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1)

学前融合教育(1)
学前融合教育(1)

幼儿园半日活动情境下的互动关系研究

——以虹古三幼为例

一.背景

1.幼儿园基本资料

长宁区虹古路第三幼儿园于91年开办。现为二级A类园,幼儿园占地面积2283,园舍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拥有宽畅、舒适、便于幼儿活动的活动室;多间孩子喜欢的共用室;适合做各种运动和游戏的户外活动场地。

园中共7个班。2大班、2个中班、2个小班和1个启智班。特教班一般有教师三名,保育员一名,五个孩子。

学校倡导多元融合,共同发展的理念,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生活、学习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中,与普通幼儿同样享受来自幼儿园的保教和关怀。

2.环境功能分区

幼儿园功能分区

3.本日活动安排

8:20—8:30 入园:刷卡报到,洗手,健康卫生检查

8:30—9:00 自主游戏:角色扮演,粘土游戏,积木游戏等

9:00—10:00 集体活动:音乐律动,多媒体教学

二、重点关注儿童基本信息

1.D:

六岁呆小症没有语言能力,运动技能较发达。只会在开心的时候发出无意义的“ada”。D在启智班就读,从中二班开始参与融合,已有两年时间,故与班中同学较为熟悉。

2.Y:

轻度自闭症,8岁,比其他孩子大一岁,今年九月入园。有语言能力,每天随班就读半天,另外半天在机构接受一对一训练。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非参与式观察,并用手机拍摄照片和视频

文献法

访谈法对老师和同学进行非结构化访谈

四、两对互动关系

1.师幼关系——以Y为例

①自主游戏时间

在自主游戏时间,Y和同伴一起在玩橡皮泥,旁边有实习老师辅助。但在整个过程中,实习老师都是坐在同伴旁边。与Y面对面,有一定距离感。并且全程几乎没有主动与Y互动,只和Y的同伴交流。指导老师和观察者反映实习老师应该坐在Y旁边,而不是坐在普通小孩旁边。

附照片

②集体活动:唱歌(《数高楼》),律动(《北京的金山上》)

师—幼

在音乐律动时间,有两位老师,老师A在弹钢琴,引导整个活动,老师B在队伍后方辅助。在教唱环节,老师A让男女生轮唱。Y准确地做出性别判断后,老师A带领全班同学掌声鼓励她。老师A 和B共同带领Y参与手拉手数高楼游戏,使Y获得和全班同学互动的机会。其中老师B在整个过程中都辅助Y进行活动,比如及时提示Y起立坐下,适当的肢体辅助,为Y擦鼻涕等等。

幼—师

但整个过程,Y对老师都没有发起主动交往活动。

讨论:结合上文描述,在这段时间,涉及各类师幼互动,自主游戏中为实习老师和两个儿童为师组互动;集体活动存在师班互动与师个互动。这样的互动方式各有利弊。

一方面,在自主游戏时间师个互动和师组互动的安排体现了老师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尊重个体的差异性,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爱护,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幼依恋关系。

在教师主导的活动中,教师安排的手拉手数高楼适于发展儿童的运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儿童发生理想行为。

另一方面,虽然建立了多类型的师幼互动,但实质上这种关系是单向的,由教师发起,学生接受为主。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难以在师幼关系中发挥主动性。该互动中以老师发出指令,儿童执行指令为主。从“空间构成”上看, 集体活动的空间形态几乎为“秧田型”。从社会学意义上说, 这种“秧田型”空间形态毫无例外地导致集体活动的“总体空间”不可避免地(其实也是符合许多教师意愿的)成为教师集权控制下的“伞状空间”( 见图1) 。在这种伞状的总体空间中, 是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空间”的, 而只存在着一个个封闭性极强的幼儿个人的“私有化小空间”, 导致了只能是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 幼儿处于拘束、压抑状态。这种互动是虚假的互动。

2.幼幼关系——以D为例

①自由活动

D对Q:

形成初步的分享概念。在视频中,D能够在装扮游戏过程中将游戏玩具与Q进行多次分享,并且在Q的适当指导下进行游戏道具的操作,在全过程中,D始终保持微笑,可以看出D 对于和同伴的分享十分热衷。

D对其他同伴:

具有一定的交往意识。在视频中,有D同学多次与其他同伴的肢体接触和玩具分享。

Q对D:

关注和同情理解。从视频中可以看出Q对于D照顾有加,而且在D产生某些行为时给出适当反应,并且尝试引导D使用玩具,对于D有比较强的关怀意识,说明Q同学已经对于班级中出现的特殊儿童有了移情理解。

其他同伴对D:

更多地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对于D同学很少有主动交往行为,但是对于D同学的主动交往行为并不排斥。

②集体活动

D对Q:

形成明显的同伴依恋。在教师的集体音乐活动中D同学会十分关注Q同学的行为反应,比如在教师引导全班儿童进行分性别轮唱时,D同学以Q的反应为标准,当Q站起唱歌时,D跟着站起,在整个活动中,D经常挽着Q的手或者靠在Q的肩膀上,当Q制止D的某些行为时,D会接受并遵守。

