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生态环境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生态环境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各组成成分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化能自养生物则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把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

5.在“草→兔→狼”这条食物链中,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了太阳能,属于第一营养级。兔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草,属于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狼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兔,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课堂导入

下图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羽毛球运动员林丹,他在比赛前要摄入大量营养物质,有能量的输入;在比赛过程中,有能量的转化和散失。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输入,也就没有生命和生命系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如何呢?

探究点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黑麦草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栽培牧草和绿肥作物。下图是山羊吃黑麦草的图片,请分析山羊和黑麦草的能量流动过程。

1.观察黑麦草的能量去向,分析:

(1)A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的,该过程使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黑

麦草体内。

(2)B是通过呼吸作用为生长发育提供能量,这个过程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

散失掉了。

(3)C过程中,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能量被释放。

(4)D是指部分能量被山羊通过捕食摄入体内,最终同化为自身的能量。

(5)能量流动过程中,我们经常以种群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请完成下图并归纳能量流动

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结合上述内容完成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3.结合1、2,概括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

(1)能量的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或氧化无机物产生的化学能。

②相关生理过程: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③能量转换形式:光能或氧化无机物产生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④输入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

(2)能量的传递

①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能量的散失

①形式:热能。

②一般途径:呼吸作用,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③特殊途径:动植物遗体形成煤炭、石油等,经过燃烧放出热能。

小贴士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较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

归纳提炼

某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变化理解简图

活学活用

1.结合探究点一中3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判断:

(1)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

(2)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属于第二营养级能量()

(3)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 (4)呼吸作用所产生的能量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 ) (5)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是通过呼吸作用完成的 ( ) (6)能量a =e +b +I

( ) (7)箭头a 代表生产者的同化量,方框②代表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

( )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总量越来越少( ) (9)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够重新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被重复利用(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1)狼排出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兔子,未被狼获得。(2)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4)呼吸作用所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ATP 中,其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7)方框②代表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9)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重复利用。 探究点二 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图所示的数据[单位:J/(cm 2·a)],请完成以下分析:

1.由图得知

(1)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 (2)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是趋向于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而散失掉,无法再利用。

因此,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只能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

请将图中各营养级的“输入”能量和“输出”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整理出来填在表格中,并计算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J/(cm 2·a)]

3.由

(1)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相当大一部分能量。

(2)各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3)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了分解者。

因此,输入各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4.由2中传递效率可以看出,能量在相邻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若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每个营养级有机体的数量及单位空间内各营养级的生物量数值绘制成金字塔,如下面图表所示。

通常为正金字塔形,

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

形,如成千上万的昆

虫以一株树为生

一般呈正金字塔形,

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

形,如某一时间浮游

植物的生物量(用质

量来表示)可能低于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个营养级的原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营养级越多,能量的消耗就越多,所剩能量往往不能维持一个新的营养级。

5.下图是某一食物网的示意图:

(1)如果A增重100千克,①C最多增重4千克。②C最少增重0.01千克。

(2)如果C增重1千克,①至少需消耗A25千克。②最多需消耗A10_000千克。

(3)如果C从B、F中获得的能量比为3∶1,C增重1千克,则最少需要消耗A175千克。

小贴士(1)“未利用”能量如:多年生植物上一年自身生长发育的净积累量;未来得及分解,被埋藏在地下形成的煤炭、石油等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间,而不是种群,更不是个体。

(3)一般来说,在以低营养级生物为主的生态系统中,传递效率可以低于10%;仅在特殊条件下,某传递效率有可能高于20%,时间过长将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4)能量传递效率相关计算中,有时用生物量质量等来代表生物所含有的能量。归纳提炼

能量流动的极值计算

(1)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的计算

①在一条食物链中若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n,则最多传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0.2n,

最少为0.1n。

②在一条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n,需要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为n÷20%=5n,

最多为n÷10%=10n。

(2)能量在食物网中传递的计算,设食物链A→B→C→D→E,分情况讨论

情景设置提出的问题计算思路计算公式

E营养级净增重Y 至少需要A营养级

多少

传递效率取20%X×(20%)4=Y 至多需要A营养级

多少

传递效率取10%X×(10%)4=Y

A营养级净增重X E营养级最多增重

多少

传递效率取20%X×(20%)4=Y E营养级至少增重

多少

传递效率取10%X×(10%)4=Y

养级食物来源有没有具体分配,若有就不能选最短或最长的食物链,而要按分配情况逐一计算,然后相加。

活学活用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1 kg,生产者至少增加100 kg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问题导析(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①不表示(表示、不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2)次级消费者增加1 千克,求生产者至少增加多少千克,传递效率应取20%。

