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不同断脐方法临床效果分析

新生儿不同断脐方法临床效果分析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代谢和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1]。而新生儿出生断脐后,脐带残端却成为病原微生物侵袭新生命的危险通道[2]。残端脱落愈合越早,新生儿脐部感染机会就越小,故作为脐部护理工作的第一步———断脐,就显得尤为重要[3]。目前临床上普遍采取的断脐方法是用消毒气门芯处理脐带。为了使脐带残端尽早干燥、脱落,减少脐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我院改变了传统的断脐位置,采用消毒气门芯低位断脐法处理脐带,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6月-12月在我院出生的符合条件的新生儿100例。选取条件:①产妇无严重内、外科疾病及妊娠并发症;②宫内妊娠37~41周;③胎儿无宫内感染;④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Apgar评分≥8分。所有病历完整。

1.2研究方法

(1)研究分组:①对照组:在新生儿出生后1min内实施断脐,断脐前依次用 2.5%碘酒、75%酒精消毒脐根及周围皮肤,消毒脐带的长度和脐周皮肤的直径为5cm,将已套好消毒气门芯的血管钳在距脐根0.5cm处水平夹闭脐带,然后在夹闭处上0.5cm剪断脐带,挤净断面上的脐血,用20%高锰酸钾溶液烧灼脐带断端,再将气门芯套入脐带后撤出血管钳,经确认断端无出血后,新生儿脐带处理完毕。每日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窝及脐周皮肤;②实验组:低位断脐法,操作步骤与对照组相同,不同之处是将已套好消毒气门芯的血管鉗在距脐根0.1~0.2cm处水平夹闭脐带,然后在夹闭处上0.1~0.2cm剪断脐带。

(2)判断标准:①新生儿脐炎:脐部残端有渗液或脓性分泌物,有臭味,脱落后伤口迁延不愈;脐部及脐周皮肤红肿、发硬深及皮下。有其中1项即可诊断为新生儿脐炎;②脐带正常脱落时间及脐部干燥标准:新生儿出生后经无菌结扎,1~7d脱落均为正常,局部无渗血、无渗液、无异味为脐部干燥。

(3)观察项目及方法: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干湿情况,有无渗血、渗液,脐周发红等脐部并发症和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新生儿出生后2h内由助产士检查脐带残端有无渗血,每日新生儿洗澡时,检查脐部有无发红、渗血、渗液及炎性分泌物和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并做好记录。出院前指导家属掌握脐部护理方法,出院后每日电话跟踪,随访记录脐带脱落的时间及新生儿脐部情况。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有频数、百分率、t检验和检验。

新生儿脐带内有三条血管和淋巴管,并富含明胶样物质,如处理不当,残留

的脐带不能正常僵化脱落,或在脱落过程中,脐带血管收缩不完全,留有一些血性分泌物,脐部暴露在空气中易被细菌感染,明胶样物质和血性分泌物是细菌极好的培养基,易发生炎症,故促进脐带早脱落是防止新生儿感染的有效措施。由于实验组脐带残留组织少,相应细胞含量也减少,故组织细胞坏死、萎缩的速度就会加快,而对照组脐带结扎部位相对较高,此法结扎脐带后,气门芯结扎部位以下0.5cm脐带未受气门芯直接压迫,这段0.5cm的脐带与体内循环血管相通,血流未完全阻断,加上包裹的胶质含水丰富,使分泌物增多,而且在套扎气门芯过程中易形成血肿,所残留的脐带水分吸收较慢,不易干燥,延缓了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轮处华通胶最少,为脐带最细部位,在此处结扎能较快地阻断残脐血管的血液循环而坏死[3]。但结扎时不宜过短,过短可能会出现气门芯滑脱,或气门芯套住脐轮致脐轮缺血坏死,而且结扎时不慎脐带断裂会造成再结扎困难,故建议距脐根0.1~0.2cm处水平夹闭脐带,然后在夹闭处上0.1~0.2cm剪断脐带。但在实施过程中应警惕有无先天性脐疝的可能。如有脐膨出尤其是微形的脐膨出,结扎部位过低会伤及肠管。另外,若脐带脱落时间过长,游离的脐部是细菌繁殖的场所,局部易出现脓性分泌物,异味,脐轮周围皮肤红肿,易发生脐部感染。而实验组的低位断脐法能使脐带早日脱落,不利于厌氧菌的繁殖,从而减少了脐炎的发生。

总之,气门芯低位断脐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脐部渗血、渗液、脐周发红等脐部并发症发生,使脐带残端早干燥,早脱落,促进脐部愈合,降低了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提高了新生儿生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俊青,李莉苹,李波,等.改良式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10,17:47-48.

[2]黎英,赖爱连,郭珍,等.脐带夹处理水肿脐带的应用和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9.