Q对D:同上

讨论:综合以上的观察,同伴Q对D提供了大量的积极行为支持,并且D积极主动发起互动,有较多的分享行为。

优点:

1.通过Q同学积极主动地发起互动行为,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带动其他儿童对D 发起互动。

2.Q与D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发展双方的社会性,促进双方的人际交往,同时也促进了Q 的移情理解能力的发展,培养了Q的责任意识。

3.通过Q与D的互动,使D对Q形成了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对Q产生了安全感。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D会时常挽住Q的手,靠在Q的肩膀上。

缺点:

1.仍然存在个别儿童对D同学抱冷漠态度,甚至排斥D同学。

2.由于Q无意识地充当被模仿者,D并不知道模仿的对与错,表现出一种盲目性;D在集体活动中总是模仿Q,不会自行变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D的行为刻板。

3.这种模仿行为是D单向模仿Q的,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儿童互动之间的平等性。

五.总结

反思

1.在融合教育中,过分关注特殊儿童会容易忽视普通儿童的发展。

2.为了特殊儿童当下的发展,幼儿园营造了一个属于他的“温室”,造成特殊儿童形成中心意识,但是未来如果走出“温室”,进入社会,孩子或许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建议

疑问

1.在本次的观察中,儿童是能够意识到观察者在对她们进行观察的,是否容易出现罗森塔尔效应,导致儿童不敢表现出真实情境下的状态,降低了观察情境的真实性?

2.模仿是否是单向由特殊儿童模仿普通儿童?普通儿童是否会模仿特殊儿童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研究黄娟娟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2008)P211—P221

学前融合教育:给特殊儿童一个完整的童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07840113.html, 学前融合教育:给特殊儿童一个完整的童年作者:王兆全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21期 摘要:在我们的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学前特殊儿童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封闭和狭小的空间里,大家对于特殊儿童的关注也不够,他们很多时候自身也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他们性格内向、封闭,很多时候甚至都会有一点自卑,对自己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受到的关心和同情都不够,因此在交往中也不会去主动地帮助别人,有些孩子甚至在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言行。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发现学前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是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且融合教育可以克服一些专门的教育机构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能有效地促进特殊儿童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采用多种方式来促进融合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融合教育 在我们的平时的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因为一些自身的身体缺陷而受到各种方面的歧视,带有残疾的儿童出生被抛弃在街头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因为身体缺陷,导致社会和其他方面对他们不认同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一个儿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对于一个国家应该有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不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我们要把探讨特殊儿童的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种途径为儿童提供相关的特殊教育和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并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把他们当成是正常人一样来关怀,促进特殊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概述 (一)学前特殊儿童的含义 特殊儿童,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比如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本文所探讨的特殊儿童则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即带有盲、聋、言语和肢体障碍、先天性疾病的儿童,其实在很多国家都从法律或者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更广义的概念则是除了一些儿童之外,某些在情绪、行为或者是性格上都比较偏激的儿童。 (二)融合教育的定义及实施的意义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有缺陷儿童(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和同龄学生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提供身心障碍儿童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探析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探析 摘要: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不仅影响教师的自身发展,也影响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分析学前融合教育中教师角色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学前融合教育活动中教师对角色的理解、教师行为及语言表现,发现一些新手教师在融合教育活动中对教师的角色意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通过提高融合教师的专业自信、一对一结对子机制及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提升学前融合教育教师角色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利于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特殊需要儿童;角色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89-02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需要的0~6岁学前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1]2014年1月8日国务院转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教师的角色意识既包含教师对其角色理解与认知过程,也包含这种认知与理解的结果。[2]因此,融合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意识不仅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及普通儿童的健康发展,也影响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

一、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 融合教育教师是指能够在普通课堂中应对多样化儿童需要包括特殊儿童需要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既有普通教育教师的素养,又能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3]因此,在融合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具有多重角色。 1.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所需环境的创设者。学前融合教师应积极创建温馨的园内及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特殊需要幼儿的多样性需要。教师需要考虑到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差异,为其创设易于理解的环境。对于语言发展障碍的幼儿,园内、教室内应设置一些图片标志作为指示及说明,以利于特殊儿童的理解。拿点心、倒牛奶的操作顺序,及进入教室换衣服的流程都可用图画形式表现出来,用具体化的流程图帮助特殊需要幼儿理解一些生活常规。 2.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陪伴者。在幼儿园里,特殊需要儿童最熟悉、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教师的陪伴是对特殊需要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进行其他游戏行为的需要。对于一些情绪和行为很难自控的幼儿,教师应陪在幼儿身边,让幼儿在教师的视线之内和行为干预的范围内,教师随时关注幼儿的行为指向,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及时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行为的支持者。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制定活动的教育目标时,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能为

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完整版

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 分析与思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要:当前,学前融合教育已经成为国际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我国的学前融合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缓慢。文章探讨了近年来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情况,分析了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总之,由于我国幼儿园的实际困难、师资培养滞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不均衡的发展。借鉴国外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务实做法和多部门协作的经验,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幼儿园对融合教育的观念,培养专业人员组成固定团队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期对今后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有所启发。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现状;幼儿园;思考 近年来,学前融合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已率先开始进行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0~6岁儿童和其他正常儿童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提供的保育和教育。学前融合教育把让所有儿童都接受正常的教育作为理念,维护、支持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 一、文献的基本情况

