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10讲 民主政治的扩展教案 人民版(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10讲 民主政治的扩展教案 人民版(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10讲 民主政治的扩展教案 人民版(1)

第10讲 民主政治的扩展

[考纲要求]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考点一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一票共和”)

1.背景????? 1

法国自大革命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覆灭,政局 一直动荡不安。

2巴黎公社失败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

的政权形式问题展开反复较量。31873年,新调整的议会开始了制宪工作。

2.标志:1875年1月,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3.内容????

??? 总统????? ①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

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 有权解散众议院。③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其他:此后规定了法国国歌、国庆日以及“政府的共 和国形式”等。

4.意义????? 1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从法律上阻 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为法 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与提升] 法国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的斗争并不是先进与落后、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资产阶级内部关于政体的斗争,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利益之争。

史料 第三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产生。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首脑,有任命军政要职、提出法案和解散众议院等重大权力。

第九条 参议院得以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第十条共和国总统,非得两院同意,不得宣战。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解读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法国共和制的如下信息:

(1)有代议机构——国民议会;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受到制约;反映出具有民主共和制

的一些特点。

(2)总统权力空前强大,说明保守势力较大。

史论1 近代法国政体的演变、特点及认识

(1)政体演变

君主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89年)→第一共和国(1792年)→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第二共和国(1848年)→第二帝国(1852年)→第三共和国(1870年)。

(2)特点:①曲折性(如下图)

②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

确立的基本特征。

(3)认识: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过程具有反复性、曲折性,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并不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它们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何种政体的争斗。

史论2 多角度比较法国与美国的共和制

(1)权力中心——美国:总统。法国:议会。

(2)总统——美国: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权力突出。法国:由参议院和

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3)参众两院——参议员:美国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法国参议

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员:美国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法国众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4)政府产生办法及政党上台关键——美国:当选总统组织政府,政党关键在总统选举中

获胜;法国:由议会产生,政党关键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

1.(2013·广东高考)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 )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D.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877年”。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但是法国共和政体并不稳定,仍面临着保皇派的威胁,所以才有了题干中为维护共和制和1875年宪法对民众发出的号召。2.(2010·广东高考)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 )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答案 A

解析注意两个关键信息“1873年”和“法国”,当时共和政体还没有最终确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3年,法国新调整的议会开始了制宪工作。议会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至1875年1月,国民议会才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从题目中至少看出三个派别:“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派。“读者”所代表的派别不希望君主派获胜,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3.《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

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 )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

B.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

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可知法国人信仰的不断变化是导致法国民主政治确立过程曲折的

重要原因。故选A 。

4. 对“法国共和制过程的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 .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B .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上

C .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D .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1875年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是在1783年,D 项说法错误。其余三项均可从图片信息中判断出来。

5. 1875年,法国共和派要求在宪法中明确写上“共和国”字样的议案被保皇派否决后,提

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该议案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由此可见 ( ) ①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就此在法律上被阻断 ②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③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④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议案最终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说明了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也说明了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故②③符合题意;①的表述与题干材料含义相矛盾,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含①、④的选项。

考点二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过程: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为统一的德意志 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标志: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 冕称皇帝。

2.

德意志帝国宪法

错误! 确定帝国为

联邦制国家 确立君主立

3.评价????? 1性质: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 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2局限: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是一种不完

善的代议制。

3进步性: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使德国 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思维发散 德国于19世纪末成为强国的因素

政治上:德国实现统一,确立君主立宪制。(必修1)

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必修2)

思想上:启蒙思想在德国的传播(如康德)。(必修3)

[思维导图] 代议制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史料 第十一条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解读 从史料可看出:德国皇帝具有空前广泛的专制权力,议会、内阁对皇权没有制约。德国虽确立了代议制,但其民主政治的道路仍比较漫长。

史论1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与特点

史论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多样性、统一性特点的体现

(1)多样性特点

①英国:以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特征。

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

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②美国: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

总统和联邦法院执掌并彼此互相牵制,实现权力平衡,但总统权力相对突出。

③法国:总统执掌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权力受议会限制。

④德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但“专制”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

的代议制。

(2)统一性特点

①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选举产生,议

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议会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核心)。

②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1.(2013·北京高考)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权力很小。同时,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绝对权力,他可以任免帝国首相,并操纵议会,所以答案为A项。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答案 A

