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地貌学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地貌学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规律的科学。

2.内营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所引起的作用力。

3.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力下,通过空气,流水和

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第二章构造地貌

1.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

2.构造地貌分级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3.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4.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5.地壳均衡说: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

机制。(普拉特+ 艾里= 地壳均衡理论: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则通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了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

6.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7.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8.断块山: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

地。(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

9.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

10.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

11.山地:高于周围平地,内部有一定高度的正地形。(<200m)

12.平原:一般分为堆积平原与侵蚀平原,即在构造沉降中不断有大量

碎屑物从外围搬来堆积而成。(<200m)

13.高原: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而形成

海拔高、地势起伏和缓的地形(>1000m)

14.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

15.断层崖: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

16.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

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17.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山锥,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

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

18.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9.断层三角面: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将原始断层崖分割成一系列三角

形的断层崖,其中每个三角形的断层崖称为断层三角面。

20.单面山: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

其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21.猪背脊: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大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

貌,其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本相等,因而两坡基本对称。

22.大洋中脊:洋脊是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达8万Km,

洋脊高2000—3000m, 宽1000—2000km。)

23.顺地形: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相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山,向

斜成谷

24.逆地貌: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谷,向

斜成山。(亦称倒置地形)

25.锥形火山:以中、酸性岩浆的猛烈中心式喷发作用,岩浆被抛向

空中经冷却下落堆积而形成的火山锥,通常有较大的坡度,故称为锥形火山。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

1.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 由于温度变化, 大气, 水和

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2.物理风化作用:指由于(大气)温度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岩

石在原地发生崩解的作用(仅仅是机械破碎的过程而化学成分等无明显改变)。

3.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热胀冷缩方式、冰劈作用、层裂或卸载作

用、盐分结晶撑裂作用、根劈作用

4.化学风化作用:在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 使岩石、矿物发

生分解的作用。(发生了化学反应, 成分改变)

5.化学风化的方式: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

碳酸盐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6.生物风化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分解

7.分类: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指生物活动导致岩石机械破坏的作用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烂的分解产物使岩石分解破坏的作用

8.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裂隙发育程度,

气候和地形

9.球形风化:岩石中因发育多组裂隙,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 岩石

表面趋于圆化(球状)的现象, 是由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10.风化壳: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

不均的薄壳。

11.残积物:经长期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物。

12.土壤: 经过生物风化作用的改造而富含腐植质的残积物。

13.风化壳性质影响因素:岩石性质、气候、地形

14.风化壳垂直分带性(三层结构):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向

下过渡为基岩。

15.风化壳水平分带性:气候的影响,各个地区的风化作用的强度和

风化产物的特点都有不同,产生了水平的分带。

16.坡地的要素: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坡长(坡顶至坡底的

斜线长度),坡形(坡面的几何形态)

17.坡地重力地貌:坡地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流水、风等作用影

响下发生崩塌、滑坡、蠕动等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重力地貌。

18.坡地重力地貌的形式有:崩塌、滑坡、蠕动等。

19.休止角:在重力场中,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所

受重力和粒子之间摩擦力达到平衡而处于静止状态下测得的最大角。

20.倒石堆:崩塌所发生的崩积物通常呈锥体堆积在坡脚处

21.崩塌的发生条件与影响因素:地貌因素,地质因素,气候与气象

因素,人为因素

22.崩塌:指斜坡上的碎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称为崩塌

23.滑坡: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下,受重

力作用沿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24.滑坡的类型:按组成物质可分为:黄土滑坡、黏土滑坡、碎屑滑

坡和基岩滑坡

25.影响滑坡的因素:

26.滑坡的防治:①排水②改变斜坡力学平衡条件③改变斜坡岩土性

27.滑坡的治理:减重削坡压脚,控制爆破,锚杆(索)加固,抗滑桩加

固,挡墙法,对弱面或岩层进行注浆等加固措施

第四章流水地貌

1.流水地貌:流水运动过程中,使沿程的物质发生侵蚀、搬运和堆

积,形成了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这种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地貌。(陆地上分布最广的地貌)

