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原理》课件3-社会角色

《社会学原理》课件3-社会角色
《社会学原理》课件3-社会角色

第三章:社会角色第一节:角色概述第二节:角色认知第三节:角色行为第四节:角色冲突与协调第一节:角色概述一、角色概念二、角色规范一、角色概念 1、角色的渊源 2、角色的涵义 3、角色的特征 1、角色的渊源社会角色概念最早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德首先从戏剧中借用来的其实,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社会与戏剧舞台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舞台上演出的戏剧正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或者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的专门术语。社会角色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一个演员担当某一特定的角色时,他就要扮演这个角色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二是,扮演某一特定角色的演员会消失,但这个角色会长期存在。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他的《请君人瓮》中说了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从社会学的观念来看,人类社会是好像一个天然舞台,人们在这些社会舞台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2、角色的涵义。为了探讨角色概念的确切涵义,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种观点:一种是社会学的观点,他们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位置、社会身份的角度下定义。认为“每个角色都有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体系”。另一种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从个体行为、行为模式的角度下定义。他们认为,“角色是与一定社会位置相联系的行为模式,是占有某一社会位置的人应有的行为表现”。所谓社会角色是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行为模式。换句话说,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具体的说: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处于特定地位上的他人行为上的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3、社会角色的特征(1)客观性。一是角色的产生和存在客观的。二是角色的本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也是客观的。(2)职能性。有的学者认为,角色是个人在团体中所扮演的职务。(3)扮演性。每个个体都有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扮演一系列角色,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故意在那里装腔作势,也不是说人们随意产生某种行为。(4)多种性。在社会系统中,个体扮演的角色决不止一种角色,而是多重角色

的总体。(5)相对固定性。社会角色通过社会位置具体表现出来。角色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张网,而个人是网中的一个结点,每一个结点就是一个角色。一个人在社会中从事的职业越多、活动愈广,发生的社会关系愈多,社会身份、地位也愈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一生中扮演多种角色。 2、角色规范是怎样形成的角色规范是在主观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具体地说,影响角色规范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个:(1)素质因素。(2)文化因素。(3)经济因素。社会位置有两种获得方式一种是自然性位置。这些人们一生下来就必须扮演的、固定不变的、一定要承担责任。另一种是获得性位置。在社会生活中努力争取的、愿意扮演的角色。第二节:角色认知一、角色期望二、角色观念一、角色期望 1、角色期望与角色结构 2、角色期望的含义 3、角色期望的实验研究 1、什么叫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角色行为的重要基础。角色认知是根据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来认识对方的地位,身份,从而来判断应有的角色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对他的要求。 2、角色期望的涵义一个人占有了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位置,角色扮演的行为符合与社会,他人的期待与要求,这种期待与要求就叫做角色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社会、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又心领神会。 3、角色期望的实验研究角色期望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反馈性质。第二、强化性质。这种性质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根据个体与社会地位不同的关系,角色可以分为: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根据角色受支配的不同性质,角色可分为: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根据角色协调的不同水平,角色可以分为:协调角色、冲突角色。二、角色观念 1、角色观念与角色知觉。 2、角色观念与自我概念 1、角色观念与角色知觉角色知觉是角色观念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角色规范的认知;二是、对他人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三是、角色扮演是否恰当的认知。 2、角色观念与自我概念在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角色扮演,所以自我概念是角色形成的基本环节。所谓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所有的看法或观念。人们的行为都要受自我概念的影响。然而,自我概念并非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角色观念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的个阶段:经历的阶段:第一是自闭阶段。一、拒绝角色阶段。第二是

