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会地区岩溶含水岩组的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广州都会地区岩溶含水岩组的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广州都会地区岩溶含水岩组的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一 岩溶地貌的特征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 岩溶地貌发育完美、典型、具代表性,并有许多特色。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碳酸盐岩的制约作用 碳酸盐岩是岩溶地貌赖以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的岩石性质及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是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最重要因素。 从岩石类型看,广西的岩溶地貌基本上都属于碳酸盐岩地貌。主要是由上古生代中泥盆纪至下二叠纪及中生代三叠纪各种沉积类型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而成。仅在局部(如桂东北资江流域、桂西百色盆地、桂东南桂平麻洞白石山、博白沙河的花石山、藤县、容县都峤山和北部湾海域) 分别可见到少量的由中生代白垩纪—新生代早第三纪钙质及含碳酸盐岩成分 的红色碎屑地层形成的红层岩溶地貌—丹霞地形和新生代第四纪期间由珊瑚礁形成的生物礁 岩溶地貌。 碳酸盐岩岩性的差异,导致岩溶发育强弱不一,岩溶地貌类型各异。纯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质白云岩) 一般发育为全岩溶地貌(峰丛洼地及峰林平原);不纯的碳酸盐岩或间互夹层型碳酸盐岩发育为半岩溶地貌(丘岭谷地、丛丘谷地、缓丘台地及缓丘平原等)。纯度高的碳酸盐岩岩溶化程度高,岩溶发育强烈,岩溶地貌特征显著。 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不同,岩溶地貌类型不一样。全广西4个碳酸盐岩岩溶 层组组合类型分别发育形成为全岩溶地貌及半岩溶地貌两个不同的地貌类型。即:全碳酸盐岩组合(纯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全岩溶地貌;间层组合(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组)、互层组合(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互层岩组)及夹层组合(非碳酸盐岩夹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半岩溶地貌。 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气候是塑造岩溶地貌的主要外营力。气候对岩溶地貌发育、形成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降水量,特别是有效降水量,是造就岩溶气候形态的最主要因素。典型岩溶峰林地貌区(如广西)现代年平均降水量最少也在1200毫米左右。二是温度,直接的与间接的对岩溶 地貌发育起控制作用,温度的增加使溶蚀的化学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在潮湿热带亚热带气候作用下,地貌多以负向形态(封闭洼地和岩溶谷地平原)为主,广西及其邻近也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是在潮湿热带亚热带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含量较之大气往往要高出数十倍的) 二氧化碳,使之具有强烈的溶蚀能力,而这种溶蚀速度的最大值往往又是出现在土壤和石灰岩的接触带附近,因此,覆盖及半覆盖型岩溶地貌,尤其是岩溶峰林平原区普遍都存在着双层剥蚀—表层地表水的溶蚀侵蚀及土层与岩石界面的土下溶蚀,从而大大地加速了岩溶地貌发育与演化的过程。四是土壤本身的一些属性,如酸碱度、碳酸钙含量等皆和气候有关,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溶蚀作用的强度。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湿润系数大于1。自晚白垩纪以来,广西总体上 一直属于湿润热带亚热带,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在晚白垩纪一早第三纪时,内陆湖盆发育,基本上处于亚热带南部,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合林为主,林下喜湿热、喜水蕨类繁盛,湖盆及岩溶空间普遍沉积或堆积湿热环境成因的并富含淡水轮藻、介形虫等化石的红层和红色岩溶岩系(如溶积钙质泥岩、溶积钙屑灰岩及溶积钙砾岩等)。此时期为广西岩溶峰林地貌形成的初始时期。晚第三纪(喜山期构造运动)以后,气候变化比较复杂,干与湿、冷与热交替变化频繁,在晚第三纪及第四纪中更新世出现了2个湿热化气候的高峰期,

