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章法布局图例

篆刻章法布局图例
篆刻章法布局图例

篆刻的章法犹如绘画的构图,在形式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无论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会前功尽弃。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据印面位置一字一画地置于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体虚实相间,顾盼生情,妙趣横生。

篆刻的章法千变万化,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但也不是玄妙到无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们从先贤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断总结,找出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表现手法,也不是十分艰难的事情。至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则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后,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据前人常见成功的印例,对印文布排、章法布局作一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数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数十字。在布排的顺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顺序进行的。在相同字数的印中,又有各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是因为文字结构笔画繁简的不同,为了章法的需要而进行的变化。

1.一字印,常见的有置于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两字印,布排方式有两种: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种: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种: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种: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顺序规律,容易顺读就可以了。

(二)章法布局

篆刻的章法布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属最工整的一路。字数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占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稳,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留朱宽度基本相等,横平竖直,转折处或方或方中寓圆,给人以静雅稳健、自然得韵之感(见图8—19)。平均法初习刻印比较好掌握,不过选择内容文字的笔画多少要基本相等,过于悬殊,章法也就无平均可言了。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笔画有繁有简,把它们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积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对比;或者是根据文字特点,作适度的调整后所产生的疏密对比。古人所说的“宽可走马,密不透风”,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体现。疏密法在传统的印章中有四种表现方法。一种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笔画造成的疏与密的对比。图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占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笔画多,在所占的位置中线条密集白多红少,形成了三繁一简的疏密关系;图8—21“殿中都尉”印,图8—22“人间何世” 印,同属此类。第二种是顺其文字笔画的繁简,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应对比。如图8—23“王凤之印”四字,文字布排为顺向,四字各占四分之一,“王”、“之”笔画简,“凤”、“印”笔画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

白对比。如果此印四字采用回文法布排,可产生对角疏密呼应;图

8—24“千人督印”,图8—25“侵骑千人”印,为左右疏密对比法。第三种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笔画过多,又无法省减,只能随其形,加大其所占面积,而让下一字紧缩,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关系,如图8—26“王奉熹印”即属此种。第四种为随形就势。图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笔画密集,下部一足顶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无造作之气。

3.轻重法

轻重是物理学的名词,造型艺术由于线条所占面积有大小的区别,给视觉造成轻重感,后来艺术家们便把这一名词引用到了艺术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轻重的对比,将能赋予作品以虚实相生,轻重相间,协调呼应的节奏感。轻重在印章中以线条的粗细所占的空间论之,粗者重,细者轻。线条粗细的把握,通常是根据入印文字笔画的繁简而决定的,字的笔画多,线条细;笔画少,则线条刻得粗些。图8—28“晋率善羌佰长”印,其中“晋”、“善”两字笔画繁,所刻线条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笔画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轻四重。图8—29“晋归义胡王”印,图8—30“赣榆令印”,为四重一轻和两重两轻,均能给人以轻重相间的节奏美感。

4.呼应法

呼应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应的一种方法。一方印经过合理的呼应安排,能产生左顾右盼、遥相呼应的效果,增强整体的韵律节奏。但呼应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字形结构特点和笔画的繁简灵活变化。

呼应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笔画繁简;另一种是根据印面艺术氛围的需要,人为地创造呼应,达到天然浑朴的艺术效果。图8—31“杨士骧

印”中的“杨”、“骧”笔画繁,“士”、“印”笔画简,用回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对角呼应。图8—32“长水司马” 图8—33“新会伍氏藏书”印,均属此类。图8—34“鑾坡一字泽广”,图8—35“颍孙”印,为上中部与右下角呼应。图8—36“太医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余三字的笔画均不算少,为了使印面轻重呼应,虚实相间,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头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紧缩,与“太”字形成了呼应。图8—37“修盦”印,是把两字一上一下进行错位后形成右上与左下的空白呼应。图8—38“丁敬之印”,图8—39 “群众未县”印,通过印边、角的残破处理而呼应,使印面达到了开朗透气、轻松活泼的效果。

5.借边法

借边是在文字有较长的线条与印边栏重合时,为了打破平行线而使用的一种方法。图8—40 “湖州安吉县”印,“湖州”两字的右边均有长竖直线,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边边栏去掉,用“湖州”两字的长竖画代替借边,达到了章法的变化和谐;图8—41“祖金轩”,图8—42“处其厚”印同属此法。图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后一笔,利用借边法,处理得恰到好处:第一,打破了与印边的平行,减少了一个间隔的空间;第二,变化了两字下部垂足之间的空隙,使章法灵动多姿,匠心独具。

6.增损法

增损是对文字笔画在不悖“六书”的前提下,根据章法要求,对笔画简的字适当增画,对笔画繁的字酌情减笔。增损,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笔;如果字字增损,字法虽无乖谬之处,定会招来牵强附会之嫌。图8—44“五威将

焦掾并印”,“并”字篆作两个立字(),此印的处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间两竖并作一粗竖,两个立字的下横并作一长横。一字减去了两画,既减少了印面留朱过碎的现象,增强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与“威”字中女部的并笔相呼应。图8—45“任翁叔”印,“叔”字篆作“”,为了与上字趋横势的“翁”字取得协调,“尗”

旁()增改为“”,“又”旁(),增为“”,古文字的“” 、“”通用。故此印既增笔可识,”“、又使章法合理统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与放,本是汉字书法美的特征之一,在篆刻中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体紧凑生动,可根据印文特点,让笔画进一步夸张和收放。图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顶边,“佳”旁的上部延伸夸张,形成左右两处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长垂足夸张抵边,“刀”旁上提紧缩。全印章法布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变化,留白处又相互呼应,十分生动。图8—47 “梅垞”印,两字的横向线条紧收上部,四条不同形态的竖线夸张至底边,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于线条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诗意图。图8—48“书徵氏”印,“书徵”两字满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满布之法,章法定有松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独运,把“氏”字的斜钩加长,呈顶天立地之势,其他笔画紧收上沿,为了使印的左部无单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钩加以盘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对比,章法生动活泼,妙不可言。

8.挪让法

改变篆书固有结构的形态,适应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让。挪让常见的有文字占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两种。图8—49“王遂”印,图8—50“騃人”印,由于印文两字笔画繁简过于悬殊,却又无法用增损来协调,故用挪位变化两字所占的

面积。图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与“子”为同一写法,均有向左弯曲的竖钩,“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这三字组合一印,章法较难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让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结构,同时又把“子”字的竖钩变换了方向,形成了两个“子”一曲一直,好似俩人携手同行。章法出奇制胜,精彩至极。图8—52“俯首甘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单人旁与“甘”字的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让,均是挪让中的高明之举。

