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论述,为改革小学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阅读教学的实验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一、研究性阅读策略研究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信息理解、积累语言的一种体验活动。主旨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投入阅读实践中去,从中领悟语言的涵义,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掌握阅读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研究性阅读的一般教学策略是:

1、抓重点词句,确定专题研读。

研读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缺乏研究经验、研究方法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创设引领学生的途径和方法,这是研究性阅读实施的关键。如:1.从课题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以课题为切入口,让学生读题,在脑海中产生疑问:怎么做是“精彩极了”,怎么做是“糟糕透了”?为什么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便是研究性阅读这篇课文的专题。2.从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确定阅读的专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杰出”与“爱国”这两个词语入手确定阅读专题--“杰出”表现在哪里?“爱国”又表现在哪里?3.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可以抓住“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中心句确定研究专题,即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各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据具体环境,确立阅读策略。

策略一:发挥个性,特长展示研读。其着眼点是全体学生的参与研究,自主组合研读小组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场所,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在自主组合小组中,轻松愉快地投放到研读中。

策略二:深读精思,辩论释疑研读。研究是一种探索,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研究要获得结果,是离不开研究过程的。在深读课文中,教师多用辩论的形式来释疑。辩论的过程即是学生展示研究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研读”的实践性也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与学生从课文中的内容入手,共同确立了这样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性阅读:“人类在破坏了地球后,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于是学生成立阅读小组,大量地搜集有关地球及宇宙方面的资料,还上网查找当前环境保护的状况,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在课堂上,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正反两方还进行了激烈地辩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地球是目前人类最好的,移居别的星球是非常遥远和困难的事。因此,人类要保护好地球,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通过研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策略三:归类比较,创新组合研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中不外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诗歌等几种类型,可以通过重组多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重组的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以现有的教材编排单元为主,找出研究点,开展阅读;二是以一篇课文为主,引进几篇类似的文章合成一组进行阅读;三是对一册或几册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组合,开展阅读。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把《大瀑布的葬礼》、《2030年的一天》这三篇课文放在一起儿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这三篇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是一致的,也都体现了环保的思想教育。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回顾研究性阅读策略,总结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绕过许多弯路,也曾走过不少捷径,得出一些窍门。教师要引导学生及

时回顾阅读过程,总结阅读策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和回顾总结中不断地巩固阅读方法、完善阅读策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3、扬自我价值,确保阅读情趣。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体验阅读快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欲望,激励学生再阅读的作用。在成果交流中,赞成的、反对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研究性阅读应改变过去教育评价由教师说了算的做法,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见作为学生的集体决定,应十分重视小组与自我评价。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角色,要从教育者转变为阅读的设计者与参与者。阅读的评价也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阅读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应当是阅读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总之,研究性阅读的评价应坚持正面激励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必将激励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顾名思义,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策略之一——唤醒自我

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

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策略之二——多元解读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统一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这样,学生的答案成了完全的“拷贝”,学生的想像力被扼杀了。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个性化解读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感悟是学生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位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

而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这种理解并大加鼓励。

策略之三——凸现创造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它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过去,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走,多数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式的单极课堂结构,习惯于让老师牵着,自己跟在后面盲目地“赶路”。其实质是以教师的思想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消磨殆尽。在教学中,我常常听到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重复教科书上的结论,重复教师的话语。这种思维的惰性将窒息儿童的创造天赋,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的束缚,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策略之四——平等对话

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三、有效参与策略研究

所谓“有效参与”,我们定义为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指导作为参与主体的学生进行的一种自由的、互动的、注重实质以追求参与效能为尺度的一种教学活动。

具体说来,参与的有效性这一概念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参与效果是指参与活动中与预期参与目标相符的部分,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是对参与活动与预期参与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由于参与活动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以将参与效率表述为:参与效率=参与效果/参与投入。

3、有效益。参与效益是指参与活动的收益、参与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地说,是指参与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参与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参与效果量的把握。

(一)有效参与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便谈不上参与的有效。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体参与者。”任何有效的参与一定是主体参与。因此,我们要树立现代的学生主体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而学习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教学中双主体之一,又是学习唯一的主体;是应学而教,教以促学,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

2、体验性原则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体验到丰富的情感,而良好的情感体验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环境条件,并给予适度鼓励,使学生的参与行为跟良好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强烈的认知欲望和学习欲望,并经常注意巩固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行动的能力。

3、激励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真诚的信任,积极的期望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基础,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则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催化剂。教师不失时机地适当地运用激励手段往往能调动学生遗志的努力,克服参与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参与情绪达到新的境界。

4、反馈性原则

“反馈”在这里至少对两方面发生作用,其一是对学生,学生积极的参与动机能推动其努力参与,取得参与效性。如果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参与效性,就可以强化参与的动机,产生进一步参与好的愿望,这一点已有罗西和亨利的教学实验所证明。同时,学生在获得自己的参与效性后,可以(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对