[3]潘君,顾祖文,周海英.2种不同断脐方法对新生儿脐带脱落的效果观察.当代护士,2010,10:71-72

新生儿脐带再次结扎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效果

新生儿脐带再次结扎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效果目的:分析新生儿脐带再次结扎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 取了两年内在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累计共5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68例。对照组在娩出后给予传统方式结扎脐带,即气门芯式,然后对脐部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上述结扎基础上,待新生儿娩出24~38 h 后,在原来结扎处再次进行结扎剪去脐带残端。结果:观察组脐残端出血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脐带干燥时间小于48 h和脱落时间小于7 d例数多于对照组,脐部感染以及血肿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少(P<0.01),两组肉芽肿的发生水平相当(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脐带的处理,在气门芯结扎法基础上进行再次结扎可以促使脐带干燥、脱落,而且脐部并发症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说明该方法切实可行。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ligation again for neonatal umbilical in the neonatal umbilical care.Method:536 cases of newborn were selected in two years in our hospital.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two groups,and each group was 268 cases.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umbilical cord after delivery of the traditional handling of lig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ut off the umbilical cord and given the ligation again after newborn borned 24-38 h.Result:The umbilical cord stump bleeding aga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rate of umbilical cord drying time in 48 h and off time in 7 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ore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umbilical infec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hematom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i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Granulomas occurring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equivalent calculated (P>0.05).Conclusion:For newborn umbilical cord on the basis of the valve core ligation gives the ligation again,not only can promote its umbilical cord ligation again dried off,but also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umbilical complications,the method is feasible. [Key words] Umbilical cord stump;Newborn;Care;Valve core ligation 胎儿与母体的营养和氧气交换过程中,脐带发挥了关键作用。胎儿娩出后需做断脐处理,如处理不当,可引起脐带出血、残脐血肿、脐带脱落时间延长或脐部感染等[1]。临床研究发现,新生儿败血症中有60%以上是由于脐部感染所导致[2]。以往常用气门芯进行新生儿脐带结扎,但由于该方法是让脐带自行脱落,正是此原因导致残端感染可能性增高。现在对其方法进行改良,在传统的气门芯结扎法基础上,在首次结扎后1~2 d基础上再次结扎,发现脐部脱落时间缩短,而且并发症也明显减少,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探讨延迟断脐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延迟断脐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延迟断脐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分娩的新生儿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 取随机数表法,分成常规组和延迟组,各为60例,其中,常规组采取常规早断 脐方法,延迟组采取晚断脐方法,对两组产妇、新生儿状况情况等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第三产程时间对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而延迟组的 产后两小时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新生儿情况对 比方面,延迟组的血红蛋白、脐带残端脱离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延迟断脐法的应用,可以对产妇产后出血量予以有效控制, 将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提升上来,不断减少脐带残端脱离时间,其临床推广和应 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延迟断脐法;新生儿;脐部护理;应用效果 胎儿在母体内时与母体之间要想顺利取得联系,必须借助脐带的作用,其物 质交换和代谢营养物质等特点比较显著,有助于胎儿在母体内健康生长和发育。 胎儿在娩出母体以后,需切断脐带,而新生儿的脐带残端由于暴露于体外,极容 易在外界细菌的影响下,出现感染现象。一旦处理不合理,极容易加剧并发症的 出现概率,比如脐带出血等,十分不利于新生儿生命安全,所以加强新生儿的脐 部护理尤为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延迟组为60例,男女分别为30例、30例,平均孕周为(38.96±1.42)周。 常规组为60例,男女分别为35例、25例,平均孕周为(39.58±1.44)周。对于 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其差异并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早断脐方法,也就是说,在新生儿出生以后,应立刻将脐带切断,加强气门芯的应用,为结扎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再借助碘酊消毒处理, 在与结扎处距离50㎜处进行断脐【1】,在处理脐带残端时,借助5%的碘伏来 进行,最后实施无菌化包扎工作。 延迟组采取晚断脐方法,在新生儿出生以后,应先清理好呼吸道,与未剥离 的胎盘呈水平位,放置胎儿于产妇双腿间,新生儿在产包内进行保暖。助产士应 手摸脐带,在脐带搏动停止后予以断脐处理。新生儿在气管内,如果需插管吸痰,应保证吸引器与产床保持较近的距离,如果不进行断脐处理,需在脐带搏动停止 以后,进行断脐带【2】。 在两组新生儿脐部日常护理过程中,主要是指在沐浴后,借助安尔碘,将脐 部分泌物进行清理,再消毒处理好脐部周围皮肤,密切关注残端结痂处状况。在 出生1天后,将气门芯和绷带等去除掉,给予脐带的干燥性一定的保障。在出院时,将健康指导落实到位,引导新生儿家属对脐部护理常规方法进行充分了解。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状况、新生儿状况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此外,新生脐部并发症情 况的观察也是至关重要的。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

新生儿不同断脐方法临床效果分析

新生儿不同断脐方法临床效果分析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代谢和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1]。而新生儿出生断脐后,脐带残端却成为病原微生物侵袭新生命的危险通道[2]。残端脱落愈合越早,新生儿脐部感染机会就越小,故作为脐部护理工作的第一步———断脐,就显得尤为重要[3]。目前临床上普遍采取的断脐方法是用消毒气门芯处理脐带。为了使脐带残端尽早干燥、脱落,减少脐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我院改变了传统的断脐位置,采用消毒气门芯低位断脐法处理脐带,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6月-12月在我院出生的符合条件的新生儿100例。选取条件:①产妇无严重内、外科疾病及妊娠并发症;②宫内妊娠37~41周;③胎儿无宫内感染;④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Apgar评分≥8分。所有病历完整。 1.2研究方法 (1)研究分组:①对照组:在新生儿出生后1min内实施断脐,断脐前依次用 2.5%碘酒、75%酒精消毒脐根及周围皮肤,消毒脐带的长度和脐周皮肤的直径为5cm,将已套好消毒气门芯的血管钳在距脐根0.5cm处水平夹闭脐带,然后在夹闭处上0.5cm剪断脐带,挤净断面上的脐血,用20%高锰酸钾溶液烧灼脐带断端,再将气门芯套入脐带后撤出血管钳,经确认断端无出血后,新生儿脐带处理完毕。每日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窝及脐周皮肤;②实验组:低位断脐法,操作步骤与对照组相同,不同之处是将已套好消毒气门芯的血管鉗在距脐根0.1~0.2cm处水平夹闭脐带,然后在夹闭处上0.1~0.2cm剪断脐带。 (2)判断标准:①新生儿脐炎:脐部残端有渗液或脓性分泌物,有臭味,脱落后伤口迁延不愈;脐部及脐周皮肤红肿、发硬深及皮下。有其中1项即可诊断为新生儿脐炎;②脐带正常脱落时间及脐部干燥标准:新生儿出生后经无菌结扎,1~7d脱落均为正常,局部无渗血、无渗液、无异味为脐部干燥。 (3)观察项目及方法: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干湿情况,有无渗血、渗液,脐周发红等脐部并发症和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新生儿出生后2h内由助产士检查脐带残端有无渗血,每日新生儿洗澡时,检查脐部有无发红、渗血、渗液及炎性分泌物和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并做好记录。出院前指导家属掌握脐部护理方法,出院后每日电话跟踪,随访记录脐带脱落的时间及新生儿脐部情况。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有频数、百分率、t检验和检验。 新生儿脐带内有三条血管和淋巴管,并富含明胶样物质,如处理不当,残留

