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策略运用

课堂提问的策略运用
课堂提问的策略运用

课堂提问的策略运用

讲座一提问与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提问与问题的概念诠释;2.主要阐释了问题在提问中的核心地位;3.对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讨论。

本节课旨在阐明问题在提问中的核心价值,这是对提问内涵的探讨;与通常对课堂提问研究有所不同,通常把对课堂提问的探讨的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而本课程则把它主要放在提问的内涵和有效性上,希望予以注意。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为常见的手段,也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最为重要的技能,向来得到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关于提问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怎么提问,这涉及提问的方法和技艺的问题;二是提问什么,这涉及到提问的内涵和水平的问题。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更为关注第一个方面,而在今天的讲座中,我们尽量做到两个方面都得到关注,比较而言,我们更为关注第二个方面,因为第二个方面更为直接地影响提问的质量与价值。

一、提问与问题

(一)提问的含义

“提问”一词习用常见,在教学中使用极为频繁。对提问的解释虽有多种,但大同小异。《现代汉语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解释为:提出问题要求回答。《新现代汉语词典》(海南出版社)解释为:提出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对提问的两个理解:

1.提出的问题,问题是提问的内涵;

2.问题的提出,即把问题呈现出来,具体一点说,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把问题明确表达出来。

因此,我们讨论提问,实质上讨论是“问题”,“问题”是提问的内核,是提问的内涵。提问质量的高低优劣,主要取决于提出的问题水平。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首先来讨论“问题”。这一课我们从“问题的内涵、问题的水平、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层级、问题的维度”五个方面来讨论“提问”。

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能对课堂提问有一个更为明确深入的认识,确知我们的提问是在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提问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二)问题的内涵

什么是问题呢?或者说,问题的内涵是什么呢?视角不同、着眼点不同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里,对“问题”的解释有4个义项:

1.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如“这类问题不好答复”;

2.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如“争论的问题本来是微不足道的”;

3.事故,麻烦,如“他们那里老出问题”;

4.关键,要点,如“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

显然,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所包含的问题主要指涉1、2两个义项。事实上,课堂提问

就是用言语表达出需要解决(解答)的矛盾、疑难。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问题”的实质。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心理学中,问题被解释为:“当你想做一件事情,却又不知道怎样去做时,便产生了问题。”1具体地说,“一个问题产生于一个活着的人,他有一个目标,但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之时。每当他不能通过简单的行动从一种情境达到另一种需要的情境时,就要求助于思考……这种思考的任务是设计某种行动,这种行动能使其从当前的情境达到需要的情境。”2。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1980年,提出了关于问题解决的三个基本特征:(1)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与苦思冥想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有明确的目的性,后者则没有;(2)操作序列――问题解决必须包括心理过程的序列;(3)认知操作――问题解决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实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包含着心智的困顿,而要解决这一困顿,必须经过序列性的认知操作来实现。心理学研究成果启示我们,课堂提问应该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解答或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经过一番智力活动,这实质上是一个思维训练过程。课堂提问的主要指向应该是“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提问并非都实际提出了问题。这里有三种提问方式值得考察,即,试探性的提出问题――试探性提问;修辞性的提出问题――修辞性提问;实质性的提出问题――实质性提问。

1.所谓试探性的提出问题是指提问者已经知道或自认为知道某一问题的答案,而把该问题提出来询问或考问他人,以便了解被问者是否也知道它的答案。提问者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探测被问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属于这一类问题。

2.所谓修辞性提问是提问者既不是真正地为了获取问题本身的解答,也不是为了测试被问者而提出问题,提问者不过是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一种意见、观点,以提请注意,达到加强语言修辞效果。它通常不要求对方回答,比如,人们用“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呢?”来表示责难,用“为什么不呢?”表示确认,用“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表示肯定,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这是用设问来提请注意,等等。修辞性的问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问题,甚至不被纳入“问题研究”的范畴,但是,它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经常地被使用,具有一定的教学上的研究价值。

3.所谓实质性提问是指提问者不知道或不能确切地知道问题的答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未知,寻求正确的解答,获取有关知识。它与探试性问题不同之处在于:探试性的问题通常是对于提问者来说答案已定或答案已备的问题,而实质性提问则是尚未作出解答或未能作出确切解答的问题。探试性问题是从已知结果出发,去构造一个提问形式,而实质性提问则是通过已知条件去探寻未知。在教学中,学生的提问通常是实质性提问;教师也可适当提出实质性问题。

1 S.Tan Robertson著:《问题解决心理学》,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二、问题的类型

对于提问分类的探讨,自布卢姆(B. S. Bloom)的认知性教育目标分类问世后而获得重大进展。布卢姆(B. S. Bloom)在其主编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手册:认知领域》一书中,共列有六项认知性目标: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桑得士(Sanders,1956)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对提问进行的分类研究,他将其中“理解”一项细分为“转换”(Transla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两项,计为七项,具体为:

记忆性问题。要求学生回忆或认知已学过的知识,包括事实、定义、规则、价值观及技能等。

转换性问题。对问题的回答是将原材料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或符号来表达。

解释性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对两个或更多个别事实、规则、定义、价值观念或技能等,找出其间的关系,包括比较的、应用的、数据的、归纳的、因果的等关系。

应用性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表现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的问题。

分析性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表现为依据事实以及思考方法(归纳、演绎等方法)或由实例类推去分析其关系。

综合性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表现为应用想像,可以别出心裁地设想或发现前所未有的方法。此类问题允许学生自由寻求各种不同答案。

评价性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须先设定自己的标准或价值观念,以此来评价事物或观念。

加里.D.鲍里奇根据布卢姆的“认知领域分类”,对提问进行分层:3

图表5:

葛拉格和阿斯契讷(Gallagher & Aschner )提出问题类别五分法:

认知-记忆性问题(cognitive-memory ):学生回答问题,主要针对事实或其它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或经由认知、记忆和选择性回想等去寻求答案。

聚合性问题(convergent ):学生回答问题,须对所接受到的或所记忆的资料进行分析及统整。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按既定的方式进行,一般会导致某一预期的答案或结论。

扩散性问题(divergent ):学生回答问题,个人可以独立自主、创造性地生发见解,改变想法或作联想与遐想。

评价性问题(evaluative ):回答问题时,学生根据自己设定标准或价值观念,对事物进行评判或选择。

常规管理性问题(routine ):这类问题包括教学管理所需使用的问题以及表达情感的问行为复杂性

层次

预期学生的行为

教学过程 关键词 提问举例 识记

学生能够回忆信息,识

别事实、定义和规则

重复记忆 定义、描述、识别 直线的定义是什么? 理解 学生能够改变表达的形式,能够转述或重新组织学过的知识

解释说明

归纳、转

述、重新

组织 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话解释一

下资本主义的概念吗? 应用 (转化)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环境之中

练习转换 变式

应用、使

考虑一下构成所有格的第一

条规则,哪位同学能用它来修

正以下报纸文章中的错误? 分析 学生能够将一个问题分

成几部分,能在各个部

分之间建立联系

推理演绎 联系、分辨、区别 哪些因素能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区分开来?

综合

学生能够将各个部分的

知识加以整合,构建出对一个问题的独特新颖

的回答

发散

思维 归纳 明确地表达、组织、创造 整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主

要特征的一种经济制度会是怎样的?

评价

学生能够按照一定标准对不同方法、思想、人

物或产品的价值作出判

辨别推断 评判、断定、说明

根据你自己选择的证据,是资

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更高?

题。4

威伦等人把提问分成四层水平:

水平1――低层次集中型问题。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再现性思考,主要表现为学生再认和回忆相关信息,强调记忆和保持。

水平2――高层次集中型问题。问题要求学生致力于“水平1”之上的生产性思考,主要表现为要求学生超越记忆,表现为对材料的组织和理解。

水平3――低层次分析型问题。问题要求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主要表现为学生分析相应信息,发现其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寻找观点的支持依据。

水平4――高层次分析型问题。问题要求学生致力于原创性和评价性思考,主要表现为学生能作出预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基于内在的和外在的标准判断各种想法、信息、各种行为和审美表达。5

思维学家大多把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垂钓问题(就像把诱饵放在鱼钩上,并不清楚什么东西会上钩);一类为射击问题(像瞄准一只鸟射击,要么打中,要么没打中)。6实际上,这就是开放性问题(open-problem)和闭合性问题(closed- problem)。

开放性问题是指不止一个答案或答案不确定的问题。如人生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幸福?尽管对人生意义、人生幸福的解答可能有更为合乎人性、时代、人们期望的解答,但历史地看,为一切时代、一切人所接受的解答是不存在的。哲学问题、人文理解问题大多是开放性问题,对它们的解决一般只有相对的意义。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提出了至今仍在激励人们思考的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但每一种回答都可以妙趣无穷。闭合性问题是指具有确定答案或一个答案的问题。如,鲁迅是哪里人?是去北京还是去上海?闭合性问题使思维指向明确而专一,确保问答交流不易偏离话题。

三、问题的结构

这里所谓的“问题的结构”,是指课堂提问的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课堂教学的思维特征,我们可以将提问的“问题”分为纵向链式结构和横向辐射结构及纵横交叉结构三种。

在纵向链式结构的提问中,问题是以链状结构环环相扣的,解决(解答)前一个问题是解决(解答)后一个问题的基础或前提。

(一)纵向链式结构

4Gallagher,J.J.,and Aschner,M. J. A preliminary report: analysis of classroom internation. Merrill-Palmer Quarterly,1963,2,183-194.

5William Wilen,Margaret Ishler,Janice Hutchison,Richard Kindsvatter:Dynam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4th,Longman,an imprint of 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 ,2000,pp 180-181.

这种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教学某一个环节中,也可以将一节课设计为链式提问展开形式。

1.教学环节中的提问链式展开

在某个教学环节中,就某一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先后有序地逐步深入。

例如,在学生预习《归园田居》课文之前,有教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3)在标题明示的信息里还有没有隐性的信息?

(4)作者从何而归?

(5)归向何处?

(6)为何而归?

六个问题中,①到③是对课文标题的理解,3个问题构成逐步深入的问题链,④到⑥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探讨,步步深入地引向对文本的理解。

问题的链式展开,有的是缘于问题既有的逻辑关系,有时是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而作的精心设计,将问题分解,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疏导性、铺垫性的小问题,为思维搭建阶梯。

2.课文教学中的提问链式展开

有时,一节课或整篇课文的教学就是由一个“问题链”来展开的,例如,有教师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教学设计就是这样一个链式展开结构。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了解相关资料,相互交流

(为理解课文做相关知识准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其作品中纯净强国富民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

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8岁,阳光灿烂的日子,刚刚走出了梦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动的你多么想探寻一下更为遥远的世界!可是,当你真的走出之后,外面的世界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吗?《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或许对你认识这个世界有些启发。

2.速读课文,然后回答: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涉及了哪些人物?

(初步感知,对小说有一个大体了解。)

明确:小说描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一些奇怪的生活片段;小说主要写“我”、“司机”、“抢劫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研习新课,讨论探究

1.小说中的“我”一直在寻找什么?寻找的过程及结果怎样?

