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以感觉园为例

姓名;刘政

学号:120702114

实习目的:通过参观上海延中绿地,通过实例来体会植物造景在实际中的应用,巩固并延伸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实习时间:2015年4月

实习地点:上海延中绿地

一、延中绿地概况

上海延中绿地位于上海城市中心东西向和南北向高架交汇处,占地面积28hm2,经过5年的建设(分于3期)于2005年工程全部竣工。延中绿地分为7个区域,由城市道路相对分隔,形成7个相对独立的园。在总体设计构思和空间架构上又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与北侧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相联系,构成上海市中心的生态绿色之肺。

延中绿地设计理念为蓝与绿的交响曲,蓝即代表具有活力的水体;绿即代表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延中绿地的建成改善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以其理念新、景观美、影响大,而成为21世纪初上海具有代表性的绿地设计作品。

二、植物生态群落

延中绿地共种植物390余种,是上海树种最丰富的地方,有毛竹、桂花、香樟、合欢、白玉兰、含笑、垂丝海棠、丁香、樱花、桃花、杜鹃、红花檵木、杏花、榆叶梅、石竹、绣线菊、黄馨、迎春、日本冷杉、山茶等。芳香植物为芍药、鸡爪槭、山茶、黄杨、紫薇、广玉兰、八仙花、栀子、六月雪、白皮松、五针松、粗榧、蜡梅、梅树等等。植物繁盛、品种丰富,将自然的莺飞草长、花开花落显露在久居城市的人们眼前,发挥出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植物配置方式也注重生态作用,因地制宜,群落搭配合理,运用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开启了自然界的循环系统。

三、感觉园

3.1概况

感觉园位于延中绿地西南角,感觉绿意,感觉盎然生趣,感觉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感觉园的创意理念。设计者试图通过植物与水流在一系列独立空间的排列组合,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的主题作深入的尝试和体验,给人以轻松、情趣、惊喜、感悟等不同感受,形成多样的植物景观。众所周知,人有5种生理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在感觉园里,这5种感觉被划分为5个区域,让人有不同的体验和感觉,而最终形成第六感觉,即直觉。

3.2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

在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上,感觉园通过植物色彩、质感、尺度的不同,达到植物与硬质景观的一致,主要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植物空间,即视觉园形成的主轴线空间,触觉园、听觉园形成的半开敞空间,嗅觉园、味觉园形成的密闭小空间序列三个层次。

东入口景观轴线大道是感觉园的主体空间,东窄西宽,长300m的道路形成视线的聚焦,以大道末端的樟树水景广场作为空间的终点。在空间的围合上利用植物特性加强对“视觉”主题的感受,如水杉的列植、珊瑚树墙及山茶、南天竹、龟甲冬青,高度递减,丰富层次,并利用宽度的变化,增强了透视效果,具有较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和延续感,使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空间的无限。

主轴线空间将感觉园划分了南北两个部分,南部以林下及地被形成半开敞为主的空间。该空间中的观景视线相对通透,顶部有乔木树冠覆盖,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分为听觉园和触觉园两部分。

听觉园位于此半开敞空间的西部,设计主题为综合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树叶沙沙声、水流声、雨打叶面声、脚踩落叶声、昆虫鸟禽的啼鸣声等,创造丰富的听觉感受和乐趣。以深邃宁静的密林为设计目标,因此,该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郁闭的城市山林为摹本。乔木选择体量较大植物,如加杨、银杏、广玉兰、杜英等干形高大挺拔的乔木,下层配合绿篱,形成林下覆盖空间。

触觉园中除了利用硬质景观如天然石料的色彩、粗糙度、软硬等多种变化外,还通过对具有不同触感植物的选择,如植物枝、叶的质地(草质、纸质、革质、蜡质)、形状(椭圆、心形、针形、锯齿状、尖刺状等),枝条(粗细、排列方式、外皮质感等)强化其主题。在植物空间的设计上,植物以块面立体形式(如绿篱、树墙等)规则式布置,利用植物修剪整形的方式来统一不同质地、特性的植物。

嗅觉园以植物的芳香气味为主题,并按四季时序设计春夏秋冬四个小园,通过各个季节不同的芳香植物给人不同的嗅觉感受。顺着园路的弯曲至西北部的味觉园,其主体空间是一圆形的休憩场地,四周环绕密植各种果树,再搭配常绿的雪松,下层采用杜鹃、八角金盘等常绿小灌木,并利用铺装质地的不同,形成相对独立的内部空间。