9.方圆法

在一印中作方圆变化的处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图8—53“明中大恒”印,“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写法,圆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圆法,“恒”则纯用方折,给人以方圆多变之感。图8—54“风隥吹阴雪云门吼瀑泉”,图8—55“匋庐”,这两印的方圆对比更加强烈,生动活泼又无生硬唐突之嫌。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现重复字或一个内容刻两方以上的印,在创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复,必须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进行变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为;高手刻印,以变化为能事。图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图8—57“关山阵阵苍”两印,为邓散木之力作。两印中“星星”和“阵阵”的重复,在篆法造型上很难变化,故用两短横代替,避免了雷同。图8—58黄士陵的两方“杨士骧印”,同作拟汉印,其中一印作满白文,另一作细白文,“杨”、“骧”两字的篆法结构均有所变化。两印粗看相似,细品奥妙无穷。图8—59三方“千寻竹斋”印,均出自吴昌硕一人之手;三方印用两种刻法(朱、白),三种章法,三种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变化三次,“寻”、“斋”变化两次,足见吴昌硕的匠心和变化能力的高妙。

11.穿插法

写意豪放一路的印风,往往以笔势纵横,气势霸悍,气息连贯,左右顾盼的气氛去营造,故在文字线条上需进行适度合理的穿插,来进一步烘托。线条的穿插要适度,不能无休止地延伸,同时在穿插中要兼顾疏密、轻重、呼应的关系,如果任意无序地左穿右插,将似乱麻一团。图8—60“家在庐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几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庐”字下部的空隙处,形成两字的紧密,“家”字的右下侧挪出了疏的空间,与密产生对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与“山”字连接,“山”又与“峰”粘连,造成横向承接呼应;“第”字上弧线穿至“在”、“山”

之间,又形成线条的密集,故与两侧的疏产生了鲜明的疏密关系。我们整体审视此印,虽以细朱文刻之,然纵横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对比,朱白的呼应,无不给人以气势磅礴,妩媚多姿,顾盼生情的感受。图8—61“梦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创作,其纵横穿插的线条,把章法缔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处理手法,我们从中不难领悟。

12.开合法

开合能使章法产生离而不散、合而不挤,强化成分朱布白、呼应对比的一种方法。图8—62“安吉”朱文印,两字各向左右拉开距离,左边紧靠边线,右边拼入边栏,呈松散的布局,最后以不等的宽边聚拢,起到了散中有合、合中见离的艺术效果。如果此印两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无味之感。图8—63“八砚楼”印,“八”字左右开张,左撇紧迫“楼”,“楼”字本呈左倾之势,由于“八”字的撇画与其合,加重了“楼”右部的分量,而化险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两画左右开离,中间留出大块朱色,与下部几处空白遥相呼应,生动有趣。

13.欹侧法

在书法创作中,尤其是行草书,结构的欹侧变化是十分讲究的,如左欹右侧,上欹下侧等。后来把这一方法运用到了篆刻的字势章法中,赋予了篆刻艺术新的章

法形式,别开一境。欹侧变化在篆刻中表现最强烈者,当首推齐白石。图8—64“夺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细加审视,各得欹侧之势;“夺”、“工”呈右侧,“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对角顺势呼应,又上下欹侧,左右照应;在线条方向的处理上,“夺”字有连续十个横画,组成了三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线,与其他三字的平横形成强烈反差,无不给人巧夺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图8—65“风前月下清吟”,图8—66“最工者愁”两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侧来表现其强烈的风格个性。

14.界画法

界画是印章中常见的形式,其种类多种多样,如:两字印套“”、“”,三字印套“”、“”,四字印套“”,六字印套“”,九字印套“”等。用界画来

间隔文字的目的有二:一是作为印章的装饰,丰富印面效果;二是规整章法。图8—67“商库”、图8—68“司马戎”、图8—69“南乡丧吏”和图8—70“右马将厩”等印,是以文字的多少进行间隔,纯起装饰作用,为秦官印的印式。图8—71“明月前身”、图8—72“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两印,它们的界画是为了避免章法的松散而使用的。前者“明月前身”,是吴昌硕怀念前妻章夫人所作,印文造型趋欹侧,线条圆转富于动势,意示夫人妩媚娇柔的英姿;然而过多的弧线,在章法上定有流动不稳之态,所以在四字之间加“十”字界,达到了动中有静,飘柔中见稳重的极佳效果。后者“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以金文入印,金文结体大小不一,字形欹侧跌宕,以“井”字界画,产生了团聚统一、疏密协调的艺术气氛。

15.边栏变化法

边栏是印章的组成部分。合理地设计好边栏与印文风格的关系,能使作品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边栏的变化处理,是根据阴阳刻法、章法、风格等综合因素设计的。常见的边栏有以下几种:

(1)印边独立等宽。这种边栏,一般风格比较工整典雅,线条横平竖直,如图8—73“孙古云鉴藏书画之印”、图8—74“徐堂印信”两方朱文印,图8—75“韩毕印”、图8—76“上官建印”两方白文印。白文印的边栏为四周均等整齐的留红。

(2)双边。双层边栏只是起装饰作用。印文风格要求同(1),如图8—77“千化范室”印。

(3)白文套边。在古玺印中均用此式,是为了起变印文涣散为整体的作用,如图8—78“□内师玺”,图8—79“开方之玺”。明清流派印创作用此式,只是起变化形式的装饰作用,如图8—80“笔歌墨舞”,图8—81“小农”印。

(4)印文粘边。印文与边栏粘连的设计,一般为朱文,小篆入印。小篆圆转流畅,柔美多姿,与印边相连,气息贯通,浑然一体,如图8—82“袁氏止水”,图8—83“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图8—84 “顾氏永宝”等印。白文印是用迫边残破的方法。迫边残破要根据章法的需要而为之,其中有一面迫边,二面迫边,三面和四面迫边。图8—85“王秉恩印”,为一面迫边残破,在笔画繁处起到了透气作用,又与“王”字的笔画简相呼应。图8—86“人外庐”印,入印文字竖画较多,“人”的捺画,“庐”的“广”字头长撇,均与印边呈平行线,此印的处理是两边迫边残破,既打破直线的平行,又使纵向势态的章法得到了横向的调节。图8—87“沈佺之印”,为三面迫边,此印章法稳健,刀法凝重,线条基本均布印面,有平淡之嫌;然而作者以左、上、右三面迫边残破,在视觉上有冲出印面之势,调节了印面的滞重,赋予了章法博大的涨力。图8—88“依隐玩世”和图8—89“大欢喜”两印,四面迫边残破,为拟汉烂铜印的一种形式,两印章法本为均匀娴雅,然四周迫边残破,又增加了古朴烂漫的气象。