(从关键词“旅店”切入,涉及全篇。)

明确:“我”第一次出远门,需要“旅店”,但没有人告诉“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黄昏来临的时候,“我”感到了自己无所依靠,于是“我”拼命地到处寻找“旅店”。没有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车,暂时的舒服让“我”满足。不幸的是汽车抛锚了。为了维护正义,“我”付出了遍体鳞伤、无限痛苦的代价。“我”最终寻找到了“旅店”--被抢劫的伤痕累累的“汽车”。

2.寻找“旅店”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

(阅读文本,了解、体味情节。)

明确:司机态度突然转变,“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不要“我”在车正开着时去车厢取苹果;当我问他去哪里时,他说“开过去看吧”,“我”旅行时没有目的,司机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车跑着就行;汽车抛锚时,司机竟能在旁边“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有人抢

劫车上苹果,他竟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最后司机参加到抢劫者的先烈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

3.这些荒诞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体味句外之意。)

讨论归纳:荒诞的情节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题。“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与万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荒诞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中荒诞的生活。

4.“旅店”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独特理解,增减创造性思维。)

讨论归纳:“旅店”是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处暂时或长篇的寄托地。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有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被赋予了“我”心底的一点希望、一份力量,小说在凄婉的中显示了一点亮色。

5.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主人公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讨论归纳:“我”的情绪一直在变化――“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外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我”的情绪变化来自客观不可捉摸的客观,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去甚远。

(四)总结提升(略)

(五)讲述成长经历(略)

(六)拓展作业(略)7

围绕上述六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内容,六个问题前后相续,六个问题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

(二)横向辐射结构

在横向辐射的问题结构中,有一个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向四周散射出若干个小问题,理解、解决了若干个小问题也就可以理解、解决中心问题。与纵向逻辑结构不同的是,

各小问题之间是并列展开的,它们或起点或终点都直接指向中心问题,仿佛车轮的轴与辐的关系。

在上文述及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里,执教者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了多种阅读理解的视角:

[切入点]

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小说明显不同,这为教学时从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可能。

⒈从关键词“旅店”切入。“旅店”一词在小说中共出现在19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断重复要寻找“旅店”,最后发现“旅店”竟是那遍体鳞伤的“汽车”,小说中的人、事、情几乎都与“旅店”(汽车)有关,可以“旅店”为辐射源生发联想,引出讨论、探究的话题。

⒉从关键句切入。类似“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说中出现了5次,结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和它们遥相呼应,这句话为什么不断出现?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⒊从情节切入。这篇小说中有哪些荒诞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⒋从情绪切入。主人公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情绪的不断变化,构成了小说的一条线索。情绪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回答该问题,牵引情节,体味主旨。8

教师设计了4个方面的理解入口,这4个方面既可以综合考虑,亦可择其一个侧面,“条条大道通罗马”,均可通达课文的理解。如果对每一个侧面都进行探讨,则构成了对问题的多维度的认识。

(三)纵横交叉结构

所谓“纵横交叉结构”就是纵向链式结构与横向辐射结构的组合。事实上,纵向的链式问题结构和横向的辐射问题结构经常在教学中综合使用。对纵向链式结构问题的某一环节进行拓展、分解,就成为横向辐射结构问题,反之亦然。纵横展开的问题结构我们可称为“树状结构问题”。即,总体上,问题向纵深延伸,但在某一问题环节分开枝丫、分门别类探究便构成了树状问题结构模型。

四、问题的维度

对某一事物我们可多维度地理解,即对某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剖析,以获得对问题的透彻、全面的认识。开辟一种认识视角就会有新颖独特的发现,综合多种视角就会对问题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我们试以“理解六维度”为例说明如何从多种维度进行发问。

1.解释:对事物进行合理、恰当的论证说明。该维度涉及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用什么来说明此类事件?用什么来说明此类行动?怎样说明?它与什么相联系?它是怎样起作用的?有什么含义?

2.释译:能提供有意义的阐释、叙述和翻译。该维度涉及的问题是:讲述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会如此重要?它是什么?它与我有什么关系?它在人类的经历中和整个学科中说明了什么?怎样才能言之有理?

3.应用:一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新环境的能力。该维度涉及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在何处?我们如何对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进行校正以适应特殊情况的需要?

4.洞察:观点深刻并具批判性。该维度涉及的问题是:从谁的立场?从哪一个有利的立场?需要明确考虑什么样的前提预设?哪些观点需要阐明?哪些已经得到确证?论据是否足够?合理吗?这些观点的优缺点是什么?是否可信?其局限性是什么?

5.移情:能深入体会另一个人的感情和观点的能力。该维度涉及的问题是:这对你意味着什么?对于我所没了解的,他们了解了什么?如果我要理解,我需要哪些经验?当我对某事某物某问题有所感受时,对方的感受是什么?

6.自识:一种认识到自己无知的智慧,能够理智地认识自己思维与行为模式的优势及其局限性。该维度涉及的问题是:我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我的理解力局限何在?我的盲点何在?因为受制于偏见、习惯、思维或行为方式,我容易对什么产生误解?9以上六个维度也大体表明了我们认知事物逐步深入的阶段和过程。从六个维度进行提问可以考察学生对事物、事理理解的全面性和深入度。

小结

这节课,我们首先讨论了“提问与问题”的关系,得知提问实质是提出问题,接着我们从四个方面即“问题的内涵、问题的类型、问题的结构、问题的维度”来对提问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四个方面的探讨我们知道,问题的内涵、类型、结构、维度影响甚至决定着提问的思维内容、思维水平、思维方向和思维质效。因而,我们设计提问或课堂发问就应该关注:我们提问的实质是个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思维、怎样展开思维以及从哪

9 参见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著:《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些方面将我们的思考深化和优化。

讲座二提问与有效思维

本节课主要讨论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把讨论的焦点放在思维的有效性上,重点讨论开放性的、高水平提问为何常常不能实现有效思维和如何实现有效思维的问题。

本节课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要求能够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上一课我们提到,课堂教学中,由提问到解答,实质上是一个思维过程,提问的有效性实质上体现在思维的有效性上。但恰恰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我们重视不够,甚至步入了误区。误区主要表现在:

1.简单地认为,开放性问题好于封闭性问题,因而,改善课堂提问就是多提开放性问题;

2.简单地判定,获得正确答案就是有效提问,因而,有意无意地降低提问难度,以迅速求得正确答案。

那么,如何走出当前的误区,提高课堂提问的效度呢?