3.3植物造景的特色

1)植物特性与设计主题的充分结合

感觉园设计主题明确,并以此来进行各个景点植物景观设计,与设计主题相呼应。

2)注重色叶植物的应用及与景观小品的呼应

感觉园中植物色彩变化丰富,据统计,园中春色叶植物占该园植物总数的15.79%,秋色叶植物占10.53%,金边及斑叶类植物占5.26%。如秋园中植物配置以墨西哥落羽杉、桂花、茶花等绿色叶植物为背景,配以红枫、羽毛枫等色叶植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冬园中以常绿的白皮松作为园路环岛的中心,两侧种植八角金盘、红花木、南天竹、杜鹃等色彩各异的灌木地被,形成丰富的植物色彩变化,同时,该处的铺装以黑色的卵石及浅黄色石汀为主,形成铺装与铺装、铺装与植物色彩上的对比及呼应。

3)类型多样的地被植物景观

公园绿地中地被植物类型多样,首先是种类丰富,这些植物都是覆盖性良好的草本或灌木种类;其次这些植物的生态类型多样,除了极耐阴的种类外,

还有耐晒及耐潮湿的种类,彩叶类地被植物在阳光下的观赏效果远远好于庇荫条件下栽植的;生活型既有草本,也有小灌木;根据这些植物的主要观赏特性可分为三大类:观叶草本地被植物、彩叶类地被植物及观花类地被植物。从植物景观设计上有林下大面积的自然式地被植物景观及空旷草坪上装饰性的几何形图案地被植物景观两种形式。

4)适地适树与植物多样性原则的协调

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以长江三角洲的乡土植物为主,利用变化形成丰富的植物组合。在与各个设计主题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适生的植物种类,在色彩、质感、香味等各个方面适宜的植物。同时,公园引进了一些热带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如棕榈科植物等,结合硬质铺装、景墙,营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观感受。

四、结语

上海延中绿地的设计不仅结合了上海中心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城市绿肺健身,同时还提出了蓝与绿的创新性设计理念,体现生态园特点,创造了新时代的已经和特色,构建城市森林,合理的利用了绿地有限空间,体现人性化的关怀。

植物配置是绿化的主题,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旋律。现代园林艺术中,要创造自然生态的景观环境,更应注重植物配置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城市公园的植物配置,应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园林的文化内涵,营造园林文化气息,使之更具内在韵味。上海延中绿地在造景手法方面较为成熟,形式和内容丰富,其乔灌草搭配的浮层群落绿化模式,既借鉴地吸收了先进的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又注重挖掘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由陆地到水体,体现了物种与生态环境的合理过度,集中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延中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以杜鹃搭配紫叶李,不仅在形式上形成

一种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同时在颜色上,下

层的杜鹃以绿色为主,配以红色的花朵,上

层的紫叶李则以红紫色为主,两者交相呼应,

形成了良好的对比。

于草坪边缘的一组植物配置。上层植物为布

迪椰子,中层植物为银海枣,下层则是小叶

黄杨辅以八角金盘。整体造景模式为规则式,

层次感很强,与大草坪所呼应,同时其所用

的布迪椰子与加拿大海藻给人一种仿佛在海

边的错觉,给在燥热的市中心的人们带来了

些许凉爽的感觉。

同样是位于草坪边缘的一组植物配置。上层

为布迪椰子,中层为八角金盘,小叶黄杨和

红花继木这些灌木,下层为万寿菊。这组植

物配置在竖向上有着良好的过度,色彩上在

绿的基础上填入了红色和黄色,显得活泼而

不死板。

于草坪边孤植的白玉兰。白玉兰本身树形较为优美,同时它的花也很有观赏价值,适宜作为主景观赏。很好为草坪起到了点缀的作用。

这是一组三角枫与红枫在草坪上的丛植。两个树种的树形都较为优美,也都为观叶树种。同时,红、绿两种叶色有着很好的对比效果,彼此之间既有统一的联系,又有各自形态变化,反映了自然界小规模树木群体形象美。

以雪松为背景,中间辅以规则式种植的杜鹃以过度,同时在前面以鸡爪槭丛植。背景的过度效果良好,同时丛植的鸡爪槭也有着良好的景观效果。整体营造了一个较为静谧的空间,为在市中心生活的人们带来一丝清静。

