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PCB设计总结参考

高速PCB设计总结参考
高速PCB设计总结参考

最贴近实际的——高速PCB设计总结参考

PCB Designer: ZhuJQ ㈠ 、前言

㈡、节点叙述

第一、 PCB板层的布局

第二、 主要器件布局

第三、 电源线、地线、关键信号线走线

第四、 高速DDR中地址线、数据线、差分线走线

第五、 滤波电容放置位置关键

第六、 数字地、模拟地分地

第七、 电源管理设计要点

第八、 系统ESD、EMC设计

第九、 PCB设计过孔要求

第十、 在数字系统中主要信号阻抗控制需求

㈢、综合

前言

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突飞日异,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端到高端,让我们时时刻刻谨记,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本人根据几年的PCB设计,初步统计了一下,在高速PCB设计中,常常容易犯错或忽略,但又尤其重要的问题,这些细节如果不注意将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运行不稳定或导致当机,所在预研或在开发前端尽量去注意这些问题,将可以减免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问题与麻烦。通常一个产品的开发,以设计前端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需要1块钱,如果到了小批量试产验证阶段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也许你要花100块钱,如果到了批量生产有客户客诉问题时再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也许你花的就不是10块、100块的事情了,说明产品问题越到后端解决,成本越无法估计,带来的负面问题越无法估量。

节点叙述

一、 PCB板层的布局:

1、在板层布局考虑时,首先需要对整个系统的功能模块、信号线大概的有个了解,例

如DDR等长总共有多少?是16位?还是32位,使用单DDR还是多DDR,然后初步

定义出层数;

2、在层的定义时,初步推荐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各种

因素考虑后评估出层定义:

四层板:

①Layer 1 2 3 4

S1 VCC1 G1 S2

②Layer 1 2 3 4

S1 G1 VCC1 S2

③Layer 1 2 3 4

S1 G1 G2 S2 (电源组数较少的条件)

六层板:

①Layer 1 2 3 4 5 6

S1 G1 P1 P2 G2 S2

②Layer 1 2 3 4 5 6

S1 G1 P1 S2 G2 S3 (电源组较少且信号线多的条件)

③Layer 1 2 3 4 5 6

S1 G1 P1 G2 S2 G3

初步只举例两种,可以看出主要遵循规则:

①信号线相邻的层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平面,比如是地平面或电源平面,举例下图

所示;

第1层走线含有DDR信号线:

那么第2层将有一个完整的参考平面:

②一般电源平面与地平面最好是相邻层,我们可以知道这样它本身也是一个电容

效应起到一定的滤波作用;

③另外,对于一般在EMC、EMI方面要求较高设计,通常会选择使用盲埋孔方式,

尽量避免在表面有高速线;

二、 主要器件布局:

1、在器件摆放时,需要考虑每个功能组对应的信号线是否是最短的;

2、在滤波电容的放置时,需要尽量靠近功能模块的管脚或集成电路的电源脚,如下图

所示;

3、在数字器件与模拟器件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相互受干扰问题,尽量放置有一定的

距离,以免数字给模拟部分带来干扰,如下图所示,左上方集成电路区域为模拟部分,而下边区域为数字部分;

4、在放置主芯片的参考电压采样电阻时,需要将采样电阻及电容尽量靠近芯片的脚放

置,距离远容易出现参考电压不够稳定且易受外界干扰,造成系统不稳定,如下图所示;

5、在DSP与DDR芯片放置时,需要在旋转芯片时,查看对应连接属线在后面走

线时会不会出现大部分有交叉现象,一般尽量避免出现大部分DDR线有交叉现象,这样在Layout时存在很多难点,且在美观方面难以控制;

三、 电源线、地线、关键信号线走线原则:

电子系统中都缺不了一些电源线、地线及一些关键的信号线,那么它们都有哪些注意点,

1、电源线,走线一般尽量短且要粗,在过大电流的电源线需要宽到0.5mm以上,甚

至可以考虑使用建立铺铜方式来加强,如下图所示;

2、在布置电源线时,尽量考虑它的相邻层有地表面,这样可以得到一个电容效应,起

到一定的滤波作用;

3、一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表面的完整性,通常如果有一条信号线将地平

面划分了,我们需要尽量考虑将此信号线移到其它信号层,以保证地平面的完整;

4、在DSP或DDR等主要芯片的参考电压采样电阻及电容对应的布线时,需要选择尽

量短且线加粗原则,如果这点未注意到,那将也会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可以出现

当机问题;

5、在CLK信号布线时,在本身CLK信号线需要稍加宽的前提下,需要考虑相邻两层最

好是完整的平面,同时CLK两边能加上地包络是最好的,以免出现CLK信号受到外

界的干扰,导致信号失去完整性使用系统不稳定,如下图所示;

四、 高速DDR中地址线、数据线、差分线走线原则:

都知道通常大型系统中,大部分数据需要在DDR缓存交换完成,DDR的不稳定,后

果我们都是知道的,那么在整个系统中最为关键的DSP与DDR之间的布局与布线,我们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呢??

1、所有数据线与地址线,都需要作等长,我们可以简单把为什么DDR与DSP之间的

信号线要作等长比例为,如果说,有一个8位的数据通讯,且传输数率很高,A端

口发出给到B端口接收,如果这之间的8条数据线在布线时长度不一致,那么发送

10111010,在接收端可能出现的数据就不一样了,稍微推敲一下,你懂的,如下图

所示,点亮的数据或地址线全面要求等长处理:

2、所有数据线与地址线,相邻的两层最好有完整的参考平面,千万不能夸平面设计,

那样是无法完成阻抗控制的;

3、在主要的DDR信号线布线时,尽量不要考虑相邻两层都是DDR信号线,之间没有

任何隔离,这种方式会出现cross talk(串扰),在传输数率高的情况下,严重时可

以导致系统不稳定或当机;

4、要知道差分线,本身是通过一正一负,同时通讯,加强信号质量,同时对EMI抑制

方面得以有效控制,但在常规设计过程中,往往很多设计都会忽略的差分线设计的

重要性,以致无法充分的发挥差分线的优势,甚至还带来了负影响,那么在差分线

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A、尽量不要跨越太多的叠层,那样参考平面变化太多,阻抗不能控制到最佳;通

常在设计过程中,包括除差分线以外的其它DDR信号线,完整的一条线设计上

过孔最好为没有通过过孔连接,其次就是2个过孔(这是最好常用的),再者就是

3个过孔,最好不要超过3个过孔;

B、需要完全保持平行,无论在变换层后,还是需要操持平行,如果不能完全保持

平行,在作差分相对阻抗控制时,就较为难控制或实现了;

C、差分线之间的线距,通常以3W即可,什么意思呢,例如,在差分线中,正与

负的信号线宽度为0.1mm,那么它们之间的线距最好控制在0.3mm宽,以达到

实现最佳的阻抗控制与信号完整,如下图所示:

D、通常一个系统中会有多组差分线,尽量在设计时,保持几组差分线达到等长要

求;