(5)宽边式。宽边是古阳文的一种表现形式。此类印章线条细均劲挺,印文布排错落开合,以等宽边围栏,给人以秀雅中显稳重、自然中见规整的艺术效果。图8—90“长绍”和图8—91“每”两印即是。

(6)宽窄调节式。印边有宽窄变化初见于封泥,近代吴昌硕最先把这一形式用于篆刻创作。印边的宽窄变化,可调节章法重心,增强形式感,有险中求稳,化险为夷,轻重呼应的作用。图8—92 “石丁”印,两字互相紧迫,粘连右、上边栏,印文粗而上、右印边细,虽有轻重对比,但过于唐突,然而由于左、下部印文与边拉开了距离,为了平衡重心,故设计成宽边,形成了印边的对角对比和与印文的照应,章法生动奇妙。图8—93“子通”印,章法设计用意与前者相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把左、上边栏去掉,别出心裁,使人耳目一新。在白文印中也有留边宽窄的章法设计,如图8—94“六亿神州尽舜尧”印,便是白文印中印边设计构思巧妙的印例之一。

(7)无边式。印章无边始于流派印,有萧疏简练、不激不励之感。创作此类作品,要根据文字造型的特点,一种是印章四周要有较长的线条,如图8—95“家在龙山凤水”印;另一种是入印文字的盘曲要略加改造,使章法有团聚感和凝聚力,如图8—96“茹芝饵黄”印。

篆刻的章法千变万化,气象万千。以上只是简要介绍和分析了前人在章法形式上常见的一些印例。初涉创作要循序渐进,可按照以上印例进行拟仿创作,在拟仿中不断总结、积累和深化,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才能从必然王国上升到自由王国。练习:根据以上十五种章法进行拟仿创作练习。入印文字的造型,要与所拟仿印例比较相近。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学习篆刻,首先要准备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泥)、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砂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选材 适宜学刻用的常规石印材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者可以用青田石来练习。 画中画 学习篆刻的基本步骤是:磨章料、写引稿、镌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需要注意的是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 篆刻章法 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设计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笔画均匀分开,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进行,笔画均匀、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

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统一。三字印分为右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的时候,可根据印面的大小,改变字体的形状,使空间显得相对协调。四字印分为:顺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右一中二左一式。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长一个字,另外三个字响应缩小,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长两边的字,中间的字要缩小。要做到均匀,恰当、得体。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 写印稿 写印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书法好的可根据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写或写到拷贝纸上,书法不好的,可把拷贝纸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进行描摹。以“印”字为例,描的时候要用铅笔,依着印字的轮廓边缘描下来(注意:小的细节千万不能漏掉)。然后,依着“印”字的轮廓涂上墨,注意一定不要超过轮廓线。按顺序把“印”字涂抹好。然后要把印稿的上的字,上在石面上,上石的方法有两种: 1、水印法,方法是:首先准备一张透明的拷贝纸,然

篆刻构成形式与写意花鸟章法的相互借鉴

篆刻构成形式与写意花鸟章法的相互借鉴 【摘要】:篆刻艺术与写意花鸟画形式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篆刻艺术的金石气对写意花鸟画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历代印人的不断创作实践中,逐步创造,丰富和发展了篆刻艺术中的形式美。而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形式,就其构图造型来讲,属于一种即兴性创作的表达,要求成竹在胸、意在笔先,一气呵成。一幅作品,构图是创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历代画论都着重提出章法、布局来进行探讨。篆刻布局与写意花鸟的章法有异曲同工之处,研究二者共同之处可以互相融通、互相借鉴。因此,历代印人都自觉不自觉的对其形式的构成进行探讨,尽量使之达到完美境界。写意花鸟画的意境、意蕴,都是画家用心去体验的东西,是灵魂。这来自于画家人生的体验、阅历和修养。所以在构图中,形成腹稿,这样下笔便有依据。写意,就是以形写神,这关键在于作者下笔前,对画面要来一番完整的创作构思。本文通过研究写意花鸟画中对篆刻审美元素的汲取,阐释了写意花鸟画对篆刻艺术的借鉴与相互渗透,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篆刻艺术的审美趣味,运用到花鸟画之中并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使画面线条的质量感增强,文化内涵丰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二者表现形式不同而追求的意趣和形式有很多相互借鉴的地方。【关键词】:写意花鸟印章笔墨借鉴互通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12;J292.41 【目录】:摘要6-7ABSTRACT7-8第一章绪论8-9第二章篆刻9-132.1篆刻的发展历程9-112.2篆刻的发展现状11-13第三章写意花鸟13-203.1写意花鸟的发展历程13-153.2写意花鸟发展现状15-20第四章分析齐白石篆刻与写意花鸟画在形式法则上的内在联系20-304.1篆刻刀法与写意花鸟画笔法的比较20-214.2篆刻构成形式与其写意花鸟画章法的比较21-274.2.1疏密对比,对立统一23-254.2.2斜正对比,妙趣横生254.2.3粗细对比,相反相成25-264.2.4虚实相生之趣26-274.3篆刻与绘画平面空间分割比较举例27-30第五章结论30-32参考文献32-33致谢33-34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研究成果34-35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35-3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略谈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章法

