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难点及临床处理的

2010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难点及临床处理的
2010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难点及临床处理的

述评

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难点及临床处理的

不足与过度

杨进1 瞿介明2

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2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呼吸内科(上海 200040)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属于非发酵类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可广泛定植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泌尿道等部位。20世纪70年代,铜绿假单胞菌仅被认为是导致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致死性菌血症的病原体,而到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铜绿假单胞菌已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1]。在皮肤黏膜发生破坏(如气管插管、烧伤、机械通气),免疫功能低下(如中性粒细胞缺乏、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以及菌群失调的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相当高。汪复等[2]对国内主要地区的12所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细菌资料的统计发现在所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16 4%,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率不断增加的同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逐渐增加,特别是耐多药(M DR)或者泛耐药(PDR)铜绿假单胞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对目前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治疗中的难点及临床处理的过度与不足进行阐述。

一、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治疗中的难点

倪语星[3]研究表明在临床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呼吸道来源(不包括胸腔积液)排第一位,占74 3%。周庆涛等[4]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分析2001年至2005年呼吸科病房送检的所有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发现在临床常见的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排名第一,五年累计检出率达16 8%。以上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菌在肺部感染中的感染率高。

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特别是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加大了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难度,并且显著影响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预后。Car m e li等[5]研究表明,与非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相比,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可使死亡率增加3倍,继发性菌血症发生率增加9倍,住院时间延长2倍。目前全球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的监测数据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假单胞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耐多药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的检出率也逐年上升。1999年欧洲ICU的检测数据表明,I CU中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头孢他啶、

通讯作者:瞿介明,E m ai:l j m qu64@yahoo.co https://www.360docs.net/doc/a12305567.html,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环丙沙星以及碳青霉烯的耐药率已经分别达到37%~70%、57%、53%、56%和52%[6]。汪复等[2]公布的2008年中国C H I NET细菌耐药性检测的结果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21 0%、25 9%、25 2%、24 5%和30 5%,并且检出较多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L i ver m ore等[7]研究发现美国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从1997年的12 8%逐年递增至2000年的28%。

二、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临床处理的不足

1.单药治疗: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目标主要为:快速清除致病菌,降低体内致病菌负荷;!尽可能避免耐药致病菌的产生。这一原则在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中也完全适用。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且同一菌株常具有多种耐药机制,这也是临床出现多耐药菌株的原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改变抗生素药物作用的靶位;通透性障碍;外排机制和生物被膜等耐药机制可以不同组合的方式存在于同一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中,因此临床上单种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往往不佳,并常常能诱导出耐药菌株。Cha m ot等[8]分析了1988年至1998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情况,认为与单药治疗比较,抗生素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004年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 P)治疗指南也推荐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推荐的联合治疗方案为: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或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或 内酰胺类/ 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或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9]。

2.药物剂量不足:抗生素剂量不足在杀菌效力不足的同时,可以诱导对相关抗生素的耐药性。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药物剂量,目前认为抗生素的理想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AUC/M IC)应达到100以上。2004年发布的HA P治疗指南中,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抗生素药物剂量也有明确的建议。我国临床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剂量选择。因为顾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其在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

中应用较少。而在使用时往往剂量也不足。对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指南的建议剂量为:左氧氟沙星750m g qd,环丙沙星400m g q8h。而在我国临床使用中普遍存在剂量不足现象[9]。

3.治疗中对于细菌生物被膜重视不够:铜绿假单胞菌较易形成生物被膜[10]。生物被膜在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临床治疗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使细菌免受抗菌药物破坏,进入亚休眠状态,导致反复感染,难以治愈;!在生物被膜的保护下易开启突变耐药基因,成为难以治疗的多重耐药菌株[11,12]。目前临床上对于易于产生生物被膜的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工作者较少使用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药物,如14、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研究显示,与单药环丙沙星比较,红霉素、阿奇霉素联合环丙沙星均可显著减少生物被膜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数量[13]。

4.时机延后:大量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死亡率除了与抗生素选择的合理性、抗生素的剂量等因素相关外,延迟治疗也是重要因素。所谓延迟治疗即对于有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患者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未及时覆盖铜绿假单胞菌。国外的一项评估继发性铜绿假单胞菌菌血症延迟治疗死亡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早期(<12h)抗生素治疗的死亡率仅为19%,而晚期(>72h)治疗的死亡率高达44%[14]。

三、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临床处理的过度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临床肺部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之一,临床工作中往往也存在过度治疗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抗生素疗程过长和未能区分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抑或感染而错将定植加以治疗。

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抗生素疗程,目前一般认为是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前提下,总疗程为2~3周。临床工作中抗生素疗程过长的原因主要有:单药治疗,疗效不佳,导致疗程延长;!铜绿假单胞菌可为呼吸道定植菌,疗效判断时过分依赖非定量细菌培养结果,导致疗程延长。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患者临床症状(痰量、颜色变化,发热与否,一般情况是否改善)应作为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辅以细菌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结果作为疗效判断的指标,以避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抗生素疗程过长。