解析19世纪晚期的德国已经完成了王朝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据此排除B、C、D 三项,而德国的近代政体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所确立的,这就使得在德国,君主是实,立宪是虚,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从而导致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3.(2010·全国高考)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答案 B

解析“德意志革命”是指德意志统一。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意志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致使德国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必须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德意志的统一提上日程,由此可知本题选B。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德国成为新兴的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由此判定A、C均是德意志统一的结果;普法战争为德、法埋下战争种子,故D项说法错误。

4.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答案 C

解析英国首相由下议院选举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经国王形式上的任命而产生;美国总统由经选民投票选出的“选举人”组成选举团选出,为选民间接选出;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机构联邦议会由各邦推选。

5.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A.宪法赋予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答案 B

解析“德国宰相如何有效控制行政权”是材料论证的核心,结合所学很容易判断答案为B项。

1.从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可以看出:历史总是在曲折发展中前进,但同时由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是历史的必然。

正确。法国共和政体确立道路艰难。在长时间的政治斗争中,法国最终以一票优势通过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共和政体。这说明历史总是在曲折发展中前进,但最终资产阶级代议制取得胜利,说明由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是历史的必然。

2.法国政权更迭中出现的王朝是封建性质。

错误。在法国政权更迭中出现的王朝大部分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并非封建王朝,比如法兰西第一帝国、第二帝国、七月王朝等。

3.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德意志帝国元首可以说明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彻底。

错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皇帝为国家元首不能说明代议制不彻底。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有权任命宰相,可以解散议会,还拥有立法权。

4.近代德国与英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这两个国家国王的权力相差不大。

错误。近代德国与英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德国的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而英国国王却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法国共和制体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德国君主立宪制下行政权控制立法权。

2.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3.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行政权。德国政府首脑(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等实际权力。

4.法国共和制确立历程所呈现的特点: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不安,帝制、共和制几次反复;共和国确立之路充满了曲折反复,呈波浪式前进。

5.英国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无权解散议会。美国规定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行使行政权,也无权解散议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众议院。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6.资本主义政体复杂多样,影响政体的因素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资产阶级成熟程度、该国阶级力量对比以及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族特点、国际环境等。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B.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C.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D.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答案 D

解析由于法国封建势力较强大,而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出现了频繁地更换宪法的现象,说明法国走向共和的历程并不平坦,非常艰难。

2.“(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 C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相妥协的产物。

3.法兰西共和之路易常艰难,被称为“一票共和”,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之规定,法国总统( )

①有权任命文武官员②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③是军队的最高统帅④有权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依据该宪法的规定,法国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而不是参议院,排除含②的选项,①③④与史实相符,故选D。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对议会负责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约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代议制。根据题干规定分析,总统可以召集议会开会,议会可以要求总统召集议会,说明二者之间是相互牵制的关系。其余选项不能体现宪法规定的完整关系。

5.下面这幅《辞退俾斯麦》的漫画是英国Sir John Tenniel所画的。关于这次毫无尊严的辞退,俾斯麦是这样描述的:我称之为一次乘坐一等舱的葬礼是不过分的。使俾斯麦毫无尊严的被辞退的是( ) A.联邦议会

B.帝国议会

C.德意志皇帝

D.内阁

答案 C

解析准确掌握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据此判断即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故选C。

6.在2012年7月召开的“叙利亚之友”国际会议上,美国要求出兵叙利亚,法德等国政府对此作出附议。假如类似的政府决策发生于一战前夕的时代,法德两国决策的程序是

( ) A.德:首相经议会同意执行;法:总统直接决策执行

B.德:议会直接通过;法:议会直接通过执行

C.德:皇帝直接决策;法:总统提出,议会同意后执行

D.德:皇帝提出,议会同意后执行;法:总统直接决策执行

答案 C

解析根据两国宪法,德意志皇帝具有广泛的专制权力;法国总统权力受议会制约,故判断出C项正确。

7.“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浓厚的( ) A.军国主义色彩B.专制主义色彩

C.民族主义色彩D.民主主义色彩

答案 B

解析材料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从皇帝掌握各种权力,可以反映出这部宪法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8.在现代西方国家语言里的“民主”一词,都是从古希腊语的“demokratia”一词演变而

来。古希腊语中的“demokratia”一词,由“demos”和“kratia”两部分构成,“demos”的意思是“人民”“地区”,“kratia”的意思是“统治”“管理”。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中,最能体现古希腊语“民主”含义的是

( )

