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综合性学习(语段概括)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综合性学习(语段概括)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综合性学习(语段概括)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综合性学习(语段概括)

撰稿:张晓春审稿:王书萍

考点透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学段(7~9年级)目标与内容: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语段概括

语段概括题主要是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所给的一则(或几则)材料、语段或文字进行精要的“再表达”。它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语段概括的考查目标

1.能准确感知并提取文章表达出的重要信息。

2.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知识讲解

语段概括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要求。

第二步:析语段,明话题。

第三步:抓标志,提中心。

第四步:提关键,并同类。

语段概括的方法

1.提取原句

关注中心句、总结句、新闻导语等。

例: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出15字)

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一条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118个,约占总数的16%,在这118个招牌中共有326个不规范字,可见,商业用字的不规范的现象非常严重。

主要内容:。

答:商业用字的不规范现象严重

2.关键词组合法

除去枝叶(修饰语、描写等),忽略细节(数字等),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性),并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加以组合。

注意:表达要通顺。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防护林”下一个定义。(25字以内)

材料: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风速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列排行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防护林就是:。

答:减小风力,并行排列,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20倍的许多林带。

例2:福田公墓安葬着王国维、钱玄同、许光达等历史名人。清明长假的第一天,在福田公墓内,四处张贴着“墓园内禁止焚纸烧香”等强调消防安全、文明祭扫的标语。上坟的市民通过摆放鲜花或逝者生前所喜爱的食物来寄托哀思。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如果在园内发现有人烧纸焚香,他会上前劝阻。

可是在陵园外,进出福田公墓的路口,却因有市民在道路两旁烧纸而变得拥堵不堪。

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答:园内文明祭扫,园外烧纸堵路。

3.抽象概括法

所给的材料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也不能找到所谓的“关键词句”,更没有所谓的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之分,这就需要对原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抽象概括。

抽象概括的方法:

把握思路—分层提要—综合归纳—组合信息

例:为下列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标题:。

答: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语段概括的表达技巧

概括出的句子通常是陈述句,主语通常是文段的话题(或陈述对象、说明对象等)。

1.记叙性语段的主要内容:人物+事件

2.说明性语段的下定义:被定义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所从属的类别)

3.议论性语段的主要内容:议论对象+作者观点(结论)

4.新闻:抓好导语,可以通过原句的删减得到信息。

语段概括的注意事项

1.注意要求,尤其是字数要求。

2.组织语言,尽量选用材料中的词语。

3.语言表述,尽量不要用修饰语。

4.概括答案,尽量用短句。

题型解读

文字类概括提取

文字类概括提取题包括新闻信息的提取和语段材料的压缩概括。概括时,要特别注意文段的逻辑关系。如果是总分或分总结构,则有中心句;如果是新闻,则看是否有导语,而导语就是文段的中心句;如果是并列关系,则注意不要缺要点。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止目前,全国处于就业年龄段的2500万残疾人中,就业人数已达2193.6万人,其中,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430.4万人,农村达1763.2万人,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

了温饱问题。

【解析】(1)段落是什么逻辑关系?

答:是总分关系,第一句是中心句,“截至目前”以后的内容是细节。

(2)围绕中心句(“谁+干了什么”)概括。

答: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

【答案】我国2000多万残疾人有了工作。(或: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如果加了“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也算正确。)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8个字)

本报讯为提高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5月28、29日,西宁市教育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首届西宁市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演讲比赛”。

这次比赛先由西宁地区各中学进行预选赛,各校推荐优秀学生参赛。被推荐的83名学生分别参加了初中组和高中组比赛。比赛采用已备演讲和现场问答的形式。评委由我省外籍专家、大学外语教师和资深的英语教师组成,他们现场评分,共评出九名一等奖。这次比赛不仅检测了我市中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水平,而且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答:□□□□□□□□□□□□□□□□□□

【解析】(1)语段是什么逻辑关系,是否有中心句(导语)?

答:有中心句,是总分结构。新闻分两段,第一段为导语,后面是具体信息。

(2)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西宁市教育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首届西宁市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演讲比赛”。

(3)不合字数标准,再舍弃一些不重要的因素。

答:西宁市举办首届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

【答案】西宁市举办首届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3月31日,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中午12点40分左右,该校一、二年级的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排队向金坛城区的金沙影剧院进发。队伍刚走出校门,一辆小轿车由西向东飞驰而来,危急中,52岁的殷雪梅老师张开双臂,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六七个学生推到了路旁,她自己却被小轿车撞飞到25米外落下……学生得救了,可是以身躯挡车勇救学生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老师,却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4月5日凌晨1时在金坛市人民医院去世。殷雪梅老师的事迹感天动地,谱写了一曲人民教师的英雄赞歌。

答:□□□□□□□□□□□□□□□□□□

【解析】(1)文段是什么逻辑关系,是否有中心句(导语)?