绝对观念阶段。二、是承认角色阶段。第三是相互并存阶段。三、是接受角色阶段。第三节:角色行为一、角色学习二、角色扮演三、角色技能四、角色冲突与协调一、角色学习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一个不承担社会角色的人。当一个人应该具备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当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这就是角色行为。但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具备所需要的条件。在这个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角色学习的过程一是、种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二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三是、随着角色的变化而变化的。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不同理论角色理论大师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是角色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角色扮演是社会互动得以进行得基本条件。米德创造了“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理论: 内容是:1、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 2、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 3、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戈夫曼对角色扮演进行研究。戈夫曼创造了“拟据理论”舞台上的演员与生活上的角色虽然说是两回事,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从外型的特征,还是从内部特征考察,我们不能说演员本人与所扮演的角色毫不相干。戈夫曼的理论中引入了一系列戏剧用语,如“观众”、“前台”、“后台”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 1、对他人角色的理解 2、对自我角色的理解扮演角色时注意以下几点 1、人们扮演角色的数量。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多重角色的承担者,看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2、人们扮演角色花费的精力。这里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人面对一系列角色应付自如,另一些人则对角色表演感到困难,这与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等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扮演角色的花费精力越少,说明这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3、人们扮演角色花费的时间。显然,在不同的时间范围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是不一样的。这主要看他对所扮演角色的熟悉程度。角色技能的类型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角色技能可分为两类,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一般技能。一般技能是任何担当角色的个体都必须具备的技能。如果缺少这种技能,那么个体的社会适应就会出现障碍,换句话说,角色扮演就成了一句空话。一般技能可划分为认知技能和活动技能两种:认知技能。活动技能。扮演角色的特殊技能特殊技能是在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智慧,经验等特

征。四、角色冲突与协调角色冲突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的产物。角色冲突是个体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角色内部、角色之间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任何人在扮演角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 1、角色内冲突。它往往是由于社会上人们对某个角色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角色冲突形式。 2、角色之间冲突。当一个人同时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位置,不同的社会位置对他提出不同的期望,他感到无法同时满足个方面的要求而产生的角色冲突。 3、角色外冲突。当一个人发生角色转换时,过去担任过的角色与正在面临的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2、角色协调角色协调是解决角色冲突的有效办法。角色协调首先要解决心理紧张这个问题。因为无论那一种形式的角色冲突,都会产生心理紧张,只有心理紧张消除了,角色扮演者才能在社会舞台上顺利的扮演角色。

如何才能解决心理紧张呢?应该采取几种反应方式:合作。改变产生心理紧张的外在事件,必须合作转移。专心致志,把注意力集中某一角色顺应。老一代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贡献给年轻人自居。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和他人相似,以他人自居总之,我们只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方法,并在行为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减少或避免角色冲突,真正扮演好自己在社会舞台上应该扮演的角色。角色学习的内容学习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规范学习角色的知觉、情感和态度。角色学习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这就表明角色学习是无限的、不停顿的过程,它伴随着个体整个生命的历程。角色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强化学习、模仿学习、观摩学习等机制来完成个体了解某个角色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这说明角色学习是角色行为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如果离开角色学习,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会变的异常困难。三、角色技能。角色技能是人们所具有的能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任务的智慧、能力、经验等个性特征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角色技能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因为绝大部分的角色技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人们早期生活的学习条件,文化背景,对角色技能影响深远。 * 二、角色规范 1、角色规范 2、角色规范的形成 3、角色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中介 1、角色规范角色规范是社会角色的一个重要范畴。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在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并成为调节人的行为的重要控制器。

角色规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书面形式或用法律条文规定下来的成文的行为准则。另一种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3、角色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中介。角色规范是社会影响个人的重要中介环节,是社会规范的具体表现手段。社会对个人施加的影响往往通过角色规范来实现。 4、角色分类:根据角色对规范的不同理解,角色可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根据个人扮演角色的不同原因,角色可分为:先赋角色、自致角色、指定角色,世袋角色、伴随角色。根据个体受规范制约的不同程度,角色可以分为:规定性角色,开拓性角色,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角色知觉正确与否与下列因素有关:一、对角色的社会期望的明确程度。二、个人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的程度。三、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个人的角色知觉。自我概念是角色形成的基本环节。 *

