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_无为而治_思想探析

老子_无为而治_思想探析
老子_无为而治_思想探析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探析

何德俊3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处在春秋大动乱时期的老子反对统治者“有为”之政,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形而

上之“道”在政治领域的落实、运用,它要求统治者清静寡欲,绝巧弃智,以民为本。“无为而

治”在当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老子;道;有为;无为;无为而治

[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706(2005)04-0007-04

Br i efly Ana lyse Lao Z i ′s Thought of ″Govern i n g by

D o i n g Noth i n g Tha t Goes aga i n st Na ture ″

HE De -jun

(Depart m ent of Phil os oph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

[Abstract] I n the ti m es of tur moil at the Sp ring and Autumn Peri od,Lao Zi was against the ″Pur poseful

Politics ″by the rulers and st ood f or ″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 ″,which

was Tao ′s p ractice and app licati on in the political real m .T o get the ″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 ″,the rulers should be peaceable and less of desire and do a way with the

deceit and meet the needs of peop le t oo .A t p resent ″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 ″still has its s pecific realistic significance .

[Key words] Lao Zi;Tao;pur poseful acti on;without doing extra things;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救世主张,的确不合时宜。但历史并没有淹没“无为而治”思想的光辉,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过这一统治之术,汉初的“文景盛世”,唐初的“贞观之治”,都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老子这一治世智慧。

一、“无为而治”的提出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春秋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一些诸侯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独立性增强,势力日渐强大,他们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周天子虽还保留着天子的名号,但实际上已丧失了对天下的控制力。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发动了长时间的战争,齐、晋、楚等国先后成为盛极一时的霸主。与此同时,在各诸侯国内部,一批实力雄厚的卿大夫,也不再听从诸侯的号令,这样便形成了一国之内的公室与私家以及私家与私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愈演愈烈,其结果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离娄上〕各诸侯国内弑君篡位如家常便饭。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社会的急剧动荡刺激了统治者的贪欲,他们“厚征敛于百

?

7?第十卷 第四期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12月Vol .10,No .4 JOURNAL OF ANHU I ELECTR I CAL ENGI N EER I N G PROFESSI O NAL TECHN I Q UE COLLEGE Dece mber 2005

3 收稿日期:2005-04-29

作者简介:何德俊(1970-),男,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道家、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

姓,暴夺民衣食之财”。

[2]〔辞过〕广大劳动人民不堪忍受,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史称“天下大乱”。春秋大动乱的的社会现实,在《老子》一书中有所反映。老子抨击不义战争,同情人民疾苦,斥责统治者“是谓盗夸”,[3]〔第53章〕表现了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处在乱世之秋,老子会提出什么样的救世之方呢?孔子

主张“德治”,维护周礼;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老子的见解与他们不同。他认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3]〔第48章〕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常清静无

扰,至于繁政苛敛,好奇多欲,就不配治理国家。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统治者为一已意欲而强作妄为。老子明确反对统治者的“有为”之政,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3]〔第29章〕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各有其质,各有其性,当因而不为,顺而不施,循其自然,不可固执于己欲,造作妄为,自招失败。理想的政治应“为无为,事无事”,[3]〔第63章〕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清静无事的方式去“事”,实行虚静无为之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他的价值取向有关。在十七章中,老子把治世分为四等,他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高明教授解释为:“‘太上’谓最好之世代,下民仅知有一君之名目而已。意谓过此以外,即无所知也。盖老子这意,以为至德之世,无事无为,清静自化。君民之间,除仅相知以外,毫不发生其他关系。”