铜绿假单胞菌并不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 A P)的常见病原体,引起肺部感染多有相关的高危因素,如老年、慢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因此对于无相关高危因素的CA P患者,笔者不建议经验性使用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以避免滥用。另外,对于痰液或其他呼吸道标本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工作者需明确是定植还是感染。建议参照细菌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结果及患者临床症状判断,而不宜单独将定性细菌培养作为判断感染存在与否的标准,以避免误将定植当成感染盲目治疗。

参考文献

1K ipn is E,Sa w a T,W i en er K ron i sh J.Targeti ng m echan i s m s of Pseudo m onas aerugi nos a pat hogenesis.M ed M al In f ect,2006,36:

78 91.

2汪复,朱德妹,胡付品,等.2008年中国CH I N ET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321 329.

3倪语星.2005年中国CH I NE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274 278.

4周庆涛,姚婉贞,陈亚红,等.2001~2005年呼吸科病房临床分离菌的变迁及耐药性分析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

53 57.

5Car m eliY,T roilletN,E li opoulos G M,et a.l Em ergen ce of anti b i oti c resist ant Pseudo m onas aerug i nos a:co m pari son of ris k s as soci ated w it h d ifferent anti pseudo m onal agen ts.An ti m i crob Agents Che m ot her,1999,43:1379 1382.

6Rossoli n i GM,M antengo li E.Treat m en t and control of severe

i n fections cau s ed by m u ltiresistant Pseudo m onas aerugi nosa.C li n

M icrob i ol I n fect,2005,11(Supp l4):17 32.

7Liver m ore D M.M u lti p le m echan i s m s of an ti m icrob i al res i stan ce i n Pseudo m onas aer ug i nos a:ou r w ors t n i gh t m are?C li n Infect D i s,

2002,34:634 640.

8Cha m ot E,B offi E l A m ari E,Rohner P,et a.l E ffectiven ess of co mb i n ati on anti m icrob i al therapy for Pseudo m onas aerugi nosa bactere m i a.Anti m icrob Agen ts Che m ot her,2003,47:2756 2764.

9Am eri can Thoracic S ociety;In f ecti ou s D i seases Societ y ofAm eri ca.

Gu i d eli nes for t h e m anage m ent of adults w it h h osp i tal acqu i red,

ventil ator associ ated,and healt hcare associ ated pn eu m on ia.Am J R esp i r C rit Care M ed,2005,171:388 416.

10李鸿雁,夏前明.细菌生物被膜与难治性呼吸道感染.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4,4:190 192.

11W oz n i ak D J,Keyser R.E ffects of s ub i nh i b it ory concen trations of m acroli de an ti b i oti cs on Pseudomonas aerug i nos a.Chest,2004,125 (2Supp l):62S 69S.

12H assett DJ,Korfhagen TR,Irvi n RT,et a.l Pseudo m onas aerugi nosa

b i ofil m i nfecti on s i n cysti

c fi bros i s:i n si gh ts i n to pat hogen ic

p rocesses and treat m en t s trat egi es.Expert Opin Ther T argets,2010,

14:117 130.

13彭程,肖永红.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26:286 289.

14Lod i se TP Jr,Patel N,Kw a A,et a.l Pred i ct ors of30 day m ortalit y

a m ong pati ents w i th Pseudo m onas aerugi nosa

b l oodstrea m

i n fections:i m p act of del ayed appropriate an ti b ioti c selection.

An ti m icrob Agen ts C he m other,2007,51:3510 3515.

(收稿日期:2010 09 14)

(本文编辑:张元芬)