2.坡面径流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岩性因素,植被因

素,人为因素

3.坡面径流作用形式:冲刷、搬运和堆积。

4.沟谷:由沟谷水流侵蚀形成的长条状的凹地,长度几米至几十公

里不等。

5.沟谷的发育: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6.洪积扇: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流速也降低,再加水流分

散成放射状,搬运能力受到限制,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的以沟口为顶点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

7.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三个

相带:扇顶相,扇中相,扇缘相(滞水相)

8.冲积扇:与洪积扇的成因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前者扇面轴部有常

年性河流并形成冲积物,后者轴部为间歇性河流,主要形成洪积物。

9.泥石流: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由大量土、砂、石块

等固体物质(占15~80%)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10.泥石流形成条件: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物质来源) , 暴雨和洪水(润

滑作用) , 陡峻的沟谷(使泥石流快速形成并迅猛下泻

11.河流的侵蚀:河道水流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

河流的侵蚀作用。

12.河流的溯源侵蚀作用:河流下蚀作用在源头或河床坡度突然转折

处不断向上游或河间地推进,这种侵蚀方式称为溯源侵蚀作用。

(它实际上仍是河流下蚀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13.河流的搬运作用: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

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推移,悬移,溶解质搬运)

14.河流的沉积作用:当河流的搬运能力下降时,其搬运的物质就要

发生沉积,即河流的堆积作用

15.河谷的基本形态特征:包括谷坡和谷底二部分,谷坡上常有阶地

发育,谷底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

16.河床:河流平水区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

17.河漫滩:指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

河底滩称为河漫滩

18.河漫滩的形成过程:滨河床浅滩→雏形河漫滩→河漫滩

19.河漫滩的沉积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层为较粗的河床相冲

积物,上层为较细的河漫滩沉积

20.阶地: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便相对高出洪水期水

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称为阶地。

21.河流阶地的成因:①河流以侧蚀作用或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宽广

的谷底。②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床位置降低,两侧谷底位置相对抬高而成为阶地。

22.河流阶地类型: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为上叠阶地,内叠阶地,

基座阶地,埋藏阶地),构造阶地,河曲阶地,河流袭夺阶地,冲积锥,洪积扇阶地,滑坡,泥流阶地

23.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而在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

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

24.三角洲的发育过程:①拦门沙阶段——水下三角洲阶段②河流分

汊阶段——沙岛与汊道形成阶段③沙岛合并阶段——三角洲形成阶段

25.三角洲的类型:河流型、波浪型、潮汐型

26.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有时使得溯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

取了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7.水系: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

28.分水岭:把相邻两条河流或流域分隔开的山岭或高地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

主、机械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

2.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

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3.喀斯特作用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

力,水的流动性

4.喀斯特水的运动状况分为四个带:垂直渗透带,季节变动带,水

平流动带,深部滞留带

5.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性特征(气候条件):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

地中海型,温带型,寒带及高山型,干燥型

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6.启动风速:沙粒在一定的风力作用下开始运动,使沙粒开始运动

的临界风速即为启动风速,一切超过启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沙子含水率等因素相关)

7.风沙流中沙粒的运动方式:悬移(1%),跃移(78%),蠕移(22%)

8.风沙作用:指气流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

积等过程

9.风蚀作用:指的是风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包括地表松散物质被风

吹走的吹蚀作用和风沙流对地表的冲击、摩擦和旋磨的磨蚀作用两种形式

1.风蚀地貌:石窝和石檐,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风蚀雅丹,风蚀洼地

2.风积作用:当风力减弱、下垫面结构发生改变或风沙流前进遇到

障碍物使风速减小时,可以使沙粒发生堆积,这种现象称为风积作用

3.风积地貌: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沙丘形态——新月形沙丘、沙丘链

和复合型沙丘链等;平行于风向的纵向沙丘形态——新月形沙垄、沙垄和复合型沙垄等;多方向作用下的沙丘形态——金字塔沙丘等

4.沙漠化防治:为削弱风沙流,固定沙丘,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

施。工程措施:设置障碍、覆盖沙面。生物固沙:种草、种植乔灌木

5.荒漠: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被稀少及岩石裸露或砂砾覆盖的

地面自然景观

6.荒漠的分类: 岩漠,砾漠(戈壁),沙漠, 泥漠

7.黄土:第四纪不同时期形成的特殊土状堆积物,主要是风力搬运堆

积而成

8.黄土特性:以粉沙为主;黄土缺乏层理,有明显的垂直节理,直立性

强,孔隙度大; 结构疏松,透水性强; 抗蚀性弱; 黄土中CaCO3含量高,易形成姜结石

9.黄土地貌类型: 黄土沟谷地貌(切沟,冲沟,河沟), 黄土沟间地貌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墹),黄土潜蚀地貌