新生儿二次断脐处理效果比较

新生儿二次断脐处理效果比较 临床上新生儿脐带在距脐跟0.5 cm 处用无菌粗丝线结扎第一道,再在结扎线外0.5 cm处结扎第二道。在第二道结扎线外0.5 cm处剪断脐带,挤出残余血液,用20%高锰酸钾液消毒脐带断面。待脐带断面干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再用脐带布包扎,3~7天残端脱落。脱落后脐窝有时稍有潮湿,可涂95%酒精或1%龙胆紫[1],一般效果较好。但在脐带残端坏死过程中,有时有炎性分泌物伴臭味,并造成周围皮肤破损,并发脐炎,甚至合并其它并发症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二次断脐的方法,缩短脐带脱落时间,从而避免脐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选用2007年7月1日~10月31日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390例,随机分成两组。210例二次断脐新生儿作为观察组,180例未行二次断脐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体重、胎龄、性别、脐带性质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备一消毒断脐包,包内有:剪刀1把,止血钳1把,纱布1块。另备新生儿脐带结扎保护带1个,明胶海绵或云南白药,75%酒精或碘伏等。在新生儿出生24~48小时后(可在新生儿洗澡后进行),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脐带,用止血钳剔去气门蕊(或丝线或脐带夹等),提起脐带残端,沿脐轮上缘剪去脐带残端,用明胶海绵条或云南白药敷在脐带断端处,纱布覆盖,外用新生儿脐带结扎保护带包扎,24~48小时后拆除。以后每日用75%酒精常规消毒,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对照组,断脐方法同前。 1.3疗效判断:脐部无炎性分泌物,脐周皮肤无破损,渗血≤1 ml,无脐炎及并发症发生为显效;脐部有炎性分泌物,脐周皮肤破损,渗血>1 ml,并发脐炎或其它并发症之一者均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 2结果

新生儿二次剪脐法的临床护理体会

新生儿二次剪脐法的临床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剪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至12月出生的新生儿按出生顺序分为实验组B1,B2和对照组A,对照组新生儿采用传统的气门芯结扎脐带,常规护理,等待脐带残端自然脱落;实验组在气门芯结扎的基础上,于出生36h,48h后对残端进行二次剪脐。比较三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二次剪脐可缩短脐带脱落时间,减少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脐部护理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二次剪脐;明胶海绵;残端;脐周;脐部感染 新生儿脐部处理是母婴同室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脐部是一个易感染部位,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婴儿脐部感染和出血,自然脱落时间长或脐部渗出液体多,有异味,给新生儿家长造成困扰,增加精神负担[1]。二次剪脐又称脐带残端切除术,即在新生儿出生后36~48h左右,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将已基本干枯的脐带平根部剪断,从而缩短脐带脱落时间,降低脐带感染及脱落时的出血几率及脐炎的发生率。本文通过对我院600例新生儿采用不同的脐部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对二次剪脐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处理新生儿脐带残端,指导产妇及家属出院后正确进行脐部护理,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降低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至12月我院出生的母婴同室新生儿600例,Apgar评分8~10分,体重>2500g,母亲均无宫内感染。依据住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0例。三组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时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A组:新生脐带自然脱落。 (2)根据文献婴儿二次剪脐应在出生后36~48h左右最佳[2],故将新生儿脐带残端二次剪脐组依时间分别分为出生后、36h(B1组)、48h(B2组)三组。 1.2 方法 1.2.1 传统断脐方法胎儿出生后1~2min,用75%酒精消毒脐消毒脐带根部及周围皮肤,排除脐疝情况,采用自行改良经过严格灭菌处理的气门芯胶圈,在距脐轮0.1cm处结扎脐带,距结扎远端1cm处断脐,挤出残余血液,用75%酒精消毒脐带断面,待脐带断面干燥后,以无菌纱布包盖好,再用脐带布包扎。 1.2.2 二次剪脐方法评估脐带残端干燥程度,如残端胶质皱缩、瘪陷、变细或干燥,色泽为深灰色或浅棕色,即可再无菌技术操作。晨间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至脐带根部及周围皮肤,用有齿镊夹住脐带残端,然后用无菌手术剪刀沿脐根部气门芯上方处剪去脐带残端,注意不要损伤脐轮周围皮肤。用75%酒精再次消毒脐部及周围皮肤,有渗血者敷以明胶海绵,胎毒清愈脐贴覆盖脐部。观察新生儿二次剪脐后24h内脐部创面有无渗血,每天观察脐部有无分泌物及创面干燥愈合情况。 1.2.3 护理方法每日行常规护理。沐浴后先用3%过氧化氢清洗,防止厌氧菌感染,再用75%乙醇清洁脐带残端与脐周皮肤。注意保持脐部干燥与清洁。 1.2.4 评价方法观察三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感染情况(脐轮与周围皮肤有红肿、渗液、异味);脐部出血及渗血;脐部愈合时间(脐部干燥,无渗液、异味,脐收缩至脐轮以内)。 1.2.5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用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新生儿二次断脐处理研究职称

