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张永峰通讯作者

三峡大学宜昌443000

摘要:胃溃疡(GU)是消化性溃疡中最多见的一种,主要指胃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其深度可达到或超过了粘膜肌层,常发生于贲门与幽门之间,通常多表现为胃脘部的常发性疼痛。本文对胃溃疡的流行病学概况、病因病机、诊断标准、药理模型和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为研究开发治疗胃溃疡的新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胃溃疡;病因病机;临床研究;综述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astric Ulcer

Yongfeng Zhang Corresponded Author

The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443000l

Abstract Gastric ulcer (GU)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 peptic ulcer, mainly refers to the gastric mucosa in some cases were gastric acid/pepsin digestion ulcer, which formed the depth reach or exceed the mucosal muscularis, often occur between the cardiac and pyloric, usually more performance for the diagnosis recurrent pain.In this paper the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of gastric ulcer,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diagnostic criteria, pharmacological model and introduce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s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ulcer.

Key words Gastric ulcer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linical research review

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生主要与黏膜损伤因子的侵袭因子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子失衡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异常是其常见病因,药物、应激、激素等可导致溃疡,心理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1]均可诱发溃疡,典型的胃溃疡疼痛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等特点。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不良生活习惯,社会、工作、家庭、心理负担加重,胃溃疡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1.流行病学研究

胃溃疡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多发于寒冷季节及气温变化大的季节,夏季气候温度稳定,发病率最低[2]。年龄与胃溃疡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越大,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而50~60 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且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3.6∶1[3],复发率为60%~80%,约10%的人在其一生中某个时期曾患过此。世界各国人群发病率有显著差异,不同时期、地理、气候、民族、遗传和生活习性等均对胃溃疡的流行病学有一定影

响,治疗胃溃疡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2 .胃溃疡的病因病机

2.1传统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

胃溃疡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古籍文献中没有这样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特征可以归入祖国医学“胃脘痛”、“痞证”、“嘈杂”、“吐酸”等病的范畴。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内经》中就对寒邪、毒邪、七情、饮食等致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素问·举痛论》云: “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热暑湿邪伤胃,阻碍气机,血不通气不行,或浊气不降反升等致胃脘疼痛。《素问·痹论》云: “饮食自倍,胃肠乃伤,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踹挣,时发泄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 “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4]。孙思邈则根据其病因及临床特点《备急千金要方》中将心胃痛病因分为风邪、情志、水饮、饮食、寒邪、虫邪、热邪病因,使临证者能更有针对性地遣方用药,进一步提高了辨证论治的水平。李东垣认为客寒犯胃、饮食伤胃、脾胃气滞是胃脘痛的基本病机,形成了调补脾胃的独特风格,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见解,成为补土派的鼻祖。到明清时期医家继承前人,辨证体系日益完善,病因归纳为一下: 食积、脾虚、瘀血、痰饮、脾胃虫邪、郁热、气滞等致病因素。先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为实邪; 后多为脾、肾虚等正气虚损而导致久治不愈,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疼痛。

总之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关系密切。它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起居失宜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其中内伤七情、起居失宜、饮食劳倦是导致胃脘痛的最直接病因,六淫外邪为诱发因素。病理上主要表现在气滞、热郁、毒邪、痰凝、湿阻、淤血等。其病机的关键在于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2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胃溃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机制较为复杂,可概括为胃黏膜侵袭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所致。造成消化性溃疡的侵袭因素主要有:①胃酸、胃蛋白酶;②幽门螺杆菌感染;③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乙醇[5]。除此以外自身防御修复系统功能的紊乱也是导致该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因素。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主要有:①黏液屏障(黏液、碳酸氢盐);②黏膜屏障(上皮细胞、主细胞、壁细胞) ③上皮后丰富

的毛细血管网。

2.2.1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异常

很多研究均显示,胃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量显著高于正常人,抑制胃酸分泌后溃疡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并有助于溃疡的愈合。高胃酸环境对胃蛋白酶等消化酶系有激活作用,激活后的蛋白酶可直接消化胃黏膜而产生溃疡。胃黏膜屏障由黏液和胃黏膜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避免胃酸和消化酶的对胃黏膜的破坏。胃黏膜屏障可阻止胃内H+ 离子主动扩散入细胞内,导致胞内酸中毒;而由胃黏液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 构成的胃黏液- 碳酸氢盐屏障可以起到中和胃酸作用,在胃黏液层形由黏膜表面至胃腔从高到低的pH 值梯度,从而保护胃黏膜[6]。此外,胃黏膜层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可随时供养和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和损伤因子,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而消化作用损伤胃黏膜后,将产生恶性循环,导致胃黏膜生理和解剖屏障的进一步破坏,使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抵御胃酸和蛋白酶自身消化的作用降低,甚至消失,导致溃疡的经久不愈

2.2.2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 感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与胃溃疡紧密联系的影响因素。自1983 年Marshall 和Warren 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学界普遍认同Hp 感染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胃溃疡患者胃黏膜中Hp 的检出率达到70%,说明Hp的感染在胃溃疡的发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Hp感染可引起基础胃泌素、进餐后及GRP刺激的胃泌素水平升高,且在根除Hp后均可将至正常。Hp 感染导致胃泌素水平增高,胃泌素可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及胃蛋白酶增加,从而导致DU发生[7]。EI-Omer[8]等的资料还表明,Hp阳性的DU患者对胃泌素刺激的酸性反应增强在根除好Hp后1年内恢复正常。基于以上事实,有些学者认为Hp所调控的胃泌素-胃酸分泌在DU的发病中是一个关键因素。

2.2.3胃黏膜屏障破坏

由黏液和胃黏膜柱状上皮组成的胃黏膜屏障[9]是保护胃黏膜,避免被胃蛋白酶破坏的主要因素,胃黏膜屏障能阻止胃腔内的H+快速反向逆散进入

胃黏膜,减少H+对胃黏膜的损伤,胃黏膜分泌状态、胃黏膜血流及局部酸碱平衡等因素均能影响胃黏膜屏障功能。胃黏液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

-共同构成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HCO3-能中和反相逆散的H+,在胃黏液层形成由黏膜表面至胃腔从高到低的pH梯度,保护胃黏膜,是胃黏膜抗损伤的第一道防线,柴胡桂枝汤提高溃疡愈合质量

的作用机制与增加再生黏膜表层黏液分泌有关[10]。此外,胃黏膜血流为黏膜细胞带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带走代谢废物和其他损伤因子,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3胃溃疡的诊断

3.1临床表现典型者有三个临床特点:

①慢性病程,就诊时常有数年或数十年病史; ②周期性发作, 腹痛发作与缓解相互交替,或季节性发作,常于秋冬或冬春之交时发作;③腹痛呈节律性, 多发生于进餐后1/2~ 1小时,持续至下次进餐前缓解,亦称餐后痛, 其规律为进餐→腹痛→排空→缓解。部分患者无明显的上述特点, 表现为上腹痛、腹胀、嗳气及恶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状。约有10%的病人既往无腹痛史, 而以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穿孔)为首发症状。少部分胃溃疡者, 特别是高位胃溃疡者,疼痛可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 易误为冠心病心绞痛或胸、肺部疾病[11]。