浅谈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遗迹点基本特征及保护措施修订版

浅谈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遗迹点基本特征及保护措施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浅谈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遗迹点基本特征及保护措施[摘要] 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迹点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是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俱全的典型海蚀地貌,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开发价值,必须全面地加以保护。该遗迹点处于白垩系砂砾岩所构成的小山坡上,由于保护力度不够,风化剥蚀等破坏情况比较严重。根据该遗迹点的基本特征,为防止该遗迹点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加剧破坏,本文提出采取微型锚杆等技术措施和禁止擅自从事工程活动等行政措施进行保护。 [关键词]海蚀崖地质遗迹点、基本特征风化剥蚀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82-1 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迹点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是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俱全的典型海蚀地貌,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开发价值,必须全面地加以保护。笔者曾参加过广州市有关部门主持的该遗迹点保护规划的会议,现根据会议所获情况和资料,谈谈对该遗迹点基本特征及保护措施的一些粗浅看法。 1地质遗迹点的基本特征 1.1位置及类型 该地质遗迹点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的牛眠岗,由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发现于1937年,引起了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该海岸遗址突破了以往世界古海岸线与当前海岸线宽度最大值不超过50km的说法,达到了100km。经过相应的勘察和分析,确定七星岗海岸遗址形成于距今约6000年前,属于极少数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址之一,可以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变化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广州地区自然

路南石林地质遗迹特色研究讲解

论文编号: 题目:路南石林地质遗迹特色研究 科目:地理 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县甲高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陈秀才 联系电话:

编号: 路南石林地质遗迹特色研究 摘要:路南石林路南石林是云南著名的景观,位于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昆 明72公里,面积约40多万亩,是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路南石林形成于早第三纪始新世和渐新世。巨厚的碳酸盐岩石是石林发育的最好状态,且产状平缓的台地边缘清水浅滩相带的亮晶生物碎屑石灰岩和硅化碳酸盐岩石阻碍石林的发育。所以根据相关沉积岩中的化石群、拈土矿物组合、石英颗粒表面形态以及与世界各有石林发育条件的地区内现在正在发育中的石林地形为比较,可以推知,路南石林形成的古气候是具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的季节性热带,雨季中暴雨较多,而形成了以喀斯特地形的地质环境下的石林。 关键词:路南石林;地理环境;喀斯特;空间特征 相关概念界定 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历史时期,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或环境的变化。这是人类认识地质现象、推测地质环境和演变条件的重要依据,是人们恢复地质历史的主要参数。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破坏了就永远不可恢复,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质作用过程和形成原因的实际资料。 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这些现象总称喀斯特(因南斯拉夫西北部喀斯特高原最典型,故名)。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都有分布,其中发育得最好、最美的石林当首屈一指。1966年,中国第2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建议将“喀斯特地貌”改为“岩溶地貌”,故在中国又叫岩溶地貌。 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面下的坚硬壳层,即岩石圈。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岩石在太阳能作用下的风化过程,使固结的物质解放出来,参加到地理环境中去,参加到地质循环以至星际物质大循环中去。 石林县石林景区地处云南省高原之滇东喀斯特南部,往西为滇中红色高原,往东、往南过盘江进入滇东南峰丛洼地喀斯特区。在中国三大阶梯地势中,石林景区处于第二阶梯面上。此处高原起伏和缓,切割轻微,海拔在1700米至1950

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

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 (2016年) 在国土资源部正确领导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岩溶地质调查项目,完成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78万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调查30万平方千米,1:5万岩溶塌陷调查3万平方千米,建立了10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调查具有开发价值的岩溶洞穴和天坑3000多处,在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石笋高分辨率测年、岩溶人工增汇和岩溶地下水探测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科技创新。牵头承担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建立全球岩溶碳循环监测站,为推动全球岩溶合作研究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岩溶地质调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石漠化治理示范、洞穴探测、碳汇调查、塌陷易发区评估和岩溶油气储层评价等6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一是查明西南8省(区、市)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534亿立方米/年,实施地下河开发利用示范工程20多处,钻探成井8000多眼,解决了1500万人饮用水困难,为抗旱找水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发现西南8省(区、市)岩溶石漠化面积由2005年的13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15年的9.2万平方千米。总结

