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和考试经验

儿童教育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和考试经验
儿童教育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和考试经验

Catgold有话要说: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并非我的原创,但经2013年4月亲身体验,对考试是很有帮助的,63分过关!

感谢原作者,希望转发时保留我的感谢,也许有一天他(她)能看到,谢谢!

29656儿童教育概论考试经验

2011/10/16,今天刚考过的,谈一点经验,先把这本书的大纲对照着书的内容全部看一遍,就是大概浏览一遍,有些名词的概念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把这下面的全部内容熟记,小题部分,几乎都出现在今天的选择题中和填空题中了,名词解释,简单,论述,这些最好全部都熟记,就算有些忘记了,大概的内容有个印象。今天整张卷子的内容百分之99都在下面这些内容中。利用考试前的一周时间,好好背,熟记,熟记~肯定能过~加油!儿童教育概论大纲我的百度文档中也有貌似是09年的,比书上的内容少最后一章,不过影响不大。

学前教育学

一、小题

1.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学校。目的是谋求儿童特别是社会下层出身的儿童的生存、健康和幸福,这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2.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他著作的《爱弥儿》一书中。

3.卢梭的“否定教育”,并非是无所事事,其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教育要与儿童的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了解会判断)

4.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

5.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

6.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7.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1岁到4岁左右是秩序的从敏感期;出生后两个月到8岁是语言敏感期;从出生到6岁是动作敏感期。

8.1903年,清政府命张之洞等人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是学前教育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

9.【辨析】有说法:儿童是不打不成器的小孩,对吗?答:不对,应当把儿童当作人生一个特殊阶段,有其独特的价值观,有其自己的智慧。

10.【辨析】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对吗?答:对,儿童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世界。他的思想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构建的。

11.【辨析】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对吗?、答:对,儿童的艺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

12.【辨析】儿童是成人之父,对吗?答:对,儿童的发展是人类祖先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儿童创造了成人。

13.【辨析】儿童是成人之师,对吗?答:对,儿童的生活不受规律束缚,不追求名利,听任自然,符合规律。14.现代儿童教育理论重要来源:园丁说。

15.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是①.地域性②.实用性③.综合性④.双向性

16.托幼机构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

17.托幼机构中物质环境的重要性哪五个方面①.儿童生活的保障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③.激发智力潜能④.锻炼对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⑤.萌发爱护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

18.幼儿园每班应有不小于60平方米的游戏场地。

19.任何一种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借助它们所特有的物质的、制度的、人际的三种环境因素来表示它们存在的基础与形态。

20.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性质可以划分为言语型的行为与非言语型的行为两种。

21.幼儿指向教师的行为中所伴随的情感特征分三种:进取、畏惧、平和

22.师幼相互行为的内隐要素有哪些?①.场景界定②.角色认知③.行为期待

23.儿童的身体发育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参与

24.神经中枢控制能力的发展同身体的发展一样遵守着“由首及尾”的原则以及“由近及远”的定律

25.动作练习主要包括四方面:①.基本动作练习②.基本体操练习③.体育游戏④.运动器械的活动

26.语言三大因素: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处理过程。

27.完整语言:真实、自然,完整,有真实意义,有趣,听者积极参与等。非完整语言:机械、生硬,零碎、分割,无意义,听者不能接受等(了解会选择)

28.个人的社会性分两类:①.先赋社会性②.后成社会性。

29.社会性客体与非社会性客体三方面区别:①.稳定性与变动性②.明显的外在特点与神秘的内在活动

③.自我中心的态度。

30.【辨析】对儿童进行社会规范、规则的认知和教育是否应统一教材?答,否,儿童可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认识,习得

31.在进行社会规范和规则教育时,内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①.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本园实际的行为规则体系。②.规则的数量不宜过多③.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要及时讲评,指明效果与范例,经常表扬、鼓励符合规则的言行,肯定儿童的进步和规则对集体生活的益处。④.儿童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对规则认知的心理准备有较大差距。

32.依恋发展过程分四个阶段:①无分化期②低分化期③依恋关系明确期④伙伴关系发展期

33.安全依恋的特点:使儿童愉快儿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婴幼儿对己、对父母、对世界的信任感,可促进今后的社会性发展。不安全依恋的特点:说明儿童早期可能生活环境不稳定,社会刺激不足,与成人之间缺乏丰富的应答性的情感交流或因为成人的忽视,冷漠,刻板,但儿童年龄小,加以重视,也能学会与他人相处。(了解会判断)

34.依恋感、同情感、羞耻感和罪错感是最早的社会情感。

35.哈韦斯社会游戏哪5个层次:①.不相关的平行游戏②.有共同关系焦点的平行游戏③.简单的社会性游戏④.有共同目的的互补、互惠性游戏⑤.实质性的互补、互惠性游戏。

36.个性发展的核心是自我调适。

37.个体的智慧发展水平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

38.社会刺激条件与智慧发展条件一起促使儿童道德发展的具体实现。

39.提供交往机会,利用游戏、童话,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40.学前儿童审美创作心理的三个阶段:①.审美知觉阶段②.审美反思阶段③.审美表达阶段

41.审美教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

42.审美教育特性:①.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活动的熏陶提高个体

的审美能力,健全心理结构,完善人格;②.审美教育是人体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1)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3)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4)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4.【辨析】游戏是学习的放松,这种说法对吗?答不对,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的工作、学习方式。

45.儿童游戏的年龄发展阶段按认知发展划分的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阶段①.(0-2岁)②.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③.规则游戏阶段(7-11岁)。

46.顺利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几点建议?①.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支持者;②.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与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所需的物品、材料;③.观察儿童游戏,与儿童一起来讲讲玩过的游戏。

47.幼儿园教育的途径三方面:教学、游戏、生活。

二、名词解释

1.《母育学校》母育学校:夸美纽斯著有《母育学校》,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的老师。母育学校是为儿童以后所要学习的一切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的儿童所接受的应当是简易的实物课程。