片植形式的一串红和八角金盘辅以加拿大海藻,不仅颜色上也有着很好的搭配效果,同时在层次上也是变化丰富,为草坪增添了不少风趣。

在开阔水域处,水生植物运用了芒草,黄菖蒲;地被植物为红花酢浆草,乔木上采用了红枫,合欢以及垂丝海棠。高大的合欢树形开散形成良好的郁闭效果,将水面遮盖其中。丰富的水生植物很好的衔接了水与绿地。整体搭配上层次感强,颜色丰富。具有良好的造景效果。

高大的池杉配以八角金盘与杜鹃,空间层次感很强,特别是当这组植物配置于水边时,更加衬托除了水的宁静,悠远。

总共运用了3种植物,紫叶李,山茶以及玉簪,很好地表达了上中下的植物层次感,同时由于紫叶李冠幅的覆盖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空间,使人们在心理上得以放松。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 乔丹 学 号 201420521212 系 别 园林学院 专 业 风景园林 成绩: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

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米,南北向1900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二、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姓名:陈紫薇学号013301845107 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 1颐和园植被概述 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

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后山则以松为主,配合元宝枫、槲树、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华北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更接近历史上北京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颐和园后湖碧水滢回,古松参天,幽静异常。岸边有一条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苏州买卖街。后湖东端通往秀丽精巧的谐趣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植物景观一派江南风韵,被称为“园中之园”。沿昆明湖堤岸大量种植柳树(至今在西堤上还保存着北京最大的古柳群落),与水波潋滟相映,最能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致。“溪弯柳间栽桃”,西堤以柳树、桃树间植而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表现出宛若江南水乡的神韵,形成一线桃红柳绿的景色。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

校园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校园景观绿地规划实习报告3篇

校园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校园景观绿地规划 实习报告3篇 【实习报告】 校园景观绿地规划实习报告3篇 园林设计是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园林设计课程体系中处于最为重要的位置,在学习迁移理论的指导下对园林设计这门课的授课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园景观绿地规划实习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 校园景观绿地规划实习报告1 Ⅰ、(一)实习时间:20xx年4月8日至12日 (二)实习地点:南京:中山植物园、明孝陵、中山陵、秦淮河;苏州:留园、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白塘生态植物园、金鸡湖滨水绿地;上海:人民广场、延中绿地、20xx 花博会、黄埔外滩、南京路商业街。 (三)指导老师:

Ⅱ、实习目的、任务与内容校园景观绿地规划实习报告 一、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有:1.园林规划设计方面:掌握城市滨水绿地公园规划布局、主题公园规划设计;滨河休闲绿地设计;古典园林艺术、园林景观布局、园林建筑(小品)艺术赏析;只是艺术赏析;园林花街铺地艺术赏析;庭院空间布局、特色景点布局与营造;园林空间组织与景观布局等。 二、 2.植物分类与应用方面:掌握植物的系统分类;园林植物造景与应用;温室花卉种类识别与栽培管理;园林植物的调查与识别;园林植物合理选择与艺术配置;园林花木造型与艺术配置;草坪(地被植物)造景应用;园林花卉布置应用;花卉(地被)造景应用。植物造景与生态群落,广场绿地、植物选择与合理配置等。 三、学习任务与要求主要有:1.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熟悉大型生态湖滨公园规划布局手法及重要景点设计要领;掌握庭院水景设计要领与小型园林空间组织手法;掌握纪念性园林绿地设计要领;欣赏秦淮河休闲绿地夜景效果;了解夜景设计要领;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熟悉园林艺术表现;熟悉古典园林整体景观布局和空间组织、视景控制手法;掌握四时景观与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颐和园植物景观 (材料检测1121 严聪灵学号:2011102240)颐和园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园林,其植物景观具有独特的风格。对颐和园的植物景观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颐和园的植物造景水平和颐和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颐和园植物景观综合分析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