其参与行为进行调控、修正,提高参与的品质成效。其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了解参与教学中的成果、问题和不足,可以对参与过程不断作出调整,提高参与有效性。所以,教师应善于捕捉反馈信息,及时启发和深入诱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

5、合作性原则

我们这里所说的合作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参与教学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参与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合作,协同完成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只有创设民主、和谐、团结、合作的参与氛围,方能使师生间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才得以使参与活动有效顺利地开展,从而完成参与目标和任务。师生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但能使能使教师全身心地进入角色,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人际环境。学生间的团结、互助、协同、合作有利于培养在参与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发扬合作精神,知识互补,促成有效参与。

(二)、有效参与的策略

1、创设参与情境策略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的参与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学习。阅读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出某钟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的欲望,从而促成有效参与。

(1)、创设民主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教学有效的最好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简单地看成知识的容器,为了便于知识的灌输,保证课堂教学按教师意志有效进行,对学生课堂上应该怎样做的规定越来越细,越来越严,以致于走向僵化。这些规定无视学生人格发展的需求,不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学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压力。我们教师要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

教学,调整“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发扬民主,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师生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成为一种有生命意义的活动。我们针对农村学生在阅读参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怕”(怕参与不好、怕同学瞧不起、怕老师批评)的心理障碍,积极疏导,在教学中实行“三要三不要”,即:对平时不爱参与的学生要多鼓励诱导,不要强迫点将;对参与不顺的学生要期待盼望,不要粗暴呵斥;对参与有误的学生要积极激励引导,不要批评指责。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由过去的“三怕”变成了现在参与中的“三大”,即大胆提问、大胆诵读、大胆发言和表演。教师亲切和蔼,真诚耐心,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学生有新的观点和不同见解,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在这种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2)、创设乐学的情境——使学生有乐于参与的心情。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确,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因此,帮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是我们教师的责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乐学的情境呢?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具体是通过构造美境、趣境、谐境、奇境来创设乐学的情境。

(3)、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产生急于参与的心理。

在阅读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期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描述较为精彩的散文,教师可以在参与前介绍一下其中的片断,使学生如窥百花园的一角,急于看全貌;也可只讲故事高潮的瞬间,使学生担心人物的命运,急于了解故事的结局,甚至可以从课题入手来创设悬念。例如教学《战火纷飞中的白求恩》一课,教师板书了本文的另一课题——《手术台就是阵地》,然后向学生提问:“什么地方叫做阵地?什么是手术台?”学生答:“军队进行战斗的地方叫阵地,而医生给病人或者伤员开刀做手术的台子叫手术台。”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

么问题?”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提出疑问: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怎样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等等。学生的这些疑问符合他们的实际,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全班同学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发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驱使学生积极地去参与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参与效性。

(4)、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时空

高明的画家作画时,常常在画面上煞费苦心地留下一处或几处空白,以显示绘画艺术的布局美、含蓄美。在文章的剪裁中也可以设置空白,借以让读者去想象、填充,以达到虚中传神的效果,所以古人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也认为:人面对一种急于去改变他们、使之成为完善结构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填补和完善它。据此,在阅读教学中设置空白的情境,给学生以适当的生理休息和心理调整的同时,也给学生制造充分显示主体作用的时机,强化了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如我们在指导学生的参与活动时,教师提出参与任务后,不能马上指定学生回答结果,而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参与的更深入。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对空白情境的创设提出了“三让”,即:学生会读的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可做的让学生自己做。这样就留足了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时空,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如教学《“论学”六则》《卖油翁》等一类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朗读、翻译、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完全可以创设空白情境,让学生自己运用各种方式,自己去解决,把课堂的“大舞台”让给学生。

(5)、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想再次参与。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有效参与的最佳手段。一个失败的、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不可能在参与中确立他们的自信。学生个体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基础很差的学生,即使对语文学习处于很不积极的状

况,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有心人,多耐心观察这样的学生,一旦他们在身上发现有值的肯定的地方,就应该“小题大做”,给予热情的鼓励。学生哪怕在一小点上得到肯定,得到一种成功体验,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从而迁移至对参与教学产生兴趣,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

2、促成参与方式策略

(1)、动之以情,促成学生情感参与。

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参与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割,也不能互相代替。它们或同步或交叉协同的过程构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是行不通的,因为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要使教师钟情于教、学生融情于学,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化合提供足够的能量。如何诱发并强化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前提条件。我们在激发学生情感参与的操作方式归结有:以知育情: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所谓知之深,情之切。教师应充分发掘阅读教学知识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使之与阅读教学巧妙结合,以此构筑学生的情感基石,从而达到知情结合、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要学生做鲁达,假如你是鲁达,你将按什么轨迹行动。有个学生平时读书声音小,起初叫他读鲁达“三拳”时怒骂郑屠时的喝令,读得平平淡淡,待到他感受了鲁达,变换了角色,以“鲁达”的身份重读这些文字时,他两眼圆睁,拳头紧握,从喉咙深处冲出“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直娘贼!还敢应口!”的怒骂,并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课后,问这位同学何以能用这样好地表达感情,他说:“当时我也顾不得多想,只觉得满腔怒火烧遍全身,是郑屠这一伙腌臜泼才逼我这样喊的。”