新生儿二次断脐处理研究职称 摘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护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其中,断 脐处理是新生儿护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不久前,医学界提出了二 次断脐处理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总结了二次断脐 处理的研究进展和优缺点,旨在为新生儿护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引言 断脐后的处理是新生儿护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保障新生儿健 康成长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断脐后会形成一个脐带脱落处。在这 个过程中,人们需要对脐带脱落处进行处理,以预防感染,促进愈合。然而,一次断脐处理不能保证完全无菌,也不能确保子宫内环境没有 残留的细菌。因此,医学界提出了二次断脐处理的概念。 二次断脐处理的研究进展 二次断脐处理指的是,在新生儿一次断脐处理后,再次对其进行处理。二次断脐处理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一些研究显示,二次断 脐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并提高新生儿断脐处的愈合速度。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对二次断脐处理的效果进行探究。 然而,不同研究者对二次断脐处理的方法、时间等存在一定差别。比如,有的研究者将二次断脐处理的时间设定为24小时后,而有的则在48小时后进行。在二次断脐处理的方法上亦有不同偏重。一些研究者

使用抗菌药物,而有的则选择重点疏通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来改善伤口 愈合速度。 目前,二次断脐处理已被证实可以改善新生儿断脐部位的愈合速度,并且可以提高新生儿脐带处的抗菌能力。这一特点对新生儿的健康发 展至关重要。然而,这些研究结果仍需更多、更全面的研究来证实。 二次断脐处理的优缺点 与一次断脐处理相比,二次断脐处理虽然可以减少新生儿感染的风险,但也会增加新生儿的创伤程度。一些研究发现,在对新生儿进行 二次断脐处理时,伤口愈合时间更长。此外,二次断脐处理也可能会 增加新生儿以后出现脐疝等并发症的可能性。 从另一方面来说,二次断脐处理可以提高新生儿断脐部位的抗菌效能,并且减少感染的风险。这对于新生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尽管存在一些缺点,二次断脐处理仍然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 结论 综上所述,二次断脐处理已成为新生儿护理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尽 管在研究方法和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二次断脐处理仍被证实可以提 高新生儿的抗菌能力,并有效预防感染。然而,二次断脐处理也存在 一些缺点,因此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需要加以考虑。为了更好地促进新 生儿的健康成长,二次断脐处理仍需进行更多、更全面的研究探讨。

云南白药在二次断脐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云南白药在二次断脐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二次断脐加用云南白药散剂预防新生儿脐部出血及促进脐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双数分组法,将4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二次断脐加用云南白药组和二次断脐加用医用明胶海绵组,观察两组脐部出血、新生儿脐炎、脐创面愈合时间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加用云南白药组在降低脐部出血率、新生儿脐炎和缩短脐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 断脐方法两组新生儿首次断脐方法相同,胎儿出生后常规消毒脐部,距脐轮 0.1cm处套扎气门芯【4】,然后在结扎部位0.5-1cm处剪断脐带,挤尽残血,用3%的碘酊烧灼脐带断面,覆盖无菌纱布,用一次性脐保加压包扎。二次断脐在后48h~72h 进行,选择新生儿进食1h后,室温 28℃。观察组采用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云南白药散剂,对照组断脐后用采用医用明胶海绵。①观察组二次断脐手法:暴露脐部,用2%碘酊消毒脐根部及脐周皮肤,直径5cm,再用 75%乙醇脱碘,用无菌血管钳提起脐残端,脐轮与腹壁处于同一水平面,或高出腹壁<0.5cm【5】,用无菌剪刀刀尖部从不同方向沿脐根部呈浅圆锥形一点一点剪掉残端,把握深浅度,操作时动作轻柔,勿采用水平一刀或快速剪脐法,剪刀与腹壁成 15。~2oo,再用 4%的碘伏消毒后,用消毒干棉签擦去碘伏,在脐窝里放满云南白药散剂,用无菌纱布覆盖,并用一

次性脐保加压包扎,松紧以容纳一指为标准。②对照组二次断脐手法,断脐前将医用明胶海绵剪成直径0.5cm大小的块状,断脐方法同云南白药组,不同点是断脐后用医用明胶海绵填满脐窝,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并用一次性脐保加压包扎,松紧以容纳一指为标准。 1.2.2 观察脐部渗血、新生儿脐炎及创面愈合时间。二次断脐后、断脐后半小时、断脐后1h、2h各观察新生儿脐部情况 1次,以后改为 4h观察1次。断脐后,如脐残端血渗出纱布外判断为有脐部出血,如未渗出出纱布外则为正常。如有出血,应立即处理并密切观察。脐炎观察标准:轻者脐轮与脐周皮肤轻度红肿,可伴少量浆液脓牲分泌物:重者脐部及脐周明显发红变硬,脓牲分泌物较多,常有臭味,可向周围皮肤或组织扩散,引起腹壁蜂窝织炎等。断脐后观察脐部情况每天1-2次,每天洗澡、游泳一次,游泳完毕脐部用75%酒精消毒两次,再用一次性无菌脐保包扎,脐创面愈合后不需要包扎脐保。 1.2.3 健康教育指导家长掌握脐部护理及自我观察的方法。①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指导正确使用尿布,尿布不能覆盖在脐部,勿在脐部涂药膏或爽身粉;②断脐后2小时避免新生儿哭闹,以免增加腹压引部渗血,指导家长观察脐部渗血情况,有异常情况随时汇报医护人员。 1.2.4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延迟断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应用效果观察

