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业化与产业结构

印度工业化与产业结构
印度工业化与产业结构

陈继东

印度在独立之初,工业十分落后,手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高达7400,现代工业基

础薄弱,其中重工业比重还不到1000,技术水平也很低。独立以后,印度按照尼赫鲁提出的“社会主义”纲领,确定了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结构来加速实现印度的工业化。40年来,印度工业发展成果显著,它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一个具有中等发展水平的工业农业国。在印度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逐渐向高级形态演变,殖民地经济结构已经改变。本文拟着重分析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情况及其相关问题。

一、印度工业发展概述

独立后印度十分重视工业发展,把工业化作为印度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并制定和实

施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经过40多年的努力,印度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独立后,为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印度先后建立了

许多大型工业企业或工业集团,这些大型企业分布在煤炭、石油及天然气、钢铁、汽车制造、重型机械、化肥、医药、电子、飞机、船舶、电力、原子能等主要工业部门,使印度建成了一个包括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在内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同时,在发展大型骨干企业的同时,印度还十分重视发展小企业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到1990年,印度小型工业企业已达194万家,1989-1990年度,其产值达9168. 1亿卢比,约占全印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其次,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以1980年为基期(即以该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0

印度的工业生产从1950-1951年度的18. 3增加到1994 -1995年度的251. 9,增长12. 7

倍①。“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平均增长率为7.300}“二五’,计划期间为7.100}“三五’,计

划时期增为900}“年度计划”时期降为1. 6 0 o}“四五”计划时期为4.500}“五五”计划时期回升为5.900}“六五”计划时期增长为6.400}}“七五”计划时为8.500}。从1950-

1951年度至1986-1987年度,印度工业年均增长率为600,从1981-1982年度至1989- 1990年度,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7.5400。由此可以看出两点:其一,印度工业发展速度

从总体上说比较平稳,较少大起大落;其二,80年代以来,印度工业发展速度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明显加快,形成第二个工业加速发展期(第一个工业加速发展期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第三,工业实力大为增强。经过40多年的发展,印度各类工业产品的产量也大幅度增

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例如,煤炭产量从1950-1951年度的0. 323亿吨增加为1994 - 1995年度的2. 713亿吨,增加106倍。钢产量从1950-1951年度的147万吨增加为1994 - 1995年度的1470万吨,增加9倍。铝产量从1950-1951年度的0. 4万吨增加为1994 - 1995年度的47. 98万吨,增加118. 95倍。机床产值同期从0. 03亿卢比增加为102. 38亿卢

比,增加3411倍。自行车同期从9. 9万辆增加为890. 1万辆,增加88. 9倍。柴油机同期从0. 5 5万台增加为14. 56万台,增加25倍。汽车同期从1. 65万辆增加为50. 55万辆,增加29. 6倍。磷肥从0. 9万吨增加为245. 9万吨,增加272. 2倍。水泥从270万吨增加为6240 万吨,增加22. 1倍。纸浆纸板产量从11. 6万吨增加为310万吨,增加25. 7倍④。从上述主

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增加情况可以看出,印度工业实力的增长是十分显著的,从而大大增强了

印度的综合国力。

第四,工业分布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独立之初,印度的工业以消费品工业为主,且主要

集中在孟买、加尔各答等沿海城市,工业企业的地区分布结构极不合理。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战略的结果,引起了印度工业分布结构的明显变化。独立初期仅纺织部门就占了全部工业的6400,到80年代初已下降到10.100,同期轻重工业比重由3. 5 '1转变为1 '1, 显著增强了工业的自我装备能力。同时,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不少建立在资源丰富地区,从而发展起一批新兴工业城镇。到70年代末,这种新兴工业城镇已达600多个,有的甚至达到中等城市规模。这样,随着遍布全印各地的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增长区的发展,使印度的工业布局发生了一定变化,除沿海城市地区工业继续发展外,内地工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它们在全印工业生产中地位的上升,使印度工业的传统布局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尽管如此,在邦与邦之间仍存在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是印度尚待继续努力的目标⑤。

第五,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独立前,印度工业的技术水平是相当落后的,许多现代

工业都是空白。经过40多年的发展,印度工业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水平(尽管比起发达国家来还有较大差距)。例如,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为数不多

的能自行设计、建造、管理原子能发电站的国家之一。又例如,在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印度也达到相当水平,尤其是印度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较高,使印度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软件出口大国。印度软件出口现正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长,1995 -1996年度可

望超过10亿美元大关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印度的工业技术水平。

总而言之,40多年的发展使印度成长为一个具有中等发展水平的工业农业国,其工业

化成就是显著的。然而,这是纵向比较的结果。如果进行横向比较,即与世界工业发展先进水平相比,印度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印度经济从总体上说还是一种发展中经济。除此之外,印度工业化进程中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效率低下、产品竞争力不强等,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印度产业结构的变化

作为工业化的结果,印度经济在过去40年中发生了重大的结构变化。让我们从以下二

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印度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落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

要表现。在工业内部,表现为轻工业的比重大于重工业,传统工业比重大于新兴工业。它们之间转换的能力也较低。改变落后的工业结构,是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结构的现代化。二次大战后,全世界掀起科技革命新浪潮,一系列新型技术、工艺、材料和产品不断涌现,给工业生产各个领域带来令人膛目的变化。新兴工业部门加速成长,一些传统部门停滞不前,有的则在日益衰落。种种迹象表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不仅使机器设备等劳动工具的更新过程加快,而且在更高层次上,在行业和部门中,也开始出现更新过程。发达国家的这一过程表现最为明显,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序上出现相似的情形。

联合国工发组织曾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结构做过一个比较。它先根据各个发达

国家的数据,求出一个代表发达国家水平的典型结构,再用这个典型结构与各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分别对比,求出相关系数,以表明各国工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这些系数值在0. 06-