3.2辅助检查

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是胃溃疡的确诊手段。钡餐检查对胃溃疡的诊断率为80% , 而胃镜检查基本无盲区, 还可发现浅表、愈合期溃疡, 并可同时行活检排除胃癌。因此,应提倡对所有的胃溃疡患者行胃镜诊断及常规取溃疡边缘粘膜活检, 以排除恶性溃疡。并且于药物治疗6~ 8周后再次复查胃镜。

4.胃溃疡的临床治疗

胃溃疡的的治疗首先应用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如制酸剂、抗胆碱能药物、H2受体拮抗药、丙谷胺、前列腺素E2的合成剂及奥美拉唑等,同时给予胃黏膜保护的药物:如硫糖铝、铋剂、甘珀酸(生胃酮)等以及抗生素的应用。彻底根除Hp,因为目前认为Hp感染与本病有一定关系,所以要积极治疗。

4.1中医药治疗胃溃疡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感受外邪、饮食劳倦及情志内伤等,导致脾胃受损,横逆犯胃,肝失疏泄,导致胃失和降,胃气阻滞,从而脉络失养,不荣则痛,引起胃溃疡。胃溃疡的辨证分型,多则七型[12]、少则四型,一般分为五型。

4.1.1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痛,痛窜两胁,痛无定处,每与情志因素有关,大便不畅,苔白微腻,脉弦细。证属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以柴胡疏肝散( 药物组成: 柴胡10 g,陈皮10 g,川楝子10 g,香附10 g,延胡索10 g,白芍10 g,枳壳9 g,甘草6 g,木香5 g) 。疼痛较甚加延胡索6 g、川楝子3 g; 嗳气较频者加旋覆花( 包煎) 6 g,沉香( 研末冲服) 1.

5 g 进行加减[13]。郭强[14]临床研究四

逆温胆汤加减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4.3%

4.1.2脾胃虚寒型症见胃痛日久,呕吐恶心,暖气吞酸,畏寒,喜温喜按,得食痛减,口淡无味,口黏,口干不欲饮,便溏或黏滞不爽,舌质淡体胖、苔白腻或滑腻,脉多滑或细缓无力。证属脾虚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方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药物组成: 黄芪15 g,白芍15 g,桂枝10g,炙甘草10 g,高良姜10 g,香附10 g,生姜3 片,海螵蛸20 g,饴糖30 g) 。泛吐清水较多者加陈皮9 g,干姜6 g,法半夏6 g,茯苓10 g 加减。

4.1.3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灼痛,痛势较急,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常伴发热,面色发红,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症属胃火炽热、肠腑滞阻,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方用丹栀逍遥散( 药物组成: 栀子10 g,牡丹皮10 g,白芍10 g,黄连10g,陈皮10 g,石斛10 g,夏枯草10 g,麦门冬10 g)加减。

4.1.4瘀血阻络型症见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时持久,固定不移,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多见瘀斑点,苔薄黄,脉细涩。证属瘀停胃络,脉络蕴滞。治宜活血通络、理气和胃。方用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药物组成: 黄芪15 g,丹参15 g,佛手10 g,枳壳10 g,紫苏梗9 g,白芍药各10 g,白术6 g,砂仁9 g,五灵脂10 g,川楝

子10 g,延胡索10 g,蒲黄6 g) 。出血不止加白及9 g,三七9 g; 出血兼见舌质光红,口咽干燥,脉细数加沙参12 g,牡丹皮6 g,麦门冬10 g,阿胶( 烊化) 10 g 加减。

4.1.5胃阴亏虚型症见胃脘隐痛,

时剧痛,似饥而不欲饮食,口干唇燥,易泛酸水,食甘甜之品后更甚,食后作胀,便干,舌红少津,苔净,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虚火灼络。治宜养阴和胃,生津润燥。方用麦冬汤( 药物组成: 麦门冬30 g,人参9 g,法半夏9 g,粳米3 g,甘

草6 g,大枣9 g,石斛10 g,白芍10 g)加减。

此外,中医针灸在防治胃溃疡方面取得了确实的疗效。实验研究证实,针灸对于胃溃疡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对胃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和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来实现的, 其优点在于既可以避免服食药物所致的副反应, 又可以避免术后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遗憾, 因此有着广泛的治疗应用前景[15]。

4.2西药治疗胃溃疡

4.2.1抗酸剂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

定因素,弱碱性药物,通过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产生治疗作用,主要作为加强止痛的辅助治疗,口服后能直接中和

胃酸,减弱或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见药物有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上述药物中和胃酸的作用较弱,且不宜单用,长期使用会妨碍磷吸收,这类药多制成复方制剂,如胃舒平(含氢氧化铝、三硅酸镁)[16]等。

4.2.2胃酸分泌抑制剂胃酸分泌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受到神经(ACh)、旁分泌(组胺)和内分泌(胃泌素)的共同调控。胃黏膜壁细胞的基底膜上分布有他们各自的特异性受体(M3受体、H2受体和CCK2受体)。当这些受体激动时,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过程,最终均可激活

H-K-ATP酶(质子泵),催化ATP水解供能,驱动跨膜H-K离子交换,将H离子从壁细胞的胞浆“泵入”壁细胞的分泌小管腔中。因此,调控这一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均可影响胃酸的分泌。

(1)质子泵抑制剂酸泵或质子泵即H-K-ATP酶,是壁细胞膜内嵌有的一种转运蛋白,通过抑制壁细胞中H-K-ATP酶的活性,使H离子不能由壁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及在胃腔内形成胃酸,此类药物抑制的是胃酸分泌的最终环节所以此类药物的抑酸作用强大且持续作用时间长,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为奥美拉唑[17]、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

(2)受体拮抗剂胃黏膜壁细胞膜上存在H2受体(组胺受体)、M1受体(胆碱受体)和G受体(胃泌素受体)等,以上受体兴奋后,激活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和Ca2+,通过酸泵促进胃酸分泌,故抑制H2受体、M受体和G受体均可产生抑酸作用。H2受体拮抗剂可显著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对胃炎、胃溃疡起预防和保护作用,其有四代产品,第一代为西咪替丁,第二代为雷尼替丁、拉福替丁,第三代为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第四代为罗沙替丁。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普鲁本辛和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因其抑酸作用不强、不良反应多,临床较少使用。

4.2.3胃粘膜保护剂黏膜保护剂主要是通过促进胃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促进胃黏膜细胞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胃粘膜的血流量,从而发挥预防和治疗胃粘膜损伤,促进组织修复和溃疡愈合的作用。有些药物还兼有一定的抗幽门螺杆菌和抗酸的作用。此类药物有米索前列醇、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

4.2.4抗幽门螺杆菌药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被公认为消化道溃疡及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在Hp 感染的急性期出现短暂的胃腔内低酸甚至无酸状态[18,19]。药物治疗基本上分为铋剂、抗生素和化学杀菌剂等。单用某一种抗菌药物疗效较低,,目前主要采用强烈