10.黄土地貌的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必须采取农、

林、牧等各业统筹安排,田间工程和沟谷工程相结合等综合性措施。

第七章冰川与冰缘地貌

1.冰川: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常处于运

动状态的运动冰体。

2.雪线:正常气候年份每年的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为雪线。(影响雪

线高度的因素:气候(气温,降水量),地貌因素

3.冰川类型:大陆冰川,山岳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

山麓冰川,高原冰川)

4.冰川运动:由冰川厚度、下伏地形坡度、冰川表面的坡度等因素

控制,速度小,一年只前进数米或数百米。

5.冰川侵蚀作用:冰川对地表的破坏作用。

6.主要分为拨蚀作用:冰川自身的重量和冰体运动,使底床基岩破

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从而使裂隙扩大,岩石不断破碎,冰川就像铁犁铲土一样,把松动的石块挖起带走。7.磨蚀作用: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像锉

刀一样不断的对冰川底床进行消磨和刻蚀

8.冰川搬运作用:冰川侵蚀下来的松散碎屑以及由山坡崩落下来的

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

9.冰碛物:冰川搬运作用的碎屑物,按位置可分为:表碛、内碛、

底碛、侧碛,终碛

10.冰蚀地貌:冰斗,冰川槽谷,刃脊与角峰,冰川擦痕,羊背石,

冰碛湖与峡湾

11.冰斗:发育在冰川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围椅状的洼地,三面为

陡崖,一面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通常有一岩槛,一般分布在雪线附近。

12.冰碛地貌形态: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

13.冻土:0度及0度以下含有冰体的各种土体和岩体,分为多年冻

土和季节冻土

14.冻融作用:寒冻地区,由于温度引起的冻融导致土体或岩体的破

坏、扰动和移动等现象

15.冻融作用的方式有:冰冻风化、冰冻扰动、融冻泥流

16.冻土地貌:雪蚀洼地与山原阶地;石海与石河;多边形土与石环,

石圈,石带;热融地貌与融冻泥流阶地;冰丘和冰锥

第八章海岸地貌

1.现代海岸带:由陆地向海洋可划分为滨海陆地、海滩和水下岸坡

2.潮汐:指海水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白天称潮,夜晚称汐,合称

潮汐

3.海啸:是由突发的海底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滑入

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

4.海蚀作用:波浪流及其挟带的沙砾、岩块撞击、冲刷、研磨破坏

海岸的作用称海蚀作用(分为冲蚀:指波浪流对海岸的撞击、冲刷作用。磨蚀:指激浪流挟带岩屑和沙砾对基岩的撞击、凿蚀和研磨作用。溶蚀:指海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

5.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6.海积地貌:由于地形、气候等影响而使波浪力量减小,海滨沉积

物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一( 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其中,谷底包括河漫滩和河床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2.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3.在岩溶地貌中,溶蚀洼地是溶蚀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4.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要高,说明降水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活动层,下层叫永冻层。 6.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输沙量成正比。 7.荒漠地貌按地貌特征与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将荒漠分为四种类型: 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 8.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 1/2 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两个波高处发生破碎。(P138,3.波浪破碎中的第2行) 9.淤泥质海岸类型可以划分为堡岛型,平原型和港湾型三种。 10.我国四大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和四川盆地。 11.我国三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平原。 二.判断题(在题后括弧内打?或?,每题0.5分,共10分) 1.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常见的河流堆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 ) 2. 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 ) 也可从源头开始或河口开始溯源侵蚀抑或以瀑布形式实现后退