2.儿童的发现: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的独特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

3.恩物:福禄贝尔认为自然界是上帝的恩此物,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神奇奥秘,人们可以认识上帝的全知全能;为了适合儿童教育的特殊要求,应当仿照大自然的性质、形状和法则,制作简易的物件,作为儿童认识万物、理解自然的初步手段。恩物是幼儿园里玩的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

4.儿童中心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把学科作为教育的中心,从外部把外在的教材强加给儿童。取出这一弊病的方法,就是把教育的中心从科学上转移到儿童那里。杜威并不一味地鼓吹儿童中心论而漠视社会的现实需要。

5.精神胚胎期:蒙台梭利认为“精神胚胎”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它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鉴别能力。儿童不自觉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也就是说,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

6.敏感期:蒙台梭利借鉴生物学的概念,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与此类似,也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种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7.儿童的“大纲”:维果茨基提出了儿童的“大纲”,认为3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儿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次序,其所延续时间的长短,不是由母亲的教学大纲所决定的,而是基本上由儿童从其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的东西所决定。

8.家长委员会:由全体家长会推选的委员或由园、所提名经全体家长会通过产生的委员组成。家长委员会应和园、所领导共同研究家长工作规划,检查、推动园、所工作。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了解园、所的教育计划和要求,协助园所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及时反映家长对园所的意见、建议;根据家长需求进行专题讨论会;组织优秀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等。

9.结构玩具:各种积木塑件,各种组装玩具、彩色套叠玩具、镶嵌玩具、拼图、配对玩具、接龙、串珠、智力积塑片。

10.物质环境:包括机构的园舍与活动空间,教学、游戏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设备等能为人们亲眼所见到的实物。

11.制度环境:是指那些保证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作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与管理方式等等。

12.人际环境:是学前教育机构中所有成员,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与儿童三种群体,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叉进行的各种行为往来所构成的关系状况的总称。

13.师幼互动:它是专门指发生在幼儿园、托儿所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师幼互动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教育过程中任何涉及完美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案、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无不是经过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才转变为现实的。14.施动者,受动者(解释任何一个):任何一次师幼互动行为的发生都要先由一方主体启动。对于开启互动的一方我们称之为施动者,另一方则称为受动者。

15.主体的建构:师幼的相互作用,不仅受到制度的制约,还与主体与环境中的个人建构有关联,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直接会影响他们互动的过程。

16.平视:是指教师需要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真实、自然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成人角度、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去判断儿童行为的合理性。

17.支架教学:是指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以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支架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把握他们的学习进程,还要准确地分析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最核心部分,而后根据孩子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步骤提供他们最为适当的帮助。

18.非对称性相倚型互动模式:是由教师根据制订的明确计划,掌握互动行为方向与速度的一种互动形态,正是借助这种互动行为的开启与进行,幼儿园机构所担负的职能才得以由设想变为现实。

19.生长:是指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以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在整体体型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

20.发育: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21.学前儿童体育: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为学前儿童保育保健,其二为学前儿童身体锻炼。两者比较起来,前者是学前儿童体育中更基本的内容,后者是学前儿童体育中更积极的内容。

22.语言功能:语言具有三大功能:描述、表达、召唤。

23.整合模式:强调儿童的语言是以整合方式获得,包括语言代码范畴、语言表达范畴、交际环境范畴;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语言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强调进行语言教育要多种方法结合。24.完整语言:是针对过去那种机械孤立、条块分割、支离破碎的语言学习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教育观,该观点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语义、语法等因素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语言是与语境相依存而存在的,提倡自然、完整的语言学习,认为应重视语言能力而非孤立的语言技巧,强调语言的交际意义。

25.多元智力理论: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过去的智力理论都是以逻辑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而忽视了另外一些能力,如艺术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因而是一种不完整的智力观。他认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七种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格智力等等。

26.皮亚杰效应: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费希尔提出,儿童的发展是若干个领域的整合,这些领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保持着平衡的状态。如果对其中某个领域施加刺激,尽管在短期内能够引起儿童在领域的进步,但是破坏了整体的平衡,使整体的发展脱离平衡状态,产生某种弥散性效应。原先受到刺激的领域,最终也达不到更高的水平。

27.亲社会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威斯伯格用来表示所有与攻击、侵犯等消极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又译为亲善行为或利社会行为。

28.角色承担:由科尔伯格提出的,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情感,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对于道德的判断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9.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30.访谈法:是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口头提出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简答

1.夸美纽斯的理想学制分为哪四级?

夸美纽斯提出理想的学制,涉及从出生的儿童到24岁的青年,共分为4级,每级6年。

第一级为母育学校,包括儿童生活的头6年;

第二级为小学,6~12岁;

第三级为拉丁学习,12~18岁;

第四级为大学,18~24岁。

2.卢梭根据儿童的发展将教育分为哪四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

第二阶段,从5到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

第三阶段,从12岁到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

第四阶段,从15岁到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3.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

2)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

3)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

4)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4.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

1)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本班幼儿的教育任务,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父母的职责,介绍一些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的科学知识和育儿经验,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工作中与托儿所、幼儿园配合一致。

2)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及其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按照各个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3)动员广大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办好托儿所、幼儿园。

5.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是个别方式1.家庭访问2.个别交谈3.家教咨询4.家庭联系本5.电话或书信往来

二是集体方式1.家长会和家长会委员会2.家长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3.家长学校和科学育儿报告会、专题

辨析会等4.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制度。5.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和陈列室。

6.幼托机构在社区工作方面,一般采取哪些措施?

1.确定幼托机构与社区间的定期联系制度。

2.动员社区理论共同办好幼托事业。充分利用时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建立联合教育活动网络。

3.因地制宜,设置和指导非正规幼托组织活动。

4.以社区家长学习为阵地

7.玩具和运动器具的安全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1.无毒

2.不宜过小

3.粗糙、锋利、易燃、易爆之物不宜

4.大型运动器具应放置在四面都能通行的地方

5.玩沙、玩水的用具应有安全性

6.应经常检查和维修,以免器具破损而伤害孩子。

8.如何判断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孩子是否在进行互动?