抑酸剂、H2受体拮抗剂及含铋制剂与抗生素组成的二联、三联和四联疗法,其目的是增加疗效,降低耐药,减少副作用,提高清除率。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消化性溃疡Hp根除治疗方案中,以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最多[20]。

5.胃溃疡动物实验模型的制作

根据临床胃溃疡的发病机理,能够建立多种实验性胃溃疡动物模型,如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幽门结扎型大鼠胃溃疡模型、阿司匹林或消炎痛引起大鼠胃溃疡模型、乙醇致大鼠胃溃疡模型、冰醋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等。应激性胃溃疡模型是通过对其躯体和心理进行刺激而制成,包括水浸-束缚应激模型、神经源性应激模型、心理性应激模型、电休克应激和噪音应激模型等。这类模型的溃疡特点是在腺胃部沿血管走行分布,表面覆盖凝血,擦去凝血可见深褐色条索状溃疡[21];乙醇致大鼠胃溃疡模型是通过用无水乙醇给大鼠进行灌胃,乙醇引起胃黏膜损伤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减少胃黏膜中前列腺素、氨基己糖含量,降低胃黏膜血流量,减小胃黏膜跨膜电位差,破坏主细胞,减少黏液分泌,引起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破坏胃黏膜屏障完整性等,继而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是Shay 传统经典大鼠胃溃疡模型法。大鼠麻醉后,无菌技术下开腹暴露胃,寻找幽门和十二指肠的联结处,完全结扎幽门。术后禁食禁水18 h,处死。幽门结扎后,可刺激胃液分泌使胃中潴留高酸度胃液,胃壁防御能力减弱,导致溃疡形成。溃疡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扎后随时间延长溃疡数量增加,溃疡恒定发生在前胃部,深达肌层,多发生于瘤胃。此方法可靠,发生快,重复性好,复制成功率约为

97%[22];药物胃溃疡模型是通过给动物投服或注射特定的药物而形成溃疡的造模方法,常用的药物有水杨酸盐、吲哚美辛、组织胺、胃泌素、血清素、肾上腺类固醇、利血平、保泰松等。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胃黏膜环氧化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从而导致胃黏膜细胞屏障机能减弱,胃酸浓度增高而诱发溃疡。溃疡多发生在腺胃部,数量少、体积小而浅表,仅累及黏膜上皮层,部分深达黏膜腺体,但不超过肌层,仍属于胃黏膜急性出血性糜烂,与人类典型的胃溃疡病变差距较大,因此药物造模法适用于抗溃疡病药物的探索研究和胃溃疡发病学研究。

6.总结与展望

胃溃疡作为一种常见病在发展中国家中流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随着抗酸药、抑酸药、胃粘膜保护剂的出现,其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溃疡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病后复发方面仍然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有待医学学者们共同探究。

参考文献

[1]胃溃疡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性的分析研究,王志敏,2009,36(15),2898

[2]刘厚钰.消化性溃疡的季节发病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1989,1(3):133-134

[3]白文元,周超,郭东梅.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流行病学[J]. 医学与哲学,2010,31(1):5. [4]王江, 关于胃溃疡病的中医释名及病因病机证候演变的文献研究,现代中医药,2013,

33(5):137

[5]Koji Takeuchi,Pathogenesis of

NSAID-induced gastric damage: Importance of cyclooxygenase inhibition and gastric hypermotility,2012,18(18),2147

[6]Levi S Lancet 1989,1,1167-1168

[7]袁胜龙, 阿司匹林与幽门螺杆菌对胃酸分泌的影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21 [8]EI-Omer EM Gastroenterology,

1995,109,681-691

[9]薛英,中医对胃溃疡的辩证施治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9),56

[10]李瑾,幽门螺杆菌对胃酸分泌的影响,消化系统疾病,1998,18(2),105-107

[11]崔毅,胃溃疡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新医学,1997,28(7),344-345

[12]胡献国,怎样辩证治疗消化道溃疡[J],中医杂志,2007,48(2),184 [13]陈伟良, 中医药在抗胃溃疡研究应用中的现状与进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

19(8),362

[14]郭强,四逆温胆汤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胃溃疡53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

药,2011,31(1):40

[15]高洋, 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理研究进展,上海针灸杂志,2008,27(9),48

[16] 王秀娟,王月娥.复方氢氧化铝片的合理服药方法[J].中国药业,1999,8(8):55.

[17] 蔡明姬,国世洋,张琳琳.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65-66.

[18]Morris A,1987,82,192-199

[19]Graham DY,1988,83,974-980

[20] 调查协作组.中国消化性溃疡治疗现状调查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2):114-117

[21] 谢田,胃溃疡实验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研究进展,2014,22(10),309

[22]高蓉, 胃溃疡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及评价,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6),3690-3691

胃溃疡的护理常规

胃溃疡护理常规 【评估】 1.病人疼痛的性质、程度及部位,评估疼痛的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 2.观察病人上腹痛的规律,观察大便的性状,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症状护理】 1.腹痛的护理: 1)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时间。向病人讲解疼痛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2)指导病人有规律的生活、劳逸结合。较重的活动性溃疡或便潜血阳性病人应卧床休息1~2周,病情较轻者可边工作边治疗,注意劳逸结合。 3)指导病人有规律的进餐,提倡少量多餐。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食物及饮料,以清淡饮食为主。遵医嘱给予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制酸剂及抗pH药物,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制酸剂应在餐后1小时服用,抗胆碱药物和胃动力药餐前1小时及睡前1小时服用。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营养失调的护理: 指导病人有规律的定时进食,使胃酸分泌有规律。在溃疡活动期,以少食多餐为宜,不宜暴饮暴食。应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应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定期测量体重、监测血清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的营养指标。

【药膳巧疗胃溃疡】 鸡蛋三七炖 原料和制法:鸡蛋一个,蜂蜜30ml,三七粉3g,将鸡蛋打入碗中搅拌,加入三七粉拌匀,隔水炖熟再加蜂蜜调匀服食。 功效:可舒肝理气,和胃健脾,适用于上腹疼痛,呕吐、伴恶心、嗳气等。 【心理护理】 由于大多数患者病情长可能诱发或加重精神痛苦,有的病人思想顾虑较重。此时,向病人解释发病诱因,采用中医“喜胜忧”的思想,用中医以情胜情的方法,与病人合理沟通。此外,还要做家属的工作,共同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疾病恢复。【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有规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过度劳累。 2、饮食要合理,定时定量进餐,细嚼慢咽,戒烟戒酒,尽量避免和减少进食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和刺激性强的食物。 3、慎用或勿用可能导致溃疡发生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咖啡因、波尼松、利血平等。 4、坚持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5、教病人识别溃疡复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头晕、呕血、黑便、苍白、虚弱等,以便及时就诊。年龄偏大的胃溃疡病人应定期门诊复查,防止癌变。