五、 滤波电容放置位置关键 :

电容,小电容,往往在通常设计中,很常见的器件,但不要忽略了它的存在及它的重要性,说个例子阐述一下它的重要性,在几年前有设计过一款式产品,按键有7个,是使用ADC方式来实现的,关键点是按键板与主板之间是使用FPC连接,且距离较远,当时 在测试时,有发现ADC值一直不稳定,时有出现按键误动作现象,查找许久后,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在DSP对应的ADC脚上加了一个1000pF的小电容,果然,ADC值在串口上查看,达到相当稳定的效果,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千万要使小电容发挥到它的最大作用,减少给你带来的设计困扰,那么在注意点是哪些叫经:

1、通常在主干线上,如果有串了一个电感后给到后端设备供电,那到在电感后端一定

要接一个电容,在组成LC滤波的同时,增强了抗干扰,如下图:

2、在集成电路电源输入脚端,尽可能近的位置放置一个电容,以达到最佳的滤波效果

如图所示:

3、在采样电压回路中,增加一个电容,可以使所采样得到的数据更为稳定与线性,同

时也增强了抗干扰;

4、在复杂的产品设计中,避免不了会有多板组合现象,在接口处放置电容,将会达到

最好的滤波效果;

六、 数字地、模拟地分地原则:

稍微大型一点的数字系统中,当然也会存在着供电电源系统与模拟系统,它们之间犹如‘兄弟’,但往往处理得不好,也会有出现明‘算账’问题,即相互干扰,这一点在器件布局时:

1、充分考虑模拟器件与数字器件布局了,通常方法是物以类聚,将模拟部分的器件放

在一起,数字器件放在一起,然后对应的相邻划分为对应的模拟地与数字地,这样

分开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如下图所示,分割了数字地与模拟地方式:

2、在电源地、模拟地、数字地之间,接地方式通常分为单点接地、多点接地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式在结合实际设计过程中,择一操作即可;

3、接口接地的处理方法,通常会将接口的外壳独立铺铜然后通过单点或多点方式与主

地相连;

4、有些产品在设计地分割时,会使用一电容将两地相连,也可以达到一定的地与地之

间平衡效果,这一点没有仔细的分析过,通过我在设计过程中,不会增加此电容;

七、 电源管理设计要点:

数字系统中DSP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核心,但还有一个核心就是电源系统,个人认为它是同等重要也不可忽视的设计重点;

1、通常一个数字系统中会有多个电压组,那也就出现了两种供电系统方式:一种由多

个分立的单路供电系统组成;一种由一个集成多个电压同时提供的芯片完成供电,这种集成化的电源管理系统,我们称之为PMU(即电源管理单元);

2、无论哪一种电源供电系统,我们先看看器件的选择吧,

A、首先要考虑你需要这个电源系统能带多大的负载,这个需要结合实际来才能完

成,通常设计余量在2/3的电源带负载能力范围即可,比如,你选择了一个带

负载能力为1A的芯片,那么给它的负载设计使用电流最好在约700mA以下即

可,这样可以确保供电的稳定性;

B、电感的选择,它的电感量、饱和电流、等效DCR几个参数选择均为重要需要结

合实际使用负载大小来选择;

C、电容在电感对应的输出端一般需要增加一个大的电容同时再加一个小的电容来

完成滤波,如下图所示:

D、反馈采样电阻,通常由一个上拉电阻与一个下拉电阻来完成,这两个电阻必须

使用精密电阻,以减小偏差,使输出电压值准确稳定;

3、功率电感需要放置在电源管理芯片输出的动态端越近越好,减小动态端带来的对外

干扰:

4、在电源芯片的电源端需要放置几个稍大的电容来加强它的稳定性;

5、在功率电感输出端最近的位置放置滤波电容,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6、反馈采样电阻在采输出端电压回到电源管理芯片的反馈输入端,距离尽量近,以保

证所采样回来的电压是很稳定的;

7、整个电源供电系统模块的位置布局,需要结合整个PCB、电源供电回路来布局,使

效率与效果达到最佳;

八、 系统ESD、EMC设计:

随着产品的竞争愈演愈烈,客户终端对ESD、EMC、EMI方面要求提高,良好的ESD、EMC、EMI设计考虑,可以使产品提高一定的档次,同时也避免了在过ESD、EMC等认证时,整改让你无语或让你整得焦头烂额,那在设计过程中请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在ESD方面:

A、需要考虑所有的板的连接一定要非常充分,甚至可以考虑在板与板之间直接使

用金属片来连接地、主要的大电流电源线;

B、在接口处所有的信号线增加ESD器件 ,增强ESD防护能力,如图:

C、接口处外壳地分割,同时增加ESD器件,确保在打ESD时,能迅速将静电放掉:

D、关键的几组电源线上增加ESD器件;

E、电源管理系统关键点增加ESD器件;

F、在主系统的一些复位信号或主要的控制信号上增加ESD防护器件;

2、在EMC EMI方面:

A、HDMI接口,对于4组差分线都需要增加共模抑制电感,如图:

B、关键的CLK信号最好预留串一个电阻的同时再对地并联一个电容;

C、如果有使用FPC连接排线的,需要将排线增加电磁膜,增强EMC、EMI;

D、到接口的所有信号线,尽量考虑都增加一个小的对地滤波电容;

E、在板层定义后,电源层边框向内缩3mm,然后围地,这样也起到一定的效果,

如下图所示;

九、 PCB设计过孔要求:

1、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有很多设计者通常会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孔的问题,

往往在设计时,一条很宽的走线,但在换层时,仅由一个很小的过孔来连接,

显示是存在问题的;

2、在主电源供电系统中,干线上的过孔尽量放置多个连接在一块铜皮上,以增强

供电能力,如图:

3、滤波电容的地端,尽量在靠近接地的焊盘脚边增加几个过孔,使之与中间层的

地以最近的连接,达到最好的滤波效果:

4、在放置过孔时,尽量不要放置在焊盘上,这样在SMT过炉时,容易出现漏锡现

象,导致虚焊带来隐患,一般如果在放在焊盘中间的,我们会称之为盘中孔,

这种盘中孔,在PCB生产中,需要使用一种工艺—填树脂后再电镀填平,PCB

成本会增加;

十、 在数字系统中主要信号阻抗控制需求:

通常在数字系统中,需要控制阻抗的信号线有,DDR 、HDMI、USB、SENSOR等;

阻抗需求:

1、在DDR部分,单端阻抗需要控制在50ohm,差分相对阻抗需要控制在100ohm;

2、HDMI部分,单端阻抗需要控制在50ohm,差分相对阻抗需要控制在100ohm;

3、USB部分,需要将阻抗控制在90ohm即可:

4、Sensor部分,不同的感光系统,有不同的需求,例如有的sensor在使用Hispi数据

方式传输时,需要控制阻抗在100ohm;

综合:

以上全为自己几年在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常规设计注意事项分享,希望能给予你一定的帮助,同时由于本人的设计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在总结过程中,避免不了有未总结到的,或总结不到位的,水平有限,请加以指正!

