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参考教案1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看、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看事实中对缘故进行假设性说明;能够借助其他物体来观看不容易观看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觉;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看的适应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差不多明白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怎么说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连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方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方法:

什么缘故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然而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看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看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受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看:手指有什么感受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确实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看: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假如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那个物体确实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卞桥镇春有侨心完小王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今天从你走进校园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的确!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内容,都想研究研究,但是,这些问题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也建议同学们先来研究研究,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以吗?那好,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谈话:我们拿保鲜袋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开始!停!谁能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2)、刚才我们听了一些声音,也制造了一些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对物体施加外力就能产生声音呢?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教科版第三单元第二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水平和分析概括、创新水平。主要通过让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实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实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理解。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水平,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注重,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方法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学生有了初步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动的方式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使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这个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相关声音产生的奥秘。(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实验材料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体现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提高实验的实效。在实验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橡皮筋、气球皮、纸片、镲、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数量充足,使人人动手落到实处。而且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习热情。在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过程中,选择了钢尺、橡皮筋等为典型的物体,帮助学生发现“振动”,理解“振动”;在初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后,又借助镲,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最后提供音叉让除了用触觉感受到物体的振动,还能用视觉看到物体振动是怎么样的。如:使学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动时会发出声音,不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更能体现物体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2、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在本课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前概念,尝试打造“自然而生“的科学课堂。 (1)假设验证,揭示前概念。前面在听声音、制造声音环节中,已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激起学生认识声音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状态,又为后面的交流打下基础。学生在“制造声音”活动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使他们的猜想不再盲目,而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的。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生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向突破难点,就应该立足学生前概念,只有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2)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物体。 提出猜想后,让学生利用刚才的一组实验材料来验证猜想,在“放”的基础上集中思维,引导学生由关注造声方法转向发生物体,把观察的焦点放在物体发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9.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

9.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 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 4.能够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声音游戏“听和说”,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适时播放上课铃声和读书声)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琅琅的读书声告诉我们正在读书,校园大课间活动时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闭上眼睛,仔细听…… 2.播放音频:学生活动声、大课间跑步声、学生篮球落地声、体育老师口哨音乐 3.思考: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从中获取的信息。 5.小结:声音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6.谈话: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每一个声音都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7.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大课间丰富的声音,让学生运用“听和说”表达从这些声音中所获得的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以及从学生最想研究的声音问题中追溯本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本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交流: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刚才大家提到的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4.思考:这里有一个塑料袋,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呢? 5.(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用一个动词概括是什么? 6.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7.教师控制:开始!——停! 8.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9.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10.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例外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简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密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例外力量的击打,对例外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的清水,用轻而短暂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例外?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9《声音的产生》练习

3.9《声音的产生》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自然界各种声音都是由_______产生的。 2、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让塑料袋发声。 3、物体停止声音后,物体也就停止_____。 4、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_____产生的。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不借助物体,只能听到自己身体发出一种声音。() 2、当敲击水鼓时,鼓面会产生振动。() 3、动物的发生与与振动无关。() 4、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5、声音可以传递各种信息。() 6、鸟类的发生器管是鸣管。()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面的描述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发声的是() A.拍手 B.说话 C.转动眼珠 D.吹口哨 2、下面的描述不能发出声音的是() A.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 B. 气球放在发声的音箱前 C. 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 D.观察正在发声的音钹 3、下面的声音发生在操场上的是() A.客船鸣笛声 B.掘土机的马达声 C.狮子吼叫声 D.课间操跑步声 4、把敲击的音叉放进水里,你会发现() A.音叉振动,水面溅起 B.音叉振动,水面平静 C.音叉停止振动,水面溅起 D.以上都能发生 5、敲锣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A.锣面 B.槌 C.手 D.地面 6、声音产生的根源是() A.摩擦 B.空气 C.发声器 D.物体振动 四、连线题

