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化差异

中德文化差异
中德文化差异

中德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Germany and China

在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看到这组图,当时就和旁边的白人大妈一起笑歪了。

作者刘扬,生于北京,13岁时随父母迁居德国,后考入柏林艺术大学。

兰色是德国Blue stands for Germany,红色是中国Red stands for China

1-一日三餐Three meals a day

在德国,早、晚餐吃凉的食物,只有中午吃热的食物;而在中国,一日三餐都是吃热的食物。

In Germany, they make cold food for breakfast, hot food for lunch only; in China, Three meals a day are all eating hot food.

2-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

在德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点对点的,相互之间没有交叉,比较简单;而在中国人际关系是网络化的,趋于复杂化。

In German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re point to point, no cross each other, relatively simple; in China,it is a network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become complicated. 3-心情和天气Mood and weather

德国人不喜欢下雨天,而中国人则无所谓。

Germans do not like rainy days, while the Chinese do not care.

4-生活方式lifestyle

德国人喜欢独居,而中国人喜欢群居。

Germans like living alone, and the Chinese people like to live in groups. 5-交通工具Transport

德国的交通工具逐渐从汽车向自行车转移,而中国的交通工具则是从自行车向汽车转变。

German Transport gradually shift from cars to bicycles, while China's Transport is changing from bicycles to cars.

6-老人的生活Life of the elderly

德国老人的生活比较闲适,可以溜溜狗;而中国老人则是在带孙子。

Comparing the German leisure life of the elderly, can yo dog; and the elderly in China is in the grandchildren.

7-自我self

德国人比较强调自我,重视自我,乐于表现;而中国则不太善于表现自己,比较含蓄。

Comparing the German emphasis on self, paying attention to self, willing to performance; while China is not very good 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own, more subtle.

8-周末的街景Weekend street

德国人周末一般都不喜欢出去逛街;而中国人一到周末集体出动,街上人潮拥挤。

Germans generally do not like to go out shopping over the weekend; and the Chinese people for a weekend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streets crowded.

9-孩子child

在德国,带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而在中国,孩子是整个家庭老少的中心。

In Germany, child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parents; in China, the child is the center of the whole family young and old.

10-美丽的标准the standard of beauty

德国人以黑为美,中国人以白为美。

German takes black as the standard of beauty , while Chinese takes white.

11-胃痛时的饮品drinks for stomache

德国人胃痛的时候,喝可乐;而中国人胃疼的时候,喝热茶。

When the Germans have stomache, they drink Coke; and when the Chinese have stomache, they drink hot tea.

12-准时punctual

德国人一般比较准时,而中国人一般习惯说几点左右,大约几点几点。

Germans tend to be more punctual, but most Chinese people used to say a few to about a few points.

13-旅游travel

德国人出门旅游的时候,带着一双眼睛;而中国人出门旅游则是带着相机,不是在看风景,而是在拍人物写真。

Germans go out for sightseeing, with a pair of eyes; and the Chinese tourism with a camera, not looking at the scenery, but the characters in the photo shoot.

14-排队queue

德国人比较遵守秩序,排队排成整齐的一排;而中国人则是围成乱糟糟的一团。

Germany compared to comply with the order, line up a row of neatly arranged; and China, who is surrounded by a mess.

15-淋浴的时间Shower time

德国人喜欢在白天沐浴,而中国人则喜欢在晚上洗个热水澡,然后舒舒服服的睡觉。

Germans like bathing in the daytime, while the Chinese like a hot bath at night, and comfortable sleep.

16-理想中的对方The other ideal

德国人理想中的另一半是东方人,带着草帽,留着胡须,喝着茶,用筷子吃饭;而中国人理想中的另一半则是西方绅士,用叉子吃热狗。

German ideal other half is Asian, with a straw hat, a beard, drinking tea, eating with chopsticks; and the Chinese ideal other half is the Western gentleman, with a fork to eat hot dogs.

17-意见Comments

德国人会直截了当地提出意见,而中国人总喜欢拐弯抹角地让你知道答案。

Germans to comment directl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lways like to beat around the bush to let you know the answer.

18-聚会Party

德国人聚会都是两三个人围在一块,而中国人则习惯全部的人围坐在一块。

German parties are two or three people around the piece, while the Chinese used to all the people sitting in one piece.