大连理工大学《社会学原理与方法》20秋在线作业3答案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根据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划分的社会互动情景是()。 A.社交关系 B.情感关系 C.工具关系 D.混合关系 答案:A 2.统计学抽样调查中,一般以()为界。 A.30 B.50 C.100 D.120 答案:A 3.询问调查对象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态度以及社会心理状态的问题属于()。 A.事实问题 B.行为问题 C.态度问题 D.观念问题 答案:C 4.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 A.消极的控制 B.积极的控制 C.非正式控制 D.外在控制 答案:B 5.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的是()。 A.未成年人 B.生理上有某种残缺或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 C.心理上有某种障碍和创伤的人 D.社会关系上出现某种不适应或对立的人、群体或社区

答案:A 6.社会互动的理论包括()。 A.符号互动论 B.戏剧理论 C.社会交换论 D.本土方法论 答案:ABCD 7.简单随机抽样包括()。 A.抽签法 B.随机数表法 C.等距抽样法 D.分层抽样法 答案:AB 8.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A.技能社会化 B.结构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E.性别角色社会化 答案:ACDE 9.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基本内容包括()。 A.私有化社会的阶级斗争 B.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C.阶层分析 D.阶级分析 答案:ABCD 10.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

A.普遍性和变异性 B.复合性和周期性 C.破坏性和集群性 D.结构性和功能性 答案:ABC 11.率先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是美国。()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2.回报都是有形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3.负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4.对比值就是两变量值的比值。()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5.频数分布是不同类别在总体中的相对数量分布,而频率分布则是不同类别在总体中的绝对数量分布。()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 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社会角色 本章学习目标 角色的含义 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 角色的行为模式 角色学习 角色扮演 角色冲突 角色偏差 性别角色差异 个人的社会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认同高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那么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角色问题。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社会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社会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像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角色的概念为我们弥合以个体和以群体或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研究途径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一、角色的含义 角色(role)最初是由拉丁语rotula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的《论表演哲学》一文中,

当时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但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角色”一词才被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而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H.Mead)和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社会角色呢?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莱威(M.J.Levy)将角色等同为社会地位,他在《社会结构》一书中将角色定义为“由特定社会结构来分化的社会地位” ;纽科姆(T.M.Newcomb)在其《社会心理学》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本身,他认为“角色是个人作为一定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为”;林顿在《个性的文化背景》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期望或规范,他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角色理论研究者彼德尔(B.J.Biddle)将角色视为行为或行为的特点,他在《角色理论:期望、同一性和行为》的著述中强调,“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的行为特点”;森冈清美把角色分为两种,把地位分为“群体性角色”与“关系性角色”。以家庭为例,所谓“群体性角色”是观察家庭内的各个位置与家庭群体的整体关系时的概念.如户主、主妇、户成员的区别那样;所谓“关系性角色”是从家庭关系角色来观察各个位置时的概念,如妻子对于丈夫、儿子对于母亲那样。这样,如把家庭成员数作为n 的话,一个位置就会伴随(n-1)个关系性角色;台湾的社会心理学家李长贵把社会角色定义为“个人行动的规范、自我意识、认知世界、责任和义务等的社会行为” ;安德列耶娃把角色要素分为下面这样三个方面,即社会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待系统,这个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相互作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特殊期待系统,也就是说,角色是个体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的外

社会学原理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A

《社会学原理》复习纲要A 一、单项选择题 1.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文 2.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同 D.角色失败 3. 在违法的行为发生后,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惩罚的手段来予以制裁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内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4.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称为()。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 子女成婚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 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8. 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生活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9.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0. 学校教育属于()。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1.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A.功能整合 B.结构整合 C.符号整合 D.关系整合 第 1 页共4 页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社会角色

第六章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 (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角色区分为多种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所谓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所谓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这是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所谓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自觉的角色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经常体验到的。所谓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一般说来,当前述的、形成自觉角色的那些原因不存在时,人们就容易形成不自觉的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所谓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属于这类角色的,如警察、法官、各级党政干部、党员、团员等等。所谓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例如,父母、夫妻、子女、亲戚、朋友、同学、顾客、乘客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开放性的。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所谓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社会学原理作业二

) 二(社会学原理作业 社会学原理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普那路亚家庭又称 A. 血缘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偶婚 制家庭 D.专偶婚制家庭 2.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在一切婚姻动机中,只有______才是自始至终起决定