略谈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章法 摘要:本文以篆刻章法作为一个新的锲入点,对赵之谦的篆刻艺术从自然虚实和人为虚实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描述赵之谦篆刻艺术章法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赵之谦;篆刻艺术;章法 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在晚清的艺坛上, 是一位身怀多种才能的艺术家,在碑刻考证、诗文、绘画、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其篆刻艺术, 在中国近代篆刻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了大批后学者。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a113140753.html, 提供赵之谦印文设计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奇肆跌宕、疏密有致,甚至一些非常精微细小之处都作了精心安排,如果用放大镜细看,就会发现许多令人惊奇之处。虚实疏密、奇正变化是赵之谦印章章法构成的一个主要因素。赵之谦的印面设计中疏密处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虚实和人为虚实。下面我们追根求源,着重对赵之谦作品从章法上进行分析。 一、自然虚实自然虚实就是将一方印章按印文字数的多少来平均分成几等分,按每字无论笔画多少均只是一等分来处理疏密。这种设计使得笔画多的字也只有挤紧占一格,笔画少的字则可放松占一格,在设计上做到密不乱,疏不松散的效果, 赵之谦的这类印章较多。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a113140753.html, 提供例“子重”二字采用上下均匀的章法,“子”与“重”各占一半,给人以明朗舒畅的感觉,除两字印外,三字印也能采取自然疏密的方式,如朱文印中“未了事”这方章,采取的是均分原则,其中“未”、“事”二字笔画较繁,“了”字笔画较少。整方印文设计给人以稳定中有变化, 均分中显自然的感觉。这类印章赵之谦都能设计得得心应手。“二金蝶堂”为赵之谦斋馆名,四字中“金”、“蝶”、“堂” 三字笔画繁多,“二”字笔画较少,将“二”字与笔画较多的其它三字并置,并独占四分之一面积,实属章法处理上的大胆,且将“二”字上下拉开,于右上角大量留红,“堂”字“用边”,给人以新的视觉效果。 清代篆刻大家邓石如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前人对疏密应该分明的要求。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a113140753.html, 提供赵之谦此方印应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最佳典范,十分耐人咀嚼回味,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大师的手笔。“血性男子”也是运用自然疏密的方法。细细品味发现这方章在自然中又有所变化,细看笔画有粗有细,给人的印象是自然中求稳定,稳定中求变化,变化中求自然,在自然疏密的共性中追求个性与创新。其它多字印“沈树镛考藏印记”也是如此。这类印章太多,在此不一一举例。 二、人为虚实人为虚实就是打破自然虚实的章法设计,不将每方印章的印面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字,而是按作者的意图和印文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赵之谦的印章追求奇肆跌宕,变化求新,人为虚实是一个重要因素,否则便达不到离群创新的效果。现举几个例子来具体分析。 (1)利用异体字中国文字中有很多字都有异体字和繁体,如“无”与“无”,“万”与“万”等。简体字笔画少,繁体字笔画多,在适当的印文中合理的运用异体字、繁体字,可以使印文疏密有致,生机焕发,增加印文的艺术魅力,反之则破坏艺术效果。“无闷”是赵之谦一方常用章,赵之谦别号“无闷”, 此方印章印文两字上下排列,“无”字采用简体,“闷”字笔画较多,这样上简下繁,重心下移,上疏下密,对比强烈。整方印文线条平直、端庄,具有阳刚之美,如果此印文在章法设计上采用“无”字繁写,则整方印文密闭堵塞,变“无闷”为“真闷”了! 看来赵之谦在设计自己印章时是用心良苦。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a113140753.html, 提供“铁面铁铁如意”三个“铁”出现在同一印面上,如果“铁”只用一种写法,平均设计则必然使印面显得呆板,了无生气,赵之谦在章法上对三个“铁”字采取不同的写法,三字同处列首,两繁一简,繁中求变,使整方印章既统一又变化,生机盎然,如果不是赵之谦具有广博的知识,别具一格的设计,此印文落入一般印家手中则定会平板呆滞,或者无从下手。合理地运用字体繁简来设计印文是赵之谦章法的一大风格,这类印章是相当多的。

黄牧甫篆刻章法简析

黄牧甫篆刻章法简析 黄牧甫(1849-1908)是清末中国印坛上的一位大家,不但做到印外求印,如三代吉金,两汉刻石,权量镜铭,泉布古陶,他都能吸取到自己的印上,而且他的印章法上也充满了变化。学篆刻者,皆知篆刻的三个要素,“刀法、篆法和章法”,而凡有所成就的大家,都是在章法上下过很大功夫。黄牧甫的印貌似平淡,但寓巧于拙,寓奇于平,充分认识平斜曲直、粗细欹正之间的矛盾觃律,于平中见险,平中见奇,略举几例以论之。 一、夸张笔画,盘活全局; 对原本平直无奇的印章在笔划粗细或繁简走势迚行刻意的夸张,使全印趋于活泼、动感。如以下三方印“与家文忠公同行第九”,“雪涛所得石墨”,“我生之初岁在丙辰惟时已巳”。 与家文忠公同行第九郭兄赵伦 “与”印是通过幵笔与夸张使上边两行的六个字重心统一在字的下部,其中“与”“家”二字是通过字下边的两笔相幵实现重心下降的,而“忠”“公”二字是采用二字篆法中重心偏下的一种入印,使二字重心偏下。“行”字采用把下边两竖的末端做成三角形来实现的(这种用法在汉印中已有之),而“第”字是幵笔与末笔三角共用实现的。最下边一行的三个字重心都顶置,形成上边两行下压,下边一行上顶之势。上压下顶,一方枀普通平直的印顿生动势、斗势。 朱文印“雪涛所得石墨”同样采用上轻下重的布局,全印面重心平稳,为了使印面上半部轻简,采用“雪”字最简化的篆法,幵使上三字重心上移空出中部,使中间部分显得空灵透气,“所”字的“斤”部和“涛”的“寿”部曲线化处理,使印面更显灵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牧甫印崇尚光洁完整,而此印边框的残破有四处,成对角呼应之势,打破了印面宽边,使不致沉闷,“法无定法”,可见其灵活,用心良苦。 雪涛所得石墨我生之初岁在丙辰惟时己巳 “我”印,稍留心就发现其上下两边与左右两边幵非垂直的,而是右高左低的,单从印面看,我们无法知道其是为了印面边框适应文字而做成斜势,还是印面本来不方正,文字将斜就斜而刻成。总之,上下边框与印文形成成右高左低斜势,使全印顿生动感,却在左右平行边框的统一下又不致失衡。若仔细观察印中文字的竖画也大多不是与左右边栏平行的,而是上端向右,下端向左,也是在化解这种斜横与竖边的不平衡矛盾。如“生”“之”“丙”“时”。 二、对角呼应 这一平常的章法布局形式在黄牧甫的印中运用的似乎更具巧妙匠心。如“寄斋”,“假司马印”,“谢树煌印”

篆刻基本刀法

篆刻基本刀法(图文) 刀法犹如书法的笔法,是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之一。印章的篆法、章法、线条,最后均要通过刀法去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精美成功的作品来的。刀法由执刀法、运刀法和基本刻法三部分组成。(一)执刀法执刀如同执笔。在篆刻家手中,刀有“铁笔”之称。正确的执刀方法,能冲切任意,轻便灵活,游刃有余。常见的执刀方法有两种,即:三指法,也称指捏式;拳握法,也叫整握式。1.三指法三指法是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刀杆,成三指鼎立之势,无名指、小指辅贴于中指,中指端离刀刃约1厘米左右,刀杆与印面约成30°夹角,似执钢笔式。执钢笔,三指法已足能书写。执刀,由于石质有一定硬度,为防失控,中指端须顶住石章顶侧,以控制运刀速度,无名指、小指紧贴中指,做到五 指齐力,由右向左推进(见图6—4)。 2.拳握法拳握法虎口朝上,整把握住刀杆,刀杆略向前侧(向身外),与印面成60°左右夹角(见图6—5)。掌、腕、指、臂同时发力,向身内犁进。拳握法由于整把握刀,用臂、腕带动手,力强势足,运刀长驱直入,长冲短切均可。 两种执刀法各有优点和不足。三指法灵活轻便,运刀变化丰富,然而刻较大的印章力量不足。拳握法力强势足,刻大印、巨印,线条雄强浑厚,但灵活性较差,不易表现细微变化。其他还有正刀法、五指斜执法等执刀方法。正刀法刀杆与印面垂直,古人有“执刀如执笔”的比喻,故此法与执毛笔相同。运刀时虽然用腕带动指,但指力毕竟有限,所刻线条软弱,运刀也不够灵活。五指斜执法其实是三指法的变化执法,用于冲刀。此法执刀比三指法平些,五指辅刀杆疾冲,所刻线条迅猛酣畅,具霸悍之气。