洽谈QQ:603659573

pcb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pcb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一些基本操作,对更深层的有些就不是很了解了。但是时间有限,只有一个星期实训pcb电路板,老师能教给我们的也只有这么多了,剩下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回去自己学习了,作为电子工程系的一名学生,深知掌握这些装也软件的重要性,因为以后我们从事的技术工作需要这些软件工具。 第一天搭接电路,还比较简单,只是有点麻烦,电路搭接好后就要开始封装各个元器件的封装,这就需要很大的耐心,一个一个元器件的进行封装,还不能弄错,不然后面就生成不了报表,生成不了报表,后面进行电路板设计的时候就会导入错误,以致不能进行电路板设计。后面用pcbediter 进行设计电路板设计要导入报表,然后才能开始布局和布线,由于导入的库文件里面没有sop8和sop28两个焊盘的封装,因此在进行设计电路板之前,要先设计那两个器件的焊盘的封装,然后导入库函数,才能导入报表的时候不会报错。不过导入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会提示二极管的管脚不匹配,譬如多一个2脚,少一个3角,然后就觉得很神奇,二极管就只有两个管脚怎么会有3脚了。后面通过老师的讲解,

才明白,原来设计电路板的时候只认封装,不认元器件,是根据封装导入元器件,因此在设计封装的时候,管脚是怎么设计,在原理图里面就要把元器件的管脚改成和封装一样,后面把原理图的管脚改成和导入库函数里面的封装一样,提示就没有了,不过后面又遇到一些小问题,譬如说,下划线写成横线了,然后就有报错,找不到元器件的封装。这给我警示,在原理图的时候,要仔细认真的把管脚封装写对,最然会很麻烦。后面导入报表,开始设计电路板,先开始是布局,大致步好后,然后就开始用软件自带的自动布线,结果发现有很多蝴蝶结,为什么要自动布线,因为最开始我认为如果自动布线可以的话,那手动布线肯定也可以,结果后面一直自动布线不成功。后面老师讲解,才知道,不一定要自动布线成功才能手动布线,浪费了好多时间,以至于后面都要重新排,因为最开始没有把原理图的元器件分块布局,完全是凭感觉乱布局的,后面就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线,而且很多元器件接点的线都有点长。后面按块先布局,然后再整体布局,然后再微小变动,这样,线明显变少了,而且元器件的接点的线都很少很长了,这样就方便后面的布线了。所以说,布局那是相当的重要啊,先考虑局部,然后再考虑整体。布局步好后,布线就很快了,也没有花多少时间布局,步好后,看了下,还是感觉蛮好的,再没有布电源和地线的情况下,总共打了21个孔,总之,布线的图看起还是蛮自

pcb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pcb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PCB电路板设计总结 经过五天的PCB电路板训练,通过对软件的使用,以及实际电路板的设计,对电路板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电路板的相关知识和实际工作原理。同时也感受到了电路板的强大能力,怪不得现在的电路都是采用集成的电路板电路,因为它实在是有太多的好处,节约空间,方便接线,能大大缩小电路的体积。方便人类小型电器的发明。但是电路板也有一定缺陷,就是太小了,散热不是特别好,这就使得器件的性能不能像想象中那么好。 通过使用,不得不说cadence软件确实很好用,功能太强大,而且也很方便使用,接线,布线,绘制电路板等,很方便使用,不过有一点就是,器件接线的时候不能直接把器件接到导线上,这点不够人性化。虽然说,软件学了五天时间,不过对软件使用还不是能完全掌握,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操作,对更深层的有些就不是很了解了。但是时间有限,只有一个星期实训PCB电路板,老师能教给我们的也只有这么多了,剩下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回去自己学习了,作为电子工程系的一名学生,深知掌握这些装也软件的重要性,因为以后我们从事的技术工作需要这些软件工具。 第一天搭接电路,还比较简单,只是有点麻烦,电路搭接好后就要开始封装各个元器件的封装,这就需要很大的耐心,一个一个元器件的进行封装,还不能弄错,不然后面就生成不了报表,生成不了报

表,后面进行电路板设计的时候就会导入错误,以致不能进行电路板设计。后面用PCB Editer 进行设计电路板设计要导入报表,然后才能开始布局和布线,由于导入的库文件里面没有sop8和sop28两个焊盘的封装,因此在进行设计电路板之前,要先设计那两个器件的焊盘的封装,然后导入库函数,才能导入报表的时候不会报错。不过导入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会提示二极管的管脚不匹配,譬如多一个2脚,少一个3角,然后就觉得很神奇,二极管就只有两个管脚怎么会有3脚了。后面通过老师的讲解,才明白,原来设计电路板的时候只认封装,不认元器件,是根据封装导入元器件,因此在设计封装的时候,管脚是怎么设计,在原理图里面就要把元器件的管脚改成和封装一样,后面把原理图的管脚改成和导入库函数里面的封装一样,提示就没有了,不过后面又遇到一些小问题,譬如说,下划线写成横线了,然后就有报错,找不到元器件的封装。这给我警示,在原理图的时候,要仔细认真的把管脚封装写对,最然会很麻烦。后面导入报表,开始设计电路板,先开始是布局,大致步好后,然后就开始用软件自带的自动布线,结果发现有很多蝴蝶结,为什么要自动布线,因为最开始我认为如果自动布线可以的话,那手动布线肯定也可以,结果后面一直自动布线不成功。后面老师讲解,才知道,不一定要自动布线成功才能手动布线,浪费了好多时间,以至于后面都要重新排,因为最开始没有把原理图的元器件分块布局,完全是凭感觉乱布局的,后面就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线,而且很多元器件接点的线都有点长。后面按块先布局,然后再整体布局,然后再微小变动,这样,线明显变

高速PCB设计指南

高速PCB设计指南 第一篇 PCB布线 在PCB设计中,布线是完成产品设计的重要步骤,可以说前面的准备工作都是为它而做的,在整个PCB中,以布线的设计过程限定最高,技巧最细、工作量最大。PCB布线有单面布线、双面布线及多层布线。布线的方式也有两种:自动布线及交互式布线,在自动布线之前,可以用交互式预先对要求比较严格的线进行布线,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边线应避免相邻平行,以免产生反射干扰。必要时应加地线隔离,两相邻层的布线要互相垂直,平行容易产生寄生耦合。 自动布线的布通率,依赖于良好的布局,布线规则可以预先设定,包括走线的弯曲次数、导通孔的数目、步进的数目等。一般先进行探索式布经线,快速地把短线连通,然后进行迷宫式布线,先把要布的连线进行全局的布线路径优化,它可以根据需要断开已布的线。并试着重新再布线,以改进总体效果。 对目前高密度的PCB设计已感觉到贯通孔不太适应了,它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布线通道,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盲孔和埋孔技术,它不仅完成了导通孔的作用,还省出许多布线通道使布线过程完成得更加方便,更加流畅,更为完善,PCB 板的设计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过程,要想很好地掌握它,还需广大电子工程设计人员去自已体会,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1 电源、地线的处理