1.客观上,教师与孩子必须同时在场

2.主观上,教师与孩子的行为中,至少有一个是相互指向性行为。

9.师幼相互作用行为中外显要素有哪些?

1.施动者与受动者:师幼互动行为参与主题的称谓

2.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具体互动行为的初级归类。

3.互动行为的性质: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概括性特征。

4.师幼互动行为的主题与结果。

10.教师在自己指向幼儿的施动行为或是反馈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可以分哪几种?

1.正向的情感,如和蔼,亲切、友好、喜爱等。

2.负向情感,如不满、厌恶、恼怒、愤恨等。

3.中性性质的情感。没有明显的正向或负向特征。

11.为什么说非对称性相倚型人际互动模式有其必然性一面?

幼儿园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教师在介入与幼儿的互动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准备,教师与幼儿真实的互动行为就只能是由教师根据既定的、明确的计划掌握互动行为方向与速度的一种非对称性相倚型的人际互动。

12.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

1.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

2.学前体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

3.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13.为什么学前体育会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1.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

2.早期经验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

3.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

14.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1.生长通常伴随着发育进行,发育的进行又促进生长。前者突出的是量的发展,后者常体现质的变化。

2.身体的发育还具有以下一些规律。由头至尾原则:生长发育师由上及下进行的。由近及远定律:生长发育的方向由近处至远处进行。

15.学前儿童如何生活护理?

1.优美、自然、丰富的环境

2.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设施

3.丰富的营养

4.充足的睡眠

5.合适的衣着

6.防病治病

7.安全

16.如何保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1.学前儿童应当有营养丰富的食物,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睡眠等。

2.学前儿童应当有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父母关系和睦,能合理地关照孩子的健康和学习。

3.学前儿童应当有漂亮御寒的衣服,珍爱的玩具,游戏伙伴。

4.应当有适当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5.成人应当使学前儿童避免高度情绪紧张或情感危机。

6.学前儿童在教育机构中生活的时间甚至会超过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

7.保证学前儿童适当的社会交往机会。

17.幼儿健康教育终极目标有哪三条?

1.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同时培养幼儿活泼、开朗、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

3.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自我保护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18.儿童语言发展四阶段?

1.前结构阶段;

2.简单结构阶段;

3.合成结构阶段;

4.嵌置结构阶段

19.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1.语言教育整合观

2.完整语言教育观

3.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

4.叙事性智能理论与语言教学文学化倾向

5.语言教育寓于活动和游戏之中

20.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包括哪三个方面?

1.他人和群体的认知

2.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

3.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认知

21.在进行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的教育时,要注意哪几点?

1.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应有不同的选材。

2.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认知过程中给予幼儿的社会情感体验的深度,要着力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态度。

3.选择社会谢谢应以正面为主。

4.要充分运用故事、儿童、诗歌、情景表演、游戏或艺术手段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或让幼儿表达感受。

5.紧密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全民性的节日活动,增强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

22.社会规范的内容几种类型?

1.基本道德规则

2.习俗规则

3.谨慎规则

4.带情景性、临时性的规则

23.社会性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1.根据教育目标,设定主题明确的集体活动

2.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精神需要,集中组织一个时期的专门向情感训练活动。

3.在教学、游戏、劳动、散步、娱乐各项活动中,针对所发生的情境、实例,自然而然地进行分散的、渗透性的情感教育。

4.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因人而异的社会性情感教育。

24.儿童的道德发展哪几种规律性的运动线索?

1.从把规则看做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到意识到规则是契约。

2.从单方面尊重到多方面尊重。

3.从约束的道德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4.从他律到自律。

25.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阶段二以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易为定向;

2.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阶段四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3.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六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26.在对儿童进行道德传授的正确观念、做法?

1.向儿童传授的规则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检查。

2.道德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良好的感情关系上。

3.道德传授旨在使儿童掌握处理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

4.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

27.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具有的两个特征?

1.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

28.学前儿童的审美欣赏心理经历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实现阶段

3.效应阶段

29.如何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用美包围儿童;

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3、帮助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积累;

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形式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

5、启发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30.游戏的特征有哪些?

1、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它具有主动性;

2、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它具有虚构性;

3、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它具有有序性。

31.在儿童自由游戏中,儿童社会性发展分哪六种水平?

1.偶然行为

2.旁观行为

3.独自游戏阶段

4.平行游戏阶段

5.联合游戏阶段

6.合作游戏阶段

32.学前课程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实施

4.课程评价

33.幼儿园课程领域包括内容?

1.健康领域

2.语言领域

3.科学领域

4.艺术领域

5.社会领域

34.观察法的优缺点?

一、优点:1.观察法一般是在自然情境中实施的,它对研究对象的扰动较小,从而使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可靠。2.可以感知和记录下当时当地的行为或事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且能够了解到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情境,有时还能获取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隐蔽性资料。3.观察法可以部分克服由于研究对象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而造成的研究上的困难,因而对低龄幼儿的研究常使用。

二、缺点:1.观察结果往往容易受到观察者的价值观与情感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观察者参与程度比较高的时候。2.相对来说,观察所获的资料不容易整理分析,更难以进行数量分析和统计推断。3.观察法比较费时费力,对观察人员要求较高,故一般不适用于大规模调查研究。

四、论述

1.请论述儿童发展自然——使然问题?

1.“自然”是指人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由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等。

2.“自然——使然”问题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和“先天——后天”“天赋——经验”“遗传——环境”属于一个问题。

3.在儿童心理学史上,历来有遗传论与环境论的争论。遗传论者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

4.环境论者持相反的论点。在他们看来,遗传只是给予了某种可能性,惟有环境和训练才能决定其发展的结果。

5.随着遗传论和环境论的论辩,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放弃了激进的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方的观点吸收到自己的阐释框架中。

6.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2.论述园丁说的贡献与局限?