涛声气体振动 钟声液体振动 风声固体振动五、实验探究题 根据表格提示,补充实验步骤和结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物体振动 2、弹搓拍 3、振动 4、振动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选择题 1、C 2、D 3、D 4、A 5、A 6、D 四、连线题 涛声气体振动 钟声液体振动 风声固体振动 五、实验探究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科学概念: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会停止。 科学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2、培养细致观察、积极探索的学习科学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小鼓、尺子、橡皮筋和盒子、音叉、水槽、豆子、课件、实验报告单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会不时的听到各种各样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仔细看。(出示课件各种声音)谁能说说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生:声音是喇叭产生的。生:声音是喉咙产生的。 2、到底同学们说的对还是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二、让物体发出声音:(制造声音) 1、要研究声音,就得制造出声音,我为每一个小组的同学们准备了鼓、尺子、橡皮筋,现在请你们动脑筋让它们发出声音,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开始!(小组制造声音)

2、好了,同学们请安静,我发现每个小组都想出了许多办法,现在我们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生:敲击、碰撞。(生演示)别的同学还有其他办法吗?(不同方法的同学演示) 3、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请你们大胆的猜一猜,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猜测,师板书方法)(师一边说方法一边演示)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给了它一个什么?力量,只有给它力它才会发声,敲击呀,摩擦呀,推动呀,等等,是不是这样? 4、看来同学们的猜测还真有一定的道理,只要给物体力,它就能发出声音,现在仔细看老师。(师表演鼓、尺子、橡皮筋用力(挤压)、按压、弯曲、拉伸)我用力了吗?我给他力了吗?那你们听到声音了吗?(没有)这就奇怪了,为什么我给它力了,它怎么没有声音呢?看来呀,我们只简单地给物体一个力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吗?(不是)既然不是,那我们就要重新走进这些物体,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观察鼓、尺子、橡皮筋,研究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三、深入研究: 1、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大家说的真好,老师还给了你们一个温馨提示:(课件显示)1、思考怎样让材料发出最好的声音。(鼓只要让鼓面发出声音就行了)小组要分工合作,每位同学都是观察员,小组长选出一名造声员,一名记录员,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 3、实验完成后,要将材料整理好,坐端正,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出色。听明白了吗?小组长来领实验报告单,开始吧!(老师巡视) 2、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思考,一定有了新的收获,现在来汇报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练习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1、填空题 (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2)军号是靠()振动发出声音的。二胡是靠()振动发出声音的。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而产生的。 (4)黄河咆哮是()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5)我们身上就有一个经常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的器官是()。 (6)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做()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7)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物体。 (8)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 2、判断题 (1)让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马上就停止了() (2)物体振动了,就能发出声音() (3)物体即使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4)观察物体的振动可以在上面撒些细小的物品() (5)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6)物体振动了,我们能直接看到,如果看不到,说明它没有在振动() (7)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 (8)人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9)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来回运动() (10)被敲击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音叉在振动() (11)流水的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3、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声响,这响声是由于() A、破裂时气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B、气球被吹大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B、气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4、下列有关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C、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3.(2011?金平区)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防止

15.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站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 16.大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朵听不到声音,他将木棒的一端咬在口中,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倾听钢琴 18.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琴声,主要是能19 .初次用收录机把自己的歌声录下,在播放自己录制的磁带的声音好象不是自己的声音,其原因是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1.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传入我们耳朵里面的;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琴声,他靠的是_________. 22.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____Hz,人耳___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次.23.声波的频率范围很宽,由10﹣4Hz到l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_________Hz 之间的声音,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入耳都听不到.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人的听力可以听到20Hz 以下的声音,我们的听觉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一个与此有关的合理的场景:_________. 24.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 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们就听到了声音. 三.解答题(共6小题) 25.(2005?芜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 26.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房间中央,请他安静地坐着不动,也不要把头转动.然后,你拿两枚硬币敲响起来,你所站的位置要总是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现在请他说出敲响硬币的地方,他的回答会令你吃惊.例如,声音本发生在房间的这一角,他却会指着完全相反的一角! 请你和同学讨论这种现象,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7.根据声音传播速度和效果的知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对应的原因: (1)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远处敌人的人踏地声和车辆的轰鸣声,其原因是_________的缘故 (2)夜晚,把手表放在枕头下睡觉,隔着枕头能清楚地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若把枕头拿掉,反而听不到这种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的缘故. 28.(2012?淮安)如图所示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上述信息的共性特征,井简述其合理性. 29.看图说理: (1)观察如图所示,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九台市西营城镇中心学校陈晶 一、教学资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四年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第2课,包含了“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乐器的学生,他们的声音知识更丰富,可能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还不明确,本课活动过程中,我将在完成本课预设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法分析:本课属于探索性实验,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很少,所以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可能会有一定距离,为此,我采取了观察、探索为主,教师适时引导、点播为辅,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 二、设计理念 1、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切入,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进行探索发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为此设计时我安排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①创设情境,激趣入境,引发思考。 ②制造声音,质疑,激发探所欲望。 ③观察探索,层层递进,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知识。 ④再次观察发声物体与振动的关系,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 ⑤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活动一,让同学感受声音,激发探索欲望。活动二,制造矛盾,质疑,解惑,是本课的焦点。活动三,感受振动,验证结论,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四,是本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延伸。探究过程由浅入深,体现探究的层次性,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三、教学目标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参考教案2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参考教 案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音叉、装水的水槽、小球、锣,学生分小组准备:鼓、钢尺、皮筋,教学课件2 教学过程 (一)小游戏,引出课题 1.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请一位同学到上面去,背向大家,老师走到同学中,拍一位同学的肩,这位同学就大声说“猜猜我是谁”,然后台上的同学说出这个人的名字。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生:听声音。 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要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我们首先要使物体发出声音。 看,这是什么?(尺子。)如果我用力弯曲尺子,它会发出声音来吗?师演示。 再看,这是——橡皮筋。如果我用力拉伸皮筋,它会发出声音吗?师演示。 再看这个鼓,我用力按压鼓面,鼓会发出声音来吗?师演示。