既使在整个PCB板中的布线完成得都很好,但由于电源、地线的考虑不周到而引起的干扰,会使产品的性能下降,有时甚至影响到产品的成功率。所以对电、地线的布线要认真对待,把电、地线所产生的噪音干扰降到最低限度,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对每个从事电子产品设计的工程人员来说都明白地线与电源线之间噪音所产生的原因,现只对降低式抑制噪音作以表述: (1)、众所周知的是在电源、地线之间加上去耦电容。 (2)、尽量加宽电源、地线宽度,最好是地线比电源线宽,它们的关系是:地线>电源线>信号线,通常信号线宽为:0.2~0.3mm,最经细宽度可达0.05~0.07mm,电源线为1.2~2.5 mm 对数字电路的PCB可用宽的地导线组成一个回路, 即构成一个地网来使用(模拟电路的地不能这样使用) (3)、用大面积铜层作地线用,在印制板上把没被用上的地方都与地相连接作为地线用。或是做成多层板,电源,地线各占用一层。 2 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的共地处理 现在有许多PCB不再是单一功能电路(数字或模拟电路),而是由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混合构成的。因此在布线时就需要考虑它们之间互相干扰问题,特别是地线上的噪音干扰。 数字电路的频率高,模拟电路的敏感度强,对信号线来说,高频的信号线尽可能远离敏感的模拟电路器件,对地线来说,整人PCB对外界只有一个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总结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总结 本工程的结构设计咨询工作是在工程初步设计已经完成,并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介入的。进行的方式是介入后的结构设计全过程控制,包括对初步设计的修改完善,对施工图设计过程的控制和对施工图成果的审核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本工程位于山东淄博,地下一层车库,地上一二层营业、办公,三至十八层住宅,框架—剪力墙结构,平板式筏形基础。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10g,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本工程设计方案原为剪力墙结构,并已通过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考虑到下部楼层为营业和办公,在咨询过程中首先探讨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可行性和优点,配合设计单位对结构方案进行了调整,由剪力墙结构改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并合理的而布置剪力墙和框架柱,优化了地基基础的设计方法,通过多次的设计计算、分析比较、合理调整来满足规范规程的而要求,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结构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多次与结构设计人员交流沟通,统一了设计的做法和上机计算数据,事先控制保证了结构的施工图设计沿着安全、合理、经济的思路进行,使最终的结构施工图成果文件差错少、质量优、经济性好。 施工图绘制完成后,对结构设计的成果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了审核意见。配合设计方对施工图审查咨询中心的审核意见进行了修改,对部分审查意见与审查专家进行了沟通说明,修改后的施工图交付建设单位。 设计咨询工作和精益求精的结构设计保证了结构设计的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达到了使营业、办公空间布置的方便合理,地下车位的增加,合理的混凝土用量,较低的用钢量等多方面效益。通过结构设计的咨询优化,给投资方带来了很好的效益,使投资方非常满意。 该工程现已进行了图纸交底与会审,并已开工建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干货-PCB设计经验总结-精

干货-PCB设计经验总结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电气化越来越严重,相关的EMC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从根本上降低EMC的风险,需要从设计阶段尤其是PCB layout 入手,来防患于未然。下面是一位从业十余年的硬件工程师的经验笔记! 如觉得有帮助欢迎支持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叠层: 1.电源和地的平面尽可能近(利于电源噪声高频滤波) 2.信号层:避免两信号层相邻(如果必须相邻,加大两层间距); 3.电源层:避免两电源层相邻; 4.外层:铺地; 布线: 5.关键信号线:避免跨分割(参考平面); 6.关键信号线:“换层不换面(参考平面)”; 7.关键信号线:长度尽可能短; 8.关键信号线:位置远离PCB板边缘及接口; 9.信号线:不能跨越分割间隙布线(否则电磁辐射及信号串扰剧增);

10.信号线:换层(返回路径)必须跨分割时,须使用过孔或滤波电容(10nf); 11.总线:相同功能的并行布置,中间勿参杂其他信号; 12.接收发送信号:分开布线,勿交叉; 13.高速信号线:走线宽度勿突变; 14.电源:电源线不要形成环路(近似包裹的环路) 15.地:地线不要形成环路(近似包裹的环路); 16.地:干扰源的地勿与信号地就近共用(晶振等干扰源的地不干净); 17.地:多芯片并排共电源与地时,电源与地的主线路宜在芯片同侧(回流面积小); 18.分割:模拟地与数字地分割布线,建立“地连接桥”,如有必要进行磁珠滤波; 19.分割:电源/地平面分割需合理(否则高速信号存在EMI、EMC风险); 20.拐角走线:优选45度(降低拐角对走线阻抗影响) 21.拐角走线:长度越长越好(降低拐角对走线阻抗影响) 22.拐角走线:过孔处上下走线拐角要求同上; 23.高频干扰源:下方禁止布线(晶振、开关电源等干扰源); 24.高频干扰源:附近尽量避免布电源主路线(晶振、开关电源等干扰源); 25.接插件:下方禁止布线; 电源滤波: 26.滤波区域为原理信号区域(降低耦合); 27.高频滤波电容需靠近电源PIN脚(容值越小越近);

框架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1.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板厚一般取120、140、160、180四种尺寸或120、150、180三种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虑四层32的钢管叠加)。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宜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一般:板厚>1 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T。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PCB设计总结

PCB设计总结 、概述 PCB是一个连接电子元器件的载体。PCB设计是一个把原理设计上的电气连接变成实实在 在的,可用的线路连接。简单的PCB设计就是将器件的管脚按照一定的需要连通,但对于 高速,高密度的PCB设计,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包括结构方面,信号完整性,EMC,EMI, 电源设计,加工工艺方面等等。 、布局 1材料 PCB材料很多,我们目前使用的基本都是FR4的,TG参数(高耐热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指 标,一般结构工程师会在他们提供的cutout里面给出TG参数的要求。 2合理的层数安排 一块板PCB层数多少合适,要基于生产成本和信号质量需求两方面考虑。对于速度低,密度小的板块,可以考虑层数少些,对于高速,高密度板,要尽可能多的安排完整的电地层,以保证较好的信号质量。 3电源层和地层 3.1、电源层和地层的作用和区别 电源层和地层都可以作为参考平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一样的。但是,相对来说,电源平面的特性阻抗较高,与参考平面存在较大的电位势差。而地平面作为地基准,地平面的屏蔽作用要远远好于电源屏幕,对于重要信号,最好选择地平面作为参考屏幕。 3.2、电源层,信号层,地层位置 A、第二层为地层,用于屏蔽器件(如果有更重要的信号需要地,可以进行调整) B、所有信号层都有参考平面。 C、最好不要相邻信号层,有的话,要安排信号走向为垂直方向。 D、关键信号参考平面为完整的地平面不跨分割区。