血管性神经头痛-病程记录

首次病程记录2015年05 月09 日 病例特点:患者xxx, 男, 57岁 1.主诉:.间断性头痛5天,加重一天。偶发心慌20年。 2.现病史:病人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颞顶部头痛,呈阵发性闷痛,时间不固定,休息后稍缓解,无眩晕,微有清涕,无发热,不伴恶心、呕吐;无咳喘、无呼吸困难。未作任何处理,今感头痛加重且伴心慌一小时,休息后心慌缓解头痛无改善,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做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波平坦 3.轻度ST段压低。综合头痛、心慌症状以1.头痛原因待查:上感2.冠心病收入院。本次发病以来,精神差、饮食一般、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3.既往史:平素身体状况一般。6年前曾因腹痛、黑便以“胃溃疡并胃出血”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12天好转(具体治疗不详)现未复发。11年前发现患“慢性乙肝小三阳”至今,自述因每季度查肝功能正常未予治疗。无肺结核病史,无高血压病史,无重大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4.入院查体:T:℃P:59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烦躁,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未见肝掌与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结膜不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唇无紫绀,伸舌居中,扁桃体Ⅰ度肿大,咽后壁粘膜炎性增生变厚,充血。右下第一磨牙龋齿,周围组织肿胀。颈软,无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59次/分,心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壁静脉未见曲张,腹平软,肝脾肋下示及,墨菲氏征阳性,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余未引出异常征。 5.辅助检查:门诊做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波平坦 3.轻度ST段压低。 初步诊断: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牙周炎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

胃溃疡

沙棘油和兰索拉唑对小鼠实验性胃溃疡的 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XXX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1198) 摘要目的:研究沙棘油和兰索拉唑对小鼠胃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口服乙醇胃粘膜损伤的小鼠胃溃疡模型,观察实验药物对小鼠急性胃溃疡的预防作用;麦特( Mett)氏毛细管法测定胃蛋白酶的活性。结果:沙棘油高、低剂量组都能明显抑制乙醇致小鼠胃溃疡(P<0.01),兰索拉唑低剂量组的胃溃疡抑制效果不理想(P=0.067),兰索拉唑高剂量组的胃溃疡抑制效果较明显(P<0.01)。结论:沙棘油能有效预防乙醇致小鼠急性胃溃疡,实验室合成兰索拉唑高剂量组对胃溃疡有一定抑制作用。 关键词沙棘油;兰索拉唑;胃溃疡;胃蛋白酶; Study on the Actions of Sea Buckthorn Oil and Lansoprazole Against Gastric Ulcer Zhou Ruiqi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ction of sea buckthorn oil and lansoprazole against gastric ulcer. METHOD:Gastric ulcer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in mice by ethanol and the anti-gastric ulcer action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Both the high and low dosage of sea buckthorn oil can prevent gastric ulcer (P<0.01) while the low dosage of lansoprazole didn’t show a well effect and the high dosage of lansoprazole inhibited the gastric ulcer evidently. CONCLUSION:Sea buckthorn can prevent gastric ulcer clearly and the high dosage of lansoprazole can inhibit gastric ulcer while the low dosage of lansoprazole was not very well. KEY WORDS: Sea buckthorn oil; Lansoprazole; Gastric ulcer; Pepsin 沙棘油主要有沙棘籽油和沙棘果油,是分别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的种子和果肉中提取出的油液,皆含有维生素E、C、β-胡萝卜素、亚油酸、黄铜醇、生物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用于临床防治某些疾病,并用作化妆品等。研究证明,沙棘油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治疗多种常见病上具有重大临床价值。近年来对沙棘油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据报道沙棘油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还具有抗氧化、抗放射、抗炎、抗过敏等作用。[1] 沙棘含有较多的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它具有消炎、止痛、杀菌的作用; 能促进组织再生, 并对皮肤和粘膜具有特殊的修复作用;沙棘油还能活化胰腺的分泌、抑制胃液的分泌、对肝脏中的脂肪代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能保护细胞的生理代谢不受外来化学物质的破坏等。

胃溃疡并出血的护理

胃溃疡并出血的护理 摘要:出血是胃溃疡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治疗本病的关键是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同时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出血的先兆症状,准确判定出血程度,加强饮食治理,可防止因饮食不当而发生再次出血,从而使患者更早得到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胃溃疡;并出血;护理。 前言 出血是胃溃疡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约有10%~15%的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出血量与被侵蚀的血管大小有关,可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出血量大时甚至可排鲜血便,出血量小时,粪便隐血试验阳性[1]。出血前常有溃疡活动的症状,出血后症状消失。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表现胃溃疡并出血主要表现为柏油样便与急性呕血,多数病人表现突然出血,病人大多先感觉恶心,眼晕及上腹部不适,随及呕血或柏油样便或两者同时发生[2]。 2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出血先兆出血前,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剧烈上腹疼痛突然缓解、恶心、出冷汗等先兆,个别患者可有全身皮肤瘙痒,背及手、足心发热等。 准确判断出血程度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血压、脉搏的变化,呕血及黑便的量、性质、次数。如脉搏每分钟超过100次提示失血量在600~1000ml,脉搏超过120次/min提示失血量在1000ml以上,动

态监测血红蛋白变化,一般失血400ml,血红蛋白下降1g/L,短时间内多次呕血及黑便算出血量较大。 对单纯黑便量小者所采取的措施给予维生素K1 10mg静脉推注,每日3次,雷尼替丁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止血敏2g加入静脉点滴,每日1次,去甲肾上腺素8mg+冷盐水40ml口服q6h,进食少量无刺激冷流质饮食,以服药后2h进食为宜。 对呕血者所采取的措施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配血,在全身用药的同时插置胃管。选用柔软硅胶管,操作者动作熟练轻柔。用凝血敏2000u+生理盐水10ml(温度33℃~37℃),溶解后从胃管注入,夹管30min,帮助患者轻轻转变体位,每2h灌保持静脉输液通畅选择大号针头进行静脉穿刺,以备快速补液、输血、输液开始宜快,应在1~3h内外充分丢失量的1/3~1/4。 出血停止的判断呕血停止黑便次数明显减少,肠鸣音不亢进,血压平稳,血红蛋白稳中有升,大便潜血试验阴性,从胃管抽出清亮胃液或淡黄色胃液[3]。 结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进行个体化教育。对个别不识字、无法接受文字教育的患者,护士将教育内容讲解给患者及家属。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讨论

最新消化性溃疡的住院病历(建议收藏)