[4]〔P306〕大道之世,统治者能实施“无为而治”,一切顺应自然,所以人民只知有在上的统治者,但觉得很自然,因为他们“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3]〔第66章〕因而“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3]〔第17章〕“‘太上’以降,人君以仁义治世,下民得以亲誉之。……再降,仁义不足以为治,则继之以刑罚,下民畏之,此之谓再次也。又降,刑罚不足以为治,加之以诈伪,下民侮之,此之谓最下也。”[4]〔P307〕在老子看来,第一等的治世方法是顺应自然和民意,“无为而治”,或曰“道治”;其次是以道德教化,以仁义为治,可称为“德治”;再次,不施仁义,专用威权,以刑法威吓人民,可称为“法治”;末次,废弃法治,用权术愚弄人民,用诡计欺骗人民,可称为“术治”。老子推崇的是“道治”。对于“德治”,老子认为是“道治”被破坏后的结果。“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第18章〕如果大道兴隆,仁德行于其中,自然就没有倡导的必要。所以在老子看来仁义礼智是人心远道,忠信衰薄的结果,“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第38章〕舍“道治”倡“德治”,是舍本逐末。至于“法治”,老子认为其祸甚于“德治”,因为设置种种

禁令来限制束缚人民,结果是“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3]〔第57章〕专用威权吓唬人民也是无济于事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3]〔第74章〕如果把人民逼得走投无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3]〔第72章〕统治者就会自取灭亡。以术治世,致命的弱点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3]〔第17章〕统治者玩弄权术,没有诚信,人民自然不会信任他,这样,他们只得动用高压政策维持统治,最终只能走上穷途末路。这三种治世方法,在老子眼中都是“有为”之政,它们违反了自然之道,不可作治世的根本,唯有“无为而治”才是老子的价值取向。

二、“无为而治”的形而上根据

老子否定“有为”的价值选择,主张“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使之然也。老子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主义哲学,“无为而治”是形而上之“道”在政治领域的落实,“道”是“无为而治”的形而上根据。

“道”是什么?“道”无形,无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3]〔第14章〕它不属于可感知的形器世界,但也不是空无所有,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

“信”。[3]〔第21章〕宇宙万物皆由“道”产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第42章〕不仅万物的产生离不开“道”,万物的存在同样也离不开“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3]〔第39章〕这个“一”就是“道”,“万物得一以生”的“生”,是生长、存在之义。“道”生万物,又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道”不离物,物也不离“道”,“道”物不二。

“道”既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同时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

[3]〔第40章〕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宇宙万物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

?8?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十卷 第四期

最后都要返回到它们的本源———“道”。

“道”有何质?“道”的特质是任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

[3]〔第52章〕“自然”是自然而然,无为无事,是不干涉、不破坏事物,让事物保持自然状态的意思。“道”与万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道”自然无为的内存精神。

“道”生成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之中而为“德”。“道”培育万物,覆养万物,使它们得到成熟。正如五十一章所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所以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3]〔第51章〕老子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3]〔第51章〕“道”生成万物,是自然如此;万物依靠“道”生长和变化,也是自然如此的;“道德”创生万物完全是本之于“自然”,没有一丝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所以说:“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的尊贵,就在于它不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创生万物;也不干涉、支配万物的成长活动,而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3]〔第64章〕“道”在创生万物的整个过程中,完全是虚静无为、顺任万物本能的,万物也完全是按自身的规律自由自在地成长发展,老子把“道”的这种特点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第37章〕张岱年先生解释说:“道是自然的,故常无为。道生成一切,故又无不为。”

[5](P18)“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的,这是由于“无为”而产生的效果。“无为而无不为”即是: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的功用大矣。

“道”的自然无为还表现在它无私无欲无名。“道”生育万物,却不将万物据为己有而宰制之,也不恃望有所回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3]〔第51章〕这里的“生”、“为”、“长”都是说明“道”的创

生功能,“不有”、“不恃”、“不宰”意在表明“道”的不具占有欲与支配欲,是可谓“功成而弗居”。

[3]〔第2章〕老子又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第34章〕万物恃“道”而生,“道”不可谓不伟大;“道”不伐耀其功,不奴役万物,“道”并不自以为伟大。“道”的这种无私无欲无名的品质被老