(3)图中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去路还可能有通过次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未利用

能量,所以②与③+④的大小关系为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仅仅是流经该生态系统内部总能量的一部分;次级消费者增加1 kg,生产者至少增加25 kg;从能量关系上看,②>③+④。

探究点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某市在落实“禁烧秸秆”工作的过程中,化“堵”为“疏”,引导农民设计建立了如下生态系统模式图,阅读教材思考如下问题:

1.相比农作物秸秆直接燃烧,上述生态系统实现了农作物中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这说明: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有人说:“由于上述生态系统是人工设计,所以其中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可由人类任意控制。”你认为对吗?

答案不对。

3.在上述生态系统中,人们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要经常到田间除草、灭虫、灭鼠。这样做的目的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小贴士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

(1)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为: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2)能量利用效率: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归纳提炼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借鉴以下措施

(1)尽量缩短食物链。

(2)充分利用生产者。

(3)充分利用分解者,如利用秸秆培育食用菌、利用植物残体生产沼气等。

活学活用

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2)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3)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4)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5)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6)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7)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8)沼气可以用来作燃料或者取暖,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很好的体现

()答案(1)√(2)√(3)×(4)√(5)√(6)×(7)√(8)√

解析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网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能量利用率。

1.根据生态学的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哪一种食物结构

() A.以家禽的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鸡、猪等家禽、家畜的肉类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理,食物链越长,流经食物链的总能量损失越多。由此可知,以植物性产品为食的生物与植物(生产者)组成的共有两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最短,能量在此种食物链流动时损失最少。

2.如图食物网中的华南虎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A.10 kg B.25 kg

C.50 kg D.100 kg

答案B

解析解本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理解“至少”的含义,应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

二是对图的理解,即图中的斑羚和野猪无需分开计算。华南虎体重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消耗初级消费者(斑羚和野猪)5 kg,需要消耗生产者(植物)至少为25 kg。

3.“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固定的能量的一部分

C.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

D.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的能量全部流向狐狸

答案B

解析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兔子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能量金字塔描述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不能简单等同于单个个体。

4.下图是对某湖泊的能量考查结果[单位:千焦/(厘米2·年)],请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千焦/(厘米2·年)。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这说明了能量流动的特

点是________的,也就是说食物链越长,________越多。

(3)D(热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释放的能量。

(4)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不循环的特点,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利用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0.46

(2)13.5逐级递减能量流失(3)呼吸作用(4)呼吸放出的热能

解析解答本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①识图不准,分辨能力差,把487.28当成正确答案;②能量传递效率应该通过计算作答,不能填写10%~20%;③热能是通过各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而释放出来的,这部分能量是不能再利用的,只能散失。“呼吸作用”

此时不能用“分解作用”或“代谢作用”来代替。

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第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全国卷5年考情导向] (对应学生用书第 225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 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2) 前景 ① 特点: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② 目标: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量增大。 (2) 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3) 环境污染加剧。 3. 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 控制人口增长。 (2) 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 监控和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2) 特点:全球性。 (5) 推进生态农业。 4.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连线) 生态环境问题 ① 全球气候变暖 ② 臭氧层破坏 ③ 海洋污染 ④ 酸雨 ⑤ 土地荒漠化 【提示】 ①—c ②—a 原因 a. 氟利昂使用 b. SQ 等的排放 c. CQ 的排放 d. 植被破坏 e. 石油泄露 ③ 一e ④一b ⑤一d

⑶影响:对生物圈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材边角知识]必修3 P122 “图6—5”,生态农场建立的生态学原理是 O 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思维辨析] 1. 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V) 2?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V) 3. 人口剧增为我国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等政策来减缓人口的增长。 (V) 4. 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 业。(V) 5.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已经开始缓慢下降。(X) 【提示】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过多得到有效控制。 6.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V) 7. 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 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V) &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X)【提示】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较少。 9 .植被荒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V) 10.生活和工业污水及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可导致水体富养化。(V)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当前中国生态发展战略之环境保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论文 论文题目:当前中国生态发展战略之环境保护 班级: 学号: 姓名: 课题来源:自主选题 老师: 完成时间:2013年5月20日