出4种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可在西南岩溶区300个县石漠化治理中推广应用。 三是调查了3000多个岩溶洞穴和天坑的开发利用条件,指导建设52处岩溶国家地质公园、7处世界岩溶地质公园、11处世界岩溶自然遗产以及500多处旅游洞穴开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是评价得出我国岩溶地质碳汇潜力为4000万吨/年,近10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增加的岩溶碳汇量为2500万吨,查明不同生态环境背景条件下岩溶碳汇差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是圈定岩溶塌陷高易发区面积34万平方千米,年均发生岩溶塌陷灾害150多处,涉及41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43个县级城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油气管线等重大线性工程受岩溶塌陷影响的总长度达7200多千米。 六是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调查研究了深部古岩溶发育规律和碳酸盐岩油气储存机制,圈定油气聚集有利区30万平方千米,建立了古岩溶发育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成效。 二、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洞穴石笋高分辨率测年、人工干预固碳增汇技术和岩溶地下水探测等4方面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是研究和总结岩溶区碳、水、钙在地球多圈层中的互

岩溶水

浅析岩溶水的发育及南北差异 摘要:岩溶区的奇峰异洞与大泉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其形成与差异性溶蚀存在很大关系。地下水水量丰富的含水系統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其对可溶性介质的改造是地下岩溶及岩溶水发育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地理、气候及介质性质差异的影响,我国岩溶及岩溶水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最近里面我国岩溶及的不节制的开发和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岩溶水出现了污染现象。 关键字:差异行溶蚀地下水含水系統南北差异污染 引言: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这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溶水具有不同的特征,初期的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隙水系统相差不大。后期的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不均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系統,水量大且分布极不均匀的岩溶水是采矿的巨大威胁。易于发生渗漏的岩溶化岩层,则给修建水利工程带来复杂的问题。我国可溶岩分布约为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岩溶及岩溶水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岩溶水的污染近年来越来越严重,对岩溶水的防污措施的实施,刻不容缓。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和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赋存并运移与岩溶化岩层的水称为岩溶水,也称喀斯特水。岩溶化过程实际上是水对可溶岩层的改造过程,其发育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岩层具有可溶性、地下水具有侵蚀能力及水是流动的。 可溶性岩石的主要组成成份是钙、镁碳酸盐,其溶解能力很弱。但是当CO2溶于水中形成碳酸或者水中很有其他酸时,对碳酸盐才有明显的溶解能力。可溶岩的成分与结构式控制岩溶发育的内因,水的流动是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 二、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具有化学侵蚀性的书进入可溶岩层中,对原有的狭小通道进行扩展。原始的地下水通道包括各种规模的构造裂隙和原生孔隙,地下水主要流动循环与各种规模的裂隙之中,流动与裂隙中的地下水不断对裂隙壁面进行溶蚀,所溶蚀下来的岩石成分通过水流循环不断被带走,水流通道被加宽。 由于裂隙通道规模上的差异引起水流的分配的不均匀性,导致裂隙溶蚀扩展上的差别为差异性溶蚀。岩溶发育分为三个阶段:起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停滞衰亡阶段。 起动阶段:地下水对介质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水流通道比较狭窄,地下水几乎没有机械搬运能力,岩溶发育比较慢。随着水流越来越集中的正反馈机制的加强,岩溶的演化加快。当主体通道的宽度达到5——50mm时,紊流开始出现,地下水开始具有机械搬运能力,岩溶演化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由化学溶蚀变为机械侵蚀与化学溶蚀共存,机械侵蚀变得愈益重要。地下开始出现各种规模的洞穴,地表形成溶斗及落水洞,并以他们为中心形成各种规模的洼地,差异集降水。随着介质倒水能力迅速的提高,地下水位总体下降,新的地下水面以上洞穴干涸,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通道争夺水流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不同地下河系发生袭夺,地下河系不断归并,流域不断扩大。 停滞衰亡阶段:随着地下水位的总体下降和水力坡度的逐渐降低,地下水的溶蚀能力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岩溶发育呈停滞状态。 三、岩溶水的特征 岩溶水系统是一个能够通过水与介质相互作用不断自我演化的动力系统。岩溶水的特征:1. 水量丰富但分布不均一;