3. 河流袭夺是冲积平原上自由河曲截弯取直(分水岭迁移或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 ) 4.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分布在谷底、洪水期可被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就是河流阶地。( × ) 见第四大题第六小题 5. 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云南路南石林是白垩纪砂砾岩风化剥蚀(地表水溶蚀)形 成的地貌景 观。(× ) 6.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 ) 7. 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属于大陆冰盖地区(山地冰川的重要地貌)常见的冰蚀地貌类 型。( × ) 8. 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 9. 热喀斯特洼地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 ) 10.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环状冻土地貌。( ? ) 11. 砾漠是在湿润气候区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 砾漠是由沉积物(洪积物、冰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风化作 用下,细沙和粉砂被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流动型)沙漠。(× ) 13.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 14(大陆裂 谷是由于地幔对流上升、地壳拉张、岩石圈变薄陷落的结果。( ? ) 15. 海沟-岛弧地貌是两个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之间的辐合汇聚地带。(× ) 16. 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的山地。( ? ) 17. 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 ) 18. 断层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069608.html,)/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

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 20XX年8月30日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

编辑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媒介融合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的定义,将媒介融合解释为“印刷的,音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2.文本:在媒体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今天,文本是指编辑作为劳动主要对象的文字、语言、声音、表情、舞蹈等并附着在一定媒介质如纸、光、电、磁、盘、屏等之上的具有物理属性的传播品。 文本特点:相对独立性、本源性、可被再创造性 文本结构: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 3.编辑六元 文本、稿本、定本、作者、编者、读者 4.编辑六艺 传统说法编辑“六艺”的介绍与分析: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排、读校 向新阳将“信息接受”即信息反馈的“宣传、书评”变成“八艺”,形成选题制定实现阶段、稿件鉴审选择优化阶段、信息反馈阶段 5.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新闻媒体对新闻文体制作的用以揭示、评价新闻事实和内容异于正文表述的语言文字符号,通常指代新闻文本或新闻作品。 6.策划:媒介主体受触媒的刺激,为满足受众传播的需要,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客观事物进行合乎传播目的的群体决策思维活动。 7.触媒: 8.三审制 “三审制”,即稿件必须进过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的责任制度。 初审的职责:对书稿的内容、结构、特点和问题进行鉴别、判断、加工、整理,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基本评价。 复审的职责:审读书稿,把握第二关,完善初审的工作 终审的职责:着重从政策和科学性上把关,对书稿是否达到出版水平作出最后的判断。 9. “黑厢”式审稿: 所谓“黑厢”式审稿,就是由于编辑角色特性和专业限制等原因,编辑主体对自己需要审理的稿件的内容全然不能理解、即文稿的内容对编辑主体来说是一“黑厢”,其内部机理、结构方式深藏于厢内,编辑从外部不能直接探究到内部奥秘,因此难以对其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准确的解释。 10、“白厢”式审稿: 所谓“白厢”式审稿,即编辑对文稿内容一目了然,犹如一“白厢”,其内部机理、结构方式显现于外,编辑很快就能对其质量做一个准确判断。 11、“灰厢”式审稿: 编辑仅对文稿的一部分有所了解,或对全部内容有所知晓,对另一部分或某些内容并未有透彻了解,介于“黑厢”与“白厢”之间。 就编辑过程中主客体的一般关系来看,“灰厢”现象的存在是编辑审稿中的一种常态。它对编辑审稿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知之较少的领域中担任审稿工作既然是避免不了的,那么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具有普遍意义了。 12、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新闻媒体对新闻文体制作的用以揭示、评价新闻事实和内容异于正文表述的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图书学复习资料课件

