策略的理由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阅读课本P94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及图5-6,针对以下问题和自己的收获,做小结:

电子式导学案

课题:电子式第课时计划课时 【学习目标】(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 1.了解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和作用 2.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3.理解范德华力和氢键以及它们的影响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和作用 2.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或课前预习要点】 知识点二:电子式的书写 电子式是用来表示原子或离子最外层电子结构的式子。原子的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的周 围画小黑点(或×)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离子的电子式:阳离子的电子式一般用它的离子符号表示;在阴离子或原子团外加方括弧, 并在方括弧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和电量。 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正确标出共用电子对数目。 离子化合价电子式,阳离子的外层电子不再标出,只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正电荷,而阴离 子则要标出外层电子,并加上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负电荷。阴离子电荷总数与阳离子电荷 总数相等,因为化合物本身是电中性的。 用电子式表示单质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反思与纠错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四:结构式 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应用于共价键)。 知识点五:金属键与范德华力、氢键 存在范围 作用 本质 作用 强弱 决定键能大小因素影响性质金属键 金属阳离子和自 由电子之间及金 属晶体内 静电 作用 强 ①离子电荷数越大,键 能越大;②离子半径越 小,键能越大 金属晶体的 熔沸点、硬度 等范德华 力 分子间和分子晶 体内 电性 引力 弱 结构相似的分子,其式 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 越大。 分子晶体的 熔沸点、硬度 等氢键 分子间和分子晶 体内 电性 引力 弱 (稍 强) 分子晶体的 熔沸点 【导学环节】 一、导(导入与导学) 二、思(自主学习。阅读文本,分别完成ABCD层级思考题;要求化“目标”为层级“题”)【基础识记】(A级)

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师+生)

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师) 主备:熊永沾 课型:预习+展示 高石中学八(2)班 姓名: 第 组 第 号 学习流程 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第一课时 筛选信息理要点 一、情境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 获取信息 , 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 , 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 , 夏荷的袅娜 , 秋枫的激情 , 冬梅的傲岸 , 如诗如画 , 各具风韵 , 这就是物候现象 ,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读准字音。 翩然(pi ān) 孕育(y ùn) 簌簌(s ù)销声匿迹(n ì) 风雪载途(z ài) 农谚(y àn) (2)认准字形。 ???衰草连天(shuāi )蓑衣(suō)???连翘(qiáo )阻挠(náo )?????纬度(wěi )忌讳(huì)???销声匿迹(xiāo )悄然无声(qiǎo )???候鸟(hòu )诸侯(hóu ) ???难测(cè)侧面(cè) (3)理解多音多义字。 ???连翘(qiá o )翘尾巴(qià o ) ???衰草(shuāi )鬓毛衰(cuī)???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 ????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劲(chà)参差(cī)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这样。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B)得多。 A .灵验 B .灵敏 C .灵活 D .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B)是必要的。 A .观察 B .观测 C .预测 D .观望 ③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C)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 .决定 B .制定 C .确定 D .肯定 3.作者链接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主要著作有《物候学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①~③段),解释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④⑤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⑥~⑩段),依次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第四部分(??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 生态系统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 二、基础知识体系梳理 1、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起点:从__________________开始。 (2)途径:沿_______________(渠道)进行流动。 (3)转化:太阳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能。 (4)散失的形式:_________。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__________的,而且在流动过程中是__________的。(2)能量传递效率:大约只有__________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3)能量金字塔: 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__________由低到高绘成的金字塔图形。 三、合作、交流与探究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请参考课本P94页图5-6绘出上图中绿色植物的能量流动过程的示意图 (注:同化量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时储存的能量。) 2、用类似的方法绘出羊的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总结: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 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通过________作用释放后,以____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______、____和______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被________摄入;一部分则被________分解利用。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结合课本图5-8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分析并回答问题 1、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例如:“流入”和“流出”每一营养级的能量)。计算“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2、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流到下一个营养级?通过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并进行解释, 【思维拓展】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为什么? 四、小试身手 1、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那里获得的能量数值相等,则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A、绿色植物→蝗虫→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C、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2、某人捕得一条重2kg的杂食海鱼,若此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则该鱼至少需要海洋植物多少kg?

电子的发现教案1

《电子的发现》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 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原子的。 ★教学重点 阴极射线的研究 ★教学难点 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二)进行新课 1.阴极射线 讲述: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生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设疑:是什么原因让空气分子变成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从何而来的?