答:无。第一句“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不能概括下面的信息(殷雪梅的死)。

(2)说的谁?什么事?结果如何?

答:殷雪梅、救学生、壮烈牺牲。

(3)提取主要信息,概括。

答:殷雪梅老师勇救学生壮烈牺牲。

【答案】殷雪梅老师用爱谱写生命赞歌或:殷雪梅老师勇救学生壮烈牺牲(意思对即可)

4.(2012 江苏宿迁)语文综合性学习。

今年,宿迁市全力推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某校九(1)班“自由呼吸”科普兴趣小组的同学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参加了“PM2.5科普宣传周”活动,搜集了一些材料。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PM2.5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也叫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主要来源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PM2.5因为颗粒细小,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材料介绍了有关PM2.5的哪些知识,请简要概括。

【解析】(1)文段是什么逻辑关系,是否有中心句?

答:无。是并列的四层意思,要注意不要缺点。

(2)分别简要概括。

【答案】PM2.5是什么(或“PM2.5的定义”);PM2.5的大小;PM2.5的来源;PM2.5对人的危害。

5.(2012 四川资阳)语文实践活动。

50前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但他那“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的“雷锋精神”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50年来,一个又一个雷锋式先进人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他们像雷锋一样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他们用雷锋式的行为促进了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

【学雷锋】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则材料,请你分别概括主要信息。

材料一: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不幸因公殉职后,他的日记陆续被一些新闻媒体报道出来。《中国青年》杂志社认为雷锋是和平时期青年的楷模,打算在1963年3月2日出一本合刊介绍雷锋事迹。2月17日他们给毛主席写信,希望他能为雷锋题词。毛主席看信后,为了宣传雷锋同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著名题词。3月2日,毛主席的题词在《中国青年》上刊出。4日,新华社发通稿。5日,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后来,中央决定,把3月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

材料二:由于老一代革命家的积极倡导,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由军队向全国各行各业展开,迅速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雷锋热潮。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相继做出决定,并以各种形式组织了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纸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情况,以及雷锋事迹、雷锋日记等。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成千上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社会上迅速出现了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材料一:(1)语段是什么逻辑关系,是否有中心句?

答:有中心句,是分总结构。“后来,中央决定,把3月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是总结句。

(2)简单概括。

材料二:(1)语段是什么逻辑关系,是否有中心句?

答:是并列的两层,前三句是讲学雷锋的情况,最后一句是讲学雷锋的影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材料一:3月5日雷锋纪念日的来历。材料二:全国学雷锋的概况及活动影响。

6.(2012 四川凉山)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答题。

四川日报讯:4月28日,我省目前里程最长、投资最大、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的雅安至西昌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至此京昆高速公路在我省境内的1045公里全线贯通,打通了我省高速公路的南北进出川大通道。这是一条连接成都经济区与樊西经济区的希望之路,它打开了辐射雅安及樊西地区加强我省与云南及东盟开放合作的快车道,对于加快樊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扩大区域开放与合作、加快川西南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8字)

【解析】(1)是否有中心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答:第一句是讲“通车”,后面两句是讲通车的意义,显然是两层意思,这两层也有因果的关系。

(2)简单概括。

第一句压缩语句,后两句简单概括。

【答案】示例:雅安至西昌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意义重大。

加标题类概括

这类题本质还是概括,唯一的区别是需要形式上的对偶,仍是概括类的变种。

1.在宣传周里,学生会宣传部长准备在校园宣传栏内写一条宣传语。他根据下面的材料写出了宣传语的前一句,请你续写后一句。

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将在世博园区展演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同时展出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参展国也将在世博园区组织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主题演出和民间艺术展示活动。世博园区将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百花竞放的舞台。全球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将欢聚在一起,在文化交流中增进友谊。

宣传语:展示不同民族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种题的要求很简单,既要在形式上构成对偶,还必须概括材料。

可先切割上联:展示/不同民族/文化,然后分析出两点要点:

(1)该句对应在倒数第二句“世博园区将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百花竞放的舞台”,根据其次序,下联肯定在倒数第一句。

(2)上联构成动宾格式,即“展示”“文化”,则下联也应可找到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与之相对。所以,符合条件的只有一个:增进友谊。(“欢聚”缺宾语)