图书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图书是指地图,随着时代的变迁,图书的概念在不断的变化。古今差异较大。“图书”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保留和传播知识,记述事件的工具,它是用文字、图画、声音以及其他新技术设备所记录下来的知识、它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记载,二是传播,二者缺一不可,具有这两个基本要素,无论其外在形式如何,我们都可以将其视为图书。 图书的种类: 小说、儿童读物、非小说类、专业书、工具书、手册、书目、剧本、报告、日记、书集、摄影绘画集 研究对象: 1、图书事业的兴衰 2、不同时期图书内容的特点:图书的使用、流通和收藏 3、图书外在形式的流变:铭刻、抄写、雕版、活字印刷、视听技术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图书事业: 1、春秋以前及春秋时代的文化与图书事业 2、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与图书事业 3、秦始皇的文化选择 4、汉代的经学与图书事业 5、刘向刘歆父子对图书的整理及其贡献 6、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创作的特点 7、隋唐时期图书事业的发展 图书的著作类型: 著述:作者围绕某一主题全面系统的发表见解、陈述观点、明确概念、自然体系的作品。著作的类型:文件、理论著作、通俗读物、科技报告、教材、学术论文、杂著 名著的特点:群体性、通俗性、长久性、丰富性、启发教育性、实践性 编撰: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将现成的文章和书籍加以重新排列和整理,另外组织成书。 区别编撰、编篡、编著三者的含义 我国四大古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区别类书和丛书 翻译: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表达出来。 摘译:在保持原著构思的基础上有选择的翻译 编译:将一种或多种语言文字的图书资料,按照某种需要整理编辑并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佛经的翻译:佛典是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最能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重要佛教思想家和佛教宗派思想的主要经纶和著述。 佛典翻译的前后期有明显的变化: 1、形式上 2、内容上 3、体系上 4、翻译人员上 5、翻译方法上 6、翻译规模上 7、以宗派而论8、以书籍种类类分 东晋到隋唐佛经翻译的特点: 1、译文质量大有提高 2、译出的经典不断增加,产生了佛经目录学 3、翻译理论上的较大突破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壳: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 地幔:地壳往下至2900km深度之间称地幔。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指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规律性的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岩浆作用: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和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的过程称为。 岩石变质作用:固态岩石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使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地层:就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 生物层序律: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落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年代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群,这种关系就叫生物群落。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势能和地球旋转能等内力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就是岩层的一个旁曲。 分化作用: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壳:被分化的岩石圈表层被称为分化壳。 块体运动: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往下运动的过程斜坡重力作用,由于移动物质多系块体,也称块体运动。 蠕动: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风化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缓慢移动的现象。 流水地貌:有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 河流阶地:有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形成河流阶地。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携带的物质在出山口大量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泥石流:有大量的砂石、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喀斯特作用:指具有溶解能力的水溶性对可溶性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风蚀作用: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扬和研磨作用。 风积作用:风沙流动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与障碍物以及地面结构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沙粒从气流中下落堆积作用。 冰川: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 冻土:是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 1.地球的圈层结构按其物质成分及性质不同,由外到内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以地表为界,前三圈叫外圈,后三圈叫内圈。 2.地磁三要素是指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3.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矿物可分为含氧盐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大类、卤化物大类、硫化物大类、自然元素大类五大类。 4.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续以及连续的方式不同将硅酸盐分为岛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孤立环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链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层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架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五种构造亚类。 5.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6.火山构造包括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等。 7.浅成侵入作用昰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断层、裂隙和层理贯入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形成浅成岩体,其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等。 8.玄武岩属火成岩,页岩属沉积岩,板岩属变质岩。 9.大区域性的以时代为准的地层划分,地层单位由小到大划分阶、统、系、界、宇五个级别,与其相对应的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原生矿物: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表或近地面,与太阳能、大气和水有关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改变,而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造岩矿物:对于形成岩石有普通意义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蚀变演示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经风化淋湿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是次生矿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得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断口:是指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沿着一定得结晶方向破裂

而形成的断开面。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刑天的习惯。 结晶质:矿物在适应的条件下形成规律的几何体外形的物质。 二、简答题 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 ①岛状构造②环状构造③链状构造④层状构造⑤架状构造 2.矿物的晶体分类法及其代表矿物 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5大类12种类型 ①.自然元素:即单质金属或非金属,如金刚石。 ②.硫化物:元素同硫结合,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 ③.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如岩盐(NaCl)萤石(CaF2) 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a.金属氧化物,如石英(SiO2) b.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如褐铁矿Fe2O3‘H2O ⑤.含氧盐: a.硅酸盐:元素同SiO44-结合,如橄榄石(Mg2Fe)2[SiO4]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一、解释名词: 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 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2011地貌学原理期末试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地质地貌学》期末复习题(1) 地貌学原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块相互分离的边界地带。() 7.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实习一、矿物(一) 理解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 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 观察理解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理解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 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理解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 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 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理解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 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理解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 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理解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 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理解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 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理解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理解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理解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 内教学之后,将实行为期三周的野外理解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水平 以及实际观察水平和动手水平,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水平。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 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理解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 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 相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 1.观察理解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校对基础知识培训