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后山则以松为主, 配合元宝枫、槲树、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华北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更接近历史上北京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颐和园后湖碧水滢回,古松参天,幽静异常。岸边有一条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苏州买卖街。后湖东端通往秀丽精巧的谐趣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植物景观一派江南风韵,被称为“园中之园”。沿昆明湖堤岸大量种植柳树(至今在西堤上还保存着北京最大的古柳群落),与水波潋滟相映,最能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致。“溪弯柳间栽桃”,西堤以柳树、桃树间植而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表现出宛若江南水乡的神韵,形成一线桃红柳绿的景色。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乐寿堂周围大片丛植玉兰,曾被誉为“香雪海”名闻京城。殿堂庭院则以松柏行植,间以花卉,缀以山石。颐和园植物景观可以概括为,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大量植物材料的应用突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美,提升了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艺术价值。 2.颐和园植物造景的特点 颐和园主要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课程名称: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郑强 学生姓名乔丹 学号 1212 系别园林学院专业风景园林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 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 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 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 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 米,南北向1900 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 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 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其中清漪园于光绪变法时改为颐和园。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 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 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万寿后山三部分。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贝規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 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气魄宏大,充分利用了天然山水风景的自然美。西堤分开大水面,使水面更有层次感。 建成后的颐和园与杭州西湖相比极其相似,昆明湖水面的划分同杭州西湖一样都有一条湖堤把水面分成几块;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与孤山和西湖相同都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成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还有就是颐和园和杭州西湖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 “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但是颐和 园之摹拟杭州西湖,并不是简单的抄袭,用乾隆的话来说乃是“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贵在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的艺术的再创造,能够结合本身的环境、地貌特点和皇家宫苑的要求,发扬“己之所长”,作出了卓越的创新,可以说有“本于西湖,高于西湖”的园林艺术效果。譬如,杭州西湖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而形成的犹如长卷展开大幅度烟水迷离的风景画面,颐和园的前湖的规划亦“略师其意”,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从湖中的南湖岛起始,过十七孔长桥经东堤北段,折而西经万寿山前山,在转南循西堤而结束于湖南端的绣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 摘要: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也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造园的常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素来注重理水,有“无园不水”之说。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本文以颐和园的昆明湖、后湖、谐趣园三大水系为载体,分析其的理水基本原则、艺术与手法,诣在为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理水设计的立意和表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理水;颐和园;艺术;手法;继承发展; 引言 “水,活物也。”(郭熙《林泉高致》)“水为陆之眼。”(陈从周《说园(四)》)造园必须要有水,无水难以成园。因为水总给人以清新、明净和亲切的感受,人们都愿意与之接近。水面随园林的大小及布局情况,或开阔舒展,或襟回幽深,使空间延伸,使景观度幻。当山石、花木、建筑与水的漫延流动的神态结合一起时一,更觉得自然而富有生气。水面五彩缤纷的倒影和跳动着的山泉、水瀑、浪花,令人欢快,逗人遐想。“欲草木欣欣”,需水;“欲挟烟云而秀媚”,需水;“欲照溪谷而生辉”,亦需水。故水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 1.中西园林传统理水的的特点 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西方园林也特别注重构造水景。但中国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与西方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迥然不同:中国传统园林理水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求“师法自然”的理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审美原则进行构造,完全因势而筑。而西方传统园林理水则崇尚人工美,要求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进行构造,将水限制在整整齐齐的几何形状的石砌池子里,并用喷泉造成人工活动的水景。现代园林的理水则可以吸取两者的精华而构造水景。 2.颐和园的理水艺术 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现以昆明湖、后湖、谐趣园为载体,分析其理水的基本原则和艺术手法,以剖析说明其“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的皇家园林的理水艺术。 2.1理水基本原则 1)得其性 中国哲学家降水拟人化说其具有德、仁、智、义、勇、平等特性,在营造园林水景时,尽量去理解和发挥其特性。根据外环境的不同和满足观赏者的需求,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水景,形成河、湖、溪、涧、泉、瀑等不同或近水、亲水、戏

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_图文(精)

方寸之地,自然师法 —上海延中绿地实习报告 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客厅,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而植物则是这个绿色客厅的主角,勾画出绚丽多姿的景观世界。植物造景对于公园来说无疑是构成公园景观的主体元素,不同类型的公园都有其个性的表现。从景观构成的角度讲,公园的植物造景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即基础性配植与个性化配植。所谓基础性配植主要指从公园整体角度,大尺度空间特别是公共环境的配植,可谓底色。而个性化配植则是指在不同景区根据不同功能要求进行的独具匠心的配植。可以是群体的也可以是单一的,他们是在底色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渲染。二者合一最后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境界,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上海市延中绿地地处上海市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三区的交汇处,位于南北、延安两条高架道交叉处的“真正市中心”,总面积28公顷,由19片绿地组合而成,是上海市中心面积最大的公共绿地并且也是上海少数的城市生态公园之一。 延安中路高架和南北高架,在此交汇形成一个“申”字,向城市的四面八方延伸。空中环形人行天桥将5个区域串联起来,形成既有相对独立的特色园,互相之间又有互动联系,由此构成优美、浪漫的绿色交响乐章。 延中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是在满足植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藤本植物等素材本身的 形体,线条,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形态特征,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合理的配植,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具有一定功能的的艺术空间。 以自然生态园为例,延中绿地体现了植物造景并不作为单一元素出现,其与其他景观要素如水