让我们首先剖析提问不能达成有效思维的原因在哪里,然后结合课例来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特别如何提高课堂提问对思维培养的效度。

一、为什么一个开放性问题常常获得低效思维

为什么开放性问题不一定优于封闭性问题?或者一个高水平提问为什么不能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效呢?根据已有的研究和本人对课堂教学实录的分析可以归纳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是对问答的过程缺乏深入的探查,也缺乏有效的监控。应答开放性的高水平问题需要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学生回答某类问题到底进行的是什么认知活动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换言之,难以测定学生回答问题是运用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如分析、综合、评价之类,还是运用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如识记、回忆。

例如,教师提问:“你认为解决本市污染问题需要做些什么?”

这类问题会被归类到高认知水平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经过综合的、深入的思考后做出的,这种思考包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综合已学的知识和观察比较等等,也可能仅仅是重复他听过的或从报刊影视看到过的有关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来自后一途径的答案可能更令人满意,但却是通过较低的思维水平而给出的答案。

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教学中,当教师提出一个高水平问题,在问与答之间和之后还应该做些什么?即如何确保回答者给出高水平思维的回答。

其二,是与教师对学生学业成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目标直接相关。我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是通过卷面考试来评价,这种评价更有利于对确定性知识和信息的再现,而对于开放性问题和高水平问题的检测仅用纸笔难以全面反映,所以,在学业评价中更容易看到封闭性问题所带来的学业效果,而开放性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效果影响可能更隐含、综合而深远,对其测定也难度更大。这后一个原因涉及到教学评价问题,它不是本节课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本节课旨在前一个问题――如何确保高水平的开放性问题的有效性。

美国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学生在回答高水平开放性问题时,有50%的可能会生成低水平回答。10美国学者丹彤尼奥(Dantonio)等的研究也发现,记忆水平的问题与推理性问题相比,前者师生问答的一致性更高。11在开放性的提问中,教师提问中所需要的推理水平并不等于学生的回答也能达致其同样的水平。在布卢姆的分类学中被指定为高水平的问题,并不能保证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时也运用高水平思维,学生的实际回答完全依赖于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12

那么,我们就要追查:高水平的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高水平思维反应?其反应在哪一步?高水平问题有它的思维复杂性、曲折性,也就是说它要通过几条路径、几个环节来实现,不进行深入的问对就无从知道学生的思维在哪里搁浅,也无法知道学生运用了怎样的思维方式,具有怎样的思维成效;有时看似生成了一个完整满意的答案,可是这个答案可能没有经过复杂的思维和自己的认知加工,而只是从记忆中搜取出来的――预习了,学过的,平时得知的。开放性问题都可以化为简单的问题而给予一个低思维水平的答案甚至可以转化为另一个答非所问的答案。这正是目前许多课堂教学提问的常见的而又容易忽视的问题。

以上分析实质上揭示出这样一个问题:高水平提问与高水平回答在一致性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就使得高水平提问没有真正发挥它的“高水平”教学功能,而对这些问与答的不对称乃至错位我们还缺乏讨论,在这节课里,我们试图找到线索和方法。

二、开放性的高水平如何促成有效思维

我们试用教学案例给予解析。

穆尔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林肯总统战前犹豫不决,甚至还有些软弱,为了进入当时的情境及这位总统的内心世界,首先朗读了维切尔·林德赛(Vachal Lindsay)的《亚伯拉罕·林肯午夜徘徊》(Abraham Lincoln Walks at Midinght)这首诗的第一节:国家即将处于灾难之中,

在我家乡的小镇,

午夜有个悲伤的人正在徘徊,

在政府旧楼附近走来走去……

10 Dillon,J. T.(1982).Cognitiv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question/statement and respons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540-551.

11 Dantonio,M.,& Paradise,L,v.(1988). Teacher question-answer strategy and the cognitiv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eacher questions and learner response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21,71-76.

12 丹东尼奥等著:《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接着,穆尔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林肯总统在午夜徘徊?他的感觉如何?

下面是穆尔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穆尔:你认为林肯总统为何会在午夜独自徘徊?

雪莉:他很生气。

穆尔:雪莉,你为何认为他很生气呢?

雪莉:因为林肯总统被他的国务卿和其他亲信欺骗了。在处理这一危机时他们用自己的观点代替了林肯总统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会促成他们所想要的行动。

安妮:我想林肯总统应该有一种众叛亲离的感觉。

穆尔:你为何会认为他会有这种感觉呢?

安妮:因为他觉得他不能相信别人了。记得他曾经说过:“如果连你自己的国务卿都不能相信,你还能相信谁?”

本:回到雪莉刚才所说的,我认为他不会感到生气,我觉得他应该是犹豫不决,感到有些无能为力。

穆尔:为何你会觉得他犹豫不决、无能为力而不是生气呢?

本:如果你生气你通常会采取行为;如果你犹豫不决,你才会徘徊。还记得吗?《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曾经称他为“犹豫不决”的代名词。如果他会生气,国务卿和其它人也就会对他多一些害怕,少一些反对。

特德:他们的意思是因为他软弱,所以他才犹豫不决。我想他的犹豫不决并不是由他的软弱造成的。

穆尔:特德,你能解释一下你的意思吗?

