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茶文化比较

中西茶文化比较
中西茶文化比较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茶在中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茶衍生出来的茶道更是一种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可以说是无分阶层。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是无法像西方人的思维一样用固定的公式或特定的物质去定义的,更多地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刻意追求好水的人少了,一味讲究贡茶的事也少了,茶人更追求、讲究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藉以实现精神上的追求,得到心灵的抚慰,或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化境。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饮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的传播和发展的程度各不相

同。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在饮茶时间上,在品茶文化行为上也显而易见。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德国人也喜欢饮茶。德国人喝茶往往是加入柠檬的“柠檬茶”。

正统的西方“茶饮”文化以英国为首,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生活中必须的仪式。最初是皇族在家中用优雅的茶具品茶,而后演变成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又延伸出各种繁文缛节,例如对茶具、插花、蜡台等一系列摆设非常讲究,还要伴随着音乐和舞姿,这都是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生活的综合艺术反映。英式下午茶通常在下午4-5点钟时进行,并且要搭配一定的甜点,而且英国人更喜欢喝什锦。时至今日这些礼仪以被变成在家里泡上一壶好茶,奉上精美的茶点和水果,在窗边或花园内倾谈一阵所取代。可以说,到了当代英国人喝下午茶只是为了吃点心,而茶只是辅助而已。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可喜的是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但是西方只把茶当作是饮料,英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礼仪”,而到了今天英国茶文化逐渐成为了“餐饮”,与中国的“饮茶悟道”大相径庭。

三、结语

在东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受中华文化影响下的国家,无一不把饮茶作为一种寓哲学、艺术及健康于一体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在整体文化中都享有着崇高的地位。此外中国茶叶品种繁多,茶客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累积和培养出独特的品茶技能,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是西方所难及的;在中式茶馆喝茶能感受到西方“茶饮”所无法与之相媲美的雅趣与情致,它们的品茗流程是简单的程序化操作。

中国品鉴均以茶水为主,而西方却以牛奶、咖啡等混杂物为主,两者品茗过程生成的精神情趣截然不同。在西方国家包括英国,茶叶仅是与咖啡、可乐相同的普通饮料,从西方人不太能接受茶叶的昂贵价格这点上也可见一斑。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更多是引入了茶的形式,以及喝茶所带来的闲暇逸致,而非茶的深厚文化内涵。而中国人将茶文化跟儒释道三家精神所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茶道,西方人更是无法领会、贯通。西方人没有在品茶中参悟人生,将茶非物质化为某种修养、某种精神、某种审美情趣,这也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

所以,东方人能从饮茶中悟出“茶道”,但西方人只爱喝喝下午茶。究其根源,仍然是几千年来东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历史文化差异所导致。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英国茶文化 英国人从1660年代开始进口茶叶。当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 拉甘萨(CatherineofBraganza)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 爱好带进英国宫廷。开始英国人从荷兰进口茶叶,1689年(康熙二 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直接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运回伦敦。到1750年代,茶叶已经变成英国人的全民饮料。由于英国从中国大量 进口茶叶,而中国从英国进口货物很少,两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 英国一方面从中国引进茶树到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种植,另一方面 在印度殖民地种植罂粟,制造鸦片出口中国,最终引起鸦片战争。 在英国和爱尔兰,“茶”(tea)不仅指这种饮料的名称,而是有下午 便餐的意思,即下午茶(英国以外称为hightea,在英国则是指晚便餐),名称来自使用的“高”脚桌。英国人多喝红茶,茶种包括英国 早餐茶(EnglishBreakfastTea)和格雷伯爵茶(EarlGrey),由中国传 入的茉莉茶,以及日本传入的绿茶,也成了英国茶的标准部分。英 国人喝茶,颇成痴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来,清晨6点,空着 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 次“下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说,正规的,一 天起码4顿。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 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 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 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柠檬而喝。 美国茶文化 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 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这个事件引起英