以情动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寄情于生,寓情于教,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

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导致师生情感同起同落,有机交融。“教师不是无情人”,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做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有实情而不是虚情,有真情而不是矫情,以自己真切的情感体验去触动学生的情感。

以史激情:在阅读教学中用一些生动真实的史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讲授《〈论语〉六则》时就用了这样一段导语:“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学生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段导语既很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仰慕之情,对学习本文自然也就有了兴趣,同时,还能引发学生思考:孔子的思想之光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以什么启迪?

以境生情:情随境迁,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前面所述的各种情境的创设,在吸引学生探索求知的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并带着这种情感投入到阅读参与中去。教学《八只小猫》时,教师在讲台上事先准备了从景德镇带来的八只瓷小猫,让学生观赏、评品、摆弄,老师在一旁指点、提问,让学生口头作文。大家玩弄着,想象着,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思维是那样的丰富,语言是那样的生动,情绪是那样的高涨,有的学生甚至迫不及待拿出课本来开始研读。

(2)、导之以行,促成学生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对学和教的过程的直接参与,是主体参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促成学生行为的参与,并根据对学生行为参与的投入程度和呈现出的相关信息的分析,对主体参与的情形作出判断,并由次对主体采用过程进行反馈调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参与的方式、目的、参与者具备的条件及教师在行为中的主导作用如下表:

在这么多的学生行为参与方式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参与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参与方式。如在教学《枭和鸠》一文时,我们就设置一些简易道具,由学生分别扮演枭和鸠进行课本剧改编和表演;在《百草园》的教学中,请学生上来演示雪天捕鸟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使学生在积极的行为参与中有效地达成了参与目标。

(3)、促之于思,促成学生思维参与

“学而不思则惘”。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参与并不仅仅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更表现在内在的思维上。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参与是参与活动的最高层次,各种参与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思维参与贯穿于主体参与的始终,是参与效性得以体现的最主要的途径。没有思维的参与,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无效参与。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参与以探索求知为中心的参与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参与的方式、内涵与目标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归纳如下:

3、调控参与度的策略

(1)、扩大参与广度

对参与广度,我们理解为两个方面,即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那么扩大参与广度就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a、全员参与

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升华是不可他代的。阅读能力主要不是通过耳读、欣赏他人的学习活动获得的。能力的缺损,只有通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参与阅读训练才能弥补。教学中要做到全员参与,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参与之外。那么,如何做到全员参与呢,我们认为:

第一:要抓好课堂的个体参与,让每个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根据明确的学习导向,按自己的水平去“读读、想想、划划、说说、、写写、练练”。要使个体参与成为全体参与的有效形式,越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越要安排充分的个体参与时间。在提倡个体参与的同时,我们消除了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实行了“区别对待,分层参与”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的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有效参与度。特别是要抓好那些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参与。通过抓好学生的个体参与,使其在各自基础上获得提高,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讲评打下良好的有效参与基础。

第二:要抓好小组讨论,让一对一的参与变为全班学生平等自由地参与,人人又说又听,在和谐自主的参与中,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理解由片面变为全面,形象由模糊变为清晰。在语言交际的实际中,使训练落实学生由意会变为言传。一对一的参与,哪怕尖子学生的参与100%的有效,绝大多数学生也只处在旁观的位置上,效性差强人意。有实验资料表明,只旁观别人参与,信息的吸收只有总量的的5-20%,而小组讨论将单位时间内的参与效性成倍提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讨论不起来,启而不发”,这是开始时都会遇到的问题。起初,多采用同桌二人议论的办法;以后可用全班讨论,听别人发表意见,再互相复述一遍;然后再试着分组讨论,分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4~6人为宜。久而久之,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和大胆发表意见的习惯就逐步培养起来了,每一个学生都会、也都敢投入到教学参与中去了。

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文中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毛主席矛盾心理的分析来体会毛主席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教师先安排学生个体学习,阅读后思考毛主席产生了怎样的矛盾心理,从哪可见;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毛主席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让人人都平等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全班讨论:毛主席最后决定让岸英葬在朝鲜体现了什么。这样,教师通过抓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形式,切实保证了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率,实现全员参与。

b、全程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应当深入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实现全程参与。回答教师的提问、被指名朗读。接受背诵之类的检查和完成布置的作业,是学生在传统上可望参与的环节。虽然这种参与都是必要的,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很难说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全程参与。对此,我们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参与教学中,或让学生讲析课文中一些感兴趣的语段,或让学生总结或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或让学生提出问题向教师质疑,或参与教师的板书,或上讲台进行课文表演,或参与阅读训练的设计和总结……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动的全程参与局面,给参与教学带来勃勃生计。