(二)运刀法 运刀法是刀刃在印面上的切割运动之法。古人在印论中所述名目繁多,十分混乱,有的甚至故弄玄虚,使初学者读后不知所云。其实运刀的基本方法主要的只有两种,即冲刀法和切刀法。 1.冲刀法冲刀法是沿着笔画向前推进的犁割方法。三指法和拳握法均能使用。三指法,左手执石,右手五指齐力,以刀的一角入石,以腕发力,刀杆横于胸前,与印面成30°夹角,无名指顶住印石上侧端,用力从右至左推进,犁出一条“V”形沟(见图6—6)。拳握法,刀杆竖斜于印面,左手执石,右手紧握刀杆,以刀的外侧角入石,由外向里犁进(见图6—7)。 冲刀法除 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三指竖冲法。执刀方法与三指法相同,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执石,掌竖于胸前,拇指翘起,顶住刀杆后下侧,两手配合一起发力,由内向外推进。左右两手的分工为:左手除执石外,拇指顶住刀杆负责向前推进,也起杠杆的支点作用;右手只需执稳刻刀,掌握运行方向、刀杆斜度和刻入深浅(见图6—8)。这种竖向冲刀法,优点是两手合力,运刀轻松自如,刻

硬笔书法的章法模板

硬笔书法的章法教案 所谓章法,就是指对一篇字的整体安排。懂得了执笔运笔,能写好一点一画;懂得了结体的规则,能写好一个个单独的字。但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往往要把许多字写成一篇,因此就不仅单个的字要写得美观,还要使许多字组成的“篇”布局合理、和谐统一。这就是章法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初学写字的人有时单个字写得还不错,然而一旦成篇写却很糟糕,甚至显得整篇字都不好了。由此可见,章法是很重要的. 硬笔书法的章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纵写,一为横写。纵写继承了毛笔书法的传统,仿佛毛笔书法的缩影,虽非本色,若能写得好,也别有情趣。横写是现代书写格式,来源于现代印刷形式,它具有时代特色,方便实用,是硬笔书法的本色格式。 现代横写格式 一、横写格式的要求 横写格式是运用最普遍的硬笔书法章法形式。通常人们记笔记、起草文稿、写信、做作业,都是用横写格式。因为横写格式来源于现代印刷形式,所以章法的安排,要注意参照现代印刷形式来写。 横写格式总的要求是: (1)字序由左到右,行序由上到下; (2)每一段的首行都要空两字,以表示段落分明; (3)句间要用标点符号断开,以便于识读; (4)标点符号宜小,要写在字的右下方,不能写在一行之首; (5)字距小,行距大,行间要清楚; (6)行首、行尾都要平齐,切忌前冲后缩; (7)使用简化字,避免繁体字,力求书写规范化; (8)每行字的重心都要始终贯串在字行的中心线上; (9)一篇字的字体要前后统一,不要开头工工整整,到后边却潦潦草草。 以上要求只是一般的要求。由于硬笔书法是一种手写体的艺术,既要方便书写,又要容易认读,同时还要把字写得规范美观,所以,在具体的章法上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变化用之,不能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 按字行的排列形式分,硬笔书法横写式主要有横竖成行和横有行竖无列两种。

章法 构图布局

章法构图布局 “乐竟之谓章,文采之谓章,是章法者,言其全印灿然也。” 布排印文。或平整规矩,言其印文就行结构、布排整齐;或错杂放纵,言其印文不拘一格、应情变化。 分朱布白。朱文印中,朱者为实,白者为虚;白文印中,白者为实,朱者为虚。分朱布白,即为经营虚实。一要匀称,此章法具平整规矩,平稳厚重之美;二为对比,“宽可走马、密不透风”,虚实相生之美;三为对称,应情而定,形成均衡的装饰意趣;四为呼应,全印朱白相互呼应,灵动的整体韵律。 完善整体。一为协调,字体统一、笔势统一、笔画风格统一、印文与印边风格统一;二为求异,避免机械重复,生动整体;三为破残,为调节笔画稠密或内外通气,可适当破残,横画横破、竖画竖破,唯白石老人“反其道而行之”,亦不失精妙;四为相间,一印之中同用白文和朱文,笔画繁者为白文 ,简者为朱文,形成平衡之势;四为移位,在不违反六书原理之下,可移动某一部首,使印文形体相互适应;五为挪让,以伸缩印文移动方位,完善虚实;六为巧拙,用巧不过于媚俗,用拙不流于怪野;七为伸缩,适当伸缩处理印文笔画,达到印文整体气势连贯;八为镶合,可将二字合成一体,调节虚实;九为回文,逆向旋转布排印文,以期虚实协调;十为粗细,印文笔画繁者可略细,笔画简者可略粗;十一为边栏,印章中的印边和栏格。 刀法刻法 篆刻的刀法,就如书法的笔法一样,至关重要。 按刻法分单刀和双刀。单刀在笔划的正中下刀刻之,多用以刻细朱文;双刀在笔划的两侧下刀,多用以刻粗白文和朱文。按运刀的刀势不同又分为冲刀、切刀和冲切结合三类。根据各篆刻名家的执刀方法、运刀刀势和刀具厚薄利钝产生的刀痕不同,又形成了各种篆刻流派。如清代皖派篆刻家善用冲刀,线条劲挺,流畅奔放;浙派篆刻家喜用切刀,刀痕顿挫起伏,生拙古朴;吴昌硕篆刻冲切结合,刚柔相济,浑厚苍劲 执刀姿势一是用执笔的方法,通常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握刀,中指抵于刀柄内侧,无名指及小指抵于中指下,刀杆侧倚虎口,以刀角斜侧入石,以40度左右角度向左前推进。二是像握拳一样,五指握刀,大拇指在外面,运刀是由外向内冲切。第一种执刀法较灵便,适宜小中印及工细风格的印;第二种执刀法力量较强,但也显得不太灵便,适宜大印及粗犷风格的印。 切刀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先将刀锋切入石内,使刀杆顺笔画方向摆动,一起一伏地切刻前进,如人在沼泽地行走,一步步拔腿向前搬动。这样切刻出来的线条留有逐步移动的刀的痕迹,显得沉稳泼辣。 冲刀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或者向身体反方向冲去。刀锋入石后,掌握一定的深浅度,力量要匀,运刀速度略快而又能把握住,即虽然是一刀顺势冲去,但到该停处就停住,不会冲出刀外而划破手指。 切刀与冲刀有时也可结合运用,即冲中有切,切中有冲,如赵之谦的“二金蝶堂”白文印、吴昌硕“缶庐”朱文印。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