体,地形,园路等相结合。以自 然的地形地貌、茂盛森林灌丛、 疏密的草坪地被、潺潺的小溪流 水、逼真的地质断层,营造出一 幅绚丽多姿的城市绿色生态景观,为上海市中心注入清新的自然活力。同时在绿地设计中,水始终贯穿于整个绿地,以此告诫人们水是上海的命脉,是绿地的依赖,以此唤起人们保护水资源,保护植物生长空间的环境意识。蓝与绿再此进行生态的立体交融,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 自然生态园特别注重色彩的

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毕业论文 题目: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英文题目: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

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学生姓名:导师姓名: 摘要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精粹。南湖岛是颐和园中一座相对独立的湖心岛,它在植物造景手法上秉承了颐和园的整体风格,同时又拥有其独有的特点。本文在对颐和园南湖岛的植物种类和植物造景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造景特点进行归纳,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期为岛屿植物造景提供参考。 关键词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 Name of student:Guowanyue Name of tutor:Chenyuan Abstract The Summer Palace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which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garden culture.The South Lake Island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island in the Summer Palace,its plant landscaping techniques adhering to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Summer Palace,at the same time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ze of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species and plant landscaping,summarize it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then make som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roblems,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 Key words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e 目录

上海绿地调查报告

上海绿地调查报告 40、3公顷,总投资约8、44亿元人民币。是上海内环线中心区域内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公园。世纪公园的总体规划,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人与自然的结合,具有现代特色的中国园林风格。公园以大面积的草坪、森林、湖泊为主体,园区建有中央湖岛、会晤广场、乡土田园、国际花园、树林草坪等景区,以及鸟类保护、科学体验,露天表演、儿童游乐园等设施。以及世纪花钟、镜天湖、南国风情、东方虹珠盆景园、绿色世界浮雕、音乐喷泉、音乐广场、群龙追月喷泉、缘池、竹林、鸟岛、奥尔梅加头像和蒙特利尔国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栖的设计思想,反映公园内阡陌纵横、丘陵起伏、乔木长绿、湖水清澈的景观效果。园内种植银杏、香樟、广玉兰、悬铃木、雪松等大型乔木。园内乔灌相拥、四季花开,湖水荡漾、溪水蜿蜒,竹影斑驳、草木葱郁。陆家嘴中心绿地 位于小陆家嘴,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地,在金融贸易中心区林立的幢幢高楼中,被称为城市中的一叶“绿肺”,进入绿地,感受到的不仅是空气清新,心旷神怡,还能寻到浦东变迁的脉络。蜿蜒于绿地中的仿砖型混凝土路面,勾勒出上海市花“白玉兰”图案;中间8700平方米的人工湖恰似一幅浦东地图,构思精巧又具气势。整个绿地的风格类似英国“自由风景园”形式,6、5万千方米的大草坪起伏而有层次,香樟、银杏、雪松、广玉