校对基础知识培训 目录 第一部分校对工作的意义 第二部分校对人员应掌握的基本常识 第三部分常用校对方法及技巧 第四部分各校次的职责 第四部分附录校对人员应掌握的规定及规范 第一部分校对工作的意义 一、什么是校对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图书质量的工作。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校对对教辅图书的重要性 1、对学生:辅导书中出现错误,尤其是知识性错误,会误导学生,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前程。 2、对公司:图书质量不过关,影响图书销量和公司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三、校对的总体目标 即出版物无编校质量差错。这个总目标,可分解为两

个子目标:无“编错”和无“校错”。 四、校对人员基本要求 一般应具有大专及以上的文化水平,经过校对业务的专门训练,掌握校对专业技术,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具有一定的职业敏锐度,工作认真细致,即“有学识,精通文字,细心,而且经过专门训练”的专门人才。 五、校对的基本功能 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 校异同是指校对中只需对照原稿进行校对,把与原稿不同的地方改过来就行了。校异同强调的是对原稿负责。校是非则强调既要忠实于原稿,又要尽可能地纠正原稿中的错误,包括编辑的错误。 六、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 1.对编者负责。即忠实于原稿,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

样。 2.对读者负责。即发现原稿中存在的各种差错,订正并请作者或责任编辑确认。 七、校对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熟悉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掌握语言文字的出错规律,对语言文字使用错误有较强的辨识力。 (2)通晓图书版面格式知识,能敏锐地发现版面格式错误。 (3)熟练掌握各种校对方法,并善于综合运用。 (4)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积累,不同学科图书的校对人才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5)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 (6)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耐得寂寞,注意力集中,能自觉地控制情绪,并能及时调整心态,以保持良好的状态。 (7)有大局观和集体意识,有较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八、校对人员应具备的三个意识 1.责任意识。首先出版业是一种文化事业,其次我们从事的是教辅行业,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学子,要对学子负责。这样一个责任感,既是对读者的责任,也是对公司、对自己的责任。 2.质量意识,即精品意识。无论在图书的选题、体例