3.3、几种常用的板子的叠层方案 四层版 BOT 在该方案中表层具有较好的信号质量,对器件也有较好的屏蔽,使电源层和地层距离适当拉近,可以降低电源地的分布阻抗,保证电源地的去耦效果。 其它一些方案参考 paul wang发的一份emc规范。

结构设计个人工作总结最新总结

结构设计个人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马xx于2xx年6月毕业于xx科技学院,取得土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xx新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参加工作,从事结构设计的技术工作,现任助理工程师职务。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下面就从专业技术角度对我的工作做一次全面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工作中,我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政策、方针,每天都密切关注国内、国外的重大新闻和事件,关心和学习国家时事政治,把党的政治思想和方针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二)、主要工作业绩 在工作这些年里,我设计完成了如xx市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城东街道半沙村地块住宅建设项目,金海湾花苑商住建设项目,xx市北白象镇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建设工程项目,长城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用房及辅助非生产。 (三)、结构技术工作方面的一些经验总结

(1)、拿到条件图不要盲目建模计算。先进行全面分析,与建筑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工程的各种情况(功能、选型等)。 (2)、建模计算前的前处理要做好。比如荷载的计算要准确,不能估计。要完全根据建筑做法或使用要求来输入。 (3)、在进行结构建模的时候,要了解每个参数的意义,不要盲目修改参数,修改时要有依据。 (4)、在计算中,要充分考虑在满足技术条件下的经济性。不能随意加大配筋量或加大构件的截面。这一点要作为我们的设计理念之一来重视。 (5)、梁、柱、板等电算结束后要进行优化调整和修改,这都要有依据可循(需根据验算简图等资料)。 (四)、努力学习新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丰富自己。在这几年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学习上,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理论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应该还原回到生活。工作中我时刻牢记要不断的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很

万科图纸把控的秘密(全套审图关键点及关键部位的管理)

万科图纸把控的秘密(全套审图关键点及关键部位的管理) 第一部分.概念设计审图重点及关键部位的管理 一、大原则 1.检查图纸使用的基础资料(政府批文、红线图等)是否准确。 2.对照选址意见书等设计条件检查概设是否满足要求,如有违规,要检查是否 已经与政府部门协调和沟通(如未解决,应尽快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 3.对照设计任务书检查概念设计是否满足我司要求,提交的成果是否齐全。 4.审查概设的实施技术上有无困难,判断其可操作性。 5.应结合公司其它部门意见,结合形成读图纪要。 二、总平面 1、总平面图 1)核实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与场地内的道路等是否严格按照选址意 见书绘制; 2)需要保留的原始地形、建筑、构筑物、树木是否表达准确; 3)核实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与场地内的道路及建筑物、构筑物等的 定位关系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场地四邻原有及规划的道路的位置和主要建筑物及构筑物的位置、名称、层数,建筑间距等是否满足规划及消防等规范要求; 5)设计概念的分析是否合理、思路是否连贯、清晰; 6)建筑物及构筑物的±0.000标高、路网及广场标高是否合理; 7)场地内的主要道路布局及主入口位置、地下车库入口位置是否合理; 8)场地内的广场、停车场、停车位、消防车道、及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是否 合理; 9)交通组织是否合理,车流、人流是否顺畅。 10)总平面建筑布局形态、功能区划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的要求,是否能挖掘市场潜力与规避市场风险。 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是否满足政府要求,是否满足我司《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报告(预案版)》的经济要求。

12)应检查项目名称是否有误,指北针、风玫瑰的绘制有无疏漏。 三、竖向布置图 1)检查建筑、构筑物的名称(或编号)、建筑、构筑物的主要室内外设计标高,以及场地四邻的道路、地面、水面等关键性标高; 2)检查各主要建筑入口及道路、广场等处是否有难以协调的高差; 3)检查与坡地的结合是否合理,是否注意了土方量的平衡、是否产生了不必要 的高切坡; 四、建筑(含建筑设计说明及建筑设计图纸) 建筑设计说明中,建筑功能、建筑层数、层高、总高等表述是否正确(如为外 语翻译说明,应检查翻译的准确度); 2、建筑设计图纸: 1)住宅建筑应检查户型平面、户型比例、平面组合等图纸是否完备,商业建筑 应检查各业态的建筑平面及功能是否完备; 2)建筑单体及其组合的平面功能是否符合前期市场定位、产品定位;住宅的户 型设计是否有亮点和创新,户型配比是否合理;商业的业态定位、组合及配比 是否合理,是否有新的亮点; 3)应核实建筑平面图室内、室外地面设计标高及地上、地下各楼地面标高,以 及每层建筑面积; 4)检查建筑平面的经济性、合理性(如柱网、层高等)及其可操作性。 1)应核实是否绘制建筑主要立面图; 2)应核实设计标高是否有误。 3)检查建筑风格是否和我司要求有偏离,是否具有建筑美感,对消费者是否有 吸引力; 4)检查立面和平面功能是否结合得比较好; 5)建筑材料的选型是否可能导致成本的失控; 1)应绘制出层高、层数不同的、内外空间比较复杂的部分;

PCB-10年设计经验总结

电子产品设计经验总结之PCB设计 1. 根据线路板厂家的能力设定线路板基本参数 根据沧州一带线路板厂的水平,按下列参数设计线路板质量应能保证: *最小导线宽度:8mil; *最小导线间距:8mil; *最小过孔焊盘直径:30 mil; *最小过孔孔径:16 mil; * DRC检查最小间距:8mil; 2. 线路板布局 *固定孔和线路板外形按结构要求以公制尺寸绘制; *螺钉固定孔的焊盘要大于螺钉帽和螺母的直径,以M3的螺钉为例,其焊盘直径为6.5mm,钻孔直径为3.2mm。 *外围接插件位置要总体考虑,避免电缆错位、扭曲; *其他器件要以英制尺寸布置在最小25 mil的网格上,以利布线; *按功能把器件分成多个单元,在显示网络飞线的情况下把单元的各个器件定位; *把各个单元移到线路板的合适位置,利用块移动和旋转功能使大部分走线合理;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分片布置,数字部分的电流尽量不要穿越模拟区; *模拟电路按信号走向布置,大信号线不得穿越小信号区; *晶体和连接电容下方不得走其他信号线,以免振荡频率不稳; *除单列器件外只允许移动、旋转,不得翻转,否则器件只能焊于焊接面; *核对器件封装 同一型号的贴片器件有不同封装。例如SO14 塑料本体宽度有0.15英寸(3.8mm)和5.1mm的区别。 *核对器件安装位置 器件布局初步完成后,应打出1:1的器件图,核对边沿器件安装位置是否合适。 3. 布线