消化性溃疡的住院病历 姓名: 陈元波性别:男 年龄: 45岁婚姻:已婚 民族:汉职业:技术工 籍贯:南安现住址:南安官桥 入院日期:2011.10.03 8am 记录日期:2011.10.03 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可靠程度:可靠 病史 主诉:腹痛2天。 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呈阵发性,无他处放射痛,有恶心,无呕吐,无排气、排便,无腹泻,无反酸、嗳气,无呕血、黑便,无肤黄、尿黄,无畏寒、发热等。曾就诊,诊断为“胃炎”,给予抗炎、护胃解痉止痛等治疗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治疗,来诊,查血常规:WBC4.6*10^9/L,N79.4%,Hgb138g/L,淀粉酶:60.1 门诊拟“腹痛待查”收入院。......感谢聆听 既往史:既往“胃溃疡”5年,未系统治疗。无“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无"肝炎、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感谢聆听 系统回顾: 呼吸系统:既往无喉痛,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促、盗汗等症状。 循环系统:既住无心悸、气促,无心前区疼痛、水肿、咳嗽,咳痰、咯血,头昏、头痛、失眠,上腹胀、尿少等症状。......感谢聆听 消化系统:既往无食欲减退或异常,常有恶心,呕吐、暧气、返酸,腹痛、无腹泻,呕血、便血、黄疸、吞咽困难等症状。......感谢聆听 泌尿生殖系统:既往无尿急、尿频、尿痛,尿少、夜尿、血尿,水肿、腰痛,性机能紊乱等症状。 血液系统:既往无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促、出血、发热,骨骼疼痛,淋巴结肿大,痞块等症状。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既往无食欲异常、多饮、多尿、肌肉震颤、性格改变,智力发育,性器官及性欲改变等症状。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八大区别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八大区别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属消化性溃疡,因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不少共性,故一般都统称消化性溃疡。通常人们总是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称之为“胃病”或溃疡病。主要是它们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毕竟是两种独立的疾病,从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临床表现还是有所不同的,有必要加以鉴别。 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 1.原因不同: 目前认为胃溃疡的形成因素较多着重于胃粘膜屏障的削弱和胃泌素分泌的增加,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因素则较多着重于壁细胞总体的增大。 2.位置不同: 胃溃疡多发生在胃小弯和幽门部,以后壁为多,直径一般为5~25mm,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以前壁为多,直径一般为2~15mm.溃疡多为单发,但也有多发性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深达粘膜肌层,边缘整齐,有炎症、水肿、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当溃疡侵及较大的血管时,能引起大量的出血。若溃疡穿透肌层及浆膜层,常引起穿孔。 3.疼痛性质不同: 上腹部疼痛是溃疡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节律性、周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疼痛的性质常为隐痛、灼痛、胀痛、饥饿痛或剧痛,以阵发性中等程度钝痛为主,亦有持续性隐痛,能被碱性药物和食物暂时缓解。胃溃疡的疼痛部位常位于剑突下或偏左,多发生于餐后半小时~2小时,再经1~2小时的胃排空后疼痛能自行缓解,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部分病例进食后即可引起腹痛,尤其幽门管溃疡表现更为明显,常伴见餐后饱胀不适或恶心呕吐。其疼痛规律为进食-舒适-疼痛-舒适。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部位在剑突下偏右,后壁穿透性溃疡疼痛可放射至背部7~12胸椎区,常于饭后2~4小时发作,持续至下次进食后才缓解,进食后疼痛可减轻或缓解,故叫“空腹痛”,其疼痛规律为进食-舒适-疼痛。有的也可在夜间出现疼痛,常在夜间痛醒,又叫“夜间痛。” 4.发病年龄不同: 一般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中青年,而胃溃疡则发病年龄较迟,多发于中壮年。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均以男性居多。 5.胃液分析不同 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十二指肠溃疡则常有胃酸分泌过高。 6.发病季节不同: 胃溃疡无季节性发病倾向,而十二指肠溃疡有季节性发病倾向,好发于秋末冬初。 7.治疗方法不完全相同: 因十二指肠溃疡癌变率极低,除并发急性大出血需急症手术外,一般以内科治疗为主;胃溃疡癌变率较高,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胃溃疡,应警惕癌变的发生,要定期做胃镜检查(半年1次),监视其动态变化,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8.愈后症状不同: 少数胃溃疡病人可发生癌变,若有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年龄在45岁以上,症状顽固而经严格的8周内科治疗无效,且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者,应考虑癌变可能,应高度警惕并进一步检查。十二指肠溃疡则不会发生癌变。 如不能确诊者,可行胃肠饮餐透视或胃镜检查,及早明确诊断。

胃溃疡穿孔患者的护理查房(资料参考)

胃溃疡穿孔患者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6年11月25日 地点:普外科医生办公室 主讲人:杨春梅 参加人员: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全体护生 护理查房的目的:通过本次护理查房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巩固和复习胃溃疡穿孔的相关知识,让实习生掌握胃溃疡穿孔的病因,临床表现,健康指导,预防措施,通过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护生能运用护理程序,对胃溃疡穿孔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整体护理。 汇报病史: 一般情况: 现病史: 既往史: 入院查体: 辅助检查: 治疗:患者于2016年11月15日15:30进入手术室在全麻下)带教老师护理查体: T:36.8℃,P:65次/分,R:20次/分,BP:124/67mmHg,SPO2:97%. 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术后创口,炎症反应有关。

(2)疼痛:与胃粘膜受侵蚀或胃肠内容物对腹膜的刺激及术后创口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具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消耗增加有关。 (4)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禁食及水电解质丢失有关。(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6)活动五耐力:与疾病有关。 (7)有便秘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8)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消化道梗阻等。 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取合适体位(半坐卧位)休息。(2)体温过高时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运用药物。 (3)疼痛时给予安慰,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 (4)给予患者心理护理,解释,安慰患者情绪。 (5)给予静脉营养液补充机体需要量。 (6)禁食,胃肠减压期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静脉补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以保证合理的补液。 (7)勤翻身拍背,预防压力性损伤。 (8)持续吸氧,卧床休息。 (9)严密观察术后伤口的出血情况,有无渗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定时更换敷料,观察引流液的量

胃溃疡

胃溃疡 这些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你认为有哪些? 上腹部疼痛病因 胃炎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疲乏皖腹痞闷腹胀 肝炎巩膜黄染肝区痛肝肿大食欲不振肝臭 胰腺炎腹痛右上腹痛左上腹痛上腹部疼痛上 电冰箱胃炎胃痉挛恶心与呕吐寒战绞痛上腹部疼 胆石胆绞痛腹痛恶心与呕吐消化不良畏寒 右上腹部疼痛的原因一:肝病。当出现右上腹疼痛后,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肝病,肝病除了常出现右上腹疼痛的症状外,还会出现恶心、呕吐、浑身没劲、头晕、皮肤发黄等相关症状。临床上多发的肝病有酒精肝、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右上腹部疼痛的原因二:胆管病。胆管和肝脏距离较近,胆管发生的疾病多见于胆常癌、胆囊炎、胆囊切除后综合症、肝曲结肠癌等。胆管病往往引起的疼痛症状是间歇性阵痛。 右上腹部疼痛的原因三:肠胃病。多是由于大肠右段和十二指肠、胃部出现了炎症,常见的肠胃疾病有胃炎、胃溃疡、胃出血、肠炎、肠道肿瘤、肠扭转等等。肠胃病往往表现出的症状是腹胀、烧痛、肠鸣、呕吐、发泄。 右上腹部疼痛的原因四:胸膜、肋骨疾病。例如胸膜炎、肋骨受损、肋骨炎等。所表现的症状多是放射性刺痛、疼痛位置明确,用手按压疼痛加剧。 右上腹部疼痛的原因五:其它病因。这些疾病临床上发生率较低,例如泌尿系结石、右侧大叶性肺炎、急性阑尾炎、肾脏炎症、胰脏炎症等。 黑便的原因 1、消化道疾病:为便血最常见原因,包括食管静脉曲张、食管异物、溃疡病、急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肠套叠、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绞窄性肠梗阻、美克耳憩窒、肠息肉、肛裂等。 2、血液疾病:新生儿出血症、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过敏性紫癜等。 3、其他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等,新生儿吞入母亲产道血或乳头破裂的血,鼻、咽、齿龈出血的吞入等。 4、食物或药物的影响:某些食物和药物也可引起大便颜色的变化,有时容易与便血混淆。如夏天吃大量西瓜和西红柿后可以使大便颜色变红,贫血小儿服用铁剂后大便可发黑,食用了动物的血、肝和较多的肉类或服用铁剂、碳剂后,大便颜色也可发黑。 胃液的主要成分、胃粘膜屏障与胃溃疡有何关系? 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事实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gastric ulcer)是指发生于胃的一种界限清楚的局限性组织损伤,可累及胃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其发病其多因素所致,或“攻击因子”[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茵过强,或“防御因子”(胃黏膜、胃黏液、碳酸氢盐等)减弱而形成。胃黏膜在溃疡发生和愈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胃黏膜屏障是指胃黏膜具有防止胃液自身消化,抵御食物或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