子推崇为“玄德”———质朴自然之德。万物由“道”创生,万物都须遵“道”而运动,万物都不能离开“道”而自由生长、自由演变。因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要法“道”而行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第25章〕法天、法地、法道,最终都是法“自然”。人君治国,当以“道”为师表,自然无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3]〔第14章〕天下无不治。

三、“无为而治”的内容

“无为而治”就是“以道莅天下”

[3]〔第60章〕,是“道”的自然无为性在政治领域的运用。老子说:“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第37章〕老子对“无为”治国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3]〔第60章〕王弼注曰:“不扰也。躁则多害,静则全真。”[6]〔P27〕治国就好比煮小鱼,不能搅动太多,否则鱼就会被搅烂,这就是“无为”;而鱼还是要烧煮的,国还是要治理的,并且还要煮得好治得好,这又是“为”;如能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任其自然成功,鱼可以煮得好,国也能治得好,这就是“无为而不为”,诚如老子所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3章〕这是老子为解救社会危机而提出的一

种独特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是为统治者立言,统治者有了“无为”的精神,才能弃绝“有为”而实施“无为”之政,因而“无为而治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清静寡欲统治者的贪欲决定了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穷兵黩武,巧取豪夺,致使人民苦不堪言,走投无路,揭竿而起,危及国家社稷。“罪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3]〔第46章〕因此,老子主张“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第37章〕在老子看来,只要统治者不扰民,不侈靡,不伸张私欲,就能恢复清静无为的政治,人民的生活自然可以获得安宁,社会自然就会走上正轨。

统治者的贪欲决定了他们必然要推行“有为”之政,“有为”政治必然会造成成堆的问题。老子指

?

9?何德俊: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探析

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3]〔第75章〕王弼注曰:“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

由其下也。民从上也。”[6]〔P33〕上行下效,统治者“清静”、“无事”,天下才能太平无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3]〔第57章〕人君若能清静无为,民必从之而

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社会自然就能和谐安稳。清静无为就得要简政薄赋,慎用刑罚,禁止不义的战争。老子所说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3]〔第75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第36章〕、“夫兵者,

不祥之器”[3]〔第31章〕就是要表明这个意思。

(二)绝巧弃智《老子》五十七章陈述了“智巧”的危害:“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老子认为炫耀智巧,玩弄心术,孜孜于利,既破坏了人的真朴本性,又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因而要“绝巧弃智”,目的是要使政风、民风自然淳朴,使社会恢复安宁。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3]〔第19章〕绝巧弃智的关键在君不在民。老子告诫统治者,要遵行自然无为的原则,不要

“以智治国”。“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第65章〕否定了智巧,老子提出了尚“愚”思想。老子指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3]〔第65章〕这里的“明”和“智”同义,均指巧诈;“愚”和“明”相对,谓真朴自然,没有心机私欲。“愚之”,是使民心保持纯真质朴,

而非愚民政策。绝巧弃智、以愚治国,都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深层内涵。

(三)以民为本老子同情人民疾苦,“民”、“百姓”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第39章〕民众虽然卑贱,但却是高贵的王侯们乃至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根基,无民则无君无国,

这是治国者时刻不能忘记的,因而老子指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3]〔第49章〕圣明的君主治理天

下,无私无我,而以百姓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根据百姓的意愿来治理国家。老子在这里打出圣人的招牌,是要求统治者谦下得民:“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3]〔第66章〕“以言下之”是谓君王“自称孤、寡、不谷”[3]〔第39章〕,“以身后之”就是君王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利益之后。这样的统治者虽居于上位,人民却没有感觉什么负担;虽居于前面,人民却没有被驱使而受什么损害;这样的统治者就会为天下百姓所乐于拥戴,而不会被厌弃。如此,君民团结,上下一心,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小结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目的是要匡扶“有为”政治的时弊,构建自然和谐的社会秩序,表明他“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但在列国纷争、强者称王的大动乱时代,老子的主张并不切合实际。老子自己也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3]〔第43章〕但是“无为而治”内含的任自然、顺民意、尚民主、遵规律而为的思想,无疑是我们民族智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的关注“三农”问题,清除贪污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说也是“无为而治”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焦循.孟子正义[A ].诸子集成[C ].长沙:岳麓书社,1996.