融合教育,在我国是以随班就读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我国的随班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融合教育,而我国的随班就读有的学者又称全纳教育,所以为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本文分别以“学前融合教育”、“幼儿融合教育”、“儿童融合教育”、“学前全纳教育”、“幼儿全纳教育”、“幼儿园随班就读”、“学前随班就读”等为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获得1999―2010年相关研究文献103篇。论文发表时间和数量见下表: 通过对以上103篇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前教育融合教育的现状,并能给我们带来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启示。 二、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现状 1.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困境 目前我国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数量很少,已开展相关实践的幼儿园也压力重重。总的来看,学前融合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探讨多,实践探索少。当前,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学术探讨日益增多,涉及的内容日益宽泛,包括学前融合教育的概念、有效性以及师资培养等问题,也有研究者对家长和教师的学前融合教育观念作过问卷调查。这些学术探讨和调查研究对于肯定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和意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之我见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之我见 转眼间,我已经在特教路上走过了两年多的路程,熟悉了这里的孩子,熟悉了这里的环境,孩子们无不需要父母老师的呵护。2010年,春蕾走进启蕊,“融合教育”给我们不断的启迪和引领,老师,学生,特殊教育老师,特殊学生,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从此特殊教育又有了新的征程,时间和行动都在说明一切,以下是本人对融合教育的浅薄见解: 一、实施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大体上是说将特殊儿童置于正常儿童的教育环境中,让他们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种体制,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使特殊儿童在社会交往能力、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极为显著的进步。此时,我们学校则是他们学习的最好环境。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建立与人交往的能力,并适应社会。 二、实施融合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特殊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固有的缺陷,教师必须做好种种准备工作,使得学习训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利于特殊儿童进行社交活动。 (一)安排一个环境以刺激小伙伴乐观向上的情绪并且不断的努力使其亲近特殊儿童;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对正常儿童的正确疏导。正常儿童在与特殊儿童交往中会通过社会技能来促进特殊儿童人际交流,但在此同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对特殊儿童的行为而言,会影响他们的小伙伴在交往中过程中的积极性; 有些正常儿童所接触的社交范围没有特殊儿童,也很少有特殊儿童,他们还是不了解特殊儿童与自己的差别,于是对待特殊儿童,只是出于老师的指派,把它变成了任务或是单纯的爱心,这样交往下来,会大大减弱正常儿童的情绪,甚至会抵触,不敢、也不会真心的对待他们的小伙伴。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疏导,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告诉他们特殊儿童的优势,展现特殊儿童的优势,初步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 (二)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老师都应具有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和理解能力,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承受压力及负担的能力,老师的观点和意见要统一,同时也要注意正常儿童的心理变化,在给特殊儿童找伙伴的时候,要教他们的小伙伴一些如何与特殊儿童相互了解递进并强化特殊儿童一起游戏的方法;融合中也会有很多意外发生,所以老师要跟踪调查,随时观察他们在活动中的思想动态。 (三)适当采用开放式教学,在较自然的生活、活动情景中或在其他项目的训练活动中,紧密的结合当时的活动内容给儿童提供语言的信息,帮助儿童理解其意义,并为特殊儿童提供广泛的空间。要灵活多变,适应特殊儿童发展的需要。特殊儿童的活动能力有限,所以还是要做很多工作,来降低正常儿童的活动能力,从而使特殊儿童更好的融入活动中。 特殊儿童康复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能够融合到正常儿童中,适应社会,更好的学习生活,我们也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看着身边很多特殊儿童渴望的眼神,稚气的言语,时不时叫着自己小伙伴的名字,越来越爽朗的笑声,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即将看到特殊教育的光明。

融合教育模式与实施策略分析

融合教育模式与实施策略分析 从媒体和生活所获得的信息来看,特殊儿童往往会导致家庭的解体,由于儿童天生残疾而被遗弃街头的事更是屡见不鲜。由于社会认知的不同,特殊儿童往往因为其发育迟缓而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权利,而这种情况不管是对孩子本身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如何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使之接受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获得与正常儿童同样的教育机会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融合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上,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上来说,特殊儿童就是除正常儿童之外的儿童群体,既包括天才儿童,也包括在智力、品德、器官、精神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从狭义上来说,特殊儿童单批身心存在缺陷的儿童。 融合教育即将残障儿童编入普通班,通过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合并而形成独特的教育资源管理与使用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特殊儿童在与普通儿童的共同学习当中获得进步和发展,自然而然地受到康复和补偿训练。 二、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

从我国现状来看,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主要采用“随班就读”的方式来实施,具体来说,又可分为完全正常班级、正常班级+部分特殊班、正常班级+巡回服务、正常班级+资源教室、正常班级+特殊服务等五种模式。由于缺少具体的法律保障,我国融合教育的实施状况并不乐观,能够进入普通幼儿园就读的特殊儿童少之又少,即使能进入普通幼儿园,也只是停留在随班就座的层面上。 1.融合教育的内容 从我国的国情、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和其他状况;二是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和补偿训练,通过特殊帮助和特殊治疗使之掌握生存技能;三是科学选择特殊儿童与健全儿童的学习内容;四是分析需 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2.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 (1)相关部门努力推动 尽管我国建立了一引动保障特殊人群受教育权利的法律和政策,但几乎找不到学前融合教育的专门规定。因此,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支持,鼓励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入园、入托,积极宣传融使教育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全力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培训班心得体会