浅谈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遗迹点基本特征及保护措施

浅谈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遗迹点基本特征及 保护措施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遗迹点基本特征及保护措施[摘要] 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迹点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是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俱全的典型海蚀地貌,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开发价值,必须全面地加以保护。该遗迹点处于白垩系砂砾岩所构成的小山坡上,由于保护力度不够,风化剥蚀等破坏情况比较严重。根据该遗迹点的基本特征,为防止该遗迹点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加剧破坏,本文提出采取微型锚杆等技术措施和禁止擅自从事工程活动等行政措施进行保护。 [关键词]海蚀崖地质遗迹点、基本特征风化剥蚀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 (2014)-6-82-1 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迹点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是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俱全的典型海蚀地貌,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开发价值,必须全面地加以保护。笔者曾参加过广州市有关部门主持的该遗迹点保护规划的会议,现根据会议所获情况和资料,谈谈对该遗迹点基本特征及保护措施的一些粗浅看法。 1地质遗迹点的基本特征

位置及类型 该地质遗迹点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的牛眠岗,由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发现于1937年,引起了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该海岸遗址突破了以往世界古海岸线与当前海岸线宽度最大值不超过 50km的说法,达到了100km。经过相应的勘察和分析,确定七星岗海岸遗址形成于距今约6000年前,属于极少数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址之一,可以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变化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广州地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位置变迁具有少有的大距离深入内陆的特征。 在山坡坡脚约20m的距离内,分布“海蚀崖、海蚀凹槽、海蚀平台”一整套海蚀地貌。 参照《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试行稿)》(国土资源部,2010年10月)中的地质遗迹分类和定名标准,七星岗地质遗迹点可归为地貌景观大类海岸地貌类海蚀地貌亚类地质遗迹,定名为七星岗海蚀崖地貌地质遗迹。 地质与地貌 七星岗海蚀崖所在地为白垩系红色砂砾岩所构成的小山坡,山岗北坡和缓,南坡崖壁呈额头状,下部为凹槽状,凹槽底面向外延伸,形成斜平台,台面向外下倾,显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浅谈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遗迹点基本特征及保护措施

浅谈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遗迹点基本特征及保护措施 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迹点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是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俱全的典型海蚀地貌,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开发价值,必须全面地加以保护。该遗迹点处于白垩系砂砾岩所构成的小山坡上,由于保护力度不够,风化剥蚀等破坏情况比较严重。根据该遗迹点的基本特征,为防止该遗迹点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加剧破坏,本文提出采取微型锚杆等技术措施和禁止擅自从事工程活动等行政措施进行保护。 标签:海蚀崖地质遗迹点、基本特征风化剥蚀保护措施 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地质迹点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是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俱全的典型海蚀地貌,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开发价值,必须全面地加以保护。笔者曾参加过广州市有关部门主持的该遗迹点保护规划的会议,现根据会议所获情况和资料,谈谈对该遗迹点基本特征及保护措施的一些粗浅看法。 1地质遗迹点的基本特征 1.1位置及类型 该地质遗迹点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的牛眠岗,由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发现于1937年,引起了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该海岸遗址突破了以往世界古海岸线与当前海岸线宽度最大值不超过50km的说法,达到了100km。经过相应的勘察和分析,确定七星岗海岸遗址形成于距今约6000年前,属于极少数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址之一,可以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变化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广州地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位置变迁具有少有的大距离深入内陆的特征。 在山坡坡脚约20m的距离内,分布“海蚀崖、海蚀凹槽、海蚀平台”一整套海蚀地貌。 参照《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试行稿)》(国土资源部,2010年10月)中的地质遗迹分类和定名标准,七星岗地质遗迹点可归为地貌景观大类海岸地貌类海蚀地貌亚类地质遗迹,定名为七星岗海蚀崖地貌地质遗迹。 1.2地质与地貌 七星岗海蚀崖所在地为白垩系红色砂砾岩所构成的小山坡,山岗北坡和缓,南坡崖壁呈额头状,下部为凹槽状,凹槽底面向外延伸,形成斜平台,台面向外下倾,显示南坡一侧曾经受到强烈的侵蚀,从而形成后退的崖坡。雖然岩石在日晒雨淋的作用下,容易发生物理风化作用,出现了片状剥落和局部崩塌,但是海蚀崖、海蚀凹槽、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仍保存得比较完整。据中山大学黄进教授