作用的稳定因 素。 A.经济 R.爱情 C生育。 D.道德 3.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通常工人是以 ______的身份,参与反抗企业组织的制度或待遇条件。 A. 个人 B.正式群体成员 C.非正式群体成员 D.组织 4.从社会流动的动因来看,我国目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属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垂直流动 D.水平流动

5.某学者指出某城市在交通繁忙的市中心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将造成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他主要 运用了 A.区位探究法 B.社会体系探究法 C. 社会冲突探究法 D.社区行动探究法 6.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

的研究,于1929年以《中等市镇》为研究成果的学者是 A. 派克 B.林德 C. 林德夫妇 D.滕尼斯 7.根据离轨行为的“标志论”解释,产生离轨行为的原因是 A.离轨者为了缓解下意识的犯罪感 B. 社会的解体 C. 离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D.违背厂官方社会控制机构制定的离轨准则. 8.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互惠行为的是 A.中国通过谈判加入WTO B.商业活动中

的买卖行为 C. 夫妻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D.大学生参加“科技支农”的志愿者活动 9. 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范围最广的社会行为是 A. 消费行为 B.经济行为 C. 政治行为 D.文化行为 10. 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

社会学课件 社会角色

第二编第六章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之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 社会化的内容,就是培养社会角色,最后通过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出来。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米德首先将这一名词应用到社会心理学中,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一、社会角色的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来源 (1)美国芝加哥学派乔治. 米德(G. H. Mead) (2)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 林顿(R. Linton) (3)完形主义心理学或称格式塔心理学 (4)拟剧论 米德: 米德用此概念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象扮演某个角色(嬉戏阶段)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群体游戏阶段)。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扮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扮演规定大致的范围。林顿: 林顿把角色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他将社会结构置于个人行为之上,视社会结构为一个行为规范体系,个人接收和遵循这些规范。角色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角色表演是根据文化所规定的剧本进行的。 完形主义心理学 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角色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拟剧论(dramaturgical theory) 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第一观点 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不仅包括用自己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对方,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台布景,这实际上是对互动情境的设计。 第二观点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即预想的方式)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即情况更加复杂或发生变化)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第三观点 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在后台,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前台和后台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比如对于工作组织的成员来说,工作场所是前台,人们要按照工作规则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台了。有时,前台和后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前台变成了后台。工作之后人们回到家里是进入了后台,在夫妻因为家务而唠叨甚至争吵时,如果有客人敲门进来,夫妻会停止争吵,向客人显示出和睦的样子,这时,后台已经变成了前台。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场合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对角色行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大工18春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在线作业2辅导资料

大工18春《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在线作业2 1、C 2、A 3、B 4、A 5、C 一、单选题共5题,20分 1、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 A不自觉角色 B自致角色 C开放性角色 D规定性角色 正确答案是:C 2、()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到19世纪30-40年代,在欧洲基本完成。 A1789 B1790 C1791 D1792 正确答案是:A 3、人一出生就具有的角色叫做()。 A自致角色 B先赋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自觉角色 正确答案是:B 4、个人社会化中第一要素是()。 A家庭 B学校 C朋友 D大众传播媒介 正确答案是:A 5、()的著作《自杀论》被许多社会学家誉为社会学的“圣经”,标志着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彻底分离。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迪尔凯姆 D马克斯?韦伯 正确答案是:C 二、多选题共5题,20分 1、社会角色失调的类型有()。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E角色矛盾 正确答案是:ABCD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四十余年来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化,

具体表现在()。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C闲暇时间的增加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E生产关系的变化 正确答案是:ABCD 3、“镜中我”理论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 A我们观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B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 C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D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自我在初级群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正确答案是:ABC 4、社会化的内容有()。 A传授基本生活技能 B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C指点人生进取目标 D培养担当社会角色 正确答案是:ABCD 5、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而已,是空名,而非实体的社会唯名派代表人物有()。 A韦伯 B吉丁斯 C斯宾塞 D迪尔凯姆 正确答案是:AB 三、判断题共10题,60分 1、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社会非常像人类的机体或任何活的有机体。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是:B 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本质上是生产力的总和。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是:A 3、没有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是:B 4、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A错误