[2]孙诒让.墨子间诂[A ].诸子集成[C ].长沙:岳麓书社,1996.

[3]陈鼓应.老子[A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6]王弼.老子道德经注[A ].诸子集成[C ].长沙:岳麓书社,1996.

[责任编辑:竺 子]

?01?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十卷 第四期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无为思想的缔造者。老子竭力倡导无为而治,他认为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运动形式和法则是“道”,统治者的“有为”是违背了“道”的本意,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统治者越“为”越“乱”的社会弊端。如何才能不违背“道”的本意?老子认为就是要遵循大道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无为政治,即一切遵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自然而然,不妄于过多的干预,一切顺其自然,让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真正融为一体。这虽带着浓厚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坚守自己思想的独语者的顽强意志。无为思想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汉初,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刘邦统治者从秦亡中接受教训,面对现实采取因势利导,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汉书?食货志》称“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以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故黄老思想盛极一时,可见影响之深之大,所以历史上才有“大汉”、“汉人”之说和“文景之治”。唐时,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为争取社会民心支持,宣布废除隋法,只“约法十二条”。唐初几代统治者均“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宣称:“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并十分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唐太宗说,“君无为则人乐”。魏征则说,“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无为而治,德之上也”。有了唐代君主的无为政治思想,才有我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宋、明、清几代君主对老子“无为思想”均有过狂热推崇,但多是迷信于某些玄妙的禅学方术,而未付诸于治国实践,其所作所为也完全背离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所以多落了个国亡身败的下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重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对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进行了创新完善,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方面,无不体现着无为思想的深邃的智慧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实质,如农村承包责任制、开放搞活、多种经营、黑猫白猫的猫论、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在其哲学思想中提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此话的大意是:最好的领导者,部属与他无私交,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部属亲近他,而且赞美他;再次一等的,则是让部属畏惧害怕;而最差劲的领导者,则是处处被部属看不起,遭人蔑视。而且,领导者最重诚信,没有诚信则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与效忠。最好的领导者的态度是悠闲自然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对部属多鼓励、少责难,如此而为,则事事顺遂、功成业就,大家就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老子还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话实际上说的就是什么是“道”;这里的“法”是取

法、遵循的意思,不仅道要以自然为法则,天、地、人都要取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客观世界的大自然,也非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引申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就是其本来的样子,“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其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法则。老子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反映了其学说的精髓和本质,简而言之,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事实上,如果从管理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思想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功成事遂”,就必须追求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唯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才是真正称职和优秀的领导者。 为何要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已经演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由单极转向多极,从区域遍及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老子无为思想