岩溶区四大工程地质问题综述_谢树庸

岩溶区四大工程地质问题综述 谢树庸 (国家电力公司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岩溶区各项工程建设均或多或少会遇到与岩溶洞穴或岩溶水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岩溶地基与围岩的稳定问题、岩溶渗漏问题、岩溶涌水问题与地下水外水压力问题。为查明与处理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实例,根据个人了解的情况作些简单介绍,以有助于加快岩溶区的各项工程建设,特别是/西电东送0工程的建设。 关键词:岩溶;四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实例;对策 中图分类号:P6421254;TV223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O0133(2001)04O0085O03 石灰岩与白云岩类可溶岩硬度中度,有足够的地基与围岩承载力,边坡较稳定,为人工砂石骨料的优质料源,其河谷断面多狭窄,是建坝与修桥的良好地址。但由于具有可溶性,总会有不同类型的岩溶现象,如溶洞、溶缝等,相应岩体透水性、富水性也极不均一。因而在岩溶区的工程建设所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其特殊性,归纳起来有四大工程地质问题:即岩溶地基与围岩的稳定问题、岩溶渗漏问题、岩溶涌水问题与岩溶水外水压力问题。这些问题的查明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勘察工作量和先进的手段,否则将迫使设计作较大的修改,施工进度难以保证,工程投资有所突破,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与了解的情况作些介绍与商谈,望对岩溶区正进行的各项工程建设,如/西电东送0的水、火电工程,对外交通的高等级公路、铁路、飞机场以及无数工业与民用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勘察、设计、施工有所帮助。并希望在各项工程完工后有更多的总结与实例,对这四大问题的解决有更大的发展与突破。 1岩溶地基与围岩的稳定问题 岩溶洞穴有大有小,大到几十万立方米的溶洞,小到厘米级、毫米级的溶缝及夹泥裂缝。它们所处部位不同,对不同工程的影响也各异。如乌江东风水电站左拱座顺F38断层发育一长38m、宽6 ~11m、最高23m的溶洞,为粘土充填,处于拱端应力范围,由于原拟定的勘探平硐准备实施时施工队伍进场修路干扰被迫放弃,坝肩开挖后才发现。猫跳河四级拱坝右拱座顺F71断层发育的溶洞,也是开挖后才发现的。上两溶洞均作了严格的可靠处理。猫跳河六级拱坝右拱座上游的K32号溶洞,勘察期即发现,经分析其对拱端应力分布无影响,只是为了减少帷幕灌浆处理的难度,作了混凝土回填,但洞中粘土却未予清除;而与六级大坝左、右拱端推力方向垂直的、靠近坝肩的各一条夹泥裂隙,宽仅2~16c m,由于对拱座岩体的应力特性与分布产生严重的影响,各作了上千米的深孔群孔冲洗与固结灌浆的处理。再如洪家渡水电站的各高边坡锁口的预应力锚索孔在计划的锚固段遇到了溶缝或小溶洞,只好加深锚固孔,寻找完整岩体。鲁布格水电站地下厂房在岩锚吊车梁上遇到扁平溶洞。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通过可溶岩的3条洞段总长2484213m,遇大小溶洞数百个,大的不少,有一处曾冒顶3次,塌高118m,有的顺轴线长60m,在隧洞底的洞穴充填物厚50m,施工中出现突泥、涌沙、坍塌掉块,给施工造成极大困难,全断面掘进机变成/英雄无用武之地0,也给第二次支护加固造成困难。贵阳市的高层建筑均或多或少遇到溶洞,勘察工作不敢轻易节省勘探工作量,每一个桩墩都打1个钻孔,且应有足够深度。可溶岩区的飞机场跑道,害怕有隐伏的洞穴存在,开挖后,还用地质雷达全面扫描,有异常则钻孔或挖出来看。/贵毕0公路六广河大桥毕节岸桥墩,勘察时,中间的1个孔省掉了,开挖时,才发现下面还有1个溶洞。 从上面大量实例看,地基与围岩岩体中有无岩溶洞穴,关键是要重视,应根据建筑物重要性,按规程规范从面到点、从粗到细逐步勘察,直至施工 收稿日期:2001O09O04 作者简介:谢树庸(1933O),男(侗族),贵州省黎平县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原院副总工程师,从事水电工程地 质勘察及技术管理工作。 # 85 # 第15卷第4期 贵州水力发电 GUIZHOU WATER POWER 2001年12月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Engineering?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 【总学时】:40 【实践学时】:8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绪论 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 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 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 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 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 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