延迟断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应用 效果观察 随着人们对新生儿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新生儿的脐部护理也变得愈加重要。目前,常用的脐部护理方法是立即断脐,但是近年来,延迟断脐也开始被广泛应用。那么,延迟断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如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I. 延迟断脐的定义及原理 延迟断脐即是将新生儿的脐带拖延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断脐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其时间为2-3分钟,但也有研究表明,如果将其延迟至3-5分钟则效果更佳。延迟断脐原理在于,它 可以利用胎儿血管扩张及脐带的自然缩小,使胎儿造血器官切换到独立自主供血。 II. 延迟断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前的研究表明,延迟断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有着明显的应用效果。 1. 有利于红细胞数量增加及血红蛋白水平提高 较早的研究表明,延迟断脐能够增加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新生儿贫血症状。这得益于延迟断脐使新生儿获得额外的血液供应,血液中含有更多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2. 有利于降低贫血的风险 另一项研究表明,延迟断脐能够降低新生儿贫血的风险。这是因为延迟断脐使新生儿的造血器官能够自主地继续造血,而不依赖于脐带血管的供血。长期而言,这将使新生儿获得更多的健康血细胞。 3. 有助于新生儿肺功能的改善 近期的研究表明,延迟断脐能够促进新生儿肺功能的改善,同时减轻呼吸窘迫症状。这是因为在延迟断脐的同时,新生儿能够更好地吸收氧气并理清自己的呼吸道。 4. 有益于预防感染 延迟断脐还被认为有益于预防新生儿感染。这是因为脐带断脐时间过长或在清洗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而延迟断脐则能够减少感染的机会。 III. 延迟断脐存在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延迟断脐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1. 延迟断脐可能增加新生儿黄疸的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延迟断脐可能会增加新生儿黄疸的风险。这是因为延迟断脐导致在新生儿血液里停留时间更久,而了解黄疸的人都知道,如果在黄疸处理不当的情况下让其停留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出现。 2. 延迟断脐在一些情况下不适用

新生儿脐带二次剪切的效果

新生儿脐带二次剪切的效果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带第二次剪切的最佳时机选择与操作技巧。方法将992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四组各248例。各组二次断脐时间分别为生后24h(A组),36~48h(B组),72h(C组),三组断脐与一组不行二次剪切的比较,日常护理和出院指导相同,比较新生儿不同时机二次断脐的处理对脐部修复时期的并发症及其影响。结果B、C组渗血发生例显著低于A组(均P<0.01),A、B组疑似炎性渗出物,脐部修复比较类似(P<0.05)。结论为减少二次剪切后脐部渗血的发生,我们不能教条式地把剪切时间一概定在出生后的某个时间,应根据脐带粗细不同及脐带周围皮肤情况选择不同的时间对新生儿脐带进行二次剪切。 标签:新生儿;脐带第二次剪切时间选择;脐带护理 出生后第二次脐部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脐部残端结痂、脱落、创口愈合的时间。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一般认为正确处理部刨口和护理新生儿脐部残端能有效地阻断细菌由脐部创口入侵,因此我们应当选择一个最佳时机对新生儿的脐部残端进行第二次剪切并掌握好操作技巧。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9月~2010年7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92例(男512例,女480例),出生时体重≥2500g,Apgar评分7~10分,孕龄为满37~42w。根据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粗细,按不同时间行第二次剪切脐带残端分为A、B、C 组(分别为出生后脐带较细直径为0.5cm的新生儿施行脐带二次剪切的时间定于生后24h;脐带直径为1.0cm定于生后36~48h;较粗或者脐带肿胀直径为1.5~3cm的定于生后72h)每组248例。三组与不行第二次剪切的D组进行比较(见表1~3)。 4组新生儿脐部出血、疑似炎性渗出物进行比较时(P<0.05)有显著差异;从三表可以看出只有C组与D组脐部修复情况进行比较时(P<0.05)无显著差异;A组与D组、B组与D组脐部修复情况进行比较时(P<0.05)有显著差异,结果显示,为减少二次剪切后脐部渗血的发生,我们不能教条式地把剪切时间一概定在生后48h,通过二次剪脐观察成功经验与脐带粗细、以及出生时脐部残端修剪的方法至关重要。应从脐带局部情况出发,制定剪脐的最佳时机。 1.2方法 1.2.1出生时的断脐方法新生儿出生后应用套有气门芯的血管钳在距脐轮0.5cm处夹住,套下气门芯在距脐轮0.1cm处结扎,用0.5℅碘伏消毒脐部及周围,再用无菌护脐带加压包扎,以后每日用75%的酒精进行常规脐部护理。 1.2.2二次剪脐的方法每天给新生儿进行淋浴后,操作者洗手带口罩,将婴儿抱至室温为26℃~28℃,无菌操作台上进行,剪脐前视脐带干燥呈黄褐色质