0. 95之间。下表为部分国家的相关系数值。

表1与发达国家工业结构有高相关系数和低相关系数的部分发展中国家

资料来源:引自联合国工发组织《1960年以来的世界工业》1979年,第72页

从表1中可见,印度等大国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结构已相当接近发达国家。这说明印度

在改变落后的工业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工业结构正在走向现代化。

其次分析印度产业结构的变化。印度的产业结构变化也是很显著的。按三次产业分类

法,印度官方和非官方统计资料通常把农林牧渔业划归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则包括制造、建筑、矿业、水电气供应等行业,第三次产业包括交通、通讯、贸易、金融、行政管理及国防以及各种服务业⑦。通过分析三次产业在产值和就业方面的结构变化,可以反映整个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情况。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构成变化来看,这三次产业的产值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所占比重,已从1950-1951年度的56. 48 0 o , 15. 28%和28.2400,转变为1994-1995年度的31. 27 0 o , 27. 53%和41.2000 45年间,第一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了25个百分点,由超过一半降为仅占1/3左右;同期第二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由过去的不足1/6上升为现在的超过1/4;同期第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了约13个百分点,

现已起过第一次产业产值的比重而位居第一,占2/SUo

从国内净产值的部门构成变化来看,这三次产业的产值在印度国内净产值((N DP)中所

占比重,已从1981-1982年度的41.300. 23.3%和35.400,转变为1993 -1994年度的

33. 1 0 o , 25. 1%和41.80090 12年间,第一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了8. 2个百分点,现约占1/3;同期第二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了2个百分点,约占1/4左右;同期第三次产

值所占比重上升了6. 4个百分点,现已超过第一次产业产值的比重而位居第一,占

2/5。

总之,无论从国内总产值还是从国内净产值的部门结构变化分析,都可以得出基本相同

的结果,即,印度的产业结构到1994-1995年度时已较前有了较大改变,第一次产业约占1/3,第二次产业约占1/4,第三次产业已位居第一位,约占2/5。这样的产业结构变化,表明印度经济正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印度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即第一次产业比重下降,二次、三次产业比重上升,也大体上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普遍规律基本一致。

表二

从就业的部门构成变化来看,40多年来,印度就业的部门构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由于各个时期对劳动力的定义不同,统计口径也有差别,因此各个时期的有关数据之间往往具有某些不可比性。但根据现有资料进行大概变化趋势的分析进而从总体上说明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情况,还是可行的(参见表2)0

从表2所示,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印度独立以来就业的部门构成出现了缓慢

变化代第一次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占就业总数的比重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约5个百分点;第二次产业稍有上升,增加不足3个百分点;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也变化不大,增加3. 3个百分点。因此,第一次产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部门,第二和第三次产业依然是劳动力就业的非主要部门,经过40余年的经济发展,印度的就业部门构成尚未发生重大改变,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就业比重还是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耕作者在全部就业中所占比重下降幅度较大,从1951年的50%降至1991年的38.500,下降11. 5个百分点,而同期农业工人的比重则有了较大的增长,由19. 7%上升为26.400,增加6. 7个百分点,这说明印度的农业生产关系已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二,在此期间,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也有一定上升,从9%上升为10.200,增加1. 2个百分点。换言之,第二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主要是制造业比重上升所致,它反映了各种现代化工厂吸收劳动力数量有一定的增长。其三,在此期间虽然第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上升3. 3个百分点,但商业贸易、运输、仓储和通讯等与生产活动联系较紧密的部门,其所吸纳的劳动力比重由6. 7%上升为10.300,增加3. 6个百分点,而其他服务部门的就业比重则下降了0. 3个百分点,它反映了与现代市场相关部门的劳动力数量有一定增加。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印度自1951年以来,其产业结构已经发生

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国民收入方面,而在就业方面,劳动力并未明显地从第一次产业转到第二和第三产业。换言之,当印度第一次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时,它仍然吸收了同样多的劳动力,这些滞留在第一次产业中的多余劳动力成为剩余劳动力,进一步降低了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并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化问题。与此相应,当第三次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显著上升而位居第一时,它却未能更多地吸纳劳动力。如果说第二次产业由于过分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而导致该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未能随着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

而增加,那么,第三次产业未能更多地吸纳劳动力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是印度产业结构变化的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是一种扭曲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印度产业结构变化与其工业化进程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具有某种因果关系,即:工业化

进程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又反映了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下面让我们对此作些分析。

首先,工业化进程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从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其一,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演进。从印度独立

之时起,历届政府梦寐以求的夙愿就是要把印度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为此,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尼赫鲁认为,只有尽快建立起本国的重化工业,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减少对外国的依赖,逐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在推行这种工业化战略的过程中,印度政府不断提高资本积累率,包括利用外来资金以增加资本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对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例;在重化工业部门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培养,以提

供工业化进程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知识,等等。概言之,政府的政策干预,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动因。

其二,政府的投资结构倾斜,直接改变着产业结构。投资直接形成新的生产力,也是构

成最终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印度政府在各个五年计划中,通过对各次产业的投资比例变化,直接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见表3和表4)0表3各个五年计划对各产业部门的投资比例(%)表4各个五年计划对各产业部门的投资比例(%)

从上列两表可以看出,尽管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资料来源和产业归类不同而导致后3

个计划时期产业投资比例数值的差异,但它们都能说明一个基本相同的事实,即在上述近40年中,印度政府对各产业部门的投资是有明显倾斜的:第二次产业所占比例最大,按表3 的数字计算,平均达39. 7%左右,按表4的数字计算,平均达41%左右;第三次产业次之,约38.600(表3)或3600(表4);第一次产业最小,只有21. 7%左右(表3)或2300(表

4),这是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需要。因此,始终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印度第二和第三次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三,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成为引导印度产业结构变化的强大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过40年的努力,印度培养了大批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促进了科技发展。现在,印度不仅能够制造众多的高级技术产品,而且开始涉足尖端技术领域。印度在核电、卫星、电子、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学等领域,也取得了一