老师费了这么大的力,还是没能让它们发出声音来。你们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声吗? 2.老师给你们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种物体(出示动画实验),请你们想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这是实验要求: 1. 实验前先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每个实验要重复多做几次,力求准确。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发声方法多。 2.边实验边记录,听到锣声停止试验,把材料整理好。 请组长排队领取实验材料。 3.大家做得都非常认真,想到的发声方法也很多,下面请大家来交流交流。 出示记录单1:使物体发出声音 生带上记录单上台汇报发声方法: 钢尺:用手指弹、在手上摩擦、一手按住,另一手拨; 橡皮筋:拉伸后弹、拨; 鼓:用鼓锤击打、用手拍。 4. 同学们真能干,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使物体发声。可是为什么你们的办法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而刚才老师的办法却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来? 5.观察发声的物体 接下去,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观察钢尺、橡皮筋、鼓的发声过程。请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1.四人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钢尺、橡皮筋、鼓的发声过程。 2.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思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在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出示实验记录单2,学生继续实验,完成后把材料放回原位。 记录单2:观察钢尺、橡皮筋、鼓的发声过程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声 音

第三单元声音 第一课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 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 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 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音叉、装水的水槽、小球、锣,学生分小组准备:鼓、钢尺、皮筋 五、教学过程 (一)小游戏,引出课题 1.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请一位同学到上面去,背向大家,老师走到同学中,拍一位同学的肩,这位同学就大声说“猜猜我是谁”,然后台上的同学说出这个人的名字。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生:听声音。 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要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我们首先要使物体发出声音。 看,这是什么?(尺子。)如果我用力弯曲尺子,它会发出声音来吗?师演示。 再看,这是——橡皮筋。如果我用力拉伸皮筋,它会发出声音吗?师演示。 再看这个鼓,我用力按压鼓面,鼓会发出声音来吗?师演示。 老师费了这么大的力,还是没能让它们发出声音来。你们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声吗? 2.老师给你们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种物体(出示三种物体图片),请你们想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这是实验要求: 1. 实验前先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每个实验要重复多做几次,力求准确。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发声方法多。 2.边实验边记录,听到锣声停止试验,把材料整理好。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作业练习