1.园丁说是现代儿童教育理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它把儿童比作种子或花木,把教师比作园丁,取譬种植,探讨儿童教育的规律,指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由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教育应

当尊重儿童的发展,应当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格赛尔、皮亚杰、乔姆斯基等人揭示了人的自然侧面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把儿童比作种子或花木,把教师比作园丁,这是一种类别。实际上,儿童比种子或花木要复杂的多,因为儿童的发展是自由的。

4.儿童发展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由外向内、使外部文化变为内在精神的过程。

3.儿童的本能是恶的吗?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儿童的本能价值?

1.从古至今,人类对儿童有一种错误的看法,那就是认为儿童是与恶联系在一起的。欧洲历史上,原罪说的儿童观曾长期左右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在中国,“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古老谚语至今仍然流行于成人中间。

2.荣格认为,儿童的无意识生活是今后一切意识生活的根基。儿童并不必然地代表着邪恶,事实上,他的无意识生活为今后自觉的文明的道德生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3.儿童的精神生活是独具魅力的。尽管儿童真正清晰地意识到的生活是很少的,但这并不是说他不拥有精神生活。他的大部分精神是类的而非个人的,是无意识的而非有意识的。

4.不要轻视儿童的本能和无意识的精神根茎发育,一旦出现差错可能会使个体日后产生各种精神症状。

4.论述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辨证关系?

1.儿童的发展规律遵循着其自身的自然规律,如同自由落体遵循着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旨在培养人的教育欲达成效亦必须尊重人的发展规律。

2.我们以为教育与发展具有以下关系:1)发展决定着教育。2)但另一方面,教育又改造着发展。3)教育对发展的穿凿不是任意的,无边无际的,它的创造结果又必然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因而,教育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

5.运用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的原理谈谈对托幼机构运用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现状的看法?

1.维果茨基在其论文《学前教育与发展》中提出了儿童的“大纲”和教学的“大纲”两个概念,他认为,3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儿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次序,其所延续时间的长短,不是由母亲的教学大纲所决定的,而是基本上由儿童从其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的东西所决定。

2.尽管3岁以后的学前儿童已有可能采用某种教学或教育大纲,“它在某种程但是度上仍然应当是儿童自己的大纲”;学前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大纲变成儿童自己大纲的程度”。

3.维果茨基认为,成人或教师的大纲如果偏离了儿童自己的大纲,是断然难以实现的。而分科教学和超前教育便违背了儿童自己的大纲。

4.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在体现这一观念方面是一个光辉的范例。主张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教师根据儿童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真正地保障了教育内容的大纲与儿童发展大纲的一致性。

6.试述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不仅对家庭的结构、生活内容与职能作用有重大影响,而且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化进程。

2.家庭结构因素。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代际关系的组合形式,有核心家庭、联合家庭、主干家庭、单

亲家庭、隔代家庭等,它涉及家庭人口、结构形式、物质条件等。

3.家庭经济和物质条件因素。儿童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对其健康状况和学习环境等有一定影响。在经济条件相仿的家庭中,家庭文化用品比生活用品对儿童发展影响更显著。合理的营养是保证身体发育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4.家长因素。第一层面包括家长遗传禀赋、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居住与物质设备等带有客观性质的因素。第二层面最丰富,包括家庭情感氛围、教养方式、家长品德与文化素养、教育观念、对子女的期望、教育方法与能力等带有主观性质的因素,其结果会导致儿童学习、品德与性格发展的差别。第三层面包括的内容更为深沉、隐秘,甚至处于无意识范畴。

5.家庭诸因素最终都要转化为家长对子女有意无意的教养行为或教养要求,教养观念、亲子关系和父母教养行为往往是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诸因素中最重要、最难以精确衡量的因素是父母的榜样。

7.论述环境设备的配置原则?

一.实用和经济

二.卫生和安全,有助于健康。1.主要用房以朝南为好,南面不设封闭型的宽走廊,以免影响室内的光线,朝南的窗户面积宜宽大,便于通风和阳光照射。2.扩大空间。3.设备用品应安全卫生。家具、用具皆应坚固、无角、易清洗和消毒,保证安全和卫生。4.无毒、透气。5.软包装6.室内外设备安全7.玩具和运动器具的安全。8.园舍应考虑具有防火、防盗、隔音、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通风防潮、防孩子走失等功能。

三.全面多样。1.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协调互动2.设备材料的多样性。3.功能的多样性4.三维空间的全面利用5.冷暖色彩的和谐组合。

四.动态性和参与性

五.可持续发展性。

8.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1.制度的规定。幼儿园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教师在介入与幼儿的互动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准备,教师与幼儿真实的互动行为就只能是由教师根据既定的、明确的计划掌握互动行为方向与速度的一种非对称性相倚型的人际互动。

2.主体的建构。这使师幼的相互作用,不仅受到制度的制约,还与主体与环境中的个人建构有关联,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直接会影响他们互动的过程。

3.文化的安排。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师幼互动行为这种现象自然与文化中价值取向与基本观念有关。

9.论述师幼相互作用中的控制问题?

1.对幼儿的控制问题。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没有必要试图监控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言行,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行为。师幼相互作用必须处理好下列问题:教育者控制的范围、控制的速度、控制的弹性以及控制与激发问题。控制必须是有界限的、有弹性的。对于目前的师幼互动状况,可以说,激发是比控制更为迫切的问题。

2.教师的自控问题。教师对自身的控制包括:控制日常言行、控制情绪、控制教学语言。强调教师对自身的控制确实是必要的。由于处于幼儿阶段所特有的强烈好奇心以及较少思维定势的约束,外在的各类事物和现象都可能称为幼儿的学习材料。潜在课程与潜在学习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很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和幼儿互动中特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10.论述理想的师幼互动形态?