然后,我们可以造一个词与“不同民族”对偶,在“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中,“人们”是中心语,必与此相关,而“不同种族”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无法概括。

综上所述:缩小范围,锁定材料;切割题干,分别对偶。

【答案】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或:增进中外人民友谊)

内涵理解类概括

本质依然是概括提取信息,唯一需要指出的是,某些题目要求用说明文下定义的方式组织答案。下定义,要求句子的格式是:

某物 + 是 + 一种(个)……的……

学生会准备在宣传周出一期以宣传上海世博会为内容的校刊。校刊编辑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在“三

言两语话世博”专栏里写出你对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理解。(不超过25个字)

【材料】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展馆设计都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例如,中国“主题馆”的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年发电量可达250万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500吨。“瑞士馆”是一个用幕帷覆盖的开放空间,这种幕帷是用大豆纤维制成的,在展出结束后可被天然降解,不污染环境。“阿联酋馆”采用“沙丘”造型,展厅中有花床、树木、溪涧,令人仿佛置身于沙漠中的绿洲。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语段分三部分,分别是中国馆、瑞士馆、阿联酋馆,其相对应的理念分别是:节能减排、环保、绿化(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城市节能减排、环保、与自然和谐相处,让生活更好。

【答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或:注重环境保护的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简明英语语言学知识点汇总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知识点汇总1 Introduction 1.1 What is linguistics?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①language is system,elements of language are combined according to the rules;

②language is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linguistic symbol and what it stands for,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well; ③language is vocal because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language is sound; 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tructures. At the lower level there is a structure of sounds,which are meaningless by themselves.But the sounds can grouped or regrouped together into a larger numbers of units of meaning such as morpheme or words,which are found at the higher level of system(carp & park).Then the higher level can be arranged and rearranged into an infinite numbers of sentences;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与社会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与社会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以社会为基础 二、法对社会的调整 【真题示例】 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展

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关于这句话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9/1/7,单选) 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 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分析】埃利希的这句话表明法律是要以社会为基础的,并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社会的产物。选项A、B、C 都是正确的。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的说法太过绝对。选项D错误。 二、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二、法与科学技术

【真题示例】 生物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器官移植成为延续人的生命的一种手段。近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呼吁对器官移植进行立法,对器官捐献和移植进行规范。对此,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2006/1/6,单选) A.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发展、变化能够直接改变法律 B.法律的发展和变化也能够直接影响和改变科技的发展 C.法律既能促进科技发展,也能抑制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D.科技立法具有国际性和普适性,可以不考虑具体国家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 【分析】法律与科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科技为立法提出了新问题,为司法提供了新技术,科技促进法律观念的更新,促使法律方法的进步,但是科技的发展变化并不能直接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新闻和新闻事业 一、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 (辨析题: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要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防止主观主义、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 二、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公认的、具有权威地位的定义。) 新闻定义的内涵(必须依据事实;内容上具有新意;公开报道和传播;时间上讲求时效) 三、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与本质要求 具体: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引用的材料准确可靠;背景材料完全真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本质:1、全面、完整、深刻,力求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反映事物内在规律;2、注意代表和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质,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论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 当前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让防止新闻失实? 1、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基本要求、本质要求; 2、新闻失实的表现:一)子虚乌有二)合理想象三)以偏概全四)猎奇传讹五)导演摆布六)添枝加叶七)商业炒作 3、怎样防止新闻失实:A、接近“起点源”法,尽量接近“起点消息源”,坚持不做实地采访、不到事发现场不写新闻,是保证新闻真实的最可靠的方法。 B、全面采访法,采访一定要深入、全面,这是实践检验了的、新闻采访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葛洪义主编的版本 一、名词解释 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语言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语言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 given culture. It is an indispensable carrier of culture. It is regarded as a mirror of society. In primitive culture, the meaning of a word greatly depended on its occurrence in a given context. Firth-Context of Situation -illustrat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use and its co-occurrence factors. 1.The relevant features of the participants, persons, and personalities The 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non-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 2.The relevant objects 3.The effects of the verbal action Speech Community It refers to a group of people share the same rules of speaking and one linguistic variety as well. Sapir-Whorf Hypothesis Our language helps mould our way of thin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may probably express speakers' unique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https://www.360docs.net/doc/a08628470.html,nguage may determine our thinking patterns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闻传播学硕士必读50知识点