社会学原理

福师《社会学原理》课程练习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的学者是()。 A.克罗伯 B.梁漱溟 C.库利 D.泰勒 解析:本题考点是不同学者对文化的不同的定义。 爱德华.泰勒:“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它包容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梁漱溟:“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2、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指的是()。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其中,青年前期——“人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青年后期——三项任务。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3、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人生中的一个“危险期”。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少儿期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少年期,也就是生理上进入青春前期,心理上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总的一个“危险期”。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4、“忠孝不能两全”反映的是一种()。 A.角色紧张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由于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所以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会出现角色差距,而且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遇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一个人承担了多种角色后,在他自身内部发生了冲突。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5、“集体激动”是用来解释社会学研究中的()。 A.法人行为 B.犯罪行为 C.组织行为 D.聚众行为 解析:本题考点是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聚众行为是指一种无组织、无领导、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无明确目标和行动计划的群众性行为。它具有自发性、突发性、狂热性、非结构性、非个性化与暂时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骚乱和恐慌。聚众行为的发生过程:接触和摩擦、情绪感染、集体激动。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D。

2012社会学原理作业

社会学原理作业: 1.简述社会学初创与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及其学术观点 第一、社会学的创立(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末)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及赫伯特.斯宾塞。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5)(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在1838年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孔德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名词,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其社会学主张有: (1)关于科学的分类,首次提出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在科学的分类上划分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2)提出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3)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提出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建构。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1)社会有机论。斯宾塞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论述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性与区别。 (2)社会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认为,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进化是自动的过程,不应人为地加以干预。 斯宾塞的代表作有《进化的假设》、《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 第二、社会学形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与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1858—1917)(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1)社会事实论。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2)社会团结论。 (3)宗教论。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思想。 (4)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 (5)代表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

B 、 E 、 双重性D.过渡性 ) 主干家庭 C. ) 职业声望 C. 整合性 E.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1分,共10 分) 1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 )提出来的 A. 涂尔干 B.马克思 C.斯宾塞 D.孔德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运行 C.社会制度 D. 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 的意境迥异,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体现了( )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 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 从费孝通教授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出( )的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社会问题研究 C.社区研究 D.民俗研究 6. 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和边际文化 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 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的观点出自( ) A.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马林诺夫斯基 C.克罗伯 D. 傅立叶 8. 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 A.生产关系 B. 婚姻关系 C.亲子关系 D. 抚养与赡养关系 9. 在19世纪30(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10. 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转变是指( ) A.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 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2分,分) 1.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主要角度有(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阶级结构 经济、政治、文化 阶层结构 2. 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A.稳定性 B.封闭性 C. 3. 家庭的结构主要有( A.血缘家庭 B.核心家庭 D. 联合家庭 E.其他家庭 4. 以下属于社会资源的有( A.经济利益 B.政治权力 D.生活质量 E.知识技能 5.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 社会现象是纯客观的 B. 只有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C. 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 6. 社会角色根据追求的目标可以归结为( A.功利性角色 B.表现性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开放性角色 E.自致角色

2014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612社会学原理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612社会学原理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考试科目: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1.社会群体 2.集合行为 3.越轨行为 4.田野调查法 5.城市化 6.社会控制 二、简答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2.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3.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4.简述调查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三、论述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计60分) 1.试述人的社会化环境及启示。 2.试述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参考答案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考试科目: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1.社会群体 答: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集合行为 答: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①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②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③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越轨行为 答:越轨行为,又称社会越轨、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4.田野调查法 答: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福师大社会学原理作业