(完整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该菌还是 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引流的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菌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罕见情况下该菌可引起心内膜炎,通常发生于心脏直视手术所装的人工瓣膜或静脉吸毒者的自然瓣膜上。右侧心内膜炎用内科治疗,但为根治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人工瓣膜的感染,通常必须将感染的瓣膜切除。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本菌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35℃,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需氧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在血平板上会溶血。 该菌含有O抗原(菌体抗原)以及H抗原(鞭毛抗原)。O抗原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其外膜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是脂多糖,有特异性。O抗原可用以分型。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还包括来自医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等。 2.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 3.分离培养对有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或采自环境中的标本应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MAC;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 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该菌还是 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引流的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菌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百科名片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类而言,属于条件致病菌。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肿瘤化疗、放射治疗等导致病人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气管切开、保留导尿管等)的病人易导致本菌感染,故认为该菌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编辑本段]病原 铜绿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在琼脂平板上能产生蓝绿色绿脓素,感染伤口时形成绿色脓液。本菌为无荚膜、无芽胞、能运动的革兰阴性菌,形态不一,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0C,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在420C 时仍能生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菌体0抗原有两种成分,一为内毒素蛋白,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另一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2个血清型,此外还可利用噬菌体或铜绿假单胞菌素分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生存,对紫外 线不敏感,湿热550C 1小时才被杀灭。 [编辑本段]流性病学 正常人皮肤,尤其潮湿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及耳道内,呼吸道和肠道均有该菌存在,但分离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在医院内发生,医院内多种设备及器械上均曾分离到本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病人、病人与病人的接触也为传播途径之一。除院内感染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引起与医院环境无关的感染,近年来对此已有更多的认识,它已成为足穿刺感染、心内膜炎、滥用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儿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肤病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战伤感染的常见致病 菌。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种产物有致病性,其内毒素则在发病上无重要意义。其分泌的外毒素A(PE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质,进入敏感细胞后被活化而发挥毒性作用,使哺乳动物的蛋白合成受阻并引起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过程。动物模型表明:给动物注射外毒素A后可出现肝细胞坏死、肺出血、肾坏死及休克等,如果注射外毒素A抗体则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保护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尚能产生蛋白酶,有外毒素A及弹性蛋白酶同时存在时则毒力最大;胞外酶S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一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 aeruginosa,PA)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也是临床最常见的非发酵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作为正常菌群在人体皮肤表面分离到,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从而导致医源性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下呼吸道是医院内细菌感染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感染种类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合并感染和肺炎等,由多重耐药PA(multidrug resistant P aeruginosa,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因此规范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学特点 假单胞菌属为需氧、有鞭毛、无芽孢及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和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共同构成非发酵糖(Nonfermenters)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PA是假单胞菌的代表菌株,占所有假单胞菌感染的70%以上。PA呈球杆状或长丝状,宽约0.5~1.0 μm,长约1.5~3.0 μm,一端有单鞭毛,无芽孢,成双或短链排列。PA能产生多种色素,如绿脓素和荧光素等,专性需氧,部分菌株能在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状况 近年来,PA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院内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国内已有多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PA感染的严重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显示,2012年综合性教学医院PA的分离率占所有分离菌的第5位,2005-2012年PA的分离率分别占革兰阴性菌的11.6%、14.1%、16.9%、16.4%、15.8%、14.8%、14.2%和14.0%,居第2~5位[1]。有13家教学医院参与的中国医院院内获得性细菌耐药性分析(CARES)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1年PA在所有分离细菌中也是居第4位,分离率分别为10.8%和12.6%[2],且MDR-PA的比例高达12.7%。这一点在呼吸系统感染更为突出,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全国医院感染研究数据显示,PA 肺炎的发生率在逐年升高,1975-2003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中PA比例从9.6%上升至18.1%,几乎翻了一倍[3]。一项大规模ICU感染病原学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PA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需氧菌,占23%(8 244/35 790),也是最常见的从呼吸道分离出的细菌(31.6%)[4]。美国一项关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PA分离率达9.3%。即便得到有效地治疗,PA导致的感染总病死率仍高达42.1%~87.0%,直接病死率为 32.0%~42.8%[5]。2005年胡必杰等[6]报道562例HAP中PA的分离率为18.6%,列第1位;我国近期进行的13家大型教学医院HAP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PA的分离率为20.9%,居第2位[7]。2011年CARES研究也证实HAP中PA的分离率为22.9%,居第2位[2]。二是PA的耐药率居高不下,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SENTRY)显示PA在HAP致病原中居前几位,同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的逐年升高[8]。中国CHINET 2005-2012年连续监测资料显示,P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略呈下降趋势。如亚胺培南的年度耐药率分别为31.0%、42.8%、35.8%、30.5%、30.5%、30.8%、29.1%和29.1%,对美罗培南的年度

2017 WHO指南:医疗卫生机构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预防和控制--推荐五

2017 WHO指南:医疗卫生机构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预防和控制--推荐五 5 患者隔离 专家组推荐: 定植或感染CRE-CRAB-CRPsA的患者应该与非定植或非感染的患者施行物理隔离,采用: a 单间,或 b 同种耐药菌的患者集中分类收治 (强烈推荐,极低至低质量证据) 推荐理由 ?在11项CRE研究中,9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这9项中有8项报告了干预后CRE显著减少。 ?在5项CRAB研究中,3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3项均报告了干预后CRAB显著减少。 ?在3项CRPsA研究中,1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并报告了干预后CRPsA显著减少。 ?尽管可用证据有限,且质量级别为非常低至低。GDG一致认为这一推荐级别应列为强烈推荐。这一决定基于: o由于定植/感染CRE-CRAB-CRPsA的患者增加了接触传播的风险,对此类患者进行隔离是接触预防的基本内容。 o专家组关注到已证实的CRE-CRAB-CRPsA传播性,同时注意到实施患者隔离/集中分类收治在减少其他相似多重耐药菌传播方面的有效证据。 o证据和关于CRE-CRAB-CRPsA定植/感染的负担和影响的国际关注。(特别是1.1章节流行病学数据和1.2章节形成这些推荐意见的具体原因) 评论: ?值得注意的是,“隔离”及“集中分类收治”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存在术语使用不一致性。为了本指南的目的,使用下述标准定义:

o隔离:有条件的话,应将患者安排在单间(最好有独立卫生间)。 若单间供给不足,患者应集中分类收治。 o集中分类收治:将定植/感染同种微生物的患者归为一组,在一个划定的地点提供照护,防止与其他患者接触。 ?隔离的目的是将定植/感染患者与非定植/非感染患者分隔开。 ?GDG指出,尽管在CRE定植/感染的患者中,隔离的有效性有最强的证据支持,但专家组认为本推荐对预防CRAB或CRPsA定植/感染患者的交叉传播很有可能同样有效。 ?GDG指出,患者隔离有可能与一些潜在伤害和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有关(例如:社会孤立和抑郁、焦虑等心理影响)。上述问题与伦理审查小组讨论,讨论结果和相关缓解措施在“价值观和偏好”部分描述,还有一些该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总而言之,GDG认为使用恰当的管理方法能够使负面结果最小化,相对于以上关注点,隔离患者给预防CRE-CRAB-CRPsA 的交叉传播所带来的益处更有价值。 ?如果有可能,应优先安排定植/感染患者在单间。在单间不足,或对定植/感染相同病原菌的患者进行集中分类收治更能有效利用医院病房和资源的情况下,集中分类收治是备选。GDG认为在感染暴发时应该总是执行患者隔离。在病原体流行的情况下,可能难以实现单间隔离,尤其在资源和设备有限的低收入医疗机构。 ?GDG指出,有证据和临床经验支持,应安排专门的医务人员对隔离/集中分类收治的患者进行管理,尽管专家组认为可能在可行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见资源影响和可行性)。 背景 患者隔离是接触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单间病房或集中分类收治的方式将患者实施物理分隔,来预防患者之间的感染传播。支持患者隔离作为有效的感染防控干预来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以及病原体交叉传播的一般证据,早前在《WHO关于国家和急症医疗机构层面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核心措施的指南》中有所概述。 证据摘要 在本节中,我们研究了患者隔离或集中分类收治作为干预措施的一部分,对预防和控制CRE-CRAB-CRPsA患者结局的影响的相关证据。 评估患者隔离的研究为间断性序列(ITS)设计,来自国家分属:美洲(11项CRE研究中有4项,5项CRAB中有2项,3项CRPsA研究中有1项)、

保健用品微生物检验方法-—铜绿假单胞菌测定

保健用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第3部分:铜绿假单胞菌测定 警示——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标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保健用品中微生物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和经营的保健用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属于假单胞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能产生绿脓菌素。此外还能液化明胶,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在42 ℃±1 ℃条件下能生长。 4 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实验用水符合GB/T 6682中二级水的要求。 4.1 灭菌生理盐水:详见附录A.1。 4.2 灭菌液体石蜡:详见附录A.2。 4.3 灭菌吐温-80:详见附录A.3。 4.4 SCDLP:详见附录A.4。 4.5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详见附录A.5。 4.6 乙酰胺:详见附录A.6。 4.7 革兰氏染液:详见附录A.7。 4.8 绿脓菌素测定培养基:详见附录A.8。 4.9 硝酸盐蛋白胨水:详见附录A.9。 4.10 明胶液化培养基:详见附录A.10。

5 仪器和设备 5.1 天平:感量0.1 g。 5.2 灭菌刻度吸管:10 mL、5 mL、1 mL。 5.3 高压灭菌器。 5.4 量筒:100 mL、200 mL、2000 mL。 5.5 恒温水浴箱或隔水式恒温箱:44.5 ℃±0.5 ℃。 5.6 无菌锥形瓶:100 mL、200 mL、250 mL、2000 mL。 5.7 研钵。 5.8 振荡器。 5.9 恒温培养箱:36 ℃±1 ℃、42 ℃±1 ℃、28 ℃±2 ℃。 5.10 接种针、接种环。 5.11 显微镜。 5.12 小倒管。 5.13 玻璃棒。 5.14 冰箱:2 ℃~5 ℃。 6 样品 6.1 样品的采集 所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一般视每批保健用品数量大小,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包装单位。检验时,应从不少于2 个包装单位的取样中共取10 g(5.1)或10 mL(5.2)。包装量小于20 g的样品,采样时可适量增加样品包装数量。 6.2 注意事项 6.2.1 供检验样品,应严格保持原有的包装状态。容器不应有破裂,在检验前不得打开,防止样品被污染。 6.2.2 接到样品后,应立即登记,编写检验序号,并按检验要求尽快检验。如不能及时检验,样品应放在室温阴凉干燥处,不要冷藏或冷冻。 6.2.3 若只有一个样品而同时需做多种分析,如微生物、毒理、化学等,则宜先取出部分样品做微生物检验,再将剩余样品做其它分析。 6.2.4 在检验过程中,从打开包装到全部检验操作结束,均须防止微生物的再污染和扩散,所用器皿及材料均应事先灭菌(5.3),全部操作应在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室中进行。 6.2.5 如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自报告发出之日起该菌种应保存一个月。 6.3 样品的制备 6.3.1 液体样品 水溶性液体样品,用灭菌吸管吸取10 mL加到90 mL(5.4)灭菌生理盐水(4.1)中,混匀后,制成1:10匀液。 油性液体样品,取样品10 g,先加5 mL 灭菌液体石蜡(4.2)混匀,再加10 mL灭菌的吐温-80,在 40 ℃~44 ℃水浴中(5.5)振荡混合10 min,加入灭菌的生理盐水75 mL(在40 ℃~44 ℃水浴中预温),在40 ℃~44 ℃水浴中乳化,制成1:10的悬液。