(2)、调控参与的深度

参与教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参与的难易程度。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参与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参与的效性,往往喜欢加大深度,进行所谓的“高起点,高难度”参与,可实际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学生在参与在动足脑筋还是茫然不知所措。相反,有的教师设计的参与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不必动脑就能轻易完成根本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样毫无实效可言。为此,我们须调控

参与的深度,要立足与参与目标,把高难度和量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参与的难度恰好落脚在学生在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参与中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得着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参与的效性。同时,在进行参与教学时,我们要围绕参与目标,把“博”和“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求要求参与内容的选定须是精心筛选的,具有基础性和可操作性,不再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参与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有一种充实感。如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中,我们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延伸,提出假如渔夫听信了魔鬼的话,又把魔鬼从胆瓶里放了出来,又会如何?渔夫该怎么办?通过这个延伸参与,既加深了对渔夫和魔鬼俩的本性认识,又让学生进行了创新探索。在这个参与中,答案纷呈,有一学生设计了渔夫智导魔鬼沉溺于打游戏机、最后心神衰竭而亡的方案,颇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3)、提高参与的密度

参与的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的参与任务。我们对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参与的产出”:参与的学生数*参与时间*参与情绪(高涨、一般、低落)

“参与的投入”:班学生数*45分钟

从公式中可看出,如果“参与的投入”相同,“参与的产出”越大,“参与效率”就越高;要使“参与的产出”相同,则“参与的投入”越大,“参与效率”就越低,我们就要力争“参与的投入”的最小值和“参与的产出”的最大值,这才是“参与效率”的最优值。要使参与效率最优,在“参与的产出”中,“参与学生数”和“参与时间”成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控制中必须努力提高参与的密度。如我们在教学《难忘寄园情》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要求思考:文中记叙了“我”当年在寄园读书时的哪几件事?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填表:

这里的参与密度已经相当大了,但教师仍不满足,利用学生完成表格有先有后的这个时间差,要学生完成后自动站起来大声地说一遍,给自己听,为什么要这样填。这一安排,教室里顿时此起彼伏,东讲西嚷,气氛热烈。学生利用这个时间差,完成了一次课堂发言的“自我实现”,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参与密度。

(4)、注意参与的梯度

在学生的参与教学中,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目标,不要企图一步登天,而应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一定的梯度,让学生能拾级而上,逐步达成参与目标。如《大禹治水》一课的参与设计,把读和说结合起来,着重让学生恰当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正确而有选择地进行课文复述。在参与教学中,我们首先知指导学生进行简要复述,即让学生以简明的语言,扼要叙述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进行详细复述,即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的全部或重点部分、精彩段落;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复述,也就是指导学生以原文为依托,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一些创造性描述。通过这些有简要复述到详细复述、再到想象复述的呈梯度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效性。

(5)、控制参与的时度

在课堂阅读参与教学中,还必须加强对参与时间的管理,节省时间,争取时间。针对我们以往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实际,我们提出了一堂课中应有2/3时间供学生参与。同时我们对每一次学生的参与活动在时间是也进行了明确,即应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参与时间,但这时间不可滥长,应在有个别学生尚未完成参与活动,探意未尽时结束,切不可等所有的学生参与完后才转入下一环节。不然,不仅造成大量的时间空耗,还会破坏良好的课堂氛围。

4、加强参与指导策略

(1)、明确参与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明显高于无目的性行为的效率。参与目标是课堂阅读参与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师生通过参与活动所要实现的学生行为的变化,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指向,它对整个参与过程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和调控的功能。学生有了明晰的参与目标作引导,就能有效地激发参与动机,激发他

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对目标了解了,理解了,把握了,就能为其参与指明侧重点。我们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每一次参与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任务,即学生应当明确从教师组织的参与活动中学习什么,掌握什么知识、技能,训练哪些能力。

(2)、注重参与监控

监控是一种调节机制,通过教师对参与过程的有效监控,使整个参与过程处于最优状态,以取的最优效性。当学生因某种原因而不参与课堂教学,或作无效参与时,及时适当的监控能促使其重又参与到学习过程上来。教师对学生参与的监控,是对学生参与的引导和调节,它是使学生得以有效参与的外在约束。在参与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设计总的参与任务、创设参与情境外,还应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析、思考问题的思路,进行参与方法和参与品质的监控,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参与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引导学生去思索:我的参与方法可行吗?我的参与结果正确吗?我的参与状态满意吗?……对参与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监控,是学生在课堂阅读参与教学提高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3)、强化参与反馈