特德:再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好好考虑一下吧。

穆尔:没问题。同时你还要考虑这些:林肯总统表面上的犹豫不决是由软弱引起的,还是由军事力量或是其它因素引起的?(沉默)

特德:一个软弱的人或许会与一个直言不讳的人相处得很好,会为福特·森特知道那意味着战争一事辩护。这就需要花费勇气去等待事实的真相。林肯总统的犹豫不决源于他的智慧和感觉,而不是因为他感到害怕。他明白南方已经结成一心,他也明白这个新政权不可能从分离中幸存,他还明白战争的可怕。但他对阻止这些却感到无能为力,也无法让头脑发热的人们冷静下来。

简:是的,他让人送给福特·森特的消息很好地支持了特德所说的话。他努力给南方联盟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

穆尔:简,你为何这样认为呢?

简:他说过,他只会送粮食给边防要塞,而不是提供枪支弹药。他所做的是维护现状,而不是去侵略。

杰里:我认为林肯总统会有以下感觉:生气、难过、受挫、犹豫不决、无能为力、众叛亲离、恐惧等。他被这些冲突的情感折磨得睡不着觉,于是他只好徘徊不断。

穆尔老师向学生提出的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对于这样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有自己的理解,这样问题很容易处理成“你说说、他说说、我说说”的漫谈,或者变成转转身子、换换位子的讨论讨论。但是,这里的教学不是追求这种貌似对话的形式,对于学生的回答穆尔老师不是轻易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不断地追问――“你为何……呢?”是穆尔老师用得最多的语句,而难度较大的问题穆尔老师则给予提醒(“同时你还要考虑这些……),这是提供一个思考的基点和方向。总之,在开放性问题的问答中,要想富有成效地进入思考,达成对话,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首先是通过追问以探查思维过程,从而厘清思维并引向深入。简言之,就是“追问策略”。通过“追问”可以把高水平思维的回答和低水平思维的回答分辨出来。

其次,是聚焦策略。即对一个开放性问题逐渐缩小它的应答域,使思维一步一步聚集到具体的问题上。如果说,追问策略是对思维逻辑充分性和深入性进行探查,聚焦策略则是把思维从宽泛纷乱的状态中聚合到焦点问题上。

我们以《雷雨》课堂教学实录13来加以说明。

[教学目的]

品味戏剧语文,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Authorware课件(文字图片投影,电影片段欣赏)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导入](略)

(一)片段:洋火

(投影:“洋火一”。)

朴(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

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文字,与课本原文有什么不一样?(顿)对,“是的”后面遗漏了一句话。

(投影:“洋火二”原文。)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赢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1.提问: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前

面我们刚刚看过钱谷融先生的评价,曹禺先生的一处失误?你们觉得呢?(生1答:鲁想要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实身份。生2答:意在唤起周对往事的加快。)

听过几位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明确:(1)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加快,引发新的话题。(2)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2.提问: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生答:因为这一细节在鲁心中印象特别深刻。师追问仅仅是鲁对此印象深刻吗?)

(提示学生关注句中的“我们”一词。)

3.提问:这一刻,鲁的思绪回到了30年前,那周呢?(生齐答:周也一样)从哪里看出这一点呢?(生齐答:“深思”、“沉吟”。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4.提问: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个脑子里可能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呢?(提示:“洋火”是什么?)看来应该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注意,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

(学生思考片刻。)

生1答:因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

生2答:鲁为周缝衣服的情景。)

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生2答:因为下方提到周的破衬衣。

师生一道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台词“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

师:我们可以想见鲁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绣那朵梅花的情景。

5.想象思考: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声浪地绣花。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父亲怀里抱着婴儿,静静地看着她……眼前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

(学生自由回答:温馨、甜美、幸福等。)

(师满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想象得出,30年前这段生活,留给鲁、周二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记忆,以至于30年后她们仍念念不忘。对于他们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下略)

在上例中,教师在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之后,紧跟着把问题细化,把学生的思维聚集到具体问题(“洋火”)的思考上,聚焦到对问题的深度探求上。由此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是“转化策略”,把一个开放性问题转化成封闭性问题,或把一个封闭性问题转化成开放性问题;同时根据学生的反应,把一个难度较低的问题转化成难度较大的问题,或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转化成难度较低的问题。学生给出一个正确的或满意的答案并不一定代表学生高水平的思考,反之,学生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也并不一定表明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这里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操作方式和操作过程,为了能够探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前所述,教师常常要运用追问和聚焦策略。而且,为了使问题得以有效展开,一个最为常用的有效策略是“转化策略”――把开放性问题转化(分解、深化)成一个个封闭性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探究,或对一个封闭性问题进行追加式提问,使其得以伸展。在一个封闭性问题后追加“为什么?”“怎么样?”“在条件(情况)下又会怎样?”

“说出你的理由”等等,使一个封闭性的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变成一个理解性的问题。

至此,我们可以对上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即,使用“追问”、“聚焦”、“转化”策略,导引学生正确地、深入地、焦点地思考,这是一条基本的路径,可以切实提高思维的有效性。

三、开放性问题达成有效而深入思考的策略性建议

通过一个开放性问题来调动学生思维深度参与,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策略外,还可以建议使用以下策略(这些策略与上述三个策略不是矛盾的,而是交融的。):

◇重新聚焦问题:为了查明学生对问题所作的思考和理解,教师首先需要关心的是学生是否回答了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了所提问题,那么,教师应该继续考虑其清晰性、精确性、确切性、原创性和复杂性等;如果没有,那么,教师就必须特别关注应该如何帮助学生重新聚焦问题的焦点。在对话教学中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教师接受甚至赞赏一个答非所问的回答,那么,教学对话将会长时间漫无目的地游荡。当前的问题是,这种漫无目的的散乱的对话常常被作为学生积极参与或思维活跃的表征,作为“教学创生”而津津乐道。事实上,思维没有受到规约,就不可能有深度和效果。当学生的回答在内容或过程中偏离了问题的中心,教师要能够富有策略地让学生的思考回到问题的核心部位,通常的做法是,再次叙述学生的回答,告诉(或暗示)学生这个回答的哪些方面不合适,然后再重新陈述原始问题。例如:

◆你是说吗?而我的问题是(再一次提问你的原始问题)。

◆在你的回答里,你陈述了,我还无法确定那是如何的?因此,让我们重新考虑你的答案,注意结合这个问题(再次提问原始问题的关键处)重新思考。

◆在你的回答里,你说。我在方面还是有点困惑,你的答案是怎么与这个问题建立联系的?