新闻传播学硕士必读50知识点 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与基本构成(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属性。 2、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李良荣)、新闻的基本特征与新闻的要素。 3、新闻起源与新闻本原的异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起源(实践论)与本原(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事实第一性)观。 4、新闻与宣传的异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5、新闻事业及其性质、社会功能与阶级性。 6、新闻价值的含义及其要素。作为新闻人选取新闻素材的标准,新闻价值观在当今的新闻实践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的区别。 7、新闻为什么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真实的前提、主观真实的努力、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如何看待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公正性的关系?新闻真实的含义与分类(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或者说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如何看待新闻的“本质真实”这一观点?结合实际分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与防止新闻失实的对应措施。 8、新闻媒介的定义。新闻媒介的种类及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结合实际,分析网络新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国内外着名新闻媒介机构概况。 9、结合当今全球新闻媒介发展的现实,分析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新闻媒介运行机制。 10、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与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精神实质以及两者的演变过程。 11、新闻自由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异同。 12、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职能及其实施方式。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在我国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前健全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如何在“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下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3、简述9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的“公共新闻”(或称“市民新闻”)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及其实践? 14、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和职业道德(资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 15、新闻工作的自律(行业协会、组织规章等)与他律(社会监督、法律等)机制及其关系。我国新闻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新闻腐败、虚假新闻等)。 16、2005年3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重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行为,维护新闻界的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新闻职业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分析上述规定出台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17、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办报实践和新闻思想。我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结合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和党性原则,分析当前形势下党报的改革问题。 18、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流程。新闻报道的体裁及其特征。新闻写作的主要体例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版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一、定义 1.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3.语言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有声符号体系。 4.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 It refers to the defining p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语言识别特征是指人类语言区别与其他任何动物的交际体系的限定性特征。 Arbitrariness任意性 Productivity多产性 Duality双重性 Displacement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 ⑴arbitrariness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P.S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s a sign of sophistication and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language to have an unlimited source of expressions ⑵Productivity Animals are quite limited in the messages they are able to send. ⑶Duality 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ets of structures ,or two levels. ⑷Displacement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 immediate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 ⑸Cultural transmission Human capacity for language has a genetic basis, but we have to be taught and learned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system. this showed that language is culturally transmitted. not by instinct. animals are born with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the set of calls peculiar to their species. 5.语言能力Competence Competence i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6.语言运用performance 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语言运用是所掌握的规则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 7.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through time. a diachronic study of 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ver a period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法理学主观题考点归纳

法理学主观题考点归纳 1、中国传统的律学有哪些特点? 答:实用性构成律学在学术传统上的根本底色。具体到在学科性质上,律学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重视逻辑归纳,而较为轻视逻辑演绎。 2、重视考据,轻视理性论证。 3、重视实用技巧,较为轻视学理阐释。 4、重视刑事,轻视民事。 2、法学实践性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答: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法学的实践性体现为以下几点: 1、法学的研究总是指向法律现象或者法律问题的。 2、法学具有务实性。法学并非“纯思”,而在于为现实的法律纠纷,法律问题寻求解答方案。 3、法学是反映人的经验理性的学问,是人的法律经验、知识、智慧和理性的综合体现。。 4、法学是职业性的知识体系,它所使用的语言是冷静的、刚硬的、简洁的、合乎逻辑的,是经过法学家们提炼、加工和创造出来的“法言法语”,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存在明显差异。 5、法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于它研究的是一种“价值性事实”,即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价值倾向和价值意义的社会事实。在法学中,很难做到“价值中立”或者进行无立场的研究。

3、法学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答:法学思维是指法律人在研究法律现象时所持的思考立场、观点、态度、价值和方法。具体而言,法学思维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学思维是实践思维。 2、法学思维是以实在法为起点的思维。 3、法学思维是问题的思维。法学思维的价值在于为法律问题或者法律僵局提供法律答案。 4、法学思维是论证的思维、说理的思维。 5、法学思维是评价性思维。 4、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有哪些方面? 答:狭义的法学方法单指法律适用的方法,以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规范的寻找为中心,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1、法条的理论; 2、案件事实的行为及其法律判断; 3、法律的解释; 4、法官从事法的续造之方法; 5、法学概念及其体系的形成。 5、法律的特征有哪些? 答:法律相较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包括: 1、法的规范性 2、法的普遍性