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篇一: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二o一o年六月 目录 前言................................................. ................................................... (11) 2 3 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3规范性引用文件................................................. ...................................................

......................3术语和定义................................................. ................................................... ..............................4总则................................................. ................................................... . (5) 4.3任务................................................. ................................................... (5) 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 (55) 6基本要求................................................. ................................................... ..................................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 .. (9)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第九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一.概述 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国际上通称为喀斯特 大的地貌形态及蚀变:峰丛(溶蚀) 峰林(溶盆) 地表形态:溶蚀平原;正形态(突出地表);负形态 地下形态:溶洞、溶隙、暗河 二.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1.索科洛夫认为的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①具有可溶性岩石;②岩石是透水的;③水必须具有侵蚀性;④水在岩石中应处于不断运动状态 2.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①具有可溶性岩石;②具有溶蚀能力的水;③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 3.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①碳酸盐岩岩性的影响 比溶蚀度=试样溶蚀度/标准试样溶蚀度 比溶解度=试样溶解速度/标准试样溶解速度 、越大,岩石的溶蚀强度和溶蚀速度也越大 灰岩>云灰岩>泥灰岩>方解石>大理岩>泥质灰岩>灰云岩>泥质灰云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对于灰岩:泥晶>粒屑>亮晶;

对于白云岩:泥晶>细晶>中晶>粗巨晶 ②气候影响 气候直接影响着参与岩溶作用的水的溶蚀能力,控制着岩溶发育的类型、规模和速度。主要有:气温、降雨量、降水性质、降水的季节分配及蒸发量大小的变化。 降水量大的地区比降水量少的地区岩溶发育强烈;温度较高的地区常比温度较低的地区岩溶发育③地形地貌的影响 地形地貌条件是影响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的重要因素。地表的陡缓直接影响降水渗入量的大小。当其他条件一样时,因地形地貌所形成的补给区和排泄区的高差越大,距离越短,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条件越好,岩溶发育强烈,深度也越大。 ④地质构造的影响 断裂的影响:断裂的产状、性质、密度、规模及相互组合特点,决定着岩溶的形态、规模、发育速度及空间分布。 褶皱的影响:一般来说,褶皱核部比翼部的断裂发育强烈。,因此核部的岩溶比翼部发育强烈。岩层组合特点 ⑤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a. 稳定期:侵蚀基准面(地下水位置)稳定,岩溶发育; b. 地壳上升:地下水下降,侧向岩溶作用较弱,垂向岩溶发育。 c. 地壳下降: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减弱,岩溶作用也减弱,可能发育有覆盖型岩溶 间歇性上升;间歇性下降;震荡性升降 三.岩溶去水库渗漏问题 渗漏形式:

岩溶水的特征

岩溶是指流动的侵蚀性水流与可溶的岩石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和 由此产生的结果。其作用包括化学溶解、沉淀、水流冲饰,重力崩塌及生物溶蚀等;作用结果指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如溶沟、石芽、溶槽、落水洞、漏斗、洼地、峰林等地表形态和溶孔、溶隙、溶洞、管道等地下空间。 赋存于各种岩溶空隙中的地下水便是岩溶水。与其它类型的地下水相比,它的独特性在于不断改造其赋存环境,通过溶蚀的分异作用,使含水空间及本身的赋存趋于不均一性,常造成岩溶区地表严重缺水,而深部地下水富集并趋于“地下河系化”的现象。 岩溶水的基本特点是:水量丰富而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均一的地段;含水系统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既具有统一水位面的含水网络,又有相对孤立的管道流;既有向排泄区的运动,又有导水通道与蓄水网络之间的互相补排运动;水质水量动态受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在强烈发育区,动态变化大,对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响应快;岩溶水既是赋存于溶孔、溶隙、溶洞中的水,又是改造其赋存环境的动力,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化。 一、岩溶水分布的不均一性 岩溶水的不均一性是指岩溶含水系统中不同地段富水的差异性 和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它是由于岩溶发育过程中的分异作用造成的,而且其不均一程度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岩溶水的不均一性不但给岩溶水资源的勘探和评价带来困难,而且也控制了岩溶地区一些环境问题的分布和发展,如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常沿抽水降

落漏斗的长轴方向延伸;污染质在岩溶含水层中的扩散晕,也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甚至线状分布。 二、岩溶含水层的含水介质特征 碳酸盐岩地区并不一定都是岩溶含水层,在那些岩溶不发育,岩块致密,仍以原生孔隙为主的地区或地段,实际上是碳酸盐岩地区的“相对隔水层”。 岩溶水含水体中存在着溶蚀孔隙、微裂隙,层面等扩散流介质,溶蚀大裂隙含水介质和管道流介质,可以根据它们各自在岩体中所占的比例大小来划分岩溶含水层类型。 三、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岩溶含水体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所以导致岩溶水的运动非常复杂多变,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四个并存:层流和紊流并存;在压流和无压流并存;统一水流与孤立水流并存;明流与伏流并存。 岩溶水的运动速度变化很大,因此其流态变化也很复杂。在溶孔、溶隙中,地下水缓慢地渗流,水流流态属于层流状态;而在溶洞、暗河等岩溶管道中,地下水流速大,最快可达 2400m /h,显然处于紊流状态;在介于两者之间的大裂隙中则多显示过渡的混合流状态。 四、岩溶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特征 1、溶孔裂隙水 ( 1)补给仍以缓慢地入渗补给为主,岩溶水量、水位等动态滞后于降雨可达数月之久。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夹层,出露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调查的目的 通过开展岩溶调查,为矿山开发与整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区域性、基础性资料;为矿山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为矿山内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岩溶工程地质调查、专门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设计依据,为开展岩溶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编制专门性岩溶地质和环境地质图提供基础资料,为矿山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 岩溶调查的任务

查明矿区岩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在各种主要自然地质因素作用和影响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查明矿区内岩溶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查明矿山工程活动对岩溶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主要岩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质灾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初步评价和预测。应重点查明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岩溶水形态,研究分析岩溶发育形态、规模等。 1.岩溶塌陷调查 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和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围绕其基本条件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1)开展岩溶塌陷现状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数量、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2)开展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查明可溶岩分布、第四系覆盖层特征、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诱发岩溶塌陷的人类工程活动等; 3)开展典型岩溶塌陷勘查,查明岩溶塌陷地质结构和动力条件,分析岩溶塌陷形成深化模式; 4)开展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建立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数据库,提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2.岩溶地下水调查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夹层,出露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调查的目的 通过开展岩溶调查,为矿山开发与整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区域性、基础性资料;为矿山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为矿山内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岩溶工程地质调查、专门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设计依据,为开展岩溶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编制专门性岩溶地质和环境地质图提供基础资料,为矿山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 岩溶调查的任务 查明矿区岩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在各种主要自然地质因素作用和影响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查明矿区