中西茶文化比较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内容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中西方的饮茶文化在饮茶时间、饮茶对象、茶道以及茶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探索和分析,探索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中国茶传到西方之后,经过西方茶人的发扬,形成其独特的西方开放式茶文化。文章通过对东西方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了解东西方茶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茶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国茶文化及其理念 茶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深厚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诸子百家,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1]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2]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往往无法使用精确的方式去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3]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4]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5]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1]

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摘要:从茶文化的内涵出发,通过我国古代个时期、各阶层人士对茶的概述,结合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从身体素质和品质素养两个方面就茶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培养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字:茶文化、大学生、素质培养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对于当今社会,茶文化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的体现,学习我国的茶文化,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所谓“素质”,根据《辞海》的解释,素质主要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和品质素养两个方面,通过一个学期茶文化的学习,下面我将从“健、礼、静、博”四个方面,围绕身体素质与品质修养,简要的谈一下茶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的积极促进作用。 健:茶圣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末刘贞亮倡茶亦有“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之说。由上足见,早在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以认识到了茶能清神、养身、得道,大大的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同样,当代科学的研究也是支持古人的观念的。现今,茶以是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全世界已有50个国家、地区产茶,不少人把饮茶当作了明目、减肥、利尿、降压、降脂的保健方法。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320多种(类)化学成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茶多酚、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维生素、叶绿素、挥发油、蛋白质、糖类、果胶、氨基酸和茶氨酸等。其中的咖啡碱、茶碱、可可碱属于嘌呤类化合物,有使神经中枢兴奋的作用,因此喝茶可以提神;茶叶中的茶多糖具有防辐射、抗凝血及抗血栓、降血糖、增强机

中西方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方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比较 [摘要]人类历史的发展已进入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间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因此,了 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有必要。文章着重把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 化进行比较,解释形成不同文化的原因。 [关键词]茶;咖啡;文化;跨文化交际 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在中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它不仅 是一种饮料,更承载着中华文化。咖啡与茶代表着中西方两种不同 的文化。 1茶文化之中庸与咖啡文化之理性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面向大海,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中国文化生长于一个既相对封闭又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受 半封闭的、农业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 所决定。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是 以小农经济为背景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其特点是“中庸”“守 常”“平衡”“对称”。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 茶生于山林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相符。通过饮茶可以自省,也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儒家学说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沟通思想,增进彼此的友情,协调 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茶文化中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的茶事活动中无一不是渗透着和 的思想。在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待客时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 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 进步.然而,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1、中西方茶文化的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的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之深远。红茶的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的“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红茶只以传统的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的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以英国为例。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

高的声誉。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的风尚。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2、各国的茶文化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下面选取了一些代表国家和地区,去领略同一片绿叶,被赋予的不同内涵。第一站: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就是劳动生产物,就是一种饮料。茶文化就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就是茶与文化得有机融合,这包含与体现一定时期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人类漫长得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得21世纪,茶文化更就是得到了空前得发展与进步、然而,各国得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1、中西方茶文化得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得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得独立战争。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得影响之深远。红茶得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得“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红茶只以传统得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得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得饮茶习俗。以英国为例。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

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就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得声誉。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得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她们得灵丹妙药与社交得风行饮料。由于皇后得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得风尚。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就是不可或缺得东西。茶作为风靡世界得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得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得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就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得饮品。”韩国人认为茶文化就是韩国民族文化得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就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得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得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得文化艺能——茶道。2、各国得茶文化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得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得特色。不同得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得不同价值理念与文化取向。下面选取了一些代表国家与地区,去领略同一片绿叶,被赋予得不同内涵。第一站: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得乌龙茶、