兰等树木点缀其中,巧妙的是有些树本身就构成独立景观,东南面一棵垂柳与歪头槐树最为独特。类似的树有20多棵,同时保留的还有修缮一新的文物建筑"陈佳春宅",它们缸述了浦东的历史。从外地运来的太湖石为人工湖增添了情趣,就连小卖部之类的指路牌都用太湖石。湖畔巨型白色帐篷提供了700平方米的休息场所,夜晚在灯光辉映中像飘浮的船帆。门口八个高低不同像蘑菇的灯取名为“春”,抽象造型现代气息浓厚。夜色中的绿地,湖中三圈喷泉灯光映照,格外清凉透明,四束强光照射可高达百米的主喷,雾气升腾。园内到处都有的喇叭播放着轻柔的背景音乐。躺在草地上,看看老房子,怀想浦东历史,再看看旁边高楼大厦正在构造的现在,很容易想象浦东美好的未来。外滩滨江大道 滨江大道南起东昌路轮渡码头,沿黄浦江岸经"东方明珠"至泰同栈码头,全长2500米,目前已建成的滨江大道一期工程总长为1500米。滨江大道集防汛墙体,江边大道、亲水平台、音乐喷泉、游艇码头于一体,被称为浦东"新外滩"。滨江大道采用了具有层次的立体设计,在铺满鲜花绿草的坡地顶部,人们可以站在较宽敞的平台上览浦西外滩气度非凡的美景。平台在地下嵌入喷水头,顺坡势而建的小瀑布水声潺潺,引导游人来到亲水平台。当浦江潮落时,游人可凭黑色的铸铁栏杆尽情欣赏两岸风景。当浦江潮起时,人们就能踏着一级级伸向水面的台阶踩水,去新近浦江,感受大自然的乐趣。在亲水平台一侧逐渐升高的坡地上,

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

大 众 文 艺大 44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意识分 不开的,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出心目中无限的“宇宙空间”。颐和园作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空间的处理很具代表性。 关键词:颐和园;空间;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一种视觉的空间艺术,园林设计首先必须有空间。在自然界,空间是无限的,看不见、摸不到。人们只能从物质空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园林空间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方式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空间意识分不开的,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出心目中无限的“宇宙空间”。颐和园这座大型皇家园林,在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本文将解读它的空间处理手法。 一、空间序列 序列空间反映了空间排列的次第关系,两个以上毗邻的空间就存着序列关系,序列空间与时间要素密切相关,是在特定时间内通过路径,穿越不同区域所体验到的,因此园林序列空间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整体性问题。 颐和园犹如一卷优美的传统山水画卷,更似一曲动听的乐章。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追求空间丰富的层次与意境深远,强调动观的空间营造。 东宫门作为序列的前奏,拉开了颐和园乐章的序幕。入口部分由一列四合院所组成,经仁寿殿前院的宏伟与气派,步入封闭的建筑群,然后是玉澜堂引人入胜的隔窗看景,跨过邀月门,进入长廊。顺着廊往前走,突然开始转弯,从廊往外看,隐隐约约有金碧辉煌的屋檐映入眼帘;眼前出现了开阔的广场,随着长廊峰回路转,来到略微探入水中的广场,北边气宇轩昂的佛香阁引人神往,许多的建筑院落空间,构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了整座园林设计的高潮;由此返回长廊继续往西可绕至后山,则顿感幽静;至后山中部登须弥灵境再次形成高潮;回至山麓继续往东可达谐趣园,似乎是序列的尾声;再向南至仁寿殿便完成了一个空间循环。 二、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是一项很重要的空间处理艺术手法。将两个以上的不同空间,放在相毗邻的位置上,构成相互关系。在古典园林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最普遍,也最富有成效。颐和园在运用大小空间对比和不同形状的空间对比方面尤为突出。 绕过涵虚、罨秀牌楼,广场的尽头便是东宫门,入东宫门迎面是一座牌坊式门楼,边柱两侧连着红墙,接着步入严整、封闭的皇家庭院。仁寿殿等建筑规模宏伟,以朴素的青瓦代替华丽的琉璃瓦,并在院内栽植常青树木,点缀山石,以求同园林的整体环境相协调。仁寿殿外宽大的月台,对称排列着铜龙、铜凤、铜缸和四个鼎炉。穿过仁寿门,便进入了仁寿殿院落,迎面是一块高丈余的湖石挡住了视线,此石称“寿星石”,成为院内的一块天然屏障。穿过仁寿殿,从殿外南侧西行,两个小土丘遮住了视线,给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错觉。小土丘中间有一条曲径,经过小径来到玉澜堂前院,经过西配房,即可透过墙上的小窗隐隐约约看到外面宽阔的湖面及远处玉泉山和塔影,让人忍不住要走出去。走出西配房,视野突然开阔,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让人出乎意料的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通过描述,可以感到东宫门到昆明湖的视觉空间变化:其一,颐和园运用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对比、封闭与开敞空间的对比、内聚与外向的对比,把游者先引入皇家宫殿庄严的氛围,然后通过墙上的透窗给人提示与向往,引着游人逃脱封闭庄严的氛围去感受视野开阔的心旷神怡。其二,宫殿区建筑空间严整有序,院落空间封闭,转折后进入空间开阔的自然风景中,有限的人工建筑庭院空间与无限的自然山水空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使人为之一振,美不胜收。 三、引导与暗示 引导与暗示,是园林设计的常用方法。某些藏得很深的景,或可望而不可及,或者根本不能被发现。借助于空间的组织和导向性,将游人引至景点。这种空间的导向通常需要借助游廊实现。在空间的设计上,颐和园的长廊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暗示作用。 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它还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呈细长的空间形式通常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由于它总是向人们暗示沿着它所延伸的方向走下去必然会有所发现,因而处于其中的人们总不免怀有某种期待,巧妙的利用这种情绪,便可以通过长廊把人们不知不觉的引导至某个确定的目标。这条彩带般的长廊,把万寿山前分散的景点建筑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风雨无阻的观景线。它既是整座园林建筑的骨架之一,也是景点的联系路线,又与各样建筑组成空间层次多变的园林艺术空间。 颐和园作为大型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景点众多,没有良好的空间设计,很难达到现在的艺术效果,本文仅从空间序列,对比和引导暗示三方面进行了粗浅分析。相信对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的空间处理具有借鉴意义。可以说颐和园是一座宝库,有待大家更加深入潜心探索。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何佳.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毛 玮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北京 100081) 体,人为景观是对山地自然景观的补充与点缀。山地自然景观是山地景观的基础,山地建筑是山地自然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山地环境中,山地建筑具有双重的角色。一方面点缀强化了山地自然景观,本身成了山地景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山地建筑为人们提供了较佳的观景条件。 室内环境的室外化,室内空间划分采用开放式规划格局,注重室内门窗的大小、方位,打破传统室内外的界限,墙体采用大片落地门窗来扩大视觉空间,将室外景观、花草树木、空气引入室内,使人亲近自然,与自然零距离接触,使室内和室外打成一片,模糊建筑的边界。 山地建筑位于山地环境中,是由于山体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山地风景,也谈不上山地建筑,所以更应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建筑的各种类型之中,山地建筑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创造出各种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以适应于各种环境的不同需要。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 [2]卢济威, 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1 [3]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 2006-9-1 理论研究?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休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肪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绪合在一起。 鲜明对比的手法,是颐和园园林布局的另一特点。我们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仅可以俯览浩荡