老子“无为而治”与“以人为本”思想 主讲人中国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主任刘庭华 【核心提示】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学说精华所在,其本意是顺应自然,遵循民意,天人合一,对当政者而言,要避免极端、奢侈、过度的做法,要以民心为心。这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思想不谋而合。 【坛主小传】 刘庭华,江西南康市人,历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中国孙子兵法学会、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和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课题组核心成员。 【老子语录】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这样万物就会自然生长而不去争谁是创始第一,蕃生繁衍而不据为私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自己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为而民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君王顺应自然,人民就自然化育;君王好静,人民就自然端正;君王廉政不搅扰民众,人民自然就富足;君王不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 君王心怀天下,小心谨慎,浑厚质朴。百姓都非常关注君王的一言一行,所以,君王应该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顺应自然规律而没有私心,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无为而治”的实质 是避免反自然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治国安邦方针政策。“无为”本意是什么呢?人们历来就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大概是因为“无为”这个词表面上太容易给人一种消极、无所作为的错觉,从20世纪开始,它就常常受到误解和批评。 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无为”是一个涵盖着深刻意义和博大智慧的哲学词汇。无为,既不是中国某些哲学史专家认为的“什么也不做”,也不是西方学者理解的“没有行动”。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意应该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应该说,李约瑟的理解比较科学,基本逼近老子的本意。 其实,老子讲得很清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意思是说:道,常常是不去刻意做什么,但事情却因为顺应自然去做而无不成功。王侯若能遵守这个原则,万物就会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而至欲望萌发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教育它。道的真朴能使它不会起贪欲。 老子还明确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即用光明正大的方法治理国家,用诡奇的方法用兵打仗,用顺应自然不搅扰人民的方法安邦。他认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人民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人民思想越乱,邪恶的事情就越容易滋生;法令越多越森严,盗贼就会越多。 综合《老子》“无为”的思想阐述来看,作为政治哲学上的“无为”名词,老子完全把它作为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而提出来的。”无为”,主要是针对并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动辄随意颁布这个法令、那个制度;或朝令夕改,不讲政策的连续性。老子提倡,一切法令、政策的颁布都要“以百姓心为心”、“任百姓的自化(即自然)”。 《老子·二十九章》中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说,德才优秀的领导者要去除极端、奢侈、过度的行为做法。很明显,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本意和实质。所以,司马迁评价道家学术时说,道家宣传无为,实际乃无不为,道家的文辞使人难理解,但其主张是容易施行的,其方法是以顺应自然为原则,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领,能做到它,其思想和事业就可以不可磨灭。 这种充分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无为”的政治智慧产生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国,老子的思想的确是伟大的,超前的。 “无为而治”与 “文景盛世”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无 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道家;无为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 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的本 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 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 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 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 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 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 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 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无为” 就是没有自己的私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诠释他的政治哲学。“民之饥,以其上食税 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 轻死”《老子》七十五章,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 九章,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会失败。“无为”便是指去除 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 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 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思想 前言: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看完了《老子》以及《老子注释及评价〉这2本书。我觉得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而我想谈谈的就是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的一些认识吧! 关键词: 无为无为而治道家历史背景自身管理 (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 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骂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2)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无为而治作为一个老子的思想体系,千百年被许多人进行理解和一个杰说,可以说千百人读就有千百人的不同想法,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而我读了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赞同的一种观点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党鹏举 摘要: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道德经》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共八十一章,是一部中国的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书中多处体现出老子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示弱”观念,并追求“上善若水”的最高理想境界。给人以感觉老子思想的内涵就是一味的“示弱”,尊崇弱小的东西才会最终取得胜利。但通过深入的理解会发现老子的“示弱”并非无下限的追求柔弱,而是由小及大,由弱到强最终胜利的发展的观念、辩证法的思想蕴含其中。本文将从处世为人、军事、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来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 关键词:以弱胜强上善若水“示弱”观念道家思想 正文: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实体, 它不仅是产生自然万物的本源, 也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是老子思考世界和探究世界的哲学基础。①从《道德经》这部道教的开山之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所讲求的“道”是一种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从多处看到老子推崇弱、小事物的例子,例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盖时。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 ①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胡静《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子始终推崇的大多是小、柔弱的事物,所以我将其称之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老子的这一“示弱”观念可以说横向来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纵向来看对于民族特点和处事原则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中这种“示弱”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性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弱小转化为强大的过程。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滴穿坚强之石的事实,进而提出弱小可以剩强,柔能克刚的道理。② 一、老子思想的“示弱”观念对为人处世的影响 从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在《老子》一书中是时时刻刻提到弱小才是发展生存的王道。老子思想产生于一个兵祸连年的争霸时代,大国为了争夺霸权不肯相下,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不能自保。老子生于那个年代,深知武力的竞争,以暴御暴,只有更烈,绝没有止境。只有消极的软功夫才可以抵抗强暴。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冲开山石,凿成江河。③其实人生的交际、处世也是如此。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用柔道来取胜。晚晴重 ②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