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培训班心得体会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培训班心得体会 各位老师: 下午好~说起我和女儿张莞尔与奇色花幼儿园的缘分,不得不先要说一说我和奇色花幼儿园蔡蕾园长的缘分。我是郑州幼师九三届的毕业生,和蔡蕾园长是校友。不过,我刚知道她的名字的时候,我还是幼师一年级的学生,她已经是幼儿园的园长了。和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在1992年,我的印象特深刻,那时我上幼师二年级,我们俩那年都获得了荣玉德幼基金会的奖励,荣玉德基金会是奖励郑州幼师的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蔡园长是一等奖,我是二等奖。特别有缘,我们座位安排在了一起,会议前我们还一起去搬了椅子,和心中敬仰的学姐一起搬椅子,那时的我特激动,甚至感觉很幸福。不过,因为陌生,因为是在开会,我只是独自享受着我的那份幸福,蔡蕾园长一点都不知道。毕业了,我分到了一所小学。和同在一个区的蔡园长距离并不远,我一直关注着蔡园长的幼儿园的变迁和变化,不过我们之间还是没有任何联系。直到2016年,我们搬了家,我女儿张莞尔要转幼儿园。上哪所幼儿园是一件大事。我的好朋友袁老师告诉我她为女儿选幼儿园的事情。她本来在一家公办幼儿园,但老师工作性质使然,加上老人没有在一起,爱人正好那几年又在外地工作。孩子的事都要她一个人操劳。每天下午到了接孩子的时候,经常有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比如有家长到学校沟通,比如处理学生临时事情,比如开会没结束……每次办完事情总是火急火燎赶到幼儿园,而女儿总是委屈万分地坐在那里等待,眼睛里噙着泪花,同在等待的老师不说也总感觉到埋怨的目光。那让袁老师很愧疚,对孩子,也对老师。可是毫无办法。后来袁老师把女儿送到了奇色花幼儿园,还是在下班的时候老是会有的事,但不同的是去幼儿园接女儿的时候不再火急火燎,到幼儿园的时候不管多晚,老师总在陪着女儿在高兴地玩,不管多晚,女儿总是流连着不肯走。袁老师是我的闺蜜,我们从十几岁关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本次研修班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就是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与普通孩一起实行融合教育。参加研修的有三分之二的学员来自普通学校和普通职业技术学校,研修班通过对特殊教育理念和发展的陈述以及对当前形式的解读,让每一个学员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了解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 广州市少年宫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机构,秉承“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宗旨,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公益教育事业,2006年成立特殊教育中心开始便倡导融合教育,并于2012年开展融合教育课程,在少年宫内大的融合教育环境内招收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同班,2013年在北京、广州多地举办融合教育展览和研讨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3年9月本人也开始尝试融合班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设置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合的班级,并设计相应融合课程。对融合教育也在初步的探索阶段。通过本次的学习个人了解到融合教育更多的内容。以下将结合学习和实践谈谈我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近十几年来,回归主流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趋势,提倡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有共同相处、学习、互动的机会,并强调每个学生应有相等的学习权利和公平的教育机会。随班就读工作作为一种全纳教育的安置模式也在国内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展。近年来更进而提出了「融合」(inclusion)或「完全融合」(full inclusion)的理念,不再将特殊学生分离教育,强调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学习。融合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一种促进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给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融合教育于1990年在美国最先提出,在1994萨罗曼卡宣言强调融合教育精神如下: (一)融合与参与是人类尊严与乐趣的要素;(二)人类的差异是正常的;(三)应该根据个人需求去调整学习上的差异;(四)普通学校应该体认及因应