19-餐厅分贝Restaurant dB

在德国,餐厅里一般都是鸦雀无声;而在中国,餐厅一般是人声鼎沸。

In Germany, restaurants are generally silent; in China, the restaurant is usually voices.

20-处理问题problem solveing

德国人处理问题的时候,一般会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在中国,人们总是倾向于绕道而行,回避问题。Germans deal with the problem, the general will face and solve problems; in China, people tend to take a detour, to avoid problems.

21-对待新的事物Towards new things

德国人面对新事物,总是犹犹豫豫,带着怀疑的态度;而中国人却充满新奇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Germans face of new things, always hesitating, with a skeptical attitude;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re full of novelty, it is easier to accept new things.

22-对待愤怒Treatment of anger

德国人表面愤怒的时候,是真的愤怒了;而中国人心理愤怒的时候,表现却还堆着微笑。

German anger when the surface is really angry; and Chinese mentality in anger, the performance still piled smile.

23-时尚fashion

在德国,以用筷子、汤匙吃饭等东方的习俗为时尚;而中国,则以刀叉等西方人的习俗为时尚。

In Germany, to use chopsticks, spoons and other eating customs of the East for fashion; and China, places the custom knife for fashion and other Westerners.

24-领导leadership

在德国,领导人跟普通成员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在中国,领导人的地位却被刻意抬高了,高人一等。

In Germany, the leaders of the members are equal with the ordinary, nothing special; in China, the leader's position but was deliberately inflated superior.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 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 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 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 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 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 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 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 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 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 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失败案例一: 1992年,我国1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三千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 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我们满意,其中一项是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纪念品。 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 可当我们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却是绿色的。 最后,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 分析: 美国商人的原意是: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案例 尊重文化差异

案例名称:《尊重多样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本节课我注意创设情境,构建灵活开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全班参与课堂的目的。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点学生自己上课。教师的辅导工作,更多地是在课外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研究方法。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收集整理资料、提取信息,充分发挥美术特长,尽情展示才华。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发展,同时,锻炼了创新能力,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中,我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学生经验,尽可能地形象化、生活化。首先,以三个国家的国花为情景设计引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所见所闻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所在,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文化情感态度。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改理念,注重学以致用,把课堂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问题结合起来,接近学生、贴近生活。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 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本课的感受时,学生都表示非常乐意采取这种上课方式,既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提高自身信息采集的能力,也能够提高自己学习积极性,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了。 不足之处在于有些过渡、连接部分不够自然,对学生的问题设置应更有梯度,备课时材料的选取上应更精炼,内容应更细腻。学生活动时间的掌控还需调整,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此外,学生对场地不是很熟悉,录像时,有点紧张,应更好地关注学生。 在教学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启发同学的思维、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教学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生命力。另外,虽然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地利用互联网搜集并动手制作课件,在课堂交流中能很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但其集中思维和抽象性思维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搜集的材料的取舍以及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深化方面,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应该也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发散到集中、由演绎到归纳的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总之,我认为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开辟多维互动的课堂,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少一些条条框框,让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将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如何面对中德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

如何面对中德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在饮食文化方面 课程论文 课程:“跨文化交际(德国)”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 1.绪论 2.德国饮食文化特点 3.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4.中德饮食文化矛盾问题的焦点及应对 5.总结

1.绪论 一个国家饮食文化与该国文化、政治、社会、历史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其饮食文化与中国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同样位于欧洲,德国菜也不似法国菜如此华丽,亦没有英国菜这般精致。但是,却以简约且实惠著称。中德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的差异会给两国人民的交际带来许多问题。本文从分析中德两国饮食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试着从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以期对两国人民日益密切的交际起到积极地作用。 中国和德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随着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交通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两国的合作越来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人民在交往过程中不能够互相理解,导致交际不能顺利进行。其中,饮食文化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2.德国饮食文化特点