当前中国生态发展战略之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令世人为之瞩目。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却让中国人感到了无比苦楚,那就是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目前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本文从大气环境污染着手,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关治理措施,提醒人们对大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给予高度的重视,希望借此提高每个中国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大气污染;生态战略;治理途径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大气的包围之中,相对于其他比较间接的环境污染类型,大气污染无疑是对我们伤害最为直接和严重的。在漫长的自然界及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和生物逐渐适应了这个大气环境,即大气不仅不危害人和生物,而且为人和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但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化石燃料(比如煤和石油)大量使用的结果,将许多有害物质如烟尘、SO 、NOx、CO和碳氢化合物等 2 排放到大气中,使局部地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增加。某些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等亦可使局部大气的有害物质浓度上升。当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定的时间时,就会使大气质量恶化,并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工作、财物和设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大气污染。引起大气污染的各种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的来源: 大气污染来源广泛,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自然污染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风沙风暴等,多具有偶然性和一时性,而人为污染则是经常存在的,因此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后者。 人为污染包括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等,不同的来源具有不同的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特点。

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7.3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导学案1 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7.3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导学案 1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尝试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 2.通过调查、讨论和交流,发现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对他人的方案进行评价,培养判断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难点: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外出调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环保局或污水处理厂、垃圾厂、空气检测站、生态研究所等部门咨询。引导学生到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 二、情境引入 三、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讨论完成调查方案。 1、你们小组选择调查的当地生态环境问题是: 2、你们小组选择调查的具体内容是: 3、你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4、你们小组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提出的建议是: 学习任务二:汇报调查结果 1.分组上讲台汇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其他组的成员提出质疑,并对其汇报进行打分,并派代表作简要的点评(如汇报的成功点在哪里,调查还存在哪些不足等) 汇报注意事项: (1)计划要抓住关键问题,不能主次不分。 (2)计划要切实可行,不要胡编乱造。

(3)要涉及到政府有关部门和公民应尽的责任。 2.各小组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拟定一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3.经过讨论、投票,评出优秀的调查计划,并将写得好的报告和计划交给政府有关部门。 4.拓展反思:阅读<<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感受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任务三:完成课外实践“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 四、当堂训练: 1、下列人类活动中,能够有效保护环境的是 A.在田间燃烧农作物秸秆、杂草 B.毁林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C.回收废旧电池、废纸塑料等 D.大量使用农药,消灭入侵害虫 2.现在我国大力提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 A. 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 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 减少固体垃圾污染 D.避免其传播人类疾病 3.下列人类活动,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圈的是 ( ) A.在田间燃烧农作物秸秆、杂草 B.毁林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C.回收废旧电池、废弃纸张和塑料 D.采用一次性塑料袋、纸盒包装产品 五、课后反思: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什么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全世界共有十大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十分严重: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分析: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民生、顺应职工群众意愿的民生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提高民族素质,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进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各种污染严重等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

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环境保护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认识到生态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分析与计算

1.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田鼠粪便量属于其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 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 【答案】B 109J/(hm2·a),C正确;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7.0×109/20%=3.5×1010J/(hm2·a),D 正确。 2.如图所示为某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a~d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的数量关系可以表示为,d代表。 (2)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则图中缺少的能量流向是,该能量流向的能量值范围为。 (3)若图示为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假设该动物的摄入量为e,为了提高该动物的食物利用率,应提高(用字母表示)的值。如果该动物为恒温动物,在气温逐渐降低时,假设b保持 不变,则b/a的值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b=a+c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值 (2)流向下一(第二)营养级的能量0.1b~0.2b (3)b/e(或b)减小