定成就。印度在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已经或正在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对其产业结构变化发挥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在工业化进程中,印度还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使之与本国丰富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相结合,逐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引进外国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印度资金短缺的矛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印度节省了人力物力,赢得了时间,省去了不少风险大、花费多的技术开发过程,缩小了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印度正是利用引进的外国资金和设备,建立起一批现代化工厂和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四,国内外需求的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50年代中

期起印度就大力发展重工业,对资本货物的需求激增,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电力、运输、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印度的工业制成品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也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不断上升,并超过农产品和矿产品等传统商品的出口比重(见表5)0

表5印度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

从表5可以看出,在从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中,印度的制成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

的比重上升了27. 59个百分点,到1994年,共上升了32. 9个百分点,其上升幅度之大由此可见。而与此相应,农产品出口值所占比重则显著下降,现仅占出口总值的1/6左右。这说明加工层次较多、工艺水平较高和附加值较大的制成品已逐步取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地位,成为印度出口商品的主要类别。显然这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需求扩大,极大地刺激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着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反映着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

为以下方面:

第一,从工业化的成就方面来看,印度产业结构中第二次产业比重的上升,体现着工业

产值的增加和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增大;而第三次产业比重的位居第一,一方面反映了印度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同时也标志着印度经济正在向经济服务化方向发展,这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发展趋势。第一次产业比重的显著下降,体现着印度已经开始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发展进程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印度已不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殖民地经济结构已经改变,这无疑是历史性的进步。

第二,从工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体现为产业部门中就业结构的缓慢变化上。它

说明印度的工业化进程中存在某种扭曲现象,即从就业的角度考察,则几乎看不出工业化的显著进展,印度现在的就业结构还是一个农业国的结构。第二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并未导致就业比例的相应上升,换言之,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出现了严重的背离,而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如“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以及库茨涅兹关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趋势的研究结论。这说明,像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其经济发展规律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即具有某种不同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什么原因使得印度的情况变得特殊呢?笔者认为,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同期第二和第三次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就业需求,使二者之

间形成动态平衡,即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第二和第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在增加,但这两次产业所吸纳的新增劳动力仅占全国同期新增劳动力总数中的很小比例,约30%左右。而其余70%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无法为第二和第三次产业所吸收,只能滞留在第

一次产业而成为剩余劳动力中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几十年就业结构变化不大的结果。其二,印度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性质,决定了第二和第三产业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

工业的发展阶段看,整个工业化的过程具有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到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

其一,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同期第二和第三次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就业需求,使二者之

间形成动态平衡,即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第二和第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在增加,但这两次产业所吸纳的新增劳动力仅占全国同期新增劳动力总数中的很小比例,约30%左右。而其余70%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无法为第二和第三次产业所吸收,只能滞留在第

一次产业而成为剩余劳动力中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几十年就业结构变化不大的结果。其二,印度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性质,决定了第二和第三产业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

工业的发展阶段看,整个工业化的过程具有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到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进而发展到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印度从5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化进程,到90年代中期,其工业化过程尚处于“重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其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仅为50%左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1970年的水平1。这一发展阶段的性质决定了第二和第三次产业需要更多的投资,其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更大,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却增加不

J决、不多。

第三,印度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企业效率不佳,延长了其工业化进程,使其工业化还处

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刚开始向高加工度化阶段发展,这也是导致印度就业结构变化不大的原因之一。

显然,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共同发生作用的。换言之,印度就业结构变化不大,反映了印度工业化过程中的两方面失误:一是人口政策和就业政策方面存在问题;二是

片面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略了劳动密集的中小型工业、轻工业的发展,片面推行进口替代和保护国内工业而忽略了适时适度逐步减少保护、扩大竞争,结果导致公营企业亏损严重、效益不佳和整个经济发展速度不快、难以适应迅速增长的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总

之,印度的工业化过程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印度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目标还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努力才能实现。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亿(1997年), 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 平的国家之—。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 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亿 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转。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卢比。1995年11月的汇率是卢比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

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 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 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 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的地区750—1150毫米,%的地区为750毫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 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本文摘抄赛迪IT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一文目录纲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更了解印度有所帮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上篇国民经济比较篇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2001年11月26日,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 (一)地理位置 1.印度: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扼印度洋咽喉 2.中国: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 (二)资源与能源 1.印度:印度自然资源潜力大,海洋资源丰富 2.中国:中国能源蕴藏量大,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量少 二、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比印度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大 1.1950年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印度国民收入为美国的 2.3%,中国为美国的1%) 2.1980年两国GDP总量几乎差不多,而且印度还稍领先 3.2001年,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 (二)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性 1.人口负担重,经济结构层次低 2.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中印同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印度 1.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生产率水平低,增长速度慢 2.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略高于印度,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核心 1. 中国和印度共性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2. 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5.8% 3. 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 三、中印对外经贸情况比较 (一)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占绝对优势 1.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2位;2001年提升至第6位 2.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而印度不到1% (二)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中国远胜印度 1.200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FDI)468亿美元 2.印度利用外资不足,2000年利用外资2 3.2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多,抗国际风险能力强(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 4.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积累的外汇极为有限(2001年印度外汇储备约450亿美元

[印度人的生活]印度人

[印度人的生活]印度人 【其他范文】 印度人一:印度公主的致命失误 人难免会因粗心而犯错,犯错没关系,但要懂得“吃一堑长一智”,不能重复犯粗心的错。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印度公主的致命失误,希望能帮到大家! 努尔·艾娜雅特·汗本是印度公主,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二战期间被英军招募,成为代号“特工马德琳”的美女间谍。 1943年6月17日,努尔被派往巴黎充当无线电发报员。努尔来到巴黎后,第一次执行秘密传递情报的任务时,她把获取的德军驻防图拿在手中,未采取任何反跟踪措施便径直来到指定的接头地点。接头时,粗心的她竟忘记了接头暗号。还有一次,努尔一时大意,居然将密码本和记有巴黎全体地下抵抗组织人员名单的工作手册遗忘在旅馆房间里。 努尔的粗心表现远不止这些。两个多月后,努尔选中的