1.关于平视。平视是指教师需要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真实、自然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成人角度、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去判断儿童行为的合理性。既不能因为儿童的受教育者身份而去俯视、贬抑他们,又要尽可能避免完全以儿童为中心央视甚至崇拜他们。

2.关于支架教学。支架教学是指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以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支架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把握他们的学习进程,还要准确地分析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最核心部分,而后根据孩子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步骤提供他们最为适当的帮助。

3.无论是平视还是支架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但是平视的视角可以帮助师幼达成一种视角上的融合,进而使师幼互动真正成为其行为主体双方的事情,以利于双方各自能动性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将因为教师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度而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1.试述儿童“淬砺体育”?

“淬砺体育”这一构想认为,只注重“保”是远远不够的;太过强调智、强调美、强调快乐的“教”也是远远不够的。要用远足、劳动、竞赛、野营等活动来磨炼学前儿童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用冒险活动、安全知识技能教育、挫折教育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要使用“延迟满足”的手段来增强学前儿童身心的耐受力;要使用不断适度增加压力的手段来增强学前儿童身心抵抗打击和压力的能力。

12.请用认知发展理论来评价揠苗助长的智力开发行为?

1.从皮亚杰的认知教育观分析。皮亚杰除了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自发性外,还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整体和一般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关的。认知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它是一种一般性的、制约具体知识的获得机制。

2.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分析。皮亚杰所说的一般性的“认知结构”由于太抽象而被冷落,人们更加关注一些具体的问题,研究儿童如何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假设是:儿童是一个问题解决者。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与成人的认知结构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只是在完善程度上存在差异。认知心理学的教育主张大多集中于儿童认知策略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解决具体问题,并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3.对这两方面应辨证地看待,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是有其自然路径的,而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适度的教育引导是有助于儿童获得成长的有利条件。

13.论述如何对学前儿童实施审美教育?

一.审美感受力的培养:1、用美包围儿童;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3、和、帮助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积累;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形式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5、启发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1、丰富儿童的内在图式;2、激发儿童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的动机;

3、启发儿童的审美思维;

4、教给儿童表现的技能。

学前心理学大纲.doc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XXXXX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学时/学分】34学时12学分 【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课程定位:《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基础理论课的特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教学目标:本课程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先修课程:学前卫生学。 后续课程: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说明 改变传统的单调讲授为主的方法,辅以幼儿园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 学内容。此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说明 (1.关于考核方法的说明 2.出勤、提问、作业、实验、测验、期末考试等各占比例的说明3.其他必要的说明) 《学前心理学》是考试课,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根据平时学生的上课情况、提问(10%、作业(30%及卷面考试成绩(60%综合评定。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指导书)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张丽霞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八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执笔:吴恒(课程负责人) 审核:吴恒(教研室)