消化性溃疡 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病因及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是多因素致病,是黏膜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之间失平衡的结果。 1防御因子 胃十二指肠黏膜自腔内向外几层构成了防御机制: ①胃黏液屏障; ②碳酸氢盐分泌; ③细胞再生,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 ④黏膜血流; ⑤前列腺素E和表皮生长因子:前列腺素E具有细胞保护、促黏膜血流、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的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可以促进上皮再生。 2攻击因子 包括: ①胃酸与胃蛋白酶:遗传、饮食、精神因素、胃排空延缓、以及慢病(如肝硬化、肺心病、尿毒症、充血性心衰等)均可使胃酸分泌增加,卓-艾综合征(胃泌素瘤)是一种少见的内分泌肿瘤,刺激胃酸大量释放; ②胃黏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③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E合成,其他如糖皮质激素、某些抗肿瘤药、口服铁剂或氯化钾等可直接损害黏膜屏障,氯吡格雷延缓溃疡的愈合;

④应激: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脑病变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引起胃黏膜缺血、缺氧,使得屏障功能和修复能力受损;⑤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其中胆盐、磷脂酶A和胰酶等破坏胃黏膜屏障; ⑥吸烟,胃黏膜血流量下降; ⑦酒精,直接破坏黏膜屏障。其中胃酸、Hp和NSAIDs是最主要的病因 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①胃酸在溃疡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即“无酸不溃疡”。 ②幽门螺杆菌感染,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的胃溃疡均由Hp感染所致。Hp破坏胃黏膜屏障(“屋顶”),致使H+反向弥散(“漏雨”),即“屋漏学说”。根除Hp,修复“屋顶”,可以显著降低PU的复发率。 ③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修复能力下降,以药物性溃疡和应激性溃疡为代表。这些因素叠加增加发病风险,如Hp阳性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增加PU或胃黏膜损伤的风险,建议先根除Hp。 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上腹痛并有如下特点: ①慢性病程: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 ②复发性:反复发作,常有季节性,常在秋冬及冬春之交发病。 ③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常表现为饥饿痛(两餐之间出现上腹痛,持续至下餐进餐后缓解)、夜间痛或清晨痛;胃溃疡表现为餐后痛(餐后约1h 出现,持续1~2h后缓解) 2、不典型表现

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三)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

胃溃疡病历模板

患者王英,男性,30岁,汉族,已婚,农民,主因:反复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伴黑便2天。于2017/03/05 15:21以“胃溃疡”收住我院。 一、病例特点: 1.病史:患者于入院前3年前,遇饥饿时偶感上腹部隐痛不适,进食后缓解。曾在临洮县人们医院做胃镜检查示:胃溃疡。经住院治疗,给予对症治疗(集体药物及剂量不详)后症状有所好转。入院前2天开始,上述症状较为频繁、灼痛为主,多以辛辣刺激及不良饮食为诱因,伴泛酸及嗳气,并伴有黑便,糊状,共3次,每次约250g左右,同时伴有呕心,遂来我院住院治疗,经查体后以“胃溃疡”收住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头晕及头痛,有呕心无呕吐,无胸闷及心慌,无咳嗽及咳痰,无腹泻,体重未见明显增减。 2.查体:T:36.2 ℃ P:84次/分 R:20次 BP:110/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慢性病容,痛苦貌,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温度、湿度正常,弹性可,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皮疹及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无包块,无压痛,巩膜无黄染,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居中,直径约0.3cm,对光反射灵敏。双耳听力正常,外耳道无溢液,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无鼻阻鼻扇,鼻腔通畅,无分泌物,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红润,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颈静脉无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无畸形,肋间隙无增宽及变窄,双肺呼吸动度一致,胸式呼吸为主,无胸膜摩擦音及皮下捻发感,语颤无增强及减弱,叩诊呈清音,肺下界和肝浊音界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1厘米处,未扪及震颤,心率8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见异常周围血管征。腹平,未见腹壁静脉显露及肠型蠕动波,全腹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5次/分。脊柱四肢未见畸形,四肢活动自如。肛门直肠外生殖器未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3.专科情况:T:36.2 ℃ P:84次/分 R:20次/分 BP:11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慢性病容,痛苦貌,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腹平,未见腹壁静脉显露及肠型蠕动波,全腹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5次/分。脊柱四肢未见畸形,四肢活动自如。肛门直肠外生殖器未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胃溃疡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胃溃疡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率高达10%。胃溃疡的发病机制虽不完全清楚,但多数专家认为主要与胃粘膜损伤因子的侵袭和粘膜自身防卫能力降低,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胃溃疡的临床治疗方面,目前应用最多且广泛的是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联合用药或手术切除;同时新型质子泵抑制剂、中药、天然药物提取成分和生长因子及靶向受体抑制剂等促溃疡愈合剂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 关键词:胃溃疡;联合用药;化学药物;天然药物;生长因子 过去胃溃疡药物治疗一般需8周才能痊愈,现在根据病情至少也要4~5周的维持治疗。因其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更合理、周期更短的治疗方法和更好的药物仍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新的治疗方案和新药物的研究做一综述,将有助于未来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 1 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导致胃溃疡产生有五大因素:胆汁返流、胃酸过多分泌、胃动力减退、粘膜抵抗力降低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而现在公认,胃酸过多分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溃疡的最主要因素,根除感染是关键。 轻度溃疡经休息和改善饮食就可以康复,而重度则需要手术切除。临床上大多是药物治疗,而且为避免复发,通常采用酸抑制药物进行维持。药物三联疗法为:一种抑酸药即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现在采用最多的是奥美拉唑(omeprazole)阿莫西林(A)、克拉霉素(C),2004我国消化病学会提出的一线治疗方案还包括:PPI+M、C,PPI+A、F(M为甲硝唑,F呋喃唑酮)和以铋剂为核心加上述两种抗生素[1]。以PPI为基础的三联抗Hp治疗已成治疗溃疡病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人们对有生物活性的植物天然提取物及其衍生物给予了高度关注,促进了新药研究的开展。 2 药物改进和新药研究进展 胃溃疡的治疗药物大致可分为以抑酸剂为代表的削弱攻击因子(胃酸的消化作用)药物和以枸橼酸铋钾为代表的增强粘膜保护因子药物。 2.1 化学药物研究新进展 以omerazole为代表的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强、副作用小,其化学结构由苯并咪唑环、吡啶环和连接这两个环系的亚磺酰基构成。亚磺酰基