论中国对联书法章法

论中国对联书法章法 一、总叙 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包括笔法、墨法、章法等几种。笔法指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含执笔法和用笔法;墨法指用墨的浓淡枯润,聚散洇凝;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续、呼应、照顾等关系,以及通篇的疏密虚实变化,亦即作品的布白(相似于绘画构图)。 笔法是书法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法,贯穿于所有书写过程;墨法视书写工具、材料及作品用途的差异而灵活掌握运用,如熟纸不宜用涨墨,碑石书丹可求墨色枯润,而无须浓淡变化,等等。 对联作为特殊样式的古文体,千百年来被广泛书写,运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书写对联之于笔法、墨法的要求与书写诗文等一致,章法上却有着自身的特定要求,其幅式、章法受着文体特性和实用功能的双重制约。书法作品意义上的对联,既包含文体及内容,也指其书写形式——区别于中堂、条幅、条屏、斗方、扇面、册页等的特定款式。 作为古文体的对联,源于汉语的对偶修辞,由上古的对偶语演化为对句,随着对仗的完善,从古代骈赋和格律诗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特的文学形式。而以书法为载体的对联(对联书法作品),一方面承载并传达文句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点画、字形、章法所构成的笔墨图像完成自身艺术创造的同时,还必须从外观形式上体现对仗这一文体特征,即求得书写形式上的整齐美、对称美、和谐美,而这一任务便主要通过书写章法的规定性来实现。从而,联文的对仗与书法图像的对称均衡有机结合,互为表里,融为和谐统一、独具一格的对联书法艺术。另一方面,对联的诞生即伴随着实用,并与书法紧密结缘,或者说因为实用产生了对联和对联书法。 古代诗歌、民谣、典籍中均不乏对偶语,律诗中不乏对仗工稳的联句,但书写它们和写其他文字内容在形式、章法上无二致。而五代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句一面世即成为“有史第一联”,原因就在于它独立为用,并贴于门坊、楹柱这种对称建筑物上,成为形式对称整齐,章法独特,文意完整的对联书法作品。 二、对联书法的基本章法 对联书法的对称性可称为“双边对称”,因为它不同于人或动物(或一栋对称建筑),后者每一个体是不可分割的左右对称统一体。对联则由上、下两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合的单联组成。书法对联的传统形式,要求竖排,上、下联左右分列,两行(或两片、两幅)字体相同,字数、字径、幅面尺寸相等,黑白空间分布基本均衡。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的基础知识 一、篆刻的起源: 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故称之为“篆刻”。 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至周代,以青铜为主的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周玺大、小各种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阴文)、朱文(阳文)两种。韵味苍厚、结构严谨,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朴实的性格。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字体完美、秀丽、笔势挺拔,结构舒适奇特,耐人寻味,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的灿烂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为“缪篆”。汉印的印形、钮式等十分精美,而文字处理、章法变化等形成的艺术也一直被后代篆刻家们奉为典范。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十六世纪以后,金石学盛行,有些书画家以花乳石代替坚涩难刻的硬质印石,大大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大批的著名金石家。 近代,中国篆刻艺术得到了发扬,名家林立,风格更加多种多样。 二、印章的用途: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大致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奴隶制社会急剧衰落,封建时代开始萌芽,社会处在动荡和复杂的勮时期。显示身份、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俗话说:“口说无凭”,印章即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物件,用以证明政治身份和行使、授与的权力(权力的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不仅是国家权力机构必备的评证,也是整个社会采用与检验的凭证了。 “印信”印证、信誉、印证人生。 至秦代,作为官印经过汉代继而形成了与传统中国书法并存的艺术体系。唐宋至元,元押的出现,演于明,它已成为与书法绘画艺术并存的姊妹艺术。

湘版八年级美术《方寸之间》说课稿

《方寸之间》说课稿 儋州市第二中学黄海滨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方寸之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三单元课程,是继《黑白世界》一课的拓展学习课程,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教材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2、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印章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与篆刻章法中虚实、疏密关系以及空白的运用和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的共同之处做出提示,引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共性的思考。在对篆刻工具、步骤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篆刻艺术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通过借助简化的篆刻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篆刻布局章法的基本表现能力。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篆刻艺术形式特点与刀法运用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B、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3)发展目标: A、能够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尝试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共性。 B|.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攻破这一重点,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篆刻艺术作品,让学生观察,探究,总结等方法。教学难点:篆刻章法中虚实、疏密关系以及空白的运用。攻破这一难点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篆刻艺术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习展开,安排两个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入首先可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选择。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对应的

篆刻活动教学设计章法布局

篆刻活动教学设计章法 布局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篆刻教学设计——章法布局 一、内容分析 了解篆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学习怎样设计刻制印章,了解篆刻的存在形式技巧及造型规律,在篆刻艺术的世界里感受篆刻的乐趣,美化自己的人生。 二、学情分析 活动对象为我校学生,对篆刻艺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的思想及不同的个性,在篆刻学习过程中陶醉于篆刻的艺术魅力之中,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篆刻作品。 三、教学活动形式 以小组共同讨论、观摩学习及独立创作的形式展开活动。 四、教学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较高层次的艺术设计制作的实践过程中给学生以审美熏陶,在感受历史悠久的篆刻艺术魅力同时,增强对篆刻理解并加以创作。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讲解、分析、操作、示范,让学生学习使用篆刻必备工具、临摹名家作品,并尝试篆刻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使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而独特的艺术。同时以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 章法及布局是篆刻的核心(考虑整体性,从全局出发,以平实入手)。 教学难点: 篆字的掌握、熟练及运用是完成篆刻的基础。 五、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1 教师活动 篆刻概述: 用幻灯片出示几副篆刻作品,让学生辨认,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老师介绍篆刻的相关知识、含义,历史、审美特征及用途。并引导学生以汉印为创作形式考虑自己的创作内容。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 问:同学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印章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小组补充。 成绩报告单、发票、书画…… 问:有谁知道印章起源于什么时候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小组补充。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叙述:

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方寸钤记——藏书印》word教案

《方寸钤记——藏书印》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制作藏书印;通过对藏书印的欣赏、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细心、沉稳地观察生活及处理事情的态度。初步认识中国藏书印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书、藏书的兴趣。 教学思路: 本课介绍篆刻的发展史及创作的基本方法、工具材料,尽力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原则下步步推进,既要有一定的欣赏性,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性。老师不仅要亲自示范篆刻技巧,同时还要提供一些优秀印章,引导学生掌握印章的篆刻方法;也可从学生的创作中发现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互相分享创作经验,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篆刻方法和技巧。同时,强调篆刻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者在参考这些方法的同时也可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审美修养,陶冶审美情操,培养爱书、藏书的兴趣。 活动一欣赏与研究 通过赏析和评述著名的藏书印,了解我国藏书印的发展沿革与书法、篆刻艺术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书法、章法、刀法的角度评鉴一枚藏书印。 活动二设计与制作 学习藏书印的制作方法,查阅篆书字典,为自己设计并尝试刻制一枚藏书印,并钤印于所藏的图书扉页上。 教学过程: 一、篆刻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展示20XX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导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它吗?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它吗? 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以篆刻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中国的篆刻是非常讲究材质的,这枚印就是刻在上乘的新疆和田玉上面的。篆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篆刻艺术去领略它的奥妙吧。 学生欣赏并回顾20XX年奥运会的盛况,体会以篆刻形式设计标志的独特性。 二、篆刻章法 姓名章中字的笔画比较多,可取其中的一个字刻在石章上。 印章可分一字印、二字印、三字印、四字印等。 形式上也可朱白相间。 三、制作

篆刻章 布局 闲章知识大全

篆刻章布局闲章知识大全 汉字的构造汉字主要有六种造字法: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篆刻知识:〖章法·布局〗篆刻的章法布局,是根据印文和印面进行构图的。前人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固定俗成的章法程式。纵观历代印学典籍,归纳起来,共有三十法,基本概括了前人已经尝试并获得很好艺术效果的章法程式。当然,随着印学的发展,也会有新的章法产生。〖对比法〗此种方法就是将印文在疏密和朱白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扩大印文所占的空间矛盾,使疏者更疏,密者更密,朱者更红,白者更白,产生较强烈的对比感觉效果。如吴让之的“攘之”白文印,作者就利用这种布局方法。“攘”字本来笔画多而密,却将其所占的位置略作缩小,“之”本来笔画简单,所占的空间位置却比“攘”字大,这就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对称法〗这种方法就是使印在疏密、虚实上作对称处理。它可以有斜角对称、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交叉疏密对称等。如郭尚先的“兰石石简”一印,就是把笔画多的“简”与“兰”二字和笔画少的“白”与“石”二字,分别作斜角对称处理,并以笔画代替边框,形成了“密不容针,宽能走马”的构图意境。〖借用法〗这是使印文中上下两字相同部分的形体相同部分不重复的 一种处理方法。可以把下一个字或上一个字形体相同的部分

写成“=”或“:”,以避免印文的形体重复造成印面单调、呆板。如叶路渊“日日新又日新”一印,就采用了几处借用方法。〖挪让法〗这是打破印文笔画均衡占据印面的一种处理方法。笔画多的字,使之宽,笔画少的字,使之窄,使印文顾盼有情,向背相对,于平板中见生机。如汉印“颍川太守”,即是左右挪让。其它还有上下挪让、斜角挪让等。〖穿插法〗这也是打破印文均衡占据印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可根据字的笔画特点,空白多少,互相穿插,以达到整体的紧凑、生动、美观。如蒋仁的“小蓬莱”一印。〖欹正法〗这是以不平正来求得平正的处理方法,可以让字形东歪西扭、上俯下仰而达到“柔中带刚,活而不乱”的艺术效果。如宁斧成的“阳刚”一印。〖夸张法〗这是故意夸大或缩小印文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以将印字的某些笔画或构件伸长或缩短,加粗或缩细,字体放大或缩小,给印面带来不板不滞的艺术效果。如齐白石的'澹容轩'一印。此法多用于单数字的印文处理。〖连字法〗连字法又称文字嵌合法,这也是对单数印文的处理方法。可将印文中的两个相邻近的笔画少的字连在一起,占据一个字的地位,以取得整齐的效果。如吴昌硕的“泰山残石楼”一印,将“泰山”二字嵌在一个字的位置上。〖并画法〗这是对多笔画印文的一种处理方法。一些笔画较多的印文,可将某些笔画作适当的合并,合并后应仍然使人看得出原来的笔意,又叫并笔。这种处理,即克服印面的繁杂呆板,又可获得含蓄的艺术效

方寸钤印——藏书印教案

第四课方寸钤记——藏书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藏书印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了解藏书印所用材料和工具;了解藏书印的用途和分类;了解擦汗功能树阴的布局章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欣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制作藏书 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唱树荫的欣赏、设计、制作,培 养学生细心、沉稳的观察生活及处事的态度。初步认识中国藏书印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书、藏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介绍篆刻的发展史及创作的基本方法、工具材料; 2、教学难点:藏书票的制作。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有谁刻过印章?谁家里有亲人或朋友从事过篆刻艺术? 2、篆刻是一门怎样的艺术?展示2008年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导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它吗?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它吗? 2008 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以篆刻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厚重的东 方文化底蕴。中国的篆刻是非常讲究材质的,这枚印就是刻在 上乘的新疆和田玉上面的。篆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篆刻艺术去领略它的奥妙吧! (二)新课讲授 1、篆刻的定义 专科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雕刻文字,始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和秦的刻石等。 2、汉印欣赏 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汉官印:官员用的印,由官府监督制造,风格比较凝重。汉私印:是指私人的印章,由私人作坊制作,比官印来的随意、宽松许多,主要以铜质为主。 将军印: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来的艺术风格有很大的影响。虎奋将军印广汉大将军章肖形印:只有图像并没有文字的印章。

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

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 书法章法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 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一、平正、匀落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画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画繁者不觉其繁,笔画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画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三、巧拙、粗细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应多的留意并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四、增减、重复 为求全印妥贴,对部分文字有时要作增减处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

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

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 “虚实”是章法总纲,纲举才能目张。邓散木在《篆刻学》中将章法分为14种,后又有人将章法分为25种,无论14种,还是25种方法都只是谋求虚实效果的手段而已。这里所谈章法分布50例,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在一方印章的布局中,可以由多种布局方法综合而成。 满实法,亦叫匀称法。“安北将军章”、“宜春禁丞”、“琅邪柏印章”、“梁清标印”四印,文字分布匀称,印面满实,浑厚平正,字距繁密,印角充实,黑白虚实虽有变化但没有大起大落。满实法布局的特点是庄重、朴实、大度,稳如泰山,给人以端重浑穆的美感。为了使印“满实”,可采取一些手段。如白文印四周加白边,将印文作隔边、顶边处理,或在印中加“田”字格、“井”字格、“十”字格,使印章更加丰满充实。 满虚法,印面以稀、疏、虚为主,视觉效果空灵简明。“长金之玺”、“皮聚”、“蔡湫”、“心伯氏”四印,文字笔画少,线条较细,布白空虚,字距相对较远。这类印章线条以横平竖直的直线为主,圆线、曲线为辅,用刀可冲可切,以轻、浅为主,突出端庄、清秀、瘦劲的格调。满虚法的印章,其边栏一般较粗壮厚实,主要是为了突出印面的“虚”,与印面形成虚实反差与对比。 上实下虚与上虚下实法