0.1b~0.2b。(3)要提高该动物的食物利用率,需提高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或提高同化量的值,即 提高b/e(或b)的值。当气温逐渐降低时,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势必增加呼吸散失量(a),因此,在b保持不变的情况下,b/a的值将减小。 1.如下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b+c+d+e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即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图中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因此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B正确;生产者的能量去向有四个方面:自身呼吸消耗(e)、被下一营养级利用(c)、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因此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未被初级消费者同化,因此不包含在c中,D错误。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导学案(含答案)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教师寄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探究此内容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与生态平衡有关的知识,在生活中对环境的优劣及对人类的影响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学生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及方法。他们喜欢了解大自然、接触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从而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再进一步为学生构建才艺展示的舞台,展开交流,拟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采用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尝试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 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讨论和交流,发现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对他人的方案进行评价,培养判断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难点: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们本地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请你通过走访调查或采集实物等方式了解一下! 二、合作探究: 1、我们对土地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下面是调查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是:1.土地沙化较严重;2.土壤盐碱化;3.耕地面积少;4.土壤肥力低;直接影响是:风沙日益严重,无法实现花园式城市的构想,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讨论:应该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2、我们走访了物业垃圾处理站,了解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情况。 (1)垃圾问题的概况: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数量逐年增加,平均每户居民每天产生垃圾一公斤。市政府为处理些垃圾,投入了大量资金,产生多少清理多少,清扫——收集——运输——转运——掩埋,日复一日,无穷无尽。尽管如此,还有许多露天垃圾末能得到处理。 (2)垃圾成分分析:固体废弃物分为三类:有机物、无机物、废品。有机物包括蔬菜叶、果皮;无机物主要是清扫出的尘土、炉灰、建筑垃圾等;废品包括金属、玻璃、纸张、纺织物等。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占用土地;污染土壤和水体;污染大气;加速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垃圾处理现状:目前对垃圾采用的处理方法有无害化填埋法和焚烧法。 讨论:应如何处理固体垃圾才能减少环境污染? 三、拓展创新: 同学们每天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学校中,爱护环境首先应该从找做起。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做起。现在就请我们大家每个人说出一条措施,共同拟出校园环境的保护条例,好不好? (可参照课本提示.)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8亿元,约为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亿元,是1981年的334倍。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106万立方米,是2000年的3.8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2%,比2000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3%,提高9.6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一、环境保护事业积极稳步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孕育,70年代,我国的环保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1972年6月,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保护开始摆上国家议事日程。

广东省河源市正德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导学案4.7.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无答案)

课题: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2、认同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重点难点预测: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习方法:自学法 ◆阅读下列资料: 资料一: 目前,中国的城市垃圾以每年9%一10%的速度增长,人均城市垃圾产生最大为500 kg左右,在中国各个城市中,特大城市的人均产生垃圾最较多。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方式主要以填埋、焚烧和堆肥为主。 1.填埋填埋是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的最有效也是其他各种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法最终的处理方式。填埋方法占用大量的土地,可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并目垃圾堆放过程中会产生易燃气体。容易发生火灾。 2.焚烧垃圾焚烧处理可使生活垃圾体积减少、重量减轻,只需将灰渣与其他的不可燃物作填埋处理,可以减少垃圾填埋量、节省土地资源。此外,焚烧设施经过改进,能够供电、供热。 3.堆肥堆肥化就是依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将垃圾中的易腐有机物转化为有机营养物质,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 资料二: 我国传统的垃圾消纳倾倒方式是一种不负责的“服务于当代,遗害于子孙”的“污染物转移”方式。而现有的垃圾处理场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要求,大部分垃圾仍为露天集中堆放状态,对环境的即时和潜在危害很大,污染事故频出,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 (1)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 (2)严重污染空气。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冲天,蚊蝇孽生,大量的污染物向大气释放。 (3)严重污染水体。垃圾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 (4)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 中国城市垃圾处置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0200422124138)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在教材中属于人教07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 一。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已经在物理、化学 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 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 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节的教 学重点确定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由于“能 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而生活中形成模糊混乱的前概念对本 节内容的影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成为难点,尤其是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过程难以整理清楚。 3.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认知特点鲜明,他们喜欢发现式学习,讨论式 学习,批判式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