1)食材选择:德国人的食材选择,类似与欧洲大数国家,并继承了其畜牧业和 渔业发达的优势。由于宗教与文化背景的不同,食材比较的单一。 2)烹饪方式:烹饪过程非常规范化,要求添料的分量精准到克,烹饪时间精准 到秒。邢来顺教室在他的《德国文化解读》一书中就曾经描述过德国处方的情形:厨房里摆着量杯、温度计、闹钟、天平等器具,就像进入了实验室一样。 3)饮食习惯:德国实行分餐制,指大家在同一张餐桌吃饭,饭菜按人数分成若 干小份,每人只吃一份。德国人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闻名,但没有劝酒的习惯。而且德国人喜欢喝啤酒,喜欢随意的喝。如下图: 啤酒 1 4)餐桌礼仪餐桌礼仪:在德国,餐桌上的表现就直接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与修 养。德国人吃饭是讲究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吃东西时刀叉如何摆放、如何将食物和汤放入嘴中、如何切割食物,如何碰杯都十分重要。 3.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1)食材选择:中国饮食选材之丰富,用料之考究。正所谓“山中走兽云中燕, 陆地牛羊海底鲜,燕窝猴头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其实中国饮食有一条主线贯穿而成,主线是以米、面所组成的主食,而副线则菜、肉、禽、蛋一类的副食品。 2)烹饪方式: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会因各大菜系的不同风味与特点而有所不 同。中国的烹饪不讲求克与秒的规范化,而存在随意性。

细说欧洲各国文化差异

细说欧洲国家的文化差异 我们华人移民到欧洲,对于人家的风俗习惯与禁忌最好是应该了解一些的,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占据主动。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民俗文文化也各有各的禁忌。”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说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欧洲国家有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我国分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范冰冰)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以下是欧洲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 法国在博物馆和教堂不要用带有闪光灯的相机拍照。女士优先的礼仪起源于法国,旅行中要注意为女性让道、开门、让座,上下车让女性先行。巴黎女子很少穿牛仔裤,大多数巴黎女郎的上班裤装都是宽松有致的,她们排斥紧绷在腿上的裤子,认为破坏秀腿那纯洁细腻的美。 德国在德国用餐,不要用吃鱼的刀叉来吃肉。如果同时要饮用啤酒和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在自助餐的发明国里吃自助,尤其注意不要在食盘中堆积过多的食物。(迪士尼趣闻)德国人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 瑞士与瑞士人共餐,通常在开始时互相敬酒一次,之后则不需频频敬酒,各自随意饮用即可。用餐过程中,不宜直接用嘴去吹凉过热、过烫的菜肴或汤,更不能在咀嚼食物、使用餐具时发出声。

英国英国人最忌讳别人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就连他家的家具值多少钱也不该问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生活的秘密,决不允许别人过问。在英国,请千万记住不能像国内一样,问人家“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问题,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个人生活。并且英国人,凡事都须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使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在英国旅游,切记不要当众打喷嚏,翘二郎腿;不要从梯子下面走过,或在屋子里撑伞。在谈话时,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为笑料。 西班牙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环,若没有戴耳环,则就像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被人笑话(欧洲人用香水)。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无意中帮助了他们而使他们免受损失,那么你便永久地赢得了友谊和信任。 匈牙利不论住店还是用餐,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交逆运的先兆,将成不受欢迎的人。匈牙利人,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成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好运会随禽类飞走。 荷兰荷兰人,曾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爬楼梯或搭升降电扶梯的时候,女性通常跟在男性的后面。 俄罗斯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在数目方面,俄罗斯人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盐和马,主张“左主凶,右主吉”。 葡萄牙葡萄牙人重视礼节,通常在礼貌性寒暄之后都会互相交换名片,但不太守时. 与葡萄牙人洽谈生意,勿让葡萄牙友人有被推销产品的压力。通常葡萄牙人喜欢在旧式、气氛庄严、亲切的咖啡屋洽谈生意,花费不多但效果好。葡萄牙人,很像希腊