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黄疸的影响

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黄疸的影响引言 断脐是新生儿较为重要的生理性手术,正确的断脐方式和时间可以对 新生儿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 红蛋白及黄疸的影响。 血红蛋白(Hemoglobin)是一种呈红色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中,负责输送氧气到人体各个器官。新生儿血红蛋白与胎儿时期相比,会 发生明显的变化。黄疸(Jaundice)则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导 致的一种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发生黄染。 断脐时间的选择 根据目前的临床实践,目前有三种断脐时间选择方式:即即刻剪断脐带,晚期剪断脐带和脐带自然断裂。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断脐时间的影响 进行探讨。 即刻剪断脐带 即刻剪断脐带的最大优点是手术简便,容易操作,对母婴的危害较小。然而,研究表明,即刻剪断脐带会导致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一项针 对1000名新生儿的研究发现,即刻剪断脐带会导致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浓 度降低,同时还会增加新生儿发生贫血的风险。这可能是因为脐带被迅速 切断,导致胎儿血红蛋白无法被输送到新生儿体内,从而使血红蛋白浓度 下降。此外,即刻剪断脐带还可能会增加新生儿发生黄疸的风险。黄疸是 由于胆红素排泄不畅所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过多会引起新生儿出现黄染 的症状。

晚期剪断脐带 晚期剪断脐带是指延迟剪断脐带的时间,通常在2-3分钟内进行。这 种方式可以让胎儿的血液充分流入新生儿体内,提高新生儿的红细胞容积 和血红蛋白水平。一项研究发现,晚期剪断脐带可以显著提高新生儿的血 红蛋白浓度,降低了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另外一项研究发现,晚期剪断 脐带还可以降低新生儿发生黄疸的风险。这可能是因为晚期剪断脐带可以 保证足够的血液流入新生儿体内,减少血液中胆红素过多的情况发生。 脐带自然断裂 脐带自然断裂是指不剪断脐带,而是等待其自然脱落。这种方式较为 少见,目前尚无相关研究对其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黄疸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论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晚期剪断脐带是较为理想的断脐时间选择方式。晚期剪断脐带可以提高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贫血和黄疸的发生风险。即刻剪断脐带虽然操作简便,但会导致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和黄 疸的发生。由于脐带自然断裂较为少见,目前尚无相关研究对其影响进行 研究。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断 脐时间。 2.即刻与晚期断脐时间对新生儿红细胞参数及黄疸期的影响[J].中国 实用儿科杂志,2024,32(22):1743-1747.。

新生儿脐部结扎三种方法的比较

新生儿脐部结扎三种方法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三种新生儿脐部结扎的方法。方法将本院2010年6月至8月剖宫产新生儿240例机分为传统棉线结扎脐带组(a组)、脐带夹组(b组)、气门芯组(c组),分别观察各组脐部脱落时间、脐部残端出血率、脐炎发生率、肉芽形成及愈合天数,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结论三组中b、c两组脐部脱落时间短于a 组,c组脐部残端出血率、脐炎发生率均小于a、b组,适用于临床推广使用。 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门户,当胎儿娩出时,脐带就成了一个废弃物[1]。新生儿抵抗力差,脐部处理不当极易发生感染,进一步发展可致腹壁峰窝组织炎,感染还可沿脐静脉进入血流,导致门静脉炎,门静脉栓塞[2],也可扩散成腹膜炎,因此做好新生儿脐部结扎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新生儿出生后结扎脐带的方法临床上有:传统棉线结扎脐带;脐带夹、粗丝线双重结扎;气门芯法。我科2010年6月至8月经剖宫产出生的240例新生儿,对他(她)们分组进行了传统棉线结扎脐带组(a组)、脐带夹组(b组)、气门芯组(c组)观察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科自2011年6月至8月经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240例,随机抽取分为3组,平均每组80例,3组新生儿胎龄为37~41+w,体重

为2.2kg~4.5kg,男婴140例,女婴100例,出生时apg评分为7~10分。住院时间均为5~6天,住院期间每人淋浴2次,游泳1次。三组新生儿胎龄、体重、性别、出生评分、住院时间、住院环境及气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a组:用两把血管钳钳夹脐带,两钳相隔2~3cm,在其中间剪断,用75%酒精消毒脐带根部及其周围,在距脐根0.5cm处剪断脐带,挤出残余血液,用20%高锰酸钾液或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带断带,将脐带断面干后,以无菌纱布覆盖,用脐带卷包扎[3]。b组:用两把血管钳钳夹脐带,两钳相隔2~3cm,在其中剪断,用75%乙醇消毒脐带根部及期周围用无菌脐带夹在距脐轮2cm处夹紧脐带,然后在距脐带夹外0.5cm处剪断脐带,挤出残余血液,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带断面,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4]。c组:用两把血管钳钳夹脐带,两钳相隔2~3cm,在其中剪断,用75%乙醇消毒脐带根部,距脐轮0.5cm处用气门芯扎紧,再向外延长0.5cm处剪断用碘伏消毒,待脐带断端干燥后,用一次性绷带包扎,三组淋浴及游泳时均给予脐部包扎保护及避免浸水,并用碘伏消毒脐部每天一次。 1.3 观察项目 观察脐部脱落时间、脐部出血率、脐炎发生率、肉芽形成及愈合天数。 1.4 统计学处理