新发报地点与盖世太保的秘密总部竟然只有一街之隔。努尔每次发报的时间都固定在深夜11时至凌晨2时,由于她房间隔音性极差,而她敲击按键的力道又极重,经常吵得邻居难以入睡。没过几天,她就成了这条街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了。邻居中有一个叫蕾妮的法国奸细,她把努尔出卖给了盖世太保。 后来,努尔被纳粹枪毙,年仅30岁。英国皇家空军特别行动署给她的评语是:“不善于保护自己,总是一次次犯粗心大意的毛病,最终害了她自己。” 人难免会因粗心而犯错,犯错没关系,但要懂得“吃一堑长一智”,不能重复犯粗心的错。正如被一块石头绊倒一次不要紧,但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多次! 听很多同学抱怨过,说爸爸、妈妈和老师总是逮着一个错误不停地批评他们,根本不给他们改错的机会。在这里,小编想提醒一下,或许不是长辈们太较真,或许是你们同样的错误犯了太多次,让他们失去了耐心,更失去了对你们的信任,他们不再认为你们会知错就改呢? 印度人二: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礼仪

印度电影业国际化的崛起与经验借鉴

印度电影业国际化的崛起与经验借鉴 印度每年的影片发行量、观影人数、电影从业人员数等均居全球之冠,除仅次于美国电影业外,无论在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上都优于其他任何一国的电影产业。印度与我国在地理、文化、经济上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两国同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庞大、地处亚洲文化圈、具有悠久传承的历史等,但印度所取得的电影国际化成就,是中国无法比拟的。比如在2011 年度北美 上映的亚洲电影票房榜前10 名中,印度电影独占8 部,而华语片只有《雪花秘扇》排在第7位。2012 年,中国在这一榜单中的成绩表现更差,没有占到一席之地,印度电影却仍在前十位中占据8 席位置。博鳌亚洲论坛文化产业会上,史坦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汪康懋指出:亚洲各国均重视电影出口,只有中国出口少。中国电影出口表现不佳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印度的电影国际化经验对我国尤具借鉴意义。 一、印度电影国际化崛起的发展趋势 (一)电影产量世界第一印度的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常与美国的好莱坞影业相提并论,国际上对印度宝莱坞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印度共有三大影视基地,另外两个是凯莱坞和托莱坞。这三大影视基地所生产的影片各有侧重,如宝莱坞生产的大量歌

舞片受中下层民众的喜爱;托莱坞的影片偏重文艺、新潮,目标观众是知识分子;凯莱坞崇尚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俘获了大量年轻观众。据统计,数十年来印度每年的故事片产量都保持在世界第一位。图1 中的数据显示,印度从2005 年开始,其年电影产量就一直保持在1000 部以上,2008 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电影年产量有小幅下降,但在2012 年又达到一个新的产量高峰值1602 部。单从产量上看,印度各年的产量均远超位居第二和第三的中、美两国。 (二)电影出口势头强劲全球化为电影业带来了更大的销量、更高的利润以及更广泛的知名度。在过去10 年中,越来越多的宝莱坞电影,特别是高投入、制作精良的影片都投放到西方市场。如2009 年的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 ),获得7.1亿卢比的全球票房收入,其中海外票房占到总票房的一半,成为印度影片海外发行的最高纪录,成功引起全球电影市场注目;2013 年的《金奈快递》更是打破多项记录,在海外获得11.9 亿卢比的票房收入。据印度电影协会(FFI)统计,印地语电 影的出口自1996 年开始大幅增长,到2001年,印度电影的出口已经是世界第二位了。来自UNCTAD 数据库的数据表明,印度在2003至2011年的9年间,电影出口额在2010 年达到2900 万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6%,与世界第一大电影出口国(美国)的出口差距也越来越小,反映了印度在世界电影出口市场上的强劲表现。 (三)国际电影公司青睐的外包基地印度在承接电影制作外包业

印度尼西亚经济结构与投资环境

印度尼西亚:经济结构与投资环境 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库斯蒂亚 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持续发展,双方在洋溢着希望与憧憬的气氛中增进友谊,加深了解,提高信任,拓宽合作领域;双方高层互访不断,双边贸易与投资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 印度尼西亚政府欢迎中国投资者在印尼开展业务,对中国政府的“走出去”战略表示赞赏。印尼驻华使馆希望以下信息能有助于中国投资者在印尼直接投资,开发资源,发掘机遇。 经济结构 ⒈国内生产总值。印尼1996-1997年间的经济增长率在4.70%至8.16%之间。但亚洲金融危机使经济增长率在1998年大幅度降至负13.13%,1999年则为0.79%,2001年达到3.32%,到2002年进一步增至3.53%, 2003年恢复到4.1%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年终降至5.1%,参考利率回落,卢比对美元比价上升。 私人与政府消费仍是2003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私人消费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4.1%的增长率做出了2.8个百分点的贡献,这得益于利率的下降与银行消费支出贷款的增加;政府消费做出了0.8个百分点的贡献;净出口则做出了0.7个百分点的贡献,净投资缩减了0.2个百分点。 投资支出在过去5年中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20-25%,比危

机前的30%以上大大减少。国家发展计划局估计,投资效率有所下降,与危机前相比,一定数量的投资引致的GDP增长减少。投资构成也有变化,过去3年里,投资于不动产的比例增至投资总量的80%以上,而2003年投资于资本货物的比例降至18%以下。尽管强劲的建筑业投资在短期内会使经济增长,并增加就业,但从长期内看,不能提供工作机会。 ⒉通货膨胀。面对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尽管有较大的通胀压力,但印度尼西亚有效地把通胀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一位数之内。这些压力包括卢比对美元的逐渐贬值,对日元的大幅贬值等因素。 投资环境 对于投资来说,印尼有几大竞争优势:1.国土广阔、肥沃,农业、林业、渔业、矿产与油气等资源丰富多样;2.人口超过2.1亿,构成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和富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3.处在跨越数条重要国际海洋运输路线的战略位臵。4.是稳定的民主国家。5.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外币自由兑换。 法律环境 ⒈1967年《第1号外国资本投资法》。外国直接投资(FDI)主要由此法调整,并经1970年《第11号法》修订。政府依法对外国直接投资设立了各种政策和措施,努力促进对印尼的直接投资。海外直接投资公司有权在法定成立后经营30年,如在经营期内增