参与反馈,从师生两个不同角度来看,教师及时把学生参与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情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升其参与的内驱力并继续进行有效参与。而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生中反馈出来的信息看到参与教学的效果,调整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参与教学的效性,改进教学方法,以使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都能在参与中获得进步和成功。在参与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参与反馈,形成参与——反馈——调整——成功——参与的学生主体活动的良性循环,使整个参与进程呈螺旋式上升状态。

(4)、优化参与评价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认清目标,弥补不足,继续努力。参与教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来体现其主体地位。在参与教学中,我们认为要优化参与评价,强调采用积极适度的鼓励性评价来作为激励学生进取的手段,有效地促进学生地参与行为,具体的在评价中我们是这样做的:①积极鼓励,正面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能使黄土变黄金”,在学生参与过程中不失时机地

对学生行为作出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不轻易指责批评学生,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②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评价的严肃性,获得学习成功;③尊重个性,因人施评,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对各类学生不吝鼓劲、赞誉,如“别着急,再想想,老师相信你能行。”“你说得太好了!”“你说得真好,连老师也没想到!”等等以增强各类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摸摸头,拍拍肩,都会是学生感到亲切、安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持、提高了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④评点结合,发展参与,评价与点拨相结合,不断发展学生的参与能力。

专题讲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一、什么是阅读 吸收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 筛选与思考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 领会—获取—认识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朱绍禹) 构建意义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 我个人理解,所谓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文字数据采集意义的过程,

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践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程与活动。 二、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的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并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规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收”,决定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是否受到影响。根据阅读的目的(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和情境(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等重要。学生习得了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对巩固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发展成一生的阅读兴趣是有关键性的影响的。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论述,为改革小学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阅读教学的实验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一、研究性阅读策略研究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信息理解、积累语言的一种体验活动。主旨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投入阅读实践中去,从中领悟语言的涵义,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掌握阅读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研究性阅读的一般教学策略是: 1、抓重点词句,确定专题研读。 研读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缺乏研究经验、研究方法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创设引领学生的途径和方法,这是研究性阅读实施的关键。^ 口:1 ?从课题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以课题为切入口,让学生读题,在脑海中产生疑问:怎么做是“精彩极了”,怎么做是“糟糕透了”?为什么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便是研究性阅读这篇课文的专题。2.从课 文中的重点字词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确定阅读的专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杰出”与 “爱国”这两个词语入手确定阅读专题--“杰出”表现在哪里?“爱国”又表现在哪里?3 .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可以抓住“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中心句确定研究专题,即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各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据具体环境,确立阅读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推荐阅读是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现在如何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理念、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也就成了我们广大基层教师研究的重点。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老师曾经:“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那么一个儿童在他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怎样帮助他们学习阅读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以下操作进行。 一、教会孩子预习课文 新课程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新规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解放自己,但更应该充分指导孩子的自由空间。低段孩子自主预习的难度相当大,我们主要是依靠家长的参与,因为一、二年级的家长对孩子希望和热情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一开始就召开家长会,明确预习指导的要求:1、能从课文中找出生字,并用符号标出;2、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3、标出自然段序号,尽可能的多读几遍课文;4、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的检查则采用抽查,看家长是否签字。但现在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监管。面对此类学生,抱怨和放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自己,住得比较近的孩子可以一起预习,相互监督,教师则重点帮扶不主动的学生。同时教师要适时教会学生查字典,这样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就这样长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我们所面临的预习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教师自己也相对轻松一些。 二、指导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应按照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阅读。1、借助于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3、在正确、流利基础上再有感情朗读 因面向的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在这三个层面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每一个环节都要交代明白,阅读落实。例: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你们已经能正确读课文了,现在提一个新要求,把课文的每句话读通顺,读流畅。 ●同学们真行,把课文读得那么正确、流利,下面提个更高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样一步一步要求清楚,朗读的三个层面才得以实施、落实。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对篇章样式的积累。 三、帮助孩子不断加深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 书是读懂,而不是讲懂的。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其感受与体验是不同的。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又离不开读文的。前面提到三个层面阅读,要在不同层面的阅读中,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阅读认识的水平,就要注意: (一)、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教材所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很多优美的意境,课文中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的贯彻,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崭新的面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生生合作活跃,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说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目前阅读课的现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上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有的课仍然在内容上反复提问,美其名为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语言上学生获得甚少;有的课很重视朗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除了对内容的理解外,在语言理解、读书方法获得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等等;另一种情况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干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这些情况充分显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急需坚决反对虚效,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而要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追求。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为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本课题的探究就是让学生读得多,见得广,知识宽,思路阔,笔下千言的尝试。在读书中,更好地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情味,做到“语语悟其神”。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丰满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丰满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是一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复杂工程,但由于教材文本内容的单一,学生学生阅读的有限,生活阅历的浅薄,经常在教学中出现“短路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 助读资料恰当、适时的运用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激活课堂思维。它能促使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深入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文本阅读意义,帮助课堂教学的生成。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 是治疗探究阅读“短路现象”的一剂良方。 介入的目的是什么?助读资料什么时间介入?用什么方式介入?都要进行周密的思考。 一、课前介入,做好铺垫 1、激发兴趣 课文中有一些离学生距离较远的文章,或是读起来较乏味文章就特别需要教师做好课前的导入,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专注的注意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思维的活跃度。 2、补充背景 教材中有一些经典作品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没有一定背景的介绍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文本思想。如端木蕻良的《我的故乡》、鲁迅的《雪》、《孔乙己》等文章,背景的补充是十分有