教育法规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简答题、论述题 1、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 (1)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规定治理国家的最重大的、最根本的原则性问题;而普通法律只是规定国家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的行为规范和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 (2)宪法的效力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具有高于普通法律的法律效力,是国家一切立法活动的依据。 (3)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也与普通法律不同。我国宪法是由专门设立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的全国人大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则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2、1982年宪法中与教育有直接相关的条款包含的内容: (1)对教育事业的管理方面的规定,明确地规定了举办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职责以及各级行政管理机构。 (2)关于教育制度的规定。 (3)阐明了国家对科学、文化事业的政策和价值取向,概括起来便是“普及、发展、鼓励”。 (4)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5)详细阐述了教育事业的任务,简单的说就是普及和提高。 (6)规定了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7)对残疾人、妇女等特殊社会群体的受教育权做了特别规定。 (8)对学校的教育目标作了明确规定。 (9)规定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教育的义务。 (10)规定了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 3、我国建国以来出台的教育法律: (1)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5)199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4、国家对教育的监督体制: 为了实现国家对教育的监督权,我国形成了一个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职能部门监督、执政党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制。其中包括:行政机关对教育的行政监督;司法机关对教育的司法监督;教育督导机关对于学校的工作监督,以及执政党和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社会监督。 5、教育法的渊源: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政府规章。 6、我国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发布的行政规章,决定和命令,制定和发布教育工作的部门性质的行政规章,以及命令、指示和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 (2)制定教育教学的基本文件,指导、监督和检查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业务,组织教材建设,提高师资力量,组织生产、供应教学仪器,提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体育、卫生工作; (3)组织和领导高等学校学生的招考和调配工作,推动和指导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4)负责来华留学生、出国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方面的外事工作。 (5)根据国家财政计划,分配教育经费,检查使用情况。 7、法律文本的结构: 文本按层次可分为章、节、条款、项等,按性质可分为总则、分则、罚则、附则等。总则一般是法律文件的开端部分,主要规定制定该法律的目的、法律依据、任务、原则、适用范围和时效内容。它是整个法律的理论概括。分则是法律文件的实质性部分,一般规定该法律的具体的各部分内容。罚则是对分则中禁止实施的行为所规定的制裁措施。附则是关于法律的实施规定。 8、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的基本结构: (1)教育法是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它是以我国宪法为基础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任务、基本法律准则和基本制度。 (2)教育部门法是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主要调整各个教育部门的内外部关系。 (3)教育行政法规是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为了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市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填空 1、当代教育的一个突出变化是重视个体差异的存在。 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成五大类,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 3、我国根据国情将常见的特殊教育需要的的儿童分为以下几类:①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②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主要指的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病弱儿童。③语言发展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可分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不同类型。其中前三项又合称言语异常。④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⑤超常儿童:包括智力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性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领导型超常儿童。 4、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具有以下症状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和能力,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表现为极度退缩的行为;言语发展迟缓而刻板,怪异难懂;常常有刻板或仪式性行为。 5、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也称注意缺乏障碍儿童。他们的表现为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又差,身后总留下破坏的痕迹同时伴有不亮的个性特征,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我克制能力极差。 6、语言型超常儿童的特点是对阅读有强烈兴趣,识字快而准,词汇量大,理解力强。 7、创造型超常儿童的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8、较早涉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90年她开办了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学前教育理论与课程。 9、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实质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地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求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10、学前儿童特殊教育高度强调儿童的个体差异,抛弃简单概念化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潜能发展。 11、学前特殊教育在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产生直接效益的同时,亦给这些儿童的家庭带来了种种变化。我们将此称为学前特殊教育的间接效益。 1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称之为“放射圈”。特殊儿童与社会的关系是放射式的,同时又是双向的,分析这种关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①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存在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大都通过家庭和学校产生;②社会对特殊儿童也有影响作用,这种作用同样是家庭或学校产生效果的。 13、当代世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出现了三种主导的发展倾向。①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②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③整合教育的趋向。 14、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15、家长在早期干预计划中的角色:观察者、学习者、教师、治疗者和计划制定者等 16.智力落后也称(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智力缺陷)(弱智)。 17.智力落后的分类:美国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几类:(临界智力落后儿童)(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儿童)(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儿童)(需要监护的智力落后儿童);前苏联特殊教育家从临床、病理、心理的观点出发把智力落后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在生命发育的摸个阶段患过大脑疾病,留下智力缺陷的儿童);第二类为(患有进行性大脑疾病的智力落后儿童)。我国按智商和社会行为标准把智力落后分为四级;(一级智力残疾)(又称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 (又称重度)(三级智力残疾) (又称中度)(四级智力残疾) (又称轻度)。 18.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原则)(量力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19、语言障碍一般按照儿童的语言障碍分为(构音异常)(发音异常)(流畅度异常)(语言发展异常)。 20、构音异常又可分为六种类型:a.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替代,造成不正确的语言。b 、歪曲音:语言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不完全正确。 C 、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言。D 、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有添加的现象。E 、声调错误:指四种声调运用错误。F 、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1、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发声异常的诊断通常从(音调)(音量)(音质)三方面进行检查。 22.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23.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3)自然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持久性原则。 24、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1)综合多种感官法(2)表象指导法(3)愉快学习法(4)试误法(5)及时反馈法(6)实践法 25、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范围: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介于0-130分贝之间,正常人在零分贝时就能听见。 26、病弱儿童的类型:按照病源学的分类,病弱儿童常指患有以下疾病的的儿童:(1)心血管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内分泌系统疾病(4)肾脏疾病(5)血液疾病(6)神经障碍疾病。 27、哮喘儿童的发病特征:哮喘病患儿病发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期延长、脸色发青、喘息、大量出汗的症状。 28.学前期情绪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综合征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问题。 29.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有三种观点即心因论观点、身因论观点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30.多动症的症状一般在7岁以前表现出来。 31.多动症儿童的分类有的以神经特质来区分,有的以诊断特征来划分。 32.从教育意义来划分将多动症儿童划分为多动、不专注和被动、紧张和焦虑、不合群、懒散、学习问题等类型。 33.造成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不良影响、幼儿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生理方面的因素。 34.情绪行为障碍评价主要以不良行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与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以及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为标准。 二、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学习障碍: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语或书面语言方面存在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障碍。 5、超常儿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弄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6、超长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7、补偿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成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 8、早期干预:就是对学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或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 9、回归主流”是实施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主张使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学习、生活在一起,改变传统的隔离式地教育方法,使残疾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回归到正常儿童的主流中去。 10、全纳性教育:全纳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上的全纳教育,是主张把特殊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并通过特殊儿童对各种文化、课程、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普通学校。广义上的全纳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而且包括所有的儿童。 11、发展性不利: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 12、支持性教育环境: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 13、早期干预方案: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14.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的适应行为的缺陷。 15.智商是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上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 ÷CA ×100,MA 为智力年龄,CA 为生理年龄。 16.智力年龄就是根据智力测验结果而得出的年龄。 17.生理年龄就是致儿童的实际年龄。 18.常规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分标准。 19.适应性为也称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 20.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 21.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某一人群智力落后的患者所占的比率.根据1998年11月我国分布的中国1-14岁儿童智力低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患病率为22.07%,其中城市为0.75%,农村为1.46%;男性为1.13%,女性为1.01%. 23、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24、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 25、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代替,造成不正确的语音。 26、歪曲音:由于发音方法不对,如气流呼出或发音部位不正确,语音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又不完全正确。 27、省略音:个别音被省略掉,造成不正确的语音。添加音;与省略音相反,该种错误是指在正确的语音上,添加了不该有的语音。 28、声调错误指儿童运用汉语中“平、扬、上、去’等四种声调时发生错误。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9、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 30视觉障碍的概念: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视觉障碍确定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1、听觉障碍的定义: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主要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我国1987年进行残疾人抽样调查时,统一称作“听力残疾”,并将之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 32、.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有时也称健康障碍儿童。 33、脑瘫儿童的概念: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前受到损伤而到致的神经症候。脑瘫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发生在儿童出生时,但也可能由于出生后脑伤或传染病所致。 34、癫痫儿童的概念:癫痫症是由于脑伤造成的。表现为痉挛和抽搐的发作。从医学上讲,癫痫的问题主要源于大脑对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制。 35、.哮喘儿童的概念: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于过敏反应、情绪波动或活动过度。 36.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37.心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与孤独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8.身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源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39.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认为孤独症的产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40.孤独症儿童的早期鉴别:1医学检查2.量表评定3调查与行为观察。 41.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既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42.情绪行为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分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损害、不良习惯四个方面。 43.认知—行为治疗:是对行为治疗的延伸,其主要技术是强调认知对行为的监控作用,让儿童通过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 44超常儿童: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45加速学习:超常儿童智力超群,接受能力极强,往往在评价中成绩高出同伴很多所以应该按照他们的实际水平来教他们,而不是按照实际年龄来教。 46加深学习:教师给超常儿童提供比一般儿童更多、更广泛的材料和提出更复杂的要求。 47儿童心理治疗及其构成要素: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包括五个重要的因素:治疗者、治疗对象(儿童)、中介物、运用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技术与方法、治疗所要达到的目的。 48○治疗的中介物:是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是指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的言语、表情、行为、姿态、特意安排的情境等。其中言语是最主要的中介物。 49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 50游戏: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51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就把游戏作为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称为游戏治疗。 52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是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 环境的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地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53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幼儿很少讲话或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智力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54行为过渡: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集体活动或上课时思想经常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走来走去,一天要洗许多次手或经常咬指甲等都是行为过渡的表现。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会成为问题行为。 55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在悲伤时大笑、欢乐时却大哭等。 56行为矫正: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理论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57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 58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与应答性条件反射有很我共同点,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手段不同。 59正强化与强化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60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 61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62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 63隔离:是当儿童表现也不良行为是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64模仿和示范:模仿和示范是相对应的。儿童的行为大多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因此给予正确的示范就很必要。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防止不正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 65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程序,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 66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三、简答题: 1、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正当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亦将之归为异常之类。这样的观念在最近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的上的差异状况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概念: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内涵:这个基本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2)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3)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发展机会。 3、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㈠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的分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4)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5)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㈡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分为核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和语言发展异常。(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在学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5)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 4、发展性不利儿童的补偿性发展:对由各种障碍而造成 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其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1)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 (2)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听力,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 息,习得语言。 (3)对先天资质优越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应其需要的良好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加速发展。 5、超常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的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当他们的行为被视为怪异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是第二障碍。 6、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1)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将有利于预防特殊需要儿童第二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的出现。(2)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 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7、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①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②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③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 义。①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已的孩子。② 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三)社会 效益: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意义。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1)在早期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工作中,直接受益的是学龄的特殊需要 儿童。大部分障碍儿童在教育作用下减轻了障碍程度,提高了知识文化素质,增强了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回归社会主流作了准备;他们将带着早期教育的良好结果到 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此外,在早期特殊教育中受益的家长,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和物 质压力后,可以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是一支几倍于百万特殊需要儿童的队伍,他们同样为社会发展增添了建设力量。②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 将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1)通过早期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另有部分障碍儿童虽然在特殊学校就读,但他们特殊残障程度的减轻必然带来相应的特殊经费和残疾福利费用投资的变化。(2)障碍儿童经过早期特殊教育,提高了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减少国家特殊教育投 资和福利经费的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一个国家的特殊教育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 度。在我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味着我国特殊教育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 重视残障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保护残障儿童的利益。(2)