内岩溶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查明矿山工程活动对岩溶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主要岩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质灾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初步评价和预测。应重点查明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岩溶水形态,研究分析岩溶发育形态、规模等。 1.岩溶塌陷调查 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和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围绕其基本条件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1)开展岩溶塌陷现状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数量、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2)开展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查明可溶岩分布、第四系覆盖层特征、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诱发岩溶塌陷的人类工程活动等; 3)开展典型岩溶塌陷勘查,查明岩溶塌陷地质结构和动力条件,分析岩溶塌陷形成深化模式; 4)开展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建立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数据库,提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2.岩溶地下水调查 岩溶地下水一般具有赋存状态复杂(集中管道状或分散网络状)、动态变化迅猛、迳流通畅、流态多变的特点,这些特征在不同地段由于其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的不同而又有明显的差异。影响补、迳、排条件的因素除了地质构造外,主要受地形地貌、即碳酸盐岩的出露条件、地形切割程度及水文网配置格局所控制,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岩溶地下水特征。据此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调查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动力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迳流排泄特征,及其与地表水体和第四系潜水的转化关系;岩溶大泉和地下河的发育、分布和出露条件,补给区的范围,流量的动态变化和泉口沉积特征,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要特别注意调查岩溶水位(水头)及其动态变化,岩溶

大同矿区北区水文地质调查设计

大同矿区北区遥感水文地质测绘设计 第一章项目概况 第一节目的任务 一、任务由来 同煤集团拟进行大同煤田石炭系岩溶水水文地质勘查及突水危险性评价,经过招投标,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中标,按照投标书施工组织设计,先进行遥感水文地质测绘,本次遥感水文地质测绘拟选用法国资源卫星(SPOT)遥感彩色合成图像为主信息,结合近期的黑白航空像片,采用以目视和计算机ENVI遥感解释软件、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 二、目的任务、 1、调查的主要目的 认识、了解和掌握地貌、地质构造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充水条件、矿井涌水量预测、矿井防治水及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为本次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2、调查的主要任务如下: (1)调查区域地质构造发育特征,主要断裂构造带的平面展布,分析陷落柱的分布规律,了解地层发育特征,同时调查新构造运动的有关迹象特征。 (2)调查区内岩溶裂隙发育特征,重点调查基岩裸露区碳酸岩盐地层、溶洞、构造裂隙、溶蚀裂隙、层面裂隙和节理裂隙的分布与发育特征。 (3)调查主要含水层的岩性、埋藏分布条件,各含水层地下水的成因、类型、补迳排条件及其水质水量的分布和变化情况等。 (4)调查区内各时代含水层的发育特征,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转化关系,重点是煤系主要含水层地下水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 (5)调查区内与开采煤层有关的地表水体、井、泉的出露层位、出露方式、及其动态特征,并实测其流量、水温及水化学性质。 (6)调查区域内小煤窑、老窑采空区的分布等。

第二节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 一、位置及交通 大同矿区位于山西省北部,交通运输十分便利,现已形成密集的公路和铁路运输网络。国铁干线京-包与北同蒲铁路交汇于大同市;大同-秦皇岛专线、北同蒲电气化铁路已完成全线改造。京—大、大—运以及与西北部内蒙等地连接的大同—集宁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本区域的煤炭运输能力。井田内尚有大同至王村铁路运煤专线及全长19.29km的塔山至韩家岭的铁路专线。(见图1-1交通位置示意图)。 图1-1 交通位置示意图 大同矿区资源涵盖整个大同煤田,矿区东北以青磁窑断层南段为界,东、南、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