中外茶文化的比较

中外茶文化的比较 茶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书面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后传入西方。17世纪起,饮茶成为英国贵族圈的风尚。之后,英国人又将 西方独特的下午茶文化带入中国。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饮茶 有着不同习俗。 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 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这个事件引起英 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高压制裁,最终导致美国独立革命发生。美国人 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 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 除源自于欧洲的西方茶文化外,美国市场上的东方茶(乌龙茶、 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柠檬红茶)。美国人与中国 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 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 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另外除了预装茶外,美国 很多餐厅也以茶作为主要饮料,而美国人有在任何茶(包括东方茶) 加上糖之习惯。 1657年茶叶出现在德国的药店,但是除了东弗里西亚(今下萨克森)一带地区之外,没有赢得德国人太多的兴趣。现在德国人也喜欢 饮茶。比如,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 窨制过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 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中国花茶讲究花味之香远;德国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实。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不然因花香

我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

我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 影响研究综述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叶并开始制茶、饮茶的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茶叶种类不断增多,制茶技术不断进步,并且茶叶和制茶技术及其所特有的茶文化也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主要以韩、日、俄、英、美、法为例,最后进行对中国茶和茶文化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分析。 目前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饮茶,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但是中国却是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其他国家的茶树、种茶及制茶技术和品茶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中国被称作“茶的祖国”。从公元前2世纪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叶先后传播到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对人类文明生活的影响十分广泛。 一、茶的起源及传播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饮料几个阶段。吴英藩在《浅议用茶起源与发展》一文中引《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充分说明了我国发现茶,利

用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五千年了。2008年11月在长沙召开的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专家、学者也一致确认神农氏炎帝为中国茶文化的始祖。茶的使用价值在这片文章中也有体现,吴英藩以《晏子春秋》为据认为公元前六世纪就用茶鲜叶作菜食。林治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指出三国张辑在《广雅》中的有关茶的记载是我国茶叶加工、品饮及饮茶功效的最早记载。这与吴英藩的观点是一致的。 中国茶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对外传播的,并且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茶的对外传播以及中外茶文化交流的论文、期刊有不少,像是何丽丽的《中国茶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齐运东的《试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张稚秀和孙云的《茶之西行》及《西方茶文化溯源》、李幸哲的《朝鲜使行录与中国茶》、杜大干的《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初探》、王春华的《中法茶文化交流探析》等。在众多资料中,以韩国、日本、俄国、英国、美国和法国为研究对象的占很大比例。 二、以韩、日、俄、英、美、法为例的研究资料整理 中国茶传入朝鲜是在唐朝时期,林治在《中国茶道》一书中以《三国史记·新罗本记》为据提出:公元828年(兴德王三年),茶种已传到朝鲜,并且就种植在“地理山”,即今韩国的庆尚南道,韩国从中国引进茶叶的历史至少已有一千一百八十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韩国茶道也逐渐形成。丁俊之在《中、韩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提到:受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影响,韩国茶道逐渐成形,现在韩国各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折射中西文化异同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折射中西文化异同 茶承载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可以说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代表。而咖啡,则与西方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咖啡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与西方文化息息相关的热情、自由、开放的精神。茶和咖啡是当今世界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两大饮品。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喝茶时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亦是令人如痴如醉,让人在忘我的境界里回味无穷。茶和咖啡的起源、传播、饮用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更能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的演变和差异。 一、起源与发展 1.茶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我国古代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自神农氏尝百草得茶以后,在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开始饮茶,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茶叶曾经作为贡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而魏晋南北朝,茶立足于长江流域同时向北方普及,饮茶之风扩散开来。隋唐时代,全民普遍饮茶,茶业昌盛,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此时也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宋初明末,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斗茶、贡茶和赐茶流行于世。到了清朝,茶文化更加深入发展,戏曲、曲艺都进入茶馆表演。清朝茶叶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茶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 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 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 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加入调味品后, 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 碗的背面。 (二)茶具的使用不同 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三)滤茶器的使用不同 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 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