上实下虚的印文分布在印章的偏上方,形成上部紧密满实,下部稀疏空虚的效果,如“钱超白事”、“曹氏印信”“节堂”、“种竹道人”、“芳华”五印。这种印章给人以舒适飘逸之感。设计这类印章时,主要有六种方法。第一,可以上部有印文,下部无印文,或是上部印文向下伸展、延续与下垂。第二,印章上部字粗壮,下部字较细小。第三,印章上部字紧密,可采用增繁、增曲叠等方法;印章下部字稀少,可采用减笔、少屈等方法。第四,印章上部布字多,内容丰富,结体繁复;印章下部布字少,内容简少。第五,印章上部文字厚重、清晰;下部文字稀薄、模糊、断续。第六,印章上部文字大一些;下部文字小一些。 上虚下实法。如“大医司马”、“文帝行玺”、“五属啬”、“十年一觉”、“刚毅”五印。上虚下实的效果和刀法有密切的关系。在刻制印章上部线条时,吃刀浅、用力轻,字画之间留空多;在刻制下方线条时,吃刀深。 左实右虚和左虚右实法 如“王尊”、“吕黑”、“千人督印”等印,有些印右边只置一个字,把其余的字均置在左方。“王丙之印”,若“王”和“丙”二字增叠加曲,那么就难以做到“右虚”了,若“之”字不曲屈加叠,那么就呈现不出“左实”。 左虚右实,“魏乙”一印,把字画少或点画比较简单的印文置于左边,这样左边布局显得疏而虚;把字画多或点画比较繁密的印文置于右边,这样右边布局就显得满实。再如“文竹门掌户”一印,属多字三行式排列,最后一行安置一个字或者安置简少的印文,来达到“虚”的效果。邓散木的“芦中人”印,印右只一个字,点画粗壮,

篆刻章法布局图例

篆刻的章法犹如绘画的构图,在形式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无论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会前功尽弃。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据印面位置一字一画地置于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体虚实相间,顾盼生情,妙趣横生。 篆刻的章法千变万化,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但也不是玄妙到无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们从先贤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断总结,找出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表现手法,也不是十分艰难的事情。至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则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后,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据前人常见成功的印例,对印文布排、章法布局作一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数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数十字。在布排的顺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顺序进行的。在相同字数的印中,又有各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是因为文字结构笔画繁简的不同,为了章法的需要而进行的变化。 1.一字印,常见的有置于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两字印,布排方式有两种: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种: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种: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种: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顺序规律,容易顺读就可以了。 (二)章法布局 篆刻的章法布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属最工整的一路。字数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占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稳,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留朱宽度基本相等,横平竖直,转折处或方或方中寓圆,给人以静雅稳健、自然得韵之感(见图8—19)。平均法初习刻印比较好掌握,不过选择内容文字的笔画多少要基本相等,过于悬殊,章法也就无平均可言了。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笔画有繁有简,把它们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积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对比;或者是根据文字特点,作适度的调整后所产生的疏密对比。古人所说的“宽可走马,密不透风”,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体现。疏密法在传统的印章中有四种表现方法。一种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笔画造成的疏与密的对比。图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占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笔画多,在所占的位置中线条密集白多红少,形成了三繁一简的疏密关系;图8—21“殿中都尉”印,图8—22“人间何世” 印,同属此类。第二种是顺其文字笔画的繁简,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应对比。如图8—23“王凤之印”四字,文字布排为顺向,四字各占四分之一,“王”、“之”笔画简,“凤”、“印”笔画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 白对比。如果此印四字采用回文法布排,可产生对角疏密呼应;图 8—24“千人督印”,图8—25“侵骑千人”印,为左右疏密对比法。第三种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笔画过多,又无法省减,只能随其形,加大其所占面积,而让下一字紧缩,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关系,如图8—26“王奉熹印”即属此种。第四种为随形就势。图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笔画密集,下部一足顶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无造作之气。

书法知识之章法布局教学设计

书法知识之章法布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章法布局的知识。 2、赏析不同书法章法布局之美。 3、尝试创作完整的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书法作品的幅式 书法作品的幅式包括条幅、横幅、对联、屏条、中堂、斗方、镜心、匾额、长卷、扇面、册页、报头、题签等。 条幅,也叫“直幅”,装裱后称之为“立轴”。是指直挂的长条形作品。条幅的长度与整张宣纸相同,宽度是整张宣纸的对开或三分之二开。可书写单行大字或数行小字。 横幅,也叫“横披”。是指横向悬挂的形式,宽度大于高度,宽度与整张宣纸相同,高度是整张宣纸的对开或三分之二开。可书写单行大字或数行小字。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或“联语”。是指书写在纸、布或刻在竹木金属材料上的对偶语句,应用广泛,艺术性强。对联分为上下联,用两张相同的长条纸,左右对称。有单联和长联两种形式。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 屏条,是指成组的条幅,也可称为“条屏”。通常是四幅为一组,构成了四条屏。此外,还有六条屏、八条屏乃至更多条的,书写形式与条幅类似,可以每幅自成格局,又可连成一组。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的一半。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 镜心,是指把斗方加工而成的圆形。书写时,依圆形而团式布局。 扇面,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册页,分横、竖两种,即开版式和推蓬式,有单页,也有折叠的。每册八页、十二页乃至数十页不等,此幅式便于集稿作画、题字签名、玩赏保存。 匾额,是指上面题写文字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的牌子,形状各异,以长条和横额居多,字形力求易认醒目,浑厚凝重。在制作上,选用的材料,以及装饰与加工等也力求典雅别致、美观经济,富有时代感。 长卷,也叫“手卷”,是指横向窄长形式,长度可以任意延伸。用于书写长篇文章或数篇诗文。 报头,是指报纸的名称。由领导人、书画家及名人题写或集古代书法家的字而拼成。有横竖两种形式。 题签,是指各种书籍杂志的名称。由领导人、书画家及名人题写或集古代书法家的字而拼成。形式多样。 二、书法作品的内容 书法作品的内容即正文,要题材新颖,健康高雅,具有时代感。如:诗词、歌赋、对联、格言、佳句、散文等。可以通过如下三个方面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