第一单元声音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作业 一、填空。 1、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并快速(),产生()。 2、口琴是靠()振动发出声音的。二胡是靠()振动发出声音的。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做()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自已也()(填“能”还是“不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5、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6、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喉咙有一个能发出声音的器官是()。 二、选择。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听不见的声音都没有振动。 B 不同的声音表示的意义不同 C 人说话不需要人体振动 D 凡是声音都能看见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拉开一根弹性绳子就会有声音。 B 声音有的听得见,有的听不见。 C 拨动塑料尺会发出声音。 D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钢琴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A、喇叭 B、琴弦 C、电波 4、声音是由发生体的()而产生的。 A、摆动 B、运动 C、振动 5、下面对音叉轻触水面时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敲击前轻触水面,水面有明显的波纹 B 敲击后轻触水面,水面有明显的波纹 C 敲击后轻触水面,水面没有明显的波纹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停止后发声不会停止。() 2、电视机里的声音是通过音箱发出来的。() 3、物体即使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4、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5、物体振动了,我们能直接看到,如果看不到,说明它没有在振动。() 6、所有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四、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五、你能想办法使塑料小尺发出声音吗?至少写出三种方法。 六、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声音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业设计 一、填空。 1、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2、口琴是靠(口琴中的簧片)振动发出声音的。二胡是靠(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声音是由物体()而产生的,()停止,声音就消失。

声音的产生-配套练习(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微练习 1.敲门时,我们听到敲门声,在此过程中() A.只有门在振动 B.只有门周围的空气在振动 C.门和它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 D.门和它周围的空气都没振动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敲门时,门和它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故C正确. 故选:C。 2.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曾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对钟声的解释正确的是() A.诗人根据音调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B.钟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诗人根据响度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D.钟声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听到钟声是因为钟的振动。 故选:D. 3.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此现象表明声音() A.可以通过固体传播B.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C. 4.如图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演示实验,小明看到老师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C.声音产生的原因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解析: 此实验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选C. 5.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解析: 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故选A.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合作学习。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声音是怎样产生》作为探究的主题,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感官感受、体验并观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因为学生每一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能听见并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学生对声音有初步的了解和感知。依据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的原始观念为起点,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认识声音的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建构起对声音世界的新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听声音、找振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结合生活中乐器的使用,分析乐器发声的原理。 3、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人和动物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借助物体等方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2、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通过分析乐器的发声原理、阅读动物发声的资料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实验、交流、阅读故事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借助物体可以看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教学准备: 皮筋、扬声器、黄豆、粉笔头、纸团、音叉、木块儿、长弓、尺、水、餐巾纸、带线的乒乓球、不带线的乒乓球 教学动画:乐器如何发声,声带发声原理; 文字资料:动物怎样交流发声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皮筋游戏引入,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和我一起把皮筋拉起来,用手往下拉,松开。 2、你们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 3、你们是在什么时间听见了皮筋发出的声音?是吗?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 4、请你们想一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皮筋发声的游戏,进行第一次方法指导,教会孩子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突出听声音、看振动。(突出视觉的作用)使学生知道不仅仅是让物体发出声音,更重要的是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通过听、看到的信息初步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方向。] 二、通过观察喇叭发声时的振动,学会用听觉、视觉、触觉、借助物体的方法进行观察。 1、喇叭发声时是不是摩擦了?振动了?让我们用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观察一下。 (板书:听觉、视觉)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9《声音的产生》练习含答案

3.9《声音的产生》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界各种声音都是由_______产生的。 2、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让塑料袋发声。 3、物体停止声音后,物体也就停止_____。 4、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_____产生的。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不借助物体,只能听到自己身体发出一种声音。() 2、当敲击水鼓时,鼓面会产生振动。() 3、动物的发生与与振动无关。() 4、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5、声音可以传递各种信息。() 6、鸟类的发生器管是鸣管。()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面的描述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发声的是() A.拍手 B.说话 C.转动眼珠 D.吹口哨 2、下面的描述不能发出声音的是() A.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 B. 气球放在发声的音箱前 C. 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 D.观察正在发声的音钹 3、下面的声音发生在操场上的是() A.客船鸣笛声 B.掘土机的马达声 C.狮子吼叫声 D.课间操跑步声 4、把敲击的音叉放进水里,你会发现() A.音叉振动,水面溅起 B.音叉振动,水面平静 C.音叉停止振动,水面溅起 D.以上都能发生 5、敲锣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A.锣面 B.槌 C.手 D.地面 6、声音产生的根源是() A.摩擦 B.空气 C.发声器 D.物体振动 四、连线题

涛声气体振动 钟声液体振动 风声固体振动五、实验探究题 根据表格提示,补充实验步骤和结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物体振动 2、弹搓拍 3、振动 4、振动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选择题 1、C 2、D 3、D 4、A 5、A 6、D 四、连线题 涛声气体振动 钟声液体振动 风声固体振动 五、实验探究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