胃溃疡的病例书写

姓名:安经科别:外科住院号:122591 出院记录 2015年5月日10时 患者xxx、男、70岁、因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门诊以胃溃疡收住我科。入院治疗天。 入院情况:患者因“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入院。入院后查:1.血常规:WBC6.2x109g/L,Hgb140g/L,中性粒细胞 48%;2.尿常规:(-);3.心电图:正常;4.B超示:胆肝胰脾肾未见异常5.电子胃镜: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入院查体:腹平,未见肠型和胃肠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肌紧张,上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肌稍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莫菲氏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未闻及异常血管杂音。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收住我科。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 湿热型 西医诊断:1.胃溃疡; 2.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治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积极给予抗炎、补液、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 出院情况: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腹胀、腹痛消失,无恶心呕吐。腹平软,无压痛、跳痛和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未及移动性浊音,患者及家属要出院,观察病情变化无特殊,可办理出院。 出院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 湿热型

姓名:安经科别:外科住院号:122591 西医诊断:1.胃溃疡; 2.慢性萎缩性胃炎。 出院医嘱: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2.清淡饮食;3.门诊随访。 住院医师:xxx

姓名:安经科别:外科住院号:122591 入院记录 姓名:xxx 出生地:xxx 性别:男常住地址:xxx 年龄:70岁入院时间:xxx 民族:汉记录时间:xxx 婚况:已婚发病节气:立夏 职业:农民病史陈述者:本人 主诉: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 现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上腹部胀痛,伴反酸、恶心,无明显发热、畏寒、嗳气、呕血和黑便等,皮肤、巩膜无黄染,大、小便正常。在当地诊所曾多次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显,病情反复发作,一月前症状明显加重,疼痛呈持续性,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故来我院,门诊以“胃溃疡”收治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减轻。 既往史:否认肝炎、伤寒、痢疾、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史。无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 个人史:否认长期异地居留史,无有毒物质、血吸虫疫水及其它流行病接触史。无烟酒嗜好。 婚育史:已婚,子男及配偶身体健康。 家族史: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 体格检查 T:36.5℃ P:80次/分 R: 19次/分 BP: 13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欠佳,表情自然,步入病室,自动体位,应答切题,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色泽正常,无黄染,末见皮疹、出血点、蜘蛛痣、肝掌。未触及肿大的浅表淋巴结。头颅无畸形。眼脸无浮肿,眼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

内科——胃溃疡三联疗法

内科——胃溃疡三联疗法 处方: 胶体鉍剂(如枸橼酸鉍)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如洛赛克)+克拉毒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呋喃唑酮) 一般来说三联用药时间是一至二周。此外,还可根据病情适当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排空药物、抗胆碱类药物等。 抑制胃酸药物有: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啦唑(洛赛克)和兰索啦唑等。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这类药物主要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病愈合。因此,服药期间宜在饭前半小时。组胺H2受体拮抗剂睡前服药可抑制夜间胃酸分泌高峰。这种抑制胃酸的药物一般维持用药三个月左右。 抗菌药物有:有克拉毒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此类药物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因空腹服用可以引起胃部不适,宜于饭后半小时服用,用药时间是一至二周。 抗酸类药物有:有单方和复方的,如胃舒平、氢氧化铝、乐得胃等,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中和胃酸度,因此宜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1--2小时服用。这类药物一般按需要服用。 胃黏膜保护剂有:如胶体鉍剂(枸橼酸鉍)、硫酸铝、生胃酮等。这类药物主要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受胃酸剂胃蛋白酶的剌激,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故在饭前半小时和睡前半小时服用最佳。也可按需要服用,但因含金属成分而不能连续服用两个月以上。 促进胃排空药物有:吗叮林、胃复安、加斯清等均可促进胃排空,减少食物对胃窦部的剌激,并有助于溃疡愈合。因此需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最佳。这类药物可按需服用,症状减轻即可停药。 抗胆碱类药物有:如颠茄浸膏片、普鲁本新、阿托品等。这类药物主要是减少胃酸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延长胃的排空时间,因此,在饭前15分钟至30分钟服药最佳。症状减轻即可停药。 1.用百合60克、糯米100克共煮作粥,熟时加红糖少许,经常服用可养胃安神,治疗胃痛、烦躁不寐。 2.将馒头切片,用文火及米醋共炒至焦黄色,研末服用,每次10克,每日2次。可消积散瘀,治疗胃脘疼痛。 3.用海蛰500克、大枣500克、红糖适量加水共煎成膏状。每次1匙,每日2次。有清热润肠之功效,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4.用牛奶250克煮沸,加入蜂蜜50克、白芨粉10克,口服每日一次。可温中补虚,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5.用小白菜2棵,洗净绞汁加白糖少许,每日服一小杯。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6.玫瑰花片冲水代茶饮。。有理气解郁、疏肝健脾之功效,可治疗肝气郁结之疼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 7.用鸡蛋壳、元胡等份共研细末,每次服5克,每日2次。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之吐酸、疼痛。 8.薏米加淮山药,还可加些大米,等量份,煮粥,调养脾胃。我用这个方子感觉不错。

胃溃疡合并出血临床路径

胃溃疡合并出血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ICD-10:K25.0/K25.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慢性、周期性、规律性上腹疼痛。 2.有呕血和/或黑便。 3.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出血,且仅需药物治疗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避免应用致溃疡药物等)。 2.药物治疗:抑酸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最重要的治疗药物,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出血。 (2)对于出血量不大、病情相对平稳者,可使用H2受体拮抗剂(H2RA)。 3.对症支持治疗:液体补充(晶体、胶体),必要时输血支持。 4.内科保守治疗24–72小时评估病情,仍有活动性出血,根据情况必要时复查胃镜,如需内镜下止血、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者,进入其他路径。 5.出血停止可恢复饮食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予以根治,参见标准药物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5.0/K25.4胃溃疡合并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胃溃疡患者应如何服药