必要的。 3、指导学法 例如散文的教学。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使它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因此它的阅读难度大大增加。 二、穿插介入,激活课堂 1、突破重点 由于语文课本内容本身的局限,有许多与文本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学生都无从得知,教师有必要在关键的时候用最恰当的方式教给学生。 2、解决难点课文中有很多难点的突破仅仅靠教材本身是很苍白的,特别是时代久远的作品,学生很难与作者在精神上交流,在视界上融合。关键处引入恰当助读资料会让学生在生命意识上有所触动,在某一个瞬间与作者形成共鸣。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因为他无力改变天下,所以就在这山水之间度过余生。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

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2016-01-28 17:41:15)转载▼ 一、课题研究缘由 最近几年,“绘本阅读”成为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深入到小学的校园中,走近了天真可爱的儿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也纷纷投入到绘本阅读的教学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与实践后,笔者发现了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绘本阅读教学图画观察不细致”、“绘本阅读教学多元理解不兼容”、“绘本阅读教学文本解读重深度”、“绘本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欠技巧”、“绘本阅读教学拓展延伸不丰富”等误区,有违儿童阅读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在国外,绘本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发达国家儿童首选的读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绘本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它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美观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尤其是好的、优秀的绘本给人的感动和愉悦是长久的,也容易为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年龄的人所接受,几乎没有文化差异的障碍。除此之外各国针对绘本设立的国际、国内奖项,如美国的凯迪克奖,英国格林威大奖,国际安徒生绘本大奖等,也展现了国外绘本发展的迅速和受重视的程度。在我国大陆,对绘本的了解与绘本阅读的实践才刚刚起步。近几年我国对于绘本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们的重视,如儿童文学研究博士著的《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2004年9月第一版)是一份关于绘本阅读的亲子家庭完美阅读计划。特别是彭懿教授著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不仅推荐世界经典的64本图画书,而且对于如何从头到尾阅读一本绘本进行方法介绍,可以说是开创中国绘本的新纪元。绘本也渐渐走入课堂,但书中的很多奥妙之处并未完全被发掘。 绘本顺应了低年级儿童阅读的特点,它色彩鲜艳,构图精美,强烈地吸引着低年级儿童的眼球,能较好地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精妙的故事内容还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儿童绘本装帧精美,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引发了儿童对绘本最单纯的审美倾向。儿童还能在近乎轻松愉悦的阅读中,熏陶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更加自主、快乐、积极地走进绘本之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绘本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孩子享受阅读、热爱语文的积极情感。 (2)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绘本阅读教学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3)通过课题的研究,在低段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阅读氛围,不断丰富和更新学校的绘本资源库,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富有浓浓书香气息的童话乐园。 四、研究内容 (一)低年级绘本阅读图片、文字研究 绘本是以图画和文字为共同载体来叙述故事的,封面、扉页、环衬、正文、封底等都是构成绘本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组成部分中都有作者精心设计的画面。引导学生阅读封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绘本的内容产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环衬,就好像为正文打开了一扇窗户,从中可以先睹为快,捕捉到故事的浓墨重彩之处……因此,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看图,不要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要让学生从书的每一个细节去阅读,读懂读透故事,深入解读故事的内涵。 对于识字不多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些阅读材料仅仅是依靠文字叙述,就会对他们的理解造成障碍,而依靠几幅图画来表现,则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阅读并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并产生具有儿童特点的多种想象。作为老师,在绘本阅读教学中要象呵护幼苗一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引领学生走入图文外的世界,为了提升阅读的效果创造条件。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 教学实践告诉人们: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阅读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说:离开了朗读,语文课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在当前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情况非常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课上朗读的时间少;教师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能朗读得琅琅上口的少;学生朗读兴趣缺乏。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人联系教学实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落实“以读为本”的思想,从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程序入手,采用“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教学程序,探索读的策略,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 一、读通 “读通”,即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课文,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首要环节,一般可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学生试读。在学生自由试读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明确“读通顺的朗读目标”,自主思考“达成目标的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读”的方法,养成试读的好习惯:(1)边看拼音,边读汉字。(2)读正确每字、每词、每句,一句一句慢慢地读。(3)试读课文至少两三遍。随着学生“试读”能力的发展,自主性的养成,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课前试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合作对读。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逐个试读。因此,为了能达到全体学生读通的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试读的兴趣,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合作对读,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试读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汇报反馈,教师指导。在学生自己试读,伙伴合作对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体验读书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在班内自愿示范试读。待学生试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议反馈,再相机纠正指导那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易读破的句子、难读的长句、词语间停顿等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示范。 第四步:学生再读,达到“读通”要求。通过“反馈、矫正、训练、示范”可以相信,即使那些出错较多的学生也会尝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把课文读通了,一可以减缓识字教学的坡度;二可以为“读熟”作铺垫。 二、读熟 “读熟”是在“读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通顺流畅,有一定的速度。通过充分熟读,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进入课文情境。“读熟”的教学步骤一般也分为四步:

教研组学习记录: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时间: xx年5月10日地点:阅览室 参会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主持人:xx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操作形式是通过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中心主题来进行阅读教学工作。主题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的教学框架,是按照“精心筛选内容、寻找主题——用导语引入、直击主题——研读并讨论、参悟 主题——实践拓展,强化主题”,在这样一个开放性、整体性的引导学生对规 律感知的思路下,进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选择。但是,摆在教学工作者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很好地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我们确 定了以下的基本模式。 一、精心筛选内容,不同角度提炼主题 在确定主题这一问题上,语文教材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 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从教材角度对阅读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和构建。在进行教学 工作之前,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不断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确保课文主 题提炼的确切性。其次,生活实践是很好的阅读素材来源。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教学平台下,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了解,如,秋天到了,落叶能够激发出学生怎样的灵感,体现什么样的“秋”的主题。有了明确 的主题,教师便要开始围绕主题,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作为写作范文 的素材,让学生在反复、大量的阅读之后,通过寻找更多相关的主题或相反的 主题,来多方面地、高密度地掌握语文阅读的重点。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知主题 在确定了阅读的主题之后,教师就要将主题教学付诸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首要 步骤就是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此 同时可以进入课程的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式的阅读呢?对此,教 师可以采用单元语来进行解说引导,通过情境创立、生活场景的链接与动画的 引入来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生活场景的链接是最佳选择,因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情境; 前言: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著成效: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我们学校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应从课堂、课外的资源开发两方面入手,接下来简单的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情趣”导航扬阅读之帆启学习之舟 胶南市珠山办事处辛庄小学李凤红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也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享受。 杨屹老师“情趣”教学的内涵是:以情感为依托,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的轨道。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可见,以“情趣”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上的导航,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就避免了教学中只重语言训练,不重精神陶冶;只重机械分析,不重学习过程等近乎“残忍”的语文教学,保护好学生求知欲望和感悟的灵性,语文素养便会提高。对老师而言,在“情趣”上下的工夫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趣因素,语言情趣的发挥,对认知过程趣味的体现。对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途径。 1、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讲小英是班里的残疾儿童,她生活在自卑和孤独中,因为同学们的一次掌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生活充满阳光,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人皆需要掌声,人人都要奉献掌声的道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释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掌声,获得掌声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要从三方面入手,即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确立正确的课堂重点、难点、学习目标;巧妙设计导学问题;把运用当做积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深钻教材巧设问题运用积累 新课标给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要实现这些目标还真不容易,原因在于:其一,一线教师做不到每课都认真钻研教材,确定重点,明确目标,大都简单地参考教学参考书,完成与课文配套的练习,以应付考试;其二,当今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绝大多数老师眼睛重点盯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阅读教学课堂上以讲解、分析、练习为主。其三,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昨天,我同事上公开课,内容是五年级课程《金色的鱼钩》。在拓展提升阶段,她将《妈妈的礼物》拿来与同学们分享。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配上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把孩子们感动得眼泪稀里哗啦往下流。课后,她很满意地告诉我:“这是我有史以来最满意的一堂课,没想到,同学们哭得那么厉害!”而我在想,好课堂的标准就是把学生上“哭”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