融合教育复习提纲

融合教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都必须接收 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 2、随班就读:随班就读就是让具有一定能力的视障、听障、弱智等特殊儿童少年就近进 入普通学校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共同进步。 3、回归主流:回归主流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与普通 儿童共同学习和生活。 4、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是只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 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5、正常化原则:即强调身心障碍者的个别性和公民权,认为身心障碍者应该尽可能与普 通人一样,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并享有自由的权利和公平的机会。 6、零拒绝模式:主张特殊儿童原本就应该在普通班就读,并认为儿童已经统合在普通班 不可能被转移到特殊班就读。不过,此模式必须附设特殊教育教师的咨询服务,并训练普通班教师处理特殊儿童的教育。 7、失败—救援模式: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弹性,可看成是一种过滤体系。首先,普通班教 师可要求一位特殊教育咨询人员协助其教材设计和教学方法,一旦不成功,可将特殊儿童转移到资源教室/普通班,如再行不通,可再转移到资源教室/特殊班就读两个学期,待期满后,经过评量再决定特殊儿童是否回资源教室/普通班或特殊班。如果选择后一种形式,最长以两年为期限,时间一到必须再送回资源教室/普通班再评量。 8、金钥匙计划:即“金钥匙工程”,是由徐白仑先生在1988年发起的,并创建了金钥匙 视障教育研究中心。是一个旨在发展视障人士的教育、康复和文化事业,普及贫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视障儿童的基础教育,使每一个失明儿童都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并为当地打下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公益项目。金钥匙计划先后在我国华东的江苏,华北的河北、山西,东北的黑龙江和首都北京实施金钥匙盲童教育计划,进行一体化教育的实验。 9、全校参与:香港教育署在1997年9月推出融合教育先导计划,执行全校参与模式,“全 校参与”融合教育模式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学校订立融合教育政策,建立兼容的学习环境,推动教职员工协力帮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10、萨拉曼卡宣言:1994年6月7日至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颁布了《萨拉曼卡宣言》,宣言声明:(1)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给予他实现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机会。(2)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3)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4)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5)建立实施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二、问答题 1、谈谈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机会均等。什么是教育机会均等呢?《教育大辞典》将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概括为: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④机会均等的原则是指那些在物质、经济、社会或文化方面处于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Inclusion﹞,则承继「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但是,她的教育方式却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所以我们可以看见融合班的教室和一般小学教室的摆设不一样,不是排排坐的对着黑板、看着老师,而是分小组上课,很少写黑板却有许多辅助教具,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所以不管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小孩都因其不同特质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分数不是惟一的指针,而是适才适所的快乐学习,当然家长的协助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质,配合老师们的教导,给与自己孩子适当的帮助和很多的鼓励,我们的孩子就是最棒的。融合的定义 1.融合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2.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儿童不分类别及轻重皆可全时融入普通班。 3.融合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融合的好处 1.特殊学生成本降低。 2.代表教育系统正向的改变。 3.和同侪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让所有人主动关心,对普通及特殊生的学业及社会性有益。 5.有机会接触到较有天赋的教师。 6.能接受高质量的普通教育。融合的原因 1.特教缺乏严谨的课程。 2.特教缺乏高质量的个别化教学。 3.对轻度残障者的教学与普通班教学混为一谈。 4.教学决定缺乏参考点,过份主观。 5.特教师资训练不足以应付学生需求。融合的要素 1.普通班及特殊班教师合作计划及教学。 2.同侪合作学习。 3.有效教学。 4.态度以利互动。 5.充分的资源及支持系统。 6.政策。融合的要件 1.课程与教学必须符合所有学生的需要。 2.融合的理念须引导教学,须整个学校都能接受融合的理念。 3.融合不是只要安置就好,每个学生的需求都应被顾及。 4.不断的在职训练。 5.设立融合班前应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及支持系统,以提供学生所须的服务。 6.融合只是一种选择,除了融合应有其它安置的选择,例如特殊班。 7.普通班级的调整必须合理及符合经济效益。 8.老师应有参与的意愿而不是强迫参加。融合模式的设立及发展应由学校开始,而不是由上级订出遵守的原则。融合教育的要件在融合的理念下,只要班级中有特殊学生,老师就必须提供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融合的理念很容易了解,可是在执行上仍需要很多相关要件的配合,例如:(一)普通教师与特殊教师要彼此合作,共同教育学生。(二)老师应专注在学生的能力,而非学生的障碍。(三)校长在融合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领导者和支持者。(四)融合教育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时常开会沟通和协调。(五)鼓励家长参与,亲师合作无间,创造出全面皆赢的成果。(六)要注重合作学习、主题教学、同侪支持;善用计算机科技教学推展有效的融合模式融合教育推行至今,不论国外或国内,赞成者勇往直前,反对者无心参与。虽然融合趋势招致许多反对的声浪,但从融合的教育哲学观来看,如所有学生有权利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特殊孩子也是班上的一员,学生良好的学习应以单一教育系统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统,以及家长、教师、学生交互影响的力量可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离模式更易成功。如果秉持这种理念则融合模式的确是未来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耕耘的方向。但是,实现融合教育的确需要整体的考虑及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对所有儿童有利。最近,国外文献提出实施融合教育中四种可行模式,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种融合模式并与台湾的现象作一比较说明,也作为未来实施融合教育的参考:普通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常会在心中出现两个问题: 1.怎样作才能使孩子的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2.特殊化的教学希望达到什么程度?事实上,融合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使老师受惠,而是能真正满足学生长期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隔离的方案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但却未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换言之,要真正落实融合教育必须有两个要件: 1.必须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

学前融合教育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学前融合教育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1.1. 特殊儿童 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 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1.2.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指因个体差异而又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1.3. 个体间差异 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 它表现在质的差异和量的差异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是指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以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是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1.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一)教育对象 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包括三类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视力残疾。(二)教育内容 替代性课程、调整原有的内容、补充必要的内容(三)教育方法 调整教学目标、方式、过程、时间;调整评价方法 1.5. 特殊教育义务体系 教育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大陆地区已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 1.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主管机构行政职责:教育部主管全国的特殊教育工作。 7.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重视生态学模式 传统医学模式认为,个体的特殊性源于其内部的生理条件或疾病。生态学模式则认为,个体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个体的