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怡静的苏州河(后湖);不仅有建筑密集的东宫门,还有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处处有阴阳转换,时时有矛盾开展,才觉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颐和园水中布置岛屿,也是继承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传统手法。用长堤把湖面划分成儿个区域,还在昆明湖中布置了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等孤立湖心的岛屿,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流洲的海上三神山。它的实际作用是打破广阔的昆明湖面的单调气氛,增加了湖中的景色。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我国园林艺术和造园技巧中的又一传统经验。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乔丹 学 号201420521212 系 别园林学院 专 业风景园林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 30 日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成绩: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米,南北向1900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二、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其中清漪园于光绪变法时改为颐和园。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万寿后山三部分。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以自然生态园为例【摘要】:延中绿地作为上海市中心区最大的绿肺,自建成以来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上海的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同时,作为城市中的公共绿地,延中绿地体现了上海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通过对延中绿地中的自然生态园现状植物种类、植物景观空间、植物配置形式的分析,以期总结出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关键词】:延中绿地植物造景 1. 概况 延中绿地位于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三区交界处的上海“申”字型高架道路的中心点,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由19块相互呼应的绿地组成。它以"蓝"与"绿"为主题,力图营造城市森林新景观,唤起久居都市的人们保护水资源、保护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延中绿地共分七个区域,也可以说是七个相对独立的园子,分别为:春之园、感觉园、地质园、芳草园、干河园、自然生态园、上海音乐厅花园,七个园子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并由空中步行桥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延中绿地以其起伏的地形、浓密的林木灌丛、开朗的草坪、诱人的瀑布小溪,形成一 个立体的生态绿肺。 自然生态园(图1)占地面积达8万 平方米,是广场公园中最大的一块绿 地,为都市人回归自然而精心设计营 (图1)