热闹的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真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解读文本,确立目标 ①细读文本。今天,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课前我们要独立细读文本。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体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拟定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在向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学而不习”知识将会被堆积在“仓库里”,久而久之,将发霉腐掉。遇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段落。我们要用心感悟,反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对于初中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在语文学习整个环节又占有重要分量。良好的阅读水平不仅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也能让他们更好地领略语文的魅力。从我国初中生的阅读实际情况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存在许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出了策略和方法,希望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供有效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阅读教学策略指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策划与选择,它要解决的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趣,培养阅读兴趣 一部分学生视阅读理解如毒虫蛇蝎,一部分学生爱阅读甘之如饴。为什么学生会怕阅读呢?这是因为学生对某些美好的词汇感到陌生,对一些巧妙的写作手法无法领略其中的妙处。这就需要老师由文章的表达情感入手,进而帮助学生知道文章是写了哪些内容,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就明白,读过文章,自己内心的感受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实实在在的文章内容引发的。而内容的平铺是绝对很难引发读者的共鸣的,接下来,老师可以尝试分析作者描述内容时所采用的优秀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手法的高妙处。学生明了文章的高妙,仿佛是熟识了一个新朋友,他再见到阅读还会怕吗? 二、倡导多元解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初中生进行其他活动以及获得高层次发展进步的基础性能力。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多元化解读,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更多知识或信息。初中生个体受家庭、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存在着诸多差异,其阅读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课文《愚公移山》一课时,老师可以设问:“愚公移山的做法是否聪明?”让学生自己进行自由辩答。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但同时“多元”也有一个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求佳”方面,让学生不断体会多元,感受差异性,最终形成真正有意义的创造性见解。 三、充分形成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实施方案 ——银龙小学语文教研组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锦富 课题组成员:李锦富周洪新孟天玲廖祥艳王静王婷陈小琴谢守毅陈诚 总体策划:李锦富 实验学校:银龙小学 实验对象:语文学科 设计时间:2006年9月——2010年7月 课题研究内容提要: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课题研究原则 六、课题研究方法 七、研究措施和策略 八、研究的步骤 九、研究的管理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银龙小学语文教研组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教育,在知识经济的隆隆脚步声中,面临着新的抉择。我们急切地呼唤着教育的个性化,让教育从大统一的刻板模式中摆脱出来,成为开发创造潜能的园地。语文,既然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那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方面也就责无旁贷。 1、阅读个性化是阅读创新的“孪生兄弟”。 首先阅读个性化打破了“教师一言堂,学生听话郎”的“独霸”局面。学生可按自己的思维模式及学习思路解决问题,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传统的认识及老师的观点,通过个性化的创造性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阅读个性化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平等、民主、和谐氛围的创设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会受到压抑,而是任意驰骋,敏捷跳跃,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阅读个性化是语文教育的“必然归途”。 最新的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上还谈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阅读教学就要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应是多元的。所以说,阅读个性化是语文教育的必然归途。 3、阅读个性化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要”。 我们正走进知识经济的时代,这种时代下的教育不应局限于给学习

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有效性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有效性策略 摘要: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初中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内容,分析初中学校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旨在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增强语文学习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想象空间,熏陶学生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等,特别是阅读教学能够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对于其个性发展和思维意识等人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初中语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包括语文阅读能力、语文理解能力,通过初中语文教学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对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直接与语文学习能力相挂钩,锻炼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最应重视的,也是最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部分。本文通过阐述任务型语文教学法的实践理念,探究加强语文教学的几项措施。 一、培养初中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对策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在阅

读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性。如阅读都德《最后一课》时,学生要考虑: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章将韩麦尔先生塑造成什么样的形象?对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是如何进行描写的?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在了解基础的内容后,要考虑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如果学生可以自己想出这些问题并进行解答,并持续进行这样的训练,他们就会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读前分配任务,读中进行调控 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的内容,勾起学生的语文兴趣。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寻找与开发新型阅读任务,让学生愿意去进行语文阅读。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初中生愿意接触的漫画文化作为语文阅读的素材,将我国的文化历史作为语文阅读素材,这样既能够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带动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进步。初中生学习压力大,对于本来就存在理解困难的语文,他们也感觉到非常苦恼,再加上语文阅读任务的枯燥无味,会让学生更加抗拒语文阅读。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用不同的阅读任务来勾起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 1、目标明确,体现朗读层次性 根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选择恰当的指导形式。指导初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可采用自由地小声读(或默读);指导精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理解、想象、质疑等;指导默读,在读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赏读,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或分角色朗读,有的还可加上动作和表情,以演助读,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一篇课文,大致要经历初读、精读、熟读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读要做到目的明确,要求清楚,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初读课文,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把课文“读通”;精读课文,要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把课文“读懂”;熟读课文,要让学生回归整体,把课文“读美”。 2、淡化技巧,强调情感的体验 指导感情朗读,不能做纯技巧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轻点,哪里要读重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在学生未真正走进文中,未真切体悟到文本的情感之前,这些指导都是徒劳的。因为语音的变化是和情感变化相一致的,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或途径,让学生感悟更多,体验更丰富,学生的情感上来了,再来指导点拨一下语速快慢、语气等等就水到渠成了。 3、慎用齐读,尊重个体独特性 齐读虽然能起到以优促“弱”、以优辅“弱”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朗读是一个自我消化、自我建构、自我输入输出的过程,别人的体验并不能也无法代替自己的体验。文本语言化作学生的个体言语表达输出绝不会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辞”的。基于这样的理解,

指导读书应慎用、少用整齐划一的齐读,有助于学生个体解读文本能力的提高。 如《四季》一课中写雪人的句子,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调皮,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开心,也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自豪。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同样是有感情朗读,每个人的语气也是各不相同,但都是那样的有滋有味。 4、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如导语设疑、借助多媒体、表演读、赛读等。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也可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5、大胆取舍,用时间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李银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李银雁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笔者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个人看法与尝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例如在学习《心声》一课导入后,进入整体感悟阶段——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