文化差异 提纲 经典例子

Difference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Zhou Yiqian(周益倩) The School of Aerospace, HIT, P.R.China (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an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table manners are rather informal, while on the contrary,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may have stick rules about table manne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e readers some detailed aspects of differences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we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able manners as well as the table manners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Key Words: table manners, comparing, differences, understanding Outline 1.Title(Thesis)Differences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2.Question(Topic Sentence) A. In which aspect do table manners in China and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B. How do all these happen? 3. Analysis and Contrast A: There are three main aspects: 1. 1.Differences on table layout and tools served on the table. 2. 2.The atmosphere on the table. 3. 3.General behavior on the table. B: Some details to keep in mind. 4. Solution 5. Conclusion All in all, the world’s cultures are equal. As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we should be tolerant, as every kind of culture has their own value which can’t be measured by the same standar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void blindly following. After all, we have our own culture and we should stick to the traditions.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参考资料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世界越来越近,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的差异性,有不同才会特别。 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风俗习惯上。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往往也因风俗习惯不同而成。 一、饮食习俗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1、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且现已开始有不食早餐的风气。无疑少食多餐会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学,特别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胆石症。 2、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 3、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4、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二、价值观念与思维的差异 传统的值观念是各国文化的核心。与西方离散性相反,中国人崇尚聚拢性。多少年来,汉民族形成一种崇尚集体反对个人主义为主的强烈意识。个人主义,即一切从个人出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人本”、“人本”则强调人的价值。它的核心是个人奋斗和独立精神。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立体性的,是一种阴阳互补的,内向性,是

中西文化差异情景案例分析参考word

Culture Difference Case Study Unit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is something we do every day. It takes place so naturally that we simply fail to notice it until it hiccups or breaks down. Though it is commonplac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communication is life and life is communication. 1.When you join a social gathering, you must be aware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govern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to proceed. There is a technical term for such rules and procedures—schema. 2. Face and politeness are two other areas which are extremely value—sensitive. 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politeness is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 Case 1 Litz is a professor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Finland. She invited her Chinese students home for an evening party. The schema from Litz’s point of view includes the following: 1. Giving invitation: by phone / by mail 2. Prepare everythi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guests 3. Receiving guests: open the door / express welcome / take their overcoats / introduce guests / offer them drinks / make them comfortable 4. Serving food: set the table / soup first / main course / desert 5. Post dinner activities: chat / play music / offer more drinks 6. Seeing guests off: thank them for coming / good night Litz’s evening party was not very successful, because she was upset by one of her guests. Here was the initial conversation between Litz and Lin: Litz: (opens the door) Oh, Lin, how nice you could come! Lin: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your house. Litz: Come on in. Lin: (comes in) Litz: Can I take your coat? Lin: No, thanks. Litz: Ok, this way please. Lin: (take off her coat and hangs it) Analysis: Litz was hurt because Lin did not let her hang her coat. Litz’s offering to hang Lin’s coat is one of Litz’s ways (it’s on Litz’s schema). On Lin’s side, she thought that Litz was her supervisor and that it was inappropriate to let her supervisor hang her coat. Here we have an instance of one action attached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国际市场营销 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