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 糟了。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 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 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 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五)茶道精神的不同。 东方茶具多为陶瓷制品,西方茶具多为银器。 东方人讲究茶道,西方人饮茶也有一套礼数,如要使用滤茶器,倒茶要至杯中至四分之三满。 中国茶是品其最纯正的茶香,不会在茶中加任何调味品。西式茶则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要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 顺序不能颠倒。 东方人喝茶并不一定要求要有茶点,但西方人喝茶常伴有茶点,最常见的有苏格兰奶油饼干、维多利亚松糕、松饼。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次高潮。在这次的交流过程中,欧洲天主 教的传教士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一方面,他们处于传教的目的 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翻译并引入中国,使中国的王公贵族们获 得了对西方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书信往来把中 国的文化理念介绍到西方,这也致使当时欧洲出现了一种“中国热”的现象。以利玛窦为首的欧洲传教士大都博学多才,他们学习中文,身穿“儒服”,利玛窦所写的文章和书籍已经开始讲中西思想文化 相融合,试图将自己所传教义建立在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核心之上,而在他之后的很多传教士也纷纷效仿。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 流在和平的方式下进行,东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各自社会的发 展中都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中作用。

中日茶文化比较

中日茶文化比较 关键词:中日茶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至唐代,茶文化通过一些途经传入日本。日本的茶文化由此开始。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二、学习目的: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树,常绿灌木,开白花。嫩叶经过加工,就是茶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我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中国制茶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中唐以来,饮

中西茶文化差异研究(3篇).docx

中西茶文化差异研究(3篇) 第一篇:中西茶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随着茶叶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茶叶贸易往来和茶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并促使社会大众更加重视中西方文化交流,同时茶叶跨文化的发展给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带来全新挑战。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必须强化中西方茶文化的应用,通过对比中西方茶文化和大学英语跨文化的实质区别和内在联系,以茶文化对比作为教学基础,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跨文化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前来说,高等院校英语跨文化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便是全面提升高等院校英语跨文化交流和相关的实践应用能力。 1深入分析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1.1中西方语言应用的差异性 语言是一种能够直接展现国家文化的方式,而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也能够通过语言予以展现,而茶文化语言的差异性也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背景与文化底蕴。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我国茶文化语言涉及面相对较广,而西方茶文化涉及词汇相对较少,并且具备一定阶级性,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相对较窄。受到17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影响,茶叶通常销售给西方贵族阶级和上级统治阶级,茶文化则反映着西方上层社会语言的特点,例如,常见的经典词汇有Rovaltea(皇家茶),同时,茶文化还受到英语和法语等多方本地语言的影响,通常具有着转义或者喻义的含义,例如,“Blacktea"代表着“红茶”,并且在英语中茶不仅可以是名词,而且还可以是动词。工业革

命发展背景下,西方语言茶文化相关词汇则根据地方生活习惯与社会风俗进行暗喻,使得茶文化语言和茶文化相关词汇更加丰富。例如“Teaparty”(DU品聚会)、“Teahound”(花花公子)等词汇都与茶文化紧密相关,并暗喻西方糜烂的生活和堕落的任性,再者如“teainChina”隐喻西方财富。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与茶文化有关的词汇已经展现出了极强的社会特性,使得跨文化交际产生许多阻碍,因此,大学英语学习者应当学习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并不断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1.2茶相关物质属性的差异性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茶相关的物质属性与思想内涵方面。其中,我国茶文化的物质属性以及思想内涵方面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农耕文化,并真实反映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发展水平。我国茶文化涵盖多个行业和阶层,并且不同行业和阶层在茶品和茶具以及茶室等方面的品质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西方茶文化起步相对较晚,茶品和茶具以及茶室等与茶相关的物质则主要供以上层社会使用,更加重视茶相关物质的品位。同时,西方茶叶不像我国注重茶饮的健康作用和功能,而是重视社会文化功用,并且通常固定在下午茶的社会消遣层面。我国茶文化在精神层面充分体现了封建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等封建主流思想,注重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内涵,而西方茶文化则更加注重物质主义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以及享乐主义思想等,茶相关物质属性体现着上层社会的地位和上层社会的品味,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着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及翻译现状研究