胃溃疡患者应如何服药 人体胃部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以帮助食物消化,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胃酸和胃蛋白酶会损害胃黏膜而形成溃疡,严重时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引起胃溃疡的原因有遗传、精神刺激、环境因素、药物作用和吸烟等,但大部分的胃溃疡患者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一旦发现有胃溃疡,就需检查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如结果为阳性则需尽快行抗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的根治方案:采用三联用药的方式,即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呋喃唑酮),连用1~2周,根据具体情况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铋等。停药后复查,如未能根治则需继续治疗。发现感染后,餐具应单独使用,避免传染给家人,治疗过程中,餐具也需定期消毒,避免重复感染。 人体胃酸分泌有2个高峰,分别为餐后和凌晨2时左右,上午分泌最少,下午到次日凌晨分泌逐渐增多。结合这种生理规律,抗溃疡药物服用方法如下。 (1)抑制胃酸药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溃疡愈合。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这些药物在饭前30分钟,或每日下午及临睡前服用效果好。每日1~2次,服药时间为3个月左右。需要注意的是质子泵抑制剂长期应用会引起肝功能异常,表现为皮肤瘙痒、变黄等;而组胺H2受体拮抗剂会引起幻觉、定向力障碍和精神紊乱,司机、高空作业者和老人慎用。 (2)抗酸药能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缓解疼痛。多为复合制剂,通常含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饭后1~2小时服用,也可根据需要服用。 (3)胃黏膜保护剂可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刺激、促进溃疡愈合。如硫糖铝、米索前列醇、枸橼酸铋钾等。宜在饭前或睡前30分钟服用,也可以根据需要服用。如与抗酸药联用,服用间隔至少达1小时,不宜与牛奶同服。服用后大便颜色可能变黑,属正常现象,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HP)HP感染是慢性胃窦炎的主要病因,而慢性胃窦炎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十二指肠溃疡(DU)均有HP感染的慢性胃窦炎存在;而大多数胃溃疡(GU)是在慢性胃窦炎的基础上发生的。 (2)胃酸分泌过多:溃疡只发生于与胃酸相接触的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可使溃疡愈合,充分说明了胃酸的致病作用。盐酸是胃酸的主要成分,主要由壁细胞分泌。壁细胞总数增多时,胃酸分泌随之增高,是溃疡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壁C总数比正常人增加1倍以上,而胃溃疡则正常或稍低。 (3)药物的不良作用:如阿司匹林可增加黏膜C脱落和减少黏液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胃酸分泌增多和胃黏液分泌减少等。 (4)饮食失调:粗糙食物、过冷过热食物、过酸、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对消化道黏膜均可引起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又如咖啡可刺激胃酸分泌,不定时饮食会破坏胃分泌规律等。这些因素对溃疡的发病和复发均有关。 (5)其他因素:遗传素质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在十二指肠溃疡(DU)要比胃溃疡(GU)明显,情绪应激和心理矛盾可使症状复发或加剧,急性应激可引起急性消化性溃疡。此外,环境因素、气候因素、吸烟、不良生活习惯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发病机制: 发病过程决定于损伤黏膜的侵袭力和黏膜自身的防卫力的消长。也就是说溃疡的发病与否,取决于黏膜的侵袭力的强弱和黏膜自身防御能力的强弱.损伤黏膜侵袭力是指胃液、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只有在PH3以下时才具活性。其他如胆盐、胰酶、药物、乙醇等也具有侵袭作用。黏膜的防卫力包括黏膜屏障、黏液HCO3-屏障、前列腺素的细胞保护和细胞更新、表皮生长因子和黏膜血流量等。当侵袭力作用超过防卫力作用时就会产生溃疡。

(完整版)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 (2009 年版)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ICD-10:K25.7/K26.7/K27.7) (无并发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临床症状:反酸、慢性上腹疼痛等。 2. 胃镜检查提示存在溃疡或X 线钡餐检查提示龛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基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避免应用致溃疡药物等。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降低胃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H2 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药物、根除Hp 药物、对症治疗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5-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5.7/K26.7/K27.7 胃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 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RH 因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包括Hp检测); (4)心电图、胸片。 2. 诊断有疑问者可查: (1)血淀粉酶、血浆胃泌素水平、肿瘤标记物筛查; (2)13C-或14C-呼气试验; (3)腹部超声、立位腹平片、X线钡餐、上腹部CT或MRI。 (七)胃镜检查。 1. 入院前未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对胃溃疡病灶常规作活检。 2. 检查前禁食6-8 小时 3. 如选择无痛内镜,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

血管性神经头痛 - 病程记录

首次病程记录 2015年 05 月 09 日 病例特点:患者 xxx, 男, 57岁 1.主诉:.间断性头痛5天,加重一天。偶发心慌20年。 2.现病史:病人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颞顶部头痛,呈阵发性闷痛,时间不固定,休息后稍缓解,无眩晕,微有清涕,无发热,不伴恶心、呕吐;无咳喘、无呼吸困难。未作任何处理,今感头痛加重且伴心慌一小时,休息后心慌缓解头痛无改善,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做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 2.T波平坦 3.轻度ST段压低。综合头痛、心慌症状以1.头痛原因待查:上感?2.冠心病?收入院。本次发病以来,精神差、饮食一般、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3.既往史:平素身体状况一般。6年前曾因腹痛、黑便以“胃溃疡并胃出血”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12天好转(具体治疗不详)现未复发。11年前发现患“慢性乙肝小三阳”至今,自述因每季度查肝功能正常未予治疗。无肺结核病史,无高血压病史,无重大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4.入院查体:T:36.8℃ P:59次/分 R:20次/分 BP:11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烦躁,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未见肝掌与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结膜不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唇无紫绀,伸舌居中,扁桃体Ⅰ度肿大,咽后壁粘膜炎性增生变厚,充血。右下第一磨牙龋齿,周围组织肿胀。颈软,无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59次/分,心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壁静脉未见曲张,腹平软,肝脾肋下示及,墨菲氏征阳性,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余未引出异常征。 5.辅助检查:门诊做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 2.T波平坦 3.轻度ST段压低。 初步诊断: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牙周炎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心功能Ⅰ级 4.慢性胆囊炎 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诊断依据:1. xxx, 男, 57岁,间断性头痛5天,加重一天;偶发心慌20年 2.查体:P:59次/分扁桃体Ⅰ度肿大,咽后壁粘膜炎性增生变厚,充血。右下第一磨牙龋齿,周围组织肿胀。墨菲氏征阳性。 3.病史:11年前发现患“慢性乙肝小三阳”至今。 4.辅助检查:门诊做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 2.T波平坦 3.轻度ST段压低。鉴别诊断:1.肺炎本病例无发热咳嗽、咳痰等肺炎的典型症状,基本可排除,可在入院后拍胸片进一证实。 2.血管神经性头痛其疼痛性质为胀痛或搏动性痛,本例为闷痛,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及牙周感染症状和体征,若行抗感染治疗后头痛消失可排除血管神经性头痛。 3.心脏神经官能症本例心电图检查有实质性改变(1.窦性心动过缓 2.T波平坦 3.轻度ST 段压低。)基本可排除。由于本院条件有限,建议患者出院后去上级医院做冠脉造影确诊。诊治计划:1.抗感染(牙周炎情况必要时请牙科会诊) 2.改善心肌血液供应 3.对症支持治疗 4.若病情变化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医师签名:x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