气门芯和脐带夹双重结扎并离断新生儿脐带的效果

气门芯和脐带夹双重结扎并离断新生儿脐带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脐带夹和气门芯双重结扎并离断新生儿脐带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90 名新生儿随机分为3 组,每组各230 人,分别采用气门芯、脐带夹、 气门芯和脐带夹双重结扎并离断脐带。结果气门芯和脐带夹双重结扎并离断脐带 脐带残端渗血、分泌物增多和脐周红肿发生率均低于其余两组。结论:气门芯和 脐带夹双重结扎新生儿脐带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气门芯和脐带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气门芯;脐带夹;双重结扎 【中图分类号】R7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5-265-01 新生儿脐带切断后便形成了创面,怎样做好新生儿脐部护理,一直是产科护 理人员致力探讨和研究的方向,而新生儿脐带脱落、愈合及不良反应则与脐带结 扎方法密切相关[1]。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可直接导致新生儿脐部感染,甚至诱发 败血症,因此,做好脐部护理对减少细菌侵入,降低感染率,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新生儿脐带结扎离断方法有脐带夹和气门芯断 脐法,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彻底止血、减少感染,利于 脐带早脱落为目标。为了提高新生儿脐带结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下面我们来一 起研究探讨气门芯加脐带夹双重结扎断脐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4 年1 月至2014 年3 月,在我院出生并接受产后访视的正常 新生儿690 例,孕周为37-42 周,体重2500-4000g,出生时Apgar 评分为9-10 分,将690 例新生儿按出生顺序分为3 组,每组230 例,3 组新生儿的孕周、性别、 体重、Apgar 评分及断脐时间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 可比性。 1.2 方法 3 组新生儿分别采用气门芯、脐带夹、气门芯和脐带夹双重法结扎并 离断脐带,用常规消毒脐带残端,用脐绷带包扎,无出血者24h 后可取下绷带沐 浴后用5%聚维酮碘消毒脐根部和脐窝,出血者可用明胶海绵加压包扎。 1.2.1 气门芯套扎断脐法常规消毒新生儿脐根周围,在距脐根0.5-10cm 处夹 套气门芯的血管钳,在距血管钳1cm 处剪断脐带,借力血管钳使气门芯顺着脐带 滑落到平脐轮处,用5%聚维酮碘消毒脐带残端,松开血管钳,用脐绷带包扎[2]。 1.2.2 单纯脐带夹断脐法常规消毒新生儿脐根周围,用脐带夹在距脐根0.5- 10cm 处缓慢用力夹紧并关闭,断离脐根,用5%聚维酮碘消毒脐带残端,把无菌 纱布的开口端置于脐带夹下方,对脐带夹切口处进行包盖,于24-48h 内取下脐带夹。 1.2.3 气门芯加脐带夹双重结扎断脐常规消毒新生儿脐根周围,在距脐根5- 8cm 处夹套有气门芯的血管钳,在血管钳上方0.5-1.0cm 处剪断脐带,借助血管 钳使气门芯顺着脐带滑落到平脐轮处,将朝向新生儿腹部一面的脐带夹在靠近气 门芯处夹紧并关闭,断离脐带,其余处理方法同脐带夹断脐法相同[3]。 1.3 观察方法脐带结扎后每日观察腹部渗血、脐部炎性分泌物、脐周红肿情况、结痂脱落时间及脐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指导家属腹部护理方法,并用电话 进行随访。 2 结果 2.1 3 组新生儿脐带结扎后的观察结果比较,脐带夹加气门芯组脐部渗血、脐

气门芯与脐带夹结扎新生儿脐带后残端暴露临床效果比较

气门芯与脐带夹结扎新生儿脐带后残端暴露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气门芯与脐带夹结扎新生儿脐带后残端包扎与暴露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气门芯组暴露100例,脐带夹组暴露100例,比较两组脐带干洁、脐带残端渗血发生率、新生儿脐炎、脱落时间的情况。结果:脐带夹暴露组的脐带干洁、脱落时间明显短于气门芯组(P<0.05),脐炎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脐带夹暴露组脐部渗血的发生率与气门芯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脐带夹结扎脐带后暴露脐带残端能更有效地促进脐部干洁、愈合,避免残脐渗血,无新生儿脐部感染。标签:新生儿脐带夹气门芯套扎暴露 目前,临床上处理新生儿脐带的方法较多,有脐带夹、气门芯、血管钳、线扎等,我院多年来一直用气门芯结扎脐带并包裹脐带残端,应用过程中发现存在脐带残端干燥时间长、脱落时间长等问题。2016年3月2日至4月2日期间,我科采用脐带夹结扎脐带暴露残端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3月2日至4月2日在我院正常出生的足月新生儿200例,随机分为脐带夹暴露组100例,气门芯暴露组100例。出生体重2500~4500g,孕龄37~41周,Apare评分>8分。两组在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喂养方式、Apare 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气门芯暴露法气门芯套扎法在新生儿娩出后先用两把血管钳夹住脐带,两钳相隔2~3cm,在中间剪断。先用75%的酒精消毒脐带根部及周围,将套上气门芯的血管钳在离脐带根部0.5cm处夹住,一手握住血管钳,一手拉气门芯的丝线向下套,在离脐带根部0.5cm处结扎固定[1],手法要亲柔,再用2%碘酊消毒脐带断面,消毒后脐带残端暴露,尿不湿不遮盖脐带残端。 1.2.2 脐带夹暴露法断脐方法用两把血管钳夹住脐带,两钳相隔2~3cm,在中间剪断。先用75%的酒精消毒脐带根部及周围,直接用脐带夹在脐带根部 0.5cm处夹住剪断,2%碘酊消毒后脐带残端暴露,尿不湿不遮盖脐带残端。 1.2.3 观察指标气门芯组和脐带夹组均满48小时后取脐圈及脐带夹后脐带有无渗血、干洁及脱落、脐部有无感染。 1.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脐带夹和气门芯脐带结扎法效果的比较