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1

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 (德宏州情介绍)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中缅边境,是著名的孔雀之乡。全州辖三县两市一区,即:中国咖啡之乡州府芒市、葫芦丝之乡梁河、中华翡翠毛料城盈江、目瑙纵歌之乡陇川、东方珠宝城瑞丽和中国边关名镇畹町,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2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德宏州深入实施“生态立州、科教兴州、产业富州、开放强州、和谐稳州”五大战略,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德宏的州情可以用“五个特殊”来概括。 (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德宏属南亚热带气候,平均海拔800~1300米,年均气温18.4℃~20.3℃,年降雨量1436~1709毫米,年日照时间2281~2453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开四季、果结终年,素有“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之美称,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7.1%,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德宏境内主要有怒江、伊洛瓦底江两大水系,江河湖泊和地热资源极其丰富,水资源总量21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60多万千瓦。全州共有70余个湖泊、70多个地热温泉,发展休闲养生产业独具优势。优越的光热水土气,为发展生物特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德宏成为了中国小粒咖啡、柠檬、坚果、橡胶、香料烟、优质大米的重要生产基地。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德宏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吸引了众多的中外人士到德宏安居

乐业。另外,德宏紧邻世界著名珠宝玉石、名贵硬木产地缅甸,使德宏成为全国最大的珠宝翡翠、红木制品交易市场和集散地之一。 (二)特殊的民族文化。德宏州是全国30个、云南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州内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傣民族的发祥地,德宏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傈僳族的“阔时节”、德昂族的“浇花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瑞丽国际珠宝文化节、中缅边境交易会等节会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中缅友谊、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促进边疆和谐稳定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德宏地处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中原文化与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交相辉映,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民族文化。德宏的爱国文化历史悠久。近代以来,德宏在抵御外侮、保家卫国中演绎了一幕幕壮丽的英雄传奇。1875年,发生在德宏盈江县的“马嘉里事件”震惊中外。抗日战争时期,十万远征军从德宏畹町奔赴东南亚战场,45吨援华物资、10万南洋华侨机工从这里入境进入抗战大后方,为抗战胜利扮演了重要角色。著名作家艾芜、王小波分别在他们的代表作《南行记》和《黄金时代》等作品中,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精彩的德宏故事。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和杨非,通过他们的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将德宏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提炼成了醉人的旋律,传唱不衰。独

印度宝莱坞电影发展情况

宝莱坞电影发展及其特点 宝莱坞正在转变。目前的电影正逐渐的朝着打破或讽刺颠覆陈规的方向发展。观众中有重要的一部分是年轻的受过教育的城市人,他们希望看到不同的印度电影。应该指出的是,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中也有不少是有价值的,或者作为精雕细琢的娱乐片,或者以其自身的方式有着艺术上的成就。 一、印度电影的发展背景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它直观而形象的再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在电影的表象内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印度电影在保持了传统电影的同时,电影人不断地对电影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和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方面是由于印度作为一个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两百年的国家,其电影受到了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电影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和强烈的殖民气息,另一方面,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具有多样性,是民族和宗教的高度统一,所以其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二、印度电影的特色 1、歌为魂舞为魄 一直以来,印度电影给人最直接的印象的就是歌舞片盛行,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语言繁多,歌曲和舞蹈容易为各种语言的观众理解;一方面,印度具有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平时的聚会活动时,人们习惯用歌舞的方式表达;另一方面,印度电影一般都在3小时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此之久,这时候就要靠若干次的歌舞在片子中间歇性地穿插以调节气氛。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 在一般的印度片中,节奏分明的音乐,配上大段的舞蹈。同时,这种代表着希望与光明的歌舞表现,也成为了印度片子的一种模式,它可以不停地出现在片子里,也许是为了表达人们内心的某种诉求,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对于美满爱情的诉求,也许是为了烘托一种气氛,紧张的、激烈的、神秘的、甜蜜的,起到对片子的诠释作用,也许是为了表达印度人心中对于歌舞的特殊情结。 2、来自东方的神秘色彩 颜色的相似和反差在影像间建立了一种比形式的相似与反差深刻得多的关系。各种色彩具有强大的象征力量,颜色唤起联想,激发感情。这就是将来的彩色电影的巨大的潜力。 如果说,中国的颜色是红黄为主,那么印度就是带有宗教色彩的颜色,印度人对颜色有着天生的敏感,不仅那自然的风光那么色彩迷人,就是寺庙、民居、服饰等一切人为的艺术都是那纯而艳的颜色来布置,显出和谐而又耀眼的光芒 3、宝莱坞的印度梦 在宝莱坞,印度电影人,也在制造属于他们的印度梦。印度电影里大量渲染流露出来的传统特色。那种古老文明的悠久文化所带来的美好传统,朴素、实在又亲切。同时,跟好莱坞电影里表达人物美国梦方式相似的是,在宝莱坞电影里,影片中的人物模式比较固定,比如命运不佳的情侣,愤怒的父母亲,腐败的官员、绑匪,心怀阴谋的恶人,沦落风尘的善良女子,失散已久的亲人和被命运分开的兄弟姐妹。在电影中,我们还可将人物进一步细分:男主人公分为两种类型:好人是英俊、勇敢、豪爽的青年;坏人是花花公子、赌徒、浪荡子弟,或黑社会人物。女主人公也分成两种类型:多情而善良、漂亮的淑女,能歌善舞,而且正义、孝敬、贤慧等;另外一种是浪荡、风骚、狡黠和妖艳等,同时也会歌舞表演。影片中必须有老年人物,一般父亲是老年和专横样式的人物,母亲一般是贤妻与良母,对于子女疼爱万分。同时必须要有一位老祖母,她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权威作用,解决冲突或矛盾。剧中的矛盾一般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冲突,最后一定是团圆的结局。目前的情节,坏人都不是太坏,而是有优点的坏人,从而削弱了冲突。