浅谈老子的“无为”

浅谈老子的“无为”-新闻学 浅谈老子的“无为” 杨惠竹 【摘要】无为,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出现12次,其中有6次是有关于政治的。从古至今,有无数学者对“无为”的政治意义进行阐释和解说。本文以现当代相关研究著作为基础,认真阅读了九大家的学说,对他们的“无为”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对不同的“无为”的政治定义以及为何如此定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老子政治无为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据《史记》载,他姓李,名耳,字聃。但是《史记》对老子短短五百余字的含混不清记载给后世留下许多疑问,关于老子其人的相关记载少之又少,所以学界对老子其人其书有诸多争议。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相关考证与本文主题相关不大,不多加赘述,在这里取用冯友兰和李泽华两位先生的观点: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子提出的,老子其人在前,其书在后,该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即本文中老子其人与其书的思想是一体的,不加区分。 因为有关老子的史料过少,所以后人对老子本人政治倾向的解读看法极不相同,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的解读。“无为”众多的定义,也由此而来,以下粗略分为五种。 一、无为,即完全无为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胡适,他在其著作《中国哲学史》提出,老子的思想是时代的反动,他激烈的批评政府(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①)是反动的

表现,他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也是对当时政治的反动。胡适说:“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这是极端的破坏主义。他对于国家政治,便主张极端的放任。”② 冯友兰也持该观点,说法与胡适相近:“照道家说,圣王的职责是不做事,应当完全无为。”③道家认为天下大乱是因为做了太多的事情,所以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④所以圣王应该废除一切“有为”,消除祸乱,无为而治。 不过冯与胡略有不同,冯友兰先生对“无为,而无不为”进行了不同的解释,阐释出“无为”的另一种含义:“《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道是万物之所以生者。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不能像万物那样’为’。可是万物都生出来了,所以道无为而无不为。道,让每物做他自己能做的事。照道家说,国君自己应该效法道。他也应该无为,应该让人民自己做他们能做的事。”⑤在这里,无为就是让人民自己做他们能做的事。这个解释,与无为的第二大定义:不扰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无为,即不扰民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人物是任继愈,他认为“无为而治”就是不要过多的干预百姓。他认为老子的哲学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抨击贵族的荒淫无耻,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压迫和剥削,这种“不扰民”的无为反映了广大农民小私有者的呼声。 刘泽华先生也持有此观点,但是与任继愈先生单纯的“不扰民”的定义有所不同,他认为,“无为”是少扰民与愚民。“无为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无

浅谈老子“无为”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8267517.html, 浅谈老子“无为”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发 作者:苏亚红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6期 【摘要】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是更深层次上的“有为”。所谓“无为”,就是为所当为,不为所不为,不胡作非为,不妄作妄为,依道而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可以以老子的“无为”与学生更好地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的“有为”。 【关键词】无为;有为;发挥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思想研究中,将儒家思想定性为积极的入世,而将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思想定为消极的出世,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学者们普遍认同。笔者认为,单纯地将老子的思想精神笼统地定为消极的“无为”欠妥当,是没有真正从整体上和老子思想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前提下来理解老子思想,老子所提倡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出世,而是更深层次上的“有为”。所谓“无为”,就是为所当为,不为所不为,不胡作非为,不妄作妄为,依道而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可以以老子的“无为”与学生更好地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基本内容 如果说法家是倡导以法治国,儒家是倡导以仁治国,墨家是倡导以兼爱治国,那么,道家则是倡导以“道”治国,所谓的“道”,也就是老子从万千的世界中所总结的规律,而“无为”,是遵守这些规律的基础。老子认为,“无为”是实现“有为”的最佳手段,大凡事想“有为”,必先“无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以圣人必多难,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六十三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称的“无为”,并非其终极目标或者生活态度,只是一种方法论,其目标仍然是“有为”,概况讲就是“无为”而“有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有所作为,看似无为,实是有为。 1、老子思想的产生背景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春秋时期,这个时代最大的政治特点就是各个诸侯国分立,互相征战,社会秩序比较混乱,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同儒家、法家、墨家等流派一样,老子的道家思想也是围绕解决战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来展开的。在同 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提出的“无为”同儒家的“仁术”有着很重要的相同之处。一是对战争的态度