◇提出解释性问题:解释性问题可以用来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对某个事物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如何运用词语阐明个人见解或对搅乱概念内涵的问题保持高度的警觉性。解释性的问题的例子有:

你想用表达什么意思?

你可以使用其他措辞陈述那一点吗?

你怎么定义呢?

我们可以用其他什么词语来描述呢?

◇提出验证性问题:验证性问题有助于增进学生思考的精确性与原创性。教师提出验证性问题意味着要求学生举例、叙述个人经历、引用证据等。向学生提出验证性问题要求回答,学生就可以把正在学习的与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就能更好地领会主要问题的概念内涵。验证性的提问有:

◆你怎么知道?

◆你能举出什么例子证明?

◆你在哪儿发现那条信息的?

◆你以前什么时候、在哪儿经历过这件事儿?

◆你知道谁会支持你的观点?用什么来支持你的观点?

◆在哪些方面与相似?

◇提出支持性问题:支持性问题用来帮助或促进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适的证据,让学生为他们的判断陈述理由。良好的支持性问题应该给回答问题提供一个问题的框架,简单地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并没有为建构一个回答设置对应的边界线。支持性问题框架可以这样体现:

◆关于,有什么让你认为?

◆你怎么确定是一个?

◆你依据什么判断?

◆以什么方式暗示?

◇提出探询性问题:探询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之间展开更多的互动。它是促进学生生成和引发观点更加多样化的一种方式。为了引出学生更为丰富多彩的对话,探询性问题可以以任何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对话的后期,教师应经常提出探询性问题,从更多的学生身上探寻出多种回答。探询性问题有:

◆还有谁(关于你的问题)持有不同意见或新的见解?

◆还有其他什么(关于你的问题的某一点)?

◆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什么方式考虑(再问一次你的问题)?

◆关于(你的问题某个关键点或困惑处),你还有其他什么资料(根据、想法)供我们分享?

◇变式地追加提问:为了进一步探查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和体验,可以变换地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提问:

(1)描述、猜想提问

(2)假设、联想提问

(3)比较、对比提问

(4)并列、递进提问

(5)具体、概括提问

(6)推理、归纳提问

(7)举例、设例提问

(8)分类、归类提问

(9)反例、特例提问

(10)仿拟、譬喻提问

(11)换位、移位提问

(12)换元、限定提问

分开可以获得24种提问形式,重新组合可以获得万千种提问方式。

在语文学科中,开放性问题给应答者或解答者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但开放并不意味着绝对自由,可以作出任意的回答。开放性问题既是受问题要素制约的,也是受交流的目标、目的和语境制约的,不能超越这些制约因素而随意地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有用的提问方式。开放性提问的语言特征通常是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等问题指示词在内的语句发问。要求对方对有关问题给予较为详细的反应,而不是仅用“是”或“否”等几个简单的词作出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回答。

讲座三有效提问行为

本节课重点讨论课堂有效提问行为,对于提问行为的讨论,我们把它放置在整个“问答行为链”中,试图从提问的整个进程中探查有效提问行为,而不是“切片”式的观照。对有效提问行为整个环节和过程进行观照,我们会发现它与教学对话的关联,进而为有效教学对话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

《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心得体会

《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心得体会 很荣幸来到河北师大进行为期10天的美术培训,听了张丽霞老师的《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对于刚刚接触美术教学的我来说,没有教学经验,对课堂不能很好的把握其内容,“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老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上好每一节课。美术课堂离不开老师的提问,提问要有铺垫,要将问题引出来,不能让孩子觉得问题很茫然,不知道问的是什么,不知从何答起。教师要培养学生给你对这堂课的兴趣,适时适当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同时更是一门艺术。 首先,课堂提问不是一种随意迁就而问,不应是无计划的的提问,为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起到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适时设疑,巧妙发问,这样既防治打击后进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激发先进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 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充满活力。提问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制服学生的法宝,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成功而提问,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提问。 第三,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可接受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开放性,问题要层层递进,层层加

深,并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老师也要注意说话语气,语速、表情、动作,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给小朋友一定的感染力。 美术课本身需要创新,能有效地提问问题,可以加强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会在今后的学生的教学对话中广泛应用有效提问,并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究课堂的有效提问的方法来跟好的引导孩子们的学习。

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一、什么是有效课堂提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效课堂提问”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 并日益为大家所关注,但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发展阶段。有效课堂提问更加关注师生主体的彰显、学生思维的张扬、教学对话的开展和三维目标的实现。对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对于提升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各有所指,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有效课堂提问”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人这样定义, 有效课堂提问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进行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从广义上看,有效课堂提问包括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和课堂提问的有效反思等环节。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赂 (一)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设计策略指提问阶段教师选择恰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效提问要求教师有针对地将要进行的课堂提问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好问题,确定提问的目的,选择提问的内容,尽量使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内容丰富,尽可能避免所有的提问只需一个字就可以回答。 在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常用的策略有: 1、简化。教师提问应运用学生所熟悉的词汇,语言简单、清楚,容易理解。 2、调节。提与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相符的问题。