2018年第08期 作者简介:孟燕只(1981-),女,讲师,本科学历(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从我们的祖辈开始就发现了茶的很多功用, 茶文化的内涵也渐渐的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不断丰满起来,成为我国的重要传统文化。中国在几世纪前,为了能够与外国经济相连,打开世界的大门,有两样东西流入西方,一是茶叶,一是瓷器。在我国唐代时期,为了占领欧洲市场,我国的瓷器被大量地投入到西方市场,且当做珍品,只有一些有钱的贵族才能够拥有。并且,同一时期,从欧洲开船到中国,有一位荷兰的商人,将我国的茶文化也带入了西方市场。并且,根据唐代的《茶经》来宣传茶文化,并在1693年,注写了《茶文化大集》,讲的就是茶的泡法、饮法。这本书也受到西方贵族的痴迷,并成为他们的专属物品。当时茶叶也成为欧洲社会的奢侈品,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茶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随着茶文化向海外的不断发展,也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词语,俚语形式,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1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1.1茶叶分类的差异 要想看出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就要求对分类制作方法以及品质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我们可以将茶分成乌龙茶,绿茶,红茶等。中国人喜欢喝绿茶,然后是乌龙茶和红茶。但是西方人喜欢喝红茶。我国茶叶虽然种类繁多,但多以绿茶为主,像西湖龙井,碧螺春等都是人们喜爱的绿茶品种。所以在翻译上来讲,我们就可以将green tea 翻译为绿茶。red tea 翻译为红茶。所以和中国相比,西方的茶文化远远能够将其概述。因此,在资料中我们也能看出,我国的茶叶出口到国外时,多以红茶为主,以英国为例,他们每天都要喝茶,最著名的就是维多利亚的下午茶,这已经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所以在翻译时red tea 只是中国的翻译方式,在英国,红茶被翻译为black tea 。因此,在英语翻译中,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为什么这样翻译红茶,这就要知道红茶的发展与起源,因为在英国时,红茶初入是黑色的,所以就被翻译成black tea ,因此这种说法就被一直沿用至今。1.2茶文化交流方式差异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最为兴盛。在宋朝延伸,所以喝茶不仅是为了解渴,更是对文化的追求。因此,我们说,喝茶是对茶的一种品鉴。中国人喜欢茶,所以就喜欢在喝茶时和朋友聊一聊茶文化,这不仅是在喝茶时学习茶,还能够在喝茶时,感悟到很多精神上的寄慰。在品茶时,我们就可以从它的味道,颜色上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我国在饮茶时不会在茶中加入糖或奶,就是单纯的对茶本身的味道进行品尝,所以这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内涵。我国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注重泡茶的过程,对茶具和泡茶的水要求也较高。所以,我国的茶文化在饮和品方面已经超越了茶本身的价值,这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中,他们都离不开茶。因为,他们觉得茶是可以放松身心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流方法。2中国传统茶文化在英语翻译中的现状2.1英语中tae 的翻译词组 在英语中,直接与茶有关的词组也很多,他们都直接隐含着茶的含义。例如:茶船tea plate ,茶盅tea patcher ,茶匙tea tspon ,茶器tea ware ,等都是与茶有关的词语。又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上一些喜欢对女孩子大献殷勤的家伙也被称之为花花公子,就是tea thound 。所以,这也能看出,英国人非常喜欢茶,所以使某人感兴趣的东西就是some body pescopof tea ,另外英国人也非常享受每天的下午茶时间,他们将下午茶时间叫做茶休,意为tea break 。2.2tea 发音的由来 茶是从中国传到西方各个国家的,所以各个国家中对茶文化的语言翻译都源于汉语,都是从我国广东,福建等地的方言中转变而来的。最让 我们熟悉的就是英语中的tea ,因此,茶文化在境外发展时,就不断向四 周扩展。但由于发展形势不同,在茶文化的记录方面、应用的经验方面也不相同。葡萄牙人在记录茶文化时是在1559年,并且,他们的茶文化发展与英国相比,要早42年。但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茶的翻译是由各个国家茶文化不断演变而被确定的。其中,这个词tea 是经历过很多次变革才确立的。所以,在牛津的英语中,这一词最早出现是1601年。我国在茶的拼音技法中,是与英文中的查翻译没有联系的。它们的区别很大,所以英语中的tea 其实是根据厦门的方言来确定的。所以也可以知道,我国厦门当时就是重要的茶叶出口地,它在茶文化的传播中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3中西方茶文化英文翻译中的区别3.1茶文化在英汉翻译中的差异性 首先,是茶文化在生活中存在的差异。其次,是历史环境所存在差异。最后,就是生活习惯的差异。因为,我们知道生活中才能形成固定方式的语言习惯,所以生活环境就会影响语言的习惯。在东西方英语茶文化翻译时,其差异性也较为严重,所带来的翻译问题也较多。因此,要解决这一类问题就必须让翻译者先了解语言文化的精髓,各地的风俗以及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典故。3.2环境所带来的文化差异 茶文化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形成的文化方式不一样,就像我国在茶文化发展时,由于封闭锁国,所以那时所显示的就是茶文化是一种农产品文化,是我国主要的农耕文明进化的产物。因此,就创造出与农业有关的很多歇后语成语。如:茶饭不思,就表示一个人忧心重重,连吃饭喝茶都打不起精神,在这个词中也能够看出饮茶在我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再如:我们在形容一个人木纳时,就会说他是茶壶里煮饺子,一个字儿都倒不出来。