脐带夹和气门芯脐带结扎法效果的比较 目的探讨和寻找更好的結扎脐带的方法。方法随机将200例新生儿分为脐带夹观察组和气门芯对照组,并通过结扎脐带所需时间、脐带干燥所需时间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使用脐带夹结扎脐带法操作简单、省时,缩短了新生儿脐部暴露时间,减少了结扎后的并发症,优于气门芯结扎法。结论脐带夹结扎脐带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脐带夹;气门芯;脱落时间;感染;出血 新生儿出生时断脐使其脐带于母体分离,脐部即成为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门户,如脐部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脐部感染,甚至造成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如果脐带残端脱落和愈合早,感染几率就会降低。而目前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很多,我院以前采用气门芯结扎法,但随着消毒物品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浸泡消毒的物品被一次性使用的物品淘汰,以及基于橡胶制品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弹性易受影响的考虑,我们进行了脐带夹与气门芯两种断脐方法的效果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4年1月~10月我本人接生的新生儿随机采取脐带夹结扎法和气门芯结扎法结扎脐带,并通过结扎脐带所需时间、脐带干燥所需时间和结扎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2方法 1.2.1脐带夹观察组使用浙江苏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脐带夹结扎脐带。结扎方法:接生前将脐带夹放入无菌产包内,待新生儿出生断脐后,在新生儿呼吸道通畅,皮肤干燥,辐射台保暖的情况下处理新生儿脐带,先用碘伏消毒新生儿脐带根部及脐周皮肤,后将张开的A型脐带夹套入脐带,在距脐轮0.5~1 cm处夹紧脐带,再用灭菌剪在距脐带夹外侧缘0.5~1 cm处剪除脐带,检查已夹紧且无出血后用2%的碘酒消毒残端待干燥,最后用无菌敷料环绕脐带夹包扎脐带残端,24 h后取下敷料暴露脐部待自行脱落,2次/d用95%的酒精消毒脐带残端及脐周皮肤。 1.2.2气门芯对照组将宽约0.2 cm的气门芯套上手术丝线放入产包,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接生时将两个气门芯套在弯血管钳上,两把血管钳在脐带远端钳住脐带,在中间剪断,用碘伏消毒脐带根部和周围皮肤,再用套有两个气门芯的弯血管钳在距脐轮0.5 cm处钳夹脐带,在距弯血管钳外侧缘0.5 cm处剪断脐带,牵拉气门芯上的丝线,将气门芯拉到血管钳与脐轮中间,然后松开血管钳用纱布保护脐轮和脐周皮肤,予2%碘酒消毒脐带残端,干燥后用无菌敷料包扎,24 h后暴露脐部待其自行与结痂一起脱落,2次/d用95%酒精消毒。 1.2.3观察方法脐带结扎后每日观察脐部渗血,脐部炎性分泌物,脐周发红

延迟断脐对新生儿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

延迟断脐对新生儿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陈春霞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12期 【关键词】:延迟断脐;新生儿影响 【中图分类号】R5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2-03--01 新生儿娩出后,需剪断连接新生儿与母体相连的脐带。临床上操作是在新生儿娩出后立即予以断脐,但有研究表明过早断脐可中断母体对胎儿的生理性胎盘输血,导致新生儿血容量不足,诱发贫血和呼吸障碍[1]。MercerJS[2]认为延迟断脐可利于增加新生儿血容量,提高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贫血发生率,减少心肺近、远期的并发症等。本文对延迟断脐对新生儿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延迟断脐方法及时机延迟断脐是在新生儿娩出等待一段时间或脐带搏动消失后断脐,在子宫收缩的作用下缓慢地将血液从胎盘转向新生儿[3]。但对断脐时机目前存在争议。国际助产联盟和妇产联盟推荐等到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可防止新生儿贫血[4]。美国妇产科协会推荐对活力良好的足月和早产儿,建议至少在生后30-60秒再钳夹脐带[5]。 2 延迟断脐对新生儿的影响2.1延迟断脐对新生儿复苏的影响:胎儿期所需氧气是通过胎盘循环获得,新生儿肺泡扩张获得氧供,多数新生儿可正常完成这一过渡,但也有少数新生儿因胎窘、早产等原因导致正常过渡中断,过早斷脐而肺通气尚未完全建立,使肺部血流、左心室氧合回流血量减少,造成心肺毛细血管网的血流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研究发现延迟断脐的新生儿有良好的心肺适应性,脑损伤和严重营养不良等发生率均降低[6]。廖伟强[7]等研究证实,延迟断脐90s,在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复苏抢救中,延迟组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较低。2.2延迟断脐对新生儿血容量的影响:胎儿娩出后,受到子宫收缩及压力差作用,延迟断脐可促进胎盘向新生儿输血,增加新生儿血容量。有报道[8]延迟断脐4min与30s断脐相比,会提高3日龄足月新生儿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表明增加了静脉回心血量和心排量。Aladangady[9]等研究发现,若产后断脐时间能延缓2-3min,新生儿可增加50-100mL的血液,减少贫血的发生率,早产儿可以通过延迟断脐获得的血容量,来补充大脑的血流,增加易受损组织的氧气供应,提供更多的干细胞增强免疫力[6]。2.3延迟断脐对新生儿高胆红素的影响:延迟断脐可使新生儿从母体获得更多的血液和红细胞,有研究认为[10]红细胞的增加使红细胞破坏和患红细胞增多症的风险增大,可能会引起外周血胆红素生成增多,从而诱发病理性黄疸或增加蓝光治疗的时间。董玉姣[11]等对187例新生儿进行分析发现,出生后快速断脐(30S且120S)相比,新生儿黄疸发生风险无明显差异。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延迟断脐会造成红细胞增多症和病理性黄疸的风险。 3 讨论随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延迟断脐给新生儿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增加新生儿血容量,促进循环与内环境的稳定,提高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预防和降低新生儿贫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