论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1891)把文化定义为:个人从其所属的组织成员中获得的知识、信念、技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方面蕴涵着的已有内容及形式。在这之后出现了几百种关于文化的定义,探究其共性不难发现:文化是习得的,分享的,并从一代传承到下一代;文化不仅通过父母传递给他们的孩子,还通过社会组织、特殊群体、政府、学校和教堂进行传递。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明显,文化要素在国际营销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国际营销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东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各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影响国际营销活动中营销组合的各个要素,还影响到营销者的策略制定。因此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必须了解目标国与母国的文化差异。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总的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和态度 格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 Hofstede)将文化定义为人类一群成员区别于另一群成员的思想意识的集合体。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包括价值体系,它阐明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或者一种偏爱。他通过对IBM经理们的工作价值观的测试提出了五维度的文化差异: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时间透视法。研究表明在这几个维度得高分的国家为亚洲(中国、日本、韩国),而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分数较低。了解这些维度差异有助于国际营销者规避文化壁垒,并根据差异调整产品、渠道以及管理上面的策略。例如,日本企业营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更看重市场份额而不是短期的利益,很多西方公司在在日本建立分销渠道上会碰到障碍,那是因为日本人看重已经建立的起来的关系,而惧怕和担心不熟悉的。又如,在中国馈赠礼物是商务活动中很正常的行为,通常是建立一些商务合作关系的常用手段。但是送礼与贿赂之间又着某种微妙的关系,这在西方国家通常被认为是非法的。 2、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形式和传播工具。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或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然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在着个性,突出地反映了在人类语言表达方式上。正是这些个性产生了文化差异,构成了国际营销活动的障碍。明确了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明确了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应该注意的要点,从而可以降低营销活动的成本,提高效益。艾德·霍尔从语言的角度提出高背景文化与低背景文化。在高背景文化中,一条信息的语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少而不主要,大部分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过程中,涉及参与人员的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的价值观。在低背景文化中,信息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言语是沟通的大部分信息的载体。语言主要分为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前者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广告传播和商品名称的翻译上,后者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商务谈判上面。 3、宗教 宗教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大部分文化中,人们会在宗教信仰中找到其存在的意义和信仰的合法性。宗教对人们的生活习惯、需求偏好、生活态度以及购物方式都有重要影响,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和创造性。受伊斯兰教影响,中东国家的妇女除了在食物购买方面具有发言权外,其他购买决定都由男性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英汉日常交际对话、饮食、称谓语等 三个方面都体现中西方文化习俗鲜明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习俗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 法和信念。” (E.Sapir.1921:22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语言都是其文化的反映。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中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反差较大,英语学习者想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用中国文化的模式进行英语交际。中西方习俗的差异无处不在,了解这些习俗文化,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 一、日常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习俗差异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且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民族的习俗必然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点。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其自尊心。 外籍教师Katherine在路上碰见张梅,她看见张梅穿着一件很漂亮的毛衣,想恭 维一下。请看, Katherine和张梅之间的对话: Katherine:“Miss Zhang, what a beautiful sweater you have on!”Zhang :“Oh, no. It is just an old one I have had for ages.”Katherine:“It is really very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Zhang: “No, it is really very ordinary.” 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语言习俗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现象。Katherine对张梅的回答感到迷惑不解,因为张梅对她的赞美未表现出应有的感谢,在Katherine看来,她的回答反而好像说自己的欣赏能力差似的。产生这一文化冲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两人都按各自的风俗习惯去理解对方所说的话。 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谦虚不但表明一个人有涵养、有水平,而且能够给对方留下亲切,随和,易于接近与交往的良好印象。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成功 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 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失败 案例一:1992年,我国1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三千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我们满意,其中一项是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纪念品。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可当我们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却是绿色的。最后,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 分析:美国商人的原意是:签完合同后,大伙去打高尔夫。“戴绿帽子”是中国男人最大的忌讳,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不是因为他们“骂”我们,而是因为他们对工作太粗心。连中国男人忌讳“戴绿帽子”都搞不清,怎么能把几千万美元的项目交给他们? 案例二:张先生是位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职于某大公司销售部,工作积极努

文化差异造成的对老外的十种误会

你和老外闹过笑话或者误会吗?中西文化差异会造成两方人对某些事情的态度和做法 的不同。加强沟通,理解万岁。为了让你和老外轻松相处,我们总结出经常发生的10种误会及其解决方法。 Top 10 赞美 西方人乐于赞美别人,同时也乐于接受别人的赞美。而中国人为了显示谦恭,常常会“拒绝”他人的赞美。这种“拒绝”会让老外觉得莫明其妙,好像你不领他的情似的。 还有,中国人出于礼貌,或者想跟人套近乎,总是愿意说些关心人的话。为了献殷勤,我们常喜欢对客人说"You must be tired? Have a good rest."。然而,普通的问候之语却有可能让西方人误解为你对她的身体状况表示担忧。他们很喜欢别人夸他们年轻、 强壮,如果你质疑他们的身体健康,他们甚至会发怒的。 Top 9 致谢 中国人认为对家里人或者好朋友的帮助是one's own obligation, no need to thank or be thanked,彼此根本不必说谢谢,说了反而显得关系生分。而老外 对家人或者朋友的帮忙都习惯说谢谢,他们期待polite expressions like "please", "thank you", etc.。所以,和老外相处,千万不要吝啬“谢谢”两个字。“谢”少了只会让老外觉得你羞涩且不懂礼貌。 Top 8 出游 中国人结伴出游的时候,如果买什么东西,花钱的那个人一般都会先统计有几个人, 然后按照人头购买东西,即便有人之前客气地说不要,中国人还是会给他买上一份。When a Chinese offers refreshments or drinks to his colleague, his colleague often declines the offer politely, because he doesn't want to trouble the person who offers and it also shows his politeness. Normally the person who offers still prepares or buys refreshments or drinks, and this will be expected by his colleague. Sharing food and drink when going out together is common among colleagues and friends。 然而和老外结伴出游,如果你客气地推说不需要某样东西,那么对方真的就不会给你买。他们觉得不给你买是尊重你的决定。Respect one's own decision, "yes" means one wants it, "no" means one doesn't, politeness is usually shown by the expression 'thank you' or "please"。所以,想要什么东西,就直接说出来吧,事后真诚地说声谢 谢才是他们眼中的礼貌做法。