(图2) 造,也是“蓝与绿”交响乐中最精彩的乐章。 2. 自然生态园植物种类研究 自然生态园中植物种类繁多,品种 达200余个,考虑到植物多样性原则 和适地适树原则以及乔灌草合理搭 配,形成了良好的植物生态群落(图2)。 应用的乔木种类主要有水杉、池杉、柽柳、朴树、桂花、香樟、 合欢、白玉兰、垂丝海棠、丁香、樱花、桃花、鸡爪槭、广玉兰、杜英、榉树、无患子等。 灌木种类有山茶、栀子、含笑、杜鹃、红花继木、石楠、小叶黄杨、金叶女贞、熊掌木、南天竹、阔叶十大功劳、龟甲冬青等。 水生植物有水葱、睡莲、梭鱼草、黄菖蒲、荷花等。 竹类有毛竹、刚竹等。 同时引进南方树种华盛顿棕榈、加那利海枣、银海枣、沙巴棕榈、布迪椰子、苏铁等,构成崭新的南方棕榈植物的景观特色,为绿地增添了美妙的景色,也为上海城市绿化增添了新的树种。 3. 植物景观空间研究 3.1 小空间及半开敞式林下空间序列 延中绿地的水由西向东流淌贯穿 始终,自然生态园是水流的汇集处。在 园内西端高6米的山坡上,水从石亭底 下,沿着弯曲的河道,穿梭于毛竹林间、 (图3)

从颐和园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的宇宙观。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 植物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花木有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了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也很严格。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都追求自然美。二讲色美,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斑驳的狼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园中自然之色,不衰不减;三讲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过浓,有娇柔之嫌;也不可过淡,有意犹难尽之妨。四讲境界,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的衬托作用,往往和园主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沧浪园等。他们都是园林的代表。透过他们你能真正感受到园林的魅力,也能发掘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层意义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延中绿地植物配置特色分析

延中绿地植物配置特色分析 上海延中公园原名为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绿地,是改善上海生态环境、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绿地位于本市“申字”高架道路中心结合点,地跨黄浦、卢湾、静安三个区,总面积约23公顷,由12幅绿地组合而成,是近年来中心城区建设面积最大的生态型绿地。为使这片市中心的“绿肺”发挥最大的生态效应,并成为一流的都市景观,经国际招投标,绿地整体规划方案由世界著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Williams Asselin Askaoui景观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共同策划,并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作施工图设计。绿地设计渗透现代园艺手法,以自然为主,以植物材料为主,并配以水体、半岛、桥、平台、亭子等景物,给人以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觉。 “蓝绿交响曲”由地质园、感觉园、地质园、干涸园、生态园等五篇“乐章”组成,使蓝色的水和绿色的植物,在绿地中相映成趣。 一.“地质园” 地质园力求表现自然界的地质景观,表现植物、水和岩石的和谐关系。整个绿地由四周向中央倾斜,两条向心园路通向园林腹地。东部毛竹成林,雪松挺拔成片,平缓的山坡上松柏茂盛,枫树、榉树、广玉兰等数十种名木绽绿吐翠,大片草坪四季碧绿怡人。绿地北部兀然突现一座假山,高达十米,山体自西向东逶迤一百多米,巨大的黄石构成雄浑古朴的立面,在峭崖顶部,两条宽约七八米的瀑布飞流直下,气势恢弘,令人叫绝,引来游人驻足和戏水孩子的阵阵欢笑。周边的各式水生、陆生植物繁茂,在其映衬下更显得自然洒脱、生机勃勃。假山东部竹林旁更有一观瀑亭,游人入内,宛如置身于宁静的山林。 二.“干涸园” 在茂盛的树林中,出现了一条干涸的河流,河床用鹅卵石铺就,行走其间,犹如在趟水而行,情趣无限,更构成了沪上最大规模的健身步道。 三. “芳草园” 以草坪为特色的芳草园,地势外高内低,形成休闲型的草坪空间,布局自然与规则相交融,从空间俯视,宛如一把吉他琴,正在弹奏绿色音符。层层景观和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扩展了开放空间得整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 二、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七、借景 。颐和园成功地运用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北京,把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人们会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园林创作之前必先立意。立意是园林设计者在设计之前,针对地形、气候、历史、人文等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体验、思考,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景观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特定的主题思想,达到建园预想的艺术境界。使游人在有限的风景中,生发出无限的风景和遐想,产生浪漫主义激情,使园林形式美升华为美的情感、美的意愿、美的理想,情景交融,达到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园林受文学、绘画创作的影响,园林设计,尤其是古典园林设计极其重视意境构思。如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