动漫产业概论大纲(DOC)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动漫产业概论课程代码:08878 2014年11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动漫产业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有关动漫产业的基本概念、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产业链等基本知识而专门设置的。 动漫产业概论以动漫专业学生、动漫产业从业人员、动漫产业管理人员和动漫爱好者为主要对象,具有综合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特点,是学习动漫专业的基础性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自学和辅导考试,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动漫产业的基本概念、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动漫发展模式、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动漫产业的产业要素、产业环境和产业环节等相关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动漫产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产业意识和市场观念,能够在懂得动画制作技巧的同时能充分考虑到动画的前期策划和后期运作,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要求如下: 1.掌握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世界范围内动漫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各国政府为发展动漫产业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重点掌握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历程及特点。 3.熟悉世界著名动漫企业的运营状况及发展战略。 4.了解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历程、优势和劣势。 5.掌握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结合的途径。 6.掌握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各个环节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7.能够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使动漫产业的产业链保持良性循环。 8.能够结合中国动漫产业的现状及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作为动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将与动画制作相关的资金、技术、人才、创意、市场、体制等要素放在一个体系内来进行介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关于动画产业发展

20141008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法规概论要点

教育法规 第一章绪论 1、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判断)教育法规它是兴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是国家领导、组织、管理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 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2 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 由此可见,教育法规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即调整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规有其独立的调整原则,即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坚持民主办学等原则;教育法规所调整的教育社会关系主体的地位不是单一的,既有处于平等地位 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2 评价作用 3 教育作用4 √3 教育法规的渊源:由不同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 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法规的表现形式,惯称“法律渊源”或教育法规“形式渊源”。形式渊源有以下几种:1 宪法(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2 教育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3 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4 教育行政规章。5.地方行政规章。 △5 教育法律是教育法的最主要渊源。(判、选)教育基本法律主要指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定的教育方面的母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5、教育行政法规是行政法规的形式之一,它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和办法。 6 教育行政规章(又称教育规章)可分为: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政府教育规章、地方性教育规章。部门教育规章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其效力低于宪法、教育法律和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政府教育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7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 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93 年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 年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 年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年颁布实施。 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7月1日施行。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1996年5月15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1993年10月3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并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 6、(选择)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1.义务教育法;2.职业技术教育法;3.高等教育法;4.社会教育法;5.成人教育法;6.特殊教育法;7.教师法;8.教育经费法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一、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这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1837年,德国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办幼儿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儿童花园”,成为幼儿园专用词汇。 三、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有:夸美纽斯、卢梭、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等。 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理想学制------“母育学校”------(著有《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学制:从出生的0岁到儿童的24岁青年,共分4级,每级6年。第一级为母育学校,0---5岁;第二级为小学,6---12岁;第三极为拉丁学校,12---18岁;第四级为大学18---24岁。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教师。母育学校是为儿童以后所要学习的一切奠定基础的,此时期所要接受应当是简易的实物课程。 母育学校指的是学前家庭教育,没有主张公共的、社会化的学前教育。 夸美纽斯的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等。 五、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主张都体现在《爱弥儿》中。 卢梭对教育的第一个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1、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独特的生活;2、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第二个贡献是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拔苗助长。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发展一致起来。 卢梭将教育分为4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0---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应当父亲为教师,母亲为保姆。教育的第一要事,就是注意儿童的健康,凡妨害身体发育、限制儿童心灵自由、违反儿童天性的,不管什么事物,都要避免。反对在这一阶段进行识字和道德教育。 第二阶段:5---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这阶段不能进行理智教育,尤其不要强迫儿童阅读书籍。 第三阶段: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 第四阶段,从15---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卢梭的“否定教育”: 卢梭认为对年幼儿童进行教育,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在直接授予知识前让知识工具的器官美化,以恰当的感性练习为理性知识开路的教育,称之为否定教育。 否定教育不是无所事事,并非是不要教育。 六、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著有《人的教育》。 1、幼儿园的任务: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使儿童认识人与自然,并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2、幼儿教育的途径: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 3、“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是指幼儿园里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4、伟大贡献: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建立了游戏的理论体系;制作了一系列的玩具;提出了一套作业体系和教育方法;培养了不少幼儿园教师。 七、杜威,美国教育家,在芝加哥大学创立了杜威学校,著有《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 1、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教育的中心应该由学科上转移到儿童那里,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围绕儿童而组织。 2、“教育即都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本能、能力为起点,让儿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儿童的本能、能力的生长是通过经验的不断改组、改造而实现;儿童本能的成长、发展及经验的改造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就是生活。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3、“做中学”------杜威提倡的“作业”就是从做事情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师指导教学时,应努力使教材“心理化”,使其成为儿童经验的一部分,通过对现有经验的不断改造,最终使儿童掌握有组织体系的真理。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1907年开办了“儿童之家”。 1、“精神胚胎期”她认为,人类有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里完成的“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在母体里尚未完成的“精神胚胎期”,它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鉴别能力。也就是她所说的“有吸收力的精神”。儿童不自觉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也就是说,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 2、“成长敏感期”她认为儿童的成长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0---5岁是感觉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2月---8岁是语言敏感期;0---6岁是动作的敏感期; 3、蒙台梭利设计了“蒙台梭利”教具。 九、简述近代、现代、当代学前教育的推进情况。 1、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补偿性发展: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的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5支持性教育环境: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儿童的权利,改变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从单纯的肯定盲聋哑残疾儿童为特殊教育对象,到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各类需要在教育上给予特别扶助的轻度障碍儿童。 8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领会:1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答:(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答:(1)直接效益—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的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 答: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原理常标