语言学重点总结

Chapter 6 Cognition is the mental process or faculty of knowing, including aspects such as awareness, perception, reasoning, and judgment. There exist three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 the formal approach, 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The Formal approach basically addresses the structural patterns exhibited by the overt aspect of linguistic forms, largely abstracted away from or regarded as autonomous from any associated meaning. 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looks at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vely general cognitive systems ranging from perception, memory, and attention to reasoning.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patterns in which and the processes by which conceptual content is organized in language. Structure will be used to refer both to patterns and to process,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can more simply be said to address how language structures conceptual content. Psych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language; it usually studies the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ment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language. Six aspects of research within psycholinguistics: ①Acquisition ②Comprehension ③Production ④Disorders ⑤Language and thought ⑥Neurocogni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①Holophrastic stage ②Two-word stage ③Stage of three-word utterances ④Fluent grammatical conversation stage Connectionism in psycholinguistics claims that readers use the same system of links between spelling units and sound units to generate pronunciations of written words like tove and to access the pronunciations

新闻学概论考点与知识点

《新闻学概论》 知识点和考点 一、名词解释、填空题 (说明:但是可能会在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中用到) 绪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前提、基本概念、最终效果)(P6页)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是美国。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该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2)主要观点: ①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人民有权利监督政府,最重要、最常见的中介就是报刊。即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力。 ③“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其要义是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充分地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④对事实的信念。从个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出发,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强调,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大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缺陷: 1.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公众的通讯工具的逐日进行的工作未能提供严格的标 准。 2.报刊作为私人企业和作为社会工具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 3.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资本薄弱的报纸无力和大报竞争,最后只能 被淘汰或兼并。 2.社会责任理论(P8页) 3.发展新闻学(“三功能”P10页) 媒介有守望、整合、教育的功能 第二章: 4.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P26页) 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第三章: 5.狭义的信息(P44页)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6.宣传(P49页)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7.决定宣传效益因素(P52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的实施的概念 二、执法 1.执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司法考试采用狭义说,狭义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的活动。一般所说的执法指狭义的执法。 2.执法的特点:

3.执法的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不得越权执法、滥用权力或违反程序。 (2)讲求效能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在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原则的前提下,要端正执法态度、完善办事流程,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3)公平合理原则。 公平合理指行政机关在执法时应当权衡多方面的利益因素和情境因素,在严格执行规则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适度,避免由于滥用自由裁量权而形成执法轻重不一、标准失范的结果。 三、司法 1.司法又叫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运用于具体案件的专门

活动。 2.司法的原则:司法公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等原则,具体内容参照《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部分的相关内容。【真题示例】

关于司法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可以成立?(2007/1/54,多选) A.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 B.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 C.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 D.当代中国司法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分析】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具体纠纷进行认定和裁决的专门性活动,而外部行政行为属于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因此,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选项AC正确。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它包括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情况下还包括习惯、政策等。在当代中国,司法要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也就是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统一,合法性即法律效果,合理性即社会效果。因此,正确选项为ACD。 四、守法

语言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1._Phonetics_ studies speech sound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of speech, that is how speech sounds are actually made, transmitted and received, the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sounds, words and connected speech, etc. 2._Phonology_ studies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sequencing of speech sounds and the shape of syllables. 3.Morphology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_words_. It studies the minimal units of meaning — morphemes and word-formation 4.Syntax is about principles of forming and understanding correct _sentences_ 5.Semantics examines how _meaning_ is encoded in a language. 6._Pragmatics_ i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context. 7._Sociolinguistics_ is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varie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func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peakers as these three constantly interact and change within a speech community. 8.In contrast with other linguists, then, _anthropological_ linguists are interested primarily in the history and structure of formerly unwritten languages. 9.Psycholinguistics investigates the interrelation of language and _mind_, for example, in processing and producing utterances and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10.In a narrow sense, _applied_ linguistics refe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to language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to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s. 11. 1. Give the phonetic features of each of the following sounds. 12.[d] _voiced stops, alveolar_; [θ] _voiceless fricatives, dent al_; 13.[?] _front, open, low, unrounded_; [i:] _front, close, high, unrounded_; 14. 15. 2. Write the word indicated by each transcription. 16.[itɑr] _guitar_ [tuzdei] _Tuesday_ [twuθbr??] _toothbrush_ 17.[?ph?intm?nt] _appointment_ [p??keik] _pancake_ 18. 19. https://www.360docs.net/doc/a08628470.html,paring [ɡwo?t] and[??ɡ?r], _goat_ and _anger_ are two different phones and are variants of the phoneme /g/. Such variants of a phoneme are called _allophones_ of the same phoneme. In this case, they are said to be in _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_. 20. 21. 4.Transcribe the following set of words and mark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ress with super- and sub-ticks. 22.repeat _[ri’pit]_, repetitive _[ri’petitiv]_, repetition _[?r?p??t???n]_. 23. 24. 5. Please identify the stressed word, and intonation pattern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