印度农业概况精选文档

印度农业概况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亿(1997年), 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 平的国家之—。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 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亿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 转。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卢比。1995年11月的汇率是卢比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 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 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 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 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2020年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 2005年度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 2005年度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年度上半个年度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 ,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

印度女人额头上的红点

印度女人额头上的红点 印度妇女额头上点的红色点,那是印度妇女独特的一种饰物,是历史悠久的一种习俗,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所以印度人称为吉祥痣,即“迪勒格”。 印度妇女额上的痣,以红色最为普遍,也有少数妇女点上紫黑色。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意义不同。一般说来,额头上点红痣的妇女,说明该妇女已婚;其次,表示她丈夫健在;其三,表示她的家庭平安、如意。未婚女子点痣不用红色而用紫黑色;生孩子或回娘家的妇女,也以紫黑色痣作点缀。在印度教的婚礼仪式上,点吉祥痣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地方是在婚礼之前请婆罗门祭司为新娘点吉祥痣,有的地方则是在婚礼仪式最后,由新郎为新娘点上吉祥痣,预示着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 从前,吉祥痣只用红色,是女子已婚的标志。未婚的姑娘或寡妇不能使用。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认为,在额头上点个红痣非常时髦,因此,不管是印度教痣徒还是其他教徒,已婚,还是未婚,甚至几岁的女孩,也都开始点红色吉祥痣了。但是一般寡妇无资格,也不敢在头上点红色吉祥痣,不过也有例外的。现在吉祥痣的颜色有很大变化,除红色外,还有黄色、紫色、绿色、黑色等等,视衣着条件而定。若一个女子身着以红色为主的纱丽,她就点个红痣,其余类推。当然主要根据个人的爱好,并无一定之规。虽有黑痣但比较少见。如有的小孩长得又白又胖,活泼可爱,人人喜欢,也许就会故意给小孩的前额上点个黑痣,主要是为减少其美丽程度,避免夭折。吉祥痣的形状除圆形外,还有三角形的、五角形的等等,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吉祥痣的做法也有变化,从前点吉祥痣时要用朱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材料捣成糊状,点在前额的眉心,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用朱砂点吉祥痣的方法正逐渐被淘汰,妇女们大都用市场上出售的一盒盒做成的吉祥痣,用时取出贴在前额上,不仅方便,而且颜色多种多样,可供挑选,搭配不同色泽的衣服和首饰。每逢喜庆活动,女子非点吉祥痣不可。平时有夫之妇也必点,否则,会受到家中老人和亲友的批评。 额痣不仅仅是印度妇女的一种装饰,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教徒们用来表示对神的虔诚。婆罗门教的妇女每天早晚沐浴以后都要点一下额痣。出门旅行之前也要点一点,而且还要家中的年长妇女或其兄弟、姐妹代点。印度人认为点痣的部位是灵感的中枢,点上后在心里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安全感。在古代的印度,当战士出征前,家里人也为男子点上额痣,祈求他们凯旋而归。

电影《印度合伙人》观后感

电影《印度合伙人》观后感 电影《印度合伙人》观后感 整理:愚果说 在我所能接触到的世界各国电影中,印度电影给我的好感比较多些。 可能是印度跟我们中国的文化有着佛教这个同宗,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当然,在21世纪,我们中国比印度整体发展要超前些。现在印度很多的现状相当于以前中国的落后风貌,当然,中国到现在也同样有一些地区是落后的,只是相对要好一些。 在我27岁的时候,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渠道和书本上得来的,自然是片面的和零散的。所以对于现在的印度国情,我也不敢妄加猜测。只是凭自己三两点印象,略做感想而已。而印度电影,给了我了解印度的一个很好的视角。 电影属于艺术范畴,艺术来源于生活。 我们看自己国家的电影,也可以大概了解我们国家当下的很多现实状况,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而我最近观看的这部《印度合伙人》,就是根据印度的“护垫侠”阿鲁纳恰达姆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这无疑是个传奇的故事,在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前几年的类似电影《中国合伙人》就是根据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俞敏洪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正所谓成功有着共同的规律,而失败各有各的不同。 印度跟中国,在国情上是有很多共同性的,比如人口数量巨大,都是10亿级别,但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很多,因为

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印度是个宗教比较复杂的国度,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不像中国,中产阶级有3亿人左右,印度的种姓制度问题比较尖锐。而中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国家,所以中国的合力相对比较大,也更加容易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但问题越多证明机会越多,在我们国家已经克服了的问题,在印度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比如说《印度合伙人》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关于女性的卫生巾在印度普及化的故事。 我从自己所看过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偶滴神啊》等之中,都能看到印度的人口密集度,而且有着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印度是个比较注重家庭文化的国家,家庭文化跟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 各种各样的习俗都会融入到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电影中也总是载歌载舞,这就是印度电影比较独特的风格,我们也可以看出,印度人也是有着伟大的崛起之梦的,或许这就是印度梦,就像我们的中国梦!人都是向着美好发展的,国家更是如此。 印度也是崇尚英雄主义的,而且是那种个人英雄主义比较流行,这可能是我的偏见,但我看到的电影大抵如此。在我们中国的电影电视剧中,其实也是这样的模式,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基本上都是以匹夫英雄的故事主线,当然,这可能是人类的共性。毕竟人们的生活都是以小家庭、单位团体、小圈子进行的,所以故事自然发生在其中。