科学家在研究气体导电时发现了辉光放电现象。 史料: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德国物理学家戈 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 为阴极射线。 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 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如果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电磁波,如果出现其他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 一种高速粒子流,并能否测定这是一种什么粒子。 2.汤姆孙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磁场 ??S ?AY C CC 2 1 ? ACC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上。21当在平行极板上加一 如图所示的电场,发现阴极射线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向下偏,(1) 则可判定,阴极射线带有负电 荷。 (2)为使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请思考可在平行极板区域采取什么措施。在平行极板区 域加一磁场,且磁场方向必须垂直纸面向外。当满足条件时,则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则: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根据带电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 可知,其速度偏转角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又因为:y L ??tan萤幕S L D )(D?y ?2E 电场ve x O yA 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且?y?v S 则:Eyq?Lm2L)B(D?2根据已知量,可求出阴极射线的比荷。思考:利用磁场使带电的阴极射线发生偏转,能否根据磁场的特点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 律来计算阴极射线的比荷? 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方法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是相等的。这说明,这种 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并由实验测得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若这种粒子的电荷量与氢离子的电荷量机同,则其质量约为氢离子质量的近两千分之一。汤姆孙 后续的实验粗略测出了这种粒子的电荷量确实与氢离子的电荷量差别不大,证明了汤姆孙的猜测

完整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信息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3.情感目标: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关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学习探究】: 一、信息 1、引入:用一段视频引出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它又有何特征?它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有何影响? (举例): 古代:“结绳记事”、“烽火告急”、“信鸽传书” 现代: (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2): (3): 2、在做了上述举例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是。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哪些信息? 信息普遍存大于自然、人类社会之中。书籍、报刊、电视、网络也向我们传递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这说明了信息具有的特性 2、提出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在古代,烽火的含义是为了报警有外敌入侵。但是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 这说明了信息具有的特性。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 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经验。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可以加载于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上。 3、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 1 - 七年级信息技术导学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12课《桥之美》(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12《桥之美》导学案 一、目标呈现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重难点: 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资料连接: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预习热身 1、给加点字注音 口吻.苇.丛孕.育脂粉 ..煞.风景 纤.夫纤.细销魂 ..赡.养 ..瞻仰 2、解释词语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前瞻后顾: 3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提出你的问题。 我的问题: (1) (2) (3)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

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2、结合课文,描绘一下四幅桥景。 芦苇石桥: 细柳拂桥: 长桥卧龙: 风雨廊桥: 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理解桥怎样与周围环境既对 照有和谐的构成美景。 活动二: 1、如何理解结尾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2、梳理本文说明顺序? 3、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四、盘点提升: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五、我的收获

能量货币ATP导学案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导学案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 一、ATP分子结构(阅读课本P63,完成以下任务) 1.ATP中文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也叫三磷酸腺苷。 组成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TP的结构简析 类比: 3.难点辨析 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自主探究1: 资料1: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在人体安静状态时,肌肉内ATP含量只能供肌肉收缩1~2s所需的能量。 资料2:一个人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每分钟约有0.5kg的ATP分解释放能量,供运动所需。 一个成年人在安静的状态下,24h内竟有40kg的ATP被水解。 以上资料表明ATP在细胞内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TP的水解:(需水解酶催化) ATP分子中末端的(或者说远离A的)______________相当_______,容易______________,释放出能量。同时生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KJ/mol,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自主探究2: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哪儿?(阅读P64图4-2)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①ATP转化为机械能,如_____________; ②ATP转化为电能,如___________的传导和电鳗放电; ③ATP转化为光能,如___________; ④ATP转化为渗透能,如主动运输; ⑤ATP转化为化学能,如合成反应: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 ⑥ATP转化为热能:如恒温动物维持体温 此外,细胞的分裂、生长都需要消耗ATP中的能量。 2.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催化) (1)合成ATP的原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酶和____________。 (2)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的来源: ①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细胞进行____________时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②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了依赖__________所释放能量外,在___________内进行光合作用时,ADP转化为A TP还利用了_________能。 )从物质方面看是可逆,即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 从酶、进行场所、能量方面看不可逆。 (2)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3)在活细胞内,不管是运动还是饥饿,ATP与ADP的转化总是处于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目标导航 1.能量流动的概念 2.能量流动的过程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 学习时间:4月3至4日内(两小时完成) 第1课时(共2课时) 学习导读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一般在水平上。 3.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将_ 能转化为能,使太阳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4.生产者所固定的的总量,就是这个生态系统所获得的能量。 5.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获得的能量,(1)一部分通过_____ 作用释放后,一方面用于自身的、和等生命活动,一方面以_______ 形式散失;(2)一部分被____ 摄入;(3)一部分则被分解利用。 破疑解难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能量流动图解 具体分析图解: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而不是太阳(光能),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开始的。但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阳光(光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流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并非照射到生产者身上的能量。 (4)能量流动的主要形式:太阳光能一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一热能,即主要是通过食物关系进行,而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点,分解者将流人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5)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流人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人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一般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人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只有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经典例题 例:(2006南京模拟)如图为生 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 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 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J/m2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8.1 电子的发现学案与练习 参考答案