3.1 线宽 信号线:8~12mil; 电源线:30~100mil(A级电源线可用矩形焊盘加焊裸导线以增加通过电流量); 3.2 标准英制器件以25 mil间距走线。 3.3 公制管脚以5 mil间距走线,距离管脚不远处拐弯,尽量走到25 mil 网格上,便于以后导线调整。 3.4 8mil线宽到过孔中心间距为30mil。 3.5 大量走线方向交叉时可把贴片器件改到焊接面。 3.6 原理图连线不见得合理,可适当修改原理图,重作网络表,使走线尽量简洁、合理。 * 62256 RAM芯片的数据、地址线可不按元件图排列; * MCU 的外接IO管脚可适当调整; * 地址锁存芯片的引脚可适当变动,但要注意信号的对应关系; * CPLD和GAL的引脚可适当调整。 3.7在用贴片管脚较多的器件时,布线不一定坚持横竖各在一面的原则,应以走线简洁、合理为准。 3.8 预留电源和地线走线空间。 3.9 电源线换面时最好在器件管脚处,过孔的电阻较大。 3.10 不应连接的器件有飞线,可能是原理图网络标号相同所致,应修改原理图。 4. 线间距压缩 在引线密度较高,差几根线布放困难时可采取以下办法: * 8mil线宽线间距由25 mil改为20 mil; *过孔较多时可把经过孔的相反方向的走线调整到一排; *经过孔的走线弯曲,压缩线间距; * 5. DRC检查 DRC检查的间距一般为10 mil,如布线困难也可设为8 mil。 布地网前应作一次DRC检查,即除GND没布线外不得有其他问题。如发现问题也容易处理。 6. 佈地网(铺铜) 佈地网首先能减小地线电阻,即减小由地线电阻(电感)形成的电压降,使电路工作稳定。另外也可减少对外辐射,增强电磁兼容性。早期采用网格,近来很多采用连在一起的铜箔。 佈地网用DXP软件较好,即缺画导线较少。

pcb设计指南

mp3的设计原理及制作 高速PCB设计指南之一 第一篇PCB布线 在PCB设计中,布线是完成产品设计的重要步骤,可以说前面的准备工作都是为它而做的,在整个PCB中,以布线的设计过程 限定最高,技巧最细、工作量最大。PCB布线有单面布线、双面布线及多层布线。布线的方式也有两种:自动布线及交互式布 线,在自动布线之前,可以用交互式预先对要求比较严格的线进行布线,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边线应避免相邻平行,以免产生 反射干扰。必要时应加地线隔离,两相邻层的布线要互相垂直,平行容易产生寄生耦合。 自动布线的布通率,依赖于良好的布局,布线规则可以预先设定,包括走线的弯曲次数、导通孔的数目、步进的数目等。一般 先进行探索式布经线,快速地把短线连通,然后进行迷宫式布线,先把要布的连线进行全局的布线路径优化,它可以根据需要 断开已布的线。并试着重新再布线,以改进总体效果。 对目前高密度的PCB设计已感觉到贯通孔不太适应了,它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布线通道,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盲孔和埋孔技 术,它不仅完成了导通孔的作用,还省出许多布线通道使布线过程完成得更加方便,更加流畅,更为完善,PCB 板的设计过 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过程,要想很好地掌握它,还需广大电子工程设计人员去自已体会,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1 电源、地线的处理 既使在整个PCB板中的布线完成得都很好,但由于电源、地线的考虑不周到而引起的干扰,会使产品的性能下降,有时甚至影 响到产品的成功率。所以对电、地线的布线要认真对待,把电、地线所产生的噪音干扰降到最低限度,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对每个从事电子产品设计的工程人员来说都明白地线与电源线之间噪音所产生的原因,现只对降低式抑制噪音作以表述: (1)、众所周知的是在电源、地线之间加上去耦电容。 (2)、尽量加宽电源、地线宽度,最好是地线比电源线宽,它们的关系是:地线>电源线>信号线,通常信号线宽为:0.2~ 0.3mm,最经细宽度可达0.05~0.07mm,电源线为1.2~2.5 mm。对数字电路的PCB可用宽的地导线组成一个回路, 即构成一个 地网来使用(模拟电路的地不能这样使用) (3)、用大面积铜层作地线用,在印制板上把没被用上的地方都与地相连接作为地线用。或是做成多层板,电源,地线各占用 一层。 2 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的共地处理 现在有许多PCB不再是单一功能电路(数字或模拟电路),而是由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混合构成的。因此在布线时就需要考虑 它们之间互相干扰问题,特别是地线上的噪音干扰。 数字电路的频率高,模拟电路的敏感度强,对信号线来说,高频的信号线尽可能远离敏感的模拟电路器件,对地线来说,整人 PCB对外界只有一个结点,所以必须在PCB内部进行处理数、模共地的问题,而在板内部数字地和模拟地实际上是分开的它们 之间互不相连,只是在PCB与外界连接的接口处(如插头等)。数字地与模拟地有一点短接,请注意,只有一个连接点。也有 在PCB上不共地的,这由系统设计来决定。 3 信号线布在电(地)层上 在多层印制板布线时,由于在信号线层没有布完的线剩下已经不多,再多加层数就会造成浪费也会给生产增加一定的工作量, 成本也相应增加了,为解决这个矛盾,可以考虑在电(地)层上进行布线。首先应考虑用电源层,其次才是地层。因为最好是 保留地层的完整性。 4 大面积导体中连接腿的处理 在大面积的接地(电)中,常用元器件的腿与其连接,对连接腿的处理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就电气性能而言,元件腿的焊盘 与铜面满接为好,但对元件的焊接装配就存在一些不良隐患如:①焊接需要大功率加热器。②容易造成虚焊点。所以兼顾电气 性能与工艺需要,做成十字花焊盘,称之为热隔离(heat shield)俗称热焊盘(Thermal),这样,可使在焊接时因截面过分散 热而产生虚焊点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多层板的接电(地)层腿的处理相同。 5 布线中网络系统的作用 在许多CAD系统中,布线是依据网络系统决定的。网格过密,通路虽然有所增加,但步进太小,图场的数据量过大,这必然对 设备的存贮空间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象计算机类电子产品的运算速度有极大的影响。而有些通路是无效的,如被元件腿的 焊盘占用的或被安装孔、定们孔所占用的等。网格过疏,通路太少对布通率的影响极大。所以要有一个疏密合理的网格系统来 支持布线的进行。 标准元器件两腿之间的距离为0.1英寸(2.54mm),所以网格系统的基础一般就定为0.1英寸(2.54 mm)或小于0.1英寸的整倍数, 如:0.05英寸、0.025英寸、0.02英寸等。 6 设计规则检查(DRC) 布线设计完成后,需认真检查布线设计是否符合设计者所制定的规则,同时也需确认所制定的规则是否符合印制板生产工艺的 需求,一般检查有如下几个方面: (1)、线与线,线与元件焊盘,线与贯通孔,元件焊盘与贯通孔,贯通孔与贯通孔之间的距离是否合理,是否满足生产要 求。 (2)、电源线和地线的宽度是否合适,电源与地线之间是否紧耦合(低的波阻抗)?在PCB中是否还有能让地线加宽的地 方。 (3)、对于关键的信号线是否采取了最佳措施,如长度最短,加保护线,输入线及输出线被明显地分开。 (4)、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部分,是否有各自独立的地线。 (5)后加在PCB中的图形(如图标、注标)是否会造成信号短路。 (6)对一些不理想的线形进行修改。 (7)、在PCB上是否加有工艺线?阻焊是否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阻焊尺寸是否合适,字符标志是否压在器件焊盘上,以免影 响电装质量。 (8)、多层板中的电源地层的外框边缘是否缩小,如电源地层的铜箔露出板外容易造成短路。 Copyright by BroadTechs Electronics Co.,Ltd 2001-2002