发展要收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因此,应将特殊儿童置于现实的环境中,从他们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应注重个体对环境的双向适应性。因此,生态学的方法不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1)额统统的日常照料,比如脑瘫、多重障碍儿童的日常照料,会给家长增加许多额外的负担,家长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2)儿童社会适应技能习得;(3)儿童的教育安置与教育过程等等。 (二)重视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与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的措施。 1.早期干预的依据 2.早期干预的对象 (1)障碍儿童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三个核心 1.多样性 2.对多样性的接纳和包容 3.每个人的责任,不应区分是特教还是普教。 31秒短片:我们都一样,我们不一样。 你觉得一样的在哪?不一样的在哪?你有什么启示 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 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 1.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 2.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 3.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3.19%,即155万,还有91万残疾儿童尚未入学。 4.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 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 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融合教育? 关于融合教育的重要国际文件: 1.萨拉曼卡宣言(1994) 2.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 3.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 名称的问题 对INCLUSIVE EDUCATETION的理解 陈云英博士后在1993年哈尔滨会议上翻译成“全拿教育”,与integration (融合、整合)相区别,伺候在大陆地区采用 台湾翻译成“融合教育”

萨拉曼卡宣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 出发点: “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重申对全民教育的支持。” 因为: “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与他事先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 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吸收再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试试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事先认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政策与行动指导。 引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新思考 国家及行动准则 政策与组织 学校因素 教育工作人员的招收与培训 外部支持 有限领域 社区展望 资源需求 重要观点:

学前融合教育(1)

幼儿园半日活动情境下的互动关系研究 ——以虹古三幼为例 一.背景 1.幼儿园基本资料 长宁区虹古路第三幼儿园于91年开办。现为二级A类园,幼儿园占地面积2283,园舍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拥有宽畅、舒适、便于幼儿活动的活动室;多间孩子喜欢的共用室;适合做各种运动和游戏的户外活动场地。 园中共7个班。2大班、2个中班、2个小班和1个启智班。特教班一般有教师三名,保育员一名,五个孩子。 学校倡导多元融合,共同发展的理念,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生活、学习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中,与普通幼儿同样享受来自幼儿园的保教和关怀。 2.环境功能分区 幼儿园功能分区 3.本日活动安排 8:20—8:30 入园:刷卡报到,洗手,健康卫生检查 8:30—9:00 自主游戏:角色扮演,粘土游戏,积木游戏等 9:00—10:00 集体活动:音乐律动,多媒体教学

二、重点关注儿童基本信息 1.D: 六岁呆小症没有语言能力,运动技能较发达。只会在开心的时候发出无意义的“ada”。D在启智班就读,从中二班开始参与融合,已有两年时间,故与班中同学较为熟悉。 2.Y: 轻度自闭症,8岁,比其他孩子大一岁,今年九月入园。有语言能力,每天随班就读半天,另外半天在机构接受一对一训练。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非参与式观察,并用手机拍摄照片和视频 文献法 访谈法对老师和同学进行非结构化访谈 四、两对互动关系 1.师幼关系——以Y为例 ①自主游戏时间 在自主游戏时间,Y和同伴一起在玩橡皮泥,旁边有实习老师辅助。但在整个过程中,实习老师都是坐在同伴旁边。与Y面对面,有一定距离感。并且全程几乎没有主动与Y互动,只和Y的同伴交流。指导老师和观察者反映实习老师应该坐在Y旁边,而不是坐在普通小孩旁边。 附照片 ②集体活动:唱歌(《数高楼》),律动(《北京的金山上》) 师—幼 在音乐律动时间,有两位老师,老师A在弹钢琴,引导整个活动,老师B在队伍后方辅助。在教唱环节,老师A让男女生轮唱。Y准确地做出性别判断后,老师A带领全班同学掌声鼓励她。老师A 和B共同带领Y参与手拉手数高楼游戏,使Y获得和全班同学互动的机会。其中老师B在整个过程中都辅助Y进行活动,比如及时提示Y起立坐下,适当的肢体辅助,为Y擦鼻涕等等。 幼—师 但整个过程,Y对老师都没有发起主动交往活动。 讨论:结合上文描述,在这段时间,涉及各类师幼互动,自主游戏中为实习老师和两个儿童为师组互动;集体活动存在师班互动与师个互动。这样的互动方式各有利弊。 一方面,在自主游戏时间师个互动和师组互动的安排体现了老师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尊重个体的差异性,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爱护,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幼依恋关系。 在教师主导的活动中,教师安排的手拉手数高楼适于发展儿童的运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儿童发生理想行为。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应对措施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应对措施1相关概念 融合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为热烈的议题。这个概念,最初是由Stainback夫妇于1984年提出,认为“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邓猛,潘剑芳,2003)。一般认为,融合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都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文桃,2017)。但随着时代发展,融合教育不只是指某种特殊儿童的安置形式和教学方法,而是与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都密切相关的新的教育思潮,是“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 学前融合教育,旨在为3-6岁的特殊儿童提供正常化、非隔离的教学环境,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和相关的服务措施,使特殊儿童与普通幼儿共同学习,实现最大潜能的发展,其核心是保障有特殊教育需要幼儿的教育权力、实现教育公平(刘悦悦,2019)。它想要实现的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和整体化,而不是将特殊儿童集中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中,周围都是不健全的儿童,这样会局限他们的认知,使特殊儿童发展和康复更加无望(孟莎莎,2019)。该理念强调融合不只是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班级中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和相关服务支持来体现。 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尝试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实践,但实践效果却不尽人意,推进实践过程中面临许多难题。结合理论文献,综合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难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实践推行提供建议。 2发展困境及应对 2.1 理论研究方面 虽然我国研究者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研究已经初具模型,但是该领域的研究以高层次研究者为主,如师范院校,而幼儿园、其他相关机构参与度不高(封孟君,祖静,2020),并且只有以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主的华北、华东地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迅速,而在偏远的西部地区以及中小城市中,很少有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研究(武明洁,胡珊珊,韩若伊,2020)。 孟莎莎(2019)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相关文献203篇,经过分析后了解到近十几年来我国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主题总体比较单一,研究范围狭窄。对此,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应该要扩大研究范围,在对象的选取上不仅可以选择教师、幼儿,