3、提挑战性问题。问题应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这类挑战性问题的正确回答,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提继续性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不得当、不完整时,教师应继续提问,通过暗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答复;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教师也应在其回答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问,使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交互的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能从老师那儿得到更多的输出,也能加大自己的输出量,从而更有助于语言的学习。 5、提问内容的设计要有梯度。问题不能过于直接、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环环相扣,逐层递进,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 ,使每一个问题既能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性、清晰的层次性和丰富的挑战性。 (二)问题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是指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提问方式的策略。

最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1)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毕业论文 (2014界) 论文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毕业生姓名李闪闪 毕业生学号2009135 指导老师姓名胡元明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理科) 所属系科数理系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12月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字:小学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提问的策略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大家往往习以为常,但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地思考过课堂提问的内涵,也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在数学课堂中起着纽带作用,是师生之间一个沟通、了解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数学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关系到教学的信息是否得到及时的反馈。 1、提问能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观设计一个出一个好问题,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提问能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著名教育家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知识重难点,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当学生头脑中有了解不开的问题时,就会使其在认知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提问时及时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在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提问比其他形式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和及时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差异程度,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得有的放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技巧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技巧 玉蝉中学张航空 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一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提问的艺术性,没有真正地明确提问的目的,因而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课堂提问的误区。 1.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 诸如“Yes or No?”“Is there……?”“Do you see……?”等,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但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问题过于复杂,甚至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 如在还没讲授课文之前就提出“Describe the clou of the text”的问题,这大大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3.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结论,而不注重引导 如很少对学生提出“Why?”“How do you think about it?”等。这样就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缺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而有些提问只求学生的回答与答案一致,排斥求异思维,这样就大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桥梁,但是如果教师没有经过计划和思考便随心所欲地发问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中花心思研究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而在授课中注重提问的技巧,才能最终将授课效果发挥到极致。 1.问题的设计技巧 第一,提问的整体性原则。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的目的、重点、难点、疑点设疑置问,应注意提出的问题在宏观把握上的整体构成和各疑问之间在微观处理上的相互联系。单位时间内的群组疑问应涵盖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及其思维线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不断延展其思维轨迹、感知知识信息、把握突破途径,从而通过自我思考而获取新知、提高能力。因此,教师提问时一方面要加强各问题之间的相互构成、协调、配合、互补,另一方面要注意所提问题与课堂各因素之间的轻重、缓急、难易、深浅的发展序列组织,以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4时可以组织出以下问题: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How long does it take?Are you late when you arrive at the school? 第二,过渡性。即将一个综合性的大问题分解成数个小问题来提问。如在课堂上请学生描述一幅建筑物的图片:“Can you describe the building in the picture?”时,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便接着问:What can you see on top of the picture?What’s the word can you see at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1)问题多而质量低,不具启发性。教师提出很多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2)教师满堂问,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50—60个问题,一问一答,问题接连不断,不利于学生理解核心的问题和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大消弱了教学效果。 (3)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性,不能够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直面这样的现实,作为教师,我们有理由为学生创社一种有效提问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每天在轻松、愉悦、有效的氛围中思考与学习,减

缓他们的压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技能。 2、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美国教学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授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是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4190778.html,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作者:马奔峰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第06期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策略,从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提问、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因材施教、联系实际生活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为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与学习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提问;地理课堂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构建切实可行的提问策略十分重要,其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条件,也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关键点。为此,教师需给予提问策略构建高度重视,促使其存在的价值与效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最大化,为提高学生地理成绩做铺垫。本文主要分析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策略,具体如下。 一、确定教学目标,布设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为其重心与主线,课堂问题的布设同课堂活动的实效性有莫大联系。为此,高中地理教师,需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新需求,布设教学目标,并参照教学目标布设提问问题。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一《行星地球》这一课时,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能够设计下述几个问题:地球在宇宙的哪个位置;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寻和分析,学生对地球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地球的感情,调动其保护地球的意识,提高学生优化问题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合理提出问题,调节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提问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但要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统一,还需要确保问题的趣味性、启发性以及拓展性,以防止问题过于单一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方面入手,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问题,并整合其他教学手段,比如探究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法等,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讲解《地球上的大气》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同实际案例相结合,应用高中生们所熟悉的国家,展开对比式提问,进而加深学生对该节课地理知识的记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1]。 三、把握提问时机,有针对的讲解问题

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 - 大连教育学院

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 陕西咸阳风轮中学朱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教师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得到什么,思考和认识什么,形成何种能力或品质等等。如果教师提问缺乏目的性,无的放矢,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那么,通过提问应达到哪些目的呢? 1.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特点,知道学生的兴趣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以便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获取知识的目的。 2.引起学习动机,唤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若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使学生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去分析、比较、综合和评价教材中的重要问题。 二、良好问题的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实现各种教学目的,还要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 1.问题的类型 (1)认知记忆性问题。我们所提问的问题相当大一部分是认知记忆性问题。这类问题便于学生学习,有助于提高认知水平。 (2)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根据环境、情节,去推理下面

所要说的内容。 (3)拓展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师生脱离课本展开想象,尽情发挥。这样极易引起学生兴趣,又会开阔他们的思路。 2.良好问题的特征 (1)问题的范围要具体。若问题的范围太广,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如果一个问题中涉及到多个问题,往往使学生顾此失彼,造成混淆。 (2)问题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要注意运用比较异同、指出关系、判断是非,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避免学生盲目背诵教科书。 (3)遵循启发性原则。这要求教师切实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要具有点化作用,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领悟,然后领会所学知识的深意。这一原则在讲述阅读理解题时最为适用。 (4)好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的相适宜。如果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教师就可以提问一些事实性问题;如果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那么提高一些综合性的抽象问题就是 最适宜的。 三、掌握提问的技巧 1.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样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也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在课堂上问得好,才能像抛砖引玉一样,引发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开展有效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前提。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 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语言,教师的“纠错” 教师的“纠错”行为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对于“错误”带来的教学机遇,每个教师都能够碰到,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二)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在课堂提问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对话”是提问的延伸,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在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问答,教师可以了