1电子的发现学案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阴极射线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把它们分别连接在感应圈的负极和正极上. 图1 2.实验现象:玻璃壁上出现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 3.阴极射线: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

(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和磁场,根据偏转情况,证明它是带负电(选填“正电”或“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它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说明这种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 (3)进一步研究新现象,不论是由于正离子的轰击、紫外光的照射、金属受热还是放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同样的带电粒子——电子.由此可见,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2.密立根“油滴实验” (1)精确测定电子电荷. (2)电荷是量子化的. 3.电子的有关常量 (1)×(2) √(3)×(4)√(5)×

一、对阴极射线的认识 1. 能看到玻璃壁上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这说明阴极能够发出某种射线,并且撞击玻璃引起荧光. 2.方法一: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上电场,通过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位置的变化和电场的情况确定带电的性质. 方法二: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一磁场,根据荧光屏上亮点位置的变化和磁场方向利用左手定则确定带电的性质.

1.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 例

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

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导学案 【新课标学习要求】 1、了解人类发现电子的过程。 2、知道早期的原子结构模型,体会模型化方法。 3、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果。 4、通过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自主学习】 一、阴极射线 1、电离:(1)条件:在_______中,气体能够被电离而导电。(2)实质:气体分子中的正、负电荷被_______,气体中出现了_______电荷。 2、气体放电:(1)通常大气中分子的_____很大,电离后的自由电荷运动时会与空气分子碰撞,正负电荷重新______,所以难以形成稳定的气体_____电流。(2)阴极射线:稀薄气体导电可以看到______放电现象。将玻璃管内的气体压强降到约0.1Pa以下,也就是管内成为通常所说的_______,这时虽看不到辉光,但在阳极上钻一个小孔后,在孔外的玻璃管壁上可看到______,其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_______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这种射线叫做_______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或磁场,根据_______现象,证明它是_______的粒子流并求现了其比荷。(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_______做实验,所得粒子的_______相同。(3)粒子带负电,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说明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远小于氢离子的质量。(4)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称为_______。 2、结论:(1)研究的新现象:光电效应、_______、β射线。它们都包含电子。(2)结论:强电场电离、正离子轰击、紫外光照射、金属受灼热、入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_______的带电粒子—电子。电子是原子的_______,是比原子更_______的物质单元。 3、电子电荷的量子化:(1)电子电荷可根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数值为:e=__________ (2)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具有____的特点,即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只能是电子电荷的______。 三、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方法:用从放射源发射的α粒子束轰击_______,利用荧光接收,探测通过金箔后的α粒子_______情况。 2、实验目的:α粒子通过金箔时,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_______作用,一些α粒子的_______改变,也就是发生了α粒子散射,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α粒子_______,即可推知原子中_______的分布情况 3、实验结果:实验发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_______α粒子(约占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_______90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______________。 四、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1、原子内的电荷关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电荷数与含有的_______相等,非常接近于它们的_______。 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_____和___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中的_____数。 3、原子核的大小:实验确定的原子核半径R的数量级为______m,而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m,可见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一只阴极射线管,左侧不断有电子射出,若 在管的正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时,发现射线径迹向下偏,

电子的发现和研究

物理学史 电子的发现和研究 薛凤家 (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物理系,河北廊坊065000) (收稿日期:2003-06-09) 摘要本文简要、系统地回顾了电子的发现和研究历程.电子的发现使人们理解和解释了众多的物理现象,人们对电子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和 实验方法,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关键词经典电子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 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三个重大发现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发现并认识的第一个基本粒子.没有任何一个发现能象发现电子一样使人们能理解并解释众多的物理现象.人们对电子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人类对电磁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1600年吉尔伯特的电磁研究到1873年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人们花费了近300年才揭示了电磁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发展成一门科学,即电磁学.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磁学的研究需要借助较精密的仪器设备和精确的实验技术方法,而这些条件只有在生产和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具备.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事物,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0(5自然辩证法6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202页). 1经典电子论 1892年荷兰人洛伦兹发表了关于电子论的第一篇文章.他把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物质的粒子假设结合起来,对这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做了详尽而透彻的分析,麦克斯韦理论中没有用任何原子性的假设,而洛伦兹却假设一切物体中都含有电子.从这个假设出发,他不仅解释了物质一系列电磁现象,而且克服了以前电磁理论和某些重大缺陷.1902年12月11日,洛伦兹在授予他和塞曼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会上,以/电子理论和光的传播0为题做了讲演,详细地讲述了他的/电子论0.他从/在有重物之中包含着可被光振荡带动的微粒0的前提出发,指出它们应该是带电的,他把这些带电粒子称为/电子0,并指出电子具有一定质量,比原子要小,金属中的电流就是这些微粒的真实流动,电子在白炽物体中振动并引起光辐射等等.进而他还提出/原子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可以包含许多电子,某些电子是可动的,某些电子是固定的.原子所带的电子或许不集中于一点,而是有别的分布方式0等一系列推论. 洛伦兹的电子论在解释/塞曼效应0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1896年荷兰人塞曼从实验中发现光辐射在磁力影响下会改变性质,辐射的谱线会分裂成几部分,证实了磁场对光和带电粒子的影响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塞曼以/光振荡是由电子的振动引起的0洛伦兹假设为前提,分析了辐射源中电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受力,提出/电子的全部振动可以分成三种,当不加磁场时,所有这些振动的周期都相同,但是当电子被置于磁场的影响下,它们的运动就会发生变化.0在垂直磁力线方向上,/对应于电子的三种运动,有三种振荡.因