基于印度国情下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演讲者A 成员介绍:第10小组 贺佳盈:吴家莉:李彩彩:卢少仪:李雪欣 演讲主题:基于印度国情下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主要围绕其产生的背景、现状、企业文化和发展趋势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演讲者B 背景 印度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印度对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视也反映在一些报告中,如《印度科学报告》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当前,印度科技人力资源情况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但在发展中国家里名列前茅,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国家”。 演讲者C 现状 1.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平均水平在周边国家中要强于巴基斯坦,但不及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2.印度科技部统计显示,2002~2003年度全国的研发投入为1,800亿卢比,在科研经费的各种来源中,中央政府投入最大,地方政府占8.5%;国营企业占5.0%;高等教育部门占4.2%。 中央政府的研发投入去向比较集中。中央政府的研发开支中有84.1%用于生物技术部、科学技术部、医学研究委员会、信息通信技术部等12个主要的科学研究机构,其中国防研究发展组织的研发开支占中央政府研发投入的30.2%。 3.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科技人力资源增加了,就可能有更多的人从事科技研发工作,也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对科技、对科技人力资源提出更大的需求。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事实表明,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其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且其增长呈现加速趋势。 4.比如从地域分布看,人口数量和劳动力数量都最多的北方邦,其科技人力资源确位列全印各邦第三。而且,科技人力资源在各邦的分布很不平衡,数量占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比例超过10%的只有西孟加拉邦、马哈拉斯特拉邦和北方邦。前五名邦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之和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 5. 符合教育资格的科技人力资源中只有约35.2%的人选择了与科技研究相关的工作,而从事与科技研究相关的工作人员中也只有约52%的人符合教育资格。因此科技人力资源所受教育水平并非很高,而且这种现象并未得到很好解决。 演讲者D 印度的企业文化 1、在印度,无论哪种经济,哪怕是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都是私营企业占多数。印度企业与中国企

困惑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剖析_印度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4年第8期 困惑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剖析 ———印度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谭晶荣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发展中大国印度农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粮食、土地、失业、贫困、地区差距、城乡差别等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也存在与印度相似的许多问题。两个国家在对待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上虽有一些差异,总体而言多数处理方式都很相似。印度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样也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两国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 印度 中国 农业问题 作为世界人口第二的发展中大国印度,自1947年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之后,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但印度广大农民依然贫困,农业始终制约着印度社会经济发展。1991年印度政府对传统的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但政策效力微乎其微,长期以来困惑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问题依然严重。如何使印度农业走出困境,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是摆在现任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人口问题、粮食及食物问题 (一)由于人口增加导致对粮食及食物需求扩大 印度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人口方面的压力,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根据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的初步统计结果,截止2001年3月1日零时,印度人口总数为10.2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6.7%。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率高,因而对粮食和其他各类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农业增长的大部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如果农业出现波动,印度的国民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印度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保证粮食和食物供给是印度政府的首要任务。 (二)印度政府用以解决粮食和食物供给的办法 印度在独立之前,经常闹饥荒。独立之后,印度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为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发起了“绿色革命”,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及北方邦西部等地,推广高产品种,增施化肥,扩大灌溉,加强植保,提高机械化程度,从而增加了粮食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印度注重从西方科技中吸收营养,继“绿色革命”后,印度为了保障国民的食物供给,又先后发起了“白色革命”(奶牛产业)和“蓝色革命”(渔业产业)。这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印度的粮食危机,还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牛奶生产大国”,鱼类与水产品的出口也给印度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实践证明,印度的“三次革命”是成功的,它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一个主要成效是促进了印度农业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

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和展望

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和展望 13级建筑1班余勇 2013301130119 新中国成立65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许许多多的科学领域当中,中国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着许多优秀的科技成果。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多方面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步入了新的阶段,随之而来的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满足于过去的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着眼于中国的科技发展新问题和它的未来趋势。 中国的每一次科技突破都是为国人所瞩目的,其中最受关注的,比如,航天技术、生物医学研究、物理研究、交通技术、信息建设等,都不断有新的突破。 比如在航天技术方面。从03年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不断有新的突破,05年的神舟六号、08年的神舟七号,都证明了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在一步一步的前进。还有目前运行中的天空一号,在任务中为建造空间站积累经验。 又比如在信息建设方面。下一代互联网研究重大突破,并在产业化方面有所进展。这种更快、更安全也更方便的互联网,将进一步的加快所有的信息交流,使得更多的产业发展更加迅速;此外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也是另一重要成果,作为中国首台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具有高性能、高效率、高密度、高性价比、低功耗以及广泛适用等特点。 还有像交通技术方面。起始于2004年的高速铁路建设,并于09年8月正式开通,经过10多年的高速铁路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截止2014年10月26日,中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2000公里,“四纵”干线基本成型。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自主研制AJR21支线飞机首飞成功。作为中国的第一种自主知识产权喷气支线飞机,AJR21系列将会为国际国内的单程短距离航行提供更多的便利。目前AJR21正在完成国内外适航取证,并且即将投入民航运营。 我国的各级成果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是可喜的,而与此同时我们仍需要冷静的对待这些过往的成就,反思发展历程中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9.7%的速度递增,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七位,但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实力上的差距仍然很大,并且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经济运行的质量却还不高,这会导致科技发展水平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科研项目,需要大量的经济实力才能够更快的发展。 还有中国许多行业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而是科学技术能够有所突破的必要能力。 对于中国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想要成为一个科技强国,我认为可以再这样的几点上做更多的投入。 一是在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将创新的意识植入新一代人的思想里面。在中小学中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更有许多高中选择了牺牲所有副课的时间来补充主课的时间,以备高考。这样的教育并不是说没有好处,但是在另一方面约束了学生的思想,对一个唯一的“答案”变得依赖。当然,就人才的筛选方式上,高考统一化的标准是最容易的,而我认为即使不纳入高考考核科目内,我们可以让学生必修来参加创新教育性质的课程,