编辑学 考试要点

编辑学 1.什么是编辑工作,特点?答:根据一定的目的从事精神产品的征集,选择,整理,加工,促成其发表或出版,使之有效传播的工作,即编辑工作.主要对象是精神产品:书稿,文稿,图稿等.特点是导向性,中介性和隐匿性. 2.编辑学的涵义?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答:编辑学是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工作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是编辑实践的总结,概括和理论升华,属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编辑工作,即编辑学不仅研究编辑客体,也研究编辑主体,以及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它的任务是逐步把握编辑工作的规律,指导编辑工作者按规律性的要求合理地组织各项编辑活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繁荣新闻出版事实,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同时加强编辑学自身建设,不断完善编辑学的理论体系. 3.编辑在文献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答:它是文献生产,加工交流这一动态系统中的枢纽.文献是记录 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的生产分为原生文献生产和再生文献生产两个过程.原生文献生成过程,也是使头 脑中知识,观点优化和序化的过程;而再生文献又是原生文献的再生产,在这一系列的工作程序中,编辑工作是其中的中心环节,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原生文献和再生文现状的中介,没有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原生文献便难以进入全社会文献交流系统.编辑在文献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原生文献征集,筛选和优化上. 4.我国编辑学建立的标志?答: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出版了一批编辑海陆空的专著,初步形成了编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二出现了编辑学的专家群体,并建立了研究机构,即编辑学会或编辑学研究室;三出版了编辑学期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市编辑学会主办的《编辑学刊》和山西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编辑之友》等;四高等学校设置了编辑学专业,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5.在论文后附以参考文献有何意义?答:一是作者将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列出,既是表明自己立论的依据,也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二是读者可以通过文后参考文献目录,追踪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又可通过对文后参考文献的深度、广度和时效的分析,看出论文作者研究起点的高低;三是文献信息机构通过大量的文后参考文献的分析,可以统计出某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分析出该论文及其作者的水平和影响,也可 以统计出某种期刊被引用的次数,分析出该期刊的地位.. 6.编辑人员常用的工具书有哪几类?各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答:工具书是根据特定的需要汇集某 一范围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方式编排,以备查考的图书..有百科全书,年鉴,词典,书目,索引五类.百是概 述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有工具书之王之称,可分为综合性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专科性的(如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国经济百科全书)两类.年鉴是逐年编辑出版的,概述一年中事物的发展并汇集重要文献和统计资料的工具书,可分为综合性(中国百科年鉴)和专业性(中国新闻年鉴)两大类.词典是汇集字词,按一定方式编排的,并逐一予以解释的工具书,包括语文词典, 专科词典,综合性词典三大类.即图书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等项目,或叙及图书内容,学术源流,收藏情况,按一定方式编排的工具书.古人编的书目如《四库全库全书总目提要》,今人编的如《民国时期总书目(1991~1949)》.索引是把一定范围文献资料中的有关项目摘录出来,注明出处,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指引读者查找文献的工具书,又叫引得.如论文索引和传记资料索引. 7.工具书的工具书?有何功能,举例?答:又叫工具书指南,是工具书的书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已经出版了哪些工具书;解决某类问题是否有相应的工具书可利用;在同类工具书中选用哪本为宜.如《中国工具书大辞典》(正续编). 8.印刷用字的四大类基本字体有什么特点?答:宋体又称老宋体,书报标准体.特点是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点如爪,撇如刀,字开方整,结构谨严给人庄重大方稳定的感觉,用于正文,标题都适宜;楷体又称活体,间架结构和用笔方法近似手写楷书,柔和悦目;仿宋体笔画粗细匀称,横笔略向右上角倾斜,字体清新秀丽,有 书卷气.黑体又称方体字,方头字,笔画粗壮,横竖一致,起笔和落笔外不作装饰.余也鲁比喻:宋体朴朴实实,若平民百姓;楷体柔中带刚美丽中一派端庄,是女性的;仿宋体眉清目秀,好象书生;黑体是十足男性化的字体,横直一样粗壮,像勇士屹立如山.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4.石窝与雅丹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 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共五天: 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

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的预备: 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1﹚地形地貌 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平原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 ﹙2﹚莲花洞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 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 学也叫地表形态学。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 3.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貌形成的动力;(3)影响地貌形成发展 的因素。 4.地貌形成内外动力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内外力作用的复杂性,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 5.地质地貌学与水保的关系 6.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7.1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7.2同质异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 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8. 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断口:矿物在外 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断裂,同行是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 9. 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盐、酸性岩。 10. 胶结作用:经压固后的沉积物仍有空隙,由胶结物质充真到空隙中,使沉积颗粒胶结在 一起变硬。胶结物坚硬程度:硅质>钙质>铁质>泥质(黏土质)。 11. 三大作用的关系: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 12. 地层接触:整合接触是指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 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不整合接触:1.平行不整合;2角度不整合。 13.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程度。 14. 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15.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 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 16. 断裂构造: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断裂。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断层是当岩 层受力后,两侧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滑动)和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 17.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气体( 氧、二氧化碳等) 以及生物等的作用,其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浅谈教辅图书策划编辑基本能力