A.议会立法B.权力制衡

C.民主选举D.政党政治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近代西方最能体现人民主权的就是由公民选举代表组成的议会,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故选A。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 A.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B.革命往往会在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

C.专制社会里,民众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

D.中间势力难以生存的社会,是“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

答案 A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环境下,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与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矛盾。B、C、D三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

10.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说明作者( )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社会变革

答案 C

解析题干说明大革命后的法国共和体制确立过程漫长,但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都是在协商过程中逐步确立的,说明作者强调了协商的重要性,故答案为C。11.《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

帝的尊称。由材料内容可知( ) A.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

B.帝国实行联邦制,立法权属于皇帝

C.宪法强调保护各邦的合法权利

D.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答案 A

解析材料强调帝国行使立法权,并非皇帝行使;帝国法律高于各邦法律强调了各邦要服从帝国联邦政府;材料体现了法制,并非封建专制,排除B、C、D。由普鲁士国王占据联邦主席职位可知选择A项。

12.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答案 D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取得统一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对题干材料片面的理解。

13.(2013·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当时国民议会中派别林立,有君主派、温和共和派、激进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确定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的方法,意味着确认了共和制。随后,主张君主制的议员越来越多地转而支持共和制,并且君主派已是资产者的派别。国民议会通过了5部宪法性法律,合称为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

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

答案(1)共和制逐渐获得广泛支持;国民议会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共和派的变化;君主派与共和派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宪法吸收了各派意见,借鉴了英美经验。

(2)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

总统之下设有内阁。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何顺果《美国史通论》材料二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

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出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

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的影响。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国家统一与民族兴亡的关系。

答案(1)原因: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的独立性;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的要求;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普鲁士的王朝战争。影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推动了德国历史的发展,跻身于强国之列;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及军国主义传统。

(3)①概括两者关系:分裂国衰,统一国兴。

②结合史实论述观点。(至少两个史实)

③紧扣观点,合理引用史实,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可知,独立后的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力,而松散的邦联制无法应对诸多困难,联系启蒙思想对美洲大陆的影响回答“原因”。回忆教材知识可知联邦制具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第(2)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解答“因素”。“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铁血政策”,“王朝战争”等。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影响”。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国家统一对民族发展的影响角度论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2019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习题集锦:三创

2019年时政热点好题集萃 (9)三创 1、《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_____,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 A.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 B.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C.科学精神和诚信建设 D.科考成绩和道德建设 2、2018年5月科沃斯集团以“服务机器人第一股”成功登陆上交所。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是科沃斯机器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科沃斯创始人表示,创新就是技术和人性的完美结合,就是尽可能的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这表明( ) 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②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③科技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 ④科技创新总是通过吸收、改造传统技术而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互联网+”行动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互联网+”给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带来很多机会。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这表明( ) 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的过程就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就是否定过去肯定现在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科技改变生活。只需将一个小小的电子传感卡片带在身上,无论你身在何方,远在诊室的医生就能通过实时传送过来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一旦身体健康指数出现异常即可自动报警,医生会根据数据作出响应,采取相应的治疗监控手段,这就是未来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医疗。智能医疗在给人们提供医疗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产业价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

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 Senior high school compulsory history teaching plan

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 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 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 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 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2020年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模板 专题一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经济生活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2020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一、学习设计思路 德国有一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主体,我将以“走进希腊——感悟希腊——理解希腊”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基础性的探究展开对希腊的了解,接着通过感受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进一步了解希腊,最后通过对希腊公民的认识达到对古代希腊为何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希腊地理条件、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过程与方法】 从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有关知识,分析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环境对于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利用图示法,演绎法等方法,引导深入探究希腊公民的素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腊作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种文明制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难点:理解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四、学习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神入历史,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充实课堂内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补充知识点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补充知识点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一、近代史上中国遭受的四次侵华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有哪些?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1、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军事装 备落后,战斗力低下;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不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实力雄厚;军事装备优良,经过精心准备。) 2、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国要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免遭外来侵略。 二、请你举出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主要事迹,说说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事迹: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英勇 作战,壮烈牺牲) 2、精神:以他们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抵抗侵略、不怕牺牲、反对分裂、维护祖 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本专题之最:①近代列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惨绝人寰的暴行:火烧圆明园;③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④对中国主权危害最大的战争与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⑤赔款最多的条约:《辛丑条约》。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一、近代化探索中的代表事件 二、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有哪些?他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1、活动:(1)成立兴中会(2)中国同盟会(3)提出三民主义(4)领导辛亥革命(5)成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6)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7)创建黄埔军校 2、精神: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大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三、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富强起来的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无法使旧中国富强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富强起来,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四、中国近代化的标志性事件: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附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注:答卷卷面要求 (1)格式规范: 首先,写明关键词; 其次,根据要求(答案来源、语言要求、要点分值)组织答案; 第三,按照设问要求,一一对答;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要体现要点层次)。 (2)书写规范: 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标点规范;历史术语;要点化、简洁化。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 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9分)