印度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印度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在亚洲的电影市场上,除了经过早期成熟发展的日本电影,浓墨重彩的偶像剧韩国电影,温馨精湛的伊朗电影,日益发展的中国电影外,就要数独树一帜的印度电影了。在前一段时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虽然这部片子不是很地道的印度本地制造生产的影片,但是整个影片中充满了浓郁的印度风情,展现了其厚实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里面很纯粹的印度歌曲和舞蹈,即使是以孟买的贫民窟为背景,却也是那么的韵味深远,令人陶醉。 印度是一个开放与保守并存的国家,虽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软件开发、电影制造方面的成就与世瞩目。但由于其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受西方影响较大,且自身的宗教与社会矛盾又是层出不穷,这也必然决定了印度电影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印度电影的发展 (1)诞生 印度电影始于19世纪末,1896在孟买第一次放映的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激起了一些印度人制片的兴趣。萨-达达以两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训练猴子为素材拍摄了印度最早的两部短片,被誉为印度电影的先驱。可以说在电影刚刚诞生的翌年7月南亚港城孟买就响起了放映机的马达声,从此电影伴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度过了百年岁月。初期的印度电影主要以反映印度人民的生活、自然风光、重要的政治事件、趣闻或者是舞台剧为主的短片和纪录片。 (2)早期发展与顽强抗争 随着制片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影片公司。1913年巴吉尔拍摄的印度第一部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为其赢得了”印度电影之父”的美誉。1918年制定的“印度电影法”规定了对电影审查的制度.。在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3个电影中心城市建立影片审查委员会,指定担任警察局长的英国人为主任,这样审查权力便落入英国人之手。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扼杀当时逐渐兴起的印度民族电影。这些电影以保卫祖国、宣扬民族精神、反抗外族侵略为内容,以豪华的场景、艳丽的服饰和惊险的情节见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在30年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活跃时期,现实主义倾向在电影中日渐增强。再加上此时有声电影在印度的出现与推广,使得印度传统歌舞与戏剧在电影中占据了支柱地位。对印度电影以后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3)独立之后的曲折前进 1、对现实的呼喊 1947年印度自治,1950年独立成为共和国。此时的印度影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成长起来。他们不愿被娱乐片的洪流所吞噬,要求真实的反映现实。这批青年导演举起“新电影”的旗帜,指出“电影不是低级水平的娱乐形式,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手段”,强调“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室内布景和多拍外景,选择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题材。” 2、动荡与寄托 70年代,印度政局动荡不定,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严重,贫困的人民群众把摆脱重重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幻想之中,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有些商业制片人为了迎合群众的这种心理和谋求更多利润,便模仿西方影片,拍摄了风行一时的“武打片”。影片的情节纯属虚构,大致相同,形成一种模式;影片摄制成本高,场景豪华,而且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参加演出,构

印尼产业结构

印尼产业结构 印度尼西亚用了30年时间,使人均国民收入从1965年的5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900美元。花10年时间实现纺织品自给并开始出口,用15年时间实现稻米自给,使日用品自给率达到90%以上。近25年来,全国生活贫困者从60%减少到14%。印度尼西亚产业结构已由原先单一种植业为主转变为工矿业、农商业和服务业并重的结构。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对外贸易,已从以前只依靠农产品,以及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前期主要依靠石油出口,逐步实现多元化。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国内投资总值从11%提高到31%,国内储蓄总值从14%提高到38%。近年来,教育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人民寿命延长,中产阶级增加。 农业发展的特点 印度尼西亚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是比较成功地改造了殖民地农业,实现了粮食自给。 1945年独立时,印度尼西亚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发展缓慢。60年代末以来,政府采取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鼓励国内外私人资本投资,积极开发自然资源和扩大对外贸易等措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也促使农业较快发展。在“一五”计划时期,建设重点是农业、林业和水利;“二五”时期重视民间种植园发展,曾制定一个种植园十年规划;“三五”时期,一方面大力发展水稻生产,一方面积极发展畜牧业,主要是养鸡业,从而使畜牧业的年均增长率由“一五”时期的1.63%增加到5.5%;同时,民间种植园的年均增长率由“一五”时期的0.52%提高到4.5%;此后印度尼西亚进一步扩大稻米自给率,同时力求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如今,印度尼西亚农业已取得明显进展,食品已由过去严重匮乏变为自给有余。谷物自给率在90%以上。从前主粮大米大量依靠进口,自80年代中期起已完全自给;由于气候不宜种植小麦,面粉尚依赖进口。蔬菜和水果均有出口;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继续大量出口,换取外汇。畜产品消费量近年增加很快,如国内肉类消费量从1969年的31.1万吨上升到1994年的148.3万吨,增加近4倍;蛋从2.6万吨增至50.9万吨,增加19倍;奶从17.7万吨增至89.5 万吨,增加5倍。由于畜禽生产从80年代起迅猛发展,已从过去严重供不应求而做到基本满足要求。 印度尼西亚的农业结构,种植业占90%,养殖业占10%。种植业产值增长较快,1970-1990年,从98.7亿美元增长到218.81亿美元。1991年种植业产值达到224.05亿美元,养殖业产值为25.03亿美元。印度尼西亚的农业布局,可按各大岛划分。爪哇岛集中了全国60%稻田,成为国家的粮仓,其他农作物均有种植,畜禽业发达。南部巴厘地区地势平坦,也盛产水稻。苏门答腊岛为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稻田面积也较大。南加里曼丹丘陵起伏,以橡胶等经济作物为主。西伊里安的农业已在开发中,以经济作物为主,草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大中型畜牧场。 印尼工业发展的方向是加强外向型的制造业。 1995年制造业、采矿业产值各为919290 和351450亿盾,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3%和8.4%。主要部门有制造、采矿、纺织、轻工、装配业等。1994年、1995年制造业增长率分别为12.5%、11.1%。工业品出口额已超过29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4.5%。1995年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0%。煤炭生产约3830万吨,其中出口3160万吨,成为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南非的世界第三大煤炭出口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