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目的:研究并分析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对各类抗菌药药物的敏 感性水平,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12月笔者所在ICU 收治的存在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症状的100例患者。对患者在ICU治疗期间,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药物敏感性进行试验分析。结果: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的敏感性水平最高,为78.00%,对头孢噻肟药物的敏感性水平最低,为2.00%。患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的敏感性水平与患者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在耐药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医务人员结合对患者药物敏感性的试验结果,对各类抗菌药药物进行合理的应用,对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耐药加以有效控制。 标签: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敏感性;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各类疾病中最为常见的致病病菌之一[1],携带铜绿假单胞菌多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感染症状。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医院所涉及到的各类分离菌菌种当中,以铜绿假单胞菌的所占比例最高[2]。而抗菌药药物则是现阶段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所引发感染症状加以治疗的首选药物。为进一步研究ICU病房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对抗菌药药物的敏感性情况,本文选取2013年7-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存在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症状的100例患者,对各类常见抗菌药药物的敏感性进行试验分析,取得确切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2月笔者所在ICU收治的存在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症状的100例患者,以上患者均为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男64例,女36例,年龄45~68岁,平均(55.6±2.1)岁,69例患者行气管插管,31例患者行气管切开。自痰液标本当中分离100株铜绿假单胞菌。 1.2 方法 对患者在ICU治疗期间,各类抗菌药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药物敏感性的试验分析。痰液标本的采集方法为:采取一次性封闭式吸痰管,晨起自患者气管导管内吸取痰液,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相关规范[3],制取标本并送检。敏感性试验过程当中,所选取的常见抗菌药药物包括以下几类:(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头孢哌酮/他唑巴坦;(3)亚胺培南;(4)左氧氟沙星;(5)丁胺卡那霉素;(6)替考拉宁;(7)头孢噻肟。采取HX-21型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所采集患者痰液标本相对于以上七类抗菌要药物的敏感性水平进行试验,记录相应的结果并加以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定植于正常人的呼吸道,皮肤粘膜以及医疗设备等处。当患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接受吸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铜绿假单胞菌大量繁殖,往往导致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因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及复发率高,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议应采取以预防为主,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早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检测,避免大量和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抗菌药物,并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阻断病原菌播散 医院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病原菌监测,尤其将下列患者列为目标监测的重点:住在ICU、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导管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对目标监测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定植患者。如:患者的呼吸道长期定植铜绿假单胞菌,到多家医院就诊导致其克隆传播,致使不同医院间存在同一克隆株的PA,因此,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患者的监控,是控制克隆株播散的关键。有文献报导PA克隆朱主要在ICU病房流行,原因可能为ICU住院患者病情重、自身免疫力低下,多接受过侵入性治疗,因此,加强病区(尤其是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和监控工作,阻断外源性传播媒介,是有效控耐药PA在医院感染发生和流行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监测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及其敏感性

目前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基本有六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另外多黏菌素类(如黏菌素,多黏菌素B)以及磺胺类(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局部感染的治疗。多黏菌素B也用于难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全身治疗。2011年中国C H IN E 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 药率最低,为14.3%,对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31.7%和38.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9~30%,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一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 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 (1)青霉素类药物包括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其中以哌拉西林最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肺部感染。 (2)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匹胺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药物。头孢他啶是目前针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药物,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似,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联合治疗用药,头孢匹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相似或略优。 (3)碳毒霉烯类药物该类药物抗菌谱特别广,抗菌活性强。治疗PA感染应首选敏感药物碳青霉烯类,并且初始剂量宜大,以增强其