中德饮食文化差异浅析

2011年5月(总第276期) 法制与经济 FAZHIYUJINGJI NO.5,2011 (Cumulatively,NO.276) [摘要]中德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的差异会给两国人民的交际带来很多问题。本文拟分析中德两国饮食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试着从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两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以期对两国人民日益密切的交际起到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国和德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随着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交通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两国的合作越来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人民在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够相互理解,导致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笔者曾经碰到这样的情况:德国的外宾来企业参观,领导非常重视,提前在高档的饭店订了酒席。到了中午12点甚至下午1点,外宾也不愿意停下工作去吃饭,预定好的酒席只好作罢;或者有时候外宾去了酒店,也只是点几个简单的菜式,吃几口就说饱了。领导让翻译人员多次劝说外宾去吃饭或者多吃点,一般都会遭到拒绝。每当这个时候,气氛就会变得很尴尬。领导认为外宾不接受宴请可能是对企业不满,外宾此时也变得沉默。 饮食文化在与中国人民的交际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通过对中德饮食文化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预见与德国人民的交际行为,并解决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烹饪方式差异:中国菜烹饪得随意性、趣味性强,德国菜烹饪得规范性、机械性强 中国传统的烹调方法,会因各大菜系的不同风味与特点而有所不同;同一菜点的口味、主辅料的搭配,也会因为厨师的专长和喜好而有所不同,甚至还会因为厨师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因此,中国的烹调不讲求克与秒的规范化,而存在随意性。 中国的烹调带有极强的趣味性。人们不仅享受吃的乐趣,也很注重制作过程的有趣性:比如一碗普通的刀削面,一般不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人们在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德国膳食的烹调过程非常的规范化,要求添料的分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刑来顺教授在他的《德国文化解读》一书中就曾经描述过德国厨房的情形:厨房里摆着量杯、温度计、闹钟、天平等器具,就像进了实验室一样。比如烤面包,按照固定的烹饪菜谱,定时定量放入面粉、酵母、黄油,温度、时间也都要严格按规定行事。因而厨师的工作就变得非常的简单机械,犹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 (二)饮食习惯差异:中国人采用聚餐制,德国人采用分餐制 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采用的是围桌聚餐、同盘而食的进餐形式,可称之为聚餐制。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了一种极大的情趣,吃饭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机体的热量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聚餐来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三五好友,雪夜围炉,举杯痛饮,共涮一锅;或老少家人,春日围桌,觥筹交错,共叙家常。其乐也融融,其意也浓浓。 德国实行分餐制,指大家在同一张餐桌吃饭,饭菜按人数分成若干小份,每人只吃自己的一份。比如牛肉烤好之后,每个人都去切自己那份,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不同的酱蘸在肉上一起吃。主人不必给客人夹菜,大家各吃各的,互不干涉。 提到中德的饮食习惯,还必须提到饮酒。在中国“无酒不成席”。中国人有敬酒、劝酒和灌酒的习惯。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得有失面子。德国人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闻名,但没有劝酒的习惯。德国人习惯喝啤酒,但都是一人一个杯子,无需斟酒,自喝自取,随性而为。 二、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浅析 (一)烹饪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两国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德两国烹饪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中德两国人民思维方式的不同。德国素有“思维的故乡”的美称,德国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这个民族孕育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中国人则注重“悟性”,讲究通过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去理解和分析事物。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习惯顺应自然,重视经验,轻视创新实验。爱因斯坦就曾经分析过中国缺乏自然科学的原因,“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实验而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一个典型事例就是曹冲称象的原理,实际上就是西方的阿基米德定律。阿基米德则将他在洗澡时悟出的道理形成了一个原理,并被广泛应用。而在中国,曹冲称象仅仅被作为道德故事来传颂,其隐含在后面的定律却被忽略了。 西方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注重感官所提供的原材料,并把理性原则应用于这些原材料,使其成为有规律的、自我连贯的整体。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则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就思维定势而言,直觉的整体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饮食习惯的不同体现了两国人际关系的不同 中德饮食文化差异浅析 史玮璇雷秀云 (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河北保定071000) 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