1、西方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学术观点。 答: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上半叶,其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孔德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的社会学主张包括下面几方面: 1、孔德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他认为,宇宙现象分为五类,即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这五类现象在整个宇宙中是统一的,只有社会现象还是个空白,砖雕要一种科学来补充,这就是孔德所来提出的社会学。 2、孔德提出了社会研究的实证方法。孔德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现象根本法则的实证研究。 3、孔德试图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他认为社会学理论体系可分为两部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是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其目的是研究社会的“和谐”和“秩序”社会动力i0研究是达到“完全社会”的各种推动力,即研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孔德的社会学理论带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但在西方社会学界认为,孔德把实证主义引入了对社会的研究,并对社会学体系化作了初步的尝试,他的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观点成为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的理论渊源。所以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斯宾塞的社会学深受生物学进化论的影响,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认为社会分工是必要的,是社会机体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由此,他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2、和生物有机体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结构会复杂化和分化,而结构的分化又伴随着功能的类似分化。故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3、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南非求就必须得到满足。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认为,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他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则移植到社会理论中,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也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他认为,社会进化既然是一种自然过程,就应该遵循其自身的规律,不应人为地加以干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进入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迪尔凯姆和韦伯。被公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1、社会事实论,他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是一种个人外部的存在,是决定个人行为而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他把社会事实分为物质的社会事实和百物质的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论,他把社会团结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种是机械团结,另一种是有机团结。他认为产生这两种团结类型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劳动分工形式。3、宗教社会学,他认为宗教是使个人产生恪守社会要求的道德责任感的力量之一。4、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他认为社会学是不同于哲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由于迪尔凯姆在理论研究上是进化论、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集大成都是,因而对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影响甚深。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主要集中于社会学研究方法、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等领域。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对现代西方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课件社会角色

第二编第六章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LI的,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之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 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 社会化的内容,就是培养社会角色,最后通过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出来。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笫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米德首先将这一名词应用到社会心理学中,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一、社会角色的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来源 (1)美国芝加哥学派乔治.米德(GH.Mead) (2)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R. Linton) (3)完形主义心理学或称格式塔心理学 (4)拟剧论 米德: 米德用此概念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象扮演某个角色(嬉戏阶段)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群体游戏阶段)。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扮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扮演规定大致的范围。林顿:林顿把角色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他将社会结构置于个人行为之上,视社会结构为一个行为规范体系,个人接收和遵循这些规范。角色是山社会文化塑造的,角色表演是根据文化所规定的剧本进行的。 完形主义心理学 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角色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拟剧论(dramaturgical

theory) 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Goffman),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第一观点 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主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LI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不仅包括用自己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对方,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台布景,这实际上是对互动情境的设计。 第二观点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即预想的方式)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即情况更加复杂或发生变化)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第三观点 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询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在后台, 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前台和后台可以是,但乂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比如对于工作组织的成员来说,工作场所是前台,人们要按照工作规则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台了。有时,前台和后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悄境发生了变化,前台变成了后台。工作之后人们回到家里是进入了后台,在夫妻因为家务而唠叨甚至争吵时,如果有客人敲门进来,夫妻会停止争吵,向客人显示出和睦的样子,这时,后台已经变成了前台。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场合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对角色行为的规定。一个成功的社会成员就

社会学原理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1、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有机体论: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 3、社会进化论: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4、迪尔凯姆(涂尔干):社会事实(科学事实)是构建社会理论的基石,著有《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等。用统计方法研究自杀、死亡、出生等。 5、韦伯:理解社会学奠基人。社会学最重要的目标是解释社会行动或行为。行为分类(工具、价值、情感)、权力与权威驱动 6、简述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看法 (1)人们之所以能从分散孤立的状态集聚为整体的社会,是因为人们的社会感情,而这种感情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构成的基本组织是家庭,因此,家庭是社会学考察的主题。 (3)社会以人们的社会合作为基础,分工则是社会喝足的体现。 7、简要说明当代欧洲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视角 (1)孔德: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其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主张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8、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动态平衡与运行依赖其构成部份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功能是社会组织或机构存在的理由,通过功能理解社会存在。 9、简述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各部份并不是作为整体的一部份而平稳运行,他们是相互冲突的。社会资源、权力、声望的有限性所导致的冲突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进化的动力。 10、简述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视角:社会个体与群体如何相互作用,并使这种作用具有实质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2、社会实在论: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只能从社会规范、结构与制度上才能理解人的行为。 3、社会唯名论:个人及其行动具有先在性,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它坚持还原论的方法,认定只有认识人才能认识社会。 4、社会关系: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5、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 6、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7、文化模式: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简述社会的定义及其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