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导致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导致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导致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病房住院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致肺部感染的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有效的预防隔离和护理措施,重点加强空气、环境、医护人员手、患者呼吸道辅助器械及其他用品的管理,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教育。结果12例患者中,6例经敏感抗生素及支持治疗肺部感染症状痊愈转出转出隔离病房,4例因病情加重和经济原因转入上级医院治疗,2例死于全身衰竭,未造成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暴发。结论强化病室环境管理,严格按照规范洗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等可有效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部感染的发生。 标签: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预防;护理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是专性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多发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是引起全球范围内引发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基层医院医疗条件总体不足,相关设备器械更新不及时,易发生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其中肺部感染居基层医院内感染的第一位[1]。目前各级各类医院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并发多重耐药的形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了护理人员的护理难度,同时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使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产生耐药性,且对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易产生耐药性,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和患者死亡率。现将近年来我院发生的铜绿假单胞菌致肺部感染患者的预防和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病房住院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致肺部感染的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58~82岁。肺癌术后5例,食管癌术后4例,肺癌化疗后2例,高血压脑溢血1例。入住医院病房后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8例,由村卫生室(社区卫生中心)带入基层医院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3例。 1.2 实验方法 (1)将带瓶的封闭式一次性吸痰管一端自气道吸出痰液5 mL,另一端接负压吸引器,立即送检;(2)检验科按照国家卫计委最新的微生物操作规程常规分离培养,并做出相应的药敏实验。 1.3 治疗方法

一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分析

一例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分析 一、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84岁,身高177cm,体重79kg,因“慢性咳嗽、咳痰、喘息30年,加重半月”入院。现病史: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慢性咳嗽、咳痰、以黄脓痰为主,伴喘息,活动后明显。病情反复发作,逐年加重,治疗期间给予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黄痰、痰量多、伴喘息加重,活动后明显,门诊以“支气管扩张继发性感染”收入我院。既往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骨质疏松症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95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1/87mmHg,神清语明,查体合作。咽无充血、红肿,扁桃体无肿大,桶状胸,双肺听诊呼吸音粗糙,双肺闻及广泛干啰音。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59×1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5%;C-反应蛋白:159mg/L;胸部CT平扫:1.左肺上叶陈旧性肺结核,2.双肺支气管扩张继发性感染。临床确定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继发性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性感染、阻塞性肺气肿。 二、治疗经过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在化痰、平喘的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初始治疗方案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mg ivgtt qd。入院第4天,患者咳嗽、咳黄痰、痰量多且不易咳出、喘息症状无缓解,血常规:白细胞12.5×1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9%;C-反应蛋白:186mg/L。痰培养结果: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氨苄西林、氨苄西林/棒酸、阿莫西林/棒酸为耐药;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为中介;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厄他培南、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敏感。经药师建议,停用左氧氟沙星,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3.0g ivgtt bid,联合用硫酸依替米星 0.15g ivgtt qd。入院第7天,患者咳嗽、咳痰有所减轻,继续抗感染6天,患者述无痰,偶有咳嗽,喘息明显减轻。复查C-反应蛋白<3.71 mg/L,复查肺CT,炎症情况较入院前好转。入院第13天,患者病情平稳,要求出院。出院带药吸入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盒,160μg 雾化吸入 bid。嘱患者每次吸完药后用水漱口,不要吞咽。