浅谈老子哲学之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之无为思想 摘要:《老子》中曾经提出:“有与无,乃是万物之根源”。而“无为”,作为一种辩证的思想,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更是深刻影响了无数后人的处世之道。试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从老子“无为”思想的产生原因、内涵、与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比较中,解析老子“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以及老子“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无为;无为而治 “道”是万物发生、存在的根据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万物必然回归的终极状态,其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那句“天下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阐明了“道与有、无”的关系:道即无,由无生成有,即一,从而二而三而多,成为万物的起点。 一、老子“无为”思想的提出 “道”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而老子的“无为”,也是在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而这里的自然,是指“本然”、“自然而然”,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庞朴先生在《道家辩证法论纲》中又指出:“无”字被选定为道家的哲学范畴,有其深远的思想渊源。在甲骨文中,“無”(无)字是一个舞蹈者的形象,“無”和“舞”本是一个字。舞蹈是侍奉神灵的一种动作。而神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人们通常在舞蹈时想象其存在,并只有利用舞蹈的模拟动作或者叫舞蹈语言去与之交谈。以舞蹈事神的工作,慢慢分工到一些专人身上,他们是“巫”。这些“能事无形以舞降神”的“巫”,在原始人看来,他们与事神的“舞”以及舞所事的“無”(无),也是混沌一体的,于是也以那同一个图形来表示。这些巫心目中的“無”(无),不仅不是虚空或没有,而是主宰万物、支配一切的神圣的“有”。这样的“無”(无),正是后来道家思想的源头。 正因为“无”的原始意义是“似无而实有”,因而就其本义而言,“无为”并非不为或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似无而实有”的行为。 老子当初提出“无为”概念,主要针对的是侯王等统治者的“有为”。当时的情况是:列国争城掠地,贵族骄奢淫逸,苛政猛于虎,法令多如牛毛,人民怨声载道,暴动彼伏此起,这些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所致。所以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七十五章)可见老子在此所说的“有为”(在《老子》书中,“有为”只此一见),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作为的涵义”根本不同,它是指统治者从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出发,根本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倚仗武力和权势的强行所为,恣意妄为。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旨在告诫侯王等统治者不要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强行所为和恣意妄为,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从而为人民的自主、自化、自成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另外,“我(指贤明的君王)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这里说的圣人的“好静”、“无事”、“无欲”也是“无为”的意思,突出强调了不强行干预事变的自然进程。 因为在老子看来,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否则会有大灾难来临。“民不畏威,泽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说的正是如此。

浅析道家“无为”思想

浅析道家“无为”思想 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社会和人,如何处置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文明非理性的方面及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家无为有为 一、道家“无为”思想的涵义 道家“无为”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天、地、人四个最大中,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自成法则的自然规律。 “无为”从道家的本意和要求来说,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没有行动。“无为”在最初道家思想中,是指要避免反自然的行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里就是指要“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可见,“无为”的内在要求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白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不要人为地去妄加干涉。《老子》讲:“不知常,妄作,凶”。由此进一步看出,“无为”的深层要求和目的还在于是为了无不为。 二、道家“无为”的表现及运用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忧”,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知足之足常足”,“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为”就是没有自己的私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诠释他的政治哲学。“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会失败。“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扑。“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 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主张无为,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是说不要以心智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的造作去帮助自然,乃至毁灭自然。但在现实社会中,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中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智慧,本文主要从修身养性和辩证观两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谈老子的哲学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哲学观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唯一的著述《老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问题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很多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疑问和迷茫,有的甚至绝望,而走向不归路,很多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再来看老子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 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最新】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 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 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 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 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 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 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 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 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 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 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 目标和目的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 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 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 相对自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 治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 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 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的不同,但 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