重庆融合教育小学随班就读模式

随班就读工作模式初探以重庆大学城一小为例 湛留洋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教育十三五规划》)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现就大学城第一小学随班就读设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把握残疾人教育工作面前的新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现代化逐步推进,残疾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残疾人教育理念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推进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残疾人入学还存在一定困难;残疾人教育教学规范需要加强,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残疾人教育教师的数量、质量还不能满足残疾人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残疾人教育的保障和支持需要加强。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从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和理念、入学安排、教学规范、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保障和支持等方面对《大一小随班就读工作模式》进行修改、完善。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理念 2011年1月,学校领导班子立足地区发展,在深入挖掘办学历史基础上,着手构建学校办学理念系统,提出了“培育桥文化,践行靓美教育”的办学主张,锁定了“办重庆西部新城一流名校”的办学愿景,形成了以“一桥飞架,众美纷呈”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系统,设计了以“桥文化”为统领,从管理、德育、课堂、体育四个方面实施“靓美教育”的线路图。而今“三维三和靓美管理”、“三气三美靓美德育”、“四力四小靓美课堂”、“两劲两动靓美体育”的特色凸显,成为学校最大的亮点。 (二)文化背景

新时期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家园共育研究

新时期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家园共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0-01-09T11:28:11.6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作者:王颖 [导读] 学前融合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社会技能上的发展,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摘要:学前融合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社会技能上的发展,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中对于家园共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缺乏必要的发展条件,社会支持体系也不够完善,所以更需要从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角度上对家园联系工作进行完善,为幼儿提供更完善和有效的家园合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为家园共育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作用。为此,本文就将对新时期 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家园共育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家园共育 1当前学前融合教育中家园共育现状和主要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有140万人左右,并且每年都在以20万人的速度增加。很多家长因为不承认甚至不愿意面对自己孩子的身心发育障碍问题,真正需要开展一些特殊教育的幼儿数量可能要比这一数字更为庞大。特殊儿童指的就是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言语障碍、脑瘫等多种类型疾病的儿童。这一儿童群体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医疗、教育和康复指导等。学龄前儿童由于自身神经系统并没有得到有效发育,所以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在普通有儿童班和社会的刺激下,对特殊幼儿进行有效教育指导和干预往往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特殊儿童不仅会对家庭造成就表达的压力,同时对于学校和社会也将产生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当前受到广大教学工作者认识的不全面性,社会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比较有限,这也使得学前融合教育中家园共育水平较低。 1.1家长、教师和社会缺乏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正确认识 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很多特殊儿童的家长对于融合教育保持积极的态度,认为特殊儿童在此种教育环境下可以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希望特殊儿童可以将全部时间进行利用,在普通儿童班级中接受相应的教育。虽然如此,但是特殊儿童家长在对儿童教育的认识上仍然存在问题。也许家长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过分紧张或焦虑,导致教育方法存在不科学的问题,甚至一些家长无法正确认识到特殊幼儿存在的问题。学前融合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是幼儿园教师,虽然教师具备较强专业性,对融合教育也要保持积极新年,但是很多教师对于融合发展的前景和自身教育能力却始终存在迟疑态度。幼儿园管理人员也因为自身教育发展条件不足,往往对于学前融合教育存在消极态度。此外,很多正常儿童的家长过分担心自己孩子,害怕特殊儿童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特殊儿童在普通儿童班级中的学习并不能具备有效的认同。 1.2幼儿园的融合教育条件有待提升 幼儿园管理者虽然在近年来的教育发展中对于认识到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现实条件对于工作的影响仍然比较深远。幼儿园在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经济成本和人力资源,不仅要保证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设置特殊课程,同时还要为特殊儿童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这都是当前幼儿园融合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于教师而言,由于自身对特殊儿童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不丰富,所以在开展融合教育和家园共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必然会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幼儿园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正常儿童家长对于幼儿园特殊儿童的招收大多都秉持反对意见,特殊儿童的家长也很难对自己孩子的特殊问题进行正确理解,这对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开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限制性影响,无法在幼儿园外部环境中得到必要的支持。 2对学前融合教育家园共育进行推进的相关对策 特殊儿童学前荣中的家园共育需要幼儿园和特殊儿童家庭、普通儿童家庭进行有效合作,在创设有效教学环境下,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特殊儿童在幼儿园教育和发展中得到更积极的发展。 2.1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强化幼儿园和特殊儿童家庭和普通儿童家庭之间的交流 在对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家园共育进行开展,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需要建立起健康的教育观念、儿童观念和评价观,同时还要对特殊儿童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进行有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特殊儿童和教育的各项专业知识有效传授给家长,并引导家长提升自身教育水平,这对于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和水平提升都将起到显著积极影响。在此种背景下,幼儿园还要加强对多元化沟通机制的创设,只有这样特殊儿童的家长才能更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双方达到教育共识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此外,幼儿园还应该引导普通幼儿和家长对特殊儿童进行接纳,只有这样才能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更健康和完善的外部支持环境。 2.2创设良好的学前融合教育环境,确保家园共育得到更大的支持和帮助 特殊教育要想得到正常开展,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为特殊儿童创设一个更完善的发展环境,从而引导和帮助特殊儿童更好的融合到正常社会生活中。所以,学前融合教育首先需要在社会中建立起一种更包容和开放的教育观念,将对特殊儿童的接纳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衡量标准,从而创设一个更具备人文关怀的思想教育环境。幼儿园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要积极分析和了解特殊儿童家长和普通儿童家长对特殊融合教育的态度,从而引导特殊儿童家长对儿童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尽可能消除普通儿童家长的思想顾虑,引导和鼓励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和教育中。在此种基础上,幼儿园还可以进一步扩展融合教育的参与对象,比如将社区支持融合到家园共育中,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推进特殊儿童教育的舆论宣传力度,对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家长进行正确引导,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学前教融合教育认知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家长对这项教育工作的关注程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近年来社会稳定发展背景下,幼儿园教育工作也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和重视,其中特殊教育中的家园共育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特殊儿童本身具备较强的特殊性,因此无论是幼儿园、家长还是社会都需要为其提供更合理和有效的成长环境。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相关教学工作者能对这一问题有着更为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更好的融入特殊教育,推进家园共育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积极引导和帮助特殊儿童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利丽,张兰.学前融合教育中自闭症儿童社会支持策略的实施[J].现代特殊教育,2018,59(19):37-39.