2010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难点及临床处理的

述评 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难点及临床处理的 不足与过度 杨进1 瞿介明2 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2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呼吸内科(上海 200040)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属于非发酵类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可广泛定植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泌尿道等部位。20世纪70年代,铜绿假单胞菌仅被认为是导致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致死性菌血症的病原体,而到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铜绿假单胞菌已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1]。在皮肤黏膜发生破坏(如气管插管、烧伤、机械通气),免疫功能低下(如中性粒细胞缺乏、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以及菌群失调的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相当高。汪复等[2]对国内主要地区的12所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细菌资料的统计发现在所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16 4%,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率不断增加的同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逐渐增加,特别是耐多药(M DR)或者泛耐药(PDR)铜绿假单胞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对目前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治疗中的难点及临床处理的过度与不足进行阐述。 一、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治疗中的难点 倪语星[3]研究表明在临床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呼吸道来源(不包括胸腔积液)排第一位,占74 3%。周庆涛等[4]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分析2001年至2005年呼吸科病房送检的所有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发现在临床常见的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排名第一,五年累计检出率达16 8%。以上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菌在肺部感染中的感染率高。 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特别是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加大了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难度,并且显著影响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预后。Car m e li等[5]研究表明,与非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相比,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可使死亡率增加3倍,继发性菌血症发生率增加9倍,住院时间延长2倍。目前全球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的监测数据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假单胞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耐多药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的检出率也逐年上升。1999年欧洲ICU的检测数据表明,I CU中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头孢他啶、 通讯作者:瞿介明,E m ai:l j m qu64@yahoo.co https://www.360docs.net/doc/a12305567.html,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环丙沙星以及碳青霉烯的耐药率已经分别达到37%~70%、57%、53%、56%和52%[6]。汪复等[2]公布的2008年中国C H I NET细菌耐药性检测的结果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21 0%、25 9%、25 2%、24 5%和30 5%,并且检出较多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L i ver m ore等[7]研究发现美国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从1997年的12 8%逐年递增至2000年的28%。 二、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临床处理的不足 1.单药治疗: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目标主要为:快速清除致病菌,降低体内致病菌负荷;!尽可能避免耐药致病菌的产生。这一原则在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中也完全适用。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且同一菌株常具有多种耐药机制,这也是临床出现多耐药菌株的原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改变抗生素药物作用的靶位;通透性障碍;外排机制和生物被膜等耐药机制可以不同组合的方式存在于同一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中,因此临床上单种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往往不佳,并常常能诱导出耐药菌株。Cha m ot等[8]分析了1988年至1998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情况,认为与单药治疗比较,抗生素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004年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 P)治疗指南也推荐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推荐的联合治疗方案为: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或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或 内酰胺类/ 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或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9]。 2.药物剂量不足:抗生素剂量不足在杀菌效力不足的同时,可以诱导对相关抗生素的耐药性。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药物剂量,目前认为抗生素的理想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AUC/M IC)应达到100以上。2004年发布的HA P治疗指南中,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抗生素药物剂量也有明确的建议。我国临床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剂量选择。因为顾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其在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其他细菌强,在潮湿环境能长期生存,对干燥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资料表明,水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联系紧密。医院内长期潮湿的地方及湿的物品是铜绿假单胞菌贮存的场所。水源污染主要来自人或动物排泄物、人肠道铜绿假单胞菌两个途径。铜绿假单胞菌在污染的水中可较长时间的存留,各种液体药剂,包括眼药水长期放置有可能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消毒剂、手术器械浸泡液都可能成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贮存场所。呼吸机湿化装置及导管可作为传播的直接媒介。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生物学特点,营养要求低,潮湿处易生长。大量资料表明医院内病人带菌率很高。人体本身是一个主要的铜绿假单胞菌贮存所,细菌主要存在人体较为潮湿的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呼吸道和肠道等。本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气管切开和插管、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静脉插管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易感染本菌,近年来住院患者感染的该细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治疗上难度较大。 预防措施 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应实行接触隔离,住隔离病室,隔离标志明确、醒目,在隔离病房或者区域的入口处应配备手套、手消毒凝胶、隔离衣及外科口罩; 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污物后均应洗手。洗手提倡采用流动水洗手,如果手没有明显污染时,可以用消毒凝胶消毒双手;医务人员如手皮肤有破损,不宜护理此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4、护士对患者导管的各项操作,应先从清洁的部位开始再到污染的部位,避免交叉污染,如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吸痰或雾化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等)时必须戴标准外科口罩,必要时带保护性眼罩; 5、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6、如患者需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生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检查完毕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7、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导管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8、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导管等废物须置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口,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集中焚毁。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都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两者对所有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多重耐药株,造成治疗的极大困难。2004 年5 月美国匹兹

抗菌药物考试题库(最终版,重要!)

1、尿路感染的病原治疗,肾盂肾炎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宜选药物为( B )。 A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B 头孢他啶或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 C 氟康唑 D 糖肽类 2、尿路感染的病原治疗,肾盂肾炎病原菌为念珠菌属,宜选药物为( C )。 A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B 头孢他啶或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 C 氟康唑 D 糖肽类 3、急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致病原大多为( B ) A 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 B 大肠埃希菌或其它肠杆菌科细菌 C 肠球菌属 D 葡萄球菌属 4、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氟喹诺酮类耐药(ESBL 阴性),宜选药物为( A )。 A SMZ/TMP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B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5、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氟喹诺酮类耐药(ESBL阳性),宜选药物为( B )。 A SMZ/TMP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B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6、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宜选