高速PCB电路的布线设计指南

高速PCB设计指南之一 第一篇PCB布线 在PCB设计中,布线是完成产品设计的重要步骤,可以说前面的准备工作都是为它而做的,在整个PCB中,以布线的设计过程限定最高,技巧最细、工作量最大。PCB布线有单面布线、双面布线及多层布线。布线的方式也有两种:自动布线及交互式布线,在自动布线之前,可以用交互式预先对要求比较严格的线进行布线,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边线应避免相邻平行,以免产生反射干扰。必要时应加地线隔离,两相邻层的布线要互相垂直,平行容易产生寄生耦合。 自动布线的布通率,依赖于良好的布局,布线规则可以预先设定,包括走线的弯曲次数、导通孔的数目、步进的数目等。一般先进行探索式布经线,快速地把短线连通,然后进行迷宫式布线,先把要布的连线进行全局的布线路径优化,它可以根据需要断开已布的线。并试着重新再布线,以改进总体效果。 对目前高密度的PCB设计已感觉到贯通孔不太适应了,它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布线通道,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盲孔和埋孔技术,它不仅完成了导通孔的作用,还省出许多布线通道使布线过程完成得更加方便,更加流畅,更为完善,PCB 板的设计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过程,要想很好地掌握它,还需广大电子工程设计人员去自已体会,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1 电源、地线的处理 既使在整个PCB板中的布线完成得都很好,但由于电源、地线的考虑不周到而引起的干扰,会使产品的性能下降,有时甚至影响到产品的成功率。所以对电、地线的布线要认真对待,把电、地线所产生的噪音干扰降到最低限度,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对每个从事电子产品设计的工程人员来说都明白地线与电源线之间噪音所产生的原因,现只对降低式抑制噪音作以表述: (1)、众所周知的是在电源、地线之间加上去耦电容。 (2)、尽量加宽电源、地线宽度,最好是地线比电源线宽,它们的关系是:地线>电源线>信号线,通常信号线宽为:0.2~0.3mm,最经细宽度可达0.05~0.07mm,电源线为1.2~2.5 mm 对数字电路的PCB可用宽的地导线组成一个回路, 即构成一个地网来使用(模拟电路的地不能这样使用) (3)、用大面积铜层作地线用,在印制板上把没被用上的地方都与地相连接作为地线用。或是做成多层板,电源,地线各占用一层。 2 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的共地处理 现在有许多PCB不再是单一功能电路(数字或模拟电路),而是由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混合构成的。因此在布线时就需要考虑它们之间互相干扰问题,特别是地线上的噪音干扰。数字电路的频率高,模拟电路的敏感度强,对信号线来说,高频的信号线尽可能远离敏感的模拟电路器件,对地线来说,整人PCB对外界只有一个结点,所以必须在PCB内部进行处理数、模共地的问题,而在板内部数字地和模拟地实际上是分开的它们之间互不相连,只是在PCB与外界连接的接口处(如插头等)。数字地与模拟地有一点短接,请注意,只有一个连接点。也有在PCB上不共地的,这由系统设计来决定。

万科图纸审核标准

万科图纸审核标准 第一部分.概念设计审图重点及关键部位的管理 一、大原则 1.检查图纸使用的基础资料(政府批文、红线图等)是否准确。 2.对照选址意见书等设计条件检查概设是否满足要求,如有违规,要检查是否已经与政府部门协调和沟通(如未解决,应尽快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 3.对照设计任务书检查概念设计是否满足我司要求,提交的成果是否齐全。 4.审查概设的实施技术上有无困难,判断其可操作性。 5.应结合公司其它部门意见,结合形成读图纪要。 二、总平面 1、总平面图 1)核实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与场地的道路等是否严格按照选址意见书绘制; 2)需要保留的原始地形、建筑、构筑物、树木是否表达准确; 3)核实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与场地的道路及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定位关系是否满足规要求; 4)场地四邻原有及规划的道路的位置和主要建筑物及构筑物的位置、名称、层数,建筑间距等是否满足规划及消防等规要求; 5)设计概念的分析是否合理、思路是否连贯、清晰; 6)建筑物及构筑物的±0.000标高、路网及广场标高是否合理; 7)场地的主要道路布局及主入口位置、地下车库入口位置是否合理; 8)场地的广场、停车场、停车位、消防车道、及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是否合理; 9)交通组织是否合理,车流、人流是否顺畅。 10)总平面建筑布局形态、功能区划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的要求,是否能挖掘市场潜力与规避市场风险。 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是否满足政府要求,是否满足我司《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报告(预案版)》的经济要求。 12)应检查项目名称是否有误,指北针、风玫瑰的绘制有无疏漏。 三、竖向布置图 1)检查建筑、构筑物的名称(或编号)、建筑、构筑物的主要室外设计标高,以及场地四邻的道路、地面、水面等关键性标高;

万科总图设计经验总结(超经典)

万科总图设计经验总结(超经典) 设计一、必须了解的规划条件 规划局的规划要点:建设用地范围即红线范围、地形情况、建设用地面积、建筑规模(地上地下),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建筑退界要求、建筑退线要求、建筑间距要求、日照要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求、停车指标的要求,交通规划及出入口等要求。 二、制作测算表格 根据以上条件,制作测算表格,用甲方提供或甲方大致要求的户型进行强排,估算容积率,对项目定位。下面是万科总结的各类建筑分别对应的容积率数值。面对客户时可以做初步的项目判断。1.容积率低于0.3,高档的独栋别墅项目。 2.容积率0.3-0.5,一般独栋别墅项目,密度偏大。穿插部分双拼别墅、联排别墅,可适当降低密度提高品质。 3.容积率0.5-0.8,一般的双拼、联排别墅。

4.容积率0.8-1.2,全多层项目较多。如与低层或联排别墅组合,密度较高。 5.容积率1.2-1.5,正常的多层项目,环境一般。如果是多层与小高层的组合,环境品质较好。 6.容积率1.5-2.0,正常的多层小高层项目。 7.容积率2.0-2.5,正常的小高层项目。 8.容积率2.5-3.0,小高层二类高层项目(18层以内)。此时如果做全小高层,环境会很差。 9.容积率3.0-6.0,高层项目(楼高100米以内)。 10.容积率6.0以上,摩天大楼项目。 居住区入口的做法是相对模式化的,设计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门卫管理方便:用最少的人力兼顾车流和人流管理 (2)出车的安全,门口要留出驻车的空间,让车在路口停