了一定的发展,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基础,学 生基本了解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 2.教学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和创建活跃课堂思维的基本理念,确定了 以情境问题驱动的自主、合作式建构能量流动模型的教学策 略。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力求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景中,充分发挥 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过程 .引入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 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 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方法能让你存活更长时间: .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 最后吃鸡。 学生回答,不论哪种答案,都要陈述理由,锻炼了分析 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完成 课程学习,最后再陈述答案及依据,学习的魅力便在这一猜 测一匡正的过程中。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张天泽 一、总述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在短短数十年间走过了西方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应冷静的看到,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粗放型、掠夺式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在这一客观现实面前,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绘就“美丽中国”画卷任重而道远,不但需要宏观布局,还应从细处着墨。面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现实,必须在最细微处着力,多措并举,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一切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二、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 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三、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1]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知道人口增长趋势及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重点:能够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认同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保意识。 知识点一:探究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的计划生育措施包括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既有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也有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 控制人 口数量 的措施可限制人口过快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优生 知识点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危害及影响 1.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有滥伐森林、工业污染、水华现象、捕杀鸟类等。 2.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导致空气浑浊,是由于人类对植被严重破坏造成的。防治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退耕还林,大幅度降低草场载畜量,并适当采取人工措施,恢复天然草原植被等等。 3.保护鸟 类的 措施 4.水华:指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所致。工业有机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含化肥的废水流入河流、湖泊等,都会引起水华现象。 1.随着世界人口的突增,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再加上有人对资源盲目开发和利用,使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分析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联合国有关人士预测:2025年全球70%土地成焦土。第九届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UNCCD)会议日前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其执行秘书纳卡加在会议上表示,除非各国实施减缓沙漠化政策,否则,在2025年之前,地球上将会有将近70%的土地焦干。请你解释一下这一预测的根据。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得越来越多的土地遭受沙漠化的危机,还有近年来气候异常,各地干旱频传,使得情况更为恶化。根据全球气候报告显示,近年来的旱灾至少影响41%的土地,促使它们沙漠化。而自1990年以来,环境恶化已使受影响土地面积暴增15%至25%。根据现状,有关专家作出了那样的预测,警示人们要注意环境的问题。 (2)西汉时期,我国西部有一个美丽的“楼兰国”。那时,楼兰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生态环境优越,处处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环境变化,现今,“楼兰国”已不复存在,变成了荒无人烟的一片沙漠,沙尘暴天气经常出现。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造成“楼兰国”消失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这个事实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人类乱砍滥伐,不保护环境,使植被遭到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致使气候恶化。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 (3)针对这些状况,人类应该怎么做 保护现有森林和草原植被,禁止乱砍滥伐;并且要大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 2.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外来物种的引入,也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几百年前,欧洲航海者最初进入夏威夷的时候,船上的老鼠逃到岛上,由于夏威夷岛上没有老鼠的天敌,老鼠繁殖很快,它们吞吃夏威夷雁的蛋。为了保护这些雁,人们从印度引进了老鼠的天敌——檬,用檬来控制老鼠的数量。可是,来到岛上的檬宁愿吃岛上现存的雁蛋,也不愿意与狡猾敏捷的老鼠周旋。结果事与愿违,夏威夷雁正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你认为人们引进物种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如何面对生物入侵 人们在引进一个物种的时候,不仅应该考虑引进这一物种的主要目的,而且还要考虑这一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防止人为造成生物入侵。对于生物入侵,我国科学家指出,第一要谨慎引种,必须加强对外来物种引进工作的管理,这是因为,引种是一把双刃剑,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第二是查清我国现有外来物种的种类和危害情况;第三是加强对已知主要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和综合治理;第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我国公民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和加强生态安全的意识。 3.森林对生物圈的作用有哪些 (1)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2)吸收有毒气体和检测大气污染;(3)驱菌和杀菌;(4)阻滞粉尘;(5)消减噪音;(6)吸收放射性物质;(7)产生微风驱散大气污染物;(8)美化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9)调节气候。 见《导学测评》P20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 资料清单 环保局: 收集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SO2、NO2、PM10、PM2.5、CO、O3),大气监测站位图;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监测图;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图;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噪声、居住区噪声、商业区噪声、文教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资料;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 xxx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各污染源的分布图;主要工矿企业的排污资料;各单位危险固废产生量、处理量;工业固废排放总量年度计划,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年度计划(SO2,烟尘,粉尘,COD,氨氮);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xxx环境功能区划;xxx生态功能区划。 大型项目的环评资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环评报告);各企业环评执行情况及环保验收情况;环评审批情况。 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现有的及规划建设的)及图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xxx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近五年的环保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环境宣传教育材料及工作实施方案;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人大代表建议、政