梦回繁华导学案

《梦回繁华》导学案 姓名: 亲爱的同学你好: 即将开始新课的学习了,为了更好地帮助你预习文章,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所以特地设计了这个导学案,希望你可以尽己之力,做好预习。准备好了吗? 一、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准备 1.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 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2.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桥之美》《南州六月荔枝丹》 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奇妙的克隆》《宇宙里有些什么》 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 3.类别:按被说明的对象分类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1).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 4.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5.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作比较、摹状貌、引用、分类别、列数字等。 二、关于批注阅读 1.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导学案

九年级物理 我行 我能 我可以 1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导学案 编写人:徐寿浩 审核人: 时间:2014-9 班 级: 组号: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能量形式。 2、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中的能量转化的实质。 3、记住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知道这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基本规律。 4、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看书,完成下列问题: 1、 凭你的生活经验,你知道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对应的什么物体具有这种形式的能量? 1)例:光能,太阳具有光能。 2) 能, 能。 3) 能, 能。 4) 能, 能。 5) 能, 能。 学习活动二、下列现象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 摩擦生热: 能转化为 能。 发电机发电: 能转化为 能。 电动机抽水: 能转化为 能。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能转化为 能。 烧柴生火做饭: 能转化为 能。 冬天用电取暖器取暖: 能转化为 能。 电池放电: 能转化为 能。 用手电筒照明: 能转化为 能转化为 能。 学习活动三、想想议议. 1、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让乒乓球在地上跳起,跳起的高度越来越 。(高或低)。这说明小球的能量越来越 (大或小)。 2、思考:减小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 3、在上述现象中, 能转化为 能。 学习活动四、记住能量守恒定律 默写出能量守恒定律: 思考:1、你怎样理解转化和转移的含意? 2、 请举一个能量转化的实例: 请举一个能量转移实例: 当堂检测: 1、永动机是 (可能或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2、指出下列生活中常见现象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1)给手机充电: 能转化为 能。 2)行驶中的汽车,汽油的 能通过燃烧转化为 能,再通过热 机做功,将 能转化为 能。 3)用电灯照明: 能转化为 能。

(完整版)014-10.5人体能量的供给导学案(苏教版)(14-15)

课题:014-10.5 人体能量的供给 编写人: 审核组长: 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学习目标】 1.说明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说出体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及维持体温恒定的重要性 【重难点】 重点:说明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难点:1.说明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2.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自主学习】 预习课本P68-71,找出以下知识点 1.人体由____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____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这些营养物质一部分用于细胞的_____与_____,转变成人体的组成物质;另一部分被暂时_____在人体内。 2.在细胞内,____、____、____等有机物在___的参与下被氧化分解,贮存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一部分用于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3.科学表明,_____和_____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约70%来源于_____。_____还是体内贮存能量的物质。 4.体温是人体____的温度,可以用_____来测量,测量的部位一般是____、_____和_____三处。其中_____温度最接近人的实际体温。人的体温与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有关 5.在使用体温计时,要将体温计的水银甩到_______的刻度线下,用体积分数为____的酒精对体温计进行消毒;在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要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或口腔的舌下至少____分钟再记录读数。当体温达到_____时,人有生命危险。 6.维持体温的_______,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体温升高或降低都可能会影响体内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7.发热对人体既____又____,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_____防御反应,包括体内物质氧化分解____,身体的抵抗力____,这有利于消除致病因素,恢复身体健康。体温过高或长期发热,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____,甚至会危及生命。 【知识链接】 请用公式的形式把呼吸作用表示出来: 【合作学习】 人体能量的供给过程:在细胞内,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在_____的参与下被________,贮存的______被释放出来,一部分用于________,一部分用于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导 学 案 装 订 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