留观察交通状况 (3)进车的控制,让误闯的车辆可以及时掉头 (4)人车分行 另外,要注意门卫室是景观做还是建筑做,如果是建筑做,是否有退界要求,是否要报批? 三、合理布置路网、考虑消防车道 (一)消防车道(1)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的居住区内 宜设有消防车道,其转弯半径不应小于6m。 高层住宅的周围应设有环形车道,其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2m,当确有困难时,应至少沿住宅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尽端式消防车道的回车场地不应小于15m*15m。 (2)联体的住宅群,当一个方向的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 度超过220m时,消防车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之一的规定: a.消防车道应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旁应设置室

PCB设计问题(个人总结)知识分享

1.工作空间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先创建一个工作空间,再在这个空间内创建一个工程)——创建一个工程,就自动进入了一个工件空间里,在一个空间里可以有多个工程。 2.原理图向PCB转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1>某些元器件没有对应的封装(元件管理器,封装管理器)。要将元器件的封装添加到对应项目的库中来。 3.端口与网络标号的概念是不区别的,网络标号是引脚上的相连,而端口的概念就是指输入输出的端口,与外部的接口! 4.对于过孔的类型,应该对电源/接地线与信号线区别对待。一般将电源/接地线过孔的参数设置为:孔径20mil,宽度50mil。一般信号类型的过孔则为:孔径20mil,宽度40mil。 5.安全间距的设置:对同一个层面中的两个图元之间的元件之间的允许的最小的间距,默认情况下可设置为10mil. 6.对于双面板而言,可将顶层布线设置为沿垂直方向,将底层布线设置为沿水平方向。 7.对走线宽度的要求,根据电路抗干扰性和实际的电流的大小,将电源和接地线宽确定为20mil, 其它走线宽度10mil. 8.层的管理: 在Atilum中共可进行74个板层的设计,从物理上可将板层分为6类,即信号层、内部电源层、丝印层、保护层、机械层和其他层。另外还有一个系统的颜色层,但它在物理上并不存在。 ①信号层:在信号层中,有一个Top Layer层,一个Bottom Layer层和30个Mid-Layer,其中各层的作用如下所述: Top Layer:元器件面的信号层,可用来放置元器件和布线。(红色线) Bottom Layer:焊接面信号层,可用来放置元器件和布线。(绿色线) Mid-Layer:中间信号层,共30层,(Mid-Layer1--Mid-Layer30),主要用于布置信号线。 内部电源线:系统共提供了16个内部电源层,(Internal Plane 1--Internal Plane 16).内部电源层又称为电气层,主要用于布置电源线和地线。 ②机械层:系统共提供16个机械层(Mechanical 1--Mechanical 16),主要用于放置电路板的边框和标注尺寸,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一个机械层。(紫色线) ③掩膜层:掩膜层也叫保护层,共提供4个,分别为2个Paste Layer(锡膏防护层)和2个Solder Layer(阻焊层)。其中锡膏防护层用于在焊盘和过孔的周围设置保护区;而阻焊层则用于为光绘和丝印层屏蔽工艺提供与表面有贴装器件的印制电路板之间的焊接粘贴。当表面无粘贴器件时不需要使用该层。 ④丝印层:丝印层(Overlay Layer)共有两层,分别为TOP Overlay和Bottom Overlay。主要用于绘制元器件的外形轮廓、字符串标注等文字和图形说明。(黄色线) ⑤其他层:Drill Guide 用于绘制钻孔导引层。Keep-out Layer 用于定义能有效放置元件和布线的区域。Drill Drawing 用于选择绘制钻孔图层。Multi-Layer 设置是否显示复合层。 尽管在Altium中提供了多达74层的工作层面,但在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只有顶层、底层、丝印层和禁止布线层等少数几个。 9.一般板子的层数指的是板子所含的信号层和电源层的总个数。 10.规划PCB板(三条框):定义板子的外形尺寸(design-Board shape),定义在机械层;定义板子的物理边界(用画线工具)也是定义在机械层;设定电气边界,用画线工具(Keep-out 层中完成的)。 11.敷铜,喷漆,阻焊层,锡膏防护层。Paste Layer到底是什么意思,焊接层?锡膏防护层?(作用在焊盘和过孔周围设置保护区) Paste层:表面意思是指焊膏层,就是说可以用它来制作印刷锡膏的钢网,这一层只需露出所有需要贴片焊接的焊盘,并且开孔可能会比实际焊盘小。这一层资料不需要提供给

高速pcb设计指南之五

高速PCB设计指南之五 第一篇DSP系统的降噪技术 随着高速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外设的出现,新产品设计人员面临着电磁干扰(EMI)日益严重的威胁。早期,把发射和干扰问题称之为EMI或RFI(射频干扰)。现在用更确定的词“干扰兼容性”替代。电磁兼容性(EMC)包含系统的发射和敏感度两方面的问题。假若干扰不能完全消除,但也要使干扰减少到最小。如果一个DSP系统符合下面三个条件,则该系统是电磁兼容的。 1.对其它系统不产生干扰。 2.对其它系统的发射不敏感。 3.对系统本身不产生干扰。 干扰定义 当干扰的能量使接收器处在不希望的状态时引起干扰。干扰的产生不是直接的(通过导体、公共阻抗耦合等)就是间接的(通过串扰或辐射耦合)。电磁干扰的产生是通过导体和通过辐射。很多电磁发射源,如光照、继电器、DC电机和日光灯都可引起干扰。AC电源线、互连电缆、金属电缆和子系统的内部电路也都可能产生辐射或接收到不希望的信号。在高速数字电路中,时钟电路通常是宽带噪声的最大产生源。在快速DSP中,这些电路可产生高达300MHz的谐波失真,在系统中应该把它们去掉。在数字电路中,最容易受影响的是复位线、中断线和控制线。 传导性EMI 一种最明显而往往被忽略的能引起电路中噪声的路径是经过导体。一条穿过噪声环境的导线可检拾噪声并把噪声送到另外电路引起干扰。设计人员必须避免导线捡拾噪声和在噪声产生引起干扰前,用去耦办法除去噪声。最普通的例子是噪声通过电源线进入电路。若电源本身或连接到电源的其它电路是干扰源,则在电源线进入电路之前必须对其去耦。 共阻抗耦合 当来自两个不同电路的电流流经一个公共阻抗时就会产生共阻抗耦合。阻抗上的压降由两个电路决定。来自两个电路的地电流流经共地阻抗。电路1的地电位被地电流2调制。噪声信号或DC补偿经共地阻抗从电路2耦合到电路1。 辐射耦合 经辐射的耦合通称串扰,串扰发生在电流流经导体时产生电磁场,而电磁场在邻近的导体中感应瞬态电流。 辐射发射 辐射发射有两种基本类型:差分模式(DM)和共模(CM)。共模辐射或单极天线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