协委员提案的受理、登记、督办和反馈情况。 计划取缔关停企业名录;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近五年来xxx 企业监管情况总结;12369环保热线日常管理情况;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督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情况;环境检测网络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于法规方面的制定或执行情况总结;未来的计划安排。 园区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园区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园区主要污染源统计资料;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或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各园区年、项目验收报告产审核工作的报告。 城区内重点企业的环评、环保规划、清洁生产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热电厂(能源梯级利用;炉灰、炉渣制建材项目;生物质热电余热大棚;蒸汽管网铺设等)相关项目等项目立项书、科研、初设、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等。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涉及指标:(规划基准年2014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 一、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1.自然界的碳循环 (1)定义:碳元素不断地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 (2)过程 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而形成化石燃料。 ②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大气中。 2.温室效应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3.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失衡;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威胁人类健康。 4.国际减排合作 (1)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 (2)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1)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 三、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1.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含义:当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就会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2)形式:①通过空气和水的流动,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国家。②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③发达国家通过投资等方式将落后的重污染设备、技术和行业等转移到本国区域之外。 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反而使污染向异地蔓延和扩散,并形成新的污染危害,危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环境安全。 3.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需要世界各国站在全球的角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四、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1.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基本国策:环境保护。 (2)三大基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1)环保措施: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 (2)2018年国家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 (3)成效: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微点1 在人类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素前,自然界的碳循环相当稳定,并维持着动态平衡。 微点2 由于人类对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植物对大气中CO2吸收和贮存减少,同时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环境中排放大量CO2,破坏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碳平衡,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微点3 大气中人为增加的CO2主要是由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最多的,并且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方式进行碳转移,因此发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见下图。 (3)分析: ◆输入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包括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呼吸及分解者的呼吸) ◆能量散失的形式:热能(呼吸作用产生) 2、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的分流问题: (1)能量来源 ①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②各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 (2)能量去路 ①每个营养级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生物有一部分能量流到后一个营养级(注意:最高营养级无此途径)。 ③每个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④未被利用的能量(储存在煤炭、石油或化石中的能量,最终去路是上述三个途径)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图解 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单向流动原因: ①在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逐级递减原因: 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③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提醒】上一个营养级未散失的能量是否能全部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为什么? ◆捕食不彻底:当动物体在捕食猎物时,由于相互之间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捕食者能够捕食到 猎物,但不可能将其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捕食。 ◆摄食不彻底:当动物捕食成功后,在取食对方时,也不可能将对方的所有有机物全部吃下。 ◆消化不彻底:当动物将食物摄取到消化道中之后,也不可能将其中的全部营养都能吸收。 【特别提示】 (1)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如某食物链中,生物A到生物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若在食物网中,则A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原因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传到第4-5营养级时,能量已经很少了,再往下传递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 4、能量金字塔 (1)概念:各个营养级单位时间内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2)意义: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类型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类型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考生常因缺乏系统总结和解法归纳而容易出错。下面就相关问题解法分析如下: 一、食物链中的能量计算 1.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所能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 例1.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000kJ,则该生态系统的第四营养级生物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 ) A. 24kJ B. 192kJ C.96kJ D. 960kJ 解析:据题意,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即24000kJ,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每一个营养级从前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因而第四营养级所获得能量的最大值 为:24000×20%×20%×20%=192kJ。 答案:D 规律:已知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不知道传递效率,计算较高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时,可按照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即较低营养级能量(或生n物量)×(20%)(n为食物链中由较低营养级到所需计算的营养级的箭头数)。 2.已知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低营养级应具备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 例2.在一条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 kg,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 ) A. 25 kg B. 125 kg C. 625 kg D. 3125 kg

解析:据题意,要计算消耗的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应按照能量传递的最大效率20%计4算。设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X kg,则X=1?(20%)=625 kg。 答案:C 规律:已知能量传递途径和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或生物量)时,若需计算较低营养级应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即至少)时,按能量传递效率的最大值20%进行计n算,即较低营养级的生物量至少是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5(n 为食物链中,由较低营养级到所需计算的营养级的箭头数)。 3.已知能量的传递途径和传递效率,根据要求计算相关生物的能量(或生物量)。 例3.在能量金字塔中,生产者固定能量时产生了240molO,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15%2 时,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多少mol葡萄糖,( ) A.0.04 B. 0.4 C.0.9 D.0.09 解析:结合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相当于240?6,40mol葡萄糖;生产者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经过了两次传递,按最大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40×15%×15%,0.9mol葡萄糖。 答案:C 规律:已知能量传递效率及其传递途径时,可在确定能量传递效率和传递途径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能量传递效率和传递途径计算。 二、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计算 1.已知较高营养级从各食物链中获得的比例,未告知传递效率时的能量计算。 例4.右图食物网中,在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时,假设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从前一营养级的不同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