论老子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内容提要: 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自然、善为 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道德经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无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乃至人们的一般的观念及行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 历来人们对老子无为主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诸多的版本,如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愚民理论。有的人认它为一种阴谋权诈之术, 有的人认为它一种消极对待,厌恶世俗的腔调。我认为这些见解, 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片面的, 有的完全是错误的。但要真正辨明是非,我以为关键还是应切合当时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民不聊生,朝令夕改的昏暗时代,众诸侯混战,都想称霸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老子作为当时的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和认识肯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观认识过去。以下就从:无为即自然,

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无为思想的含义。 ——“无为”即“自然” 老子的政治哲学立足于“无为”是有其理论上的内在逻辑依据的: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是从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 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老子认为:道作为本体,其实质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是道之“德”的体现, “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老子说: “道常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第七十三章)。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 老子以“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宇宙观看待社会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学说。从而为统治阶级提出了一套极为高明的统治之术,成为其政治学说的总原则。 一、“无为而治”的涵义 《道德经》中曾有这么一段话;“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无为”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当时正处于诸侯混战天下大乱之时,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对劳动人民专横暴虐和任意剥削,百姓不胜其苦。老子认为,当时统治者的恣意妄为、胡作非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所以他极力呼吁为政要“无为”。老子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同时这也迎合了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环境的心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大智者不敢为也。”“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此,老子主张“以静治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把“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为圣人之治的原则。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以静制动的“为”,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的“为”,并且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为,天下大治。 二、“无为而治”思想的辩证思考 “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真挚深沉的“民本”情怀,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渊源,对后世的治国安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包含的主要思想观点有: (一)“无为而为”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无治主义”。实质上,老子“无为”是“以无为为”,即“为无为”。“无事”不是“绝事”,即什么事也不干,而是“事无事”,不可执事以扰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也强调“为”,重视“治”。从根本意义上讲,老子的政治思想即关于如何“为治”的学说,《老子》五千言可以为证。老子的“无为而治”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即“正言若反”,这与常人的言行截然相反。老子同孔子一样都是入世的,区别在于入世的方式。既然是入世的,就不可能“不为”,因为“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老子》中“无为”是手段,“为”是目的,“无为而治”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老子表面看消沉的“无为”迸发的却是激情四溢的“为”,只不过这种“为”更为理性一点,沉稳一点,是用冷静处事的思维方式来化解各种矛盾。 (二)“循道以治”的思想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在此之中,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性而为”、“因性而治”、“循道而为”,这是万事万物所遵循的必然规律。因此,老子独特治世思想的鲜明特征是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来观照社会的发展规律,用自然之规律来统率社会发展之规律。在当时的中国,混乱、战争、疾病、饥饿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从而不能不迫使这位胸怀天下的哲学大师寻求另一种的救世之法。最终他把目光投向了头顶的天空,看到了自然的博大精深,也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于是在思想的这座茂密森林中绽开了他奇异的智慧之花,经久不息的散发着他清澈的芬芳。 (三)“民本自化”的思想 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即主与民之间,老子主张统治者应遵从自然无为之道,奉行清净无为之治,相信老百姓有“自治”的能力,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其实是对人民个体人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人民自身智慧的高度赞扬。正如陈鼓应所说:“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人民能够“自治”,而不需要上者的“他治”;人民能够“自化”,也不需要外在力量的“他化”。人民的“自治”、“自化”也是循道而行,并非恣意妄为,犹如统治者循道而行“无为而治”一样。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

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天地没有意志,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