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2.将提问和对话相结合 对话可分为主题性对话和随机性对话,主题性对话就是事先设计好的对某一主题开展对话和讨论;而随机性对话就是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在教学进程中随机地抓住某一话题开展讨论的对话。 在教学中,要注意捕捉和挖掘对话的时机和话题,开展积极的对话,这种随机性对话实际上是对话的课堂中对话的一种主要方式。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对话,通常,开放性的问题,涉及高级思维过程的问题容易和学生形成对话,尤其是教师在对学生回答进行反馈的时候,引导学生和教师对话。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四)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直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属于叙述性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时,常用直问法。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如:“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孔乙已为什么用手爬出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张红云的工作室小学语文课提问有效策略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撰写人:张红云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好的提问设计能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和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思维。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教师提问浅显、琐碎、平淡无奇,对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形不成问题情境,形不成认知冲突,形不成认识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动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美国教学法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假设 1、主要概念的界定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必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并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课堂”就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包括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方面的人际关系。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交往与互动、借助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经验,推动各方面的发展。 “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来问学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训练学生的思维。“课堂有效提问”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对课堂问题设计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本课题的核心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就是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行为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是有效的、高效的,什么样的提问是低效的、无效的。 3、本项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提问的心理意义在于通过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愿望,使其产

(推荐)课堂提问的作用及实施策略

课堂提问的作用及实施策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之后才会有新的发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 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达到以下几个作用: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上课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的情况,这时,富有技巧的提问,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而针对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的提问,无疑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能将其诱导到课堂上来。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往往会不全面,使学习受阻。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够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点拨,因势利导,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往往能帮助其找回失去的信心,他们会重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不仅是个认知过程,也是一种交流。良好的课堂提问必然渗透了情感成份。对于学生正确的思路给予肯定,对疏漏之处进行点拨,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融洽师生感情,这也有助于学生热爱本学科,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最忌讳没有目标,每篇课文可以学习的地方都很多,良好的课堂提问则可以强调重点,化解难点,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使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3. 获取反馈信息,发现疏漏及时弥补。 教师讲授新课之后,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弥补,这是课堂教学反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4.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自学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想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肖振南 一、课题的提出: ●课题核心概念: 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存在问题分析: 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课堂,提问受到很大的关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们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四、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广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第三教师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最后,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

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的思考

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 效策略的思考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的思考 龙湾区天河中学金娟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无论是现代还是过去的课堂教学,课堂提问都被广泛应用,也是当前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本文将结合数学课堂具体的教学实践,着重从提问广度、问题设计、提问方式等来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有效性 1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方式,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一是重数量,轻质量。为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教师常常设计大量学生容易答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二是重提问,轻反馈。课堂上教师一听到学生回答的思路跟课前预设的不一样,或是马上打断或是轻描淡写地过去,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失去课堂生成的机会。 三是重形式,轻实效。课堂问题的设计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课堂问题抛出之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没有时间思考。课堂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2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与策略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2.1 保持广度,分层提问。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高中低水平三个层次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让其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前提下稍有所提升;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让其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等生和后进生对提问的畏惧心

小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纽带作用。相同的问题由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方法提问,收到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活跃思维、探索解答问题。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情绪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来,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策略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巧妙地使用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竞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下是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的一点拙见。 一、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提问要有“点”。 在小学数学课中有各种“点"。“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主要内容,因此,围绕“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点"、理解“点"掌握“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进而为学生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1.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提问,

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 2·通过“连接点"设计问题。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3·抓“致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 4·抓住问题的“启发点"。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益处。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 二、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课堂提问要分层,因材施教。 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要尽量让他们回答较基本、较简单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习成绩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回答较尖端、较难的问题。有时还要与他们较劲儿,故意为难他们,训练他们的能力。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了解、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动积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有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但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有,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个点是绝绝大部分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作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能够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能够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但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水平、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 告

《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四川省仪陇县新政初级中学校龚禧然 一、查阅文献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标准》,建构主义理论,系统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并浏览了初中数学教学网等相关网页。 1、《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此我们想经过此课题的实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2、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是由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经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经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

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系统教学理论 系统论认为,教学系统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一般系统论强调从整体出发分析系统内部要素以及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系统,反对将教学系统简单分解为独立的部分进行设计。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则强调研究和处理事物时,要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整体功能的优化。系统论理论启示我们,要把某一学科的学习作为一个系统考虑,细化教学行为—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就是要把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各个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努力优化其整体功能。 4.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既要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系统,启发学生的感知、思维、想象和记忆,还必须作用于学生的情意心理系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二、理论学习

《提高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几乎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可以说是各个问题串联起课堂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的纽带。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平均要用80%的课堂时间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评价学生的回答。他们还发现,小学教师平均每天要问大约300多个问题,平均每天都要问约定俗成2个问题。这么多问题中,很多是粗放式提问、问题随意,缺乏科学设计与组织,提问中有没有真正关注到全体学生,这些都反映出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也关注到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很多研究和探索,形成了课堂提问策略、课堂提问方式、课堂提问注意事项等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这些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对我们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我们学校中青年教师比较多,而他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还比较少,灵活驾驭课堂提问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2.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综述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还要强调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课堂内的有效提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既可以此时他们集中注意力听好课,又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缺漏;既可以及时诊断他们的思维障碍,并及时得到矫治,又可以开启他们的心扉,产生巨大的成功感与自信心,因此,有效提问是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的有效方法。 3.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提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课上,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