2017艺术概论考试大纲

2017艺术概论考试大纲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艺术概论课程代码:00504 2016年4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含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必考科目之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本课程对于培养人文类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自学和辅导考试,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艺术学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本质属性、艺术发展基本规律、世界文化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艺术发展的总体规

化学等要素放在一个体系内来进行阐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关于艺术学理论的整体意识,从而将创作、作品、鉴赏等环节相结合,更有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介绍西方艺术发展状况,能够使学生了解中西艺术的异同,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上编艺术总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2.理解艺术的特征主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目标 识记: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主要观点 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意义 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考试必备

填空题 1、国家实行学期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3、《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年)》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 4、制定《幼儿园管理条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5、幼儿园的管理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 6、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少于2小时;每天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 7、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8、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 9、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 10、我国国家教师制度包括:教师资格或许可制度、职务或职称制度、任用制度、培训进修制度和奖惩制度组成。11、法律救济的渠道包 括:①诉讼渠道②行政 渠道③其他渠道. 选择题 12、幼儿园是对 3 周 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 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13、幼儿园大班人数一 般为 35人。 14、幼儿在课间打追、 教师在旁看见,虽制止 但并不得力酿成事故, 教师应负部分责任。 15、教育法是由国家制 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 16、加强幼儿园科学管 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 量的法规是《幼儿园管 理条例》。 17、培养有益的兴趣和 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 动手能力,体现了智育 方面目标。 18、幼儿园两餐间隔时 间不少于3小时。 19、《幼儿园工作规程》 有10章62条。 20、幼儿园应当以游戏 为基本活动形式。 21、新《幼儿园教育指 导纲要(试行)》是2001 年颁发的。 名词解释 1、教育法:是指体现 传统意志的、由国家制 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 规则的总称。 2、法律后果:是指在 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 时,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做出或没有做出“行 为准则”要求的某种行 为(作为或不作为)时, 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即对违反该法律规范 的行为给予何种处置。 3、教师职务:是指根 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 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 明确职责、任职条件 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 门的业务知识和相应 的学术(技术)才能 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 岗位。 4、行政处分:是根据 法律或国家机关、企事 业单位的规章制度,由 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 位给予犯有失职行为 或内部纪律的所属人 员的一种裁制。 5、法律责任:一是指 分内应做的事,或是指 未做应做的事情所应 承担的义务性后果。 6、依法治教:就是依 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 律、法规来实施、管理 和发展教育。 7、幼儿园的法律地位: 主要是指其作为实施 保育教育活动的社会 组织和结构在法律上 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 为能力及责任能力。 8、幼儿园事故:是指 入院儿童在幼儿园期 间和幼儿园组织幼儿 离园集体活动而处于 幼儿园管理范围内所 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9、法律救济:是指通 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 裁决社会生活中的纠 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 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 上的补救。 10、教育法律责任:教 育法律责任是指法律 关系主体实施了违法 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否 定性的法律后果。 11、教师申诉制度:即教 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 侵害,依照法律、法规 的规定,向法律规定的 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 求处理的制度,就是教 师申诉制度。 12、教育法律规范:每 一部具体的教育法都 是若干行为规则组成 的有机整体,其中组成 教育法行为规则有机 整体的单个行为规则, 就是一个具体的教育 法律规范,它是组成教 育法的基本细胞。 13、幼儿园的法律地 位:主要是指其作为实 施保育教育活动的社 会组织和结构,在法律 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 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 14、教育法的表现形 式:是指教育法的创立 方式,即法是由何种国 家机关、通过何种方式 创立的,表现为何种法 律文件的形式 15、教育法律:由国家 最高权力机关或专门 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教 育规范性文件,又分为 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 单行(也称部门)法律。 16、教育单行法律:是 指根据宪法和教育基 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 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