浅谈教辅图书策划编辑基本能力 2012年12月19日10:39:00 刘同辉来源:中国出版 【摘要】教辅图书虽然占据出版市场的比重很大,但近年来出现了跟风日趋严重和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教辅图书的编辑人员需要积极培育走进学校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发现、培养作者的能力、基本的营销能力等,使教辅图书走上品牌化、精品化路线。 【关键词】教辅图书编辑能力 教辅图书是中国出版业的一大特色,占据了中国出版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教辅图书质量参差不齐、跟风化严重,教辅市场无序竞争的乱象,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垢病。在这种形势下,教辅编辑如何根据教辅图书的特点,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图书质量的把关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教辅图书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的教辅市场同质化、跟风化严重,缺少创新产品。从书名中就可以看出一二:《x x 试/密卷》、《xx作业》、《xx解析》以及无数冠以“黄冈”、“启东”名字的产品。另外,很多产品的题目东拼西凑,市场上产品间内容大同小异,少见精品图书。这种跟风已有品牌,搭顺风车的现象,在教辅出版中比较多见,说明教辅图书编辑缺少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理解,无从策划出好的选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质量参差不齐,脱离学生学习实际和教学实际。编写教辅图书的门槛较低,一些已经脱离一线的所谓“名师”对新的教学实际了解不多,就随便担任“主编”,指导别人写作,导致产品脱离学习和教学实际。随着教材一纲多本的推行,一本教辅书吃天下的现象一去不返了。但是一些出版社为了节省成本,对于一些小版本教辅,仍然聘用编写人教版的教师编写,导致该教辅脱离教学实际。还有一些产品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材轻实际,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更有一些产品粗制滥造,科学性知识性错误较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二、教辅编辑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辅图书编辑本身存在问题,是导致以上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1.多数编辑人员不熟悉教学 笔者了解到,很多出版社的教辅编辑来自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没有教学经历,不熟悉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即便是有的编辑做过教师,也已经脱离一线多年。今非昔比,只是坐在办公室看看教育教学理论,很难对教学实际有所把握。对稿件的适用性把握不准,很难对作者以较好的指导,审稿也只能停留在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等技术层面了。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之校对论文的正确方法

一、校对无小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用以形容校对工作最合适不过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正确率与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虽然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阅读中冒出一处错漏,就像白饭中夹了一粒沙子,即使米饭再香,你都不能放心享受了,因为你不免担心还会不会冒出第二粒、第三粒沙子。一粒沙子,便让整锅白饭蒙受质疑,一处错漏,也会让整篇文章的可信度画上问号。编辑校对,能不慎乎? 校对不仅仅是技术性工作,它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嬴政焚书,付之一炬。有汉一代,学术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校对原典,把重新收集、整理的经典校实、对准,进而才能在此基础之上从事学术研究、教书育人。 认真校对,是一种负责任的学术态度。不仅是对文章质量负责,对出版者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有一次,我查找一篇徐勇的文章《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转引文章标注说,徐勇这篇文章发表在2002年的《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知网没有收录,因此我在其网站上挨篇找,最后才发现,这篇文章其实是发表在《二十一世纪》1997年第7期。 校对不严谨,很可能误导读者。我曾经阅读一位知名学者写的书,其中他引用了杜赞奇的经典文献《文化、权力与国家》,但是我发现,他的注释是《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文化与权力之间是没有逗号的,而有没有逗号,意义大为不同,我顿生疑窦:难道这么多年我阅读的书名是错误的?中文翻译也是错误的?最后,经过查实,正确的书名应该是《Culture,Power,and the State》。 校对工作需要编辑认真负责,也需要作者通力配合。那么,到底如何校对,又具体校对什么呢? 二、三校一读 一般来说,除文章评审、编辑统稿等前期流程之外,文章排版后,还要经过三次校对流程:初校、再校和三校。文章正式付梓前,还要主编审读、签发,合称“三校一读”。 三校一读是自古以来的校对惯例,也符合学术出版规律。隋唐时期在翻译、誊写佛经时,就已经提出三次校对加主持审定。这是三校一读可考的历史雏形。 《四库全书》浩如烟海,为了保证出版质量,设置了分校、总校两级共183名校官。千万不要小看这183人,其中有128名进士,8名举人,其官职多数是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修撰、内阁中书、内阁侍读、中书科中书等。 即便如此,乾隆在阅读总校样时,仍然发现了不少错别字,于是大发雷霆。为此,又在分校官与总校官之间设立了复校官。全书誊录后,乾隆又让陆锡熊详校全书,又校对出很多错漏。 由此可见,三校一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三校一读只是底限,为了保证出版质量,很多期刊、出版社还会增加审校流程。 三、具体校对什么? 总的来说,校对内容主要有如下八类: 第一类,文字错漏。其中包括(1)错字、(2)别字、(3)多字、(4)漏字等,这四类是最常见的。 通常我们说的错别字其实是错字和别字的合称。错字是完全写错了的字,比如因为输入法问题,将“九”写成“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