融合教育测试题及答案

总论部分测试题 01特殊需要学生 1、关于残疾学生特殊需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残疾会引发学习信息传递的特殊需要选项2: 残疾会引发学习目标调整的特殊需要 选项3: 残疾会引发学习方式调整的特殊需要选项4: 残疾不引发学习环境调整的特殊需要 2、下列个体差异不会引发特殊教育需要的选项是 选项1: 眼睛失明选项2: 听力失聪选项3: 智力低下选项4: 长相漂亮 3、关于特殊需要学生发展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选项1: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非典型的发展选项2: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非正常的发展 选项3: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非常态的发展选项4: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最典型的发展 4、关于学生的特殊需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特殊需要是指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选项2: 特殊需要是指对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需要 选项3: 特殊需要是指学生有特殊的愿望和理想选项4: 特殊需要是因学生个体差异引发的特殊教育需要5、关于代偿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双手丧失,可以用嘴含笔写字选项2: 盲人可以“以耳代目” 选项3: 聋人可以看话明意选项4: 智力低下可通过学习来提高智力 6、特殊需要学生鉴定流程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筛查干预诊断选项2: 干预筛查诊断选项3: 筛查诊断干预选项4: 诊断筛查干预7、关于特殊需要学生分类正确表述的一项是 选项1: 多动症学生不属于特殊需要学生选项2: 天才学生属于因文化背景差异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选项3: 因语言差异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属于狭义的分类选项4: 中国把残疾的类型分为七类 8、关于残疾分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中国残疾分类的类别为比美国多选项2: 美国残疾分类为类为7种 选项3: 我国台湾的残疾分类比美国少选项4: 智力残疾是精神残疾的一种 9、关于残疾对学生发展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残疾会影响学生许多领域的发展选项2: 视力残疾会影响学生的定向运动 选项3: 听力残疾会影响学生的言语发展选项4: 智力残疾不影响学生的生活自理 10、关于残疾学生鉴定原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公正性选项2: 科学性选项3: 全面性选项4: 灵活性 02融合教育 1、关于我国特殊教育安置形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只适合安置在特殊教育学校选项2: 只适合安置在普通学校特殊班 选项3: 只适合安置在普通学校普通班选项4: 包括以上三种形式 2、关于特殊教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特殊教育特殊在其安置形式上是隔离的选项2: 特殊教育特殊在需要建立一些专门的学校 选项3: 特殊教育特殊在学生有不同的个体差异选项4: 特殊教育特殊在学生有特殊的教育需要 3、关于特殊教育融合发展进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选项2: 回归主流——正常化(一体化)——全纳选项3: 全纳——回归主流(一体化)——正常化选项4: 正常化——全纳——回归主流(一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