但是,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海外的经济互通,就使得我国开启了商业发展之路。因此,茶文化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领者。3.3风俗习惯中存在的茶文化差异 一个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固定的习惯就是他们的风尚礼仪,在时间长河流动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风俗习惯已经成为一种固有模式,它会约束着这个群体的活动,所以我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受我国固有的风俗习惯影响。而与它相连的有三个方面,就是佛、儒、道家,这三方面的文化讲究的都是清新,所以中国人喝茶都喜欢喝清茶,喜欢一边唠嗑,一边饮茶,与身边的人增强感情。而在国外,饮茶的习俗兴起的比较晚,但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的下午茶。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不同习惯所形成的语言风格也不一样。4结语 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一直享受盛誉,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茶文化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特色也不一样。所以,在茶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就首先要了解不同地区茶文化的差异,才能够准确的对茶词,茶语进行翻译,从而减少在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从而更好地促进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娟.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福建茶叶,2016(2):255-256. [2]王静.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J].农业考古,2013(2):316-318. [3]王超.中西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6):107-111.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及翻译现状研究 孟燕只 (新乡医学院基础英语教研室,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使得中国的茶文化向西方国家慢慢延伸。十六世纪后茶叶流入西方国家,并在十八世纪传入英国,继而在西方开始了茶文化的发展。由于,茶文化在国外受到热烈的追捧,使得西方很多国家都成为茶文化的追随国,例如:英国、美国,同时,在发展茶文化的期间,茶文化的英语形式也受到影响,涌现出很多有关茶的词汇。英语中的茶语作为茶文化发展的代表,它在西方国家文化发展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西方茶文化的发展中,依然保留着很多中国茶文化的因素。本文就对中国传统茶品英文翻译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英语中有趣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西方;茶文化;英语;茶语 思考·探索 289

中西茶文化比较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茶在中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茶衍生出来的茶道更是一种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可以说是无分阶层。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是无法像西方人的思维一样用固定的公式或特定的物质去定义的,更多地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刻意追求好水的人少了,一味讲究贡茶的事也少了,茶人更追求、讲究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藉以实现精神上的追求,得到心灵的抚慰,或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化境。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饮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的传播和发展的程度各不相

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

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1、中西方茶文化的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的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之深远。红茶的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的“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红茶只以传统的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的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以英国为例。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的风尚。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2、各国的茶文化 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下面选取了一些代表国家和地区,去领略同一片绿叶,被赋予的不同内涵。 第一站: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惬意。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第二站:英国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