2018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大题专项突破---人工智能

2018高考时政热点大题专项突破---人工智能 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从用“机械抓斗”替代工人肩执手提,到智能码头实现自动化操作。近年来,码头作业这个首经的劳动密条型行业,正逐潮向科技密集型转变。2017年12 月10 日,上海洋山港口期开港试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无人码头,量车流不息,却不见一人在操作,一个流程下来大概耗时5-10分钟,时效明显提高。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它的发展,无疑为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人工智能对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14 分) 2.(14分)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读图回答问题。 从经济生活角度,概括图10反映的我国智能家居市场的特点,并结合图11分析说明智能家居生产企业如何适应上述趋势。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2017年7月,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公布。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未来,人工智能将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将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但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必要性,并为如何弥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短板提出合理化建议。(14分) 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高度重视本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也已走在世界最前列。但与人工智能头号大国美国相比,我国在AI人才领域存在明显差距。报告显示,目前美国人工智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历史必修一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一 8 个学习专题,共 27 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的基本史 实。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 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精品(山西专用)2019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主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习题

第六单元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主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这场战争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死伤3000多万,它对人类造成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在该战争过程中,退出图中所示军事集团而加入对方军事集团的国家是( ) A.德国 B.奥匈帝国 C.法国 D.意大利 2.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 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年 11 月,德国投降 3.(2018四川成都,19)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战役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4.俄国十月革命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C.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D.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5.(2018四川成都,20)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评述的是( )

A.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 B.新经济政策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C.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D.苏联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6.(2018江苏南京,21)“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结束沙皇统治 B.恢复国民经济 C.实现农业集体化 D.防止生产过剩 7.(2018福建,27)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安排战后和解,却留下了痛苦的遗产。“痛苦的遗产”是指(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 ) 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9.下图是某次辩论中辩论双方的观点。双方辩论的是哪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 A.列宁领导下的苏俄 B.斯大林执政时的苏联 C.罗斯福执政时的美国 D.卡达尔领导下的匈牙利 10.近年来,中美摩擦一直不断,美国狼子野心与20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 20世纪 20 年代,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倡议召开了(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1.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范文整理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课题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 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使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

课时1课型新授课课时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修改意见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导入新课: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导入。 【自主学习】 知识点1: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1年和19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独立的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及其失败表明,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胜利。 理论基础: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特别是空想社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全集1 人教课标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掌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认识到列强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以及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能力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动脑思考和分析的能力,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毒品的危害;体会中国军民英勇不屈的精神;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2、难点: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难点问题。) 三、教学方法 1,史料教学法:展示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理解知识。 2,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感知历史,获得新知识。

3,自主学习法:结合教材内容和战争形势图,通过讲述战争经过,达到练兵目的。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课件1) 几幅图导入新课 一,战争背景(课件2---8) 1,无言的差距——战前的中国和英国 问题是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状况如何?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给予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形成知识网络。

结论: 过渡:美丽的罂粟花结出了漂亮的罂粟果,晶莹的果浆制出的却是黑色的鸦片。黑色的鸦片又如何引发了一场跨洋之战呢? 2,无耻的行径——英国的鸦片走私 阅读材料: 1761年至1800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高达20 943 000镑。仅在1830—1833年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达到年均2615263银两。 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出口英国的商品主要有茶叶、生丝、瓷器等,一直是受到西方人喜爱的传统优质产品。中国商品在英国有广阔的市场。英国纺织技术在当时领先世界,棉织品美观且廉价,但不如中国的手工布耐用;中国固有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中国民众对商业性消费不感兴趣,对西方的舶来品也不感兴趣。 问题2: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样的恶劣后果? 3,正义的回击——虎门销烟 问题3:假如你是当时的道光帝,你会如何处置泛滥的鸦片? 问题4: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若林则徐不禁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