药物为( C )。 A SMZ/TMP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B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7、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肠球菌属,宜选药物为( D )。 A SMZ/TMP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B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8、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宜选药物为( A )。 A SMZ/TMP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B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9、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淋病奈瑟菌,宜选药物为( B )。 A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B 头孢曲松(单剂)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10、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沙眼衣原体,宜选药物为( C )。 A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B 头孢曲松(单剂) C 多西环素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11、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原治疗,细菌性痢疾病原菌为志贺菌属,宜选药物为( D )。 A SMZ/TMP B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C 阿奇霉素、多西环素或四环素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5-11-09T15:26:59.6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作者:王晓荣 [导读] 重庆市潼南县人民医院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侵袭性操作,改善医院卫生条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交叉感染,提高诊疗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能够切实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王晓荣 重庆市潼南县人民医院 402660 摘要: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原因,总结临床预防控制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某医院痰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株76株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株76株,其中,感染病例69株,细菌定植7株,定植率9.21%;多重耐药菌株52株,占 68.42%;痰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株的76例患者,气管切开/插管60例,占78.95%。结论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侵袭性操作,改善医院卫生条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交叉感染,提高诊疗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能够切实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多重耐药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ection causes of PEA and make a summarize of precautionary methods.Method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76 cases of PEA in sputum specimen from 2013.1 to 2014.12 in a certain hospital.Result 69 out of 76 PEA strains got infected,and 7 strains of bacterial were colonized,the colonization rate is 9.21%,and there were 52 strains of MDRO(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took a place of 68.42%,60 out of 76 PEA patients made tracheotomy,took a place of 78.95%.Conclusion Enhance the immunity of the patients,reduce invasive operation,improve hospital hygiene,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system strictly enforced,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prevent cross infection of drug-resistant strains,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operation specification,with all these methods done above,the infection rate of PEA could be highly reduced. Keywords:PEA;Nosocomial infection;Multi-drug resistance 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引起严重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其引起的医院感染高达30%以上,而呼吸道感染率更高,居病原菌之首。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利用多种有机物作为养分,并能在低氧环境下生存和繁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该菌在医院内广泛定植于潮湿环境、物品表面、各类导管、开放的气道、患者及医务人员皮肤,常导致医院感染。现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医院痰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株76株。其中,感染病例69株,细菌定植7株,定植率9.21%;多重耐药菌株52株,占68.42%;痰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76例患者,气管切开/插管60例,占78.95%。 2 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 2.1 感染原因完整的皮肤粘膜是天然的屏障,故铜绿假单胞菌很少成为健康人的原发病原菌,但改变或损伤宿主正常的防御机制,如烧伤导致皮肤粘膜破坏、留置导尿、气管切开/插管,或免疫机制缺损如粒细胞缺乏、低蛋白血症等,应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常可导致皮肤、尿路、呼吸道等感染。烧伤焦痂、婴儿或儿童的皮肤、脐带和肠道、老年人的尿道等则是较常见的原发病灶或入侵门户。如果人体抵抗力降低或细菌毒力强,数量多,就可以在血中生长繁殖,发生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因素的较强抵抗力及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有助于该菌在医院环境中存活而引起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呼吸道、伤口、尿道、血液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肺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皮肤坏死出血性丘疹与糖尿病患者恶性外耳炎多由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所致。医源性感染:手卫生依从性差、侵袭性操作、诊疗操作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环境卫生消毒未达标、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等,均是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 2.2 排除细菌定植对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意义,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标本来源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以纯培养方式从正常无菌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要进行细菌鉴定和抗生素敏感试验,而从非无菌标本如无临床特征或无肺炎症状的患者气管内标本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即使是优势生长,也没有必要鉴定,因为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常出现铜绿假单胞细菌定植。 2.4 排除标本意外污染无菌部位的标本,(血、胸腔积液、腹水、脑脊液、关节液和组织等),其培养结果较有临床意义,但需注意除外污染。如血培养,应做到两个部位采血。对于下呼吸道,理想的标本是经纤维支气管镜、经皮或经胸腔镜活检取得的肺组织,但活检为有创操作且需要特定的设备,因此广泛推广有困难。其次,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取下呼吸道标本。通常认为下呼吸道为无菌部位,但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细菌易侵入下呼吸道,而且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也并非必然代表为致病菌(致病尚需侵入组织,诱导炎性反应),亦可能为定植。对于伤口分泌物标本,由于采样时易被污染以及伤口常有临近皮肤正常菌群的异位定植,判读结果时也需非常慎重。较可靠的方法是取伤口的组织标本进行培养。留置的导管易发生细菌定植,取自导管的标本,其培养出的细菌较难区别是定植菌或致病菌,需结合其他标本培养结果(是否培养出同样的菌种)以协助判读。 2.5 预防控制措施对于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医师可选用2种以上的有效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防止或减慢耐药菌株的产生。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规范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每季度对临床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耐药性分析总结,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与此同时,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医院卫生条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交叉感染,提高诊疗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能够切实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1]。 2.4 加强多重耐药菌株预防控制铜绿假单胞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并且易于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导致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细菌对抗菌药物的大多数耐药机制均可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并且该菌中往往多种耐药机制并存,因而该菌常作为多重耐药菌的典型代表[2]。成功用于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干预措施包括:改进手卫生;应用接触隔离;主动筛查;员工教育培训;强化的环境清洁;医疗保健机构之间更好的多重耐药相关信息的沟通。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家庭和医院中,其在外界存活的重要条件是潮湿环境,在人类的皮肤和粘膜罕见。在临床,该菌是肠杆菌科以外的革兰阴性杆菌中最常见的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专性需氧菌,部分菌株能在兼性厌氧环境中生长。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比其他无芽胞菌强,在潮湿的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对干燥、紫外线有抵抗力。但对热抵抗力不强,56。C、30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